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民族团结免费

2025-01-16

加强民族团结免费(精选8篇)

1.加强民族团结免费 篇一

统揽历史和现实不难发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礼貌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新征程,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同时,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更要团结一致、凝聚力量,始终确保民族团结提高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既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民族工作、巩固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民族工作是做得最成功的,其中最基本的经验是就坚持党的领导。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站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立场,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提高事业,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其贯彻到民族工作各领域、各环节。要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提高教育,进取培育民族团结提高意识,推动中华民族构成凝聚力更强、包容性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团结是宝,稳定是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仅有时刻牢记教诲,才能坚持高度警惕,与各种危害民族团结的言行开展斗争,让民族团结之花始终盛开在中华民族的大花园之中。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新时期对民族团结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齐”,团结一心,开拓进取,为推进我国民族团结事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

2.加强民族团结免费 篇二

一、实现中国梦,必须消除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

现阶段,影响中国各民族团结的因素主要有:

(一)狭隘民族观念的影响

中华各民族的民族观念总体上是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但也有狭隘的民族本位思想。建国以来中国积极倡导各民族一律平等,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在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氛围中,各民族的民族观念不断融合。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有些民族观念中的狭隘因素开始显露,各地区都强调局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较之于东南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了,为了保障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家实行了对口支援的政策的倾斜、资金的支持,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由于诸多原因,民族地区的发展仍将落后于全国的发展,造成民族地区群众的民族自卑感,只从横向的比较中看到差距,没有从纵向的历史发展、文化科技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

(二)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巨大。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经济落后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还将继续存在。“据统计,中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有538个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2004年,民族自治地方人均生产总值只有全国平均数的67.4%,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数的71.4%。全国2 600多万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人均收入低于637元)占到了近一半,达1 300万人。”[1]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生活水平的差距,引起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的情绪失落。

(三)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退化

中国少数民族大多地处边疆,土地贫瘠甚至沙化,如新疆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在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绿洲面积只占4%,却生活着全区人口的95%,绿洲地区城市人口密度达328人/平方公里,全区水资源开发比例接近50%,部分地区用水超过安全警戒线。一些地方的过度开垦或过度放牧使土地沙化、草场退化现象触目惊心。根据2009年新疆自治区环保局的数据,全区天然草场85%已经退化,产草量下降了30%~50%。”[2]生态环境的恶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是致命的,民族地区人才、技术、工业基础都比较薄弱,生态环境是当地百姓生活的依托,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剧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忧虑感,形成对外来经济开发者的不满,对外来投资者和政府敌对。

(四)民族宗教文化的因素

中国各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文化传统,各自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的发展水平,进步方式是不同的,一些民族地区还保持着自己原生态的民族习俗的生活方式。“在新疆有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等十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信教人数超过1 100万,占全疆总人口近60%,此外还有人数不等的群众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佛教等。”[2]据有关方面统计,“仅新疆1 100余万穆斯林群众拥有的清真寺数量就达到18万余所,与中亚五国的清真寺总数基本相当。”[2]信教群众虔诚的宗教信仰容易被别有用心的分裂分子所利用,以宗教的形式掩盖其政治目的,蛊惑不明真相的信教群众参加分裂活动,宗教的社会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五)民族地区少数领导干部贪污腐败行为引发的负面影响

民族地区少数领导干部不注重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一些干部为了自己的政绩和提拔,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大兴土木,拆迁民房,搞整齐划一;只讲经济效益,盲目开发和引进,甚至家族意识,裙带关系,与百姓争利。不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和风俗习惯。个别干部道德败坏、违法乱纪,不公正、不作为,引起民族地区群众不满,引发民族纠纷甚至群体事件,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形成部分群众的抵触情绪。

(六)境外民族分裂势力的破坏因素

中国有30多个少数民族是跨境民族,与15个国家接壤,稳定民族地区就是稳定边疆安全。近年来,境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指责中国内政,破坏中国的民族团结,其用心之险恶,天下人皆知。中国境内的极端分裂主义势力与境外势力里应外和,制造的一系列恐怖事件令人发指,使民族地区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遭到破坏。

二、加强民族团结的有效途径

民族团结是国家稳定的前提,国家稳定是各族人民的福祉。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心声。

(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大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打破民族狭隘观念,培养公民的民族平等意识,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公民道德教育中,纳入各级各类学校的公共课教学中,在青年大学生中建立国家认同,民族认同观念,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作为政府的职责和使命,要树立全国一盘棋观念,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努力实现共同富裕。我们要集中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着力解决当前民族地区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运用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继续支持民族地区建设,对口帮扶,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生产力,维护好民族地区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把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科技、文化事业,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把国家和发达地区的支持、与民族地区的自主创业、自我发展结合起来,既要有资金和人力、物力的投入,又要有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要培育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再生能力,把国家的优惠政策、各地区的帮扶转化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的创造力。

(四)坚持反腐倡廉,建立对权利的制约机制,培养为民服务的高效自律的干部队伍

各级领导干部是社会道德的风向标,社会各方面的管理权力和资源都掌握在他们手中,社会赋予他们太多的关注、期望和责任。领导干部不能廉洁自律,将给社会带来责任的推诿、道德的滑坡、贪欲的横流、法律的践踏、社会风气的严重败坏,甚至亡党误国。只有治吏才能治国。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决定,我党的干部队伍应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是人民的公仆。把不愿意为人民服务、不愿意当人民公仆的腐败干部清除出干部队伍,要建立廉洁、高效,自省、自律的人民信任的领导干部队伍。

(五)尊重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传统,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

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和民族问题对中国的内政发难,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诋毁,希望前苏联的“和平演变”的一幕在中国重演。他们打着各种“人权”的旗号,利用人们对现实的困惑和不满,欺骗信教群众的感情,挑起暴力事件威胁中国的安全,甚至是草菅人命。我们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和宗教文化传统,关心和支持正当的民族宗教活动,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错综复杂,要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为社会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服务,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团结的统一战线。

(六)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打击各种恐怖活动

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中华各族人民的期盼,我们要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要用团结、教育、疏导和化解的方法解决各民族之间的经济纠纷,要用发展经济的办法缩小民族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要充分信任和依靠民族地区的干部和群众,协调好民族习俗纠纷,处理好伤害民族关系的事件。对违法犯罪行为、民族分裂活动、恐怖事件,不论涉及哪个民族、任何宗教信仰、任何思想动机,都要依法惩处。对于极少数蓄意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恐怖事件的犯罪分子,要坚决打击。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打击民族分裂和恐怖活动,是中国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民族分裂势力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敌人。要积极预防,开展扎实有效的教育和排查工作,使各族群众认清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政治颠覆的实质,提高防范意识。

