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课教学随笔

2024-09-03

关于地方课教学随笔(共15篇)

1.关于地方课教学随笔 篇一

*设计意图: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人们对知识非常渴求。然而,有人却只重视书本知识,而忘了“生活”这一无字字典,常常把一些农村孩子本应清楚的一些生活常识也不能了解。

在进课堂之前,我先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让学生走进生活,了解一些稻与麦的区别,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通过集体讨论、小组研究,教师引导他们从实际生活出发进行研讨,让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稻与麦种子、植株等方面的区别。

2、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感受与他们协作交流的乐趣。

3、初步培养整理信息的能力。

4、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寨桥是鱼米之乡,稻子、麦子是我们这儿常见的农作物。平时你关注过它们吗?你知道现在田里长的是什么吗?

看来同学们嘴上说是关注了,其实这其中的学问还大着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稻与麦。

二、探究稻与麦的外在的区别。

(一)区分稻子和麦子。

1、小组操作,每人一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摸一摸、写一写、剥一剥等),来比较发现两种.种子之间的不同。最后请各小组讨论,并请小组长记录下你们的发现。

眼前的杯子里的两种谷子,各是什么呢?请你认真观察研究,可以看一看,摸一摸,剥一剥,想一想,把你们的发现写下来,看哪组发现最多。

2、小组交流,小组长记录。

3、小组汇报。(板书:纸杯中的谷子(稻子) 有壳 粗糙 缺个角

塑料杯中的谷子(麦子) 无壳 光滑 有条槽)

4、教师小结:是呀,同学们观察得真细致。这表面较光滑且肚子上有一条槽的是麦子,这有壳、外表比较粗糙缺个口的是稻子。

(二)区分稻穗与麦穗。

过渡:看,这是现在田里长的农作物,我们剥一剥,看看结果到底是什么?

这一粒一粒的谷子叫麦子,(拿着麦穗)这叫什么呢?

1、认识稻穗与麦穗。

实物麦穗,多媒体出示稻穗。

2、区分稻穗与麦穗:那它们有什么不同呢?(麦穗有长刺芒 稻子一串串的)

3、区分稻草和麦秸杆。

把实物贴在黑板上并写上名字

让学生说说教师手中的麦穗应该是哪种植物体是长出来的呢?

过渡:在寨桥,农民伯伯一年四季跟稻麦打交道,关于稻子、麦子有个有趣的传说《稻麦打架》,想听吗?有个小小的要求:认真倾听,稻麦除了这外部特征的不同,还有什么区别?

三、初步了解稻与麦生长环境与播种、收获季节的不同。

1、听故事。

2、交流。

麦 播种 十月底十一月初 收获 五月底六月初 耐寒

稻 收获 十月底十一月初 播种 五月二十日左右 喜暖

过渡:原来,稻与麦的不同点还真多,王老师根据稻与麦的不同之处,自编了一首儿歌,王老师还用了你们音乐书上的《春天来了》的旋律来唱一唱,想不想听?

四、唱儿歌:小小稻子缺个角,粒粒麦子有条槽。麦穗带着长刺芒,稻穗金黄一串串。秋收稻子夏割麦,稻子喜暖麦耐寒。

1、老师唱。

2、师生一起唱,增强记忆。

过渡:通过这首儿歌,我们知道了稻与麦外形、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区别,其实稻与麦经过加工后还都能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你们看,它们来了。老师要看看同学们平时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五、初步了解稻和麦加工后各能做成哪些食品。

1、请小组讨论,连线。

稻子:米饭、粽子、团子

麦子:面包、馒头、面条

3、讨论。

4、老师手中还有美味的食品,你们知道它们是什么加工而成的吗?(教给学生方法:看配料表,我们可以正确了解到食物的来源。)

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稻与麦,吃着香喷喷的米饭和一些美味食品,是多么幸福的事呀,而我有时会见到个别人有剩饭的现象,你会怎样劝阻他呢?我们不禁会想起这样一句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此送大家明朝的一位教育家朱柏庐的一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老师希望大家能爱惜每粒粮食,继承传统美德。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稻与麦的对话,学了这课,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大家学到的真不少,由此可见,生活是教科书,社会即大课堂,生活处处皆学问,让我们走进生活,关注生活,向生活学习,做生活的主人。

板书: 稻与麦的对话

纸杯中的谷子(稻子) 有壳 表面粗糙 缺个角

塑料杯中的谷子(麦子) 无壳 表面光滑 有条槽

2.关于地方课教学随笔 篇二

1地方高校开展女生足球选项课的作用

1.1有利于全面锻炼女大学生的生理机能

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学女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后期。其骨骼富有弹性,不易骨折,但易弯曲变形;肌肉也富于弹性,但肌力较弱,耐力差,易疲劳,并且肌肉的增长速度落后于骨骼的增长速度,下肢肌肉的灵活性、协调性较差。 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来看,女子各项素质发展高峰的年龄段为19~25岁,大学生足球选项课比较适合这个阶段女生生理发育和素质发展的特点与需要。通过女生足球选项课的开展,可引导学生全面地进行身体锻炼,促进其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形成健美的体格和正确的姿态;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促进其生理机能水平的提高;增强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培养良好的身体条件。

1.2有利于全面发展女大学生的身心素质

高校很多女生性格恬淡,怕苦、怕累、怕太阳晒,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对激烈的室外体育课比较排斥,而足球运动能够增进女生的身心健康和意志力。足球运动的开展需要较大的活动场所,而且运动时间比较长,运动过程中身体接触比较多、竞争比较激烈,要求学生不但要有足够的体力,还要有灵活敏捷的动作。女生通过足球训练能够克服自身的不良心态,从心理上战胜自己,把自己锻炼成为意志坚定、性格豁达、充满自信的优秀人才。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足球运动已经成为高校较为时尚的运动项目之一,颇受女生的欢迎。女生在进行足球运动的过程中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消除了紧张、害羞等状况,使心情更加愉悦。所以女生要突破各种障碍,积极参与到足球运动中,享受足球运动的乐趣。

1.3有利于地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

在当今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要求高校体育课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为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做好铺垫[3]。同时在国家大力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尤其是重视足球运动发展的大背景下,女生足球选项课的改革顺应了我国足球改革发展的要求,能有效的提高足球参与人口,对足球运动在高校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总之,开设女生足球选项课能够培养女生对足球的兴趣和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是地方高校体育工作全面发展的具体表现。

2地方高校女生足球选项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查阅以往有关高校女生足球教学的相关资料,并对荆楚理工学院开设女生足球选项课的老师和学生进行访问调查,发现影响地方高校女生足球选项课开展的因素甚多, 主要涉及女生心理特点、身体特点、思想特点等因素。近几年,荆楚理工学院在开设女生足球选项课的实践教学中出现了若干问题,这些问题普遍制约着女生足球课的实施与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相关调查,对其分析如下。

2.1对足球运动价值的认知不够

在对该校240名参加足球选项课的女生进行调查后发现,由于女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85%的女生在参与足球课程学习中存在着各种心理障碍,特别是害怕晒黑晒伤和身体碰撞受伤的心理阴影较重。另外一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她们认为拿学分、应付考试是选择足球课的主要目的。总的来说这些学生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足球运动的价值,因而没有强烈的学习足球知识的欲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们参与足球学习的态度和自身兴趣的培养。

