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主要教学流派(共8篇)(共8篇)
1.当前主要教学流派 篇一
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常见术语:Method, Approach, Design, Procedure, Technique
一、语法翻译法
1、语法翻译法是一种通过学习语法规则和词汇,并且按照规则用本国语和目的语进行互译来教授语言的方法。
2、教学过程
阅读/朗读——句子翻译——讲解语法/语言点——书面回答——理解性问题
3、原则和技巧 原则:(1)书面语重要,重视写作和阅读
(2)熟记语法规则和单词
(3)教师的绝对权威
(4)本族语的中介作用 技巧:(1)书面翻译/互译
(2)阅读理解性问答
(3)演绎法讲解语法规则
(4)填空、背诵、造句、作文等
4、评价:(1)使用方便
(2)学习语言知识多于语言技能掌握
(3)改良式的语法翻译法:弥补口语的听说训练、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直接法
1、直接法是一种通过实物、图画、动作、表情等手段把外语和其对应的意思直接联系,从而达到直接理解和直接应用的外语教学法。
2、教学步骤
用目的语讲解——提问——回答
用归纳法教语法:例子——总结规则——巩固性练习——听写练习
3、原则与技巧 原则:(1)先听说后书面语言
(2)通过有意义的上下文来学习单词和句子(3)禁止使用本族语翻译(4)自我更正来促进语言学习
技巧:大声朗读、问答练习、自我更正、会话、填空、听写段落、画图讲解、实物演示等。
4、评价:(1)强调语言实践和运用,有利于听说
(2)学习用外语思考,重视语言的交际作用
(3)排斥本国语,有时花费很长的时间来解释,或者解释不清楚
(4)对教师口语、教学技能要求高
三、听说法
1、听说法是一种运用句型操练形式学习外语的方法。其理论基础为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
2、教学步骤
听外语对话——模仿——纠正语音语调——逐句背诵——对话练习——看书面材料——语法点归纳——替换/回答练习
3、原则与技巧 原则:(1)教师示范,学生模仿。(2)掌握结构句型和词汇。
(3)语言学习是形成习惯的过程,教师的正确肯定有助于强化正确的语言习惯。(4)本族语控制到最低限度。
技巧:背诵对话,扩展练习,链式提问,替换练习、回答提问、对话、转换练习等。
4、评价:(1)《英语900句》、《灵格风教材》
(2)学生学到的句型较少能自如地转化为课外的交际能力(3)“听说领先,读写跟上”
四、交际法
1、交际法就是把运用目的语进行有意义交际作为学习语言的方法。交际法有时称为功能法或意念法。
交际法的最大特征是它对语言结构和能同等重视。学习不仅要知道语言规则的用法,还必须学会交际。
2、示例
(1)利用真实生活材料开展讨论:(源于材料)题目辩论——提供不同的句型——小组讨论——总结
(2)连环图片做交际性练习:抽出图片——猜测前后内容
(3)设置生活背景进行交际:按照角色身份、年龄、地位、性别说出不同的内容。
3、原则与技巧 原则:(1)强调语言的意义,而不是结构。
(2)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习交际能力(即有效和得体地运用语言系统的能力).(3)教学一开始就鼓励学生尝试交际。
(4)教师的作用就是以任何方式激发学生学习。
(5)流利性与可接受性是教语言的主要目标。技巧:(1)利用真实材料
(2)重新安排打乱顺序的句子
(3)语言游戏(信息差等)
(4)小组讨论,解决难题
(5)角色扮演
4、评价:交际法的运用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目的语的形式、意义和功能。
五、静授法
静授法,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沉默,从而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活用语言的方法。该法由戈铁诺(Caleb Cattegno)提出(1972),其特征是使用各种带颜色的小棍,把各种声音与特定的颜色联系起来。三种假设:(1)由学习者发现或者创造将要学的东西,学习会取得良好效果。
(2)学习时有图片等实物辅助,效果会更好。
(3)学习的材料必须实用。
2、示例:(1)用教鞭指着图上的符号,发出一个声音,然后教师不出声地指着图上的一个个符号,监听学生的发音。
(2)教师也许发出一个单词声音,让学生猜测包含在这个单词发音里的符号。教鞭可用来表示重读、停顿和语调。
(3)教师听学生发音,重新示范或叫另一个学生来发音。
3、原则与技巧
原则:(1)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才转入未知,即按一定的逻辑顺序介绍语言要素,教服从于学。
(2)学生需要学会互相依赖和依靠自己。
(3)如果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仍替他们做,学生的独立能力就得不到培养。
(4)沉默是一种手段。它有助于学生自治以及发挥自身积极性。
(5)错误对学习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6)在教学的初期阶段,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取得进步而不是马上达到完善。技巧:(1)声音——颜色图;
(2)教师的沉默;
(3)同伴的更正;
(4)各种小棍;
(5)单词图表;
(6)自我更正手势。
4、评价:
静授法是70年代初期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法。非常重视人的整体性,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试图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暗示法
1、暗示法,就是指利用人的无意识和非理性因素进行系统教学的方法,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G.Lozanov)提出的,他认为大多数的学习发生在气氛轻松、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下。暗示法最典型特征是在教学过程中伴有背景音乐,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大脑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作用。
2、示例
整堂课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称为口头复习。前次学习的材料被用来充当讨论的依据。所有出席者围坐成一圈。第二阶段,引进新材料并展开讨论。这包括看一遍新对话材料和用本国语翻译,然后讨论重要的语法和词汇。第三阶段一开始,所有对话停止一两分钟。师生一起听录音机播放的音乐,听了几段音乐后,老师在音乐背景下朗读或背诵新课文,学生一边看着课本一边听音乐。在两段音乐之间有一阵沉默,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合起课本听一遍。
3、原则和技巧
原则:(1)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下,学习方可得到促进。
(2)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觉得自己是成功的学习者。
(3)当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交际过程时,学生将学得更好。
(4)教师应容忍学生出错,让学生在应用过程中改正错误。
(5)在游戏的气氛中,学生的注意力放在语言的运用上。
技巧:(1)课室布置充满艺术气氛;
(2)肯定正面暗示;
(3)视听相结合;
(4)选择一个新的形象;
(5)角色扮演;
(6)分二次放音乐(第一次学生看着课本,注意语法;第二学生合上课本,注意听内容)。
4、评价:
暗示法在减少学生焦虑,提供良好学习气氛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建议语言教师在借鉴该法之前,更多地考虑如何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心理安全感的气氛,以便提高教学效果。
七、全身反应法
1、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也叫领悟法(Comprehension Approach),是一种把言语和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教学方法,该法通过身体各部分的活动来学习语言。由美国J.阿须(James Asher)提出的。全身反应法与心理学的记忆部分的痕迹理论关系密切。该理论认为记忆联系的追踪频率及强度越大,记忆联系就越强,所学的东西也就越容易回忆起来。记忆方式有多种,有死记硬背、也有通过行为动作。根据研究,结合动作的记忆的成功可能性是最大的。阿须也吸收了人道主义心理学的观点,重视情感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他提出的活动,可减少学生的紧张情绪,创立一种肯定式气氛,从而有助于学习。
2、示例
在课堂上,教师用英语发出指令,让学生一听到英语指令就作出相应的动作。从简单到复杂,从慢到快,从一组词过渡到一个句子或一段话。
3、原则与技巧
原则:(1)目的语的意义可以通过动作来传达,通过学生的各种反应以刺激记忆过程。
(2)教师运用命令来指导学生的语言学习行为。
(3)学生通过观察以及自身的演示来学习语言。
(4)教学法中最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成功感,这样和低焦虑情绪结合一起就可促进学习。
(5)口头语言应比书面语言重要。技巧:(1)用目的语发出各种指令指导学生行为;
(2)角色转换(A命令B或B命令A);
(3)动作系列
4、评价:
它强调初期阶段专门进行听力理解训练,该法使得学生对教师用目的语发出的各项指令进行倾听和反应,使学生觉得十分有趣,因而把全部注意力放在理解上,促进了学习效果的提高。该法较多地在初级阶段使用(如儿童、初中、成人入门阶段等)。
八、群体商谈法
1、群体商谈法,是一种新型的语言学习方法。学习者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分成几组交谈。教师站在学生身后,随时提供帮助,最后把录音内容重放。群体商谈法也叫人道法,即该法把学生看作整体的人,关心其情感领域、语言知识和行为技能。
2、示例:
首先问候和自我介绍,接着教师陈述该课的目标及要求,然后学生形成一个圆圈,用外语进行会话。学生可先用本国语和旁边同学交换信息,教师站在身后把这段信息交换翻译成外语,然后由学生重复。接着再叫另一个学生讲,并把话录在录音机里。最后,教师要求学生谈出各自对此学习的感受。
3、原则与技巧
(1)当学生具备安全感时才会学得最好
(2)教师不站在课堂前面,就会减低学生的受威胁感,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3)教师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
(4)教师对学生咨询,这表明他们确实在倾听学生并理解学习。
(5)在小组里,学生可以感觉到一种集体感,既可以互相学习,也可以向教师学习。
技巧:(1)录下学生对话;
(2)翻译成目的语;
(3)对学习过程的总结;
(4)不断重复;
(5)小组讨论。
4、评价:
它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重视语言学习的人道性和互动性。最好的教学法?
