感悟生命价值优秀作文

2024-08-01

感悟生命价值优秀作文(精选15篇)

1.感悟生命价值优秀作文 篇一

在学习培训第六课时,谭千秋教师以前说过,“生命的价值是什么,是大义凛然,为他人着想,为团体着想,为国家着想。”5.12,在那一个感人至深的日日日日夜夜,有几个投入了自身珍贵的生命,而她们为的,便是去救另一个生命。

五月十二日中午二时二十八分,恐怖的512大地震发生了。谭千秋教师一瞬间就扑到那几个沒有逃出课室的同学们的身上,为她们遮挡了始料未及而又致命性的水泥压力板,为她们扛起了一片新的期待。

地震灾害时,一座院校的教学大楼摇摇欲坠,恰巧这时候,援救队友们发觉了获救工作人员。可是,教学大楼忽然产生坍塌,指挥者马上一声令下禁止执行解救,一个援救队友不顾一切地充进,但被大家死死的拉住,他哭着对大家说:“求你们要我再救一个吧,我都能再救一个!”现在很多在加工厂有过经验的客户,想必都知道有关原料的使到场的人都流下来了泪水。

在一片废区中,一个小女孩被平放到地面上,大家很怪异,因此向下挖,結果居然是一个老婆婆两手撑抬起自身的小孙女,而更使人们惊讶的是,老婆婆踩着一个男人的肩部,它是几代人的勤奋,使这一小姑娘生存出来。

大家在灾难面前虽然微不足道,但假如大伙儿全是大义凛然,为他人着想,大家历经的一次又一次磨炼,一遍又一遍的灾祸,并不是使人被打垮,只是使人更团结一致,使她们更明白生命的使用价值。

生命,虽然宝贵。可是最宝贵的并不是生命,只是生命的使用价值。一个人若明白生命的使用价值,他的一生,会越来越丰富而又漂亮。

2.感悟生命价值优秀作文 篇二

一天早上去接班,交班的护士说:“你所管的床夜里收了一位重病人,男,85岁,肺心病,呼吸困难、心衰、全身水肿、吸氧并持续心电监护”。我们一起到病人床头交接班,当时只关心病人,没有顾及别的,没有注意到旁边的病床上有位老太太,还是接班后做晨护时发现,问她说是陪护,照顾病人的。我笑问:“大娘,您多大年龄了?”回答说87岁!我随即说“您回家吧,这用不着您,您在这家属还要照顾您呢。”老大娘说:“俺要伺候俺家老头的,我不走。”我笑笑去看别的病人。

老人住院的第三天,病情依然没有明显的好转,正赶上一年一度的医院质量管理年检查,病房管理按规定一个病人只能留一个陪护,不能有自带的东西,由于我们是基层医院,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是危重病人,日常工作中允许留2名陪护。当我们整理病房再一次要老太太离开时,老太太哭着不走。她说:“闺女,行行好吧!别要我走,我想再看看老头子,他不知道能活几天,以后我想看就看不见了。”说着话两行清泪从她那混浊的眼里淌下,用乞求的眼光看着我们……然后用深情的泪眼看着老大爷说:“我们生活一辈子了,他该死了,我想陪他,中不中啊老头子?”我看到老大爷虽然不能够用语言表达,微闭的眼角有泪溢出……其实老太太自己已不能下床活动了,怎么能照顾病人?但那一刻我们被深深感动,感动她那最朴实的话,却透着人间挚爱,透着世上最美的真情……就这样我们为老太太准备了一张特殊的“病床”,紧挨着老大爷的,铺了一套新的被褥……

老大爷住院第4天的下午,病情恶化,虽然我们尽了最大努力,还是没有把老人蹒跚的脚步留住……但老人走的很安详,他的右手一直在老太太的手心里握着,老太太被家人搀扶着坐在病床边的椅子上,她用她那粗糙的另一只手抚摸着老大爷的脸说:“老头子,别走恁快,等等我,你自己没有人陪,冷了没有人给你找衣服,饿了没有人给你做饭……”一滴滴的泪落到那永远也唤不醒的人身上,我的泪也顺着面颊无声滑落……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见过太多的生离死别,面对一次次病人家属的嚎哭神经已经麻木,但是却被老太太最随意的话,最真挚的情感动。下班后心情还是很沉重,觉得我们医生护士很无能,面对一个生命的离开却无能为力……还记得那天下班时夕阳特别的红,温馨的撒向大地,不知道是为这位老人无憾的一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还是在诉说他们永恒的真情……

生命没有回头路,人生不售返程票,生命很美但很短,也很脆弱,而且不可能重新来过,让我们好好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心呵护爱自己的和自己所爱的,别等到想珍惜没有机会珍惜的时候……

3.感悟生活 感悟生命 篇三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又是人类文化的本体,同时也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标准科学地凸显了语文的特性。语言是生命之声,语言活动是生命的活动,语文课当然是极富生命力的课程。让语文课张扬生命的活力,充满生命活动的浓浓氛围,让学生感悟生活、感悟生命、感悟生命中如泉水汩汩流淌的生命血脉,是语文课程成功的关键。

新的课程观更加强调、凸显作为语文课程文本的开放性、生成性与多元文化特征,本文将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具体探讨。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学生话语权的获得

传统教育中教师被赋予“知识上位者”的角色,成为“道”的载体,教师居高临下的“谆谆教诲”成为教学事件中“表演”的核心,学生甘愿成为接受表演的受众。而新课标的理念让教师的权威遭遇解构,教学不再局限于知识单向传递的狭隘过程,而追求师生双方在对话、合作、探索中寻求共同理解,拓展学生主体性空间,在客观上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控制理念和手段,打破教室的“寂静”与“归一”,而倡导来自于学生方面的积极干扰和质疑。

教师角色的职能发生质的改变,由课程实施者变成课程创造者;由课堂管理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由知识供给者变为资源提供者和意义构建的辅助者、去掉教学中王者尊严、权威意识,以更多的对话协商、支持与合作,代替以往的灌输、控制和专断。教师自己成为与学生相连接的一部分,忘掉自我,而关注对话本身。教师角色转变为基于主体间的、人格化的、具有很强反思能力的新型权威。

学生真正拥有和掌握了话语权,他们会主动沿着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教学提问,作出多角度、多层次、充满个性色彩的解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充分展示自己的感悟,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同时学生们也期待教师成为交流中的一员,加入他们真诚、自由的对话与沟通。师生关系的重新调整影响着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权威的再生与重塑。

二、文本解读中的生命交流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书本,应该向生活经验开放,向自然开放,向人类命运、人类道德、人的价值、人的生命意识开放。教学内容的来源也不应再局限于大纲、教材,而应向教师的人生经验和学生的成长经历开放,向科学前沿开放。

从教学过程看,将学生看成开放性的存在。根据建构主义观点,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已有童年的梦,少年的情,有众多日常经验和知识的积淀,在他面临新问题时,帮助他对问题进行解释,进而推出合乎逻辑的假设。学生学习的过程,即是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对文本意义的解读有强烈的主观性、个性化色彩。从这个角度出发,任何教学都不能片面地、孤立地、预定地看待学生的存在,否则就会束缚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引导学生反思来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美国后现代课程论者多尔认为:世界知识不是固定的在那里等待发现的,只有通过反思行为才得以不断地扩展和生存。苏格拉底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之带动无知者,而是共同寻求真理。

语文课程中的文本有着鲜活的生命色彩,有着作家生命意识的自我投射。文本的解读,正是读者和作家两种生命的心灵对话,生命韵律的碰撞、交流、契合、共振。读者和作者穿过生命的隧道、时空的桥梁,得到整合与交融,作家的个体生命意识和读者的生命意识交叉、融合而产生火花。每个学生带着鲜明生动的个性色彩、品格差异,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作家,读懂作家,达到心灵与精神的沟通,巧妙地穿过岁月的积尘,活泼地跳动着生命的旋律。

学生将文本的解读作为一种愉快的旅行、体验,去触摸生活,去进行一种角色体验、生存体验、情感体验,去激活他内在的情趣感悟,唤起生命冲动,渲泄深埋于心中的游戏心理、纷繁复杂的种种情感以及难以实现的种种幻想与夙愿。文体的阅读过程是作家、教师、学生在审美领域的生命交流。

三、对话的平等化的完美体现

新课程提倡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关系、“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主张发展学生个性、丰富精神世界。

现代对话理论要求建立的对话,第一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对话,教学参考对文体的解读不存在权威性,文章在解读前,其意义处于未决状态,是潜在的、不确定的,师生都可以向文本质疑,在精神理念上与作者对话。第二是平等互动的对话,师生互相尊重对方的读者权利和地位,允许有意见分歧、看法的差异。学生的读者权利在阅读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学生成为课文空白处的补充者、课文矛盾处的质疑者、课文错误处的发现者、课文余兴处的回味者……第三是能够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的对话。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激情,引发师生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的氛围,让学生敢讲、愿讲,溅起对话的波澜,产生碰撞的火花,让课堂成为心灵交流和思维碰撞的动态过程。教师不仅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同时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对文本的见解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对话中,在双方心灵互动时,真正实现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唤起灵魂,用智慧培育智慧。文本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作者所体验的生命情感,无论欢乐、无论悲伤、无论振奋、无论消沉,都包含着对生命的深切感悟。平等的对话可以让学生真正领悟作者通过作品表达的悲伤与欢乐,可以和作者在零距离对话中互相倾诉、倾听心灵的话语,可以宣泄压抑的情感,可以从他人(同学、老师、作者、编者)的领悟中得到更多的相同、相似、相反、相悖的理解与体验。在全方位的交流对话中,寻求共同发展兴的趣点。关注生命、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生存的空间,再也不要发生花无数时间学习语文而最讨厌语文,读很多鲁迅作品而又最讨厌鲁迅作品这样令语文界震惊和反思的事件。

