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俗文化艺术

2024-10-22

台湾民俗文化艺术(精选8篇)

1.台湾民俗文化艺术 篇一

人生礼仪民俗 一人生礼仪民俗概述 二诞生民俗 三成年民俗 四婚姻民俗 五丧葬民俗 一人生礼仪民俗 1 古人眼中人生四大喜事 久旱逢甘雨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汪洙 宋 《四喜》 2人生经历重要阶段见证性标志仪礼 诞生礼成年礼 结婚礼丧葬礼 3三种主要类型 脱离前状况的仪礼 诞生礼 过渡阶段的仪礼 成人礼 进入新状况的仪礼 结婚礼 4人生仪礼意义 确立社会属性获得社会承认 第一部分出生礼生命礼仪的起始 第二部分传统出生礼的主要风俗含诞生三朝满月百日周岁 第三部分传统出生礼传承思考 第四部分新出生礼操作方案 人生礼仪概论 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有几个必经的生活阶段如结婚生育死亡等等自古以来在人类的这些生活阶段中都有用一定的仪式所做出的表示由此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评价这一定的仪式就是人生礼仪人生礼仪纷繁复杂多姿多彩每一重大礼仪都伴随着众多的仪式和不成文的规矩至于那些细小琐碎的规矩禁忌更是数不胜数常被后人视为妈妈例儿特别是对诞生礼婚礼寿礼葬礼这四大礼仪格外重视这些礼仪不仅贯穿人的整个生命过程而且远远地超越了这一过程前后推移形成了一个很长的连续性体系从父母婚礼的祝吉求子到人死后的祭祀都可以反映出人生礼仪使一个人的社会生命延续到相当长的时间并显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童礼 系列仪礼 →寿诞礼 ☆诞生礼摇篮边仪礼童礼 ☆诞生前未孕时祈子怀孕后禁忌临产期惯制 ☆诞生后报喜沐浴剃发百日取名抓周 ☆目的为产妇驱邪为婴儿祝吉祈求长寿 ☆特点生男仪式繁生女仪式简 传统重男轻女思想 ☆周岁过后过生日 寿诞礼 诞生礼

生命维系着人类自身的繁衍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素来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孝的文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能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被视为最大的不孝中国普遍期望多生儿女子孙满堂家大业大同时重男轻女思想极其普遍既盼望早立子嗣又重视五男二女用以表示子孙繁衍有福气 且生育习俗繁杂礼仪很多 祈子

祈求多子的习俗一般在婚姻礼俗中就已显露在洞房的装饰上营造出诸多祈望多子的氛围在墙围或板墙子上张贴杨柳青年画《麒麟送子图》和《连生贵子图》窗户上贴有葫芦万代石榴牡丹喜鹊等吉祥图案的大红剪纸一对玲珑耀眼的子孙灯摆在炕头上伴随新郎新娘二三天被子上和箱子上的手绣缎面榴开百子图案的喜果等等 第一部分出生礼生命礼仪的起始

世界上多数民族都有比较丰富的生命礼仪这种生命礼仪是贯穿人的整个生命过程的它从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开始至生命的逝去而结束中间经过了成长成年婚姻等环节生命礼仪是生命历程中柔软的结点它承接了上一段生命历程又开启了新的生命前景 经过了十月之久的长长的酝酿婴儿的哭声终于终结了父母忐忑的猜想骄傲地宣布着一个全新生命的到来沉浸在喜悦之中的大人们为了表达对新生命的爱意对新生命的祝福就以各种仪式来为孩子祈福这就是出生礼

华夏民族是一个礼仪文化极其发达的民族拥有从出生礼成年礼婚礼成长礼到葬礼的完整的生命礼仪体系华夏生命礼仪饱含了华夏人文特色有冠与笄ji的成年礼有宁静优美的昏礼有庄重安详的葬礼出生礼也是别具特色

汉民族传统的出生礼由几种礼仪组成婴儿诞生有诞生礼三日后有三朝礼出生一月为满月礼出生百天行百日礼一周岁时行周岁礼这样对一个新生命的迎接过程才算完成了 第二部分传统出生礼的主要风俗 含诞生三朝满月百日周岁

汉民族传统的出生礼因地域之别而具有不同的风貌和表现样式但总的来看汉民族传统的出生礼中大都包含了诞生三朝满月百日周岁五种主要礼仪其具体表现形式也基本大同小异传统出生礼的主要风俗有 1 诞生礼

①男弄璋女弄瓦 《诗经·小雅·斯干》曰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意思是说如果生了男孩就让他睡在床上给他穿华美的衣服给他玩白玉璋如果生的是女孩就让她睡在地上把她包在襁褓里给她陶制的纺锤玩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意识非常明显

②男悬弓女悬帨

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礼记·内则》 若生的是男孩则在侧室门左悬弓一副若是女孩则在侧室门右悬帨帨音睡是女子所用的佩巾周礼婚礼中女子出嫁母亲也要亲自为女儿系结佩巾显然弓与帨具有鲜明的性别特征

③名子

孩子出生后大人为其取名称为名子 男取名多是论语之类女取名多是诗经

④报喜

一般是由孩子的父亲赴亲友家主要是岳父母家报喜所持喜物主要有红鸡蛋等 2 三朝礼

是孩子出生三日后举行的礼仪主要风俗有

①射天地四方

故男子生桑弧蓬矢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饭食之谓也《礼记·射义》男孩出生三天以后父母抱其出外用弓箭射天地四方很明显这是期待男孩长大后志向高远对女孩子则不行此礼

②接子 婴儿出生三天后可以抱出来俗称接子俗规接子要选择三天内的吉日天子的太子要太牢即三牲皆备行礼大夫的长子用少牢古代祭祀燕烹用羊豕各一者 士长的长子用一猪庶人的长子用一猪

③洗三

又叫洗三朝洗儿等据记载洗三朝在唐代即已出现宋代已很流行这是婴儿出生三日后举行的洗浴仪式各地做法不尽相同但基本过程大同小异用艾熬水给小孩洗澡前来祝贺的亲友拿银钱喜果之类的东西往洗澡盆里搁叫作添盆洗婆根据亲友所投物品不同口念不同的吉祥话如若搁枣儿栗子就说早立子儿若搁莲子就说连生贵子等等洗完后有的还用葱在孩子身上拍打三下取聪 葱 明伶俐之意洗三时亲朋好友纷纷以红包贺礼主人则以糕点等款待并留亲友吃洗三面

洗后还有一项重要仪式称为落脐炙囟即去掉新生儿的脐带残余并敷以明矾熏炙婴儿的囟顶囟xìn 表示新生儿就此脱离了孕期正式进入婴儿阶段 ④开奶

这天产妇开始给新生儿喂奶为了使婴儿将来能吃苦喂奶前在奶头上先洒几点黄连水使婴儿吃奶前先尝到苦味而后将糖等汁水用手指抹在婴儿嘴上让婴儿吃奶

⑤拜床母 传说床神有男女之分床婆贪杯而床公好茶所以以酒祀床母以茶祀床公民间在婚礼生育三朝满月等时候有拜床母的习俗多以浇了酒的肉等为祭 3 满月礼

又叫弥月礼小孩出生满一月举行主要风俗有 ①满月酒 民间普遍流行的满月礼风俗此日亲朋好友带礼物来道贺主人设丰盛宴席款待称为满月酒 ②剃胎发 满月时为小孩第一次剪理头发称为剃胎发一般是请理发匠上门理完后给赏钱小孩则着新衣 ③移窠音ke 又叫移巢满月游走等民间风俗婴儿初生是不能随便走动的到了满月时就可以了此时母亲抱着婴儿到别人房间中去四处游走称为移窠 4 百日礼

①穿百家衣

幼儿百日民间风俗给他穿百家衣父母期望孩子健康成长认为这需要托大家的福托大家的福就要吃百家饭穿百家衣从各家取一块布片将布片拼合起来做成服装也就成了百家衣

②戴长命锁 长命锁是挂在儿童脖子上的一种装饰物民间认为只要佩挂上这种饰物就能辟灾去邪锁住生命长命锁的前身是长命缕佩长命缕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据《荆楚岁时记》《风俗通》等书的记载在汉代每端午佳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这股丝绳被移到了妇女臂上渐成为妇女和儿童的一种臂饰在当时由于战争频繁加之瘟疫灾荒不断人民渴望平安所以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缠绕于妇女和儿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灾祛病延年 这种彩色丝绳就被称之为长命缕也叫长生缕续命缕 延年缕五色缕辟兵缯朱索百索等到了宋代这种风俗继续存在不仅流行在民间还传入宫廷除妇女儿童之外男子也可佩戴每到端午节前皇帝还亲自将续命缕赏赐给近臣百宫以便他们在节日佩戴宋代称这种五彩丝绳编结物为珠儿结彩线结其形制已较复杂除丝绳彩线外还穿有珍珠等物在当时汴京等地的街市上还有不少店铺和市贩专门以销售这种饰物为生到了明代风俗变迁成年男女使用者日少通常用于儿童并成为一种儿童颈饰 5 周岁礼

周岁礼最普遍的风俗就是抓周了 抓周又叫试儿罗列盘盏于地盛果木饮食官诰笔研筭秤音算等经卷针线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征兆谓之试蒣此小儿之盛礼也《东京梦华录》小孩不经意的一抓引起大人浮想连翩这一风俗极为普遍至今仍然流行于民间还出现了专为小儿抓周时使用的套装礼器

第三部分传统出生礼传承思考

出生礼被称为摇篮边的礼仪世界许多民族的出生礼都与宗教密切相关但华夏民族的诞生礼仪更多的带有儒学和世俗的色彩可以说华夏传统的出生礼是儒家礼义与世俗生活紧密结合的产物弄璋悬弓等礼义色彩浓厚洗三抓周等世俗风格明显随着儒学的式微世俗的扩张和其它华夏传统礼仪一样传统出生礼在发展过程中整体上呈现俗进礼退的趋势 三成年礼仪 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我国传统成年礼称为冠礼笄礼可以上溯到夏商二朝备于周朝周朝在我国文化史上扮演了集大成之地位并有树立典范的作用《仪礼》是现存记载先秦各项礼俗最完整的经典其中详载各种国家社会礼仪及个人与家庭礼仪我国先秦的成年礼以服饰改变为其最大特征而其中最特别的即是头上的冠笄因此男子成年礼称为冠礼女子则称为笄礼 先秦举行成年礼的年龄男子固定在二十岁女子则须视其许嫁与否而定许嫁者十五岁行笄礼否则也是二十岁才行笄礼举行方式则是采个别举行地点选在宗庙神圣之地日子需经卜筮而定行礼当天主人须邀请亲朋好友来观礼才算正式《礼记·冠义篇》说道故冠而后服备服备后而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因此可说此为成年礼主要目标透过先缁布次皮弁biàn次爵弁藉衣服外在的改变使人愈来愈尊贵越来越成熟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番禺沙湾地区至解放前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上字框盘发髻等仪式 我国先秦的成年礼以服饰改变为其最大特征而其中最特别的即是头上的冠笄因此男子成年礼称为冠礼女子则称为笄礼先秦举行成年礼的年龄男子固定在二十岁女子则须视其许嫁与否而定许嫁者十五岁行笄礼否则也是二十岁才行笄礼举行方式则是采个别举行地点选在宗庙神圣之地日子需经卜筮而定行礼当天主人须邀请亲朋好友来观礼才算正式 冠礼又有哪些仪式又如何进行的呢 《仪礼》首章便是士冠礼详细地记述了古人戴冠的礼法和制度其中包括举行冠礼的各项准备举行冠礼的过程各种冠礼的变例及宾主所致辞以及冠礼的意义 一 冠礼准备首先看举行冠礼的地点选择在祖庙这是一个庄严肃穆而繁杂的过程先是庙前占卜选定吉日 二 冠礼过程及致辞第二天清晨冠礼在庙中如期举行各类服饰特别讲究而细节一丝不苟①祭天②祭地③宗庙之祭④上字框结婚上大名 笄礼 古代汉族女子成年后要身着汉服挽起发髻插上发簪以行笄礼笄即簪子笄礼是中国古代女子成年时举行的礼仪自周代起女子年过15如已许嫁便得举行笄礼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如年过20而未许嫁也得举行笄礼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 少数民族的成年礼 纳西族的摩梭人成年礼又称穿裙礼或穿裤子礼俗称踩猪膘biāo 有人说没有穿裙的少女只是一棵含苞的花蕾穿上了百褶裙的少女就开始成一朵芳香四溢的花了这个传统礼仪一般在大年初一为家中满十三岁的孩子举行仪式在母系大家庭中进行屋中火塘下面建有两根柱子右边为女柱女孩子的穿裙礼在女柱下进行左边为男柱男孩的穿裤子礼在男柱下进行仪式开始前成丁者的衣服分别挂在男女柱上达巴祭司则在一旁念经 成丁的孩子先给狗喂食以示谢恩因为神话讲到人与狗换了寿命才可活一百岁孩子身体被洗净后裸身站在柱子下双脚分别踏在猪膘和粮袋上女孩右手拿帽子项链耳环等男孩右手拿长刀左手握银元布匹之类女孩穿裙仪式由母亲或属相符合的女人来操作男孩穿裤子仪式由舅父来完成穿着完备后亲友长辈向孩子送礼成丁孩子分别向祖先牌位锅庄神灶神和父母长辈叩头致谢然后静听达巴念诵祖谱并跟唱祝福歌仪式结束后青年男女通宵达旦举行舞会 四婚嫁民俗

一 婚姻的概念 二 婚姻民俗的发展历史 乱婚制 三 婚姻形态 抢劫婚 转房婚 表亲婚 交换婚 买卖婚 服役婚 招赘婚 童养媳 四传统婚姻观念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龄和婚时观 早种稻子早得谷早娶媳妇早得助早生儿子早得福 婚嫁多选在春天和秋冬时节尤其农历春节前后 门第观 双方家庭家族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地位 贞洁观 禁忌观 宗法血亲社会文化迷信观念 五 婚嫁礼俗

《礼记》中记载昏礼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婚姻的实质在于宗族的延续传统汉族婚俗基本上延续了古代的六礼制度六礼传说周文王卜得吉兆亲迎太姒于渭河之滨整个过程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仪式后来约定俗成此仪式演变为婚俗仪礼的范本

基本程序择偶→定亲→娶亲 1目的人类的繁衍家族的发展 2程序择偶 封闭式与开放式 →定亲 纳彩礼完聘婚约成立 →娶亲 主要环节标志家庭诞生 3特点丰富多彩简繁各异是因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生活习俗的差异 4获得社会承认承担家庭社会义务 汉族传统婚俗 六礼 中国古代把婚礼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古称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2问名男家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姓名和八字以准备合婚 3纳吉即把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告知女方 纳彩 即男方父母托媒找中意的女家表达求婚之意旧时婚姻多由父母包办通媒结亲不能自由恋爱男孩子长到十七八岁家长就开始托媒找女家或者相中哪家姑娘托媒人去提亲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是出了名的巧嘴以说媒收受谢礼作为报酬能把死的说活了只要一桩婚姻成了哪管日后怎样所以嫁出去的闺女往往说不怨爹不怨娘逮着媒人大开膛托媒人提亲若女方不允也会婉言谢绝俗话说一家女百家求女方可以不允但不可以得罪媒人若女方同意婚事男方才能再去女家求婚古代纳彩所带礼物用雁因为人们认为雁木落南翔冰沣北组顺乎阴阳往来二是雁失配偶终身不再成双取其忠贞以雁为礼表示求婚之诚意 问名 女方同意婚事后男家托媒人到女方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年月日时准备合婚的仪式俗称讨八字问名后男方请算命先生将男女双方生辰八字排阴阳看看男女命相是否相克以定婚姻吉凶若八字合即可成婚

