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思考

2024-09-19

关于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思考(精选9篇)

1.关于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思考 篇一

关于推动新农村建设打造特色强镇的思考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南浔区石淙镇党委、政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以建设“特色镇”、“精品镇”为目标,全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全镇7个行政村在整治提升的基础上先后成功创建小康示范村4个,实验示范村1个。该镇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值得一鉴。

一、加强党政领导打开农村建设新局面

把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推动新农村建设。一是保障资金。成立了镇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结合区新农村建设“5188工程”、“1221行动计划”和“中国魅力水乡计划”等工作,克服镇财力困难、村集体经济薄弱等不利因素,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加大投入,加快推进。近3年,全镇在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累计投入资金近6000万元。二是引领示范。对7个行政村进行深入调查摸底,好中选优,梯度推进,重点突破,力求年年见成效、村村出形象、处处显亮点。在扩面增量的同时,确保新农村建设提质增效。三是细化责任。根据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任务,镇党委、政府分别由镇城建办、新农办等部门牵头,专门设立小康示范村创建组、新农村实验示范村创建组、村庄整治提升推进组等5个专项建设小组和办公室。同时,对专项建设小组配足配强力量,明确分工,细化责任,强化协调,确保每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二、鼓励群众参与共谱农村建设新篇章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行政村按照建设要求,进一步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形成党员干部群众自下而上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一是宣传动员。各村先后喊响“自己家园自己建”、“美丽家园靠大家”等口号,通过走访、召开会议、参观学习等方式方法,宣传政策,明确目标,争取支持。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各村累计召开党员、村民小组长、农户代表等各类会议宣传共50余次,先后组织200余名村民到附近先进村参观,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最大程度调动村民建设积极性,有力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二是自觉行动。由于宣传发动到位,各村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参与到示范村建设工作中,尽责任,履义务,投劳捐资,建设热情高涨,主动参与了护路、养路、植树绿化、环境清理等义务劳动。近几年,全镇老百姓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一事一议”村民自发筹集建设资金32万元,投入义务工累计1.2万余工。三是捐资助建。通过开展“村企心连心,共建新农村”活动,使全镇新农村建设步子更快、后劲更足。该镇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但出资建设新农村都能做到群策群力,踊跃捐款捐物。近3年,有6家企业结对7个行政村共建新农村累计捐资45万元,全镇共有45家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出资捐物参与道路、水利设施等新农村建设项目,折合人民币250余万元。

三、力争部门帮扶实现农村建设新突破

近几年,该镇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市、区各级部门的帮扶支持,鼓风加劲,形成了纵向到底服务机制。一是结对帮扶。市检察院结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羊河坝村,分3年帮助该村完成基本水利设施改造以及自然村公路道路建设等3个项目,积极协调市、区两级水利、公路管理等部门,向上争取帮扶资金80万元,目前已落实到位60万元,完成村级道路硬

化7.5公里,桥梁1座。二是联姻共建。省淡水研究所与花园湾村建立“村所合作”模式共建新农村,计划用3年时间,重点建立一个水产实验基地,培育一批水产养殖能人和水产养殖经营带头人,探索1至2种高效生态水产养殖模式,着力优化水产品结构、质量,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涉及水产实验基地300亩老鱼塘改造工程启动,专家到村上课指导2次(受益养殖户100多户),结对养殖能手1名,新型生态养殖模式正在试验中。三是对口支持。近3年,在市、区各级部门的全力帮助和对口支持下,全镇有24件惠民实事项目先后启动,在政策上享受优惠,服务享受优质。使该镇在“八有”保障工程、“村村响、户户通”工程、电气化改造工程、村级便民服务网络等各项公益事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全镇已有省级小康体育示范村1个,市级文化示范村3个,“八有”保障工程示范村2个、先进村1个、达标村1个。124个自然村“村村响”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花园湾村已完成农村广播“户户通”工程。

四、落实长效机制强化农村建设新保障

镇党委、政府以创示范出特色为目标,坚持建设、管理并重,创新举措,形成一级抓一级责任到人的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强化督查。由镇城建、城管部门专门建立了一套完整、有效的保洁督查办法,抽调4名人员成立镇、村环境卫生动态督查小组,每周不定期轮流到村进行督查,并对督查暗访情况建立工作台账,每月公布、反馈情况。今年以来,不定期开展督查活动78次,出刊督查反馈简讯8期,提出整改意见153条,落实整改措施65条。二是注重创新。全镇已形成“户集、村收、镇运”的垃圾收集、清运网络,落实专职卫生保洁员47名。镇城管中队推出“1+1”精细化管理模式,实行城管队员带1人、管1片的卫生长效包干机制,确保了卫生保洁工作在质量上有新提升。花园湾村积极探索河道长效保洁模式,通过河面出租代长效保洁管理的方式,取得了初步成效,缓解村保洁资金紧张问题,该模式已在全镇范围内逐步推广。三是突出考核。镇党委专门将卫生长效管理纳入对各村各单位年终综合考核内容,对不合格的村和单位实行奖金倒扣办法;对受到区级相关部门点名批评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评优资格。镇西村自我加压,实行“一定、二考、三测”绩效考核机制,对每位村两委会成员片区卫生保洁工作情况由群众代表民主测评,进一步增强工作主动性与责任心,确保长效管理取得实效,以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成效推动全镇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2.关于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思考 篇二

1 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及意义

作为民族文化内容之一的社区文化, 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精神文明建设的落实与否。社区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积极倡导和发扬的, 立足于精神层次, 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成果的重要体现。

首先, 社区文化建设的逐步完善是提高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求。基于我国正处于大踏步的向前发展时期, 对外经济领域广泛, 多样性的社会结构决定我们必须强化人们的文化素养, 从多方位、多角度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提升居民的思想层次。同时, 扩展现阶段社区文化覆盖面, 有目的的培养社区居民的知识覆盖面, 扩大他们的认识, 加强爱国情怀建设。

其次, 社区文化建设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区文化代表中国最先进文化, 二者方向保持一致, 都是向着更高层次发展。现阶段社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将社区居民的力量凝聚在一起, 鼓励民众推陈出新、培养集体荣誉感, 将陈腐的思想转换掉, 发扬进步主义思想, 在社区建设积极向上的文化, 党和社区居民共同努力建设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

2 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车就, 但是在建设过程中, 还存在以下具体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社区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充足

目前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资金都是来自所属县的财政拨款, 上级部门党委以及政府对于文化建设的投入相对比例较小, 还存在很多社区文化建设都是依靠参与共建单位的帮扶以及自筹解决的问题, 这些都导致社区建设的资金不足, 严重制约了社区文化的发展。

2.2 社区文化建设相关基础设施不完善

社区文化建设缺少必要的活动服务大厅, 社区内的活动利用场所较小, 活动组织管理难度较大, 文化方面图书室的建设以及管理体制不完善, 图书室的藏书不能满足居民群众的实际需要, 导致居民没有借书以及读书的积极性。另外, 政府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较少, 文化配套设施的滞后,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文化的发展。

2.3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不高

由于目前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以及活动场所不足的影响, 在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大多数为离退休老同, 没有调动整个社区居民的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主动性, 缺少参与的热情以及既定, 另外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较为单调, 缺少一些能够调动居民参与的激励以及精神鼓励机制, 这就严重制约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速度。

2.4 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品牌文化建设特点不明确

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对于自身社区文化的定位不准确, 社区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社区群众服务, 满足社区群众对于社区文化的需求, 在建设社区文化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群众的需求, 根据社区自身提点, 定位社区文化发展方向, 创建特色社区文化建设体系, 体现品牌文化建设特色。

3 社区文化建设的措施及建议

针对上述目前我国社区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关的措施。

3.1 提高全体社会对与社区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要充分重视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认识其发展社区经济以及社会经济的重要意义, 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 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功能, 加大文化资源整合, 在社区文化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作一些制度性的规定, 积极综合个方面因素, 整体提升社区文化的水平以及档次。

3.2 提高社区居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以及热情

做到宣传以及正确引导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文化活动认识, 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 开展具有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 改变单调形式, 是社区居民能够积极参与活动。拓展社区文化的参与面, 将社区文化与社会各个方面的文化结合发展, 相互融合, 扩大社区文化的影响以及覆盖范围。

3.3 努力建设特色社区文化, 提升社区文化内涵

提升社区文化的整体内涵, 能够满足社区居民对于文化的需求, 这就需要建设具有特色的社区文化。不仅要巩固发展原有特色文化的品牌, 又要结合社区实际, 开展楼宇文化、家庭文化等, 促进学习型社区的建设。要根据各社区的特色, 充分发挥优势, 打造一批具有社区特色的文化品牌, 切实提高社区文化的内涵。

3.4 社会整体积极参与, 加快社区文化阵地建设的脚步

随着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居民群众对社区文化的需求逐渐加大。需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为居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文体活动场所。同时, 要进一步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区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新机制, 使社区的各种文化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利用, 发挥更大的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 社区文化建设对于社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社区文化的重要性, 寻找新方法以及新的建设途径, 建设特设的社区文化资源, 完善社区文化基础设施, 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 结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努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促进社区文化事业的科学健康以及繁荣发展。

摘要:社区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体系,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组成要素。本文概述了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及意义, 探讨了当前我国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的措施及建议, 希望能够为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社区文化,建设,意义,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松凌.以人为本——突破社区文化发展瓶颈的秘诀[J].社区, 2008 (23) .

[2]王秀芳.全方位提升“文化软实力”载体质量——浅谈社区文化建设的方向[J].大众文艺, 2011 (23) .

[3]赵冷松.浅谈社区文化的功能及发展[J].艺术教育, 2010 (12) .

[4]周继红.对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解和认识[J].文化月刊, 2010 (11) .

