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幼儿心理素质教育

2024-10-27

美国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精选8篇)

1.美国幼儿心理素质教育 篇一

美国幼儿教育-------“20分钟听读启蒙教学法

1.美国政府对幼儿教育的政策。与一些由政府对幼儿教育进行调控管理的国家不同,美国政府通过其指定的代理人(诸如地方学区管理部门、社区行动管理委员会等)进行管理,并向其拨发经费。但经费仅限用于年满4岁以及一些年龄更小的生理上有缺陷的残障儿童,来自低收入家庭的贫困儿童,受到毒品、爱滋病侵害或是被虐待的儿童以及有其他社会问题的儿童。

多数州规定幼儿园教师和幼儿的比例为1∶4;指定的幼儿园区域里禁止吸烟;从事幼儿教育的老师必须大学毕业,并经过专业方面的培训等。多数州还规定政府代理人每年可对幼儿园进行一次或多次不事先通知的检查。

2.非学校的幼儿教育机构。在美国,通过政府代理人提供经费并管理的幼儿教育机构不到20%,超过80%的幼儿教育机构是个人、企业或私人机构申办并管理的,他们的办园经费来自孩子家长所付的学费。私立幼儿教育机构的设立由申请人向所在地的州政府提出申办计划(其中包括办学场地、规模、开办经费和申请人所具有的幼儿教育专业背景等),并交纳申办费而获得营业执照。全美各州在幼儿园申办方面的规定大同小异,其申办费的幅度通常由10美元到1000美元不等。一般来说,申办费收取的多少与各州要求复核营业执照时间的长短有关,不同的州要求复核营业执照的时间不同,通常为一年到三年不等。

3.附设小学预科和小学预科前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数十年里,不少州相继制定了公立学校必须义务提供给五岁孩子小学预科教育的法律。1986年,美国通过了一项联邦法律,要求所有州的公立学校提供小学预科前的义务教育给那些身体有残障或是学习低能的有特别需要的4岁儿童。政府给公立学校附设的提供小学预科前教育的幼儿园提供经费。

二、早期教育状况

教育从生命第一天开始。创办”从出生到3岁“培训班,以1981年密苏里州教育部创办的”父母作为老师“(PAT)的项目最为著名,目前该组织已将它们的项目推广至全美47个州,培训了8000名”父母辅导者“。这些工作人员主要是每月对每一个家庭进行一小时的家访。美国的另一项以家庭为基础的父母教育计划,称作HIPPY计划: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指导计划。该计划得到了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支持。HIPPY计划直接把培训带入家庭,计划中的母亲们每周受到一次访问,每隔一周参加一次与其他父母们的集会。

1)美国重视婴幼儿自我服务技能的培养

美国人十分重视人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因此,从婴儿1岁半起就开始培养其自我服务技能。他们认为,自我服务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强婴幼儿的独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婴幼儿和家长双方受益。

婴幼儿的自我服务技能包括:系鞋带、穿衣服、扣纽扣、拉开或拉上拉链、洗脸、刷牙、梳头、吃饭、上厕所等等。

美国幼教工作者非常强调,任何一个保育都要为婴幼儿提供大量的机会,以锻炼他们自我服务的技能,并要求家长密切配合,使婴幼儿的自我服务技能在家里尽可能得到强化。在长期的实践中,美国幼教工作者总结出一些切实有效的经验,例如:要有效地培养婴幼儿自我服务技能,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第一,要训练工作人员,使他们能够向婴幼儿提出切合其发展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第二,与家长密切配合。

哪些任务是不同年龄幼儿分别力所能及的呢?美国幼教工作者在长期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18至24月之间的婴儿能够学会自己用杯子喝水,能够拣起玩具;2至3岁的婴儿能够学会控制大小便,会用叉和勺吃饭,能够比较熟练地穿脱衣服、开合拉链,3至4岁的幼儿,共独立性有所增强,上述技能更加熟练,几乎不用成人的帮助,自己会扣纽扣、系鞋带、吃饭、洗脸、刷牙等;5至6岁的幼儿,能学会自己洗碗,能够整齐地保管自己的东西,独立性大大增强。

美国幼儿园教师在训练婴幼儿自我服务技能的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是:提出任务,创造成功地完成任务的条件。例如,为了训练4岁幼儿自己穿鞋、脱鞋,他们给幼儿提供的鞋实际穿的稍大一些,使幼儿很容易穿、脱。又如,让幼儿向瓶子里倒牛奶,提供的瓶子是广口瓶而不狭口瓶。

总之,在训练中,教师最初提供的条件要保证婴幼儿能够比较容易地完成任务,以后可逐渐增加难度。这样会增加婴幼儿学习自我服务技能的兴趣,使他们建立自信心,难度逐渐增加也能使婴幼儿的意志得到锻炼。

3)美国儿童教育中的特殊营养--尊重

在美国,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而是在于他们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特别是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的大多数情况下师长不能代替他们对客观进行选择,所以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比如,美国人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

方法,孩子同大人讲话不但要认真听,而且有时大人要蹲下来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并可避免他?quot;低一等”的感觉。孩子吃饭时不能硬逼;孩子做错了事不得横加训斥;要孩子换衣服也不可用命令的口吻,否则,都会给孩子的心理上留下自卑的阴影。家长带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出食物给孩子,美国人则最忌讳提早代替孩子回答“也不吃”、“也不要”之类的话,也不会在孩子表示出想吃的时候对孩子呵斥。他们认为,孩子想要什么或是想看什么,本身并没有错,因为孩子有这个需要,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来指责,只能根据情况适时适当地做出解释和说明,以做引导。美国人反对父母在人前教子,更不允许当着人面斥责孩?quot;不争气“、”笨蛋“、”没出息“,因为这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这样做是一种犯罪。

伟大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有人认为美国父母对孩子的尊重是否太过份了,但事实证明,受到父母良好尊重的孩子同父母大多非常合作,他们待人友善,懂礼貌,同大人谈话没有一点局促感,自我独立意识强。儿重心理学家认为,这些都是孩子们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4)美国的”20分钟听读启蒙教学法“

美国教育家杰姆·特来里斯一生致力于幼儿智力开发,他提倡父母为孩子每天朗读20分钟。他编写的几套”儿童听读手册“非常畅销。

特来里斯认为,培养儿童读书兴趣,并不是简单地从指导如何阅读开始,而是先由父母饶有兴趣地诱发孩子想读书刊。而这正是绝大多数父母所忽视的。这种巧妙的阅读诱发力出自父母每天娓娓动听的朗读,20分钟听读时间不长,但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想读的念头就在父母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油然而生。孩子听读越早越好,内容应生动有趣,由浅入深。关键是父母要有拳拳之心,能谆谆善诱。他通过实践,证明坚持听读可以集中儿童注意力,丰富孩子的词汇,激发想象,拓宽视野,萌发情感。尤为重要的是,可以使孩子逐渐领悟语句结构和词意神韵,从而为今后广泛阅读打下基础。用特来里斯一句生动的话来说:听读是引诱孩子阅读的”有声广告“。

