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资助申请书

2024-11-29

学生资助申请书(精选12篇)

1.学生资助申请书 篇一

尊敬的学校领导:

您好!

我是xx班的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特申请贫困补助。

我的家坐落在xx的一个贫困地方。那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地方,家里有我的爸爸,妈妈,两个姐姐和我。因为家里太穷,爷爷奶奶都在我们没出生时就去世了。很小很小时都是我妈妈一个人在家里照顾我们姐弟三个,爸爸一个人在地里干活,有时候一个人忙不过来时。妈妈就把我门锁在家里帮爸爸干活,正是因为这样的家庭条件,从我懂事开始就知道只有凭读书才能走出贫穷,跳出农村。所以爸妈不尽辛苦的让我和两个姐姐上学,在农村来讲,有三个儿女可以读书的真的是件很惊奇的事情,同龄的孩子都羡慕我们,可是又有谁知道背后的父母是多么的辛苦与劳累,尤其是交通不怎么方便的农村。

现在两个姐姐都已上了大学,我还在上高中,家里这三个孩子让爸爸妈妈操透心。大姐一年的学费要xx,再加上每月的生活费,这一年下来就要xx。二姐更是如此,两个姐姐每年的学费加生活费都让爸爸妈妈手足无措,爸妈知道我们都想上学,并且都能受到高等教育,所以再怎么的累和痛,他从不说出来,只会让我们珍惜这上学的机会。

想起来每次到快开学时的那一段时间,经常都见不到爸爸,每次都很晚才回来。一方面他在外努力的干活挣钱,另一方面他在想办法给我们凑集学费,看着爸爸去亲戚家借钱时的表情,我真的好难过,想我怎么还不长大,长大了就可以帮爸爸挣钱了,爸爸就不用这么痛苦了,虽然很多人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钱也是万万不能,尤其像我们这样家里孩子多的,又都在上学的。

爸爸妈妈今年都是四十多岁的人了,身体也大不如以前了,妈妈的身体现在变的好糟,什么重活都不能干,去医院检查说是腰部有问题,妈妈也不跟我们说到底是怎么了,天天都在吃药,却也不见好,我和两个姐姐怎么劝她去医院治疗她都不去,其实我们都长大,妈妈是不想再花钱了,她只想我们能好好的完成学业,从来都没把自己的病放在心上。现在家里所有的重活都落在爸爸一个人肩上了。看着爸爸每次干完活回来累的那样子,我都感觉好心酸,多希望我家也能摆脱这穷苦的日子,所以,我在心里告诉自己,要努力,要加油,一定不要爸妈再过这样的生活。

我们班的贫困生是比较多的,因为大家基本上都是农村人,但是我家的孩子实在是太多,我想也许贫困也不是什么坏事,贫困能更磨练我们的意志。两个姐姐都考上了大学,我也一定会努力学习,考一个好的大学,走出山村,将来让父母都能过上好日子。

因此希望能够得到学院的补助,缓解一点父母的.经济压力。还望领导更批准!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2.学生资助申请书 篇二

一、资助情况跟踪调查

(一) 调查方式

笔者的调查基于福建省的实践模式, 根据全省各地市的地理分布情况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梯次进行地区抽样, 样本范围覆盖福州、宁德、三明、龙岩、泉州、莆田、漳州、南平8个地市。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文献法、跟踪调查法并结合学生群体深度访谈法进行。调查对象为省属 (占65.9%) 和市属 (占34.1%) 中职学校一、二、三年级学生 (其中受助学生比例占总抽样学生比例的60%~70%) , 抽样的中职学校共30所, 每所30名学生。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通过对不同学段学生的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对当前资助政策实效性的看法和评价情况, 主要涉及受助者的经济生活情况、对资助政策的认知程度、资助方式的主观认可度、资助的需求度等。二是了解资助政策的地区适应性情况, 了解省内不同区域资助政策的实施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存在哪些差异。调查问卷首先在泉州地区试点发放100份, 经统计验证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后, 正式发放900份调查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878份, 占问卷总数的97.6%, 有效调查对象的学段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二) 调查数据及分析

1. 资助政策的吸引力调查

能否吸引更多的初中毕业生入读中职学校是国家助学金政策是否能增强中职学校吸引力的重要体现。根据《福建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年鉴》, 2006年到2014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情况如图1所示。在资助政策开始实施的前几个年份, 中职招生数总体维持增长趋势, 但是增量较小, 对学生吸引力的弹性较小。2009年增幅明显加大, 2010年稍有回落, 至2011年招生人数的增长量达到最高值并首次超过高中招生数, 增幅高达50 223人。2011~2014年间又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

笔者认为, 数据的变化与相关资助政策的变革有一定关联。纵观近年资助政策的沿革, 呈现如下特点:第一, 助贫济困的针对性越来越强。自2006年7月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开始全面实施至2007年正式将中职学校资助政策纳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 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助学金, 用于资助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学生和县镇非农村户口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贫困学生。2013年春季学期起, 资助对象调整为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和占在校生10%比例的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贫困学生以及全日制二年级在校学生。第二, 免学费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 对公办中职学校有正式学籍全日制的三个年级在校生中农村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开始实施免学费政策 (艺术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 。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 对就读民办中职学校的有正式学籍全日制三个年级符合免学费政策条件的学生、公办中职学校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三个年级在校生中城市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免除学费 (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 。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 在原有涉农专业及全日制贫困学生免学费的基础上, 进一步将所有有正式学籍的中职一年级学生纳入免学费范围;对二年级涉农专业的学生免学费, 非涉农专业的家庭经济贫困学生按6%的比例免学费;对三年级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 顶岗实习有困难的家庭经济贫困学生按6%的比例免学费。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 对公办中职学校有正式学籍全日制的三个年级在校生全部免学费。至此, 福建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

经数据分析, 免学费资助政策对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具有一定作用, 部分学生在选择就读职业学校时考虑了该政策因素。在被调查的学生中, 有14.8%表示上职业学校是因为能享受到资助及免学费的政策, 这其中有52.2%的学生来自农村, 32.8%的学生来自县级市或县镇, 12.3%的学生来自偏远贫困山区。可见资助政策对农村学生吸引力较大, 对城镇、山区的学生吸引力次之。针对目前全省中职学校农村生源占比较大, 且其中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低收入经济困难家庭的现状, 资助金发放重点倾向于农村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 这对减轻农民负担, 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 发展现代农村经济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实施免学费政策使贫困生选择中职学校的积极性得到鼓励。调查还发现, 资助政策对中职一年级学生, 即初中毕业生的影响力较明显, 这对中职生源的扩大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但是从2011—2014年招生人数下降的态势中可以看出, 资助政策的持续吸引力不足, 大部分学生选择入读中职学校与相关资助政策并无太大关系, 个人学业成绩、兴趣发展倾向才是其选择学校类型的关键考虑因素。

2. 资助方式及资助力度的认可度调查

访谈中, 受助者认为讲究资助方式更能促进资助政策实效性的发挥。目前, 国家助学金资助主要采用办理助学金银行卡的方式, 将学籍电子注册制度与资助制度挂钩, 实现“中职学生资助卡”一张卡号对应一个学号。受助者充分肯定了使用资助金银行卡的优势, 认为既能保护受助者的隐私, 确保账户安全, 又有利于查询, 方便受助者对助学金的自主支配, 还能有效减少资助金发放的中间环节, 规避操作上的不规范, 有效杜绝部分学校虚报学生人数套取助学金的现象, 形成了良性循环。

调查中对资助方式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总人数达71.2% (如下页图2所示) 。当问及最能激励自己向上完成学业的方式时, 23.5%的人认为是校内优秀学生奖学金, 21.4%的人认为是国家助学金, 22.3%的人想增设国家、省级优秀学生奖学金, 32.2%的人希望通过顶岗实习和勤工助学的方式获取奖励。数据说明, 在资助金的种类和方式上, 学生希望能有更多样化的选择。但调查中也了解到, 贫困学生的学业能力普遍较低, 大部分学习成绩表现不佳, 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 学习基础较为薄弱, 但该群体的学业上进心强, 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学业现状的意愿较为强烈。

在资助力度方面, 2006年实行对中职学校5%左右特别贫困生每人每年补助800元, 对15%左右的贫困生每人每年补助600元 (其中, 对选学种植、养殖专业的每人每年学费减免600元, 生活费补贴400元) 。2007年以后, 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提升到每人每年1500元。在调查中了解到, 学生月生活消费在500元以下的占37.5%, 500~1 000元的占51.4%, 1000~1500元的占10.5%, 1 500元以上的占0.7%。据进一步数据细分, 省内内陆山区学生月生活消费500元以下的占50%, 500~1 000元的占76%;省内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学生月生活消费500元以下的占26.9%, 500~1 000元的占59.3%, 1 000~1 500元的占12.8%。尽管不同地区的最低生活标准、物价水平等因素具有一定差异性, 但仍可以看出, 目前国家助学金资助额度每人每年的1 500元对满足大部分地区受助学生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需求尚有一段距离, 资助力度有待提高。

