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之我见

2024-10-26

小学音乐教学之我见(精选13篇)

1.小学音乐教学之我见 篇一

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徐闻县西连中心小学刘文娟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因此,作文教学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他们以后流畅语言的发展,乃至情感的陶冶、世界观的形成,所以说作文对学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谈一谈进几年自己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得出的几点体会。

一、培养观察思维能力,为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无论是说还是写,有了内容,学生才能进行。教者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才能丰富学生的生活和知识,为学生的说和写提供丰富的素材,寓写于观察,这是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1、要让学生多看多听。多看,要求学生多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看清事物的特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从中领悟有次序地观察的方式,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开阔知识领域。

2、要让学生多问多想。让学生养成虚心好问的习惯,对不明白、不理解的事情,要及时向家长、老师、同学请教,直到清楚为止。同时,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观察到的事情在大脑中进行一系列加工,形成深刻印象。多问多想的习惯一经养成,就会对学生今后写出思路清晰、言之有序、感情丰富的文章大下良好基础。

3、要让学生多写多记。在平时教学中,要求学生勤于动手,对好的词句、精彩片段及时记下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适时写下来。这样持之以恒,就能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二、创作需有源泉,要丰富小学生的写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寻找生活的“源头”,向生活要素材,不仅是小学自己的事,还需要教师的指导。为此,应通过改革传统作文教学,开展各种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1、改革作文教学。加大写作量,除单元规定的作文外,还要有随文练笔、日记、读书笔记、生活作文等。中年级可进行“保质、增量、加速”的作文练习。开设语文活动课,可每周安排一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课本剧表演、朗读比赛、新闻以布、故事会、日记宣读等。开展课内三分钟演讲,要求全班同学轮流参加。

2、注意寻找生活中丰富的素材。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丰富的校园生活、多彩的假日活动、温馨的家庭生活………处处留心皆素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引导学生去认识生活、观察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会思考。

三、在阅读教学中教学作文,奠定写作基础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

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词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教学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就十分清楚地说明了读要为写打下基础,读要为写练好基本功。所以,应重视作文与

阅读密切结合,强化阅读的吸收与积累。重点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在阅读中提高认识能力。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文与题、事与人、情与理的关系,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使之作文时善思会想,有言欲发。如《搭石》一文,我教学时特意引导学生从搭石、过搭石、让搭石的种种事件中认识到作者赞美山里的人们具有默默奉献、互相礼让、尊老爱老崇高品质,从而体现出人们的心灵美。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善于思考,善于捕捉生活中有价值的素材。二是读中积累语言。众所周知不学好语言,就无法写好文章。语文教学主要是语言文字和句子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重点的字、词、句中入手,引导学生自渎课文凭借课文理解词语、句子,做到精问导读、自学自问,为运用打好基础。三是阅读分析。通过对文章课题、结构、中心、表达及写作特点的分析,领悟写作技巧。四是阅读实践。阅读中所学的语言和写法必须通过表达的训练才能形成能力。最恰当的时间应当是即堂练,即减轻负担,又提高效率。

四、巧写评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根据小学喜欢表扬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批改时要以“鼓励为主,多就多改”为原则,力求保持学生的原意,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劳动,对水平差的学生,应多抓住其习作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其中用得好的字或词,都要不失时机地多用“好”、“真棒”、“有创意”等来进行眉批。对水平较高的学生,不仅要评点立意,选材和构思,还要在充分肯定优点的同时,及时指导不足。如“你的文章立意新颖,条理清楚,表达流畅,感受深刻,若结尾巧妙点题,升华中心,那你的习作更加完美感人,愿你更进一层楼!”教师只要把情感倾注于笔尖,批语,不断给鼓气,树信心,他们一定能从这些评语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品读出老师对他们的关爱,从而更加自尊自强,发愤学习,对写作更加感兴趣,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

五、重视作文讲评,提高写作效率

讲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良好动机的心理过程,是不断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一堂好的讲评课,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要少而精。

2、讲评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实践,找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乐趣,处处有词语,就一定能够写出语通顺、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的好文章。

2.小学音乐教学之我见 篇二

一、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素质

教师站在教育第一线, 是教学的执行者, 教育质量的好坏与教师的素质关系甚大。俗话说, 没有学不会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关键。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素质才能保证音乐教学质量, 保证音乐教育的发展。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总结了通过培训、专业知识、教学科研三个方面来提高教师素质。

1. 采取函授进修、集中短期强化培训相结合的方法。

一方面通过考试和面试, 从中小学选拔一批具备音乐知识的年轻教师进行专业学习培训, 充实音乐教学力量。另一方面, 采用寒暑假集中培训, 由县师训站或县教师进修学校牵头聘请一些高水平的音乐教师授课, 使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较系统较实用的音乐专业知识, 只有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 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2. 教师要掌握音乐乐理, 有扎实的技能。

如, 演唱是对教师基本的要求, 歌曲能感染学生, 吐字清晰, 发音正确, 充满感情;熟悉乐器演奏, 音乐课离不开乐器的使用, 电子琴、钢琴、二胡等都能展现音乐的魅力, 学生在乐器的伴奏下进入音乐学习的氛围。教师只有掌握了乐器的演奏, 才能保证音乐教学的正常开展;识读乐谱知识是教师必备的素质, 教师一些列教学活动, 都离不开乐谱, 演唱新曲、指挥、指导学生演唱技巧等都离不开对乐谱的理解。

3. 教师要具备教学科研能力, 从“教书匠”上升到“教育家”的高度。

不能为了教而教, 满足于教任务的完成, 这样的教学只是原地踏步, 自身不能从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意识。要善于在实践中思考, 研究与教学、与学生相关的问题, 保持教学的敏锐度, 深入钻研。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 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 通过教与研的结合, 互相促进, 相辅相成。

二、优化教学方法

我国小学音乐传统的教学特点是满堂灌, 全班学生都坐在座位上听教师讲技能、乐理, 教师进行歌唱演示, 学生进行反复的模仿练习。这种教学非常单调, 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对音乐课不感兴趣, 往往装腔作势地应付教师。教师辛苦讲解, 对于学生不产生作用。学生很难体会到音乐带给自己的快乐, 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 音乐教育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 优化教学方法是重要的途径。

1. 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

多媒体课件将音乐作品搬上屏幕, 突破了学生单一听的学习限制, 拓宽了学习的空间, 视觉和听觉结合在一起, 图文并茂, 刺激了感官神经。通过生动活泼的画面, 优美的音乐, 让学习内容一览无余, 逼真的情境展唱《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时, 先让学生想象并讨论描述春天的景色, 然后播放表现春景的多媒体课件, 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们看到了碧绿的田野、红花绿草和辛勤的蜜蜂, 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快乐的小鸟在歌唱, 仿佛置身其中, 感受到了浓郁的花香和青草气息, 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 学生很快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 学得非常认真, 曲调掌握得也非常快。有的同学还能伴着音乐边歌边舞,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开展游戏教学。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 喜欢做游戏, 在课堂教学时, 我们可以把音乐作品编成各种不同的游戏, 让学生边唱边游戏, 学习变得多元化, 把有意注意学习转为无意注意学习, 在玩的过程中, 学生不自觉地就学到了知识, 学习起来轻松愉悦, 是他们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要按照音乐作品的内容, 包含的思想感情来设计游戏活动, 灵活多样地让学生参与进来。比如, 表演形式。学唱《小红帽》这首歌, 学生会唱, 其寓言故事情节也都知道, 如果只是一味地唱, 效果不好。为了提高这首歌的感染效果, 把它编成游戏让学生来做, 让学生戴大灰狼和小红帽的头饰扮演其中的角色, 又注意运用图象、形体、画外音、解说词等多种烘托形式和手段, 为这首歌创造全新的多维的立体背景。这样一来, 学生的积极性高了, 整个游戏过程活泼而又生动。