特来里斯的蝗读启蒙教学法,简单易行,很有说服力。近年来,他在美国各地作无偿报

告,一年多达40余次,吸引了许多幼教工作者和年轻父母。有一对父母在女儿生日时,收到特来里斯的礼品”儿童听读手册“,他们依照这本手册,为女儿作听读启蒙训练,坚持不懈,甚至在女儿患病住院时,也送去他们为女儿朗读的录音磁带,请护士为她放音。小女孩在每天听读的熏陶下,5岁就开始阅读,7岁成为一个词汇极其丰富的书迷,口才和作文能力都很出众。

有些父母认为,现在孩子每天花不少时间看电视,难道不相当于听读吗?特来里斯认为不然。研究资料表明,当孩子每天看电视3小时左右,读书效率骤减,五彩纷呈的电视图像使孩子读书分心。美国的成年人也是一样,现代美国人大多是从看电视而不是从阅读获取信息。这种不良的社会趋向将会影响下一代的智力开发。

特来里斯的倡导,得到了夏威夷州州长夫人的赏识,该州文教社团大力推行,发起”请为孩子朗读“活动:要求更多的父母为孩子每天朗读至少10分钟,并让每一个孩子在出生时警获得一本好书。这项活动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广为宣传。夏威夷州的这一项活动,得到了其他州许多有识之士的响应,更大规模地推行这项活动。不少美国经济贸易集团也参与发起类似的活动,并称之为”您一天中最重要的20分钟“。

5)美国倡导情感教育

全美现已有700多所学校制定了旨在塑造学生心灵和充实学生头脑的”情感教育“计划。那么,究竟什么是”情感教育“呢?对此,皮埃斯·布鲁斯南曾动情地说?quot;我要努力将我在生活中学到的那些东西交给我的孩子。那就是学会爱自己,学会为自己和自己所拥有的而骄傲,学会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确实,家长是子女生命中最强大的力量,父母的爱与宽容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证和未来生活的动力。美国倡导的情感教育,正是想通过父辈告诉孩子们“人人对别人都应该友善,这是做人的一个基本道理”。而在一个爱与宽容的环境中成长出来的孩子会更健康乐观地面对未来生活中的一切。

2.美国幼儿心理素质教育 篇二

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

1.1 师资队伍不断壮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发展非常迅速。1913年,全美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115人,1950年有1000人,1970年上升到5000人,到2000年,全美学校心理学家大约有22000至25000人。与此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率总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增加的。1934年,这一比率为1∶60000,1950年为1∶36000,1986年增加到1∶2100,2000年大约1∶2000,2002年大约为1∶1800。此外,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呈现女性化趋势。在过去三十年时间里,女性的比例上升了30%,以平均每年1%的速度增长[1]。1971年,在全美学校心理学家中,女性占59%;1991年占65%;2002年已经达到70%[2]。这或许与学习心理学专业的女生比例上升有关,有研究表明美国学习心理学的在校女生的比例高达80.5%[3]。

1.2 课程体系全面系统

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养以“科学家—实践者”模式为主,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申请者要进入美国学校心理学会(NASP)和美国心理学会(APA)认可的学校心理学专业学习。学校心理学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五个方面:心理学基础课程、教育学基础课程、心理诊断与干预、心理学统计与研究方法、职业心理课程等。其中心理学基础课程包括人类学习理论、行为的生物学因素、行为的社会及文化因素、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教育学基础课程包括特殊学生的教育、学习辅导技术、学校管理与运作等;心理诊断与干预包括心理教育测量、行为矫正技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青少年性格测量、咨询会诊、神经心理测量等;心理学统计与研究方法包括研究方法、统计学、心理测量学、项目评估等;职业心理课程包括心理学史、学校心理学家的任务和职责、职业道德与服务标准等,从而构成了全面而系统的课程体系。

1.3 专业训练要求严格

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养,除了设置完备的课程体系外,还对专业训练和实践非常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达到专家(是经过硕士学位以后的学习,但得不到博士学位的一种称呼)水平,最少需要54个小时的受督导实习、一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见习期”。要达到博士水平最少需要78个小时的受督导实习、一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见习期”[4]。事实上,在硕士、博士学位的课程中也都要求包括有督导的实习期,在规定的实习期内,学生们由实习单位的职业学校心理学家给予指导,每周要求工作20~40小时,实习期为10~12个月[5]。还有些州和地区有更严格的标准,强调获得资格认证需要2年督导下的经验(3000小时),其中至少有1500小时是在博士后进行的[6]。

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完善

2.1 内容丰富全面

美国学者认为,心理健康的实质内涵是重在健康而非仅指心理,只有包括身体、精神、心理、生活态度以及环境等各方面在内都是健康的,才是真正的、完整的心理健康。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主要由心理健康的实质决定的,其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生活指导、磋商性服务等。心理健康咨询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社会生活等方面个人问题的咨询;为每个学生建立详细而系统的累积性档案,以记录其智力、兴趣、性向、人格特征和测量结果、学业成绩、嗜好、健康状况、家庭历史背景、经济状况、社会实践经历等内容。生活指导着眼于个性、个别差异和个体需要,是正规教学的补充手段。它几乎涉及学生和社会需要的各个领域,如职业、学习、健康、人格、道德、心理、交际等,还有提高性、补救性、开拓性以及考试和质疑的指导等[7]。磋商性服务主要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社会、家庭和学校联系及合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家长(监护人)面对面工作,解决学生在学习和学校适应过程中出现的冲突和问题,为学生提供直接的心理咨询服务、社会技能训练和行为管理策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要帮助学生妥善处理危机情境,如父母分居、离异、失去亲人和自杀事件等[8]。

2.2 服务领域广泛

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美国心理健康的服务领域也越来越广泛。1945年,学校心理学会成立后,服务对象开始转向公立和私立学校,并以公立学校为主;服务领域从过去的中等学校扩展到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所有教育阶段。服务对象从以学生为主,扩展到家长、教师和学生监护人等。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传统的任务是对“问题”学生进行能力和学业成绩测验,然后把他们“归类”到不同性质的特殊教育班。随着学校心理学科的不断完善并根据社会各个时期的不同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和作用也逐步拓宽到为学生、教师、家长及整个教育管理系统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心理教育测量、心理咨询、学习辅导、与教师或家长之间的咨询会诊、项目评估和学术研究等。