广泛发动和依靠各族干部群众,坚决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努力。

摘要:阐述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分析当前中国影响民族团结的主要因素,提出加强民族团结的有效途径,指出了只有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反腐倡廉,尊重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传统,坚决打击恐怖活动,才能不断加强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加强民族团结免费 篇三

材料一 金城公主上言,请以今年九月一日树碑,……其碑文曰:“维大唐开元二十一年,岁次壬申,舅甥修其旧好,同为一家。往日贞观十年,初通和好,远降文成公主入蕃。”

——《册府元龟·外臣部·和亲》

材料二 初,吐蕃达磨赞普有佞幸之臣,以为相。达磨卒,无子,佞相立其妃綝氏兄尚延力之子乞离胡为赞普,才三岁,佞相与妃共制国事,吐蕃老臣数十人皆不得预政事。……又不遣使诣唐求册立。

洛门川讨击使论恐热,性悍忍,多诈谋,乃属其徒告之曰:“贼舍国族立綝氏,专害忠良以胁众臣,且无大唐册命,何名赞普?吾当与汝属举义兵,入诛綝妃及用事者以正国家。天道助顺,功无不成。”遂说三部落,得三万骑。是岁,与青海节度使盟举兵,自称国相。

——《资治通鉴》卷246

材料三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民犷而好斗,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吐蕃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乃立宣政院,其为使位居第二者,必以僧为之,出帝师所辟举,而总其政于内外者,帅臣以下,亦必僧俗并用,而军民通摄。于是帝师之命,与诏敕并行于西土。

——《元史》卷202《释老传》序

材料四 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为分院往镇,亦别有印。……至元初(1264年),立总制院,而领以国师。二十五年(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

——《元史》卷87《百官志·宣政院》条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城公主请求树碑的原因。

(2)材料二记述了吐蕃什么样的历史事件?材料中的洛门川讨击使联合部属和青海节度使举兵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

(3)从材料三、四中可以看出我国从何时开始设立什么机构管理吐蕃?这个机构还有什么权限?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机构设置的历史意义。

材料五 雅鲁藏布江谷地示意图。

(4)图示区域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铁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简要分析影响该铁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

(5)雅鲁藏布江谷地地热资源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6)雅鲁藏布江谷地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请依据雅鲁藏布江的水文特征,简要分析协调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材料六 2008年3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的审议。他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要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同西藏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全力维护西藏社会和谐稳定。”

——《胡锦涛总书记参加西藏代表团审议侧记》

(7)试从辩证法的角度说明胡锦涛要求“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同西藏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的正确性。

(8)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高度重视西藏的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

参考答案:(1)纪念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同松赞干布结婚,促进吐蕃与内地联系不断加强之功;吐蕃希望借此与唐朝中央政权保持长久和好局面,发展相互间的友谊。

(2)历史事件:记述了唐朝后期吐蕃因赞普继承人问题而引起的一场内乱。原因:佞相立綝妃兄之子为赞普,“无大唐册命”。反映吐蕃的赞普须经唐朝中央政府进行册封,才能成为合法继承人。

(3)设立时间与机构:元朝政府开始设立宣政院管理吐蕃。权限:宣政院还“掌释教僧徒”,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历史意义:元政府在西藏地方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实行有效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

(4)拉萨布达拉宫 青藏铁路 影响因素:①合理布局交通网,结束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②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有利于青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③加强西藏同内地的联系,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维持西藏的长期稳定和发展;④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5)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6)有利条件: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降水较多,灌溉水源充足;地势较平坦。关系:雅鲁藏布江水量丰富,落差大,多峡谷,水能丰富。因此,在利用这里的水资源进行农业开发时,要注意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护生态平衡。

(7)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它要求将一般性号召或政策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也就是要将中央政策与西藏地方发展之路相结合。同时,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还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西藏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时,应从西藏自身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

4.第三讲: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篇四

(根据国家民委研究室理论政策处张谋处长在教育部社科司2010年2月全国普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会议上的讲话改编)

2008年3月14日,少数不法分子在西藏拉萨制造了打砸抢烧暴力事件,烧死或杀死藏汉群众18人,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2008年3月15、16日四川阿坝、甘肃甘南分别发生打、砸、抢暴力事件。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7·5”事件死亡人数达到140人。几起事件都关系到了民族问题。

对于民族问题,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简单谈一下。第一个方面是对民族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第二个方面是对党的民族政策的理解,第三个方面是对当前民族工作形势的认识。

第一个问题:对民族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呢?古今中外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民族问题有三个关系到。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关系到人民的幸福安康。具体来讲我们怎么去认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三个眼光来认识这个问题。

第一个是世界的宽广眼光,第二个是历史的深远眼光,第三个是全局的战略眼光。我们讲世界的宽广眼光,主要是讲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民族的世界,我们全世界有多少民族,其实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估算有2500多个,也有的学者说有3000,民族的数量比国家的数量多得多。所以大多国家都是多民族的国家,以前所说的单一民族已经变成多民族的国家,比如英国和法国。法国的议会是白人的国家,足球队是黑人的国家。2005年巴黎发生骚乱,当时萨科奇任内政部长,法国移民第一代的待遇不错但到了第二代,他们认为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有大量失业引起骚乱。这和民族有关系。一般来说有民族存在就会有民族问题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发达国家有在发展中国家也有,资本主义国家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美国的黑人问题,加拿大的魁伯克问题,英国的北爱尔兰问题,法国的科西嘉问题,西班牙的巴斯克人问题,还有斯里兰卡的泰米尔猛虎组织以及俄罗斯的车臣问题。可以说历史上很多的重大事件都和民族问题有关,二战后全球大的纠纷冲突有332起,和民族问题有关的有278起占80%,这样看来民族问题的确是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一个重大的问题,不容忽视。也可以说是全球性的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们回顾20世纪以来,有三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主要是一些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席卷了亚洲的广大地区,称为“亚洲的觉醒”。后来扩展到非洲、拉美。像朝鲜的3.1运动,中国的5.4运动,印度的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运动,这些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我们认为是进步和正义的,由几大帝国如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瓦解了。第二次的世界民族主义浪潮,发生在二战以后到60年代初,在这中在亚非拉和大洋州,建立99个国家独立,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在这一次浪潮中基本被摧毁。这次浪潮的矛头指向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本质上是进步和正义的。影响我们当前的是第三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这一次是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的过程中爆发的。苏联从一个变成十五个,南斯拉夫从一个变成六个,捷克斯洛伐克一个变成两个。这一次民族主义浪潮民族意识很强,宗教意识很强,分裂和独立的意识很强,而且更突出的是它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共产党领导。

