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讲座听后之感想(精选2篇)
1.健康讲座听后之感想 篇一
《环境与健康》讲座听后感
这个星期一和星期二,我们有幸在旁听了第一届“环境与健康”研讨会,诸多专家学者向我们讲诉和分享的他们在“环境与健康”领域的研究经验和成果,使我们接收到了来自最前沿的信息和知识。
邬堂春教授讲解了他的《环境与健康的人群研究》,刘买利研究员讲解《NMR在复杂体系下中药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中的挑战和应对》,王建枝教授讲解《细胞如何为分析化学服务》,宋立荣研究员讲解了《蓝藻水华在土壤界面二次成灾风险》,郭良宏研究员讲解了《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子毒理机制研究》,蔡宗苇教授讲解了《典型地区PM2.5中PAHs和NAPHs的污染特征及其致大鼠肺损伤作用》,汪海林研究员的《DNA去甲基化》,周炳生研究员讲解了《有机磷阻燃剂的传递毒性效应》,栾天罡教授讲解了《Nanolayer Probe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for Analysis of Individual Small Organisms and Single Cells》,邓教宇研究员讲解了《结核分歧杆菌的耐药性机制研究》,胡斌教授讲解了《HPLC-ICP-MS联用技术砷和汞的形态分析》,张爱茜研究员讲解了《PFAAs与LFABP作用分子机制的理论研究》,缪炜研究员讲解了《污染物治理的潜在生物资源?!》,张庆华研究员讲解了《持久性有机物的长距离迁移及其环境效益研究进展》,王亚华研究员讲解了《职业人群全氟化合物暴露途径及代谢研究》,宋茂勇研究员讲解了《双酚类化合物的毒性及雌激素活性研究》,史建波研究员讲解了《汞在水稻中的累积及分布研究》和蔡勇教授的《汞,全球性污染物》。以上这些研究和课题在环境与健康领域属于比较尖端的,是我们在书上所无法得知的知识和讯息,虽然很多方面不是很听得懂,但仍然给了我一些思考和启发。
例如王建枝教授的《细胞如何为分子化学服务》的演讲让我联想到了细胞的荧光探针的使用。对蛋白质进行定量分析和特异识别探讨生命机理是十分重要的。蛋白质溶液构象、蛋白质与小分子或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等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将直接阐明生命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的变化机制,对生命奥秘的揭示、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筛选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蛋白质的分子光谱分析方法按仪器原理的不同,可以分为分光光度法、荧光分析法、化学发光法和光散射分析法等,其中荧光分析法因其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动态响应范围宽以及测定条件更接近生命体的生理环境的优点而在蛋白质分析中应用广泛。荧光探针技术是利用物质的光物理和光化学特性,在分子量级上研究溶液中蛋白质高灵敏度的分析方法。蛋白质分子荧光探针按荧光波长可分为发射在紫外可见区的荧光探针和近红外荧光探针。紫外可见区的荧光探针如香豆素、荧光素、罗丹明类分子等因具有较高的量子产率而常被用于制备荧光底物近年来以菁类、口恶嗪类为代表的近红外荧光探针发展迅速,其优点在于散射光弱、背景干扰低,低激发能量减小了光漂白,使用近红外激光器提高了灵敏度,因而特别适合用于生物样品的测定。按探针与蛋白质的结合方式可分为共价键结合式和非共价键嵌入式,共价键结合的标记物比由非共价嵌入式所得复合物更稳定。按探针用途不同可分为荧光标记试剂(fluorescent)和荧光生成试剂(fluorigenic)。为了降低检出限,提高检测灵敏度,常用强荧光的标记试剂或荧光生成试剂对蛋白质进行标记或衍生, 生成具有高荧光强度的物质。此外,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探针也在蛋白质结构、功能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就近年来以上常见蛋白质分子荧光探针的结构特性和与蛋白质的作用方式及其在蛋白质分析方面的应用进展作简要综述,并展望了此类探针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而缪炜研究员的《污染物治理的潜在生物资源?!》则让我想到了生物技术在当前现状的使用。生物是构成生态系统的要素,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主要是依靠生物过程来完成的。科技的发展也充分证明生物技术是环境保护的理想武器,这一技术在解决环境问题过程中所显示的独特功能和显着优越性充分体现在它是一个纯生态过程。生物技术在处理环境污染物方面具有速度快、消耗低、效率高、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以及无二次污染等显着优点,受到了高度重视。随着生物技术研究的进展和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人们已越来越意识到,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希望。