实践证明,最好的办法是让不同的教学法并存,在实践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并及时交流和探讨,提高各种教学法的综合教学效果。
事实上,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法,英语教学都要针对不同的教学要求,贯彻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即(1)语法原则,把语言知识的传授放在相当的地位;(2)交际原则,把语言结构与语境和功能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语言结构的多样性和语言功能表达的多种可能性;(3)文化原则,采用对比分析方式,使学生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学会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增强语言教学法和使用的跨文化背景,学会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增强语言教学和使用的跨文化意识。如果一味地机械重复使用一种英语教学方法,这就不仅从根本上违背了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外语学习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Wilkins: 最好的教学方法是在特定的场合取得特定效果的方法。
第二语言(外语)学习理论
有些教学法,如“自然法”(Natural Approach)就是建立在某一学习理论(克拉申的监察模式)的基础上的。有些教学法是以某一学习理论和某一语言理论作依据而创立起来的(如听说法)。对语言学习理论的掌握,能帮助我们了解已创立起来的教学方法,也能促使我们以这些学习理论为依据去进行英语教学法的研究。
外语学习理论是探讨外语学习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研究,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心灵主义的习得理论、克拉申的二语习得学说等属于这类研究。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华生(J.B.Watson)是它早期的代表人物。华生研究动物和人的心理。华生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即刺激和反应。心理学只关心外部刺激怎样决定某种反应。在华生看来,动物和人的一切复杂行为都是在环境的影响下由学习而获得的。
他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公式:
刺激——反应(S-R, Stimulus-Response)。
结构主义大师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以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作为其理论依据。
Jack让Jill摘苹果说明S-R语言行为模式:
Jill’s hunger
(S)
“I’m hungry”
(r)
Jack’s hearing(s)
Jack’s action
(R)
布龙菲尔德重视作为声音r„.s言语行为的研究, 他认为r„s是物理的声波,从而得出语言教学过程的理论,即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声音刺激,学生对声音刺激进行反应。斯金纳(B.F.Skinner)继承和发展了华生的行为主义。斯金纳认为人们的言语、言语的每一部分都是由于某种刺激的存在而产生的。这里讲的“某种刺激”可能是言语的刺激,也可能是外部的刺激或是内部的刺激。一个人在口渴时会讲出“I would like a glass of water.”。斯金纳认为,人的言语行为通过各种强化手段而获得。在某一语言环境中,别人的声音、手势、表情和动作等都可以成为强化的手段。由于言语行为不断得到强化,孩子们就能逐渐地养成语言习惯,学会使用与其语言社区相适应的语言形式。如果没有强化,语言习惯就不能形成,语言是不能学习到的。行为主义习惯形成的学习模式:
(Stimulus)→(Oranism)→(Response Behavior)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有其明显的局限性。行为主义把研究动物所获得的结论,无保留地运用到复杂的人类行为的研究,作出粗略和肤浅的见解,它强调环境因素和外部因素是决定有机体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必然要忽视人在言语行为中的主动作用和独立作用。它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能掌握某一种结构复杂的语言。
心灵主义的习得理论
乔姆斯基是心灵主义心得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乔氏认为任何发育正常的儿童能在短短几年内获得母语使用能力,这个事实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解释不了。儿童是不可能根据他们听到的数量有限的句子,通过归纳、推理和抽象概括而习得母语语法和学会母语使用的。乔氏认为,人类有一个与生俱来植于大脑里的所谓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或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简称UG)。按乔氏理论,外部环境和语言输入只有“激活”语言习得机制的作用。母语心得过程:
语言输入→普遍语法→特定语言的语法
心灵主义习得理论强调的是人脑中的内在因素,而不是习得的外部环境和语言输入。对于普遍语法是否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起作用的问题,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博士(D.Krashen)的理论常称为监察模式(Monitor Model)。
1、监察模式由五个假设组成,即习得和学得假设、自然顺序假设、监察假设、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
(1)习得和学得假设(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培养二语或外语能力有习得和学得。
习得与学得的区别
习得 学得
潜意识的过程
内化隐含的语言规则
正式学习无助于习得 意识到的过程
获得明示的语言知识
正式学习有助于语言知识获得 2)克拉申提出自然顺序假设来说明习得语言规则是有一定的次序的。按自然顺序假设,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或结构是按一定的、可以预示的顺序习得的,在第二语言学习时有相类似情况。
(3)克拉申提出输入假设来说明语言是怎样习得的。他认为,只要人们接收到足够的语言输入,而这些输入又是可以理解的(Comprehensible),那么人们就可以习得语言。克拉申还认为,如果人们的语言水平为i,他们接触到大量含有i+1的语言输入,他们的水平就会从i向i+1提高。
(4)克拉申提出监察假设来说明学得的作用。克拉申认为,有意识的学得(知识或规则)只能起着“监察”的作用。这种“监察”作用可以发生在写或说之前或之后。有意识学习的作用:(5)克拉申提出情感过滤假设来说明心理或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影响外语学习的心理或情感因素包括一个人的动机(Motivation)、信心(Self-confidence)和忧虑程度(Anxiety)。情感因素是过滤器,让语言输入自由通过或阻碍输入通过。
情感因素的作用:
语言输入→Filter→语言习得机制→习得到的能力
2、监察模式与外语教学
按照克拉申的外语教学理论,外语教学应尽量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为学生习得语言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四、斯温纳(M.Swain)的语言“输出假设”(Output Hypothesis)
1、斯温纳的输出假设的内容
克拉申认为可理解的输入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着中心作用(Central Role),而斯温纳则认为输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有着显著的作用(A
More Prominent Role)。斯温纳假设的依据是“浸泡式”(Immersion)教学实验。
浸泡实验表明:尽管她的学生通过几年浸泡,获得的语言输入不是有限的,但他们并没获得如本族语者那种语言的产生能力。她认为,造成这样的原因不是学生获得的语言输入有限,而是他们的语言输出活动不足。她认为她的学生没有给予足够的机会在课堂环境中使用语言。再者,他们没有在输出活动中受到“推动”(Being Pushed)。
斯温纳认为语言输出有三个作用:
(1)促进学习者对语言形式注意的功能;
(2)提供学习者进行检验自己提出假设机会的功能;
(3)提供学习者有意识反思机会的功能。
斯温纳论证三个功能。
斯温纳的输出假设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由于语言输出活动能帮助学习者提高其使用语言的流利程度,使学习者意识到自己在使用语言时存在的问题,使学习者能有更多机会来验证自己提出的假设,以语言对假设进行反思,因此,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语言输出对外语习得都是必需的。在外语教学中恰当地安排适当的语言输出活动能促进语言学习。不论在教学上还是在教材编写方面,要设计多种交际性的语言输出活动,以促进学生语言产生能力的培养。
五、错误分析
1、一些学者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这就是“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语言学家科德(P.Corder)、理查兹(J.C.Richards)对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错误进行研究和分析。他们发现虽然有些错误来自母语的干扰或负迁移,但很多错误是由于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对目的语的理解和消化不够全面而造成的。他们认为外语学习过程是一个漫长的把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的规则内在化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使用一种过渡性的语言进行交际,这种过渡性语言即不是母语的翻译,又不是要掌握的目的语,它介乎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可称为中介语(Interlangauge)。中介语随着学习者接收更多的第二语言输入,随着他们不断改变他们对第二语言的假设而发展。由于学生使用中介语,犯错误是不足为怪的。
科德把错误总结为三类:
第一类称为形成系统前的语言错误(Pre-systematic Errors)。
第二类称为系统的语言错误(Systematic Errors)。
第三类称为形成系统后的语法错误(Post-systematic Errors)。学习者所犯错误的原因:母语干扰过度概括、忽略规则的限制等。
认清汉语的负迁移现象,减少英语教学中母语的干扰
语言迁移一般有两种,即正迁移和负迁移。负正迁移有利于外语学习,负迁移则会阻碍外语学习。
负迁移的主要表现:
(1)语音层面上的负迁移现象。英语属“语调语言”,汉语属“声调语言”,book布克,bad拜德,增添音节: Work读成worker, bet读成better。
(2)词汇层面义的负迁移现象
A、词的概念意义(或外延意义)不同或它所指的范围大小不等而造成的负迁移。Intellectual ,“知识分子”。
B、词的内涵意义不同引起的负迁移: Every dog has his day.Love me, love my dog.走狗、狗胆包天、狗仗人势、狗屁不通。
C、词语搭配方面,将“公费医疗” 说成the public medical care, 将the man in the street说成“街上的人”。
(3)句法层面的负迁移现象
A、混淆词性造成句子用词错误。
They study good.He speaks English good.B、语法功能词误用、漏用造成表达错误。
I not(或no)went to school yesterday.There is a bird on the sky.C、语序错误造成表达不规范。
You must early get up.D、时态模糊,造成句子表达不规范,句意不明确。
What do you say to him, last night?
They go there with us yesterday.六、第二语言(外语)阅读过程模式
1、自下而上的模式(The Bottom-up Model)
阅读是一个解码(Decoding)的过程(Brown 1997)。作者用文字、符号,应用一定的语法规则把自己要表达的意思编成语码。阅读者必须把语码进行解释。解释的过程是这样的:阅读者从最少的单位——字母和单词(从底或下层)识别开始,逐步弄懂(在顶或上层)较大的语言单位——短语、分句、句子和语篇的意义。这就是阅读理解自下而上的模式。
人们发现,在阅读时,语言问题解决了,但对文章的理解并不一定能够解决,对作者的意图并不一定都理解清楚。这个模式低估了阅读者的主动作用。
2、从上而下的模式(The Top-down Model)哥德曼(K.S.Goodman)心理学阅读模式,把阅读描述为“一个心理的猜测游戏”,按这个模式,阅读者不必使用全部文本中的提示(Textual Cues),他们在文章中挑选和选择信息来作出预测,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和有关客观世界的知识去验证他们的预测。按这个模式,阅读并不是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而是结合自己的预测,在文章中找出有关的信息,来验证自己的预测。这就是从上而下的模式。
从上而下的模式,强调了高层次的技能,即用某些背景知识或文中的提示来对意义进行预测,对较低层次的能力如快速、准确地对词汇和语法结构识别的能力有所忽视。
相互作用的模式(The Interactive Model)
相互作用模式也可称为图式理论模式(The Schema Theory Model)。相互作用模式认为,在阅读过程中,人们运用两种方式进行信息处理,一种是自下而上的方式,另一种是从上而下的方式。两种信息处理的方式总是同时进行的。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保证读者能发现新的信息和发现与自己假设不同的信息,从上而下的信息处理帮助读者消除歧义并在可能的意义方面作出选择。阅读的过程是读者大脑已存在的知识和文章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们大脑存在着的知识称为背景知识,这种知识的结构又称为图式。一个人在大脑里的图式越多、越完善,在阅读理解时被调用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越有可能保证对文章意义的正确理解。
Mary heard the ice cream man coming down the street.She remembered