3.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音乐教学的补充, 是音乐学习的延伸。通过课外活动,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教师要善于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 运用多种形式, 使活动具有针对性,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并形成寓学于乐、寓练于乐的活动。决不流于形式, 走过场, 以及专业化、强制性的现象出现。促进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灵活性、趣味性和一定的挑战性, 激发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 形成良好的活动环境。

例如: (1) 通过校园广播, 在放学时、大课间播放学生喜欢的歌曲, 创设音乐氛围。 (2) 开展竞赛。举办校园歌曲比赛、舞蹈比赛等, 学生们在比赛中相互了解, 展示了自己的实力, 激发了上进心。 (3) 举办专题性音乐活动。此类活动以集体组织形式进行, 基本上以班级为单位, 具有教育对象广泛性、教育内容多向性、活动形式有时代性的特点, 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育原则。如“六·一文艺晚会”“新年联欢会”等, 用诗和歌舞串联一起, 以表演唱、齐唱、合唱等方式来表达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党的真挚感情。 (4) 组织慰问演出。如到福利院演出, 为孤寡老人送去快乐;参加一些公益演出, 如手拉手文艺演出、宣传环保演出活动等。

3.小学音乐教学之我见 篇三

一、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1.音乐启蒙教学有利于培养少儿的创造力。音乐是用有组织的音构成听觉意象,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对人的情感变化、心理活动、思维走向等方面有着极好的效果,让少儿赏识音乐、演唱歌曲、参与音乐活动,对少儿的心智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而这种情感的激发,正是对少儿智力的启迪和推进,可以激发出他们无穷的思想潜能。

2.音乐启蒙教学有利于少儿听力和记忆力的发展。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在赏识音乐时,少儿会对节奏、音高、力度、音色等方面形成一定的区分能力,这就对少儿的听觉有极好的加强。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单单是要靠听,少儿在学习歌曲和律动操练时,必须在记住歌词、旋律和节奏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这有利于推进少儿记忆力的发展。

3.音乐启蒙教学有利于熏陶少儿的情趣。少儿经过感知,将个人所听到的音乐传入大脑,会发生一种特别的情感体验,增加少儿的振奋心绪和活跃动力。少儿常常触摸音乐,受到音乐的熏陶,可以使少儿心境愉悦,心灵安静。音乐对于少儿情感的培养起到了极好的调节效果,使他们对事物美的感知力更进一层。

4.音乐启蒙教学有利于少儿德育的开展。任何的思想品德教学若是没有情感的根底,都只能成为空谈。音乐在完成思想教学的时候,并不是靠强迫的方法,而是以生动的音乐产生效果。

二、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整体水平来看,艺术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学校音乐课程开课率严重不足、活动形式单一、资源匮乏等情况不同程度存在着。音乐教育的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音乐修养可以增加练习者的气质与魅力,同时对于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这一点已经被教育界和儿童心理学家普遍认可。学习音乐无论是对孩子智力的开发、手脑配合还是对修养的提高,都有着显著的效果。因此,学习音乐成为越来越多家长对孩子的期许。正是这一份期许,加之国家各类艺术考试加分政策的实施,酝酿了巨大的音乐学习需求。

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课堂上,音乐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普及音乐教育人才的缺失以及部分地区音乐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导致了教育资源与需求相对断层的现象。因此,必须通过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校音乐教育的监督和管理,以保证学校艺术教育与音乐课程良性发展。

三、小学音乐教学的探索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少儿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一方面要加强美育、音乐审美教育理论的学习,正确认识音乐审美趣味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最终目的。音乐教育是一门充满灵性色彩和智慧光芒的艺术学科,也是向少儿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如果教师在音乐活动中,能准确把握少儿学习音乐的特点和规律,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就能使少儿真正成为音乐活动的主人,让音乐流淌在少儿的心田。

从学龄儿童学习音乐的情况看,年龄越小,重视音乐学习的人就越少。每个人都具有学习音乐的条件,“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天生好动,喜欢新鲜变化的事物,善于幻想。只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他们接受音乐的熏陶,从小就爱上音乐,就能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有些家长一直认为,学习音乐就是为了学习唱歌弹琴。他们最关心的是孩子是否学到切合实际的音乐技能,如果未能达到一定的学习成效,家长就会认为学习音乐是可有可无的。恰恰家长的这种观念就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学习音乐的信心下降,影响孩子创造潜能的开发。

作为音乐教师,应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充分发掘教材内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对学生的人格、意志品质进行训练,从而达到培养其健康心理的目的。学生在听音响、看画面、谈感受、唱歌曲的教学活动中,开展自主学习,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消除心理距离,愉快地与音乐交朋友,从而实现教学的目标要求,形成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大胆地回答问题,同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使每个学生的音乐素质都得到相应的提高。◆(作者单位:江西省东乡县孝岗第二小学)

4.小学校园足球教学之我见 篇四

曲阜市实验小学孟然

关键词:校园足球 足球教学 身体素质

育人功能

随着世界足球运动的高速发展和竞赛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剧,各国都在积极改革创新向,推动足球的快速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心足球运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振兴足球作为发展体育运动、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任务摆上日程,总书记多次就足球运动的改革与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李克强总理高度重视足球等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工作。刘延东副总理多次就足球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指示、进行部署,国务院多次专题研究足球工作。1足球份提高不是急于求成的事情,于是现在越来越重视从小培养后备人才。我国为提升小学生身体素质,将足球进校园提升到了国家战略,足球成为必修课、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等重磅内容出炉。2当时我看到足球发展的大好形势,响应学校的政策,加之自身对足球的热爱,我就主动承担起了足球教学的任务,面对学生:足球如何从小学生抓起?如何从小培养?很多问题摆在了面前,经过一学年的学习、探索得出了一点自己的体会,现就以下观点进行阐述: 1、创建足球校园氛围,提高足球教学效果

教育部积极推进校园足球发展,完善政策体系,积极开展足球活动,推进校园足球普及,并已经完成了一系列规划文件的制定工作。3创建足球校园、提高足球教学效果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过程,他需要各个环节协调配合、长期坚持才能形成的一个局面。

首先,领导重视,形成制度。《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出台以来,各级各部门都在积极响应,献计献策推动足球发展,教育部门也不例外,以济宁市为例:济宁市先后成立了济宁市校园足球协会,培训了市长、局长、校长,让领导充分认识到发展校园足球的重要性。并于2015年8月,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济宁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计划(2015—2017年)》的通知,总体目标:遵循足球发展规律,大胆推进改革创新,进一步普及校园足球知识和技能,到2017年,初步建成具有济宁特色的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体系,为全面实施国家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规划,整体提升济宁市校园足球运动水平奠定基础。4领导重视了,制度制定了,为足球在校园发展提供了保障,为足球教学的提升注入了动力。实验小学的王校长和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凡有利于校园足球发展的合理建议,积极支持,我学生配备了专业的足球设备(标准五人制充气式球门、小学生专用低弹足球等),既提高了安全性,也给师生以精神的鼓舞。

