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西师大版数学

2024-12-05

三年级上西师大版数学(精选14篇)

1.三年级上西师大版数学 篇一

今天下午第二节课上课了,老师走进教室对同学们说:“我们今天玩贴鼻子好吗?”同学们一蹦三尺高,开心地喊:“好!”

老师先叫我和付悦童画鼻子,然后老师把鼻子剪下来。接着,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小朋友,但是没有鼻子。老师又说;“你们蒙着眼睛去把鼻子贴在准确位置。”老师说完,同学们争先恐后举手。结果老师叫宋文林上来贴鼻子。他右手拿着鼻子,一会儿摸到东,一会儿摸到西,就是找不到地方。最后我们决定倒数三声的办法。我们一起喊道:“三、二、一”结果宋文林把鼻子贴在了嘴那里,就像流了一滴口水似的,引来大家哄堂大笑。接下来的三四个同学都贴错了,有的贴在了娃娃下面像一滴眼泪,有的贴在了娃娃耳朵那里,真是五花 八门,笑话百出……轮到我了,我全身发抖,就像一下子掉了魂似的,可是我还是鼓起勇气去贴。只听同学们大声喊道:“加油!加油!”我拿着鼻子贴了上去,贴好后,把红领巾拉开一看,哈,贴对啦!同学们都欢呼着。开心的游戏在欢乐中结束了。

这次活动我最高兴!真是心花怒放!

2.三年级上西师大版数学 篇二

一、数形结合思想

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根据问题的题设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既分析其数量关系, 又揭示其几何意义,使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巧妙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地利用这种结合,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使问题轻松得以解决。每个几何图形中都蕴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 而数量关系常常又通过图形的直观性进行反映和描述,即数与形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借数解形、以形助数,使某些较复杂的数学问题迎刃而解。

如, 数轴是七年级数学教材中数形结合的第一实例, 它的建立不仅使简单的形———直线上的点与实数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还揭示了数形间的内在联系,使实数的许多性质,可由数轴上相应点的位置关系得到形象生动的说明, 也为学习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运算等知识打好了基础。

又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使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构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是实现数与形结合的重要工具。由点找坐标,由坐标确定点的位置,通过坐标变化呈现图形的变换,也促进了数形之间的互相转化。

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用字母表示数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抽象, 是中学数学中重要的代数方法。教学“字母表示数”,其中“摆火柴棒”的实验中 ,就蕴含着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如果能先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验中计算一些具体的数值,启发学生用字母表示数,使其认识到用字母表示数具有问题的一般性,便于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学生领会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就可顺利地进行以下内容的教学:1.用字母表示问题(理解什么是代数式,学会怎样列代数式);2.用字母表示规律(运算定律、计算公式);3.用字母表示数来解题。因此,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理解并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的基础,为学生后续的代数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方程思想

方程思想是指求解数学问题时, 从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入手,找出相等关系,运用数学符号语言将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 (方程组),再通过解方程(组)使问题得到解决。应用方程思想可以把很多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归结为方程来处理, 并且用方程思想解决比用其他方法要简便得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就蕴含了方程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讲清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的区别,明确代数解法的优越性。代数解法从一开始就抓住了已知数和未知数, 在这个整体中未知数与已知数的地位是平等的, 通过等式变形改变未知数与已知数的关系,从而使未知数变为已知数。而算术方法往往是从已知数开始,一步步向前探索,到解题基本结束才找出未知数与已知数的关系, 这样的解法是把未知数排斥在外的局部出发的, 因此未知数对已知数来说地位是特殊的。与算术解法相比,代数解法显得省时省力。

总之,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十分重要。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提炼、揣摩、概括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这样才能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落在实处。

3.三年级上西师大版数学 篇三

关键词:教学;提高兴趣;作业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5-146-01

一、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发现的问题

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了,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长期以来,教师们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不懈努力。但师生双方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材(华师大版),左右着教学改革和教学进程,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新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阅读材料能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课后练习难易适当,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就能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面对新教材应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明确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方法。

(2)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3)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展示闪光点,体现数学魅力,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5)改革教学方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建立一个接纳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

二、在课堂教学及作业中学生遇到的问题

问题一:学习绝对值时遇到的难点

Ⅰ、对于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即 )

例如:这个题目已知 ,求 。不知道利用绝对值这一性质来解题。

Ⅱ、对于这种绝对值( )不会求,而且容易跟“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混为一谈,他们就会直接说“ ”。我认为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有两个:一、没管绝对值前面的负号;二、不知道这个式子的意义,它应该是表示-2的绝对值的相反数,它包含了两层意思应先算-2的绝对值,再求其相反数。

问题二:学习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在把减法写成加法的时候容易忘记使减数变成它的相反数,并且很容易漏写负号。

问题三: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对于这种类型-2-3,-2+3的题目很容易算错答案,都会算成-2-3=-1, -2+3=-5。

问题四:学习有理数乘法时:一、对于三个数或三个数以上相乘时确定积的符号的时候很容易漏写负号。二、这种

类型的题目很容易做错,例如: 。

错解一:

错解二:

正解:

出现错解一的原因是没按运算顺序来,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出现错解二的原因是把 积的负号(性质符

号)与 前面的减号(运算符号)看成同一运算符号,从而把性质符号遗漏了。

问题五:学习有理数除法时,求一个数的倒数很容易求错,学生只是盲目地记住倒数的定义没有理解,

例如:求-15, ,0.25的倒数。

错解:-15的倒数是15或 ; 的倒数是 或 ;0.25的倒数是 。求倒数的方法:

第一、把带分数要化成假分数,把小数化成分数;

第二、把分子和分母位置颠倒,性质符号保持不变;

第三、整数的倒数直接把整数放在分母,分子为1。

问题六:学习有理数乘方时,很多同学容易把 和 混淆,这里 而 。

它们不仅答案不一样,而且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 表示的是1的100次方的相反数,而 所表示的是-1的100次方;还有一些同学在计算乘方过程中容易把负数的奇次方中的负号漏掉。

例如: 正确答案应是-8。

问题七:学习有理数乘法分配律时,很多同学直接去括号而不理会括号前面的符号,例如:计算

错解:

正解:

注意:在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时,一定要注意括号前面的符号。

4.三年级上西师大版数学 篇四

亲爱的妈妈:

妈妈,您的爱是香甜可口的饭菜。每一天,不论早晨、中午、还是晚上,您总是在我洗漱完毕以前,就给我盛上白花花的大米饭,或是粥、豆浆。每天早上,您总是要比我早起十几分钟来为我做饭,为的只是让我在上课的时候不会饿着肚子。

妈妈,您的爱是送我上下学的自行车。上学的时候,您总要比我早下楼几分钟,好让我早上的时间一点儿也不耽误。有时,别人的车把您的车紧紧地包围,您只好费劲地把一辆辆车搬到一边,“解救”出那破旧的自行车。当我快要迟到的时候,您总是加足马力,生怕我迟到了。为什么我犯的错误要由您来承担呢?

妈妈,您的爱是早晚的那两个拥抱。每天早晨,你总要来到我的床前,给我一个久久的拥抱和一个吻,鼓励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而我却没有发现,我已经渐渐长高。也许有一天,您可能会抱不动我,但我还是会来到您的床前,索取一个拥抱。

父爱如山,母爱如海,妈妈,您对我的爱是一片汪洋大海,我对您的爱却是条小溪。哪怕我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也不会忘记您的恩情。啊!母亲!您是我生命中最亮的光,在我最黑暗的时候给我带来希望的光明。啊!母亲!您是我生命中最旺的火,在我最寒冷的时候给我温暖。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我祝您母亲节快乐!