her birthday money and rushed into the house…
“…and locked the door”.按图式理论模式,读者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来决定,它们是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指的是读者对阅读材料的掌握程度,内容图式指读者对文章涉及的主题熟悉的程度,而形式图式指的是读者对文章体裁的了解程度。
相互作用模式对外语阅读教学的意义:培养学生对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的掌握。
七、第二语言聆听信息处理模式
第二语言聆听和阅读对信息处理有着相同的过程,即其理解都是自下而上和从上而下两种方式对信息处理相互作用的结果。但由于聆听接收到的信号是声音,它不同于阅读接触到的文字符号,因此,我们首先要把声音切分为章节和单词,然后才能把声音信号进行进一步的信息处理。
理查兹(Richards)把自下而上的聆听过程总结为以下的四个步骤:
(1)查寻语言输入,辨别熟悉的单词;
(2)将语流切分为成分(Constituents);
(3)使用音位线索辨别语句中的信息重点;
(4)使用语法线索将语言输入组织为成分。
要掌握连续、弱化、同化、停顿、节奏、重音、语调的特点。培养聆听理解解码的技巧。与阅读理解一样,在聆听理解教学中要向学习者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培养他们“激活”有关“图式”来理解的能力。
2.当前主要教学流派 篇二
关键词:古筝,主要流派,风格特征
在我国灿若星辰的传统音乐文化中,由于地域性与时代性,古筝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至今,已呈现出不同的流派与风格。为传承和发扬各地筝派的精髓,本文对我国古筝的主要流派与风格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
一、秦筝陕西派
筝是秦人最早的乐器。陕西筝大多数的筝曲曲风多变,但还是离不开其悲壮大气的主流曲风。秦腔大多数的调式、音阶、音律均具有独特古老燕乐的特征,慷慨大气,如泣如诉,所以充分表现了艺术风格甚是完美的我国古老燕乐的传统曲风。陕西筝在与我国特有的民族乐器“缶”等混合在一起演奏时,便成了独特的秦乐。秦乐最具有代表性的乐曲便是著名的“呜呜歌”。筝在秦腔演变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不可或缺且至关重要的作用。秦筝陕西派最为重要突出的特征便是悲壮大气。
在经历过一系列的演变后,陕西筝逐渐发展,逐渐完善,也逐渐与当代的风气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陕西筝乐里,充斥着古老的秦腔和燕乐艺术的精髓,其中“欢音”和“苦音”的旋律特征极其明显。陕西筝在五音律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扩大,并形成自身独特的音律特征,从而使其在变音方面有着独特的游移性。在演奏陕西筝时,往往如同行云流水般圆润灵动,让人听后流连忘返。演奏过程中,陕西筝往往偏向于使用左手执弦。陕西筝最为独特的风格便是“二变”,这也是其主要特征所在,具有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陕西秦筝的演奏特征鲜明明快,演奏时往往悲壮中夹杂细腻委婉,大气中又有着陕西地区人民在当时的独特灵动之神韵。演奏过程往往极具情感,在使用左手执弦的同时,陕西筝往往乐于使用大拇指弹奏。它最典型的音乐特征就是微升fa和微降si,在陕西筝曲中一般的fa是介于原位fa和升fa之间,si是介于原位si和降si之间。关中音乐的“苦音”、“花音”及微升Fa、微降Si的中立音在筝曲中突出表现,使陕西筝派的特点尤为鲜明[1]。所以,在陕西筝乐里,尚充斥着古老的秦腔和燕乐艺术的精髓。
二、河南筝派
秦筝随着迁都流入河南,和当地民间音乐“郑卫之音”融合发展成为后世有名的“中州古调”,即河南筝曲[2]。河南古筝传统乐曲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大调曲子,在明清时期盛行于河南一带,为河南古筝早期演奏的主要依附形式,因而对近代河南筝的繁衍流传起着重大作用;另一类是源于大调曲子演唱开板(唱)前演奏前奏曲的板头曲,它原本是用来渲染、调节气氛而演奏的纯器乐曲,但独立用在筝上演奏却显得更加自然方便[3]。
河南筝具有较强的说唱性,旋律清新流畅,极具河南当地民风与特征,其演奏往往抑扬顿挫,使人听起来朴实但是明朗谐趣,抑扬顿挫,十分具有地方艺术感。在这样的演奏技巧下,河南筝乐名曲《闺中怨》则听起来别有一番韵味。河南筝往往有着绵长高昂的腔调,这样的特征使得河南筝听起来独具特色,结合独特颤音的演奏手法使得河南筝乐动态灵动,如直接来自河南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的河南筝曲《幸福渠水到俺村》正如河南人的言语和性格,既明朗谐趣,也高亢粗犷[4]。河南筝派的主要传承方式是板头曲和牌子曲,它们如今尚保存在河南筝曲中。河南筝曲的演奏特点主要是大指和中指均运用根关节,并以右手夹弹为主,这样节奏下弹奏的河南筝曲大多数音色宽厚,醇厚动听,极具河南特色。在筝曲上,河南筝派传承了河南所特有的民间乐曲特征,与说唱音乐的结合使得河南筝派更加富有地域特色,如《和番》等传承了浓厚的河南特色[5]。
三、潮州筝派
潮州筝派主要源自两部分:由当地的小三弦、古筝和琵琶所组成的音乐结构是其主要来源,而当地的潮剧则是其次要来源。我国较早传播到国外的古筝派别就是潮州筝派,其筝乐影响范围包括越南及日本的琉球群岛、东南亚、港澳台等地区[6]。因潮州筝乐既不失淳朴古韵又音韵铿锵,既古雅工整又雅幽清丽,既色彩浓郁、音色柔和,又旋律流畅、优美,使得潮州筝派里享誉海内外的传统筝乐数不甚数。潮州筝乐以“汉乐”、“弦诗乐”和“细乐”等潮州音乐为主,其次是民歌、“唢呐乐”、“笛套古乐”和“庙堂乐”,潮州筝派是将古筝与具有传统潮州特色的、由主要来自于潮州的一种以小三弦、琵琶和筝相结合而成的弦乐器而产生的,这种弦乐器是以奏演小型弹拨乐合奏为主的民间丝弦与弹拨乐器,所以在“细乐”中,最为突出的乐器声部是筝。演奏时,为达到音乐处理音韵效果,如《寒鸦戏水》等,潮州筝以五声音阶调弦定音,并以五声音阶为主,运用轻三重六调、活五调、轻六调和重六调等,使调式色彩产生不同的变换,从而令人回味无穷[7]。
潮州筝派主要以合奏为主,其乐曲与弦诗乐的记谱法一样,均是采用我国方块数字“二、三、四、五、六、七、八”为符号,相当于简谱“5 6 1 2 3 5 6”的二四谱记谱法。其基本的二四谱为五声音阶,并以此为基础派生出潮州筝的重三轻六调、反线调、活五调、重三六调和轻三六调,这些调式常用微颤,因颤音幅度较小,清淡高雅,纤巧细腻,而使声音既柔和亦柔美[8]。潮州筝曲不分合奏与独奏,多用F调定弦和潮州音乐的二四谱记谱方式,即便将合奏与独奏分开弹奏也能获得清丽婉转的效果。
潮州筝乐曲十分讲究板式变奏,并加以各种“催奏”变化,以独特的板式结构、变奏方法及音调形成了自己的音乐特点,旋法规律亦是在调骨基础上进行加花变奏,以细腻轻快、优雅亮丽为主要演奏风格[9]。
四、客家筝派
广东客家筝派是客家族的主要乐器,极具民族特性,又可称之为中州古乐、外江弦与清乐等,流行于广东东北部,也是很多东南亚客家族的华侨们聚居时时常谱奏的筝派,它的主要特征是精致稳重,其筝曲常常带有极具客家精髓与特色的丝弦筝乐,也逐渐在我国古筝流派中脱颖而出,其影响巨大,在我国各大古筝派别的发展中已经独具一格,也逐渐生根发芽。客家筝往往表现出古朴淡雅的情趣,如《蕉窗夜雨》。
客家筝的曲目繁多,由客家音乐发展而来,均源自客家汉剧的戏剧腔调和客家汉乐的丝弦合奏乐谱,滑音独特,如4(fa)、7(si)的上滑音效果变为4-5-4、i-7-i,同时按滑两步到位,如《出水莲》。
客家筝有“大调”、“串调”之分,严格为六十八板,其余为串调,大调重稳健,串调显活泼,其与潮州筝的板式也大同小异,不同的是它没有拷拍,而慢板和中板经常会反复演奏[10]。客家筝派在演奏的时候,往往重视左手的演奏技巧,左手颤音的手法往往运用得十分独具风格。客家筝派里,特殊的按滑音演奏技巧也运用得十分巧妙,在颤音的使用过程中,往往夹杂着特殊的按滑音,会使得筝乐婉转动听。
五、浙江筝派
浙江筝派起源于杭州,其有着江南音乐特有的淡雅含蓄的意味。音色古朴悠长,含蓄雅致,与江南丝竹乐息息相关,江南丝竹乐对其也有着极其明显的影响。浙江筝派左手的按法较多,多为注重左手演奏。浙江筝派有着淡雅含蓄的风格,其音色明淡清秀,与江南人温婉雅致的性格如出一辙,如《将军令》。
浙江筝吸取杭州滩簧、江南丝竹及传统民间乐曲演变发展而成,在演奏风格上极具江南特色,筝曲热烈奔放,恢弘大气,体现出浙江筝曲的音韵含蓄,流利华美,如《云庆》。
浙江筝派的一种指法,即“摇指”(摇指就是右拇指在一根弦上快速准确的演奏出想要的筝乐)是极为著名的。摇指手法在实际演奏中注重手法的变化,如采用“抹托”和“勾托”等,不但表现出不同的音乐效果,而且也丰富了古筝的演奏技巧。“扫摇”技法即在摇指的同时,中指勾打八度旋律音弦,产生了一种激烈、宏大气魄的音响。浙江筝派不仅演奏特色丰富多彩,而且艺术风格细腻而又浑厚、豪放,因而能充分表现出乐曲丰富的内涵和丰满的感情[10]。
六、山东筝派
山东筝派指的是菏泽一带的古筝派别。它的流传时间很长,战国时期就有临淄其民弹筝。山东筝派的形成、确立与山东地区的民间音乐“山东琴曲”、“山东琴书”密不可分[11]。山东筝派在筝乐的风格上借鉴了山东琴曲与山东琴书的艺术风格,其磅礴大气的演奏风格正好与山东人的好爽气质相符。在腔调上也吸收了山东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与形式。此外,还借鉴其装饰性润腔手法,把琴书的曲牌、唱牌、过门等改编成筝曲,大大丰富了山东筝乐的曲目,并在此过程中完善山东筝乐的演奏技法,形成了独特的齐鲁韵味的音乐风格[11]。
在山东西部的临清和聊城一带现存两种节拍都是4分之4拍的古筝独奏曲,即“单板”和“双板”,二者均为“六十八板体,曲目有《玉连环》、《孤雁出群》、《三环套记》和《流水激石》等。由金灼南先生根据临清、聊城一带的民间“双板”筝曲《三环套日》和《流水激石》合成的名曲《渔舟唱晚》,后经娄树华改编,继由曹正订谱,最终在国内外广为流传,从而给山东古筝流派增添了异彩。山东筝曲的主要特点是多用滑奏,速度快并加上颤音,使整个音乐充满了悲伤和凄凉,如《汉宫秋月》;此外,山东筝派还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重按音fa音在单音(la音)上演奏,二是以左手触弦重按颤奏的颤音效果极为夸张,如《风入松》。
七、结语
3.当前主要教学流派 篇三
关键词:赢者诅咒;信息不对称;过度自信;损失规避;并购
“赢者诅咒”这一概念源于三位工程师Capen,Clapp和Campbell(1971)关于墨西哥湾石油开采权的竞拍研究[1]。他们发现在众多石油公司对某地块进行竞价购买其开采权的情境中,赢得拍卖的最终胜利者所付出的成交价往往高于土地的实际价值,即“赢家”不赢,就好似是“赢者”面临“诅咒”,并因此付出高代价。随后,研究学者们还发现在石油租赁协议拍卖、企业兼并重组、房地产土地使用权拍卖、博彩游戏以及投资决策(如IPO)等领域都普遍存在这种现象[2-6]。为了求解这一主流经济学所无法容纳的异常现象,研究学者不断探求其背后的真实原因,形成了赢者诅咒的一系列理论。本文对赢者诅咒概念、理论主要流派以及相关的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述评,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赢者诅咒理论的主要流派
对于赢者诅咒这一异常现象,笔者认为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基于传统经济理论框架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基于心理行为研究范式的行为经济学理论。
(一)基于传统经济学框架的信息不对称理论
Stiglitz(1981)等人用信息不对称来解释赢者诅咒[7]。他们认为,假如市场上拍卖者和出价人都知道真实的情况,那么出价人就应该理性地出价。之所以出高价是因为买卖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一些。在拍卖市场这种特定情况下往往卖方掌握的信息多于买方,易造成买方高估拍卖品,导致赢者诅咒现象的出现。
显然,用信息不对称理论来解释拍卖市场中的异常现象是对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修正甚至颠覆。因为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说是:完全理性、完全利己性、完全信息,即完全利己性投资者利用完全信息,进行完全理性的决策,从而实现效用的最大化。然而,信息不对称理论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新古典经济学的固有思维模式,它改变的只是新古典经济学世界中的均衡状态。即信息不对称的物理结构只是造成赢者诅咒现象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单靠信息不对称理论不足以解释主流经济学的异象。比如,它很难解释为什么在信息完全对称的情况下,同一个人处于不同立场时,对同一物品的出价会不同。这就是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矛盾性或不彻底性,了解赢者诅咒的本质还必须求助于基于心理因素的行为科学。
(二)行为经济学的代表性理论
行为经济学突破了新古典经济理论中理性经济人的桎梏,对新古典经济理论硬核以及保护带都提出了挑战。行为经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泰勒认为,即便是那些企图寻求最佳决策的行为主体依然会因为感情、心理、信息等因素,陷入理性、算计与情感纠结的复杂矛盾中,最终导致决策判断失误,这是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经常遇到赢者诅咒这类异象的真实原因。
首先,赢者诅咒背后的心理机制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过度自信理论。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往往是过度自信的,特别是对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的准确性过度自信。Roll(1986)首次使用过度自信理论来解释公司收购中的赢者诅咒现象,他认为在有效的市场而非理性的经理人的假定前提下,积极的竞价者因为过高的估计和使用了自己所拥有的信息,确信自身拥有很好的管理和经营能力,公司合并后能产生较大的协同效应,从而陷入目标公司设定的圈套,掉进了赢者诅咒的陷阱[8]。
其次,另一个较具代表性的心理机制研究是损失规避理论。损失规避是指人们总是强烈地倾向于规避损失:一定数额的损失所引起的心理感受的强烈程度相当于至少高于一倍数额以上的获益感受。Kahneman和Tversky(1979)通过大量的心理学实验发现,在风险决策的得失评价中,人们对收益和损失的反应程度是有偏或者非中性的,损失要比其同等量的收益所产生的心理效用大得多,即“痛苦值”远远高于“快乐值”[9]。损失规避常见于经济和消费领域,但也可用来解释行为决策中有悖于常规理论的异常现象,譬如赢者诅咒。因而损失规避理论认为赢者诅咒产生的最直接的心理原因是赢家在拍卖中的收益和损失所带来的心理感受之间的差额。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首先,国外学者将基于主流经济学框架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广泛应用于经济生活的诸多领域。Bazerman和Samuelson(1983)较早地对个体竞价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信息不对称的拍卖情境中,谈判的买方往往会错误地解读卖方行为中所包含的信息,而忽视了卖方对所有买方的出价所具有的选择性接受的权利[10]。这导致他们使用了次优的竞拍策略,最后得到一个消极的收益。