其次,足球教师的推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戏没有声音也称不上完美,学校发展足球没有足球老师,无从谈起,更谈不上足球健康发展,所以要做好对体育老师的培训工作,没有体育教师的或体育教师人手不够的要做好足球专业人才的引进工作。曲阜市实验小学,在专业足球老师确保足球教学的前提下,成立了校足球队,并在社会上聘请了校外指导员,协助训练,学校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充分配合,取长补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全市足球赛上男女队都取得了好的名次。

最后,充分利用可利用资源开展足球教学、提高足球技能。(1)丰富课堂教学。除了常规教学外,我将足球的带球、控球、传球等动作汇编成操,配上音乐节奏,利用全校阳光大课间或小活动时间开展熟悉球性的控、带球活动。让全校每个学生天天脚下接触球,同时,学校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和激励体育老师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班主任老师积极主动配合,形成上下一盘棋,这种校园氛围对学生影响是非常大的,对开设足球课创造了有利条件。

(2)挖掘空闲时间。假期孩子们在家自我约束能力差,特别是喜欢足球的孩子没有踢足球的伙伴、场地,我就给他们搭建了一个平台,利用十一假期、寒假等空闲时间,我成立足球兴趣小组,免费为学生传授足球知识,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假期生活,有提高了学生足球技能。

在校期间保证能踢球,校外创造机会踢球,这样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才能让学生普及足球,让热爱的学生更好的提高足球水平。2、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订校本教材,更好的为本校足球教学服务。

曲阜市实验小学建校历史悠久,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不断扩展,现在身处在旅游区内,道路拥挤,到这所学校知名度很高,学生与日俱增,运动场地还是老场地,在政策没出台前,学校为安全,足球是被禁止的,现在允许了踢足球,孩子们如鱼得水、积极性高涨,怎么在场地受限、人数众多、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好足球课、等问题摆在了面前,我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参考了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跟我踢足球》、集合我校实际情况下写了足球教学教案,两学期下来,收集了大量的教学、比赛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形成了适合我校的教材,指引我校足球教学,解决了困惑。目前,各学校掀起“足球热”的同时,将足球引进课堂,不能套用、照搬别人的模式,必须结合自身的情况,有适合自身的教材,才能保证足球教学有序的进行。

课堂足球教学与足球运动队训练有质的区别。足球教学面对全校学生,而这些学生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例如体力、技术、对足球的爱好等方面。因此,在制订校本教材时必须充分注意到这点。低年级重点放在“玩”,玩中教、玩中学、玩中练、玩中乐、玩中熟悉球性,玩中培养兴趣,高年级学生重点放在学习简单基本的技术,例如接、带、射等连接技术,以及适当的教学比赛,体会足球的魅力。让学生从小打好技术基础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技术是足球运动员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素质,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和制约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挥。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特点主要依靠带有情节的生动的具体形象去认识新鲜事物。因此,游戏是最好的教材,根据不同年级编写不同的教材。、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里特点,进行足球教学

刚开始接管这份工作时,满腔热血、充满了激情,拿出大学老师传授我们时的教学模式,给小学生上课,学生身心疲惫,教学效果很差,我询问了很多专家老师,同时查阅了大量的书籍资料,得出了一下心得;(1)教学原则

在生理上小学生与成年人相比,有三点不同;

第一、小学生由于肌纤维较细、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的调节功能不完善,肌群协调能力较差,因此力量较小。如长期负担过重会影响它的生长发育,因此低年级学生不进行力量训练。即使高年级学生在力量练习时,可采用轻负荷练习,合理安排中间休息时间,力量练习可多利用自身力量的练习及伸展性和弹跳等力量练习。

第二、小学生的肺活量,心容量都较小,血压也较低。因此,在教学中不进行专门耐力训练,可采用一般耐力练习为心脏功能的发展打下基础。

第三、小学生运动神经发展很快,是发展灵敏、协调的黄金时代。协调、灵敏是足球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在小学阶段足球教学训练方式和手段设计也应多从这一方面考虑,其练习强度不可太大,用游戏的方式,在欢乐的氛围下把足球的技术动作学会,一定要使其力所能及并留有余地。他们在完成练习时能将一部分注意力用于使动作协调自如、轻松熟练。(2)教学方法

第一、重复练习情节化。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兴奋与抑制不平衡,对单调的过旧的重复练习容易厌倦。所以,练习内容要多样、新颖、有趣,特别要注意善于变换教学方法与手段,这样才能保持他们练习兴趣。

第二、示范动作正规化。小学生的观察随意水平较低,记忆带有不随意和直观模仿的特点,因此,要多示范少讲解。示范动作要正确,姿势要合适。

第三,语言儿童化。小学生的词汇量少,对词语的理解往往不够正确,对学生有趣的形象性语言领悟快,记忆深,最好能讲孩子话。例如在进行射门教学时用“站得稳、看得准、起脚快、下脚狠”的顺口溜使学生一听就明了。

第四、改革教学顺序化。从效果出发,入门教学,以熟悉球性,控带球入手进行教学。这种教学,由于控带球动作小,环节少,又增加了单位时间触球次数,学生易掌握,又符合孩子们的天性,加快了学习技术的过程。

(3)教学进度安排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足球教学要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必须遵循从简到繁,从慢到快,从易到难逐步增加难度的循序渐进原则。教学中,对多项技术进行了适当安排,将复杂的技术进行分解教学,防止练习过急、拔苗助长,过早要求学习高难度动作。、以足球游戏为主要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打开心灵的钥匙,兴趣能引起学生认识结构的不平衡,是接受事物的心理基础,是热爱学习的内驱力。只要学生对足球产生兴,喜欢足球,而不是被迫的接收,就不愁足球水平不会提高。通过游戏的刺激是最能引起他们兴趣的教学方法之一。

(1)、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足球课堂丰富多彩。将玩球、熟悉球性,带球等技术动作汇编成小游戏,改变以往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变换角色,身临其境,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充满情趣。

(2)、提高老师的个人修养和魅力。学生喜欢一门课,首先喜欢这门课的老师,所以老师要不断提高和学习足球理论和技能,传授时动作标准,讲解时语言精练,相处时幽默,这样的老师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学生才能喜欢和热爱足球。

5、让足球练赛结合,增加乐趣,通过比赛、竞争让学生感受足球魅力所在。

足球进校园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争强好胜又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给孩子搭建比赛的平台,让孩子们得到施展。在教学中开展比赛、竞争是刺激学生最好的方法之一。在比赛时,根据足球技术特点规定项目,能起着对学生导向作用,因为教师规定比什么,他们就练什么。在这一阶段,有个很重要的教学要求,就是必须排除过去经验中的习惯的干扰。将运球,停球也列作比赛项目。课余及双休日开展单项大王比赛和班级联赛。课余活动不用教师动员就在全校出现人人练球并互相帮助。全校出现了许多足球大王。

6、强化足球教学中的育人功能

足球运动不但能改善人的神经、呼吸和血液循环等系统的生理功能,发展速度、力量、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促进健康、增强体质。同时,在足球教学中还能育人,在足球教学中健全学生的人格,在足球教学中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在足球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7、足球教学、足球训练是在保证文化课成绩学习的前提下开展

很多家长不让孩子踢球的主要原因,担心会耽误学习,怕孩子的心收不回来,我的感受是,喜欢运动的孩子思想活跃、精神饱满,反而能促进学习。校园足球不是让孩子只踢球不学习,或者主要踢球、次要学习,而是主要学习、次要踢球,在保证文化课成绩好的基础上增加足球特长。5

