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我对汽车认识

2024-10-17

谈我对汽车认识(共16篇)

1.谈我对汽车认识 篇一

浅谈我对翻译的认识

翻译是文化的跨文化交际,一种语言的文字是语言符号,而附着于这种语言文字之上的非语言符号便是文化。翻译便是将一种文字符号转换为另外一种文字符号的过程,但是翻译不仅仅是要替读者解读原文的语言符号,而且还必须破解原文的非语言符号也就是文化内涵,所以只有深刻细致的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细节,才能正确理解和准确讲语言的文化底蕴表达出来。

翻译的分类论述的内容杂而多,包括口译和笔译,口译又包括交替口译、同声传译、耳语传译等等。

翻译按方式来分,有汉语译成外语和外语译成汉语两种。翻译按翻译客体性质或文体分,可分为: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文学翻译强调文学作品文本的艺术审美与文学欣赏,风格、价值观和思想,再显的是原文作者的精神活动和语言艺术美,这些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故事、叙事文学、散文等;非文学翻译涉及的内容和学科知识十分广泛,强调的是现实世界中的知识、事实、事件和信息,再显的是实用性事实、信息的交际性和功能功利。翻译按翻译工具形式来分,可分为:口译和听译、手语翻译、视译和笔译;口译是一种促成分属不同语言的人们有声言语交际活动,口译与笔译相对,按传送方式分为同声传译、交替传译、耳语传译;按场合和内容可分为外交口译、技术口译、学术口译、工程谈判口译、会议口译、陪同口译、法庭口译、媒体口译、商务口译、社区口译;按就工作性质而

言,口译可以划分为外事翻译、军事翻译、商贸翻译、医学翻译、联络翻译、会议翻译、法庭翻译、技术翻译、展览翻译、导游翻译、生活翻译等;听译主要针对在听力理解的基础上,利用短时记忆和简要的笔录进行即时翻译;手语翻译可分为手译、口译和手语手译三种类型。手译是把健听人的口语翻译成聋人手语传达给听力障碍的人。手译一般用在谈话、开会、讲课、新闻联播等场合。口译是把聋人的手语翻译成健听人的口语和书面语。口译一般用在聋人作报告、聋人企业家的业务洽谈、座谈会等场合。手语手译在使用两种不同手语的聋人之间把一种翻译成另一种,如将中国手语翻译成美国手语等;视译是指同传译员拿着讲话人的发言稿,边听发言、边看原稿、边进行同声传译。需要注意的是口译、听译、手语翻译和视译均不属于本书探讨的范围。翻译按翻译主体来分,可分为:人工翻译、机器翻译、机器辅助翻译、人机交互翻译,以及网络辅助翻译 等;人工翻译主要是指译者借助工具书,利用一定的翻译知识和技巧完成翻译的整个过程;机器翻译,又称自动翻译,就是利用机械(主要是计算机)按一定程序自动进行自然语言之间的翻译过程,它主要是建立在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数学等多门学科基础上,可以分为:语料库辅助翻译、读者型机器翻译、作者型机器翻译;机器辅助翻译,或称计算机辅助翻译,是指“译者运用计算机程序部分参与翻译过程度一种翻译策略” 它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翻译记忆技术来实现翻译过程,计算机辅助翻译根据辅助工具还可以分为:电子词典翻译和软件辅助翻译等;网络辅助翻译,也称在线翻译,主要是指

利用互联网资源、在线词典和编程、协议完成翻译的一个实时查询、浏览、翻译系统;等等,还有很多分类。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翻译也越来越重要,但是翻译的目的是什么?翻译不仅仅依靠语言学,因为第一翻译不单单是甚至并不主要是语言的过程,第二,语言还没有提出真正针对翻译困难的问题,因此,翻译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译者应该按照目的的指引,考虑一切与翻译有关的因素,从而选出最适合的翻译方法,使得译文达到预期目的,也就是说,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中西方的交往与联系日益密切,因此翻译者本人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甚至这对推动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就词汇翻译、短语翻译、句子翻译等方面分析了文化知识对其的影响,旨在说明英语翻译与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进一步强调翻译者的文化常识在翻译工作中的重要性。

翻译的过程绝不是简单地把一种文字直接转换成另一种文字,它是一个复杂而又曲折的过程。首先要反复研读原文内容,弄清原文题材、文体、作者写作态度和作品主旨,并借助词典弄清楚那些不太熟悉的诸如人名、地名、历史事件名称。科技术语的翻译方式等。不能一拿到原文就下笔翻译,因为准确的翻译必须基于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基础之上。不研读原文便下笔翻译必将会产生以偏概全、译文不自然、欠通顺、前后不统一的错误。接着根据原文作者的思想,揣摩译文中

将要采用的句型,选定译文与原文句子类型相近的句子结构,确定句子基本框架后,初步完成译文,还要运用翻译过程中常用的增删词汇、转换成分等技巧和手段,并使其与原文的韵味基本相同,最后检查译文是否有错误。

其实外国对于翻译型人才的需求还很大,面对这样激烈的就业压力,翻译型人才有很好的就业市场,当然,对于一些非专业的人同样有了解的必要性。

2.谈我对汽车认识 篇二

在书法史上,我们把隶变的过程指为书法艺术自觉的前奏。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可以说,这是书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 王宁先生在《汉字学概要》一书中说:“从篆书到隶书的转变, 是汉字史上的一大飞跃,从此,汉字完全失去了古文字阶段的相形意味,摆脱了古文字婉曲线条的束缚,开始进入今文字阶段。正因为这次转变给汉字带来如此剧烈的变化,文字学上便专门为它取了个名称,叫‘隶变’。”

要研究隶变的过程,我认为简牍帛书是非常有价值的文物资料。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时期的简牍帛书上字体的分析来体会隶变的过程。当然,不是所有的资料都能为我们的研究指引一条大道,可能因为资料本身的作用不同或书写者的差异而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认识隶变。

简牍崛起于殷商时期,“唯殷先人有典有册”。“册”就是竹简。这说明在殷商时期就开始有竹简书了。

隶变初期的书写面貌以战国时期的青川木牍最为典型。 青川木牍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古隶书迹。木牍上的书体是由大篆直接变化而来的,但已对篆书的笔画做了大胆的省略和合并。有与篆书笔法形体完全相同的字形,有与汉隶相当接近的字形,这两者都是少数,大多数字形出现了隶书的笔势、 笔顺、笔画连结方式。与篆书相比,它化繁为简,圆者使方, 变字形的狭长形为正方形或扁形,是一件极其重要的由篆向隶演变的过渡性字体的书法作品。还有与之同时期的,出土于长沙子弹库的帛书以及天水放马滩秦简等,他们或许风格各异,但不可掩盖其一个共同特点,那便是他们在篆书的基础上有所省草简化,字形也多取横势。古隶的基本特征已基本呈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其快速书写横画时自然形成的起笔重驻、收笔轻提,当是汉隶的典型笔画“蚕头燕尾” 的雏形。

2002年在湘西里耶古城出土的里耶秦简给我们展现的就是青川木牍更成熟一点的古隶的面貌。在同一简中,同一个字有的用篆书,有的用隶书,也有篆隶的杂揉。

隶书的产生标志着隶变的完成,这时的隶书已经成熟, 与秦简上的古隶不同。我们可以从马王堆出土的《老子乙本》 上看到成熟的隶书。此时的隶书已经具有非常鲜明的装饰性,横画形态上已经具备蚕头燕尾的特征,正如《艺舟双楫》 中说:“言其势左右分布相背然也。”

经过这几个阶段,由篆到隶大致从这几个方面有所改变:

一、隶书不再顾及象形原则,为了书写方便,把古字“随体诘诎”的线条分解或改成平直的笔画,同时在成熟的隶书中笔画的装饰性大大增强,出现了蚕头燕尾的笔画形态,左下、右下的笔画也伸展自如,在整体严谨的格局中融入活泼生动,舒卷自如的视觉特征。