2.2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够合理

在对该校足球教师的访谈中,发现近几年学校在足球选项课上主要针对男生进行了教学大纲的编写和完善,以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以提高足球的技战术水平和比赛能力为主。近几年在我国大力发展校园足球的影响下,女生选修足球课的人数迅速增加,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主要参考男子足球教学,致使在教学内容上偏重于足球技术、技能的传授,轻视足球理论和其他相关知识的教学,没有适合女生学习的足球教学内容。对于女生来说,通常很难在一年的选项课期间就掌握足球的基本技战术,导致考试难以通过,大大的降低了她们选修足球课的积极性。

2.3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湖北省多所地方高校足球课教学基本上还是以在足球场上教师先讲解示范、再组织学生自主练习、最后进行纠错为主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掌握足球技术为目的, 教学手段比较枯燥,缺乏趣味性和娱乐性。由于女生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影响,对于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有60%的女生非常不适应,致使其对足球心生厌烦,最终导致足球选项课的教学效果较差。

2.4考试评价不够科学

目前地方高校体育教学主要按照学校制定的统一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包括体育课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和身体素质、动作技术评定等三个方面,然后分别按照20%、10%、70% 的比例计算出各考核内容的成绩,最后相加得出总成绩,其中又以动作技术的比重最高。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对于女生来说还是以掌握足球技术的成绩为主要评判标准,偏重竞技性,忽略了学生兴趣的考察,并且量化指标很多,没有科学合理地考虑女生对于足球运动的观念和其自身能力的特殊性,致使大多数女生觉得无法通过考核,直接放弃足球选项课。

3地方高校女生足球选项课教学改革的相关措施

3.1改革足球认知方式

地方高校要加强足球文化宣传力度,利用演讲、校园体育文化节、校园广播、校园媒体、校园网站等方式正面宣传足球对女生身心素质提高的益处,使女生认识到足球运动对她们身体、心理、意志力等方面的培养有极大的好处。通过组织观看足球比赛视频,让她们感受到足球运动的观赏性、 娱乐性、刺激性,培养女生对足球的兴趣,提高足球活动的参与意识。另外,在足球课上要让女生了解足球运动的特点、 技巧、运动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预防处理问题的方法,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根据女大学生爱美怕晒的心理, 教师应多与学生说明日光浴的好处,让她们知道足球运动不仅不会使身材走形,而且有利于塑造良好的身材,从而消除她们的排斥心理,使女生对足球课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

3.2改革传统教学内容

足球教学的内容非常多,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教师要考虑女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选择一些适合女大学生的教学内容。同时,随着《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出台, 我国已把振兴足球作为体育运动、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任务摆上日程。在总体方案里要求在未来不仅要培养众多优秀的足球运动员,还要增加参与足球、喜爱足球、观赏足球的人数,而高校女生将是今后支持和参与中国足球群众人口的主力军。因此,高校女生足球选项课应以传授足球价值、足球知识、足球文化、足球欣赏为主,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5]。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加大对足球理论知识的学习,足球教师应将足球概念和价值、中外足球文化、足球规则、足球的基本阵形和基本技战术、观赏足球比赛以理论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和传播。减少学习足球技战术的实践课,在实践课上可大大简化足球运动的技术难度,主要通过熟悉球性、脚踢停地滚球、运球跑技术等来提高女生的身心素质。这样让学生把原来应付考试的心理变成学习足球文化和适量运动锻炼身体的动力, 把刚开始的被动参与变为主动、有目的的学习,从而加强女大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热情。

3.3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结合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改革也将从理论课和实践课两方面进行。在进行理论课教学时,改变传统的以室外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建议采用室内多媒体动漫教学的方式进行足球概念、价值、文化的传播,组织观看经典足球比赛录像讲解足球技术和规则,分析精彩美妙的足球战术配合, 提高女生学习足球知识的兴趣及观赏足球比赛的能力和热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寻求各种多元化教法,例如以提问讨论等形式和学生进行互动式教学,激发女生对足球知识的求知欲望和参与足球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课的教学中,淡化技术动作的标准性和规范性,运用新颖、生动的游戏教学方法, 如“脚掌踩点球接力”“踢小球门比赛”“运球跑接力” “抱球仰卧起坐比赛”等,增加简单又趣味性强的游戏,激发女大学生学习足球的兴趣, 让她们在学习中体验到足球所带来的快乐,同时锻炼了身心素质。另外,由于女大学生对健美身形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还可把足球运动中的熟悉球性、踢球、运球等技术动作编成简单易学的足球操,配合轻松快乐的音乐节奏,以健美操的形式进行学习, 丰富女生足球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发展女生的柔韧性、 协调性和灵活性,同时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3.4改革足球考核办法

在高校体育课中开设女生足球课,是为了使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积极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一方面促进体育运动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促进女生身心素质的提高。让女生首先了解足球、喜欢足球,观赏足球,而没有必要苛求她们掌握精准的球技,否则可能因为目标定的过高,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考核制度的制定应结合教学内容以检验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实践方面应降低技术考核的难度,以简单的抱球仰卧起坐、足球操、运球跑为考试内容,强调锻炼的过程;理论方面应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检查,以了解足球知识文化和鉴赏足球比赛能力为内容,强调平时学习的态度。考核标准必须遵循女生身心特点的特殊性,对其考试内容分为理论、出勤、实践三部分,各部分的比重分别为40%、20%、 40%,这样就降低了技术考核的比重,提高了女生足球选项课的通过率,使考核制度更加完善和合理化。

4结语

3.关于地方课教学随笔 篇三

下面我就分三个方面,把我校如何开展地方课活动向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保证小科教学正常运行

1为了搞好小科课程的教研工作,学校成立了以业务校长为首的教研领导小组,建立教研制度,深入教学第一线。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做好指导监督工作,使之形成制度化。注重教学的实际性和实效性。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科学客观的评价机制。把参加教学情况作为教师工作业绩的主要组成部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2由于地方课程属于综合实践课程之一,在教师的配课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每学期在教师的安排上,我们都时分重视、科学安排,尽量用年轻教师和班主任兼课。本学期我们中心校就配备一位年轻的省级骨干教师和两位主任兼课,村小大部分学校都由班主任兼课。保证地方课程的正常教学。

二、按课时计划,每周每班安排2节地方课

做到了保证课时、保证人员、保证上好每一节课。

三、中心校领导经常深入到村小,隨堂听课,特别重视听小科课程和教师面对面进行教学研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发现不按课时计划上课的教师,给予严肃处分,并且在全镇进行通报批评。

由于我校领导重视和加强小课课程的管理,几年来,我校小科课程能够有计划、有目的正常进行教学,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基础。

四、创设学习机会,增强教师教学研究意识和水平

教师上好课首要的前提是:掌握大量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首先,我们努力构建自主学习型组织,重点围绕有关新课程的理论实践经验进行学习,鼓励全体教师通过学习、上网查阅资料等多种渠道收集教学信息。并利用业务学习和校本培训时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教学改革文件精神。使教师树立为人师表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适应形势需要,与时俱进。积极促使教师由“外培”向“内培”的自我转化。通过教学设计、理论考核、上课、评课、反思、案例分析等教学练兵活动,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

其次,鼓励教师走出去;请进来,参加培训。学校在教师培训上舍得投入资金,几年来,教师分别参加国家、省、市、县各级培训,组织教师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开阔视野,不断增长才干,提高业务水平。

最后,开展教学研讨交流,举办地方课研讨活动,汇报交流活动,组织骨干教师上示范课、观摩课,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成功意识