纳吉 是将合婚得吉的结果通知对方这一礼俗唐代叫报婚书近代又称换帖即现代意义的订婚纳吉时男方要备礼到女家双方互换婚书表示婚约达成旧时男方备礼用雁到了近代逐渐演变为如耳坠戒指银帽等饰物纳吉之后男女双方的婚事就算定下了至此女孩子就算有人家了 纳吉时交换婚书的方式视双方经济状况而定可分下启会启传启三种生活条件好的人家多采用下启形式男家先派两名熟悉礼仪儿女双全且不在服孝期的吉人携聘启即婚书到女家下启下启人拜见女方家长时面呈聘启随后女方也要择吉日选派吉人到男方家复启家境一般的人家采取会启形式男女双方共同出资选一合适地点摆席双方各派吉人携启赴宴交换婚启第三种为传启双方均不摆席由媒人互传婚启了事近代以来称前式婚书为小启具体订婚还要举行下大启仪式以表示婚约的隆重与诚意大启为双红纸大四折金笺外加大红帖套金笺内函为两折讲究八行取旧时书信八行书格式传大启仪式比较庄重 山东沂蒙山一带传启时要在包袱里放上红麸子红糖香艾一对穿着红线的针取意吉祥红麸子谐音鸿福红糖寓意甜美香艾谐音相爱一对穿红线的针寓意千里姻缘一线牵作为回礼女方则将回启连同备好的衣帽等礼物放在包袱内让吉人带回接下来便是纳征往女家下聘礼的程序了

纳征 男女双方缔结婚姻关系后男家把聘礼送往女家的礼仪聘礼轻重不拘但家境好的人家为显示体面往往重礼下聘这样男女双方都觉得脸面增光女家受礼后要回礼有的将女家给男方准备的衣服鞋袜等送与男方有的将聘礼的一部分退回聘礼中的物品多用双数忌讳单数 请期 又称看日子送娶牌下婆帖旧时只是男方查定迎娶日期同女方商议请是谦辞事实上都是男方定好后通知女方的先请算命先生卜得吉日再将日期及迎娶事项写成帖请媒人送至女方家中征求意见故称请期一般要卜得两个吉日一个在上半月一个在下半月然后经女方筛选将选中的日子确定俗称定日子 山东地区讲究礼尚往来在送日子的同时还要送聘礼聘礼多为红衫蓝袄面戒指耳坠等用红包袱包好上面插柏枝寓意长命百岁在迎娶之前还要进行迎亲过礼仪式过礼多在上午进行礼品数量不限但必为双数必备礼品为活鹅一对代雁酒一坛衣服首饰衣料喜饼为大盒酥皮点心喜果干鲜各四盘多为枣栗子花生桂圆取吉祥寓意茶叶取三茶六礼之意 亲迎 迎娶新娘的仪式俗称将媳妇娶妻子它是婚嫁礼仪的中心环节其礼仪也十分繁杂汉族地区大致有迎亲祭拜天地行合卺礼入洞房等多道程序吉日确定后男女双方都要为婚嫁做准备称为备嫁旧时临娶前一天新郎要换上新衣鼓乐相随在村中挨户行礼俗称行家礼意为恳请亲邻在婚娶的日子里多多帮忙而婚礼前一天女方家里的亲朋也都来为新娘暖嫁这天晚上新娘要向父母行辞娘礼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到了娶亲之日一般情况为新郎亲自去女家迎接新娘早饭吃过喜面后迎亲的花轿就要启程新郎换上礼帽胸前系大红花一切就绪后迎亲的队伍夹带着鼓乐队浩浩荡荡去迎接新娘了山东地区迎娶的轿子有两种一种是新郎乘坐的叫官轿一种是新娘坐的叫花轿迎亲时花轿不能空着一般要找一个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压轿

等到迎娶队伍返回男方家中花轿冲着喜神的位置落定迎亲的姑娘们铺下红毡掀开轿帘新娘在伴娘的搀扶下下轿后就开始拜天地仪式一般天地桌摆放在堂屋门前女东男西站定在司仪的喊声中开始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的仪式随后送入洞房 二壮族的婚俗 1自由恋爱的方式 壮族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民族特别是在男女恋爱的关系上最流行的恋爱方式是唱山歌择配偶通过对歌相互认识然后相知相恋这种方式一直都还流传着 以前壮族的孩子十二三岁就学会了唱几首山歌到了十七八岁时就必须要学会情歌否则就有可能讨不到老婆 但唱山歌的地点有着严格规定无论在僻静的山村或于街日闹市都必须是大家所公认或任何人都能看见的地方 其他的自由恋爱方式还有抛绣球和敲木槽 抛绣球是壮族赶歌圩时姑娘们手提五彩缤纷的花绣球整齐地排队唱山歌若见到中意的小伙子便把绣球抛给他小伙子接过绣球如果对姑娘满意就把小件礼物缠在绣球上扔回女方恋爱就这样开始了 打木槽一般在农历年初举行最初由青年女子以木棍来打槽击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大家尽情地欢乐然后由几个女子击木槽数棍后就唱山歌接着就有许多青年男子拿着木棍跑到木槽边来共同敲击每敲一下大家就唱山歌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 在广西靖西一带有种隔街相望的恋爱风俗每到赶场那一天青年男女一早就来到街口男的站一边女的站一边仅相隔几步相互对望一直站到太阳落山双方眉目传情如果有意就示意对方离开大家在相望过程中双方阵营中的同伴有商有量相互参谋十分有趣 广西都安的壮族三月三中有一项特别有趣的碰鸡蛋的活动在前一天晚上青年们特意准备好十几个染红的熟蛋忙得不亦乐乎游戏开始时男女双方各握一个蛋相对而立然后手握红蛋相互对碰如果双方红蛋同时破裂则被认为两人的命运相连有缘分便将红蛋互赠吃掉如果只是单方面的红蛋破裂则表示双方没有缘分只好自己将红蛋吃掉 2传统壮族婚俗的一些特点 1男嫁女家 广西西部田林隆林西林凌云乐业东兰凤山巴马等边远山区目前还保留着古老的入赘风俗所谓入赘就是男子嫁到女家去生男育女从母姓有继承母亲财产的权利这里人们即使家里儿女皆全也情愿把儿子嫁出去将女婿相上门来据说入赘是古代母系氏族遗留下来的痕迹 2串寨招郎 俗称串寨愿意留在家里的女青年便串村走寨找寻如意的上门郎 中国的部分奇特婚俗 一不落夫家 又称坐娘家长住娘家意指女子成婚后即返娘家长住只有过年过节及农忙时到夫家住一两天待到怀孕生育才到夫家安居 代表福建惠安 妇女出嫁三天后即回娘家长住每年到夫家不上十次每次不超过三日回夫家时多半要用块布遮着脸到晚上熄灯后才能去掉第二天天亮又得跑回家怀孕生子时不能生在娘家必须在夜间赶到夫家生产因此常有生子于路上由于妻子很少到夫家到夫家又多于夜间且多用布遮脸所以常出现夫妻多年可互不认识的怪事 二哭嫁 哭嫁的风俗与古代的婚姻制度有关如抢亲或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女子婚姻常不幸 代表土家族 在四川三峡民间新娘从出嫁前半个月就开始哭起一直哭到上轿 哭嫁的过程先是待嫁姑娘独自哭婚期前一夜姑娘的相好女友和三亲六戚姊妹集聚一堂围坐一屋轮番哭述哭述的内容逐渐衍化成有一定调式和韵律的曲子成了哭嫁歌而且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 视频《四海漫游》凤凰镇土家族哭嫁风俗 三阿注婚

代表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 阿注在摩梭语中是亲密的朋友之意男女之间一旦产生了爱情就可以结交为阿注关系结交阿注关系的夫妻没有实质上的经济联系男子夜间到女家居住白天回到母家所生子女由母亲姐妹抚养父亲不抚养孩子他抚养的是自己的外甥而他的孩子又由阿注家舅舅抚养 阿注同居婚在长期的阿注婚中婚姻形态也在逐渐由分居向同居转化其特点是男女双方不再各居母家而是共同生活在一个母系家庭一般是男到女家也可以女到男家无论到哪家都是母系大家庭中合理的成员

同一母系血缘内是绝对禁止结交阿注关系的 少数民族传统婚庆习俗 有母系社会残存的普米族摩梭人的走婚康巴藏区的藏族的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以及三岩地区的父系社会残存等等 视频奇特的藏族婚俗 案例走婚大峡谷 地点川西大峡谷的道孚丹巴 走婚习俗爬房子钻帐篷顶毪衫抢手帕等等婚姻形式除对偶婚外还存在一妻多夫一夫多妻母系单系家庭另外从妇居的家庭也很普遍这些婚姻形式和家庭组成无不是以女性为中心 典型代表瑶族藏族彝族

寿庆礼俗 祈寿礼俗 寿诞礼俗 寿庆物语 五丧葬民俗 人生终点丧葬礼 1生有所养死有所葬 2寄托生者哀悼和追思 3方式土葬火葬水葬天葬复合葬 4原因生活环境生产方式死亡观念的差异 5特征具有鲜明民族性和时代性 生命是短暂的而死亡却是永恒的 丧葬是人生最后必不可少的程序是一个人在尘世中的最后礼仪也体现着生者对死亡对死者的哀悼丧葬民俗是一个社会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折射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丧葬的民俗就是历代的人们如何去对待死者离去的灵魂和怎样处理他的尸体的方式方法 一火葬的过程 1 要取得死亡证明书 人死后丧家或单位必须取得死亡证明在医院死亡的由医院出具死亡证明在家因病死亡的由村委会居委会或派出所出具死亡证明非常规原因死亡的由所在单位或公安部门出具死亡或火化证明然后凭上述证明到住地派出所注销户口 2 要作好死亡说明 领取死亡证明后即可打电话或派人与殡仪馆殡葬服务站或火化场联系预定接尸时间告知死者姓名住址年龄性别死亡原因死亡时间尸体所在地点死者户口所在地点家属姓名住址电话与死者关系死者是否脱穿衣服是否需要举行追悼和告别仪式等在接尸体时丧家或单位应在接尸车到达之前准备好死亡证明所需衣物等死在医院的应办理好出院手续 3要办好火化手续

尸体运到殡仪馆后随车家属接尸车可随带家属二至三人首先到业务室交验死亡证明选购骨灰盒领取火葬证办好交款等项手续取骨灰一般需要二至三天如有特殊情况需要提前时可办理提前取灰手续在取骨灰时要持火葬证在取骨灰处领取如果尸体运到殡葬馆后因故不能马上火化可在业务室办理尸体冷藏手续 4需在殡仪馆举行告别仪式或召开追悼会

丧家或单位要事先与殡仪馆业务室的承办人员联系定好租用时间租赁礼堂告别室花圈鲜花小白花黑纱等各类事宜 5 需要寄存骨灰

按寄存骨灰的规定有的凭火葬证在火化地可直接联系办理有的凭火葬证到指定的骨灰堂联系办理寄存时间一般三年超过时间的可以续存如果过期不取也不办理续存手续则由骨灰堂酌情处理在办理骨灰寄存手续时由骨灰堂填发给骨灰寄存证丧家或单位应妥为保管持证可随时到骨灰堂瞻仰亲属骨灰瞻仰时应遵守骨灰堂的有关规定 二火葬的程序 1.主持人宣布火化仪式开始

2.由主持人带领到场人员默哀一分钟 3.由死者单位领导或亲属作简单致词表示悼念之情祝愿死者安息时间约三五分钟

4.瞻仰遗容到场人员绕遗体一周并向遗体三鞠躬有条件的可以录相照相留念

5.主持人宣布遗体火化开始遗体由工作人员或家属送到火化间目送遗体入炉 6.家属在接待室等待骨灰出炉 三骨灰安葬在公墓的程序 1选择公墓

1根据有关的规定经营性公墓必须有《公墓经营许可证》该证确定了公墓的合法地位同时购买墓穴必须使用市级部门统一的墓穴证书和购墓合同书

2地理位置便利民间有清明扫墓的习俗举家外出踏青扫墓祭先人首先要考虑出行方便路途太远交通不便会使扫墓费时又劳累一般可选在居住地的郊区

3根据公墓的建造风格选择一座好的公墓应环境优美绿树环绕管理严格服务齐全可实地察看并按自己的意愿选择 2.选择墓式和墓型

公墓选好后还要挑选墓穴的式样墓穴有单穴双穴三穴单穴是死者单独埋葬占地不超过15平方米双穴一般为夫妻合葬占地不超过3平方米三穴一般为家庭合葬占地不超过45平方米做墓用的石材种类繁多质地花纹各不相同不同的石材质地雕刻工艺以及占地大小地理位置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销售价格 墓的型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普通墓最为常见即地面用石板铺就墓穴在中间墓穴后树石碑后方和两边用石板围起成为一块半封闭的墓地平常看到的一排排兵营式墓即是

2草坪墓不树墓碑不围墓地直接将套骨灰盒的石椁埋入地下石椁上方盖上石碑石碑稍高出地面平铺上刻碑文周围种上绿草整个墓地看上去是绿草一片

3艺术墓根据死者的生平而专门设计的墓型是艺术化与个性化的高度结合只要丧家提出要求公墓就有专业的设计师代为设计 3.购墓程序

选好了墓穴以后购墓者持殡仪馆签署的《火化证明》和本人身份证去公墓在市区的代办处办理也可直接去公墓办理签订墓穴购销合同付清墓款领取由殡葬管理部门统一印制的《墓穴证书》 4.碑文拟写

碑文就是刻在墓碑上的文字碑多是长方形墓碑文的体制一般包括姓名籍贯家世经历功德行事或文章著作逝世时间等然后是某年某月葬于某地最后是铭文 5.落葬

把骨灰盒埋入地下表明死者入土为安的整个过程称为落葬

墓穴买好后骨灰盒可以当场安葬也可以暂时寄存在公墓 思考如何对待死亡 一墓葬的形式 1土葬 把尸体装入棺椁或其他葬具中掘土埋葬 土葬就其形式来说复杂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竖穴墓洞室墓和土墩墓三种 2洞室墓 在土质很厚的黄土地带在断崖壁上掏挖洞穴埋葬死者是最原始的形式如果说洞室墓在早期只是局部存在的话到秦汉时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墓葬形式 3土墩墓 在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地区的广阔原野经常会发现一个个土包当地人习惯称为墩这其中有许多就是墓葬考古学上叫做土墩墓 土墩墓与封土墓 江南地区的土墩墓大多是西周春秋时代无坑穴墓葬简单说就是一种平地掩埋的墓葬形式土墩墓也有竖穴土坑墓有的一墩一个死者有的一墩多个死者这种埋葬方式主要是因为江南水系发达地下水位高不宜挖坑穴究其根源自然是新石器时代的无穴墓 北方地区的封土墓多是战国及其以后的是在土坑墓或洞室墓上堆起的标志坟丘 2火葬 将尸体装殓后用火焚化保留骨灰或葬于土或置于室 古代火葬多是盛行于游牧民族如羌族藏族女真族等与其不稳定的游牧生活有关同时也反映了一些民族的崇火习俗 现在火葬成为了我国提倡的丧葬法 3天葬 视频西藏天葬 天葬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西藏川西北一些藏族地区和西藏南部一些门巴族地区的天葬亦称鸟葬人死后停尸数日由喇嘛根据死者属相择吉日将其运至本部落专用的天葬场由司葬人将尸体切成小快杂碎骨头拌以糌粑抛于地上喇嘛吹起海螺或发出吆喝之声老鹰闻声群集而至争相啄食以食尽为吉 另一种是新疆及部分蒙古地区的天葬亦称野葬人死请喇嘛念经而后将死者运至荒郊置于地上次晨家人及亲友再去探望若尸体被野兽吃光皆大欢喜如若未被吃食或食而不尽则为不吉之兆 4树葬 顾名思义是将死者置于树上安葬 树葬是一种古老的葬俗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来看树葬大致有如下几种形式 还有是将死者悬挂于树上或将死者捆缚于树上而葬再一种是将死者置于天然树洞中或是以刀斧在大树上凿穴将死者安葬于树穴内至于树葬产生的原因可能来源于树居 5水葬 将尸体包裹好直接投入江中 水葬仪式与天葬其实基本上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喂秃鹫一个喂鱼而已都可能来自于舍身饲虎的传说故事是积功厚德的有效表现方式 四奇异的悬棺墓葬