二、在隶书里,独立成字和用作偏旁的写法明显不同。 另外,为求简便,把某些生僻的或笔画较多的偏旁,改成形状相近,笔画较少,又比较常见的偏旁。还经常把篆文的两笔并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并起来,改成较简单的笔画结构。从而达到简化字形的效果。

三、圆转的线条变为转折的笔画从而提高书写速度,在圆笔的基础上产生了方笔,形成点、横、竖、捺、钩、折等笔画。并创造性的加入提按,造成 “一波三折”笔画形态。

由此可见,隶变就是不断的去除篆书的痕迹,重新为隶书确立体势,从而形成这样一种相对易识易写,实用性更强的字体。

关于隶变产生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这适应了汉字由繁到简发展的内在要求。汉字在书写过程中有两个目标,一是辨认方便,而是书写快捷。文字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才能方便大家辨认,同时也要满足快速书写的需求,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交流的需要。

其次,书写材料和书写手法的改变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从篆书艺术化为主导的纵长体势到隶书以横画为主导的横宽的体势,这与书写材料的形状大小密切相关。给文字一个确定的空间,文字就要与这种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要在这个空间里寻求妥帖的存在。竹木简片是非常窄的,如果要快速的把文字写在竹木片上,就要尽可能地在一条竹木简片上写下更多的字,这样就使得排叠的横线越来越居于主导地位。字形也就逐渐由纵长向方扁的形态发展了。

另外,汉字作为最重要的社会交流的工具,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的发展也能推动汉字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社会发生剧烈的变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诸侯国先后完成向封建制的过度。新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原来“学在官府”的社会现状被打破,教育的发展让更更广阔的人群拥有学习的权利。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又导致信息交流更加频繁,文字使用的频率也更高了。 这就要求字体更加易识易写,从而提高书写和辨认的速度。

“隶变”的产生是文字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文字自身的由繁到简的发展方向是“隶变”产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本动力,外部各个因素也对它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隶变是书法史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隶变的原因及过程更是大家着重研究的两个方面。出土的简牍帛书都是研究隶变最直接、最可靠的材料。本文拟通过对出土的简牍文字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论述隶变的原因及过程。

3.浅谈我对历史教学的一些认识 篇三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教学手段;课程标准

在新课改深入进行中,涌现出很多讨论历史课堂教学的文章,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这些做法都有力地推动了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为实施新课改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实,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在教学上有着共同的属性,那就是课前做哪些准备工作和上课时注意什么问题,课后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去做。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一些常涉及的历史教学方面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认真钻研教材

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所授课程的内容在全册教材或某章节中所处的地位及依据。只有确立了该课内容的地位,才能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才能确定本节课程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才能为教师在备课、在教学方案的设计、在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以及在对学生各种能力达到的层次预设中奠定基础。比如,隋朝的建立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的分裂局面,重新完成了统一以及隋朝统治的特点即繁荣而短暂。要了解这些就要求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深挖教材精髓,搞清知识的前后联系,摸透教材的前后连贯性、发展性。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但教学中教学方法的使用并不是教师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它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师生的主观条件决定取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传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引起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反之,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将采用精心选择的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告诉学生掌握知识方法和技巧,即学法指导。众所周知,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学生“学会历史”,而更应该是“会学历史”,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方案时,更要考虑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思考问题并提出观点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恰当的学法指导,有助于学生对历史基本组织、基本概念和历史结论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的能力,给学生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有多种多样,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将多种教学媒体引进课堂,如:挂图、幻灯片、录音带、电影片段、新闻图片等。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直观性强、适用性大,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兴趣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讲述“隋朝大运河”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示隋朝大运河图,从图上找出大运河的走向,重要的地点、分段、沟通了哪些河流,这样就可以一目了然,提高学生兴趣,容易记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需要,准备采用哪些教学手段,当然,切勿为手段而手段,一定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出发。同时,教学手段的选择也应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

四、编制目标测试题

结合所授课程内容应达到教学目标所编制的练习题。目标测试题一般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有目的地编制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达到巩固已学的知识和运用已学知识的目的,同时,也能适度地把学生的掌握程度反馈给老师。因此,它也应该是上课的重要环节。但是,教师编制的试题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体现课程标准或《考试说明》的要求。教师在编制试题时,应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上学期以来,我校学习东庐中学,各科采用讲学稿,讲学稿中的测试题都是各科老师精心选择的,题目中既有基础题,也有拓展题,既联系实际,也包括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讨论,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长期坚持,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能力也不断增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掌控教学过程

教师对所授课程内容的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要有清晰的思路。如应如何导入新课,传授新知识,如何进行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等等,这一过程最能体现教师的基本功和素质,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地方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在讲述“抗日战争”这一段历史时,学生了解了这一时期日本侵略者抢占我们的国土,中国人民遭到日本侵略者的野蛮屠杀,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为了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必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必须认真学习、掌握本领、建设祖国,使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有效地维护世界和平。所以,教师要紧紧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围绕教学目标,切实处理好各教学环节的关系,进行精炼。

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在熟悉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注意教材的内容、结构、体系和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切实的教法、学法和手段,掌握教材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达到教与学的双重目的尤为重要。

4.浅谈我对管理的认识 篇四

“科学管理之父”费雷德里克·泰罗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其实,不只是人,对物对事同样如此,找到正确的管理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

有这么一个经典的传说:当尧帝在位的时候,洪水滔天,漫上了丘陵。尧寻找能治理洪水的人,群臣推荐鲧。鲧采取“堵”的办法,到处筑坝拦水,结果水无处可去,形成了水涨堤高,堤高水涨的恶性循环。鲧治水九年,没有取得什么成效,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舜罢免了劳而无功的鲧,命令鲧的儿子禹继承父亲的治水大业。禹汲取了父亲的教训,改“堵”为“疏”,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千川归海,彻底根除了水患。

大禹治水的事例给我们后人的启发也很大:很多时候解决问题采用疏导的方法比一味堵塞效果要好得多。

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亲身经历的小事。

母亲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一般教五六年级,十一二岁的小学生,正是撒欢的时候,一离开班主任的视线就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一日放学后,母亲留下几位同学订正作业。母亲看着他们做作业时,几个小家伙非常老实,一笔一划地写着,头都不敢抬一下。母亲去办公室拿东西,那几个同学便立马变了样,头凑在一起讲话,说到高兴处还哈哈哈笑起来。

很快母亲回到教室,将他们训斥了一通,禁止他们乱讲话。一会儿,母亲又要出去,临走时叮嘱几个小孩子,不许嬉皮笑脸。可是她前脚刚走,几个学生又恢复原样。

这时,正好数学老师来教室拿教材,看到他们扎堆聊天,很和蔼地看着他们,笑着说:“你们有什么话赶紧趁现在都说了吧,不然班主任来了又说不成了。”几个孩子突然愣住了,很奇怪地看着他,显得有些丈二摸不着头脑。数学老师继续笑着看着他们:“快说吧,不然没机会了。”几个孩子互相看了看,觉得有些羞愧,然后同时低下了头,不说话,只顾做作业。数学老师走开后,他们也没怎么敢说话。

这件事让我对管理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在教育的问题上,有句话叫“疏永远比堵有效”。这位数学老师也许深谙小学生调皮、逆反、控制能力差的特点,因此在管理管教他们时,不是一味地告诉他们不能做什么,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让孩子们为自己的行为而羞愧,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词义上,管理通常被认为是主持或负责某项工作。亨利·法约尔在其名著《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给出管理概念之后,它就产生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影响,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力。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种看法颇受后人的推崇与肯定。

