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文言文阅读题

2024-09-23

《北史》文言文阅读题(精选7篇)

1.《北史》文言文阅读题 篇一

《北史》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韩褒,字弘业,颍川颍阳人也。褒少有志尚,好学而不守章句。其师怪问之,对曰:“文字之间,常奉训诱,至于商较异同,请从所好。”师因此奇之。及长,涉猎经史,深沈有远略。时周文帝为刺史,素闻其名,待以客礼。及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诸将遣使迎周文。周文问以去留之计,褒曰:“此天授也,何可疑乎!”周文纳焉。大统初,迁行台左丞。

出为北雍州刺史。州带北山,多有盗贼。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之知。厚加礼遇,谓曰:“刺史起自书生,安知督盗?所赖卿等共分其忧耳。”乃悉召杰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置为主帅,分其地界,有盗发而不获者,以故纵论。于是诸被署者莫不惶惧,皆首伏日:“前盗发者,并某等为之。”所有徒侣,皆列其姓名,或亡命隐匿者,亦悉言其所在。褒乃取盗名簿藏之,因大榜州门曰:“自知行盗者,可急来首,即除其罪。尽今月不首者,显戮其身,籍没妻子,以赏前首者。”旬日之间,诸盗咸悉首尽。褒取名簿勘之,一无差异,并原其罪,许以自新,由是群盗屏息。入为给事黄门侍郎,迁侍中。

累迁汾州刺史。先是,齐寇数入,人废耕桑,前后刺史,莫能防扦。褒至,适会寇来,乃不下属县。人既不备。以故多被抄掠。齐人喜于不觉,以为州先未集兵,今还必不能追蹑,由是益懈,不为营垒。褒已先勒精锐,伏北山中,分据险阻,邀其归路。乘其众怠,纵伏击之,尽获其众。故事,获生口者,并送京师,褒因是奏日:“所获贼众,不足为多,俘而辱之,但益其忿耳。请一切放还,以德报怨。”有诏许焉。自此抄兵颇息。

褒历事三帝,以忠厚见知。武帝深相敬重,常以师道处之,每入朝见,必有诏令坐,然始论政事。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而阳不之知 阳:通“佯”,假装

B.褒取名簿勘之 勘:校对

C.由是群盗屏息 屏息:此处指不敢作乱

D.故事,获生口者,并送京师 故事:先例,成法

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韩褒“深沈有远略”的一组是( D )

①褒少有志尚,好学而不守章句

②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之知

③所有徒侣,皆列其姓名

④褒至,适会寇来,乃不下属县

⑤先勒精锐,伏北山中,分据险阻

⑥每人朝见,必有诏令坐,然始论政事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少年韩褒就有志向与追求,对于学习也有不凡的见解。在恭谨地接受老师教诲的同时,也能按照自己的心意有所偏好。

B.北雍州多盗贼出没,韩褒任刺史期间,先深入调查摸清了情况,又明榜昭告公布自首期限,再采用鼓励激励自首的方法。最终制服盗贼。

C.宽以待人是韩褒为官的特点,为人的品质。在北雍州,他能宽恕诸盗贼的罪过,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对齐寇更是以德报怨,放还俘虏。

D.韩褒历经北朝三个君主时期,以忠诚厚道而闻名。武帝每每朝见时,先下诏让他坐下,然后才议论朝政,恭敬如执弟子礼。

4.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乃悉召杰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置为主帅,分其地界,有盗发而不获者,以故纵论。

(2) 所获贼众,不足为多,俘而辱之,但益其忿耳。请一切放还,以德报怨。

文言文参考译文:

韩褒,字弘业,颍川颍阳人。韩褒从小有大志,喜好学习而不拘泥于章句之学。他的老师感到奇怪就问他,他回答说:“章节句读的学问,常常听取您的教导,至于研究比较道理的异同,请(允许)我依从我个人的喜好。”老师因此感到他奇特。到长大以后,广泛地涉猎经史,个性深沉,谋略远大。当时周文帝做刺史,一向听说韩褒的名声,以客礼相待。到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所害,各位将领派人迎请周文。周文拿(是)去(是)留的计策问韩褒,韩褒说:“这是上天赐给的,还能迟疑吗!”周文采纳了他的计策。大统初年,调任行台左丞。