回顾这三次民族主义浪潮,我们要知道民族主义的思想、运动、影响是始终存在的。100多年来对世界格局的改变是深刻的。在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中,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解体了,那为什么中国能够抗住这次的冲击呢?主要的是有没有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能不能有效的维护民族团结。有的国家受到了冲击比如卢旺达,在1994年发生了大屠杀。卢旺达是两大民族:一个是图西族,一个是胡图族。卢旺达独立后两民族的利益分配没有建立好的机制,在冷战期间有的问题受到压制,冷战后矛盾爆发,发生大屠杀。这个国家原有750万人,100天内死亡100万人,200多万人逃亡。所以说一个国家有没有好的民族政策是一个国家成熟的标志。

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华人都多,印度尼西亚苏哈托时代对华人既打又拉,华人经济实力强和本地人民族问题缠在一起,当民众对政府有意见时就转嫁给华人,而马来西亚的民族政策就开明的多,马来西亚比印度尼西亚经济发展好的多。中国要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经验教训。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和民族问题也有关系,在斯大林时期搞大俄罗斯主义,认为民族问题解决了,思想上也放松。1937年到1944年苏联为了保障西部领土的安全,把20多个民族400多万人迁移到西伯利亚和东亚地区,其中11个民族整体迁移,这些民族不被信任包括车臣人。勃列日涅夫时期对民族问题视而不见,戈尔巴乔夫从极”左”转到极右,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引发民族分裂主义泛滥。从1987年1月到1988年发生了300多起民族骚乱,最终苏联在政治危机、经济危机、民族危机综合作用下走向解体。苏联解体后车臣问题严重,民族仇恨很深。邓小平曾说苏联问题让我们知道要把坏事变为好事,把好事变为传统。

第二个是历史的深远眼光,在宪法中庄严的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句话概括了过去反映了现实,也昭示着未来。中国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之间有融合的成分,56个民族中汉族血统最杂,汉族如滚雪球越来越大。再有羌族用自己壮大别人,很多民族有他的血统,自身越来越小。古代阿拉伯人来到中国和很多民族通婚形成了回族,其他民族也是这样的。20世纪初“中华民族”这个词才出现,但却概括了5000多年民族发展的历史。孙中山时代提出驱除达虏,但中华民国成立后就该为吾族共和。回顾历史没有各民族的团结和联合就没有泱泱大中国。汉族是最大的民族发挥主要的作用,但其他民族也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同志说过少数民族很大程度的帮助了汉族,他们加入了祖国的大家庭就在政治上帮助了汉族。进一步说我们的祖先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三大宝贵遗产,第一是广大的国土,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第二是众多民族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大家庭;第三是灿烂的文化。北京语言中有其他民族的语言成分如胡同、涮羊肉、旗袍等。回顾历史哪个朝代民族问题处理得好哪个朝代就强盛。

第三个是全局的战略眼光,我们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看待民族问题,也就要了解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概括起来是五个字,一是多,就是民族成分多人口数量大;二是广,分布广泛,相对聚居;三是边,地处边疆位置重要;四是丰,地大物博,资源富足;五是穷,发展相对滞后,建设任务繁重。多:汉族占90%多,少数民族只是相对少。广:大杂居小聚居。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西部12个省区市,占全国少数民族70%以上。边:陆地边境线2.2万公里,少数民族地区有1.9万公里,县级单位135个,107个在少数民族地区,2000万人,一般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为边境安全作出巨大的牺牲。云南边境一个村在越南自卫反击战后有78人,78人有87条腿。西藏边境有一个乡只有三个人,父亲是乡长女儿是文书,因为那是中国的领土。在边境就是放政治牧种军事田,即使不能收,只要种就是本国领土。丰:民族自治地方占全国64%,人口不到10%,从黑龙江的瑷辉到云南的腾冲划一条线,以东是季风区,农业为主人口密集,以西高原沙漠干旱半干旱地区,牧业为主人口不多。资源丰富。穷:经济文化较落后,突出的是吃饭难、看病难、行路难、上学难。云南的高山峡谷靠滑索外出。没有民族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中国历史特点:天下已定边未定,天下未乱边已乱。

第二个方面怎么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要解决民族问题就靠好的民族政策和策略。总得看就是“4+1”。4就是四条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1就是一个关键,大力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民族平等是民族政策的基础,是宪法原则。平等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平等享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的权利,享有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每个民族都有全国人大代表,人口再少也要有一名代表。民族问题和宗教联系紧密,少数民族有群众性信仰宗教的特点,比如藏族等。比如党员不可信仰宗教,但少数民族就有入党的,可以参加一些活动但不可为宗教领袖。全国代表大会政协会议就有七种文字翻译,方便少数民族,在人民币上就有少数民族的文字。风俗习惯也很重要,比如入土和入口问题。回族不吃猪肉,只是群众的一条。历史上在这方面对回族有歧视,在现在也有这样的事情出现。1993年有个从台湾引进的脑筋急转弯就提出回族不吃猪肉是因为回族的祖先是猪,这个类似事情在1933年也出现,引起穆斯林回族不满,甘肃有大规模游行示威。民族团结是核心也是根本原则。3.14后在一些地方针对藏族民众出现了四拒,拒住拒餐拒载拒卖。7.5事件后在浙江有辞退维吾尔族员工的事情,中央出台文件专门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3.14和7.5事件后我们的定性:既不是宗教问题也不是民族问题,而是严重的暴力犯罪问题。

我们要怎么样正确的认识民族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首先要讲的是法律的尊严。处理这些问题,不能把与民族有关的事情就等同于民族问题。如果简单的处理这个问题,那是不是就把“七五事件”等同于汉族与维吾尔族的冲突了?那就成为了民族对立了。宗教问题也是一样。“七五事件”首先它是个违法犯罪问题。处理民族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考虑民族因素。

接下来我们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有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

为什么要搞民族区域自治?这不是心血来潮,而是长期探索的结果。我们也曾借鉴苏联的经验。但后来考虑到,如果用苏联的方法,会有被大国操纵的风险。我国第一个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它比新中国成立的还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中国是个大杂居,小聚居。苏联不是不想搞单一制,而是苏联的现实情况决定了其搞不成。美国是个移民国家,而中国是土著民族。中国也不是高度城市化的国家。所以,在中国国情的条件下,我们搞了民族区域自治。这样做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同时要知道,民族乡不是自治地方,因为自治乡太小,自治权行使不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很快,也证明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同时,民族区域自治不容质疑,不容动摇,不容削弱。