足球事业和我们当代青少年体质的增强以及精神面貌有必然联系。青少年的体质和我们的足球,一起下降,然后我们逼到了要发展校园足球了的起点上。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校园足球,强化青少年的精神,促进青少年体育素质的提升。6

只有具有强大的内驱力的学生,才能不计个人得失,才能自始至终在足球训练学习中,以苦为乐、尽力拚搏、渴望能成球星;只有这些学生也最有希望成为我国足球运动的后备军。

[1]刘鹏,《足球改革发在会议--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 正确认识足球改革发展》,2015年8月17日。

[2]王登峰:《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谈校园足球改革》。[3]国家体育局副局长、中国足球协会主席、国务院足球改革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蔡振华在足球改革工作会议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第三条。

5.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五

语文是什么? 语文,就是引领学生 说铿锵有力的中国话 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 书洋洋洒洒的中国文 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无数次读到这几行简短却颇具正能量的汉字时,我心里就会如脑溢血般热血沸腾起来。是的,我爱我的祖国,死了都要爱!同时,更为作者出色的写作才华所折服。于是心里嘴里明目张胆地告诉自已,一定要让我的学生书洋洋洒洒的中国文。目标有了,马上行动,在近七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有意无意地让这几行字影响我的学生们,而我?也似乎颇有心得的总结了出来。

一、兴趣---门也

1、培养命题情趣

俗话说“花香蝶自来”,题好文一半,好题目能激活全文,照亮全文。例如:巧用修饰:《时间使记忆开花》,比喻式《月亮想圆 太阳想弯》,比拟式《该出手时就出手》。

2、及时鼓励

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扣了题,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不必拘束于种种规规矩矩,让学生放胆去写。写出真诚的自已,写出真实的自已。哪怕是一个词,一个句子,只要有闪光点,我都会夸大其词地及时表扬他,鼓励他。让学生们看到你对他的欣赏,长此以往,兴趣自然到位了。

3、记录亮点

唐老师是我的初三语文老师,他就有这样一个好习惯。每次批改学生作文,他都会用笔记本记录下这个学生的作文亮点,内容大多是妙语连珠的句子,或者是奇思异想。机会来了,就拿出来念给同学们听,加之他那清脆悦耳的朗读情调,听得我们是如痴如醉,如醉如仙。后面,他还会再附上一句“这句话摘自某某同学的作文什么什么”。被表扬的人心里开了花,其它同学除了眼羡,心底里也开 1 始加油起来。

二、积累---桥也

1、从名言中汲取营养

语言能点燃孩子的心灵,观察是写作的第一步,无观察不作文。生活中到处都是美人儿,美事儿。美物,有感而发,文贵有情,敏感而善思是写作成功的关键,因此,老师们啊,请让我们的孩子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去发现美,创造美吧。

2、语感

语感很重要,哪里来?天上?天上只会掉林妹妹,当然得多读了,书中有男生爱的颜如玉,女生爱的黄金屋,我以前在石永小学上三年级时,学生每每拿到一篇课文或者其它文章,我要求学生至少读三四遍,散文要读出意境、诗歌要读出韵味儿、童话寓言要读出情趣、说明文要读得明白。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了,语感也就出来了,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推出我以前三年级二班的读书之星夏也了,他可是我班的读书狂人,据他妈妈说,他是吃喝拉撒睡都在读书,其内容五花八门、五湖四海、海阔天空。真佩服他小小年纪,肚子也能装得下如此多的知识,也不便秘。高手啊„„

3、写日记、做笔记

写日记: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写那种不给人看的,爱恨情仇,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不多不少,一百字,写到一千回,下笔自有神。所以必须写得多!写吧,写吧,不屈不挠地顽强地写作吧!您不写作,怎么知道您没有写作的才能呢?

做笔记:什么成语,经典句子,优美段落,文章,管它天南地北,五谷杂粮,只要是精华,尽收笔下,万事归心。正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取精华,去糟粕。我常给我的学生说打这样的比喻:写作文,就像泡酸菜,平时有事儿没事儿,有空儿没空儿,都往里扔东西,时机到了,信手拈来,美味佳肴,自成一桌儿。

4、大搞文字游戏、开玩笑、猜谜语

给所有老师、同学起外号,嘻笑怒骂,激扬文字,把语言玩儿得山穷水尽,到那时,看语文书上的课文,如老叟戏顽童,老牛吃嫩草,什么语文考试、作文竞赛,简直不堪一击,弹指即破。

5、进行背字词、诗文比赛,不要死记硬背,要边背边用,活背活用,急背急用,立竿见影。

这里举个我三年级二班的例子:我们班有个“好记星”何泉利,只要他愿意,见什么记什么,简直过目不忘,一点儿鸡毛蒜皮儿不留,第一次见识到他的厉害,是在初学《江南水乡—周庄》这篇课文时,要求背诵第二自然段,里面儿有不少难懂的四字成语,什么“雄伟瑰丽啊”、“端庄秀丽”呀,而他只用了不到五分钟的时间,三下五除二就把这些优美柔和的文字一鼓作气地背了出来,其它同学还没愣过神儿,一秒„两秒„三秒„一阵热烈而热情的掌声响起了,当然,也有不服的,只见夏也理直气壮地站起来,此时的教室静得可怕,大家都把目光注射到了他身上.“老师,我也能背,请听:只听得噼哩啪啦,叽哩哇啦„„完了,又是一阵热情而佩服的掌声。我赶紧趁火打劫:“同学们,一山不能容二虎,好记星这个桂冠已经让何泉利给摘了去,可夏也也不错„„”这时,有人接话了:老师,夏也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叫他夏百科吧。

听到这里,我笑我笑,我高兴的笑„„

三、重视批改

1、面批面改

一般情况下,老师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批改的作文,学生看看批语就束之抽屉了。这样效果极差。我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当面改,同阅读。讨论他作文的不足之处和闪光点。学生非常能记忆犹新,并听之。

2、集体批改

6.小学美术泥塑教学之我见 篇六

绥德县第三小学

霍永霞

摘要:小学生活泼好动,机灵聪明,动手能力极强,所以利用美术泥塑教学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每位学生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关键字:泥塑 学生 动手 创造

泥塑制作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它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利用彩泥、橡皮泥等为材料,借助牙签,火柴棒和其他辅助工具,发挥一定想象力与创造力,制作出形态各异的泥塑作品。人们常说,“心灵手巧,手巧心更灵”,可见动手与动脑之间联系之密切。我们坚持教学法的基本原则——“玩中学,学中教,做中求进步”的理念充分运用到学生学习泥塑制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制作过程的乐趣,感受制作出作品的喜悦。现对泥塑教学方法做了以下一些探索。

一、感知彩泥的制作方法与技巧

1.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泥塑制作过程中,我们开始由浅入深地教给学生一些泥塑技能,如团泥、搓泥、粘泥、混泥乃至固定支撑法。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创作意图,得到一种成功的经验。2.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学生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在以往的手工教学中,总是教师示范讲解在前,再让学生模仿学习,因而手工活动中常常可以看到学生们愁眉苦脸的样子,听到好多学生的“求救声”,老师则忙得不亦乐乎。现在我们转变了观念和教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先观察教师完成的泥塑作品,观察制作步骤,猜一猜,想一想,讲一讲制作的步骤,看懂每一步的做法后,再由老师补充讲解示范难点部分的做法。对个别学生,老师指导的程度要多一些,一般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泥塑制作经验,我们就让学生自己去创作吧。很多能力强的学生看了泥塑作品后,就会兴奋地说:“老师,我也想做一做!”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制作,完全是他们自主地去学、去分析、去做,不仅提高了观察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主动思考,乐于探索的意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大有益处。