5.三年级上西师大版数学 篇五

我班学生大多是农民工子弟,家庭给孩子创造的学习机会比较少,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和渠道有限。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我注重学生实际情况,努力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情境,采用生动有趣、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日益高涨,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地提高。

3.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以“吃西瓜”为情境,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法,这是在学生认识分数和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通过有趣的情境和直观的图形,揭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本课学习的重点是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其中探索用“1”减去一个分数的运算是学习的难点。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探索、感悟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4.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5、教学难点:

探索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 6.教学课时:

1课时 7.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读卡片,并说一说分数表示的意义1/4

3/7

1/2

3/4 2.比较分数大小并涂一涂 3/6○4/6 1/4 ○1/2(学生边思考边汇报。)

6/8

4/5 3.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这个知识就在“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里,你想知道吗?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天气特别热,师傅就派猪八戒找水喝,没想到猪八戒找到一个大西瓜,他可高兴了!猪八戒实在忍不住,就把西瓜平均切成八块,师徒四人每人两块。他很快吃掉自己的两块西瓜,可是他还馋得直流口水,就又吃了三块西瓜,他只顾自己吃,差点把师傅都忘了。

2.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法运算

(1)猪八戒第一次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第二次又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两次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同学们,你能帮他算一算吗?

(学生列出算式,可能计算出结果:2/8+3/8= 5/8,也可能有个别学生只会列式,但不能肯定结果是多少。)

师:2/8 +3/8等于多少,你是怎么算的?说说看。(全班交流,初步感悟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规律。)(2)动手操作活动。①同桌合作商量,将一张画有图形的纸平均分成若干份。

②每人按自己的喜好,涂出其中的几份。(一人不能都涂完,要互相谦让。)

③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涂色的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④你们两人一共涂了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怎样算的?(同桌合作完成,师巡视并提醒如何进行计算。)

⑤全班交流,同桌汇报。(汇报时,可能出现两个分数相加刚好等于1,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理解“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等于1”。)

⑥观察交流,在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归纳小结,明确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评析设计这个活动,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和互助的乐趣,同时也是让学生试着运用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最终归纳出计算方法。)

3.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减法运算

(1)师:猪八戒第一次和第二次哪次吃的西瓜多,多了几分之几,你知道吗?怎么算呢?

(同桌讨论,围绕“用什么方法算,怎样算”进行交流。)(评析因为有了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经验,针对这部分比较简单的知识,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发现知识并理解掌握;同时让他们把所发现的知识说给大家听,为下一步的学习树立信心。)(2)比一比。

①拿出涂色的纸,同桌互相比一比。

②把算式写在纸的背面,并说一说是怎样减的。③你在计算时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小结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运算方法。在汇报时,有可能出现分子分母都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减,教师要及时指导教学。)

(3)师:猪八戒吃了这个西瓜的5/8后,还剩下几分之几?留给师傅和师兄够吗?

(四人小组讨论。)(学生可能列式“1-5/8”,也可能列式“8/8-5/8”。)

(学生汇报,全班围绕“1-5/8该怎么样减”进行讨论,如果有困难,教师指导学生理解“1=8/8”,用化未知为已知的策略解决问题。)4.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评析在结束以上教学片段,转入下一个教学活动之前,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整理思路和质疑的时间。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心情愉悦,尽情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8.课堂练习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出示教材第64页“练一练”第1题。

(评析鼓励学生迎接挑战,认真审题,看懂线段图,使学生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中,独立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2.教材第64页“练一练”第2题。(将题做成卡片,以开火车的形式练习。)(评析本题是学生已经领悟“两个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规律,初步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后进行的练习。)3.一块饼爸爸吃了 2/6,妈妈吃了1/6。(1)他们一共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2)还剩下几分之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个别辅导。)

6.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购物教案 篇六

一、教学内容:P28~29购物(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二、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但不去过分的追求算法的多样化。

2、通过具体的情境,继续发展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通过引导交流,使学生自主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之中,并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得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已经知道了如何用钱购物,今天老师就要带同学们去购物,你们愿意和老师一同去吗?我们一起去家具城看看吧!出示课件:每个书柜213元,每张桌子42元,每把椅子12元。让学生自由说说看到的情景。问:你想提怎样的问题? 学生可能回答的问题如下:

生:我想买两个书柜,要花多少钱?

生:我想买买两张桌子,一张当写字台,一张当餐桌,要花多少钱? 生:买4把椅子花多少钱?”

生:我还有一个问题,老师带1000元够买这些东西吗?不够怎么办?

(二)探究—合作—交流

1、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方法 ①师:我们先解决买4把椅子花多少钱?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并用草稿本写一写自己的解决方法。②学生开始独立解决问题,部分同学问题解决后主动寻找伙伴进行交流。③大组进行交流。交流中学生出现方法:

(一)12+12+12+12=48

(二)10×4=40

2×4=8

40+8=48

(三)12×2+12×2=24

(四)12×3+12=36+12=48

(五)竖式(请学生板演)④老师和同学重点解决竖式的方法。师:请板演的同学讲解自己写的竖式。

生:讲解自己写的竖式:书写格式、乘号的位置、竖式的含义、计算的顺序。生:竖式计算的顺序是什么?

生:因为不进位,所以从高位或低位乘起都可以 师:积中的每个数怎样来的?

通过研究积中的每个数怎样来的,明白算理,两个一乘4等于8个一,一个十乘4等于4个十。

2.解决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类型题。问题:(刚才学生1提的问题)买两个书柜,花多少钱?

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重点研究积中的每个数是怎样来的。3.巩固练习(完成生2提的问题)问题:买两张桌子,花多少钱? 4.回应学生问题: 师:现在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冯老师带1000元够买这些东西够吗?不够怎么办?”的问题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组织交流

生:我用估算的方法解决,80多+40多+400多=500多,再加进位数也就600多,因为600多元小于1000元,所以冯老师带1000元够买这些东西。③再请一生讲一遍。

(三)巩固与拓展(幻灯)

1、完成P29页第一题

2、应用

小兰买2支自动铅笔,每支2元4角,付给售货员阿姨10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四)总结与反思

1.今天研究的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出本节课主要内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笔算)

7.刍议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 篇七

关键词:小学数学 北师大版 教学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对北师大版数学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了专门性的教学设计,在收获的同时与引发了相关的思考。基于此,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阐述。

一、以激发兴趣为导入点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存在心理上的畏惧甚至抵触。这也就意味着很多学生并非是由于智力因素而学不好数学,而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数学学习表现不佳。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北师大教材自身所具有的特色,针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了重点强调。比如在进行数学定义与术语的讲解时候,教材中会有若干提示性与熟悉的生活事件进行引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重点对这些内容进行强化,并加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与卡通形象进行教学内容的补充。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教学手段的设计,利用PPT把枯燥的数学术语变成生动的讲解,把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数学问题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入课堂,并设置故事的亮点与悬念,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然而然地进入数学天地。而这种与生活紧密相关,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导入点的教学方式也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数学,用数学,观察生活,发现数学。

二、以丰富内容为侧重点

小学数学五年级、六年级阶段正是小学高年级的学习阶段。与低年级阶段不同,此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更侧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侧重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侧重于培养学生系统性的思维逻辑概念。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中,我针对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要求,以丰富内容为侧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对于应用题的讲解以循序渐进为原则,多用趣味性题目进行引入,让学生去思考题目中的奇妙之处。并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扩大学生的视野,利用数学知识的举一反三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用处。所以,在教学中,笔者引入大量真实数据与生活情境。

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中的地毯上的图形面积这一教学中,笔者首先用充满趣味性提问来开始教学,让学生想一想地毯的花纹与图案。接下来,笔者再利用教具展示出许多美丽的地毯图案,并小小地介绍了其来源与风格,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当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内容中后,笔者用简单的虚线条来标示出地毯上图案的面积,并介绍了若干信息,继而开始进入正式的理论知识教学。由于学生在丰富的铺垫下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信息量,再进入教学内容时,反应速度非常快,并且很容易就兴致勃勃地进入了学习状态。其次,为了提高教学内容的含金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入诸多数学信息与数学史料。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仅仅只是一堆无趣的数字与理论,在其发展研究过程中同样有着很多值得去了解的知识与内涵。