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丰富

3.1 实施途径多样

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渠道都很丰富多样,在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运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还通过学校青年服务中心、校园生活渗透、社会服务和健康图书馆等途径。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主要在健康与体育课程、德育课程中渗透。美国学校没有为全体学生开设专门的心理学课程,但一些学校在社会学科的选修课中开设了心理学课,如心理学入门、文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这些课程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增进对人类行为的理解以及提供更好地应对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必要技能;为学生今后可能从事行为科学的职业或专业的工作机会而提供知识储备,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解决有关学习、压力及情感问题[9]。心理健康中心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帮助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和家庭危机能力。一般建立多功能活动场所,有游戏室、阅览室、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家教、个别与团体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能培训等服务。并帮助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还针对社会问题、药物滥用、酗酒家庭儿童和天才儿童成立专门的应对小组。青年服务中心主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咨询、辅导等服务,但更注重利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干预。也经常组织学生为社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通过与社区的合作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10]。

通过校园生活渗透健康教育意识,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开办各类学术活动,倡导学校追求的目标和价值,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思维。第二,校园文艺及体育活动。美国学校有许多学生文体活动协会和俱乐部以及各类兴趣小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社会交往以及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自立、自信、开朗的人格品质和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第三,全校性活动,即通过校庆、国庆等节日庆典和入学毕业仪式等活动,培养学生爱校爱国的精神。通过募集资金、竞选宣传、环境治理、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慈善工作等社会活动,增加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使学生对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更加具体化,弥补校园教育的不足。美国大学大多设有健康图书馆或者健康资料中心,其目的是拓展心理健康服务途径,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提供最新、准确的知识,帮助学生做出正确、健康的选择[11]。此外,学校诊所也能提供心理健康测评、心理咨询等服务,还有些社区和学校联合组织提供补救性学习计划、家长教育服务、心理健康服务等心理援助活动。

3.2 方法独特有效

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形式除了运用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和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外,还有些比较独特的方式。如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教育。“中间联系者”是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教育主要形式之一。“中间联系者”是从不同群体的学生选取的学生代表,每年参加训练课程研讨活动,接受各种心理健康相关的培训。他们通过提供个人帮助和组织校内广泛开展的活动以帮助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朋辈心理互助”也是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教育主要形式之一。“朋辈心理互助”包括朋辈心理咨询、朋辈调解、朋辈伴读等。朋辈心理咨询是受训和督导过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以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尽量少或者不给建议,提供倾听、支持或其他帮助。如哈佛大学就成立了“13号室”、“反应”、“回响热线”、“共同热线”等学生心理咨询组织。朋辈调解是学校从学生中选拔出的朋辈调解员依靠沟通和调节技巧为有冲突或者有争端的学生双方提供第三方的介入和帮助,有效地解决问题。朋辈伴读是从高年级、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挑选出来的学生志愿者,受到一定的培训和督导后,为低年级、学习能力弱或身体残疾等特殊困难的学生提供学习技能、生活技巧和心理问题等方面的朋辈辅导[12]。

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迅速

4.1 学术组织不断增多

1945年,学校心理学成为美国心理学会(APA)第16分支,标志着美国学校心理学分会(APA-16)正式成立。1969年,美国学校心理学家协会(NASP)正式成立。这两个学会组织都是全国性学术管理机构,其职能主要为全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服务。1978年APA和NASP两个组织在APA会议上首次进行主席会晤讨论合作问题,在1980年的春山会议上讨论学校心理学家的从业领域及其作用,以及在1981年的奥林皮亚会议上共同讨论学校心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学校心理学的学术组织机构日臻完善[13]。1992年美国中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成立了自己的组织——中学心理教师协会(TOPSS)。此外,还出现了不少相关学术组织,如美国人事与辅导协会(APGA),该协会在1953年吸收美国学校咨询协会的基础上,于1993年更名为美国咨询与发展协会(AACD)。

4.2 学术期刊不断创办

1996年,中学心理教师协会创办美国第一份专门研究中学生心理的杂志《惠特曼心理学杂志》。1992年美国咨询与发展协会发表了《孩子是我们的未来,2000年的学校咨询》发展规划,成为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1963年,全美第一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期刊《学校心理学杂志》创刊,1964年创办《学校中的心理学》,随后一系列刊物陆续诞生,如《学校心理学文摘》(1972年,现名为《学校心理学评论》)、《国际学校心理学》(1979年)、《专业学校心理学》(1986年,现名为《学校心理学季刊》)。另外,还出现了其他相关专业杂志,如《特殊儿童》、《学习困难杂志》、《心理教育评价杂志》等。美国国家和各州学会都有自己主办的学术期刊,每年定期举办专题研讨会和各种培训班[14]。

4.3 政府投入不断增长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队伍不断扩大的同时,政府投入也不断增长。1936年,政府提供大约250万美元给各州作发展心理辅导的经费,1958年通过的国防教育法案第五条第一项规定,每年提供1500万美元作为地方学校加强心理辅导工作之用;第五条第二项还规定,每年提供近700万美元用于各大学培训辅导人员。从1959—1969年联邦政府支持各州及地方发展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的经费约达18700万美元。在美国,资金最雄厚的就是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这个机构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最多、最大的资助机构,资助数额巨大,有些项目资助金额达几百万,个别的连续资助项目甚至达到上千万美元[15]。1999年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财政预算是8亿5千9百万美元。其中83%用于国内的院外研究(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是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的25个机构中的一个),13%用于院内研究,4%用于管理[16]。

5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格认证规范

5.1 认证标准严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资格认证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专业化的必由之路。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资格认证制度包括培养机构资质的认证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资格认证两个层次。培养机构资质需要得到美国学校心理学会(NASP)和美国心理学会(APA)认证。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协会(NASP)召开的塞耶大会是一次对学校心理学专业训练规范化最有影响的大会。当时只有28所大学设有学校心理学专业,其中仅10所大学有资格授予博士学位。在1960~1980年间,学校心理学专业大量增加。到1999年,全美国已有218所研究生院设有学校心理学专业,其中五分之一的学校心理学专业能授予博士学位,其余有权授予硕士学位和学校心理学专家资格证书[17]。美国心理学会(APA)坚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获得博士学位,并要通过资格认证考试,才能获得APA认可的资格。而美国学校心理学会(NASP)的资格认定相对宽一些,除博土外,非博士也可以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非博士学位包括硕士与专业工作者两类,专业工作者通常指在完成大学本科教育后再接受5~6年教育训练的人员。