出京外任为北雍州刺史。雍州北面环绕着山,常常有盗贼。韩褒暗地里查访,都是豪门大族所为,却假装不知道。对他们多加礼遇,对他们说:“我是读书人出身,怎么懂查究盗贼的事情?仰仗各位与我共同分担忧愁。”于是把那些是乡里祸患的凶暴狡猾的.年轻人都召集起来,让他们负责照管,划分地界,有盗掠的事情发生而不能抓获的,以故意放纵论处。于是那些被任命的人没有不惊惶恐惧的,都自首认罪说:“以前发生的偷盗劫掠的事情,都是我们做的。”所有同伙,都列出他们的姓名,有的逃亡隐藏起来的,也说出他们藏身的地方。韩褒于是把写有盗贼名字的簿子收起来,在州门口出文告说:“自己知道自己做盗贼的人,可以赶快来自首,就免除他的罪。过了这个月不自首的,(一旦捉拿到了)要暴尸示众,没收财产,妻子儿女归官,用来赏给先前来自首的人。”十来天之间,所有盗贼都来自首了。韩褒取来写有盗贼名字的簿子核对,完全没有差错,一并宽宥了他们的罪行,允许他们改过自新,从此盗贼不敢作乱。入京做给事黄门侍郎,调任侍中。

累官调任汾州刺史。在此之前,齐国军队多次入侵,百姓不能正常耕作,先前的刺史,没有人能防御抵挡。韩褒到任以后,恰好敌寇来犯,于是不告知属县。百姓既然没有防备,因此多被抢掠。齐国人很高兴没被发觉,认为汾州先前没有集中军队,现在回去一定不会被追击,因此(防备)更加松懈,不筑营垒。韩褒已在此前率领精锐的部队,埋伏在北山中,分别占据险要的地方,在他们回去的路上堵截。乘着他们的士兵懈怠,放出伏兵攻击他们,把他们的士兵都俘虏了。按照旧例,俘获活口的,一并送到京师,韩褒趁机上奏道:“所俘获的敌人的士兵,不值得以多为能,俘虏他们而羞辱他们,只是增加他们内心的愤怒罢了。请允许全部放还,用恩德回报仇怨。”皇上下诏书答应了。从此抢掠的事情很少发生。

韩褒先后为三代皇帝做事,以忠厚而知名。武帝非常敬重他,常常用对待老师的礼节对待他,每次入朝觐见,一定先下诏让他坐下,才开始谈论政事。

2.《北史》文言文阅读题 篇二

综观全国各地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作为一项必考内容,其考查要求为能够“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所选材料绝大多数为纪传性的,考查能力级别分为四等,即识记A,理解B,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考查题型分为客观和主观两种。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客观题的最后一题一般为综合分析题,它对考生理解整篇文章,快速准确地解答其他各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对这道题的认识。

细析此题可知,其在考查能力级别上属于C级,但有时也有对D级的渗透,主要考查考生的“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且一般是“选非题”(选择错误的一项)。所以,笔者以为,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时,根据此题为选非题,题干中包含的正确信息远远多于错误信息的特点,考生在阅读完整篇文章后可不按从前至后的常规顺序答题,而是先阅读这一道综合分析题2—3遍后再来处理其他各题。如此就可充分借鉴此题提供的文章信息,从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提高解答的正确率。

另外,由于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因此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选文细节处的理解。细析后笔者发现,命题者对此题障碍的设置一般可分为四类,即“1.偷换主体,张冠李戴;2.交错时地,杂糅事件;3.变更条件,混乱因果;4.曲解词句,无中生有”,而且依此为序难度递增进行考查。笔者结合例子略作解说。

障碍一:偷换主体,张冠李戴。

此障碍用公式可简要表现为:文中—A+B,C+D;题干中—A+D,C+B。意为文中主体A做了B事,主体C做了D事;在选择肢中却被偷换成主体A做了D事,主体C做了B事。说明:此障碍为四种障碍中难度较小的一种,考生解答时可首先考虑。如2009年高考广东卷第8题选择肢A和C: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原文为: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

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对照原文可知,A.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C.“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两个选项均犯了偷换主体、张冠李戴的错误。