3.关于和谐校园建设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和谐校园;整合;以人为本;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8)03-0013-0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召,这一伟大号召在全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建设一个和谐的校园,培育出和谐人才。才能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一、和谐校园的内涵

(一)和谐校园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和谐校园”即是生活和谐、学习和谐与心理和谐。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和谐校园的关键在于“和谐”,在于协调、默契,协调各种教育因素,调节校园人际关系,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打造良好的校园效应,发挥协调一致的教育影响力,使之成为一个生命健康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二)塑造和谐校因的原则

1以人为本是和谐校园的原则思想

在校园里,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教育是人的事业,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什么人与怎样培养人,教育工作自始至终都是为人着想、为人服务的过程。教育工作又是依靠人(教师)去完成的,得不到人的支持,没有人的积极肯干,就没有教育工作的成就。学校就是要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以人为本是一种尺度、一种原则、一种需要、一种目的,是我们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思想和原则。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尊重人、关心人、健全人、发展人、完善人、增强人的主体意识,提升人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精神和自身潜能。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这也是“以人为本”中的“本”的本意,即最终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尺度,也是和谐校园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

2系统论是塑造和谐校园的原则方法

学校是一个大系统:校园内各部门、各要素是一个系统,学校与社会、社区、家庭又构成一个系统;学生、教师的理性与非理性、知识与情感等内部因素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体系,各个子系统下又有子系统。各个子系统的关系非常复杂,既相对独立,更紧密联系,互相影响。因而。构建和谐校园,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论即系统科学。是指用系统的观点来理解和看待事物,它认为事物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系统内不同要素和部分结合成一个协调统一整体功能的过程。就是整合。运用整体性原理,相关性原理、有序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分解综合原理等对工程进行系统构建,就可以收到“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构建和谐校园,也就是要学校这个大系统里的各要素间产生协同和相干的效应。使系统由混乱无序变为井然有序。整合教育合力。

二、塑造和谐校园的途径

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借鉴系统论的有关方法,笔者认为塑造和谐校园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整合:

(一)五育整合的和谐教育是和谐校园的基础

塑造和谐校园。培育和谐人才,首先必须提倡贯彻和谐教育,必须把德、智、体、美、劳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进行五育整合,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按照系统科学的观点。制定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谐发展的课程目标;根据五育整合和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课程设计;注重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体现渗透性,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整合之效。如技术科学类课程教学中注重科学思想、科学道德、科学精神及科学美的渗透。在人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性”的熏陶,把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在活动课程实施中体现和谐性,即在各类教育活动中科学安排,有机统一,形成合力。

(二)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灵魂

校园文化是由师生所共创的优秀文化在学校中的集中体现。是学校的灵魂。校园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管理实践中形成并为师生自觉遵守和奉行的观念,它包括情感、价值、道德、理想、人际关系、舆论导向、文娱生活等。广义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在教学活动中创造并逐步形成的、渗透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环境氛围。根据形式上的不同,校园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如教学设施、校园建筑、图书资料等,制度文化指校纪校规等,精神文化指校风班风、闲暇文化、宿舍文化以及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大多数人认同遵循的共同文化、价值观念等群体意识。其中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凝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校园文化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内容,同时又是学校群体面貌的体现。作为一种崇高精神追求、价值观念形成、传统习惯培养、道德风尚张扬等精神孕育的摇篮,它与课堂教育的育人方式完全不同,它是以潜移默化的暗示和耳濡目染等非强迫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使绝大多数校园人在自觉和不自觉中被感染和熏陶,使校园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校园文化间接性、渗透性、隐蔽性和有效性的特点对学校的整个教育起到直接的、深刻的、持久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与融合作用,使每一个校园人都将自己融合到集体之中,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所以。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积极的校园精神是和谐校园的灵魂与核心,既是塑造和谐校园的重要成果,也是塑造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因此,塑造和谐校园。必须要以科学审视的思维和与时俱进的思想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凝练校园文化精神,拓宽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和谐校园的重点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只有处理好人际关系,一个单位系统才会处于良性循环的态势。否则就会处于恶性循环,破坏系统的正常运转。学校的“生产对象”是人,“产品”也是人,因而处理好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从文化的角度审视。校园人际关系也是校园文化中的一种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它作为校园的一种氛围,往往支配与影响整个学校的风貌,影响教育效果和教学质量,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塑造。同样,和谐校园也能通过大量微妙的方式来沟通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思想联系。校园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学生之间关系、教师之间关

系三部分。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校园人际关系,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但是。应试教育下的师生关系蒙上了师生关系地位不平等的阴影和师生关系工具化的色彩。教师习惯站在知识“权威”的角度,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要求学生服从和听话,造成师生关系的失衡。因而。和谐校园下的师生观首先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是充满人情味、生活味以及个性化的。

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心情、生活、学习也影响极大。当代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同学之间、舍友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造成人际关系紧张。通过各种集体活动、社团活动,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通过咨询辅导进行疏导、调节,使学生心情愉快、关系协调,从而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

和谐校园还包括教育主体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发展,即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各科老师之间的和谐团结。由于教师各属不同的系别、学科与专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人文化理念和学科优势,因此,同一学科教师要摒弃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的陋习,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同学科的教师要打破画地为牢的学科壁垒与偏见。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变自己单一的知识结构。走综合型教师发展之路。在谅解与宽容的原则下,在公平与公正的和谐互动的氛围中,完善学校的合作机制,获得效益的整体提升。

(四)完善的学校管理是和谐校园的保障

任何一个集体,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就犹如游戏没有规则。和谐校园既离不开“软”的校园文化的建设,也离不开学校规章制度和校园管理的有效约束力与强制力。完善的管理既包括制定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也包括对学校的人与物进行人性化的管理。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使人尽其能,物尽其用,实现最优组合,发挥整体效益。

现代学校管理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多方面的动态综合管理过程。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要全。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容丰富、范围广泛、项目繁多,如行政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后勤服务与管理制度等等。因此规章制度要全方位,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二要“和”。只有各类型的学校规章制度之间相互一致、相互协调、即学校规章制度体系内部结构协调统一,才能够充分发挥这些规章制度的应有作用和整体功能,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三要严。有了制度之后,管理的时候就应该认真严格、纪律要严明。赏罚要分明,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和谐的管理环境。

同时,在管理过程中。坚持和谐校园的主题。把学校、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学校管理的目标,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提倡无情的制度,有情的管理,把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有机结合,刚性与柔性相统一,刚柔相济。对学生、对教师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与情感的沟通,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如学生犯了错误,既要按章办事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处处体现人本管理思想,不能简单化处理。惟有这种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才是现代学校的完善管理。才能达到人、财、物的和谐配置。才能保障和谐校园的建设。

(五)优质的后勤服务是和谐校园的条件

学校后勤工作是学校总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科研顺利进行和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师生员工生活得以保证和改善的前提和基础,是学校校风校貌的重要标志。因此,塑造和谐校园还要拨好“服务”这根弦。

师生在校首先要吃、喝、住、行,然后才能从事学习、工作、科研等活动,师生的身体健康、精神状态直接与后勤工作质量、效率与服务态度密切相关。因此,学校后勤部门要强化内部的人、财、物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态度,努力满足师生的基本需要。同时。坚持服务为了育人,育人寓于服务之中的原则。也就是通过文明服务、优质服务达到应有的效果。同时寓育人于高效、文明、优质的服务之中。这就要求后勤工作人员要有主人翁的意识,要外塑形象,内提素质,要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有良好的服务作风与服务态度,使学生在优良物质保障与优质的服务态度中受到教育,从生活实践中体验到学校的温馨,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爱、友好合作精神,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培养对学校的归宿感。这也就是除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之外。和谐校园中“三育人”的另外一块:服务育人。

(六)与社会环境的和谐是和谐校园的要求

系统论认为,当一个系统处于封闭状态时,系统貌似有序,实际上其内部的“熵”(即混乱因素)在不断增加,其演化的方向是趋于无序、混乱。校园要保持和谐,同样要具备开放性的特征。和谐校园是校内校外因素动态流动、整体和谐的教育网络。因此,塑造和谐校园,必须协调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使这三方面的教育目标一致、时空衔接、功能互补,形成整体优化的育人环境。传统的以学校为中心的“小教育”。常常会出现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与家庭、社会的负面影响“撞车”的现象。现代和谐校园的教育观就是要树立大教育观念。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大教育体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有自身的特点和作用,三者相辅相成,形成协同发展的整体,形成教育合力,发挥出最佳的教育效益。

教育既要从全面发展需要出发,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又要从社会的需要出发,使个人与社会达到和谐。即能适应社会的变化,与时俱进,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和生存能力。同时。要协调调节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冲突现象,对由此引起学生心理的困惑进行分析与教育,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内外沟通。使内部与外部的目标方向一致。同时,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因此,学校应广泛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和配合。充分利用社区及社会的一切积极有益的教育力量和教育资源,大力扩充教育领域,与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和谐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合作。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育行、职业、教养态度、教养方式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有着独特的优势作用,可以使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保持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高度统一,共同为培养和谐、自由发展的人才营造良好的氛围。

总之,和谐校园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人为本和系统论是必须坚持的指导原则。在这个工程里面,上至教育上层、学校领导,下至饭堂服务人员、花草修剪人员。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或是管理人员、后勤人员都肩负着重要职责。是学校各人员、各部门、各教育要素、各子系统互相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

4.关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思考和建议 篇四

提纲|

一、和谐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二、影响和谐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

三、和谐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建议

正文: 遵循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同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不断提高党和国家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动员力,从而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阶级基础和实现文明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更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和真实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应该看到,在经济总量实现跃升的同时,社会内部的各种利益冲突也逐渐浮出水面。贫困阶层与弱势人群的出现、两极分化及其间不同程度的矛盾,不仅干扰着我国的社会稳定,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本身构成了威胁。因此,尽快把注意力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向社会和谐,意义十分重大。显然,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毫无疑问应包括广大的农村地区及其内、外部的和谐。农村的和谐有赖于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效果和成就,而建设和谐新农村要做的工作很多,有很多具体的要求、任务和指标,其中和谐应该是首要的指标。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与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和国家战略在现时段的重新调整和根本转变,是一项具有战略眼光和决定意义的重大决策。这一重大举措的实施无疑会对形成全体人民和谐相处的社会,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我国农村的基本状况

截至2007年初,我国有201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其中1636个 县,374个县级市,县以下有38000个乡镇。2007年初全国尚有590个国家级贫困县,14·8万个重点贫困村,按我国2005年颁布的人均年收入668元的贫困标准,全国有2600多万贫困人口,其中2300多万属于绝对贫困人口;若按联合国规定的每天人均1美元的贫困标准,我国贫困人口将超过1亿。这些贫困口大多分布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贫困程度高,布集中,有明显的地理群集性。国400个最不发达县的分布区域北到南为:齐齐哈尔周边及嫩江域地区、努鲁尔虎山区、太行山区吕梁山区、黄土高原区、康藏、青区、秦巴山区、南疆地区、大别山区武陵山区、九万大山、广西、贵州灰岩地区、横断山区及滇西地区、川乌蒙山区、大凉山区以及滇东高原地区、滇东南地区。另有极数不发达县分布于鄱阳湖湖区、牛山区、赣南山区、皖南山区、五山区等。与周边地区相比,这些困片区明显落后,但其内部较为致。在上述贫困县中,有100个革命老区县,白银市的会宁县就是其中之一,43个是陆地边境县262个是少数民族县。这些县能稳定发展,关系到革命老区人民党和政府的感情,关系到我国边是否稳定、各民族能否和谐共处,全国和谐社会的实现有重要的制作用。因此,贫困地区要特别重社会和谐稳定,要避免出现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贫富差距过大和其他不和谐现象的产生,这也是各级省市县各级部门统筹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白银市作为比较落后的地区更要高度重视这些关系到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广大农村的各种问题。

