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关于读书节的演讲稿

2024-12-10

教师关于读书节的演讲稿(20篇)

1.教师关于读书节的演讲稿 篇一

读书,读书,再读书

——读《给教师的建议》演讲稿

郑州中学第三附属小学尹明

各位三附小的家人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读书演讲的题目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读书,读书,再读书。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但自己要不断地阅读书籍、充实自己,更要教育学生要多阅读书籍,从书中汲取营养。而在阅读的同时,我们又要有所选择、有所思考、灵活应用、认真总结、整改提高。这就是我在读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并反观我的教育教学实践后的总体感受。

是的: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到的建议,无论是在针对教师本身提高素养的需要,还是在对待教师如何教育学生方面,或者是在教会学生学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方面,都离不开“读书”这一观点。也就是说,他认为在教育的问题上,要做好任何事情都与读书分不开。

由此可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有多么的重要。看了书中的那些建议,想想以往的教育教学实践,我很是触动。读完书后,我一直在考虑如何才能更好地将这一观点融入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中。我想我应该注重加强对学生读书的指导与读书的要求,让学生能多读书、享受读书的快乐;而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尽可能挤出时间多读书,以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和能力。

同时,我和孩子们又要做到广泛而有选择的读书(如有益的纸质书、电子书、身边的某些先进人物等都是我们的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而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又可以有所侧重的去读书),我们也要善于品味和思考书籍

(力求去伪存真、读出要点、品出精华、找出思路),我们还要深入挖掘和灵活运用书籍(书中的思路只有真正结合我们的实际,形成可行性的方案才可施行,否则就是死读书而不如无书了),我们还可以反观和完善书籍(我们可以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边改进,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经验和理论体系,争做科研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完善已有书籍经验、形成特色、交流分享、听取建议、再促提升)。

总而言之,我认为这其实又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是一项提

升我们全民族素质,夯实我们实现个人梦、中国梦基石的伟大工程。所以,唯有我们全社会明确目标、形成共识、协同努力,这个美丽的梦才会更快更好地得以实现!

最后,请允许我发出号召:让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多读书、精读书、细

品书、活用书,让书香融入我们的血脉,升华我们的灵魂!

我本次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教师关于读书节的演讲稿 篇二

一、读书是教学的需要

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 扪心自问:教书, 没有“书”教什么?不读书怎么教?多少教师任教很多年, 有的到退休都没有多大的改变, 为什么?答案不言而喻, 那就是因他们不读书或者读书少, 因而, 他们只能机械地重复工作, 没有思想, 没有改变。《易经》有句名言:变则通, 通则久。“变”是改变, 是变化, 如何改变?怎么样去变化?那就是读书。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 不同的阶层, 有着不同的情感和文化背景, 如何因人而异, 如何人人受益, 那是教师一门必修课, 所以, 教师一定要读书。有人说:读书就是自己已经固有的经验与作者所描述的观点的一种邂逅及一番切磋。教书, 需要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保持高度的一直;需要传授前人的经验和教训;需要答疑解惑;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因此, 教师仅仅熟悉教材是不够的, 还要理解和吃透教材, 还要做到举一反三, 更要懂得知识的全方位连接, 你不储存一定的知识和智慧, 怎么能教好书?所以, 一定要读书, 才能教书, 读书是教学的需要, 是教师必备的一门功课。

二、读书是育人的需要

人的思想不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 是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 这种反应的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 就会产生一个飞跃, 变成了理性认识, 而这种理性认识就是教育所需要的结果。可见, 教师工作是多么的艰辛和重要。你不仅要了解《心理学》、《教育学》, 还要懂得历史, 政治, 生物, 军事, 科学等等很多学科的知识, 因为你要教育的学生, 爱好不同, 兴趣不同, 知识面也不同, 你在了解他之后, 要有针对性地和他交流。只有能和他的知识水准, 爱好喜欢达成一致, 你才能走进他的心灵, 这时你的教育才有更大的效果。所以, 任何知识知识都是你和学生进行交流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 变有了心灵的交会, 有了心灵的沟通,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努力的斗志。这样的心灵交汇, 才会有教育成功地机会。

读书是教师育人的需要。当学生不高兴的时候, 教师不但要知道为什么, 还要知道怎么才能让不让他不高兴;当学生不学习时, 教师要知道他为什么不学, 还要有能力让他好好学习;当学生不会学习时, 教师要知道他为什么不会学习, 还要尽心尽力能让他会学习, 而且高高兴兴地去学习。这需要什么?需要知识, 更需要能力。也就是需要教师去读书。思想是从阅读中来的, 从勤于实践中来的。教师没有思想, 不仅导致自身不能发展, 平平庸庸, 缺乏文化底蕴, 而且会耽误孩子的成长, 甚至误导许多本该有出息的孩子。学生一届届毕业了, 我究竟给学生留下了什么?若干年之后, 学生还能从我身上得到什么, 记得起什么, 是深刻的思想, 丰盈的心灵, 还是饱满的智慧?我们都知道教师是改变他人生活质量的职业, 我拿什么来改变学生、影响学生?仅仅是一点浅薄的知识吗?抑或是一点有限的技能?都不是。而是教育思想, 教育理念, 教育方法。教师站在讲台, 自己就是一本书, 这本书, 如果够深邃, 够诱人。那么, 学生每天都会陶醉在这本书里, 身心就会得到濡润, 生命就会潜生暗长。所以, 为了学生, 教师要努力地读书。

三、读书是自我提高的需要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不如爱;爱又不如以它为乐。教师读书也是这样, 当你为教书而读书, 那是职业的需要。当你爱读书而读书, 那是喜欢读书。当你愿意为教育事业而读书的时候, 教师读书才能德惠学子, 恩泽社会。因此, 教师唯有读书才能立己达人, 惠己惠人, 唯有读书的教师才拥有真正的尊严、高尚、智慧和创造。才能更好地从事教育事业。因为, 读书的教师, 总能淡看身外之物, 专注内心丰富, 注重思想成长, 让每天的课堂像初升的太阳一样鲜亮, 给学生的生命一种力量, 给学生的灵魂一种方向, 让学生生命像禾苗一样茁壮成长。

教育的境界不是靠外部的规范, 而是靠内在的动力。读书能使教师明确职业生命的意义, 能促进教师更好的自主发展。教师, 请好好读书吧。那样, 你会很优秀。有优秀的教师, 我们的学校不可能不发展, 我们的教育质量、国民素质也不可能不提高。

传播知识的使命注定了教师读书的使命。涓涓细流汇成浩瀚的海洋, 于是, 教师要把读书当作一种好习惯来坚持。古籍, 经典, 外文, 杂文, 时尚……请仔细地读, 越读越觉得自己都需要, 越读你会越觉得自己的浅薄。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我们要用心地去读, 用笔去记, 用行动来践行。每一本书, 每一个故事, 每一句话, 甚至各一个警句妙语, 都如友人赠与我的一份美好的礼物, 会让你感激不尽。书籍不仅仅充盈着我的教育生命, 还填补着我们生活的空间。幸福时, 她会锦上添花;忧郁时, 她如温暖的伙伴;困惑时, 她如指路的明灯;急躁时, 她宛若一把扇子, 扇去浮躁的心气。生活常常让我们处于矛盾之中, 当被人误解时, 我不会去争辩, 因为我知道:争辩是最愚蠢的行为。争辩只会弄得两厢尴尬, 破坏了和谐。还有, 读书, 能扔我们很喜欢主动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当孜孜以求遇到阻碍和困惑时, 我不会停止不前, 而会静下来反思自己, 另辟蹊径。我的鲁莽, 我们的愚笨, 会在读书中消失。

3.读书:教师成长的基石 篇三

读书,让文化底蕴“内存”丰厚。但凡有一定成就的优秀教师、教育家,都与爱好读书分不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 可见,苏霍姆林斯基成为著名的教育家,是与他酷爱读书、不断累积知识分不开的。鲁迅说,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学科知识不断融合,教师如果不加强阅读,不及时更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某些领域也许就比不过视野开阔的学生,就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成长。

闲暇之余,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科普知识;不管是古典名著,还是国外经典,我们都要广泛阅读,广撷博采。这样,我们的文化底蕴就会逐渐丰厚起来,思维就会更加开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读书,让教育理论知识“内存”升级。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要备好、上好一节课,光靠一本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死啃书本”、“新瓶装旧酒”的做法也是不适应当今的课程改革的,那种固步自封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只能使教学穷途末路,带领学生走进“死胡同”。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样一段话让我颇有感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地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教师作为学生引领者,只有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去教育和管理学生,才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才会处处闪烁理性的光芒,也才会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因此要多读一些教育理论著作、专业刊物,如:《叶圣陶教育文集》、《杜威教育名篇》、《初任教师手册》、《给教师的建议》等。通过学习前人的先进经验,汲取前辈的思想精髓,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洗脑”,使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内存”逐步升级。

要让自己的教育技能不断提高,除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外,还要善于从他人身上获取间接经验。有道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功。” 这种间接经验可以通过读书来获取,要多读名师名家教育教学专著,纳众家之长,厚积薄发,最终实现从量变到质变。

譬如,读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享受到“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一种令人陶醉的教学艺术”;读《王崧舟语感教学法》、《诗意语文》,体味王菘舟“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语文教学风格;读《窦桂梅阅读教学实录》,感受窦桂梅语文的“激情与思想”等。