随后,由心理学、行为学、信息学催生的行为经济学,为国外学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譬如在并购市场上,研究者们从管理者自身行为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赢者诅咒在这个领域普遍存在[11-13]。Morck,Shleifer,Vishny(1990)和Schwert(2000)研究发现赢者收购公司的收益率与竞标的收购公司数量呈负相关关系,即在竞标越趋于激烈时,收购公司的管理者越容易出现过度自信的行为,进而导致高估目标公司的价值[14-15]。
此外,在过去的30年间,损失规避理论也得到了很大的进展。在拍卖领域,Benartzi和Thaler(1995)首次用损失规避来解释赢者诅咒效应,并运用理论模型验证了该理论,即赢家在拍卖同等收益和损失所带来的心理感受之间的差额是赢者诅咒产生的最直接心理原因[16]。Ariely和Simonson(2003)发现,在竞价过程中,只要有人提出一个更高的价格,竞价者就会非理性的抬高价格,以期获得拥有权,但此时的竞价价格已远远高出了实际价格,这实际上是那些没有拥有权的人们正在体验损失规避[17]。
近年来关于赢者诅咒的研究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即不再孤立地研究一种理论派对该异象的影响,而是探讨两种甚至更多的不同理论流派汇流的可能性。比如Boone和Mulherin(2008)在总结诸多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突破性地建立起一个能够同时检验行为经济学范畴的过度自信假说和主流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模型,采用事件分析法对并购市场中的赢者诅咒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18]。该研究结果表明,主并购公司的收益并不与并购的激烈程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且目标公司价值的不确定性也不与主并购公司收益呈反比关系,得出了赢者诅咒并不是造成主并购公司负收益主要因素的结论。
(二)国内研究现状
首先,从范围上看,我国大多数的研究主要是信息不对称方面,即仍局限于主流经济学框架内。王晓芳和谢金静(2008)根据面临信息不对称的对象不同,将IPO折价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划分为四大类,其中投资者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IPO折价理论正是基于赢者诅咒假说,对IPO抑价进行了解释,即为了避免发行失败和吸引不知情投资者认购新股,新股就必须以折价(低于新股内在价值)的方式发行[19]。唐邵玲等人(2009)提出网上拍卖的经济学模型,讨论竞买人的投标策略和共同价值拍卖中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赢者诅咒现象,并从拍卖规则和拍卖持续时间的角度探讨了网上最优拍卖机制的设计[20]。肖万(2009)认为企业并购中的赢者诅咒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并运用信息甄别模型提供了一个解决赢者诅咒的方案,但其研究主要是理论分析,并无进一步的实证检验[21]。施钰(2010)对国债、房地产、公共服务、矿产资源等拍卖屡买屡亏、市场失效的研究分析中,得出信息不对称是重要的诱因之一,从而建议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特别注意加强信息反馈机制和企业学习机制的建设[22]。至于行为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谢金楼(2010)以2005—2008年A股市场发行的259家新股为研究对象,发现经典文献中基于非对称信息的赢者诅咒假说基本不能解释A股IPO抑价现象,而二级市场的伙伴程度、投资者乐观程度和他们对新股的偏好及投机才是导致我国A股IPO抑价程度一直很高的重要原因,进而支持了行为经济理论的过度自信假说[23]。
其次,就基础理论研究而言,张鸿飞等人(2011)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赢者诅咒进行了阐述,并总结损失规避理论和过度自信理论是赢者诅咒的主要心理机制,其影响因素主要有竞拍商品价值的不确定性、竞价人数、信息因素和竞价经验等,并提出了最大程度减少赢者诅咒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应对策略包括联合竞标、信息共享以及学习等[24]。实证研究方面,除了谢金楼(2010)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证研究以外,其他的只是在理论层面上就赢者诅咒的定义、特点、内理和外理机制泛泛而谈,抑或是以该异象的某一侧面作为切入点进行一些方法论上的初步探讨。实证研究是我国目前的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国内赢者诅咒理论研究的展望方向
尽管国内学术界对赢者诅咒的研究较少,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深化,世界各国的融合性、包容性的进一步增多,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国内关于赢者诅咒的研究包括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应用研究空间十分广泛。
(一)横向研究
即现有的几种理论的融合并轨。打破传统经典理论和行为经济学两极对立的固定思维模式,将现有的信息不对称理论、高管过度自信假说、损失规避理论有机地贯通起来,对赢者诅咒的内在机制以及相互关系展开全方位的研究。
首先,将看似对立的理论进行融合创新是完全必要的。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内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和行为经济学之间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继承、延伸、发展的关系。事实上,行为经济学旨在通过对异常现象的认知与解释,不断修正与改进新古典经济理论,使之更加贴近实际,更具有解释力和预测力。笔者认为,建立在单一理论基础上的赢者诅咒研究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如果不打破这种非此即彼的固有思维定势,则很难对异象给以客观、公正、全面的解释与评价。
其次,将信息不对称理论与行为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对我国资本乃至市场中出现的赢者诅咒现象进行研究是完全可行的。两种理论在我国市场竞争中都能找到经验事实作为依据,把两者汇合起来十分契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已有的相关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会计信息失真,而这种失真是由上市公司和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另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具有很大的控制权,由于对自身利益的追逐和难以避免的非理性,使得他们过度低估投资风险和高估投资价值,酿成过度投融资等普遍问题。因此,针对这些非理性异象开展实证研究很有现实意义。
(二)纵向研究
即深入研究诸如赢者诅咒现象中管理者心理偏差和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测度问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仍处于空白,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找到较为科学的测度方法,构建合理的模式框架来解释异象行为。
首先,要深入剖析赢者诅咒,关键在于找到准确度量管理者心理偏差的代理变量,排除当前开展实证研究的重要障碍。笔者认为,实证研究的前提是对过度自信和损失规避这两种心理特征进行度量。比如,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如何测度管理者过度自信提出了很多种替代指标,包括股票期权和持股状况、盈利预测偏差、主流媒体对CEO评价、消费者和市场的情绪指数、并购频率等。但这些度量指标存在偏误,缺乏科学性和完整性;同时过于单一,没有建立起综合评价指数。因此,继续探索科学的、准确的过度自信测度指标依然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其次,有关损失规避的测量方法,目前有关的实证研究尚很少,即便是为数不多的研究也几乎是集中在“禀赋效应”而非“赢者诅咒”。由于学者们对损失规避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描述性概念的层面上,鲜有深入到心理行为背后的本质及机制中去,因此其测度的方法也非常简单,主要采用随机抽样的实验方法。今后应侧重于丰富实验方法,甚至尝试寻找一个可能确切衡量损失规避行为的代理指标,这些都是损失规避理论研究需要攻克的重点、难点。
最后,研究赢者诅咒避免不了如何衡量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问题。以并购行为为例,衡量竞争程度最直观的指标是有意收购目标公司的潜在收购公司的数量。目前,绝大多数的研究都把公开的潜在收购公司的数量作为衡量的标准。但Boone,Mulherin(2008)却指出这样的标准并不能真正充分地描述收购竞争的状态,因而建议除了公开的收购公司数量外,还要将未公开的潜在收购公司的数量计算在内。因此,如何准确计算未公开的潜在竞购主体的数量以及建立起一个同时包含公开与未公开信息的取样机制是今后研究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责任编辑:陈薇)
参考文献:
[1]Capen,E.C,Clapp,R.V,Campbell,W.M.CompetitiveBiddinginHighRiskSituation[J].JournalofPetroleumTechnology,1971(23).
[2]Rock,K.WhyNewIssuesareUnderpriced[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86(15).
[3]Goetzmann,W.N,Spiegel,M.PrivateValueComponents,
andtheWinnersCurseinanArtIndex[J].EuropeanEconomicReview,1995(39).
[4]Pruitt,S.W,Hoffer,G.E,Tse,K.S.M.TheUnitedStatesInternationalAirRouteAwardProcess:ShareholderWealthEffectsandPolicyImplications[J].JournalofRegulatoryEconomics,1997(12).
[5]James,R.K.M.European3GAuctions:UsingaComparativeEventStudytoSearchforaWinnersCurse[J].UtilitiesPolicy,2008(16).
[6]Tse,M.K.S,Pretorius,F.I.H,Chau,K.W.MarketSentiments,WinnersCurseandBiddingOutcomeinLandAuctions[J].TheJournalofRealEstateFinanceandEconomics,2009(31).
[7]Stiglitz,J,E,WeissA.CreditRationinginMarketswith
ImperfectInformation[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1,71(3).
[8]Roll,R.TheHubrisHypothesisofCorporateTakeovers[J].JournalofBusiness,1986(59).
[9]Kahneman,D,Tversky,A.ProspectTheory:AnAnalysisofDecisionUnderRisk[J].Econometrica,1979(47).
[10]Bazerman,M,Samuelson,W.IWontheAuctionbut
DontWantthePrize[J].JournalofConflictResolution,1983(27).
[11]Thaler,R.Anomalies:TheWinnersCurse[J].Journal
ofEconomicPerspectives,1988(2).
[12]Barberies,N,Thaler,R.ASurveyofBehavioralFinance[J].HandbookoftheEconomicsofFinance,2003(1).
[13]Baker,M,Ruback,R,Wurgler,J.BehavioralCorporate
Finance:ASurvey.In[R].2007.
[14]Morck,R,Shleifer,A,Vishny,R.DoManagerialObjectivesDriveBadAcquisitions?[J].JournalofFinance,1990(45).
[15]Schwert,W.HostilityinTakeovers:intheEyesoftheBeholder?[J].JournalofFinance,2000(55).
[16]Benartzi,S,Thaler,R.H.MyopicLossAversionandtheEquityPremiumPuzzl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5(110).
[17]Ariely,D,Simonson,I.Buying,Bidding,Playing,or
Competing?ValueAssessmentandDecisionDynamicsinOnlineAuctions[J].JournalofConsumerPsychology,2003(13).
[18]Boone,A.L,Mulherin,J.H.DoAuctionsInduceaWinnersCurse?NewEvidencefromtheCorporateTakeoverMarket[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8(89).
[19]王晓芳,谢金静.IPO折价的信息不对称理论述评[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2).
[20]唐邵玲,秦琴,宁凤贞.网上拍卖理论研究[J].经济理论研究,2009(17).
[21]肖万.企业并购中“赢者诅咒”的解决:信息甄别[J].企业管理,2009(21).
[22]施钰.拍卖引发赢者诅咒现象的现实探讨[J].人民论坛,2010(2).
[23]谢金楼.全流通背景下A股IPO抑价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0(2).