我当过好几年的数学课代表,刚开始在布置作业以及收发作业本的问题上也遇到过一些问题。譬如:老师把题目布置给我,让我将它们抄在黑板。一开始,我拿到题,二话不说,直奔教室开始写。

写到一半呢,遇到一个潦草的数字,分辨不出,于讲台上抓耳挠腮,请教班上同学,没人敢下定论。无奈,题写到一半丢下,从四楼直奔一楼教师办公室,询问老师。问完,跑上来继续。谁知,后来又遇到一个不理解的题目,不知是不是老师抄的时候有误,只得再次下楼请教。如此,既消耗体力,又浪费全班同学的时间,典型的吃力不讨好。

吃一堑长一智,再遇到此类事情,先赖在办公室把题目看一遍,把不确定的字,难理解的题目请假一下,再回到教室抄给同学们做。

这本是一件极容易的工作,但在负责这件事时,却考验我们的指挥和协调能力。可见,管理并不是一件多轻松的事。关键在于多多锻炼培养,经历的次数多了,经验就随之而来。

一直钦佩玫琳凯·艾施,这位商界女强人一手创办了化妆品牌玫琳凯,展现了其天赋异禀的管理才能。她的公司被美国《财富》杂志列为全美国最受尊敬的最大财团公司之一,她本人也被视为当今世界最成功的女企业家。由于她在一向由男性主宰的管理世界的杰出成就。美国《福布斯》杂志评她为全球企业界最具传奇色彩并获得巨大成功的人物,而且她是其中唯一的女性。

在对员工的管理上,玫琳凯.艾施将自己所信奉的“你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也要怎样对待别人”的黄金法则作为公司的指导哲学,更大力倡导“信念第一、家庭第二、事业第三”的生活优先次序,用 “你能做到”的精神来激励其他女性加入自己的事业。在她的大力提倡下,众多女性跟从她的美容事业,积极地为顾客提供服务。在这种自创的管理风格下,玫琳凯以不断的鼓励及物质报酬来提升妇女的自尊和自信。有杂志惊叹:玫琳凯所解放的妇女,比美国女权运动领袖格劳瑞娅·史戴能解放的还要多。

同时,在公司的运作过程中,玫琳凯对传统的挨家挨户的直销方式进行了一次革命。她将自己的销售员称为“美容顾问”,以小姐展示方式推销产品,每次参加活动的人数不超过五六人。

玫琳凯还采用当时一般公司并不采用的付款才能提款的政策,这使公司不需要很多开办资金,更重要的是,她让她们只付零售价的50%购买整套产品,这远远低于一般直销公司,使许多妇女从中受益更多。这项政策不仅极大的鼓励了公司的美容顾问的工作热忱,也使公司免去了许多坏帐。

在公司成立后的42年中,玫琳凯.艾施凭着自己坚定的决心、努力的工作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将公司从一家小型的直销公司发展成为其业务遍步世界34个国家及地区、年营业额达数十亿美元的大型化妆品跨国企业集团,并在全球拥有一支超过百万人的美容顾问队伍和逾千万名忠实顾客。她将个人的梦想变成了美国商业史中最成功的故事之一。

从玫琳凯成功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她在管理员工时对她们的激励和信任,能够设身处地地替她们的利益着想。同时,在营运时,她又大胆创新,开辟前所未有的运营方式,从而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

商界中的精英不胜枚举,每一个发家史中必定有其必然性。那些创始者都有自己管理公司的独门秘诀,为我们所敬佩和学习。

5.谈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篇五

我们从小就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现在大学还要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了解,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现在来谈谈。

一.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理论来源包括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学。他吸收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以及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通过有机的结合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科学前提是19世纪形成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社会科学前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阶级斗争学说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有了这些基础和条件,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勤奋学习和伟大实践,就形成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1840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世界就此改变了。

二.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世界观,唯史观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史观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学科紧密联系,给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市给了工人阶级。”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由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明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方向和道路,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及无产阶级建党学说,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三.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社会物质实践活动给予了充分的注意,揭示了它在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并且对实践的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以及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建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认为人们不应单纯从客体方面去理解存在,而应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存在,即首先把存在看作是主体实践的对象,改造的对象;因为正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断地使周围的世界发生变化,使“自在的”自然不断转化为“人化的”自然。同样地,作为主体的人本身以及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也是实践的产物,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四. 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

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永远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发展着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的一个多世纪,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大发展的时期。仅就中国来说,由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史。

6.浅谈我对职业技术学校的认识 篇六

浅 谈 我 对 职 业 技 术 学 校的 认 识

前两天看杂志的时候,偶然看到了一篇关于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0-2011全球竞争力报告》的相关报道,瑞士蝉联榜首。这个只有连绵不绝的群山和裸露的褐色岩体的国家不禁让人惊叹,这个缺少耕地和自然资源的国家,靠什么做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第三呢?

“靠人才!”文章中说瑞士人通常会这样骄傲地回答。然而,在美国争取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世界第一,日本、韩国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80%的同时,瑞士却有三分二的年轻人在初中毕业后进入职业技术学校,然后开始工作。这是一种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如何助推名列全球竞争力前端的瑞士经济发展的呢?

近几年来的金融危机令很多国家的经济陷入低迷,而高等学校教育一直被视为解决危机的关键。但是,随着就业等一系列问题的显现,使得国家和一些社会组织开始把目光投向职业教育。我们国家春节后频频见诸报端的企业用工荒,拥有一技之长的职业蓝领更是成了不少人羡慕的香饽饽„这些现象的转变使我(一名毕业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对学校教育,特别是职业学校教育的性质.功能与价值有了重新的认识。

据一些媒体的数据显示,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只有50%,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还不足10%,扩招后到2010年也才15%。那么,还有大批未能进入高等学府甚至未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以及大批文化素质不足的从业人员,要通过什么途径来获得自身素质的提高呢?很显然,必须依靠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

在瑞士,职业教育不是“后进生”的归宿,而是国家经济链条上重要的一环。瑞士是联邦制国家,各州享有教育的立法权和管理权,但是唯独职业教育由联邦和各州共同管理。

“一个健全的人须掌握一技之长并获得一份工作”,瑞士人从小就被灌输这种概念。从初中二年级开始,瑞士的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指导。这样的环境下,没人会因选择了进入职业学校接受教育而感到低人一等。

但在我国,由于精英教育观念及其制度的惯性作用,现行教育的选拔功能被过分地扩大,甚至成为教育功能的主体。不同教育类型的人口“分流”原本应该是积极的、自主的、愉快的选择活动,实际上却变成为被选拔与被淘汰、受青睐与受歧视的重新组合;“行行出状元”的思想被否定了,现实生活中往往片面的承认一种“应试状元”„„

在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影响下,职业学校教育被社会看成是“次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得不到公正对待也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自己也很容易把职业教育设计成单纯的技能培训,忽视职业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我国的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早就认为:“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是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只能是改良艺徒培训,不能称之为职业教育。就比如教师专业的中职毕业生,在长期的一线教学岗位上积累的经验,往往比晚毕业几年的,刚参加工作的接受了“所谓”更加系统-全面的高校毕业生更擅于处理教学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所以,职业教育在这一方面比普通教育培养的人才在一些基础的行业或岗位(比如学前教育.初等教育等等)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

大量事实也证明,职业教育把一部分在基础教育阶段遭遇“学业失败”或是因为家庭经济等其他原因不能继续升入普通高中.大学接受阶段教育的青少年导向了“学业成功”,使他们找回自尊和自信。像我们身边和我一样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有很多同学,现在大部分人都已经能够凭借自己的技术之长-学以致用。构想自己人生拼图的同时,也为社会奉献着我们的热情,感受着一个劳动者踏踏实实付出的光与热„„反之,也千万不能小视了“学业失败”可能酿成的社会危害。现实生活中,因为自身知识能力欠缺导致的职业技能不足进而在求职.家庭等方面引发矛盾的事例也屡见不鲜。由此可知,职业教育的存在和发展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7.谈我对汽车认识 篇七