读书是教师成长的基石,读书能让教师的“内存”增容、升级,只要静下心来,博览群书,吸纳先进文化的精髓,潜心学习前辈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继承与创新并重,其文化素养、教育理论水平、教育技能才能得到不断地提高,也才会在实践中逐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百安移民小学)

4.快乐读书收获幸福的教师演讲稿 篇四

这是一座美丽的校园,这是一所书香的校园。走近她,你会闻到浓浓的书香;走近她,你会听到掀动书页的声音。她——就是我们xx学校。

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在我校掀起高潮,做一名爱读书的老师,做一个爱读书的学生是我校的校风。读书中,我们提高;读书中,我们快乐;读书中,我们收获。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一小步一小步的走可以走几千里,一小滴一小滴的水可以滴穿石头,一条一条的小河可以汇成无边的大海。”读书就是在积累,今天的积累就是明天的收获。读《论语》我们懂得了处人事,求学问的原则;读《简爱》我们感受到了善良、质朴和坚韧的品格;读《窗边的小豆豆》我们被小林校长的耐心所感动。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不断的充电,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读书是最有效的途径。为了获取知识,我们要读书;为了提高修养,我们要读书;为了改变命运,我们还要读书。我喜欢读书,特别是和同学们一块儿读书,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和她们一起欢笑,一起惊奇。是呀,成长不可无书,成功不能无书。

5.教师关于读书节的演讲稿 篇五

我爱读书,从小就爱。

记得小时候,我每天晚上都要妈妈给我读《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那时候我就知道了天为什么有阴、晴、雨等等许多知识。

上学后,我认识了字,会自己看书了,每次休息我都要缠着妈妈带我去书店看书,在书里我认识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豪放勇敢的武松,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等等。正因为有了书,我才发现世界上有这么多的故事,有这么多的人物。

我爱读书,因为它使我大开眼界;我爱读书,因为它丰富了我的知识;我爱读书,因为它给了我营养;我爱读书,因为它带我走上了成功之路——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说:“书是面包,没有了食物,人类将会灭亡。”英国文学家说:“书是大学,没有了知识,人类将会变的更加蠢笨——”

我爱读书,书就像一位默默无闻的老师,伴随我成长。

6.教师,读书,演讲稿 篇六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生命因读书而精彩》。美国著名诗人狄金森曾经说过:“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是啊,书给了我们每个人不同颜色的天空,书的广袤是任何传媒途径也无法比拟的。我清楚地知道只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满足孩子们心中最美的期待。无数个美丽的黄昏,我静静地坐在桌前,品味着李白的浪漫,苏轼的豪放;感受着冰心的博爱,朱自清的深情。在书中,秦汉的冷月,明清的悲歌,五四的激情,抗日的惨烈,世事沧桑,人生百态,尽展眼前;一个个温馨的夜晚,我满怀期待与大教育家孔子相约,与闻名遐迩的苏霍姆林斯基谈心。我多么期望我平庸的生命会因读书而精彩。

我非常赞同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我生命的源泉,使我单调孤寂的生活变得丰富生动。如我忠实有趣的朋友,伴随着我的成长。听妈妈说小时侯我很淘气,总爱哭。每当这时妈妈就找一些小画书,一页一页地翻给我看。望着那可爱的小松鼠,善良的小绵羊,我就会停止哭声。从此,我的枕边就有了书的陪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读书的兴趣越来越大。如今从事着教书育人这一光荣的职业,我开始有意识地读一些世界名著和教育书籍。每读到一本好书时,就会有一股股暖流滋润着我的心田,使我在不知不觉中陶醉。夏洛蒂·布朗特的《简爱》教会我,坚持自己的信仰,不畏艰难一步步实现它;美国女作家米切尔的《飘》,再现了百年前那烽火连年的时代,人们对战争前后的态度,是怨天尤人,还是努力适应,是死守旧制,还是尝试改变,是做旧制的俘虏,还是做新制的勇士,态度决定了一切。《谁动了我的奶酪》系列及《穷爸爸富爸爸》等教会我们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把握机会。

与书为伴,我感慨一滴水就是一片海;与书为伴,我惊叹整个世界就是一本书;与书为伴,我顿悟我们的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一书让我明白了学生的成长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运用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语言;《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一书中的课堂实录和理论剖析,让我领略到优秀教师的风采,深感教学的艺术性,从而明确了自己教学之路的方向,尝试着为孩子们营造艺术和学术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毛蓓蕾老师的《心之育》让我深刻理解了冰心的话: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给教师的建议》为我解开了许多教学中的困惑,教会了我如何和孩子们相处。他的清澈明净,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时刻刻映照着我。

记得去年我班有个学生叫李林,上课总是不认真听讲,作业也不按时完成。我经常把他叫到办公室,当着在座老师的面,进行批评教育。可是一段时间后,效果并不理想。正当我苦恼时,苏霍姆林斯基的闪光思想和精练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我。特别是他的赏识教育提醒了我,要赏识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个体。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用亲情去呵护。让孩子感受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于是我改变了以往的教育方法,主动找李林同学谈心,并向他道歉。通过一番交流后,他很内疚地对我说:“老师我错了,今后一定改。”我了解到他以前对学习不感兴趣,习惯了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冷眼。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经常提问他,即便他的回答是错误的,我也会微笑着鼓励他。在生活中发现一点闪光处,我就大力地表扬他,帮他树立信心。慢慢地李林同学的学习进步了,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我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他的转变引起了我深深地思考。作为教师确实应该多给学生一些爱,特别是像李林这样需要我们帮助的同学,我们的爱也许会唤醒他们自己都曾忽略的进取心。而在我们的教学中缺少的就是那份赞美之心,赞赏之情。我们应该让每一位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他才愿意参加一切活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无济于事。”我认为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更像是一种生活,一种人生。

与书为伴,我一天天变得充实,一天天懂得人生的真谛,一天天生发思想改变着我的行为,实现教师的使命,使我的教学产生了那种令人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

当听到教室传来朗朗的读书声时,当看到孩子们在我的引领下畅游书海时,当我一次又一次登上领奖台时,我总会心潮澎湃。读书虽然改变不了我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深度。老师们,读书吧!让我们把读书活动再次推向高潮,让迷人的浓浓书香飘溢在我们周围;让读书活动伴随着我们的成长。相信,我们的生命会因读书而更加精彩!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篇二:教师读书演讲稿二-副本 读书演讲稿 最是书香能致远

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成才”;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著名作家林语堂说:“读书能让人得新知,增学问,养性灵”。正因为这样,我酷爱读书。曾几何时,我置身书海,“无法自拔”。《雷锋日记》使我明确:人类生存的最高意义,便是做一颗为人民服务的螺丝钉。我明白了:奉献的一生最美丽;〈〈老人与海〉〉中那位不屈服于风暴,勇于抗击的老者让我肃然起敬;〈〈茶花女〉〉让我铭记:只要心存真情,人格将永具魅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懂得:一个人只有在挫折中才能展示出惊人的毅力。有了它,人们就不会向困难和挫折低头。〈〈细节决定成败〉〉告诉我: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从〈〈平凡的世界〉〉中,我领悟到:人,无论处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贫寒,无论多么艰难,只要有一颗火热的心,只要能热爱生活,生活对你就是平等的。读书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快乐,在读书中我不断地发现自己,检查自己,提升自己!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在浩瀚无边的书海中,鱼龙混杂,良莠难辩。在书的社会里,居住着贵族,也居住着庶民,既有善者,也有恶棍。这就要求我们在读书时要擦亮双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要读书,读好书,读益书。

世纪老人冰心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书能让我们享受到无限的“乐趣”。有的书像陈年佳酿,百读不厌;有的书如倒啖甘蔗,渐入佳境;有的书像一枚青青的橄榄,苦涩后现清香„„翻开一本好书,闻着它淡淡的墨香,与李白一起欣赏唐朝的明月;与苏轼一起领略“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与俄罗斯文学巨匠一起踏着西伯利亚纷飞的大雪„„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穿越时空的隧道,与精英们一起分享精神的盛宴,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情形啊!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纵观古今中外,凡是大有作为的历史人物,都是博览群书的人。伟大领袖毛主席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几十年来,毛主席日里万机,可他却总是挤出点滴的时间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他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各种符号,在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正是这种孜孜以求、好学不倦的精神,才成就了他举世瞩目的丰功伟绩。伟人的经历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就必须不断地、发奋地读书,书是成就我们伟大事业的力量之源!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以书作垫脚石,我们可以攀得更高!老师们,让我们挤一点时间给读书;留一点空闲给思考;献一份热情给学习。相信明天的你我,将魅力无限!篇三:教师演讲稿《漫漫人生路,书香伴我行》 《漫漫人生路,书香伴我行》 演 讲 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漫漫人生路,书香伴我行》。高尔基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多读书、读好书息息相关的。我任教x年,在这x年里,无论是担任xx、xx和xx教学,还是班主任工作,我都能得心应手,应付自如,这一切,都得益于我爱读书。可以说,是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是读书坚强了我的意志,是读书开阔了我的心胸,是读书成就了我在教书育人上的追求。不知道各位是否有过与我一样的困惑:教师工作辛苦,教师工资低廉,学生像皇帝一样难伺候,家长像上帝一样挑剔,压力像大军压境一样严峻„„不瞒大家说我当年痛感,痛感人生暗淡,教育无望。特别是刚到长乐学校,要不是意志还算坚定,理想还没破灭,我早就打点行装,打道回府了。当时我觉得这种工作简直就是教师的炼狱嘛。