3、制作泥塑作品,展开想象:学生们是天生的艺术家。我们在进行泥塑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了解基本方法和技能,从一点一滴学习,我们先让他们学习团,压,揉、捏、搓等技能,再逐步学习塑造简单的单个物体。,如:圆圆的饼,长长的面条等。基本方法的掌握为学生学习更多的制作奠定了基础。因而教师可通过各种形式的泥塑活动去鼓励学生多看、多动、多尝试,达到激发学生感官、丰富学生生活、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事实证明,泥塑活动为学生大胆想象、尽情体验开辟了一个自由的天地,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良好途径,并为学生插上了理想的翅膀,让他们从一个成功飞向另一个成功。在一次美术活动课上,学生们在短短二十分钟时间里凭借着自己的想象各自创作出了“小蜗牛和小鸡”、“小蝌蚪找妈妈”系列等主题不

一、形象生动的泥塑作品。他们做起来虽然很简单,但都是全身心去投入的,做得很认真。最后,我让他们对着自己的作品,编出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有的作品虽然看似简单,但是讲起来,故事却很长很动听,说明他们在制作时,都是用“心”去做的。通过这样的练习,在不断提高动手制作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泥塑活动可以满足学生无穷无尽的好奇心,这种在创作中对自由精神的肯定,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因此,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自由地、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想法,通过双手将自己的想象变成具体作品,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二、关注学生能力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

1、尊重差异,由简到繁: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学生模仿,动手操作能力特别强,学什么像什么;而有的学生则表现出对操作要求难以理解,制作时无从下手的情况,这类学生常常会说“老师我不会!”。那么,对于学生能力之间的差异,教师首先要观察、要了解、要尊重,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在制作活动中,我们教师的心中要为每个学生定出适合他们的目标,同时提供难易不同的题目。例如:泥塑活动“我和动物做朋友”中,我们提供了几种不同材颜色的彩泥,让孩子们自己塑造喜欢的小动物,孩子们得到不同的发展,每个孩子都能在制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反复操作,享受过程:陈鹤琴先生说过:“学生的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诱导,并放手让学生实践,就会培养出创造能力,使学生最终成为出类拔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泥塑制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在“玩中学”“学中玩”的过程,很多活动只有在反复操作中才会有更多的创造和变化。经过每个主题单元的泥塑练习后,学生对物体的基本特征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这时候,学生更容易将泥塑作品的特征表现出来。通过这样的交替综合练习后,不但提高了塑造的技能,也大大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这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他们在创作中,也能真正体会到创造性劳动的愉悦,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挖掘了他们自身潜在的创造力。此外,泥塑制作活动并不是一次教学就能达到目标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泥塑材料的特殊性,让学生真正地在“玩中学、学中求进步”。

三、强调遵循原则,活动安排由简到繁

1,泥塑活动的学习是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教师要遵循由简到繁的原则,鼓励学生制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都存在差异性,教师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差异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层次的自我开发。这就要求教师在创造性教育中充分调动学生想学、想做、想探求为什么的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才能展示出来,及时肯定他们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以保证他们自由探索的空间。

2,我们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制定出难易不同的活动内容,例如:橡皮泥活动,年龄小的学生可以用橡皮泥制作最简单的物品,如:苹果、梨、香蕉、饺子、面包、面条等,让他们感知不同的颜色做出不同的效果,掌握泥塑的基本方法,感受色彩的变化。能力强的学生,进行难度大一点的,先选色,然后开始制作。如:学生学会了整体塑造的方法后,想要表现老虎的皮毛色彩,自己动脑筋用棕色和黄色两种泥重叠到一起,运用重叠旋转的方法将两种色彩的泥扭成老虎的斑纹;有的学生将学会塑造小兔的方法通过加一加、减一减运用于塑造企鹅、山羊、海狮等动物。这样按年龄段制定的不同活动内容,不仅便于学生学习、掌握制作方法,有利于积累经验,更重要的是让泥塑教学更系统化,真正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

3,同一手工活动内容,我们可以设计出由简到难的系列活动,也可制定目标。如,能力强的孩子能够完成目标,达到教学目的,能力差的孩子可能因时间不够完不成目标,不了了之。长期下去,能力差的孩子对泥塑就失去了兴趣,甚至形成厌恶泥塑的心理障碍。,因此创设泥塑活动区,给孩子创造主动进行泥塑活动的场所,这样使能力强的学生继续巩固练习,施展他们的才能,能力差的孩子能继续完成他们没有达到的目标。多指导这些能力差的孩子,使他们能跟上大家的步伐,不做掉队的“蜗牛”要多鼓励、多帮助,使他们不自卑,树立起信心,共同进步。这样,打破了死板的美术课教学的单一模式,使学生在活动时间内自由选择,主动地投入到喜爱的泥塑活动中。

总之,一团团彩泥在学生们手中变化着、创作着、游戏着,是最能锻炼学生手脑合一的一种创作方式,学生们通过动手创作,将心中美好的事物以立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仅制作出了一个个精美的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实践,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作品中去,将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极大个性化发挥,愿望变为现实。学生在泥塑教学活动中要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让他们在探索中学习、进步;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充分享受手工制作的乐趣;在发展动手能力的同时激发主动学习的意识,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奠定良好的基础。参考文献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第5期。

7.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七

首先是要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喜欢作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饶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前提,也是作文教学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样说:“写作文就为的是写出自己想要说的话。”在浓烈兴趣的驱使下,学生觉得有话要说,这样学生对表达才有兴趣,才能乐意参加写作活动。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呢?1.从生活实践中领略写作乐趣,培养写作兴趣。许多学生认为熟悉的地方没什么可写,熟悉的人物也没什么特点可写。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让学生充分领悟这句话的含义。我指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我告诉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大自然赋予我们很多美的东西,只有细心的同学才能体会生活的美,领略大自然无限的美。”大家听我这么一说,都跃跃欲试,他们都想去享受美。而观察是写作的基本功,因此,我鼓励学生多去观察自己家周围的环境、市场、商店、田园等,要求他们帮助父母做做家务事,体会其中的乐趣,然后把自己亲身做过的、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以及自己的感受、认识写进日记或作文里,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社会、自然景观是作文的材料来源,日记也就成了作文材料的仓库。2.满足学生成功的欲望,激发写作兴趣。在班上,我常把学生写得好的作文或片段当作范文选读,尤其是将那些写作进步较大的学生所写的作文在班上进行读评,评读时让他们在听的同时找出自己认为优美的词语、句子和语段,及时告诉同学们这是谁的作品并及时表扬。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更要及时捕捉他们作文中的点滴可取之处,通过评讲、鼓励,点燃他们还处于朦胧状态中的火星,激发其作文兴趣。作文评语力求感情真挚,多发现优点,多用褒义词,这样,使每一次的评讲都能唤起学生写好下一次作文的欲望,这就更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我常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进行口头作文,以说促思,以说促写,对每位学生的发言从态度、内容、用词造句等方面作一一评价。在班上,采用张贴优秀习作、学生现身说法介绍写作体会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写好作文。3.命题贴近生活实际,引起写作欲望。每次作文我都精心设计作文题目。因为一个好的题目,往往能概括全文,点明中心,能与学生的生活积累相联系,引起学生写作欲望,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和兴趣。教师在命制题目时既要联系教材各章节的训练重点,又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又有利于学生自由选择材料,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与想象力。切忌在命题上太为随意,使学生不能明确中心而有无从下笔之感,这样不仅对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毫无帮助,更将造成对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打击。