三、以构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为目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重视对学生思维与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为重点,强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进行教学设计。从以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升级到以带领学生“想一想”鼓励学生“议一议”发动学生“做一做”多让学生“试一试”的宽松教学模式。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心态轻松,同时又可以体验动手实践,尝试着自主探索,并与同学们一起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交流与探讨。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从过去被动的学习转变成了主动的探索。从以往被动的满堂灌,根本没有时间去自己思考,只能一味死记题型。到现在有了充足的时间与机会去思考与讨论,把知识真正融汇贯通到自己的思维中去,“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特别是对教材中重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技能,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逐级递进、螺旋上升进行梯度化教学设计。让学生从熟悉数学的符号感入手,逐步深入开始熟练运用符号,理解方程意识,学会设计方程去解决问题。并在不断的解题实践中,可以根据题目所列条件进行推理与应用。而在图形的学习过程中,笔者重点在于构建学生的空间思维意识,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笔者侧重于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演示。把传统板书所无法全面体现的空间感,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透视图与动态演示进行教学讲解。这样的教学手段非常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也就提高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度。而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也会形成思维模式,不需要过分强调,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四、结语

新教材注重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整理信息方式的多样化,对于不同的学生呈现出的多种策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多给予肯定的评价,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在方法多样化中,鼓励多中选优,择优而用。同时强调方法优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为简洁的方法不等于是人人都会的方法,如果学生用得方法不是最简便的,教师也不应强求。总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一方面应重视学生的年龄阶段与身心发展基础,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阶段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应吃透教材,多进行教学拓展与教学手段的丰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巨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生思维训练[J].小学时代:教师版,2010(01).

[2]陈兴林.武都区五马九年制学校教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的“美”[N].陇南报.2009.

8.三年级上西师大版数学 篇八

学习

目标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到计算的乐趣。

学习

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计算,提高学生计算速度。

教材32页第一题,第二题。

二、图画应用题。

三、游戏:小熊投篮。你观察到了什么?小熊投中了哪几个篮?连一连。

四、接着画:

观察:发现图中的奥秘后请独立做一做。

五、写算式。得数是37的加、减法算式。

总结:说说本节课你学的开心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

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教时计时。

第二题指名学生班演,全班学生纠正。

这是小明今天所走的路线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明从家到学校,再到少年宫,共走了多少米?

小明从家到学校比从家到少年宫少走多少米?

全班交流汇报。

完成教材32页第四题。

学生先说一说图中的奥秘后独立做一做再全班反馈。

学生组内完成后全班汇报,看看哪个小组写的多。

板书设计

练习三

小明从家到学校,再到少年宫,共走了多少米?

42+35=77(米)

小明从家到学校比从家到少年宫少走多少米?

54-42=12(米) 教学反思

课题 练习三 教时 (34)

学习

目标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到计算的乐趣。

学习

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填空:

1、一个加数是40,另一个加数是23,和是()。

2、被减数是82,减数是20,差是()。

3、一个数加上32就是57,这个数是()。

4、比57大23的数是()。

5、比大小。(34页第8题)

74+440+793-3090-30

二、解决问题。

(1)书33页第7题。

妈妈有100元钱,要习一套衣服,可以怎么买?

(2)书34页第9、10题。

(3)可能是什么数?书35页第11题。

三、数学游戏:神奇的算式。

11+1122-11

12+2133-21

13+3144-31

……

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活动

学生先独立做一做后说一说每题是怎么想的。

学生认真读题中的信息,

小组合作说一说方法。

全班汇报,集体订证。

学生独立思考并说一说理由。

算一算,填一填,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独立做一做,再说规律。

板书设计

练习三

11+1122-11

12+2133-21

13+3144-31

……

9.三年级上西师大版数学 篇九

第一单元 除法 课时安排:1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分 桃 子(教材第2—3页)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2.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用具:视频投影仪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在上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计算方法。

二、探索新知、自我展示

(一)出示第2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2.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问题。3.肯定孩子们提出的问题,选择接近书中的问题进行解答。

(二)问题1:有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 ○ □ = □

1.学生独立计算“68÷ 2”。

2.小组交流。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3.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展示不同的算法。(1)10个 10个 10个 10个 每只猴子可以分2篮零4个,一共24个。(2)60 ÷ 2 = 30,÷ 2 = 4 30 ÷ 4 = 34(3)、3 4 2√6 8 4 8 8 0 答:。

问题2:有68个桃子,平均分给3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1)让学生用学具动手分一分,边实践操作,边思考“把68平均分成3份,应该先怎样分、再怎样办”这两个问题。(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3)组织交流。

三、精讲点拨

1.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商写在十位上,再用个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商写在个位上。

2.平均分时,当有剩余且不够再分时,剩下的部是余数。计算方法同无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相同,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四、拓展应用:

1.小猴回家。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与同伴进行交流。3.用竖式计算。

÷ 4 81 ÷ 3 90 ÷ 6 98 ÷ 7 84 ÷ 6 96 ÷ 4 4.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3、5题 板书设计:分 桃 子

教学反思:注重创设情境,努力使数学生活化。生动化。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橘子(教材第4—5页)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学:

(一)教师讲“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分橘子”的故事。并用(视频投影仪出示教材第4页情境图)

(二)教师口头提问,学生交流回答:

师:同学们能帮忙吗?在这个故事中,同学们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

师: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交流展示 1.列式。师:该怎样列式呢? 生:48÷3= 师:你选择了除法,你是怎么想的?

生:用橘子总数除以分橘子的人数就可以求出平均每个人分多少个橘子了。2.展示方法、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可以用小棒代替橘子摆一摆,也可以算一算。(小组活动)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能把你们的方法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 教师边听学生叙述竖式边板演

师:刚才我们用分实物、口算、笔算的方法计算“48÷3”,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生1:口算。

生2:笔算。因为口算容易出错,分实物不方便也不切合实际。

三、精讲点拨

根据学生的实际点拨

四、小结

师:大家想一下,笔算除法时应该怎样计算?

五、拓展训练

1.76÷4 57÷3 51÷3 96÷8 72÷3 84÷6 2.有64个苹果,平均装在4个蓝子里,平均每个蓝子装几个苹果? 3.做教材第5页“练一练”的题目

教学反思:教学中创设了知识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等一系列情境,为学生提供了集兴趣性、知识性为一体的课堂气氛。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商是几位数(教材第6—7页)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学:

视频投影仪出示:从北京到四平的铁路全长888千米,动车运行时间约6时。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

师:同学们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师: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自主探究、展示交流。1.列式。

师:该怎样列式呢? 2.学生尝试解决。

师:我们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算一算。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师生一起板演888÷6的笔算过程。

三、精讲点拨

师:同学们还有问题吗?

师:谁能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四、拓展练习

1.下面各题商是几位数,只判断不计算。

389÷3 654÷4 478÷6 432÷5 111÷2 2.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在算一算。256÷5= 456÷3 = 784÷7=

3.学校买来数学学具袋324套,平均分给一年级和二年级;每个年级分得多少套? 4.做教材第7页“练一练”的题目。

五、师生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商是几位数

888÷6=148(天)148 6888 6 2 4 48 4 8 0 教学反思: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在经历学习活动过程中才能主动完成。只有学生本人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猴子的烦恼(教材第8—9页)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创设,学生能说出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道 理,能正确进行有关0的除法的口算。

2.在小组探究,交流的过程中,能发现被除数的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的竖式简便写法,学会正确计算被除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除法。

3.通过独立思考,会解决生活中相关的简单问题,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会计算被除数中间有0 或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0的占位作用。教学用具:视频投影仪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学:

师: 有三只可爱的小猴子,遇到了烦恼的事儿,什么事儿呢?(视频投影仪出示教材第8页例1的情境图)

师:三幅图各是什么意思?同学们帮一帮小猴子们吧。学生交流后,师生共同小结得出: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二、探索新知、展示交流。

1.师: 爱思考的小猴子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视频投影仪出示教材第8页例2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试一试,看怎样帮助小猴子。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辅导学生。师:你是怎样想的?

