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地球试题

2024-06-30

初中地理地球试题(共11篇)

1.初中地理地球试题 篇一

《地球和地球仪》同步试题

【慧眼识图】

1.读图填空

(1)请在左图字框中填出表示地球大小的数据。

(2)请在地球仪相应位置的字框里填注:北极、南极、赤道、经线、纬线。

2.描图绘图

(1)按要求描出经纬线,并写出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2)按要求描画经纬线,并写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

(3)请根据示例绘出南半球、东半球的简图,并写出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3.读图连线:请将图示内容与正确的描述用线连起来。

4.识图填空:请根据经纬网上点的位置判断经纬度。

【图说地理】

1.读图判断:读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A点的经纬度是90°W,60°N。()

(2)B点位于中纬度。()

(3)C点位于西半球,南半球。()

(4)D点位于南温带。()

(5)D点位于B点的西南方向。()

2.图释导学:关注灾区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33.1°N,96.7°E)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第一时间从北京(40°N,116°E)赶赴地震灾区指导救灾工作。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在经纬网图中,用“○”标注北京和玉树县,并说出它们的位置关系。

(2)甲、乙、丙三地附近的网友通过网络,纷纷表示希望参加玉树的抗震救灾工作,下面是他们聊天的部分内容。

甲地附近网友:我位于高纬度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去玉树需要往西北方向走。

乙地附近网友:我位于东、西经的分界线上,去玉树要往西南方向走。

丙地附近网友:我位于热带,气候终年炎热,去玉树需要往正东方向走。

请你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判断他们聊天的内容是否有误?如果有误,请加以修改。

(3)对比乙、丙两地,进行填表。

参考答案

【慧眼识图】

1.(1)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2)略

2.(1)纬线:圆,不都相等,东西;经线:半圆,都相等,南北

(2)纬度:赤道,90°,经度:0°经线,180°

(3)赤道,20°W与160°E所组成的经线圈

3.4.A(20°W,40°N)B(20°E,40°N)C(20°W,40°S)D(20°E,40°S)

【图说地理】

1.(1)(√)(2)(×)(3)(×)(4)(√)(5)(√)

2.(1)画图略,北京在玉树的东北方向

(2)甲乙丙说法均有误,甲位于低纬度,终年炎热,方向正确;乙在东半球上,不在分界线上,方向正确;丙位于高纬度地区,终年严寒,去玉树往东南方向。

(3)

2.初中地理地球试题 篇二

一、研究课程标准,分析内在联系

要做好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的有效衔接,任课教师必须要熟悉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从表1可以得知,两者基本理念有共通之处,都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学习的内容知识、组织形式、作业评价等均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而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小学科学是强调以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科学启蒙课程,着重强调活动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表2中较为详细地对比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小学科学为初中地理教学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在适龄阶段接触到了最基础、最贴近生活的地理知识,仔细梳理会发现有些知识是与初中重合的。例如:人类认识地球及地球运动的历史中涉及的“地心说”与“日心说”、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以及地球的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地球的公转与四季的关系、影子的长短与季节的关系等等。有些知识范围甚至高于初中,比如: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的第四章第六节“地球在公转吗”中出现了恒星的周年视差,六年级下册中出现月相、月食、日食等天文知识。这些宇宙天文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初中的地理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小学科学课程里设有地球仪知识的课标内容,要求为“了解”,教材里出现了“地轴”“北极”“南极”等字样,而地球仪部分也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难点,要求则上升为“运用”,这些都为初中地理学习埋下了伏笔。由此可见,初中地理教师有必要熟悉小学的课程标准,在教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详略得当,有效衔接。

二、准确把握学情,实现高效课堂

初一学生经过六年的小学基础教育,个体的学业水平差异显著,在家长、学生心中小学科学课程也是“副科”,学生对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掌握情况不可一概而论,对于我们初一的地理教师而言更是不得而知了。依据近两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就地理素养而言,学生表现出的差异性较大。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较为敏锐、活跃,课外知识比较丰富。例如在学习麦哲伦环球航行部分时,有些学生可以侃侃而谈、娓娓道来,把麦哲伦的生平事迹都了然于胸,对于这类学生,课本上的阅读注释已索然无味了。相反,有些学生对于小学阶段所学的课本知识都难以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准确地把握学情。

一方面,在开学之初,做一个简单的关于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知识的测评,如此一来便可知所教学生掌握的旧知识情况了,以便于把握整体教学的知识难度和教学进程。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地理导学案。例如:地球运动部分,教学参考要求是一课时内容,但实际教学时会发现,课时容量较少,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课间使用导学案会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发挥教学机智,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以实现高效课堂。此外,有些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上随意地提出一些无效问题,例如:我们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啊?地球是围绕太阳转吗……等等,课堂提问是面对大多数学生设计的,这样的类似问题,对于初一学生而言明显是无效、无价值的,根源就是教师对初一新生的学情不了解、对小学课程的不熟悉所造成的。

三、“吃透”教材,找准衔接点

3.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地理试题命制 篇三

一、将内容标准转化为学业标准

这是试题命制的第一步。试题命制依据是课程标准。但现行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比较概括、抽象,规定性不强,进行试题命制前教师需要逐条解析内容标准,将内容标准转化成学业标准,使解析后的学业标准与学生的学习评价相匹配,成为测验试题命制的重要依据。如“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这条内容标准,其中“了解”需要教师做进一步解析。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一般要达到“通过阅读相关材料(能帮助学生认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的文字材料、图表资料等)能识别出人类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经历的四个阶段及先后顺序”和“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清楚每个阶段的大致内容或特点”的要求。这是教学要求,也是评价要求。具有这样清晰而明了的学业标准进行试题命制则易于操作。

二、依据学业标准命制试题

依据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以及学习内容与个人学习能力差异,学生的学习结果可划分成若干等级,如分为“不合格、合格、良好、优异”,“优秀水平、熟练水平、基本水平”,也可分为“A、B、C、D、E”,“1、2、3、4、5”等形式。无论怎样划分等级,都应清晰地表明学生的学习结果有差异。对于这些差异通过命制试题可以基本检测。即试题命制应有不同层次的题目,以便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对不同层次题目的命制借助布卢姆的认知能力分类理论(即认知水平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这些能力复杂程度由低到高排列,表明学生学习的难易程度和学习质量的高低。借助这一理论命制试题的首要步骤是将转化的学业标准根据不同学生学习时需要达到的能力层次进行细分,从而获得试题命制时的明确指令,即评价标准。

1.分析认知能力

以学业标准“通过阅读相关材料能识别出人类在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经历的四个阶段的先后顺序”和“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清楚每个阶段的大致内容或特点”为例,命制与这两条学业标准相关的题目前,应分析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根据这一知识内容一般可分为“记得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经历的四个阶段”(记忆)、“根据提供的现象或材料能总结出地球的形状”(理解、分析)、“能对人类经历的这一漫长认识过程做出适当的评价”(评价)三个层次。依据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记忆属于低层次认知水平,理解、分析属于较为复杂的认知水平,而评价需要借助知识与经验进行分析,还要依据个人的情感和价值观判断,显然属于较高层次认知水平。这样可以依据梳理的认知能力层级命制出相应等级的题目,学生通过测验即可获得这一课程标准的学习层次和具体结果。

