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日报社

2024-10-27

中央日报社(精选10篇)

1.中央日报社 篇一

人民日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为何目标锁定水利?

连线基层

人勤春来早。春节刚过,河南许昌县田间地头处处是农民抗旱浇水的忙碌身影。

“水是庄稼人的胆,政府修好水利,农民种地越来越有底气。”陈曹乡史庄村农民张广州说,过去渠道淤积,机井破旧,靠天吃饭,小麦亩产600来斤。如今旱能浇、涝能排,前年大旱、去年春旱,都浇了3次水,亩产达到1100斤。

小账连着大账。抗灾夺丰收,去年河南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连续5年超千亿斤,水利功不可没。去年全省226亿多元投向农田水利建设,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483万亩。即便如此,河南仍有3500多万亩耕地缺乏灌溉条件,基本是“望天收”。

数字点击

4倍:研究表明,在影响粮食生产的诸要素中,水的增产效用最为突出,1亩水浇地的收益是1亩旱地的2倍至4倍,水利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

1000斤:在我国三大作物中,小麦耗水最少,每亩需水400立方米。通常生产1斤小麦,需要耗水1000斤。

7000亿元:“十一五”水利总投入约7000亿元,是“十五”的1.93倍,其中中央水利投资达到2934亿元。

1.9亿亩:5年间,累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9亿亩,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0.90%: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77亿亩,居世界首位。我国以占不足全国耕地一半的灌溉面积,生产了占全国总产量75%的粮食和90%的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灌区成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基地。

新形势

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水利投入强度明显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保障水平明显偏低。从总体上看,我国水利建设仍面临“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的严峻局面:

我国防洪综合体系还不健全,2010年全国有437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受灾人口达

2.1亿,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

水资源调控能力还不足,正常年份全国年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近2/3城市不同程度存在缺水,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改变,全国54%的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因洪涝受灾面积超过2.1亿亩。“两工”取消后农民投工投劳锐减,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

水利投入强度还不够,全国4万多个乡镇中有1/3缺乏符合标准的供水设施,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7个中央一号文件已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系统部署,“三农”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已初步形成,今后在不断强化和完善现有政策的同时,将选取影响全局的薄弱环节和重大问题逐个突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以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首个关于水利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大兴水利的明确信号,就是要抓住当前水利这个薄弱环节,解除水利这个瓶颈制约,夯实农田水利这个重要基础,尽快扭转水利建设滞后的局面。

新定位

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不是就农说农、就水利说水利,而是立足国情水情变化,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明确了新时期的水利发展战略定位,强调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文件第一次全面深刻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这些都是文件的突出亮点。

文件进一步强调了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3个把”的基本思路: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这也意味着今后将有更多“真金白银”投入水利。

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利建设发展很不平衡。文件明确提出要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新目标

2020年基本建成四大体系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一个总的目标,即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这一目标如何实现,文件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4大体系:

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的同时,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让全国小型病险水库全部摘除“病帽”,全面完成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十二五”期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

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主要水质指标达标率提高到60%。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

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2.中央日报社 篇二

关键词:《中央日报》,国耻纪念,危机传播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 国民党即面临着统一全国思想、“训民以政”的严峻现实问题。1928年济南惨案发生后, 日本“拧紧螺丝”的局部侵华战争使中国“国难”现实日益严峻。两大现实问题彼此交织, 构成国民党称为“建国”与“救国”的双重历史使命。学界对此问题虽有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 然多是历史学等学科视角, 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视角却相当薄弱, 亟须加强。近代中国是一部屈辱史, 通过设置国耻 (国难) 纪念日, 以法定国耻 (国难) 纪念日平台作为国民党解决上述两大问题的一种策略。基于此, 本文以国耻纪念的宣传文件、《中央日报》等党营媒体为史料, 探究民国时期国耻纪念的意义。

一、国耻纪念:国民党稳定政权的初步运用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 基本统一中国, 只能说是在形式上统一中国, 但是仍然有很多不稳定社会因素。如果能够重现历史的现实意义, 有效调动或说服民众, 则是在政权危机之下维持其政权合法性的不错选择。而进行有效的意识形态整合的一个重要步骤则是利用媒介进行带有明确政治指向性的引导。更确切地说, 来争取民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意识, 以防危及政权的稳固。国耻纪念就是这样一种较好的形式, 通过带有选择性的筛选, 将其潜移默化地纳入政治统治的框架中。恰如柯文所言, “历史神话制造者的所作所为的目的, 不是为了加深或扩大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而是使之为政治、意识形态、自我修饰和情感等方面的现实需要服务”[1]。在这样一种局势动荡的社会背景下, 国耻纪念能够发挥其自身内在价值。

国民党定都南京前后, 建立了庞大的宣传体系, 如《中央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通讯社。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一书中曾提出, 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偏向,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对整个社会的控制。报纸由于价格低廉、轻便、方便印刷等特征, 可以在空间大范围传播和推广, 因此成为当局进行意识形态整合国家认同理念宣传的重要方式。每次召开国耻纪念会, 散会之前按照惯例要喊口号以振奋精神、鼓舞士气。这些口号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一种带有明确政治指向性的符号, 这些符号只有经过人民的反复亲身实践, 才能体现出意义和价值。正如勒庞所言, “极为重要的修辞法只有一个, 那就是重复”[1]。

对于反动军阀的宣传, 除了口号和重要文件外, 另外采用的一种重要宣传方式是名人演讲。一些社会名流, 滔滔不绝, 慷慨激昂, 以此来稳定大局。如1929年5月10日, 一篇标题为《军校特党部昨举行五九国耻纪念大会, 张治中主席报告, 王右瑜等均演说》的文章写道:“我们应该有一个仿效德国日耳曼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以反抗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而求得中国之自由平等”“纪念国耻要彻底肃清反革命势力。”[2]1930年5月9日《莫忘了民族间的奇耻大辱》一文中, 指出我国的国民性是麻木的、健忘的, 才使得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步步紧逼。“同时, 并一致地团结起来, 肃清我们本国的败类, 消灭勾结日本帝国主义的反动军阀——阎锡山。”[3]

二、国耻纪念:抗日危机背景下国民党挽救政权的再运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 形势日趋紧张, 对于国耻纪念的报道重心也由军阀割据转向日本帝国主义。这一时期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形式主要有放映影片和新生活运动。国民政府在1933年5月3日设立“国耻宣传周”, “国耻宣传的目的在于扩大国耻宣传, 增强民众抗敌决心”, 并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评剧表演、说书、名人演讲、电影放映和演说比赛等。国民党高层恰恰利用文艺形式的这样一种特点, 进行某种带有明确政治倾向的改写, 来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怀, 以此来增强凝聚力。这一时期, 电影成为一种新的媒介, 对于宣传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增强民众抗日情绪起到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1933年5月4日, 《中央日报》的一篇题为《露天展览惊心动魄, 今日午后放映电影》的文章写道、“下午二时半, 该馆民众会堂内, 举行国耻演讲, 到民众数百人, 今为宣传周第二日, 下午拟放映《国难》与《还我河山》两部影片”, 原先纪念国耻的形式较为单一, 主要是开会、演说, 此时的国耻纪念借助更加丰富多样的文艺样式。“中央社汉口八日电, 为五九国耻纪念, 省市党部均定是晨九时召集各机关团体、学校代表举行纪念会, 并通告停止娱乐宴会一日。”

此时重要的一种形式是大力宣传新生活运动, 其精神教条是礼义廉耻, 这是追求国家的精神力量。“其重要作用一是可以使我们体魄意志坚强起来, 二是可以使生产增加, 消费缩小, 而民力得以充实”, 由此达到思想上的统一, 从而达到意识形态的整合与政治理念的宣传。“纪念国耻, 应该革除散漫、放荡之恶习, 而以礼义廉耻为日常生活之规矩准绳, 恪守总理遗教, 厉行新生活运动, 以提高国民道德, 发扬民族精神为民族复兴之根本, 为复仇雪耻之依据, 则国难可纾, 国耻可雪。”[4]积极宣传总理遗教, 以此来整合其意识形态。

由上所述, 国耻纪念不仅是国民党推行其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 也是其争取政治资本的重要途径。国民政府高层人员将纪念日的讲话通过《中央日报》这样一种官方媒体喉舌辐射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使之变成一种带有明确政治指向性的符号体系。纪念口号、演讲、停止娱乐、降半旗、放映影片、说书、相声等文艺活动, 已经变成一种具有政治传播功能的符号。