师: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用竖式表示出来呢?)

师:有谁能叙述一下这个竖式的含义吗?

2.小结师:像这样上中间不够商1的写0占位,表示十位没有,再接着除。3.学习被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

师:刚才大家做的很认真,答案也很正确。不过猴子们还有一个烦恼。(视频投影仪出示教材第8页例3的情境图)师:接下来我们怎么算呢?

教师根据学生举手情况,选择指名说或是同桌交流。(算法略)师边听边板书。

师: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先用除数6去除被除数百位上的8,商是1,在商的百位上写1;8减6后余下2,与十位上的4合起来是24个十,再继续除以6,商是4,在商的十位上写4;没有余数,被除数的个位上是0,0除以6还是0,直接在商个位上写0占位。

(视频投影仪出示教材第9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辅导学生。

三、拓展练习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08÷4 612÷3 840÷6 609÷3= 960÷4 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被除数末尾有0,商的末尾就一定有0.()

(2)被除数中间有0,商的中间就一定有0.()(3)570÷3的末尾只有一个0。(4)600÷3的末尾有2个0。

3.一共要运990把椅子,上午运走了450把。下午需要4次运完。下午平均每次运多少把椅子?

4.做教材第9页“练一练”的第1、2、4题。

四、总结: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做教材第9页“练一练”的第3、5题。

教学反思: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六课时

教学内容:节约(教材第10—12页)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体会余数的意义。

3.会根据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演算除法,培养学生的验算意识。教学重难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竖式计算方法。教具准备:小黑板、视频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学: 1.回忆旧知

师: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 计算方法,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我想这节课同学们依然会有很多收获。2.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视频投影仪出示教材第10页情境图)师:大家看看,那些同学在干什么?

师:这样做既环保又有经济效益,我们也要这样做。师:这里有哪些数学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指名回答。师适时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展示过程。1.列式

师:3个班买泉水瓶和旧报纸,一共收入912元,要求平均每个班买了多少元?怎样列式呢? 2.计算。

师:我们怎么计算呢?请大家试一下,看看会碰到什么问题,等会儿我们在讨论。学生独立试做,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情,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指名回答。

师:那怎么办呢?同学们有什么办法吗?

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是指名发言还是同桌交流一下再指名发言。

师:对呀,1平均分成3份,是不够的,所以商0是很合理的。那么,我们还可以简化他的写法吗? 学生观察,师指名发言。

3.小结:像以上这种中间有数字小,中间不够商1,那么我们就可以商0,再移下一位,接着除。4.商末尾有0的除法。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继续看大屏幕(投影仪出示教材第10页例2)师:谁能告诉我这道题说的是什么? 师:怎样列式计算呢?

5.出示教材第11页的“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了解学情。做完后师选择学生的答案用实物投影仪演示,师生交流。

三、拓展练习

1.先计算、再演算。

621÷3= 432÷4= 703÷5=

2.填空。

(1)根据左边的算式,直接写出右边算式的得数。67×8=536 536÷8=()123×7=861 861÷7=()(2)()除以7,商是61,余数是3.(3)168除以(),商是9,余数是6.3.做教材第11—12页“练一练”第1——8题

四、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

教学反思:学生解决问题时很少会去反思的,更不用说去验算了,其原因不外乎是老师的题海战术使学生疲于应对、孩子爱玩的天性。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一(教材第13—14页)教学目标:

1.回顾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并结合具体题目说一说每一步算理。

2.巩固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3.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良好的计算习惯。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难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教具学具:课件、口算卡片。

一、回忆导学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上一节练习课。1.出示口算卡片,进行口算练习,学生抢答。

42÷2= 24÷2= 12÷2= 142÷2= 124÷2= 112÷2= 55÷5= 155÷5= 255÷5= 505÷5= 22÷2= 220÷2= 2.师: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前面主要学的是什么内容? 小组讨论,师参与,并巡视辅导。

二、自主展示。

依次出示教材第13——14页第1——8题。

三、精讲点拨

根据学生练习并展示的情况进行随机点拨

四、拓展练习

1.计算并验算。

369÷3= 464÷4= 642÷6= 420÷3= 2.小红家果园今年收获了874千克苹果,每箱装8千克,可以装多少箱?还剩多少千克?

教学反思:练习课教学,关键是练习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要注意运用题组练习,加强各种练习的协调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率。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集邮(教材第15—16页)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旧知,复习前面学的列竖式计算中几种不同情况的计算方法。2.通过情境导入,让学生了解集邮的艺术性;从估算入手,分析、总结出三位数除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列竖式的计算方法。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总结出三位数除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列竖式的计算方法。难点:培养学生估算的习惯。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在计算。

81÷3= 402÷2= 812 ÷4= 625÷6= 师:做完后和同 伴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二、展示

1.解决问题

师:大家请看下面的情境图。(投影出示教材第15页情境图)师:你们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如何用竖式计算呢?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

师:怎么验算他们算的对不对呢? 2.小结

首位上不够商1时,就看前两位。

三、延伸拓展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家继续看大屏幕(投影出示教材第15页例2)

师:这道题怎么列式,怎么用竖式计算呢?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学生展示?

做完后师选择学生的答案投影演示,师生交流。(略)

师:同学们结合上面的情境,说说有余数的除法可以怎样验算? 生;验算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时,用“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进行验算。

小结:我们可以把商乘以除数再加上余数,看得数是不是等于被除数来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四、师生归纳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了哪些内容?

教学反思:大部分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时,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买新书(教材第17—18页)教学目标:

1.能运用画图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够正确列出算式。2.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算。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难点: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教具准备:课件

一、回忆铺垫、情境导学 1.回忆旧知。

请你根据“总数÷份数=每份数”的数量关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提问。(1)一个足球60元,3个足球多少元?

(2)我家到姥姥家相距大约120千米,坐汽车需要2时,这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情境引入。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图中告诉了我们那些信息?

生:一共有200本书,要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4层,求平均每层放多少本?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买新书”的问题。

二、展示

请你们仔细观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汇报)师:很好!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有些问题是我们以前解决过的问题,有些是我们今后要解决的问题。

先请同学们解决第一个问题,即平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

1.先画画图解答。(分学队解答)2.解决问题

独立思考解决,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

方法一:200÷2=100(本)100÷4=25(本)先算每个书架放多少本?再求每个书架每层多少本? 方法二:200÷2÷4 =100÷4 =25(本)

先算每个书架放多少本?再求每个书架每层多少本? 方法三: 200÷(2×4)=200÷8 =25(本)

先求两个书架共几层?在求每层多少本?

问:你能说一说连除和乘除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吗?(1)没有括号时,运算顺序是从左向右计算。(2)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3.先列式算一算,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三、精讲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适时点拨

四、拓展练习

1.某班要举行一次朗诵比赛,每位学生的朗读时间为3分。一位学生选了一篇840个字的文章,在比赛前试读时,他用了5分,怎么办?请大家先小组讨论,拿出方案(给学生3-5分钟讨论)。

2.奇思去游泳,他在泳道内游了3个来回,共游了15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

3.完成课本第18页练一练第1题,画图,说一说。独立完成,交流想法,集体订正。4.完成课本第18页练一练第2题。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学生的表现往往有惊喜,只待教师用心去激发他,用“伯乐”的眼睛去发现他。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讲故事(教材第17—18页)学习目标

1.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2.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重点: 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教学难点: 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算一算,并说一说运算顺序。756÷7÷6 624÷(2×3)

二、展示

1.师: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图中告诉了我们那些信息?