2.广泛收集材料

依据梳理的认知能力层级收集相应的材料,是命制试题的关键步骤。收集材料的关键是对应、简洁明了、清晰美观。对应即材料与能力层次要求相一致,充分而不多余,必要而不堆砌。简洁明了即给出的文字图表有用且必要,表述清晰,文字优美。清晰美观是图例清楚,线条明了,标注准确,干扰信息必要而逼真。如依据“记得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经历的四个阶段”收集材料时就是找出与这四个阶段直接有关的信息,考虑每个阶段涉及信息量很多,采用图示较为合适,图示中蕴含着丰富而直接的信息,易于学生通过观察获得信息进行判断,适合初中生认知特点。图1四幅图片“根据提供的现象或材料能总结出地球的形状”可以选择图2系列图示,配上说明性文字,可命出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较高层次的题目。

3.自创多样图像

自创图像包括自己制作和网上搜寻。地图是展示地理信息的窗口,一幅主题鲜明、图例清晰、内容简洁的图像能更全面展示问题的核心,更准确地表明问题实质。但在命制试题过程中,要找到一幅中意的图像非常难,往往广泛搜寻也难以发现合意的图像,自制图像就成为必然选择。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制图迎来了春天,往往一段复杂的文字通过Excel、画图工具就可转化成简洁明了的图像。如对“通过阅读提供的数据或图表资料,能概括出我国水资源的数量特点”的评价标准进行命制试题时,会涉及到一大堆数据(既要给出世界水资源总量排在前列的国家数据,也要给出人均水资源总量排在前列的国家数据),把这些数据放到题干中不仅让题目臃肿堆砌,也增加学生的阅读难度,弱化题目的考查目的。如把数据进行简单处理,用Excel中的制表工具,就可轻而易举地转化成颇具地理特点、学生一目了然的题目(如图3)。

获取图像资料的有效途径是到国家正规部门的门户网站查找,不仅资料真实可靠,而且有图像分辨率较高,主题突出,图例清晰,信息种类单一等特点。对初中生而言阅读难度不大,可获得必要信息,能很好提升学生读图能力。

4.精心编制试题

选择题的编制涉及题干与选项。题干一般包括材料与问题。材料分为文字和图表等。文字材料选取要与试题考查核心(知识与能力)直接相关,并简明扼要,不可拖泥带水,更不能漫无边际。如结合上述图2配以说明性文字,“在海边观察从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图中①至③所示现象”,这样表述精要,学生理解起来准确而无歧义,可节约阅读量和信息排查所占宝贵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判断。

读图分析题的编制。除题干表述精简外,重要的是明确考查目的:是知识与技能,还是记忆思维能力。初中生多停留在记忆考查层面,地理高级思维能力一般不做深入要求,但一些国策、重要国情、基本公式、地理规律等需要重点掌握及考查。因此读图分析题(填空题)所留出的空格是考查重要内容和一些经过简单思维获得的内容。

4.初中地理说课稿《地球的公转》 篇四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来自李屯中学,叫路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地球的公转》,下面我将围绕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分析、阐述。请各位评委评议指正。

一、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包括两方面内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公转是地球自转的延伸,也为以后深入学习地球的运动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围绕“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之一。

二、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

1、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和特点。

2、知道四季的形成和五带划分是由于地球公转而产生的。

3、了解地球上的五带的划分的依据。

能力目标:

1、使学生能够通过事实说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通过读图能说出五个热量带的名称范围。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

本节教材难点内容是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原因,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

一是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与地轴倾斜和地球位置有关,十分抽象,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

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差,对此不容易理解。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为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和结合多媒体动画演示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

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

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动画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三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而完成。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复习地球的自转的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那地球公转是什么样的情况呢?这节课我们也从这四个方面来学习。我采用这种导入法的依据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教材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复习地球自转既巩固上一节课的内容,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本节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是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通过观察动画,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地球绕着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如何的?(自西向东绕太阳转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同)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样自西向东运转,有哪些不同呢?(自转――以地轴为中心,公转――以太阳为中心,自转、公转同时进行。)

3、地球是正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围绕太阳转的?

4、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周期呢?地球的公转周期是多少呢?

这个问题让学生看课本回答。这样处理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获取信息的能力。地球运动是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者同时进行,自转运动产生了昼夜交替,那公转运动产生了什么地理意义呢?引出地球公转的意义,首先是四季的形成,学习四季的形成要先知道南北回归线,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观察图画以问题的形式解决。通过观察图画,引导学生找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移动的范围。进而得出结论: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纬23.5度和南纬23.5度之间来回移动,南北纬23.5度称为南北回归线。引出南北回归线的概念,为学习四季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四季的形成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结合图片,讲解春季的形成,然后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形成,使学生不但学会还要会学。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长度相等,这一天称为春分日,春分日前后的3、4、5三个月是北半球的春季,春季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适中,气温温和。

那什么时候是夏至日呢?夏季包括哪几个月呢?光热状况如何呢?让学生看课本并结合现实生活回答。

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这个难点解决后,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总结,以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接下来是五带的划分。五带的分界线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这个知识点学生已经知道,要想学习五带还要先让学生知道南北极圈。这个问题我先让学生看图,我再结合图表进行讲解。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昼;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夜。南北纬66.5度是出现极昼极夜的界限,所以称为极圈。北纬66.5度纬线称为北极圈。南纬66.5度纬线称为南极圈。这样也就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既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这样五个热量带的分界线知道了,解决五带的划分就容易了,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为南北温带,南北极圈和南北极点之间为南北寒带。

那五个自然带各有什么天文特征和气候特征呢?这个问题我同样是结合一个图形并以问答的形式解决。

首先在热带地区有太阳的照射状况和气候的特征是怎样的呢?这个难点我同样设计了一个表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理解记忆。为了巩固本部分内容我设计了一个练习题:结合现实生活回答下列问题:

(1)一年之中,李屯每天中午太阳都升得一样高吗?什么季节升得高一些?什么季节比较低?

(2)一年之中,李屯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

一是填空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是综合题,考查学生读图、用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两类练习题,起到了巩固本节内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功能。

这些练习题确定的原则是:遵守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量适中。

对于课后总结这一环节,我的理解是,他不应该仅仅为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1、你学到了什么?

2、你的体验是什么?

3、你掌握了什么?其总的设计意图是回顾知识,强化记忆。

五、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看看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哪一个温度带,这些温度带对人民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上交一篇小短文。

设计意图:按照公转特点地理意义的一般顺序呈现知识,注意揭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较难以掌握,我通过采用动画演示的形式变抽象理解为形象直观,使学生在愉悦的欣赏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便于学生对于地球公转现象进行描述,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既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重难点内容迎刃而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5.初中地理试题 篇五

A、酷寒、烈风、降水稀少 B、寒冷、烈风、大雪

C、酷寒、风速小、降水较少 D、严寒、大雪、风速不大

南极洲特有的动物是 ( )

A、鲸鱼 B、海豹

C、企鹅 D、磷虾

为保护南极洲的环境,使南极洲的考察只限于 ( )

A、科研目的 B、和平目的

C、环境目的 D、生态目的

欧洲南部的著名山脉是 ( )

A、喜马拉雅山脉 B、阿尔卑斯山脉

C、安第斯山脉 D、落基山脉

下列关于亚洲地形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以山地、平原为主,中部高、四周低

B、以山地、高原为主,中部高、四周低

C、以山地、高原为主,西高东低

D、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部高、四周低

地形的变化是 ( )

A、内力作用的结果 B、地壳运动的结果

C、外力作用的结果 D、内力、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

A、气温的差异上 B、降水的差异上

C、风力的差异上 D、风向的差异上

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最显著的地带是 ( )