学生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的个体,是一个个有活力、有尊严的个体存在,而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正滋润养育着千千万万鲜活生命的个体。让语文课程张扬生命勃勃的生机与活力,焕发出生命的光彩,是语文新课程改革赋予每一个教师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商继宗.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模版) 篇四

杨友军

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那都是唯一的,所以我们应该要珍惜我们的生命,但生命不是以其长短来衡量价值的,那么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在这样一个繁荣昌盛飞速发展的社会时代背景下谈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论题,但我想可能有一个共同的理解,那应该是一个国家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才可论之,才可体现的问题。其实不然,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面前,我们所需做的就是尊重她,理解她,赋予她我们所能实现的价值,所能追求的意义。

如果一个人只知道自己活着而不知道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那何谈人生的价值?如果一个人只以自己为中心,只知道有自己,不明白天下社会中还有别的人,不明白个体与家庭社会的关系,不明白个体必然要受到社会的制约,那他就既不会尊重别人,也得不到别人对他的尊重。因此,我想,要想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就要尊重生命,就要从平时的点点滴滴做起,把握时间,张好青春的帆,在人生这片大海上热情远航,既真诚展望自己,又热络携引他人。在别人成功时你给予真诚的欣赏,在别人失败时你给予温暖的鼓励和帮助,只有这样才是对生命的理解,才有资格去谈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生命是上天赋予的。它就像一朵花,总有凋零的一天,我们应该在自然规律中一起看风起云涌,观阴晴圆缺;我们应该在它凋零之前好好地享受世间的美,体味走出阴霾之后对于生命的不同的敬畏与尊重,感受生命中那些经历曲折磨难坎坷艰辛之后的胸怀与领悟。人生似白驹过隙,短短几十载光阴,然其中的每一次取舍得失,就是生命意义与价值之所在。

俗语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那是说先辈的贡献,对于我们今天是有意义的;说“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没有革命先烈们的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安定幸福生活,他们的奉献与付出,对于我们今天是有意义的。但岁月成千古,往来即古今,人生百年易过,流光飞逝,恍眼已老,有谁想过,我们的生命对于我们的后代有何意义呢?

5.走近生命感悟生命的作文 篇五

豁亮的阳光驱走严冬的寒气,所有的生命都在生根发芽,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小屋里永远无法幻想出春天的绚丽。走出小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你就会涌出许多感觉。即使是一片绿草,一棵不知名的野花,我也会感觉出它们的美丽所在。

初春时节,轻风拂醒了睡梦中的生灵,让它们开始悄悄长大。它们宣告春天的到来。

近处的小芽又已萌发。刚出土的小芽是那么的`幼小可爱,毫不惹人注目。在这幼小可爱中,透着一股不容忽视不可磨灭的顽强生命力。

春天是一年的起点,而那小小的芽却是生命的起点。

小芽刚破土而出,还带着泥土的芳香和一丝朦胧的气息。可你会真真实实看清了它――一个可爱的小生命。

热爱生命,就像热爱春天一样,热爱小芽,因为一个芽就是一个生命。让我们大家成为一个芽,把尘封的心扉打开,让阳光进来,让心泛绿,让心花开――因为,生命是美的。

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它极其平常,却又充满奇幻。

6.感悟生命优秀作文 篇六

我的爷爷,那个一直疼我爱我的爷爷,在原本是新春佳节的哪一天,走了,永远的走了,我甚至连爷爷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过,爷爷他就那么的走了,我真的很后悔,为什么在双休日的那几天,天天陪在爷爷的身边,而是去跟同学跑出去玩,在那时候,我一直认为爷爷生的病,只不过是一点小病,在医院住几天就好了,我就可以再看到一个健健康康,疼我爱我喜欢带我出去玩的爷爷,再出现在我面前,在带我出去了。

可是……

我没有在等到爷爷病愈能出院的消息,而是等到了爷爷仙逝的消息,我顿时感觉到了一个晴天霹雳,我哭了,我后悔了,我后悔我为什么没有天天陪在爷爷的身边,我明明有那么多的时间陪在爷爷的身边,可是我没有,我却选择了去跟同学逛街去玩耍,而放弃了去陪那个,疼我爱我的爷爷,而选择了友情,放弃了亲情。

等我跟奶奶、姑妈、妹妹赶到医院的时候,爷爷已经没有呼吸了,在爷爷仙逝前,爷爷一直想见我跟我妹妹和哥哥,可是,很遗憾,爷爷还没等到见到我们,就去了,我站在床前,看着爷爷那泛白的脸颊,我流着眼泪在那喊着:“爷爷!爷爷!”在那不停的喊着爷爷!爷爷在两个字,希望爷爷能醒过来,看我一眼。

可是,爷爷还是没能醒过来看我一眼,因为爸爸要给爷爷换上寿衣,我就出去了,我坐在病房门外的椅子上,回想着,来到医院,看到爷爷躺在病床上,双眼紧闭,脸上泛着不正常的白,那时的震撼,每次看到那个地方爆发了洪水、泥石流,死了多少人,那时只是隔着电视看,不会觉得有什么,在我真真正正的近距离接近死亡的那一刻,我才真真正正的感觉到人的生命是多么的脆落,多么的弱小啊!人离死亡是多么的进啊!

在那一刻,我才觉得生命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真贵啊!

7.在路上——感悟流动的生命 篇七

(一) 感觉与思考

艺术同历史、哲学、神学被列入人文学科。美术课具有人文性质, 且人文性质是美术教育中的基本性质, 其评价标准往往具有多维性和多级性。故艺术家也被理所应当地列入人文学者之行列, 他们对于自己身处其中的社会价值特别敏感, 通常能够经过亲身的经历和带有悟性的思考, 从而生发出一系列创作主题。但历史家、哲学家、神学家则是对社会价值进行反思, 并非直接揭示。就使命而言, 艺术家的使命是揭示价值, 而其他人文学者则负责研究价值, 所以在其他人文学科中, “概念”比“感觉”更重要。可以说艺术家是感觉先行, 其它人文学者却是思考先行。[1]

画家之所以要写论文, 是将上文所提及的“感觉”, 上升为一种“思考”。

我也曾听说过:“艺术家还是无知一些的好。”无知, 体现在对一些事物的概念认知, 我们在这里可以将其狭义地理解为“知识的欠缺”。从我们开始接受学前教育, 到小学升初高中, 甚至到大学, 乃至研究生, 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接受“知识”的灌输, 以便我们形成自己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支撑的个人认知体系, 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小宇宙”。“小宇宙”的形成, 不仅需要知识积累, 更离不开自身亲身实践和环境对本人的塑造。

(二) 艺术家的使命

然而对于绘画作者而言, 我们是否应当从一个无知的个人的创作状态升华成为一个情系劳苦大众的、具有人文主义关怀的艺术文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也许正因为这种社会赋予艺术家“提出问题”的使命, 使得文艺工作者们必须要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 不仅关注个人经验的小情怀, 更应将艺术家的使命置于头等地位。那么, 究竟什么才是艺术家的使命呢?医生的使命是救死扶伤, 战士的使命是保护国家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白纸的使命是让人尽情书写、将情怀想法肆意抒发, 大地和河流的使命是孕育生命, 使人类的长河绵延不绝地流淌。艺术家的使命, 就是不断地思考、创新, 挖掘自己和自身所处的世界, 趋近于人类各个领域共同指向的接近终端的真理。当然这是我们倾尽毕生心血去追求的, 也许并不可能达到的点。我们在成长为一个名符其实的艺术家的过程中, 都是从迷惘、困惑乃至绝望中摸爬滚打过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 坚持忠实于自己的本心, 是极其重要的使命。

(三) 艺术家的无知

无知, 是对周遭世界的不了解和对自身的不了解。坦而言之, 很多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对艺术大师尚处在“知之甚少”的阶段, 他们对艺术大师所处的年代, 经历, 思想活动或是创作动机不甚了然。只是凭借自己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觉”, 这使得他们多少有些卑微的自信。我们可以从大师们的画面中感受到莫能明说的能量, 吸收自己需要的养分, 充实自己。即便是对艺术史的无知, 也不曾影响他们的艺术创作, 对于他们的艺术生涯而言, 反而也许是件好事。如若把“感觉”和“思考”归纳为两种认知事物的能力, 那么, 这类艺术工作者的“感觉能力”胜过“概念能力” (即感觉主宰概念) , 大多数从事艺术工作的人都是“感觉主宰概念”。我们也可以将个人经验中的“感觉主宰概念”解释为“感性胜过理性”。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种主动接受历炼和自身感受领悟的过程。

艺术哲学家和艺术美学家经常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对艺术作品的分析、评价; (对作品本身的研究) 二是理清批评的前提和原理。[1] (对哲学领域的研究) 而作为从事艺术创作的个人来说, 自我对作品本身的分析也应当从一个简单的“感觉”升到具有概念支撑的“思考”。我曾经以为, 艺术家是可以不懂美学与哲学的, 但他们依然可以画得很好, 深入人心。就好比飞翔的鸟儿不必了解空气动力学原理而仍能翱翔天际。它们的“无知”便是艺术家应该尽量把握住的“纯粹”。

经过这几多年的实践经验不难发现, 纯靠感觉从事绘画创作的我们而言, 的确处于无尽的混沌之中。不懂艺术市场, 不懂艺术行情, 不了解艺术大师, 甚至不懂艺术史的来龙去脉, 不了解的东西实在太多, 对艺术活动中的规律又知之甚少。一直以来, 他们只关注于自己生活, 对于他们来说, 这就足够了。