淘气不光喜欢学习语文,对数学更感兴趣,一天,淘气在语文课上轮流讲故事,用了850字,同学们约定每个故事的时间不能超过3分钟,但是淘气课前试讲时用了5分,淘气没有气馁,反而发现了一些数学问题,我们快去看看吧。

问题:淘气3分钟能讲多少个字?你能想办法表示题中的信息吗?赶紧试一试吧。集体交流,说一说你的想法.2.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同桌之间交流,说一说你的算式每一步的意思。(1)850÷5=170(个)

170×3=510(个)

先算1分钟能讲几个字。再算3分钟讲多少个字。(2)也可列成综合算式

850÷5×3 =170×3 =510(个)

小结:解决类似的问题一般要先求每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

3.笑笑也讲了一个故事用了4分钟,平均每分钟讲150个。她也想3分钟完成,每分应讲多少个字?

你能说一说你每一步的意思吗?

生:先求笑笑总的字数,再算3分钟讲完,每分钟讲多少。

三、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明确解题思路,理清算理,优化算法。2.师概括总结:

乘除法混合运算或除乘法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四、拓展训练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圈一圈,算一算。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4题。

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教材将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放在一起呈现,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使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两种题型的算法上的不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二(教科书p21—22)学习目标

1.利用图形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除法问题。2.估计商是几位数,巩固练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3.综合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利用图形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除法问题。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关于这几节内容你都学到了哪些? 运算顺序,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2.计算:

120×2÷8 480÷(2×4)

二、复习练习

第1题: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 第2题:培养估算试商的能力。

第3题:巩固用图示分析数量关系和列式计算。

第4题: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应用。也可画图来帮助自己分析数量关系。

第5题: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只有乘除法,按从左向右的运算顺序。(2)有乘除有加减法,按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3)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第6题:用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说一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第7题:巩固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第8题: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二单元 图形的运动

单元学习目标

1.借助折一折,看一看等操作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升国旗、转风车等现象,感知平移、旋转运动;能直观判断出平移和旋转运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经历分析轴对称图形特征和观察物体平移、旋转运动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在剪纸等实际操作中激发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单元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单元难点:能直观判断出平移和旋转运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共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对称轴

(一)(教材第23、24页内容)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2.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教学重点: 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副残缺的图片,根据这张图片,你能猜出来这张照片里的建筑吗是吗?

左右应该是一样的,只不过方向相反的。

二、导学新课 1.观察下面的图片

这些图形是什么?

看一看,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同同伴进行讨论。集体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利用附页中的图1折一折,看一看。

(1):先对折,看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再打开,看折痕的位置。(2):中间的折痕把图形分成一样的两部分。3.认一认,说一说

观察图中的虚线部分,第1,3,4,5个图形被虚线左右两边是一样的,第被虚线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你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

这条虚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个图形

想一想:怎样才能找到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呢? 生:可以用折一折的方法找对称轴。4.小结

上面个图形沿虚线对折后,虚线两侧的图形都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这条虚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三、拓展训练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折一折。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5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教学反思:这是一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的突出重点,突出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对称轴(二)(教材第25、26页内容)学习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得到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体会。2.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

教学难点: 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学

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

沿对称轴对折,左右或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二、展示新知

1.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按照下面的做法,做一做,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得到对称图案的关键是什么?(1):先把纸对折。

(2):对折后只做出图形的一半就可以了。

2.下面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想一想,整个图形是什么?

明确: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对称轴的左右两边应该完全重合,所以右边的半个图

形应该和左边相同。

实际操作:

沿对称轴对折后,再沿给定图形的边线剪下、打开,验证。3.将一张纸对折后剪去两个圆,展开后是哪一个?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充分地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判断和选择的。

生:观察洞和对称轴间的距离。三精讲点拨:

下面的圆距离对称轴近,那么和它对称的那个圆也应该是靠近对称轴的一边的。反之则远。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5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教学反思: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平移和旋转(教材第27、28页内容)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分类活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2.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教学重点: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讨论导入新课

观察下面的现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激趣展示

1.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这6附图都是生活中的现象,你能把他们分成两类吗?

国旗在上升,方向盘在转动,推拉窗,旋转风车,推箱子,指针在转动。课件动画演示相同的现象。学生观察。2.认一认

国旗在上升,推拉窗,推箱子,都是沿直线运动的。就是平移。

10.对北师大版新教材数学的建议 篇十

一、不应删除的内容

1.因式分解中的十字相乘和分组分解法,我认为是不应删除的,而且必须加强,其原因是:

(1)教材中仅讲了提取公因式和运用公式法,然而在进行分式约分时往往需要对分式的分子、分母进行因式分解,仅用书中提供的两种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会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二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这显然也是矛盾的,因式分解只要求用两种方法进行,然而仅用这两种方法是否能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2)运用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仅用这两种方法也是不够的。如,北师大九年级上册P62 习题2.7第2题解下列方程。该题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是可以的,但用因式分解法来解的话,学生会更易理解,但这种因式分解的方法书中又没涉及到,好的方法用不成、不能用,这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这节内容删除了虽然是给学生学业减轻了负担,但给学生思维却带来了很重的负担,现在学生只要遇到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必须从三角形相似来考虑,因此,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思维负担。实际上若不删除这节内容,学生对“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内容就会无师以自通,也有利于对“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定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二、提出一些建议

1.七年级下册第一章“整式运算中的第1节(整式)”应提到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字母表示数”的第3节(代数式的求值)后面;七年级下册第一章“整式运算中的第2节(整式的加减)”应提到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字母表示数”的第5节(去括号)后面。这样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整式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更宜体现知识间的螺旋上升的原则,也就避免了还没有学习整式(单项式、多项式),代数式的概念就去学习合并同类项,还给学生学习减轻了人为因素带来的负担。

2.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提前,以至“位置确定”和“一次函数图像的运用”中学生学习时不会产生障碍。

3.九年级下册第3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P127议一议中: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r,当两圆外切时,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简称圆心距)。这样会让人误解为“只有两圆外切时,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才叫圆心距”,而其他几种位置关系中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就不叫圆心距!因此,我认为圆心距的概念应先讲。

4.建议增加关于三角形相似的公理。虽然新教材对相似三角形这一块的要求有所降低,但相似三角形这一块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是相当广泛的,若没有公理作基石,相似三角形的有关证明也就失去了理论基础,显得没有说服力。

11.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竞赛卷 篇十一

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20% 1.☆□○△☆□○△☆□○△……第35个是().第60个是().2.()÷6=23……(),余数有()种填法.被除数最大是()。3.出租车(含司机)一共能坐5人,有31位客人外出活动,共要租()辆汽车.4..一个长方形,宽是7米,长比宽多2米.周长是()米.5.丁丁和强强共重85千克,丁丁重40千克。强强比丁丁重()千克。

6.一台洗衣机1230元,一台冰箱的价格是它的2倍。一台冰箱比一台洗衣机贵()元。7.一根木料锯成3段要6分钟。如果每次锯的时间相同,那么锯9段要()分钟。8..淘气有画片35张,笑笑有画片43张,笑笑给淘气()张画片,两人的画片一样多。9.小红和小强买铅笔。小红买了5支,小强买了同样的7支铅笔,小强比小红多用了6角钱。每支铅笔()角钱。

10.老师给10个学生发练习本。每人5本还剩2本,老师一共有()本练习本。

二、判断题5% 1.明天我遇到的第一个人可能是同学。()2.小明爸爸的生日是6月31日()

3.甲带了150元,比乙的3倍还多15元,乙带了465元钱。()4.1千克的铁与1千克的棉花是一样重的。()

5.淘气抛了20次硬币,正面朝上有13次,他再抛一次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大。()

三、选择题5% 1.用0、6、8这三张数字卡片可以摆出()三位数 A.6

B.4

C.5 2.52□×4中,积最接近()

A.2000

B.2100

C.2200 3.下列说法中,最正确的是()

A.小华每时能跑10米.B.小华2分能跳绳2000下.C.小华身高135厘米.4.一辆卡车载重约()

A.100千克

B.10吨

C.1000吨 5.10月1日是()

A.教师节

B.国庆节

C.劳动节

四、计算题30% 1. 竖式计算12% 642÷6 723÷6 903×3 540×5

2.脱式计算18%

420÷(602-597)48+48+48+48+48+10 120÷2×

31000-363-637

56×4-138

34+37+40+43+46

五、解决问题40% 1.1吨钢铁原来平均分装在10个箱子里,现在要装在8个箱子里。重新分装后,平均每箱装钢铁多少千克?