目前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中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生物技术已是环境保护中应用最广的、最为重要的单项技术,其在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治理、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废物资源化、环境监测、污染环境的修复等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应用环境生物技术处理污染物时,最终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水和氮气。利用生物方法处理污染物通常能一步到位,避免了污染物的多次转移。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等生物高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大大强化了上述环境生物处理过程,使生物处理具有更高的效率。美国环保局(EPA)在评价环境生物技术时也指出“生物治理技术优于其他新技术的显着特点在于其是污染物消除技术而不是污染物分离技术”。
这次讲座,即使有很多听不懂的地方,但接收了来自领域前沿的资讯,知道了前面的路该怎么走,也算是一次收获,感谢为我们讲解的教授们。
郑思豪
122209201141
2.观《钱学森》后之感想 篇二
——林化11-1,宋娟,110524121 每一次观看历史性影片都会触动内心最深处,每一次接触一段历史都会思绪万片,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人物千姿百态,曾经叱咤风云轰轰烈烈地演绎着血性史实。
当然,这一次也不例外,钱学森,耳熟能详,妇孺皆知,一部影片将其诠释得恰到好处。看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那个真性情的钱学森形象深深扎住,挥之不去,心里默默地细数着科学家,党员的优良品质。
远在美国过着舒适的生活的钱学森,当国家无法与他国对比抗衡时,当意识到中国需要更先进的技术来指导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国。中国需要他,他也需要中国,祖国才是心的归属,祖国才是科学家施展才能的地方。从此,便开始了与美国当局长时间的对峙,打压,欺骗,阻挠,金钱的诱惑,权利职位的引导,这些都没能使其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归国的决心,最终,中国政府以释放11名美国战俘的条件争取到了钱学森回国。
回国之后,钱学森全身心投入到了两弹一星的研究当中,当时的中国,条件,硬件设备等各方面都远远不如美国,做起研究处处碰壁,时时受限,但是他却一点儿也不在乎,条件是人创造的。那颗对科学事业无限热爱的心,给了他无穷的力量,支撑着他在一次次的失败后仍能微笑面对,在研究路上跌倒又爬起,想出各种办法来克服缺陷,绞尽脑汁想法设法将科学应用到研究之中,最终,他成功地研制出原子弹,并被世界惊叹!后来又相继研制出导弹,渐渐人造卫星成功发射。一切的一切都是钱学森当初坚持与不懈,当初的执着与强硬,当初的国家责任感与使命感.......使中国拥有自己的原子弹的梦想终于实现,千辛万苦,百折不挠,期间走过最美的风景,与相爱的人在一起,“跟我走”两人相视,回国。科学家所拥有的自信与认真,使其又不乏浪漫,对爱人的执着又灼热的爱,深深触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路走来,同甘共苦,共经风雨,共度难关,直到我们的科学家离开人世的那一刻,爱人贴着他的面颊,静默着,内心的伤痛我想我们是无法体会的,虽然我们也很悲伤,一代伟人的离去,对我们来说是不尽的惋惜,而对他来说,对他爱人来说也许已经足够了,因为太累了。科学之路,无尽。留给我们的是将其延续,科学发展才是对科学家最好的安慰。
【健康讲座听后之感想】推荐阅读:
戒烟健康讲座06-30
健康讲座安排07-28
社区健康讲座09-23
社区健康讲座通知10-08
珍爱生命健康成长讲座07-11
健康讲座计划书09-19
戒烟健康知识讲座10-12
学生心理健康讲座11-07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06-11
老年健康教育知识讲座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