各民族共同繁荣,这是根本立场,这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例子:一,西部大开发,于1999年提出,背景是当时中国有条件搞西部大开发,如果西部不发展起来,我们就会很危险。西部大开发首要任务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中央的决心很大。二,扶持人口交叉民族地区的发展。这些地区发展比较滞后。中央提出不能让一个民族掉队。这些地区的人口加起来有63万人,这些人口大都是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的。三,兴边富民行动。对边境地区,中央会加大扶持力度。这实际和民族关系密切相关。有人提出有没有必要对少数民族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我认为有必要,因为这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条件。一定的照顾、倾斜是有必要的。如高考加分问题,不在乎加多少分,但是原则立场不能动摇,具体加多少分怎么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大力培养任用少数民族干部。这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少数民族干部较了解民族地区的情况,有些话容易说。若没有少数民族干部,很难使少数民族参与到国家的管理。对此,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创建民族大学等。有个问题,国家机关中少数民族干部较少,国家对此也在探索具体解决办法。

总之,平等、团结、自治、共同繁荣、培养任用少数民族干部,这五个方面就构成了我们国家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需要我们全面把握,正确执行。

第三个方面,对当前民族工作形势的认识。

这是社会各界最关注的。中央是很清醒的。我们首先要吃透中央政策:第一,坚定立场;第二,正视挑战;第三,共同努力。

1.坚定立场。什么是坚定立场,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三个不动摇:坚持我们国家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不动摇;坚持民族地区发展的形势是良好的不动摇;坚持我国民族关系和大问题是健康的不动摇。这三个不动摇,胡主席说的已经很清楚了。当前,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这是最关键的。有的人提出用民族融合来解决民族问题。那么什么是民族融合?有两层含义,民族消亡与自然同化。民族消亡是遥远的以后的事情。自然同化,马克思是赞同的,挺好,但问题是不是想搞就能搞的。若强迫推进,是不行的,是不可能成功的。人为的抗拒自然同化也是不行的。如满族,刚开始时,人为的抗拒,现在这个民族基本上都消失了。所以只要有一定的环境,同化一定会慢慢的推进的。人为能改变的是规则,不可能改变规律。所以,党和政府不应将民族融合作为一个口号提出来。但我们可以倡导民族间相互学习。只有民族充分的发展,才能有自觉的融合,才会有自觉的消亡。

2.正视挑战。这里需要强调四个更加:第一,影响民族问题关系的因素更加复杂。如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七五事件”很快全国都知晓,互联网上七嘴八舌,容易歪曲事实,以至群众激愤,被敌对势力利用,四处点火。还有干部作风问题,当地政府对小问题应对不力。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不能离开社会总问题单独讲民族问题,尤其在民族地区,有很多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矛盾会以民族问题的形式反映出来。所以,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会更加复杂,不仅是现在,而且包括更遥远的未来,应有足够的认识。

第二,境内外的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关系对我们西化,分化的形势更加严峻。对中国的崛起,西方没有人会欢迎。西方对我们打民族牌,宗教牌,人权牌是肯定不会手软的。可以说这个不光是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个问题是一个大国崛起中的共性问题,在历史上,所有新兴的大国都会面临既有霸权的阻挠。一个大国意味着国情复杂,民族众多,而且是文化多样。所以,大国崛起,对现有的世界格局有挑战,既有霸权肯定会遏制你。

第三,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当前,民族地区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改善,和发达地区差距拉大的态势还没有根本的扭转。全国贫困人口有百分之七十二在民族地区,其中贫困人口中有百分之五十二是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越来越集中到少数民族。解决这个问题,要做到两个坚持: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的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民族地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民族地区内部,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如“七五事件”的肇事者大都来自贫穷的南疆,新疆内部地区差距就很大。南疆很贫穷,而克拉玛依就很富有。而恰恰民族地区内部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民族差距是重合在一起的。加快发展要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发展的成果不是某一部分人享受。只有这样的发展人民群众才会真心拥护。另外我们还要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的新期待。第四,工作环节上的不适应问题现在显得更加突出。政府要反思工作上的不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可能比没有发展起来之前的问题更多,但是我们不能不发展。经济社会越发展,有可能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要求更高。其实,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现在处于信息化时期,人民的权利意识更加提高后,问题出现后处理起来都比当年复杂的多。民族地区出现一种倾向,“不出事麻木不仁,一出事政府买单”。地方政府对很多事情不愿管,不敢管。反映了地方政府执政能力有待提高。尤其是城市化和流动人口的增多,这些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3.共同努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现在我们的民族关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关系,不光是民族地区的事情,不光是少数民族的事,也不光是民族工作部门的事,全社会都要关心,越往后可能越是这样。每个人都要做民族团结的建设者与促进者。在学校里,如何贯彻好民族问题的指导纲要?无论怎么开展,对我们学生来讲有三个方面必须要强调的。

第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加强对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民族基本知识的学习,心中有数,才不会发黄腔,才不会乱讲。认识上去了,行动才能跟得上。头脑中有民族问题这根弦,因为这是我们的国情,回避不了。

第二,加强交流,相互包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欣赏别人的文化。我们都要了解一点其它民族的民族习惯,自觉尊重其他民族的民族习惯。多搞活动,大家在一起交流。处理民族问题,不要怕麻烦,要敢管善抓。人心都是肉长的,交流沟通起来,一些问题就会很好的解决了。

5.开展“五观”教育,加强民族团结 篇五

(教

案)

时间:

地点:连队会议室 参加人员: 授课人:

授课内容:开展“五观”教育,加强民族团结

第一讲

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新疆工作的论述,促进新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邓小平同志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对新疆工作给予了许多重要的指示。这些指示关乎新疆发展全局,对新疆工作带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也丰富了邓小平理论思想宝库。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的这些指示,对于新疆的稳定和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新疆是个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地处祖国西部边陲,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经济、社会发展起点低、底了薄,建设现代化任重道远。邓小平同志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总揽全局,以一个伟大战略家独有的远大眼光,一直关心技术引进的经济建设,给我们几点启示:一是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二是看待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状况,既重形式,更要注重内容、注重实质、注重实效。

二、邓小平同志指出:“新疆的根本性问题是搞共和国还是自治区的问题。我们和苏联不同,我们不能搞共和国,我们是自治区。”这是对近现代新疆分裂与反分裂斗争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深刻揭示了这一起起伏伏的社会风云的本质指出了斗争的性质和我们所持的立场。我国和苏联的情况不一样,一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从秦汉起直至今天,上下几千年,期间虽经战乱和动荡,但终以统一的大国屹立于东方。

三、邓小平同志关于新疆工作的指示,很多讲干部问题。这些指示与他一贯关于干部、人才问题的论述一脉相承,其精神在新疆的讲话中表现得更为集中。这些指示给我们很多启示:一是充分认识干部问题的重要性;二是坚持正确的用人标准;三是拓宽选拔干部的眼界,建立和完善干部制度。