2.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边长6分米)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新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

3.假如公园的门票是每张8元,某校组织97名同学去公园春游,带800元线够不够?

4.同学们在一个长方形水池边跑步,这个水池宽52米,长88米,绕水池跑2圈,共跑多少米?

5.淘气带了160元钱购买《我爱数学》,《我爱数学》每本6元。他最多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元?

6.欢欢家住在第5层楼,她每上一层楼大约要用14秒,欢欢在1分时间内能从一层走到家吗?

7.施工队修一条路,已经修了180米,剩下的长度是已修的6倍。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12.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 篇十二

1、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9块,小明吃了2块,小明吃了这个西瓜的( )。还剩这个西瓜的( )。

2、480 × 5的积的末尾有( )个0

3、 里面有( )个 , ( )个 是1.。

4、在5.47中,小数点左边的5表示5个( ),右边的4表示4个( ),7表示7个( ),读作:( )。

5、5个足球队进行比赛,每两个队都要进行一场,一共要比赛( )场。

6、24人要排成长方形队,有( )种排法,如果要站成方队,至少要增加( ),或者至少要减少( )人。

7、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份试卷约9( ) ,黑板长4.5 ( ),墨水瓶盖约3( ),游泳池的面积是1200( )。

8、80平方米=( )分米 4公顷=( )平方米

50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2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9、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比长少2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 )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

10、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

二、 小法官 (共5分)

1、周长不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一定也不相等。 ( )

2、每页写16个大字,小明写了它的1/2,小红写了它的1/3,小红写的快( )

3、把一筐橘子分成5堆,每堆是它的1/5. ( )

4、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5、用一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 可以剪成2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

三、我会选(共5分)

1、1、下面( )组汉字都是轴对称的。

A、 美国 B、金山 C、春天

2、与28×60的计算结果不同的算式有( )。

A、280×6 B、 208×6 C、210×8

3、用一根长20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 )

A、 25米 B、 20平方米 C、 25平方米

4、大于0.1而小于0.2的数有( )。

A、9个 B、没有 C、无数个

5、在图中涂色部分占整个长方形的( )。

A、 B、 C、

四、计算部分(30分)

1、直接写得数(6分、每题0.5分)

1-( + )= 25×80= 10-3.6-6.4=

8×8-8÷8= ( + )×36= 9+9÷9×9=

0.56+5.6= 29×11= (9.6+14.4)÷6=

720×40= 3.2-1.5-1.5= 420÷2÷7=

2、竖式计算(12分、每题2分)

29×14 39×40 16.3+8.9

46×25 650÷5 6.4-2.8

3、脱式计算(8分、每题2分)

238+(72×25) (506-297) ×15 700-327÷3 16×(9.8+25.2)

五、操作题(10分)

1、在下面每格1平方厘米的方格上,画出两个12平方厘米的不同的长方形。(6分)

2、将小船向右平移6格。

将平行四边形先向下平移4格,再向

左平移6格。

六、实践应用(34分)

1、豪华电影院有12个小放映厅,每

个小放映有32个座位,育才小学一次

去了350人看电影,电影院的座位够

吗?(4分)

2、课外活动,全班同学的 去打球,剩下的同学去跳绳。跳绳的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跳绳的比打球的多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4分)

3、有76个座位的森林音乐台将举行音乐会,每张票15元。

(1)已售出42张票,收款多少元?

(2)剩余的票按每张12元出售,最多可以收款多少元?

4、王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一张长32厘米,宽是15厘米的长方形纸,最多可以剪成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纸多少张?(5分)

5、一根铁丝正好围成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长方形,它的面积有多大?

(5分)

6、李虹家准备在客厅地面上铺上方砖,选择哪种方砖便宜?需要这种方砖多少块?大方砖每块18元,小方砖每块4元。(6分)

大方砖 小方砖

7、租船。有3名老师带领36名同学去划船,请你设计三种

13.三年级上西师大版数学 篇十三

【关键词】 北师大版 初中数学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10-017-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与《新课程标准》同步配合的初中数学教材有多种版本,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即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本套教材由众多学者、专家及一线教师共同编写而成,认真贯彻了《新课程标准》中的数学课程标准,是初中教材改革成果的重要体现,对于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提升素质教育水平有着强大的助推作用和积极意义。笔者就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的教材特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思考,以作分享。

1.对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特点的思考

1.1注重情境的创设

在该版本的数学教材中,每一章节开头都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进行数学知识的导入,比如一个故事或者一个生活场景等。通过情境设置引出问题进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使数学学习更加富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心理下学习、吸收知识,同时获得丰富有趣的学习体验,非常有助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1.2注重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基础的数学思想,化归、转化、统计和建模等典型的数形结合思想在该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中均得到了突出体现。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学科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不仅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帮助学生在其它自然学科的学习中找到相通之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使其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1.3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该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在编排方程式、函数、不等式和调查统计等学习内容时非常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农业和工业的生产实际以及科技等实际应用方面的联系。例如通过对具体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尝试性地列出方程式,进而对方程式的求解过程进行探究,如此就将方程的求解和实际应用巧妙地结合起来,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和加强。

再比如在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二掌第一节中,教学题目为“数怎么不够用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经验,以此来引入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数学知识停留于小学水平的初中一年级新生来讲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通过对数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对生活中实际经验反映出的数字问题有了更新角度的解答。比如“我”在超市购物时因所带现金不够而向朋友借钱付账后,“我”当先的资金状况就可以以负数来表示。将数学学习过程与实际生活经验紧密联系,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成就感,提高学生自信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1.4注重发现创新

新教材改革的一项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该版本的数学教材中的“议一议”等模块的设置就体现了这一理念。此外,教材在习题配设方面也发生了大幅改动,并不完全依照例题的基本模式进行习题配设,虽然教师不习惯,但有助于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和局限,使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全方位发现对该章节知识的学习中潜在的问题和漏洞,多角度地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在习题的配设中注意不同难度题型的递进,教师可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提出适当难度的学习要求,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挑战自我,向更高难度的题目冲刺,培养学生的大胆创新意识,同时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2.对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思考

2.1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以解决问题为主线,目的在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探索问题、思考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更加侧重于独立学习的开展,侧重于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自我认知。其基本的教学环节为:第一,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教学活动的最初,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具体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第二,细致观察大胆猜想。教师针对情境提出一至两个问题引领学生进行观察,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更多问题,学生在丰富多样的问题中大胆进行假设和猜想,然后通过制作模型等方式运用类比、联想和归纳等学习方法将问题概括化,形成抽象化的数学问题。第三,发散思维研究问题。该版本教材中的数学题目大多都是生活化的灵活题目,解题方法不一而全,教材内容多样化就要求学生在把握问题实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打开思维局限进行发散思维,深入细致地进行问题研究和解决。第四,举一反三并灵活运用。单一具体问题的解决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要在学生掌握主要的学习思路和方法上引导其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一类问题,注重学习的灵活性。