3. 资助需求类型调查

通过对比贫困生与普通学生的家庭状况, 可以了解现行的贫困生认定方式能否将家庭相对贫困的学生从学生整体中有效区分出来。根据表2的数据, 受助学生属于涉农类的430人, 占49%;属于城市低保家庭的125人, 占14.2%。从父母所从事的职业看, 父亲务农的占45%, 属临时工或下岗工人的占26.3%, 属自由职业者的占12.8%, 属私营企业者的占11.6%;母亲务农的占34.9%, 属临时工或下岗工人的占34.7%, 属自由职业者的占17.5%, 属私营企业者的占11.0%。从家庭类型看, 父母健在的占83.4%, 一方亡故的占5.8%, 父母双亡的占16.0%, 父母离异的占37%, 父母大病或有残疾的占4.8%。从家庭构成看, 独生子女占28.6%, 有一个兄弟姐妹的占47.6%, 有两个兄弟姐妹的占15%, 有三个及以上兄弟姐妹的占8.8%。从以上几组数据可以看出, 受助学生大部分是来自农村务农人家的子弟, 且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倚重于父亲的职业。父母离异的家庭类型及双子女的家庭结构在贫困生中占较大的比例。从住宿费、生活费及其他杂费来源途径的差异看, 贫困生中有10.3%完全由家庭供给, 部分生活费还依靠助学金和勤工俭学解决;靠助学金解决住宿费、杂费的贫困生占29.6%。普通学生中完全靠家里供给的占86%。可见, 现行的贫困生认定方式基本上可以有效地将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学生区分出来。调查还涉及“在您的班级, 学生中是否存在不该享受助学金的却享受了该政策的”, 97.0%的学生认为“没有”, 1.4%的学生提出“有, 且占用了该享受资助金的学生名额”, 0.7%的学生提出“有, 是一些没见到的学生在我们班报的”, 0.7%的学生提出“有, 一些退学的学生还在享受”。从认定贫困生准确性的主观评价数据来看, 97.0%的学生对资助政策保证经济相对贫困的学生享受到助学金持肯定态度。虽然只有小部分学生 (约占3%) 对认定资格提出质疑, 但仍然可反映出非正当领取资助金现象的存在, 这是不容忽视的, 说明学校在贫困生评定方式和后期监督管理环节上仍存在漏洞。

调查还进一步了解到受助者在获得资助前后其生活状况是否发生了变化以及变化的具体情况。从在校日常消费的差异来看, 贫困生和普通学生两大群体月平均消费总额相差200~300元。其中从消费类型上细分, 月饮食消费相差90~110元, 在人际交往支出和娱乐方面相差60~90元, 在学习培训支出方面相差40元左右。在访谈中, 受助者表示, 领取助学金会考虑优先用于购买学习用品和参加学习培训 (占55.7%) , 其次用于改善个人日常饮食质量 (占30.4%) , 最后考虑人际交往方面的支出。调查表明, 资助政策使贫困生的生活压力得到一定的缓解, 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但整体状况与普通学生还有一定的差距。调查中还了解到, 国家助学金一般于每年的1月、6月分两次发放, 每次发放750元。因此, 大部分学生不能按月领取资助金, 且由于学生对资助金的使用缺少规划, 往往在发放的当月或次月便已消费一空。由于学校内部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和机会并不多。多数贫困生缓解自身经济压力的方式则是到学校周边打工。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学生兼职每小时约有7~8元的酬劳。

4. 资助成效及政策惠及度调查

在资助政策效用的主观认可度方面, 大部分受助者认为资助政策对自己有所帮助 (如表3所示) 。当问及国家实行免学费和助学金政策的意义时, 68.7%的学生认为可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不至于因经济困难辍学;4.8%的学生认为是杯水车薪, 发挥不了太大作用;23.2%的学生怀有感恩意识, 表示要更加努力学习, 提高求学热情;2.6%的学生表示没有感觉。当问及“您如何理解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政策的目的”时, 51.2%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18.9%的学生认为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23.1%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培养人才, 实现教育公平;5.4%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这两组数据表明, 大部分学生对现行资助政策的成效持肯定态度, 能够在主观上认同该政策的重要意义所在。当调查进一步问及“您觉得国家助学金政策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 21.6%的学生认为达到了;57.0%的学生认为基本达到了;13.4%的学生认为极少达到;8.0%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可见, 通过资助政策可让大部分受助者有所获益, 但是仍有相当比例的资助需求尚未能得到满足。

在贫困生管理工作方面, 当问及“您所在的班级, 学校或上级部门有没有定期或不定期到班核实受助学生名单”时, 53.2%的学生表示“经常到班内核实受助学生名单”;30.6%的学生表示“偶尔到班级核实受助学生名单”;8.3%的学生表示从来就没有到班级核实过;6.4%的学生表示从没听说过此事。数据说明, 学校在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动态管理上还较为薄弱。访谈中, 大部分学生表示学校资助部门在学期初登记贫困生名单以后就再也没有在学期中或期末进行过摸底。当调查问及“您或您身边的同学在国家助学金银行卡丢失后, 是如何办理的”时, 63.0%的学生表示到学校资助部门填写申请表, 到银行办理后, 再把申请表上报学校;5.7%的学生表示学校根本不问, 自己处理;52.4%的学生是由家长协助办理的;25.4%的学生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数据表明, 学校的后期资助管理工作不够细致, 对特殊情况的应对力有待提高。调查还征求了学生对学校资助工作的改善建议, 36.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贫困生审核认定环节需要加强;25.4%的学生希望学校在严防骗取国家财产方面出台更有力的举措;26.8%的学生希望学校在资助育人、促进资助文化建设方面加大力度。

二、影响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实效性的制约因素

我们知道, 任何教育政策都是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对教育发展的特定需要, 是特定社会发展情境的产物, 资助政策也不例外。政策的实效性往往受到政策环境的相宜性、制度设计的合理性、运作过程的协调性、政策资源的充足性、贯彻执行力的高低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 政策环境的制约性导致政策吸引力有限

调查表明, 现行资助政策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整体作用较小, 且主要吸引的是低收入人群和初中毕业生, 要吸引更多的优秀初中毕业生就读职业学校存在困难。其原因有两点:第一, 中职教育缺乏吸引力问题由来已久、情况复杂。中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 发展历程较为曲折, 办学质量参差不齐, 办学条件较为薄弱, 就其内部发展而言, 生源质量、教师质量、教材质量、实训条件都不容乐观;就其外部适应性而言, 中职教育的专业结构跟不上产业调整的需要, 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足, 不能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步伐;就文化环境因素而言, 受“学而优则仕”传统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 大众存在将普高教育与职业教育分别视为培养优秀人才与末等人才的认识误区, 社会对不同类型的人才缺少多元的认识, 普遍对中职毕业生就业前景的认同度不佳;就制度因素而言, 中职教育人才被现行的高考制度、公务员制度、机关单位用人机制等排斥在外;就社会劳动力分工结构而言, 中职毕业生的职业准入门槛较低, 且缺少合理的评价机制, 中职教育所培养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不被社会重视, 其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没有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因此,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症结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资助政策系统与外部政策环境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发展、大众意识等制约着资助政策实施的规模和程度, 影响着资助政策的实效发挥。要从根本上改善中职教育发展现状, 需要集政府、学校、社会、行业、企业、师生等多方合力, 非一系列优厚的资助政策所能解决。第二, 价格因素对学生选择中职学校就学的影响力较小。对农村家庭的学生而言, 随着近年经济社会的发展,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 对子女教育方面的支付能力也在提高, 经济因素将不再成为学生选择受教育类型考虑的主因。免学费资助政策不再是初中毕业生选择上中职学校还是普通高中的关键因素, 影响学生分流意向和教育选择的重要原因还是在于学业成绩。上述两大原因决定了国家资助政策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作用较小, 只有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才具有吸引力。

(二) 政策的普惠性降低了资助能效

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是以政府为主体的, 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分担, 覆盖中等学历教育的各级各类职业学校, 采取“一刀切”的做法, 具有较强的普惠性特征, 但对政策的地区适应性考虑不足。资助金额与各地的物价水平、居民日常消费支出水平不成比例, 对不同区域、不同贫困类型的人员比例、需要资助的金额还缺少科学全面的掌控和规划, 由此导致资助政策的地区适应性情况落差大。在经济状况相对落后的地区, 特困家庭和特殊家庭比较多, 贫困生往往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 资金受助面不宽, 分配指标不足。而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 又面临资助受益面过大的问题, 影响了学校、学生、家长对政府的信任度。此外, 资助政策未对贫困生这一政策目标群体做出充分、有效的贫困程度划分。现行的资助政策资助标准较低, 资助方式较为简单, 学生获得资助金的机会主要依据学生的经济困难情况判定, 与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思想道德表现、日常行为习惯等没有关联。受助学生的评定方式体现了政策的统一性但却没有体现差异性。因此, “一刀切”的平均主义资助政策, 其普惠性的表面是人人受益、受助公平, 而实质上人人享受到的资助金额相当有限, 资助政策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方面的作用不甚明显, 这必然会损害真正需要资助的贫困生的利益, 降低资助能效的发挥。