三、根本意图: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整合意识形态

“集体记忆”的概念由莫里斯·哈布瓦赫于1925年提出, 着重强调其为现实需要服务, 主张集体记忆是现在对过去的一种建构, 因而, 社会记忆具有断裂性,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需要、观念和利益。“记忆是为当下服务的”, “根据当前的需要, 不断从过去当中重新提取一些不同的东西”。[5]国耻纪念的宣传, 巧妙地利用民众的爱国情绪, 宣传本党的意识形态, 强化国家认同。国民党这种民族主义的宣传是为当下服务的, 国民党政权建立之初, 面临多方面的外在压力, 为了稳定政局, 需要增强民众的凝聚力, 来强化国家认同, 宣传本党的意识形态。“我们目前对那残忍的行凶者决不能不给以即时的相当报复”。“要报仇先要加紧北伐”。“自信我们在三年内, 可以报国仇、血国耻”。“当认定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者不共戴天, 誓不两立, 竭全力与之争死活”。1928年5月7日, 《中央日报》在《国耻纪念》一文中就提到, 蔡元培通电各大学和各省教育厅教育局令各校与五七至五九国耻纪念日各校应讲授的课程: (1) 民族主义; (2) 日本的研究如地理历史; (3) 中日交涉史等题使青年明白纪念国耻之真谛。叶楚沧在1934年5月9日播音演讲中提到:“现在国难的严重, 正是本党负责任的时候, 在那里为国家为民族争生存, 国家和民族完全寄托在那里。所以希望大家一心一志, 来牢固国家的中心, 充实国家力量。”[6]

保罗·康纳顿提出社会记忆的概念, 并指出其重要观点, “控制社会的记忆, 决定了权力的等级”[7]。权力等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记忆”的建构, 康纳顿更加强调权力对记忆的操纵。国民党上台后, 成为实际上的掌权者, 其实, 保罗·康纳顿所强调的权力, 更多的是政治权力, 国民党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 有权决定记忆的内容。“吾人二十年来奋斗可分为三个时期: (1) 为辛亥革命, 总理领导同志, 推翻君主专制, 创立民国; (2) 为十五年北伐, 铲除国内一切官僚军阀, 创立民国; (3) 为最近消灭阎冯军阀, 确立统一和平之基, 奠定民国。”认为清政府腐败无能, 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北洋军阀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 丧权辱国, 只有紧紧团结围绕在国民党周围, 才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 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 摆脱被奴役的悲惨命运。“有了共存共亡之感觉, 有了以民族生存为最高意义的中心信仰, 全民族就可以成为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大我。”

国民党当局通过宣传三民主义, 来整合意识形态。“要在三民主义的最高原则之下, 集中我们的意志力量, 本争取我们的军事胜利, 以达成保障我们国家民族独立生存的任务”。[8]国民党政府努力维护自身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宣传全国民众只有拥护中国国民党的领导、拥护国民政府的政策方针, 才能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废除不平等条约, 实现国家的独立自主, 恢复中国平等的国际地位。“要取得国际自由平等的地位, 需要一个统一的政府做后援, 因此, 现在不能离开总理建国方略与主义政策, 如离开了即无国是, 我们同志, 是必定要由训政到宪政, 以做到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 毫无意义。”

此外, 国民党也重视人文关怀, “我们要在民生上去设法救济, 中国只有财主老, 没有资本家与企业家。”但是这里所谓的人文关怀, 有时候更多的是危机政权下的无奈和所采用的政治手段。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言, “只有被人们认为是具有某种正当性理由的命令, 才会获得被统治者的追随, 从而具有合法性”[9]。更多的是希望民众拥护支持国民政府, 来进行一种意识形态的整合。

四、结语

“新政权的渴望越是坚定, 它越是专制地寻求引入一个强迫性忘记的时代。”[1]国民党政权通过《中央日报》国耻纪念这种形式, 更多的是带有一种强化国家认同的倾向。国民党政权通过国耻纪念形式, 来赋予它一种独特的意义。正如保罗·康纳顿所指出的那样:“所有开头都包含着回忆的因素”[8]。尤其是在一个政权刚刚建立之初的时候, 这种倾向更为强烈。

参考文献

[1]周海燕.记忆的政治[M].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3.

[2]军校特党部昨举行五九国耻纪念大会[N].中央日报, 1929-05-10.

[3]勿忘五九的奇耻大辱[N].中央日报, 1930-05-09.

[4]五九国耻纪念, 中央举行国耻纪念会[N].中央日报, 1933-05-09.

[5]五九国耻纪念, 京市党部发告同志同胞书[N].中央日报, 1936-05-09.

[6]孙峰.从集体记忆到社会记忆——哈布瓦赫和康纳顿社会记忆理论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8.

[7]如何雪耻[N].中央日报, 1934-05-12.

[8]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3.中央日报社 篇三

【关键词】 《中央日报》;民国;南京;戏剧;剧评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央日报》剧评在南京

《中央日报》是国民党的中央直属机关报,自1928年创办于上海至1949年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中央日报》在大陆刊印的22年间,详细记录了民国时期的发展轨迹,渗透到当时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极重要的学术研究和参考价值。《中央日报》戏剧评论(简称“中央剧评”,下同)在本文中广义覆盖了发表在《中央日报》上所有与戏剧有关的评论、报导、通讯、学术研究等各种文章的统称。

1929年2月,《中央日报》结束上海草创期迁往首都南京,由此直到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中央日报》西迁至陪都重庆),《中央日报》在南京稳定刊印九年之久。由于1945年后受时局影响《中央日报》戏剧相关版面寥寥,本文研究的即是《中央日报》1929年至1937年南京出版时期刊载的戏剧评论。

与1928年在上海初创时期的尴尬相比,回归首都南京的《中央日报》总算焕发出了应有的活力。同样,从中央剧评的发展中,便可以直接感受到南京戏剧氛围的“骤涨”,剧评氛围之浓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剧评篇目增长

根据笔者对1928年至1937年《中央日报》全部影印本文献的翻阅,制作出各年份中央剧评数目柱状图。从此图可明显看出,1928年仅有33条的中央剧评,在1929年骤增到182条,其后除1932年有所回落(尽管如此仍比1928年多),便一路攀升至300条左右,可见30年代的中央剧评整体呈现出热烈、丰富的形态。

2.剧评多样化、系统化

此时期内中央剧评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戏剧创作、戏剧资讯、戏剧评论甚至戏剧类学术讨论文章的全面开花。戏剧创作方面有《秦淮河畔》、《五三碧血》、《解脱》(歌剧)、《战创》、《同学与仇》、《荆轲》、《半点钟》等众多作品(1),戏剧资讯分布在了《中央日报》除戏剧、文学之外的各个版面(如教育、娱乐、体育、儿童等),戏剧评论则包罗万象,某些热点甚至引发过几次广泛的社会讨论。

至于“系统化”则体现在戏剧评论改变了原来的碎片式状态,除了开始系统化论述《谈歌舞剧》《谈儿童剧》《谈学校剧》《谈农民剧》《谈悲喜剧》《谈宗教剧》《谈哑剧》《谈独幕剧》《谈历史剧》等诸多戏剧范式,宏观上拓展了对戏剧范型的研究,后几年剧评角度更是逐渐转向内部微观探讨——戏剧的创作、编、导、演都被纳入范畴之中,代表篇目如《道具和演戏》《躲在幕后的人们》《导演家》《从演剧说到导演》《创作剧本杂谈》《论表现主义的戏剧》等等。

3.戏剧副刊的丰富

1929至1937年,《中央日报》南京出版期间开办的戏剧相关的副刊就有《青白》《大道》《新声》《文艺周刊》《戏剧运动》《儿童周刊》《橄榄周刊》《中央公园》《学风》《文学周刊》《戏剧周刊》《中央日报副刊》《戏剧副刊》《平明》等近15种副刊。《中央日报》几乎高达95%的剧评都分布在这些文艺类副刊上,到后期更出现了《戏剧运动》和《戏剧周刊》等专门刊载戏剧文章的副刊,剧评的密度陡增。这些副刊积极介绍戏剧运动,刊载剧评与戏剧创作,对于30年代涌现出的众多剧团,或刊载评论文章,或进行跟踪报道,都进行了积极的介绍和展示。

当然,观察到这些宏观且表象的中央剧评形态的同时,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回到南京后的中央剧评如此“涨势喜人”?而“漲势喜人”的背后到底是切实的戏剧文艺发展,还是表面的热闹?只有挖掘南京剧坛的特点与热点,才能窥探到民国南京在这九年间内在的戏剧生态。

二、民国南京的戏剧生态

(一)萧条下的国都文艺支点

不可否认的是,《中央日报》1929年迁至国都南京,从办报角度是为了争取读者、扩大影响力和话语权,另一方面南京政府出于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诉求,也需要《中央日报》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给予支持,尤其是在文艺上为其奠定基础。