就在8月一天的上午, 我有幸认识了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的丁素明副研究员, 他是植物保护和环境工程方面的专家, 也是国家863课题的研究人员。他知道我的来意后, 首先向我谈了植物保护方面的情况。目前, 植物保护方式有三种:生物农药、化学农药、投放天敌。所谓生物农药按照通俗的话说就是人可以喝的杀虫剂。大部分是由菌类作为原料进行制作。但由于成本较高原因以及对于喷洒机具的特殊要求, 目前这种无害农药应用较少。取而代之的是化学农药, 即平时人喝了会致命的药物制剂, 对于害虫更是“杀无赦”, 使得药效十分显著。但是更为显著的是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即脂溶性的农药很难在家庭洗菜过程中清除, 并且长期使用同种农药的土地, 都会面临着重金属严重超标的问题。最后一种投放天敌不用多说了, 破坏食物链可能就不是植物保护工作者所愿意看到的后果了。

从中可以引出两个问题, 一个是农业机械的使用性能, 一个是农民本身的经济利益。因为我将来希望学习机械, 而且农业机械本身就是这次探访的重点, 所以我对农业机械有认识和了解的欲望。

我国的农机, 或者说机械整体除了通常熟知的研发水平、资金来源等问题外, 丁副研究员着重强调了两点:第一是制造工艺, 第二是信息孤岛效应。所谓制造工艺直接影响了我们对于国外先进技术的学习, 通常我们的模仿都仅仅停留在了度量尺寸上, 而做出的产品受到制造工艺、装配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形似神不似, 进而使得获取实际数据时, 很难把国外设计背后的原因探究出来。尽管困难重重, 但也有例外, 在我国浙江确实有厂商制造出了较先进的喷雾泵, 可是这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究其原因就要说到第二个问题, 信息孤岛效应, 通常叫保护主义。浙江厂商为了维护自己在国内领先的产品技术, 拒绝与他人分享技术经验, 导致这样较先进的产品昙花一现, 很快淹没在国外质优价廉的新产品中。试想如果当时这个厂家可以坦诚面对同行, 运用大家的技术共同研发, 而不是包括自身在内的所有厂家做着重复甚至冲突的研究, 现在在喷雾泵领域, 我们可以更进一步!

对于农业机械新产品的开发, 丁副研究员在了解了我的专业兴趣后, 他说出了自己想法。他说, 首先要注重实际应用。就像我国的喷洒农药飞机, 尽管理论上达到了自动喷洒农药于害虫多的地方, 可是国家仅有的几颗农业卫星的数据却很难及时准确传输到飞机上。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 实验中的农机和农民手上的农机差距较大, 理想中的农业模式如生态农业, 却很难用高度信息化一次实现。不得不说在这条路上, 我们任重道远。其次, 要注重自主创新。他特别强调, 有的时候机械的创新不是从无到有, 而是一些看似微小却巧妙的修改, 使得现实中巨大的难题得到了解决。这令我不由想到了日本的一台收割机, 在坑洼不平的地面上, 这台收割机却始终能保持作物割茬在同一高度, 完全来自于一只自动保持水平的标杆, 它跟随地面起伏而自动校准。这里运用的物理知识可能只是基础知识, 可对于日本这样的多丘陵国家却有巨大的好处。最后, 是每位从业人员要做好心理准备。在国外, 一台大型拖拉机比小轿车价格昂贵得多, 而在我国却恰恰相反。也就是说, 在农业机械研发这个行业, 你个人的付出, 与实际的所得, 往往不是成正比例的。我也希望社会能够给象丁副研究员这样的科研工作者们些许安慰、关注和鼓励!

8.谈我对汽车认识 篇八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就是在这一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价值判断活动。以往我们对学生的评价都是采取以期末一次考试成绩和一份学生成绩单为主的评价方式,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我们认识到这种单一终结性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对学生的改进与激励功能,它注重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是以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水平为评价对象的教育评价活动,是对学生素质的各个方面、各个过程进行多渠道认证的教育评价活动。

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并不是在课程实施之后或一次测验之后给学生一个成绩、排定名次,从而让学生知道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就行了,而是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一个持续的过程来看的,注重学生在每个过程中的表现。它打破了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的线性模式,采用了老师、家长、学生三位合一的评价模式,使评价渠道多样化。

一、生生评价、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在评价别人的时候,他不仅可以发现别人不足的地方,还可和自己作个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也能看到自己闪光的地方,不仅评价了别人,也评价了自己。而学生的自我评价更有深意,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回顾往事的过程,是一个反思的过程。这样得到的认识比别人告诉自己来得更深刻。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评价充分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它表明学生和老师之间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带动学生对评价的重视,使学生认真参评,真正发挥学生评价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二、老师评价

它不同于以前班主任以期末一次考试成绩和一份学生成绩单为主的评价方式,它现在指的是各科老师的评价,将原来由一个人完成的工作交由几个人来做。每个学生的喜好不同,他们在每个学科的发展不一定相同,对于甲同学来说,他可能喜欢唱歌,所以音乐就好,可能不喜欢运动,所以体育也许就没有音乐课上得好。那么他在音乐和体育上的评价也就是不一样的。并且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在每个学科的发展也是不一样的。多位老师评价可以把这种复杂性降低,也可以降低对学生评价结果的主观性,使评价更趨于客观。老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仅看到学生现有的水平,还应看到学生潜在的发展可能性,激发学生主体自我发展的意识,让所有学生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充分发挥潜能,取得成功。

三、家长评价

家长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力量。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促使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而有的学生在老师面前特别懂事,一到家就成了小霸王,自私任性,俨然换了一个人。家长也无可奈何。现在学校和家长进行沟通,学校要改变家长教育孩子的行为细节,从而让家长的教育行为更有效。家长的评价要写进《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学生就不得不考虑在家里的表现,他们的行为会有所收敛,时间长了,学生在自觉不自觉当中会慢慢改掉不良习惯,在家和在校的行为也就趋于一致。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对自己孩子的了解,还明确了培养教育的目标,也就有意识地纠正过去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当行为。

9.谈我对汽车认识 篇九

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在不断地改变着周围的世界并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随着信息技术这一新的要素介入教育教学这个传统的系统后,首先改变了学习者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也改变了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和方法,也迫使教育者对课程进行改革、整合。

有同志就要问课程整合?课程的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从而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并进而推进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知识结构、课程安排、能力评价、协作学习、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既作为基础学科,又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现在也有教育专家认为:“今天开设信息技术课,是为了以后不再开设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在整合学习过程中的示范功能及终身学习过程中的辅助功能不用说是显而易见的。

那又有同志要问怎么样进行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也就是说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体现整合,而不是孤立于其他学科之外,单纯的讲解技术,目前有效的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不失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突破点;要开好信息技术课程就必须在课程中体现整合,这是由它的基础性、工具性、高速发展性决定的。

第二层面:其他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有机的运用到其他课程,从而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的好帮手,学生学习的好伙伴,从而提高学科的教学效率;这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各学科利用信息技术,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为学习者提供对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的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应避免技术化和形式化倾向,即在教学中应避免为了用技术而用技术,应避免在教学中追求时髦,只做表面文章。

第三层面: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间的整合,有两层含义:

一、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间的整合,使信息技术成为各学科整合的联系纽带和工具,使课程实施更趋合理;

二、通过信息技术的影响改变课程结构促进课程间的整合,使课程结构更趋合理。

具体说

1、运用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但是我们认为对于刚刚接触信息技术和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太熟悉的教师,这个层次可以作为起步的方式,在实践中逐渐体会如何整合、如何协调各种教育资源。

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FrontPage或者其他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的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的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或者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也只有听、看,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