总之,邓小平同志对新疆工作的重要指示,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蕴含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蕴含着他所具有的在长期实践中锤炼出来的目光远大、尊重实践、崇尚实干的鲜明风格,摹仿着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追求发展的一贯特点,蕴含着对新疆各族人民的一往深情,他留给新疆各族人民一份宝贵精神财产。在新时期,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好这些重要指示,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沿着正确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创造新疆更加美好的明天。第二讲 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新疆历史的论述

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最近,江泽民同志就新疆的历史问题发表了长篇重要讲话,对新疆历史上的许多重大问题作了深刻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总结,这在我党历史上还不多见,因此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指导当前新疆开展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斗争、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思想理论武器,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执行。

一、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新疆历史问题的重要讲话,首先要遵照江泽民同志的指示,全面地、客观地分析和观察新疆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也就是说,在研究、学习新疆历史时,我们要正确地阐明新疆历史发展规律。要坚持以下基本观点:一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一部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新疆就是我国的领土。二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杂区、共同发展的地区,清朝统一新疆以后直至近代更是这样。三是新疆自古以来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的时期,都是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比较频繁,特别是在财力上得到中央政府大力支持的时期。四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一直到近代都是如此。因此,现在新疆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到处散布什么伊斯兰教是新疆各民族的固有宗教或唯一宗教,更是不顾新疆基本历史事实的恶意胡说。

二、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新疆历史问题的重要讲话,还要遵照江泽民同志的指示,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认真地总结吸取前人在保持新疆统一、稳定、发展方面的经验,为研究新疆的发展和管理,做好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纵观新疆二千余年的发展史,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牢牢吸取:一是中央政府有效的治理和监督是保持新疆政局稳定的首要条件。二是屯垦戍边是开发边疆、统一国家巩固国防、促进新疆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三是反对国外敌对势力和新疆境内民族分裂主义分裂分子利用“东突厥斯坦”进行的侵略和分裂活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政治工作。四是民族宗教问题是新疆历史上最复杂重要的问题之一,因此也是历代中央政府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新疆历史问题的重要讲话,正确阐明历史、借鉴历史经验,归根到一点就是要弘扬各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当前在新疆,则特别要弘扬爱国主义和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促进新疆发展进步的主题。

第三讲

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

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我们新疆广大各族干部、群众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必须树立、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必须正确了解、认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的历史和内在因素,必须正确了解、认识新疆在祖国大家庭中的历史地位,必须继承、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维护和实现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繁荣、富强。

一、树立、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学者、政治家把国家说成是超自然的“神奇的东西”、“尘世的上帝王国”、单一民族的“家园”,如列宁所指出的“未必找得到每二个问题,会象国家问题那样”,被他们“有意无意地弄得这样混乱不堪。”事实上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第一次真正科学地回答有关国家的基本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学说观点来看,首先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其次是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归根到底都应该从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中得到解释。再次是国家的产生、发展和民族有联系,但除了西欧以外,并不同步发展,更不可相混淆。

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

我国古代最早形成国家的时间,大体可追溯到距今约四千多年前的夏代,自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的两千年间,为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早期阶段。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全中国,我国古代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基本形成。关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的过程,自秦至清,大致可分两大阶段。一是自秦至西晋;二是东晋十六国至清朝中期。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统一、发展和稳定,不是靠刀剑、枪炮,关键在于它内在的经济联系、文化传统和民族交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国能够历经内外巨大震荡而总能不断巩固加强,这里有着深层次的内在因素。首先,这是经济发展条件和中华民族生产生活方式自古以来具有协作性特征决定的。其次是人文因素,即悠久的“大一统”文化传统。再次,民族交融而成中华民族大家庭。

总之,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正确认识、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的历史和内在因素,可以激励和提升我们爱国主义感情和理性。

三、新疆在祖国大家庭中的地位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欧亚大陆腹地,背靠天山、帕米尔、昆化山,东面通过河西走廊与中原相接,与中原经济文化交往源远流长。在新疆阿拉沟、七角井一带考古发现有距今三千多年前古墓中出土来自东南滨海地区的环状贝、红珊瑚,而河南安阳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墟中出土有大量产自新疆的和田玉器。玉、贝的交流生动地表明史前时期新疆与祖国内地经济文化的实际联系。总之,西域新疆,从祖国的西部地区到故土新归的涵义,体现了新疆在祖国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历史地位,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定会增进我们爱国主义激情和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自觉性。

四、继承和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建功立业人物层出不穷。可以说,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史和促进中华民族发展的创业史。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职责和光荣任务。

第四讲

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高举民族大团结伟大旗帜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民族问题。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逐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思想,以及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1922年“二大”宣言里就表述了关于民族问题的思想。到抗日战争时期,党对民族问题的处理更加科学,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是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党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任务的要求出发,比较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党从理论上认识和把握了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民族问题规律,提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开始形成中华民族问题理论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党全面总结了以往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和教训,并面对新时期我国民族问题的新情况、新特点,把马克思议民族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党把我国的民族问题置于当代世界发燕尾服潮流,把民族理论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高度统一,与党的基本路线高度统一,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做法,党的民族理论获得了时代性发展。

二、正确认识当前民族方面的几个理论问题

目前,我国各民族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国内外环境,处理民族问题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正确认识如下几个民族理论问题。一是民族有自己的发展面临规律,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民族现象。二是既要充分把握民族问题的特殊性,又要始终把民族问题看作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我国的民族问题只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逐步解决。三是要正确认识民族平等问题,促进共同繁荣。四是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五是要依法管理民族事务,正确处理民族方面人民内部矛盾。六是要立足市场经济,正确对待资源开发与民族发展。

三、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在新疆深入持久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使各民族人民树立牢固的民族团结思想,对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维护稳定,搞好新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一是要加强党的领导,认真抓好民族观教育工作。二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要以各族干部,知识分子和青少年作为重点。三是基层组织要面向各族群众认真抓好民族观教育。

第五讲

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宗教是人类社会最早产生的意识形态之一,也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社会历史现象。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没有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力量,宗教无论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宗教徒在我国总人口中虽然是少数,但绝对数字并不少。在一些地区,尤其是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徒的相对数字和绝对数字都比较大,而且宗教问题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确处理宗教问题,不公关系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和宗教徒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边防的巩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认识宗教

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必须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总看法。它是人类历史上最系统、最科学的宗教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宗教政策的理论基础,也是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十人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二是宗教是人们对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压迫产生错误认识的结果。三是宗教的本质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四是宗教的消亡是其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五是无产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基本政策。