然而,此时的南京尽管已建都,但与北京、上海相比,不管从学院派、出版界还是文艺社团等重要力量,都有相当大的差距。1929年,杨晋豪在《中央日报》的《青白》副刊中发表《南京的文艺界》一文,直接指出南京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的北京”以及“今此革命时代中的上海”相比,实在是“太单调、太寂寞、太惨淡”。(2)在这种“萧条”的情况下,《中央日报》作为第一党报,肩负文艺重担。而戏剧由于其娱乐性、全民众性和新文学性,理所当然成为中央“鼓励首都的艺术空气”的最强力支点。

因此,为提升首都的文艺氛围(当然本质上还是为了国民党文艺铺路),政府当局以及官方文人开始极力关注首都戏剧界,在他们的积极推动下,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的国都南京,剧社、剧演和戏剧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随着首都戏剧氛围的愈加浓烈,中央剧评在此期间篇幅骤增,自然也对当时的戏剧界有着非常及时的反馈,较完整地记录了当时南京戏剧界的发展态势。首先,广泛覆盖和参与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报道;其次,《中央日报》对中国话剧发展中的热点问题、重要公演等,或组织文章与专刊进行深入剖析,或组织一些讨论来展现各方戏剧意见;最后,针对中国现在戏剧缺乏经验的实践需要,中央剧评还大量引介国际剧坛以滋养本土话剧,介绍如罗曼罗兰、奥尼尔、易卜生等人的经典剧作。从这一角度来说,为产生全民族范围的影响,中央剧评紧密结合演剧实践、有的放矢,是立足当下、贴近现实,有强烈现实性的,这在中央剧评关注的热点、讨论的话题、编辑的策略诸多方面得到体现。

nlc202309081251

(二)剧社、剧演、剧运、剧场的发展

剧社与戏剧运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就1929年就有狂飙社、金大剧社、樱花剧社、南国社、革命剧社、金陵剧社等众多剧社蓬勃发展。1929年11月24号的《青白》副刊上,主编王平陵撰文《欢迎江苏民众的剧社》,大力鼓励民众剧社运动,还邀请田汉、欧阳予倩、陈大悲等剧作家参与到中央剧评中,把版面腾出给年轻的剧社,设立“剧讯”“戏剧界消息”栏,紧密关注各地的戏剧动态,显示出一种全局的眼光和关注的延续性。(3)

《中央日报》甚至还为几大剧社的公演特别设立“特刊”。例如《上海联合剧社旅京公演特刊》(1931年1月)、《中国文艺社戏剧组第一次公演特刊》(1931年6月)、《南钟剧社第三次公演特刊》(1933年7月)等,公演特刊直接以某剧社或某次公演为主题,公演前为剧社公演宣传造势、公演后撰写与刊载剧评,以扩大剧社公演的影响。篇幅之大,篇目之多,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在众多剧社中,不得不提的便是中国文艺社。中国文艺社由国民党中宣部直接领导、王平陵参与筹建。1931年6月,中国文艺社首次公演,剧目为小仲马的《茶花女》。在中央政府的鼎力支持下,《茶花女》公演耗费巨资、反响热烈,《中央日报》的《中国文艺社戏剧组第一次公演特刊》更是持续连发四期配合为此次公演宣传造势、多加赞誉。与民间剧社相比,中国文艺社的《茶花女》公演,成为政府直接(甚至过度)带动首都艺术空气的典型,不免渐渐显出些许自娱自乐的苗头。

随着政府直接领导、支持剧社,对政府直接介入剧场及戏剧教育的呼吁也越来越多。如1930年1月中央剧评《建设省民众剧场及演剧学校之三步计划》、1931年7月《创办戏剧学校,建设试验剧场》和1934年9月《对于国剧设施之我見》等。剧场方面,随着戏剧演出商业化、专业化进程,演出场所也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剧场改良是民国时期戏剧改良的一部分,不仅意味着演剧场所的改进,特包含着制定新的管理制度、倡导良好的观剧习惯。(4)除了新建剧场、改造实验剧院等举措在《中央日报》资讯中篇幅增加,受新思想影响的戏院收费改革,出现“学生证优惠”之先河,包括禁止旧时戏院陋习恶习等剧场教育,在中央剧评中也均有所体现。至1936年,戏剧的“剧场性”正式进入剧评范畴,《论舞台监督》《剧场与舞台建筑的原则》《小型舞台的外景设备》《舞台上的光与影》等文章均对此深入探讨。

(三)学院派的戏剧乌托邦

当论及中央政府响应呼吁在戏剧教育上做出的努力,国立戏剧学校当属戏剧教育的大本营。国立戏剧学校成立于1935年10月,由中央党部与教育部合办。1935年《中央日报》中,国立剧校出现的频率高达29次。时任《中央日报》社长的程沧波更是邀请剧校出《戏剧副刊》(后易名为《戏剧周刊》和《戏剧》,由余上沅主持)。《戏剧副刊》撰稿者多为国立剧校师生,它为剧校提供了交流、研讨和自我展示的园地,剧校也以自己活跃的演剧丰富了《戏剧副刊》。

从创立到1937年由于时局危急而迁徙,剧校一共举行了13届正式公演,以剧校第五届公演《群鸦》为例,我们可以看出该校的戏剧氛围与风格。《群鸦》是自然主义戏剧最具代表性的剧作之一,作者为自然主义戏剧最重要的剧作家贝克。国立剧校公开演出《群鸦》也是中国人通过舞台演出展现西方自然主义戏剧的首次尝试。当时的《戏剧周刊》对《群鸦》公演做出了一些记录:

前期的大力宣传:1936年5月19日,国立剧校将演“群鸦”系社会悲剧;1936年5月23日,国立剧校,公演“群鸦”,廿九日起在公余社;1936年5月26日,国立剧校公演“群鸦”,廿九日起在公余社;1936年5月27日,国立剧校,昨招待记者,报告筹演“群鸦”经过,两剧团定期公演。

演出当天的剧评配合:5月29日 (《群鸦》演出当天)《中央日报》的《戏剧周刊》副刊刊载了三篇专题评论:《贝克与自然主义》(余上沅)、《〈群鸦〉之时代的意义》(王家齐)、《贝克的戏剧》(吴英年) 三篇专题评论,对《群鸦》、贝克和自然主义戏剧进行详细介绍,配合即将开始的《群鸦》演出进行对南京剧界的自然主义戏剧扫盲。

公演后的论争:1936年5月29日《群鸦之时代的意义》;1936年5月30日国立剧校特别班主演,群鸦演出记;1936年6月5日《群鸦》乱飞,灿星盈户;1936年6月12日怎样去认识《群鸦》?关于《群鸦》的提议。《群鸦》公演之后立刻掀起了一场大论争,对《群鸦》的批评主要集中于:演出缺乏现实的民族主义的意义,不适合救亡图存的国情需要。而剧校也就《群鸦》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新的阐释,在《戏剧周刊》上极力辩解,不应否认其戏剧艺术探索的意义。

由此不难看出,剧校公演剧本的选择和《戏剧周刊》的重点,显示出了极为浓厚的学院化倾向。一面是风雨飘摇的时局,抗日硝烟愈来愈弥漫;另一面,国立戏剧学校的师生忘情演出着西方古典主义、表现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经典剧作,沉醉于表演技巧、服装、舞台设计、灯光。这样的一个艺术乌托邦,成为点缀国都剧坛的特殊风景。

三、党治文艺的归途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当局在鼓励戏剧艺术,提倡戏剧运动方面表现出了较大积极性,也贡献了应有的力量。然而,现代政党组织文学艺术生产,是为了建构出想象的共同体,从而召唤国民主体的实践,稳固自身政权,这一点无论对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是一致的。那么1929-1937这近十年里,国民政府在戏剧艺术上做出的努力,在民族认同或是民族意识的形成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它是否辅助当局实现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呢?答案却是否定的。

尽管我们一直强调《中央日报》的党报性质,中央剧评完全没有呈现出想象中的专制与局限,反而体现出一种特殊的包容性——包容各类艺术创作形式,包容国内外艺术思潮,甚至包容党内外各派文艺立场。诚然,副刊由于其文学艺术性呈现出一定的去政治化情有可原,但中央剧评的包容性背后,其实有更多复杂的因素。

nlc202309081251

如前文提到的,1929年,新生的国民党政权还处在一种尴尬的边缘位置,一面标榜为全民族利益的代表,一面又要引导当时历史情形下杂草丛生、乱象纷呈的民族艺术,《中央日报》必须体现出执政党报纸应有的文化、艺术上的包容性。同时,为了团结更多普罗文艺之外的中间派作家,《中央日报》编者甚至不惜以包容性为策略——试图以退为进,标榜纯艺术理想,即用在艺术的名义下和平相处的模式,对抗普罗文学思潮。