(三) 资助组织机制不完善影响资助工作执行效率

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 目前资助机构多数采取挂靠形式, 没有独立机构, 没有独立办公场所和办公设施, 没有配备专职人员。例如, 福州、泉州、三明三个地区的资助机构挂靠在招生办公室;厦门的资助机构挂靠在教育事务受理中心;莆田、漳州、南平、宁德四个地区的资助机构挂靠在职教中心或职教教研室;龙岩的资助机构挂靠在电化教育站。而县一级的资助中心挂靠情况则更为复杂, 挂靠的部门有招生办公室、职教中心或教研室、工会或教师进修学校、基金会、会计核算中心、教育局招生考试中心等。即使有的资助中心配备了专职人员, 在人员数量上仍严重不足, 且流动性较大, 远远不能满足资助管理工作的需要。大多数学校的资助工作被划归学生处、学籍科的教师代为管理, 也没有按照比例对专职人员进行配置, 操作人员一般为兼职, 工作量大。资助组织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学生资助管理工作难以实现精细化和动态化, 这是影响资助工作执行效率的主要原因。

(四) 制度设计欠合理影响政策公平性的发挥

学校在贫困生的认定方式、评价方式上存在缺陷。各地资助管理部门要求学校于每学年开学初的两个月内上报贫困生人数, 而在这一时段内学校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掌握还相当有限, 对家长提供信息的真实性不甚了解, 对经济困难证明的相关材料是否真实无法确定。目前, 贫困生的认定依据主要是各地民政部门出示的贫困证明, 但这样的认定方式偏重定性分析, 缺乏统一的标准, 缺少科学、规范的定量分析支撑认定结果。事实上, 只有低保户可以拿到民政部门的低保证明, 贫困生类型中除低保户比较容易认定外, 其他类别的认定相对比较困难。例如, 其他家庭经济困难类型该由哪一级政府部门认定, 需要什么证明材料, 各地暂无统一的要求和标准, 在实际认定中存在困难。甚至有部分家长利用相应的社会关系办理所谓的贫困证明, 这给资助管理工作带来不利的社会影响, 影响了资助政策公平性的发挥。

(五) 运作过程的不协调性影响资助金的发放效率

就学校资助工作而言, 资助金申领的步骤、程序较为繁琐, 需要层层审核上报, 资金到位后才予配给。由于上级资助金配套拨付往往不能及时到位, 不少中职学校要到年底才能配齐相应的资金, 因此学校不得不将资助金在每学期期末一次性发放。而按照政策的初衷, 国家助学金应按月发放, 及时用于补助贫困生的生活费用。集中发放的方式使资助金没有真正做到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解决生活困难, 资助金的发放效率没有得到体现, 直接影响到其实效性的发挥。此外, 中职学生享受免学费政策后, 为弥补学校运转出现的经费缺口, 由财政部门给学校核拨免学费补助资金。政府财政资金的拨付, 一般于学期初预拨部分资金, 而大部分资金要到年末或次年初才予以拨付, 加上各级财政配套、层级管理等原因, 无法及时拨付给学校, 甚至资金由教育局到学校要拖延近5个月的时间, 严重影响了中职学校的正常运转。

免学费政策还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导致中职生源的不稳定。入学缴费让学生有后顾之忧, 担心中途退学学费不能返还, 无形中尚有一种约束力。而免学费政策实施后, 反而导致中职学生流动性加强, 特别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对学习持无所谓态度, 甚至不少学生到不同的学校预报名, 在一所学校读不下去了就更换学校, 给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造成较大的困扰, 且对中职教育长期发展极为不利。

三、中职学生资助系统发展建议

(一) 加强制度建设, 健全组织机构, 形成长效机制

中职教育国家资助体系的设计涉及多层次、多方面的问题, 既要对基本资助工作制度作出规定, 又要设计制度中的细节, 还要辅以地方教育部门、学校的监管执行体系, 才能形成一个覆盖面广又详细严密的体系。首先, 当务之急是健全专业化资助管理队伍体系, 加强业务培训, 以提高政策执行力和工作效率。各地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应独立建制, 资助工作归口管理, 至少应配备日常专职工作人员2名, 学生资助中心和工作人员应在编制、工作场所、设施设备、工作经费、交通工具、工作量计算等方面有明确的标准和规定。学校资助工作可建立校长统筹领导, 各部门、处室分工负责, 各年级、班级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由校长总体负责, 全面领导学生资助工作, 其中国家助学金的组织申报和资助对象认定工作应由班主任负责, 核定审核工作由德育处负责, 学生信息的电子注册和管理工作由总务处负责, 要设立资助专账, 资助金发放和监督管理由财务室负责。应在校内设置专门的办公场所, 添加必要的办公设施, 工作中必要的经费开支学校应予以积极支持。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兼职担任资助工作协管员, 协助做好学生信息的动态收集、上报、登记工作。其次, 要健全工作机制, 规范资金管理, 加强对流失学生学籍的监管, 形成顺畅有效的资助反馈机制。严格规范中职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工作, 完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要健全学籍档案资料, 及时为新注册学籍的学生建立学籍档案, 加强对重复学籍、流失学生学籍等异常数据的核查, 实时申报本校受助学生信息, 确保各项资料的齐全、真实、规范, 避免助学金漏发、误发现象。要完善助学金评审机制和程序, 强化评审结果的公示制度, 建立投诉举报受理工作机制, 设立举报投诉电话、邮箱, 鼓励动员全校力量进行监督。

(二) 理顺体制, 改革资金拨付办法, 提高资助金发放效率

针对国家财政资金下拨时间滞后问题, 应改革拨款机制, 简化资金流转的审批手续, 进一步完善资金拨付办法。特别是在免学费补助方面, 要建立中职教育生均拨款制度, 各地政府应尽财力可能, 根据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及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 按生均定额拨款, 进一步加大对中职教育的专项财政投入力度, 试行上学期末预拨本学期的资金, 本学期结束时清算助学金的拨付方式。例如, 秋季学期预拨资金可按上年计划招生数、综合实际报到率、期末辍学率进行测算;春季学期以上年期末学生数, 结合春季招生计划及上年春季招生报到率进行测算, 多退少补。每年7月底之前, 资助金由省级统筹下拨, 教育厅根据年初审定的在校学生数, 下拨本学年省级以上财政应承担的国家助学金专项资金的50%。其中省属学校由省教育厅直接拨付学校, 各设区市属学校由省财政通过省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拨入各设区市财政局金库, 再连同本级财政应承担的部分下拨设区市教育局, 然后拨付有关学校。各县属中职学校由省级拨付, 连同本级财政设立的财政特设专户直接拨付学校, 以确保下一年度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 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保证中职学校的正常运行、健康发展。此外, 由于非全日制免学费是由当地财政负担, 资金往往不到位, 建议非全日制免学费补助由省财政拨付或至少承担50%。

同时, 要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导向作用, 实施分类指导, 按照经济发展程度和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划分不同的资助标准, 将助学金重点投向欠发达地区, 并重点向经济弱势群体倾斜。各地区可出台资助政策具体实施细则, 制定本区域内中职学生生均经费拨款标准, 创造政策落实的微观环境, 根据国家的基本构架, 细化资助制度中一些规定和条款, 以提高各地区配套政策的可操作性。

(三) 改进贫困生认定方法, 完善资助工作的组织评定和公示程序

学校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应严格把关, 做好资助对象和资助范围的核定工作, 把国家助学金发放到最符合条件的学生手中。贫困生认定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首先, 由贫困生在入学后填写《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并撰写书面申请, 详细说明各方面的情况, 提供各地方教育部门以及民政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学校应特别注意考查证明材料的真实性, 资助数据统计应做到及时、准确。其次, 在综合申请学生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 采用量化考核评定方式, 学生入学一段时间后, 通过课任教师、同班同学、宿舍舍友等充分了解学生家庭人均收入、父母工作状况、家庭所在地经济状况、在校期间生活消费情况、家人身体状况及社会兼职情况等, 结合学生的思想政治、家庭及本人消费情况、遵规守纪、道德礼仪表现、学习成绩、参与社会实践情况、综合素质表现等因素, 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 科学分析搜集到的各种信息, 根据家庭经济贫困生认定条件中的权重, 将困难程度进行排序, 建立不同等级的困难档案。然后, 根据各年级、班级贫困生指标, 按比例具体分配名额, 确定资助对象。值得一提的是, 学校对贫困生的认定不仅要确定学生的家庭真实情况, 还要充分了解其个人的衣、食、住、行等月度开支的基本消费过程, 特别是了解学生的消费习惯、通讯工具使用情况、学习办公用品情况, 以及动态变化中的支付能力, 以便及时有效地更新贫困生资源库信息档案, 对可能存在的家庭变故、突发性事件、天灾人祸等做出应急援助反应。再次, 可由班级评选认定工作小组依照两轮评分机制, 先根据学生家庭贫困情况进行分类认定, 再结合贫困程度评出贫困等级, 明确受助层次。在学生中进行广泛的民主评议, 将确认的受助学生名单在公示平台上公示, 方式有福建省学生资助网、学校网站、本校班主任群、助学群共享等。学校应注意加强对贫困生的动态监督管理力度, 保证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延续性、真实性、及时性和实效性。