二、宗教的发展与演变

宗教同其它事物一样,也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我们从三个不同角度分别阐述宗教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一是自发宗教到人为宗教。人类社会最早产生的宗教是原始宗教。是原始人类对自然界的压迫无力抗争而进行幻想的产物,完全是自发产生的。二是从多神教到一神教。宗教的天国是人类社会的折射。原始公社时期,人们共同占有社会财产,没有剥削、压迫、人们之间是平等的。这种现实反映到宗教的神灵世界,就是神与神之间只有分工的不同,而没有大小主次之别、互不隶属,各司其职。人们有哪方面需求,便祈求哪方面的神灵。这时的宗教所信奉的神灵无可计数。后来氏族、部落有了凌驾于氏族部落成员之上的首领。宗教中的神灵也有了主次之分,诸神之间也失去了原来的平等关系。逐步产生了一神教。一神教的唯一神,不过是人间专制君主的化身。三是氏族宗教、民族宗教到世界宗教。民族宗教与世界宗教并无本质的不同。世界宗教原来无一不是民族宗教。有些民族宗教不向外传播,仅限于本民族内,如犹太教只是犹太民族的宗教。民族宗教传播到本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和地区,就成了世界宗教。

三、新疆自古就是多中宗教并存的地区

地处东西交通孔道的新疆,自古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早在伊斯兰教传入前,袄教、佛教、摩尼教、景教、道教等多种宗教,先后沿丝绸之路传播到新疆。伊斯兰教传入后,新疆不仅继续维持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而且又有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等传入。这种多宗教并存的状况一直延续至今。

四、正确认识新疆宗教问题

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新疆宗教问题往往和民族问题、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既复杂而又敏感。近几年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端势力与民族分裂主义相勾结,大搞宗教政治化、政治宗教化,极力混淆宗教与民族、宗教与政治的界限,妄图搞乱人们的思想,以求在宗教外衣的掩蔽下,实现其分裂祖国的罪恶目的。因此,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认识新疆宗教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六讲

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清新疆自古以来是我国的一部分

19世纪四、五十年代,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论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人们了解、认识历史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和方法。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才能从纷繁庞杂的历史资料和历史现象在,抓住最本质的东西,才能认识和阐明历史发展的规律。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实事求是地辩明新疆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主人,一切从历史事实出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也是人们了解和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不论在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的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只有从历史事实出发,严格地忠于历史事实,具体地分析历史事实,才能认识和阐明历史发展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指导现在,把握未来。在了解和认识新疆历史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尊重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事实。自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以后,我国历朝政府都对新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并不断加强和巩固,这是谁也抹杀不了的历史事实。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全面地、发展地考察新疆历史 历史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历史的发展是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切现象都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的。因此,我们不能割裂历史。只有从整体的角度,对历史进行全面地考察和研究,才能透过现象认识历史的本质,才能谁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我们说,自古以来,我们国家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也明确指出,他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巩固的过程。也出现过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分裂时期。但是,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新疆也没有脱离祖国,而是一直与内地保持着一体化的联系,一直承认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辩证地分析新疆历史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从汉至隋唐,载入史籍的古代新疆民族就有10多个,除塞人、月氏、乌孙等以外,还有汉、匈奴、突厥、回鹘。在长期的共同劳动生活和斗争中,新疆各民族互相接触、混杂和融合,同时也有新生和消亡,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辩证地看待和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和民族关系,并把他放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去考察。在新疆各民族关系中,汉族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新疆的汉族在中化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凝聚和联系的作用,同时又不断地被新疆其他各民族所融合。汉族和新疆各少数民族之间,同样存在着血肉不可分离的关系。汉族在边疆地区的存在及其与各少数民族之间某些天然的血缘联系,是中化民族形成强大凝聚力的基础,也是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和巩固的动力。

四、经济联系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在各地区之间,各民族之间的诸多关系中,经济的关系是决定性的因素。在我国历史上,它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基础。长期密切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国家的统一,而国家的统一又进一步增强了中原和边疆地区的经济联系,密切的经济联系是新疆,也是我国其它边疆地区与中原融为一体的决定因素。

第七讲

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创造优秀的社会主义文化

党的十五大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在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了坚持不懈地完成这一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大力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什么是文化。

自古以来,尽管围绕着“文化”的定义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我们仍旧可以把大多数人对文化的理解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文化广义的解释,即所谓“大文化”;另一类是对狭义的解释,即所谓“狭义文化”或“观念形态的文化”。对文化广义的解释认为,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就此而言,“文化”几乎无所不包。对文化狭义的解释则认为,文化是指与政治、经济、军事等并列的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关系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哲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中有一些基本观点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是我们应当牢固掌握的。一是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人类历史上每一种社会经济形态都有它自己的、作为历史整体的文化类型。二是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具有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三是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具有民族性和人类性。四是马克思主义认 文化有继承性和变革性。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五是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造就新人。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为指导,以培育四有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剧烈、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国际形势,面对现代化建设稳步发展,国民素质正在不断提高、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国内现状,总结了我国四十多年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育而提出的科学定义。这一新文化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一是有鲜明的时代性。二是有浓郁的民族性。三是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性。四是有高度的民主性。五是有广泛的群众性。六是有勇于改革的创造性。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根本方针,排除形形色色资产阶级文化观的干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谈笑风生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着眼于培养“四有”公民,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6.加强民族团结免费 篇六

【内容摘要】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特殊的区情及地理位置使民族关系也由此而显得尤为重要,新疆民族关系的走向直接关系到我国总体民族关系的大局走势。因此,和谐的民族关系,对新疆来说具有其特殊意义和重要性,必须予以高度关注。

【关键词】民族团结民族关系和谐

一、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提出

旧中国的民族关系是不平等的,民族之间的猜疑、隔阂、矛盾非常突出,许多民族内部也是不团结的。新中国成立后至1957年期间,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后来历经曲折,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进入新阶段。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全面展开的新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面对严峻挑战,我们党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和国际国内民族问题的发展变化,明确把民族自身的发展引入民族问题的内涵,提出加快发展是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打牢了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我们党还明确提出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重要思想,科学概括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现状,集中体现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005年5月27日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首次提出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平等为基石,以团结为主线,以互助为保障,以和谐为本质,巩固和发展这种民族关系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①。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在构建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基础上,提出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客观而真实的概括,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民族关系中不和谐因素存在的原因

1、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不同,不同的民族区域内部的民族关系互不相同。比如,在现代化建设的早期,民族关系主要体现为民族社会成员在建设热潮中的不知所措,在新旧思想碰撞时会产生矛盾。逐渐地,那些较早适应了这种形势的民族可能会借助于外在的政策环境提前获得经济上的提升,相应地,民族关系的内容也会发生变化。

当前我国正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加大改革开放的步伐,深化体制改革,实现社会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因素都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与差距拉大的矛盾、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矛盾、资源开发和环境破坏的矛盾、市场竞争和民主平等的矛盾等等,其中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继续拉大,成为影响和谐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截至2009年底,西部地区在人均GDP、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消费支出这四个方面均处于全国最低。全国592个贫困县中,西部有375个,贫困人口占全国的66%。尽管各地区在改革期间都有不同程度的经济加速增长,但就总体而言,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在过去20年明显地高于西部民族地区。