2、运用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教学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能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在课上或课下为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创设一定的交流机会,即使不是直接改变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也必然能促进师生感情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完成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作用。

10.浅谈我对新闻事业史的认识及看法 篇十

转眼间我的大学生活的八分之一已经过去了。现在已经到了本学期的期末了,我们新闻事业史的课程也已经结束了。首先我真的很感谢赵智敏老师这一个学期对我们的辛勤教导。赵老师不仅传授我们专业知识,还要我们了解到许多历史和新闻方面知识。课堂的气氛总是那么活跃,赵老师永远都是那么活力无限。经过这一个学期的熏陶,我对新闻的认识也慢慢加深,从原来的只会简单的看各种媒体发布的新闻的一个新闻受众渐渐成长为一个对新闻的发展有一定的认识的准媒体人。当然,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媒体人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它包括各个方面,这些我都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慢慢理解和领会。现在我就谈一下我对中国新闻事业史的一点认识和看法。

在我看来学习新闻史,正是帮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以史为鉴的去看待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中国新闻史与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并称为新闻学体系的三大分支,在新闻学中也称为历史新闻学。作为历史学学术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新闻史作为一门专门史一般被归入文化史范畴。作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学习新闻史,一方面是对于新闻学的全面认识必不可少的一课,同时是在人文历史学科的教育内对于同时代历史文化的一个全面把握。不管是否从事新闻工作,学习新闻史都是重要而有益的。新闻史以时间为顺序,研究新闻界历史上一些比较著名的事件,和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新闻事业史,是指从19世纪初到今天这不到200年内,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西方新闻事业渗透到中国并在国内逐渐扎根生长的过程。如果按照新闻观念的演变历程来划分,从19世纪末到辛亥革命,中国报业的幼芽顶着巨石生长起来,并走向现代化;辛亥革命后到30年代及30年代到49年,使新闻本位的时代,也是大众化与新闻宣传并存的时代,更是我国新闻业与革命全面结合的时代;而49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非市场化阶段和79年到现在的信息化、市场化阶段,是全方位思考新闻规律和新闻传播

与组织传播合二为一的时代。

可以说,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是和国家的觉醒与反抗,民族的斗争与独立,发展和富强相伴随的。闭关锁国的中国与革命后高举自由民主大旗的西方之间的强烈“反差”,必然要在交流中以某些方式达到平衡,所以说中国近代报刊没有在具有久远历史的国土上自行产生而是由外国人“引入”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反映的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也是新闻自由精神的强有力的生动体现。从19世纪末的第一份国人办报纸开始,我国报人就主张报刊应是“议论时政、监督舆论、主张言论自由,他们十分强调报刊“通上达下”的作用,这同时也是在抵抗洋人在华办报,控制舆论,抵制西方人对祖国的侵略。阅读中国新闻事业史的一路艰辛,我们可以看到前辈身上的激情热血,可以看到反抗和建立,可以看到涤荡弥漫在旧中国文字世界里的黑暗的那种临危不惧的气魄。这就是新闻精神:“新闻精神的核心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社会公众服务,蕴藏在新闻精神背后的是公共精神和民主精神,而求实为本的科学精神、正义至上的人文精神、和谐为美的自由精神则构成新闻精神的主要内容。

影响新闻史发展有几个因素:

一、经济环境;

二、国家意志;

三、社会文化氛围。经济环境是新闻事业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在现代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下,新闻媒体的经营行为必然是一种经济行为,社会经济环境的好坏必然会影响到新闻业的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促成了新技术的发展,新技术造就了新媒介,媒介的技术手段会直接影响新闻传播的内容和特点。国家意志对于自由言论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新闻传播是否能健康地进行。文字狱盛行的年代不会产生独立自由的新闻事业。而且,新闻传播本身具有宣传功能,这一点经常被国家统治者利用,把新闻传播媒介纳入到体制当中,为自己服务。对于新闻从业人员而言,社会氛围影响到他们的价值立场和事业理想,进而影响到他们手中新闻事业的价值取向。诸如梁启超的“耳目喉舌”

理论,邵飘萍的新闻救国思想,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倡导的五四新文化民主与科学精神,都和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启蒙和救亡的时代主题密不可分。对于媒介的受众而言,时代的文化氛围决定了受众的精神需要,迫使媒介的重心向这种需要所在的方向转移。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下,受众就是传媒的顾客和上帝,媒介要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获得受众的肯定。当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发生变化的时候,新闻事业的面貌也必然随之变化。

新闻事业和人类从事的其他各种事业一样,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要认识和把握这种规律,一方面要对当前的新闻实践进行研究和概括;另方面要对前人的新闻实践即新闻事业的历史进行研究和概括。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和概括都是重要的,不可偏废。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以便认识和把握新闻事业在中国发生、发展和运作的具体规律。学习和研究中国新闻事业史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程和基本规律,了解中国从古到今新闻事业的基本情况、特点和发展趋势,从而开阔视野,鉴古察今,继承人类文明成果,借鉴经验教训,培养从宏观上把握新闻事业发展规律的能力,以便做好新闻传播工作,更好地建设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这便是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目的和意义。

11.浅谈我对后进生的转化 篇十一

一、与后进生处好关系

一个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必须有威信,但班主任的威信决不是靠打、骂、训建立起来的,是靠教师和后进生之间感情的交流、延伸、发展,靠教师自己的言行建立起来的,我的体会是先有“信”而后有“感”,只有让后进生信任自己的教师,教师在他们心目中才能建立威望,师生之间才会有一种和谐、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当后进生和教师建立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后,教学任务就会轻松自如地完成,他们才会喜欢上你的课,并且能认真听讲,在课堂上有问题敢于发言,敢于争论。另外,教师在课后对后进生要多关心、多照顾、多辅导,从而使他们学习有信心,进步的步伐就会加快。我带的班级的后进生和我有话敢说、敢问,有一种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默契,他们把老师当作妈妈,从老师那里得到温暖,得到关怀,把学习变成自觉行为,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二、及时进行“习惯表扬”

实验证明,一部分后进生主要是由于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的,对于这部分学生,必须从帮助其形成理想的学习习惯的观点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转化他们的行为习惯。对于不良习惯,要采取减法的原则。在教育过程中,老师要明确地指出学生身上存在的毛病,并在家长的配合下,师生共同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转变计划。通过将学习中体现出来的不良习惯逐一列举,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帮助下,教育后进生每天克服一点坏毛病。在监督过程中,老师和家长要经常鼓励学生,适时地表扬学生的进步,增强学生改掉不良习惯的自信。同时在此教育方法的实施过程中,老师和家长要有耐心,有毅力,不要让学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能迁就学生,可以采取奖励与惩罚并用的原则来教育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如果学生的某一毛病已经改掉,就从计划表中删除,如此长时间坚持,就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三、创设环境,激发兴趣

按照“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怎样面向全体学生,让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在一堂课中都能得到较好的思维训练和知识发展呢?这就需要做到“顾此又顾彼”,不能采取“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方式。为此,老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科学地备课。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教育对象不能分得太细,至少要考虑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成绩好,反应快的学生;中等水平的学生;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将其学习目标定在”最近发展区”。只有这样备课,上课时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全体学生。

(2)教学内容难易得当。教学的内容安排要求难易恰当,既能发展成绩好的学生又能顾及成绩差的学生。对于較难的问题,可以先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然后再让后进生补充或者回答,两者都给予鼓励。对于相对简单的练习,例如认识生字,进行组词等,可以让后进生多回答,锻炼他们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形式多样化。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创设情景教学,经常变化教学形式,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时时刻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激发后进生的参与兴趣。只有这样,全体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才会高度集中,思维敏捷,发言积极。