4.当前主要教学流派 篇四
(一)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1、语法-翻译法
(1)产生背景: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的现代语言教学,如法语教学和英语教学都沿用了拉丁语、古典语等的教授方法。它注意系统语法的讲授、词形的变化、词类的变格等的讲解方法并使用翻译作为教授掌握语言的手段。
(2)教师的教学目的:通过外语培养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或通过外文学习来磨练智慧,促使智力发展。(3)主要的课堂教学活动和特点:对整篇课文大意的译述,把课文逐句从外语翻译成母语的活动,对课文中语法规则做演绎式的讲解,以及直接阅读课文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等几项活动。特点是逐句翻译和语法讲解是课题教学的中心活动,占去课题活动的大部分时间。
例子: “最后一课”(The Last Lesson),首先,教师会用母语把文章的作者和写作背景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接着会对文章大意进行翻译讲述,以使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有一个初步的理解。第二,教师对课文逐句翻译。一般来说,在翻译之前,教师会带读单词,在翻译句子时,教师会先朗读句子,然后用母语解释词的意义、短语的意义和句子的意义,碰到语法方面的问题,教师会较详细地结实语法现象、规则和用法,并举例加以说明。第三,在讲解清楚语法和翻译了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还会叫学生直接阅读课文并做医学阅读理解的练习以加深对课文整体的理解,阅读理解的联系多是以多项选择的形式出现。
(4)强调哪一方面能力的培养:重视词汇和语法的学习,强调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的能力,而听、说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5)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在该教学法里,教师是课题教学的权威、知识的传授着和课堂教训的组织者。学生在教学中接受教师的教导并按教师的指示去做。
(6)母语的作用:母语是教学语言,教师用母语翻译外文,进行语法讲解,并用母语回答学生的提问。外语的意识是靠翻译成母语来理解的。
(7)教师对待学生错误的态度:教对学生的错误会及时纠正并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正确答案。
2、直接教学法:
(1)产生背景:到了十九世纪中期,欧洲大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往来。在交往中,口头交际是最常用的也是最直接的。由于相互间口头交际需要的增加,欧洲人越来越发现语法-翻译法的不足。它不能用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聆听理解能力。因此,直接法、听说法、情景法运应而生。(2)教师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虽然听说读写四种技能都要培养,但在入门阶段重点在口语能力的培养,为达到培养学生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学生应学会用外语进行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摆脱母语的干扰,用外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3)主要的教学活动和特点:全外语教学(教师使用外语进行教学,并广泛使用实物、图画、手势、表情等直观手段对外语的词义和句子做解释),模仿、朗读和问答是主要的教学活动形式(这些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好正确的语音、语调和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要求学生在提问或对教师的问题作回答时,均要求以完整的句子说出问句或答句。
例子:“Looking at a Map”: We are looking at a map of the United States.Canada is the country to the north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Mexico is the country to the south of the United States.Betwee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the Great Lakes.Between Mexico 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Rio Grande River.On the East Coast is the Atlantic Ocean, and on the West Coast is the Pacific Ocean.In the East is the mountain range called the Appalachian Mountains.In the West are the Rocky Mountains.开始,学生一个接着一个朗读课文的句子。每当学生读完一个句子,教师即指向教室中挂着的地图的某一部分,这一部分就是学生朗读句子所指的那一部分。这样一来,在地图的帮助下,学生明白和加深了对句子意思的理解。/接着教师让学生提问。当有学生问及mountain range的意思时,教师在黑板上划好多个倒转的锥体来解释山脉之意。然后按课文内容向学生提问并要求学生用完整的句子回答。如,Class, are we looking at a map of Italy? No, we aren’t looking at a map of Italy.Is Canada a state in the United States? No, Canada isn’t a state.It is a country./ 课文提问结束,教师开始另一项练习:以课堂为情景,练习使用介词,如Where is your book on your desk? Who is sitting between Luisa and Tom?/ 最后该课以一个介词的笔头练习和一个听写练习结束。
点评:语法的教学在直接法和语法-翻译法的课堂处理是完全不同的。在语法-翻译法的课堂里,语法是以演绎途径讲授的,即讲授语法规则,然后用例子加以说明和解释。而在直接法的课堂里,语法是以归纳法的途径去教授的,即让学生先实际掌握语言材料,再从他们所积累的感性语言材料中总结出语法规则,教师不在学生接触语言材料之前去教授任何语法规则。
(4)强调哪一方面能力的培养:听、说、读、写的训练一开始就进行,但口语在入门阶段作为重点;阅读和书写的联系都是根据口头练习过的材料来设计的。由于对口头表达能力的偏重,教师从一开始就重视训练学生良好的发音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相比之下,语法规则的学习和讲解重视得不够。
(5)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搭档或伙伴的关系,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和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和回答学生的问题。再者,学生也可以与学生进行对话和讨论问题。(6)母语的作用:主张全外语教学,母语在课堂中不应该使用。
(7)教师对待学生错误的态度:像父母不会过多职责孩子的错误一样,教师会以不同的形式,讲出正确的语言,使学生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
3、听说法:
(1)产生背景:听说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美国语言学家建立起来的。(2)教师的教学目的:培养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主要的教学活动和特点:教授对话,听说领先;跟读模仿,句句复述;强化操练,掌握句型;巩固口头,读写跟上。教授对话是听说法课堂的主要活动。
例子:在一个听说法的课堂中,教师正在教授一个真空吸尘器推销员和一个顾客之间的对话。为了表演得逼真,男教师一会儿把一个蝴蝶结放在头上表演女顾客,一会儿又把蝴蝶结放在脖子前面表演男推销员。
一般来说,教师会把对话表演两次,然后要求学生一句一句的模仿跟读。如果碰到长的句子,教师会用逆向组句法来训练学生掌握难句。如句子I’m going to the post office, 教师会说,repeat after me: post office, to the post office, going to the post office, I’m going to the post office.多次的模仿和跟读后,教师、学生之间会表演对话。无论跟读或对话,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能背诵对话。接着教师抽出对话中的一些句型做句型操练。句型操练是听说法一个很有特色的训练项目,有替换词型,句型转换等。
点评:句性操练是训练学生掌握各种句型、句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式。只要我们运用得当,它会是一种很好的训练项目。
(4)强调哪一方面能力的培养:强调听、说能力的培养,课堂大部分的时间都花费在听和说的训练方面。(5)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教师是学习外语的楷模,而且是课堂活动的指挥员,学生是模仿者,他时时都在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从某个意义上说,听说法是教师起支配作用的方法。(6)母语的作用:母语不在听说法课堂使用,外语是教学的语言。
(7)教师对待学生错误的态度:从学习外语的第一天开始,教师就要严格要求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理解确切,模仿准确,表达无误。教师应对学生的错误及时纠正,以便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外语习惯。
4、情景教学法:
(1)产生背景:是十九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期间由英国语言学家创立起来的。(2)教师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四种基本的语言技能,即听、说、读、写的能力。
(3)主要的教学活动和特点:《新概念英语》(亚历山大)的教学活动总结概括为:提出情景,学习语言;听说领先,反复操练;书面联系,巩固结构。
例子:教师首先根据课中提供的图画(情景)向学生交代将要学习的内容----接着是听力训练: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听对话或课文的朗读----教师对课文或对话进行结实,要求明白新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操练对话或课文的重点结构,操练时教师提供一定的语言线索或情景,控制操练的内容,如教师 说Ask me if I went to the theatre,要求学生说出Did you go to the theatre? 教师再问Now put “when” in front of your question., 学生发问When did you go to the theater?又如,在练习简单句型时,教师提供一定的语言线索:walk across the stage, slow, 要求学生说出:She walked across the stage slowly, didn’t she?操练后,教师还可以把一些关键词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口头复述课文内容----笔头联系:回答问题,句型转换,造句等形式。(4)强调哪一方面能力的培养:强调听说方面的能力,口语是第一性的,是笔头语的基础。(5)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教师是语言楷模,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指挥官,学生是模仿者,按教师的指令去做,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教师鼓励学生多提问和多做一些控制性叫少的活动,如对话等。
(6)母语的作用:外语是教学语言,教师用英语组织教学、解释语言项目和布置家庭作业。碰到一些难以解释清楚的项目,教师也可以使用母语讲解一下,但教师不鼓励学生使用母语进行翻译。(7)教师对待学生错误的态度:错误出现时,教师应纠正错误,以使学生养成好的语言习惯。
5、交际教学法:
(1)产生背景:70年代的欧洲在政治、经济、科学与文化方面都较快,成立了欧洲共同体。为解决共同体内各国人民互相交往时出现的语言障碍,需要寻找一个适合成人的教学方法。英国专家威尔金斯提出了从功能和交际角度给语言下定义,并讨论制定一个交际性教学大纲。交际法又称功能法,或功能-意念法,它的建立标志着在外语教学中人民开始从只注重语言形式和结构的教学转向注意语言功能的教学。(2)教师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外语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是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首先提出来的一个概念。他认为一个学习语言的人不但应该有识别句子是否合乎语法规则的能力和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能力,还必须懂得怎样恰当地使用语言,即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使用不同的语言。要达到此目的,学生需要懂得语言的形式、意义和功能,应该懂得不同形式的语言结构可以表示同一种功能。比如提议做某事,在非正式场合可说:Let’s… What about…? How about…? Why don’t you …? 在正式场合则说: May/ Might I suggest …? Would you care to …? If I may/ might make a suggestion…? 同时,学生也应该懂得同一结构也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功能,如用祈使句可以表示:请求——Pass me the salt.建议——Try the smoked salmon.邀请——Come around on Sunday.指引—— Turn right at the corner.(3)主要的教学活动和特点:交际前活动:包括语言结构性的活动和准交际性的活动;交际活动:包括功能性交际活动和社会交际性活动。以上的四项教学活动是在交际法课堂出现的教学活动。准交际活动是为真实交际做准备而设计的教学活动,他们可以是句型操练、对话等项目,目的是对外语中的句型和结构进行训练,为交际活动作好准备。功能性的活动是对利用语言功能获取有关信息。社会交际性的活动是利用语言建立和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可以是角色扮演、解决问题等活动。交际法的另一特点是教师会尽量事业真实性的材料来教学,如外文的报刊和杂志,外国的电台、电视台和电影。
在交际法的课堂里也有语言结构性的活动。这一类的活动与听说法的句型操练有相似的地方,但不完全一样。因为按照交际法的要求,这一类活动要设计得很像真正的交际活动。
真正的交际活动应该有三大特点:信息沟、选择性和消息的反馈。缺少这些特点的对话就很可能是句型操练,而不是真正的交际。比如为了练习词汇和句型,问What is today? 回答 Tuesday.这样的对话就不是真正的交际活动。因为这样的问答没有信息差。在如,要求学生把一个陈述句转变为问句,Will you change my sentence into a question?----I went home yesterday.Did you go home yesterday? 这样的对话也不是真正的交际,因为回答者没有选择的自由,而发问者又不可能从回答者的回答中了解到他是否明白了自己的意思。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注意真正交际的三大特点。如,教师希望学生练习句型 Is it + adj.(color)?时,教师可以说:我脑子里想着一个球,球是个有颜色的球,你知道球是什么颜色吗?学生可以问 Is it white/ yellow/ black/ green…? 等等。这样的操练比听说法的句型操练前进了一大步。
(4)强调哪一方面能力的培养:强调语言的功能,一开始就训练听说读写。口头交际是在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通过磋商而实现的;书面交际时,语言的书面形式的意义也是通过作者和读者的相互活动而理解的,读者不但要看懂文章,更要了解作者的含义。
(5)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教师是组织者、顾问、交际者,提供方便者,学生是以交际者的身份参加学习,他们在课堂上是通过交际来学习交际。
5.当前主要教学流派 篇五
长期的发展和建设中,各国的城市园林绿化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下面从八种比较典型的园林流派来说明。
一、中式园林
1、中国古典园林
我国的造园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堪称“世界园林之母”。据史载,殷商时代帝王造园已很兴盛。园址都选在城郊,目的只为帝王游猎。开始以自然山林为主体,而至殷纣王时(公元前10世纪后),纣王已建成规模宏大的沙丘苑,以宫殿建筑为主,开农田为人工池。西周前期,周文王造灵台,方35千米,全为人工景观,有灵台、灵沼、灵囿(动物园)、壁雍(建筑物,贵族子弟的“大学”)。西周至战国,各诸侯国也都建有苑、圃、园、囿等,养动植物,并建有台、宫。