第二是引导学生观察。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并且教给学生积累材料的方法,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让学生学会观察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目的任务明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观察的效果,所以,在观察前,需要给学生提出观察的任务和要求。如:有一次我带领学生清明节去给烈士扫墓,去前先给学生讲清楚这次观察的重点,如:烈士墓坐落在什么地方,大体结构如何?扫墓过程是怎样的?你是怎样想的?带着这些问题去参观,学生有了明确的目的任务,就会有意识地去看、去听、去想。由于此次活动同学们明确了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学生觉得有内容可写,文章也写得有声有色。2.让学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在生活中,很多学生观察时没有头绪,一会儿看这一会儿看那,没有重点也没有目的。如果学会了观察,就解决了在写作过程中内容空洞的毛病。因此教师让学生明确了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之后,还要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确定观察的顺序,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观察的目的来确定。观察景物一般采用空间顺序,可以定点观察,也可以移步换景;观察人物,可以从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等方面入手。观察运动着的事物,则应注意运动的全过程,注意时间上的变化。除此之外,还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重点观察。

8.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八

一、作文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

小学生以记叙文为主要写作方式。让他们学会观察生活、摄取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也就成了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但是我们在教作文的时候,似乎忘记了这个问题。如作文题目“记一件有意义的事”,难怪有的学生说:“实在写不出来。”因为他们说没有这样的生活。一个从来不做有意义的事的孩子,怎么能写得出“记一件有意义的事”来呢?

有人说,今天我们学生的生活太单调了,每天吃饭、睡觉、上学、放学,摄取不到有意义的生活素材,所以就写不出文章来。其实,今天的生活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没有在看来平淡的生活中发掘它们的情趣和意义;不是生活不够丰富,而是不会在看来单调的生活中体验它们的启示与波澜;也不是生活太单调,而是我们做教师的没有手把手地教会他们采撷生活浪花的方法。比起少年时代的鲁迅先生来。今天孩子们的生活不知道要丰富多少呢!鲁迅看过电视吗?玩过游戏机吗?上过网吗?过像今天儿童们的音乐、体育、美术课吗?他只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那么狭窄的一块空间,那才叫生活单调呢!

因此,应该在帮助小学生摄取生活素材上面做文章,在诱导小学生关心和热爱生活上下功夫。我们的命题,一定要从生活中来,我们要设法了解他们的生活,想他们所想,爱他们所爱,这样出的题才能够贴近他们的生活,才不会把孩子们吓倒。

二、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激情就是驱使孩子们进行写作的酵母。教师的作文课堂教学,必须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写作激情。因为感情、热情、激情,都是激发写作欲望的基本心理因素。在很多时候,感情的产生,都是由外界刺激的结果。“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虽然是才高八斗,但没有酒的刺激,也是写不出诗歌来。看来我们在教小学生作文的时候,可以搞点活动,做些游戏,在激发孩子们的感情上下点工夫,还是能做到的。

文章的生成过程常常先于文章的写作过程而发生。文章生成前的情感的激发,是我们进行作文教学的重要指向。语言文字是“硬件”,而情感激荡是“软件”。所以,单纯着力于语言文字的斟酌推敲而放弃了情感激荡在写作教学中的诱导和训练,将是一种作文教学的短视行为。许多时候,激起学生感情波澜,引起学生思维震荡只要几分钟,甚至于几句“挑逗”的话,或者一个大可发掘的题目即可。比如说,在作文课上,教师看着某一个写得比较快的学生的作文本自演自语:“啊!真了不起,怎么写得这么快啊!”单这一句话,就可能使在座的其他同学的写作速度和激情都提高到一个层次!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有思维训练,情感诱导和语言文字创作三个组成部分,要把思、听、说、读、写、动六个方面糅合在一起,组织起一个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提倡学生写生活事件

提倡学生写生活事件就是所谓写“现在进行时”,这个“现在进行时”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现在进行时”的生活事件;另一个是“现在进行时”的感情活动,孩子们最容易表达。是的,只要眼下有更新鲜、更刺激、更趣味的事情吸引着孩子,他立刻会把此前发生的一切都忘的干干净净!

正因为小学生对刚刚发生的事情特别感兴趣、记忆力最清楚、观察最仔细、感情最浓烈,所以如果抓紧这个时候让孩子写当前发生的事情,才识最恰当的教授摄取生活素材的大好时机。如果写作素材都来自“现在进行时”的生活,而不是藏在大脑里的只鳞片爪,写成的文章就显得特别新鲜可爱。而经过长期不断的对鲜活生活素材的摄取,孩子们也就渐渐学会从直接生活中摄取写作素材了。

四、尊重学生特殊的观察方式

孩子们天生是以动的方式了解生活,观察自然的。小时侯,如果你告诉孩子炉子上的开水壶是不能碰的,然而没有用,刚说过他就忘记了。但是只要有半秒钟,他自己用手碰了碰开水壶而且被烫了一下,仅仅只这半秒钟,他懂得了炉子上的开水壶是不能碰的。或者像炉子似的东西就是危险的全部道理,这半秒钟比父母说一箩筐的话还有用。由此可见在看似漫不经心的情况下,小学生们照样可以获得体验,这种体验是以不随意注意的心理方式进行的。现在提倡的自由开放式的教育,是使学生全面的感受外界的刺激、全身心地接受信息的又一个途径,这在作文教学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然孩子们观察事物、了解自然和社会的方法和活动有关系,为什么我们在教授学生作文的时候,不试着打破原来的框框,让作文课堂“动”起来呢?如果我们平时教会了学生感受生活的美丽,激发学生习作的情感,指导学生运用文字进行通畅的表达,逐步让学生熟悉自主出作文题的程序乃至审题立意、谋篇布局。一句话,让他们真正地学会写作,那么,即使考试,又怕什么、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是的,当孩子们真正的学会了写作的时候,那孩子怕写作的烦恼,也必将从他们的脑袋里永远消失!