(四) 自知的必要性

我曾在桂林目睹过阿妈用尽一年时光一针一线做得的绣片, 她们认真虔诚却不自知, 且由于生活所迫, 其价值只能由收购者来定夺, 从而转卖获利。艺术市场的收藏者大多也并非出于真心喜好, 而抱有投机心态, 他们甚至不懂欣赏, 只渴望将来大赚一笔。艺术家就是这样被剥削压榨着。在艺术家不知其自身价值而成为某些艺术商人的剥削对象时, 我恍然觉得, 我们在保持着飞翔的同时, 十分有必要了解我们自身的价值。当然我所说的“自知”, 不止于对自己所创造的价值的认知, 更应当体现在对自我意识形态中哲学依据的大致了然。艺术家必须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哲学思考, 并将其注入到生活和创作中, 这才是有助于我们继续攀登高峰, 突破创作瓶颈的关键。

二、在路上

(一) 让生命自然地流动

1. 不必太过重视知识储备, 重在感受。

知识积累, 是一种储备。我们时常在为我们即将遭遇的一切, 做着各种准备, 却总是在没有做足充分准备的过程中, 一切便悄然而至了。知识就像远行之前做的攻略, 虽然需要, 却不至于被置于决定性地位, 彷佛在旅途中, 我们不能随时随地参看攻略, 那样只会迟疑自己脚下的路。在路上, 找准一个大致方向, 要跟着感觉一直向前走, 直到某个关键的岔路口, 再翻看地图以便确认最终目标。行前, 有的人甚至因为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没有勇气上路。要知道, 没完没了的准备只能使你力不从心, 不到出发那天, 是永远不会停歇的, 生命的旅程, 恐怕大都如此, 来不及准备, 就已经在路上了。所以不要再准备了!直接出发吧!毕竟, 我们的生命太有限了。

2. 面对变数要懂得随遇而安

世事有变数, 遗憾在所难免。在路上的人, 要懂得随遇而安, 让生命自然地流动。我们不可能把所有准备工作做到天衣无缝的完美, 亦不可能预测即将来临的灾难, 如果人的一生从一开始就知道该怎么去走, 我们的准备工作细致周全到可以避免一切不测的发生, 那人生还有什么挑战和乐趣呢?更无从体会战胜困难和超越自我的欣喜若狂了。可惜我们无法在前生做今世的功课, 也来不及在人生的末尾做总结或来世的畅想。我们更无从知晓生命的截止日期, 无法做周密的计划安排, 唯有在流动百变的生活中, 随遇而安。

(二) 随所住处恒安乐

《随所住处恒安乐》——《坛经》

东方人造罪, 念佛求生西方;

西方人造罪, 念佛求生何国?

凡愚不了自性, 不识身中净土, 愿东愿西;

悟人, 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 (1)

1. 在哪里并不重要, 关键在于心境。

“只要我想, 我就在我所向往的任何一个地方, 因为这颗心, 是我的。”只要是在路上, 无所谓在哪里, 感悟是随时随地的事情, 没有必要将自己置身于某一特定境地才能静心, 不要趋之若鹜地去那些被前人挖掘得体无完肤的地方, 不用拘泥于举世瞩目的风景, 要追随本心游走, 哪儿有风景往哪儿走, 哪儿有故事往哪儿走。走到哪里, 都是在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一些事物的价值, 再多人认为好, 认为价格不菲, 甚至认为奢华尊贵的旷世珍宝, 只要你不认为必要, 就可以不要;而且, 最好不要。要了, 就不是你了, 平添烦恼。无论何时何地, 都要使沉浮尽可能地趋于沉静, 以此看到一个近乎完整的、近乎纯粹的自己。

2. 懂得辗转和留白

生活需要流动, 需要精彩纷呈的填充, 然而却也需要空白的间隙。在路上走得长了, 自然见多识广, 然而飘荡的时间久了, 难免身心疲惫, 缺乏归属感。在路上走得久一点的人会发现, 这世上的风景本没什么太大差别;平原、山地、丘陵, 一笑而过, 来不及蹉跎。一路上风光无限, 通过走走停停, 经过咀嚼与吞咽, 更要有消化和吸收养分的过程。不然只是走马观花, 领略不到“在路上”的真谛和乐趣。我们需要花里胡哨的生活体验, 更需要放松心情调整心态的空白页;我们要懂得享受一个人出行, 不那么紧迫地好像急着要去哪儿, 随意停留, 随心所欲, 一切打破常规的行动都值得期待和尝试。

“在路上”的时候, 我们可以假设一个具象的结果, 或是一个确切的目的地。但是不要奢望太快地实现它或是找到它。可以朝着自认为是目的地的大致方向悠哉地游荡, 也可以明明看见目标, 却故意挑另一个方向走, 这样才有可能收获别样的精彩。历经的时间越少, 在路上的时间越短, 能够亲身体悟到的东西也越有限。人的悟性跟其经历人生的时间长短不一定相关。有时候, 多走些弯路, 未尝不是件好事。

3. 学会做减法和集中精力

年轻的我们, 精力充沛, 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 有广阔的空间可以发挥, 路是越走越窄, 却也越走越长, 越走越坚定, 在路上我们可以变换不同的步伐以调整身心状态。好比年轻的时候有很多路可以走, 但每条都是浅尝辄止, 走着走着, 投入的体力多了, 余下的心思便也消耗殆尽了, 这时我们就要集中精力和体力只走一条路, 这样才有可能到达彼岸。年轻时好比手里攥着各种信用卡逛奢牌店, 随意透支, 任意刷卡, 可以大手大脚地肆意消费, 但透支额度有限, 只能用各种卡拼凑着用, 互相补偿。年纪逐渐大了, 唯有集中一张白金信用卡积累信誉度, 刷卡和还现的次数多了, 额度便随信誉的积累与日俱增, 才能更有底气地一掷千金, 且掷地有声。

(三) 领略瞬间的永恒

著名摄影大师布列松说:“世间的每一个瞬间都有其决定性的意义。” (2)

“经历”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课, 更是一种修行, 是无法自己一个人独立完成的, 必须有旁人或旁物的介入, 构成一种事件, 这种事件必须符合时间、空间及人物的叠合, 彷佛摄影艺术作品, 要在短时间内, 将事件的意义以及美感同时呈现, 造就瞬间的永恒。这就需要摄影者的心灵与这一事件高度契合, 并不是靠数量的积累, 就能成就一个艺术大师。同理, 经历这回事儿, 也不是靠时间的叠加和目的地的罗列, 就能累积出一个凯鲁亚克或是鲁滨逊。对瞬间和永恒的把握, 使得人们活出不一样的人生。有些人的一年, 都只是过着同样的一天;有些人的一天, 全然可以当成一年来活。

经历一个瞬间, 即是经历一种永恒, 经历所谓的“特别”。有些事情, 必须是特别的人, 在特别的地点, 做了特别的事情, 才有其特别的含义。不是谁都可以替代的, 不是在哪里都能拥有的, 不是人人都可以享受的。跟谁一起喝过的酒, 谁曾经抽过的烟, 谁没看完的一本书, 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点。点与点连成线, 线平移得到面, 面又平移成空间, 空间与时间叠合成特定的时空。那就是“特别”。

那些早晚都要流失的美丽, 必须在特定的时刻得到尽情的绽放, 才能日久弥新。有的人, 就是愿意经历漫漫无尽长夜的等待, 只为赏昙花一现。好像除夕的烟花, 失去的拥有, 瞬间的永恒……

(四) 别人在走的路, 你同样可以走出自己别样的风景

在路上的人, 需要有一种勇气, 就是敢于离开一马平川的大道, 另辟蹊径;在路上, 有很多同行者, 人人都是抱着“经历一下也无妨”的心态, 考大学、考研、考博、出国留学、找工作……最终目的不一样, 但是同路人很多。他们有的成功了, 谦虚说是运气加实力;失败了, 也可以安慰自己说:无妨, 倒也是个经历。然而有这样一种说法:简单的“经历”, 在我们这个时代, 是远远不够的。有时候拼的是“特别的”经历, 不能千篇一律, 要必须区别于他人才行, 有独到的经历, 才能突显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在路上的人另有一种坚持, 就是敢于在大家都在走的路上, 坚持继续走下去。很多从事的艺术工作的人, 生怕与别人一样, 标新立异, 以此区别于他人, 一旦碰到跟自己相同的艺术形式, 就立马调转码头避之不及。一样怎么了?一样的表现形式, 其内涵有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一样的话, 不一样地说。只要出于本心, 别人都在做的, 为什么自己就要停呢?别人都是陆地生物, 你为了区别于他人, 就能长腮变成两栖动物么?别人都在吃饭, 喝水, 呼吸, 你为了跳脱俗人之外, 就该死么?既然大家都在活着, 就要看看谁活得最贴近本心, 活出真我, 活出自己所追求的极致。平凡、精彩、真切、自在……

(五) 在路上

在路上, 我们要学会“用心去看”, 而不只是“用相机去拍。”一场旅行下来, 你可能收集了大量图片, 在电脑中回放时发现全无身临其境的感受。于是开始疑惑, 走这些路, 赏这些风景, 经这些事, 究竟为着什么?我们的心智, 并没有因见多识广而成熟许多, 我们穿着新鞋仍在走着过去的老路。我们也许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 通过旅行明白一个事理, 解决一些问题, 或是认清一个人, 乃至我们自己。那么, 为什么却偏偏还要坚持在路上?我想其根本原因该是多半出于人类对世事的好奇, 因为想要了解, 所以在路上。在路上, 不能随波逐流, 跟随别人的脚步前行, 那样迟早会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在路上, 要追随自己的本心, 不要顾忌太多, 跟着感觉前行, 时常回望我们最初的梦想。

参考文献

8.感悟生命 珍爱人生 篇八

【活动背景】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和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学生们变得越来越迷茫和脆弱,校园伤害、离家出走、自残自杀等事件屡屡发生,令人痛心疾首。作为一名心理教师,我们可以通过有关生命教育主题的心理课程或团体辅导,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生命的意义,努力提升生命的价值。

【活动目标】

1.帮助学生感知生命,体察生命,领悟生命的价值,从而敬畏生命。

2.体验生命的挫折,懂得珍爱生命,努力提升生命的价值。

【活动重点】体验生命的挫折,感受并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活动准备】每人准备一支笔、一张纸和一把尺子;多媒体课件,视频:《生命、生命》《没有四肢的生命》《最好的未来》

【活动对象】高中生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引出课题

活动:我的生命线。

预测死亡年龄的依据:本人的健康状况、家族的健康状况、所生活地域的平均寿命。

找出今天你所在的位置并标注上年龄、日期。

想想高中毕业后你将在哪里?标注一下。

设想一下,你将何时参加工作?