(四) 提高政策实施的灵活性, 奖助结合,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资助政策的主要对象是低收入家庭和低年级学生, 有一部分学生是真正需要资助的。国家每人每年的助学金标准为1 500元, 具体标准可由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在1 000~3 000元的范围内确定, 赋予地方或学校自由裁量权。一方面, 学校可根据贫困生的困难程度划分等级, 具体可分为部分享受型、全额享受型及高额享受型几个层次。例如, 特困生可高额享受每人每年资助3 000元, 一般贫困生每人每年资助1 500元, 部分对资助需求相对较小的每人每年资助1 000元。同时, 对接学籍系统, 实行资助网络层级动态管理, 简化申报审批程序, 做到按月及时发放, 甚至在受助学生遇到紧急情况时可提前支取资助金。为有效解决资助政策的地区适应性问题, 各地政府可依据实际情况, 确定本区域内家庭经济贫困生享受国家资助金资格的具体比例, 在5%~15%的范围内浮动, 对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地区及学校类别实施分类管理。另一方面, 应在努力扩大资助面和资助力度的同时, 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由学校而非主管部门具体落实奖助学金政策, 实施以奖代补、奖助结合的方式。在贫困生群体中更应该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以奖学的方式助学可以更好地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更便于学校对学生加强管理。可由学校对每人每年1 500元进行统筹支配, 综合考虑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日常行为规范、学习刻苦程度、劳动活动参与情况等具体规定享受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必备条件, 与奖学金结合, 建立奖助学金制度。对违反学校校纪规定、学业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具有不良消费习惯、生活铺张浪费、拒不参加顶岗实习或公益劳动、弄虚作假骗取资助资格的贫困生应缓发或取消受助资格。此外, 还应扩大助学金的资助渠道, 确立资助资源开放观。目前, 资助政策中大多数资金是通过政府发放, 资助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渐进的投入过程, 需要不断地丰富资助来源, 以满足中职教育贫困生的需要。要鼓励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一起加入到资助队伍中来, 共同建构以国家资助体系为核心、以学校奖助为依托、以社会力量援助为支撑、以学生勤工助学为补充的四位一体的协同资助体系。

总之, 从根本上说, 推动中职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推行相关资助政策, 加大对中职学校的投入, 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转变社会上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不应是此消彼长争夺生源, 应给予职业教育独立发展的空间, 切实提高中职教育的地位。中职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职教育发展要从根本上有所改观, 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严格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准入制度。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 加快建立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严格落实就业准入的法规和政策, 凸显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二是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确保中职教育的生源质量。义务教育质量的落后直接影响到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生源质量,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及其他经济落后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三是加强中职教育的内涵建设。目前中职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实训实习条件普遍有了一定的改善, 但要从整体上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还应走内涵发展道路, 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抓手, 创新教学方式和专业设置, 紧跟产业调整和经济发展需要, 加强教材建设, 改善实习实训条件, 真正提高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归根结底, 只有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才是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 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也才更能体现国家资助政策制定的初衷。

摘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 对福建省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的实施情况展开调研, 了解学生对当前资助政策实效性的看法、评价以及资助政策地区适应性现状, 在此基础上对影响资助政策实效性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并提出中职学生资助系统发展与完善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职教育,资助政策,实效性,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陈胜祥.农村中职免费政策失灵:变现、成因与对策[J].教育科学, 2011, 27 (5) :13-19.

[2]王蓉.应放缓全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J].教育与经济, 2012 (2) :1-6.

3.学生资助申请书 篇三

【关键词】学生资助;贫困生心理情况;心理资助;高职院校

一位优秀大学生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具备基本的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高校通过高等知识教学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素质。而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投资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正常的心理精神状况,不自恋也不自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有做好这两种投资才可以将贫困生培养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青年。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心理状况进行分析,从而讨论如何开展精神资助,以及精神资助的最终效果等。

1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现状

1.1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生活现状

目前我国对于学生经济方面的帮助和奖励主要是助学金和奖学金两大类,而在这两大类中又会出现国家帮助和社会帮助等不同经济来源的资助和奖励,这就决定了基本每个申请助学金的学生可以拿到一笔助学金来完成学习或者减轻生活压力;另外一些学生成绩较好的贫困生还可以得到数额不菲的奖学金,如果贫困生对于这两种金额都可以得到,那么他的学费和基本生活费就得到了保障。除此以外,学校还设有勤工俭学岗位更可以帮助贫困生获得经济来源,缓解生活学习压力。因此,总体来看只要在高职院校中,确定某位同学是贫困生,那么这位同学的学费和基本生活费是有足够的保障的。

1.2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精神状态

大多数贫困生会因为不好的家境状况、落伍的衣着打扮、不太好的外貌等各种不确定因素,产生各种各样的低落自卑情绪。具体有以下几种:

1.2.1 较强的“低人一等”的自卑心

大多数贫困生会因为长期“被资助”的生活状态,产生强烈的自尊心,认为自己接受资助的做法是“被侮辱”、会过分在意被资助的方式和周围人对自己被资助情况的看法,这种心理存在的时间越长,就会越关注周围人的想法,时常觉得周围人的经济状况都比自己好,认为自己不论哪方面都比别人差等,长期下来,贫困生就会生出强烈的自备情绪。

1.2.2 “等、靠、要”消极思想根深蒂固

大部分贫困生的资助是通过申请或者大众传媒的传播等方式得到的,这种方式会助长学生“等、靠、要”的消极情绪,让贫困生以为只要自己学习好,经济水平不够,就可以请求帮助,等待资助,从而失去自食其力,奋发拼搏的积极情绪。

1.2.3 与人交往能力较差

贫困生在交往过程中会过分留意同类学生的经济状况、衣着打扮等财富方面的情况,相比之下又会感觉自己的衣着等经济方面不适合与同学一起玩耍、学习等,并且会时常担心人际交往中的经济花销,不能“放松”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真诚的、完全地沉浸在友谊之中。除此之外,在人际交往中因担心得不到朋友的喜爱,往往会做出一些不对等的行为,让自己处于友谊的被动方,但是这样的友谊是畸形的、不对等的,很难让贫困生感受到友谊的美好感觉,并且这样的友谊一旦破碎对贫困生造成的精神伤害是相当严重的,甚至会妨碍贫困生与他人的正常交往。

1.2.4 抑郁、焦虑、敏感、冷漠等负面情绪较多

大多数贫困生因为自卑心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表现为情绪低落、嗜睡、对社交行为不感兴趣等消极感情。社会生活压力逐渐增加,贫困生会更加担忧自己未来的生活、工作、学习,情绪变得焦躁易怒。贫困生会因为担忧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担心自己的衣着打扮和言行不恰当,担心自己得不到他人的喜爱或者同情,从而在精神上变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脆弱,不利于长久的社交发展。部分贫困生还会因为交往困难,导致对外界事物热情和关心程度不高,只愿意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只关注自己的生活状况,对他人的一切行为漠不关心,变得自私自利、冷漠无情。

2 贫困生精神现状的产生原因

2.1 错误的价值观

贫困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因为各种意想不到的因素,对发生的事情产生不同的观察角度,形成不一样的想法。或者贫困生由于自身被资助的特殊经历,产生了任何事情靠帮助的错误心理,甚至部分贫困生精神不正常,認为世界都欠自己东西,觉得自己就应该被同情、被帮助,贫困生逐渐形成了错误消极的价值观,影响着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2.2 家庭教育

部分贫困家庭中,家长的行为是不正确的,给贫困生的价值观形成带来错误的导向作用。甚至部分家长直接给孩子错误的精神教育,使贫困生逐渐变得贪婪、自私、痛恨社会和国家等,这些错误的情绪会给贫困生的未来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