9.小学略读课文教学之我见 篇九

小学略读课文教学之我见

摘 要:略读课文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略读有助于完成阅读任务。 关键词:小学;略读;备课;预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280-01 略读课文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略读有助于完成阅读任务。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样大的数量,要求学生做到篇篇精读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必要的。这一要求是否得到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略读”方法,具有略读能力。值得反思的是,当前,有些教师对“略读”课文不重视,并不强调略读的重要性,以至于学生对略读课文“视若无睹”,可读不可读。长此以往,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对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重新审视略读课文教学,使略读课文教学达到它应有的目标。那么,应如何有效地开展略读课文的教学呢?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注重引导,扎实备课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前言》)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都各占半壁江山。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备略读一定要扎实,不能只停留在教参给的资料中,既要有广度还要有深度,在备课设计问题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设计有价值的问题。略读课要“略”就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引导和控制。因此教师应下功夫认真备好课。教师还应策划好课堂教学方法、程度,启发学生思考,评价学生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另外,略读课主旨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教师就要清楚的了解到略读教学是要“做什么”“不做什么”。 略读教学要做的包括:一是把握大意。把握大意涉及很多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这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训练。二是交流感受。根据课文内容,把握主要倾向,多角度地感受。三是重点赏读。可以选一个或几个角度,也可以选一个或几个点;最好是提一些能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比如说,在教学《小桥流水人家》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以“作者对哪些景致久久不能忘怀呢?”这个问题辐射整篇课文,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略读课文中的生字不做重点讲解,认识就行,词义大致理解即可。以默读为主,一般不需要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指导。一般不做仿写的练习。略读课文固然不能如同精读课文那样精雕细刻,详说细分,讲究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找准重点所在,明确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学会快速阅读,同时感悟文意,培养自读能力,教学自能事半功倍。 二、学生注重预习,培养自主 在略读课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更多地放到学生的预习中去。在学生预习前,教师应有所引导,不同的年级,预习课文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就拿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一般是安排课内预习,让学生认识字词,读通课文,然后再参照“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初步领会文章内容。四年级的预习则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展开想象,领会课文的表达方法等,但不要求过多。到了五六年级,教师则可放手让学生课外自主预习,可用审题、读文、划生词,质疑句段,查阅资料,摘抄等方法长期训练。因此,教师在课前即可布置自学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前按如下顺序来自学: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明确写作顺序)──再读课文,品味赏析(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背诵积累,拓展延伸(选择积累优美片段,鼓励运用,阅读其他美文等)。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设定不同的课前预习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创新学习,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会增强,还能缩减课堂读文时间,有利于略读教学的开展。 三、注重简化教学,略中显精 《语文课堂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巧妙组织课堂教学,简化教学过程,真正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加强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大多数略读课文内容浅显,适宜学生合作学习,在略读课中,有效而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为主,这样既能简化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略读课文有着自身的教学任务和特点,不能够面面俱到。但是略读教学讲究“简”、“略”,并不是说就不需要有“精”、“细”的部分,最理想的做法是在教学中做到点面结合,粗中有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精心选择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细”读的“感悟点”,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通过有层次、有取舍、有详略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熏陶、语言感悟与方法习得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笔者认为,略读课文中可以略中显精,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学习课文的方法。如比较法。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因此运用比较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略读课文。质疑法。质疑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师生通过质疑、思疑、辨疑的方法,拓展思路,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略读课中也值得一用。交流法。阅读的过程,就是鉴赏评价的过程,教师在略读教学中设计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让学生畅谈感受,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唤起他们的心理体验。迁移法。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的延伸部分,其教法与精读课文有相通之处,因此,我们可以把教学精读课文的一些方法迁移到略读课文教学中去。 四、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加强课内外联系,有针对的拓展、延伸。“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要根据课文特点,向课外拓展、延伸。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前课后阅读相关文章、书籍,收集相关资料,加大学生的信息吸收量;利用课文的某些内容,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某些问题的兴趣等。

10.小学生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十

小学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作文教学的难点其实在于学生无素材写。无素材可写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知识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作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

一、作文教学要源于生活

“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学生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我作为班主任、语文教师,每年都要学生在农忙季节亲自参加劳动。在劳动中用心体会劳动的滋味,学习劳动技能,磨砺意志。劳动结束后再让学生写《劳动的滋味》。有了亲身的参与、有了真正的感悟学生能将自己劳动过程中的深刻体会——热、渴、累,以及学会的技能、对劳动的认识、父母艰辛劳动的不容易一一描述出来。这样,不光在思想上教育了学生,使他们对

劳动的意义有了认识;而且为学生作文提供了写作的材料,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有真情可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过程。体验了多少,体验了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尊重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二、让生活成为习作的源头活水

生活,永远是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读的活动总陪伴我们左右。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引导学生“多读、多听、多想、多说、多记”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作文、应用作文。“生活处处皆作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读、多听、多说、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习作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习作就有多广阔。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这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然而,许多学生认为每天都和父母接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在这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的时候,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等等。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同时也积累丰富的习作材料。有了丰富的习作材料,学生将必克服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难题。

三、语文教学生活化

作文是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语文是否学的好、学的扎实,是作文成败的前提。“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把语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学好语文。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1、三年级作文的主要形式是看图写话,结合作文教学,我的组织教学内容也有了改变。有时,我着重训练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一上课,就用投影仪打出一幅色彩鲜艳的图画,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被画面吸引,边观察边议论。观察了几秒钟后,就指名用一、二句话说说图意,用上好词好句的给予表扬。这样,既完成了组织教学,又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为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大意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时,我让学生进行词句积累。每节课,都在屏幕上打出一、两个好句子或一段词句优美的文字,让学生用一分钟识记,积累写作的“砖”和“瓦”。经过训练,发现许多好词好句已在学生的习作中出现,从而使文章生动起来。2、阅读。四五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高了,并学会了做读书笔记。在每节课的组织教学时间里,我指名一、二位学生将课外书中抄录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给大家听。一个学期下来,明显收到了效果。一方面,更多的学生主动去阅读课外书,另一方面,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第二学期,配合写事作文的教学,就轮流让学生利用一分钟说说新鲜事。这新鲜事来源广泛,生活、广播、电视皆可。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为写作提供素材。渐渐的,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会听、会想、会说的习惯。

11.小学习作教学之我见 篇十一

一、观察生活,认知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到使人怦然心动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因此,引导学生学会真实地写作,首先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

怎样使学生不错过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捕捉写作素材呢?教师一要多引导,二要多提醒,三要指导学生平时注意写观察小日记,积累素材,并有意识地把观察所得,分门别类地收集起来,建立一个充实的素材库。例如①人:从容貌、身体、动作、表情等几方面收集;②事:收集校内的事,校外的事,家里的事等等;③物:平时注意收集对书包、建筑物、布娃娃、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相关描述,这样一来,到了写作时,一则则素材便呼之欲出了。

二、热爱生活,体验生活,激发学生乐于表达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培养学生用智慧的双眼观察生活,认知生活,丰富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生活的温馨、友谊的温暖。如在日常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去“读懂父母的心”、“读懂朋友的心”、“读懂老师的心”……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人与事,体验幸福、成功、挫折、感恩,当学生对于生活有了自己的体验、感悟后,才能热爱生活,才会想要表达生活。

三、注重积累,加强指导,让学生学会表达

1,阅读积累。阅读是写作基础。写人写事写景都是靠平日知识的积累和感悟。在平日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从点滴生活出发,从身边的父母朋友人手,从微小的事件窥视出其中的道理,品味其深邃的意义。

当学生学完课文或阅读了课外书以后,应辅导他们做摘抄,将阅读到的好词佳句、科学小知识、名人名言等内容抄在笔记本上,开始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去选摘,待一段时间后,可逐步引导他们进行归类摘抄,还可以将摘抄、绘画与剪贴结合起来,有字有画,再加上学生的想象设计的每页版面,真可谓是一幅幅图文并茂的美丽佳作。

2,以说促写,说写结合。从第一学段起,教师就注重对学生口语表达的训练,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如《黄山奇松》一文写道:“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道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在教学这句话时,我紧紧抓住了“饱经风霜”这个词,让学生去想象:黄山奇松经历了怎样的风霜呢?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畅所欲言。就在他们说得兴致盎然时,我及时刹车,说:“同学们的想象可真丰富,好,那就拿出笔把你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吧。”不一会儿,一篇篇小佳作就写成了。

3,读写结合,授之以渔。读写结合,模仿迁移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习作训练方式。借鉴课文典型片段的写法,写写生活中的其他内容,在模仿中习得方法,提升能力,如模仿课文某段中总分写法,模仿运用动作描写人物特征的方法等。如《莫高窟》一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结构,抓住了这个典型的例子,让学生围绕“动物园的猴子真可爱”“春天郊外真迷人”等角度采用“总分”结构写一段话。在练笔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这种构段方式,一幅幅富有情趣的画面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4,多向评价,学会修改。我在班上尝试着让学生互相评改,学生果然有兴趣改,也会认真地改。我还教给学生一些评改标准,如先改错字,再改病句,然后改标点,接着看表达方式是否得体,立意是否准确新颖等等。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批改习作很难,在改别人习作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