悬棺是把棺木置于离地几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是古代川南一带僰族bó 的葬制僰人曾在战国时建有僰侯国僰道县他们栖身于荒野荆棘云中骠悍骁勇为历代统治者所不容明神宗元年〔公元1573年〕四川巡抚和总兵率14万大军将其杀绝珙县悬棺有288具棺形似船头大尾小多为整根楠木挖凿而成悬棺葬地周围还有许多僰人岩画 在刀耕火种的时代悬棺如何置于悬崖之上至今仍是历史之谜引发起旅游者的猜想 崖洞葬是将死者置放于悬崖峭壁之天然洞穴内安葬这种葬法主要存在于我国南方地区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台湾江西安徽等省区以及陕西的少数地方 崖洞葬对死者的放置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崖洞内搭以横木架将棺放置在木架上故此称作架壑船棺 另外江西贵溪有少数崖洞墓也在洞口内横放圆木再置棺于其上其他如广西贵州以及长江三峡等地区的崖洞墓都是直接将棺放置于地上 悬棺葬是在悬崖峭壁上平行凿孔再贯以碗口粗的树条使其伸出崖外将棺置放于树条上使之悬于空间 严格的说来悬棺以四川珙县兴文一带最为典型至于这一地区悬棺葬的族属有的认为是白人 僰人有的认为是僚人或仡佬之俗 据中国历史博物馆宋兆麟先生调查黔东南一些苗族深山地区至今仍有此种葬法 怒族纳西族傈僳族等的送魂词藏族的塔葬雪葬火葬天葬水葬等等 一西藏的葬俗 青藏高原有着她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孕育出来的丧葬习俗也极具特色西藏的丧葬习俗受到藏传佛教和苯教的深刻影响这里几乎存在着世界各民族的丧葬习俗土葬火葬塔葬天葬水葬崖葬树葬石棺葬等等每一葬俗都有其存在的特定时间范围和意义土葬一般认为是西藏早期的葬俗塔葬火葬往往被视为高贵的葬俗特别是塔葬只有历世**喇嘛**及少数大**才享有金银灵塔之葬的殊荣普通僧人和贵族往往选择火葬但在森林多的林芝等地区一般老百姓也行火葬水葬往往用于穷人病死者儿童等天葬是西藏最受欢迎具有普遍性的一种葬俗

1天葬 关于天葬的起源既有本土起源说又有印度中亚舶来说一般公认天葬分两个阶段西藏先实行的是一种无意识弃尸于野的原始天葬到1112世纪随着佛教思想的影响天葬逐渐仪式化进入人为天葬时期而后数百年间天葬仪式日臻完善天葬也成为藏区众多丧葬习俗中最流行占主导地位的葬俗 塔葬和天葬 2土葬 土葬是西藏古老的葬俗远古时期藏族就流行土葬到吐蕃时期土葬成为藏族占统治地位的葬俗吐蕃盛时土葬制也发展到顶点成为藏族最高贵的葬俗吐蕃王室高大雄伟的陵墓至今耸立在西藏山南琼结加之繁褥的丧葬仪礼众多的殉葬品无不显示着当时土葬制的辉煌 但随着吐蕃王朝的没落公元877年吐蕃暴动的平民奴隶捣毁了吐蕃王室陵墓土葬制度的统治地位为随佛教思想传播而来的天葬所取代 从此土葬在藏文化腹心地带慢慢演变为一种低级葬式即一般用于传染病患者死于非命的人以及外地人等选择的一种丧葬方式现在不少藏族认为这些人不洁其尸体不能敬献空行母鹰鹫和水神鱼不能行天葬和水葬将其尸挖坑埋地即惩其灭根绝种 3水葬

在西藏水葬可以说是天葬的一种辅助葬俗 一是在藏文化的腹心地区盛行天葬的地带水葬只用于鳏寡孤独及乞丐等经济地位低下者葬仪也较为简单将死者尸体背到河边肢解后投入水中或者用白布包裹将整尸投放河里在这里水葬被视为低等级葬俗 二是在藏文化边远区特别是藏南深山峡谷缺乏老鹰的地带水葬成为当地人的主要丧葬方式那里的人认为水葬不比天葬逊色后者将尸体喂神鹰而前者则是喂神鱼因而当地藏族仍保留着不吃鱼的习惯当然水葬仪式在这些地方显得纷繁有专门的水葬师约定俗成的水葬场 水葬和火葬 4火葬

火葬也是西藏较早产生的一种葬俗早期可能受中国西部西南部少数民族火葬习俗的影响但后来随佛教的传入西藏的火葬仪式显然打上了更多印度火葬习俗的烙印 火葬焚尸后对遗骨的处理与天葬水葬不同普通人的骨灰一般是带到高山上随风飘撒或撒进江河让流水带向远方高僧大德的骨灰则要作特殊处理一般是与土掺拌制成各式各样的擦擦存放到佛塔的瓶肚里或基座顶部保存供奉起来 5塔葬 塔葬被藏族视为最高等级的葬俗只有大**和极个别贵族才能享此殊荣将肉身经过防腐处理保存在金银塔内受人供养 在藏族聚居区对施行塔葬仪式遗体的防腐处理方法较多一种是先用掺香料的药水浸泡洗涤遗体后多次敷盐巴以吸干体内的血和黄水这些粘满**血和黄水的盐巴叫顿擦被藏族视为圣物既能包医百病又能去灾避邪寺庙以此赠送贵宾 还有将遗体放进同人体一样高的四周堆满干燥沙粒的土框中让细沙慢慢吸干遗体中的水分这大约需要三年时间此外还有将遗体放置在地下有火炉的房间里烘干当然房间的地面上要铺一层厚厚的特殊粉末遗体先经过了特殊处理取出体内器官灌入特制的油漆 遗体经过防腐处理后一些遗体还要贴上金片撒满藏红花和香料等第十世**大师圆寂后西藏自治区政府提供了108种共500多公斤的藏红花冰片等名贵药材专门用来处理法体此后再给遗体整容着装移入塔中长期保存并供人膜拜 灵塔由塔座塔瓶相轮三部分组成从塔外的包装看灵塔种类较多有金灵塔银灵塔铜灵塔木灵塔泥灵塔根据**生前地位高低不同而选用不同等级的灵塔一般说历世****采用金灵塔甘丹赤巴只能用银灵塔灵塔制成后分别存放在寺院的大小宫殿里 6崖葬 藏南吉隆藏布河谷存在较典型当地同时并存水葬火葬人死后人们延请高僧打卦占卜来决定葬式如适合采取崖葬便用酥油或牛奶涂抹尸体同时用盐巴香料进行防腐处理然后入殓四方形的小木箱中有些不用葬具用绳索将穿着衣服的尸体捆绑成团状葬址一般选择在远离人畜活动面对激流的山崖上利用天然岩檐崖洞为葬穴这些洞穴一般比附近地面高50至200米比河流平面高300至500米也有人工在山崖上挖掘墓洞的墓洞离地面越高则显示墓主越尊贵伴随崖葬而来的祭礼活动十分隆重 7树葬

主要流行于西藏林芝多用于夭折的儿童用盐水把尸体洗干净殓入木箱木桶或竹筐里然后到大山阴面森林中选棵大树悬挂起来以防止家里再有孩子遭不幸 埃及的木乃伊 1木乃伊简介 木乃伊即人工干尸此词译自英语mummy源自波斯语mumiai意为沥青世界许多地区都有用防腐香料或用香油或药料涂尸防腐的方法而以古埃及的木乃伊为最著名 古埃及人不论贫富贵贱死后都要被制成木乃伊这是因为古埃及人相信人是由躯体和灵魂构成的即使在阴间的世界里死者仍需要自己的躯体尸体并非无用的躯壳只要这个躯壳一直保存完好就可以一直用下去灵魂随着肉体的点滴破坏而逐渐丧失而肉体的彻底毁灭则意味着灵魂的全部消亡只要保存住肉体让灵魂有栖身之处死者就能转世再生 古埃及人在很早时就有灵魂不死的观念他们把人的死亡看成是到另一个世界生活的继续因而热衷于制干尸修坟墓他们用盐水香料膏油麻布等物将尸体泡制成木乃伊再放置到密不透风的墓中就可经久不坏深藏墓中不会腐烂的尸体静静等待着死的灵魂重新回来依附于肉体 古埃及人又意识到人的复活只能在阴间而不是在人间因而尸体同灵魂的重新组合也不能使人重新回到人世而只能生活在地下深宫作为统治者的奴隶主为了满足自己死后生活的需要不惜动用国家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建造坟墓金字塔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坟墓里还必须摆放各式各样生前的生活用品便于死者享用 2木乃伊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地神塞布的儿子奥西里斯很有本事曾一度为埃及国王 法老 他教会了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如种地做面包酿酒开矿给人们带来了幸福因此人们很崇拜他把他视作尼罗河神人们的生命就是奥西里斯给予的他有一个弟弟叫塞特存心不善阴谋杀害哥哥夺取王位 有一天塞特请哥哥共进晚餐进餐时塞特指着一只美丽的大箱子说谁能躺进这个箱子就把它送给谁奥西里斯在众人的怂恿下试了一试但他一躺进去塞特就关闭箱子上上锁把他扔到尼罗河里去了 奥西里斯被害以后他的妻子雨神伊西斯到处寻找终于找回了尸体不料这件事被塞特知道了他半夜里又偷走了尸体把它剖成14块扔在不同的地方伊西斯又从各个不同的地方找到奥西里斯尸体的碎块就地埋葬了

后来奥西里斯的遗腹子荷拉斯出生了他从小就很勇敢长大成人后打败了塞特替父亲报了仇并继承了人间的王位他把父亲尸体的碎块从各地挖出来拼凑在一起做成了干尸木乃伊又在神的帮助下使他的父亲复活了 奥西里斯的复活不是在人世间的复活而是在阴间的复活在另一个世界他做了主宰专门负责对死人的审判并保护人间的法老 这个神话故事开始在民间流传后来埃及法老便利用它来欺骗人民说法老有神的帮助因此活着是统治者死后还是统治者谁要是反对法老那么他活着时会受到惩罚死后也不能顺利通过奥西里斯的阴间审判 此后每一个埃及法老死后都要把奥西里斯的神话表演一番第一步是举行寻尸仪式第二步是举行洁身仪式即把尸体解剖取出内脏和骨髓制成干尸木乃伊第三步是诵念咒法为木乃伊开眼开鼻开耳开口把食物塞进它的嘴里据说这样就能像活人一样呼吸说话吃饭了最后是埋葬仪式把木乃伊装入石棺送进他们生前为自己经营的永恒住所坟墓里去 三木乃伊与埃及医术 尽管木乃伊的制作夹杂着一些神秘和迷信的东西但就木乃伊制作本身来说它反映了古埃及医学水平所达到的成就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埃及人积累了不少解剖学的知识初步了解到人体血液循环和心脏功能的关系以及大脑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爱德温·史密斯纸草》是古埃及最重要的医学文献纸草上半部系统地叙述了人体的构造很有一点像今天的人体解剖学并列举了48种病例分为可治难治不可治三种类型还对病状作了详细的描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到当时医生施行外科手术的图像这些都说明古埃及医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四木乃伊的制作过程 1把尸体净化然后在尸体上涂上香油然后用尼罗河的水清洗 2在尸体左边肚皮切开去除内脏胃肠肝肺心脏不取出因为死后的灵魂还要用 3对脑浆进行处理工匠将凿子从左边鼻孔塞进去将腮骨捣碎再用工具在颅脑中转动破坏脑髓用一根很细小的长柄勺从鼻孔里伸进大脑将脑浆舀出来最后把一些药物和香料塞进空空的头骨中 4把布包的泡碱塞进身体让它干掉 5四十天后再用尼罗河的水清洗一遍涂上牛奶葡萄酒香料蜂蜡松脂和柏油混合物让皮肤保持弹性 6把之前用泡碱包起晒干的内脏再放回肚子里 7在用亚麻布包起来时要有一位牧师在旁边祈祷和念神奇的符咒驱赶邪恶的灵魂 8用亚麻布要先从头开始包起 10在每层亚麻布上涂上蜂胶帮助黏合 链接关于木乃伊的小知识 装木乃伊的四个罐子分别用于装木乃伊的肺胃肝肠这四个坛子上的头像是荷拉斯神的四个儿子他们分别保护着这些内脏 2亡灵书 古埃及末死者都要制作一本亡灵书 埃及亡灵书虽然被称为书但实际上只是一些奇特文字的组合一般有200多个章节埃及人称它们为企求来生的手册和万人升天的指南埃及人相信通过这些符号可以帮助死者顺利到达来生世界当时亡灵书的内容包括祈祷文颂歌和咒语等 但是开始时并非人人都有获得亡灵书的权力在大约4000多年前的埃及古王国时只有法老和王室成员才能使用这些祈福的文字他们把这些奇特的咒语刻在金字塔的内壁上被后人称为金字塔铭文到了中王国时期王室的这种特权也开始为贵族官员们所享有而那时这些奇特的咒语则往往被衬刻在棺材上称为石棺铭文随后大约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由于纸草纸 古埃及的一种纸张是用生长在尼罗河畔沼泽地中的芦苇所制出现于古王国时期 的普及人们就把这些咒语写在纸草纸上而广泛用于民间并称它为亡灵书 亡灵书一般藏在幽冥之神奥西里斯雕像足底的暗格内然后再放置于墓穴之中古埃及人相信只有这样冥王奥西里斯才能看见自己一生的功绩而引领自己永世长存 3称量心脏 在木乃伊的制作过程中技师要取出尸体的内脏清洗体腔但死者的心脏依然要留在原处因为古埃及人认为心脏是一个人良心的寄存处到了阴间还要过磅称一称心脏也是人的生命和智慧之源 正中间的天枰是公平之神的化身在天枰的左侧放着阿尼的心脏右侧放的是真理女神的羽毛正在拨秤的是木乃伊之神阿努比斯书史之神托特站在右边老老实实进行着记录最上面的是埃及12神明观看 9手和脚绑在一起把写着符咒的草制成纸放在双手中间 11包上一层布然后把阴府之神Osiris的画像涂画在表面包完全身后在胸前放上护身符 1木乃伊内脏的安置 在木乃伊制作之初取出的内脏要放进有盖小罐canopicjars 里后来改放回尸体 1猿头哈比Hapi守护肺的神 2犬头杜阿穆特夫Duamutef守护胃的神 4人头阿姆西特Imset守护肝的神 3鹰头凯拜赫桑努夫Qebshenuf守护肠的神 竖穴墓 1竖穴墓 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都是分布范围广存在时间长的一种埋葬形式 基本特征把死者埋葬在竖穴坑的底部中央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存在 旧石器时代晚期远古人群陆续走出洞穴开始在平地建地穴式半地穴式的房屋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已成普遍现象在这种居住方式的影响下就出现了与此相类似的竖穴土坑墓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形式逐渐由潮湿的地下提高到地面建造地面式的房舍而用坑穴来埋葬死者这种形式长期固定下来它的变化则表现在墓坑的规模大小和结构的不同上 1树架式在大树的树杈上并排搭以树条上铺树枝成一平台将死者置于台架上安葬 2树屋式在两个或几个树杈上架设若干横木铺以树枝或竹子构成一平台上盖 人字形之顶蓬周围以树枝或竹子作成挡壁 3地架式它不是将死者置于树上而是将死者置于人工建造的木架或竹架上安葬 人们认为火葬在藏区属较高等级的葬式一般只用于高僧**和贵族其实这只是相对前后藏安多等缺少树木地方而言但在森林树木众多的西藏东部东南部火葬十分流行是当地占主体地位的丧葬习俗 十三世**喇嘛灵塔塔身耗黄金18870两 视频世界第一等 西藏天葬2439---40 3拦嫁 广西西林县壮族婚俗当新娘刚离开自家庭院还未出村便有一群昔日相好的姐妹来拦住迎亲队这时迎亲队得上前说好话央求说服拦嫁的姐妹放行 4背新娘 在桂林还流行背新娘的婚俗新娘出嫁时通常由一个父母健在子女双全的男子或者由姑娘的父亲背着出门背时要脱去新娘的鞋到门外才给穿上表示她脚印已经出门日后也是一心向着夫家也暗示姑娘不情愿的是让人给背走的 其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维系以母亲为核心的血缘大家庭家庭中不存在父子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等母亲死后家庭中的女子谁能干就由谁来承担家庭的重任 中国现代葬俗 婚 姻 婚 昏也黄昏 本意指两性关系 姻 因也依据 指两性关系的依据 嫁从女从家指男人到女人家母系氏族 娶从取从女指女人到男人家父系氏族 血缘婚制 族外婚制 对偶婚制 一夫一妻婚制 一群男人与一群女人 一群男人与一群同辈的女人 一个族群氏族的男人与另一个族群氏族的同辈的女人 多夫中一主夫多妻中一主妻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1纳采即男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 4纳征即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又称纳币大聘过大礼等 5请期即男家择定结婚日期后备礼去女家请求同意结婚的日期 6亲迎即迎娶新娘其方式礼节各不相同但一般是男子亲往女家迎亲 后世的婚礼大致沿袭了古代六礼的过程只是有繁有简略有差异而已 然不管风俗如何不同大致都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步骤一说亲二定亲三迎亲四成亲 视频中华礼仪之美---诞生礼