标出你60岁的位置。

师:请大家找到你现在的位置,把之前的一段撕掉,这段时间已从你的生命中流逝,一去不复返;请找到你高中毕业的时间,之后把它撕掉,看看目前你所能掌握的时间还有多少,对此你有何感想?(适时引导学生谈感受。)

师:面对生命的过往与未来,思考一下,在你的心目中,生命是什么?

二、感悟生命的情怀

播放《生命 生命》动画朗诵视频,体验、觉察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师:提到生命,你会想到哪些词语:

生命词语联想: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师:我最想说的是:生命是个奇迹。

三、生命是个奇迹

PPT呈现(图片赏析,体察感悟):

什么时候,你感受到生命是个奇迹?

教师自我分享:每当我想到,人是从一个肉眼看不见的细胞,成长为眼前有着各种相貌、各种性格的人,就足够让我觉得生命本身的奇妙,就足够让我觉得生命是个奇迹了。

请大家以“每当我想到_________,就让我感到_________”的句式,谱写我们生命的赞歌。

例:每当我抬头仰望天空,想到人类能够以有限的生命去探索无限的宇宙空间,就足以让我感到生命的伟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分享,教师点评。

师:然而生命有时也是脆弱的,在巨大的天灾人祸面前不堪一击。

四、生命很脆弱

请看一组图片(教师PPT展示):5·12汶川大地震,日本海啸组图。

现场互动:面对生命的脆弱,你有何感想?

教师引导:在天灾面前,生命变得很脆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可能遇到“人祸”。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发现,安全事故已经成为14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一死因,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此外, 还有校园暴力、自杀事件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安全。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也是短暂的,如何对待有限的生命,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无论是得过且过,还是轻率放弃,都是对生命的不负责。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除了你自己之外,你的生命属于谁?

学生发言。

师:自从你来到这个世界上,你的生命属于你,同时也属于那些爱你的人们。

(教师PPT展示)算一算:孕育成长的代价。

1.一个生命的孕育、成长需要父母花费多少时间?(假设父母每天花在孩子身上的交流、接送、辅导等时间是2个小时。)

2.一个生命的成长需要父母花费多少金钱?(据统计幼儿一个月花费1000元不算多,中小学生每年花费约1.5万元至2万元,另外还有各类的补习和培训费。)

3.从小到大需要多少个老师的辛勤付出?

4.需要哪些人的关爱?国家社会要提供哪些条件?

教师总结:生命没有彩排,不要轻易放弃生命,将痛苦留给最疼爱你的亲人。生命中总会碰到挫折、失败和不如意,这时我们该如何面对,才能让生命绽放光彩?

五、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游戏体验:鼓掌游戏。

师:请大家高举双手,热烈鼓掌(全体学生掌声一片);再请大家鼓出雷鸣般的掌声(掌声更加热烈);请大家鼓出最整齐响亮的掌声。现在请大家双手交叉在背后,体验失去双手的不适感,尽量保持这种感觉。现在请大家鼓掌(学生们稍怔片刻,立刻以双脚使劲“鼓掌”)。

教师:假如有一天你遭遇不幸,失去双手,你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勇气?假如你自己不能鼓掌了,你还能否让这个世界为你鼓掌?想想看,有没有这样的人,自己失去双手,却让全世界的人为他鼓掌?(学生马上想到无臂钢琴师刘伟)是的,刘伟是一个生命的强者,他说:“至少我还有完美的双腿!”假如一个人既没有双手,也没有脚,他的生命会是怎样的呢?

播放视频:没有四肢的生命——力克·胡哲的故事。

师:享受生命可以如此简单,连手和脚都可以不需要,胡哲以他的残缺之身作为一个生命的见证,以他的生命去和别人进行连接。

今晚回去请告诉你的父母,感谢他们,给予你如此健康的身体;感谢命运,让我们以一种生命的形态体验生活的美好;感谢父母,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故而弥足珍贵;时光不能倒流,生命不可逆转,所以,从今以后,让我们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从今以后,让我们热爱生活,善待自己,推己及人,我们也要善待和尊重别人的生命。

最后,请全体起立。请把右手放在胸前偏左一点,让我们感受心跳,感受生命,一起向生命宣誓:

生命的誓言

我郑重地宣誓:在生命的每一天,珍爱自己的生命。无论遇到何种困难,永不放弃生的希望。在短暂的人生路上,保持乐观的态度,努力去奋斗,去拼搏!创造人生的辉煌,享受人生的幸福。

最后,播放音乐视频《最好的未来》,课程结束。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徐州,221006)

9.感悟生命价值优秀作文 篇九

在一节科学课上,陶老师给我们发了一颗豌豆种子。下课后,两半种子被我一不小心掰开了,我出于好奇,把那颗豆子小心翼翼地埋在我种旱金莲的花盆里。差不多过了两个星期,竟然从泥土里窜出了一截小苗;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单子叶植物居然越长越快,越长越高,都可以与我的旱金莲相比较了。在这一颗毫不起眼的豆子里,是包含着一股多么强大的力量啊!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也应了一句话:我有一颗种子,只要给我一片土壤,我就会生根发芽,茁壮生长,开出一朵朵迷人的小花。

在之后的一个星期里,我遗忘了这株小苗,连一次也没有给它浇过水。就这样,第二个星期我们回到学校,当我想起那株小苗时,它的茎和叶都已经枯黄了,泥土也都干裂开来了。我急忙接来一杯水,把泥土浇了个透,只见我的小苗宝宝“咕嘟咕嘟”地喝了起来;看着这副狼狈不堪的样子,我的心里十分愧疚。“我都已经那么多天没有给我的小苗浇水了,不知道它还能不能继续像以前那样不屈向上,茁壮生长……”我心里不由地担忧起来。在这些日子里,我总是时不时地去照顾这株生了重病的小苗;没想到在我的悉心照顾下,小苗又恢复了生机,而且长得比之前更加茂盛了,真是一个奇迹!

10.感悟生命作文 篇十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感悟生命作文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悟生命作文 篇1

独自坐在路边,看着路上穿行的车辆,看着路边来往的路人,噪杂的环境我却心如止水,有一份平静。如果说要看透着人世间的苦厄,是应该有这份心情和境界了吧!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梦;有人说,人生是一出悲剧;有人说,人生是一个竟技场,“能者上,庸者下”;有人说人生是一次体验……说法不一,却意味深长。忙忙碌碌的人们,经常为了生活而奔波,常常为了一个目标,做着同一件事情,就连路边的风景也没有多看一眼,一天天,一年年,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时光总是在你不经意间消失的无影无踪!

在岁月的记事本里,没有光辉灿烂的印记,一张张的空白却是我们最遗憾的事!我想,人活者,就是对自己责任的一种承担;人活者就应该有精神、有追求、有向往、有修养、有品行、有一份成熟与稳重!人活着就要实现自己的一份价值!在越来越多的时间里,我们必须调整好自身的状态,积累岁月的精华,充实完善自己,以一个平常恬淡的心态,去面对风风雨雨;人活着,就代表生命的存在,但我们的生命不是永存的,生命是更新换代的,正如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生命是在进化,社会是在进步与完善,相对而言,生命是脆弱的,但却完善着整个社会,社会是无形的,却在见证着生命的价值与历程。

来来往往的人们可否都入骨三分的理解与看透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最可敬可爱的同胞,主宰一切的人类,实现你们的.那一份价值吧!因为每个人都有了价值,那么我们的社会才更有价值,我们的国家更有价值,整个世界,整个地球,更有价值!生命虽脆弱,但生命的价值确体现于此,你却有同感吗?

做一个有价值的生命吧!

感悟生命作文 篇2

“生命”一个多么鲜活的词,“生命的绿洲,在于安全。”安全是什么?安全,它是一种希望,一种寄托,一种期盼,它是通往成功彼岸的独木桥,只有保证自身的安全,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可是,安全,有多少人重视过,有多少人思考过,又有多少人记起过?生命是宝贵的,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为什麽总在生命危在旦夕时,才思量生命的重要性、安全的重要性?为什麽总在生死边缘挣扎时,才知道痛哭流泪后悔不已,才知道应该重视安全呢?

正是由于平时人们安全知识的贫乏,安全意识的淡薄,安全行为的松懈,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让我们看到一幕幕痛的画面,接受一次次血的教训。

20xx年2月15日,一个搬运工随手扔在地上的烟头引燃了吉林市中百商厦的一场人间惨剧。一个漫不经心的举动,竟然将54条鲜活的生命引向了不归之路,使上千万元的财产付之一炬。归根到底,原因是什么呢?是人们头脑中安全意识的淡薄,是人们日常行为的疏漏,才造成这场本可以避免的悲剧!据统计,每年我国建筑业安全事故,已经成为继交通、煤炭业之后第三位死亡人数最多的行业。面对如此惊人的文字,面对如此血淋淋的惨状,面对如此巨大的损失,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还有没有理由让生活中的悲剧一次次的重演呢?