5.2 认证体系完善

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资格认证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州强制的资格认证,一类是国家水平的自愿的资格认证[18]。州的资格认证由州政府的教育部和心理学审查委员会分别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资格审查和颁发执照。每个州的资格认证标准差异很大,但一般都要满足教育、考试和督导下的实践经验等三个方面的要求。教育要求主要是指要求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心理学硕士及以上学位并获得执照的可以在督导的指导下开业。考试要求是州政府组织的EPPP(Examination for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 Psychology)考试,有些州还会加试法学、伦理学等。此外,资格证书和执照都有不同档次的,有全国通行的,有州内通行的,这主要根据申请人学位水平、经验和各州的规定来确定。国家水平的资格认证是由国家咨询员认定委员会负责,有职业、老人学、心理健康、学校和成瘾等5种专业资格,申请者须提交包括知识、训练、督导、经验和继续教育等方面的档案资料及其真实性证明[19]。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最低标准是获得心理学或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位,有两年研究生毕业后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包括在督导指导下的实践经验),通过国家咨询员考试,并且还要求继续教育和遵守有关的伦理标准。

6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监督管理严格

6.1 评估作用日益突出

美国特别重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对辅导方法和测验技术进行研究和鉴定,以便验证学生辅导的有效性,并促进学生自身的不断完善[20]。1957年美国联邦政府就颁布《国防教育法》,指定学校要推行辅导及评估计划。随后由于经济条件缩减了预算,效能责任的要求也被推到突出的地位,凡使用了经费的辅导项目,都要用一定的标准去评诂,以测量出该项目完成的效果。虽然目前对辅导工作的评估有一些不好把握的因素,如在定量评估方面,心理辅健康教育工作者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是很难作精确的计算的,除了正规的工作时间,他们还得利用下班之后以及晚间、周末和假日时间工作。在定性评估方面,无论是进行个案辅导或是小组辅导,都较难确定多长时间才可以获得预期的效果。尽管如此,美国仍然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工作评估,并建立了完整的工作评估模式[21]。

6.2 伦理规范逐步完善

3.美国幼儿园的教育理念 篇三

谈到美国幼儿园,可能大家都有一个误解,觉得美国幼儿园的孩子每天都在玩,今天我要更正一下大家的想法。其实美国幼儿园的孩子虽然玩得很多,但是他们其实每天也都在学。而且,虽然在美国教学理念偏重学术的幼儿园比较少,但是,其实无论主张怎样的教育理念,美国幼儿园都会让孩子在幼儿园上课期间,学习写字母,认数字,做练习题。在美国教育从业者眼里,让孩子从小掌握必要的学习知识和学习能力,是幼儿园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走访过很多美国幼儿园,接触了很多美国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但是最核心的美国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孩子们在这个他们接触的第一个小社会里,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集体学习,更好地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互相关爱,互相照顾,共同进步。

这里想和大家分享我个人感触最深的两条育儿理念:1. 鼓励孩子从小爱探索;2. 父母积极参与孩子的童年。

让孩子自己去探索

面对那些淘气爱玩的幼儿园小家伙们,很多美国幼儿园的老师更愿意用“让孩子自己去探索”的教育理念引导孩子去发现去学习。

通过培养孩子自己探索的能力,能更好地培养小朋友独立的个性。在美国,孩子被认为是独立的个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父母不可能永远陪伴在孩子的身边照顾他们,因此美国人就非常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品格,特别强调自己的问题需要自己努力去解决。

幼儿园老师在带领小朋友们做游戏时,通常会把游戏规则、注意事项告诉孩子们,但是,游戏开始后,老师就不会去手把手地教孩子了,他们会退到一边,先当“旁观者”,仔细观察小家伙们的一举一动。当看到小家伙们遇到问题,他们也不急着过去,马上给予帮助。而是会以提问的方式,鼓励小家伙们自己去想办法,去发现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幼儿园的老师说,他们发现孩子最高兴最兴奋的时候,是自己发现了答案,或者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那时候,小家伙们那种溢于言表的快乐,会感染到很多人,让更多的孩子也更愿意去自己找寻问题的答案。

通过让小朋友自己去探索,能让他们自由发展、自由创造,是培养儿童的灵活性、创造性最好的办法。在美国幼儿园里,小朋友特别爱画画,通常老师不注重儿童画的内容、形式和技巧,而让孩子自由发挥、自由想象。你常常会看到美国的孩子画得满身、满脸都是颜料,而且虽然这些“作品”很粗糙,让大人们常常不知为何物,但老师家长一定不会阻挠和禁止他们自由创作,也不会动手去帮孩子画,更多地是笑嘻嘻地看着孩子画,让他们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陈丁鸿

两个孩子的母亲。美国Indianan Uni-versity教育学院硕士,美国斯坦福商学院深造。美国加州硅谷丁丁电视教育频道创始人及执行总裁。曾在美国最大电信公司Verizon,全球四大咨询公司安永,微软Microsoft 任高级管理职位。近年来,致力于教育相关咨询研究和投资。著有畅销书《带着孩子去旅行》《在美国上小学》《妈妈去哪儿——海外亲子游实用手记》。并为国内多家杂志,网站,电台,电视台的专栏作家,特邀教育专家和撰稿人。作为中美文化教育使者,立志把欧美的文化教育理念及方法带到中国,影响未来一代,帮助他们更健康茁壮地成长。

家庭充分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

美国幼儿园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希望在幼儿园期间,家庭充分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

在美国幼儿园,你会接触到很多非常积极的家长,他们会参与很多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和外出郊游。

幼儿园也积极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活动。通过家长的参与,学校不但得到了更多的人手,能够把各项活动搞得更成功,同时,学校也希望家长通过帮助幼儿园做工作,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小家伙们在幼儿园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他们觉得这是一个比“家长会”“家校联系手册”更好的学生家长和学校的沟通渠道。通过让爸爸妈妈亲自参与到校内校外的各种活动,才能让大家真实而且全面地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以及老师是怎么具体进行教学,老师是怎样和小家伙们互动的。

美国幼儿园不但希望家长多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更希望家长在家里能多陪伴孩子。在美国教育从业者的眼里,家长参与孩子的童年是幼儿成长中最最重要的环节。虽然幼儿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再怎么重要也比不过家长的陪伴。

目前,中国有很多年轻父母,生完孩子以后,由于工作压力大或者生活观念不同,开始了“我来生,你来养”的育儿道路。他们将抚养、陪伴孩子的责任交给“育儿代理人”——祖辈、保姆、托管机构、早教中心。殊不知,隔代抚养和保姆照看存在诸多弊端,老人和保姆通常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分限制、过于溺爱,容易造成小朋友独立性、自信心、社会能力等发展滞后。而且学费昂贵的早教机构,哪里能比得上父母亲自花时间和自己的孩子玩耍交流?