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深深地打动了我。从他琐琐碎碎的叙述中,我明白对现实的抱怨是弱者的象征,真正的强者是积极想办法的。命运把他仍到天空,他就做只鹰;把他扔到草原,他就做匹狼;把他扔到山林,他就做头虎;把他扔到大海,他就做条鲨。他的“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选择积极角色进入生活”,“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提高笑对人生的能力”„„犹如一泓清泉,流入我久旱的心田,从此,我知道,要做一个好老师,从好心态开始。方法可以学,摆正心态是关键。

正如德国诗人歌德所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谈。从此,教学之余,我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跟大师“交谈”。

我在《爱心与教育》里与李镇西老师交谈,李老师的对学生倾洒的拳拳爱心让我明白“教师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

我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里与苏霍姆林斯基交谈,那生动的实际事例,那精辟的理论分析,使我若醍醐灌顶,甘露洒心。让我明白,教书育人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值得用毕生心血经营的大事业;

我在《教育文集》里与朱永新教授“交谈”,他对教育的诗性论述让我心潮澎湃,深情向往:“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青春/在躁动不安的灵魂里/有一个年轻的梦。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激情/在春风化雨的课堂里/有一副永恒的笑。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创造/在探索求知的丛林里/有一面个性的旗。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智慧,在写满问题的试卷里,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

无数次的阅读,无数次的“交谈“,我懂了,教育,就是要让教师和他的学生感觉到教育的幸福;教师,就是那个积极引导学生、永远让学生记住并学习的人。我豁然开朗了,我不再为分到差班而沮丧,因为我会把分到的差班当作好班来经营;我不在为学生淘气而生气,因为学生的淘气恰恰是给我提供一个教育他的机会;我不再为工作繁重而忧愁,因为我明白,工作着,并努力工作着的人是美丽的。你有在学生与家长闹矛盾时,既教育学生也教育家长的经历吗?我有。你有学生自己恋爱了或是家长要离婚了也告诉你的吗?我有。你有学生吸烟、打架、逃学还会一如既往关注他、甚至给他物质上的帮助吗?我有„„我之所以能做到这样,全是因为受了大师的感召。我当过班主任也做过辅导员,酸甜苦辣我都尝过,但我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爱戴,这是真的。现在不当班主任了,还有很多学生来找我,告诉我他们的秘密,向我倾诉,请我指路。今天我仍乐此不疲,在书海中快乐的遨游,因为书是无尽的宝藏,为我增添了丰富的知识;书是快乐的天堂,让我忘记了所有的忧伤;书是冬日里的暖阳,带给了我春的温暖;书又是沙漠里的绿洲,给予了我新的希望;所以,我要让好书伴我度过一生。我不仅要自己读书,读好书,还要带着我的学生一起读书,让我们一起在书中健康快乐的成长。前路慢慢何所依,尽让书香伴我行!

7.读书是对语文教师的必然要求 篇七

读书, 实在应当称之为理想语文教师素质中的素质。一个教师从事教育教学需要具备三方面的基本知识:教学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将前两者结合起来为教学服务的实践知识。而读书是这三方面知识的前提条件。语文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 有识之士早就有醒世之言:“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的语文教师, 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语文教师。”语文学科的内涵决定了语文教师要多读书。语文是“以语言为根本特质的包含有文字、文化、文章、文学等多种元素的一个综合体”, 而书籍是文字、文化、文章、文学的主要载体, 文学更是语文的最高典范。语文教师要精通语文, 必须得多读书, 特别是多读文学经典。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是亲近语文、熟悉语文、掌握语文的唯一途径。真正的语文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只有听熟了屈原、李白的清吟和狂歌, 浸润了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的思想琼浆, 感悟到鲁迅、钱钟书的犀利和睿智, 才会在课堂上“以无厚入有间,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读书, 修的是语文本身, 修的是内功, 如同张无忌修习九阳真经, 神功既成, 天下武技皆可为我所用。一个不敬重司马迁、曹雪芹、史铁生的语文老师, 一个没听说过肖洛霍夫、普鲁斯特、马尔克斯的语文教师, 一个自己都不精通、不熟悉、甚至不喜欢语文的语文教师, 教育学、心理学读得再熟, 钻得再深, 也只能沦为简单的劳动力, 成为一个可怜的贩卖人。教育专家高林生幼承家学, 在父亲的管教下, 《古文观止》中的多数篇目都背下来了, 而且至今不忘。高林生说, 他父亲教他的方法很简单, 给你一本带注释的《古文观止》, 给你一本字典, 读去吧!读懂个七八分, 就背诵。那才叫真正的“自主探究”呢!名家的成长足迹中无不留下了读书的印记。

读书不仅是语文教师要修炼的内功, 它也是教好语文的别样法门。语文教师“读书破万卷”, 是最高明的教学艺术。读书,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 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是一种真正的备课, 最好的备课。所谓身教胜于言传, 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 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一个爱读书的学生学不好语文是很难想象的。俞平伯先生讲唐宋诗词, 自己摇头晃脑而朗诵之。有时闭上了眼睛, 仿佛完全沉浸于诗词的境界中, 遗世而独立。蓦地他睁大了眼睛, 连声说:“好!好!好!就是好!”学生正在等他解释好在何处, 他却已朗诵起第二首诗词来了。昔者晋人见好山好水, 便连声唤“奈何!奈何!”可与此等量齐观。朱光潜说, 文章的精微奥妙是难以言传的, 只能靠读, 靠悟。一落言筌, 便失本意, 反不如像平伯先生那样说上几句“就是好”更具有启发意义。一身书卷气的平伯先生, 以这种胜过千言万语的教学方式, 不知叩开了多少学子的读书之梦!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在一定意义上说, 读书就意味着教育。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 语文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 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此外, 读书还带给教师一个丰盈灵动的生命空间。在庸常琐碎的现实生活中和应试教学的狂潮下, 保持阅读的习惯, 可以使语文教师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 时时迸射出发现的乐趣和创造的惊喜;可以为相对狭隘、封闭的学校生活, 打开一扇眺望远方、仰视星空的窗户;可以向倦怠的心灵、疲惫的眼睛, 撒播清凉的抚慰……一句话, 读书让一个个教授语文的日子, 变得精彩纷呈、非同凡响!

8.促进青年教师读书的方法 篇八

爱读书的教师,有千万个理由;而不读书的教师,也可以为自己找到各种各样的借口。读与不读,更多地在于教师自身的思想认识。因此,从思想和态度上持续进行读书价值的引领至关重要。“开卷有益”几乎是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但是无论读多少专业书,也代替不了读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书。对于为人师表的教师来说,阅读以及由此带来的知识积累,不但能净化心灵,更与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紧密关联。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阅读也是教师成长和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事实上,因长期的应试教育形成的教知识不教做人的教育观和由思维封闭和视野狭窄形成的只要盯住课本和教辅资料,就可以应对考试、完成任务的教学观,正是导致许多教师不读书的罪魁祸首。许多教师大学毕业之时,就是与除学科教材类的书籍断交之际。很多人没有站到育人的高度思考自己的教学,没有意识到教育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愚昧地认为教学就是教课本教练习册,这不仅阻碍了学生的全面成长,也扼杀了自己的专业发展。还有一些很少读书的教师,认为读书只是为了写论文、评职称或者为了准备明天的功课。只有到了非读不可的时候,才感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才去翻阅书刊,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理论。这实在是生存需要的最低层次,也是读书的最低境界。高考指挥棒不变,中国的中小学教师要想大量阅读并爱上教材教辅之外的书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每个教师本身都是教育改革的主人,从爱上读书开始的思想、理念、行动的个体变革正是改革的突破口和归宿。

教师为什么读书?无非就是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的目的是把读书作为一种生存的需要,为了提升专业底蕴;精神的目的是把读书当作一种精神享受,通过读书来陶冶情操。而这两个方面的本质取向,都是教师自身素养的完善和人生价值的提升,面对社会庸俗文化的侵蚀和干扰,教育者最好就是通过读书来坚守宁静。古今中外的实践无一例外地证明,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读书,不读书的教师只能当庸师,一个教师的知识宽度直接决定他成长的高度。

二、进行方法指导

书籍浩瀚如海,特别是对工作比较紧张的中小学教师来说,科学的方法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读书书目的选择上要进一步做到多元化,内容的单调必然带来兴趣的降低和选择的贫乏。教师要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读点有关教育哲学的书,要思考人类的命运和教育的价值;读点史书、科学史、学科教学史、中外教育史的书,了解教育的昨天和行走的足迹;读点儿童的书,了解儿童心理和思维,采用更合适的方法和手段走进儿童心灵;读点文化经典的书,滋养自己的心灵,涵养自己的道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读点管理学的书、励志的书,懂得如何让自己的生活更有规律,更有效率;读点课程、认知科学、有效教学的书,明确自己的教育价值,明白人如何思考,了解有效教学的基本路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能博览群书很好,翻烂一本经典也不错,专题阅读能形成系统,每日小读能养成习惯,带着问题阅读能更深刻,用写作推动阅读更有效果……但不管何种方法,都要讲究深入和收获。“读书不是追随,而是要有自己的参与;读书不是接受,而是要有自己的创建;读书不是仰视,而是要有自己的发现;读书不是揣测,而是要有自己的判断;读书不是遵从,而是要有自己的批判”。最重要的,要让读书成为自己生活的必需,形成一种像呼吸一样的自然习惯。