比如,在对“正方体的截面形狀”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情景:某同学生日,小伙伴为他准备了一个正方形蛋糕,如果在切蛋糕时先切掉一个角,蛋糕变成什么样子了?以此来调动学生空间想象的积极性,然后让学生通过切土豆、切萝卜等环节使该数学问题变的可视化,进一步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将正方体切掉两个角甚至三个角,引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后认真观察和思考,找出规律性,然后教师再辅助性的加以归纳和总结,以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形式新颖的教学环节的设置更加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课堂学习中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思考和提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施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思维更活跃,也使课堂学习的效率更高。

2.2以目标为主的导控式教学法

导控式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其理论依据是,学生的智力和学生能力各有不同,即使是同一教师在同一教学方式下讲授的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及消化吸收效果也不尽相同,建立目标体系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整体把控具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意义。其基本的教学环节为:第一,预先诊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简要的回顾复习和检查,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第二,明确学习的目标并进行达标性教学,力求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第三,实施达标评价,评价方式可以是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及互评,进而以评价结果为依据进行教学补救,查缺补漏,进一步完善教学目标的实现。

比如,在“平行线的性质”一节进行教学时,对于“两直线平行,则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的性质,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就需要引领学生对平行线、同位角、内错角及同旁内角的定义进行复习和巩固,分清两直线不平行都有哪些形式,其同位角、内错角及同旁内角之间是否有规律可循,然后再进行本节内容的学习。教学中可设置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平行线,通过剪纸和实际对比的形式发现同位角、内错角及同旁内角之间的规律性,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达到教学目的。最后在学生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学习心得,教师可通过随堂测试的方式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效率,为下一步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参考。

3.结语

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学生学科思想和逻辑思维方式培养的重要时期,应用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进行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取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不断优化创新教学模式,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和助力。

[ 参 考 文 献 ]

[1]熊雪景.试论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特点及使用方法[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24(1):57-60.

[2]阮嘉东.新课程标准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体现分析[J].吉林教育,2014,(24):62.

[3]徐芳.初中数学教材分析与教学方法分析——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为例[J].读书文摘,2015,(2):136.

14.三年级上西师大版数学 篇十四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7个教学单元,其中穿插安排了3个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以“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为主要内容,这一领域里的内容共安排了3个教学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是继上一学期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以后又一次集中学习整数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主要安排了整百数和几百几十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和笔算、发现规律和用除法解决问题等内容。小数的初步认识只安排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认识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并且只要求初步掌握。

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本册只安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对称两部分。

本册教材将统计和概率的内容集中安排在一个单元,统计部分安排了数据的整理和求平均数;概率部分主要是认识一些简单的不确定现象。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3个数学实践活动。

教材还配合乘法计算、小数的初步认识、对称等内容分别安排了“中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小数点的由来”和“对称与建筑”3个数学文化,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一)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1.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材作为教材内容

2.充分利用儿童的已有生活经验

3.在习题中适当安排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1.为的学习创学生设具体的活动情境

2.为学生设计恰当的问题情境

(三)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四)提示教学活动线索和学习方式

1.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式

2.为教学过程提示活动线索

(五)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1.继续提倡算法多样化

2.鼓励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3.适当安排了一些开放性的习题

(六)设计富有特色的实践活动

(七)有计划地介绍数学文化

各单元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一)教材说明

1.本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等内容。其中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学习的重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学习的直接认知基础。同时,本单元的内容又是后面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重要基础。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图文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情趣。

(2)内容真实、丰富,具有现实性。

(3)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4)重视数学知识的整理。

(二)教学提示

1.注意发挥主题图和情景图的作用

2.重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自主探索

3.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三)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

本小节安排了4个例题,包括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等内容。可用3课时完成教学。

单元主体图:通过体育馆的环境及设施,唤起学生回忆,激起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

例1:教材通过利用主题图的资源,再次出现算体育馆A区座位有多少个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引出48×10后,重在理解48×10可以怎样算。

例2:主要是学习口算一个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在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会口算48×10的基础上,继续学习25×30的口算方法,体现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例3: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让学生明确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既可以利用例2所学的口算方法,还可以直接口算一位数乘一位数(表内乘法),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例4: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本小节安排了3个例题,包括不进位乘法和进位乘法等内容。

例1:从生活情境中引出算式,探索多种计算方法和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等3个层次进行编排的。探索12×14的算法,教材提示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来探索。再次是理解算理,用竖式计算12×14明确第2步计算的积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则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

例2:用两只青蛙的对话情景引出算式,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对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在次基础上总结算法。

例3:一方面是强化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进位意识,另一方面是乘法的验算。教材中没有明确地提出验算的要求,而是用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一次的方法来验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发现规律

例1:通过情景图和表格,一方面能清楚地看出行驶时间发生变化,引起行驶的路程的变化,让学生从这种变化中去发现规律。

例2:是杨辉三角的运用,一方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已给出的4排数,去发现其中隐含的规律;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像图中同学们讨论填数和说说第4至7排分别怎样填数,既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

例1:以学生的春游活动为线索,通过用车的辆数和每车装的人数来计算参加春游的人数。教材引导学生先从情景图中去提取信息,再凭借已有知识经验用“每辆车的人数×用车的辆数”的方法去思考并解决问题。最后提出“还可以怎样算?”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例2:以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堆放物体的方法为例,让学生算出这样一堆饮料有多少听。本题是运用等差数列求和的数学方法解决。

例3:是乘法的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教材中提供的苹果重量的估算方法仅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广柑的重量怎样估算可以完全由学生自己选择方法。

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一)教材说明

1.本单元教材内容

全单元教材主要由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简单的换算、解决问题等内容构成。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教材的设计思路由侧重于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到通过测量活动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面积和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富有现实意义。

(4)让学生在经历操作、估测等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和合作学习的乐趣。

(二)单元教学提示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实践探索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上。

1.在动手操作中认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

2.突出学生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3.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这一主题展开。

(三)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面积和面积单位

本节教材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两个内容,共由3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和练习六构成,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建立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概念,为后面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1.单元主题图:向学生展示了朝夕相处的教室,让学生看到教室里有很多的面。通过主题图的学习,为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有利于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面积的重要性。

例1:提供了观察物体的面和平面图形,让学生主要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来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表面和平面图形都是有大小的,这种大小在数学上就称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面积。

例2:仍然是比较面积的大小,不过方法在例1的基础有了变化,通过比较的两面墙中贴瓷砖的大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大小、树叶的大小等,让学生产生统一面积单位的需要。

例3: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本小节主要包括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应用面积公式求面积,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以及比较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这节教材突出了探索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例1:是用任意个1cm2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在拼的过程中去发现用的正方形个数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的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之间的关系。

例2:是测量出给定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之后,再用1cm2的正方形纸片去覆盖长方形,并发现面积的平方厘米数与长、宽厘米数之间的关系。通过上述两次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例3:先计算电视荧屏的面积,再计算遮电视机的方巾的面积,通过教师一句启发性的提问“正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很自然地过渡到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例4:有两项任务:一是估测,二是比较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简单的换算

面积单位的换算是面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本节教材内容限定在“简单的换算”之内。之所以说“简单”,是因为一是涉及的面积单位换算在两个相邻单位之间进行;二是较大单位的数是较小单位的数的100倍、10000倍;三是单位换算只在两个相邻的单名数之间进行,不出现复名数与单名数之间的换算。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探索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共设计了3个例题和1个课堂活动。

例1:以求大正方形的面积的形式探索1dm2与1cm2之间的进率。

例2:hm2和km2三年级小朋友没有这些相关知识经验的感受,那么探索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以及hm2与m2、km2与m2之间的进率关系就更难了。因此,教材对这几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作了淡化处理。用“同样地”三字告诉学生,像上面那么去推导也一定能得出1hm2=10000m2,1km2=100hm2。

例3:是面积单位的换算在生活中的应用。简单的单位换算涉及的内容不多,所以只设计了课堂活动,没有设计习。

解决问题

例1:表面上是“估计图中大约有多少只企鹅”,实际是通过估计面积来估计企鹅的只数。这个问题不是要学生得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估计过程,获得一些基本的估计方法。