报纸上也曾经报道过这样一起特大的交通事故:有许多人为了廉价买到车票,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他们坐上了一辆载客量只有八十人而却承载了一百二十多人的大巴赶往厦门,殊不知,他们的这种行为已经导致死神慢慢地靠近了。当汽车开向高速公路时,由于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转弯时像脱缰的野马般失控了,与另一辆大巴轰然相撞,最后轮胎爆炸。两车乘客无一生还,那情景惨不忍睹。现场那死者的惨状,那亲人的嚎泣,那伤者的痛苦,无不令人触目惊心!为了少花钱,那么多人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都是因为什么引起的呀!主要原因还是人们不重视安全。

据统计,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1150起,造成5660人死亡,2541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0.83亿元。面对如此严峻的数字,我们能仍然执迷不悟、无动于衷吗?

生命这座大厦,需要“安全”打地基,需要“安全”做护堤。如果你对安全视若无睹,那死神就会悄悄降临在你身旁,夺去你的生命。这血的代价,生命不堪承受,也无法挽回。

同学们,为了他人,也为了自己,请珍爱生命,安全出行吧!让我们的生命之旅在安全中芬芳而行,一路欢歌到永远!

感悟生命作文 篇3

感悟生命作文750字

听!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敲醒了我的梦?哦,是生命降临的声音。每个人自出生之日起就乘上了生命的驿车,驶向生命的终点,驿车一旦停滞不动,生命也就随之消失了。我们旅行的那段时间,也许转瞬即逝,也许漫漫长路,谁也无法预先知晓,生命的尽头究竟在何时何方。而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生命是希望。清晨赶在露珠没醒之前,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你生命的虬枝,定又会长出一片蓬勃,昏暗的过去,已随着一片落叶被踩在脚下了,未来的路洒满阳光,每一缕阳光都能点亮你希望的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生命还在,明天还在,生命总会焕发出应有的光彩,所以生命充满希望。

生命是奋斗。石缝中的小草只有不断地往上挺,才能看见美丽的世界,只为了活下去,他从未放弃,奋斗着奋斗着,向着光明的大道前进,人要活,就要活得有滋有味,不能坐以待毙,要靠自己的双手撑起一片蓝天,所以生命离不开奋斗。生命是欢乐。不管在多大的困难面前,微笑都是最好的武器,对仇人笑一笑,拉起手成为朋友,对灾难笑一笑,团结协作,共同面对,对战争笑一笑,各国人民一起玩耍。对,既然已经来到这个世上,就要快快乐乐的死去,生命中有趣的事情太多太多,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所以生命洋溢着快乐。生命是奉献。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每个人背后都有一双期待的眼神,为了下一代,为了别人,我们奉献出自己的价值。所以生命需要奉献。

11.超越痛苦的生命感悟 篇十一

摘 要:张承志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在《黑骏马》中他用超越性的眼光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存在的意义进行了探索,忍受失落的悲伤和精神无归属的苦闷,继续爱和怀念着草原上的索米娅和奶奶,升华了对生命的感悟。

关键词:张承志 《黑骏马》 生命感悟

毛姆曾说:“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是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所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落在何处的故乡。”张承志显然属于这些人中的一个。身属城市文化人的张承志从蒙古大草原到回民的黄土高原,又到文明的新疆,再回到回民的黄土高原,执拗地寻找着属于他的“故乡”,寻找着他的精神家园,超越历史和现实,追求心灵中本真的东西。正因为如此,他的姿态一直都是“在路上”,充当一个寻找“精神家园”的“旅人”角色。“在路上”意味着在寻找,意味着向理想的彼岸进发。张承志对理想的探求正是他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心灵历程,他不断地怀疑、否定、舍弃,又不断地相信、肯定、重寻,显示了他在他所构筑的理想世界和身处得现实世界之间的思索、徘徊……

给张承志在文坛上带来初誉的小说应该是他在1982年发表的《黑骏马》,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更显示出作者在理想与现实的痛苦矛盾中对人安身立命的关心,对人类关于生命不同体验的逐渐理解与尊重,体现了作为一位理想坚守者的他感受痛苦、承受痛苦、超越痛苦,并形成对生命和生活的真实感悟。

张承志在《黑骏马》中真正发掘民族文化的深层特质,显示了他用超越性的目光对人类生存状态和生命的深刻认知。主人公白音宝力格的成长历程正是“在路上”的张承志对生存依托的不断拒否与对精神家园不断追求的旅途中的一驿,白音宝力格这个形象承载了张承志的某些精神气象。

白音宝力格在草原上度过了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经历了情窦初开、满怀理想的青少年,沉浸于他、奶奶、索米娅和谐的世外桃源,他深爱养育他的大草原,敬爱他的额吉奶奶,挚爱他美丽的索米娅……但邪恶力量即黄毛希拉的侵入打碎了他们的童话世界,他对他曾深爱过的一切关于草原的种种感到彻底失望,他不得不离开草原,到城市寻找相异于草原的更为文明的生活和事业。他始终不属于草原,即使他和草原的隔膜在宽容中瓦解,他还是只能把过去留在草原,他的未来却不属于草原。这样的结局显示的是他所代表的现代文明与奶奶、索米娅代表的草原文化不可调和的冲突。

白音宝力格受到了两种文化的熏染。草原文化给了他母亲式的爱(尽管来源于奶奶),给了他来自美丽姑娘索米娅的朦胧的爱情。他在拥有黑骏马后,在品尝青春萌动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生命价值的实现设计好了蓝图,他好学上进,自少年时就一心钻研畜牧业机械和兽医技术,常常安静而用心地读《怎样经营牧业》。他不满足于向仅凭经验的老兽医学习牧医技术,争取到了参加牧医技术培训班的机会。正如小说中所讲有种渴望“在召唤我、驱使我去追求更纯洁、更文明、更尊重人的美好、也更富有事业魅力的人生。”[1]或许他的幸运在于他有这样的理想和抱负,又或许他的不幸也在于此。现代文明的熏染使他对人的生活和存在有了更高精神层面的追求,在生活的困境中,他受到了两种异质文化的撕扯,他不得不做出痛苦的抉择。现代文明与“藏污纳垢”的草原文化对他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他走向草原时,希冀除了田园牧歌般的生活,草原应再注入“更纯洁、更文明、更尊重人”的新鲜因素;当他走向城市时,又有一种被城市罗织的复杂的网箍得透不过气来的感觉,“刻板的公文;无休止的会议;数不清的人与人的摩擦;一步步逼人就范的关系门路。”[1]他开始思索轻易被他割断的过去和历史的价值。他处在两种文化之中所感受到的矛盾与痛苦在精神层面上要远远大于奶奶和索米娅。

奶奶和索米娅的生活和思维是单向度的,她们从来都属于草原,从来没有怀疑过草原带给她们的价值,她们的一切都深深打上了草原文化的印迹。奶奶是蒙古草原上的平凡牧民,她信奉神,崇拜生命,用自己的奶喂活的羊羔子已能栓成一排,不顾生命危险从风雪中救下刚出生的小黑骏马,始终以自己来自生活经验的朴素的生存哲学生活在大草原上。索米娅是土生土长的草原的女儿,她没有什么文化,只念了三年的小学蒙文和算术,她对生活和生命的认识与把握只能来自她密切接触的奶奶和恋人白音宝力格。但我们从小说中可看出,白音宝力格不想也没有用自己所接触的现代文明去影响甚至改造索米娅,在天人和谐的大草原,本真的索米娅才是他的最爱。而奶奶在索米娅的生存哲学的形成及生存实践的实施中则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虽然小说中隐去了她们关于日常生活的对话交流,但从索米娅遭凌辱致孕后面对小生命的态度上可看出她们的思想是相通的。索米娅面对白音宝力格的愤怒,本能地以沉默保卫腹中与爱人无关的小生命,甚至用敌视的目光看着自己的恋人。而奶奶这时就充当了她的代言人——这条生命才是重要的,爱情退避于小生命之后并退出了索米娅的生活前台,草原自然的生存状态除却了伦理道德的虚伪面纱,焕发了她母性的温柔怜慈的天性,淡化了她曾受的侮辱。对于生命的崇拜使她们更关注自己生活的本身,她们不用承受两种异质文化的碰撞,但她们的沉默,她们对邪恶的忍让,对生活苦难顺从的隐忍却让她们承受了更多来自生活本身的艰辛。

白音宝力格所不能理解的造成他从草原出走的根源正是他与草原文化深深的隔膜。他“发现了自己和这里的差异”,草原上他深爱的两个女性都拒他于千里之外,作为男性的坚强的一面被隐藏的脆弱的一面击败了,他只有逃离并独自舔舐自己的伤口。

敢于面对过去和历史的人是勇敢的人,被张承志寄予厚望的白音宝力格正是如此,他曾经“轻易地割舍了历史,选择了新途”[1],但城市的“新途”并没有给他带来真正的理想的精神家园,却使他在精神上再次向往和返回大草原,虽然他明知自己的“闯入者”身份,却难以割舍草原对自己精神世界的滋养。他是这样一种闯入者,“诡异了或者遵从了沉默的法则。他们在恩爱得至深的同时也尝到了浓烈的苦味。不仅 在双语的边界上,他们在分裂的立场上痛苦”[2]。在这种痛苦中,他对于生命的理解得到了升华,在经历孤独、困惑、苦闷、忏悔之后的升华尤为可贵,使他能以一种超越的眼光包容对生命不同的经验,承认生命存在的多样和不可置否的合理性。在现代文明与草原初民色彩的文化对峙中,在关于生命存在的不同理解中,谁都没有压倒谁。白音宝力格必须忍受失落的悲伤,忍受精神无归属的苦闷,继续爱和怀念着草原上的索米娅和奶奶。

在探索理想的路上,张承志在草原的底层民众中寻找到文化之根与生命之根,超越痛苦的对生命的感悟是他踏上“心灵史”的始发站,从此他开始了更为艰困的精神跋涉……

注释:

[1]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张承志:《大陆与情感》,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版。

12.感悟生命价值优秀作文 篇十二

一、巧解生字, 初读课文———走进一个故事

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 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生字的掌握情况———课件出示:悬崖眼花缭乱坠入山涧秩序桥墩猛蹬一下目瞪口呆

师:最后两个词怎么念?