美国教育家们做过大量有关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悉心陪伴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拥有高质量亲子关系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以及成年以后,会有较高的学业成就、社会技能和较少的问题行为。

从美国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可以看到,他们所追求的教育的真正意义,其实很简单:让孩子永葆好奇心,在充满爱的怀抱中,慢慢培养那些可以让孩子受益一生的优良品质。在未来的人生中,不管遇到怎样的艰难困苦,这些从小培养的品质,都能让他们不抱怨,不嫉恨,互帮互助,始终积极乐观地愿意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4.幼儿心理教育 篇四

如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长期处于众星捧月的地位,加上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使多数幼儿形成了自我中心,只知获取,不懂给予,众人为我的心理倾向。前不久,一项现代儿童生存状况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孩子有“惟我独尊”的倾向。具体表现为:他们很少帮父母做家务,没有觉得父母挣钱辛苦,也很少帮助别人。这是我们现行教育的一种悲哀,即在为孩子付出大量爱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让孩子学会爱,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父母,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老师,爱所有关心帮助自己的人。那么如何把爱的种子撒播到孩子心中呢?孩子的爱心不是靠强行灌输,在一夜之间培养出来的;更不是用没有原则、失去理智的溺爱换来的。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如同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一、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贯穿爱心教育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最初拥有爱心,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生活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不同,人的品行也发生了变化。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关键是成人怎样正确引导和培养。人们都看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可以看出,孩子是渴望爱心教育的,爱心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幼儿园是孩子生活的大集体,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对他们极其重要。作为老师要注重日常生活的教育,从孩子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如教育孩子:不小心碰着别人要主动说声对不起;别人帮助你要说声谢谢;别人摔倒要关心帮助别人……但是,当我们在大唱赞歌的同时,,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又不免令人深思。最典型的教育案例——《被遗忘的爱心教育现场》。在一次散游,教师带幼儿到户外游戏,途中恰逢一工人在疏通下水道,周围一带都散发着作呕的臭味。“老师,那位叔叔在干什么啊?” “站在那么脏那么臭的地方,他可真不讲卫生!”……一些好问的孩子拉开了话匣子。可是这位老师只顾着捂鼻子,根本没有理会孩子的提问,取而代之的是她大嗓子门的吆喝声:“臭死了!孩子们快点走,要不然我们的鼻子可要跑了!”说着,便将孩子像赶鸭子似的带离了那个活生生的爱心教育现场。

陈鹤琴先生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这一基础包括品德、经验知识和智力等方面,而品德是核心。但是恰恰这一基础却不为该老师所重视。或许还有更多的教育工作也是如此,不善于捕捉幼儿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片段,随机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这是现行教育对当代教师的素质要求,我们有义务让孩子在生活中感受爱的同时,也学会爱别人。由此可见,一日生活中教师爱的随机教育固然重要,可也不少了爱的环境的催化。在环境创设上,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以爱为主的内容,如在主题墙的布置上,体现爱的教育;在自然角里放些小朋友们喜爱的动植物,让孩子关心、爱护、照料它们,体验付出爱心的喜悦;教师应时刻充满爱,以积极的口吻,温柔的动作、耐心的态度去感染孩子,使孩子的爱心在爱的氛围中慢慢充盈起来。

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整合爱心教育

1、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爱心”素材

在幼儿园的教材中,有些“爱心”素材可充分利用。如:中班语言活动《三只蝴蝶》,该活动目标为理解故事内容,懂得同伴间要相亲相爱。但活动并非到此结束,要将“爱心”教育延伸下去。让幼儿说说自己还有哪些与同伴相亲相爱的事,并画下来,与同伴分享付出爱的喜悦。实践中我们还利用文学、美术、情景表演等艺术手段作为爱心培养的有效途径。艺术手段以其特有的感染力淡化了说教的呆板,使幼儿的心灵在得到美的熏陶同时,爱心也一点点一丝丝地渗入孩子的心灵。听故事、引导幼儿理解并续编故事、角色扮演等都是教师能够应用的方法。比如:请幼儿表演故事《狼和小羊》使他们进行角色表演的同时,体验对小羊表示同情的情感,愿意主动去帮助他,从而使他们懂得,生活中应该同情弱者,乐意去帮助需要的人。角色扮演让幼儿根据一定的情节,扮演某个角色,并通过言语、行为、姿势动作、表情等来表现该角色特征,从中体验在某些情境下该角色的心理感受,进而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时,能做出恰当的反应。[幼儿园教案网]

在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应当特别注重结合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实习期间开展主题活动《我就要上小学了》时,我针对小朋友马上就要毕业了,开展《我要感谢的人》这一活动。我告诉幼儿:“马上就要毕业了,在这三年里你最想感谢的是谁呢?你怎样来表示感谢呢?”有的小朋友说要感谢老师、有的说要感谢阿姨,还有的说要感谢自己的小伙伴;他们折了千纸鹤送给老师,画了最美的画献给阿姨,和小伙伴一起玩一玩最喜欢的玩具。最让我感动的是:两个小朋友互相抱在一起,悄悄地说:“你要常给我打电话。”天真稚嫩的话语,留下了多少孩子对老师、阿姨和小朋友的爱。主题活动有目的的开展,对培养幼儿的爱心会有显著的效果。

2、在游戏活动中教给基本的技能与技巧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教育的重要手段,运用幼儿游戏自主自愿的特点,将爱心贯穿于游戏中,诱导幼儿在活动中学,在娱乐中愉快地体验爱心行动。在活动中,教师就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致,并能同其他幼儿一起游戏,共同使用玩具,比较稳定地相互交往,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友好情感,友爱行为。利用游戏进行教育,最有利的就是让孩子“置换角色”,就是让孩子去感受别人的酸甜苦辣,让孩子体验不幸者的感受,从而让孩子献出自己的爱。例如在角色游戏中,通过玩娃娃家,扮演妈妈,感受妈妈的辛苦,从而对妈妈产生敬爱之情。

教师还应教给幼儿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和安慰助人的技巧。正确的交往技能,能使幼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萌发关爱之心。然而有了关爱之心,并不一定能产生良好的安慰助人行为。由于自我化的作祟,幼儿也许会好心办坏事。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讨论、歌舞等形式,教授幼儿一些安慰别人的语言和方法,助人技巧的要领。