除了贫困问题的困扰外,发展滞后,增长困难,缺乏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生态脆弱,环境恶劣,灾害频繁,人和自然矛盾尖锐,抵御风险 能力弱,环保已经成为困扰甘肃发展的重大问题。教育、卫生、科技、社会保障严重滞后也是我国农村的现实情况。经济发展水平从总体看农村与城市地区相比大约落后10年,这是总体而言。像白银市的广大农村和城市的差距何止10年。并且,在收入、饮用水、电力、交通、通讯、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与城市有较大差距。由于经济增长缓慢,缺乏活力,投资不足,自我发展能力差,经济结构单一,产品缺乏竞争力等问题长期得不到很好解决,致使白银农村经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累积了不少深层次的矛盾。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向社会稳定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农村的凋敝,农民的贫穷,势必会拖现代化的后腿,成为我国和谐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障碍,必须认真对待,妥善处置。

二、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必要性

1·建设和谐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培育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粗放,农业生产的生产效率和市场化程度低,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通过加快和谐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改善和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现代化和产业化水平,白银地区更要利用黄河流域的水利资源,大力发展高扬程灌溉技术,发展高科技农业。还要教育和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资源利用水平。

2·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曾经长期困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三农”问题依然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应该把蕴藏在农业内部的潜力充分地挖掘和释放出来,通过新农村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约增效;其次应加大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力度,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进一步加强对劳务输出的组织管理,完善培训机制,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运作相结合,加强培训与加快转移相促进,输出地与输入地相协调,努力拓宽劳务市场,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输出效益。完善劳务输出管理服务组织,健全地区间劳务协作机制和信息网络,建立跨地区劳务输出移民基地,开展有组织的定点、长期劳务输出,鼓励更多的农民走出农村、走出白银。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在用工量大的地区建立农民工服务站,帮助解决拖欠工资、子女入学等难题,为我市外出务工的农民提供方便。

3·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和谐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实现广大农村的社会和谐。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我国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文化短腿”局面,促进上述问题的尽快解决。4·建设和谐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实现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实现该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均在农村。因此,只有以和谐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的支出范围,才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削弱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全社会的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也能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洁净方便的饮用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最大程度地改善农村生活环境,高农民生活质量,在这些方面,白银市还有好长的路要走。可以,分阶段分步走。先规划短期目标,在做长远打算。

三、影响农村和谐的主要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的制约因素不断出现。只有实事求是地剖析这些因素,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1.农村贫富差距逐步扩大。与农村改革发展相伴随,农村出现了个体私营企业主、建筑包工头、中介机构人员、高技能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他们往往有着规模不等的产业,家境殷实,发展势头强劲。他们的优势地位不断显现,有的当了村干部,其中不乏“双高双强”(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领军人物。但普通村民,多从事传统农业,有的常年或“候鸟” 型地外出打工,不少农户处于贫困状态。到2006年初,农村贫困人口(低于683元)为2365万;农村低收人人口(684一一9科元)为4067万人,共麟32万人。全国还有两千多万农村人口面临返贫的危险。致贫原因不尽相同,或由区域自然环境差所致,或由自身素质(文化程度低,技能差)、疾病、意外事件等情况所致,或兼而有之。白银市的情况也是如此。

2.农村经济纠纷引发的不稳定事件增多。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在经济交往中,出现合同纠纷、承包纠纷,本是正常现象。倘若处理得当,便不会影响社会和谐。但目前我国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健全,司法不公现象突出,个别农民法治意识淡薄,往往运用非理性方式解决经济纠纷。由此引发的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比较多。而采用非理性方式解决经济纠纷,一旦见效,就会产生连锁反应,群起效尤。其中也有政策原因。近年来,征地拆迁拖欠土地补偿款和环境污染引发的矛盾越来越多。地方政府,违背征地拆迁政策,甚至动用非法手段强行拆迁,引发农民上访,影响恶劣。有的农民为了多拿补偿费,则临时突击盖房种树,漫天要价。还有,矿区农民环境恶化,影响生产生活的问题很突出,类似的问题,需要从体制机制上加以解决。

3.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干群矛盾涉及村级财务、计划生育、宅基地、公益事业等方面。其中,有的是政策因素造成的。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三种补贴”(种粮直接补贴、购买良种补贴、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的兑现,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大捉高,土地纠纷急剧上升。因此,中央出台的土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还需有实施细则加以配套。干部素质与农民致富需要相距甚远,容易疏远干群关系。目前农村生产经营型、技术型干部少,辐射带动能力差。多数干部不能向广大村民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法律知识等方面的服务。不少村民对村干部信任感、信赖感下降,失落感上升。

4.有的村“两委”“内耗”现象仍然存在。村委会“海选”,必然会产生一定数量的非党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也就无法实现。有的非党村委会主任受宗族派性影响,同村支部分庭抗礼。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村党支部是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战斗堡垒,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但“重要问题”的界限并不明确。有的支部书记实行家长制,大小权力揽着不放,甚至怕大权旁落,极力阻挠符合人党条件的非党村委会主任人党;有的村委会主任则不让支部插手村务。村“两委”缺位、错位、越位问题,在有的村较为突出。个别村书记主任争公章、争账本,闹得不可开交。而双方都各有一部分群众支持,会导致群众之间的不团结,个别村为此集体上访、越级上访。

5.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导力量弱化。村“两委”既要贯彻执行上级党委政府的指示决定,又要维护农民利益,理应成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心骨。但是他们都是农民,家庭生产经营是其主业。当上级指示、农民利益、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做到两全其美或三全齐 美,非常困难。在为村民办事与家庭生产经营之间,公心与私心之间,孰轻孰重,天平向那头倾斜,经常在考验着村干部。有的村干部私心很重,光顾自己发家致富,甚至损公肥私,群众极为不满,致使不少农村凝聚力下降,主心骨缺失。这些年,一些农村宗族势力泛滥,邪恶势力抬头,大多与此有关。

四、和谐新农村建设的系统思考与对策建议

1·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以农和农村基层组织为和谐新农村建社的主体。教育和培养大批面向未农村发展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义和谐新农村的基本保证。新型民是指具有相当的文化水平、一的农业或其他技能,并能实现知自我更新、技能自我提高的农民培育新型农民是我国由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转变的必要条件。与此时,各级政府还应扶持建立各种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改变长期存在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式,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毫疑问,在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中,农民、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是可或缺的主角,他们的积极性和造性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决定着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各种技术段和实施程序的成败。在建设社主义和谐新农村、实现城乡一体的方案制订和制度设计中,政府及有关部门乃至全社会需要更的智慧、更新的理念和更足的勇气要从战略全局出发,解放思想,转观念,积极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大地方政府用于和谐新农村建设财政投入力度,以确保和谐新农建设健康有序地顺利进行。否则建设和谐新农村就只能是一句话,更无法实现全社会的和谐。过建立依靠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挥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民群众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工作机来推动和谐新 农村建设目标的现,要依靠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员干部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通艰苦奋斗来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引领农民脱贫致富方面的积极作用。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新农村的“20字”目标,是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于一体的综合建设目标,需要有组织有领导地推进,而推进的动力应该是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关键就是要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农村各级党组织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体制、新任务的要求,在基层党建工作的思想观念、组织设置、队伍建设、工作制度、领导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不断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水平。要打破过去以自然村建立党组织的传统做法,围绕产业发展和新型经济组织发展建立党组织;通过组建党群共富产业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经纪人与中介组织作用;实施党员“创业富民”工程和对无职无位党员设岗定责,为党员在和谐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新作用提供有效载体,彻底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信息不灵不敢富、新技能不懂不会富、实力单薄不能富”的“三不”问题。

2·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县域经济的本质就是农村综合经济和直接面向“三农”的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就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主要矛盾是农业资源共享水平低,基础设施较差,有效需求不足,市场需求不旺,就业压力较大,特别是由计划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两种体制摩擦激烈,转换成本增加等带来 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增收难,以及诸如农村社会稳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实践证明,县一级是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的交汇点,由于县域经济具有一定的决策自主权,本身经济功能比较完善,改革易于在此突破,因此也应该是很多问题得以解决的突破点。所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农村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县域经济运行要以改革为动力,通过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全力推动和谐新农村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和谐新农村建设之路。正是从这个视角,我们认为发展县域经济是破解“三农”难题的突破口,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关键。只有发展好县域经济,才能解决我国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才能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保证经济、生态、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各地农业资源比较优势,大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通过集约化经营,实现规模效益。考虑光热水土等农业要素,依据因地制宜原则和区域化主体功能,比如白银市可将全市分为5个区类,实行专业化、区域化布局。南部半干旱农业区以林草产业为主,实现草、畜同步发展;北部沙漠边缘农牧业区以防风治沙为重点,发展壮大畜牧业和沙产业;沿河及城郊农业区以高效设施农业为重点,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建设沿河经济走廊;高扬程提灌区以培肥地力为重点,建设粮经牧综合农业区,提高土地产出率;干旱农业区通过地膜覆盖和集雨补灌,重点发展以小杂粮为主的绿色农业,搞好生态恢复和保护。要按各自特色优势,建立不同 类型的示范园区,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模式和新机制,培育区域主导产品,建立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建立特色主体农产品集中生产基地、深加工基地及集散市场。

3·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是解决好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何发挥广大农民在和谐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键是要确保农民在和谐新农村建设中短期实惠、长期受益,从而激励他们在国家政策扶持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建设自己的幸福家园。因此,和谐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为根本,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全面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为和谐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进而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应把和谐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和谐新农村建设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民收入得到更快地提高。其次应将和谐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结起来,使和谐新农村建设能促进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让农民享更多的社会福利。同时还要把谐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民主决策结起来,使和谐新农村建设过程成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化的过程,切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建立和断完善。