障碍二:交错时地,杂糅事件。

此障碍用公式可简要表现为:文中—甲事=A时+B地,乙事=C时+D地;题干中—甲事=A时+D地,乙事=C时+B地;甲事乙事=A时+B地。意为文中在A时B地发生了甲事,在C时D地发生了乙事;到了选择肢中时间地点却被交错配置,从而使得事件杂糅了。说明:考生解答此题时,只要发现选择肢中出现了对事件的概括,则要首先考虑此种障碍是否存在。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2第10题选择肢C:

C.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

原文为———原平曰:“普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

文意为:(一)他步行改走他道去钱塘卖货。(二)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要旁人的帮助。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他常常停船等待,似乎这样已成了习惯。据文意可知,选择肢C说错了时地,导致了时间错误,“运瓜时”应为“每次行船来钱塘”。

障碍三:变更条件,混乱因果。

此障碍用公式可简要表现为:文中—条件A→结果B,条件C→结果D,或A+B→C;题干中—条件A→结果D,条件C→结果B或A→C,B→C。意为文中条件A引起了结果B,条件C引起了结果D,选择肢中却被更换成条件A引起了结果D,条件C引起了结果B;或文中条件AB共同引起了结果C的发生,而在选择肢中变成单是A或B引起了结果C的发生。说明:考生解答此题时,只要在选择肢中发现有“因为、所以、由于、使得、致使、导致、以至于”等因果关系的标志性词语,则要重点考虑此种障碍是否存在。如2009年高考四川卷第10题选择肢B:

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原文为:“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说的是:“后世再无井田之法,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因为学校之衰败。”原文是两个因果关系,而B项中变更了条件,从而混乱了因果。

障碍四:曲解词句,无中生有。

此障碍可简要理解为:文中词语A本为B意,而在选择肢中却被故意解释为C意,从而使得选择肢在文中没有了依据,变成了无中生有的错误。说明:此种障碍为四种障碍中难度较大的一种,考生可在考虑以上三种障碍后,然后分析此种障碍是否存在。如2009年高考山东卷第12题D项: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原文为: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子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比照原文可知,“因”非常重要,联系上下文应理解为“于是”之意,也即罢免了该官吏,而选项中解释为“要罢免这个官吏”,很显然对“因遣之”进行了曲解。

简言之,文言文阅读客观题的最后一道综合分析题在整个文言文阅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上四种障碍是命题者经常设置的,在处理此题时我们抓住这些病征,可以快速准确地解答此题,从而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解答效率。

摘要:文言文阅读综合分析题非常重要,必须高度重视;抓住障碍特征,快速、准确地解答题目,提高解答效率。

3.文言文阅读检测题 篇三

许省初家传

张惠言

海宁许嘉猷,尝与余同教习官学生,相友善。嘉庆辛酉谒选知县至京师,时过省余,为言其六世祖省初君事,曰:许氏先茔在邑之洞孔山,茔外有田,势家欲夺之,以重利啖其族人。或许之,则犁其茔表,族父兄莫敢言。君才十余,奋然以状白布政使。布政使使下其事有司,百计挠君。君词强,弗能折。久之卒以田归许氏。海宁西路盐场,课重一邑,黄口腹孕皆有征,灶户大病。君白当事,岁免金八百有奇,丁减课一钱五分,存场之征三分之一。 是时倭寇略海上。都指挥周应祯御之海宁。君以便宜干之,事多效。嘉靖甲寅,应祯逐寇至黄山岭,君集义勇为左右翼。倭惧,遁去。应祯治军严,海宁人德之。会其殁,君上其事巡抚,请立庙于黄山,名其岭曰“都司岭”。君补学官子弟,一试于乡,不得志,即弃去,读书灵泉山中。及卒,县人祀之西仓报功祠。

余曰:古之人所以汲汲于仕进者,岂为一身之禄利哉?惧其没没以死,而泽不及于人也。后之仕进者不然,利害若毫毛比,可以就其禄利者,罔弗前也;可以损其禄利者,罔弗后也。是故位愈高而业愈卑。及其死也,没没与匹夫等,不亦哀欤!君不屑与举子为伍,而其所立者,及于家于邑,殁数百年而俎豆弗衰。其与当时科第为显官者,得失何如也?嘉猷请书其事于谱,遂次而传之。君名敦胄,字仍甫,省初其号,为海宁泉里人,其先自唐雎阳太守远。宋提督潞州军事某,始居海宁。明初有国器者,应特征,同知海州,有政绩,祠名宦,七世至君,实雎阳之二十七世孙云。