2.3 社会教育

中国社会的大环境是有爱的,社会群众之间会利用互帮互助的方式,促进共同进步。难免就会给贫困生带来错误的精神暗示,让他们以为依靠社会的帮助,就可以衣食无忧,从而对生活失去斗志。除此之外,其他社会成员从小便会被要求,做人应当礼让他人,对于一些家庭状况不好的学生更要给予他人润物细无声的帮助,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样的社会氛围会让部分贫困生变得自大,失去原有的正确定位,或者会变得过于自卑,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和存在意义。

2.4 学校教育

学校为了解决贫困生学习困难的问题,往往会利用国家补助资金和社会的捐献资金,为贫困生提供经济帮助。但是在帮助的过程中,往往会要求学生提供家庭经济状况证明材料,学校根据材料内容做出评比,选出最需要帮助和其余需要帮助的贫困生种类。这样贫困生的家庭状况会被其他同学知晓,贫困生不得不接受其他同学的同情和注视,给他们的精神带来极大的压力,甚至部分品德较差的学生会乱拿贫困生的经济状况和衣着打扮开玩笑,让贫困生更加自卑,以及产生对学校、社会、和其他同学的仇视心理。

2.5 对比差距带来的心理落差

贫困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不自觉得将自己的物品、家庭环境、衣物等和其他人做比较,比较之后,认为自己各方面能力不如其他人,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部分贫困生为了摆脱他人对自己的同情等异常情绪,会选择撒谎、盗窃等错误行为弥补自己内心的缺失,当尝试过撒谎、盗窃给自己带来的精神好处之后,就会迷恋上这种感觉,最终形成有缺陷的性格。

3 对贫困生给予精神资助的方法

3.1 勤工俭学

学校可以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贫困生可以通过勤工助学岗位得到经济帮助,而勤工助学岗位又可以帮助贫困生提高工作能力和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其实现个人价值。除此之外,勤工俭学岗位的带队老师可以对学生给予精神帮助和引导,纠正其不好的心理活动,帮助贫困生提高道德素质,树立健康、积极的价值观。

3.2 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提供心理健康课堂、心理健康活动中心、辅导员关心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利用这些方式,鼓励贫困生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提高贫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避免贫困生出现妄自菲薄的错误思想。除了提供这样的心理辅导和教育以外,学校和老师还可以帮助学生转变思想,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现在的家庭状况,教育他们通过努力学习等方式得到更好的未来生活途径,摆脱落后的生活状态。教育贫困生利用学生充实自己的人生,提高自己的价值,让自己的成长经历对其他贫困生带来激励作用,从而提高众多贫困生的自信心。

3.3 发挥学校组织和社团作用

学校组织和社团是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的良好平台。学校可以组织社团活动,拉近贫困生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使他们融入集体活动中,消除心理的焦虑和敏感情绪,给他们带来良好的精神体验,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并且学校社团和其他组织可以利用一些贴近贫困生生活的活动,让他们树立自信心。例如,可以提倡节俭生活,反对铺张浪费。除此之外,社团可以提供免费的交往活动,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3.4 改变贫困学生资助评选方式

传统的贫困生评选是通过学生老师评比方式,来确定贫困生人数和等级,传统方式会让贫困生的自尊心受损,并产生不正确的消极思想。学校可以将贫困生的学习成绩和受资助资金相结合的方式,鼓励贫困生提高学习能力,在努力学习之后得到的资助后让贫困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情緒,并且相信努力才会有回报,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

4 结语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培养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重视对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其成长最终不辜负全社会的物质资助和道德资助,让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让贫困生可以为家乡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并且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经济资助氛围,鼓励贫困生通过自强自立等方式,成为社会的杰出榜样。

参考文献

[1]黄宦霖.节约型社会视阈下高职院校受资助贫困生“以资促俭”机制构建研究[J].广西教育,2014(09).

[2]万洪莲.高职院校贫困生精神资助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0).

作者单位

4.大学生资助贷款申请书 篇四

您们好!我是_______。很荣幸的成为我校的一名学生。在这里已有两年的大学生活,我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时时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做到全面发展。经过大一一年的努力,我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提高,在这里特向领导申请我想申请国家助学金。

我来自农村,对于当地当时的情况,亲朋好友都为我感到高兴能有机会上大学。怀着满腔的热情,我离开了我钟爱的故土来到他乡求学。带着家乡们的自豪与执著,我一直在努力的做着我应该做的事情——学习。可是在我求学的路上,父母省吃检用的钱把钱寄给我。他们希望我能过的好。父母只想让我好好学习,我只能用学习成绩来回报他们,每次向家里报告好成绩的时候,都可以感受到父母舒心的笑容,还有他们的嘱咐,让我再接再励! 早年就靠父母们远走他乡去打工挣钱为我找学费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也许是父母们对与儿女的关爱,他们总是要我们不要太薄对自己,总是把最好东西留给我们,他们自己说“钱我们俩回努力去挣的,你尽管按你的需要去做你的事情吧!只要你将来能够有所作为。”每当我听到这句话,我都回感到镇镇心痛。一种欲摆无奈的心情。我只愿为他们减轻些。这二千元的助学金对我来说能解决家里的困难,我想给父母减轻一些负担。

大学阶段是我人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在这两年中,我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进步,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也要特别感谢院里的大力培养以及老师在专业方面的深入指导和同学们在工作、生活中给我的支持和帮助。非常感谢国家给予我们大学生的帮助,资助优秀大学生完成学业。今天我得到了帮助,我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学好专业知识,争取早日服务社会,为国家奉献一份力量。 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加以评判审核!

我是__班的一名学生,我叫。经高中几年的勤奋学习、奋斗拼搏,我在今年高考中获得了__分的好成绩,并被__大学录取,看着通知书,我感到很欣慰,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说。可一看那高昂的学费和自己的家庭,对大学,学生只能望而却步了。

我出生于__县__乡__村的一个农村家庭。家里有爷爷、奶奶、父亲、母亲,还有姐姐和我,六个人挤在不足60平方的经常漏雨的土坯方老房子里。爷爷、奶奶年事已高,有时生活不能自理,且经常患病。姐姐现在大学一年级结束了。平时放假,姐姐很少回家,靠在外面做临时工积攒生活费,而这个假期,姐姐也不回来了,在外面打工筹备下一年的学杂费。即使如此,家里仍欠下了几万元的债务。

更不幸的是,在前一段日子,母亲在干活时滑倒了,导致左小腿处脚筋断裂,第一次手术后,又因伤口发炎,不得不再做第二次手术,高昂的手术费使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而家里唯一的劳动力父亲也是积劳成疾,病痛缠身,所有这些让作为子女的姐姐和我看在眼里,愁在心里,好几次,姐姐都向母亲提出了退学的请求,可都被母亲坚决的骂了回去。母亲常说:“即使再苦再难,我们也要将你们供出去.....”现在我也考上了大学,但想着校园里的朗朗书声,我却不敢想象我去大学后,家里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所以,特向尊敬的各位领导申请贫困资助,希望大家能帮帮我,帮帮我的家庭,您的恩情我会永远记在心里,我一定会努力完成学业,并用我最切实际的行动回报社会。谢谢您!

希望得到你们的帮助为盼!

此致

敬礼!

___

5.学生资助系统申请方式 篇五

学生资助系统集成了奖贷勤助补减和绿色通道六位一体的资助体系,以后各位同学在线期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绿色通道、网上爱心超市的申请、审批流程都将在系统中完成,助学贷款的部分功能也将在系统中完成。为此,编写此操作指南,供各位同学参考。请各位同学按照步骤完成整项测试。网

址:http://202.121.66.69:82/xgxt/ 用户名:学号

码:身份证后6位 Step 1 修改密码

Step 2 申请上海海洋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

点击申请按钮,点击编辑家庭情况按钮,保存后选择困难档次,填写申请理由,点击提交申请按钮,在提交之后,审核状态为“审核中”,辅导员未审核前,可以点击“撤销”按钮,但不可以点击“修改”和“删除”按钮。“流程跟踪”按钮用于显示该审核的进展,Step3 申请人民奖学金一等奖

在奖学金申请项目前点击“申请”按钮,出现以下对话框:

在项目名称前的空格打钩,点击“确定”按钮,出现以下界面:

输入申请理由,点击提交申请按钮即可。

如果“限制条件”一栏出现红色“叉号”表示该生不符合此条件,无法申请。在提交之后,审核状态为“审核中”,辅导员未审核前,可以点击“撤销”按钮,在“撤销”之后可以点击“修改”和“删除”按钮。“流程跟踪”按钮用于显示该审核的进展。STEP4 助学金申请

选择国家助学金一档前的空格,点击上方的申请按钮,(本学期没有申请困难认定的同学不能申请,请跳过STEP4)

填写申请理由后即可申请。

STEP5 申请勤工助学

选择学生所在学院的“**学院辅导员助理”的空格,点击上面的“申请”按钮,点击提交申请即可。

可以在已申请岗位中,点击“撤销”和“流程跟踪”即可。

STEP6 网上爱心超市 在物品类别中选择“冬季送温暖”专项,点击物品照片右侧的查看,查到详细说明。点击申请即可。

在已查看菜单中能够查到已经申请的物品及状态。

STEP6 助学贷款

点击申请按钮,出现以下界面:

填写贷款信息后,点击“提交申请”即可。

STEP7 绿色通道

6.学生资助申请书 篇六

一、中等职业教育有哪些国家资助政策?