这种艺术至上的包容性,一定程度上的确体现了中央剧评开阔的胸怀,是其现代性与进步性的重要表现,也是它能对戏剧运动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但这种以退为进,但其实步步退后的姿态,在30年代强势的左翼文学和普罗文学面前,却显得不堪一击。

倪伟在《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一书中,把南京政府文艺政策没有收到预期效果的原因归结为二点:一是“社会政治局面不稳定”,二是“文艺界普遍不合作的态度”。(5)我认为前者否定的正是以中央剧评为代表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不作为,国难当头,历史呼唤的是左翼文学这种站在时代风口浪尖的民族艺术;而后者否定的是国民党文艺薄弱的意识形态号召力:认知上的僵化, 缺少对社会现存价值的整合能力,以及国民党的威权主义和高压统制 ,造成三民主义(包括后来的民族主义)不能在行使中树立起权威。而相反,共产党意识形态以及左翼思想有效回应了现实的政治状况,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吸引力为知识分子所甘愿认同, 最终夺取了文化上的领导权。

国民党执政的二十多年期间,对戏剧的探索其实一直都在持续。但遗憾的是,在文艺与政治之间,在文艺与民族国家建构之间,不管是国民党当局,还是以中央剧评编作者为代表的文化官员,一直都未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没有开拓出一条真正的路。

注释:

(1)以上分别刊载于《中央日报》1929年11月15日第9版、1929年3月11日第11版、1929年6月6日第12版、1931年4月30日第10版、1933年3月3日第8版、1934年8月7日第10版、1934年9月18日第10版。

(2)参见《中央日报》1929年3月24日第11版。

(3)参见赵丽华《民国官营体制与话语空间——中央日报副刊研究(1928-1949)》,中国传媒出版社2012年,第58页。

(4)参见金景芝《民国时期的文化产业——剧场观念与剧场演出》,《河北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5)参见倪伟《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1928-1948年南京政府的文艺政策及文学运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97-298页。

参考文献:

[1]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30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陈白尘,董健.中国现代戏剧史稿: 1899—1949[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2008.

[3]于嘉茵.民国戏剧[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

[4]孙玉石.报纸文艺副刊与现代文学研究关系之随想[J].河南大学学报,2005(01).

[5]王慶生,樊星,张卫中,谢维强,严辉,刘为钦,等.反映生活与关注政治——关于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对话[J].学习月刊,2000(05).

[6]范红梅.浅议报纸文艺副刊的办刊方略[J].攀登,2007(03).

4.中央日报社 篇四

省纪委通报11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案例

强化正风肃纪 防止四风反弹

本报讯(记者 方力 通讯员 颜新文 董小坚)“五一”临近。为进一步严明纪律,推进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工作落地生根,日前,省纪委对全省各地近期查处的11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四风”方面典型问题予以通报,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此为鉴,汲取教训,举一反三,坚决做到令行禁止。

记者在浙江“廉政在线”网上看到,这11起典型案件中,有的涉及违规发放津补贴、福利,有的涉及违规收送节礼,有的涉及违规公款吃喝,有的涉及违规接受高消费娱乐活动,有的涉及违规使用公车等,都严重违反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纪委有关规定要求。

通报指出,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四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横下一条心纠正“四风”,进一步增强执行八项规定精神的坚定性、自觉性,坚决防止“四风”反弹。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坚持一抓到底、不留死角、不打折扣。进一步强化警示教育,让党员干部始终树立如履薄冰的警觉,彻底打消一些党员干部存在的侥幸、观望心态,使从严要求、严格执行规定成为一种良好的思想自觉、工作习惯和生活态度。

各地各部门党委(党组)要进一步强化和落实作风建设主体责任,以钉钉子精神狠抓八项规定精神和有关制度的执行,做到敢抓敢管、长管长严。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递压力,切实解决好落实八项规定精神上紧下松、制度执行力层层递减的问题。通过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好落实,真正使各项制度落地生根、产生震慑。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将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越往后执纪越严的要求,始终保持正风肃纪的高压态势,继续抓住“五一”、端午等重要节点,发信号、出重拳、用狠劲,以啄木鸟精神从严监督执纪问责,让违纪之事无处遁形,让违纪之人付出代价。同时,严格“一案双查”,在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的同时,对顶风违纪者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党委、纪委进行问责,严肃追究相关领导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

11起违反八项规定精神案例 1、2013年春节、中秋节前,杭州市文化中心购买超市卡、市民卡,用于单位团拜会及职工福利。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给予文化中心主任、党总支书记冯顺达行政警告处分,并免去其党内和行政职务。2、2015年2月3日上午,象山县地税局评估分局局长梁浩、税政科科长俞卫敏、税政科副科长马炳兆分别收受宁波市某房产开发公司所送的普洱茶礼盒。象山县地税局分别给予梁浩、俞卫敏、马炳兆行政警告处分。

3、2014年3月,永嘉县委农办(县农业局)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副大队长周建武违规收受浙江某农业开发公司所送的超市卡。永嘉县委农办(农业局)党委给予周建武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收缴违纪所得。4、2013年9月6日至19日,长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乔新顺参加由长兴县个体劳动者(民营企业)协会组织的赴美国考察活动,全程无公务学习考察内容,有关费用由该协会承担。长兴县纪委给予乔新顺党内警告处分,责令自行承担相关费用。5、2014年12月27日,桐乡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所长赵学峰在省内公务接待中,违规提供用酒,并用公款支付饮酒费用。桐乡市卫生局给予赵学峰行政警告处分,责令自行承担饮酒费用。6、2013年2月25日和7月3日,新昌县人力社保局按照局长杜伟阳要求,两次虚构有关全市和全县性会议,在酒店召开本单位中层以上干部会议并用餐,会后给与会人员发放购物卡,在单位财务报销支出。新昌县纪委给予杜伟阳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已按程序免去其职务;违规发放的购物卡全部清退收回。7、2015年4月9日下午,东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包友成在上班期间擅离工作岗位,到东阳市浪坑口水库游泳。东阳市监察局给予包友成行政记过处分。8、2015年1月2日晚,常山县公安局法制大队副大队长吴丹等人接受朋友邀请到衢州某KTV娱乐会所娱乐,并接受异性陪侍服务。常山县公安局给予吴丹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按照“一案双查”的要求,对负有领导责任的常山县公安局两名局领导和三名直接分管领导分别给予党内警告、行政记过、行政警告等处分。

9、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舟山普陀区区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区外事侨务与台湾事务办公室)采用虚列本单位职工考察费、国有资产出租收入不入账的方式,套取并发放职工奖金福利。普陀区区委、区政府决定免去顾银国区委办公室副主任、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区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区外事侨务与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职务,普陀区纪委给予顾银国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违规发放的奖金福利全部清退收回。10、2010年至2013年的春节和中秋节前,天台县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闽榕多次违规收受浙江某公司所送的超市购物卡。天台县纪委给予陈闽榕撤销党内职务处分,天台县监察局给予陈闽榕行政撤职处分,违纪所得全部予以收缴。11、2012年5月,缙云县广播电视台经台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将省财政厅下拨的“村村响”维护经费专项资金拨给各乡镇广电站,默许用于发放职工福利。同年11月,各乡镇广电站将其中部分以“职工维护补贴”或“村维护员补贴”名义发放给职工。2014年2月16日,缙云县广播电视台原台长、党组书记卢理洪私自指派单位驾驶员驾驶单位公车到杭州火车站,送其女儿赴北京上学。缙云县纪委给予卢理洪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违规发放的津补贴全部清退收回。

5.日报社工作总结 篇五

20××年,××日报社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突出宣传了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成就和“三会一节”(即自治区第十二届运动会、第四届黄河明珠·中国××书法艺术节暨首届国际书法产业博览会、全市第二届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十城联创、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以及“两个转型”、城市建设等重要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新闻宣传任务。同时,报社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管理,深化经营机制改革,在内部管理、广告创收、报纸发行等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20××年,××日报社在深入基层开展日常宣传报道的同时,坚持围绕我市重点工作早筹划、早安排,精心策划开设了20多个专栏,将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重大部署准确、及时地传达给全市干部群众。