开展多渠道的教学活动,追根溯源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成功意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为学生创造学习机会,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我校在小科教学中实行以“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创新;快反馈,勤矫正”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低起点,严要求”。就是摸清学生的基础知识、活动能力和心理准备的实际,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以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我们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其特长,有其才能。从这一理论出发,结合学校的实际,应该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开发自我潜能,努力发展个性,让学生从自己的成功中找到自尊、自信。同时也探索出适合我校实际并有一定普遍意义的成功教育模式。确定适当的教学起点。

“小步子,快节奏”。就是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能达到的实际进度。教学的步子要小,把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出合理的层次,如活动的目的、活动的结果、通过成功加油站得到升华。然后分层渐进,把产生挫折事件的频率减至最低程度,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通过“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发现秘诀和规律,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多活动,求变化”。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需要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尽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好奇中生疑、探究、发现。采用各种情趣化、审美化的手段与形式。以此激发学生活动兴趣,造成学生迫切要求活动,探索成功的欲望。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能量释放出来,诱发仓新因子。在活动中,教师结合根据地方课教材中提供的活动内容,把活动创设新颖。原则上是学生感兴趣、易接受,人人都能得到成功的教学内容。

《成功训练》在课程设计上划分为、“社会适应教育”、“基础学力教育”、“自我管理教育”、“情意教育”等学习领域。每个领域的划分具有相对意义,为了方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组织相应的活动,实施课堂教学,我们在每个活动领域内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如:提出活动目标——活动的实施过程——归纳总结活动(填写工作纸),最后通过成功加油站使活动得到升华。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了一个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养成敢于负责的生活态度。在每个领域的活动中,增进圆融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快反馈,勤矫正”。就是在每个活动领域的教学过程中,既有教师的“引导”,也有学生的“练习”,还有学生行为习惯规范的“检查”。这种快速的反馈,可以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鼓励,乐于接受下一个任务,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乃至调整教学进度,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通过这一实验的改革,学生的基本学习习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得到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更能建立起自我信念。这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境界,课堂教学就会焕发生命的光彩。

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分三个层次培养学生能力:

1低年级的课堂侧重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形成你说、我说、大家说的课堂氛围。

2中年级的课堂侧重培养学生会想、会说、会做,达到课堂上思维活跃,每个学生都有的说。

3高年级的课堂侧重培养学生善想、善说、善做,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其实,在<成功训练>教学中,我们不仅注重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授之以渔”,而且“授之以渔场”才是本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社会,拓宽学生自主探索时空,形成“课外——课堂——再课外”良性循环的地方课教育环境。

4.关于地方课教学随笔 篇四

认真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后,结合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我改变了以往的开场白,重新设计了一堂趣味性强的识字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伊始,我见到学生们还在座位上窃窃私语,心里总不好受,不由地皱起了眉头。我又要进行课前五分钟的课堂纪律的整顿了,于是我一改往日的严肃,满面笑容地走上讲台:“孩子们,在上识字课之前,我们先来猜几个字谜,好吗?”“好!”孩子们顿时来了兴趣。我先后出示了“宝贝小口头上开(员),大米青草一起吞(精),大王头上有一人(全),我家的户口本是方形的(房),半个多字顶座山(岁)”等几条字谜。学生们各自歪头侧脑,冥思苦想。片刻寂静之后,一双小手高高举起。大家纷纷抢着说谜底,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接下来,我高兴地说:“同学们,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夏天到了,你们最喜欢做什么?”学生们都各抒己见。我又问:在夏天,那动物们喜欢做什么运动呢?学完课文识字4就知道了,读读看,你们一定会感兴趣。于是,我为同学们出示一个学习流程:自由读课文-提示: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生字,多读几遍-提示: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前后同学互相读-提示:扮演师生角色,当老师的要认真听并要及时更正,当学生的要用心的读--两人合作读--师检查。在进行这个学习流程时,我都会适时在黑板表扬做得好的学生,由于学生们都不甘落后,故此学习气氛非常浓厚。

完成了学习流程,我就拿起粉笔在黑板里了了几笔画出了一只只栩栩生的蝴蝶、蜻蜓、蚯蚓、蚂蚁、蝌蚪、蜘蛛,。哇!学生发出了赞叹的语气。我微笑地问:谁认识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学生边说我边随手写出这些小动物的名字。于是,我又问:谁能大声地带同学们读读这些小动物的名字呢?“我来,我来……”看到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心里甜滋滋地。接着,我让学生自主观察,习得识字方法。问:看了这些小动物的名字,你发现了什么?生:他们都有虫字旁。--右边的字音和整个字的字音是一样的。……

站在讲台上,看到孩子们神采飞扬的笑脸,喧闹有序的课堂,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不断地更新观念,勇于推陈出新,设计新颖地教学环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给识字教学带来新的生机。

5.地方课教学工作计划 篇五

城关一小 陶国祥

新的学期开始了,回顾上学期的教学工作,发现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特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基本的安全意识,获得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2、乐于合群,把自己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去。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3、懂得珍爱生命,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学会礼貌用语,学做一个文明观众。

5、拓展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文化学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6、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乐于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懂得关心和养护自己的身体,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7、树立“居安思危”的国防观念,激发爱军习武、献身国防的思想感情,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8,教学准备工作要细致,老师讲的每一句话,学生都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也尽量想到,每一节课都要在完善中,提高自己的水平

在坚持集体备课、加强同事合作、发挥群体优势时基础上,结合个人的特长,认真编写教案,教案的编写力求形式灵活多样,同时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为了使每堂课短短的40分钟井然有序、形式活跃、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我将注重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下功夫。课前认真备课。作到课前再备课,备教材、备学生,保证课前的准备工作及时、充分。课中全神贯注。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趣味化教学,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

6.小学地方课教学计划 篇六

小学地方课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地方课程是研究学习课程的载体,它是对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它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淡化课程的学科性,使课程内容呈现非学科性,它对课程的要求是体现人文精神,呈开放性特点。其目的在于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了解地方社会和文化的需要。因此各任课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特点,以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课改精神。同时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尽可能应用媒体辅助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教学活动的.有限时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特制定以下课程计划。

二、基本情况

本学年,我继续担任地方课教研员,本学科是一支任教教师最不专业的师资队伍。所有教师均为兼职,基本上没有参加与本学科相关的培训活动。许多教师没有足够的经验,甚至没有具体的应对学科教学的措施。许多教师手边也没有配套的教学用书和统一的课程资源,这就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学校很是重视该学科,为了加强地方课教学,形成研究氛围,充实研修力量,我三道岗镇中心小学专门成立了地方课程研修小组,我担任研修小组长,为今后的集中教学和集体研修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三.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科学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让学生热爱生命;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创新素质、审美素质、实践能力、思想素质和具备适应地方生活的基本素质,使其生动活泼健康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善于协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自主、自律、自理、自强的品质。

四、具体措施

1、地方课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业务培训,多读书看报,每位教师手边至少要有一本该学科的专业杂志,不断提高本学科的知识应对能力。同时还要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多种多样的体验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愉快中展开学习活动。同时利用多媒体、课外活动等资源,帮助学生拓宽和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为学生获取多种信息和多方知识提前收集信息做好准备。绝不打无准备的仗。

3.地方课程分为“通用课程”和“专题课程”两类。地方课程中的通用课程,每位教师都要积极参加地方课程教学研讨活动。每个学段的地方课老师要一起研讨专题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共享集体的智慧。无论是该研修小组的月查,还是教导处的教学检查,均要把专题教育纳入检查范畴。

4、设立心理辅导员,开展专题教育专项活动。除了在地方课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之外,本学科所有任课教师均为心理辅导员,均有义务对所担任班级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5、重视地方课程中的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在评价标准上,注重以学生“自我参照标准”为主,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评价内容上,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可采取考试、考察、汇报、演示、竞赛、成果展示、总结等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每次活动之后,我们要有明确的过程记载并物化活动结果,一学期结束时收集存档。

五.课程及活动安排

1.9月份组织开展“校园是我家”普通话宣传活动。

2.10月份举行“阅读才艺大赛”活动。

3.11份开展“校园安全伴我行”的安全教育活动。

4.12月份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开展适合班级特点和年龄特征的心理辅导活动.