三、建设读书团队

除了教师主动阅读之外,教育系统,特别是学校,都要采取相关措施推动及督促教师的阅读。做什么事都需要志同道合者,基于相同的兴趣爱好,建立读书兴趣小组或学术研究团队,无疑是非常好的形式。许多教师非常向往,有一个阅读沙龙,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不需要有一定的目的,大家可以在固定的时间聚到一块,然后讨论、交流一段时间以来的读书心得。交流过程中,可以品读一些精彩的片断、感想,可以就某个地方进行反思和质疑,惊喜处自然会有惬意的欢笑,共鸣处自然会擦出智慧的火花。当然最好有一个优雅的环境,备有咖啡、茶水等,教师可以慢慢地增加,以此来带动教师的阅读,保持并激发阅读的兴趣。

四、活动吸引推动

一次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别致的活动,胜过千百次泛泛的说教。教师读书,也是如此。现在很多学校开展的读书征文、读书汇报、读书演讲等都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重要的是,每一所学校都要逐步完善教师读书制度,吸引和带动广大教师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另外,教师自发的读书活动更是具有特别的意义。如,已经在教师民间产生广泛影响的“心语沙龙”,班主任成长研究会组织的“同读共谈活动”,每月一起阅读一本书,月末进行讲座、研讨、交流、质疑,吸引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的三四百名教师的积极参与,辐射了数万名教师,成为教师读书的一个奇迹。

五、创新阅读机制

教师个人购买和阅读是必要的,但学校图书馆的书源是否充足,是否添置了教师需要的图书,借阅是否方便……也都是教师阅读面临的困惑。能否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影响教师阅读的重要因素。例如,学校允许教师自己买书,遇见好书无须吝啬,阅读完之后将发票和书籍一并交予图书馆报销。这样既解决了教师的阅读饥渴,也消除了学校图书馆的借阅尴尬;有的学校制定了阅读奖励制度,对读书较多且按规定完成读书推荐和个人感悟的,赠送经典图书和礼品,激发教师读书热情;有的学校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书香家庭评选”,鼓励师生买书、读书、谈书、写书;还有的学校设立校园荐书栏或在校报上设立专栏,分学生推荐、教师推荐、校长推荐、专家推荐等若干板块,不知不觉中就可能带动一批人。

六、写作促进阅读

写作是最好的情感牵挂,是真正的心灵阅读。很多时候,它要比读更重要。只读不写,常常是泛泛而读,随兴所至,往往是边读边忘,犹如走马观花,不会留下深刻印象;而边读边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就会认真地读,反复地读,仔细琢磨,深入思考。写的过程,就是吸收和思考的过程,就是提升和内化的过程。写作和读书,是教师收获专业尊严的必由之路。一个不爱写作或不想写作的教师,注定无法成为真正优秀的教师。

9.教师读书演讲稿 篇九

我也在这样的痛苦中徘徊过,不过,现在,我找到了读书的快乐。因为我拥有了三颗心――虚心、随心和诚心。今天我把他们捧出来和大家分享。

一是虚心。不要把虚心当成一种表面的态度,而要真的把心给空出来。因为读书是把内容从书上请到心里来,如果心里装着满满的想法和各种各样的目的,是无法读进书的。正如我们不清理房屋就无法请客人到家里来一样。

读书之前抛弃以前所拥有的认识,抛弃各种各样的想法,甚至抛弃自己曾经拥有的高度,一方面使心里形成一个真空地带,书上的内容就会像流水一样从高处流到低处,流到我们心里来。另一方面,让我们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小孩子,每有一点收获,就会 欢心鼓舞,读书又何来不乐呢?拥有虚心就可以海纳百川;拥有虚心,就可以尽得读书之乐.

二是随心。我们读书的时候常常分条列点作总结。但是,往往读书的兴致很高,读书后的总结却让人没了多大兴趣,自然也就没有“我读书,我快乐”的感受。人的思维总是从感性渐变到理性的。为了快乐,为了真有所得,我们不妨把那些理性的总结放在以后一个恰当的时间,而 在读书时着重记下自己感性认识,一切随心顺意。有了感性认识,就不愁理性的总结与升华,正如有了一块块的砖头就不愁万丈高楼拔地起一样。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常常被误解为读书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其实,这正是一种随心顺意的境界!你看他“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这是何等的快乐!

三是诚心。有人说,我以书为伴,以书为友,但我却不快乐,为什么呢?曾经读过一本被认为很好的书,读到最后,却发现收获了了,而能用于生活和工作的就更少。这是事实,但是,我想:既然以书为友,就要用对待朋友一样的诚心来对待眼前的书。不要有任何的功利,不要有任何的目的。任何的目的和功利都会伤害这种感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对书好,书也就对我们好,不知不觉中我们得到了无限的生命的养料。哪怕我们不懂,哪怕我们不能完全理解,哪怕它不能用于任何场合。但只要拥有一颗诚心,我们就能拥有诚挚的友谊,就能够收获快乐!

这一场演讲会其实也是一本书,我怀着虚心、随心和诚心读着它,它给了我无限的教益。

我远望,仿佛看到有人在虔诚地打扫着房屋;我倾听,我似乎听到了随心的交谈;我张开手,那无奈的翻书的动作逐渐变成了亲密的握手。

10.教师读书演讲稿 篇十

在我眼里,书是炎炎夏日的一阵凉风,吹散我心头的燥热;是数九寒冬的一缕阳光,温暖我受伤的心灵;是可以倾诉衷肠的亲密朋友,快乐着我的快乐,痛苦着我的痛苦;是令人魂牵梦萦的故地,让我寻回儿时的欢声笑语,更是牵着我的手一起慢慢变老的知心爱人,永远不离不弃。它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不因为身份的高低而显出不同的脸色;它安静平和,无论世界怎样风云变幻,它依然从容淡定;它可靠,不会因为你得势而奉承更不会因为你失败而远离你。无论何时何地,它都愿网意成为你心灵的避风港,为你撑起一方晴空。

以一颗闲适安静的心,在无人的家中或办公室里,泡上一杯茶,再翻看一本书,不匆忙,不焦灼,任思维游离逻辑的轨迹向着更广袤更深邃的空间伸展,我且奢侈地享受这无拘无束的自在从容……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广阔多彩的世界,那点点文字如汩汩清泉流入心间,浸润心田。这虽不是禅境,但我却于独处之际体悟到一种纯真,一种净化,一种清心怡情的雅致。

书香校园,书写着一个个读书故事,成就着一个个幸福人生!

如今,研读名家成了我们阅读的主流,李镇西、窦桂梅、魏书生、苏霍姆林斯基走进了我们的办公室,我们研究他们的课堂,领会他们的方法,感悟他们的思想,与名家交流,与文本对话,让我们多了一份睿智,也多了一份灵性。他们的教育思想一点一滴的溶于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之中,我们在阅读中厚实着自己,在践行中反思着自己,在交流着提高着自己。

悠闲时读书,会添一份文苑漫步的雅致;苦闷时读书,会多一份从容淡定的情怀;迷惘时读书,会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惊喜。对我而言,读书已变成一种幸福的享受。

11.浅谈教师读书的三个理由 篇十一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基,是我们的育人宗旨。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践行这一宗旨,是教育工作者长期探索和实践的核心课题。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個性,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合理的人文成长空间,关注学生心智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所在。

如果将读书的理由细化,我们可以概况为三条进行解读:即为自己读书,为孩子读书,为职业读书。

为自己读书

读书究竟有什么用?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功利性的,求知首先是一种超功利性的精神追求。要积淀深厚的学养,提升做人的修养,需要一种超脱的心境和情态。

读什么,怎样读?多读精品,阅读经典。赝品、流行都是短暂的、没有生命力的,只有精品、经典才可能是有生命力的、永恒的,读经典是跟大师对话,读流行就象听庸人闲聊。读书需要培养眼力和定力。在这个书市鱼目混珠的时代,要学会甄别和选择。这是因为,决定不读什么书比决定读什么书更重要。方法有三:相信口碑,请教高人。

打造好书架子工程。让我们的孩子我们从这一代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书香门第,并引以为荣。每月平均购买阅读五本书,一年就是年60册 。浓郁的书香氛围将有助于气质和修养的熏陶。有句话说:别说在牛津、剑桥读书了,就是能在这两所大学的草地上滚一滚,你的双眼也会放出智慧的光芒。这就是书香潜移默化的熏修作用。

为孩子读书

经常有老师跟我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有许多苦恼,许多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难以破解这些苦恼和困惑。原因有三:首先,我们从来就没有做好当父亲、母亲的准备,也就是说,我们没有来得及完成角色的转换,孩子稀里糊涂长大,我们稀里糊涂的遭遇到一个重大课题:如何教育孩子。我们无法承受那些来自未知领域的成堆的问题,所以我们就苦恼困惑。第二个原因是,我们没有足够的传承,加上我们学习力不够,我们的知识储备不够。教育是一件星火相传的事业,需要几代的传承努力才可能沉淀出一种育人的文化传统。第三个原因是,我们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什么?为孩子的终身成长和幸福奠基,是我们做家长的应该确立的一个基本理念。能够引领孩子在未来社会终身健康成长和幸福的不是死记硬背不断淘汰的知识,而是终身受益的学习力和创造力,具备这两种能力才能如虎添翼,也才能为孩子终身成长和幸福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为了孩子的未来,有三本书值得一读。

《 孩子是管出来的》 (德)卡尔 .威特。我之所以推荐这本书,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的书,可以让一个资智普通的孩子变成天才。严谨而实用,具有可操纵性,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 实用教子秘诀 48 条 》 (日)河合隼雄。这本书是世界著名亲子教育专家倾其毕生智慧的结晶之作。可以说,这是一部教子经典,也是一本医治父母烦恼困惑的心灵处方大全。

《 建造孩子的幸福乐园》 (美)希拉莉 .克林顿。了解美式教育的一个窗口。怎样能让孩子快乐并幸福的成长,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

这类书籍给我们以启示:以一颗平常心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先让孩子做一个身心健康的普通人,在这个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帮助孩子提升在未来社会的做人层次,融入社会主流群体,过上相对安稳幸福的生活。

引导孩子学习的原则是,以丰富学科以外的人文知识为主,着眼点放在学习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上。选择善本图书,以兴趣为出发点,扩大阅读量,开阔孩子的人文视野,扎扎实实打好文化底蕴的基础。时代公司出版的大型画册《 生活自然文库 》《 生活科学文库 》 ,是一套非常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丛书。

被动学习会让孩子的童年生活丧失许多乐趣。甚至会产生厌学、不学的恶劣后果。过度地重复学习,会严重损害孩子的创造力。

父母对孩子的指导是终身性的。人的一生中,唯有父母是儿女的终身导师,唯有父母教诲是真实不虚,父母的导向对儿女的终身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只有终身充电,才能终身为师。

通过自己的研读和感悟,提升教育的理念,并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为了孩子的成长读书,其实也就是为学生的未来读书。

为职业读书

读书是什么?读书为了什么?学习又是为了什么?