一是创新宣传思路,加强新闻策划。20××年,报社不断加强新闻宣传策划工作,使新闻报道做到了目标明确、导向正确。如“三会一节”等重大活动,报社坚持早策划、细策划。年初,报社认真研究市委、政府有关文件、会议精神,确定宣传重点、报道方式、宣传报道的阶段目标、记者的重点联系单位、稿件的具体要求等,制定出详细的报道方案。对于日常报道,报社坚持及时策划、认真报道,使全市各行各业的日常性工作能够及时准确展现在全市人民面前。因为策划周密细致,执行有力,全年宣传报道基本做到了主题鲜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特色明显。

二是打好“三会一节”宣传战役。报社开设“迎接全市第二届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专栏,对各部门、各单位在两个文明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动态性报道;开设“喜迎自治区十二运:为十二运加油,为内蒙古喝彩/经济富民强区,运动健身强体/体验运动拼搏,拥抱健康生活/相约××,感受运动”、“自治区历届运动会回顾”系列专栏,加大十二运的报道力度;开设“弘扬中华书法传统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专栏,对第四届黄河明珠·中国××书法艺术节暨首届国际书法产业博览会的准备情况、召开情况进行宣传,并在会后对书法城建设、书法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后续报道。“三会一节”举办前后,《××日报》上每天都能见到相关栏目、看到相关稿件。同时,报社按照上级部门的安排,认真承办“中国书法城—××·当代国际书法高端论坛”和第二届西部名城汽车巡展(××站),为推进我市文化事业发展、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作出积极贡献。

三是做好我市城市转型、经济结构转型方面的宣传报道。报社开设“坚持科学发展,推进两个转型”专栏,从宣传经济结构转型入手,重点对化工、煤焦基地、新型产业等进行报道;开设“推进拆迁改造 共建美好家园”、“推进城市转型 打造区域中心”等专栏,对我市建设生态绿洲型山水园林城市及全市重大建设项目进行跟踪式报道。

四是做好全市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报道。20××年全市总投资规模巨大,开工大型项目较多。报社全都周密策划、及时报道,把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展现在全市人民面前。特别是对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报社紧跟不放,进行连续性报道。4月27日,报社制作专刊,报道该工程开工情况。

五是按照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安排,做好“八个突破”的宣传报道。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八个突破”,是20××年全市工作的重点。报社制定了周密细致的报道方案,刊发了大量稿件、图片,不断加大对“八个突破”的宣传报道。

六是做好其他主题宣传报道。报社开设“20××全市‘十大新闻’解读”专栏和“看城建/看经济/看典型/看企业”系列专栏,回顾20××年重点工作,报道20××年工作情况;开设“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大家齐努力,创建文明城”、“文明哨所”等专栏,做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宣传报道;开设“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栏,宣传报道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开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战斗堡垒

时代先锋”等专栏,对创先争优活动进行追踪报道,对各行各业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开设“精彩十一五”、“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等专栏,展示“十一五”以来全市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展望“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开设“时代楷模”、“劳模风采”专栏,做好“时代楷模之孝老爱亲十大女杰”、××劳模等系列人物报道。

七是强化服务意识,做好民生报道。报社进一步加大民生报道力度,在日报开设“关注民生”专栏,在晚报开通有奖新闻热线,设置“市民热线”版,“爱心俱乐部”、“记者问暖”、“百姓故事”等专栏,就市民关心的城市建设、物业管理、旧小区改造、天然气置换、供热等热点问题做了大量报道。据统计,《××日报》全年共刊发民生类稿件近2000篇。

二、完善制度、科学管理,报纸品质稳步提升。

20××年,报社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运用制度来管理职工、推进工作,基本实现规范管理、科学管理。

一是规范采编行为,建立层层把关的审阅机制:编辑对记者、通讯员撰写的稿件进行审阅,发现有误的稿件立即更改,凡不符合要求的马上撤换;各部室的编辑自发地互看大样、相互把关;除总编办负责审阅大样外,总编辑、副总编辑审阅无误后,才能签发终审样付印。由于制度完善,管理严格,一年来未出现大的出报错误,报纸文字差错率也降到了历年最低。

二是进一步强化“六好”作品(好稿件、好标题、好图片、好版面、好专栏、好策划)评奖制度,每月组织采编部室主任对见报作品进行评选。对评出的优秀作品,报社加大奖励力度,并在业务学习会上进行点评。由于激励机制完备,优秀新闻作品越来越多,报纸质量不断提升。20××年,《××日报》品质稳步提升,共有5件新闻作品获内蒙古新闻奖,其中一、二等奖各1件,三等奖3件,获奖数量为近年最多,在自治区盟市党报中也处于前列。

三、创新开展基层党建工作,推进各项工作稳步发展。

一是狠抓学习教育,着力提高全体职工的综合素质。由于党员人数较多,报社将职工的政治理论培训与党员教育合并进行。报社党委严格落实中心组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按照提升队伍素质、提高工作效能的要求,不断改进职工培训内容和方式。通过学习,广大职工更新了采编观念,提高了服务意识,政治理论素质、科学文化素质、采编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二是完善工作载体,推动党建工作顺利开展。报社党委进一步强化党建工作责任制,以《党支部工作考核细则》和《党支部工作记录本》、《党员“创岗建区”活动写实考核手册》等为载体,不断加强对党支部、党员的日常管理和考核,使报社党建工作科学规范、严谨有序地进行。

三是突出重点,围绕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党建工作。报社按照市委的安排部署,结合工作实际,及时制定活动方案,狠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后续工作,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公开承诺、践行承诺工作,切实发挥领导点评的监督、指导作用,扎扎实实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四是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报社不断健全党风廉政工作制度,在全社干部中建立起“一岗双责”制度:科级以上干部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切实担负起分管部室的党风廉政建设领导责任;报社要求一把手和其他领导、领导和分管科室负责人层层签订廉政建设责任状,把党风廉政工作贯穿于日常工作之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报社进一步健全了信息公开制度,不断推进社务、党务信息公开,对发行、广告部门的目标管理运行情况每两个月公示一次,对党费、工会会费使用情况每半年公示一次,对干部任免、职称评聘、评奖评优等与职工利益息息相关的情况均做到了及时公示,将这些情况直接置于全社职工的监督之下,从源头上杜绝了贪污腐败、暗箱操作等现象;报社以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和“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为契机,引导职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恪守新闻职业道德,自觉维护新闻工作的崇高声誉和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由于工作扎实,措施得力,全年报社未发生一起有违党风廉政的事件,未接到一起反映职工以稿谋私、吃拿卡要的举报。

五是严格程序,认真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报社严格按照干部选拔程序,任用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实、工作实绩突出的4位同志到环节干部岗位上。由于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并全程公开,报社的选人用人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受到了广大干部职工的一致好评。

6.2013年消费日报社工作总结 篇六

2013年, 面对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在中轻联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报社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努力改革创新,转变发展思路,积极探索适合报社发展的新道路,建立起新媒体发展的基础,采编部门顺利完成了两会、中轻联理事会等重大报道任务,在舆论导向上面没有出现政治偏差;规范工作流程,采取多种方式调动经营人员的积极性,推动经营工作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在努力为老客户做好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的广告源;行政后勤部门克服重重困难保证了报社正常、健康运转,诸多新举措使报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平稳发展。

采编工作迈上新台阶

报社采编部门认真贯彻“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精神和总书记关于传媒改革的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在完成重大报道任务的前提下,推进转型工作。

专刊、专版模块强化定位,在专、深上下功夫,在服务行业、服务协会和服务企业上下功夫,报纸加强与轻工主要行业协会联系。原有的轻工行业专刊继续做深做专,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结合产业实际,积极推进正面宣传,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坚持为行业服务大方向,不做表面文章,而是深入行业,做好细致的调查,“跳出”圈子,站在行业外的客观公正立场上做好报道,做到不跟风、不随波逐流,而是凭借多年形成的经验,形成专业判断力,发出专业声音,形成与国家产业政策相一致的舆论导向。

2013年,消费日报努力办好不同定位和模式的报纸的同时,积极向新媒体转型,2013年5月中旬开通移动互联终端,在搜狐网新闻客户端上开辟消费日报媒体平台,至2013年底,在该客户端上消费日报订阅数已超过30万人。消费日报社与央视合作,开始创办消费网络电视中心,目前正在前期筹备中。

7月,报社还举行了中国消费经济高层论坛—大通峰会。购物导报社被有关部门处理后,为解决遗留问题,消费日报社面临巨大压力。购物导报善后班子,努力克服困难,化解矛盾,逐步解决必须面对的各种问题。消费日报社以此为鉴,加强对子报子刊的管理和制度建设。