(选自《茗柯文四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重利啖其族人 啖:引诱

B.君词强,弗能折 折:转折

C.黄口腹孕皆有征,灶户大病 病:困苦

D.君以便宜干之,事多效 干:参与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了许省初“所立”“及于家于邑”的一组是( )

①久之卒以田归许氏 ②岁免金八百有奇 ③倭惧,遁去 ④海宁人德之 ⑤君上其事巡抚,请立庙于黄山⑥不屑与举子为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省初胆识过人。十多岁时,家族的田产遭到豪强的强行掠夺,许省初奋然把诉状递到布政使那里,最后迫使其归还了许家。

B.许省初关心民生疾苦。由于赋税沉重,海宁西路盐场的灶户生活十分困苦,许省初挺身而出,帮助百姓减免了很多赋税。

C.许省初有勇有谋。在抗倭斗争中,他因利乘便,见势行事,很有功效。在黄山岭战斗中他率众左右夹击,迫使倭寇逃窜。

D.许省初淡泊名利。许省初后来被补为学官子弟,参加乡试,结果没有考中。于是他就放弃了,到灵泉山中读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古之人所以汲汲于仕进者,岂为一身之禄利哉?惧其没没以死,而泽不及于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及其死也,没没与匹夫等,不亦哀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其与当时科第为显官者,得失何如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可茶小传

归有光

可茶为秦越人之术,医者称工焉。始,可茶有贤母,蚤寡,家贫,欲为县书狱。母曰:“为是者多辱。苟贫不能业,独不可卖蚊烟、凉箑【注】遣日乎?”可茶愿为医。其女兄之夫沈氏颅囟在练城,世有传业,可茶日往记数方,还录之。又观其制剂和丸,皆得之。乃为医。

方坐肆,有求疗者,馈红菱青葱。母喜曰:“是子医必效。馈鲜菱者,如仙灵也。方言以家饶裕为从容,是葱之兆耶?”可茶医果日进,求者履满户外。可茶或自外归,酒醉,母即怒责之。可茶善候颜色,母少有不乐,未尝不长跪。母既责其饮酒醉,即终身饮未尝敢醉。其他事,受教戒皆如此。母所不嗜食物,即终身不食。每至生辰,长斋数日。

中岁无子,欲买妾。母恐其家失和,意不欲买妾,即不买妾。寡姊有一子,因以为己子。而养其姊三十余年,至今无恙。其孝友如此。至于医,贫者徒施药与之,虽富,亦不望报。以故县中士大夫皆爱敬之。

嘉靖四十年冬,予儿子患疹。可茶为撤己事,来自练城三十里,昼夜调视,儿竟获安。不独其技然,而其为人慈爱,使人感叹。余与可茶论小儿疹,前世称陈文中“异攻散”,施于江、淮间,无不效。今医家以为不可用,时其危急,死而复生之,其所制剂,多秘不言,以为有神术。窃窥之,即陈氏方也。然可茶守丹溪之说,自谓桓得中医。至自比李英公用兵,不大胜,亦不大败云。可茶名卿,姓苏氏。

【注】凉箑:扇子。

(选自《震川先生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医者称工焉 工:高超

B.可茶有贤母,蚤寡 蚤:通“早”

C.可茶善候颜色 候:服侍

D. 自谓桓得中医 中:符合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现可茶医德高尚的一组是( )

①母少有不乐,未尝不长跪 ②贫者徒施药与之 ③虽富,亦不望报 ④来自练城三十里,昼夜调视 ⑤儿竟获安 ⑥时其危急,死而复生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茶为了学习医术,每天到练城沈颅囟那里记药方,看他们制作散剂和药丸,最后靠着自己的聪慧,自学成才,为人行医治病。

B.可茶刚开始行医的时候,有个人送他红菱青葱,母亲认为这是他事业有成的好兆头,他的医术果然大有长进,求他治病的人站满了门外。

C.可茶侍奉母亲十分孝顺,凡是母亲不同意的事情就不去做,母亲不喜欢吃的东西就终身不吃,凡事听从母亲的训诫。并奉养寡姊三十多年。

D.可茶早年生活贫困,想要学习刑狱文书,在母亲的劝说下做了一名医生,他凭着自己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受到了县里士大夫的尊敬。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苟贫不能业,独不可卖蚊烟、凉箑遣日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不独其技然,而其为人慈爱,使人感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折:屈服)