是学习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轨迹,是学习最终使我们大家有机缘在一起从事一项需要终生读书的工作。

读书就是一个持续不断积累信息的过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创造人生。

学习是为了什么?学习是为了创造区缺。区,就是区别,缺,就是缺失、欠缺。所谓命运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创造区缺的过程,也是一个群体不断分化、整合、重组的过程。中考、高考、考研 , 不断的学习产生不断的区缺,不断的区缺产生不断的分化、重组。这种区缺会不断地产生下去,大浪淘沙,升腾与沉沦是人生一个永恒的主题。

所以,我们可否扪心自问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知识水准符不符合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标准?我们的知识结构合不合理?我们知识储备够不够。我们的竞争力是什么,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要想创造区缺,就需要按照专业化、职业化的水准打造自己,就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点点滴滴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形成我们的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你有我有,是竞争力。你有我无,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职业的未来,要保持对职业的激情。对工作丧失激情,会荒废自己的一生。读书是保持激情的内在驱动力。也使我们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成为可能。

提升对教育的认识高度,加强自己的人文修养、文化素养和专业学养。我们培养的学生只是三种人:未来社会的决策者,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未来社会的破坏者。人的差异、走向,不是成年以后突然产生的,而是从童年、少年就开始了。当我们把教育的功用理解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就会对教师这个职业作一个新的定位,就会确定一个新的读书方向。

树立开放的读书观。没有开放的读书观,就不会有广阔的人文视野。功夫在教外。渊博的学识、深厚的底蕴,将最终决定专业水准的高度。因此,除专业书籍外,提升文史哲的终合修养,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12.教师关于读书节的演讲稿 篇十二

现代教学研究表明, 一名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七八年之后, 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 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如果不注重读书学习, 不注重获取新的东西来充实自己, 那以后教书就只能凭经验运作。这样教一辈子书, 也只是教材、教参、标准答案的传声筒, 哪里有什么创新与发展呢?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课程、教材在不断变化, 对于教书、育人的教师来说, 现在学习和读书的任务不断加强, 只有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许多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种体会, 过去教得乏味的内容, 今天教起来别有滋味, 过去对一些问题仅有肤浅的认识, 如今却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认识它, 理解它。可以这样说常教常新。道理很简单, 那是因为这些教师不断读书学习, 丰富自己的知识, 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

然而, 目前形而上学在教育上仍有“惯性”的市场。如有的教师热衷于形式主义, 不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 而把大量时间花在搞家教, 或上网聊天、玩游戏上。有的甚至通霄“筑方城”等等所谓的娱乐。备课不认真, 教案经不起推敲和深究, 教学思路浮躁不定, 素质教育当然无法得到落实。这样的教师只知道传授已有的书本知识, 而忽视教会学生学习。我们要把教师的角色由“演员型”向“导演型”转变, 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可是我们中有相当部分的教师存在以下误区:

1.认为读书可有可无, 自己已有一桶水, 应付课堂讲授绰绰有余, 缺乏自我反思, 自主学习的精神。

2.认为没有时间读书, 青少年时期已经读够了, 加上现在工作繁忙, 家庭拖累, 读书又枯燥乏味, 还读它干什么?即使读书也是为了晋升职称, 提高学历而已。总之, 教师读书的被动成分超过主动, 实际效果不大。

3.认为实践重于一切, 自己长期工作在教育第一线, “教学相长”自己不是经常在学习吗?不用再埋头读书了。因此, 对新的教学理念知之甚少, 对课堂教学的改革缺乏力度。

4.轻读理论的书, 认为所读理论“虚”, 对教学实际作用不大。这是在浪费时间, 做无用功。

5.认为读书是年轻人的事, 自己年纪大了, 无需再读书了。因此, 读书不深入, 雾中看花, 蜻蜓点水, 读书不系统, 时断时读, 前后不连贯;读书无主见, 随大流, 赶潮流, 看时髦。即使读书, 也仅瞄准应试, 热衷“中招宝鉴”“考生资料包”“高考必备”等等。埋头钻研“技巧”, 造成教学理论与实践脱钩。读书与应用“两分离”, 学生对学到的东西不能活学活用。

6.一些教师不注重利用图书馆丰富的馆藏, 只借一些娱乐、消遣性的书籍, 或局限于网读。还有些教师的读书仅限于本学科, 本年级, 很难进行跨学科, 整合型读书。教师之间切磋的机会少, 交流少, 不能相互取长补短, 教学相长。

针对以上几种在教师中存在的读书误区, 学校要建立起读书的长效机制, 在教师评价过程中, 要将教师读书和发展情况当作一项重要的量化标准。领导带头, 创建学习型的书香校园。为此, 学校领导除了须具备科学文化知识和能力外, 还应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

1.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 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师管理过程中, 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办事。

2.与管理相关的知识, 包括管理心理学、生命科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有助于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全面认识和了解, 并能够及时地根据教师的心理及生理需要, 实施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管理措施。

3.教育政策法规知识, 它是学校管理者依法治校的前提, 也是实施以人为本对教师管理的内在要求。这就需要学校领导不断学习, 不断完善自我, 超越自我。只有建立起领导读书责任制, 在领导带头读书学习的前提下, 才能大兴读书之风, 创建学习型的书香校园。同时, 要在读书上讲策略, 讲方法, 讲实效, 把教师的读书能力切实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提高“会读书”的能力, 这既是教师的一种责任, 一种情怀;也是教师的一种精神, 一种追求, 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的表率作用是巨大的。因此, 教师读书能力的提高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基本教育》, 华东师大出版, 2004.1

[2].苏军著, 《教育101》,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2004.8

[3].《中国教育报》 (读书周刊) , 2006.2

[4].《优秀教育论文集》 (第十六卷) , 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2.12

13.关于读书感悟的演讲稿 篇十三

大家好!

我是某某班的某某x。今天,就让我说一说读书的好处和我爱读书的故事。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书,以成为掌握知识的有效径途,读书的好处非常多。正因为如此,我才喜欢读书。

伟大毛主席曾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主席为什么会喜欢读书?为什么把读书看的如此重要?那是因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书是指引我们走向人生成功道路的一盏明灯,多读书还可以让人变得聪明有才华,还可以使思维变得活跃,知识变得丰富,眼界变得宽阔。所以我们应该多与书打交道。

我非常喜欢读书,阅读时,我会与书中的主人公同悲共喜。烦闷时,我读读小小说,与作家超越庸常人生;无聊时,我读诗词,与诗人同声共气,品尝生命的情味;快乐时,我则随时而谁,拿到哪本是哪本……遨游书海已成我的习惯,我为汲取书中的营养而欣慰。

记得有一次,我买了本名叫《绿山墙的安妮》的书,看得津津有味。兴趣正浓时,爸爸妈妈要去买菜,交待我要在他们回来之前把饭煮好,我只应了声,眼睛却未从书本上移开过。待他们走后,我捧着书,把米和水放进锅里,就去看书了。爸爸妈妈回来后,发现锅里还是水和米,原来我忘记插电源了。好在妈妈并没有为此责怪我,因为她知道我是看书入了神,忘乎所以了。

在我心里,书是粮食,可以填充肚子的饥饿;在我的脑海里,书是钥匙,可以启迪我的思想;在我的心灵里,书是金子,可以闪耀我的智慧……总之书是一种财富,能丰富我的知识,开拓我的视野。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多读一点书吧!让自己的变得生活充实而多彩。

14.关于读书演讲稿的题目 篇十四

大家好,我是吴志轩,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读书的快乐。

书是我们的好老师,教会了我们什么是善良,什么是乐于助人,什么是正义勇敢。如果我是一只小鸟,书就是美丽的天空,如果我是一条小鱼,书就是一条宽阔的大江,如果我是一棵小树,书就是灿烂的阳光,我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在大江里,享受快乐,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要走进书的海洋,去里面寻找读书的真理,“书中自有黄金屋”,在书中我们可以去往任何想去的地方,寻找任何我们想要的美好。如果我们去不了神秘的宇宙,可以去书中寻找我们想要的答案,如果我们想要探索凶险的森林,我们就可以从书中找到探索的本领,有了书就有了一切。