根据《浙江省财政厅 浙江省发改委 浙江省教育厅 浙江省人社厅关于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通知》(浙财教〔2013〕1号)等文件精神,现阶段实行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主要有两项:

1、免学费政策;

2、国家助学金制度。

二、享受中职国家资助政策需符合哪些条件?

1、享受中职免学费政策的对象

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凡是就读全日制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具有正式学籍的一、二、三年级所有在校学生均免除学费(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

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按当地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学费标准给予补助,高出部分,学校可以按规定继续向学生收取。

2、享受中职国家助学金补助的范围、对象及标准

享受中职国家助学金补助的范围是:中等职业教育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在校学生。享受中职国家助学金补助的对象具体包括两类:第Ⅰ类,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第Ⅱ类,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困难学生具体包括:低保家庭的子女、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人、革命烈士子女、五保供养的未成年人、残疾学生及其他家庭年人均收入较低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享受中职国家助学金补助的标准:中职国家助学金的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

三、申请中职国家助学金补助应该怎样办理? 1.涉农专业学生国家助学金补助的申请办理

涉农专业学生的国家助学金补助申请由就读学校统一提供涉农专业证明,统一办理。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补助的申请办理

(1)低保家庭的子女、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人、革命烈士子女、五保供养的未成年

1由符合条件的学生填写《金华市区中等职业教育人、残疾学生国家助学金补助的申请办理:○

2必须向就读国家助学金申请表》,向就读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并到村委会(居委会)盖章;○3向就读学校提供学生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学校提交相关有效证件的原件及复印件1份;○1份。

1由(2)其他家庭年人均收入较低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补助的申请办理:○符合条件的学生填写《金华市区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申请表》,向就读学校提出书面申请;2必须详实填写好“申请表”中的“困难情况说明”3向就读○,并到村委会(居委会)盖章;○学校提供学生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1份。

四、中职国家助学金补助申请怎样评定、审核和审定?

7.浅谈学生资助育人建设 篇七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入学难问题已经逐步得到有力解决。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经历了从无偿资助到有偿资助再到无偿和有偿资助相结合三个历史阶段。2004年, 国家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 对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进行了重大修订, 使学生助学制度进一步完善。

制度本身是理想化的, 是对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有积极作用的。然而,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是遇到了诸多现实障碍, 学生资助分配过程和结果的不公平问题日益突出。首先, 分配不均。1.地区发展不均衡导致部分地区名额浪费, 而很多地区学生却因贷款名额少, 无法正常上学。2.重点高校学生获得资助的水平明显高于非重点高校学生。其次, 从最终分配结果看, 多种因素影响分配。1.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会影响学生获得资助的机会。2.女性与男性相比获得了更多的资助3.口才好的学生比口才一般不会表达的学生更容易在师生相互不了解的情况下获得资助机会。

二、关于学生资助制度的改进意见

根据形势的变化提出具体的对策思路, 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学生资助制度, 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 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首先, 完善国家奖助贷制度, 从而达到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 奖助学金相结合的学生资助制度。其次, 针对不同收入群体, 可采用不同的资助方式。面向全体学生的, 可采用奖学型资助;如果资助对象是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可采用助学型资助。根据不同对象, 选择不同的资助方式或多种资助相结合。

综上所述, 学生资助育人建设需要一个完善的学生资助制度作为保障,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除此之外, 在制度完善的过程中, 同样需要实施主客体的体系建设, 注重学生、学校以及社会个体的协同发展, 更好地推动学生资助育人建设的深入改革。

三、针对学生资助育人的启发与思考

(一) 个人层面

学生应正确面对自身情况, 积极乐观面对自身贫困,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 主动克服自卑等不良情绪, 用知识充实自己, 并将自身贫困处境转化为自身的动力, 认识到后天的勤奋可以改变现在的情况, 用自己的双手和不懈的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

(二) 学校层面

1.加强诚信教育,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在学校定期开展诚信教育讲座, 无论是对学生评定助学金或是后期的助学贷款的还款都有重要意义。

2.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 引导正确的心态。贫困生在大学期间在追求独立自主和发展期间, 由于客观条件的约束, 承受着如学习、生活、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 很容易造成心理异常, 因此学校层面要加强思想引导, 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3.营造校园文化, 评选自立自强先进典型。营造和谐校园文化,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国家、社会对贫困生的资助是关心和帮助, 学生要学会感恩, 自觉将这种爱通过自己再传递出去。同时学校大力弘扬贫困生自立自强精神, 发挥贫困生示范作用, 让优秀贫困生成为榜样, 让同学们都学习他们勤奋刻苦, 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

(三) 国家层面

1.坚持公平原则

公平首先是规则公平, 制度公平, 使人们在这种规则制约下公平竞争;其次是分配公平, 即同等条件的人获得同样的待遇。同等质量的学生享受同样质量的教育, 使得学生都能有机会接受与之相适应的教育。

2.增设学生资助渠道

学生资助除了国家, 政府资助外, 还可从社会不同渠道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或社会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的子女上学提供资助。 (1) 制定勤工助学计划。学校适时保护学生合法权益, 并多多创造条件, 让勤工助学在学生资助制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 企业单位也可给予一定资助与扶持。 (3) 建立必要的社会力量捐资助学管理机构, 加强对社会力量捐资助学的引导和管理。

3.加强学生资助的法制建设

学生资助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庞大的社会公益事业, 许多方面除了道德层面约束外, 需要用法律来规范和制约, 尤其是借贷关系更需要有法可依, 更需要法律来保护。

综上所述, 如何更加深入地推进学生资助育人建设, 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 需要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一个惠民惠生的教育工程, 除了有完善的制度保障, 还应有实事求是、诚信守则的实施体系来落实。宏观规划, 微观入手。制度、实践“两手抓”, 做到合理衔接、优化推进的良性循环, 才有学生教育事业更好地明天。

摘要:在科教兴国的国家战略方针下, 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 学生资助育人建设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更好地让国家惠民惠生政策得到切实落实, 让受资助学生拥有健康的成长心态, 这一问题已经日益凸显。制度与实践“两手”都要抓, 政策制定与参与个体之间的协同发展, 将是推进学生资助育人建设的有力抓手。

关键词:政策制度,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林琳, 柯晓扬。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构想[J]教育探索, 2013 (2) :125-126

8.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纵横谈 篇八

(一)不合理的公投

有学生私下议论:“敢说、会说、能说的,得票就多;内向、不会说,说的少的得票就少”。还有一名学生向辅导员揭发:“李某因为在宿舍拉选票才获得的资助,他承诺得到助学金后就请大家吃饭”。

在国家助学金评定中,有些辅导员害怕麻烦,没有拿出具体的评定细则和量化指标,鉴于贫困生名额有限,于是采取全班学生投票选举的方式,从而出现拉选票的问题,这让助学金政策变了味,成为了人气与关系的比拼。

(二)掀起你的盖头来

有一位家庭经济确实困难但自尊心较强的女生因为在台上不愿“暴露”自己家庭情况而落选,结果导致能否获资助不是以家庭实际困难为依据,而是取决于台上陈述是否“悲壮”,表现是否“精彩”。

有些辅导员为了体现助学金评选的“公开、透明”,规定申请申请助学金的同学必须在众人面前详细阐述家庭贫困状况,本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比较自卑、内向且自尊心强,这时如果强迫他们在同学面前“自我暴露”,无异于伤口撒盐,雪上加霜,从而导致有些真正贫困的学生由于“爱面子”而忍痛放弃申请助学金的机会,而不太贫困却能说会道的学生再稍加悲情演绎则有可能博得同情。

(三)“贫困”的贵族

令人想不到是,助学金发下去没几天,其中两名获资助的学生就在饭店请客吃饭,其中一个还换了一部新款手机,班里其它学生发现后,议论纷纷,愤懑不平,辅导员知道后非常恼火,但为时已晚,钱已经发了下去。

很多辅导员遇到过这种情况:某些学生家庭确实困难,按政策也理应得到资助,但是获资助后不是心怀感恩,刻苦学习,而是拿着资助的钱进行奢侈性消费,穿名牌,买电脑,大吃大喝等,这严重违背了助学政策的初衷,同时也会引起其它学生议论和不满。

(四)我贫故我得,舍我其谁

一名女生课下到办公室找辅导员,理直气壮地说:“老师,我认为评选不公平,我家比张某家还困难,凭什么她得3000元,我才2000元?”