2.A(④对象是周应祯,不是许省初。⑤写的是许省初为周应祯请求立庙之事。⑥表现其淡泊名利。)

3.A(“田产遭到豪强的强行掠夺”表述错误,原文是“势家欲夺之,以重利啖其族人。或许之”)

4.⑴我说:古人急切地追求仕途,难道就是为了一身的功名利禄吗?他们害怕自己无所作为地死去,不能惠及后人。

⑵等到他们死去,默默无闻和普通人一样,不是很悲哀吗!

⑶与当时考中科举的显贵者相比,得失又怎么样呢?

5.C(候:观察)

6.B(①表现可茶孝敬母亲。⑤表现可茶医术高明。⑥是某些医家显示自己医术高明的手段。)

7.D(D项“在母亲的劝说下做了一名医生”表述错误,原文是“可茶愿为医”,并非是母亲劝说他做了医生。)

8.⑴如果因贫穷不能够立业,难道不可以卖蚊烟、扇子度日吗?

⑵不只是他的医术使人钦佩,其为人慈爱,让人感叹。

4.北史阅读习题及答案 篇四

(裴)仁基少骁武,便弓马。平陈之役,以亲卫从征,先登陷阵,拜仪同,赐物千段。以本官领汉王谅府亲信。谅反,仁基苦谏见囚。谅败,超拜护军。李密据洛口,帝令仁基为河南道讨捕大使,据武牢拒密。仁基见强寇在前,士卒劳弊,所得军资,即用分赏。监军御史萧怀静止之,众咸怒怀静。怀静又阴持仁基长短,欲有奏劾。仁基惧,杀怀静,以其众归密,密以为河东郡公。其子行俨,骁勇善战,密复以为绛郡公,甚相委昵。

王世充以东都食尽,悉众诣偃师,求决战。密与诸将计。仁基曰: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世充却还,我且按甲。世充重出,我又逼之。如此,则我有余力,彼劳奔命。兵法所谓彼出我归,彼归我出,数战以疲之,多方以误之者也。密曰:公知其一,不知其二。东都兵马有三不可当:器械精,一也;决计而来,二也;食尽求斗,三也。我按兵蓄力以观其弊,彼求斗不得,欲走无路。不过十日,世充之首可悬于麾下。 单雄信等诸将轻世充,皆请战。仁基苦争不得。密难违诸将言,战,遂大败。仁基为世充所虏。

世充以仁基父子并骁勇深礼之以兄女妻行俨及僭尊号署仁基为礼部尚书行俨为左辅大将军。行俨每战,所当皆披靡,号万人敌。世充惮其威名,颇加猜防。仁基知之,甚不自安,遂与世充所署尚书左丞宇文儒童、尚食直长陈谦、秘书丞崔德本等谋,令陈谦于上食之际,持匕首劫世充,行俨以兵应之,事定,然后辅越王侗。事临发,将军张童儿告之,俱为世充所杀。 (节选自《北史·裴仁基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弓马 便:擅长。       B.超拜护军 超:越级提升。

C.简精兵三万 简:挑选。 D.以逼东都 逼:逼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以其众归密 忧其智之所不能     B.王世充以东都食尽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C.所得军资 纵一苇之所如            D.我且按甲 彼且恶乎待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仁基为激励士气,把军用物资分赏给部下,却遭萧怀静制止,这使两人的矛盾激化,并最终导致后者被杀,裴仁基本人叛变。

B.面对王世充的.进攻,裴仁基和李密在战术上各有己见,但单雄信等将领支持李密,坚决反对裴仁基的主张,结果因轻敌冒进带来大败。

C.裴仁基父子在战败被俘后,凭借自身的骁勇善战,依然享有很高的名望,但由于得不到王世充的真正信任,便企图劫持王世充而效力于越王。

D.根据文本,可以看出裴仁基性格的多面性:他遇事会苦谏苦争,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也会因他人的猜忌而采取极端手段。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世 充 以 仁 基 父 子 并 骁 勇 深 礼 之 以 兄 女 妻 行 俨 及 僭 尊 号 署 仁 基 为 礼 部 尚 书 行 俨 为 左 辅 大 将 军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谅反,仁基苦谏见囚。