2.台湾民俗文化艺术 篇二

一、民俗文化的人文教育功能

(一)教化功能

民俗文化具有传承性特征,“民俗主要是由下层民众创造,人人传习自我教化的习俗。”传承使民俗成为了财富,成为了文化,得以世代延续下来,并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被后来者融入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元素,进而为一代代的人所接受并继续传承。一方面,通过代际间口头传递;另一方面,通过非语言的行为举止传承,如农事节气、交往礼节、成年礼等人生仪式等等,这一切都通过一代人的行为,潜移默化地感染教化着下一代人。

(二)规范功能

社会规范的四个层次分别是法律、纪律、道德、民俗。其中民俗文化是产生最早,约束面最为广泛的规范层次。民俗文化一旦为人们所接受,就会自然地变成一种文化自觉,这样民俗文化的规范功能越发彰显。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不成文的乡约民规,大家都会自觉地遵从这些民俗文化,并以此自律,如有威望的老者受人敬仰,在处理事情上具有话语权,对于邻里的纠纷等问题都可以进行评判。

(三)增强民族情感的功能

民间节日、民间礼仪等渗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华,尤其是一些具有明显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通过内向的凝聚和外向的融合,不断增强人们对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正如钟敬文先生说,民俗文化“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识,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激励广大人民爱祖国、爱民族、爱乡土的情感”。

二、民俗文化教学实践概况

广东财经大学民俗文化课是面向全校开设的通识课,该课程是涉及民俗、文学、历史、艺术等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历史性和社会性,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对中华博大精深文化的了解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该课程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课堂,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都不断创新。具体来说,每个专题都主要包括四个环节:专题教学、分组讨论、学生汇报、活动体验,各环节环环相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一)专题教学

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而是选取特色民俗文化进行专题教学。教学中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案例引入理论知识,通过一个个生动案例,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各种民俗文化的由来、内涵、形式以及内容的发展变迁,并通过系统梳理,让学生既学到了各种民俗文化,又不至于感觉太枯燥。

(二)分组讨论

各个专题结束后,要求学生以分组的形式查找相关资料、文献信息,然后相互交流讨论。大家都非常热烈地参与讨论,将自己关于民俗文化的所见所闻与大家分享,并对一些地方民俗文化的积极功能、消极功能给予评价。有学生反映,在这个时候才真正地去系统思考自己了解的民俗文化。

(三)学生汇报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各小组推荐较为典型的民俗文化,由学生自己通过多媒体展示和生动的讲解,向全班汇报。在这一环节中,各小组都充分准备,搜集丰富的资料,包括图片、视频甚至是道具,争先恐后地将一个个民俗文化项目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

(四)活动体验

亲身体验会使得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内化为自身的意识,增强他们对民俗文化的感知。在教学中,根据各个专题,鼓励学生模拟场景,亲身参与。如在人生礼俗专题中,组织学生在教室举行成人礼仪式;在民间艺术专题中,组织学生动手剪纸、折纸、制作中国结等。通过活动的举办,学生真正体会民俗文化的过程和意义。

三、民俗文化教学实践的几点总结

(一)学生普遍对民俗文化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

由于采用了较为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起来,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到课堂教学,用图片、视频等媒介,生动地展示了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学生普遍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分组讨论和专题汇报中,学生都会充分准备,积极参与,与别人交流自己或身边的民俗文化现象,并表达对民俗文化的看法。

(二)部分学生参与民族文化活动少,缺乏对民俗文化的了解

在教学中也发现不少学生对于我国丰富的民俗文化甚至是一些优秀的民俗文化了解不多,如二十四节气、汉服的特点、年俗文化等等。很多学生表示,由于在校学习,平时参加的民俗文化活动并不多,再加上对民俗文化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也就没有刻意地去了解。另一方面,近年来一些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有淡化的趋势,比如年俗,春联、爆竹、年画、彩纸、灯饰等等都是春节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涵,但现在要么机械化完成,要么不允许进行,导致大家逐渐淡化了这些东西,所以接触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

(三)部分学生民族意识不强

春节吃团圆饭、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吃粽子等等这些民俗活动,都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向人们传达着族群意识,是五千年来传承的丰厚遗产,对塑造民族性格、凝聚民族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部分学生或者不知道一些民俗文化,或者没有真正地去理解,缺乏对本民族丰富民俗文化的了解,没有培养出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这可以说造成了民族精神的流失,以至于他们没有形成较强的民族自豪感,尤其是当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现代文化的冲击时,容易盲目崇拜外来文化,而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情怀。

四、丰富文化教育形式、传承民俗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开设以民俗文化为内容的基础课

目前来看,将民俗文化课作为基础课的很少,这在理工、农林、医类院校更为明显,即使开设了相关课程,很多学校仍是以公共选修课为主要模式,一般都有人数限制,只有一部分学生可以参与学习。应该把民俗文化相关课程列为基础课,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学习到丰富精彩的民俗文化,并把它成为大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弘扬地方民俗特色,提升民俗文化价值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特有民俗文化,如生活方式、民俗风情等等。当地民俗文化对于学生可能感知更强烈一些,认同度更高一些。在课程设置中,可以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开设专门实践性课程,促进学生了解本地区、本民族文化,引导他们热爱家乡、热爱民族,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提升他们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的综合能力。

(三)广泛开展民俗文化实践活动

民俗文化源于历史,在实践中发展。在高校应该鼓励组建民俗文化团体,组织民俗文化活动,如可以定期举办民俗文化专题讲座;举办民俗文化月、文化周;多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到烈士陵园扫墓;举办文化名人纪念活动等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让他们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积极引导他们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参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认识民俗文化中不断培养人文素质、增强民族意识,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都会有积极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民俗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尹伊君,王国武.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与传承[J].学术交流,2009,(11).

3.台湾民俗文化艺术 篇三

摘要:台湾民俗体育形态丰富,历史悠久。“宋江阵”“花鼓阵”“攻炮城”是具代表性的台湾民俗体育活动,通过追溯它们的历史原型,可以进一步诠释台湾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特质。中国台湾地区的民俗体育与大陆有着割舍不掉的渊源关系,两岸人民有着极其相似的身体运动文化习惯,在历史的进程中,这种习惯由于深深打上了同屬一个民族的烙印,而得以传承延续。与此同时,由于台湾自身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坎坷的发展历史,台湾的民俗体育又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地域性和民族性很好地融合,并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呈现着中华体育文化的灿烂与多元,呈现出落叶归根及落地生根的双重特质。

关键词: 中国台湾;民俗体育;中华历史;历史原型;地域化;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 G 8005文章编号:1009783X(2014)02011504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Taking the “Song Jiang Battle Formation” “Drum Battle Formation”and “Gun Batteries Attacking” as examples,the paper researches on the orign of TaiWan Folk Sports and make furth explaination of the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Taiwan folk sports have various connections with the mainland,the people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have a very similar physical cultural habits which engraved the same marks in the course of history.At the same time,because of Taiwan's special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rough history,Taiwan folk sports show an uniqu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While,this kind of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re integrated with the national untity to presentthe brilliant and diversity of Chinese sports culture.That is called “Fallen leaves return to the roots”and “Taking differents roots in different grounds ”.

Keywords:Taiwan;folk sports;Chinese history;history prototype;regionalization;localizationお

收稿日期:20130311

作者简介:张矛矛(1981—),女,江苏徐州,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文化、体育传播;彭晶(1990—),女, 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文化体育传播。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6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ologyPE departmentXuzhou 221006

民俗体育是指在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由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形态。民俗体育主要包括2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民俗体育存在于广大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体育的创造者、享用者和传承者,又是民俗体育的载体;其次,民俗体育是被广大民众所传承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在时间上是可以时代延续,在空间上也是可以传播和扩大的[1]。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2]。

民俗体育是一定时代一定地区的产物,是当时当地民众生活的体现,又传承着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历史的见证。台湾民俗体育项目主要包括舞龙舞狮、龙舟竞渡、宋江阵、跳鼓、扯铃、踢毽、跳绳、陀螺、布马阵、车鼓阵、旱船、高跷、民俗特技等内容。其中除了很少的一些是在我国台湾本土形成的之外,大多数是从大陆传承过去的,与中华文化有着不解之缘[3]。追溯台湾民俗体育的历史原型,能够进一步诠释台湾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特质,同时对中华体育文化发展脉络的梳理也起到了促进与印证作用。

1宋江阵、花鼓阵、攻炮城历史原型追溯

1.1宋江阵

“宋江阵”是春节、元宵、中秋等民间传统节日里表演的一种气势磅礴、阵势宏大、威武壮观的民间武术表演。“宋江阵”的武术表演人数可多可少,一般有36人、72人和100余人3种。主要扮演宋江、卢俊义、公孙胜、李逵、孙二娘、武松、阮小二等。

宋江阵以锣鼓点场,以正副龙虎纛旗为前导,首先按36天罡、72地煞的座位顺序亮相进行表演。手中器械,即刀、枪、剑、镰、钩、盾牌等 18般兵器。 一般以“宋江舞大旗”开场,以“关胜舞大刀”结尾[4]。

1.1.1梁山水浒

关于宋江阵的来源,有说法:北宋年间,宋江等人在梁山聚义后,为抵抗朝廷的镇压,发明了宋江阵。当时的宋江阵由108位水浒好汉组成,36天罡、72地煞悉数上阵,表演双人套路、三人连环套路、单人和对打表演、八卦阵。凭借宋江阵,梁山义军一次次击退官兵的围剿,一时朝野震惊。

起义失败后,神医安道全在九天玄女庙出家,他一边行医治病,一边教僧人排演宋江阵。宋江阵操练之时也是庙宇最热闹之时,众多乡邻纷纷前来观看并模仿。宋江阵随之在当地流传,每逢庙会或祭祀,郓城人民便自发来到九天玄女庙前,演习宋江阵,纪念水浒英雄。

据传,施耐庵在郓城任训导期间经常到九天玄女庙观看宋江阵表演,他把宋江阵写进《水浒传》,因而《水浒传》中的排兵布阵才如此惊天震地,深深吸引一代又一代读者。宋江阵的表演场地九天玄女庙,即《水浒传》中九天玄女娘娘赐予宋江三卷天书的地方。

追溯《水浒传》中宋江的原型,学术界有2种说法:

一为淮南宋江(宋末)。

宋江与《水浒传》中的一些杜撰出来的人物不同,历史上确有其人。很多史书、文人笔记里都记录了关于宋江的一些零星记载。《宋史•徽宗纪》上记载宣和三年(1122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今山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通过《宋史》的记载可知,宋江起义的时间在宣和元年到宣和三年。起义主要涉及的地域在太行山、山东及江苏北部一带,“横行河朔,转略十郡”。起义的首领是宋江。起义具有流寇性质,不一定有固定的根据地。起义的结局是严重受挫后投降。起义的规模虽然不太大,但战斗力特别强,“官军数万不敢撄其锋”。

虽然宋江真有其人,也曾在宋末领导农民起义;但是只是昙花一现,与《水浒传》中描写的梁山108好汉不管是规模还是影响力都不可同日而语。于是对于《水浒传》及时雨宋江,史学家推测应该为元末明初的义军首领张士诚。

二为泰州张士诚(元末)。

《〈水浒〉杂考》一文中认为,《水浒》成书于元末明初。元末群雄并起,其中的张士诚起义在许多方面与《水浒》中描写的宋江起义十分吻合。例如:张士诚自发难至失败,历14年,《水浒》写宋江一班人聚义,也是14年,而真实的宋江起义,却只有1年多时间;张士诚最后投降元朝,宋江接受招安,也歸顺朝廷;张士诚起义时,啸聚造反的群雄,如金陵朱元璋、九江陈友谅等,有15路,而《水浒》中列举占据山寨、对抗朝廷的,如十字坡张青、揭阳岭李俊等,也正巧是15路,而且,《水浒》作者施耐庵曾为张士诚的幕府,跟随张士诚起义。清代顾苓在《跋水浒图》 一文中说“罗贯中客霸府张士诚,所作《水浒传》题曰《忠义水浒》,而张士诚起义的首领张士诚即为《水浒》中宋江的原型。

张士诚,字确卿,出生于泰州白驹场(今属江苏省大丰县)的一个贫苦的盐民之家。他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领导了江浙海盐民反对元朝统治的武装起义。他领导的起义军纵横江浙一带,建立了革命政权,控制了中国东南最富庶的地区,切断了元朝漕粮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从经济上沉重地打击了元朝统治者;他在江浙地区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减免赋税,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由于农民起义军的历史局限性,在革命后期,他领导的起义军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投降了元朝统治者,成为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工具,最终被朱元璋打败。

1.1.2闽南少林五祖

台湾的民族体育运动有很大一部分源于闽南,而“水浒阵”也是如此。闽南地区的民间传统武术表演水浒阵,最早出现于明末清初,相传是少林五祖拳祖师蔡玉川所创。

五祖拳是白鹤、猴、罗汉、达尊和太祖5种拳法的合称,蔡玉川把上述5种拳法经过整理加上玄女法和后来所学北派拳法创编成的一种新拳种。五祖拳也是少林寺里僧人主要锻炼的一个拳种。

五祖拳源自清朝末年,朝廷火烧少林寺后,5位突出重围的僧人胡德帝、李式开、马超兴、方大洪、蔡得沛逃到福建借南少林掩护,秘密开展“反清复明”活动,称为少林五祖。他们将自己所学的拳法流传于民间,而他们所流传下来的拳术被后世称为“南少林五祖拳”。郑成功反清复明受到清政府打压,这些义士遂转入以迎神赛会化妆表演形式,保持练武习俗和武术套路,于是,在节庆中便出现了一种以装扮水浒英雄好汉108将参与踩街表演的队伍,即“宋江阵”或“套宋江”。