有些辅导员经常抱怨:“个别学生虽然家庭贫困,但不思进取,旷课迟到早退一样都不少,资助吧,于心不忍!如果不资助,也确实困难!更可气的是有个别学生还理直气壮:‘我家贫困,凭什么没有我的?’最让人不解的是有些学生虽然得到了资助,但是嫌资助太少,大有助学金非我莫属的气概。”

(五)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白不要

看到同班或同宿舍同学得到了高额助学金,有些没有得到或没有参评的学生心里极不平衡,因此严重影响了班级的和谐团结。有些学生甚至发话:“明年我也开证明申请,反正是不要白不要”。

据相关调查,很多高校大二学生比大一新生入学时申请助学金的人数多几倍。不可否认,一方面是学校资助工作宣传力度加大,但更重要的是资助金额大,门坎比较低,学生只要持有生源地所在乡镇、居委会(村)以及当地民政局等部门出具的困难证明,就符合申请条件。再加上出于乡土人情,缺少监督管理机制,有些地方部门出具的证明常常信息失真,因此导致了一部分本不贫困的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开出了证明,加入到了“伪贫困生”的行列,这给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增加了认定上的困难。所以各级相关部门应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责,严格把关,从源头上确保公正、真实。

(六)助学金与学校奖学金的博弈

助学金和奖学金的各自特点决定了两者之间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难怪有些学生私下议论:“学习成绩好有什么用,考个第一名奖学金也就800元,你看张某某学习一般,就是家里穷,助学金就得了3000元,助学金比奖学金强多了。”这种现象在各大高校普遍存在,在高额助学金的诱惑下原本用来激励刻苦学习的奖学金却越来越被边缘化,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现象。

国家助学金是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项重要惠民工程,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视,高等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从原来生均2000元提高到了3000元,惠及450万名家庭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20%左右。由于条件低,限制少,资助金额大,每年评定前期必然会引起广大学生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

各类学校自设奖学金条件相对比较高。奖学金是为了奖励在校期间学习成绩特别优异,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突出的优秀学生,相对助学金来说各级各类学院奖学金具有门槛高、条件硬、名额少、竞争激励等特点,但奖励金额却没有助学金多,如何平衡助学金与奖学金之间的关系并凸显对学生进行精神鼓舞和人文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科学认定,创新措施,公平公正做好学生资助工作

(一)辅导员要高度重视,认真负责,细化标准国家助学金是政府为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而专门设立的,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好事。高校辅导员是这项惠民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国家和政府的形象,所以辅导员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负责地做好这项工作。

助学金的初衷是助困促学,辅导员应该以国家资助政策为标准,不怕麻烦,以贫困事实为根据,不怕得罪学生,切实规范评定程序,制订科学合理的评定细则,再通过我们平时观察、查阅档案、个人谈话、电话访问以及学生咨询等多种调查方式,使真正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得到资助。

(二)建立贫困助学基金,探索“分批多次按月发放”的模式,实行“长期跟踪监督及随时退出”制度

高校应成立贫困生助学基金会,由学生工作部门统一负责管理全院的助学金,实行分批多次按月发放,长期跟踪监督,一旦有不符合政策条件,违规违纪的学生,可以立刻停发,随时退出,从而起到警示教育作用,避免以往一次或两次发完,对受资助学生无法有效监管的局面。

(三)打破以班级、系部为单位的资助名额分配制度,宁缺毋滥,实行“按需分配”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打破班级、系部界限,不应等量平均分配名额。实行按需分配,只有真正符合资助条件的才可以申请,宁缺毋滥,剩余名额由高校贫困生助学基金会统一管理,循环使用。

(四)将助学金发放与勤工助学相结合,变“无偿资助”为“有偿使用”,消除依赖心理,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

高额无偿助学金滋生了部分贫困学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学校应将助学金发放与勤工助学岗位相结合,比如让家庭困难学生清理校园公共卫生;课余时间兼做图书馆、宿舍楼、实验室助理员等工作。变无偿资助为有偿使用,这样通过自己劳动获取资助,会更加踏实和自信,有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

(五)坚持物质资助的同时要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工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需要物质资助,更需要精神关怀。辅导员在物质助困的同时,要高度关注贫困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隐私,减轻物质贫困带给他们的压力,鼓舞他们生活学习的勇气。

三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注意事项

(一)不患寡而患“不公”

中国有句古语叫“不患寡而患不公”,意思是说不怕东西少,就怕分配不公平。所以在做资助工作时,只要辅导员坚持公平公正,宁缺毋滥,使资助真正用于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其它学生是不会有意见的。

(二)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

资助是手段,育人是根本。辅导员要始终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工作理念,坚持资助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坚持资助与承担义务责任相结合;坚持资助与自立自强精神培养相结合。

(三)坚持物质资助与精神关怀相结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物质匮乏不是最主要的,精神绝望才最致命,一定要多关注贫困生的精神及心理健康,引导他们自信、自立、自强,使他们内心充满阳光和希望,安心学习,快乐生活。

四高校学生资助相关政策解读

(一)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考入大学,首先可通过学校开设的“绿色通道”按时报到。入校后,学校对其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进行核实,采取不同措施给予资助。其中,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

(二)困难学生界定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学生需向学校申报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由学校根据有关部门设置的标准和规定的程序,以民主评议方式认定。学生在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时,必须提交家庭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予以确认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证明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

(三)政策实施范围

公办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享受国家的资助政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办学、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4%-6%的经费用来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招收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也可享受国家资助政策,具体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制订。

参考文献

[1]杨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育人结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

[2]张沂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现状研究与优化思考[J].科技信息,2011(16).

[3]孙兵.试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7(3).

9.学生资助申请书 篇九

今年,省教育厅将继续实施我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经费由省教育厅和高校共同出资,各高校需在5月20日前向省教育厅提交相关申请,并以正式文件形式作经费资助承诺。

没有进行项目经费配套的.高校,省教育厅将撤销相关项目立项,甚至削减该校“本科教学工程”其他项目申报名额。

我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其中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省教育厅给予每项2万元经费支助,其余经费由所在高校落实,项目资助标准为每项10万元。

10.资助申请书 篇十

你们好!

我是xxxx部门的熊世俊,我来自云南的偏僻穷农村家庭,上次孩子出世,不幸查出患有先天性的脑瘫,但是医生说病情很严重,立即住院治疗,花费了2万多元,最后由于没钱不得不回家保守治疗,前几天半夜的时候,小孩子病情有发作了,并且有短暂的休克和昏迷,状况十分的危险,幸亏发现及时迅速送往医院治疗,经过半个多月的时光治疗,基本能够出院了,这次的治疗花费了我所有的积蓄,还给自己背上了xxxx的外债,给我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家里有还有父母要养,全家人的生活没有着落,让我十分的揪心,不明白明天的路要怎样走。

幸好,听领导告诉我说这次公司和国家有补助的政策。我十分期望能透过这次的机会来缓解一下自我的经济困难和家庭压力。我来公司上班已经有3年多了,在这几年的时光里,认真工作,尽职尽责。丝毫没有放松自我,不但把自我的本质工作做好,而且还帮忙带出一批一批的心同事。把公司的利益方在第一位,但是此刻。应对如此的生活压力,让我喘不过气来,但我自己还是坚持了,丝毫没有妥协倒下,永远的为公司尽我最大的努力,这次我真的需要公司帮我一把,在我最需要帮忙的时候,在我最困难的时候,能伸出缓助只手,让我熬过最后的关头,让我重新找回信心。

相信我能挺过困难,在今后必须更加努力的为公司创造更多的财富,衷心的感谢各为领导!

此致

敬礼!

xxx

11.大学生多元资助制度特征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多元资助;大学生;政府定位

一、多元资助形式中国家资助的主要形式

(一)多种形式的大学生资助。大学生资助形式多种多样,从资助发放的形式来说,大学生资助首先可分为直接货币性资助和非直接货币性资助。大学生勤工助学制度在各个国家都很普遍,但是作为获得这种形式资助的对价学生需要付出的劳动,所以这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资助。从获得的资助将来是否需要返还这个角度来看,直接货币性资助又可以进一步分为馈赠性资助和借贷性资助。馈赠性资助将来不需要返还,一般也不需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包括我们所说的各种奖学金、助学金和困难补助等。借贷性资助不仅将来需要返还,而且在大多时候还需要支付一定利息,这就是向学生或家长的助学贷款。

(二)国家资助的主要形式。第一,奖励先进,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促进整体学生学习成绩和教育质量提高的功能。第二,实现国家某一类人才培养的战略目的。第三,為国家特殊政策服务,比如少数民族奖学金等。国家助学贷款的标准比较宽松。纵观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助学贷款制度,国家助学贷款的标准相对都是比较宽松的,只要达到大学入学成绩或在校学生的成绩达到一定合格标准,都有可能得到某种形式的国家助学贷款。