四、梯度作业,循序渐进。

一直以来,老师在授完课后,布置的作业基本上是“千篇一律”,没有过多考虑学生做作业时的差异,给后进生带来了做作业的压迫感和畏惧感。这就要求老师在安排作业时,尽量考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针对不同的学习能力,设计不同的题型,布置难度各异的题目,其中最优化的题目应有“跳之可获”的成功效果。对于后进生的作业,可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加深程度,逐步缩小与优生的差距。教师切忌用增加作业负担,课外大量补习以及严厉的斥责等方法对待后进生。我们常常看见教师每天把后进生带到办公室补作业,改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效果却不是很好,有些后进生甚至成了“ 老油条”,平时不听讲,不认真完成作业,总是依赖老师“开小灶”。所以,教师关键是要进行“作业会诊”,帮助后进生找到作业出问题的原因,帮助其弥补知识上和技能上的缺陷,鼓励其独立有效地完成作业,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

总之,转化后进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但只要教师用满腔的爱心,春风化雨,让爱之花常开在后进生心里,那么,转化后进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让我们以春天般的温暖,使后进生不断取得进步,尽快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下个世纪培养出更多的合格建设者。

12.谈我对汽车认识 篇十二

偶然一次机会我在系办公楼看到位于楼后面那一片农家菜园时, 它立刻给予我的那种惊奇感, 至今让我记忆犹新。风景很不错, 看着它就觉得眼前俨然就是一副天然的油画画面。于是我就有了将它用油画的方式把自己对它的感觉画下来的冲动。

这片郊外的风景让我联想到梵高风景油画中的某些感觉, 因为很钟情于梵高绘画的构图与色彩, 以及他所运用的油画语言, 笔触本身饱含的生命力、油彩的厚度与明显分开的线条、强烈的色彩对比, 表达着大自然那无穷的生命力。所以我决定在自己的创作中借鉴梵高的关于在油画中构图与色彩某些方面的技法来完成我的毕业创作。

二、创作中期画面构图的设置与色彩的运用

1. 创作中画面构图的设置

构图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设置合理与否关系到整个画面的效果。我采用的是方形构图法, 简单、平凡但是又力图不失情趣, 因为我将画面分割成简单的几何图形, 加上曲线形的笔触处理, 使得画面效果不至于呆板。比如树木的表达, 运用线条按照树木生长的趋势表达出来, 突出它们繁茂的精神面貌。规划在几何图形里的地面植物则是利用蜿蜒的线条表现它们的整体倾向性。从而让树木的笔势与地面植物的笔势形成对比。在构图视点的最远处即天地衔接处处理则是设置了高低不一的房屋, 利用它们的曲线来打破直线形的地平线, 增加画面的纵深感。

2. 创作中色彩运用方面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

创作过程的初期, 我面对着‘郊外的田垅’渐渐进入绘画状态, 可是在绘画过程中慢慢地我感觉我已经不知道自己正在走向何方了。也许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的绘画激情已经倦怠了。眼下我所画出来的东西已经距离我最初的激情的想法相去甚远了, 色彩沉郁、暗淡, 非是我原来想要的了。而且我发现绘画过程中使用的色彩又情不自禁地跑到了平时惯于运用灰暗色彩的道路上去了。在指导老师向我指出色彩倾向不明显、局限于惯用色彩时, 我决定暂时停笔, 使自己平静下来, 重新审视自己最初绘画的动机和目的, 寻找走出这种色彩晦暗的方法。

接下来我舍弃了直接面对‘郊外的田垅’, 即我把它放进我的内心加以印象化, 凭借记忆施以强烈的色彩对比和自然舒畅的笔触, 籍由个人画笔笔触本身所带有的生命力、使用的油彩的厚度与或明显或隐去的线条, 使得整幅画沉浸在我的主观下的色调之中, 一改先前沉郁、暗淡的色彩, 最终使得明丽、快乐的色彩出现在我的画布上。而且, 我发现自己以前不常用的普兰、深褐色颜料可以使得画面更成熟、更深沉, 比如在我的创作中树干、路坡等蓝调的运用;另外, 我把一种颜料和紫罗兰或其他紫色混合, 只要那颜色里有一点黄色, 就会产生黄色的更为强烈的效果, 比如在画面中距离视线最近处的黄调的运用。如此整体画面开始变得明朗化, 色彩的表现范围也扩大了。色彩明快, 以及他们之间的呼应关系也渐渐细腻起来。

3. 创作中的细节刻画

曾经, 在我的绘画中, 我总是尝试着用色彩来表达我所谓的空间、透视等原则的意义, 因为对于我来说, 只有表达出淋漓尽致的色彩的魅力才能将内心的心绪传达出来。色彩的最大魅力在于对比, 非是用黑色与白色的对比性, 反之, 是用色彩之真正内在的感觉。因为我要画我真正有“感觉”的眼睛所看到的东西, 甚至有可能当我去表现的时候仍旧不能不将我所知道的一切统统予以忘掉, 这样才能真正、真实地表达出自己心中的大自然。比如在我的画面中树木的细节刻画上, 我利用笔触旋转的动势, 结合树木本身结构所具有的生长趋势, 画出像黑色火焰般树的枝干的力量感, 较大笔触表达绿色质地的树叶蜷曲着, 加上树叶的最外层面用较高色调的粉绿色直接描绘, 使其犹如沐浴在阳光地带中。泉涌着的白云与湛蓝的天空所构成的厚重感自天际压迫过来, 来加强画面的纵深感, 突出表现空气的流动性, 使平面的空间在它们表现力的作用下变得更加有深度。地面上金黄色与粉绿色起伏着的植物, 藉由笔触本身的生命力来表达它们那种摇动着、蜷曲着的生长面貌, 暖色与冷色的对比、轻重与形状的对比, 不但使得我的画面形成结实的构图, 而且统一着整个画面, 从而使得整个画面中的事物呈现着一种生命力的动势感。之前我总是深思着我要以什么样的心情去表达我画面中的事物, 毕竟人的情绪在一段时间内并非都是那么稳定和易于用理智驾驭, 经过我这次静心刻画一个个细节时发现, 让自己真正进入画面里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策, 即内心与对象达到真正情感的融合。这关系到画面中事物的结构与色彩的表达, 也不如说是情感的表达。

三、创作后期的所得

绘画里面有两件重要的事:一个是视觉, 一个是心灵。但此两者在绘画中却必须要调和一致才行, 所以作为绘画者, 一方面要用自己的视觉来观看自然, 另一方面, 要用自己的心灵的逻辑来统驭个人的感觉。这样才能将此二者和谐地的表现出来, 以达到自己所要表达的目的。我通过创作《郊外的田垅》来阐述自己对油画中构图与色彩的想法和理解。在创作过程中我的论文始终围绕创作进行, 详细记录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最终使得论文与创作达到文图合一的效果。

创作过程结束了, 但是这个过程给予我所得的快乐挥之不去, 在这里有段我个人很喜欢的话, 也算是对我创作时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最好诠释。梵高关于“艺术家的命运”的话:“人跟自然格斗不是简单的事情, 我虽然无法知道自己未来的成功, 但唯一确定的是, 有人成功, 也有人失败。假如空白的画布笑你没有精神的时候, 跑上去提起笔大胆地画下去。空白的画布好像会对你说:你什么都不懂。你们不知道那空白的画布多么令人失去斗志, 许多的画家都很怕空白的画布, 可是一方面, 空白的画布是怕毅然面对画布的真热情的画家的”。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话语给予了我个人时有的无奈之下所面临的毫无生机的画面时以莫大的勇气和信念。通过毕业作品《郊外的田垅》, 使我渐渐明白了:起初努力描摹的自然都是劳而无功, 所画的一切都不对头, 当我平静下来, 凭借自己的调色板进行创造性的描绘时, 自然反而顺从起来了, 并随着我的笔触渐渐出现在我的画布之上。当同学看到我的创作画面还以为我是臆想出来时, 我只能回答他们说, “不是的, 是凭借我的记忆”。这种对油画中构图与色彩的自觉的喜悦的获得确实是我以前所不曾有的。

最后, 我非常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郭利洛老师的指导和大力帮助以及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世界名画全集.梵高》, 河北教育出版社, 何政广主编.