15.关于读书的几个问题 篇十五

(一)读书的涵义

关于“读书”的解释:查《说文解字》、《辞海》、《辞源》,“读”有二义:1.念诵;2.阅看。“书”有一义:装订成册的著作。合起来“读书”则为念诵或看阅书籍。关于“读书”《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则释为:出声或不出声地念书,并理解其意义。现代一般理解为:“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冯友兰语)上列解释,可以说是传统的一般的解释,其中包含着合理的内核。

进一步而言,若要全面深刻地理解、解释“读书”的涵义,则要应用现代解释学的基本理论。这要抓住三个重要层面:“书”要理解为一切书籍和文章,包括网络语言、手机文学;“读”要理解为粗读、略读、细读、精读、攻读、诵读等多种方式;“读书”要理解并落实为科学地合理地解读一切文本,即解读其义既不能“不及”,也不能“过度”。应该说,这是当代对“读书”的全新解释。

(二)读书的目的

读书,为了什么?对此很多专家学者曾做过简明扼要的概括。例如:鲁迅说,读书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二是嗜好的读书。廖沫沙以为有两种读法:有目的、无目的。钱歌川认为有欣赏的和研究的两种。孙观汉曾评析了两种读书目的:做官和做人。孙观汉还谈及读书的最后的目的——追求真正的快乐。景克宁则指出,读书是为了获取科学真理,为了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开拓者。凡此概括,无不明显地不同程度地打着时代烙印,带着专业色彩,透着价值气息,浸着人生真谛。

说实在的,谁也无法一下说清说准读书的目的。因为它是个极富时代特征和文化色彩的话题,是个各行各业、各级各类的人都需讲的话题,是个所有的读书人常说常新的话题。但是,我们可以概括几层,往清楚里说说读书的目的。根据社会发展要求,根据彰显时代精神,根据以人为本思想,读书人追求的目的应该是:第一,追求真理,获取真理,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第二,追求道德、知识和能力,在从事的事业中,立德、立功、立业;第三,追求“书香”,让人生与书香亲密结缘,使人生充满读书乐,散发书香气。

关于读书与做官有必要多说几句。众所周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官本位”思想在古代的集中体现,“读书做官”是古代教育思想训导的读书人的最大追求。那些受“官本位”思想熏陶的读书人认定,如宋真宗皇帝的《劝学文》所教,“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1]218。因而,他们把读书当作做官与富贵的敲门砖,孜孜以求,皓首穷经。对中外官吏史我们依据历史唯物主义来考察,往高端粗略地看,在古代中国,“几个书生万户侯”?又有几个书生是帝王家?放眼世界看,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近百年的历史上有几个总统是“科班”读书人?史实是,只有威尔逊总统,其余杜鲁门、罗斯福、卡特、雷根、林肯等都不是“科班”读书人![2]435若从读书与做官与富贵的关系看,其间还是有一定的联系,“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且富贵者,在中外官吏史上难以计数,这是无法回避的不争史实。但是,做官不应定为读书的唯一目的,甚至是目的,若为目的,那是极端功利主义的,极端有害的!在历史上,反为“读书做官论”所害的骇人听闻的例子还少吗?

(三)读书的意义

读书有什么意义?或者说有什么价值?总的来说,读书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这是人们的共识。我们先来鉴赏读书人的下列比喻吧:书籍是阳光、雨露、空气;书籍是恩师、良友、恋人;书籍是营养品、面包、阶梯;书籍是千里眼、顺风耳、望远镜;书籍是宝库、结晶、摇篮……这一系列赏心悦目耐人寻味的比喻,会形象地引领人们去体认读书的意义。简括之,关于读书的意义可概括为下列三层:书是科学知识的宝库,人类文明的结晶,因此,读书会使民族强盛,国家繁荣,文明传承,人类进步;书是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打开知识宝库的万能钥匙,因此,读书会使有志者实现梦想,成就事业,成为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人;书是良师、益友、恋人,因此,读书养成好习惯,与书结缘,与书结交,与书为伴,会修身养性,陶冶人格,会使生活富有情趣,充满快乐,隐含福气,会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变为“面目可亲”、“语言有味”,并散发“书香”气,洋溢“气质美”。[3]96,102,217,219

在这里,对几种说法必须进一步鉴别。“开卷有益”说。把书分为“香花”与“毒草”的二元分类,现在看来是简单的,机械的。但姑且以此划分而论,只要善于吸收并消化其中的真善美,才会有益。“人生识字糊涂始”说。从书的功用的好与坏两面看,这种说法具有警示性质。但只要读书时尽力缩小虚构与现实、知识与实践、书本与功用等之间的距离,就会“人生读书聪明始”。“书能利人,也能祸人”说。这也体现着两点论。“利人”不用多说,“祸人”,似有二义:祸害他人,祸害自己。这类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屡见不鲜,如秦桧、袁世凯、汪精卫、陈水扁、尼古森之流。“祸人”是不会禁绝的。但相信“祸人”与“利人”相比较,“利人”永远是主流;不然,社会历史无法发展。

综前而言,“读书的目的”与“读书的意义”实际上是一回事,所论也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着眼点、侧重点不同而已。如此分论,有利于从俗从众,有利于条分缕析地比较与深化。

(四)读书的条件

读书的条件,并非无关紧要,它关系到读书的成效,甚至关系到国家兴衰。读书的条件,究竟要哪些?简言之,要具备主客观条件:客观的环境条件和主观的内在条件。

以社会环境而论。大而言之,若身处亡国、乱世,如上世纪我国的军阀混战时期,则国难当头,民不聊生,人们哪有读书的心境和条件?社会呈现“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若身处治世、盛世,如20世纪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则国富民强,百业兴旺,人们就有读书的好心情和完备条件,社会上呈现全民读书的热潮。小而言之,在某些特殊的历史年代,如秦始皇焚书年代,文化大革命十年,由于当时施行文化专制主义,禁书、焚书,致使文化遭殃,读书无用,文祸丛生,身处如此残酷的年代,人们怎能安坐,专心读书?自然,面对逆境或困境,为拯救民族、国家的崇高的理想,为学术的独立自由发展而发愤读书的群体和个人,也可以举出许多,如延安鲁艺、西南联大等,如老舍、季羡林、胡风等。

以家庭条件而论。红学专家俞平伯先生的家境,无人与之相比,恐怕是独一无二的。“他生长于书香门第,曾祖俞樾(曲园)先生是清末大学者,父陛云(阶青)先生是探花,外家杭州许氏是名门,母亦工词曲”[2]502。因此,俞平伯先生童年亲受曲园老人启蒙,16岁就离开杭州去上北京大学,后又游学欧美。可见俞平伯先生的读书、发展、成功,得到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若仅从功成名就的读书人来看,具备如此优越条件者,毕竟是极少数。那些家境贫寒者,只要志气不灭,发愤图强,仍能读出出息,成为有所作为的人,甚至成为人们敬仰、学习的榜样。古今中外穷孩子攀上高塔的杰出成功者,如明代著名画家王冕、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著名华裔修辞学家郑子瑜等,不计其数。

以主观条件而论。主观条件指主观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前者如天分、体质、遗传等,后者如感知、情感、意志、态度等。这里先谈读书人比较关心的两个因素:天分和毅力。人的天分,我们承认有差异,即智商有高低,但它只是决定读书成效的重要因素,绝不是决定因素,更不是唯一因素。只要承认差异,决心改变差异,勤奋好学,同样会取得成就,甚至超过高智商者取得的成就。由“反映迟钝的孩子”成为名震京城的我国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左思,由“笨学生”成为名扬世界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由“不会有出息”的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等,都是最典型的例证。再说毅力。毅力就是持之以恒、滴水石穿的精神。我国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的座右铭为:“读书要有毅力,科研要有毅力,否则你将一事无成。”两位大家的名言和成就,对毅力的重要性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读书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是决定读书成效的不可否认的甚至不可轻视的条件。若两者相比较,内因——主观条件,是决定因素;外因——客观条件是重要条件。这样看待,是完全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内外因关系的原理的。

(五)读书的态度

人们不禁要问,读书还要讲究态度?是的,要明确并解决态度问题,不然,读书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态度,是对人和事物的看法和采取的相应行动。对读书的看法和采取的相应行动,就是人们的读书态度。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主要论析四对态度:

1. 喜爱与乏味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在日本,有位日本朋友问他:你是一个伟人,你平常最喜欢的是什么?孙中山坦诚地说:我平生有两大喜爱:一是书,二是女人。[4]1038如果人们对书如此喜爱,把读书看成生命享受,就会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变成“书迷”、“书痴”,甚至跟书相恋相伴,甚至于把自己“嫁给”书。有了这样的“痴情”和“挚爱”,就能确立正确的“读书苦乐观”,即使“寒窗夜读”伴终生,即使“泛游书海苦作舟”,即使采用古人苦读的追月法、刺骨法以及丫头监读法,即使因书遭受横祸,也是“其乐无穷”。不然,即使“红袖添香夜读书”,也无乐趣可言也。固然,兴趣对读书的乐趣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但不能把兴趣强调过头。原因有二:其一,兴趣这种“意向”的倾向性可以在实践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对原先并不感兴趣的,接触多了,就会被其魅力熏染,兴趣就会发生从无到有、从淡到浓的迁移,并在其领域获得成功。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弃医从文、著名诗人艾青弃画学文的经历,[5]73就是最好的说明。其二,兴趣会随着学习目的的变化而变化。在社会生活中,因工作任务、专业方向等的改变,常引起人们的读书范围和内容的改变,这时候,当兴趣与目的发生矛盾时,许多使命感、责任感比较强的人,就会主动积极地适应改变,自觉培养新的读书兴趣,并在其领域有所作为。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无须赘举。