生: (齐) 猛蹬一下, 目瞪口呆。

师:这两个词中, 有两个字除了读音相似之外, 还有什么也相似?

生:字形相似。

生:部首相似。一个是“足字旁”, 一个是“目字旁”。

师:“足字旁”跟什么有关?

生:跟脚有关。

师:那么“目字旁”呢?

生:跟眼睛有关。

师:是的, 你们观察得很认真。现在你能用一个动作告诉老师“蹬”是什么意思吗?

(生做“蹬”的动作)

师:对了。“蹬”就是用力地踩。“目瞪口呆”的样子你能做吗?同桌之间互相看看。 (学生表演形象逼真, 课堂气氛活跃)

师:再看第一个词———“悬崖”。这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 书写时要特别注意。请大家动笔把悬崖这个词写在课文插图的“悬崖”旁边。 (生写)

师:那么, “悬崖”让你想到什么呢?

生:“悬崖”让我想到了提心吊胆。

生:我想到了死亡。

生:我想到了粉身碎骨。

生:我想到了万丈深渊。

师:是啊, 面对悬崖就意味着面对危险甚至死亡。文中的那群羚羊被猎人逼到了悬崖边, 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 羚羊们是怎么做的呢?大家再读读课文, 看看文章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一群羚羊被猎人追赶到悬崖边时, 老羚羊以自己的身体作为桥墩架起了一座生命桥, 让年轻羚羊成功逃生。这个情景连准备活捉它们的猎人也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

师:讲得很完整。到底是什么让猎人如此震撼呢?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个故事。

[评析:这里的三个环节, 一是通过比较、表演, 巧妙理解“瞪、蹬”的形与义, 学生饶有兴趣, 效果颇佳;二是书写“悬崖”, 教者极具特色地要求学生写在“悬崖”边, 唤起了学生的体验和想象, 既培养了想象能力, 无痕地理解了字义, 又自然地引入了课文的学习, 极有创意;三是引导学生简述故事, 既抓住了文旨, 又为后续的学习蓄势, 有引人入胜之功效。]

二、入境入情, 品读感悟———感受一个奇迹

1. 学习第1自然段。

师:请大家轻声读读这一段, 看看能读懂什么, 在你认为重要的词句上做记号。

师:你从这一段中读懂了什么?

生:一群羚羊被赶到悬崖边, 猎人准备全部活捉它们。

师:你了解到这群羚羊面临着危险。

生:我还知道, 在危险的时候, 羚羊分成了两群, 老羚羊为一群, 年轻羚羊为一群。

生:羚羊分成两群的时候, 速度很快。

师:你从哪里知道它们分成两群时的速度很快?

生:我从“几分钟”这个词语看出来, 几分钟说明时间很短。

师:你还从中看出什么?

生:看出它们很镇静。

生:临危不惧。

生:沉着冷静。

师:是的, 这就是一群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羚羊。

生:我还知道它们配合非常默契。课文写一只老羚羊从羊群中走了出来, 朝年轻羚羊叫了一声, 年轻羚羊就出来了。说明它们配合得很默契。

师:你能读懂羚羊的语言, 真了不起!谁来读这一段?

师:你的朗读仿佛把我们带入了当时那个万分紧要的关头。面对灾难, 这些羚羊没有束手待毙, 它们迅速地想出了办法, 当这一老一小飞跃出了山崖, 出现了什么奇迹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 想象课文描述的画面。

[评析:这一环节, 教师先让学生自读自悟, 动笔勾画, 形成初步感受;其次展开对话, 相机点拨, 引导学生建构意义;然后通过范读、想象, 把学生的认知引向深入。学生读得充分, 教师点得巧妙, 教学过程浑然天成。]

2. 学习第2自然段。

(教师朗诵:“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 奇迹出现了: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 而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 下坠的身体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 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 笔直地坠入了山涧。”)

师:同学们,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老羚羊用自己的生命作桥墩, 把年轻羚羊送到了悬崖对面。

生:我看到了老羚羊坠入山涧时凄惨的画面。

师:是“凄惨”吗?能否换一个词?

生:悲壮!

师:是啊, 这一幅幅画面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请大家自己再读读这一段, 看看在这震撼人心的一幕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生:最打动我的是老羚羊坠入山涧时的情景。

师:当你读到这一句的时候, 你的心情如何?

生:我的心情十分沉重。

师:为什么?

生:因为老羚羊为了年轻羚羊就这样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师:是啊, 多么令人佩服的老羚羊啊!带着这样的感受, 你把这个句子再读一遍。 (生读)

师:读得真好!听你的朗读, 我们的心也跟老羚羊一样, 往下一沉。看到这个句子, 你们的心情又是如何?

生:我的心情十分紧张。我为它们到底能不能跳过悬崖感到担心。

师:好, 带着你的感觉和理解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生:我的心情十分敬佩。

师:应该说我的心里充满了敬佩。

生:这让我想起了昨天学的《蚁国英雄》这篇文章, 就像那个蚁团的外层蚂蚁一样, 老羚羊也在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年轻羚羊。

师:能结合学过的课文来谈, 你的理解更深了。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 (生读)

师:老师听出了你对老羚羊的崇敬!同学们, 对于这样一种结果, 老羚羊自己想过了吗?

生:想过。

师:哪里看出老羚羊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生:我从课文前面的“刚好”这个词语看出来, 老羚羊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了。

师:能联系上下文来学习, 真好。的确, 这是老羚羊无悔的选择啊!你们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老羚羊的这种精神吗?

生:舍己为人。

生:英勇献身。

师:能更准确些吗?

生:勇于献身。

师:好的。 (板书:勇于献身) 可是, 即使是老羚羊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又怎么会如此快速地坠入山涧呢?

生:因为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了一下。

师:从“猛蹬”看出什么?

生:年轻羚羊非常用力。

师:为什么年轻羚羊要这么用力, 不这么用力行吗?

生:不行。因为如果不用力的话, 年轻羚羊就无法跃得高, 就不能跳到对面去。

师:是啊, 这一蹬, 不仅蹬在老羚羊的背上, 也蹬在咱们的心里啊!同学们, 假如此刻你是这只年轻的羚羊, 这一脚蹬下去, 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老羚羊啊, 你全是为我们才牺牲的。

生:也许它会想, 老羚羊, 为了种族的延续, 你作出的牺牲子孙们永远牢记。

生:我觉得年轻羚羊此刻既高兴又悲伤, 它高兴的是自己可以获得第二次生命, 它悲伤的是, 老羚羊为它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它失去了自己的亲人。

师:是的, 尽管它不忍, 尽管它痛苦, 但是它依然要猛蹬一下。它要把这种悲痛化作一种力量啊。谁来读一读写年轻羚羊的这句话。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 我仿佛看到了这悲壮的一幕:一队队羚羊凌空腾起, 没有拥挤, 没有争夺, 秩序井然, 快速飞跃。顿时, 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 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评析:此环节教学, 先是入境, 于想象中引导学生感受老羚羊“舍身为桥”的悲壮画面, 个体不同, 感悟各异却又不离主旨;再是入情, 在角色模拟中, 引发学生的真情告白, 见解有异, 理解多元但却紧扣主线;三是表情, 通过朗读传递读书的感受与心中的情感。在情境中品味, 在品味中感悟, 情境交融, 入情入境。]

3. 学习第3自然段。

师:这情景是何等的壮观!请同学们看课本93页的插图, 看看该如何画这条弧线, 动笔把它画在插图上, 画好的同学跟你的同桌或者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为什么这样画。

生: (实物投影展示, 指着自己画的弧线) 这条弧线是年轻羚羊跃起来, 在落下来的时候刚好踩在老羚羊的背上, 然后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 跃到对面悬崖的弧线。

师:你画的是年轻羚羊成功逃生的弧线。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生: (实物投影展示, 指着自己画的弧线) 我画了两条线, 一条跟她的一样, 另外一条是垂直向下的直线。

师:向下坠落, 这是一条死亡的线, 怎么会是“生命桥”呢?

生:老师, 我觉得是“舍身”, 不叫“死亡”, 老羚羊虽死犹生!因为没有老羚羊的死, 就没有年轻羚羊的生。

师:你比老师高明!是啊, 每一只年轻羚羊的生, 都伴随着一只老羚羊的“舍”!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生: (实物投影展示, 指着自己画的弧线) 这条弧线是小羚羊飞跃的弧线, 像一个笑脸, 微笑的眼睛;而这一条是老羚羊坠入山涧的直线, 像一滴泪水, 从这里滑落下来。在年轻羚羊的生命里, 充满着快乐, 所以是笑脸;而在老羚羊的生命里, 充满着悲伤, 所以这滴“泪水”就好像是从羚羊的眼角滴落下来的。

师: (深情) 现在你们明白课文为什么叫“生命桥”了吗?