4·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转移付和地方各级财政扶持农村发展力度。在当前体制下,我国村级织集体经济实力薄弱,特别是农实行税费改革和农业税全部取消后,原有的农村收费项目被取消,的收入来源尚未找到,国家财政移支付维持村务正常运转和村干误工补贴都不够,兴 办村级公益业的经费更是捉襟见肘。可见,谐新农村建设的最大瓶颈就是资的不足。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村,没有农村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和人居环境的根改善,没有科学化的管理和良好风民俗等方面的培养是不行的,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足够的资作支撑。因此,随着我国综合国的不断提升和国家财力的大幅加,“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理念和措施应该逐步加以落实付诸实践。通过加大中央和地方级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调整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盖农村的范围,加强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等措施来支持和谐农村建设事业。今后,政府征用地出让收益也应主要用于农村,改变目前土地出让收入在地方政可用财力中占有比重过大的情况扩大地方财政收入渠道,扭转靠“地生财”增加地方政府财力、筹集镇建设资金的釜底抽薪倾向。除之外,还应该积极推进农村金融革,借鉴吸收世界上多数国家在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利用长期的政策融资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的成功经验,为来自各方面的投资主体创造良好的和完善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和谐新农村建设资金。总之,国家要通过税收、公共财政、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四大手段,使社会财富分配更加公平合理。要通过税收调节过大的收入差距,在教育、卫生、医疗、低保、住房、公交等公共服务领域,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和压力。这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方式。国家通过转移支付对低收入社会人群、不发达地区加以扶持,平衡过大的经济差距。再就是建立安全的社会保障网,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做好这些工作,人们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治安才能从根 本上好转,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5·和谐新农村建设要在制度创新上有所突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需要在巩固以往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同时,积极推动农村的综合改革。

(1.)细化农村政策,增强针对性。政策过于笼统,必然缺乏针对性。应当适时出台与众多社会阶层并存状况相适应的农村社会管理的政策法律。现在,涉农政策往往“一刀切”,比如“一事一议”的规定,农村公共支出按人头平均分担,没有考虑农民收人多寡状况,村民苦乐不均,滋生抵触情绪,农村公益事业难以兴办。为此,迫切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细化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尽快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要有财政、金融、人才、教育、社保等配套措施。二是解决扶优扶强与农村贫困户的脱贫致富问题。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巫需做强做大,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产业链条延伸长的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但帮贫解困工作要同步进行,要相互兼顾。重在建立农村个体私营经济与农村贫困户的利益对接机制,形成双方相互依赖、利益均沾的和谐相处的双赢格局。帮贫解困应当标本兼治,“输血”与“造血”并举,注重培育造血机能,消除贫困根源。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社保制度,解决因天灾人祸造成的贫困问题。建立和健全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包括实用技术培训、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致富技能,解决低技能农民的贫困问题。通过利益纽带,密切各阶层关系,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奠定农村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三是坚持找准“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点。“多予”应当侧重于农村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建设。“少取”的重点是治理巧立名目乱收费问题。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农民是受益者,也应当是主要参与者,政府应当引导农民出资出劳,把国家投人与农民投工投劳有机结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又要防止超越农民承受能力,违背农民意愿,加重农民负担。“放活”的重点是消除对农民的各种事实上的歧视,从体制机制上给农民以真正的国民待遇。(2.)完善农村经济纠纷调处机制。邻里纠纷、家庭纠纷、债务纠纷、干群矛盾等等,归根到底,都源于经济生活。只有从经济关系人手,才能根本解决农村社会和谐问题。计划经济时期,约束机制是很强的,主要靠行政命令、收人分配、思想禁锢、政治威慑等,人们的行动自由受到很大限制。农村社会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农民收人在低水平上大体平均,经济纠纷较少,社会虽谈不上和谐,但大体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但涉及农民经济行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够完善甚至缺失。现行的管理体制、政策法律法规,不适应农民职业多样化的实际。而传统的道德、法律、宗教、风俗习惯、纪律等社会规范,又缺乏强制力。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各种不和谐因素也就必然增多。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纠纷调处机制,化解经济纠纷,保持社会和谐。

(3).搞好村民自治,化解农村干群矛盾。目前村民自治,重在尊重民意,建章立制。一是农村民主选举的程序需要进一步规范,坚持直接、平等、差额、无记名投票原则。要解决村民政治参与度低、宗族派性甚至“村霸”把持选举、宣传发动不充分等问题。二是要把农村党支部领导民主决策结合起来。党支部作出的涉及农民利益的各项决定,必须通过法定程序,经由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才有效力。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凡是不经法定民主决策程序,做出的事情(土地出让、担保、借债等),村民概不认可。三是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程序化、规范化、长期化。要全方位、全过程公开,办事结果、程序和标准都要公开。四是要从群众威信高、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中发现、培养、使用人才。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将机关中德才兼备的青年干部,充实到农村工作第一线。(4).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凝心聚力,减少“内耗”。一是要明确村“两委”工作职能,即决策、发展、管理、服务。为此,村“两委”成员,要行得正,站得直,自觉树立其在村民中的良好形象。尤其是支部书记要德才兼备,大事讲原则,小事讲团结,一心一意为农民服务。在搞好决策、发展、管理、服务中,树立威信,站稳脚跟。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书记的权威应当是群众拥戴的结果。农村党支部要发挥村委会的作用,保证村委会的村务管理权,为村民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二是提倡村“两委”交叉任职、书记主任“一肩挑”,以减少干部人数,降低管理成本,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办事效率。

(5).创新农村党建模式,调动村干部积极性。民主科学的思想理念、健康文明的休闲娱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是广大农民憧憬的农村和谐社会的美好前景。为此,需要发挥 农民的主体作用,还要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但关键还是搞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搞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各地都进行了有益探索。农村党建比较典型的新思路是“产业建支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改变了农村原有的经济社会结构、组织方式和就业方式,催生出了各种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市场、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农村合作社。党员流动性增加,农村党支部难以对流动党员进行有效管理。于是,“产业建党”应运而生。目前已有产业聚集、龙头企业、专业市场、乡村园区、行业协会、合作组织等多种模式。农村党组织如何发挥领导作用?一些地方创立了以“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村级经济组织+服务组织”一体化设置为主要内容的“四位一体”运行模式,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互动双赢。农村党组织实现了自身角色的转换为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名分、手段、载体。,农村干部任职于经济组织,一般号召型的“动嘴干部”转变成了实干型的“动手”干部,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学习技术,搞经营,共同致富有了载体。村干部集多种职能于一体,通过示范引导、提供服务,互动双赢,有利于密切干群关系,转变干部作风。

6、提高乡镇政府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能力

(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共服务职能当前,我国整个政府改革的总体趋向就是服务型政府,作为基层政府的乡镇政府其职能定位更应集中体现。首先,要坚持“少取、多予、放活”的方针,总体上由“管制”、“索取”的职能形象转向“服务”“、奉献”职能形象。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种子补贴等就是最好的体现。其次,要科学定位 职能。乡镇政府的本质职能不应是“经济调节”,也不应是“招商引资”,而是必要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是面对“三农”的具体服务,如农技、水利等农业服务,教育、扶贫、公共卫生等农民权益保障,交通、治安等农村社会治理服务等。这是构建和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主要要求。再次,要明确上下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分工。长期以来县乡政府之间职能分工不明确,上级政府随意向乡镇推卸责任,安排本应由自己完成的事务,导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职责权限不统一,最后结果是“上面落好,乡镇挨骂”。应该根据乡镇的地位与能力,科学明确界定其职能范围。基本要求是县级部门不得将本部门应承担的责任转嫁给乡镇政府,需要乡镇政府配合的工作,上级有关部门应给予相应的财力和物力保障。可以设想几个层次:(1)本职职能,如民政、计生、村镇规划、社会保障、信访、农业服务等;(2)协助职能,如税费征收、村居委会换届、社会治安等;(3)合作职能,如财源建、路网改造、植树造林等;(4)自愿职能,如招商引资等。然后,根据职能定位,来重新设计政绩考核体系。

(2.)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与创新机构改革是职能转变的具体落实与表现。乡镇机构改革多次进行,每次都有新进展,同时又不够彻底,问题依旧,周而复始。现在的改革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要创新和深入。湖北首推的“乡镇配套改革”就体现多种创新:(1)乡镇只设党委、人大、政府三个领导机构,不再设政协机构,变传统的“四大家”为“三大家”。(2)撤销原来所有的内设机构,职能重新整合,成立“三办一所”。即乡镇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和财政所。(3)实行交叉任职,精简领导职数。乡镇党委设党委委员7—9名。交叉任职人大、政府的领导者。(4)科学核定编制,精简人员。一、二、三类乡镇的行政编制分别不超过45名、40名、35名。机关干部采取考试和考评相结合的办法,实行全员竞争上岗。者多途径分流。(5)改革“七站八所”体制,坚持“以钱养事”,建立服务“三农”新体制。这样的职能设置其创新体现在“:乡镇体制改革不是一种单项的改革,而是一次综合性的改革;改革并不限于乡镇政府本身,也包括县直部门及事业单位的改革。改革不是单纯的机构和人员的‘精简’,而是着眼于‘转制’‘;简政放权’也不是政府机构内部的权力重新分配和调整,而是致力于‘政、企、事’的分开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还权于社会’。”

(3).改革财政体制,加大对乡镇政府的财力支持力度

首先,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切实需要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其中也应包括加大对乡镇政府的财政和支持力度。其逻辑分析为:其一,由于农村问紧迫而又底子薄、欠账多,农村管理与服务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以提供乡镇范围内居民和农民需求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其二,乡镇政府与农村自己无力承担。大部分乡镇财政是吃饭财政,有的甚至连吃饭也成问题,根本承担不了本乡镇范围内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同时为了稳定农村,发展农业,建设小康社会,农民负担不但不能加重而且要减少减免。其三,在农村基层自己承担一部分成本的基础上,需要加大国家的财政投入比重,或者减少对县乡税收的上交比例,加大基层的分成。同时,把一部分职能上收,如农村义务教育应有国家承担。现在县 乡财政供养的人员中,农村教师平均占了一半,成为县乡财政一大负担。

其次,改革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尽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一要足额保证财政预算,免除乡镇“要吃饭就不能做事,做了事就要饿肚子”的窘境。坚持“因事设财,据财做事,财随事走,财事平衡”的原则。二要明确各种专项预算,如人头费、办公费、各项服务职能费,划分明确,避免吃大锅饭或挪用服务资金。同时加强监督与管理。三要加大财务工资制度改革,如实行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限制招待费、精简财政队伍等。

[参考文献]

[1]罗海平.社会主义和谐新村建设的路径探析———“农联”模的集体化之路[J].当代经济研究2006,(2).[2]王世玲.和谐新农村建设第三次“农村革命”[N].21世纪济报道,2005-10-12.[3]高新军.乡镇自治,大势趋[N].南方农村报,2005-09-2 [4]高新军.免税后我国农村面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的思路

[5]李昌平.“后农业税时代”乡镇体制重建[EB/OL].http://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zt/rdnys/200510240107.asp.[6]李志远,张晓光.搞好农业合开发,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EOL].http://www.studa.net/nongcu061014/09453114.htm.[7]李昌平、董磊明:《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 体制改革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关于XX社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五

1.调查介绍

1.1调查背景

东轩苑社区是我生活了20年的地方,这里有着我所有美好的回忆。每次放假回家,总觉得这里又变了,又和以前有了些许的不同。尤其是这几年来,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强城市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以后,这里和谐社区的建设更是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都说,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这一个个细胞组成了社会这个有机体。所以,建设新形势下的和谐社区,对于促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 调查目的

