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美术上册《大家一起画》第一课时教案

2024-12-25

一年级美术上册《大家一起画》第一课时教案(10篇)

1.一年级美术上册《大家一起画》第一课时教案 篇一

一年级美术教案 大家一起画

一年级美术教案大家一起画

儿童进入小学学习绘画的初始大家一起画,小朋友们在幼儿园时已学习了一些较为简单的简笔画,此大家一起画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感性地认识点、线、面,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丰富画面。为了不使学生对作画感到乏味,教材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大家一起画看谁画得点、线种类多,谁画得美,让每一位同学都因自己画下的形象和涂出的颜色感到兴奋和愉悦。大家一起画

教学目的:

1、认识什么是绘画中的点线面

2、尝试运用点线面装饰画面大家一起画教学重点:感受不同的点线面带给自己的感受并运用教学难点:画出许多不同的点线面组合第一时:点的练习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1、请2至3名同学上台在黑板上画(如:房子,树木、花等)

2、同学们共同评画,说说哪幅漂亮,为什么?

3、通过评画,了解画画要加花纹才好看。

4、明确什么是花纹——点、线、面。这节我们学习:点

二、讲授新:大家一起画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组好象沙子的点和一组用小旗组成的点,问:它们是不是点?

2、引用从人在飞机上往下看的图片,从中引导学生明白点的定义。(点可以通过把许多不同的图形缩小,组合变化而成)大家一起画

3、通过“举手判断”的游戏活动,巩固学生对点的认识。

有大有小

不同形象

4、请同学们说说你还能用什么变成点(喜欢吃的?用的?玩的?…)

并由个别同学上台画一画。、师生共同评画。

6、看图片,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并从中引导学生用色,使点变得更加漂亮。

三、学生作画,教师随堂辅导。

四、总结。

2.一年级美术上册《大家一起画》第一课时教案 篇二

新湘版

知识与技能目标:巩固三原色红、黄、蓝;认识三间色橙、绿、紫。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描画小手的形式来表现树的基本特征——树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性认识,学习调色的方法。

教学重

重点:使学生认识三原色和三间色及其色彩特性。

难点:掌握原色与间色的色彩关系,学会用原色调和间色的调色方法。

欣赏探究、讲解演示、自主表现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一、组织教学

导:

展示:黑白的《五彩斑斓》(农民画),问,好不好看?是不是少了点什么?用把颜色一点一点变上去,说说有什么不同。有了色彩世界才会五彩斑斓!——引出题(板书)。

二、教学新知

、寻找三原色

在刚才我们挑选出了的色彩里有三个魔术师,不知道我们小朋友能不能把他们找出来,(提示:会变色)

2、复习三原色

介绍:三原色不能由任何颜色调和成,却能调出其他的颜色

出示:红、黄、蓝想一想:红、黄、蓝给你们带来怎样的感觉?红色——温暖、热烈、奔放的感觉。黄色——活泼、愉悦的感觉。蓝色——清凉、冷静、稳定的感觉。

3、调色练习

教师示范:红+黄=橙;黄+蓝=绿;蓝+红=紫

黑板上出示两张画好三原色的范画。(学生发现调出来的颜色都夹在三原色的中间——引出三间色的概念)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三间色(并介绍三间色夹在三原色的中间,有任意两种三原色组合而成)(介绍对比色)

三、学生创作、作业要求:练习并感知三原色。自主涂画一张。

2、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学生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讨论。

2、说出三原色。说说色彩带给自己的感觉。

3、学生自己上台动手变学生自己尝试。

自主表现,按照要求进行作业练习。

教学

3.一年级美术上册《大家一起画》第一课时教案 篇三

题:大家都来做

第2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石子、沙子、瓶盖、罐子或一些体育用品,集体排列立体图形。

(2)启发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表现具象与抽象物体的造型。体验材料的美感。

(3)强调在排列创作过程中发扬集体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气氛既要热烈,又要有序。

前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可乐罐、沙子、石子、瓶盖、体育用品等排列材料。

教学活动过程:

(1)交流阶段:

师生共同交流所准备的物品,及所带材料可排列成哪些物题和造型。

(2)思考与讨论阶段:

分组展示自己所准备的物品,引导学生思考座谈,开展积极想象,怎样利用手中的材料,分小组集体一起排列出新颖的立体造型。

欣赏教师提供的名家作品及本校美术小组的装置艺术作品。

(3)发展阶段:

带好材料来到操场,人人参与,把瓶罐重叠或向四周扩展加上砂石,排列成一种抽象或具象的图案或造型。通过组与组交流,互相补充,拓展思路,了解自己小组所设计排列作品的优点与不足,进行修改。

(4)收拾与整理:

作品完成后,督促学生收拾整理好工具与材料,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后拓展:

运用所学到的排列方法,在后回家利用各种物品进行排列组合各种图形的练习。

4.一年级美术上册《大家一起画》第一课时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6个生字词,1篇文

教学目的:

1、学会本六个生字新词,会用“周围”、“指着”说、写句子。

2、图文对照理解文。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能力。

3、能说出第三自然段中句子之间的先后顺序。

4、能流畅地朗读文,背诵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句子意思和文内容,能说出第三自然段中句子之间的先后顺序。

教学准备:放大文、挂图。

教学方法:观察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时

教学过程:

第一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新词,预习文

教学目的:

学会本六个生字新词,会用“周围”、“指着”说、写句子。预习文,了解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有没有注意月亮和云彩哪个跑得快?有两个小朋友为月亮和云彩谁跑得快而争论起来,一个说月亮跑得快,另一个又说云彩跑得快,谁也不让谁。那么他们到底谁说得对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谁说得对》。

板书题,读题。

二、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默读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

xiǎ

ǒng

àn

xìn

李晓

大勇

暗下来

不信

què

tòu

树杈

透过

2、在文中划出带生字新词的句子。

3、借助拼音读字音,指图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读句子。

三、巩固

1、读词语,讲词义。

2、指导书写,写生字新词。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文。

5.一年级美术上册《大家一起画》第一课时教案 篇五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两时)

教学目的、通过观察地球仪及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的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用具:《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地球仪、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时安排:二时

板书设计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一、伟大的祖国

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2、跨近0个纬度

教学过程

第一时

〔导入新〕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一、伟大的祖国

〔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活动)读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图

我国在南北半球中在哪个半球、东西半球中在哪个半球?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限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限为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的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的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的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邻?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书)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提问)观察地球仪,将中国的面积与其它国家的面积比较,你认为中国面积是大还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提问)读图并回答,我国领土面积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归纳)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领土面积最辽阔的国家之一。

(板书)

二、辽阔的疆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活动)我国的面积很大,我国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练习)读《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按要求完成练习1。

练习1。对照《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红笔将它们标注在本的“中国疆域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近。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E多。

最西:x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E附近。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总结:北-头顶黑龙江

南-脚踩曾母暗沙

东-嘴喝两江汇合水

西-帕米尔上摆摆尾

(读图)本3页中国的疆域图

(提问)算一算我国最南端与最北端纬度约相差多少度?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按五带划分,我国最南处于哪个热量带?最北接近哪个带?大部分领土位于哪个带?

(归纳)我国领土南北相差约0个纬度,北回归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我国大部分领土处于四季分明,寒暖适度的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最北部接近寒带。

〔分组讨论〕分析我国的纬度位置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何益处。

〔归纳〕我国领土南北跨越近0个纬度,这样的纬度位置,使我国具备复杂多样的气候,为发展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

〔板书〕

2、跨近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读图〕读“中国政区图”,算一算我国领土东西跨越多少经度,分属几个时区。

〔归纳〕我国东西跨越了60多个经度,分属于东区至东9区,共个时区,即最东和最西时间相差个小时。

〔读图〕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

〔提问〕夏季,当北京时间为6点时,我国东部的乌苏里江和西部的帕尔米高原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

〔归纳〕我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边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边的帕尔米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练习〕

1、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国领土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为110千米,计算我国南北距离相差多少千米。

6.一年级美术上册《大家一起画》第一课时教案 篇六

一、教学内容与分析

1、Let’s talk 本部分主要是会话学习。通过见面打招呼,自我介绍以及道别等情景,让学生在模仿、学习、表演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自然交流与真实运用的目的。