努力实现收支平恒

2013年,报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整个纸媒行业遇到了新媒体的冲击;传播方式和工具与受众群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报纸经营愈加困难。经营部门在这种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巩固与老客户的关系,增强服务意识,开拓新客户源,使报社全年做到收支平恒。

后勤保障得力

行政和后勤部门加强服务意识,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以各种方式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千方百计协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维护好报社正常工作秩序和稳定。

积极稳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根据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中轻联党委部署,报社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以“反对„四风‟、服务群众”为重点,结合报社实际,认真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

班子以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报社内外的意见,向报社理事会成员发出征求意见函,先后走访了中国日用玻璃协会、中国照明协会、中国家具协会、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单位,召开了由离退休老同志、采编人员、行政人员参加的若干个座谈会,并通过个别谈话、班子成员之间互相谈心等形式,广泛深入征求意见建议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一级带一级,以身作则,积极做好自选和规定动作。通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报社领导和党员思想工作作风得到改变,群众观念进一步增强。

领导班子建设呈现新气象

本届领导班子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廉洁自律、勤俭节约上起到了带头作用。班子较上届实现了年轻化,管理团队在业务和运营上的优势也得到发挥。班子不断完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以促进报社平稳、健康发展。

2014年设想

一、进一步学习总书记指示精神,深入领会中央一系列科学决策,结合报社整改方案等实际,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在组织和日常工作中与中央保持一致,按国家大政方针做好各项工作。

二、结合轻工行业和传媒改革实际,进一步做好新闻报道工作。

1.及时刊登改革发展信息;下功夫,认真安排好重要选题,增加新闻版信息量和可读性。2.做好轻工产业细分,在版面设计上,体现轻工产业特点。要进一步服务好轻工行业,要适度向日用消费关联性领域拓展,在专刊办刊质量上下功夫。3.要认真做好纸媒和新媒体互动工作,充分运用中国消费网络电视中心、移动传媒等新媒体,努力使纸媒与新媒体发挥出关联效应。

三、加强经营管理工作,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在报纸准确定位基础上,做好经营开拓工作。

1.全面疏理经营资源,对理事会、中国消费经济高层论坛进行有效整合,以确保报社正常收入和有序扩展;要适应读者对纸媒的新要求,切实保证重点客户稳定性,建立稳定且坚实的报社客户生存基础。2.努力开拓新媒体领域,通过有效方式实现资源整合,努力创造条件,尽快形成创新模式,在规范运营基础上实现增收;要加强制度建设,使新媒体和纸媒体形成有机的一体;要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尽快使新媒体形成一定规模。3.加强驻外机构建设,将驻外机构纳入综合管理渠道。切实落实好规范,严格问责,要通过符合规范的运作手段达到预期目标,形成良性循环,逐步使驻外机构规范化,形成素质高、管理规范的队伍。

四、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切实落实好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标的落实。

1.巩固走群众路线教育成果,做好回头看相关工作。领导班子按中央要求,严格自律,严格遵守中央要求,努力使走群众路线教育当中自查的、承诺的项目切实落到实处。2.结合报社实际,努力提高班子整体水平,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要强调班子分工负责制,强调目标管理和问责制,要把和阶段性目标落实到位。3.加强班子内部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氛围。坚持民主集中制,提高领导班子的执行力。

五、结合传媒改革,全面做好报社中长期和阶段性发展规划。

1.对过时的制度要修订和完善,汇编成一套全新的、完整的制度手册,下发到各个部门。

2.逐步提高和改善职工生活,结合报社收入情况,提高各种奖励和福利水平,让职工有奔头有目标,形成良好合力。涉及到重大规划事项,要请职工代表讨论,用集体的智慧完善和改进。

消费日报社

7.日报社内部控制的一些探讨 篇七

目前我国日报社的管理中, 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和实施力度都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从所有制上看, 资产所有者在经营管理中长期缺席, 国有资产管理及保值增值意识缺乏;

2、在管理思想上, 重采编轻管理, 对内部控制没有深刻的认识, 不够重视;

3、在具体控制操作上, 很多措施流于形式, 难以发挥控制效果。

与普通的企业相比, 日报报业集团往往可以通过广告、发行可以相对轻松地获取高额利润, 又有政府政策的扶持, 如订阅党报的行政规定以及税收减免等等, 很少为资金周转发愁。资金的宽裕使得大部分报社感觉不到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缺乏“内部控制”的意识。近一两年, 报业市场竞争造成广告收入锐减, 部分报社在经营过程中才感受到了资金不足的压力, 才开始注意内部控制, 尤其是财务内部控制的问题。如长江日报社从今年开始加强预算控制管理, 以期缓解收益下降对产品生产——报纸、杂志的出版发行带来的压力。

笔者认为, 日报社要成功运作, 很重要的是要做好资金控制和内部审计工作。

二、日报社的资金控制

目前报业筹资、融资渠道已不仅单纯依靠银行贷款, 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 纷纷尝试着开辟新的安全、有效的融资方式, 通过各种渠道募集社会资金。从理论上来说, 存在着一个满足资金需要的前提下筹资风险最小、筹资成本最低的参数, 而这一参数的取得则依赖于集团的信息资源。同时, 集团内各下属单位会因办报、生产经营的需要而购置固定资产, 也会因设备升级而使资产闲置。集中固定资产购置权, 有利于集团内调剂余缺, 杜绝重复投资。投资是扩大报社规模、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途径, 但应避免盲目投资、恶性竞争, 应根据财力, 合理投放资金, 进行可行性研究, 选择最有利的投资项目。

对于需要集中管理的资金、投资、重要物资采购等等, 如果没有合理的制度与措施进行监督控制, 非常容易由于人为的因素造成重大的损失。编辑部门, 印务部门、发行部门一般来说都只是成本中心, 对这些部门的财务管理主要是成本控制;广告是最重要的利润中心, 是报社收入的主要来源。如各成员单位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而造成资金调度困难, 资产调拨困难等, 影响规模经济效益的发挥。

目前我国报社大都建立类似内部银行的资金结算中心, 其具体职责范围包括:公司内部的现金管理、办理现金出纳业务;对外办理存款、结算、信贷、利息收支、收进收付等业务;组织内部存款、发放内部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内部各成员单位的内外转账结算;办理公司发行债券等筹资业务。内部银行既是集团的现金收支中心和结算中心, 又是内部资金融通中心, 履行结算、筹资等资金管理职能。将这些原本属于财会范畴的职能专门化和独立化, 并模拟国家银行, 改进资金管理机制和疏通筹资渠道, 有利于加强资金管理, 优化资金配置, 提高资金效益。

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证资金安全, 实现对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等问题已凸现在报社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资金结算中心的任务是实现对报社资金运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要求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资金运行效益最大化。

以长江日报社为例, 目前虽未成立真正意义上的资金结算中心, 但事实上已经基本实现了资金的集中管理。虽然目前各二级单位都在银行有自己的账户, 但计财处有权不经过二级单位的负责人就调用各个账户的资金。内部资金调用目前是无偿的。在报社中, 依靠财务部门来协调子报、子公司的资金流动非常重要。在下属的二级单位里, 资金的收入和支出差异很大, 例如广告公司, 有大量资金收入, 发行公司, 也有大量资金进出, 相反物业公司则基本是纯支出而无收入。对实业公司下属的实体, 集团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投资, 它们大部分是自己贷款发展, 资金并不充裕, 报社也很少调用它们的资金。湖北日报报业集团要求各二级单位在外开立的账户均予以注销, 确因生产经营、基本建设需要, 在专业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开立账户时, 需报集团批准, 集团有权调用各单位账户的资金。

较之其他企事业单位, 报社更注重资金的集中控制。这是由报社经营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但并不表明报社的资金控制已经做得很到位了。如武汉的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和长江日报社, 目前就还没有成立正式资金结算中心, 只是由计财处代行结算中心的职责而已。

三、日报社的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作为报社内部控制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主要是对各项业务和内部控制进行独立审查和评价, 确定其有关经济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 其目的在于健全内部控制, 改善经营管理。但目前报社的内审制度还不健全、不完整, 受重视的程度也不够, 内审人员时常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其工作也常处于不正常或无效状态。长江日报社设立审计处, 有四个名专职审计人员, 对所有二级部门进行审计。审计处的职责是在每年年初制定全年内部审计计划, 然后按照计划定期逐一对各下属单位开展日常审计;年终在财务部门的协助下对各个部门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年度审计。在重要干部离任的时候, 还要进行离职审计。报社的审计与监察、人事、纪委由同一个副社长分管, 他与分管经营和财务的副社长是分离的。审计结束后, 审计处就审计结果拿出意见, 先经过分管副社长检查, 再由党委会通过。