读书乏味与读书有味形成鲜明对立。读书乏味有多种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一看书就头疼,书似乎成了冤家对头;看书时昏昏欲睡,萎靡不振;放下书就来精神,如释重负。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读书的意义认识不清,读书的目的性不强,也不想有所作为。显然,这种读书状况,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距十万八千里,应当尽力改变。

2. 勤奋与懒惰

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就读书而言,如果把这句话中的“不畏劳苦”改换成“不畏勤奋”,同样是句精彩的至理名言。因为“勤奋”与“劳苦”,水乳交融,无法分离。“勤奋”的价值还有一点值得强调,这就是“勤能补拙”。古语说得好:“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马克思的女儿曾经问他:“你最喜爱的工作是什么?”马克思回答说:“做一个蛀书虫。”马克思的确是一个极端勤奋的“蛀书虫”。他为写划时代的理论巨著《资本论》,曾读过1500多种书,并一一做了读书摘要,仅在1861—1863年这两年间,他在大英博物馆摘记的材料,就写了23个笔记本。[5]225这是一个具有一箭多雕功能的论辩例证。勤奋读书,就要坚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勤于抄录,勤写提要、心得、笔记,勤做卡片,做到四勤:眼、口、心、手齐勤。还要把勤奋与效果紧密联系起来。这样,“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就会“积久而成学”。历史学名著《日知录》就是顾炎武集他大半生札记的结晶。

懒惰与勤奋形成鲜明对立。懒惰是读书的大敌。书籍对于懒惰的人是一堆废纸。懒惰往往跟目无大志、自暴自弃连在一起。惰性,如同幽灵,时刻会侵扰意志不坚定者。只要坚定信念,下定决心,懒惰就会销声匿迹,不会兴风作浪。

3. 认真与随意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以读书而言,认真,如同原子核一样,蕴藏着感知、情感、意志、想象、联想等的巨大能量,因此,有了认真精神,读书就能开出智能的花朵,结出学问的果实,累积起科学的高峰。举例来说,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耗时10年;司马迁撰写《史记》,费时18年;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马克思撰写《资本论》,耗时40年;歌德创作《浮士德》呕心沥血60载[5]141……这些令人惊叹的数字“高峰”不就是用“认真”蓄积的潜能逐日逐月逐年地积累的吗?这些令人钦佩的座座科学高峰不就是用“认真”焕发的潜能逐日逐月逐年地铸就的吗?

随意或随便与认真,基本上形成对立。随意派读书,其特点是断断续续,翻翻拣拣,东鳞西爪地取,丢丢撒撒地抛。这种读书态度也不是一无所获,也有可取之处。老年人如果为了消闲,为了享受自由乐趣,可以如此潇洒地读书。青壮年应有所追求,有所作为,不宜经常采取这样的随随便便的态度。如此读书,费时少功,甚至无功。

总之,读书,不应走马观花,而应下马观花;不应囫囵吞书,而应细嚼慢咽;不应只读皮毛,而应深入骨髓;不应浅尝辄止,而应消化吸收。

4. 批判与信从

学者陈四益认为,前人读书有两种读法:站着读与跪着读。所谓站着读,就是跟圣贤书和准圣贤书,平等对话,不唯书是从;所谓跪着读,就是将圣贤书和准圣贤书,奉为圭臬,唯书是从。前人很多是跪着读。[4]867—869显而易见,我们应当赞成站着读,反对跪着读。站着读,首先,要挺起独立的脊梁;其次,要以批评或批判的眼光审读。即使对那些具有原创性、典范性、持久影响力的各类经典,也要历史地辩证地去研读。不然,误读是难免的。学者刘梦溪曾举过一个十分恰当而重要的误读儒学的例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国内外的相当多的研究者认为,儒家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中心;还有的把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在中国儒家就是传统。对传统儒学的误读,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违反辩证法,因强调儒学、复兴儒学不当引起了偏执;二是违背历史观点,把思想文化与社会制度混为一谈。[4]881—883跪着读就会丧失独立精神,不做书主,甘做书奴,如培根所说,把自己的大脑变成草地,任别人的思想如马蹄一般践踏。如果这样的话,正如孟子所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里借用鲁迅所讲的印度的寓言故事,姑且换个角度,以此说明丧失独立意识的可悲可叹: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一匹驴子驮着货去出卖。货卖完了回家,孩子骑着驴,老翁跟着走。路人看见,责备小孩,说他不懂事,叫老年人徒步。他俩便换了个位,旁人见了,又说老人狠心。老人忙将孩子抱到鞍桥上,后来看见的人却说他俩残酷。于是都下来,走了不久,可又有人笑他们了,说他们是书呆子,空着现成的驴子不骑。这时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一个办法了,我们俩人抬着驴子走吧![1]164

参考文献

[1]邓九平《谈读书》(上),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

[2]邓九平《谈读书》(中),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

[3]邓九平《谈读书》(上),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

[4]邓九平《谈读书》(下),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

16.关于读书的三个比喻 篇十六

读书就是给我们的明天准备一根放飞风筝的线。

冬天,村里池塘里面的水被抽干了,这是近二十年来的第一次,是为了清理池塘的淤泥。

那些被清理出来的淤泥就堆积在池塘不远的地方,然后就没有人再去理会它们了。经过风吹日晒,那些淤泥变得又干又硬,上面什么也没有,一时成了村里孩子玩耍的“乐园”。因为孩子的玩耍,那上面变得光光溜溜,干干净净。

然而,过了一个春天,一个夏天还没有过完,那上面竟然有了草,无数的草,许多都是叫不出名字的,生长得蓬蓬勃勃。自然也开了花,各式各样的花,开得活活泼泼,同样有许多是叫不出名字的,然后有了蜂飞蝶舞,有了昆虫的浅唱低吟。

这一切到底是在哪一天发生的呢?没有人说得清楚。

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淤泥不见天日有了近二十年。那么,疑问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哪里的草,哪来的花?那些种子是花带来的吗?是飞鸟带来的吗?是本来就在淤泥里的吗?近二十年的水底,能保存住草和花的种子吗?

多么不可思议呀!我们只能感叹种子的神奇了。

读书就是给我们的未来播下一颗颗神奇的种子。

一棵小树被栽下了,然后开始了它的成长之旅。无疑,需要给小树浇水,需要给小树施肥,需要预防害虫,还需要给小树修剪枝叶。

当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许多人会忽视阳光雨露的作用。而之所以忽视阳光雨露,是因为阳光雨露太平常了,况且我们也无法用肉眼看到阳光雨露对于树所发挥的作用。事实上,在小树的成长过程中,绝对不能缺少的就是阳光雨露。万物生长都离不开阳光雨露。

读书就是给我们的生命之树播洒阳光雨露。

选自《真的喜欢你》,王巨成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王巨成,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江苏扬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有《穿过忧伤的花季》《我们的青葱岁月》《王巨成名作精品集》《震动》(系列)等。有百余篇作品被各类书刊以及年度选集转载,深受读者的喜爱。曾获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等各类大奖。

17.教师读书有感演讲稿 篇十七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教师要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大海,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利用假期我认真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理论专著,这个阅读过程仿佛是在和一位和蔼的老人亲切地对话,里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对我们教学第一线教师的谆谆教诲,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中的瑰宝。他的教育理论深深地鼓舞着我,让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激情。

下面就文中的几条建议来谈谈自己粗浅而朴实的想法。

当看到第1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时给我的触动也很大。这不禁使我想到2004年第3期《教师之友》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板子该打在谁的屁股上》,它是一个老师给刚刚参加工作的英语老师的一封回信,英语老师信的内容大致讲自己教学尽力了,但学生成绩却考得很糟,埋怨学生不自觉、不肯读书,该记的不记,该背的不背,该做的题目做不出来。认为这板子该打在不配合的学生身上,其实真正该挨打的是我们做教师的。我们平时在抱怨、发牢骚时,有没有认真思考过,在你的课堂上你的每一个学生都在进行脑力劳动吗?在你的课堂上为什么会出现学生掉队的想象呢?苏在文中做了直截了当的解释,那是因为在学校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说白了就是我国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这条教育原则我们也常挂嘴边说,不仅要背教材,还要备学生,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几人能做到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上同样的课、提同样的问题、做同样的作业、考同样的卷子,那怎么能做到个别对待呢?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对学生进行细致的了解,比如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比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不同档次的问题,做难易不同的题目,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让他们感觉到他们也在不停地进步。

其中第19条这样写到“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苏校长作了这样一个比喻,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阅读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嚗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没完没了的补课,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因为阅读能教给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我们当教师的工作起来也就更容易。这不禁使我想到身边所发生的,有家长竭力反对自己的孩子阅读课外书籍,只让他们死抠书本。认为书上会了,学习成绩自然会好。也有老师把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底限度,原先我也这样做过,不惜浪费自己的休息时间把他们拉来补作业、背书、默写,自己弄得心力交瘁,学生学习效果也不好,要么是不理解去死记硬背,今天会

1默,明天就忘,要么就是记住了不知道怎么去用,成为一种“死”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逆反心理,最后沦落为后进生,这其中我们做教师的其实是阻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想想真有些后怕,为了孩子赶快转变观念吧!