1.2花鼓阵

花鼓阵是以锣和鼓2种乐器,配合着凉伞,跳出节奏轻快又富有韵律感的舞蹈。花鼓阵的表演人数没有一定的限制,基本上要有1人手持头旗,1人身背大鼓,2~4人拿着铜锣一起演出。头旗是全阵的总指挥,大鼓和铜锣是表演者舞步节奏的伴奏乐器,凉伞负责前后串场。表演时成员多排成四方阵,大鼓在中间,铜锣分居四角,以此队形为基础,在头旗的引导下变化各种队形,一般从“跳四门”开始,接着是“凉伞花鼓”“空穿什花”“十字什花”“蜈蚣阵”等,最后所有表演者聚在一起,做360°急转弯,然后各回原位。

花鼓阵的舞步只有屈膝扭步一种,表演者听从锣鼓的节奏、速度与声音节奏,来调整动作的快慢,同时变化队形。花鼓阵就是以这种动感十足的舞步,加上整齐划一的队形一起简洁有力地吆喝,吸引观众的注意[5]。

关于花鼓阵的原型,有以下2种。

1.2.1戚继光军民鱼水情

明朝末年,倭寇在大陆东南沿海一带为乱,让百姓深感痛苦,而当时驻守东南沿海的统帅戚继光,多次击退倭寇来犯,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明嘉靖43年(1564年)除夕夜,倭寇趁我军民庆祝春节之机,入侵龙江地域。当时,漳州一带的百姓正在吃年夜饭,发现倭寇后,急忙躲入深山。当年驻将戚继光带兵奋勇抗击,在正月十四将入侵倭寇全面歼灭。第二天就是元宵节了,逃难的百姓回到家中后,为感谢浴血奋战的将士,纷纷杀猪宰羊犒劳戚家军。就在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当日,敲着大鼓,踏着舞步,冒雨来到军队大营,戚继光连忙命令士兵为百姓撑伞遮雨,持伞的士兵受到欢迎气氛的感染,也不由自主地随着节拍舞动。这项充满欢乐气氛的体育舞蹈随之流传下来,成为今日的花鼓阵[6]。

1.2.2郑成功农田练兵

另一种关于“花鼓阵”起源的说法与经营台湾多年的郑成功有关。当年郑成功率领军队来到台湾后,将军队分配至各地开垦农田,再利用农闲之时演练兵法,为长期征战做准备。同时为了增强军队的战斗力,经常举行田间比武活动,广邀地方上的擅武之人前来一对一地进行竞技,一旁的观战者则敲锣打鼓助阵。后来清政府接管台湾,这项活动却在民间流传下来,并转化成为节庆日的表演活动。

1.3攻炮城

攻炮城为台湾民间体育游戏。炮城用竹子扎成圆形骨架,比脸盆稍大,周围环绕一串长长鞭炮,它象征古代城垣,炮城制好后,悬挂在空旷处,约2层楼高。游戏开始时,设守城卫士1~2人,攻城“炮手”人数不限,攻城开始时,炮手们将各自事先准备好的鞭炮点燃,对准炮城,谁幸运将自己抛掷的鞭炮触发了城垣上的炮芯,引发炮城大爆炸就为胜者,可获得丰富的奖励[7]。

这一民俗体育运动的诞生于郑成功操练水师。明末郑成功水师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出现的最大的商团武装,也成就了中国近代水军的辉煌一时。水师是郑成功的主力。他说过:“我师得力,全在水师。”他的陆师有时也打败仗,水师则纵横东南沿海,所向无敌。据《台海使槎录》记载,郑成功水师官兵们在惊涛骇浪中的行动,就像陆地一样,矫捷如飞,还有一种潜水兵能在海里偷袭敌船。在驱荷复台的战斗中,郑成功的水师打败了号称“海上霸王”的荷兰舰队,充分说明郑成功水师在海上作战的威力,为收复台湾立下了汗马功劳。

郑成功训练水师的地方,主要在厦门。他在鼓浪屿日光岩和厦门文圃后山分别建立水操台和观操台,亲自指挥水师官兵进行严格的操练。当年操练之时,部将洪旭为防士兵开小差,想出妙策,订造了大量鞭炮,扎成一个个“炮城”,发给士兵鞭炮,鼓励官兵同乐,全心全意“攻炮城”,攻下者给予重赏,既可消除士兵的思乡情绪,又可锻炼瞄准技巧,有助实战能力的提高。

2台湾民俗体育之文化剖析

台湾民俗体育项目作为台湾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传承着文化,见证着历史,通过历史的原型追溯,它的诞生与发展与中华文化有着不解的渊源,却又是特色凸显。对于台湾民俗体育的文化剖析,可以尝试用2个成语来诠释:落叶归根及落地生根。

2.1落叶归根——体现大中华文化的传承性与统一性

2.1.1传承中华民族历史

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从夏商至明清经历数十个朝代的兴衰更替,而期间多少英雄轶事都在历史的长河中转瞬即逝,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而这些历史故事、世事沧桑,不仅以文字的形式凝固在史册传记中,也以一种鲜活的方式在民俗体育中得以传承。而台湾的民俗体育同样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记录并传承着一段段中华民族的历史。

宋江阵的历史原型——宋江,不管是宋末的淮南宋江,还是元末的泰州张士诚,都记录了那一段农民起义的进取不屈和悲壮,他们虽然没有撼动封建王朝的根基,甚至功败垂成;但其间闪现的智慧和勇气仍然鼓舞着后人,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

花鼓阵则再现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扫除倭患,军民鱼水的佳话;郑成功的屯军种田,以农养军的策略也在这一民俗活动中得以传承和再现。而攻炮城这一台湾民俗游戏,不但记录了郑成功操练水军的智慧,而且展现了中国近代水师当时的辉煌。

2.1.2蕴含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内涵

虽然经历过跌宕与争议,但是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根深蒂固,并作为中华文化移垦的边疆地带,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对中华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扬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台湾体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地方文化,虽然历经历史的沧桑变迁,但台湾的语言、文字、艺术、伦理、哲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文化“深层结构”,以及饮食习惯、节日习俗、婚丧嫁娶、各种礼仪等“表层结构”,均沿袭中国传统,强烈地反映并聚合了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的“风骨、气势、灵性、神韵、俊逸、沉郁、婉约、豪放、意境”和中国古典伦理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及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气、理、心、性、言、意、道”等民族性,未因其他文化的浸染而出现质变,这一点台湾的民俗传统体育项目是见证[8]。

不管是水浒英雄108将,还是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他们的奋斗与自强都以不同形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水浒好汉的以武犯禁,打抱不平;疏财仗义,劫富济贫;以义为纲,见义勇为,都是中华民族侠义精神的诠释和赞颂;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则以自己的坚强不屈,浓缩了一段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历史,荡平危害东南沿海的倭寇,为巩固祖国海防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和意志。这种爱国主义精神、誓死戍边的气概是中华民族最具张力的精神财富。而在台湾民俗体育中记录的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同时中华文化的精髓也在其间得以传承和颂扬。

2.1.3与大陆民俗体育血脉相连

台湾与大陆一衣带水,台湾的民俗体育项目很多发源于大陆文化,并与大陆民俗体育的一些项目因为共同的亲缘关系而血脉相连。比如在江苏南京高淳县也存在一个与台湾“宋江阵”极为相似的民俗体育活动“打水浒”[9]。高淳武术源远流长,宋朝时就颇有名气。明清时期习武练功在民间已有了相当规模。打水浒并非上演攻打水浒梁山戏剧,真意是表演水浒人物的武术技艺。打水浒一般由36人组成。根据梁山英雄扮演一定角色,使用真刀真枪,十八般武器轮流械斗,武术高手们把武功融入杂耍之中,逐步形成一种独特的武术风格、套路。虽然江苏与闽南相隔千里,但是共同的文化根源,还是让海峡两岸的很多民俗活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民族的烙印。

2.1.4体现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整体特征

台湾民俗体育不管是随着大陆移民而迁徙所至,还是土生土长的原住民项目,都体现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整体特征。比如,依附性、表演性、娱乐性等。台湾的民俗体育也具有较强的依附性,主要依附于人们日常的生产劳动、岁时节令、婚丧嫁娶、信仰崇拜等活动中。比如前文中提到的“宋江阵”“花鼓阵”“攻炮城”一般选择在春节、元宵、中秋等节庆日表演。与西方体育相比,东方的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性较弱而表演性和观赏性较强,而这一点在台湾民俗体育中也有所体现。“宋江阵”从本质上已经演变成为传统武术表演,而“攻炮城”虽然具有一定的竞技性;但是其间鞭炮声、欢笑声不绝于耳,胜利者预示新的一年百事顺利,五谷丰登,所有参与者无所谓胜负,都开怀而归,这又体现了民俗体育的娱乐性。

2.2落地生根——体现台湾的地域性和本土化特色

地域性是民俗体育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的特征。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正是民俗体育的这种地域性特征的很好说明。决定民俗体育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因素,而台湾民俗体育也体现出明显的台湾地区色彩。

2.2.1反映台湾历史沧桑

台湾的民俗体育不仅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而且再现了台湾的沧桑,特别是对戚继光抗倭及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萄铩*

台湾被荷兰侵略者于1642年强占,台湾人民不断起义反抗,屡遭血腥镇压。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四月,郑成功率师2万5 000及數百艘战舰自金门出发,经澎湖,直取台湾。在台湾岛上人民的支持协助下,登陆后围攻荷兰总督所在的赤嵌(在今台南境内),并击溃自巴达维亚(今印尼亚加达)前来驰援之敌,前后苦战8个多月。康熙元年(1662年)2月1日,荷督揆一被迫签字投降。至此,被荷兰帝国主义者实施了38年残酷殖民统治的宝岛台湾终于重回祖国怀抱。郑成功在台湾民众心中有着难以取代的重要地位,以“郑成功”命名的大学、中学、小学、道路及一些公司和商店,处处可见,还有保护完好的赤嵌楼、延平郡王祠、安平古堡等古迹,都详细记载着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丰功伟绩。而台湾民俗中的很多体育项目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记载着台湾一段段沧桑的历史与英雄的战绩。

2.2.2融入台湾戏曲文化

台湾的民俗体育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很多是源于大陆,随着闽南移民来到台湾,但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这些项目也发生了本土化的转变。比如宋江阵、花鼓阵等都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又融入了台湾的民间戏曲、杂技、音乐等艺术形式,使宋江阵更加丰富多彩,风格淳朴自然,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

台湾的主要剧种有福建传入的梨园戏、高甲戏、福州戏和广东传入的大戏等。另有从民歌基础上吸收大陆各剧种的唱工、音乐、行头、道具等而生产的地方戏剧,如歌仔戏、采菜戏、车鼓戏、大人红戏、童子戏、子弟戏与查某戏等。

2.2.3折射海洋文化特色

台湾位于欧亚大陆板块和太平洋板块间,四周尽是苍茫大海,海岸线绵延1 140余km。风帆时代,即为孤岛一隅的先人提供了亲近海域的诱因。宋末元初,澎湖已有商船寄碇,随后闽南渔场扩大至台湾西岸,1624—1662年,随着重商和殖民主义的兴起,在荷兰来印度公司的积极经营之下,福尔摩沙逐渐成为欧亚贸易网络的运转中心之一,其间历史诱因与逼因交集,因缘汇聚来自欧亚各地的海洋移民,先后登场,加上早起的南岛民族,文化十字路口滋育出多元丰富的海洋自觉与海洋文化[10]。

欧洲海洋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尚武、侵略性,这点可以自希腊海神波赛顿的形象看出。波赛顿被塑造成一个手持三叉戟的壮年男子,骑着骏马在海上飞驰,所到之处,波浪翻涌,这种对强权的崇拜,以征服、冒险、掠夺为本质的海洋文化,恰恰反映在欧洲的海洋史。中国大陆沿海,自辽东半岛、渤海沿岸,至江浙、福建及广东地区,都是海洋文化孕育诞生与发展的基地,台湾正居于其中。台湾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多种族群组成及不同时代背景,台湾文化呈现出以中华文化为主导,土著文化、欧美文化、日本文化相融合的多样化的特色。而台湾的民俗体育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内陆体育文化的内敛和谐,而且呈现出海洋文化的开放与尚武。比如宋江阵、花鼓阵及攻炮台,都有着明显的尚武色彩;但是台湾的海洋文明与欧洲的海洋文化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比如中国海神的代表“妈祖”,是庇佑海民,使其免受威胁的母爱之神,与波塞顿富有侵略性的形象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展现力与美的同时,展现出更多的和谐与宽容。比如在宋江阵表演的最后要表现出“国泰民安”寓意。

3结束语

纵观台湾文化史,历经荷西、明郑、清治、日治、中华民国等多个阶段,因为移民族群分布与占领期间较冗长等因素,仍以中国文化为其文化构成主轴,台湾文化也因此成为中国大陆文化移垦的边疆地带。即使于日本文化与美国文化大量进入台湾的今日,台湾民间的价值判断与社会习俗仍大多以中国大陆的儒家道德标准为主。另一方面,汉移民带来的中国大陆原乡文化,却在台湾文化400年演进历史中,多次产生“落叶归根”与“落地生根”的观念对立。台湾学者将民俗体育的定义界定为“一个民族所慢慢共同形成与传承延续的一种具有身心教育意义的身体运动文化习惯”[11]。通过对台湾民俗体育历史原型的考析,台湾的民俗体育与大陆有着割舍不掉的渊源关系,两岸的人民有着极其相似的身体运动文化习惯,在历史的进程中,这种习惯由于深深打上了同属一个民族的烙印,而得以传承延续。与此同时,由于台湾自身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坎坷的发展历史,台湾的民俗体育又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地域性和民族性很好地融合,并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呈现着中华体育文化的灿烂与多元。

参考文献:

[1]尹国昌,涂传飞.台湾地区民俗体育研究现状初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9):15.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1998:6871.

[3]石岩,兰自立.台湾民俗体育现状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7(9):8688.

[4]廖文志.罗汉门宋江阵的涵化现象[D].中国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02.

[5]黄荣平.台湾民俗体育发展之研究:以跳鼓阵为对象[D].屏东:屏东师范学院,2005.

[6]王念龙.从台湾民俗体育看闽台传统文化渊源[J].体育文化导刊,2005(3):7880.

[7]林慧莹.台湾六堆客家传统体育之研究:以客家狮、攻炮城为例[D].屏东:屏东师范学院,2005.

[8]谢军,陈少坚,林晓英.闽台民俗体育文化的渊源及其在两岸关系中的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7):611.

[9]沈峰明.台湾内门宋江阵发展之研究[D].屏东:屏东师范学院,2005.

[10]邱文彦,吴密察.海洋与台湾:过去现在未来,海洋文化与历史[M].台北:胡世图书,2003:58.