战国末,泰国建上林苑,秦始皇于其中建阿房宫,开创我国造园以建筑物为主体的新风格。上林苑,至西汉经汉武帝重建后,一直为我国古代苑囿模本,建筑物、动植物、山水及饲养动物、种植果木奇花的专业馆(观)都已具备今之植物园、动物园形式。西汉起,已于宫殿区内仿造自然山水景,如凿太液池,池中建有传说中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开“一池(水)三山”之先河,并以石雕动物、人物形象作配景,将神话中的天河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也仿造于园中。
魏晋南北朝,为我国造园广泛发展的第一个兴盛时期。随着山水画、田园诗的兴起与发展,造园也由西汉模仿大自然山水造园发展到写意山水园;由帝王造园,扩展到贵族官僚、庄主及文人造园。汉末至魏,曹操父子所造洛阳西游园、邮下西园(铜雀园),已基本从仿造大自然景观,发展到胜过大自然的人文景观。西园,由于曹
五、王粱等人的诗歌的广泛传播,更具有一番诗情画意。晋时身为小官而以诗画著名的王蓖之的会稽兰亭,是以诗文描绘而名传千古的一座文人园。晋末至南朝刘宋时谢灵运的会稽山庄,则是一座著名的自然山水园,寄情山水啸傲烟云,具有文人的闲情逸趣。
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出现了南北两个造园中心。南以南京为主,北以洛阳为主,造园非常兴盛。洛阳王公贵族,“争修园宅,互相竞夸,崇门丰室,洞户连房,飞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芳树,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洛阳以帝王所建的华林园、石崇(季伦)的金谷园最负盛名。华林园中的景阳山,及一个小吏张伦于宅中仿造的景阳山,其中洞堑、其上林木、山亭、沟涧,都与真山无异。南京从东晋至陈时一直修建华林园,规模远远超过洛阳的华林园,其中景阳假山有石室、溪谷、峭峡险壁,山上还设有景阳台。
隋唐,为我国造园的第二个兴盛时期。帝王苑囿,已发展到成熟的写意山水园,如隋炀帝的洛阳西苑,以水景为主,分为十六院(即十六个景区),并以人工制作的绢帛花作为园景,供隋肠帝冬季观赏,开创了以工艺品装点园景之先例,并将园景建造从石雕造型工艺扩大到花卉制作工艺。隋畅帝在洛阳,还开创了城市行道树的建设,对后代城市绿化影响很大。西苑以及唐王朝长安的英蓉园、曲江池、乐游园等,标志着我国帝王所造写意山水园的成熟与发展。而写意山水园最为典型的是唐朝众多文人所造的庭园、庄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王维的辋川山庄,李德裕的平泉山庄,以及洛阳城中裴度的绿野堂,白居易的园池(白乐天园)等。唐代更为突出的是假山艺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园中假山已成为不可少的一个要素,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思想,已成为造园家造园立意所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南方的太湖石及花木以白居易为代表已向北方移植,作为北国江南景观的材料。
宋代,是我国造园的第三个兴盛时期。宋除洛阳外,以开封为造园中心,宋徽宗亲自主持设计、建造的艮岳,是我国古代帝王苑囿发展到写意山水园的高峰。良岳,在城市边平地上仿照杭州凤凰山而创建成。
明、清时代的离宫、圆明园、颐和园和江南众多的私家园林均为世界园林的典范、我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园中以人工自然山水、植物造景为主题,创造自然生境,但又不是单纯的模仿,而使全园富有诗情画意,是大自然的再现。在布局上使园中有园,水中有水,岛中有岛;还采用了含蓄、曲折,因地制宜,巧于因借的组景手法。经过数千年的创造和发展,形成了东方园林特有的风格。它不仅影响着东方世界,也刺激了西方各国。当时的日本、朝鲜等东方各国都仿造中国式的风景园林。到18世纪英国造国家威廉•康伯把中国风景式园林介绍到英国,并在皇家植物园中建了叩园,使西方世界规则式的园林受到强烈的冲击,中国风景式园林在西方各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因此中国被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
2、中国现代城市园林绿化
由于历代战争和社会**,使我国许多著名的古典园林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城市园林绿化更是落后。清代末年仅在上海、天津、大连、哈尔滨等大城市的租界地中建有少数为殖民主义者使用的面积很小的“公(花)园”,至于居住区、街道、工厂等处的绿化仍是无人间津。辛亥革命后,政府宣布开放一部分皇室宫苑。杭州、成都、南京、天津等市开始建立个别公园向公众开放。个别城市植有小部分行道树。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工作极为重视,提出了“普遍绿化,重点美化”的方针。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经全国人民10余年的努力,全国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发展到26080公顷,公园548个,动物园37个。北京、上海等地不仅改建扩建了原有公园,而且新建许多公园和绿地。北京、南京、苏州等市的著名古典园林也相继得到了修缮、扩建;黄山、泰山、庐山等著名风景疗养区的交通、食宿等游览设施进行了修整和增设,并为人民群众游览休息服务。
十年**期间,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受到了严重摧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把园林绿化提高到两个文明建设的高度,在全国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重申“普遍绿化”和“重点美化”相结合的方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北京的双秀园和雕塑公园、陶然亭公园、松柏园等,上海的大观园、森林公园等,南京的药物园、森林动物园等,桂林的盆景园,无锡的杜鹃园,杭州的太子湾公园,洛阳的牡丹园,沈阳的鱼跃荷香和芳秀园等,合肥的环城公园等,都是全国城市园林的优秀作品。全国植物国有110个,同时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的植物园也有了扩大与发展。至今,全国公园达4000多个,面积有7.32万公顷。全国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52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22.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27.44%。全国绿化覆盖面积915764公顷。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养护管理逐步达到了机械化、科学化、规范化,涌现了一批现代优秀园林。目前我国已建立全国风景名胜区三级管理体系,计512处,总面积9.6万千米’。有7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完成了总体规划编制,并经国务院批准。此外,我国还积极开展世界遗产项目的申报和保护工作,至2001年底,我国已有黄山、泰山、万里长城、九寨沟等28处风景名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日式园林
日本园林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较大,其园林艺术风格取自中国唐代,创造了具有日本的人与自然相结合的园林特色。在公元十二世纪时,日本就已有了园林艺术方面的著作,提出了园林规划与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对园地利用和划分有独到见解,如在宫苑用地中建议的比例为:建筑占40%、开敞空占30%,绿地占30%。
镰仓时代(13世纪)已开始形成独立的回游式园林风格。其主要特色是把园外风景作为眺望对象,纳入设计要求。园中水体面积较大,配以各种优美的树木,景随路转,富有曲折多变的效果。室盯时代(14世纪),园林的组石技巧得到高度发展,桥梁、筑山、平庭、道路都得到了充分应用。在主要位置上,特别是水边,用殿阁来统一格调。以自然石为主,配置常绿树,枯淡结合。桃山时代(16世纪)兴起了茶庭的构造特色,在园林材料上力求天然美,努力保持原始形态和质感,园中植物材料丰富,用常绿树表现自然的粗犷气氛,具有自然幽寂之感。后来还产生了夜庭及石灯笼的配景。江户时代(17世纪)由于交通发达,皇子外出巡视机会增多,刺激了日本大型园林的发展,在大面积的园林中,可以极力模仿园内外的风景名胜,创造了缩影式的园林艺术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民族形式。一般在园林中心设立水池,水中立有小岛,再用小桥把岛陆相连。池的背后建有假山和瀑布,理水弯曲成河,并还点缀石灯笼和洗手钵等。古建筑在主要地位错落组合。明治时代(19世纪)后,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日本出现了很多大面积的国家公园。在庭园中重视草坪、花坛和羊肠小道的应用。例如,东京日比谷公园,就利用了规则式的特色;明治神宫的内苑,则是日本式,而外苑又为西方规则式。日本造园家认为,具有日本特色的园林形式与内容已被注意,一个适合日本国情的,人与自然高度结合的园林特色正在逐步形成。
日本园林不以鲜艳亮丽为特色,而是着力体现一种沉思、独处和宁静的自然之美。地形、水体、石头和植物是日式造园中的四大园林要素。
地形是园林构图的主要部分,不仅利用自然地形,也创造人工地形。
水体包括池、溪、水道、跌水等,在水体景观的应用中又常运用根据人的主观想象力形成的带有象征意义的成分,如日本园林中常用的“枯山水”,植物配置中宁用单色调、而不喜欢绚丽多姿,有时采用各种不同色度的或单色的苔藓、蕨类植物,在其旁植一小片草地。日本园林还多以各种乔木树冠、灌木枝条和叶色浓淡相宜配置,荷花则是水景中少不了的点缀植物。
日本自二战结束开始,在城市周围营造人工植物群落式防护林,提倡与自然共存,并制定有关保护环境的法律。日本当时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市民将城市绿化与环境视作与物价、住宅同等重要。
三、法式园林
以露台式园林为主要特色。早在14世纪时,法国的园林还只限于实用果园。17世纪时,著名造园家勒诺特将意大利规则式园林风格应用到法国。他既考虑到全园覆盖,又注意配合相称,有利于平眺,创造了具有法国特色的露坛式园林。如凡尔赛宫苑就是典型代表,在总体布局上以建筑为主体,放在整个园林的后侧,前面是笔直明显的轴线道路,与其他道路呈垂直或放射状相交。在交叉点上设立不同的纪念像、喷泉、花钵等,创造数个景观,借以夸张轴线,强调全园的广阔,道路两边低矮模纹花坛,高大的行列树对称布置。主要建筑和景物临水而设,充分利用河湖水面创造各种生动的倒影。各式各样的大小喷泉或喷泉群的设立都引人人胜。法国这种露坛式园林风格一直影响着欧洲各国。后来因为极端地崇拜模仿几何图案,进行强制修剪造型,造成了庸俗化,逐渐受到冷淡。
18世纪以后,造园家安特纳(Marry Antonet)又将中英式自然园林风格引入法国,建造了特啦农(Trianon)苑,受到了多数人的欢迎。19世纪,巴黎市区新造的大型公园中多具有中英式风格。但在这些中英式的园林中,依然保留了过去西欧园林的一切内容。
法式园林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和造园艺术的影响,法国贵族吉拉丹(Rene de Girardin,1735-1808)认为凡不能入画的园林都无价值,他所居住的别墅即是请画家起稿而建,充满了自然和浪漫的气息。自十七世纪中叶开始,法国也受到了来自中国和英国的造园艺术的影响。路易十四于1670年在凡尔赛仿造了富有中国情调的“蓝白瓷宫”,路易十五在凡尔赛的“小翠雅浓宫”附近建造了具英国田园风光的农舍,四周曲径溪流,树木葱笼。
位于巴黎西南的凡尔赛宫(图)是法国最具代表性的园林,也是世界园林的杰出代表。由路易十四于1661年开始经营,到路易十五世王朝方才全部完成,包括宫殿园林与凡尔赛城区,面积达1500多ha,是当时巴黎市区的1/4。全园规划由勒诺特尔主持(Andre le Notre, 1613-1700),水工由弗兰善兄弟两人(Francois & Pierre De Francine)负责。
凡尔赛宫园的中轴长3公里,垂直于在高坡上长400米的宫殿主楼。按中轴线对称布局,其特色是一半为十字型水渠,两侧分布工整对称的花坛、喷泉和雕塑。宫园内安排了一系列对景和开阔宽敞的空间,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精巧的细部和自由的斜坡取代了约束的石阶,不设围墙的园林与周边的田野融为一体,既取得了巴洛克手法的无限延伸,也体现了法兰西造园的简洁与豪放。凡尔赛宫的造园艺术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意式园林
意大利是古罗马帝国的中心,具有悠久的文化艺术,数百年前的园林古迹至今保存完好,是世界上著名的园林古国之一。代表作有哈德良山庄,建于公元117年,面积18千米2,由一系列馆阁庭院组成。
在文艺复兴以前(15—16世纪),它的园林以神为中心,方整有则,常设置水盘,点缀十字架,其中只用少量绿色灌木、果树、蔬菜布置。
文艺复兴之后,贵族们多迁居城市郊外,在山坡上建造别墅园林,讲究借景,以利园景增色。各种花草、树木在园林中得到了充分应用,常绿乔灌木规整修剪。但园林总体设计还是以规则对称的几何形图案为主。建筑布置在几何图案的中心或设在最高点上。在主体建筑的前方设有明显的中轴线,左右花坛、绿地对称划分。建筑前沿地势逐渐低缓而开阔,设有逐渐下降的露台,竖向为重叠状。花坛、草地、树丛左右对称布置,主要表现图案美。雕像、喷泉等设置在轴线的交叉点或终点上。主道上的登高台阶为直上的云梯,两边潺潺流水引入下面池中,创造优美的喷泉、壁泉、瀑布等水景。为了把规则的园林形式与自然风景融为一体,园林道路自然地把人们从低层露台引向高层露台上,眺望远景,从思想上把规则感逐渐消失在大自然中。在手法上,把远离建筑外围的规则布局形式逐渐减弱,直到与大自然融合。在植物配置上,常用开阔的草地和浓荫夹道的绿色走廊形成空间和影对比,富于气魄与变化。虽然在以后的园林艺术中把方形花坛、草坪、水池改为矩形,隅角部分稍有变化,但是意大利始终保持着古罗马的规则式园林风格,并一直影响着欧洲和世界各国。
文艺复兴初期的庄园代表作有美提契庄园,文艺复兴中期的庄园代表作有邱里渥别墅、埃斯特庄园、伦特等40多所。文艺复兴后期的庄园代表作有布拉地尼等几十处。
五、英式园林
以中英式风景园林为主要特色。18世纪以前,英国深受罗马规则式园林的影响。
公元五世纪之前,作为罗马帝国属地的英国在其早期的园林景观受到了罗马殖民方式的深刻影响。十二世纪时英国以修道院寺园为代表,到十三世纪时演变为装饰性的庭园,而后进一步出现了贵族的私家园林。
文艺复兴的早期,英国仍以模仿意大利作风为主,注重严谨的轴线对称和雕像喷泉的华丽,园林中以大型建筑为主体,建筑物的前方地势低缓而视野开阔。中轴线两侧绿树、花坛、花钵对称布置而不损视线,道路直线交叉,区划出整形的花坛、草坪,在交叉广场中心布置雕像、喷泉,树木修剪成几何型等。
18世纪后,英国园林在风景热的影响下,出现了自然的风景园林。当时著名造园家威廉•康伯(Wiuian chamber)吸取了中国风景式造园艺术手法,在英国皇家植物园中造了中国式的叩园。风景式园林一时流传全国。园林中的轴线一时降为次要地位,普遍地把直线规则式的道路、列树、绿篱等改为自然式。在弯曲的小河上建造拱桥,配以枯木,或从旁建一宝塔,使之呈现优雅的自然景色。主要建筑物近旁的绿地布置采用规则式,花坛色彩常年保持鲜艳夺目,成片的草坪绿茵如毡,可作为娱乐场。建筑的远处绿地采用自然式布置,逐渐与大自然调和,以利远眺自然风光。
英国三岛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适应许多植物的自然生长,比之法国和意大利规则式园林的修剪更能体现植物的自然之美和生态特性而获得满意的效果,后者的规整、几何机械式的布局也易使人感到景观的单调和拘束,因此自十八世纪中叶后,英国园林趋于自然之风,特别是中国“师法自然、高于自然”的造园艺术一经英国人接触和了解,便甚为推崇,引入英国后形成了流行的自然式造园风格;也由于英国文学和欧洲绘画向有崇尚自然的作风,英国散文家和诗人歌咏自然、赞美自然,认为抛弃轴线对称就是表现自然主义。
从十九世纪开始,古典园林风格又在英国重新抬头,但主要集中在伦敦几个大型皇家公园的改建,特色是强调植物的多样性,富有园艺情调,代表人物有杰基洛等(Gertrude Jechyll, 1824-1833)。
随着十八世纪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加剧,也由于社会阶层关系的变化,愈来愈多的公众强烈呼吁开放公众公园(Public park),继利物浦伯肯海德公园(Birkinghead Park)于1859年开放为世界上第一个公众公园后,往日由皇家、贵族富豪们驰马狩猎和观赏游玩的私家园林逐渐被迫陆续开放为公园。从首都伦敦开始,肯盛顿公园(Kensinton Gardens)、圣詹姆斯公园(St.James Park)、格林公园(Green Park)和海德公园(Hyde Park)等相继开放。
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受到西欧兴起的“回归大自然”运动的波及而感到原来城市中传统的拟自然式园林似乎还未摆脱陈套,于是在城市中开辟了一些自然绿地,即所谓“城市森林”。英国伦敦在海德公园滨湖区建立禁猎区,在摄政公园建立苍鹭栖息区。
近十五年来,在英国的城市中,以生态要求为基础的城市公园建设、绿化建设与自然保护规划得到了蓬勃发展,以适应人们在城市环境中享受自然的需求。英国的许多城市当局在公园与绿化建设中都采用保护自然的策略,他们提供政策框架,列出自然保护的目标、范围、重点内容和适合生态管理的必要政策,通过规划来确定其具体措施。英国大伦敦的城市公园建设、绿地自然保护工作近10余年来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大伦敦议会(The Greater London Council)于1984年发行了科普手册,他们要求地方政府认定并提供对具有自然保护价值的场地的保护,在新的发展计划中考虑生态因素,强调把重点放在自然环境,鼓励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在缺乏野生动物的城市区域。从那时起,伦敦共确认了130处大都市重要的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场所。这些场所是各自治市内植物生长最好的样地,意义特别重大。
六、德式园林
以丰富的自然植被森林公园为主要特色。19世纪以前,德国园林一直在规则式园林艺术风格的影响之下,古老的修道院中的园林布局仍是规则式的。建筑物的前面有明显的轴线,高低的露台,台中设有华丽的喷泉、水盘,大理石的直道两侧设有岩窟,配以群像、花钵和花架,整个园林显得十分幽静自然。