A、低纬度地带 B、中低纬度地带

C、中纬度地带 D、高纬度地带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

A、暖流流经的沿岸地区增温减湿

B、寒流流经的沿岸地区降温增湿

C、暖流流经的沿岸地区增温增湿

D、寒流流经的沿岸地区增温减湿

1994年世界人口总数已达 ( )

A、55亿 B、56亿

6.初中地理试题及答案 篇六

一、选择题

1.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我国“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从四川省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升空。四川省的简称是()

a.滇或黔 b.川或滇 c.川或蜀 d.黔或川 2.下列地理现象能说明地球自转的是()a.极地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 b.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c.四季变化

d.风雨阴晴的天气变化

3.20ºw、160ºe组成的经线圈是()

a.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b.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c.南北纬度的分界线

d.东西经度的分界44线

4.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的分别是()

a.俄罗斯和巴西

b.澳大利亚和印度

c.巴西和澳大利亚

d.俄罗斯和印度 5.欧洲旅游胜地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a.观赏花卉与风车——西班牙

b.参观艾菲尔铁塔——伦敦

c.观看斗牛比赛——法国

d.参观水城威尼斯——意大利

6.以运河为分界线的大洲是()

a.亚洲和欧洲

b.亚洲和北美洲 c.南美洲和南极洲 d.亚洲和非洲

7.下列叙述中,叙说天气的是()

a.武汉冬冷夏热 b.北京风和日丽 c.昆明四季如春 d.新加坡终年高温多雨

8.我国东部地区以什么气候类型为主()a.大陆性气候

b.高山气候 c.地中海式气候

d.季风气候 9.右图展示的属于哪两种代表性的宗教建筑()a.佛教、伊斯兰教 b.基督教、伊斯兰教 c.佛教、犹太教

d.佛教、基督教 10.下列几种搭配不能正确体现聚落的建筑风格与 自然环境关系的是()

a.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冰屋

b.中国黄土高原——窑洞

c.中国南方——平顶房屋

d.东南亚地区——高架屋

1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中部高、四周低的大洲是

()

a.非洲

b.亚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12.世界上石油资源分布最集中并且约占世界储量一半还多的地区是()

a.中东地区

b.俄罗斯

c.墨西哥沿岸

d.英国北海

13.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人种是()

a.白色人种

b.黑色人种 c.黄色人种

d.混血人种

14.有关台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台湾经济发展以“进口——加工——出口”为主 b.台湾岛上风景名胜有阿里山、日月潭 c.台湾岛隔台湾海峡与大陆相望的省是广东省 d.台湾有东方甜岛的美誉

15.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是()

a.西南多、东北少

b.东北多、西南少

c.东南多、西北少

d.西北多、东南少 16.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上的高原和盆地是()a.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

b.内蒙古高原和塔里木盆地

c.黄土高原和准噶尔盆地

d.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

17.黄河上游与长江上游共同的水文特征是()a.含沙量大

b.流量小

c.有冰期

d.水能资源丰富

18.上海市位于下列哪一个工业区()

a.沪宁杭工业区 b.珠江三角洲工业区 c.京津唐工业区 d.辽中南工业区

19.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有效途径是()a.跨流域调水

b.兴修水库

c.防治水污染

d.人工降水

20.香港与祖国内地的主要联系铁路是()a.京沪线

b.京广线

c.京九线

d.广深线

21.目前西双版纳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是()a.矿产品出口

b.木材出口

c.农产品出口

d.旅游业

22.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是()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23.“h”形经济格局的东端是()

a.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b.沪宁杭工业区 c.上海浦东开发区 d.沿海经济带

24.美国是世界上第一经济大国,下列哪一项不是其特点

()

a.工业现代化程度很高,工业部门齐全

b.高新技术产业是美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c.世界第一资源消耗和排污大国

d.农业生产效率很高,但产品的商品率低

25.哈尔滨有“冰城”之称,是因为()

a.海拔高,气温低

b.离海近,降水多,气温低

c.纬度高、气温低

d.地势低,气温低

二、综合题

26.读右侧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点的地理坐标为

和。

d点的地理坐标为

。(2)图中c地在a地的()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正东方向

d.正南方向

27.读右侧俄罗斯图回答下列问题

(1)俄罗斯地跨

两洲,传统上是

洲国家。

(2)将图中的字母代表地理事物名称填入空格内: a是

山脉 b是

c是首都

(3)近几年俄罗斯的货运总是中,管道运输占一半以上,这反映该国的产量和输出量都较大。

(4)讨论:日本工业大多数分布在海港城市,而俄罗斯工业主要分布在内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

(5)2007年3月26日——2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俄罗斯进行访问并参加

开幕式等活动。

a.“中国年” b.“合作年” c.“伙伴年” d.“奥运年”

28.读右侧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表形态名称。a.b.(2)ef、fg两个山坡,坡度较陡的是,判断的理由是

29.读右侧中国四大区域划分图,完成下列问题:(1)把相应的编号填到横线上:

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2)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a是

(山)

(河)。它大致与

1月

¬¬¬

℃等温线分布相吻合,大致与年降水量

等降水量线相当。它的确定主导因素是。

(3)界线c大致与哪几列山脉的走向一致()a.天山——阴山

b.横断山——岭

c.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d.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4)我国许多大江大河都发源于青藏地区,请你任写出两条。

(5)受降水的影响,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由东向西依次是草原、、。

(6)造成“世界屋脊”和“鱼米之乡”农业生产差异的主要原是

。挖窑洞居住,以小米为主食的居民分布在。(7)哈尔滨所在的区域是

,广州所在区域是

。(用数字代号表示)

30.2004 年和2008年夏季奥运会分别在雅典和北京举行,下图是两地的气候资料,读图回答问题:

(1)雅典所属的气候类型是

。与雅典8月比较,北京8月的降水与气温特点是

(2)解释北京2008年奥运会为何选在8月8日召

。(3)请阅读资料回答相应问题:

资料1:北京气象部门据1971—2006年气象资料推测,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式当天降雨概率近50%、8月24日奥运会闭幕式的降雨概率为25%。针对奥运会开、闭幕式期间可能出现降雨、冰雹天气影响开、闭幕式召开的状况,气象部门应该制定什么方

案?。

资料2:青岛的帆船、帆板比赛中,一旦出现风速小于每秒3米或超过每秒20米,以及能见度小于1000米等情况,比赛将被取消或推迟。

请根据资料中的信息提出两个地理问题(只提问题不作答)问题

。问题

。请你列举北京奥运会的其他协办城

市:

(至少列举3个)31.规划亚布力未来发展:

未来的亚布力不单是冰雪胜地,更是旅游胜地,是因冰雪而闻名、因旅游而发展的胜地。是既可以承办世界大赛,又可以为百姓提供休闲旅游度假的胜地。以往的亚布力,“一季火、三季闲”,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亚布力四季皆有特色。春天漫山绿树、红花、是天然氧吧;夏天这里气温比其他地区偏低,可以与北戴河、承德比美;秋天,漫山遍野、层林尽染,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1)你能解释以往“一季火、三季闲”的现象吗?(2)请你规划如何让亚布力四季旅游得到均衡发展?(3)2009年第24届大冬会将在哈市举办,请你说出大冬会的滑雪场地设在何处? 32.读图回答问题

(1)哪幅图是现在的海陆分布图()

(2)2007年5月河北地址学家在西北部山区抱犊寨的山上,发现了数量惊人的古生物化石群,其中有沉睡了上亿年的古生物化石---角石。角石是古代海洋动物化石的名字,是古代海洋保留下来的一种化石。

据此推断石家庄5亿年前是

(海洋或陆地)这些化石发现主要价值是

。(3)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印度洋海域发生9.0级强震,引发海啸,波及印度洋沿岸十几个国家,30多万人死亡。造成有史以来最大的海啸大劫难。2005年10月08日在巴基斯坦发生7.8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你是否感觉到了板块的运动威力?事实上,那毁灭人类生命财产的火山和地震、给人类带来利益的矿产资源的形成、海陆的变迁、山脉的形成、河流的布局、生命的演化„„,地球上很多宏伟的自然现象,都与板块活动有关。⑴揭开未解之谜:引发印度洋大海啸的苏门答腊强震和巴基斯坦地震究竟是怎样发生的?