目前报社的内部审计效果不尽如人意。由于受到体制的制约, 审计工作在得不到充分重视, 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 只能对一般的违规开支起到控制作用;只敢涉及表面问题, 不太敏感的问题;往往发现问题后不敢汇报, 提出的处理意见不能实施。内部审计应当是全程监督, 必须是事前、过程和事后审计并举, 并且应当包括违法、违纪和造成重大损失的审计, 但是现在基本只有事后审计和利润审计。

要提高报社中内部审计的力度和效果, 必须从内部审计的机构建设入手。目前报社中未设董事会, 因此没有建立内部审计委员会。一部分报社, 如长江日报社从监督效果的角度考虑, 将财务与内部审计由不同的副社长领导, 以保证内部审计的效果, 但是即便如此, 内部审计受到的制约还是很多, 因为主管领导的级别与被审计部门的领导相当, 审计的过程, 以及审计中发现问题后的反馈处理, 都将受到人为因素的制约。要实现有效的内部审计, 内审部门的地位应当有所提升, 由社长或者总会计师直接领导, 对报社的最高权力机构——党委会负责, 使内审工作顺利有效地展开。

报社要转变对内审工作及内审人员设置的观念。目前内审人员基本上由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转岗而来, 对内审了解甚少, 限制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内审作用的发挥。由于受重视程度不够, 积极性不高, 内审人员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心态:自己虽然负责审计, 但每天去查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事, 面子上抹不开;在审计时遇到难办的事“绕道走”或将问题推给其他部门或分管领导。有时为了查出问题, 内审人员会站在与被审单位对立的立场进行工作, 所以他们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 更要善于与当事人沟通交流, 善于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内审工作方式应是参与合作式, 即整个过程中应努力与被审计部门的人员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与他们共同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潜在的影响, 研究改进措施。

内部审计有其限制性, 对一些内部管理漏洞和严重违法违纪问题可借助社会审计力量进行调查。内外联合的审计既可发挥社会审计独立公正的作用, 内审也可参与到具体的审计过程中, 根据需要获取第一手资料了, 这对提高报社内审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有所帮助。报社内审人员不应该局限于检查账目上的数字或者发现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 要针对内部控制的缺陷、管理的漏洞, 提出切实可行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措施。

参考文献

[1]、虞文钧,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第一版。

[2]、朱荣恩编著, 《内部控制评价》,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2年9月第一版。

[3]、崔薇薇, 《关于报业内部资金结算中心建设的探讨》, 《中国报业》, 2002年第8期。

8.2011年马鞍山日报社计生总结 篇八

马鞍山日报社历来十分重视人口与计划生育新闻宣传教育工作,马鞍山日报社十分重视单位自身的计生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安徽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有关规定,在社领导的帮助下,完成了我社2011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和任务,报社所属的《马鞍山日报》、《皖江晚报》、皖江在线对计生工作的宣传十分给力,两报一网都制定了相关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新闻宣传计划,将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纳入经常性和公益性的宣传范围。积极营造计划生育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宣传氛围,为创造良好的人口计生环境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任务落实力

2011年,报社计生工作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成绩,人口出生政策率符合100%。无大月份引产,无不落实措施人流,无计划外生育。报社计生小组,实行法人代表责任制,有兼职计生干部,落实计划生育工作所需经费,积极按时参加区、街道组织的各项会议和活动。计划生育有计划、有总结。根据报社现状,报社建立了已婚育龄妇女台账,每月月底及时向街道通报职工计划生育信息变动情况,信息准确率100%。与此同时,报社全面落实《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掌握计划生育政策,做到依法办事。

报社党组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来抓,贯穿到全年各项工作中。报社的领导班子十分关心妇女和儿童的健康生活,每年组织育龄妇女进行“三查”。“三八”妇女节及时召开女职工座谈会,充分发挥半边天作用。每月给女同志发放卫生费用。今年以来,报社还加大经费投入,保障活动开展,认真开展好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健全完善了宣传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提高了宣传教育工作经费在人口计生工作经费中的比例,确保工作扎实推进。

二、突出计生宣传,扩大宣传影响力

做好计生工作的新闻报道就是反映党报对计生工作的重视支持。

今年1—9月份年,《马鞍山日报》、《皖江晚报》的新闻版块都十分关注全市性的人口和计生工作的新闻报道,及时准确地刊发全市和区县有关人口和计生工作的新闻。认真宣传2010年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及2011年计生宣传工作专题。全方位报道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精神,总结我市2008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提出我市2009年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意见的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对农村计生奖励政策兑现率、城区和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水平等新闻做到及时宣传报道。这 1

些新闻报道充分反映了市委市政府对人口计生工作的支持关心和重视,也反映我市人口计生的工作进展。

马鞍山日报、皖江晚报、皖江在线,较好地宣传了我市取得的成绩。重点宣传了2010年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经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大进步,全面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人口计生工作任务,实现了在全省争先进位的奋斗目标。自2008年以来,多次开辟栏目,报道我市在全省年度考评中,我市和当涂县人口计生工作计划生育工作先进的先进典型和人物。

三、强化典型报道,延伸宣传覆盖面

今年以来,马鞍山日报、皖江晚报、皖江在线,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持续广泛开展人口计生宣传教育,报道先进经验和典型,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对于流动人口,我市今年全面推行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计划生育“双向管理”制度,并实行以流入地为主的目标管理双向考核,切实做好城市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与服务工作。这些典型经验的宣传,有深度,有特点,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马鞍山日报》还将继续与市人口计生委联办《计生园地》,每期刊出由市人口和计生委组织的专题稿件,确保全年刊出六期,每期约5000字的稿件和图片。大力宣传我市开展“百千万婚育文明户”评选活动和我省我市人口计生工作整体部署、大政方针,较好地宣传厂矿企业、机关单位、街道社区、农村乡镇的人口计生工作。《皖江晚报》在每期的“健康”专栏中,也刊出与计划生育医疗卫生方面的知识。

马鞍山日报社

9.中央日报社 篇九

来源:时间: 2008-03-07 14:13:56 作者:

------------------

为进一步深化报社内部改革,以“德、能、勤、绩”选贤任能,挖掘人才潜力,激发内在活力,根据中、省、市关于“积极推进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有关精神,以及《渭南日报社部室及岗位设置方案》,结合报社改革发展形势需要,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经营报纸和用新闻创造价值的理念贯穿于报社改革的全过程,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促使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拥护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逐步在报社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选人用人制度,激励全社员工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努力建设一支个体有能力、工作有动力、整体有活力的报社中层管理者队伍。

二、适用范围和工作原则

报社中层管理人员竞聘上岗,是指报社依据部室职能和主任级、副主任级岗位设置,通过竞争上岗形式,实行社委会聘任的选人用人办法。报社中层管理人员竞聘上岗办法适用于报社除市管处级干部外的在编在岗人员及合同聘用人员。本次竞聘上岗的职位主要是编采岗位,在其他部门从事编采业务的同志或符合竞聘条件的同志也可申报。报社中层管理人员竞聘上岗工作遵循: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三、竞聘职位

本次竞聘上岗的职位共 20个:

1、总编办公室主任1名

2、编辑中心要闻编辑部第一主任1名;

3、编辑中心要闻编辑部第二主任1名;

4、编辑中心要闻编辑部副主任1名;

5、《社会周刊》 主编或主持工作的副主编1名;

6、《法制周刊》 主编或主持工作的副主编1名;

7、《时尚周刊》 主编或主持工作的副主编1名;

8、《黄河周末》 主编或主持工作的副主编1名;

9、采访中心党政要闻部主任1名;

10、采访中心民生新闻部主任/副主任1名;

11、采访中心特稿部主任/副主任1名;

12、采访中心 经济新闻部主任/副主任1名;

13、采访中心 综合新闻部主任/副主任1名;

14、采访中心 记者部主任1名;

15、栏目部主任1名;

16、栏目部《东秦百姓》栏目主持人(副主任级)1名;

17、栏目部《话说渭南》栏目主持人(副主任级)1名;

18、理论部主任1名;

19、渭南新闻网站站长1名;

20、渭南新闻网副站长(技术)1名;

四、任职条件

(一)基本条件:

1、能认真学习贯彻落实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 ;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新闻事业,热爱报社;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

2、树立了 经营报纸和用新闻创造价值的新理念; 遵纪守法,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团结同志,廉洁自律,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

3、工作有热情,干事有激情;有履行岗(职)位职责所要求的政治理论、政策水平和专业知识;策划、组织管理、执行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强。

4、近两年考核均为称职(合格)以上等次;

5、大专以上学历;