[2].《世界名画欣赏》, 青海人民出版社, 于明主编.

[3].《世界经典画家珍藏.梵高》,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

[4].《世界名画全集.塞尚.现代绘画之父》, 河北教育出版社.

[5].《塞尚艺术的哲学随想》,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史作栓著.

13.谈我对汽车认识 篇十三

传统美术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学生主要依靠教科书提供的信息传递模式来进行学习,而人为的少用或不用另外的信息传递模式,致使大脑皮层的一些相关区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当使用现代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手、脑、眼、耳都在工作,这种全方位的训练,不仅能加快美术教育的速度,改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给学习者以更新颖的刺激,致使学习者大脑皮层中的相关区域得到最佳发展,从而激发其他创造思维的不断发展。现代教学媒体便于提供充分的直接感性材料,如(幻灯片、电视等)能呈现事物的形象或过程,而且多重的感知有直接的作用,美术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感知的越好,学习效果和记忆效果就越好,概念的形成也越清晰。

因此,我个人认为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中小学美术课中实施电脑多媒体教学,主要表现为教师课堂教学演示,学生上机操作两种形式。或者取其中一种形式,实施的形式和操作的深度,取决于电教硬件设施的设置水平和教师的水平高低。尽管目前学校的物质条件和教师的水平千差万别,但是,在美术课中实施生动教学的形式,及其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们眼前展示出了一幅诱人的前景图。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在美术教育中的运用,应根据学科的特点来进行媒体的设计,可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1、观赏性

美术欣赏课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观赏来达到掌握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欣赏和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制作静态的画面和动态的视频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及能力。

2、直观性

美术又称视觉艺术,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只能诉诸于视觉形式来完成。因此通过对艺术形式的直接感受而进入审美体验,就成为美术欣赏的主要途径。据此特点,在教学时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表现方法。进行大量图片的演示,以艺术作品所特有的可感知的直观的形象、色彩、线条、明暗等,引发学生审美的直觉感受,达到优化教学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情感、情境性

情感是人对客体态度的反映。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形象等,对人的情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触景生情就是美术欣赏活动中的一种现象。因此激发情感可以促进欣赏活动的开展与深入。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运用实物投影仪、功放、组合音响等,展示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同时播放背景音乐渲染气氛、创造意境。以形、声、色并茂的优越性,全方位的、立体的调动视觉、听觉,再结合生动的讲解,就能与学生的需要、兴致、情趣等因素结合,产生优越兴奋中心,从而达到高效率的欣赏。

4、联想性

学生对作品的欣赏,不是纯机械的反映,而是受到生活经历、思想、文化素质的影响——审美经验的局限。人们总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围绕作品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因素而开展种种联想和创造,并在许多情况下带上某种感情色彩,从而给作品以积极的评价。如在欣赏中国油画罗中立的《父亲》时,用录象播放相同背景的有关农民生活的录象片能唤起学生的生活联想。

5、知识性

美术欣赏教学的程序为叙述、分析、解释、评价。我们面对人类几千年的文明积淀,涉足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浩如烟海的美术作品时,无论是叙述作品内容,理解作品的含义还是探讨美术家通过作品所想要表达的观念,都需要有广泛的知识面,涉及人文、社会、宗教、哲学、地理等学科。这样就造成欣赏课一个十分突出的矛盾:一边是教学时间少,另一边是内容多、门类多、知识面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应用现代教学多媒体技术是个有效的手段。它以信息多、容量大、速度快、效率高、功能多、综合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发挥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可将重点、难点予以突出强调、反复观看的功能,也可根据教学需要前后调整组合的优点。

二、实践教学的新路——电脑绘图

电脑绘图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绘画技巧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或者让学生用电脑设计。他们将自己的创意通过鼠标的操作,命令输入,资料复制等手段正确的表现出来,并且快速的,不流痕迹地进行多次修改,使作业完成的既有创意又有技巧,取得很大的进步,用电脑设计的方法减轻了学生的不少负担,创设了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勤于观察和思考,善于创新和勇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电脑绘画中那种近乎游戏的手段,特别适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尤其对绘画基础薄弱的同学,会减轻其心理压力,甚至会激发学生的热情,把美术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那我们的美术教育岂不是真正实现了愉快教育。

三、情景体验性学习

中小学美术课程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育的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照学习方式把美术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价,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法。

在新课程小学一年级的美术教材中,体验性学习的内容占了较大的比例。如 “看谁涂的好看”是对色彩、线条的体验; “滚动乐园”是对圆的形状,性能特征的体验; “泥巴真听话”是对泥土性能、气味、特性的体验; “花点心”是对橡皮泥可塑性的体验; “剪剪.撕撕.画画.贴贴”,“美丽的天空”等是对合作学习的体验这些课程内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学习主体对个体的体验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泛的体验学习空间。

四、音乐与美术互补教学

在中小学艺术课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状况:一节音乐课,乐兴有余而感染不足;而一节美术课,则静溢有余而活泼气氛欠佳。为了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先行者在中小学艺术课教学中进行了美术,音乐互补的探索。这种教法,旨在通过音乐刺激,使学生更好的激发起想象力和创造力。由此,我认为,音乐以其明快的旋律,能够改变美术课堂沉闷气氛;而美术则以其清晰的画面,也能使抽象的音乐语言增强形象性。因此,实施美术音乐互补教学法,既在美术课教学中注入音乐内容,也在音乐课教学中加入美术欣赏,使这两门课中都做到 “声中有画,画中有声”,两者和谐统一,从而有利于创设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又有利于学生愉悦身心,激发灵感,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将音乐与美术课堂融合,有利于诱发良好的情绪和唤起学生的情感,良好的学习情绪在课堂教学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14.谈我对广告的看法范文 篇十四

广告,顾名思义:广而告之。

未接触这门课前,我对广告的认识就仅是:广告是为了宣传企业的产品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当经过一个学期选修的“广告鉴赏”的学习和周老师课上的讲解。我对广告的了解逐渐加深,并且有了自己对广告的一些看法。

广告拥有五大功能:其一,传递信息,沟通产需;通过广告的信息介绍,消费者会对其深入了解,知道的的功能,作用等。

其二:激发需求,增加销量;一则好的广告会直接提高消费者对其的购买欲望。

其三:促进竞争,开拓市场;企业间的竞争,一个好的广告会顺势帮助这种竞争的势头,提高知名度,提高竞争力。

其四:介绍知识,指导消费;当代的产品琳琅满目,消费者选购无从入手。好的广告会很好的指导消费者。

其五:丰富生活,陶冶性情。好的广告会让人深思,进而升华广告本身的地位。陶冶性情,晋级生活。

这些都是广告突出并且大家看到的优点。存在价值。在我看来广告的这些功能,更重要的是广告的第五功能。它使好的广告脱离广告,变成一件艺术品,更好的为我们介绍产品并留下很多我们去想象的空间。进而升华为艺术。广告是为了帮生产者赚钱,一种商业行为.它的种种手段包括利用艺术来为自己做文章,吸引你的眼球,让你拿钱买他的东西,但好的广告是一种艺术享受,让人心旷神怡,难以忘怀.久入人心.当然广告也存在着不少弊端。不好好利用广告的这五大功能便会适得其反。其一:广告可能只告诉你它的好。为了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和产品的销售量,广告在介绍产品的时候隐晦了自身产品的缺点。如:用了一些不可告人的药物添加剂,对人类有害的元素等。