三、在家园配合中进行爱心教育 纲要中提出:家园密切的合作,步调一致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幼儿园的最佳合作伙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社会和幼儿园无法比及的。孩子最依恋的是家庭,最亲近的是父母,最爱做的是游戏,关键时刻配合幼儿园共同教育,会收到不可估量的效果。教师应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如家访、电话、便条、家长会等,与家长密切联系、配合,积极宣传爱心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防止“一个宝宝两个样”的现象。常言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教育的显著特征,就是潜移默化的熏陶。父母应从家庭实际出发,根据孩子身心发育的特点,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抓起,从点滴抓起,循循善诱,以情导行,以事明理,寓教于乐,对孩子进行生动的渗透性的爱心启蒙教育。有这样一个事例:孩子对妈妈说:“爸爸和我一样,也喜欢看动画片。”妈妈笑着对孩子说:“你爸爸本来不喜欢看动画片,但为了让你高高兴兴看动画片,他就不看其他节目了,你爸爸就是这样,遇到事情总是先替别人着想,然后才考虑自己,你可要向爸爸学习啊!”我想,这就是自然生动的爱心启蒙教育。

由于幼儿的道德发展处在他律阶段,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因此,他们对抽象的概念、空洞的说教,难以理解,而利用具体形象的榜样力量去教育影响幼儿,则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家长与左邻右舍的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对弱者的同情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使他们产生与人友好相处、具有同情心的情感。

家长在注重榜样力量的同时,还应给孩子爱的机会。对于成人来说,接受孩子的爱是快乐的、幸福的;对于孩子来说,给予别人爱,别人能理解、能接受,比接受成人的爱更快乐!遗憾的是,多数家长只知道为孩子奉献爱,却垄断了孩子爱的机会,爱的权力。不妨放开你的手,让孩子帮帮你,让他们有爱别人的机会。父母生病了,让孩子来照料;父母下班累了,让孩子多帮忙些家务……让孩子在被人爱的同时感受温暖、快乐,并由此学会爱别,帮助别人。这样才能家园配合进行爱心教育,让幼儿拥有健康的人格,珍贵的爱心。

5.美国幼儿心理素质教育 篇五

幼儿心理学的概念: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的本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三.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四.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生理成熟、环境、教育以及幼儿自身的活动等方面的因素。

行为 主义学说:1.华生在发展心理学中的突出观点是,人的发展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1)否认遗传的作用;(2)片面夸大环境与教育的作用;(3)重视对幼 儿情绪的研究。

2.斯金纳根据条件反射的原理,强调积极强化对儿童行为形成的重要作用:1.斯金纳认为,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2.斯金纳认为,强化 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使行为不至于退化。

3.斯金纳将强化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类并认为这两种强化作用的效果都是改变行为反应概率。4.他还强调及时强 化,他认为及时强化有利于行为的巩固和发展。

认知发展学说:这一学说的代表人物是瑞士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 个: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化。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 阶段(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社会学习论:班杜拉是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1.他强调观察学习2.重视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

观察学习的概念:所谓观察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6.幼儿教育心理学 篇六

导论 第一章幼儿教育心理学概述 幼儿教育心理学?主要探讨教育情景中幼儿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规律来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教育的本质?是造就和培养人才的经验传递系统。幼儿教育?以幼儿为对象的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和非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教育?是在幼儿园情景中传递各种经验、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系统,也是幼儿园教育的一种典型形式。教师及其活动与幼儿及其活动的交互作用是最典型最普遍的形式?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和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采取恰当的教育与教学措施。其次,幼儿必须受教师或成人的合理指导,而非自然、自发地进行学习。总之,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最核心的环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1,研究幼儿心理的形成规律2,研究如何应用规律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1,揭示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条件,即心理规律,从而使心理科学在幼儿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2,研究如何应用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去设计教育教学活动,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幼儿健康成长的心理学原则。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1导论2幼儿心里发展与学习3幼儿心理形成规律与教育4幼儿的心理健康及维护。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形成科学的世界观2提高幼儿教育的效能3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4综合创造性原则5教育性原则。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观察法2作品分析法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应用感官或借助于科学的观察仪器,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研究对象的言行表现进行考察,然后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被观察者心理和行为活动的一种方法。观察法的作用?第一有助于教师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进而客观地评价幼儿。第二,有助于教师确定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教学计划。有效观察的条件?1做好观察的前期准备工作2做好观察记录3消除观察误差。几种基本的观察形式?1轶事记录2时间取样3实践取样4核查表。作品分析法的作用?1通过对幼儿的活动作品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第二基于对幼儿作品的分析,可以制定相应的改善或干预方案,以提高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或矫正幼儿的身心疾患。

第二章 幼儿教师心理 幼儿教师的角色?1国民素质的奠基人2幼儿人格的塑造者3幼儿心理卫生的保健者4幼儿教育科学的研究者。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一幼儿教师的品德,二幼儿教师的个性特征,三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四幼儿教师的教育能力。幼儿教师的品德?1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恪守职责。2团结互勉,善于合作:首先,幼儿教师与同事之间要团结协作,互勉共进。其次,幼儿教师应与幼儿家长密切合作。幼儿教师的个性特征?1广泛而浓厚的求知兴趣2积极而稳定的情绪3坚强的意志4健全的性格。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1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广博的知识2坚实的幼儿教育理论基础。幼儿教师的教育能力?1观察能力2与幼儿沟通的能力3创设教育活动的能力(1)正确的教育观念(2)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4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与幼儿建立良好关系的措施?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幼儿教育观,二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1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2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三掌握沟通的技巧:1使用适当的语言2要注意与幼儿的目光接触3进行有效的提问。幼儿教师的成长与培训?成长?第一阶段关注生存阶段第二阶段关注情境阶段第三阶段关注学生阶段。布鲁巴奇提出四种有助于反思的方法?1记反思日记2详细描述3交流讨论4行动研究。幼儿教师的培训?1讲授法2谈话法3读书指导法4讨论法5演示法

7.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篇七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1. 家庭因素。

家庭是幼儿最先接触的社会环境, 也是幼儿长期的生活环境。在家庭因素中,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是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例如, 长期生活在过分赞扬中的幼儿, 往往会产生自负心理, 难以接受他人的批评;而长期生活在屈辱中的孩子, 则会产生自卑感;在缺少温暖的环境中生活的幼儿, 他们对周围的人和物都会相对冷漠, 不信任他人。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家庭气氛。研究发现, 生活在宁静而愉快的家庭中的孩子与生活在气氛紧张家庭中的孩子, 性格上有很大差别。如果家庭中父母关系融洽, 孩子就会有安全感, 信心十足。如果父母关系紧张, 则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 对人不信任, 也会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