.09.01

7.关于地方课教学随笔 篇七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充分挖掘和运用各种优质地方资源, 有利于丰富思政课的课程资源, 提升思政课的课程魅力, 真正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思政课教师应该结合当前的社会条件, 深入研究和开发地方资源, 对人物、事件、遗迹、思想、精神等创造性地进行归纳、提炼和提升, 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教学内容, 并纳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地主动性进行总结研究, 钻研教材内容和资源内容, 衔接重建教学内容, 实施有针对性的有效教学。

笔者所在的高校地处江苏常州, 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也是一座红色资源丰富的革命城市。常州孕育了被誉为“常州三杰”的中国共产党早期三位重要领导人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 常州因“三杰精神”而闻名遐迩。“常州三杰”资源既是历史的见证, 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更为拓展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提供了充分的资源。笔者以“常州三杰”资源为例, 探索和实践了地方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 “一通二进三位四式”运用路径模式。

1 “一通”, 即“常州三杰”资源贯通思政课主干课程

“常州三杰”资源丰富, 包含革命遗迹、革命文物、革命活动、革命思想、革命精神等。根据不同的思政主干课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 有选择性、有侧重点地运用恰当的资源。如在《基础》课中, 主要把“常州三杰”的革命精神转化为教学素材运用于爱国主义部分的教学。在后续的《概论》课程中, 则主要把 “常州三杰”的革命活动、革命思想转化为教学素材, 运用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教学中。而其革命遗迹、革命文物等资源成为思政课两门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依托。这种贯通全方位多层次地运用了有效资源, 为思政课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效可行的重要平台。

2 “二进”, 即“常州三杰”资源进理论专题、进实践活动, 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为保证“二进”的有效运行, 制定和完善了思政主干课程的教学文件, 包括课程标准、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和课程实践手册等。如《概论》课理论教学中, 在第一模块“时代变迁下的中国革命征程”中, 专设了“从常州三杰的人生抉择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专题, 突破了传统理论教学内容的空洞、抽象, 充分挖掘地方资源转化为教学素材, 把人物的政治抉择作为主线, 既避免了就理论谈理论的苍白感, 又利于学生反思自身在当前时代变迁下的选择与坚持, 还提升了学生对地方革命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实践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内容的设计至关重要, 既要考虑内容的针对性, 又要考虑到时间、经费、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因素, 所以地方资源的有效运用意义重大。《概论》课实践教学中, 我们设计了以 “常州三杰”为主题的人物评析、影视评析、展览宣传、社会调查等多元化的实践项目, 既改变了以往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单一的参观纪念馆或故居的形式, 又体现了实践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3 “三位”, 即“常州三杰”资源全方位地运用于课堂—校园— 社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全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实践。把“常州三杰”资源运用于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的各环节, 是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化拓展, 避免了教学改革和实施的蜻蜓点水、朝令夕改。 在课堂实践环节, 设计了关于“常州三杰”的影视评析、人物评析等项目; 在校园实践环节, 设计了以“常州三杰”为主题的宣传展览、模拟演讲等项目; 在社会实践环节, 设计了相关的参观感悟、社会调查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 既能丰富校园思想文化活动, 为学生的实践开拓可展示的生动空间, 又能提供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动向的重要窗口, 也能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德育效果。

4 “四式”, 即实践教学中融体验式教学、影音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和志愿服务式教学为一体的多元化运用方式

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运用“三杰”资源, 必须以“三杰”资源为内涵和载体探索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活动, 形成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 从而增强教学效果。第一, 设计了关于“常州三杰”的参观感悟、主题班团活动、模拟演讲等实践活动。通过这些体验式实践教学活动, 学生看、听、触摸、经历, 能获得对人物和历史最真实的感受。第二, 设计了观看关于“常州三杰”的影视作品等实践活动, 如电影《秋之白华》、纪录片《永远的青年》等, 这些影音式实践教学活动, 改变了思政课教学呆板的传递形态, 形成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 让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强的高职学生得到直观、动感的教育启迪。第三, 设计了“张太雷纪念馆保护与宣传方案”“常州红色文化资源情况的调查”等研究式实践教学, 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四, 高职学生走向社会, 了解社情民风, 开展社会服务活动, 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方向。“我眼中的常州三杰”展览宣传、纪念馆环卫志愿服务等志愿服务式实践教学, 进一步弘扬了“三杰” 精神, 提高了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5结语

这种“一通二进三位四式”的运用路径模式, 充分整合了“常州三杰”资源, 转化为有效的理论教学素材, 并给实践教学搭建了丰富活泼的运行平台,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对高校思政课充分挖掘和运用地方资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充分挖掘和运用各种优质地方资源, 有利于丰富思政课的课程资源, 提升思政课的课程魅力, 真正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以“常州三杰”资源为例, 探索和实践了“一通二进三位四式”的运用路径模式, 对高校思政课充分运用地方资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方资源,思政课教学,“一通二进三位四式”,运用路径

参考文献

[1]李康平.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的价值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 (4) .

8.关于地方课教学随笔 篇八

亲和力农村小学地方课程作用为了促进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很多省市积极开设了小学地方课程,尤其在农村地区为了以地方特色为基础,努力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的体验学习,充分的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实践,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对地方性课程不够重视,教学中忽视情感渗透,缺乏亲和力,导致学生学习起来积极性不高。因此,本文结合吉林省农村小学地方课程,探索亲和力在农村小学地方课教学中的作用,对于更好地推进地方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亲和力的内涵

亲和力本质上是教师师爱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教师尊重职业、热爱学生,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的外在表现。教师亲和力首先来源于对职业的热爱,只有喜欢自己的职业并具有为之奋斗终身的理想,才能潜心研究,让自己的教学妙趣横生;教师的亲和力来自于对学生的尊重,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之上,才能营造温馨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的亲和力作用于学生身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微笑,用微笑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接受知识,这种亲和力不是故意做出来的表演,而是发自内心对学生的热爱。

热情,教师亲和力表现为对职业,对学生的一腔热忱,始终保持这昂扬饱满的教学状态,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组织教学,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赞扬,教师的亲和力表现为对学生恰如其分的赞扬,一句赞扬的话语有时候就可以成为成就一个孩子的动机。

二、提高亲和力在小学地方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为了实现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在很多省市设置了小学地方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发展地域特色文化,为推进农村小学地方课程的积极发展,提高教师亲和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1.教育中提高亲和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必要前提,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不断提高亲和力。小学地方课程具有极强的教育性,是学生了解家乡地理、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窗口,教师提升亲和力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教材,从而形成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并增强社会责任感,将对家乡的热爱转化正力量,积极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去。例如,吉林省农村小学地方课程五年级上册《家乡的饮食》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充分认识到家乡特有的美食基础上,带领学生亲自去各大美食饭店进行社会调查,完成一项实践活动——给家乡的美食排排队,在这个活动之中师生一起制定活动计划,教师负责协调,学生积极参加,教师良好的亲和力不仅促进了活动的圆满完成,而且构建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为进一步组织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也在教师认真负责的态度下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中受到感染,对家乡的饮食产生浓厚的兴趣。