社区是我的家,我希望这里的人们快乐安详的生活着。希望通过此次调查,能够初步了解社区的现状,了解东轩苑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还面临的挑战和不足;并且通过分析探索,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为和谐社区的建设自己的一份力量。1.3 调查过程 1.3.1调查方法

(1)小组讨论确定调查的方法,基本思路,样本数量等。

(2)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访问社区居民和工作者、自己考察的方式调查

(3)回收调查问卷,分析数据,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得出一些建议,反馈给居委会。

(4)写调查报告

1.3.2 调查时间:本次调查开始于2013-8-14,结束于2013-8-18。1.3.3 调查地点:新疆奎屯市东轩苑社区

1.3.4 调查对象:东轩苑社区不同的家庭,不同年龄的社区居民。1.3.5 调查结果: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50份,其中138 份问卷填写有效,12份作废。社区基本情况

第1页 东轩苑社区位于奎屯市偏东的位置,东起昌吉街,南起库尔勒东路,西到呼图壁街,北到乌鲁木齐东路,占地总面积72万平方米,但居住面积只有一半,大多是被棉纺厂和草坪占据。

东轩苑社区是一个较老的社区,成立于1986年8月,居住着汉、维、哈,回等6个民族,常住人员2663户,共计6358人,少数民族264人。辖区内有银行,派出所、卫生服务中心、棉纺厂,以及一个带有很大面积草坪的广场,还有超市、市场、餐馆等、周边紧邻学校,这些可基本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此外,这里有1路、6路、7路公交车经过,居民出行比较便利。资料整理与分析

3.1 社区基本服务状况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我组做了东轩苑居民对社区基本服务满意度的调查,其中包括就业帮扶、物业服务、医疗卫生三个方面。

社区基本服务满意度的调查80.00%71.01%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20.29%5.80%2.90%扶贫帮困23.19%13.04%1.45%物业服务62.32%49.28%26.09%20.28%4.35%医疗卫生满意一般不满意不清楚

3.1.1 调查显示,居民对社区关于扶贫帮困方面工作的满意度比较高。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虽然社区内有一个纺织公司,但其中的员工主要是外来打工人员,社区居民较少。而且每月工资很少,很难维持家庭的支出。另外,社区的一些居民根本没学过什么技术,他们的收入只是依靠出卖劳动力获得,所以社区内存在一些困难户。但是东轩苑社区党支部始终坚持民生优先、群众第一的理念,积极开展扶贫帮困系列活动。

(1)为了掌握辖区居民的第一手资料,更好地服务居民,社区党支部制定了

第2页

每天“两小时入户”制度。每天入户两小时,孤寡老人与贫困户是走访的重点,聊聊家常,说说心事,民情民意都可在第一时间掌握。

(2)社区党支部针对辖区七十岁以上老人、病人、残疾人实行全程代办,为他们发放民情联系卡,一个电话,服务上门,全程办理,居民如遇困难或不满意,可直接向社区党支部书记反映或投诉。

(3)针对辖区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下岗失业人员、内地来疆打工者和家庭妇女等不同就业群体,社区积极组织居民参加市有关部门举办的创业培训和各类技能培训班,如计算机、烹饪、美容美发、特色种植养殖、家政服务等。

3.1.2 居民对社区物业管理方面的服务基本满意。

东轩苑社区积极创新物业管理工作机制。组织物业公司按时参加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和党建联席会,充分发挥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优势,实现了指导针对化、沟通经常化、措施具体化及对小区物业的共同管理。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三方协同处理社区事务的管理机制,共同解决好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暖等问题。以最小的代价为几十户平房居民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吃水问题,圆满完成了百余户居民供热管道改造事宜。但是部分居民认为物业费偏贵,时常有停水停电的问题,这是造成满意率不是太高的原因。

3.1.3 居民对社区医疗卫生方面的服务满意度不足50%。

东轩苑社区内有一个卫生服务中心,是农七师企业所在地。中心的工作人员深入辖区,不但免费进行抽血化验血脂浓度、血糖水平等服务,而且开展了慢性病的随访共工作,并为辖区居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使居民不出社区就能随时掌握自身的健康状况。

此外,据了解,为切实保障居民生活,使广大群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社区努力扩大城镇居民社会保障覆盖面,使企业职工以外的广大城镇居民都能享受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待遇。社区通过各种形式,向辖区居民广泛宣传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的意义和目的,详细讲解参保条件和程序,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保。

第3页 但是,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主要是围绕老年人进行的,其他居民则觉得卫生服务中心的设备过于老旧,使得很多检查都做不了,而且专业医师人员不足,收费太贵。所以,大多数居民看病更愿意选择市里较大的医院。

3.2 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状况

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在社区建设中起着灵魂的作用,对于维护社区的稳定,促进人际和谐,推进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以下三点,是我组有关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调查。3.2.1 社区经常开展一些文体教育活动

社区为丰富群众的日产生活,从分利用社区现有的文化活动场所,常组织社区居民结合社区现实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提升社区的亲和力和影响力。比如组织社区内退休居民清晨训练腰鼓,使老年朋友们丰富了晚年生活,让晚年生活重走青春。此外,为加强居民的素质教育,社区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健康知识讲座等。另外,社区还举行了文化活动,如春节文艺汇演,红歌大合唱等。

3.2.2 虽然社区经常开展一些文体活动,但居民的参加情况不是很好。

居民社区活动的参加率20.29%39.13%经常参加偶尔参加没参加过40.58% 从图中我们看到,只有38.13%的人经常参加,40.58%的人偶尔参加,另外20.29%的人表示从来没参加过。

据调查,我们了解到,老年人参加社区活动的次数和热情比较高,其次是青少年,而中年人则参加的比较少。我们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一是社区的活动主要是围绕老年人和亲少年开展的,特别针对中年人的活动比较少。二是老年人有时间和热情,也希望通过活动锻炼身体、排除寂寞;而中年人

第4页

生活压力比较大,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参与社区活动。

3.2.3 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社区娱乐设施的满意度不同。

居民对娱乐设施的满意情况60.00%50.00%40.00%30.00%20.00%18.83%13.05%10.00%0.00%青少年中年老年13.04%44.94%36.23%28.98%31.16%满意一般不满意57.97%55.07%

由此图的调查中看以看出:青少年和中年居民对社区娱乐设施满意度很低,而老年人普遍觉得满意。通过分析,我们觉得是因为老年人的活动项目比较简单,对社区娱乐设施的要求不高;而且社区内有针对老人开放的文化活动中心,设有健身、书画、合唱、棋牌、乒乓、羽毛球等活动项目,向老年人免费开放,所以能基本满足老人的需要。但是青少年和中年人则参与的体育活动比较多,对场地设施的要求较高,而社区内的体育设施过于老旧,得不到及时的维修,所以青少年和中年人对社区娱乐设施的满意度很低。

3.3 社区的安全状况

一个社区的安全状况可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良好的社区治安是人民安居乐业和社区各项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是社区发展的前提条件。调查中,有近80%的居民认为社区的治安是构建和谐社区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治安良好,居民才能过的舒心、放心,社区居民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所以,我组做了这个方面的调查。

第5页

居民安全感的调查11.58%23.20%有安全感基本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65.22%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居民的社区安全感普遍比较强。这是因为,社区内有一个派出所,对维护社区的安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外,社区设有值班室,有值班人员值守,预防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社区内的公共场所基本上安装了安全设施和防范设施,如:摄像头、灭火器、防火设施。此外,社区工作者在调节矛盾纠纷,排除安全隐患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3.4 社区的卫生环境状况

作为作为最重要的生活空间,社区的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如今,人们已不再单纯地追求住房质量,同时要求居住安全,环境宜人。有一个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社区,是社区居民的共同愿望。

居民对社区居住环境的满意度60.00%50.00%44.94%40.00%30.00%20.00%10.00%0.00%卫生状况绿化方面车辆停放18.83%13.77%36.23%31.16%27.53%27.53%55.07%44.94%满意一般不满意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居民对社区的卫生状况和车辆停放的满意度只有44.94%;而对绿化方面的满意度最高为55.07%。在走访调查中,我们也看到,社区内某些死角的卫生的确很差,而且社区内存在违规经营占道和噪音污染。另

第6页

外,在社区的很多地方也都可以随处看纸张、小广告的粘贴。但小区内每栋楼、路边都有绿带,尤其是周边有一面积很大的草坪,还有假山,所以居民对绿化状况比较满意。

据我们分析,居民对社区卫生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这里有一个菜市场,每天各种垃圾的产生及打扫的不及时对社区卫生造成了很大影响。而是在于人们自己,由于一些居民的素质较低,导致随地乱扔垃圾、吐痰、随便停放车辆等不文明的行为随处可见,环卫工人比较难以做好,致使有的地方卫生不太好。

3.5 居民对构建和谐社区的了解情况

居民对构建和谐社区的了解情况5.80%18.83%39.14%非常了解知道一点点不了解仅仅听说过36.23%

社区是居民的基本生存环境,维持着人们的生活、娱乐、休息等方面,社区建设状况与居民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居民是社区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所以,居民参与对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从此图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居民对构建和谐社区的了解情况并不容易乐观。调查中,只有5.80%的对构建和谐社区有所了解,其他人都不是很了解甚至是完全没听说过。这严重说明社区对和谐社区的宣传力度不够,社区服务体制不够完善,无法带动社区居民的兴趣而引起大家的重视。

4.社区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不断强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有效维护社区稳定。

第7页 社区工作者直接面对居民群众,他们的工作能力决定着社区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所以,一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者的学习培训,将社区工作者的培训纳入干部整体培训计划之中;二要通过公开招考等方式积极引进人才,不断为社区输送新鲜血液,充实基层工作者队伍;三要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更加关心社区工作者,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用人环境。

(2)以服务为手段,保障居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区。

充分利用已建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监控技防设备、绿化维护设备,提高对居民的服务质量。一是增加社区医疗设施和卫生人员,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二是加大监控设施投入,实现监控无死角。三是完善绿化管理,实现管理最优,服务最优。

(3)拓宽服务领域,加大服务力度。

社区要在做好居民办证、低保、治安维护、计划生育服务等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扩大服务领域,特别是在繁荣社区文化、增进邻里和睦、完善便民设施、提供快捷服务、关爱空巢老人、发展社区养老事业等方面。(4)不断加大社区资金投入。