再有第28条和第40条都是强调一点: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郑校长在文中说到:如果一个人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那么产生这些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不能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也就是说,他离开“事实”就不能思考。而最容易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机会,则是在它们以直观的形态(在劳动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地方。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手能教给思维以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对于这一条建议我觉得我们学校做得比较好,比如专门为学生安排动手课,每学期举行动手节活动,上学期双语一年级的“做把小扇好乘凉”动手活动,开展得很成功,小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通过他们一双双灵巧的小手,丰富的想象力,一把把形态各异、装饰美观的小扇从他们的指尖诞生了。尽管大部分扇子没有多大使用价值,但孩子们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却是乐滋滋的。学生也在先有大脑思考传递给手再有手的思考传递给大脑的反复过程中训练了思维。

总之,读书会使我们享有丰富的、美好的人生,最后我想用一段精辟的话语来结束我的交流,并以此个在座的各位共勉:

18.教师读书演讲稿 篇十八

鹿苑幼儿园 徐利红

曾经拜读过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对其对待学生的态度佩服之至,也曾推荐过女儿阅读此书,女儿的话也道出了我的心声:要是我能成为李老师的学生,那该有多好!今日有幸读到他的写实日记,一个饱满鲜活的人物形象立刻展现在我的眼前。

日记中没有惊人的事迹,有的只是细小繁琐的平常事;没有华丽的词句,有的只是感人肺腑的言语。我感动于李老师的细微之处:一个平易近人的动作,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句充满信任的话语,一种尊重学生的态度……虽然李老师的教育对象和我们的有所区别,但其中的教学理念是相通的。我们常常提倡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孩子,而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呢?对乖巧的孩子疼爱有加;对调皮的孩子爱理不理,这种显现不在少数。而李老师却能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的每一位学生,他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用人格引领人格,让智慧点燃智慧;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孩子;呵护生命,尊重个性,激发创造;发展德智体,弘扬真善美;做学生爱戴的师长和真诚的朋友”可谓至理名言,对我们目前的教学无疑指明了方向。

日记中有这么一段写实,讲的是一位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在一次自习课中,上完厕所回到教室的那一幕:教室里一片寂静,这位同学的座位刚好在离后门不远的地方,按理说他打开门回到位置时肯定会有响声出现,但这位同学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楞是没有让门发出一点响声。试想,要做到这一点是何等的不易!但是,我们李老师的学生却做到了!而这位学生的闪光点也被我们的李老师及时捕捉到了,在他眼里,这位学生无疑是个最可爱的孩子!

我惊讶于李老师那明锐的洞察力,更折服于李老师那高尚的人格魅力。这位个子不高的中年老师在我的心目中却显得那么高大,那么充满活力!

19.教师关于读书节的演讲稿 篇十九

据《中国教育报》消息, 语文特级教师王栋生在接受该报记者采访时称:学校能否成为名校, 教师的学养是决定因素。中国不缺想做官的教师, 缺的是爱读书的教师;中国不缺搞应试的教师, 缺的是有思想的教师。目前有不少教师, 不爱读书, 很少读书甚至不读书,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自身的学习观念有问题。教师不爱读书, 与对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育教学任务比较重、缺乏读书习惯等都有关, 但内在原因主要是教师个人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当然, 必须承认, 现在整个社会的读书环境不是很好, 一些学校在引领教师读书上做得还不够。一些校长不学无术, 也不支持教师读书, 我就听到过有校长训斥教师:“读什么书?把你的书教好就行了!”我也知道, 有些学校的语文教研组老师读书相对比较多, 爱分析各种问题, 可谓聪明人群体, 然而却经常被学校领导认为是“不大好管理的群体”, 因为他们爱读书, 见多识广, 能敏感地发现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 学校能否成为名校, 除了要有正确的教育方针, 教师的学养是决定因素。一支爱读书并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师队伍, 是学校不可多得的财富。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 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 同时也是中国教育的希望所在。如果教育行政领导把教师“听话”当作教改的优势, 那简直是无可拯救的愚蠢。

20.关于连队读书的记忆片段 篇二十

新兵连的生活,整日被紧张和忙碌所充塞着,赶到休息日,时间也大都耗在那乍一看好像“面包”(班长语)的内务上,只有在每个星期三的晚上,才有一点儿属于自己的时问。这个时间要求用来写信。跟周围的战友比起来,我要写的信不多。空出的时间,我又翻出那两本诗集。坐在我旁边早已不再写信的班长也在翻书,是金庸的《天龙八部》。

新兵连要结束时,班长找到我,说,你小子是不是会写诗?要不你帮我写几首“情诗”?我跟对象处好几年了,还没给她写过一封像样的信呢。在班长手底下这么长时间、他还是第一次正儿八经地给我交代任务。我一口应承下来。接下来就开始每天琢磨词,想一句就赶紧记下来,直到我新兵下连后被借调到连部。

我到连部,是因为连队文书回家休假,就找到了我——比其他兵多读了几年书的新兵顶两天。相对班排的按部就班和紧张,我乐得连部有大块的时间来看书和帮班长写诗,但这会儿只有海子和汪国真的诗可以让我借鉴,总觉得还不那么够劲。我很快想起离我们部队十几公里外的小镇上有一个旧书摊。这个旧书摊是我刚来部队在小镇车站下车时,目光越过那逼仄的车站出口后发现的。

没过多久,我便在一个星期天借了炊事班的自行车直奔小镇。要走的路是山路,去時没觉得用了多少时间,找到那个旧书摊时,才刚到晌午。书摊很小,书也不多,但有一堆《诗刊》,多数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出版的,也有几本写着90年代的字样。书并不便宜,1块钱1本,我查了查共有40多本。我跟摊主砍价,几次三番后,最终以每本7毛钱成交,总书款是30块钱,几乎就是我当时1个月的津贴。我小心地把40多本《诗刊》装好捆在车货架上,便往部队赶。也许是因为有些劳累,我往回没走出多远就觉得屁股被车座磨得厉害,40多本《诗刊》越发沉重起来,只好骑一会儿,下车走一会儿。就这样一步挪一步地快到傍晚时,一辆解放车从后面跟了上来。原来是我们部队汽车连到镇上粮库拉豆油的。我停住脚时,解放车也停了下来,车上跳下来几个老兵,七手八脚地把车跟我一起掀上了后车厢。我突然发觉这些衣服上满是油渍的老兵竟也那么可爱。

我的一大摞《诗刊》还没有读完时,连队文书回来了,我帮班长弄的那首“情诗”也按时寄给了她的对象,结果班长不跟我说,我也不敢去问。我重新回到二排四班当我的列兵和战斗序列中的步枪手。我们连队读书的兵其实不少,遇到休息日时,连队图书室往往会挤满人,但时间长了百十本书都会被翻看几遍。于是,有人来翻我买的《诗刊》,不幸的是,几乎每一个人都三翻两翻后,悄然地把书放回原处,再对我用别样的眼光瞅上好半天。

1996年夏末,连里分来一个刚从军校毕业的排长,姓初,一来就住在我的下铺。连长跟我们说,排长是军校里的才子,写了很多我后来一直在努力学着写的东西。连长说的这些话我很相信,因为接排长时还有装满了两个麻袋的书。

连队晚上九点半熄灯,按要求任何屋子都不能再有光亮。排长喜欢看书,但白天时间大都跟我们在一起摸爬滚打,只能晚上点着蜡烛看。排长晚上看书时,宿舍都挂着窗帘。每次我在屋里帮忙挂好后,都要跑到外面看看有没有露出光亮。排长看的书很杂,除了当时流行的小说,还有诸如余秋雨、史铗生和周国平的书。蜡烛放在我们床头的办公桌上,排长捧一本书或在铺上或在桌子上看,我就躺在上铺借着蜡烛的光晕也看。

排长书看得很晚,我也很少在他合上书之前睡去,几乎每晚我们都会翻到深夜。因为宿舍很小,每天早晨起来,我的鼻孔下面都会有两道浅浅的灰迹,那是被蜡烛的油烟熏的。进入10月后的一个晚上,约是11点多钟了,我不知道排长看的是什么,我在翻几本刚从连部淘来的《解放军文艺》和《解放军生活》什么的。突然,宿舍门被推开了,进来的是我们部队政委。政委后面还有几个人,除了我们连队干部,好像都是机关的同志。政委没有多说什么,先是问我看什么书,又转过身把排长的书从桌上拣起来,我看清了书的封皮,是一本小说集,那个时期正是文学界评论“陕军东征”的辉煌时期。桌子上除了小说,还有几本历史和理论方面的书。翻了几本后,政委转身边往外走边说,挺好挺好,别太熬夜了,注意早点休息。

政委查铺的事说过去也就过去了,连队干部没有谁再提起过,排长跟我也依旧每天晚上点着蜡烛看书。到12月中旬时,机关突然来通知,先是要排长到组织股帮忙,接着是借调我到宣传股当战士报道员兼图书管理员。指导员在全连军人大会上宣布完后,我回到宿舍还觉得有些发蒙,等整理完我自己的背包和排长的办公桌时,我发现我用来盛放那些蜡烛泪的军用罐头盒已经装满了,心似乎也跟着释然了。

数年以后,等我重新回到连队,成为当年那个连的排长时,我发现连队读书的兵多了,读书的兵也不再像我那时候跟排长一样在深夜里共用一只蜡烛,连队的学习室每天都要开放到很晚,遇到节假日甚至可以开灯到午夜。

上一篇:问题及整改措施下一篇:优质护理服务检查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