2.实践中提高亲和力,有利于创设主动探索方式

良好的亲和力可以促进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形成,帮助学生积极探索学习内容。传统的农村教育中常常侧重于学生知识的灌输,而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农村小学地方课程的开设,教师的忽视会感染学生,学生对教材内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阻碍了地方课程的开展。提高教师的亲和力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避免学生机械的记忆,而是通过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增强对地方课程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吉林省小学地方课教程中《家乡人口小调查》的教学中,因为年龄小,很多孩子都不懂怎样进行人口调查,教师可以从家庭人口出发创设情境,首先提问:你的家里几口人呢?可以自己数一数;你们一整个家族有多少人呢?可以问一问爷爷奶奶。此时,可以让学生拿统计的人口与同桌的比一比,看看谁家人口多?然后提问一个村子有多少人呢?我们去调查村支书,你们村子比别的村子人口多多少人呢……学生在教师循序善诱下对家乡人口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家乡人口的理解程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

3.教学中提高亲和力,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亲和力是教师真实情感的流露,是与学生沟通的纽带和桥梁,良好的亲和力可以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农村小学地方课程来说,单一的教材学习并不能很好地传达地域特色风情的美好,而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充分发挥亲和力的优势,利用直观的语言、生动而形象的描述,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教材相关内容中丰富的内涵和极大的魅力,从而对某个事物、习俗、景点等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例如,吉林省农村小学地方课程中五年级上册《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家乡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进而产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学生对于教材上的文字学习后虽然对家乡群众文化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并不是深刻,为此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播放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的盛况、吉林雾凇冰雪节的壮观、延边朝鲜族民俗节、四平英雄音乐会和东丰农民画等,教师一边播放影片,一边声情并茂的讲述这些节日的来历,描述节日的盛况,说道动情的地方还唱了一段方言版歌曲,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看视频、图片和教师具有亲和力的讲述,亲身感受到了自己家乡的独特,从而很自然地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了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农村小学地方课程开设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教师亲和力的打造对于提高农村小学地方课程课堂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让自己变成一个巨大的“磁场”,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可亲、可爱,在教师给予的关爱和帮助中,有效地提高农村地方课程教学质量,推动小学地方课程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翠.论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J\].内江科技,2010,(04).

\[2\]王良喜.试论新课改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9).

9.二年级地方课教学计划 篇九

尹桂红

指导思想: 增进对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进对家乡的认识和为家乡、为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拓展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自我生活方式,发展社会生活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课程目标: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基本的安全意识,获得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2、乐于合群,把自己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去。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3、懂得珍爱生命,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学会礼貌用语,学做一个文明观众。

5、拓展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文化学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6、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乐于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懂得关心和养护自己的身体,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完成措施:

1、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体现综合的特点

2、突出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实践性。

3、增强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情境的开放性

10.从听公开课想到的教学随笔 篇十

从听公开课想到的中心小学张海英2013年11月30日

本学期我校组织了教师的公开课活动,教师对这个活动进行了评价和反馈。下面我对这次活动作简单的小结:

一、从活动的准备工作来看,教师们积极商议选择内容,从杂志上,网上查询相关知识,搜集所需材料等,都明显的表现出是积极向上的,这就为搞好活动打下了基础。

二、从活动内容的选择制定上来看,我们老师敢于创新,敢于尝新,如周凤英和贾芳老师,她们就选择了写字课与作文教学,这说明了我们的老师能够不安于现状,能够积极探索,并敢于去发现,探索新事物,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位老师去学习的。

三、从活动的设计来看,教师们的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老师对于自己活动的目标制定是非常重视的,目标制定的好不好首先看目标定得是否明确,是否具有操作性,是否具有适宜性,其次要看与你本身的活动是否相符。像周老师的教学目标制定的就非常好。再就是教学过程的设计,如:周老师和贾老师等,教学设计得非常严密,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

四、从活动的实施和效果来看,教师们大方、自然的仪表,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语气,活动中对突发状况的应对自如等等。这些专业素质的表现,都说明我们的老师每时每刻都在进步着。一节课是否成功,主要看什么?主要看学生是否对此有兴趣,看学生是否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看学生是否完成了目标,在这方面做得好的老师有很多,但这些问题也是需要授课的老师们值得反思的地方,需要自己来判定你自己的教学是否成功。

11.关于“随笔写作”的教学叙事 篇十一

那天早上,我从家里沿溪岸散步出发,顺便观察周围的物象:混浊的溪流边,漂着许多垃圾;对岸的几丛芒草荆棘边,栖息着几只白鹭,还有几只在溪面上低低地、慢慢地飞着。听说白鹭对生活环境非常挑剔,而眼前这洁白与混浊两相映衬,竟是如此和谐!再往前走一段,水被橡胶坝拦着,下游裸露出了深深的河床,厂区排污出来的浓浓腐臭飘散回旋在鼻子里。这里曾经是自己小时候的乐园啊,那滔天欢歌的白浪,那偶尔出现几个旋涡的静静绿潭!只是,这一切,已经不再。

进入课堂,为缩短彼此距离,我谈了自己与学生的缘分,又谈了自己路上的所见所感。因为对白鹭与溪水“两情相悦”情景太熟悉了,所以许多同学有了表达的冲动。而这正是有效教学的交流基础。

恰巧这一天是“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之后就是“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漫长冬季了,而且这时恰是学生刚学过的《滕王阁序》中的“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于是,我借题发挥,逗趣道:“我们该扯住这深秋的最后尾巴赶紧入题来回‘随笔’,请随我来吧。”借题发挥虽有巧合,却也能体现教学机智,用得好,教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更大。我先给出了一个问题:“秋,你看到或联想到什么物象、人物或情感?”我想借此涤荡彼此间的陌生,激发他们的思维与热情。学生的答案很多:有落叶枯藤、凉风寒水、流云飞霜;有黄橙橙的橘子、四处飘香的丹桂、织满石壁的爬山虎;有丰收喜悦、成熟思想、沉重生命、沧桑岁月、离苦愁绪、思亲怀乡;还有求学者、开拓者、漂泊者、打工仔、城市房奴的命运;等等。一位学生说他联想到了“一年一年地过去,岁月不断消失”。这正是我想说的。我戏谑道:“你的思想和我共鸣,我担心你也会和我一样头发早早掉光了,也可以说是提前‘进化’了。”学生大笑。我又继续说:“上周五早读时,听到一中有个班主任说,他班级的一学生在树底下发现了一只死去的松鼠并掩埋了。”学生一下子沉静了,是的,生命是珍贵的。生命的教育比写作的教育凝重得多。在生活中,如花的生命不幸凋落的情况还少吗?这堂随笔课倘若能让学生进一步去思考活着和死去的话题,会更有“诗外”价值的。而后,我们又从生命谈到了孝道,谈到北大实名制招生“被限制推荐”的第一条就是:不孝敬父母。在这里,我们至少可以看到民族传统中某些渐渐涌起的浓烈情绪已经击中了很多人脆弱的心弦并引起共鸣。然后,又联想到刚学习过的《陈情表》以及《礼记》中的“五备”——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联想到自己高龄的父母,联想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忧”的古训。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后的一道课外题目:你认为直呼父母的名字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还是文明堕落的反映?