社区设施是开展社区服务最基本、最必备的物质条件。为确保社区建设工作的正常、高效运作,各级财政必须加大扶持的力度,从人力、物力上加大对社区建设工作的投入,解决目前比较突出的社区活动经费紧张、人力投入不足问题。(5)加强社区的先进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社区建设的精神支撑和有效载体,先进的社区文化对社区发展起到无形的引领作用。加强社区的先进文化建设:一要大力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社区居民,不断提升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区整体文明程度;二要不定期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使不同群体的社区居民在共同的文化活动中得到归属感、认同感和亲切感,形成精神上的和谐;三要要利用新闻媒体、宣传专栏等手段,加大对社区的好人好事的正面宣传,开展,弘扬乐善好施、邻里互助、扶贫济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居民在健康向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中建成立平等友爱、和睦共处、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发挥先进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促进社区的团结与和谐。

第8页 5.总结

这里,我们深深感谢东轩苑的居民,是他们的热情、积极地配合使我们顺利完成了此次的社会实践。通过此次调查,我们收获了很多,也体会到很多。我们觉得:社区建设,不只在于政府,同样需要人们的参与。

东轩苑社区只是全国众多社区中的一个,其中利弊,其他社区或多或少的总会存在一些。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在今天,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构建和谐社区是其中的一个必要条件。社区是指居住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人们所组成的社会活动共同体,建设一个和谐的社区环境,能够培养居民社区归属感,缓解人们的社会压力,带来社会安定感,而最终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程度。只有把社区构建和谐,才能为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相信未来的东轩苑社区,一定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6.关于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思考 篇六

【摘要】 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强和创新社区的建设和服务管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区社区的整体形象,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有利于打造“和谐铜仁”,创建“幸福碧江”。

【关键词】 社区建设,创新管理,调研

【 abstract 】 the community is the social management of the basic uni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a large number of “unit person” to “society”, the community i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position and function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utstanding.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and innovation, and service management, so as to further improve our the whole image of the community, and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to build a “harmonious tongren,” create “happiness green river”.【 key words 】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management,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区建设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铜仁市碧江区的社区建设现状如何,探索如何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作者进行了相关的调研。

一、目前我区社区建设的现状

铜仁市碧江区社区居委会20个(其中镇居委会3个),共有干部130人(其中镇居委会12人),行政管理总面积近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共12.4万人。

(一)社区队伍建设。自碧江区社区居委会选举后,一批文化程度较高、有办事能力的人员进入社区机构工作,使社区工作者的年龄结构、文化素质得到优化和提升,形成了一支社区专职工作队伍;各办事处非常重视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先后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了业务知识培训;为加强对社区工作的领导,各办事处还下派机关党员干部到17个社区包片工作。以上措施,有效促进了社区人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社区工作条件。一是阵地建设。根据实际,采取建、租等办法,解决办公场所和活动配套场地。目前,市中办事处已建社区服务站4个和中心服务站1个。环北办事处正新建4个服务站和1个中心服务站。二是社区干部的待遇有较大的提高。目前,我区社区正、副职,居委会干部按月落实了待遇,社区、镇居委会工作经费有了增加,大大增强了社区人员的工作热情。

(三)社区服务开展。随着社区在城市发展中作用的显现,民政、卫生、计生、法律、警务、城管、劳动保障、文体科教等部门逐渐将工作重心下移,社区服务工作因此得到加强。目前,有的社区配备了计生服务专职管理人员,面向居民开展计生宣传、药具发放、妇检等生殖健康和计生服务;结合“文明社区”创建工作,有的社区建立了警务室,实现了“一区一警”,社区治安防范工作得到加强;有的社区配备劳动社会保障协管员,负责开展社区就业工作,提供就业培训和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再就业援助等服务;有的社区组建志愿者队伍,社区志愿服务工作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的认识有待深化

1.对社区建设的主体认识不够。一方面,社区居委会对引导社区居民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认识不够,为居民服务的意识不强,简单地把社区工作等同于完成部门交办的任务,从而形成对政府的依赖性。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往往把社区居委会当成“下属”,直接向社区安排行政工作,“什么事都要社区参与,什么人都可以指挥社区”,使得社区居委会责任大,任务多,负担重,疲于应付,难以开展自己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社区居委会需要承担10多项行政性事务,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象。此外,社区还要应对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考核、统计、会议等。

2.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认识模糊。认为社区就是办办证明、管管卫生等,也有的把社区当成是政府部门,什么解决不了的事都找社区,对于自己参与社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意识不够。

(二)社区阵地建设和服务设施滞后

目前,全区20个社区居委会中,大部分社区无固定的办公用房,河西、灯塔、云场坪等9个社区均无办公场所,租用的办公用房面积狭窄,有的社区工作人员7、8人挤在10来个平方的房间办公,有的甚至在家办公。同时,社区服务设施缺乏,很多院落、楼栋没有活动场地,不能满足居民就近、多形式活动的需要。由于缺乏基础设施和场地,导致社区很多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三)社区服务有待深入

受场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在居民大量需要的养老、保健、娱乐、家政、保洁、绿化等方面的服务还比较欠缺,社区文化建设、青少年教育等服务还没有深入开展,社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缺乏吸引力。

(四)社区工作经费及人员待遇有待提高

尽管近年来社区经费和人员待遇有了很大提高,但仍然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工作的需要,相当多的社区工作人员花不少的精力和时间到相关单位、部门找赞助,以解决工作经费紧张问题,有的社区工作人员甚至自己垫钱开展工作;二是社区自我发展能力弱,社区服务发展滞后,收入渠道少。

三、对加强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对社区主体地位的认识,理顺社区关系

1.理顺社区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的关系,明确社区居委会的职能、职责,真正的体现社区居委会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

2.理顺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居民大会和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的关系,建立完善社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调动广大居民和社会单位参与、支持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理顺社区居委会与物业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社区物业管理与社区建设的有机结合,保障小区物业管理部门在社区居委会的指导、监督和支持下开展工作。通过理顺社区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各组织的职能、职责、从而形成社区自治的整体合力。同时,政府各有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不应对社区居委会进行各种考核、评比,社区居委会原有的各项工作台帐进行削减和合并,切实为社区工作减负。

(二)拓宽经费渠道,加快社区建设在城市规划建设、房地产开发中应考虑到社区服务的需要,将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规划,落实所需的用地、配套设施和活动用房,切实解决社区无固定场所办公的困难。一般来讲,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用房应不低于100平方米,社区服务站房屋应在200平方米,同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如电脑、电话、信息网络、娱乐设施等。二是要充分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紧紧依靠驻街企事业单位,充分发挥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优势,激发驻区单位对社区建设的投入。三是财政在保持对原有社区居委会投入基数不变的基础上,每年要增加投入,改善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条件,合理解决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经费和成员的养老、医疗等生活待遇问题。四是要鼓励和扶持社区居委会开展一些非盈利性的社区服务项目,将所得收入和各部门落实的经费,投入到社区建设中,以弥补社区经费的不足。五是要积极同上级有关部门协调和勾通,争取社区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

(三)加强组织和队伍建设,提升素质

社区组织建设是整个社区建设工作的基础和重点。一要抓好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建设。要把服务社区群众作为党组织的工作重点,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二要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居务公开、民主评议、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居民代表会议等社区自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自治建设。三要加强社区队伍建设。要建立和完善培训教育机制,要多形式、多渠道、搞好“学理论、学政策、学法律、学科技”活动,逐步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四要加强社区各种协会组织、中介组织和社区自愿者队伍建设,激发广大社区居民和驻社区成员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

(四)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

一要倡导多元化参与。政府各部门及街道办事处要以社区为载体,将本部门的工作延伸到社区,开展“一站式”服务为居民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在群团组织中开展“志愿者行动”,义务为居民群众提供多种服务。在驻区单位中,倡导“资源共享,人才共享”,服务社区,奉献社区,建设社区,繁荣社区。二要把社会保障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采取多种途径,加快建设区、街道办事处、社区三级服务中心,提升社区服务保障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系列化、多功能、无偿、低偿和有偿相结合的综合服务,不断增强社区居民长远的参与意识和归属意识。

7.关于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思考 篇七

(一) 文化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规模不断扩大, 档次明显提升

社区文化是一种动态文化, 其内容、价值与功能都是通过一系列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体现出来的。近两年来, 全区33个社区先后组织了以“和谐大舞台”“邻居节”“采摘节”“七彩周末”等为主题的大中型文化活动百余次, 小型文体活动二百余次。还因地制宜, 开展社区特色文化活动, 居民群众都接受和十分认同。如丰满街道的“草根艺术节”, 街道发动文艺爱好者设计了艺术节标识和吉祥物, 由居民亲自创作了艺术节节歌《草根芬芳》, 并提炼出“平凡不平庸, 简约不简单”的草根精神和“用高雅锁定追求, 用艺术扮靓生活, 用才华提升品位, 用成就赢得尊严”的文化理念。自2009年以来, 每年一届的“草根艺术节”已经演绎成为小街里的“同一首歌”和“激情广场”, 给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注入了源源动力和勃勃生机。

为了使社区文化活动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档次, 区相关部门采取专场演出或调演、展演等方式, 在全区范围内连续开展“和谐大舞台”“邻居节”“采摘节”“七彩周末”等文艺活动, 并形成了群众文化品牌。

(二) 着力培养业余文艺人才, 建立各类业余文化团队和队伍

文艺骨干队伍建设是社区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如石井街道莲波社区原有的摄影协会、棋牌协会、太极拳队、秧歌队等十支队伍 (协会) , 有400名队员。据初步统计, 近年来仅江南街道江滨社区江南一号艺术团、江滨社区艺术团、民乐团、健身舞队、拉丁舞队等业余群众文体团队的骨干发挥积极作用, 使社区文化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街道乘势而上, 成立了文体协会, 建章建制, 定期召开会议, 组织开展活动, 使社区文化活动处处红红火火。

社区文艺骨干队伍是纯粹的民间文艺团队, 自娱自乐, 如泰山街道水韵社区的太极拳队, 沿丰街道幸福里社区的健身舞队等, 这些队伍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有很强的号召力。街道采取整合文化资源的做法, 成立协会, 吸收他们为会员单位, 从而扩大了文体协会的规模, 提高了文化活动的质量。

(三) 不断完善文体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社区共建单位的资源优势

近年来, 随着改善社区办公用房工作的推进, 社区的办公条件和办公环境得到根本的改观, 社区文化活动的场所和场地也有所改善;为了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加大文体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有利契机, 为社区争取文体设施, 不断完善基层文体设施建设。目前, 全区6个街道的33个社区, 均配备了电脑、桌椅、版报等活动器材, 有22个社区配备了体育健身路径, 占社区总的66.66%, 有4个社区拥有两套以上健身路径。新建3个社区文化中心, 共投入36万元的文化设施, 使这3个文化中心成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典型, 其中江南街道江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充分利用场地和器材, 结合重大节日、庆典, 广泛开展文艺汇演、体育竞技、朗诵演讲、知识竞赛、科普知识讲座、书画展览、健身表演等多项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文化活动。社区文化中心的建立, 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搭建新的舞台, 拓展新的空间, 并为创建文明住宅小区赋予新的内容。