19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古代园林受到了严重破坏,兴起了建造森林公园的热潮,特别强调园林的功能,尤其重视研究绿化对于保健、卫生、环境科学的作用。德国造家们认为,过于自然的风景式园林并不优美,只不过是一种无意识的作品。他们提出既要利用自然,又要有组织地图1—11法国凡尔赛宫庭园中心部分平面图布局,用森林来美化,才能达到良好的愿望。在公园中功能分区明确,如为了增进青年们的健康,增设了一些适合青年特点的运动场和水上划船等设施;为了老年人的休息,专门造了装饰园,用乔灌木等隔离,内没有安静的水面、凳椅等,在人工残壁上布置富有朝气的花草,形成了安静、幽雅、古老的风景式园林特色。在森林公园中,分区也很细,甚至专设沙池供小孩玩耍,日光浴水池清澈见底,可供幼儿专用。
七、美式园林
1783年独立后,美国在园林艺术手法上既有古罗马规则式的特色,又有东方风景式的风格。近代园林规模之大、数量之多,现代化程度之高,是各国罕见的。在大城市中,不仅开放所有的公园、风景名胜,各种现代化设备的“未来世界”、“神话世界”等游乐园,甚至白宫和高达100层以上的摩天大楼,也向游人开放,以鸟瞰市容。各大城市还在近郊建立了一批大公园,其中具有各种特色的天然国家公园就有40多处;为了充分利用大自然风景资源,1872年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公园—黄石公园。该园位于北洛基山与中洛基山之间,总面积有8.67万平方千米,山巓起伏,峡谷险要,瀑布四溅,银龙飞舞,地表熔岩覆盖,大小间歇喷泉就有3000多处,可自然喷出近100米的热水柱,为世界著名的热喷泉。在天然公园中,不仅可利用自然山水、森林美景、亿万年来大自然雕琢的奇特山势,而且还保存着稀有的名贵动植物化石。有的还设有真人博物馆和设备齐全的野味茅舍、野营等设施,进行科普教育,供游人住宿、游览。除了现代化交通工具外,还有木舟、小毛驴等,以适应当地原始情趣。
6.当前主要教学流派 篇六
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由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运动技术和技能,进而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形成良好意识品质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过程。它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体育在“大教育环境中”的地位被人为的削弱,为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地促进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以下,对当前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问题之一:教学指导思想方面
重视活跃的课堂气氛,忽视学生基本技能与基本技术的培养,同时,教学过程中盲目合作,流于形式,体育教学在实施新课改后,课堂气氛明显活跃,大多数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淡化了“双基”教学。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有的教师忽视了学生必要的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课上只求学生动起来,不求学生如何掌握技能;只求走过场,不求技能的提高;只求欢乐,不求身体练习的负荷实效,忽视了运动技能教学,丢失了体育教学之本。
问题之二:教学内容选择方面
把体育课变成体育达标测验课和中考体育测试项目模拟考试课,达标项目中有什么就教什么,中考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做实际上是把体育教学的目标任务简化,与体育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趣味性背道而驰。
问题之三:教学方法手段方面
从事“注入式,填鸭式”教学的人,他们强调教学“以教字为中心”、以“教师中心”,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方法去上课,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体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混同于分组教学,分层教学。教学分组随意性强,合作式学习自由化,注重生生互动,而忽视师生互动,无明确角色分工或角色责任,成为放任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形成很多学生喜欢体育,但并不喜欢体育课,这会对于学生的养成教育产生不良的影响。而相反的另一面,个别从事“新理念”研究的人,他们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他们提倡体育教学中也让学生进行“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问题之四:教师和学生的比例
由于受应试教育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以下问题的产生:①学校有体育课课表,但没有体育课的形式。②学校有体育课,也有体育课的形式,但体育教师确不花精力去进行训练和研究。③学校有体育课,也有体育课的形式,但上课学生人数太多,也使得课的科学性、趣味性、安全性等难以得到保证。
解决问题的对策
我们认为要解决体育教学中现存问题有以下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把体育教学从传统的 “注入式,填鸭式”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为中心“自主式”。
2.合理选配教材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师应注意所选教材的科学性、基础性、全面性。注意不同教学内容对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影响。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与素养。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学校应经常让他们去学习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让体育教师得到最新科学研究成果的武装。
7.当前主要教学流派 篇七
一、西方主要教育哲学流派关于师生关系的回溯
20世纪是西方世界社会政治经济状况都发生重大变化的年代。在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 人们从其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 为当代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提出了答案。关于师生关系,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流派与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流派对于师生关系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和对立。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师中心说”,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者要为儿童的未来着想”, 同时儿童时不时会表现出一种“不服从的烈性”, 因此他主张教师可以采用诸如威胁、监督、命令、禁止和惩罚等手段来管理学生, 尽管他也认识到这些手段是消极的, 甚至还提倡把教师的权威和爱结合, 但是, “那种试图完全排除体罚是徒劳的”。因此, 传统的师生观是以提倡教师的绝对中心和权威为基本特征的, 要求学生的身心发展完全依赖于教师。
而杜威反对以教师为中心, 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他提出了“儿童中心论”, 要求把一切措施围绕儿童转动, 力图削弱传统教育中教师所具有的那种专断性的主导作用, 主张把教育的中心由教师转到儿童。他主张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 依照儿童的兴趣组织各种活动, 教师要以一个成员的身份参与其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个人的价值, 要考虑受教育者的爱好、愿望和感情倾向等, 特别是要重视学生现在生活和生长的需要。“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从做中学”,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20世纪西方主要教育哲学流派关于师生关系的继承发展
1. 进步主义、改造主义教育哲学流派对师生关系的主张。
进步主义教育哲学流派继承和发展了实用主义的教育哲学思想, 认为教学活动应该尊重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认为是儿童而不是传统的学科内容和价值观决定学校的课程和活动, 强调儿童的自由、儿童的创造性, 重视培养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根据儿童本能生长的不同阶段供给他适当的材料, 促进本能的表现与发展。因此, 教育应该是主动的。
此外, 进步主义教育哲学流派还认为儿童应该按照他们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学习, “进步教育”的基本原则是:“表现个性和培养个性, 反对从外面的灌输;自由活动, 反对外面的强制纪律;从经验中学习, 反对从教科书中学习;反对以训练方法获得某种孤立的技能和技巧;尽量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机会, 反对固定不变的目标和教材。”所以, 教师与其作为一个有权威的人物不如作为一个指导者或顾问来行动。因此, 教师的职责并不是依靠权威来指挥学生学习, 教师只是学习的向导, 起了协调的作用。
改造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布拉梅尔德, 他自称, 改造主义是“危机时代的哲学”, 从教育改造社会的总目标和必须培植“社会同意”的重要任务出发, 提出教师对学生所灌输的东西, 是允许学生公开进行辩论的, 他不能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理论, 学生对这些理论接受还是拒绝, 要由学生自己来决定, 学校教育必须体现“真正民主”的新社会秩序, 最根本的就是教师应该用民主的方式去说服、劝说学生。
2. 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教育哲学流派对师生关系的主张。
要素主义教育哲学流派在师生关系上重申了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权在教师而不在学生。从反对进步主义者倡导的“儿童中心主义”出发, 认为必须恢复教师的“权威”地位, 使教师把握教育的主动权。他们认为, 只有教师才能把人类的历史遗产、民族文化的共同要素以及成年人的世界介绍给儿童, 而单纯依靠儿童自身是不能理解他必须学习的一切。他们认为, 在重视儿童的兴趣和有目的的活动方面, 他们并不比进步教育要求得少。但是, 儿童的兴趣与能力则必须由教师给以发展。在使儿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以及情感、道德人格的成长方面, 教师都要直接负责对儿童的教育、指导和管理。他们还明确提出:“‘把教师放在教育体系的中心’, 充分发挥教师的‘权威’作用, 树立教师的权威。如果学生对‘要素’的学习不感兴趣, 就应该强制他们学习。在教育过程中, 学生的自由不能当作手段, 而应看作过程的目的和结果。”
关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永恒主义教育家也有着自己的观点。他们反对学生中心说, 认为其过分夸大了儿童的兴趣和自由在教育中的作用, 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在永恒主义看来, 教育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理智的活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学生只有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才能掌握普通科学文化知识, 发展他们的理智能力, 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同时, 永恒主义认为, 不能只向学生传授一些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还要具有“应该给一切人以更多的教育, 这不是熟练的技术, 不是知识, 而是自制的能力, 抵制意气用事的能力”。这种教育是一种效果持久性很强, 促使学生不断发展的教育。好的教学方法的主要标准取决于它是否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而选择教学方法的关键是要区别对待不同的学习对象, 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水平、抽象能力以及不同的学习对象来选择教学方法。
3. 存在主义、人本主义教育哲学流派对师生关系的主张。
上世纪50年代, 作为直接从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理论中新产生出来的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 他们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要帮助人去做“自我发现”, 发展人的个性和自由, 其自我生成论的教育观是其师生关系观的基础和出发点。如布贝尔所说, 人与外部世界有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关系:一种是客观的关系, 即“我”与“它”, 还有一种是主观的关系, 即“我”与“你”的关系。教师是促进学生获得自由、自我完成的人。他的任务是:在学生向着发挥个人才能前进的旅程中, 帮助每一个作为一个人的学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一种纯粹个人的事业, 教育只须使受教育者对自己负责就行了, 学生就是要勇于成为他自己。”所以, 存在主义教育家强调师生之间的“对话”方法。在“对话”中, 教师应该把学生视为一个独立自由和自由发展的人, 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人本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一种思潮。“由于受唯科学主义的影响, 人们对教学研究的态度主要是‘实然’的, 存在比较极端的‘科学化’倾向。走出这一误区, 人们提出了教学民主化和教学人文化的要求, 进而生发出对教学研究的‘应然’态度, 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价值论态度”。在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指导下, 教师和学生是作为“人”相遇在一起并建立一种人格平等的关系, 不是异化的“工具”或“手段”。教师要重视自己作为“人”的价值, 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价值, 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和交流中给学生以启迪。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 “其作用没有被抛弃, 而是得以重新构建, 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向与情境共存。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 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
三、20世纪西方主要教育哲学流派师生关系观对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启示
无论是“教师中心”还是“学生中心”的师生关系, 他们的利弊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凸显出来,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深化,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有重要作用, 因此, 我们要寻找建构一个新型师生关系, 以满足当前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
1. 建立平等与民主, 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
在不少教育家的论述中, 都体现了民主、平等、合作的观点, 张宗麟指出, “无论何物, 能经过师生合作而成者, 愈有意味”。平等的师生关系主要体现在师生人格上的平等, 教师的民主平等意识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一种境界, 是一种水平和能力, 更体现了教师的品德和修养。因此, 师生在人格上应置于对等的平台, 主客体对立的师生关系不打破, 真正的对话就不可能实现。
传统观念中的教师是机械的知识传播者, 而学生则是知识的接收者, 一定程度上会产生对其在知识上的依赖感, 所以, 要扭转这种不平衡的状态, 教师则应主动地与学生对话, 塑造自己的民主形象, 注重发扬教学民主。在这种关系中, 师生双方都作为完整的、独立的个人而交往, 相互之间可以真诚地进行平等对话。同时, 在和谐民主的氛围里, 学生心态平和, 师生容易沟通。做到理解与合作, 教师要善于理解学生, 与学生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