4.广西民俗文化 篇四

广西是少数民族居住区,是全国仅有的五个自治区之一,其中壮族人口逾千万,是全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一个民族,如何保护、传承与开发好壮族文化是摆在我区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件重要大事。

壮族三月三歌圩自形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虽历尽沧桑,多次被禁,却屡禁不止,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壮族的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代表形式,造就了特色鲜明,具有独特文化个性的“歌圩文化”。由壮族历史积淀而成的“三月三歌圩”这个文化母体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是多种多样文化成分的集中表现,是壮族文化的集大成;或者说,壮族文化集中融合、凝聚于“歌圩”这个特定的文化形态上,与整个壮族的生活息息相关,互相依存,不可分割。三月三歌圩活动以青年人为主体,又以唱歌为中心,并藉以开展社交,但同时还进行抛绣球、抢花炮、舞狮子、演戏等文化娱乐活动,它是一种综合性多职能的民族文化传统事象。就其中的歌唱而言,它不仅是男女青年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而且还是广大民众满足他们求知、教育、审美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的传统节庆活动。歌圩首先是是壮族民歌的自然载体,为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提供了学习山歌和展示歌才的场所,满足了他们崇尚山歌、诗性思维的心理需求,对于壮族各类传统民歌的产生、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又是壮族民间文学的宝库,对了解和研究壮族古代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壮族三月三歌节文化是壮族文化(包括物质的文化和精神的文化)的载体。

“三月三歌节”原是一种“春秋场歌”,与壮族地区的生产周期和生活节奏有密切的关系,并与许多节日活动结合起来,成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的歌唱聚会。但随着其从“春祈秋报”向“歌唱为乐”的形式发展,以及壮族社会生活的“歌化”,往往在人们聚会的各种场合中,都经常出现群歌对唱的情景,成为临时性的歌圩形式。“三月三歌节”其内容和形式包括:

1、祭祀仪式歌会。传统的大型歌节举行之前先行祭拜仪式,有祭拜生育神(乜帝甲、乜洛甲、娅娃)、蚂拐(青蛙)、刘三姐(刘三妹)、布洛陀、囊亥(月娘)等等。祭台一般设在岩洞中和田峒上。规模较大的歌圩一般在有岩洞的地方举行,如广西田阳县敢壮山歌圩、田东县仰岩歌圩、来宾市麒麟山歌圩等等。

2、歌场交情,即倚歌择配。一般经过下列对唱阶段:(1)游歌(沿路歌)。为引起对方注意而即兴唱的一些与赶歌圩有关的山歌;(2)见面歌(初会歌)。一般是相互问候,互通姓名、住地,并相互谦恭赞许;(3)求歌。即请求与对方正式对歌;(4)和歌(接歌)。被邀请的一方,对唱“求歌”者开始唱答;(5)盘歌。即一般的对歌,双方相互盘问唱答,考察对方的聪明才智,以增进相互了解和初结情谊;(6)相交歌(甜歌)。这是男女之间彼此倾心、相互爱慕,为抒发情怀、披露心声而唱的“甜蜜之歌”,是双方交结情谊的一种标志,有初交歌、深交歌之分;(7)信歌(定情歌、赠物歌)。是男女互赠信物,以表示确定关系、结缔姻缘所唱的歌;(8)思歌(念情歌、相思歌)。恋人在“定情”之后或“会情”之时,常以各种“思歌”抒发思恋的情怀,诉说相思的衷肠;(9)离别歌(别歌、相送歌)。对歌将结束时,男女双方难分难舍而对唱的山歌;(10)约歌(约定歌、约会歌)。约定下次歌圩再见面的歌。

3、赛歌赏歌。有盘歌,即出题盘问唱答;猜歌,即谜语猜测对唱;对子歌,按楹联格式,出上联对下联;连故事歌,双方把一个历史传说或故事,按情节连接唱述。还有别具特色的抢歌、斗歌,即发歌把正在酬唱中的一方“抢”过来和自己对唱,并与之斗智、斗艺的唱答。

4、歌节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在歌节期间,伴有抛绣球、抢花炮、斗蛋、斗鸡、斗鸟、斗狗、登台阁、舞干各、耍壮拳、博扇(古俗)活动,还有土剧、师公戏、采茶等文艺演出。

一、民俗文化的概念、特征

(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概念。民俗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民间习俗、信仰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切技术与文艺。民俗文化,则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广大的海内外游客。

(一)民俗文化村、园。目前,广西建有许多的民俗文化村(风情园),这是广西最主要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西各地先后建成了融水贝江苗寨、贺州瑶族风情园、龙脊壮寨、三江侗寨、金秀瑶寨,还有正在凌云县兴建的凌云土司民俗文化村等旅游项目,使广西的民俗文化旅游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游客通过实地的旅游活动,能亲身体会到广西各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可以间接传播该地的民俗文化,对扩大该地的旅游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民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含民族博物馆)主要是对民族建筑或民俗实物的展示与介绍。这类产品以广西民族文物苑为代表,该苑位于南宁市广西博物馆陈列大楼后面,1988年建成开放,总投资280万元,占地2.4万平方米,是以广西民族建筑为主题,苑内有铜鼓巨雕、镇边大炮,建有壮族“干栏”、瑶家竹楼、苗家吊脚楼、侗族鼓楼、侗乡风雨桥、毛南族民居

5.中国民俗文化 篇五

2、地域性

3、变异性

4、传承性

5、规范性

1、自然环境决定着民俗的地域特征

2、社会环境也决定着民俗的地域性

二、试论岁时节日民俗的由来和发展。

1、岁时节日的由来:来源于原始的宗教活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将岁时视为生命的历程,春夏秋冬四时的代谢有如生命机体的生长衰亡,在旧死和新生的季节循环中,人们逐渐形成了时间更新的意识。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时间不仅具有伦理属性,同时它亦具有如生命再生的更新特征。

2、岁时节日的发展1 神话传说的嵌入2 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 3 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4 宗教节日(或其因素)的渗透5 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三、中国饮食民俗的基本文化内涵。

1、精辟凝练的饮食理论

2、无所不包的饮食的内容

3、多姿多彩的烹饪艺术

4、底蕴深厚的饮食文化心理

四、列举并分析鲁菜、苏菜、川菜、粤菜的基本特点,并写出代表菜名。鲁菜:由济南和胶东两部分地方风味组成。特点:讲究刀功、火候,味浓厚、嗜葱蒜,尤以烹制海鲜,汤菜和各种动物内脏为长。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调味以咸为主,酸甜为辅。山东自古就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名菜:油爆大虾、红烧海螺、糖醋鲤鱼,奶汤鲫鱼等。

川菜:有成都、重庆两个流派。特点:以味多、味广、味厚、味浓著称。重视选料,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号称百菜百味。名菜:宫爆鸡丁、一品熊掌、鱼香肉丝、干烧鱼翅等。

苏菜:由扬州、苏州、南京地方菜发展而成。特点:烹调技艺以炖、焖、煨著称;重视调汤,保持原汁。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产生背景:南北经济融合,隋炎帝开凿大运河,唐代经济繁荣。名菜:鸡汤煮干丝、清炖蟹粉狮子头、水晶肴蹄、鸭包鱼等。

粤菜:广东负山面海,保持古越人饮食,吸收西洋饮食。原料广采博收,追求生猛。如蛇、鼠、蝙蝠。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脆嫩不生,油而不腻。广州、潮州、东江三个流派,广州菜为代表。特点:烹调方法突出煎、炸、烩、炖,口味爽、淡、脆、鲜。配以点心、粥品。名菜:烧乳猪、盐焗鸡、古老肉等。

浙菜:盛产鱼虾,又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湖山清秀,山光水色,淡雅宜人,故其菜如景,不少名菜,来自民间,制作精细,变化较多。由杭州、宁波、绍兴等地方菜构成,最负盛名的是杭州菜。特点:鲜嫩软滑,香醇绵糯,清爽不腻。名菜:龙井虾仁、西湖醋鱼、叫花鸡等

徽菜:由皖南、沿江和沿淮地方风味构成。皖南菜是主要代表。特点: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擅长烧炖,讲究火工。名菜:火腿甲鱼、符离集烧鸡、无为熏鸭等。

湘菜: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的。其特点是用料广泛,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腊为原料,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注重香辣、麻辣、酸、辣、焦麻、香鲜,尤为酸辣居多。名菜:红煨鱼翅、冰糖湘莲、毛家红烧肉等。

闽菜:由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发展起来,并以福州菜为其代表。特点:以海味为主要原料,注重甜酸咸香、色美味鲜。烹调方法擅长于炒、溜、煎、煨,尤以“糟”(红糟,酿酒的酒糟)最具特色。名菜:雪花鸡、红糟鸡翅、拉糟鱼块、太极明虾等。

五、中国民居的文化特征

1、物质性要求: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实际需要

2、精神性要求:体现尊卑之礼、长幼之序、男女之别、内外之分等宗法伦理思想等

3、民居自然质朴的性格: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用最经济的方法,密切结合当地气候和地形、环境等自然因素建造

六、简要分析陕北窑洞、苗族竹楼、客家土楼的建筑特点

窑洞式:以洞穴栖身演变而来的住宅形式;成因:土质坚实,气候干燥少雨; 经济不发达,造屋经济 形式:靠崖式窑洞、地坑式窑洞;优点:隔热、保温、节能、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缺点:通风不好,比较潮湿

客家土楼:成因:战乱、盗匪迭起,多森林、山石;特点:封闭性好,安全性高,防御性强;聚族而居,具有亲和感与凝聚力。

苗族竹楼:成因:山区崎岖不平,气候炎热,多雨潮湿,山间虫兽侵袭,盛产木、竹材且易于加工;优点:

通风散热防湿防潮,防止虫兽侵袭,防洪,用料简单,施工方便迅速;缺点:竹木结构,使用寿命较短,火灾隐患。

七、什么是交通民俗?传统社会百姓出行的原因有哪些?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了生产生活,人们必须出行,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就开始不停地奔走,陆行乘车、水行乘舟。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交通民俗。

古人出行的动因:传统农耕文化,使古人形成强烈的守家意识,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有流浪的“癖好”,所以他们把出行看成是不得已之事。农工阶层为了服役要远行,士人为了求知博取功名而出行,商贾为了赢利要外出经商,而达官显贵乃至帝王要巡游,这一切都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行旅文化。移民、服役、游学、经商、出巡、外交构成了古人出行的几种重要原因。

1、移民:由于各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情况差别大,所以,各朝各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移民垦殖活动。分民间和官方两种。民间如:北方的“闯关东”、“走西口”;官方如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现代的“三峡移民”也是一项浩大的移民工程。

2、服役:统治阶级以发动战争或充实边防为理由,迫使许多百姓或服兵役或从军服徭役(修建军队建筑工事和运送粮草),因此服役也是古代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如陈胜吴广起义、孟姜女;如《汉书·食货志》记载百姓服劳役的情景:“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3、游学:古人读书讲求“学以致用”,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离家到京城其它地方游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同时科举制度的实施,也使得各地的文人学士赴京赶考,博取功名,以期中第后可以衣锦还乡。另外,在外游学也可结交天下名士,可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

1、春秋战国:孔子团体旅游的创始人: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一坚韧,一进取,山水比德。苏秦、张仪、荆轲等纵横家和武士是带有政治色彩的旅游者。

2、魏晋:阮籍等“竹林七贤”

3、南朝:谢灵运:游山玩水

4、唐朝:李白、杜甫、玄奘

5、宋代:苏轼

6、明代:徐霞客

4、经商:古代商人虽然处于四民之末,经商被视为末也,商人的地位不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人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也越来与重要。“商人重利轻别离”,一方面点出商人逐利的本质,同时也说明经商活动需要商人经常出行这一特点。

5、巡游:封建时代帝王和王公贵族经常外出巡游,帝王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巡游各地名山大川。同时也可了解各地风土人情。另外,封建统治者为了防止地方官吏结党营私,建立官员轮换和迁谪制度,这也使得许多官吏在宦海中奔波。

6、外交:

1、汉张骞西行

2、郑和下西洋

3、马可·波罗

八、民间口头文学的文体分类。

民间口头文学按文体来分,可分为三大类:

(一)散文体的口头文学:神话、民间传说故事;

(二)韵文体的口头文学,如民间诗歌、谚语、谜语;

(三)戏剧体的口头文学:如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民间口头文学是民众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流行于民间。是人民大众的语言艺术,运用口头语言的形式,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功能,创造出不同艺术形象,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

散文体的口头文学:神话:远古人类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用于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具有神圣性质的散文体民间文学。“神话”一词来自日语,它的本意是“神的故事”。马克思认为:神话是通过人们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可分为:

1、自然神话,也叫创世神话,解释天地及宇宙万物的来源问题。盘古开天辟地等;

2、人类起源神话,讲述人类起源,如女娲抟土造人等;

3、文化起源神话,解释人类社会各种文化事项起源,如仓颉造字、燧人氏发明火等。韵文体的口头文学

民间诗歌:打油诗:天地一笼统,井口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百万贼兵困南阳,也无援救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

戏剧体的口头文学:戏剧体口头文学包括民间说唱和民间戏曲两部分。民间说唱又叫“曲艺”,它以“叙述体”为基本特征的表演形式;民间戏曲则是以“代言体”为基本特征的表演形式

戏剧体的口头文学:戏剧体口头文学包括民间说唱和民间戏曲两部分。民间说唱又叫“曲艺”,它以“叙述体”为基本特征的表演形式;民间戏曲则是以“代言体”为基本特征的表演形式

九、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发扬中国民俗文化?1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对民俗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要与时俱进3将中国民俗文化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始终 4我们要做民俗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发扬者5政府要予以正确领导

交通运输通道的主要类型:陆路:平直大道、栈道、盘山道;水路:天然水道、人工水道;桥索:桥梁、索桥

交通工具的主要类型和分布: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可分为陆行和水行两大类,正所谓陆行以车马,水行以舟船。《淮南子·齐俗训》中已经有了“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作为流传千年的民间谚语,“南船北马”简洁生动地描述了南北民族极有特色的交通运输民俗。

水上交通工具:我国江河湖海宗多,水上交用运输工具中了繁多,按它们的结构、质地以及制作的复杂程度,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船类交通工具:船,古老的交通工具,人们受到水浮空木的启发而制造出船。最早的船是像空心木一样的独木舟。桨的出现和舟是同时的,后来随着帆的使用,船的形制和功能越来越多。船可分为:独木舟、游船、埠船、渔舟、渡船等四种。

2、非船类交通工具:主要是指没有船舶一般结构的水上运输工具,根据制作的材料不同可分为三种:竹排(竹筏)、木排(木筏)、皮筏。竹排:将毛竹去皮,反复涂桐油或沥青晾干后,数根经过处理的竹子用藤条扎紧成一排。流行在秦岭淮河以南盛产竹子的地区。皮筏:用充气的动物皮囊制作成的在水上运输的工具,主要有羊皮筏和牛皮筏两种。制作时,先用质地柔韧的圆木编成木排,下面拴上羊皮或牛皮皮囊,流行在我国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

民居依形式分类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徽州古民居、广西四川的竹楼、云南的一颗印民居和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青瓦白墙,围墙高大;房屋一般是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两层小楼。层楼迭院,高低错落;门罩以石雕或砖雕装饰而成,庭院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特点,院中有水池,种植花草盆景,各处的梁柱和栏板上雕刻精美图案;徽派民居现以西递村和宏村为代表

蒙古包:特点:便于拆装;有天窗,可自由启闭,以便通气、采光;南面开门

服饰民俗:服饰的起源:最为流行的解释是:“遮羞布”理论。“出于羞耻感而遮体”。这种学说以《圣经》为例,认为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偷吃了智慧之果后,发现自己赤身裸体,深感羞耻,于是用树叶缠身蔽体。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它是不全面的,远古人类对裸体并不忌讳,如《三国志·张严程阚薛传》记载:“日南郡男女裸体,不以为羞。”今天我们在文化研究中发现的原始人生殖崇拜、生育女神崇拜也是一个极好的证明:原始人并不认为赤身裸体是多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因此“遮羞布”说是站不住脚的。

纯装饰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认为服饰起源于装饰,服饰的发明就是为了更好的打扮自己。“美”,许慎《说文解字》解释道:“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大为美”

实用主义,是偏重于物质的。在解决温饱之后,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审美标准自然不断向高层次推进,偏重于精神内涵的发掘。

服饰的起源在于保护身体、温饱问题。在上古时期,人们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饱受苦难。为避风寒,人们兽皮加身,树叶蔽体;为了避免磕碰刮刺,人们发明了护腿护膝。兽皮、竹皮、棕榈皮成为人们的制衣原料。后来,人们又从蜘蛛织网中得到启示,学会用葛藤、粗麻、树皮等粗纤维编织衣服。住宅的产生,给人们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生活空间,为人类抵御风寒、防止野兽袭击提供了可能;同时,它也限制了人们的活动空间,限制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服饰的产生,将人类从房屋的禁锢中重新解放出来,使之无论身处何处,都能感受到体贴与温暖。保护身体是服饰产生的最初、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3、服饰的功能:实用功能标志功能审美功能实用功能