教学生写随笔,要教学生合理的联想并讲究联想的深度。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创造一种师生亲密和谐的气氛太重要了。

之后,我们一起探讨随笔的特点:随时、随地、随意和随体。随笔写法似乎没什么限制,却往往因此让学生手足无措,不知道这没有限制的“大葫芦”该如何使用。我告诉他们,我们许多情感可以像王国维先生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一样,借恰当的事物去“附着”,力求做到用心感悟(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力求写得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真实表达、个性彰显(如视角独特、联想与想象)和审美评判(立意高远、追求情趣、鲜活精美,这方面难度较大,可以先不考虑);我还告诉他们,他们曾经读过的蒙田的《热爱生命》、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巴金的《小狗包弟》以及即将学到的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很好的随笔范本。为让学生砌好第一个台阶,我强调随笔应该从“有意思”写起,再慢慢过渡到“有意义”,“玩”出语文的精彩。是啊,随笔材料实在太多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名山大川清风明月,悠悠浮云款款流水,古今中外名著逸事,人生世相人情冷暖,时事纵横邻里琐事……我还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新近的事物:“翼装飞行穿越天门洞的杰布·克里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被作为战俘交换的以色列大兵沙利特、充满传奇而又个性毕露的苹果公司CEO乔布斯、中央关于文化发展繁荣的大讨论、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甚至我们县新立起来的招牌‘养生圣地’究竟应该用‘圣地’还是‘胜地’,等等。这些,都可以写入你的随笔。”

接着,我卖了个关子问他们说:“吃过瓜子吗?”这个问题太出乎意料,大家都笑了。学生开始分享自己吃瓜子的经历,有的学生为了展现个性,谈论的话题逐渐有了深度,比如有学生谈到母亲为自己剥小瓜子时自己体会到的一种浓浓之爱。我故意急急地说:“你就说剥瓜子的细节,说母亲的眼神、动作、言语。”这些,对于写人物的随笔来说太重要了。我又告诉学生:“爱并不是轰轰烈烈的,平常与非常都在你那冷静而真实的叙述中。如果能把几个镜头连在一起,再加入适当的景物和个性感觉,就是一篇很不错的随笔了。”我努力让学生知道写随笔真的不难,当然随笔的成功不是朝夕可得的,需要不断的揣摩与提炼。为能从感性去“消化”这吃瓜子中的“意思”,我让学生当场读丰子恺的《吃瓜子》片断,看作者如何写细、如何联想、如何做到生动形象。

关于“随笔写作”,学生在课堂那特定的时间会学到一些基本的方法,但只有让他们在课后细细体味才能“得乎其中”走出一片天地,语文的“玩”就是这样一个积累、尝试和超越的过程。鉴于此,我推荐学生再阅读梁实秋的《下棋》。

“文章切忌随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这堂随笔教学,我希望让他们学会只眼独具,再细心“编织”而能独出机杼,进而收获独到之见。学生很聪明,但是我担心他们的惰性和躁性。教学除了鼓励,也要鞭策,他们如果能有所感悟并愿意尝试,那就如播撒的种子开始萌芽了,而这之后的成长得注重“肥、水、保、管、工”了。最后,我把自己写的一篇小随笔《写在长寿边上》发给他们,试图告诉他们如何在众人的共同认知中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化思考。班级的任课教师谢老师说我很勇敢。其实,不是我勇敢,而是学生喜欢看自己身边尤其是自己老师的文章,而且因其亲切更愿意借鉴和尝试。我想,只要有助于教学相长,这样的“勇敢”是值得的。

这样的课,随意且随性,但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紧跟学生的思维。这一堂课很难说教给了学生什么,但至少给了他们一个“游戏”的引子,至于更丰富、更艰难的“玩”法,只能鼓励学生自己去积累与尝试了。

12.关于“随笔写作”的教学叙事 篇十二

那天早上, 我从家里沿溪岸散步出发, 顺便观察周围的物象:混浊的溪流边, 漂着许多垃圾;对岸的几丛芒草荆棘边, 栖息着几只白鹭, 还有几只在溪面上低低地、慢慢地飞着。听说白鹭对生活环境非常挑剔, 而眼前这洁白与混浊两相映衬, 竟是如此和谐!再往前走一段, 水被橡胶坝拦着, 下游裸露出了深深的河床, 厂区排污出来的浓浓腐臭飘散回旋在鼻子里。这里曾经是自己小时候的乐园啊, 那滔天欢歌的白浪, 那偶尔出现几个旋涡的静静绿潭!只是, 这一切, 已经不再。

进入课堂, 为缩短彼此距离, 我谈了自己与学生的缘分, 又谈了自己路上的所见所感。因为对白鹭与溪水“两情相悦”情景太熟悉了, 所以许多同学有了表达的冲动。而这正是有效教学的交流基础。

恰巧这一天是“霜降”,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之后就是“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漫长冬季了, 而且这时恰是学生刚学过的《滕王阁序》中的“时维九月, 序属三秋”。于是, 我借题发挥, 逗趣道:“我们该扯住这深秋的最后尾巴赶紧入题来回‘随笔’, 请随我来吧。”借题发挥虽有巧合, 却也能体现教学机智, 用得好, 教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更大。我先给出了一个问题:“秋, 你看到或联想到什么物象、人物或情感?”我想借此涤荡彼此间的陌生, 激发他们的思维与热情。学生的答案很多:有落叶枯藤、凉风寒水、流云飞霜;有黄橙橙的橘子、四处飘香的丹桂、织满石壁的爬山虎;有丰收喜悦、成熟思想、沉重生命、沧桑岁月、离苦愁绪、思亲怀乡;还有求学者、开拓者、漂泊者、打工仔、城市房奴的命运;等等。一位学生说他联想到了“一年一年地过去, 岁月不断消失”。这正是我想说的。我戏谑道:“你的思想和我共鸣, 我担心你也会和我一样头发早早掉光了, 也可以说是提前‘进化’了。”学生大笑。我又继续说:“上周五早读时, 听到一中有个班主任说, 他班级的一学生在树底下发现了一只死去的松鼠并掩埋了。”学生一下子沉静了, 是的, 生命是珍贵的。生命的教育比写作的教育凝重得多。在生活中, 如花的生命不幸凋落的情况还少吗?这堂随笔课倘若能让学生进一步去思考活着和死去的话题, 会更有“诗外”价值的。而后, 我们又从生命谈到了孝道, 谈到北大实名制招生“被限制推荐”的第一条就是:不孝敬父母。在这里, 我们至少可以看到民族传统中某些渐渐涌起的浓烈情绪已经击中了很多人脆弱的心弦并引起共鸣。然后, 又联想到刚学习过的《陈情表》以及《礼记》中的“五备”———居则致其敬, 养则致其乐, 病则致其忧, 丧则致其哀, 祭则致其严;联想到自己高龄的父母, 联想到“父母之年, 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 一则以惧忧”的古训。在此基础上, 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后的一道课外题目:你认为直呼父母的名字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还是文明堕落的反映?