2、Let’s play 本部分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熟练动用所学问候语及自我介绍用语。

二、课前准备

1、将都是用书后所附的本套教材主要人物的图片复印或剪下,涂色后制成头饰。

2、为班上学生准备出男女生常用的英文名字。

3、为Let’s play中的游戏准备相应的道具。

三、教学步骤

1、热身(Warm-up)

不妨请学生说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了解的英语词汇或日常用语。同时可利用本教科书开头的蝴蝶页Welcome to English彩图中呈现的我们生活中学生已经会说或较熟知的词汇如TV,CD,VCD,DVD,OK!Hi!Yeah!Bye!Cool!Wow!E-mail, cartoon等等来激发学生想学英语的兴趣和愿望。

2、新课展示(Presentation)

教师播放本课的歌曲“Hello”的录音,自然引出师生之间的打招呼。

T: Hello, boys and girls.Ss: Hello, Miss? Mr„.(1)、通过教师的自我介绍自然引出Hello, I’m„ /HI, I’m„

(2)、教师可戴上Sarah的头饰介绍Hello!I’m Sarah.并用同样方式介绍其他人物。

(3)、让学生到讲台上来,戴上Sarah, Chen Jie, Mike的头饰说:Hello!I’m„

(4)、教师戴上Wu Yifan的头饰说Hi!I’m Wu Yifan.并与戴Sarah头饰的学生相互问好,并有意在分手时说Goodbye.(5)、听录音来展示Let’s talk部分的教学内容。

3、趣味操练(Practice)

(1)、请戴着Wu Yifan, Chen Jie, Sarah, Mike头饰的学生站在讲台前,另选一同学用眼罩蒙住眼睛,让Sarah等四位同学中的一个说Hello, 让蒙住眼睛的同学猜。如果猜中,要说Yes, I’m„如果猜错,要说No, I’m„ 猜对得一分。

(2)、表演A部分对话,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特别是I’m 的发音,应为/aim/ 不能读成/em/.(3)、玩Let’s play中的游戏“击鼓传花”。

4、课堂评价(Assessment)

做活动手册第一单元的第1部分练习。

5、课外活动(Add-activities)

7.一年级美术上册《大家一起画》第一课时教案 篇七

【设计理念】

带领学生从写的角度读懂本文用语言描写写贝多芬富有爱心,用联想想象的方法写乐曲变幻美妙的特色,达到“识人赏曲,得意知言”的目的。

【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

2.核心性目标:在读文中识人(富有爱心的乐圣贝多芬),赏曲(美妙的名曲《月光曲》),得意(内容),知言(语言描写、联想的写法)。

3.拓展性目标:运用联想想象的方法说一说或写一写听到的乐曲内容、推荐阅读《贝多芬传》。

【教学重难点】

核心性目标。

【教学方法】读中思,读中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贝多芬

(一)(提前板书“月光曲”)

同学们,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它可以是一首歌,一幅画,也可以是一件不起眼的小工艺品。有艺术的地方就有美。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课文《月光曲》一起去感受艺术的魅力。

(二)齐读课题:一起读课题。

(三)了解贝多芬:《月光曲》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一支钢琴曲。(板书“贝多芬”)

关于贝多芬,你了解多少?谁来说说?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141页下的“资料袋”。贝多芬被人们称为什么?(乐圣)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出示自读提示: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边读边想:《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贝多芬是一位具有什么品格的音乐家?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月光曲”这个传说,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边读边想:《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贝多芬是一位具有什么品格的音乐家?

谁来领着大家准确地读一读这些词语?(出示词语)

莱茵河

幽静

蜡烛

清幽

失明

盲姑娘

陶醉

苏醒

纯熟

琴键

微波粼粼

霎时间

陌生人

飞奔

谱写

记录

(交流:读了这个传说,你初步感受到了《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贝多芬是一位具有什么品格的音乐家?)