(2)怀静又阴持仁基长短,欲有奏劾。

参考答案

1.D     2.D     3.B

4.世充以仁基父子并骁勇/深礼之/以兄女妻行俨/及僭尊号/署仁基为礼部尚书/行俨为左辅大将军。

5.(1)(汉王)谅谋反,裴仁基竭力劝谏却被囚禁。

5.课外文言文阅读题 篇五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①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②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④间,海外诗⑤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⑥,而人或谓之不韵⑦。.【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棐(fěi):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③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⑤海外诗:指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⑥气索:气短。⑦不韵:不雅。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落 笔 辄 为 人 所 传 诵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前后类如此().(2)是时朝廷虽尝禁止().(3)往往以多相夸().3.翻译下面句子。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怎样理解“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这句话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语段,完成下面各题

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个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③黥④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史记•商君列传》

【注释】①孝公:秦孝公。②卫鞅:人名,即商鞅。③虔;人名。④黥:古代的一种肉刑。1.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将法太子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太 子 君 嗣 也 不 可 施 刑 刑 其 傅 公 子 虔 黥 其 师 公 孙 贾 3.翻译下面句子。民怪之,莫敢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本文看,卫鞅变法成功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2.(1)像(2)这(3)夸耀(炫耀)(意思准确的其它答案均给分)3.士大夫没(熟)读过苏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面子(气短)。4.表现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赏识,认为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和名声将超过自己。

6.《北史》文言文阅读题 篇六

原文:

源子邕,字灵和。少好文雅,笃志于学,推诚待士,士多归之。累迁夏州刺史。时沃野镇人破六韩拔陵首为反乱,统万逆徒,寇害应接。子邕婴城自守,城中粮尽,煮马皮而食之。子邕善绥抚,无有离贰。以饥馑转切,欲自出求粮,留子延伯据守。僚属佥云,未若弃城俱去,更展规略。子邕泣请于众曰:“吾世荷国恩,此是吾死地,更欲何求!”遂自率羸弱向东夏运粮。延伯与将士送出城,哭而拜辞,三军莫不呜咽。子邕为朔方胡帅曹阿各拔所邀,力屈被执。乃密遣人赍书间行与城中云:“大军在近,汝其奉忠,勿移其操。”子邕虽被囚束,雅为胡人所敬,常以百姓礼事之。子邕为陈安危祸福之端,劝阿各拔令降。将从之,未果而死。拔弟桑生代总部众,竟随子邕降。

时北海王颢为大行台,子邕具陈诸贼可灭状。颢给子邕兵令其先出时东夏合境反叛所在屯结子邕转战而前九旬之中凡数十战乃平东夏徵税租粟运粮统万于是二夏渐宁。

及萧宝夤等为贼所败,关右骚扰,时子邕新平黑城,遂率士马并夏州募义人,鼓行南出。贼帅康维摩守锯谷,断绝婴棠桥。子邕与战,大破之,禽维摩。又攻破贼帅契官斤于杨氏堡。出自西夏,至于东夏,转战千里。至是,朝廷始得委问。除兼行台尚书。复破贼帅纥单步胡提于曲沃,明帝玺书劳勉之。子邕在白水郡破贼率宿勤明达子阿非军,多所斩获。除给事黄门侍郎,封乐平县公。

以葛荣久逼信都,诏子邕为北讨都督。时相州刺史、安乐王鉴据邺反,敕子邕与都督李神轨先讨平之。改封阳平县公。遂与裴衍发邺,讨葛荣。而信都城陷,除子邕冀州刺史,与裴衍俱进。子邕战败而殁,赠司空,谥曰庄穆。

译文:

源子邕,字灵和。年轻时爱好文学,专心于学业,对士人坦诚相见,文士们都来归附他。后来被任命为夏州刺史。当时沃野镇人破六韩拔陵首先起来造反。统万的叛逆之徒,纷纷起来为寇,与之相呼应。源子邕的州城被包围,他率军民死守,城中粮食吃光了,他们就吃煮过的马皮。源子邕善于安抚人心,所以手下没有离叛之心。后来因为缺粮的问题更加严重,他要亲自出城去借粮,留儿子源延伯据守城池。手下的官吏都说,不如一起弃城而逃,再想别的`办法。源子邕哭着对众人道:“我家世代蒙受国家恩典,这里是我的死地,我还贪求什么!”于是亲自率领疲弱的兵士去东夏运粮。源延伯与众将士送他们出城,哭着向他拜辞,三军将士无不呜咽哭泣。源子邕被朔方的胡帅曹阿各拔所拦击,力气不济而被捕。他还偷偷派人送一封密信给城中的源延伯,信上说:“大军就在附近,你要坚持尽忠,不要动摇。”源子邕虽然被囚禁,还深为胡人所敬重,常用对待官吏之礼接待他。源子邕对他们陈述安危祸福的利害关系,劝阿各拔命令胡人归降,阿各拔刚接受了他的劝降,还没有成行就死了。阿各拔的弟弟桑生代为统率部下,最终还是跟随源子邕归降。

当时北海王颢为大行台,源子邕具体陈述了该如何剿灭诸贼寇,颢给源子邕人马,让他作为先锋,那时东夏境内到处都有叛乱,到处集结驻屯,源子邕边打边前进,几十天之内,大小数十战,终于平定了东夏。他又将征收的税粮运到统万,于是东夏、夏州渐趋平静。

后来萧宝夤被贼寇所败,关右动荡不安,当时子邕刚刚平定黑城,立刻率兵马以及在夏州招募的义军,一路击鼓向南进军。贼帅康维摩据守锯谷,拆断了婴瓦棠桥,源子邕率兵和贼军交战,大败敌兵,擒获了康维摩。后来他又在杨氏堡打败了贼帅契官斤。源子邕从西夏出发,直到东夏,转战千里。到这时,朝廷才关心这件事。任命源子邕兼任行台尚书。他又在曲沃打败了贼帅纥单步胡提,明帝御笔亲写出一封勉励慰劳的信给他。源子邕在白水郡又攻破了贼帅宿勤明达之子阿非的军队,歼敌无数。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封为乐平县公。

7.中考文言文阅读题阅卷体会 篇七

本组题共17分。全市6万多份试卷,平均得分11.7分,得分率约为69%。其中第1题、第2题、第4题得分率较高,第3题和第5题失分较多。

第1题要求用斜线标出句子的朗读停顿。这道题2分,平均得分为1.75分。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在“一时”后面和“士大夫”后面停顿。从统计数据来看,考生的得分率还是挺高的。问题主要出在第二处停顿,有很多考生在“矫厉”后面停顿了。从句子结构来看,“士大夫”是整个句子的主语,后面的“矫厉”和“尚风节”是“士大夫”的表现。这样看,这个句子的结构其实还是非常清楚的。那么,为什么会有许多考生把停顿标在了“矫厉”后面呢?笔者推测,“矫厉”这个词语课本上没有出现过,一些考生不知道它的含义,又不留意试卷上给出的注释,导致出现答题失误。因此,答题时应该关注试卷中给出的每一个信息。

第2题要求解释加点的词。本题4分,平均得分3.32分。在四个词语中,“感激”“逾”“患”都是课本中出现过的,并且意思也都和课本中的意思相同,所以考生答题的正确率比较高。出错比较多的是对“树”的解释。“树”的正确解释应为“种植”。对于文言词语的解释,平时学习时切忌死记硬背,应当注意总结相关规律,学会举一反三。比如教材中有“鞭数十,驱之别院”“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其中的“鞭”“履”和此文中的“树”,用法是一样的,都是名词作动词。如果考生理解这种用法,答题正确率自然就能提高。

第3题要求用现代汉语写出画线句子的意思。本题3分,平均得分1.15分,得分率比较低。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苟”“况……乎”等词语的理解。从考生出错的情况看,问题主要出在对后两个分句的翻译上。考生对“形骸可外”和“况居室乎”不能很好地理解。我们平时学习文言文,不仅要看到“言”,还要看到“言”中之意,注意体会文章传达的思想和精神。比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传达的思想和这里的“形骸可外”的思想是类似的,都是说精神的快乐远胜于物质带来的快乐。如果考生对这一点有充分的体会,那做这道题就会轻松多了。

第4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把握。这一题4分,平均得分3.36分,得分率较高,说明考生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掌握得比较到位。

上一篇:缅怀革命先烈简报下一篇:个人外汇结算账户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