中国民俗文化按表现内容来分 :口头民俗

1、叙事民俗(神话、故事、传说等)

2、俗语民俗(谚语、谜语、绕口令等)

3、音韵民俗(民歌、民谣、口头史诗)风俗民俗 民间节日、民间信仰、民间礼仪 ;物质民俗 饮食民俗、民间服饰、民间建筑 这些分类只是大致而言,其实许多民俗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如春节里,既是风俗民俗,其中也有物质民俗、口头民俗等

6.泉州民俗文化 篇六

泉州民俗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经过长期的交流、碰撞、整合,更显示出鲜明的个性和特色,积淀深厚,绚丽多彩。

泉州的节日民俗文化尤为风光,热闹,慎重。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浴佛节,端午节,七夕,冬至等等。

元宵节,被誉为泉州人民的“狂欢节”。节日期间,城乡各地张灯结彩,元宵花灯似满天的星星,点缀在泉州元宵的夜空。千姿百态、五彩斑斓的花灯点亮,整条街成了争奇斗艳的灯河。男女老少盛装打扮,走上街头,沐浴在祥和瑞气之中。灯火三层,蘸沉檀其上,香闻数里。古人的描述足以让人领略当时泉州元宵夜的花灯盛况。泉州花灯点亮在史书里,一路照耀古今。座灯、宫灯、无骨灯、锡雕灯、走马灯、鲤鱼灯,造型美观。花灯展览、文艺踩街。万人空巷,举城同乐,随着改革开放,这一传统习俗、人文景观,已成为地方一大旅游资源并加以开发,近年确定为“旅游文化节”。如今更集光、声、电于一体,美不胜收。侨乡人陶醉在花灯的海洋里,光明之城在五彩缤纷中迈向未来。

端午节在泉州也十分红火,“龙舟竞渡”、“采莲”习俗,蔚为壮观。高高翘起的龙头,势欲腾飞。水花四溅处,飞舟如脱弦之箭,你追我赶,场面十分壮观。两岸观者人山人海,他们摇旗呐喊,一时呼声雷动,锣鼓喧天。英雄的故土,是英才辈出的地方。侨乡端午有一种游戏是当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兵的方法沿用下来的。桅杆横放,由岸上伸向海面,杆上涂抹油脂,桅杆上挂上一个里面装着鸭子的笼子。抓鸭子的人沿着桅杆快速走向桅尾抓鸭子。有人走到桅杆中途就滑跌海中,引起岸上观众阵阵欢笑。端午,侨乡把奋进和腾飞写在希望的五月。

泉州的传统艺术拥有一批风情万种、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因此,泉州又称为“戏曲之乡”、“戏窝子”。在戏台上,有优雅委婉的梨园戏,有妙趣横生的木偶戏,有韵味隽永的南音艺术,有端庄诙谐的高甲戏。

梨园戏,鼓乐悠扬,茶香袅袅,舞台上青衣花旦正唱《陈三五娘》,唱亮迷人的民间艺术。一个流传在闽粤之间的古代爱情故事,一个关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而毅然私奔的青年男女的故事,诉说悲欢、梦想与渴望。观众凝睇沉思,一段晶莹的往事,在他们的眼眸中闪动。有情人终成眷属。一扇幸福之门在祝福声里打开,聆听着春天款款而至的跫音。爱的故事在梨园戏里楚楚动人。

木偶戏的粉彩工艺,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独具匠心,巧夺天工。这鲜活的精灵,插上秦汉、晋唐的翅膀,穿越历史烟云,翔舞在历史文化名城。艺术家灵巧的双手,高超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16条纤细悬丝,牵出700余出传统剧目。上至帝王将相,下到丫环奴仆,乃至雄鸡、小猴,无不形神毕肖。一个王朝的兴衰,一段别离的故事。那小小的戏台上,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 南音袅袅,时而像岩洞滴水那么飘逸悠闲,时而像林间啼雀那么婉转多情,时而像骤雨叩窗那么激起欢悦。一条古音乐的河流,从中原古韵中流淌而来,弥散在辽阔的泉南大地。千年的音符成为翡翠般的活化石,不老的宫商角徵羽,历久弥香。一首《梅花操》,一首《八骏马》,如此的勾魂摄魄!从闽南的古厝下启程,以超越时空的方式漂洋过海,播下的种子,生长一种思念,在游子心中发芽。

高甲戏,戏如人生。美与丑之间,谁是主角?一颗南海明珠,闪亮在名城,唱响了京城。傀儡丑的活泼风趣,让满堂牛鬼蛇神竟能生辉。乡村,集镇,城市,老人们在舞台边一起咿咿呀呀地唱着戏文,已成为一道风景,那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光。时光回溯到明末崇祯时,舞台上昏君、庸臣、权宦、无赖、骗子荒唐可笑的故事,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入木三分。

如今,这些“中国不多,世界少有”的古稀艺术,仍以其旺盛的生命力,传诵于泉州城乡、海峡两岸、东南亚乃至欧美拉。在传统工艺方面,彩扎、剪纸、刺绣、竹编、雕刻„„千姿百态,纷呈异彩。在劳作生产等习俗中,泉州人无不精通,俗称“泉州兄,个个猛”,尤其是建筑、手工、做生意。

泉州的民族舞蹈也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如拍胸舞、火鼎公婆、彩球舞、车鼓舞等等。

拍胸舞,矫健的舞姿,舞出侨乡豪迈的气概。古越闽人对蛇图腾的崇拜,从岁月深处舞动起来。剽悍的男子汉组成舞队,赤脚,袒胸露背,没有任何乐器伴奏,随着领舞者一声吆喝,齐刷刷地抬起左掌,向着自己的右胸猛力拍击,接着,是右手拍向左胸,而后扬起手臂和手掌分别下击肋部和大腿,变幻有序,发出响声——噼啪!噼啪!玉驴颠步、金鸡独立、蟾蜍出洞、半月斜影。边歌边舞,情绪热烈,风趣浪漫,粗犷明快。这是闽南独特的风情画卷。

火鼎公婆,滑稽可笑的表演,引来众人或驻足观赏,或徒步追逐。扮演老公公者身穿羊羔黑裘,下穿宽筒裤,一手拿着长烟管,一手执着芭蕉扇;老婆子身穿镶边大襟红衫,下着镶边宽筒大红裤,头顶盘起高高的发髻,脚穿厚底绣花大红布鞋,一手拿红手帕,一手执着大圆蒲扇。公婆抬着一口架在木框上的大铁鼎,鼎中柴火烧得通红。侨乡人的日子在这舞蹈中,过得兴旺红火。

此外,泉州的五祖拳、白鹤拳等南少林武术,也独树一帜,享誉海内外。

泉州的多元宗教,历史长河对外开放,形成共存局面。这里不但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胜迹,还有遍布城乡的民间信仰习俗,如天后妈祖、保生大帝等,都被泉州人乃至台湾同胞尊为地方俗神而加以虔诚敬奉。

温陵迎妈祖,独具闽南特色的活动热闹非凡。春风吹拂,碧波万顷的东海之滨,开锣鼓、头旗、绣旗、执士队、神轿、凉伞、庄仪团„„人潮汹涌,簇拥着和平女神。这里是花的海洋。侨乡女身着鲜艳的红衣,手中拿着几炷点燃的香,心中表达着共同的祈愿。妈祖不但是一种信仰,也是扎根于海峡两岸民众心中的一种亲情文化。人间最为永恒的是那种泽披四海的大爱,它令天地动容,值得我们用一生珍藏。

泉州的民居建筑,以它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雕绘装饰而闻名于世。

典型的泉州传统民居建筑有很高的成就和规格,尤其是明清建造的正规的宫殿式民居。这类民居,在建筑造型上既堂皇古雅,又肃穆大方,在文化内涵上,既体现了与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相适应的封闭式主次尊卑尚礼气氛,又让人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官式大厝”,红砖建筑,墙面的红砖拼贴和镶嵌等建筑风格与欧洲起源于古罗马的红砖建筑和西亚阿拉伯建筑装饰处理十分相似。中轴对称,富丽堂皇,屋顶悬山曲线、燕尾翘脊,生机勃勃;屋下木雕石雕,精雕细刻,金碧辉煌。南安官桥蔡资深古民居建筑群,鳞次栉比,出砖入石,古色古香,气势宏伟。被称为福建的民居奇葩。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或卷棚屋顶。前后座之间有石埕,山墙之间有防火通道。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夏季南面日晒不入室内,冬季北风被后墙挡住,为闽南地区民居的最佳朝向。

泉州的人物服饰,更是独领风骚。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惠东女,还有东海埔女,曾倾倒了多少慕名而来的艺术家与采风者。

惠东女,上衣接袖衫还以褐红、蓝为主,玄色裤子上加上蓝色布边,一股三垂的银裤链开始被妇女采用;黑、绿刺绣花纹,四角有金黄穗子的褡裢;红绸布刺绣的踩轿鞋。黑、红、蓝、绿、银灰成了这个时期的主色调,具有十分和谐繁荣搭配效果。那浓烈的色彩,奇特的款式,协调的造型,与惠东沿海蔚蓝的海水、金黄的沙滩相映成趣。

东海埔女,春夏秋冬都喜欢在头上簪花插钗,成了头上的“花园”、“发髻中的彩虹”。蟳埔女服装服装简朴宽松,上衣的肩、臂、胸、腰的尺度力求与身体相协调,但衣袖均比惠安女长,穿在身上既显示出柔和的曲线,又不失女性苗条与丰满。色调以浅淡的自然色为基调,上衣为青、兰色,与碧海兰天、青山绿水相映成趣,有一种特别鲜明的色彩感观,黑色的裤,显示其稳重,宽筒裤,也是便于劳作需要。

泉州的饮食文化上,更是别有风味。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丰富的食品资源,用以传统的制作工艺,形成侨乡的风味食品有滋有味,名扬四海。那香甜而不滑腻的元宵丸,是逢年过节的家常甜点;那色香味形俱佳又经济实惠的“烧肉粽”,老少咸宜。面线糊、海蛎煎、石狮甜、衙口花生、深沪水丸、崇武鱼卷、安溪柿饼、永春老醋、安海土笋冻、泉州绿豆饼,南安花生、德化糯米糍等老字号食品,则是海外赤子魂牵梦绕、激起无限乡思乡恋的故乡风物。如今,泉州温陵美食街的落成与开业,更成为泉州风味食品的窗口之一。当严冬即将消融在点燃的红烛里,一碗汤圆飘着故乡的气息,温暖着游子的旅程。生活的滋味在过节中回味:主妇们张罗着把一个大簸箕摆放厅堂,把糯米粉和水搅拌,揉成粉团,全家大小围坐一起,笑脸如一朵朵盛开的鲜花。那白白的汤圆,象征着纯洁的亲情;红红的,象征着吉祥如意;圆圆的,象征着家庭团圆。冬至搓圆,令那些散落在故园角角落落的故事和笑声,又围拢在一起。

7.环县道情皮影艺术的民俗文化特色 篇七

关键词:环县道情皮影,民俗文化,雕刻

一.环县道情皮影的历史渊源

环县地处陕、甘、宁三省交界地带, 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 这里地广人稀, 经济发展落后, 信息闭塞, 民风淳朴, 环县道情皮影就诞生、成长、繁衍在这块具有特殊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的土地之上。它是中国皮影戏中重要的一支, 据考证产生于宋代, 兴盛于明清, 尤其经过环县道情皮影大师解长春及其四大弟子敬乃梁、杜明华、魏国诚、韩德芳的大胆革新, 道情皮影艺术体系更臻完善。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中, 它广采博纳, 汲取了陕西皮影和当地民歌、小曲的营养, 并融合内蒙、宁夏、陕西等周边地区的民歌、民乐、说书等艺术形式, 最终形成了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民情风俗为剧目题材, 高亢激越、悠扬婉转的道情为曲调, 精雕细刻的皮影为道具的戏曲表演形式, 是当地群众祭神祈福、过关还愿、祝寿庆喜等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民间艺术。目前, 环县境内仍有52家戏班, 300多名表演、雕刻艺人活跃在环江两岸, 是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上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态艺术群体。

二.环县道情皮影的民俗文化特色

民俗文化是人类在不同的生态、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下创造出来的, 并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递、演变成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化, 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也是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环县道情皮影植根于环县这块特殊的土地上, 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 始终真实地反映着当地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心声, 寄托着他们对神秘大自然的虔诚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是当地民俗文化的代表, 也融合了当地众多类民俗文化的内容。

(一) 鲜明的道教文化烙印

道教是东汉中后期形成以修道成仙为信仰的宗教, 继承发展了道家, 老、庄被道教奉为教祖、神仙, 道教的三清尊神及包罗天神、地祗、人鬼的神仙谱系也都是从“道”衍化而来, 经过千年的发展演变, 道教文化的内涵也得到不断的扩充, 极其渊博, 成为中国道、儒、墨诸家思想的荟萃, 同时也融汇了印度佛教文化的菁英。环县境内有数百座庙宇道观, 每年都在固定的时间举行盛大的宗教仪式, 道情皮影演出一直是庙宇祭祀活动的主角, 并且道情本就源于道教音乐, 于是道情皮影的道教文化特色十分显明。

1、源于道教音乐的道情。

环县道情皮影从诞生到发展, 和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伴奏音乐--道情亦脱胎于道教音乐。最初, 道士们用道情叙说修道功法、抒写崇道情怀, 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后来, 为体现“道”的精蕴, 以“道”之崇高情感感化世人, 让道教故事更加生动, 直观达意, 使内容更加具体可感, 逐渐将皮影引入了道情, 并逐渐产生了以演唱道情谋生的民间艺人。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 道情音乐慢慢脱离了原本的宣扬道教教义的传统, 向大众所需要的民间艺术方向发展, 随着元杂剧的兴盛, 道情借鉴戏曲构架逐渐自成体系, 艺人们也顺理成章的变道情说唱为道情皮影演出。当道情与皮影结合后, 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中, 道情音乐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和革新, 逐渐形成了板腔体和曲牌体共存的戏曲体系, 属典型的民族徵调式, 道情音乐有花音慢板、花音飞板、伤音慢板、伤音飞板四大板路和五十余种曲牌, 更有风格独特、沧桑廖远、悲凉豪壮的嘛簧, 前台艺人一人唱毕落音, 后台伴奏艺人众人齐声合唱, 音调一波三折, 如哭如诉, 似唱似说, 娓娓动听。

2、在庙会上演出。

自古以来, “戏台与庙宇共生, 戏曲与祭神同舞”, 环县人民在恶劣自然条件中繁衍生息, 长期以来都被大自然的威力所主宰, 心灵深处的敬畏感和神秘感逐渐转化为对神灵的心理依赖和崇拜, 通过组织庙会等民俗活动酬神、还愿、祈祷四季平安, 道具简单便携而又土生土长的道情皮影无疑成为广大民众最理想的娱神方式。盛大的庙会是村民向神灵祈求吉祥的神圣节日, 道情皮影演出一直都是必有的传统祭祀活动。庙会过几天就演出几天, 十里八村赶来过关还愿的、追凑热闹的人数以千计, 尤其是始建于明代、方圆百里最大的道观———兴隆山道观,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庆祝镇山之神无量祖师的诞辰的庙会, 会举行盛大的斋醮仪式, 宗教仪式众多繁杂, 晚上也必有一个或几个道情皮影戏班演出, 先唱神戏, 后唱其他本戏或折子戏, 娱神娱人, 周边陕西、宁夏等地区的人都赶来跟庙会, 人山人海, 摩肩接踵, 热闹非凡。另外, 环县农村在举办家堂祭祀、招祥纳福、红事喜庆、白事追祭、生日祝寿等民俗活动中, 也请道情皮影戏班承担特定的习俗礼仪。