2、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族群认同的多样性

当今世界,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出于对改善生存现状的强烈追求,大量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这在促进社会发展和增强不同民族间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小视的负面影响。首先,一些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城市后,仍然保持着浓厚民族传统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这与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由于不能迅速适应城市生活而与当地文化进行接触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摩擦和碰撞。其次,个别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违法犯罪事件给城市治安造成了不良影响。另外,还有一些城市的少数民族流动经商人员违反市场管理条例和市政管理条例的现象问题和一些行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因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而引发的城市民族关系问题②等都不同程度地随着大量的少数民族流入城市而增多。

在民族关系问题中,城市少数民族流动问题始终处于非常敏感的位置,他们不仅处于引发民族关系问题的最活跃、最敏感的位置,而且波及的影响也是广泛而深刻的③。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大批进城、东移是城市化、全球化深化带来的一个新变局。因此,在处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问题的民族工作中,如何加强管理,强化他们合法权益的保护意识,是事关调适民族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3、国际敌对势力的干涉

当前,民族问题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从目前来看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最大的、最现实的因素,威胁国家安全统一的问题主要:

第一是以“东突”为纲领、为旗帜、为口号的分裂势力依然存在,新疆将面临着反分裂斗争的实践过程。“东突”恐怖势力为了实现新疆的独立,大肆歪曲和杜撰新疆民族、宗教演变的历史,违背历史事实地杜撰:“新疆自古以来就只有伊斯兰教。”其目的是推导出:“只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才是新疆的世居民族”,最终为他们反汉排汉,破坏民族团结,挑拨民族关系,引发民族冲突,分裂祖国统一的政治图谋制造“历史依据”。

第二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的和平演变政策不变,我们也将面临反分裂斗争的实践。根据新疆民族分裂主义特征来讲,它会根据国际国内形式的发展变化,变化手段、变化活动策略。目前,新疆境外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已经形成了,以欧美为国际化整合,以西亚为大本营,中亚为桥头堡的对新疆进行全方位渗透的格局。西亚和欧美地区主要是利用所谓的人权,所谓的民族宗教想努力的促使新疆问题国际化。西亚大本营的工作是培育所谓的民族精神领袖和骨干。全方位渗透格局的形成意味着新疆各地都需要对稳定问题高度警觉。

三、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1、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在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要素中,经济发展是首要因素。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不断促进公平正义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不断巩固各民族团结的重大政治问题。

每个民族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社会条件,它需要一个生态环境,它也依赖于自身的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在这一意义上必须要看到民族发展关系和社会和民族关系之间密切相连。新疆是由55个民族构成的,社会中的民族作为社会中的构成要素,它必然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不可能脱离社会力量为民族而民族。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民族就只能发展到什么程度,要实现民族的发展根本的途径是要通过推进社会的发展来推动民族的发展。民族问题是局部问题,不是总体性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新疆民族问题的解决是要依赖于新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通过新疆的发展来推进新疆各民族自身的发展,这是由于民族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民族越发展越需要和谐的民族关系,因为民族发展的内在要求就是交往。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它都依赖于自己生存所拥有的资源品质条件。就新疆来讲,新疆拥有其他省区无法比

拟的区位优势和特色资源优势,其中包括水土光热资源优势、矿产资源优势等。但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和社会的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或制约,新疆的这些优势资源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和充分的转换开发,造成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低下,形成一种“富饶的贫困”状况。要把这种优势资源转化为现实的资源产品是依赖于一定的劳动力的,是需要资金技术的。从资源配置的意义上来讲,新疆有优势资源,但比较而言,从资金、技术、人才上来讲,新疆不占优势。从中国自身的发展来讲,东部地区有。所以始终讲中国的经济发展东西部地区要合作共赢。

2、合理定位民族认同,实现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

新形势下的民族团结,不仅是要求我们对民族之间这种密切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我们还需要每个人对自己的民族身份正确的把握,所以加强民族团结要每一个人合理的定位民族认同,实现自身全面和谐发展。

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社会生活都是多元的,认同也是多元的。每个人有多样化的需要,所以就有多重的社会身份。一个人之所以归属于一个国家是因为国家是每个人基本的政治依托,它保证每个公民,每个人生存的基本权利。民族是基于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心理素质构建的一个社会群体类型,这个群体来满足本质意义上的生活方式的共同体。

在新疆我们需要把民族认同合理定位,起码要树立一个意识,公民身份是第一位的身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来保证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益,对于这个更大的社会共同体,社会成员要承担自己的责任。这个责任的承担最根本是我们自身需要它,因为有了它我们才能解决我们自身生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强调民族认同合理定位,不能把民族因素强调到不适当的首要地位去,要分清谁轻谁重,我们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当每一个民族具体利益和国家整体的根本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服从于这个大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社会、民族、人的全面发展。

3、始终坚持维护国家统一不动摇

我们常说,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和保证。长期以来各级党委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疆稳定工作的一系列重要精神,统一思想,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五观”、“四个认同”教育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发扬各民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坚持不懈地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使“三个离不开”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今后,要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中心内容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大力揭露和批驳民族分裂势力散步的种种歪曲和杜撰新疆历史,包括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历史的谬论,肃清他们所宣扬的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在新疆建立“东突厥斯坦共和国”的影响,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四个”认同,使各族干部群众真正懂得,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民族分裂则人民遭殃,不断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思想觉悟,增强政治敏锐性。处理民族关系时,要维护法律尊严,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各族人民群众法制观念和思想意识,帮助各族群众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做知法守法的公民,要依法坚决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及其破坏活动。

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是少数民族中的优秀分子,他们熟悉本民族的语言、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熟悉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是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④,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少数民族干部与少数民族群众感情深厚,能把少数民族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转达给党和政府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尤其是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是处理新疆民族问题的关键。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力度。为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①2005年中央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的讲话

②汤夺先:《试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与城市民族关系》,《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第1期

7.加强民族团结免费 篇七

一、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解决民族分裂事件时有发生的需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经过60多年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了不断的巩固, 民族团结事业得到了大力的推进,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保证。但是, 我们也要看到, 长期以来, 境外敌对势力不断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 并与国内民族分裂势力的相互勾联, 通过各种手段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例如, 2013年6月26日, 多名暴徒先后袭击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鲁克沁镇派出所、特巡警中队、镇政府和民工工地, 造成24人遇害, 21名民警和群众受伤。这些暴力恐怖事件给当地的社会稳定、中国的民族团结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关于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通知》指出, 境内外敌对势力策划组织暴力犯罪事件, 加紧对学校的渗透, 与我争夺人心、争夺青少年, 充分暴露他们破坏民族团结、煽动民族仇恨、制造民族分裂的险恶用心, 充分说明反分裂斗争的严峻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使民族团结意识深深植根各族青少年学生的心中, 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 更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因此, 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 是推动中华民族大团结永续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项战略性工程。