2. 教育机构因素。

托幼机构是幼儿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进入托幼机构的幼儿, 托儿所或幼儿园的环境和教育对其心理发展也起重要作用。在幼儿园, 如果师幼关系不密切, 气氛不融洽, 幼儿得不到教师的尊重、爱抚和认可, 甚至受到冷落或惩罚, 幼儿就没有安全感。同时, 教师的人格特征也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 如教师情绪不稳定, 对幼儿不友善, 不亲热, 无同情心和爱心, 脾气暴躁等都会导致幼儿的心理紧张, 对周围环境无所适从。

3. 社会因素。

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方便快捷, 孩子们也深受影响。在拓宽视野、丰富知识面、娱乐生活的同时, 一些言情戏说的影视作品、打打杀杀的动画片逐渐成为他们的钟爱。内容低劣粗俗的图书、光盘, 也充斥着孩子们的眼睛和心灵, 这些都危及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 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

幼儿园作为幼儿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 其环境的好坏对幼儿的身体及心理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环境作为幼儿园的一种隐性课程, 能对幼儿产生感染和熏陶的教育作用, 尤其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有着“无声胜有声”的独特效果。

首先, 教师应与幼儿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 应注重与幼儿间的互相交流, 在情感上、认识上达成一致的过程。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加深师生间的了解, 在沟通中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尊重, 使幼儿有一种被重视感。这样有利于幼儿保持活泼、开朗的情绪, 增强对教师的喜爱和信任, 乐于接受引导和帮助。

其次, 教师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良好个性。和善、耐心、公平, 对幼儿有爱心的老师深受幼儿的欢迎, 而严厉、责骂、惩罚幼儿、脾气坏的老师则让幼儿惧怕。作为幼儿教师应以自己良好的个性作为榜样来影响幼儿。

2. 利用游戏活动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首先, 游戏有利于调节幼儿的消极情感。游戏是幼儿普遍喜爱的活动, 也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 它不仅接近幼儿生活、带给幼儿快乐。弗洛伊德早在本世纪初期就提出:“游戏能满足孩子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如当老师、警察等) , 把想象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 并从中获得快乐。”游戏能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 (如打针、吃药等) , 宣泄和抒发情感, 缓解心理紧张, 从而达到自我调节。在游戏中, 他们可以尽情地想象, 并在想象中满足自己参加成人活动的愿望, 这对缓解幼儿内心的紧张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次, 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通过数年的研究分析认为“各种道德几乎都可以从游戏中得来, 什么自制、什么克己、什么诚实, 什么理性的服从, 这种种美德之形成, 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来得快, 来得切实。”在游戏中幼儿不仅可以满足自己身心的需要, 并且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 建立起行为准则。如在玩规则游戏时, 需要按照统一的规则来玩, 不能想怎样玩就怎样玩。如果当自己按照规则玩而取得了胜利, 幼儿会感到自己是个能干的人, 从而激发起对良好道德行为的积极情感。

3. 家园配合,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家长是幼儿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后备力量。任何活动的展开如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健康心理的养成也不例外。我们通过家长园地、家园联系册、家长会, 大力向家长介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 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机会, 与家长作简短交流沟通, 纠正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我们还通过“家长问卷”了解幼儿在家的真实表现, 通过开展家庭教育咨询活动, 交流家教经验, 让更多家长从传统家教观念中走出来。

8.幼儿心理素质教育探析 篇八

关键词: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082-03

一、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时代意义

(一)心理素质教育的内涵

所谓心理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培养与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教育。这里的“全面”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所有人的心理素质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与提高,二是所有心理素质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与培养。

(二)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时代意义

人的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形成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共识,尤其是随着世界迈入知识经济时代进程的加速和人的个体竞争的加剧,人的心理素质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内容。在素质教育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关注,由于幼儿期是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正如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所说:“童年时代的一些印象会在人的一生中留下痕迹。”因此,必须抓住时机给幼儿以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为其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3-6岁学前儿童处于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这期间,由于其心理上的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尚处于萌芽状态,很容易因各种外在因素的不良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其心理健康状况,将对个体今后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状况等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有时这些影响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形成是人的健康心理的基础和关键。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国际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心理学会为了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制定了《儿童权利公约》和《儿童心理权益宣言》等文件,把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放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幼儿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我国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综合国力竞争的能动性因素。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素质教育,塑造其健康的心理,实现幼儿教育的素质化,不仅为其在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更为其一生的发展、成才奠定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格基础。

二、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一)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

幼儿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整个幼儿教育中占重要地位,同时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有其自身特点和要求。它的目标与任务与幼儿教育的总目标与任务一致。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以发展性教育模式为主,从儿童成长需要出发,解决他们在成长中的问题。促进其心理机能的开发与发展。即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形成良好的情绪情感、行为习惯、个性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逐步发展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能力。

(二)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任务

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任务是围绕幼儿园的培养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来确定。是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

1、面向全体幼儿实施的发展性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幼儿有益于心理素质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方式以及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整体素质的发展。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行为,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能力,努力提高幼儿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这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工作重点,也是主要任务。

2、面向少数有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幼儿开展的补偿性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要使这些幼儿尽快恢复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能力。对极少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幼儿,能够及时识别和转介,密切配合专业心理治疗机构。尽早治愈心理问题。让他们都能以健康的心理面貌重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这是幼儿心理素质教育具体而现实的任务。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心理素质教育目标的具体化,直接体现心理素质教育目标。为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目标服务。幼儿心理素质教育内容的选择一方面受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制约。另一方面也考虑幼儿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幼儿心理健康状况。

(一)帮助幼儿学会调整自己情绪

情绪是幼儿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幼儿健康的行为与他们能否以积极恰当的方式认识、分析、解释及交流情绪情感有密切关系。

1、丰富幼儿情绪体验,学会调控情绪,培养积极情绪。鼓励幼儿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教会他们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懂得哪些要求合理,哪些要求不合理,引导他们通过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语言和活动等方式表达情绪。培养如快乐、高兴、满足等积极情绪。在早期注重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对幼儿期乃至今后一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合理发泄不良情绪,学会应付对策。在生活中,幼儿经常会遭受各种形式的心理压力。家长和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机会,培养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学习以支持的方式应付心理压力的策略,以保持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合理的宣泄情绪的方法不影响幼儿身心发展,同时也符合社会行为规范。