学生每次习作之后,教师都应及时用心地为每一个学生写好评语。教师在写批语时应始终本着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尽量“多就少改”,按学生的思路、顺序去疏通句子、沟通思路、校正层次段落,而不是用自己的想法去代替学生的想法。即便是批评也要以婉转的商量的语气来写。如“这里写得不够具体,是不是可以……”启发学生自己修改,学生改过后再肯定成绩,鼓励每一点进步。通过批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切的关爱,当学生看到教师那么欣赏自己的习作时,他们从中得到鼓励,增强习作的信心,对写作充满兴趣,习作水平自然就能很快提高。

12.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十二

一、对于写人的文章, 首先要引导学生从概貌到细节进行认真的观察, 掌握静态和动态之间的有机联系, 培养学生细致的描写能力

人和事物都存在相对的静态和动态, 如:人高兴时都是满面春风, 忧愁时却是垂头丧气等, 这就是说人物的外貌与动作、语言、心理都有联系。这样, 在学生写人的时候, 引导他们掌握人物外貌特点的同时, 还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对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进行细致地观察和描写。以《我最熟悉的人》这一作文为例, 这是写人的记叙文, 应该选择你所熟悉的人来写。想想这些人中谁跟自己最接近, 印象最深, 他 (她) 的哪些事表现他 (她) 某一方面的特点确实很明显。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这个人的外貌特点, 找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然后, 用恰当的材料表现人物的特点, 不管是品质上的特点还是性格上的特点, 都能从人物的语言行动中显现出来。俗话说:“观其行, 知其人”。人们在做一件具体事情的时候, 总有他的思想心理、语言行动、外貌神态的, 这就是人物特点的表现。通过这些描写, 使学生所写的人物有声有色, 有动有静, 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作文之中。

二、对于写事的文章, 要引导学生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完整地观察

在学生进行写事作文训练的时候, 教师必须做好下面指导:

1.按照事件的情节, 引导学生编写作文提纲, 理清文章脉络;

2.按照作文提纲, 引导学生选出与主题有关的材料, 并按内容的要求进行裁剪;

3.按照内容轻重, 也就是事情的经过, 尤其是高潮部分, 要引导学生进行详写;

4.按照细节描写的需要, 引导学生选出相应的词语来进行人物的刻画和事态的描绘。

三、对于状物的文章, 学生只会写整体, 不会写局部, 更不会产生联想

为此, 要引导学生进行实物观察, 掌握整体和部分联系, 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像力。笔者具体做法如下:

1.根据作文的需要, 引导学生进行实物的观察、参观、实验等, 通过这些活动, 使学生了解实物的形状、大小、构造等情况, 再通过讲解, 让学生认识实物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2.学生获得感情知识以后, 教师引导他们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 从而使文章的内容更形象、更生动。如:运用比喻来描绘榕树形象, 这一棵棵榕树像一把把绿绒大伞。

3.教师从实物的生活习性、风俗特点、用处贡献等, 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联想。比如:写教室时, 可以从人物培养为四化建设作贡献去联想, 使文章以小见大。

这样, 学生的文章就不会写物而不见物, 或者为写物而写物, 而是内容具体, 主题深化。

13.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之我见 篇十三

内容摘要:美术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在素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学校和教师要切实把美术教学重视起来,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发现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美、记录美、演绎美、创造美。

关键词:美术 兴趣 主体人格 审美能力 创新精神

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发展智力、道德和人格,提高美术鉴赏、创作修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渴望获得知识与深入认识世界的积极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经过学习活动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而逐渐形成的。当学生获得自己知识结构中所没有的新奇信息和产生不和谐的信息时,就会产生要弄清楚的认识动机和行为,而新知识的获得与不和谐的消除,会使学生产生轻松愉快的体验,从而达到促使学生继续学习以求进一步满足的愿望。学习兴趣是最佳动力,具有产生动机,引起注意,激起情感的作用。能促使感知清晰,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乌申斯基明确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抹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实际情况表明:兴趣使人勤奋,勤奋使人成才。学习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其他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迈向成功的基石。它可以激发学生去记忆、去探索、去学习,在快乐中获得成功。因此,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很关键。每个学生内心都是纯真的、率性的,他们不喜欢矫揉造作,不喜欢拐弯抹角,也不喜欢曲意逢迎,他们渴望自然,渴望本真,这对学习美术来说是最为可贵的品质。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只要把握住了学生这种纯真、自然的本性,就能够使学生对美术充满兴趣。初中学生的美术基础一般都很薄,因此,教师在安排课程内容时,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选择合适的内容,以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呈现,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还应注意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美术知识和技能能够帮助美化自己的生活,使他们领悟到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这样,学生就会对美术产生强烈的兴趣。此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把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二.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

新课程理念明确了师生新的关系,强调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学习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和学生平等的,师生间平等地进行学习、情感交流。所以,美术教师要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开放的教学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地投入到活动的全过程,积极地观察、想象、收集资料,充分地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教师的引导下快乐地学习构图、学习画法和技能,最后尽情地画出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脑中形成的画面,把自己的想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与他人互动,激发了主体人格的形成。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要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美术课是一门教给学生发现美、记录美、演绎美、创造美的课程。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发现美、记录美,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使美的事物出现在画布上的时候,不单显示出它本真的美,还应该具有画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演绎出的美、创造出的美。这样的美才是艺术的美,才能给人美的享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质感等进行分析、解读,然后对实物或者是实物的照片中的图案的线条、色彩、质感等进行分析、解读,之后对美术作品和实物照片进行联系、比较,以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欣赏某一事物,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如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剪纸,观察它们的图案、线条、装饰,刀味、纸感,写意与寓意等,并尽可能地了解它们的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使学生在观察、欣赏中发现美、追求美,并在脑中构成美,在手中表现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审美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全新的《美术课标》的颁布和实施,为培养创新型的美术人才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她降低了以往对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强调多学科的沟通和整合,为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肯定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结合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课标的要求和教学实践的经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能力的培养。

如果学生的美术作品只是真实地记录美,那效果肯定没有照片好。美术作品之所以美,是因为它融入了画者的情感、态度,对原物进行了创新。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的这种创新融入到美术作品中,呈现给观者不一样的美感。学生的创新不能“闭门造车”,而应该来源于生活。教师在安排课程内容、给学生布置课下练习的时候,要注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题目。学生具有实际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不仅对教师出的题目有比较清晰的了解,还可把这种经验融入到美术作品的创作中去,从而具有了创新性。此外,学生在完成美术作品后,还可以返回到自己的生活中,与真实的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在更加充分地认识事物的基础上,对美术作品进行充实、丰富和美化。因此,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生活,参与社会实践,为获取丰厚的创作素材、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想象空间,并为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劳动也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多多带来学生走出校园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去学习,去劳动,在实践去享受独立和自由,塑造创新型的人格,培养创新能力。

总之,艺术来源于生活,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美术。美术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就知道小学的资源是进行美术教学的无尽宝藏。美术教师应合理利用并挖掘美术教学资源,开放小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空间,多引导学生观察这片质朴的土地,摄取身边的画面,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世界,这样学生才会喜欢美术课,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小学的美术课堂教育才会走向美好的明天。

上一篇:教师评价制度下一篇:高三作文复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