⑵小小预言家:①假设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不挤压碰撞,我国现在的地势分布特点和河流流向会发生变化吗?②假设板块曾在几亿年前就停止活动了,山脉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3.读图回答问题:

a

b

c

d

e

①a-------成为中国2010年

会吉祥物。

②图b所示是

标志,中国是一个缺水国家,因为

。③图c漫画的含义

,请为该幅漫画命名。

④为图d漫画命名

,请解释图中的寓意和原

。⑤从图e中的服饰判断该民族是

,他们主要分布在。参考答案

一、项选择题:

1.c

2.b

3.b

4.b

5.d

6.d

7.b

8.d

9.b

10.c

11.b 12.a 13.b

14.c 15.c

16.d

17.d

18.a

19.a

20.c

21.d

22.c

23.d

24.d

25.c

二、综合题

26.(1)北纬40度

东经20度

南纬20度

西经40度

(2)b

27.(1)亚、欧

欧(2)乌拉尔山

贝加尔湖

莫斯科

(3)石油、天然气

(4)日本经济发达,但资源却严重不足,大部分资源需要进口。俄罗斯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原料和燃料。(5)a

28.(1)a.鞍部 b.陡崖

(2)ef 等高线密集 29.(1)② ① ③ ④

(2)秦岭

淮河 0℃ 800mm 气候因素

(3)c

(4)长江

黄河

(5)荒漠草原

荒漠

(6)地形地势

黄土高原

(7)①

30.(1)地中海式气候

降水较多、气温较低

(2)在节气上8月7日为立秋,此后天气逐渐凉爽。

(3)《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人工消雨作业实施方案》

(4)略

天津、沈阳、香港、上海、青岛、秦皇岛等 31.略 32.答案详解:

(1)d

(2)海洋

证明海陆是变迁的。(3)⑴地球表层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较活跃。这两次地震都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碰撞所造成。⑵①正因为印度洋

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才形成了当今的世界屋脊,也才奠定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发育了源远流长的黄河和长江。假设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不挤压碰撞,巍峨的喜马拉雅山就不复存在,世界最高峰将不知在何处呢。我国地势将不是西高东低,黄河和长江也不会滚滚东流。②山脉将不再升起。在千百万年风雨流水的剥蚀作用下,高山将被夷平,高原将逐渐降低,陆地将慢慢变得像海面一样平,最后整个世界都可能被无情的海水所吞没。33. ①上海世博会

②节水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

③略

④略 气候变暖 ⑤维吾尔族

7.初中地理地球试题 篇七

1.教材呈现方式的变化

(1) 新教材用“章”取代了旧教材的“单元”, 这使得教材内容的条理性更强。

(2) 旧教材必修一中关于“地球上的水”的内容是在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第3、4、5 节, 新教材“地球上的水”则自成一章, 是继第一章“行星地球”和第二张“地球上的大气”后的第三章。

(3) 新旧教材正文和非正文所占比例不同。旧教材正文所占比例较大, 新教材非正文所占比例较大。例如, “海水运动”一节, 新教材的正文与非正文比例是1:4, 旧教材的正文与非正文所占比例是4:1。新教材正文部分用“读图思考”、“案例”、“活动”等编写, 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提供了便利。

2.教材内容的变化

(1) 旧教材关于“地球上的水”的内容在第三单元, 分别是:第三节“海水的温度与盐度”、第四节“海水运动”、第五节“陆地水与水循环”。新教材这部分内容自成一章, 一共三节, 外加一个“问题研究”, 即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问题研究为“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

(2) 旧教材中有而在新教材中删除的内容:海水温度和盐度、海水运动的形式、洋流的形成、陆地水体类型。 在新教材中增加的内容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包括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合理利用水资源;旧教材中关于厄尔尼诺的知识只是文字性的表述, 新教材中不仅添加了拉尼娜现象的表述, 还辅之以图, 更形象地说明了这两种现象的成因及影响。

(3) 新旧教材的图表有变化, 主要表现在:旧教材有17幅图, 一幅表;新教材有18 幅图, 因教材内容的变动新加了15 幅, 删除了旧教材的14 幅, 保留3 幅, 即“ 水圈的构成” (旧教材中图题为“陆地水体的存在形式及储量”) 、“水循环示意图”、“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对旧教材的“洋流模式图”做了补充, 因“活动”栏目的需要添加了全球风带, 合并为“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新教材的图大多都分布在非正文部分。

(4) 新教材较之旧教材“活动”栏目占的篇幅较大, 且均位于正文部分, 一共有五个“活动”, 其中有四个就是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呈现, 且设计的案例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 问题设计也体现了很强的探究性。

(5) 新教材用章末的“问题研究”来深化本章内容, 较之旧教材章末的“自学园地”更便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可操作性较强, 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实用性, 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旧教材在内容的设置上多偏重于地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有些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 学生学习时会感到枯燥乏味, 晦涩难以理解。而新教材内容的变化, 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对地理新旧教材内容变化的思考

1.新旧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的变化很大, 新教材非正文部分所占比例较大, 大多内容以“活动”、“案例”等方式呈现, 许多知识点都是点到为止, 留给教师的空间很大。教师应努力研究如何把握好教材, 如何整合好教材。

2.新教材编排的理念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此理念在新教材中的体现就是“地图思考”、“案例”、“活动”“问题探究”版块的设置和增多。因此, 教师应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新设置的模块?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如何解决学生活动过多和课时不够的矛盾?

3.新教材较之旧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中图表的变化很大, 只保留了较少的图表, 绝大部分是依据课文内容新增的。因此, 教师应思考如何解读这些图表?如何运用这些图表来为教材正文服务?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4. 教师应思考在新教材更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材设置下, 学生的作业如何布置?如何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考核和评价?