二、多元经营主体和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运营机构

(一)大学生资助的多元经营主体。根据资助形式的不同,大学生资助主要可以分为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两种形式。其中奖助学金是一次性发放,发放后资金提供者和资金使用者之间几乎不会有实质性的厉害关系,所以这种形式的大学生资助在管理和运营时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助学贷款就不同了,助学贷款发放后还有一个最大的任务就是贷款的回收,如不能顺利回收则意味着助学贷款制度的失败,而助学贷款能否顺利回收的关键在于回收制度设计是否完善,而回收制度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如何摆正贷款经营管理机构的位置。

(二)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运营机构。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运营机构和助学贷款的资金来源有密切关系。来自国家财政的资金容易为国家政府经营,来自商业银行的贷款容易为商业银行经营。国家大学生贷款的经营主体有国家部门、政策性中介机构、学校和盈利性金融机构。国家助学贷款既然是贷款,其经营业务就存在着贷款发放和回收两部分。一般来说,贷款的发放和回收应由同一机构负责进行,但是随着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发展,拖欠贷款不还者日益增多,又出现了两类衍生的贷款回收机构,一个是贷款担保机构,一个是催促拖欠贷款者还款的机构。

三、国家助学资助制度不同侧面间联系

(一)资助资金提供主体与资助目的之间的联系。大学生资助体系中存在政府、大学和社会三个资金提供主体。其中,政府提供的大学生资助往往以提高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为主要目的。大学提供的大学生资助主要从高等教育的效率角度出发,为大学吸引更优秀学生。社会提供的大学生资助主要出于慈善目的。在大学资助体系宏,由国家提供资金的国家助学贷款目的相对比较复杂,往往是以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为主的混合目的。虽然从原则上说,其主要目的是提高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程度,但这里的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在不同时代会稍有变化,而且即使同一时代不同国家也不尽相同。

(二)资助形式与资助目的间的联系。对于一般大学生资助来说,主要采取奖助学金的形式,采取助学贷款这一形式的很少,实际上,助学贷款是国家助学制度的主要形式之一。资助形式和资助目的之间也有紧密的联系,一定的资助形式易于为一定的资助目的服务。奖助学金形式更有利于为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率服务,助学贷款相对更能服务于高等教育机会公平。因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能只采取一种资助形式,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学生资助的所有目的。

(三)资助形式与资助标准间的联系。一般来说,一定的资助形式往往和一定的资助标准相结合。奖助学金这一资助形式一般对学习成绩的要求较高,而对家庭经济状况的要求相对较为宽松;而学生贷款这一资助形式一般对学生家庭收入方面的要求比较严,而对学习成绩的要求相对宽松。不管是国家大学生资助还是其他形式的大学生资助均是如此。

总结上述对三个方面的分析来说,包括国家资助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大学生资助主要有促进高等教育教育公平和效率两个目的,具有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两种基本形式,以及家庭收入和学习成绩两个主要发放标准。

参考文献:

[1] 刘献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哲学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

12.学生资助工作要从“心”开始 篇十二

一、经济扶助, 解决学生完成学业的担心

近年来, 国家大力提倡和追求教育公平, 这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 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贫困生最直接的就是家庭经济生活困难, 影响正常的学业和生活, 因而首要的是给予经济上的资助, 通过减免学费、各种助学金发放, 来解决经济上的就学压力。调查显示100%的学生对新资助政策体系“减轻了其经济负担”表示“非常同意”和“同意”。大部分受访学生也认为目前的资助金额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费用和学习费用, 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缓解了个人和父母的精神压力, 使自己能够安心学习, 更好地融入高中生活。学校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走访和调查的同时, 也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学生和学生家庭的隐私, 希望他们可以和其他学生一样没有精神负担去完成高中学业。

二、心理帮扶, 增强学生成长发展的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奥德弗提出人的最为核心的需要有三种: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 生存需要可以通过保障性资助予以满足, 关系需要须借助相关心理帮扶措施, 成长需要更需要教育引导。贫困学生由于一直以来窘迫的生活压力, 容易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自卑、抑郁等问题, 社会适应能力较差。高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 需要加强心理健康辅导, 帮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 走出心理困境。在成长、发展方面给予学生一对一的关怀与引领,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明确人生目标, 指导他们进行人生规划, 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 积极回报社会。我校近五年的心理咨询数据表明, 贫困学生心理帮扶需求是非贫困生的1.5 倍, 27%的贫困生需要进行相关的心理引导和帮扶。在平均经过心理教师、班主任开导三次后, 90%以上的贫困生能够健康、理性地认识到家庭贫困问题和个人心理问题。根据调查发现, 经过数次心理辅导后, 绝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态积极乐观, 形成了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不避讳谈论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 在与陌生人的交流中不卑不亢, 比以前显得从容而自信。

三、诚信做人, 提升学生立正行远的真心

孔子说:“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 是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的重要论断。诚信是为人之道, 立身之本。国家越来越关注个人诚信记录方面的建设, 今后势必会与个人学业、成长、工作紧密关联, 任何人倘若没有诚信, 定当寸步难行。一直以来, 在我校特色鲜明的“真·爱教育”办学思想中, “真”的含义从字面上看就是真实, 符合客观事物;从育人的角度来看, 赋予它的寓意是“真”的人格:就是诚信, 即做人要讲诚信;“真”的科学:就是求实, 做学问要求实, 要具有科学求实的态度。学校在资助工作中处处融入了诚信意识教育, 如元旦大型通宵活动中美食一条街环节, 为了培养学生诚信经营、公平竞争意识, 学校要求每个摊位办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 活动过程中还组织教师进行动态监控, 对学生的诚信意识有着很好的引导作用。诚信教育既可以解决贫困资助中常见的“假证明”现象, 也能满足普通高中育人育德的教育要求。

四、责任担当, 培养学生服务奉献的爱心

“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 贫困生作为在社会关爱中成长的人, 就有责任回报他人和社会的给予。普通高中要加强责任教育, 这不仅是受助学生感恩的需要, 也是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 是人的社会本质的必然要求。一个人想要传送爱, 那么他的内心必然要充满爱。在我校特色鲜明的“真·爱教育”办学思想中, “爱”是教育的永恒主题, “爱”是情感体验, 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感受到教师无私的爱后, 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 进而爱我们的社会, 爱我们的民族, 爱我们的国家。校园文化底蕴深厚, “真·爱教育”的办学思想通过学生丰富多彩的活动, 逐渐深入学生的心灵。为了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快乐、更自信地融入高中生活, 学校鼓励他们加入学生社团, 使他们在除了行政班级之外的校园亚团体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拓宽自己的人际关系、展示自己的专长与才华、增强自我认同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同时学校每年开展的“中秋节联欢活动”使家庭贫困学生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 感受到了来自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关爱, 所以他们也充满了传播爱的激情。为了给他们创造更多元化的感恩平台, 学校以团委青年志愿者部和志愿者团为组织依托, 定期开展校内外志愿者活动, 如协助学校举办大型活动、看望敬老院的老人和福利院的儿童、前往乡村开展“扶贫支教”活动、走上街道维护交通秩序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这些活动的参与过程中, 经过亲身实践、体验, 不仅用爱和感恩回馈了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帮助, 而且也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意识, 进而达到“服务他人、造就自我”的目的。

五、精神励志, 激励学生自强自立的恒心

常言道人穷则志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经济上的重负, 导致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可能引发自卑、抑郁、焦虑、敏感等心理问题, 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主要有不愿与同学交流;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自卑心, 不能正视自己家庭贫困的现实, 有时觉得接受资助对自己是一种施舍, 让他平时抬不起头来;容易受挫折, 一旦学习成绩下降或感情受挫, 将其归咎于自身的贫困, 等等。学校通过给家庭经济贫困学生赠送励志书籍、与他们深度谈心、开展励志专题讲座、进行“自强之星”评选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教育他们以有相似经历的优秀同辈群体或社会成功人士为榜样, 引导他们客观地看待贫困、正视困难, 视逆境为“磨刀石”, 振奋精神, 磨练意志, 发奋图强, 以求有所作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工作的改革推进, 资助工作也会面临新形势的新挑战。普通高中学生资助工作也必须进行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反思和创新, 逐步提升资助工作层次、拓展资助工作内容, 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发展需要, 才能更好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多方位的支持, 从而让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让他们更加自信、更加健康、更加积极向上, 在享受教育公平的同时茁壮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摘要: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 要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我们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内容开展研究, 从经济扶持到精神扶助, 特别是研究走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心的教育, 通过经济扶助、心理帮扶、诚信做人、责任担当、精神励志, 从而解决学生完成学业的担心, 增强学生成长发展的信心, 提升学生立正行远的真心, 培养学生服务奉献的爱心, 激励学生自强自立的恒心。让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让他们更加自信、更加健康、更加积极向上, 在享受教育公平的同时茁壮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上一篇:描写中秋节的句子下一篇:假如我是毛毛虫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