三、精读课文,得意知言

(一)从语言描写中感悟乐圣品格

.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与两个人紧密相关,这两个人是盲姑娘兄妹。我们一起来读读文中盲姑娘兄妹的对话,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这一次对话,边读边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读的时候注意“啊”字的不同读法。出示:

这首曲子多难弹啊(nɑ)!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uɑ)!

是啊(iɑ),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2.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谁来说一说。

(1)(预设:因为她家太穷。)你从哪句话听出了太穷?请你读一读这句话。这里有一个表示程度的词出现了两次,它是?(“太”字变红),“太”就是?(很、非常、十分)这说明听音乐会对他们来说有可能吗?(不可能),这句话是哥哥对妹妹说的,哥哥在说这句话时心情是怎样的?(愧疚),带着这种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2)除了因为穷还因为什么?读来读读盲姑娘的话?从这句话中,你读出这是一个对音乐有着一种怎样情感的姑娘?(热爱)带着这样的体会我们来读姑娘第一次说的话。

(3)当哥哥对她表示愧疚时,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她真是随便说说吗?她这样说其实是在?(安慰哥哥)看来这对兄妹虽然家境贫寒,但兄妹之间的情谊怎么样?

(4)带着这种体会,我们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男生读哥哥的话,女生读盲姑娘的话。

读完后,你们知道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听吗?

(5)贝多芬弹完一曲后,姑娘激动地赞叹道,出示: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

(6)从这两句赞叹中你们感受到了姑娘此时正沉浸在一种什么感觉之中?(幸福)这种幸福也正是贝多芬所追求的幸福,出示:

我的音乐应当为贫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贝多芬

(7)贝多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说这样做的,一起读——

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你们知道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吗?(因为他的音乐是为贫苦人造福的)可见,贝多芬对穷苦人富有?(爱心或同情心)(板书“爱心”)

(8)小结:没有用词直接点明贝多芬富有爱心,而是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让我们感受到贝多芬的爱心?(语言描写)(板书“语言”)

(二)从联想语句感受艺术魅力

.“未成曲调查先有情”,贝多芬开始即兴创作《月光曲》,描写《月光曲》的段落是哪一段?

——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九自然段,用括号括出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

2.写他们好像看到什么的句子是哪些?

(1)(加下划线)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2)这些好像看到的部分不是现实中的景物,而是兄妹俩的?(联想)(板书“联想”)

3.现在让我们在月光的照耀下,轻轻地走进这间清幽的茅屋,一起来聆听,一起来感受。

(1)出示第一二句:

——谁来读读这两句?读这两句话,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注意评价联想到了具体的什么内容,是根据哪些词句联想到的)这时乐曲的声音是高还是低?节奏是快还是慢?带着刚才的体会,你再读读。

——让我们带着我们的联想想象一起来闭上眼睛聆听这段乐曲(出示图片配乐听)

——听了这段乐曲之后,谁还想读一读?(老师也想读一读)

——我们大家一起来读。

(2)出示第三句: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注意评价联想到了具体的什么内容,是根据哪些词句联想到的)你耳边的乐曲声音比前一段是高了还是低了?节奏比前一段是快了还是慢了?(允许有不同的理解)带着这样的理解你再读读。

——谁再来读(2人)

——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段乐曲,展开我们的联想和想象(出示图片,配乐听)

——听过乐曲之后,这组同学来读

——另一组的同学也来读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3)出示第四五句:

——谁来读读这两句?在读之前,老师问问你,你想在读的时候声音比前两段是更高还是更低?节奏比前两段是更快还是更慢?为什么?(注意评价是根据哪些词句联想到的)请你读一读,我们来听一听他的读是不是能把我们带到那样的情境中。

——全体女生来读

——全体男生来读

——就让我们闭上眼睛来听一听这段乐曲(出示图片,配乐听)

——谁来读读(两三人)

——来,带着我们刚才所有的联想想象来读读这部分。

(4)出示五句:

——多么美的画面呀!现在让我们把三个画面连起来读。

4.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让盲姑娘兄妹联想想象到变幻的月亮和大海,其实是希望他们感受到什么呢?贝多芬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起读——(出示名言)

自由和进步是艺术的目标,正如它们是我们整个人生的目标一样。

——贝多芬

这变幻的月亮和大海就象征着什么?其实他想要通过音乐通过变幻的月亮和大海让盲姑娘兄妹俩感受到自由和进步的力量。

5.隐去写联想的语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如果去掉这写联想的语句,大家再读读。

你感觉怎么样?(不美了)为什么?