5.新教材较之旧教材更加突出了人地关系, 贯穿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此, 教师应思考如何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如何让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8.初中地理地球试题 篇八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球运动”;复习策略

1.前言

“地球运动”这一知识点是高中地理的入门内容,也是高中地理的教学的重要知识点和高考热点。由于这一部分内容较为宏观且抽象,因此成为一大学习难点,成为高中地理学科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面临的“老大难”。从这一角度讲,正视这一部分内容面临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具体的复习策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系统以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和提升学习兴趣极具现实意义。

2.学生在“地理运动”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地理运动”这一知识点是高中地理的入门知识,在地理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深入分析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为问题的解决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问题可表述如下:

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解不足。由于这一部分内容与学生的切身实际联系较远,且知识体系较为抽象,因此学生很难对诸如“赤道平面”、“黄道平面”、“太阳直射点”等相关概念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等有关规律形成深入细致的了解。从心态上讲,这一部分内容作为高中地理入门知识,学生对此重视不足。一方面这一部分知识与初中地理知识又些许重合之处,这导致学生从思想上对此放松了警惕,另一方面部分知识点难度较大导致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厌学情绪导致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存在较多问题,以此也影响了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3.高中地理“地球运动”复习的教学策略探析

通过上述学生在“地球运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以此为切入点探析对这一知识点的复习策略,以期使得学生能扎实、高效的完成对该部分内容的系统掌握。

3.1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地球运动”这一部分内容知识点较多,内容庞杂且较为抽象,高考重点、难点也较多的分布在这一部分。有鉴于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复习的过程中要使学生针对本部分内容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以此对知识脉络实现有序理清。

在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地球自转和公转为切入点,通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掌握相关的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此为逻辑体系形成相应的知识脉络。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动态的眼光分析相关的运动规律和原理,抓住“地球运动”的“动”这一关键点,直观且熟练地掌握直射点的运动规律,不仅熟记两分两至日直射点的位置,还要掌握折射点在回归线之间的运动状态,该图具体示意如下:

在具体的复习过程中,教师不可局限于教材,而是要在学生可接受的理解水平之下,适当地增加相关知识,使得学生在拓展自身知识面的基础上能通过新知识的引入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比如教师可适当引入晨昏圈的概念,使得连接晨昏圈位置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知识,从而使得学生深入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2强抓基础知识学习,提高学生绘图能力

“万变不离其宗”,这一原则使用任何学科的学习。因此,教师要紧紧抓牢“地理运动”相关知识的学习,就基本规律而言,学生要牢牢掌握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就基本运动关系而言,学生要扎实牢记晨昏圈与太阳光线、直射点的关系,与晨昏圈相切纬线的纬度和直射点纬度的关系。学生只有对“地理运动”的基本知识形成全面而细致的把握,才能在做题时通过提取有效信息与基本知识的连接点,从而顺畅地完成题目的解答。

除此之外,教师在督促学生紧抓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要注重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和作图能力及意识的构建。就目前而言,现在的地理图形已不再是简单的侧视图、俯视图、半球图,难度逐级加大到以两三根线的形式出现。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加强学生的作图训练,使之形成思维敏感点和构图意识,通过知识整合和图形转换,使之能根据局部的图形画出相应的俯视图和侧视图,从而为地理问题的解决打开思路。

3.3提升学生的“地理运动”知识的复习兴趣,克服恐惧心理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入门知识,教师在基本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扮演好“引路人”形象,通过使用多媒体网络以视频、图片的形式使得学生直观地感知地球运动变化的状态和基本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比单纯地“开门见山”式的知识灌输要更高效的多,同时也为学生进行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得学生突破“地理运动”学习与复习的“老大难”问题。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关注不同学习层次群体的复习状态,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教师可适当放手,充分给予其学习的主动权,使得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对于程度中等甚至较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特别关注,帮助他们克服学习恐惧和压力,使之充实复习热情。

4.结语

综上所述,“地理运动”知识作为高中地理的重要知识点和高考难点,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复习过程中都需要教师和学生予以充分关注。教师要通过提升学生的复习热情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构建“地理运动”的知识体系并提升自身的作图能力从而高效、有序地引导学生完成基本的地理复习,同时也为学生进行其他地理知识的复习提供良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孙永.高中地理“地球运动”复习教学策略探析[J].学科研究,2011,(11):56-58.

[2]徐芳.高中地理概念教学浅谈[J].学苑教育,2011,(31):100-103.

[3]刘倩.新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对学生地理知识素养的培养作用及教材使用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78-79.

9.初中地理试题;太阳直射点 篇九

【—试题之太阳直射点】,日升日落,同一地点一天内太阳高度角是不断变化的。日出日落时角度都为0,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

假设春分日(秋分日也可,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太阳直射(0°,120°E)这一点,120°E经线上各点都是正午对于(0°,120°E)这点来说,它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距离当然是0°啦(因为就是自己嘛)它的太阳高度角就是90°(因为直射它嘛)

另外一个观测点,(1°N,120°E)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为1°

此时,这一点的.太阳高度角为89°(根据上面的公式h=90°-φ-δ)

聪明的你肯定知道,(1°S,120°E)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也是1°

因此,当地的太阳高度角也是89°!

同一时刻,下列各观测点,报告的太阳高度角度数如下:

南北纬2°(与太阳直射点相距2°):88°(=90°-2°)

南北纬3°(与太阳直射点相距3°):87°(=90°-3°)

南北纬10°(与太阳直射点相距10°):80°(=90°-10°)

南北纬30°(与太阳直射点相距30°):60°(=90°-30°)

南北纬80°(与太阳直射点相距80°):10°(=90°-80°)

南北纬90°(与太阳直射点相距90°):0°(=90°-90°)

10.2012年工作总结初中地理试题 篇十

2012年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一年就快结束,回首今年的工作,有硕果累累的喜悦,有与同事协同攻关的艰辛,也有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惆怅,时光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中,充满希望的年就伴随着新年伊始即将临近。现就本重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虚心学习,努力工作,圆满完成任务!

(一)由于今年我所进行食保化的扩项工作,需要学习许多新的东西,在这一年里,我自觉加强学习,虚心求教释惑,不断理清工作思路,总结工作方法,一方面,干中学、学中干,不断掌握方法积累经验。我注重以工作任务为牵引,依托工作岗位学习提高,通过观察、摸索、查阅资料和实践锻炼,较快地完成任务。另一方面,问书本、问同事,不断丰富知识掌握技巧。在各级领导和同事的帮助指导下,不断进步。

(二)今年完成检品包括食保化共计96个,3月到4月在省院学习,掌握了食品微生物的检验,10月在省院协助食品科的工作,在这一个星期里学到了不少东西,充实了我的业务知识。

(三)爱岗敬业、扎实工作、不怕困难、勇挑重担,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主要经验和收获

今年完成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和收获:

(一)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下功夫熟悉基本业务,才能更好适应工作岗位。

(二)只有主动融入集体,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在新的环境中保持好的工作状态。

(三)只有加强沟通协调,才能把分内的工作做好。

经过这样紧张有序的一年,我感觉自己工作技能上了一个新台阶,做每一项工作都有了明确的计划和步骤,行动有了方向,工作有了目标,心中真正有了底!基本做到了忙而不乱,紧而不散,条理清楚,事事分明,在工作的同时,我还明白了为人。处事的道理,也明白了,一个良好的心态、一份对工作的热诚及其相形之下的责任心是如何重要

三、总结下来: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接触到了许多新事物、产生了许多新问题,也学习到了许多新知识、新经验,使自己在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上有了新的提高和进一步的完善。在日常的工作中,我时刻要求自己从实际出发,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力求做到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双提高。

朱 媛

2013.1.16

初中地理知识复习提纲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

2、纬线与纬度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是最长和纬线,长约4万千米。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3、经线和经度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国际上习惯用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这样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0的夹角。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6、五带的划分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7、地图三要素比例尺、图例与注记。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8、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9、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10、世界海陆的分布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做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有欧洲、北美洲。大部分 人们习习惯把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11、陆地地形 人们把地形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由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是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常用“一望无际”来形容平原的坦荡。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欧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较简单,分别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亚洲的地形则比较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