3、与道教文化息息相关的皮影造型。

皮影是环县道情皮影的主要表演道具, 同时也是具有独立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雕刻艺术品。环县皮影种类繁多, 形式多样, 主要包括人物 (现实人物、神怪形象) 、动物 (现实动物、精怪动物) 和场景 (现实场景、神怪场景) 三大类。环县皮影中的神怪形象、精怪动物、神怪场景大多借鉴庙宇道观中的壁画、神怪塑像, 构思奇妙、雕刻精致。如神怪头梢 (环县皮影人物头和身子可以分离, 演出时身子可以换几个头, 代表不同角色, 艺人把影人的头叫头梢, 把影人身子称为桩桩) 就有大家熟知的神怪, 如寿星、关公、孙悟空、牛魔王等。如雷震子的桩桩, 长一对肉翅, 魁星头梢, 赤发蓝面。神架子是神仙驾云的组合影片, 也称“云朵子”和“神仙朵子”, 和庙宇壁画中驾云的神仙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更显得夸张、艺术化, 且每个影片都有特定的寓意。神仙乘坐的动物称为神坐, 也称神骣, 如鸾鸟, 是三霄娘娘的坐骑, 麒麟, 是温太师的坐骑。神怪场景更是与神话故事、庙宇壁画、雕塑紧密关联, 如菩萨专用的座堂莲花宝座等。

4、包含浓重道教文化色彩的传统剧目。

剧目是剧种生存发展的基础, 环县道情戏有许多流传至今的优秀剧目, “内容是宗教的, 形式是文学的”是道情传统剧目显著的特点, 它始终贯穿着高台教化、因果报应、惩恶扬善的朴素的道教思想, 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事故、乡土风情为内容, 神多、鬼多、怪多。

直接取材于神话故事的剧目如《白蛇传》《三打白骨精》《龙王》《寿星》等;显示神佛威力或神佛为民间赐福的“神戏”, 如《天官赐福》《大赐福》等, 而且在其它剧目中也常常有衍演求神应验、神怪相助等情节, 如《葵花镜》中, 孝顺媳妇孟日红割肉熬汤孝敬婆婆, 在割肉中就有土地神护法, 血染地皮, 但不让她受疼痛折磨。

(二) .皮影造型中彰显的中国服饰文化特色

按说服装, 对人类来说, 蔽体御寒是它的首要功能, 但人类服装文明, 自走出了唯一实用目的时代以后, 它的功能就复杂了, 尤其在中国, 自古服装制度就是君王施政的重要制度之一, 服装不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徽, 一种符号, 更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使人人各守本分, 不得僭越。在中国传统中, 服装是政治的一部分, 其重要性, 远远超出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在环县皮影中, 人物头梢造型由头饰和脸谱两部分构成, 头饰是区分人物阶层和官职高低的主要标志, 有冠、帽、盔、巾和无头饰等5类。如王帽, 是帝王头饰, 为金色底, 上雕龙、火焰、云等图案, 帽前缀黄色绒球, 帽后有两根朝天翅;风冠, 是贵族妇女的一种头饰, 底边为金色, 顶雕有凤凰, 额头雕有串珠, 按式样分为大凤和二凤, 按人物分为小旦、正旦、丑旦以及老旦等;丞相戴的头饰称为相帽, 斗型, 饰有绒球, 祥云等图案, 帽后有较长的帽翅;元帅或武将戴的头饰称为帅盔, 按官职分为武状元、元帅、先行、中军等, 按式样分为平顶和尖顶两种。

皮影影人身子既为“桩桩”, 由胸、腿、大臂和手等10个部件组成, 皮影服饰与戏曲服饰基本相同。桩桩的服式、图案和颜色, 是区分人物身份和贫富贵贱的重要标志, 如帝王将相及天官、阎君的服饰———龙袍, 圆领大襟, 饰有云龙、花朵及凤凰等图案, 下摆及袖饰有海水朝阳等图案, 有红、绿、黄、白、黑等5种颜色, 皇帝穿黄色龙袍, 腰间无玉带, 皇后和贵妃的龙袍饰彩凤牡丹等图案。

无论是皮影中的头梢还是桩桩, 都以饰物、图案、颜色区分, 分别代表剧中人物角色的身份、地位、职业, 如贵妃的头饰, 上雕珍珠吊、凤凰等, 平民、家仆的头巾简约平淡, 饰物少或无饰物;又如皇帝、天官的袍子上绣云朵、龙等, 武将服饰步錾, 饰有鱼鳞甲片, 背上錾旗饰有龙虎、狮等图案。

(三) 淳朴但又精巧的民间传统工艺特色

民间传统工艺, 一般指具百年以上, 历史悠久, 技术精湛, 世代相传, 有完整的工艺流程, 采用天然材料制作,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享有一定声誉的手工工艺品种和技术。环县道情皮影在皮影雕刻、乐器制作、道具制作等方面都有显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尤其是环县皮影, 由地地道道的民间传统工艺制作, 造型精美, 雕刻奇巧, 极有工艺美术价值和观赏收藏价值。

1、皮影雕刻。

环县皮影造型、雕刻风格深受陕西皮影风格的影响, 尤其是陕西西路皮影雕刻代表人物尚线匠和乔线匠。环县皮影雕刻的工艺极其复杂, 要经选皮、炮制、裁皮、过稿落样、雕刻、着色、封色、整理出水、装订加杆等十多样工序, 才能完成制作。

环县皮影的雕刻工艺巧妙的继承了以镂空为主的剪纸手法, 细小花纹先用凿刀凿好, 然后再用刻刀刻出其他纹样。刀法顺序一般是先里后外、先难后易、先繁后简, 刻凿的顺序是从上到下。刀法一般有拉刀、定刀、推皮、回转、顿挫、明刀、暗刀、凿刀打眼等, 用刀讲究准、快、稳, 刀路明晰。线条有实线、虚线、虚实线、暗线、绘刻线等技法。实线由虚刻镂空, 去皮留线刻成, 其余部分镂空, 多用于生、旦、须生、丑的脸谱以及部分装饰图案的雕镂;虚实线, 是沿形体实线的两侧顺线, 突出形体实线, 表现出形象的富丽堂皇, 多用于皇宫、贵妃、姬妃、仕女的服饰及衬景、道具等;暗线, 只须将斜刀顺形体线划过即可, 多用于影人的着力点, 如脖颈、手腕、腰端等处;绘刻线, 是以笔墨代替刀纹, 多用于皮影的装饰。如衣物的飘带、小道具等。

2、乐器、道具制作。

环县道情皮影在演出时所用的乐器, 多由艺人自制, 如甩梆、渔鼓、简板、四弦等, 虽貌不惊人, 但音色独特, 在表演中音调和谐, 各具特色。四弦是环县道情皮影演出时的领衔乐器, 主要用于唱腔伴奏和丝竹曲牌演奏, 共有四根弦, 音色洪亮、优美, 由音筒、弦担子、弦轴、弦、音环、弦码、弓、弓毛等构成, 音简一般由椿木、桑木挖空制成, 弦担子和弦轴一般用椿木、杏木做成, 外弦用丝弦, 内弦用羊肠弦。因为直接关系到音质、音色、音准和演出时的整体声音效果, 四弦制作的工艺要求较高。

环县道情皮影演出时的道具和附件种类繁多, 除演出用皮影件、乐器、还有如把子、灯具、亮子、毛口袋、勾城绳子、舞台架子、箱子等用具。这些用具绝大多数都是艺人们自制, 如演出用的亮子, 过去艺人用白纸糊在木框上, 透影效果不错, 但容易损坏, 现多用白布和玻璃纸, 便于携带又耐用。

三.结束语

环县道情皮影除了上述三个方面较为鲜明的民俗文化特色外, 还有如吉祥文化、神秘文化、节日文化、民俗礼仪文化等民俗文化特色, 由于篇幅有限, 这里不一一冗述了。

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基础, 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保护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就是固守我们民族的根脉。探讨环县道情皮影地域民俗文化, 绝不是简单地“发思古之幽情”, 而是为了在做好环县道情皮影这朵艺术奇葩的保护传承工作的同时, 把历史民俗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促进发展, 造福一方。更是介绍环县优秀的民俗文化, 抛砖引玉, 希望引起专家学者们的重视, 为本地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环县道情皮影志编撰委员会.《环县道情皮影志》[M].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2]甘肃省环县道情皮影编委会.《环县道情皮影》[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3]王向峰, 王世德, 王善忠等.《文艺美学辞典》[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 987.

8.从剪纸艺术浅析民俗文化 篇八

关键词:剪纸:艺术;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9-0078-02

中华大地,流淌了五千年的文明血脉,华夏民俗,铭记着老祖先的生生不息,民间剪纸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活动。

民俗是我们民族精神、道德传统以及凝聚力的载体,剪纸是中国最古老民间习俗、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朴素的思想情感、悠久的、精湛的手工技艺都融入到薄薄的纸片上,灵巧的双手,一剪一刻一琢磨,便幻化出千姿百态的美丽图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代代传承的剪纸艺术,反映出中国深邃的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

现在过新年,贴窗花仍是中国某些农村的重要民俗。因为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剪纸保留了大量古老风俗和文化。传统的窗花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有戏曲人物,花卉、草虫鱼兽,喜庆图、门窗花饰、灯彩花、龙船花丰富多彩,百般变化,寓意多端,洋溢着欢快,健康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深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民俗的某些观念决定了剪纸的内容取向和表现形态,形成了民间剪纸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

剪纸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祖先赋予我们的历史精神。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剪纸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一民俗艺术来自于民间,造福于民间,繁荣于民间。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日渐被大家认可、喜欢并使用着,当一年又一年的隆重节日开始时,它为我们增添更多的节日气氛和浓郁的喜气,美丽的剪纸在节日里闪亮起来。

1 民俗文化与剪纸艺术

民俗或风俗是创造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文化现象。据考证我国可以说是世界上较早使用“民俗”概念的国家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开始用“民俗”这个词,孔子曰:“移风易俗”。民间剪纸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活动。它的大部分都是以民俗为基础,与民俗活动有紧密的联系。同时,它的内容与形式又充分反映民间风俗的各种事象,它与其他民间艺术,民间游艺,特别是民间习俗,都是密切地互相交织在一起的。

民间剪纸,题材来源于现实生活和传统的民间文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企盼、追求与向往,也表达对主人的祝福。民间剪纸图案并不单是根据客观自然形态来造型的,而是以寓意、联想的形式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寓意、联想的形式或通过吉语谐意,或通过指物会意,或通过感情等手法,使图案富于理想的幻觉,表达美好的愿望,以求奇幻想、愿望、趣味于图案,唤起民俗感情上的共鸣。

剪纸就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举凡岁时节令、居住、服饰、诞生成年、婚葬、寿筵,都在剪纸中得到了反映。

以岁时节令为例。正月初一家家挂春幡、贴窗花;正月十五闹花灯,灯上要贴剪纸;三月清明,祭品上要摆放剪纸,表达怀祖之情;五月端午,剪贴“五毒”,以之避疫;七月初七姑娘们相聚一起,剪花样、赛智慧;九月九重阳节,剪刻重阳旗,寓示步步登高;十月一日寒农节,晋北地区用五色纸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在门前或坟地焚烧,寄托生者对亡人的哀思。

2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

(1)具有万剪不断的结构,力求构图新颖化、线条流畅化、色彩明快化。

(2)带有浓厚的欢乐和吉祥色彩,多用谐音和象征寓意手法表现,是典型的理想化创作方式。

(3)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吟咏着生命、民族繁衍和美好愿望的主题,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

(4)剪纸艺术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谐音寓意、谐音是民间图案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它利用字的谐音,运用花鸟、鱼虫等图案造型去表达美好的愿望。以求得吉祥。如“金玉满堂”,将“金鱼”谐音为“金玉”,图中荷花、荷叶、水草的描绘象征荷塘,“堂”谐音为“塘”,“金玉满堂”表示财富之乡,以象征富贵常在。后来也有的把“金玉”称为有才学的人,形容家族人才辈出。再如“喜上眉梢”图案,也叫“喜鹊登梅”,喜鹊在民间被认为是一种吉祥的鸟,人们把喜鹊的到来作为报喜的象征,“梅”与眉梢的“眉”字谐音,喜鹊站立在梅枝上呜叫,象征着喜事已到眼前。在民间图案中谐音寓意的形式很多,如石榴、南瓜、莲蓬的多子多福,鸳鸯、蝴蝶并蒂花卉的爱情永恒,喜鹊的报喜、牡丹的富贵、花生的长寿、和合二仙的友谊深厚、缠枝花卉的支脉蔓等等。谐音寓意的如青果、桔子的清清吉吉,白菜的青青白白,花瓶的平平安安,双鱼的年年有余,鱼水交融,雄鸡的吉祥,鹿(禄)的进仕,福字的长生不老等等。有些剪纸则直奔主题如麒麟送子、观音送子、老寿公愤状元及第等。这些喜闻乐见的题材一经纤纤细手的剪雕,便生机盎然,寓意深沉。剪纸的传统纹样离不开鱼、鸡(鸟)、花、瓜果、走兽,也离不开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主题纹样有鱼莲纹、鸡鸟纹、石榴牡丹纹、老鼠瓜果纹、葫芦纹、狮虎纹、虫草纹、娃娃纹、神话纹、故事纹、组字纹、农事纹、猪羊纹、器皿纹等等。

总之,剪纸艺术与民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难以割舍的联系,它们是互相依托、互为表里、互相促进、融汇交织在一起的。

3民间剪纸的品种与民俗应用

3.1窗花

窗花是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品种。其他剪纸品种都是在窗花基础上的发展与延伸。南北各地农村在春节期间都要贴窗花,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

窗花可分为单色窗花、彩色窗花和纸塑窗花3种。彩色窗花又有染色与衬色之分。染色窗花以河北丰宁、蔚县所出最为著名。先刻后染,色泽明艳,光影效果极佳。衬色窗花以广东佛山所产最为著名,用金箔纸或银箔纸剪刻出主体纹样,背衬各色彩纸,金碧辉煌、富丽典雅。这种做法叫做“铜衬料”。纸塑窗花以陕西渭南地区所作最有代表性。用各色彩纸剪拼形象,人物头面用白布包裹棉花,再作彩绘、开脸,形成浮雕状造型。

窗花的表现题材极其广泛,戏剧人物、历史传说、花鸟虫鱼、山水风景、现实生活及吉祥图案均可成为窗花的表现内容,可谓无所不有。其中又以寓意吉祥的窗花数量最大。

3.2装饰剪纸

早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了剪纸在室内装饰中发挥作用的先河。经过千余年的传承发展,装饰剪纸的品类日渐丰繁,民间剪纸中的挂签、顶棚花、炕围花、灶头花,均属装饰剪纸。

挂签是贴在门楣上的剪纸,上沿贴牢,下面大部悬空,可随风飘动。挂签又叫“挂钱”、“挂千”、“过门笺”。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说:“挂千者,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飓,贴在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者,乃佛前所悬也。是物民户多用之。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者,日小挂千,乃市肆所用也。”山东南部、江苏北部的郯城、邳县等地又有套色挂签,俗称“换堂于”。其法取五色彩纸剪刻成型,局部刻断,各部分相互调换、镶嵌,形成色彩绚烂的装饰效果。

顶棚花是贴在天花板上的剪纸。中央是一张大型的团花剪纸,四角贴上角花。这种布局俗称“四菜一汤”。民间新屋落成。新糊顶棚,以及过年过节、办喜事等都要换贴顶棚花。

炕围花是沿炕周围贴在墙上的剪纸。炕围花的作用不仅是装饰墙面,还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以团花为主的对称布局,造成了很强的向心力;完整的装饰层次加强了室内祥和富足的气氛,暗示着生活的理想。

3.3特种剪纸

特种剪纸是在窗花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纯观赏性剪纸,这种剪纸具有较单纯的审美价值,做工精湛,风格高雅,经过装裱或裟框,置于室内以供观赏。

上一篇:商务礼仪实习体会下一篇:《人体里的“红河”》阅读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