可见联想是理解艺术作品的很好的方法,生动的联想语句也能让读者从无声的文字中欣赏到有声的乐曲。

6.于是课文写到(出示句子)——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板书“美妙”)

多么美妙的琴声!

这份美妙的感觉就来自乐曲让人感受到的自由和进步的力量,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四、欣赏乐曲,练笔运用

同学们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联想对于理解艺术作品的巨大作用,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森林狂想曲》,想不想听听?出示《森林狂想曲》——

下面让我们欣赏这首曲子,闭上眼睛,边听边展开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一)学生听曲子,请两个学生谈听了乐曲,联想到了什么。

(二)把丰富的联想化作生动的语句和大家分享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拿起你们手中的练习纸,写下你刚才的联想吧!

(三)展示交流若干个作品(视时间而定),提示注意倾听,重点评价联想的丰富生动。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富有爱心的乐圣贝多芬,一起感受了美妙的《月光曲》,欣赏艺术,用联想表现艺术的魅力其乐无穷,老师希望大家课后(出示作业)——

作业:

.背诵第九自然段。

2.听一首乐曲,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读《名人传》中的《贝多芬传》。

【板书设计】

联想

月光曲

←——→

语言

贝多芬

←——→

8.一年级美术上册《大家一起画》第一课时教案 篇八

《咏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一篇诗歌。

教学目标

1.知道鹅的美丽和可爱,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能带表情有节拍地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3.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10个生字。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我、鸟、欠、手、皮。

【打破以往必须复习前一篇课文的旧框框,先复习我、鸟、欠、皮等字,为学习本课的鹅、歌、掌、波等新字作铺垫。】

2.教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下面听老师说一则谜语:头戴一顶红帽子,身穿一件白袍子,脚蹬一双红鞋子,唱着歌儿伸脖子。学生猜。

【开课伊始,教师便用一则谜语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

3.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古诗(板题)《咏鹅》。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作品。骆宾王十分聪明,7岁就能作诗,你们今年也7岁了,都很聪明,一起来学这首诗。

二、整体输入。

1.读一读,说一说,初步感知大意。

(1)教师:请同学们赶快把书打开,看看7岁时的骆宾王是怎样写鹅的?

(2)读后请同学们回答诗中大意。

(3)教师:大白鹅呀,大白鹅,你弯着长长的脖子朝天叫着,好像在唱着欢乐的歌,一身洁白的羽毛,浮游在碧绿的水面上,用红红的脚掌,在清清的水中划动着。这是一只多美的大白鹅呀!我们怎样读,才能读出对大白鹅的感情呢?

2.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1)出示图、文(一幅大白鹅图画,白鹅身体上贴着这首古诗)。

(2)教师: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照它的节拍读才能理解得好,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录音朗读,仔细体会。

(3)教师:听了录音,你感悟出它的节拍了吗?请自己练习读。

(4)请学生有节奏地在全班朗读。

【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刚学古诗的一年级小学生不懂这些,*老师的讲解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因而我让学生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在老师问题调控下尝试着让学生品味古诗意境,再把它表演出来,学生品得津津有味,演得不亦乐乎。下课后还饶有兴趣地表演着&&】

3.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1)教师:大白鹅看着蓝天白云,在清清的水面上唱歌游玩,心情怎样?作者骆宾王看到这幅有白有绿,有红有青,有动有静的画面,会在怎样的感情中吟出这首小诗?

(2)教师:我们把骆宾王的这种感情读出来好吗?

学生:①小组读;②同桌读;③指名读(配乐)。

(3)教师:你们谁愿意当大白鹅,表演给大家看?谁愿意做骆宾王,一边观赏一边低吟小诗?