12、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气和气候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14、气温的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叫做该地的气温年较差。

15、世界气温的分布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气温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一般规律: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17、降水的季节变化全年多雨区:在赤道附近地带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全年少雨区:在内陆地区、两极地区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开罗;夏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0~~400附近的大陆东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中国北京;冬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0~~400附近的大陆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意大利罗马;常年湿润区:在南、北纬400~~600的大陆西岸,全年受从海洋上吹来的西风影响的地区,各月湿润,雨量适中,如英国伦敦。

18、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一、热带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 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2、热带草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终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

3、热带季风气候以亚洲南部、东南部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最为显著。这种气候终年高温,一年中也可以分为旱雨两季,风向随季节而变化。旱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干旱少雨;雨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集中。

4、热带沙漠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这种气候降水量稀少,终年炎热干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二、温带的主要气候类型

1、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大致以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为界,此线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2、地中海气候 主要位于大陆西岸的中低纬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降水量较少,集中夏季。

4、温带海洋性气候 位于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分布最广,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比较小。

19、自然资源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水、矿产、森林等,都是自然资源。按其形成的特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一类是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产的资源。

20、土地的利用类型 土地的利用类型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类型。

21、土地资源的分布温带湿润的平原地的地势平坦,气候温暖,适宜发展农业,是世界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区。气候冷湿的亚寒带地区和炎热多雨的热带地区,保留了大片的针叶林和雨林。热带和温带半干旱地区草地面积广阔,是世界畜牧业的主要分布区。

22、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存在形式。陆地水又有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沼泽水、河水和生物水等多种存在形式。地球上的水总量很多,但是96%以上的是海洋水。在淡水资源中,冰川中储存的水量最多,现在人们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湖泊水(淡水湖的水)和部分地下水。保护水资源,主要途径有:节约和合理用水,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防止和治理水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淡化海水,扩大淡水来源。

23、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有调节大气成分、净化空气、含蓄水源、增加空气湿度、防风护田、保持水土等作用。所以,人们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总调节室”。世界有森林面积40亿公顷,主要在以针叶林和阔叶林为主。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24、铁、煤、石油的分布 世界上铁、煤、石油的分布情况如下:

1、世界上的铁矿主要分布在俄罗斯、马西、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和美国。这七个国家的铁的储量约占世界的90%。

2、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在世界各国中,煤储量居世界前列的有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国。

3、世界上石油资源的分布很集中,中东地区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一半还多。主要输往日本、欧洲和北美洲等地。

25、世界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特别各洲是不同的,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其次是南美洲,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欧洲为2%;亚洲为15%;北美洲为10%;南美洲为17%;大洋洲为14%;非洲为27%。

26、世界人口的迁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规模变小,人口迁移主要以三种形式为主。第一种是科技移民,即大批的高素质人才由发展中国家移向发达国家。第二种是劳动力输出。外籍劳工流动的基本方向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贫穷国家流向富裕的在石油输出国,由人口稠密的同家流向人口稀疏的国家。第三种是国际难民迁移。

27、世界人口的分布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的人口最为稠密,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位于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带。在严寒的苔原带、冰原带,广大的严寒带针叶林带,末开发的热带雨林带,干旱的沙漠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少。

28、人口向城市迁移及产生的问题一个国家的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世界上发达国家人口的70%以上为城市人口,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只占人口的30%多一点。现在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29、世界的人种白种人的肤色、眼色、发色一般较浅,头发呈波状,鼻梁高、嘴唇薄,体毛较多,他们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黄种人的皮肤呈淡黄色或棕黑色,头发黑直,面庞扁平,体毛中等。他们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黑种人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较少,他们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和美国境内。

30、世界上的国家世界上有190多个国家,名国的面积大小不一,面积最大的俄罗斯有1700多万平方千米。中国的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居第三位。最小的是梵蒂冈。

31、国界和领土国界线范围以内的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总称为领土。南美洲的阿根廷和智利以安第斯山为界;美国和加拿大东部以湖泊中心为界,西部有一段以纬线为界,有一段以经线为界。

32、世界地埋区域的划分 共分为13个地区。图见书本第一册P83。

33、东亚概述图见P85。东亚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西侧,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等国家。蒙古的畜牧业占有重要的地位。日本为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冬季盛行偏北风,风由寒冷的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吹向太平洋,风力强劲,受其影响,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夏季盛行偏南风,风从太平洋、印度洋带来丰沛的降水,降水由沿海向内陆减少,气候炎热。在东亚的季风气候区内,根据气温和降水的不同,又分为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前者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雨季较短;后者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雨季较长。

34、东亚的人口和经济东亚是世界上黄色人种的主要分布区,居民绝大部分是黄色人种。东亚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

35、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日本是东亚的一个岛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面积比较狭小,人口稠密。日本境内多山,国土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和丘陵,邻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本州岛太平洋沿岸的神户和横滨,是全国著名的海港。日本群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火山很多。富士山是其中著名的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最高的山。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方相比,冬季较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比较丰富。全国大部分为森林所覆盖,山间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贫乏。图见第一册P90。

36、日本的经济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神户和横滨的日本两个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日本同中国的贸易有很大发展。从中国输入的商品有服装、石油、煤炭、棉花、水产品和蔬菜等。向中国输出的商品有钢材、电子产品和其他工业产品。

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首都东京在关东平原的南部,东京湾的西北岸。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上著名的渔场。日本的捕鱼量常占世界第一位。现在稻米的产量已能自给。但蔬菜、水果仍需要进口。

37、东南亚图见第一册P94。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南部狭长,一直延伸到赤道附近,叫做马来半岛。东南亚的国家,除了老挝是内陆国外,其他都是临海国或岛国。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印度尼西亚。领土由13000多个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最多的国家。因此有“火山国”之称。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38、居民与经济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该国人口一半以上分布在爪哇岛。东南亚是华人与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其祖先大多是中国广东、福建的居民。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棕油、椰子、蕉麻等热带经济作物产品的最大产地,各国居民多以稻米为主在食物。东南亚的矿产以锡和石油为最重要。新加坡有“花园城市”之称。

39、南亚图见第一册P108。南亚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南亚北部有绵延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这一部分叫做“南亚次大陆”。中部平原由印度河和恒河冲积而成,是南亚的主要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印度半岛大部分被德干高原所占据。南亚的降水受季风的影响,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风,为雨季。10月~~次年5月盛行西北季风,为旱季。

40、印度印度的耕地面积很广,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和小麦,经济作物有棉花、茶、黄麻等。印度的矿产主要有煤、铁、锰等。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的东北部。首都新德里。加尔各答盛产黄麻,是印度的纺织工业中心和重要海港。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孟买位于西部沿海,是印度最大的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

41、中亚中亚地处亚欧大陆中部,深居亚洲陆。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中亚境内的河流多为内流河。西部濒临世界最大的内流湖--里海。中亚中部和南部牧场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产棉基地。乌兹别克斯坦因盛产棉花而称为“白金之国”。牲畜以细毛羊和羔皮羊为主。同时采矿、冶金、军事工业相当发达。

42、西亚与北非西亚和北非地处亚欧非三大洲、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枢纽地带,地理位置很重要。死海湖面海拔高度为-400米,是世界上陆地表面的最低点。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世界上最高的气温记录出现在北非利比亚的阿齐济耶(57.8℃)。一般降水稀少。只有地中海沿岸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