同时社区主动与辖区内的大单位、大企业联系, 免费开放其所有的活动场所, 开展文化共建活动, 实现资源共享, 为社区开展文化活动解决了难题, 基本满足了居民自娱自乐的文化需求。

(四) 社区文化活动内容健康向上, 原创作品硕果累累

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是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文化需求, 进而到达净化心灵, 陶冶情操, 凝聚人心、鼓舞斗志, 促进社会稳定的目的。而达到这个目的, 必须有健康向上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做保障, 从近两年全区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看, 大体分三个方面:一是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组织专场文艺演出, 这样的专场文艺演出, 主题比较鲜明, 那就是围绕纪念或庆祝的主题设计内容, 二是自编自演, 自娱自乐。通过文艺节目的形式, 将身边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说出来唱出来, 使社区居民在欢声笑语中受到教育启迪, 例如江南街道南山社区的音乐快板《邻里春风化和谐》, 即将邻里之间由漠不关心到亲如一家的变化刻画得活灵活现, 让每一个看到的人都印象深刻, 沿丰街道幸福里社区的评剧《十五的月亮》通过真实感人的故事, 叙述发生在身边的事迹, 通过演身边事, 说身边人, 使居民感到亲切实在。三是在自编自演中推出好的作品。例如沿丰街道幸福里社区的评剧《十五的月亮》获丰满区“第四届和谐大舞台”一等奖;沿丰街道吉钢社区的情景剧《长白情》获丰满区“第二届和谐大舞台”一等奖;江南街道税务社区的小品《生日》获丰满区“第二届和谐大舞台”三等奖。

我区社区文化活动建设亦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 个别社区领导在社区文化建设上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 总觉得社区经济水平能力有限, 组织社区文化活动就得花钱, 所以活动能少则少, 且规模水平影响力都欠缺;二是物质基础薄弱, 发展不均衡, 要加强文化建设, 促进社区工作顺利开展必须有一定的物质保障。目前社区没有固定的收入, 文化活动没有专项经费和物质保障措施, 且各个社区基础设施及活动开展参差不齐, 差异较大;三是社区人才不足, 指导不到位。

二、几点建议

(一) 加强领导, 密切配合, 充分重视社区文化建设事业

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繁荣, 有赖于全区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需充分调动各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在全区形成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全力支持、群众踊跃参加的社区文化大格局。

(二) 强化组织建设, 为社区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强化社区建设, 建立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群众文化工作的网络是进一步繁荣和发展社区文化的关键所在, 区相关部门要有专人抓社区文化建设, 做到有规划、有督查、有总评, 健全目标责任制, 完善考核奖惩制, 确保社区文化建设不断争优创新, 深化发展;街道要设置和配齐配强具体工作人员, 加大指导和协调工作力度, 保证社区文化活动正常有序进行, 社区配备懂业务且热爱社区文化工作的专 (兼) 职工作人员, 在建立健全区三级工作网络的同时, 创建人激励机制, 鼓励文化骨干努力多出精品, 多出优秀文化成果。

(三) 用好载体, 注重实效, 扎实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工作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必须靠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 “和谐大舞台”“七彩周末”“邻居节”“采摘节”“三节系列活动”等行之有效的载体已被广大居民接受认可, 因此, 在今后的工作中, 应继续沿用这些载体, 辅之以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 不断提高社区文化活动的品位和档次, 扩大社区文化的影响力, 进而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稳定发展。

(四) 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促进社区文化健康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 立足丰满, 创出特色, 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满足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提高居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品位, 既是人民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也是建设商旅宜居新丰满的必然要求, 加强社区文化创新意识, 在文化内容上力求丰富多彩, 使不同的文化修养及情趣爱好的居民都能各展其长。要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C].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 2011年11月8日.

8.关于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独立学院;和谐校园;寝室文化建设

一、独立学院的内涵

独立学院指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校与国家机构之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进行合作,自筹经费举办的,进行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隶属民办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所以也通常被称之为独立的二级学院。可以说,独立学院与普通高校的区别在于,独立学院是建立在普通高校基础上,结合了社会力量的办学机构。

在我国,独立学院产生在20世纪90年代,为了扩展高等教育资源,国家鼓励普通高校结合社会资金办学,建立独立学院。迄今为止,我国的独立学院建立有三百所之多,本科在校生约五十万,独立学院的学生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也受到了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由于独立学院是采用民办机制建立起来的本科高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其入学门槛较低,学费较为昂贵。独立学院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依赖性强,因此,独立学院的寝室文化建设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的特点是内和外顺,以发展为核心,以校园为纽带,将各种教育要素融入全面、自由以及协调的育人氛围。其要求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能够通过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共同和谐发展,达到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目的。

构建和谐校园是一种管理模式,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高校工作的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都能在它的催化下发挥最大潜能。和谐校园的构建还能营造诚信、阳光以及和睦的人文氛围,为学校的素质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独立学院寝室文化建设现状

校园文化建设中,寝室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寝室是大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寝室文化是近些年来比较新颖的一种文化概念。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指出了目前独立学院寝室文化建设的不足。

1.管理者对寝室文化建设内涵认识不足

目前,独立学院的宿舍管理者以及大多数学生认为寝室文化建设就是保持良好卫生、整洁的内务、无学生违纪违规即可。但是,寝室文化建设的内涵与目标不单单如此,假如只是通过学校的校规和管理者的压力,迫使学生遵守寝室规则,这样是不能达到寝室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的。就寝室文化建设来讲,应该让独立学院的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该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自觉的行为。

2.寝室文化建设长效性差

大多数独立学院在寝室文化建设上也都做了不少工作,成立了学生会的自检组织,学生会的生活部成员配合宿舍管理者对宿舍进行检查,而且开展了寝室文化建设的宣传活动。但是,这种活动未能有效地持续下去,在检查过后,学生寝室又恢复到脏乱差的状态,寝室文化更无从谈起。

3.考核标准单一

多数独立学院寝室文化建设的考核标准仅局限在寝室的卫生方面。这种考核标准导致了学生对寝室文化建设的片面理解,认为寝室文化建设就是搞好寝室卫生。

四、寝室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1.建立完善的寝室文化建设制度

寝室文化建设的制度不仅具有很强的约束与规范作用,而且要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制度中要阐明寝室文化建设的内涵以及达到规范的标准,对惩罚的措施进行解释。这样的制度,更贴近独立学院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约束性较差的特征。总之,完善的寝室文化建设制度要集管理、教育及服务于一体,才能促进寝室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2.树立典型,注重带动帮扶作用

党建工作进寝室是独立学院应该采取的新型工作模式。通过对典型的党员模范寝室大力表彰和宣传,注重发动优秀寝室主动带动和帮扶问题寝室,同样也注重优秀学生党员带动身边的同学,使其共同自觉地遵守寝室的规则规范。通过党员经常性地与目标寝室进行沟通,监督其卫生状况、出勤情况等,带动其成员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3.大力发展学生组织

各个独立学院均有自己的学生会组织,学生会的生活部、学生公寓管理部等学生组织要充分发挥各自的智能,配合管理者做好对寝室的长期监督、管理。另外,可以建立寝室长队伍,将寝室长归入学生干部管理,调动寝室长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推动寝室文化建设的良好发展。

五、总结

本文分析了独立学院与普通高校的区别与特征,指出了目前独立学院寝室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从建立完善的寝室文化建设制度、注重带动帮扶作用以及大力发展学生组织三个方面提出了独立学院建设和谐校园寝室文化的有效措施,对独立学院的寝室文化建设起到理论支撑以及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鹤成.大学生寝室文化的结构模式及其管理建设[J].鄂州大学学报,2014(3):11-13.

[2]张婉莹,赵宏格.试析大学生宿舍文化[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9-101.

9.关于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思考 篇九

社区党务干部工作在城市基层的第一线,是推进社区各项事业和基层党的建设的重要力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是社区党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是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本文试图探讨在新形势下,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素质的内涵,进而分析我市近年来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适应建设新型社区的要求,对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出应对措施和前瞻性思考。

一、建设高素质的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是新形式下社区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新形势下社区党建工作面临的困境

1、社区管理区域的扩大对社区党建工作提出新挑战

城市化的进程将越来越多的城郊地域划归进城镇中心区域,在这个过程中,原来的农村被撤除,社区建立起来。2003年以来吴江市共有11个村撤村建社区,占全市社区总数的18.3%,社区管理区域比以前增大了近1/3。而社区党务工作者的数量,传统的党建手段、资源等在区域不断扩大的趋势面前显得“杯水车薪”。

2、党员人数的激增对社区党建提出新要求

地域的扩大必将带来管理对象的增加,吴江市11个村划归为社区后,社区管理的党员就增加了502名,再加上属地化管理,大量转制、下岗党员涌入社区,全市2006年底社区党员人数达3707人。单纯依靠为数不多的党务工作者挑起社区党建的重担是不现实的。

3、社区人员复杂化给社区党建工作提出新问题

过去的社区居住人口,主要以城镇居民为主,邻里之间都相互认识。社区管理相对单纯。而今,随着外来打工人员不断向城市涌入,社区中出现大量租房者,成分多元化,且相互不熟悉,给社区管理和党建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以吴江市松陵镇东门社区为例子,社区内共有住户3502户,人数达9428人,仅流动人员就超过1000人,党员已超过130人,已达到成立党委的规模。

4、信息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要求传统管理模式有新发展

靠居委会主任拿个喇叭喊话,街口挂个小黑板宣传的社区管理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社区管理已进入信息化、社会化的时代。这就要求社区管理的手段、途径以及社区党务工作人员必须顺应信息化、社会化的潮流,有新的发展。

新的发展形势要求社区党员管理,特别是社区党务工作者必须顺应变化,跟上发展的步伐。

(二)新形势下社区党务工作者必须适应新的变化

1、工作对象与工作内容多样化、复杂化,要求社区党务工作者具有较宽的知识结构和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传统的社区党务工作局限于党费收缴、党组织关系接转、党员传统的“三会一课”等,内容有限,工作量并不大。而在新的形势下,党员分类管理的探索、党建资源的有效整合、服务党员途径的多样化等客观上要求党务工作者在理念上必须有所转变。

2、新旧体制的转变,要求社区党务工作者有更强的奉献信念与应变能力。目前在社区这一领域,无论是组织体制、运行机制,还是基础设施、经费待遇等都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社会的各种诱惑和社区事务的繁杂,社区党务工作者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面对困难和问题的应变能力,无法应对面广量大的社区党建工作。