(4)学生到前面戴着头饰进行表演。

(5)全班一起边演边背。

教师:刚才我们都在尽情地又读又说又演,可把大白鹅急坏了,你们想知道大白鹅急什么吗?大白鹅说(装着大白鹅说话的腔调):老师在我的身体上贴了很多字,累得我喘不过气来,请同学们赶快把我身上的字记住,让老师早一点把字拿走好吗?

三、识记生字。

1.把教过的汉字拿下来。

2.按顺序指读本节课要记住的生字:咏、鹅、曲、歌、浮、绿、红、掌、拨、波。

3.教师:赶快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这些字。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识字方法。

教师适当提供识字方法:用部件法记鹅;用动作法记唱歌的歌;用奇特联系法记浮;用想像法来想像大海的波浪从而记住波&&

【在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听一听、演一演、记一记的整个学习活动中,时时体现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伴随着学生的活动,教师适时调控,使学生的身心始终处在高度的兴奋和激动之中。】

四、练习。

教师:大白鹅睁着大大的眼睛(手指鹅眼)在注视着我们,检查我们这些生字都记住了吗?(按顺序把鹅身上的字卡拿下来,拿一个同学们读一个。)

教师:这时,大白鹅高兴地说:谢谢你们都记住了我身上的字,我现在轻松多了,要去清清的水里游戏唱歌去了。请同学们继续读生字吧!再见。

读字练习:

1.找朋友读生字。问:我的朋友在哪里?谁是我的好朋友?学生用生字回答。

2.男女生轮读。

9.一年级美术上册《大家一起画》第一课时教案 篇九

整理与复习(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77页~78页1~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计数单位“一”和“十”;

2、知道10~20各个数的组成;

3、能用各种方法正确地数1~20以内的数。

教学重难点

11~20各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

计数器

一、基本练习

1、第1题

第(1)题:学生独立填空,指名回答并讲评。

第(2)题:出示计数器,拨出13,指导学生看图填空。

第(3)、(4)、(5)题:老师念题,学生独立填空。指名回答并讲评。

2、第2、题

老师念题,学生数动物填空,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第3题

(1)指导学生从1数到20,再从20数到1。倒转来数多数几遍。(板书:1~20各数)

(2)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数,训练学生两个两个地数,从2数到20。

(3)训练学生五个五个地数,从5数到20,然后同桌伸手指练习数。

二、巩固练习

1、第4题

(1)指导看椅子上的数,找出规律,学生独立填空。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xkb1.com

全班读一读,再倒转来读一读。

(2)指导观察圆圈里的数,找出规律。

学生独立填空,指名回答并订正。

指导学生读一读。

三、提高练习

第5题

指导做法:有算式的要先算出结果,再进行比较。

学生独立填空,老师巡视辅导。

指名回答,集体讲评。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2468101214161820

10.一年级美术上册《大家一起画》第一课时教案 篇十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第一课时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的】

一、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二、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三、背诵全文。

第一课时

熟读全文,疏通全文大意。重点放在朗诵上。

一、简介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二、读课文

1、正音

滁(chú)壑(hè)琅琊(lángyá)潺(chán)酿(niàng)僧(sēng)辄(zhé)霏(fēi)暝(míng)朝(zhāo)而往伛偻(yu)(lǚ)洌(liè蔌(sù)射者中(zhòng)弈yì

觥筹(gōng)翳(yì)

2、学生放声读课文,达到熟读的地步。

三、疏通全文大意。可先给学生译文,但不需细讲,只了解大概即可。

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讲解文中字词,逐段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阅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一)教师指导学生研读第一段。

1.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2.解释加点词语,学生质疑。

林壑尤美(尤其)蔚然而深秀者(幽深)名之者谁(给……命名)

⒊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4.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4.背诵此段。

(二)按上述步骤,学生自读第二段,教师点拨。

要点:1.炼字:开、归、暝、发、秀、高、洁、落、出、乐。

2.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分三层

解说: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背诵此段。

(三)研读第三段。

1.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2.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3.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

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⒋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⒌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⒍背诵此段。

五、独立阅读第四段。

1、先朗读(勾划出山间夕照的起止句),后分析,再背诵。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上一篇:送给爱人平安夜的简短贺卡祝福语下一篇:江河湖海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