(二)帮助幼儿学习社会交往技能

幼儿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社会交往技能对其一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量证据表明:人际交往对儿童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儿童交往的朋友数量越多,患精神疾病的可能性越小。

1、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帮助幼儿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对于增进他们的社会交往技能很有价值。在日常生活中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体验在共同活动中的乐趣。正确地认识、感知与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情感和愿望。初步学会人际交往技能。

2、学会互助、合作与分享。幼儿需要通过人际交往认识、体验、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应指导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分享,在交往中养成友好、合作、宽容、热情的心理品质。这对于改善幼儿的人际关系,增进其社会交往能力大有益处。

3、恰当的自我评价。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反映幼儿对自己在环境中所处地位的认识和评价自身能力的价值观念,在其个性形成中占重要地位。家长和教师对于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正确评价和恰当期望直接影响幼儿自我评价的正确性。

(三)帮助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的心理健康与良好的行为习惯密切相关。对幼儿来说,行为习惯主要指生活与卫生习惯。良好的生活与卫

生习惯有益于幼儿身体健康,保持情绪饱满、稳定和愉快,是在家长和教师训导下,通过反复练习、持久积累而形成,本身包含着一种理性地应付外界环境的倾向。

1、建立科学、规律的日常生活习惯。即培养幼儿良好的睡眠、盥洗、饮食、排便以及室内外活动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使他们的机体活动能按照一定的生物节律进行运转,维持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平衡。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即养成勤理发、勤洗手、勤洗澡、勤剪指甲、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用自己茶杯和手帕、不挖鼻孔及耳朵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及必要的安全、营养和保健方面的教育。

3、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即组织形式多样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和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及坚强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积极构建安全、温馨的健康心理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幼儿能否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年龄越小的幼儿对心理环境要求越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首先是教师跟孩子精神上的接触。”也就是说,教师与幼儿心灵的沟通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如果教师身体离幼儿很近,而心却离得很远,总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们,幼儿得不到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就会逐渐失去对教师的信任,不安全感就会增加;如果讽刺、挖苦、嘲笑孩子,损伤孩子的人格,会使孩子失去自尊;长期得不到肯定,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不会有自信心。因此,教师要多站在幼儿的角度,体察他们童心的需要。同时,要为幼儿创设和谐的班级环境、平等的师幼关系,如在活动区可根据幼儿的年龄增设新生入园亲子区、聊天室、娱乐天地等,给予幼儿充分抒发情感、增进交往空间。总之,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相信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创设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

(二)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视为“小皇帝”、“小公主”。特殊的家庭环境和居住条件,使他们失去了很多彼此交往、协作、谦让、友爱的机会。带之而来的是孤僻、任性、依赖、唯我独尊、做事缺乏自信心。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同伴群体,为幼儿创设相互接纳、信任、尊重的集体生活氛围,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以游戏活动为载体,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格和意志品质

游戏在儿童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在幼儿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游戏中度过的。游戏不仅反映了儿童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还能促进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无法忽略游戏的作用。

1、游戏是发现幼儿心理异常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游戏是儿童最好的表达媒介。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源于情感涨力的自我疏导,儿童通过游戏缓解涨力、降低焦虑,获得欲望的补偿性满足。因此,儿童的游戏可以体现出儿童自身所承受的情感压力和焦虑、以及未满足的欲望等心理异常的征兆。儿童通过玩游戏,在无意识中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呈现在成人面前。成人通过敏锐的观察来发现儿童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

2、游戏是治疗幼儿心理异常的有效手段或媒介

游戏用于儿童心理治疗的理念最初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1909年,弗洛伊德率先用游戏的方式治疗了一个5岁患有恐惧症的男孩。以后,安娜-弗洛伊德和克莱恩继续发展了这种方法。随着咨询领域治疗模式的不断发展,游戏治疗的理论与实践引起了幼儿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很大兴趣。尽管不同心理学派对游戏治疗的作用机制解释不同,使用方式也有所区别,但都推崇游戏治疗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作用,强调通过游戏来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治疗。恢复心理健康。幼儿的心理异常虽然往往是由情绪或情感上的压抑导致的,而心理异常的幼儿往往伴随着社会性发展的滞后。正是由于社会交往技能的缺失,才使得幼儿无法很好地与人交往,反之又会导致情绪上的压抑,这两者是互为因果的。

(四)开设相关课程,寓教于乐

对幼儿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以活动课程为主,寓心理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活动性是心理素质教育活动课程突出的特点,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是其优势。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都不同于一般教育,重视幼儿直接经验的获得和实践的锻炼,强调幼儿心理素质的整体提高,是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理想、有效的载体。隐性课程也是其必要的组成部分,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心理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必须树立大课程观念,把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于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实施中。

(五)适当开展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与辅导是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幼儿园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有关经过专业训练的人,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借助语言、图片等媒体,与幼儿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进行信息交流,帮助幼儿消除心理健康问题与障碍,提高其心理素质,发挥自身的潜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生活环境。它可以面向全体幼儿。开展小组或团体心理咨询和辅导,更主要的是以遇到心理困惑或有强烈心理冲突与矛盾的个别幼儿为对象,关注他们的现在,通过教育者针对具体问题和行为进行的辅导,提高应付挫折和各种不幸事件的能力,使之能自己面对和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改善自身心理机能,恢复心理健康水平。幼儿心理咨询与辅导是建立在教育者与幼儿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上。“是通过人际关系而达到的一种帮助过程、教育过程和增长过程”。其实质就是一种教育的过程和使幼儿产生某种转变,促使他们成长的过程,教师要在专业指导下开展活动,积极矫正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促使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六)保持家园同步,共同促进幼儿心理素质的提高

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指出:心理健康问题,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会,表现于学校。儿童心理发展取决于儿童所处的内外环境。而家庭是其中相当重要的部分,早期环境留给儿童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父母的渠道实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要关心儿童身体健康,更应当有意识地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提供良好的示范榜样,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适当的情绪发展必不可少。幼儿园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讲座、座谈、宣传栏等,提高父母自身的心理素质,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拓展幼儿的生活与学习空间。幼儿心理素质的发展是家庭、幼儿园、社会环境等多方面教育因素合力的结果,要尽可能做到家园教育一致。保证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延续性和有效性,家园携手共同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总之,儿童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长期不懈的努力。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心理培养目标有所不同,我们需要结合幼儿实际,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不断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在实施幼儿心理素质教育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到幼儿的健康具有“身心并重”的整体性,不能机械地一个一个照搬照套,而需结合实际进行。

上一篇:十九届一中全会讲话心得体会下一篇: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