43、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西起大西洋岸边,东到红海海滨,北起地中海岸,南抵苏丹热带草原,约占非洲面积的1/4。终年高温少雨,植物稀少,沙漠下有丰富的石油。

44、阿拉伯人与伊斯兰教西亚和北非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区,主要为白色人种。通用阿拉伯语,这些国家被叫做“阿拉伯国家”。西亚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发祥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城被称为伊斯兰教的圣城。耶路撒冷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看做圣城。

45、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库西亚和北非是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西亚以波斯湾为中心,形成了一条巨大的石油带,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是西亚主要的产油国家。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2,产量约占总产量的1/4。所产的石油,主要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摩洛哥一国的磷酸盐储量占世界的3/4。

46、畜牧业与农业 枣椰树是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

47、巴基斯坦 位于阿拉伯半岛西侧,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枢纽。发展滴灌和喷灌技术。

48、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亚洲境内的西奈半岛,也是埃及的领土。全境90%以上是沙漠,耕地、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在狭长的尼罗河沿岸平原和入海处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尼罗河全长6600多千米,是世界上第一长河,发源于非洲东部高原,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首都开罗是阿拉伯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亚历山大是埃及在地中海边的重要海港。地中海和红海之间的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彼此相连,大西洋到印度洋的航程,比绕道非洲好望角缩短了8000-10000千米。过去,埃及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长绒棉一直是埃及著名的出口商品。近年,埃及的石油、运河、侨汇和旅游收入都超过了棉花,成为埃及的主要经济支柱。埃及的金字塔等名胜古迹是旅游的主要景点。

49、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是世界上黑人的故乡。整个非洲大陆的地形以高原为主,东非裂谷带,南起赞比西河,北经红海,一直延伸到西亚的死海附近。死火山中的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峰。东非大裂谷是地壳在运动过程中断裂形成的。非洲最大的岛屿--马达加斯加岛,有一个突出在海洋上的尖角,叫做好望角。整个非洲有“热带大陆”之称。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热带草原气候分布面积很广。动物主要以斑马、羚羊、长颈鹿、狮和豹子为主。黄金、金刚石的储量和产量都占世界第一位。南非是出产黄金最多的国家,几内亚是出产铝土最多的国家,赞比亚是出产铜矿的重要国家。尼日利亚是重要的石油输出国。

50、居民与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非洲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三个独立国家。1990年,最后一个殖民地--纳米比亚也宣告独立。整个经济是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

51、南非南非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首都比勒陀利亚。临近好望角的开普敦是南非最大港口。约翰内斯堡是金矿开采和机械制造工业中心。

52、欧洲西部欧洲西部北临北冰洋,南临地中海,海岸线十分曲折。主要的半岛,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有伊比利亚、亚平宁和马尔干三个大半岛。主要的岛屿有不列颠群岛和冰岛。主要的内海有北部的波罗的海,南面的地中海,东南部的黑海。地中海位于欧、亚、非三大洲之间,西经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相通,北海是重要的边缘海。

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和山为主,平原主要是莱茵河以东部的波德的平原,以西的西欧平原。北部有纵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主要有横贯东西的阿尔卑斯山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湖泊众多。半岛西侧有冰川作用而形成的地形。意法边境上勃朗峰是欧洲西部最高的山峰。

气候主要是海洋性气候,冬季比较温和,比较凉爽,全年降水的季节分配也比较均匀。降水量向东逐渐减少,年温差自西向东逐渐增大。地中海沿岸的植被以常绿灌木为主,耐旱。多瑙河发源流经九个国家,注入黑海,是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河流。莱茵河流经德国鲁尔工业区,也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

53、欧洲西部的居民与经济居民以白种人为主。人口稠密的地方大多是工业区。其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最低的。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地区,工农业生产约占世界的1/3。其对外贸易很发达,占世界对外贸易总额的1/2以上,其中德国居第一位。

54、英国英国全称是“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领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颠岛和北爱尔兰岛东北部。大不列颠岛分为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部分,其中英格兰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地区。是工业化最早的国家。目前商船吨位仍居世界前列。英国的石油主要靠进口。北海油田对经济有促进作用。首都伦敦,过去曾叫做“雾都”,是游览胜地,大英博物馆,格林尼冶天文台,公墓内安眠着马克思。

55、法国是欧洲西部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有着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以平原和丘陵为主的地形、温和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园艺业发达,尤以出产葡萄著名,所产的葡萄酒世界闻名。目前,法国是欧洲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首都巴黎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艾菲尔铁塔,凯旋门、蓬皮杜中心、巴黎圣母院是有名的旅游胜地。同时巴黎还是著名的时装与化妆品中心。法国的烹调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56、德国是欧洲西部邻国最多的国家。北部是北德平原,中部是山地,南部有高原和草地。德国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建立要本国丰富的煤炭资源,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雄厚的科技力量基础上。鲁尔区是德国重要的工业区。德国南部的慕尼黑是德国宇航、飞机制造和微电子中心,德国是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莱茵河是德国最重要的河流,是德国的“黄金水道”。货动量居世界各河首位。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有首都柏林、汉堡和慕尼黑。

57、欧洲东部和北亚欧洲东部是指西起波罗的海东岸,东到乌拉尔山,北到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间的欧洲部分。北亚是指亚洲北部属于俄罗斯的领土部分以。

58、俄罗斯领土面积为1700多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面。欧洲部分集中了全国3/4的人口。首都莫斯科位于欧洲部分中央。伏尔加河发源了东欧平原西部的丘陵地区,注入里海,是欧洲最长的河流。贝加尔湖位于西伯利亚,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俄罗斯的工业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业区和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这两个工业区以机械、化学和多种轻工业为主。二战后,工业建设向东发展,在乌位尔山区建立了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为主的乌拉尔工业区,以及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的新西伯利亚工业区。其农业不稳定。首都莫斯科。圣彼得堡是全国第二大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是太平洋沿岸的主要海港。

59、北美 是一些以英语为主的美洲国家。西部高山区是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由落基山脉组成。东部高原、山地区在加拿大境内有拉布拉多高原,美国境内有阿巴拉契亚山。中部平原区有中央大平原。苏必利尔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是由过去冰川作用形成的。除密歇根湖全在美国境内以外,其余四湖为美、加两国所共有。北美大部分区属于北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在北美所占的范围最广。北美气候除了受纬度位置影响,降水分布和天气变化还受地形的影响比较显著。北美当地原来的居民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他们是黄种人。因纽特人生活在北冰洋沿岸。

60、美国美国国旗内有50颗白色五角星。本土有48个州,位于北美西北角的阿拉斯加州,位于太平洋北回归线附近的夏威夷州。美国的全称为“美利坚合众国”。美国面积为930多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四位。美国人口中白色人种占80%以上。美国的有色人种主要是黑人,华人与华侨在旧金山,纽约一带。近几十年来,有不少人从东北部向南部西部“阳光地带”迁移。美国是世界上输出农产品最多的国家。美国农业的另一特点是地区生产专门化,美国的农业生产可分为可抑制棉花带、玉米带、小麦带、乳畜带、畜牧和灌溉农业区等主要农业带。美国是输出工农业产品数量最多,产值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上进口小汽车、钢铁、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美国工业的分布,可分为三大地区。东北部地区:纽约是大西洋沿岸最大的工商业中心和港口。南部地区:休斯敦是南部石油化工、宇宙航空研究和发展中心。西部地区:加利福尼亚洲是西部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旧金山是西部的大港口,附近的“硅谷”是新兴的电子工业中心。洛杉矶是西部人口最多的城市和海港,主要生产飞机,精密机械等。这里的好莱坞是美国电影、电视工业中心,旧金山和洛杉矶也是美国华人最多的城市。