例2:主要是体现解决问题,教学的重心应放在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上。“给教室的地面铺方砖,需要多少钱?”选用不同价格的砖,需要的钱也就不一样。

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基地

活动内容比较多,涉及的知识不仅包括数学方面的,也包括生物、气象等多方面的,一方面让学生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又强调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整个活动可以分为活动准备、开展活动、活动总结3个部分。

三、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一)教材说明

1.知识联系: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以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主要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发现规律以及解决问题等几方面的内容。

3.教材编写:特别强调和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建构过程。在口算后面安排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笔算。

(二)教学提示

1.重视原有知识在新知识学习中的迁移。

2.联系现实情景,帮助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3.鼓励计算方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三)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单元主题图、2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练习十一。

单元主题图:通过小猪吹泡泡比赛、小猫跳绳比赛等提供信息,提出了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例1:以表内除法以及整十数除以一位数为认知基础,学习整百数除以一位数除法。教材巧妙地把学生平分6株树苗的经验运用到平分6捆(600株)中来,由6÷2=3联想到600÷2=300,即6个百除以2得3个百,也就是300。同时,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

例2:是几百几十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通过情景图一方面通过这个实际情境让学生产生计算的需要,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前面学习的长方形面积知识。教材呈现由12÷6=2类推到120÷6=?的这种算法。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2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练习十二。

例1:教材通过学生看科技展览馆的一个情景引导学生体会估算的现实意义。教材一方面通过两个对话框介绍估算的方法。这里同样应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例2:编排意图与例1基本相同。只不过教材呈现的是舍去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将“243”看成“240”进行估算的方法。呈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不同估算方法出来。又为后面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检验做必要的准备,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以及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以及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等内容。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除法及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估算的基础,因此,教材没有编写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这类例题,而是直接进入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学习。

例1:主要解决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中,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时,要先用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这个一位数。

例2:通过小兔采蘑菇这个情况帮助学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为商中间有0的乘法学习作准备。

例3、例4:学习商中间有零的除法,它一般有两种:一是零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是0;二是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时,就在那一为商0。

发现规律

例1:编排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几倍,商就扩大相同的倍数”这一规律。一方面再次让学生感受到探索规律是一种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对除法的理解。

例2:一方面学生要发现规律,另一方面还要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所发现的规律。通过这个例题,学生经历了观察、探索、发现、归纳等过程,发展了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解决问题J

本小节安排的解决问题有如下特点:一是学习材料的选择有一定的现实性;二是这些问题都是用学生学过的知识能解决的问题。

例1:教材通过“可以这样比”、“也可以那样比”、“还可以怎样比”等提示性的语言,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着重呈现了两种比较方法:一是用每小时加工的零件个数来比较;二是用5小时分别加工的零件个数来比较。

例2:一方面要考虑如何租车全年级123人才能够坐;另一方面还要思考怎样租车才较便宜、合算。学生可能会通过猜测、验证、比较等方法来设计租车方案,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

四、统计初步与不确定现象

(一)教材说明

1.知识基础:本册教材安排的统计初步和不确定现象,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统计与概率这一领域内容的进一步学学习。

2.教学内容:全单元安排了数据整理、平均数、不确定现象3个小节,其中包括7个例题,6个课堂活动和2个练习。在本单元后,还安排了1次实践活动。

(二)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1.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价值。

2.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把统计、平均数和随机现象有机结合起来。

3.提供自主探索的线索,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教学提示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统计的实际意义。

2.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3.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

(四)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数据的整理

本节教材包括1幅单元主题图、2个例题和1个课堂活动。

单元主题图:以空气质量检测为题材,让学生感受到数据收集、整理的现实意义。

例1:以空气质量状况为题材学习统计,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制作统计图表和对统计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例2:以统计长江大桥为题材,在互联网上下载的信息,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习中的应用的思想,给学生指明了收集数据的渠道和方法。教材用两个对话框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索整理的方法。

平均数

本书教材包括3个例题,3个课堂活动和1个练习。主要是通过丰富的实例,结合统计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例1:通过富有童趣主题图呈现信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例2: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教材重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例3: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材让学生在按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计算的基础上,学习根据计算对象的特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学生整体把握平均数的能力。

不确定现象

本小节包括2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和1个练习。

例1: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主观判断,说出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进一步体验不确定现象。

例2:是让学生在玩扑克牌的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既要能说出可能发生的结果,还要能根据对象的特点判断可能性的大小。

实践活动惊人的危害

教材共安排了7幅具有连续性的画呈现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数学知识去了解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污染状况,引起学生情感上的震撼,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体现数学课程的人文价值。

五、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材说明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拓展,它与整数相比,在意义、书写形式、计数单位、计算法则等方面有某些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一定的差异。这里是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中出现的这些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1-2位,小数的计算也只涉及一位小数的加减。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经历多样化的认识过程,突出对小数的初步认识。

2.充分利用现实生活题材,加强小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结合小数的初步认识安排数学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学习小数的积极性。

(三)教学提示

1.突出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小数。

2.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商品价格认识小数。

3.激励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4.重视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在小数加减法中的迁移。

(四)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小数的初步认识

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小数,教材安排了4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和1个练习。

例1:结合商品重量认识一位小数,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初步会读一位小数。

例2:结合商品价格认识两位小数。既要会读小数,也要能理解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的实际意义,并在例1、例2学习的基础上用描述的方式揭示小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获得对小数的感性认识。

例3:结合量身高学习用小数表示长度,借助已有的1m=100cm这些认知经验,经历将厘米转化成米并用小数表示的探索过程。

例4:结合分母是10、100的分数来认识小数,一方面是沟通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为认识小数提供更丰富的题材;另一方面,通过把分母是10、100的分数用小数表示,为今后学习理解小数的意义作准备。

例5与例4具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初步明确了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的基础上,让学生同时用分数、小数去表示正方形方格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进一步沟通十进分数与小数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本节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一个练习,并且只涉及一位小数相加减。教材在编排时,充分考虑了数学知识的这些内在联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力求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索,初步理解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例1:是学习一位小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学的重点是怎样列竖式进行计算。教材引导学生按照整数加减法中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道理列出竖式计算,这样充分利用整数的有关知识来学习小数加减法。

例2:学习一位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它是在例1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材通过“十分位上不够减,怎么办?”和“十分位上的数相加满10,怎么办?”这两个问题,突出本例题学习的的重点和关键。此外,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去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六、对称

(一)教材说明

第1学段只要求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的内容包括了单元主题图、对称现象、轴对称图形和数学文化--对称与建筑等几部分,最后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美化我们的小天地。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是他们已有的一些生活经验及初步认识的简单图形,如学生已经认识的长方形、圆等几何图形是学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基础。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体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去感受认识轴对称图形。

3.结合对称安排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对称美。

(三)教学提示

1.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

2.加强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轴对称图形。

3.注意画轴对称图形方法的指导,使他们切实掌握画轴对称图形的一般方法。

(四)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对称现象

这部分内容包括单元主题图、1个例题和1个课堂活动。

单元主题图:以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中的对称现象为题材引出对称现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感受对称现象在生活中的存在。

例题:通过实物图,让学生进一步去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美。

轴对称图形

教材安排了3个例题,两个课堂活动。

例1:与第115页的例题相比,不同的是第115页的例题呈现的是实物图,它以生活中具有对称现象的实物为基础。而第117页的例1是几何图形,它以对实物图的对称现象认识为基础。本例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图形中感受到对称现象,为例2认识轴对称图形作准备。

例2:学生在动手折的过程中认识轴对称图形,获得对轴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

例3:在方格纸中画轴对称图形,需要一定的空间观念作基础,是学习的难点。教材一是用方格纸作辅助,二是只要求学生画简单几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实践活动美化我们的小天地

上一篇:美国历届总统简介:第14任总统 富兰克林?皮尔斯下一篇:安全总监工作总结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