教学生写随笔, 要教学生合理的联想并讲究联想的深度。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创造一种师生亲密和谐的气氛太重要了。

之后, 我们一起探讨随笔的特点:随时、随地、随意和随体。随笔写法似乎没什么限制, 却往往因此让学生手足无措, 不知道这没有限制的“大葫芦”该如何使用。我告诉他们, 我们许多情感可以像王国维先生的“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一样, 借恰当的事物去“附着”, 力求做到用心感悟 (调动各种感觉器官, 力求写得色彩斑斓、丰富多彩) 、真实表达、个性彰显 (如视角独特、联想与想象) 和审美评判 (立意高远、追求情趣、鲜活精美, 这方面难度较大, 可以先不考虑) ;我还告诉他们, 他们曾经读过的蒙田的《热爱生命》、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巴金的《小狗包弟》以及即将学到的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很好的随笔范本。为让学生砌好第一个台阶, 我强调随笔应该从“有意思”写起, 再慢慢过渡到“有意义”, “玩”出语文的精彩。是啊, 随笔材料实在太多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 名山大川清风明月, 悠悠浮云款款流水, 古今中外名著逸事, 人生世相人情冷暖, 时事纵横邻里琐事……我还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新近的事物:“翼装飞行穿越天门洞的杰布·克里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被作为战俘交换的以色列大兵沙利特、充满传奇而又个性毕露的苹果公司CEO乔布斯、中央关于文化发展繁荣的大讨论、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 甚至我们县新立起来的招牌‘养生圣地’究竟应该用‘圣地’还是‘胜地’, 等等。这些, 都可以写入你的随笔。”

接着, 我卖了个关子问他们说:“吃过瓜子吗?”这个问题太出乎意料, 大家都笑了。学生开始分享自己吃瓜子的经历, 有的学生为了展现个性, 谈论的话题逐渐有了深度, 比如有学生谈到母亲为自己剥小瓜子时自己体会到的一种浓浓之爱。我故意急急地说:“你就说剥瓜子的细节, 说母亲的眼神、动作、言语。”这些, 对于写人物的随笔来说太重要了。我又告诉学生:“爱并不是轰轰烈烈的, 平常与非常都在你那冷静而真实的叙述中。如果能把几个镜头连在一起, 再加入适当的景物和个性感觉, 就是一篇很不错的随笔了。”我努力让学生知道写随笔真的不难, 当然随笔的成功不是朝夕可得的, 需要不断的揣摩与提炼。为能从感性去“消化”这吃瓜子中的“意思”, 我让学生当场读丰子恺的《吃瓜子》片断, 看作者如何写细、如何联想、如何做到生动形象。

关于“随笔写作”, 学生在课堂那特定的时间会学到一些基本的方法, 但只有让他们在课后细细体味才能“得乎其中”走出一片天地, 语文的“玩”就是这样一个积累、尝试和超越的过程。鉴于此, 我推荐学生再阅读梁实秋的《下棋》。

“文章切忌随人后, 自成一家始逼真”。这堂随笔教学, 我希望让他们学会只眼独具, 再细心“编织”而能独出机杼, 进而收获独到之见。学生很聪明, 但是我担心他们的惰性和躁性。教学除了鼓励, 也要鞭策, 他们如果能有所感悟并愿意尝试, 那就如播撒的种子开始萌芽了, 而这之后的成长得注重“肥、水、保、管、工”了。最后, 我把自己写的一篇小随笔《写在长寿边上》发给他们, 试图告诉他们如何在众人的共同认知中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化思考。班级的任课教师谢老师说我很勇敢。其实, 不是我勇敢, 而是学生喜欢看自己身边尤其是自己老师的文章, 而且因其亲切更愿意借鉴和尝试。我想, 只要有助于教学相长, 这样的“勇敢”是值得的。

13.一年级地方课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三

一学期就这样的匆忙的过去了,在繁忙中,在幸福中,不断的进步着,不断的努力着.在本学期中,我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得与失,现总结如下.一、在备课方面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

二、在教学方面

我以课堂教学为核心,课前,认真的钻研教材,对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和同组的老师共同探讨教材中出现的难点,共同解决课堂中出现的教学问题。在教学中,每一节课,我都应用PP制作课件或利用学校的教学网络,给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数学课,就连以前极讨厌数学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14.小学六年级地方课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四

六年级地方课程总结

科任:

时间过得很快,一学期又将近结束了。现将地方课程总结如下: 六年级的孩子,平时孩子们外界知识了解少,对当地的人文地理,文化知识更是了解甚几,因此,教学地方这一科时,我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结合当地实际,使学生了解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现状况,区域文化特质等,使学生学好地方课程。而地方课程真实而又亲切,家乡乡土文化,深深地吸引着他们,让他们学得有兴趣,学得有热情。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

地方课程以本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区域文化物质等为主要内容,编制结构采用主题方式展开,强调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探讨区域文化独特精神气质的形成。

(一)自然地理环境

1.认识地理地貌的特点:地处山地,道路高低不平,懂得山水之美

2.认识气候特点:多雨,无台风,气候温湿,时序分明。

(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1.了解人的血缘和人缘等的关系,以及人们对寿命,儿女财富和地位等的态度,态度,调查就业观念,职业特点,社会与个人的关系。2.了解率先发展地方经济,市场和个体私营经济,了解人从地方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

(三)区域文化特质

1.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分析生死观,时间感,价值观和思维特点,领悟文化发展的连续性。

2.了解当地的文物古迹,特别是古村落群的聚落形态。3.了解当地的文化和民间艺术,了解屯堡文化、花灯艺术。通过各种活动对家乡的当地资源与旅游资源的状况从总体上有所了解,在活动中对家乡的未来可持续发展充满信心,产生自豪感,从而进一步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了解文物古迹,通过实地参观、查询资料、采访和观看记录片等方法感受文物古迹的历史、文化内涵。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了解文化名人的治学及创业历程,体会其创业的艰辛与成功,认识其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习文化名人刻苦求学、专心治学、爱国爱乡的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展综合研习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对家乡人的热爱。通过收集、阅读材料等实践活动,知道黔南是有几千年历史的礼仪之邦,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特色,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

在教学中,我据六年级学生的特点出发,创设各种活泼生动的活动,强调从活动中学习,让孩子在活动中去了解家乡的状况。重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在探究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感知周围事物的特征,让探究成为地方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主要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运用挂图、实物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教具,使教学更形象直观,生动活泼。运用观察、信息搜集、现场考察、参观访问、讨论、制作、调查、社区活动、专题研究等多种学习形式,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要转变教师即是知识权威的错误观念,让地方教学能得到各层面的支援,如家长、老前辈等。因为要将地方教好,单一教师的能力难已完成,它必须结合社会、家庭的资源,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益。我们采用“问问别人”方式,让学生回家了解一些本地情况,上课时又相互介绍,相互补充,以达到家庭、社会资源的结合,也培养了学生社会实际能力和团队精神。

15.关于地方课教学随笔 篇十五

“05方案”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课程列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经过近10年的教学实践, 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对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 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1]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 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让我们看到“纲要”课教学确实也存在诸多问题, 突出的表现就是教学的生动性、吸引力和说服力不够, 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部分学生的被动性、消极性和对待“纲要”课的无所谓的态度。作为一线教师, 笔者一直在关注“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并试图找到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在调查和访谈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中学阶段已经系统地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史, 学生对基本史实、基本观点、大概脉络、主要人物、重大事件等比较熟悉 (特别是文科生) , 大学“纲要”课, 只看教材, 还没有中学的详细、生动, 所以学生认为似乎没有再学的必要。