(生点头, 似乎还沉浸在刚才感人的情境之中)

师:是啊, 那情景是何等的神圣!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 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假如此时此刻, 你也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你会说些什么?

生:我会说, 这些羚羊们是多么了不起啊!

生:我会说, 猎人们, 请你们放下手中的猎枪吧!看看你们自己在做着什么傻事啊!

生:我会说, 动物也和我们人类一样, 我们要和动物友好相处。如果有一天被赶到悬崖边的不是这些羚羊而是猎人, 那结果会怎么样呢?

生:我可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因为我被羚羊们的举动所感动———它们甚至比人类聪明。

师:是啊, 难怪作者看到此会发出这样的感慨:那情景是何等的神圣!难怪猎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三自然段。

13.【必备】生命感悟作文 篇十三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命感悟作文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命感悟作文 篇1

“这里好黑,寂静得只听见希望的声音,我在哪里?亲人在哪里?路途好难,崎岖得只剩下跋涉的距离,我在哪里,你们在哪里?我知道你会来,我会坚持到你看到我。”这是我偶然听到的一首关于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的歌曲的歌词。

这些天来,汶川大地震一直牵动着我们的心,各地人民纷纷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在灾难面前,我们感受到爱的温暖和生命带给我们的感动,我也对生命有更多的感触。

生命是顽强的,总是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在地震发生后的70多个小时,100多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一堆堆的废墟里仍有鲜活的生命在与死神抗争。在他们被救出来的那一瞬间,我震惊,难以相信生命竟然会如此的坚强,也为他们能够坚持这么长时间而感到震撼。

在常人看来,在那种恶劣的条件下,他们不仅缺乏水,食物等基本的维持生命的条件,更要忍受精神和心理上的煎熬。也许在那段时间里,他们心中充满希望和信念,想的是自己很快就会被救出来,因此,再大的困难也就显得微不足道。我不由得敬畏起生命,感慨它的伟大和魅力,然而,生命是脆弱的,在这场巨大的灾难面前,生命显得如此的不堪一击。仅仅在一瞬间,在没有任何前兆的情况下,数以万计的生命就这样陨落父母再也看不到孩子纯真笑脸,听不到孩子爽朗的笑声;许多孩子也成孤儿,失去至亲的亲人,他们迷茫的眼神中寻找着父母的身影,他们撕心裂肺的哭声揪动着我们的心,逝者已去,除悲痛和哀伤外,我们只能为他们祈福,因为不管怎样,我们再也不可能挽回他们父母的生命。

但是,我们是幸运的,是幸福的,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来回报生命。在此时此刻,生命是如此的珍贵和可敬,所以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但至少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正流逝的每分每秒,把每天都当作是最后一天精彩地度过吧,尽量不要让自己留下什么遗憾。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这时候有很多人会忧伤会迷茫,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想想那些在地震中不幸遇难的人吧,我们又还有什么理由去抱怨去苦恼呢?什么事情都会有解决法的,只要扬起头踮起脚尖,我们就能看到阳光和希望。事实上,我们还应感谢生活中的这些遭遇,是它们让我们更加懂得生命的真谛,更加珍惜生活,也变得更加坚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们会发现其实生活是很美好的。

感恩生命,让我总能见到早晨初升的朝阳;感恩生命,让我总能听到爱的颂歌;感恩生命,让我总能在失落的时候擦干泪水;感恩生命,让我总能在快乐的时候尽情欢笑。

生活总是带给我太多的感触,而这次大地震更让我加深对生命的理解,每一个人都只有唯一的一次生命,只有珍惜生命,感恩生活的人才能真正生活得幸福,快乐。

生命感悟作文 篇2

生命是一次偶然,生命是一次奇迹;生命是如此脆弱,生命又是如此顽强;生命是灿烂的、也是绚丽多彩的。

有一天,我在我家的餐桌上发现了一只小蚂蚁,调皮的我滴了一滴水上去,它开始不停的挣扎,一直挣扎,一直挣扎,终于它停下来。接着我又给小蚂蚁下了一场“狂风骤雨”,我使尽吃奶的力气向它吹了几口气,小蚂蚁不停地在在水中挣扎着,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四分钟……小蚂蚁落了下去,它一动不动躺在水中。我用牙签碰了它,结果却没有什么反应,是的,它已经被我“蹂躏”死了。转眼,我的良心仿佛在斥责我,竟然伤害了一只无辜的生命,我恍然大悟,生命是脆弱的。

一天,我在小区花园看到了一只猫,它去二楼抓老鼠,可是鼠没有扑到,从二楼掉了下来,它的后肢断了一只,流了很多鲜血,它竭尽全力爬了起来,可怎么都站不起来了,最后它靠前面两只腿撑地把身体拖着进入了花丛中,一路上都是血,我以为它会这样死去。几个月过去了,突然我看见了一只猫咬着一只老鼠从我身边路过,我仔细一看,居然是之前受伤的那只小猫,腿残了一只,居然还能行动自如,最重要的是还能捉鼠,天呐,生命居然如此顽强。

小区里有一棵没有开花的茶花,每天都有孩子去摘叶子,但是前不久居然开了花,此时没有人去摘叶子了,每次有人路过都会去拍照,我不禁觉得生命是有意义的。

生命是可贵的,没有生命你什么都不能做,生命是脆弱的,经不起天灾人祸;生命是顽强的,和挫折抗争的人是值得尊重的。

生命感悟作文 篇3

交通是城市的命脉,马路上每天都车水马龙,行人穿于大街小巷之中,这一切都是那样习以为常,那样普遍。可是当城市慢慢的发展起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外来人口的增多,交通变得越来越繁忙了。

人多了,交通工具自然就多了,违章的人、贪图方便的人多了,大家都抱着侥幸的心里。

行人说:“车来了就来了嘛,反正它又不敢撞我的……”

司机说:“红灯就红灯嘛,反正又没人看见,闯一两次也不会出什么事啦……”

喝酒的人说:“我才没醉呢,我可以开车的,我可厉害着呢……”

横翻护栏的人说:“走着不也挺好的嘛,方便快捷,省时间……”

于是,悲剧就这样酝酿着,发生着……听,那马路上的幽魂在哭诉:

那个死在车轮底下的鬼说:“我错了,如果我好好遵守交通规则,让那辆车子先过去,我就不会……”

那个在车里被压死的鬼说:“我错了,如果我等到绿灯再通行,就不会撞上前面那辆车了……”

那个浑身酒味的鬼说:“我错了,如果我不贪恋那几滴酒精的话,我的家人就不会再灵堂哭泣……”

吊死在护栏杆上的鬼说:“我错了,如果我不贪图方便的话,我就不会变成游魂野鬼了……”

……

亲爱的人们啊,生命只有一次,如果因为你们的一时疏忽而轻视它的存在,那就太不应该、太不值得了!也许,现在的你还是健健康康,有着幸福美好的家庭,有爱你和你爱的亲人,但是,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等到那一天,厄运降临时,这一切的一切都会和你say goodbye!

14.感悟生命初一作文 篇十四

这是一段短暂的生命,一段毫不起眼的生命。

夏天,本是一个枯燥无味的季节,蝉,却在这时活出了生命的精彩。酷热难当的时候,它在尽情歌唱;大雨倾盆的时候,它仍然在大展歌喉。它,把自己的生命,融入这茫茫天地间!

曾厌恶过蝉。

在乡下,一个夏日,是那么的无味,靠在一棵老榕树旁,热浪闷得我进入梦乡。正当我头昏脑涨时,却从树上传来一阵阵烦人的聒聒声,是的,又是蝉鸣。这叫声,仿佛是在无病呻吟,又仿佛是在发泄愤怒,我听得直难受。听着听着,简直就是没完没了。厌透了蝉!

一次,朋友来找我,我向他说起了这让人厌烦的蝉声。他听完,只是笑了笑,开解道:“你知道吗?它的一生是多么短暂,一个夏天,它歌唱了一个夏天后,就要逝去。它活着只是为了在世间歌唱一回。”

听完后,我心里掀起了波涛。春天在孕育,夏天在生活,秋天在逝去。这就是蝉,这就是一段短暂的生命。

我总是想,蝉活着为了什么?对,它活着就是为了领略这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像其它生命那样,它自己活出自己,自己演好自己一生的剧本。

没有春天的盎然生机,没有夏天的轰轰烈烈,没有秋天的丰满喜悦,没有冬天的坦坦荡荡。有的是自由,有的是活跃。

真想像蝉那样,活在人群之中,却拥有不同于其它人的生命,不求名利,不求炫耀,只求那生命中的自由!