6、具有履行岗位职责的身体条件。

(二)资格条件:

1、编采部门主任级职位。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在报社编采部门副主任级及其以上职位上工作满1年以上,年龄在48周岁以下;其中竞聘总编办公室、要闻编辑部、党政要闻部主任的,应当是中共正式党员;竞聘理论部主任的,应当有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在报社编采部门副主任级及其以上职位上工作满3年以上,且有10篇以上在中、省、市级报刊上发表过的千字以上的理论评论文章。

2、编采部门副主任级职位。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在报社编采部门工作 1年以上,或有2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年龄不超过45周岁;其中竞聘要闻编辑部副主任的应当是中共正式党员。

3、各周刊、网站负责人 竞聘,应在完成编采及正常工作任务的同时,提出创收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

五、工作程序

按动员部署、中层管理人员职位申报、资格审查、竞职演讲、民主测评、组织考察、社委会研究确定、任前公示、任职的步骤进行。

1、动员部署(1月24日)

召开全社职工大会,社领导进行竞聘动员和部署,公布竞聘职位、任职条件、工作程序等事项。

2、申报职位和资格审查(1月24日至25日)

采取个人自愿申报方式,申报内容为所竞聘的职级,一人只限报一职,由个人填写《 渭南日报社中层管理人员竞争上岗职位申报表 》。报社竞争上岗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条件对申报对象进行资格审查,确定竞聘人选,并通知本人。

3、竞聘演讲和民主测评(1月27日)

符合竞聘条件者在全社职工大会上进行竞聘演讲。演讲的主要内容包括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学历、工作简历、德才情况)、对竞聘职级(位)的认识,竞聘该职级(位)的有利条件和做好所竞聘职级(位)工作的设想等。时间每人不超过5分钟。在此基础上,对竞聘者进行民主测评。民主测评均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凡一个职位只有一人竞聘的,民主测评同意票必须达到60%以上,否则视为落聘。

4、组织考察、社委会研究确定

对确定的各个岗位考察对象由社委会组织考察。考察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和工作胜任度等。社委会在综合考察和民主测评的基础上,根据竞聘者申报意愿和工作需要,研究确定报社中层管理岗位拟聘人选。

5、任前公示和聘任

对拟聘者经张榜任前公示后由社委会发文聘任。

六、聘期和管理

中层管理者聘期为2年,聘任者应认真履行岗(职)位职责,努力完成任期内的工作目标。任期内个人工作出现重大失误,或因个人原因不能履行岗(职)位职责的,社委会随时可以解聘。

七、对聘任中有关问题的规定

1、报社中层管理人员 竞聘工作启动后,各部室负责人仍需认真履行竞聘期间的领导岗位职责,遵守工作纪律,服从社委会统一指挥。竞聘工作完成后,原各部室负责人的职务自行免除。

2、竞聘中若有的部室正职职位无合适人选,经社委会研究后,改以副职主持工作的办法办理。

3、聘任期内各部室领导岗(职)位的补缺,一般应采用竞争上岗方式。

八、组织领导

报社中层管理人员竞聘上岗 工作在社委会统一领导下进行,报社成立由陈永久、李平、常彩云三位社领导组成的 报社中层管理人员竞聘上岗 工作领导小组,陈永久任组长。同时成立中层 管理人员 竞聘考核小组,考核小组由李平、石军、彭耀军、卢莉、张伯阳同志组成,李平同志兼任组长。报社中层管理人员竞聘上岗 工作部门是办公室。

10.中央日报社 篇十

把握导向, 始终强调大局意识

党报是党和政府宣传的主阵地, 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坚持和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是党的新闻工作者理应承担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作为地市级党报, 《周口日报》多年来积极宣传党的主张, 大力弘扬社会正气, 正确引领社会主流舆论, 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树立了党报的权威, 为周口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为了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周口日报社党组、编委会制定了《关于建立健全和完善新闻宣传报道制度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的具体要求》, 印发了《新闻报道中的一些禁用词》、《十七大报告若干新提法》等, 要求带班总编及全体编采人员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深邃的政治洞察力, 不放过每一个版面、每一篇稿件, 时时绷紧政治弦, 讲政治、顾大局, 杜绝政治性、导向性错误见诸报端, 确保中央、省委、市委重大新闻不漏登、不错报, 版面处理适当。同时出台《新闻舆论监督四项原则》, 严格舆论监督的请示报告制度, 确保舆论监督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和谐, 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民生的改善, 做到帮忙不添乱, 鼓劲不泄气, 尽职不越位。

严格监管, 层层把好质量关口

政治导向的实现离不开高质量介质的承载。报纸质量是报纸宣传的基础, 报纸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并影响着宣传的水平和效果。很难想象, 一张错误百出的报纸能够产生良好的宣传效果。近年来, 周口日报社在坚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 注重办报质量, 视质量如生命, 不断强化全员质量意识, 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勤勉敬业、一丝不苟地办报, 报纸质量一年一个新台阶, 彻底甩掉了落后帽子, 顺利跃入全省先进行列, 争得了地位, 树立了形象, 扩大了影响。

为有效提升报纸质量, 周口日报社深入开展“质量管理年”“编校无差错月”等活动, 并从制度入手, 进一步完善了质量管理体系, 先后制定了《周口日报社评报暂行规定》、《周口日报采编校印监控流程》以及《关于逐级审稿的制度》、《提升报纸质量的十项原则》等规章制度。由于处处把关、层层监控, 并有相应的奖惩措施相配套, 不仅大大减少了报纸差错, 提高了编校质量, 而且保证了导向正确, 不出现任何政治性错误。

打造队伍, 全面提高人员素质

一流的报纸, 要有一流的编采队伍。为了不断提高编采人员的整体素质, 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编采队伍, 周口日报社在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优化编采人员结构的基础上, 不断完善措施、创新机制, 强力实施人才战略。一是加强内部培训。推行“周六工作法”, 利用周六这个时间, 采取集中办班上大课形式, 邀请业界专家、学者或单位领导、业务骨干, 对编采人员开展政治、业务培训, 并定期进行测评, 记入个人考评档案。此措施实施以来, 已办班20多期, 培训人员近3000人次。二是实施打造精英团队方案。2006年10月, 周口日报社制订了《周口日报社打造精英团队方案 (2006~2008教育培训规划) 》, 要求各级各类人员按照标准, 采取自学或进修等形式, 在2至3年内使自己的学历普遍提升一个档次, 鼓励有条件的人员读硕攻博、著书立说, 并对完成目标任务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去年8月, 报社党组研究决定, 与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举办新闻学在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精选30名优秀编采人员, 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 开展学历教育, 着力培养高层次复合人才, 打造精英团队。三是加强业务研讨。为了集中全员智慧, 合力探索报业发展路径, 共同推进周口报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也为了激励编采人员勤学习、善思考、多总结, 提高理论学术水平, 在报社营造浓厚的学术研讨氛围, 去年记者节期间, 报社举办了首届“新闻理论与实践”学术周活动, 并成立了领导组, 出台了奖罚措施, 印发了参考题目。大家纷纷结合自己的新闻实践和所学、所思, 积极撰写文章, 共征集论文60多篇, 其中20篇论文在研讨会上进行了宣读, 产生了较好的反响。

坚持改革, 不断优化体制机制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动力, 改革是破除一切障碍和难题的有效途径。面对都市媒体的强烈冲击和新兴传媒的严峻挑战, 周口日报社党组不断提高解放思想的程度, 不断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 通过改革创新管理体制, 通过改革创新运行机制, 通过改革挖掘内部潜力, 通过改革激发发展活力。报社先后进行了3次改革, 涉及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考评制度等各个方面, 每一次改革都触及了根本问题, 激发了职工的热情。特别是2007年9月进行的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7项综合配套改革, 报社人员全部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优化组合、按劳分配, 职工工资与业绩挂钩、与报社经营创收状况挂钩, 实行上封顶。为使改革顺利有序, 在组织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借鉴外报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报社党组广泛发动, 深入动员, 多方征求意见, 反复酝酿讨论, 专门研究制定了《周口日报社人力资源配置管理章程》、《周口日报内设机构、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工作职责》、《周口日报2008年改版方案》、《周口日报社竞争上岗、优化组合实施方案》等7个综合配套改革方案。一项项改革的推进, 一个个措施的落实, 在报社上下引起强烈反响, 赢得了广大干部职工的一致拥护和大力支持。如今,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已在报社形成共识, 真正改出了团结、和谐, 改出了激情、干劲, 改出了压力、活力, 形成了新的内生机制。

注重创新, 着力实施精品工程

上一篇:标项目部行政总结下一篇:九九重阳节慰问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