11.初中地理地球试题 篇十一

【关键词】地理信息科学 数字地球 角色互换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201-02

一、《数字地球》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地理信息科学(GIS)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较高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已在城市规划管理、交通运输、测绘、环保、农业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3]。新疆农业大学GIS本科专业开设于2007年,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30余门,其中,《数字地球》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安排在该专业本科四年级上学期。

数字地球技术系统是由获取数据的遥感、遥测、计算机技术系统和传输数据的互联网、万维网以及处理、存储、分析数据的地理信息系统等三大系统组成[4]。该课程涉及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地学等多个领域,涵盖了GIS、RS、GPS、通信、互联网、虚拟现实和数据库系统等多种技术,其应用的许多理论、技术和方法还在不断地完善。该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对于数字地球的创建过程、应用思路及涉及到的技术方法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并拓展学生的视野,为日后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扩大就业的广度。

以往的课程教学安排基本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教材时效性不强,授课多集中在对概念、理论的阐述或对传统应用案例的讲解,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四年级学生面临毕业设计、就业等事物,精力难免分散,对课程的关注度较低。

二、角色互换模式

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5]。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整,提出了“角色互换教学模式”。

1.教学材料、内容设置调整

目前,市面上数字地球的教材以承继成、郭华东等编著的《数字地球导论》(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和冯学智、都金康等编著的《数字地球导论》(北京:商务印刷馆,2004)为代表,各教材大纲相近,内容详略有所偏重。本课程选择冯学智等编著的《数字地球导论》作为基础教材,同时推荐其它多部参考书。但由于该课程涉及的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空间信息技术等领域更新较快,仅从教材中难以让学生接触到领域前沿。因此,推荐并要求学生借助校园数字图书馆,在文献数据库内(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等)查阅国内外最新的、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并鼓励有能力的学生查阅英文文献。这样,使学生在巩固书本知识的同时能够了解到本课程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拓展科学视野和扩大就业面的目的。

课程共计34学时,内容包括“数字地球”的概念与组成、相关理论技术及地球信息的描述与表达、获取与采集、存储与管理、传输与共享、分析与建模、创建与应用等。其中大部分内容学生在大一至大三已学习或接触过,可以看作是对专业知识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同时让学生了解其在全球、区域等宏观尺度上的框架及应用。传统教学方法,均由教师进行课堂讲授,期末学生以提交报告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该模式没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没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效果有待提高。针对此问题,我们对教学方式进行了调整,重新分配了课时,共计拿出10-15个学时进行教学角色互换模式的探索。

2.学生讲、学生问、教师评

由于总课时有限,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按2-3人分组,各组在“数字地球”的大范围内自主选题,课下查阅资料、制作PPT、撰写专题报。选题时,引导学生尽量避开教材已出现过的基本性的概念、通识性的方法和普及性的应用等内容,尽量选择与主题相关的、最新、最热的前沿领域作为题目。每节课预留30分钟时间,学生走上讲台,用10-15分钟讲解一个专题报告,余下的15-20分钟由其他学生和老师提问、点评。此过程模拟本科毕业答辩流程,台上学生讲完后,台下学生提问,台上回答,一问一答,有问有答。听的同学要边听边想,从报告内容、表达方式、汇报效果等方面提出问题和建议。这种学生之间的互相展示、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确保学生能够认真准备、认真聆听、认真思考、认真总结。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也扮演听众的角色,对台上和台下学生的讲解和问答能力均进行评估,并计入平时成绩,最后对整场报告进行点评。

3.考核评价方法多元化

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在全球尺度各领域的应用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因此以往仅写一篇期末的考核方式显得有些片面,学生有时为了应付可能会利用网络资源随意攒出一篇文章。这将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不能正确评估教学效果。鉴于此,我们对考核方式进行了调整,即学生总成绩由以下几部分构成:PPT报告(占30%)、课堂提问(占20%)、期末专题报告(占30%)和考勤及课堂纪律占(20%)。为了防止小组中个别学生偷懒、不参与的现象,制定了如下规则:①每组的2-3名学生,课堂随机确定汇报人,如选中的第一汇报人因不熟悉内容或其它原因无法汇报,则该组的评价起评分从1.0降为0.8,以此类推。这样可以确保在课下收集整理资料、准备汇报内容时,每位组员都能积极参与,学生不会因为自己的不努力影响同组其他同学的成绩。②问答环节中,台下同学的问题是针对整个小组,而不是汇报人个人,因此组内的同学都必须认真准备,积极作答。③最终的PPT报告成绩评定是以小组为单位给出,因此每位组员会尽力表现,不想自己成为小组的短板,拉低整体成绩,进而主动学习。endprint

三、实施效果及阶段性总结

经过多轮的教学实践,该方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该模式将新颖的专业知识引入课堂,所有学生,包括教师,都是受益者。从该模式的实施结果看,学生基本按照要求选择了数字地球领域的前沿热点,每堂课都有新概念、新知识,学生准备认真、充分,问答环节总体运转良好。学生结合自身兴趣,自主选择了专业前沿领域,如“无人机在对地观测中的应用”、“谷歌眼镜的结构及运用”、“图形技术的发展及其与GIS、虚拟现实的结合”、“3S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分析”等等。学生基本了解了专业汇报的流程及要点,掌握了幻灯片制作与展示的技术,锻炼了面向听众讲述的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教师在本模式中教师的点评内容包括专题报告的内容、形式和效果等部分。多组学生报告完后,教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做出提示,避免在毕业答辩中重复犯错。目前,学生总结出一些易犯的共性错误和不足:

(1)题目与内容不符

主要表现为“题目大、内容小”和“题目小、内容大”两方面,这也是毕业论文中学生常出现的问题之一。

(2)内容过于简单、缺乏逻辑性

部分小组准备内容较少,没有充分利用给定的时间,个别小组3-5分钟就结束报告,对所讲内容仅停留在概念上,较为浅显。

(3)PPT制作水平有待提高

前几组报告中暴露出的问题较多,如PPT背景过于花哨,与文字混为一体;字体、字号等格式不规范;大段的文字较多,图片、表格较少;过度地运用动态效果;等等。

(4)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个别学生汇报时,声音较小,语速过快,整个过程眼睛基本不离开屏幕,缺少与台下同学的互动,汇报效果大打折扣。还有学生面对提问环节显得准备不足,缺少回答技巧和应对措施。

问题的暴露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通过教师及时的指出问题,学生会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包括毕业论文撰写)中尽量避免。此外,学生经过该模式的锻炼,培养了较好的团队协作意识。从选题到汇报,各组成员均需共同商议,协作完成,学会了如何分工、如何集成,如何表达和展示,学生对该教学模式表现出较高的热情。

四、结语

数字地球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的,我们对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和考核体系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调整,并将角色互换教学模式引入到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模式是对课堂实践教学的一次有益探索,今后,需要教师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实践教学思路与模式,深入思考教与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朱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五位一体”实践教学系统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167-169.

[2]朱磊.浅析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2014,4:154-155.

[3]宋超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与产业园建设[J].地理信息世界,2013,20(1):14-17.

[4]徐健.基于数字地球技术的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23:184-185.

上一篇:投标报送函样本下一篇:祝阳镇中小学发展状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