其二:广告可能虚假报道。冲着高利益,高收入而违背良心做出一些伤人似利自己的介绍宣传。

其三:广告的费用,消费者也要承担一部分。广告费用记在成本费上,所以产品自身的价格升了。消费者从而承担一部分的广告费用。

其四:广告可能会造成污染。大街小巷的海报粘贴,这不是时尚不是涂鸦艺术,是很彻底的污染。有些“牛皮鲜”内容还很黑,很污秽,对人的精神上造成很严重的污染。

广告可以使人更了解一个产品,但也可能对人们进行误导。有创意的广告让人耳目一新,让人记住产品,形成品牌效应。俗气的广告让人望而生厌,影响感官,破坏生活美感。所以说,要正确认识广告,正确利用广告。

广告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宅在家里,电视上的产品广告;上网的时候,网页上的各种广告;走在街道上,抬头看到的海报,公交车上的移动广告,商城上的POP广告,甚至搭地铁时的“小电视”等等„„

15.浅谈我对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理解 篇十五

一、历史教学设计是一个以教育科学理论支撑的系统计划过程

北师大何克抗教授在《教学系统设计》中提出: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由此,教学设计是一个具有系统计划的活动设计,它将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层层递进的关系,它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将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最终达到教学预设的目标。

实际上,教学设计与课堂实际教学往往是不能完全统一的,因为任何教学设计都是理论、预设的,而教学课堂是动态的,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教师设计的教学系统是否符合具体的教学实际,能否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反映学生的实际需求,这一切都建立在教师能否以教育学的教与学的科学理论为依据,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

如岳麓版选修一“张居正改革”一课的教学流程为:

(1)张居正其人:外貌性格,任职经历,死后待遇(多媒体与讲授法)。

(2)张居正其事:从“新、难、功”三个角度分析改革内容(整合知识、谈话法)。

(3)张居正其时:从三个不同维度看张居正改革的价值和意义(讨论法、探究法)。

这个教学流程的设计,基于学生的认知逻辑与方法。从张居正其人开始,有助于调动学生兴趣,理解张居正其事。改革为主体部分,从“改革之新”“改革之难”“改革之功”三个角度进行梳理,层层深入,“感悟改革人物创新精神之可贵、不畏艰难之可嘉,体会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最后从三个纬度:明代中晚期、明清时期及16世纪的世界,由近及远,由微观及宏观,多角度全面评价张居正,它鲜明地体现出学习历史的视角与方法。学生不仅是收获知识,更有视野和高度。

二、历史教学设计还应是以学生为出发点的个性化设计

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必须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减少到一条原理的话,我将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的是什么。现代教育一直强调学生是根据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是学生的客观情况。因此,教学设计切忌从教师的主观想象出发,以自己设定的学生作为教学对象。人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智在用法”,在实际教学中,要考虑教学条件的差异、教师对教学目标理解的差异、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及采用教学策略的差异。因而,现实中,每一个教师的教学设计都带有其独特的个性化特征。现在流行的中学历史同课异构正是这种观点的最好例证。

三、历史教学设计应该实用而高效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只限于过去、现在或是中国。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出更多的创造性人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课程目标上,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了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培养以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旧有的过于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密切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

16.浅谈我对网站编辑的理解 篇十六

最基础的编辑就是要审核好手中的文章,要做好这一点,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不能单纯凭个人的主观情绪来判断文章的好坏.要多站在读者和网站主题的角度上来衡量文章的好坏.

2.扩展自己的阅历,我们手中的文章分为两类,原创或,我们总不能把转载的当成原创的来进行审核.

3.细心,细节影响甚至决定成败,比如用户原创帖中的错别字或一些常识性的错误,编辑在审核的过程中要能够识别出来.

第二类编辑,人性化的编辑,这类编辑可以很好的提升用户的粘性.做好这类编辑的出发点就是利用有限的时间或知识资源重视用户的成果,从而提升用户对网站的忠诚度,结合的实际情况,比如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做以下工作.

对于新手发的文章中的错别字或常识性的错误,在给用户改正后可以在用户的空间中给用户进行简单的留言,比如:“xxx,站长网感谢你的投稿,你的xxxxxx这篇文章很好,对于XXXX类的用户帮助很大,呵呵,若能在今后投稿的过程中注意XXXX类的问题,相信你会给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帮助的”等等类似的话,当然一是要保证有时间,二是所说的问题必须是实事求是 ,如果哪个用户在自己的DEDE空间中看到编辑类似的评语或在文章后面有编辑鼓励的话,相信对用户本人,对站长网都有帮助.因为即使是一个新来的编辑,他这么做了,在用户心目中这不是编辑给他的留言,是站长网给他的留言,这是从用户的心理角度举的一个例子,方法很多,关键看编辑有没有想过在工作中跳出文章来跟用户沟通,这就是人性化的编辑.

第三类就是很牛的编辑了,这种编辑就好比网站的管家,网站程序构建好后,在一定的时间段网站的程序是相对固定的,这时候好的编辑对网站程序功能和流量的运用就对网站的发展极其重要了.

从技术上来看,他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采集大量的有效文章;从综合素质来看,他能够运用自己对网站的理解和自己的文笔在不同的时间段带领大量的用户(主要是新手用户)朝不同的目标奋斗,让用户在不断的惊喜中有不断的收获.这种编辑是网站的精神领袖,对网站发展的推动作用甚至超越了负责网站程序构建和安全维护的技术人员.

对编辑的建议(说是建议,还不如是如何做站长网的一名好编辑)

鉴于水平阅历有限,我只能从平时站长网用户的评论和文章的点击率,结合自己的体验来简单谈一下.

1.我觉得的编辑要明白站长网的主旨及站长网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举个例子,如果的编辑们对作弊啊或者流量交换的文章在编辑的时候大力褒奖,那么很多站长就会觉得我要在作弊和流量交换上下功夫,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也就是说编辑们在平时对文章的编辑和审核中,对文章的排序,文章套红,对文章的评语,对文章中链接是否点击进入等等各个细节方面对站长有很大的引导作用.至少那些专门在站长网推广网站的人会研究排在头条或套红的文章,他们可能就会往这个方向发展,那么,站内可能大量充斥这样的文章.而编辑们在这些细节方面具体怎么做,除了受个人习惯的影响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可能就是对网站的主旨和社会责任的理解.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么至少编辑们要多跟图王交流,你既然在这里工作,你就要懂站长网,同时,总编(编辑中的负责人)应该在适当的时间告诉众编辑们某一时间段的重点.

2.编辑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只有综合素质提高了,工作能力才能提高,很现实的问题,你作为的编辑,你不懂程序的话,可能你就看不出程序中的错误,如果你不经常在其他的站泡的话,你可能就不知道你手中的文章其实是从别处那里转过来的.

3.编辑可以尝试对站长网的文章的链接(包括对网站的宣传链接,的原文链接)标准化,文中都不出现地址,在文章的最后面标明,文中关联地址(征对站长的宣传软文)或转载地址(征对转载的文章),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既不会影响软文的宣传效果,同时可以减少文章一看完点了文章所说的网站觉得受骗了,回过头再骂两句的现象.即使是站长网内部发帖,需要引用站内地址,也可以用A,B,C代替,在文章的最后面表明A,B,C 的地址.你看完文章,想去点一下就去点,不想点就不点,不要骂人,影响大家的心情.

4.不要认为自己仅仅是个编辑,有时候一个好点子可以提高效率,带来流量,带来收入,编辑作为站长网的一员,要有主人翁精神.

综上所述,我觉得编辑分为3类:

单纯的信息录入和审核的基础编辑

比较关注用户体验,善于跟用户沟通的人性化的编辑

技术精英+精神领袖型的高级编辑

而对于编辑的建议,主要有4点;

加深对工作的认识;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

利用链接标准化的方式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培养主人翁精神

上一篇:计算机文化基础模拟试题下一篇:高考励志最新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