2. 学会尊重与信任, 创设健康的心理环境。
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尊重和信任是人的较高层次的心理需要。作为教师,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社会人来看待, 特别是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任何情况下都不要使其自尊心受到伤害, 因为这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内驱力和精神支柱, 是他们自我意识的表现。其次, 要信任每一个学生,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相信他们经过努力都会取得成功。
目前, 在我国学校内, 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负担, 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 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变化, 都使学生感到迷茫, 部分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便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学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建立学生心理和谐教育机制, 建立心理咨询中心,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宣讲, 测试普查, 咨询等形式, 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促使个体心理品质健康、均衡发展。
3. 加强理解与合作, 构建新型的对话教学。
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要善于理解学生, 要在深入熟悉和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理解他们, 包括他们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等。在此基础上, 同他们建立一种合作关系, 让他们时刻感觉到教师是在同他们一道学习, 共同进步, 教师就是他们的朋友一样。
理解与合作才能带来互利双赢, 同样, 师生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交流,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 以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为基础, 双方互相倾听和言说, 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理解和“对话”中, 获得了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其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 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 而是一种“共享”——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从而达成理解与合作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对教育实践有帮助。
总之,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对师生个人、学校发展, 乃至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做到以学生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主导要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的兴趣、需要、性格等方面为出发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师生双方角色的完美配合, 和谐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建立。
在教育价值论的范畴中, 师生关系实际上反映了价值主体与他的作用对象价值客体之间的关系, 是教育价值主体与它的作用对象之间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良好的师生关系, 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 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进步教育”的基本原则是:“表现个性和培养个性, 反对从外面的灌输;自由活动, 反对外面的强制纪律;从经验中学习, 反对从教科书中学习;反对以训练方法获得某种孤立的技能和技巧;尽量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机会, 反对固定不变的目标和教材。"
存在主义教育家强调师生之间的“对话”方法。在“对话”中, 教师应该把学生视为一个独立自由和自由发展的人, 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8.当前主要教学流派 篇八
关键词:企业实践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企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生产为导向的专业教育体系,定位于实践应用,面向地方经济社会生产实际,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其办学定位,决定了职业院校教育过程,必须突出职业技能教育,侧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构建起与理论教学体系紧密联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不难想象,对于职业院校来讲,实践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职业院校重视实践教学的根本原因,在于实践教学是学生能接触真实环境,深入生产实际,从真实工作任务中学习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促进学生职业素质与技能养成的重要环节。没有实践教学过程,就不能实现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缺少实践教学环节,就称不上是职业教育。目前企业实践教学这一块,大多数学校仅作为毕业实习或综合实训进行,以把学生安排到企业为主要目的。由于缺少内容计划、实施方案以及评价管理的规范性指导,难免使企业实践教学不能有效地实施。因此,就目前企业实践教学状况做些考察分析,提出一些改进对策,很有必要。
二、当前企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企业实践教学是职业院校整个实践教学的一部分,尽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企业实践教学高度重视,但现实中,由于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整体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完善,企业实践教学也就自然受到影响。
(一)开展实践教学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政府对于学校与社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的政策引导还不够,缺乏制度和机制保障。实践教学还不能有效地予以实施。企业是培养实践技能的重要基地和场所,但企业以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帷幕的,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并不给企业带来多大收益,参不参与教育,企业同样可以获得人才,消极对待参与教育过程。因此,大多数情况是学校方对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积极性高,而单方面努力也难以实现应有的目标。
(二)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教育职能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有接近社会实际的机会,学到那些非到企业不可才能获得的技能。但目前不少学校的表现令人不解。一些企业与学校合作就是双方相互挂挂牌子,停留在形式上。对合作开展实践教学要利用企业哪些条件,做哪些教学活动,如何进行这些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都缺乏深入系统的探讨和拿出实际有效的行动。学校仍然执行的与传统大学教育类似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把实践教学环节具体落实到位,大多只是为学生找到毕业实习地点。
(三)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还没有系统制定和明确
实践教学目的是培养技能,每个专业知识、技能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内容体系。但目前为止各专业到底要培养哪些专业技能,运用什么教学方式、教学平台,在什么时间、场所训练这些技能等问题,都还没有明确,也缺乏深入的调研。对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要求、标准、实施计划,都还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做出系统的规划、设计。教学内容是教师和学生教与学活动的依据,教学内容不确定,实践教学也就难以系统有序地开展。
(四)管理模式不适应开展实践教学的要求
开展实践教学是应用性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一项新的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必须改变传统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建立覆盖实践教学管理指导,与理论教学协调统一的常规教学管理体系,在与企业合作制定教学计划的前提下,进行日常教学运行管理。而现在实际上,以传统的学校和教室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学校主体突出,企业主体缺失。实践教学管理机构人员配备没到位,职能没有明确。实践教学的质量监管、评价还不到位,教学评价标准没有确立,相关的管理制度也不健全。
(五)缺乏实践教学的各项必要条件
教学活动依赖于教师、场所平台以及一定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教学场所设施是开展实践教学,学生能接触实际,进行做中学、学中做的必要条件;实践教学方式是利用教学资源,师生开展互动,进行技能训练的活动方式,是体现技能学习特点的教学模式。而目前高校教师来源基本上是从大学毕业,又进大学当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和相应技能,教师基本不适应实践教学要求。教学基地场所建设也存在不足,教学方式也没有充分开发利用。实践教学任务基本上未能全面落实。
三、完善企业实践教学功能的主要对策
由于实践教学是全新的教育工作,所以,尽管经过多年的探索,其整体教学方案或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和成熟,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全面确立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教学地位
应用型本科和高等职业院校,都是以培养社会生产实践所需的实用性、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等院校,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教育部对应用型高校办学模式改革提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要求。既有传统高等教育的理论知识教育,又要求有实用技能知识教育。职业技能培养作为职业院校特有的教育任务,虽然具有特殊的功能,但要把这样一个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起来,首先要从观念上真正确立其在职业教育模式中的地位,才能从教育过程的各个具体方面落实实践教学工作,包括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技能培养课程开发,探讨技能教育方式或途径等。
(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的确立是落实技能培养任务的具体内容之一,是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合格人才培养标准评价的要求。要全面落实职业技能教育目标,必须制定完善的专业技能培养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制是内容是相互关联的,实践过程就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过程。将理论付诸实践,从而能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操作问题,技术问题。因此,依据大学知识结构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与公共通识课程相关的技能培养内容,与专业基础课程相关的技能培养内容,与专业方向课程相关的专业技能培养内容,以及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拓展性技能内容等。技能培养的内容体系完善了,实践教学任务才能系统的实施。
(三)创造和完善实践教学必要的各项教学条件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高校培养实用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职业教育培养过程中的一项新的教学任务。为有效完成这一教学工作,应用型高校必须要为之创造相应的教学条件,依赖传统高等教育方式,是无法实现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首先,需要一批能适应职业技能教学需要的教师。职业教师队伍要求技能进行理论教学,也有生产实践经验,能从事技能教学训练,专职教师与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完成实践教学。这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其次,要搭建开展实践教学的平台。提供各项技能学习所需的校内、校外的各种教学场所和设施。其三,要创建一套适应于职业技能训练学习要求的教学方式方法。技能的教学具有操作性,技巧性,不同的技能要有不同的教法,不同于理论教学,靠灌输方式就可解决问题。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技能教育效果。
(四)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应于学校管理层面,应当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人员,来组织实施实践教学计划,监督、评价管理实践教学活动。传统高校各项教学任务的实施从校级层面到中层部门,再到具体实施的系部专业以及教研室等一系列机构保证了教学工作的运转。实践教学活动也是一个包含多方面工作的教育体系,组织管理职能也不可或缺。否则难以保证实践教学方方面面工作得到落实或有效执行。首先,实践教学一系列制度规范要有人来制定;其次,实践教学各项训练任务教学大纲、计划、指导书也要人来做。对实践教学过程及质量考评也要进行管理与监控,企业实践教学涉及与企业之间的很多联系、协调等工作也要相应的部门和人员来做。没有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实践教学工作就难以有效地实施到位。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
[2]李景宝.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地位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20).
[3]陈西府,周海.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J].高校理科研究,2007(34).
【当前主要教学流派】推荐阅读:
当前中国腐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07-04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08-02
当前推进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09-03
浅谈当前交通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预防对策12-21
心理学主要流派介绍10-13
浅谈当前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出路06-25
当前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差原因分析与对策10-19
对当前几种语文教学法的剖析研究11-02
教学部主要工作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