二、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网络时代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

随着网络的发展, 人类社会正在想信息化时代迈进, 信息技术已经在迅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目前,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 检索信息的重要工具。但是, 网络信息量多庞杂、良莠不齐, 作为网络信息时代的主力军, 大学生首当其冲受到这些网络信息的巨大冲击。然而, 大学生正处于从青春期晚期向成人前期过度的一个关键时期, 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一步形成和深入完善的关键时期, 虽然对负面信息具有一定的抵制能力, 但辨识能力尚有欠缺, 在受到量多庞杂、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冲击时, 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消极影响。

当前, 网络已经成为中国境内外民族分裂分子宣传民族分裂主义、破坏民族团结的主要渠道, 他们通过网络煽动民族歧视和仇恨, 组织指挥境内民族分裂分子从事破坏活动, 使许多不利于中国民族团结的事件和言论通过网络日益扩张, 一些境外民族分裂分子经常利用网络和电话、短信等工具, 大肆制造、散播谣言, 试图制造民族矛盾, 挑起民族仇恨。在上网已经成为现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一部分的今天, 这就使得大学生面临被民族分裂分子拉拢、影响的危险。尤其是当前随着集合及时通讯和媒体传播功能于一身的微博、QQ、微信等新型网络工具的流行, 以及手机上网的普及, 信息内容发挥实效更快, 也就更容易被民族分裂分子所利用。因此, 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学会辨识网络信息, 帮助他们分清是非, 划清界限, 提高政治敏锐力和鉴别力, 自觉抵制民族分裂主义, 反对民族分裂活动, 是当前大学生树立正确民族的切实需要。

三、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进一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 在各种中西方思想的碰撞冲击之下, 部分大学生开始出现政治信仰日益淡化、政治价值观日趋功利化和实用化的情况, 对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着不明确性和边缘化的倾向, 甚至出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的现象, 不同程度存在着民族精神的弱化与缺失。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是中国得以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当代大学生是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生力军, 是爱国主义的传承者,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的缺乏以及民族精神的弱化与缺失, 容易产生错误的价值理念, 形成错误的民族观念, 从而使爱国主义走上歧途。

因此, 大力推进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使大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中华民族, 热爱社会主义制度, 坚定立场,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能够正确判断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 理性对待身边的爱国行为, 实现民族团结意识的构建, 自觉的维护国家的安全, 维护国家的荣誉, 以国家的利益为最高准则, 认真学习掌握单个国家关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方面的各种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 不断提高自身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能力与素质, 坚决同一切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行为做斗争, 培养起以国家和民族核心利益为着眼点的民族团结理念, 构建起符合新时期需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 正如《关于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通知》所指出的那样, 加强民族团结, 事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事关国家的统一和长治久安。

摘要:只有深刻认识到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才能正真将民族团结教育落到实处。当前, 在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是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解决民族分裂事件时有发生的需要;是网络时代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是进一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加强民族团结, 事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事关国家的统一和长治久安。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高校

参考文献

[1]《中央关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意见》.2009年8月.

[2]《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关于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通知》.2009年8月.

8.加强民族团结免费 篇八

关键词:高校;民族;团结

一、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构建民族文化共存的和谐校园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尊重各民族习俗、宗教以及基于宗教而形成的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增进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高校校园民族文化建设要致力于构建更加和谐的校园环境,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尊重各民族的民族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正确处理和协调好各民族文化间的关系,形成良性、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就必须尊重各民族文化。第二,加强民族团结是构建和谐民族校园的核心。高校校园民族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要加强民族间的团结、互助。因此,大学生进校第一课就要开展民族团结的专题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各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作出过杰出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成员之一。第三,增进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保证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与融合中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第四,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民族校园的根本。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各民族培养优秀人才,要构建和谐校园,就要通过各种校园文化载体,全面推进各民族人才培养,为最终实现各民族学生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尤其要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解决好部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只有这样,各民族大学生才能在高校健康成长,亲身体验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才能更好地学好专业知识,为民族地区的加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以加强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基石,培养民族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高校要加强和完善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高校在为民族地区培养专门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经常组织民族学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结合政治理论课,进行时事政策的学习,请社会上的专家或学者开设各类讲座。这样做既丰富和活跃了第二课堂,又使学生从中受到了教育,激发学生努力维护祖国的尊严和统一的自觉性。其次,把爱国、爱党教育作为一项主要内容来抓。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必须牢牢把握爱国主义这一主线。针对学生的实际,学校请有关方面的领导、专家、学者、英雄模范来校做报告,结合建党、建国周年大庆等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和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第三,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是提高学生政治素质不可缺少的方面。只有各民族的紧密团结,中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三、以提高民族学生干部综合素质为核心,发挥民族学生干部的榜样作用

学生干部是实现学校与学生之间联系的沟通者,是学校开展学生工作所必须依靠的力量。民族学生干部更应该在维护民族尊严、发扬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团结及加强民族间的交流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应重视民族学生干部综合素质的培育。

一个合格的民族学生干部最起码应具备以下素质:第一,政治素质。这是民族学生干部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作为学生干部必须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地保持与党、团组织政治上的一致,自觉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和团组织的指导帮助。同时民族学生干部应该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具有识别各种不良倾向和错误思潮的能力,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有极大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第二,知识素质。学生工作的特点要求学生干部应有广博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知识。民族学生干部更应该努力学好语言类学科特别是汉语和英语,为传播民族知识、促进民族间交流作出自己的贡献。第三,榜样作用。我们要发挥民族学生干部的榜样效应,努力塑造典型的民族学生干部形象,培养优秀的民族学生干部群体,树立广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内的学习楷模,以此来感染、激励、号召和带动学生共同进步。第四,组织能力。成为一名好的民族学生干部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团结能力和凝聚力,能够将一个班级、一个年级、一个学院团结在一起,成为一个有凝聚力、向心力的集体。

四、坚持“以法治校”,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民族团结

要坚持“以法治校”,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和处理问题,就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处理突发事件的政策、措施和规范。不论突发事件涉及的是民族因素还是宗教因素,都必须将事件与民族、宗教问题剥离开来,按照事件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影响程度准确、及时、客观地进行处理。

总之,民族团结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是全体师生的共同愿望,每个人都应在维护民族团结工作中做出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努尔力·阿不力孜.谈高校民族学生干部素质培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6(3).

上一篇:别丢掉诚信作文800字下一篇:短小的经典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