3、城市社会管理重心的下沉,要求社区党务工作者不仅要做好党务工作,还必须胜任社区的管理工作。随着城市社会管理重心的下沉,社区已经成为一级“小政府”,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卫生、民政等各项条线工作最终落实到社区一级完成,且各项工作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决定了社区党务工作者不能孤立地做党建工作,要以其社区管理的专业水准去面对、协调、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对社区党员群众负责,以各项社区管理工作促进党建

工作,以党建工作带动社区管理工作。

二、社区党务工作者必备素质研究

根据新形势下社区党建工作的新要求,社区党务工作者应当具备较高的素质,其基本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能力素质。

(一)政治思想素质。要深刻领会“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科学体系,全面正确把握理论的精神实质。尤其要紧密联系工作实际,从思想上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社区党建这个平台,把党和政府对党员、对人民群众的关怀,体现到每一个社区党员、每一个社区群众身上。

(二)职业道德素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区党务工作者职业道德,要求党务工作者在其职业生涯中要始终遵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社区、奉献社会”的最基本的工作规范。处理好“做事与做人”、“职业与事业”、“自律与他律”、“职业技能与道德素养”的关系,平等待人,热心助人,真正做社区党员群众的公仆。

(三)业务素质。业务素质是人才专业化、职业化的基本体现,是从业者必备的专业修养。相比较而言,传统党务工作者开展工作时,主要局限于组织活动,宣传思想政治,开展学习等,大多数的党务工作者不善于总结经验,工作缺乏计划与程序。而社区党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是以其职业需求为基础,突出了社区党务工作者作为一种职业的专业背景,即以社区党建总方针为指导,以一定程度的社区工作专业理论与知识、社区工作专业方法、社区工作专业基本能力和党建相关知识为核心,辅以多学科相关知识建立的基本知识体系。如对党的的基本知识认识、党的历史、社区的建设、社区资源、党建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等。以及一定的社会学、法学、管理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和经济学知识。根据工作分工的不同,有关人员还需要具备医学、老年学、女性学、青少年学等知识。此外,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新形式下,计算机、网络知识正成为社区党务工作者必备的一项业务能力。

(四)能力素质。在以上业务素质基础上形成的社区党务工作者的能力是其开展专业化工作的基本保证。其中尤其需要刻意培养和锻炼的是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社区党建工作的过程就是挖掘、整合、利用社区内外党建资源的过程。因此,社区党务工作者的组织、协调能力相当重要。社区党务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则是建设新型社区的推动力,提倡创新能力是为了克服长期以来社区党务工作者习惯于恪守常规程序所形成的“按部就班”的惯性,强调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社区党建工作。此外,社区工作者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敏捷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吴江市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概况

近年来,吴江市社区党建工作受到多方重视,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的状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全市现有60个社区党组织,其中党总支27个,党支部33个。共有社区党组织书记60人,其中29人是社区党组织书记和社区居委会主任“一肩挑”,有8个社区设党组织副书记,各社区均无专职的党务工作者。全市68个社区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平均年龄为45.5岁,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42.9%。在237名其他社区工作人员(包括居委会主任、副主任)中高中及以下占67.9%。

全市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来源渠道主要有三个部分:一部分是经过组织考核合格,参加选举并当选的原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另一部分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的社区工作人员;还有一小部分是社区部分离退休党员无报酬兼任的。

(二)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这几年,吴江市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通过学历教育、党建指导员选派等已得到加强和充实,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社区党务工作基本由各社区的党组织书记唱独角戏,组织网络不健全。目前我市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均为打统仗,没有实

现合理分工,更没有配备专职的党务工作者,这与上级规定党总支及以上建制的社区应配备党组织副书记或专职党务工作者的要求相差甚远;二是党务工作者素质参差不齐,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学历者仍占有21.5%。普遍缺乏社区党建工作系统知识和能力,知识面也不够宽,尤其是计算机操作能力、基础写作能力十分缺乏;三是生活待遇仍然偏低。2006年社区党务工作者的平均月收入是750元,他们要兼顾党建工作和其他社区工作,工作量大,工作任务重,待遇虽然较前几年有大幅度提高,但整体水平不高,这影响着社区党务工作者社会地位的提高,也不利于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以松陵镇为例,2003年向社会招聘的大专学历社区工作者共10人,至今已有5人离开了社区工作岗位。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的对策和措施

(一)多途径配备合适的社区党务工作者

必须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吸纳新的高素质的社区党务工作者,使队伍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文化结构更趋合理,实现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知识化。到2010年,我市学历在大中专以上的社区党务工作者应占到整个队伍的70%以上,普遍具备基本的社区党务工作专业知识。

1、通过公开招聘,“外引”人才。通过不断扩大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比例,招收有较高学历、具有计算机操作、基础写作、组织协调能力的专职党务工作者。逐步分流那些不能适应现代社区管理的人员,达到优胜劣汰,逐步培养出一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

2、加大培训力度,“内造”人才。采取学历教育、参观学习、举办讲座等多种形式,分期分批地对社区干部进行党建知识培训,全面提高社区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要逐步完善以市委党校为龙头、以镇党校为主体、以街道社区党员服务中心为平台的教育培训网络。在加强理论、科技、法律等知识培训的同时,还要培训社区党务工作者掌握社区党建工作的基本方法、社区党建的基本知识、社区自治的工作程序、群众工作的有效方法等,同时,特别要加大计算机、网络、基础写作等基本技能的培训力度。

3、做好发展党员、培养年轻的后备干部工作,“孵化”人才。把在社区工作中表现突出、积极要求进步、符合党员条件的年轻社区工作者吸收到党内来。既要选年富力强老党员进党组织班子,又要培养年轻的社区工作者进班子,同时,要逐步增加社区工作者在党组织班子中的比例,优化社区党组织班子的结构,增强社区党建力量,发挥党组织在社区各项工作中的核心作用。

(二)创造适应社区党务工作者成长的优良环境

1、提高社区党务工作者的工资福利,以待遇留人

适当的待遇才能体现出劳动者应有的劳动价值。一个人选择或者离开某一岗位,薪酬也许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但肯定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要建立工资收入自然增长机制。可参照公务员增资办法,建立社区党务工作者工资收入自然增长机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职工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每隔三至四年自然晋升一个档次,工资收入的整体水平应以不低于全市城镇职工人均收入为基准。

另外可通过多渠道增加社区党务工作者的报酬。在继续依靠市、镇财政承担社区党务工作者工资收入主渠道的同时,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对属于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外的社会事务,其主管部门要求社区党务工作者及其他社区工作者协助完成的,必须相应下拨经费。依托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的增强,街道要进一步加大对社区的投入,根据财力增加社区党务工作者的收入。

2、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机会,以事业留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人们,人的需求是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层次逐级上升的,而事业始终是人们追求自我实

现的一个价值平台。要留住人,就要我们充分利用社区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使社区党务工作者在这广阔的天地里,感到英雄能有用武之地。

要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等媒体,大力宣传社区党建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大力讴歌社区党务工作者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及其中的代表人物、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营造全社会关心、尊重和爱护社区党务工作者的良好氛围,增强社区党务工作者的自豪感与荣誉感。

另外,要注重及时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社区党务工作者提拔到更重要的岗位,为其创造更广阔的舞台。可对在社区工作五年以上并作出优秀成绩的社区党务工作者,在镇机关招考公务员和事业人员时,实行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使广大社区党务工作者感觉到工作有奔头、事业有前途、成长有空间。

3、创造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以感情留人

栓住人才其实重在“栓心”。当我们无法在待遇上给予社区党务工作者更大的满足时,就更应该在用“心”留人上多做文章,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温馨互尊的人际关系和良好氛围,使社区党务工作者能够保持团结之协作、理解之宽容、平等之人格,心情舒畅地工作。上级领导部门对社区党务工作者应多些理解与宽容,少些偏执与抱怨。在社区党务工作者们受到委曲和思想产生被动时需要及时的疏导和排解,可通过定期与社区党务工作者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加强交流和沟通,及时送上一份真情和关怀。另外要进一步改善社区工作环境。加大对社区工作的投入,充分把握城市化推进、旧城改造力度加大的契机,采用新建、改建、置换等办法,进一步改善社区党务工作者的办公条件。

(三)进一步完善社区党务工作者的管理机制

1、实现合理分工。要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破解目前我市社区党务工作者职责不清大多身兼数职打统战,协助政府处理行政事务占用了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而其主业——社区党建工作被行政性工作所挤占,联系党员、服务党员的功能被严重削弱这一现象,根本出路在于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要积极探索建立社区工作站,实施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工作站”并行、“三位一体”新的社区管理模式,实现管理、人员的合理分工。

2、明确职业规范。要明确社区党务工作者做为一个职业序列,同时还对其管理方式、工资福利制度、考核制度、养老制度都作出了规定,另外高素质专职社区党务工作者作为固定的一种职业,应该规范它的职业行为准则,促进职业化、专业化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的培育和发展。

3、完善考核制度。社区党务工作者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可将党员与共建单位参与度指标,社区党员满意度指标、社区居民满意度指标,以及社区社区党建工作考核指标作为最基本的评价指标,对党务工作者进行定期的考核,这有利于社区工作者激发工作热情和发挥创造力,规范约束自身的行为。

强化社区党组织和工作者队伍建设

8、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认真落实省委组织部《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拓宽选人渠道,继续采取从机关事业单位中选派,从优秀大学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中招聘等方式,高标准、多形式配强社区党组织班子。按照自然过度、梯次配备的原则,认真做好社区党组织班子调整工作,进一步改善社区干部队伍结构。继续大力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一人兼”,实行党组织成员和居委会成员交叉任职。2008年,35岁以下社区党组织书记比例要达到30%,大专以上学历社区党组织书记比例要达到60%。各街道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一人兼”比例要在2007年的基础上提高10%以上。

实行社区协管员由派出机构和社区党组织双重管理制度,制定社区协管员岗位目标责任制管理办法,由协管员派出部门和社区党组织共同制定岗位职责,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进行年终考评,并将考核结果通报派出部门,对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要向派出部门提出调整意见。逐步提高社区工作者补贴标准,探索建立社区工作者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9、加强社区干部教育培训交流。进一步完善社区干部教育培训网络,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做好社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区委组织部重点抓好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的培训,各街道负责抓好其他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0天,社区党组织负责做好社区干部的日常培训学习,每月至少学习1次。进一步明确培训重点,强化对社区工作者从事社区事务、服务、党建等工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加大社区党建工作交流力度,建立社区党建工作互动交流平台。

上一篇:通信系统仿真实验pdf下一篇:求职攻略:职场达人总结的面试成功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