二是空间的距离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笔者所在学校属于省属高校, 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全省各地, 毕业后大多留在本省工作。了解浙江的过去, 知晓浙江的省情, 是学生的迫切需要, 再加上本乡本土的亲近感, 涉及到本省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时, 学生学习热情较高。比较而言, 对于其他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由于空间的距离感,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是照本宣科的“灌输”型教学方式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可否认, 有些教师采用“灌输”型教学方式也能把课讲得非常精彩, 深受学生喜爱。但照本宣科式的“灌输”型教学方式, 由于缺乏生动鲜活的教学素材, 排斥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是教学效果仅仅停留在表面, 没有入脑入心, 直接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在与毕业班的学生交流中, 部分学生反应, 上课听了, 笔记记了, 考前背了, 考试成绩也不错, 但是不久就又忘记了。究其原因, 是没有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缺少独立的思考, 缺少真正的体验和感悟, 当然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基于上述原因和表现, 如何利用新的优质教学资源充实教材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纲要”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已经显得非常必要。笔者认为充分利用浙江红色文化资源, 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可以大大提升“纲要”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路径探析

关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探讨由来已久, 近些年来逐渐形成热潮。但是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共识。本文所讲的红色文化资源, 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浙江省是中国革命的发祥地之一,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 红色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在各个历史时期浙江省都曾涌现出大批英雄人物和永远值得后人铭记的英雄事迹, 革命遗迹遗址遍布全省, 如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宁波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台州市解放一江山岛战役纪念地、温州市浙南革命根据地旧址、丽水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旧址、湖州长兴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及司令部旧址、杭州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萧山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等。目前浙江省拥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9家, 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0多家。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感染力强, 地域特征和时代特征明显, 具有天然的亲和力、易接近性及很强的文化传承和政治导向价值。这是浙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 为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推进“纲要”教学改革提供了最根本的前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认为, 只要提供恰当的材料, 在进行教学的同时,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恰当的帮助,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掌握规定的目标。有效教学关注全体学生、关注教学效益、关注反思教学, 其核心是强调学生的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笔者将浙江红色文化资源引入“纲要”教学, 在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试图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以期找到可以提高“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一) 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开展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起源于哈佛大学法学院, 1870年由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教授 (C.C.Langdell) 首创, 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案例教学不是简单的阐述事实的课堂举例, 而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相比, 它具有开放性、探索性、互动性等特点, 有利于学生养成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等的良好习惯。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典型案例, 学生通过阅读熟悉案例后, 在老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进行思考、分析、讨论, 以有效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典型案例材料是案例教学的出发点, 浙江省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纲要》课教学提供了大量具有本土亲和力的案例, 但不是每一个案例都可以用于课堂教学。案例选择的成功与否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成败。高度的启发性是经典案例的特点,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2]孔子关于启发性教学的言论对后世影响至深。选择案例时, 必须关注此案例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心灵, 激发学生思维,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引发学生思想碰撞。

案例选择还要求教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实际能力有比较透彻的了解。“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更要贴近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兴奋点、困惑点和问题点, 才能加强针对性, 增强实效性。”[3]例如, 在《纲要》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教学中, 授课对象是文学班的同学, 笔者选择了“南湖红船”作为本章案例。“红船, 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红船, 一直接受着人们特别是共产党人的瞻仰。”[4]“南湖红船”无疑与本章核心内容具有高度的关联性。此外, 案例富有启发性, 可以在很多方面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例如,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诞生与嘉兴南湖?是偶然还是必然?因为是文学班的同学, 文科基础较好, 所以笔者又引导学生将讨论引向深入, 由南湖红船引申至“红船精神”。“南湖红船”案例,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思考和交流中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 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开展研究型教学

造成《纲要》课“上课听了, 笔记记了, 考前背了, 考试过了, 考后忘了”这一弊端的主要原因是所学内容没有真正入脑入心, 倘如此, 《纲要》课“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 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5]的教学目标将无法实现。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开展研究型教学, 可以把大学生的问题意识、求真的态度与探索精神结合起来, 使大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问题, 从而有效克服上述弊端。

研究型教学一般包括四个环节:学生选题、自主探索、小组讨论、课堂交流。教师要全程关注, 关键时给予点拨和指导。四个环节当中学生选题是前提, 学生选题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跑题, 选题必须与教材内容相关, 必须在浙江红色文化资源范围内选取。可以选取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人物、代表性的历史事件, 可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杰出代表、普通百姓, 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最终成果可以是论文, 也可以是调研报告。在不跑题的前提下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引导具有共同兴趣的学生组成小组。自主探索是关键, 这个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纸质资源。如通过网上图书馆和期刊网查阅相关文献, 充分利用好图书馆、档案馆收集相关资料, 鼓励学生通过调查走访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等。资料收集完成后指导学生分析解读资料,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实践, 以发现问题、寻找规律直至得出结论, 最后形成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小组讨论是完善, 同一小组的同学充分发表自己意见, 达成共识, 补充资料、修正观点、完善结论, 在生生互动中共同进步和提高。课堂交流是拓展和升华, 课堂交流时, 教师可以是主持者, 也可以是平等的参与者, 不同小组的成员共同交流、讨论甚至是辩论, 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 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开展实践教学

2005年,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可见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非常之重要。浙江红色文化资源是浙江省高等院校进行《纲要》课实践教学的优质资源, 以其独有的特点和功能在《纲要》课时实践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红色文化资源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和载体直观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及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和不懈追求, 让学生重回当年、触摸历史, 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 把握历史脉搏及其内在的规律性, 顺利实现《纲要》课的教学目的。利用浙江红色文化资源, 开展《纲要》课实践教学, 可以采取以下途径。

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

浙江展览馆纪念馆博物馆众多, 馆藏丰富, 从时间段限上来看, 贯穿了革命和建设的全过程。参观考察不是红色旅游, 考察前要要求学生查阅收集相关资料、明确考察目的, 考察后要提交相关报告。通过参观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南湖革命纪念馆、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长兴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浙商博物馆等, 将感性认识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拓展所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学生们在参观考察的过程中触摸历史, 触及心灵, 升华感情, 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求。单向性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

2.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虚拟实践教学

实地参观考察固然重要, 但是一个年级的学生动辄三四千人, 受师资力量、经费、时空等限制, 再加上对安全因素的考量, 让所有同学都能参加实地参观考察难度较大。通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来再现红色文化资源, 进行虚拟实践教学, 则是个较好的选择。例如, 在参观浙江博物馆“钱江潮———浙江现代革命历史陈列展厅”时, 教师和实地参观的学生代表用照相机摄像机把陈列展示的珍贵历史照片、地图、藏品、油画、雕塑作品以及音频视频资料拍录下来, 做成多媒体课件, 再现了“南湖红船和中共一大”、“大革命的洪流”、“土地革命的风暴”、“钱江两岸的抗日烽火”、“走向解放之路”等五个部分。虽然大部分同学没有亲临展厅, 但课件逼真的效果让他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各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 在虚拟实践教学中加强了对党领导浙江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浙江解放的历史进程的认识, 增强了拥护党的领导和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利用网络技术建设红色网站也是进行虚拟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收集和分析浙江各个历史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 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图片、重要文献、重大事件、音频视频等分门别类, 建设以红色文献、红色档案、红色人物、红色音频、红色视频、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论坛为主要版块的红色教学网站, 一方面可以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 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 通过红色论坛的师生交流, 可以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解决思想困惑, 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 切实提高《纲要》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结语

教学资源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 离不开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的把握。将浙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 不是喧宾夺主, 更不是用浙江红色文化史取代《纲要》课, 而是通过适宜的教学方法将其本土化、富有亲和力和易接近性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实现《纲要》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实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2.

[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香港:中华书店香港分局, 1984:68.

[3]何勇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N].光明日报, 2006-08-07.

[4]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N].光明日报, 2005-06-21.

上一篇:七年级生物《种子萌发》教案下一篇:戴震难师文言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