15.感悟生命价值优秀作文 篇十五

教育性, 除了其专业内容所决定以外, 更主要的是其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它总是站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一边, 以弘扬科学和民主为己任。

知识性, 则不仅仅表现为传道授业, 教书育人为基调, 它更突出的是说文道理, 谈今论古, 天南地北, 海阔天空, 显得很“杂”。但其“杂”又并非杂乱无章, 而是杂而不乱, 总是为一个中心服务。这样, 在所谓“杂”的形式下就给人许多知识, 给人很多趣味, 教人俱多智慧。

形象性, 要求随笔不仅可以借助现成的形象, 而且必须尽力勾勒出自己的典型形象以阐述事理。优秀的随笔不是抽象的理论说教, 而是将真理寓于形象之中, 或讲一个故事, 或引用一段历史, 或描绘一些生动的社会现象, 或打一个发人深省的比喻, 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来突出自己所说的对象, 使读者能从感情上唤起丰富的联想, 并潜移默化地从中获得明确的结论。

此外, 形象性还要求随笔作者直抒胸臆, 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品质, 爱憎分明的感情, 从而让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进而激发读者的情感。

随笔的表述方式是多样化的, 主要有随感、针砭、赞扬和论辩等。随感旨在对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给读者以强调、提醒、告诫、呼吁或提示, 以表达作者的一种观点、愿景、建议或预见, 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工作的健康开展。针砭, 作为一种批评或贬责, 要求切中时弊, 对某种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缺点错误, 不良作风给以及时揭露和批判, 并对症下药, 指明方向。赞扬, 以正面表彰先进人物、新事新风、新鲜经验, 倡导处于萌芽状态的新思想新精神, 从而由小见大, 有力地推动教育学改革。论辩, 指的是拚正是非, 论述事理, 着重从理论上、思想上、认识上给人以新的启示。

进行随笔的创作, 关键在于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要抓准问题。所谓“准”是指所提出问题, 确实是教育教学中带有普遍性的实际问题。

二要找准突破口。所谓突破口, 也就是角度。这种突破口最好是由小见大具有典型性的正反教育教学现象, 或具有萌芽性的新鲜事物, 或古今相承能生发出新意的历史典故, 或行业相通能转化成金的他山之石。

三要追求精炼。“文以意为主”, 精练的文章, 首先是主题精练。主题精练, 即指主题有独到新意, 旨远意深, 又指主题的单纯集中。意在笔先, 作者应先对所要论述的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 坚持舍弃“不必命之题, 不屑言之理”,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炼意”。当主题确定后, 还必须对论据进行梳理、剪裁。刘勰说:“裁则芜秽不生”, 强调了剪裁的重要。此外, 还要锤炼词语, 推敲字句, 讲求语言的精练和文采。精练和文采并不矛盾, 精练不是苟简, 而是精彩和练达。人们把随笔视成说理性散文, 就足以说明追求语言的艺术性在随笔写作中的重要意义。例如笔者在清华大学学习之时撰写的另一篇随笔性散文, 当属此类文章中的精品之作。

四要巧构波澜。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有了千回百折, 峰回路转, 才能藏奇储险, 引人入胜。因此, 写随笔必须注意章法, 力求尺水兴波, 连绵起伏, 千万不可搞直筒子结构, 一引典故, 二发议论, 三提号召;或者一树靶子, 二加批判, 三定调子。教育随笔要力求全文一波三叠, 一唱三叹, 让你一时“好向源头通曲水”, 一时又“再向天外看奇峰”。

笔者曾有感于初等数学研究者的不被人理解, 甚至遭人非难的社会现象, 写下了一篇《为孤独高傲的“初等数学研究”者高歌》的随笔文章, 作为例文附上。

为孤独高傲的“初等数学研究”者高歌

时下, 泡酒吧, 坐音乐厅, 打高尔夫成为了一种时尚。然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那些活动虽然高雅, 但都是贵族的享受。当然也有大众化的娱乐, 比如玩麻将, 打扑克, 下围棋……, 人们也可以乐在其中。多人玩味的几人游戏难免会经常发生“三缺一”的尴尬, 于是有一个小小的群体, 玩起了清贫者可以负载、孤傲者可以独享的游戏———玩数学。

对数学教师和数学爱好者而言, 它既是游戏, 也是生活, 生活与游戏融为一体, “游戏人生”不再是人生的亵渎, 而是升华, 这也是数学爱好者独有的“艳福”。

初等数学研究者理当属于拥有享用“艳福”的使者。他们灵感的突发, 拓展了教学中的数学问题;他们高超的技艺挖掘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不等式;他们宽阔的视野延伸了多面体的凹凸性。他们乐于探究的精神, 创新了初等数学研究的新成果, 创建了折线理论。他们的成果虽然不能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提并论, 但他们也从来没有想到居庙堂之高, 与大师平分秋色、附庸风雅。

他们沉浸在数学的王国里, 做喜欢做的事。他们不像一个乐于玩扑克的人一样, 津津乐道于某一盘牌赢得痛快, 或耿耿于怀某一局牌输得惨烈, 从来也没有想去申报牌类运动的几级桂冠。他们企盼的是得代数之趣, 铸几何之魂。然而, 正是这一批得“闲云野鹤之趣, 魏晋雅士之情”的初等数学研究者们重提古老题材, 重探千年课题, 使一些古老的遗产得以保留使几千年来的数学文化得以继承。

初等数学的研究者们就像艺术的玩家一样, 钟情于一幅画, 一方印, 却在不经意中保住了一份历史, 弘扬了一种文化。正是他们对数学的痴情, 才使得被时代所覆盖的数学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和发展, 是他们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经典数学问题, 淡出教材, 精心研究, 换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他们不愧是数学文化遗产的保护神, 他们是传播数学文明的使者。

纵观高考数学命题的发展, 如2002年全国高考文科数学试题“用三角形纸片剪拼三棱锥和三棱柱模型”;而后又有2003年全国高考理科数学试题“以计算机二进制为背景的组合数学”压轴题, 这些形式新颖的试题都超越课本, 超凡脱俗, 其背景来源无疑都是来自初等数学研究, 只有深谙其中奥秘的人们才有希望获得成功。怪不得经常有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概:“要想在指导高考中有所成就和建树, 不仅要懂得从课本中找联系, 从竞赛试题中找借鉴, 从高等数学中找启示, 同时还应该从初等数学的研究中寻找智慧, 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更是如此”。

初等数学研究, 本应是一个数学教师的基本素养, 却被一些人怠慢了。有人认为它是无用之物, 是故纸堆里的东西。甚至还有人在非难于它。对此, 一个真正的初等数学研究者, 大概是不会与之争辩的。他们信奉的是“走自已的路, 让别人去说吧”。他们之所以如此执着, 是因为他们还是教学研究的奠基者, 没有哪一项中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成果不是建立在初等数学研究之上的。上个世纪80年代涌现的两位初等数学研究大师杨之、劳格先生, 他们博古通今, 综观现状, 揭示了初等数学的五大特征:初等、基础、综合、有较高的普通教育价值、与高等数学融通。

当今世界, 鱼龙混杂, 学术界亦是如此。有的人或嫖窃他人成果, 或伪造试验数据, 媒体常常会冒出这样不端的新闻。然而, 却很少有人在初等数学研究上造假, 这是因为用初等数学研究的成果很难交换到一些人所需要的荣誉和光环。这是初等数学研究的悲哀, 同时它也是初等数学研究之大幸。正因为如此, 才使初等数学研究始终保持着一份宁静, 坚守着一方净土。从而营造了“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奇文同品读, 疑义共诠释”的研究氛围。

2003年底, 我有幸在南京荣获了全国第六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 更有幸的是我聆听了著名的美籍华人数学家项武义先生和中科院院士谷超豪先生的学术讲座, 这两位令我高山仰止的大师, 一位以圆锥截线的来龙去脉为中心课题, 简明扼要地叙述一段由古希腊几何学到牛顿天体力学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传奇故事。而另一位则从数学的特点谈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他们的演讲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从初等数学问题引入, 博古通今, 贯通中西, 通俗易懂。时儿将一个几何题、一个代数变换, 把听众带入了中学时代“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的美好记忆中, 并将初等数学研究的情结溢于言表。于是我当时就在想, 初等数学中如果没有值得我们珍视的东西, 没有未被发现的规律, 那么, 怎么会激发大师用初等数学研究的方式来惠及后生呢?

一提起数学, 有的人犹如“谈虎色变”。然而, 在大师的眼中, 初等数学可以归结为“数”“形”两条主线。“数”即函数, “形”即几何。他们认为数列是函数的特例, 方程是函数值为零的特款, 不等式是函数值大小的比较……。而对于三角函数, 大师们更是技高一筹, 他们认为“三角函数就是单位圆上点的坐标, 三角函数所有性质的根源, 都来自圆的对称性”。如此精辟的论断, 引领后学在数学的领域里不断的探索。这一切都证明了希尔伯特关于“任何一门学科, 只要它能提供丰富的问题, 它就有生命力”的见解。由此可见, 初等数学不但有生命力, 而且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只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就可以摘取初等数学皇冠上的一颗颗明珠。

二十世纪80年代起, 初等数学研究方兴未艾, 硕果累累。杨世明先生发现全息现象, 汪江松教授与黄家礼老师联手甄别几何明珠, 特级教师杨学枝将不等式的若干方向不断推进, 熊曾润教授和王方汉老师洞析星形折线, 沈文选教授和冷岗松教授则把初等数学作为一门课程引进了大学课堂。他们都是我国初等数学研究的领军人物, 是我所熟悉的雅士哲人, 正是因为他们那雅士般的闲趣和哲人般的智慧换来了今天初等数学研究的繁荣。

回眸上下几千年, 谁知数苑多少事。有谁会知道,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会成为组合数学的经典, “1+1”会成为科学皇冠上的明珠;又有谁会知道, 幻方会由《易》演绎至今, 变得如此精妙绝伦, 博大精深。使她们流传下来的不是她们实用性, 而是她们的艺术性。如果我们的先贤都以“是否有用”作为标准来取舍的话, 那么, 这些美好的东西早就被历史所湮没。

初等数学自她们诞生的那一天起, 就与衣食住行无缘, 与功名利禄无涉。而吸引研究者的并不是这些身外之物, 而是数学问题的本身, 问题本身的魅力, 问题所指向的理性精神, 以及思考问题所产生的愉悦心情和探究问题所激发的生命活力。

“代数瑰宝, 几何明珠, 数苑奇芭”都是初等数学美好的别称。我们珍视初等数学, 即使在评价数学进展的《数学译林》中也开辟了一个属于初等数学研究的栏目“数学小品”, 将她称作“小品”, 大概表达了人们对她的一份珍爱。

上一篇:四年级动物作文500字优秀下一篇:大学国家奖学金申请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