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试题

2024-09-30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试题(精选15篇)

1.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试题 篇一

《极地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通过活动,学会以极点为中心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能根据资料比较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注重读图,以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课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

难点:运用地图在极地辨别方向

教学过程

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四个问题:

1、在南极地区,一条锈迹 斑斑的铁链被放到户外后,一段时间后就变得光亮如新,为什么?

2、在南极地区,一块钢板从空中坠落能摔得粉碎,为什么?

3、在南极地区,各国科学考察站都把防火当作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为什么?

4、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冷?

出示北极的地图,认识周边的海洋和陆地。出示南极图,学生不但要认识到南极大陆的轮廓象大象,而且要会辨认周边的海域。(顺口溜:脚太平洋,头顶大西洋,背靠印度洋),经度的分布(正十字位置),还有周围的陆地分布。

北极是“陆包洋”,南极是“洋包陆”。

结合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1、阅读材料p94页《南极地区的大风》,学生得出南极地区“风库”的特点。

2、阅读课件“极地气候资料”:得出南极地区降水少的特点,称为“白色荒漠”。

3、阅读课件中“七大洲海拔高度图”,知道南极大陆是平均海拔最高的洲,称为“冰雪高原”大陆

4、课本活动p95:读图10.5,比较南北极气温,可知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是南极,称为地球的“寒极”。

教师引导并小结:南极地区是世界最冷的地方。进一步扩展解释南极比北极冷的原因(1)下垫面不一样,南极是陆地,北极是海洋。(2)南极海拔高。(3)南极被冰雪覆盖,对太阳光有很强的反射作用。(4)风大

情景对话:由学生和老师进行角色扮演,进行对话,由学生分析对话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教师在课间上相应指出四个科学考察站的地理位置和时间,特别要向学生提醒长城站在南极圈以外。分析建站时间和地理位置。从南极三个站的选址,也看出我国科学考察的技术越来越先进。补充我国2月在南极建立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的相关资料。

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建立科学考察站?供学生思考,带入下一节课的内容。

学生对这四个问题很感兴趣,纷纷讨论,但老师要求学生不用急着马上回答,带着问题去听课

根据老师出示的课件图片,学生认识两极周围的陆地和海洋,认识到两极独特的地理位置

观看“温度计”上的几组数字,比较南北极的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得出南极比北极寒冷很多的结论,小组交流并回答南极比北极寒冷的原因

学生参与企鹅妈妈和企鹅宝宝的情景对话

阅读课本p96资料,并在地图上圈出科学考察站的位置并比较不同(经纬度)

2.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试题 篇二

一、前言的增设

与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别出心裁地在目录前增设了前言。前言的第一句话是:“在本册书中, 我们一起来认识中国的区域。”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 新教材从一开始就体现出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采用的是“我们一起来认识”而不是“你们将要学习的是”,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 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接下来的部分用了非常优美生动的语言对整册内容进行了简单概括,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优美的语句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从而增强对学习本册内容的兴趣。

二、章节设置的变化

1.章节数量的变化。旧版教材共有6个章节, 而新版教材只有5个章节, 而且与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的章节号与上册章节是相连的, 体现湘教版八年级整册内容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2.章节内容的变化。从新旧两版 教材的内 容可以看出, 教材的编写思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旧版教材的编写思路应该是 总—分的传统 思维方式, 从一般到 具体, 先介绍中国的 产业, 包括上一 册的中国 的人口、气候、资源等等, 先让学生对整个中国的各个方面有个大概的了解, 然后在下册就详细从东部沿海、内陆沿疆、黄河和长江沿岸这四个部分对中国每个行政单位进行了介绍, 内容繁杂, 追求面面俱到, 但是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又是不可能的。因此, 新版教材针对这些问题做了很大的改进, 主要从认识区域的方法着手, 教会学生从位置和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和发展这三个方面来学习和了解中国的区域, 不再是简单知识内容的呈现, 而更注重的是学习如何分析区域的方法, 这才是学生适应当今变幻莫测的时代最需要掌握的东西。新版教材把《中国的产业》这一章节放到了上册, 而下册的重心完全放到了区域的学习上, 不管是章节先后的安排, 还是章节内容的选取, 都体现了 “学习对生 活有用的 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三、地理图像的变化

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是传递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 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发展成熟的初中生来说, 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地理图像能让他们迅速地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根据初中生这一显著的特点, 无论是旧版教材还是新版教材, 教材编写者都采用了大量的地理图像来凸显教材内容。尽管如此, 与旧版教材相比, 新版教材采用的地理图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的突破。

1.新旧教材地理图像数量和密 度的变化。旧 版教材共分为6个章节, 地理图像在每个章节的数量分别是33幅、57幅、16幅、15幅、16幅和1幅, 总共是138幅;而新版教材5个章节的地理图像数量分别是42幅、37幅、46幅、73幅和3幅, 总共是201幅。新教材的图像密度和数量都比以前有所增加, 说明地理图像在地理教材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2.新旧教材地理图像质量的变化。从整体看, 与旧版教材相比, 新版教材的地理图像色彩更加鲜明、丰富, 图注更加清晰, 图像的线条也比较饱满。旧版教材以彩图为主, 而新教材在彩图的基础上也适当地采用了黑白图像, 比如在教材第12页, 为了突出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地域特色是“南船北马”, 图5-21和图5-22就分别采用了“20世纪40年代江南水运”和“北方传统运输方式”两张黑白图像, 黑白图像的运用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真实的人文景 观, 具有历史 的厚重感 和更强的 说服力。除此之外, 新版教材的地理图像更具时代感。两版教材中都有对北京的区域介绍, 体现北京最近这些年来高速发展成果的图片更是大量出现在新教材当中, 比如北京的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和鸟巢等。与此同 时, 新教材的图像也体现了地方民族特色, 比如展现京剧、秦腔、锅庄舞等图像的运用。

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相比, 在很多方面存在优势是毋庸置疑的, 因为它毕竟蕴含十年来无数教师无数次课堂实践的经验总结。就如同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 新版教材也肯 定存在着 许多不足, 它是“十年 磨一剑”的成果, 现在又正 返回实践 中去接受 实践的检 验。人的认识是无限的, 总能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地去改进和完善, “最好的总是在下一次”, 怀抱着这样的期望, 教育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摘要: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修订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11年) 为依据, 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更新了大量的素材, 同时也对章节的设计进行了重新梳理。以八年级下册为例, 新教材除了增设了前言, 章节设置及地理图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3.湘教版初中地理会考复习策略研究 篇三

关键词:教材分析;复习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1-0260-37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011

初中地理湘教版教材共有四册,新授课大约到八年级第二学期才能完成。会考时,由于教材章节多,授课及复习进度快,往往导致学生的会考成绩合格率不高。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采取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或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谈一下初中地理会考的复习方法。

一、教材分析

让学生对四本教材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做到有的放矢。在复习刚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应该将四本教材让学生进行解剖式的认识,这样就能使学生有一个总体认识,对复习会起到一个总领作用。

纵观四本教材,可以概括为总分关系。七年级上册主要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及概括的认识世界地理,为下册的学习做铺垫,没有具体到某一地理区域;而七年级下册,是挑出区域中的典型代表,分开认识世界,具体讲解某一区域(大洲、地区)或某一国家的人文、自然地理。八年级的上册也是概括地认识中国的人文、自然地理,而下册则具体到某一区域或某一省级行政单位来具体认识该区域的人文、自然地理特点。所以,四本教材都是总分关系。学生在复习时,对教材应该有一种总体的认识,从而有效把握教材之间的联系,利于复习的具体时间和步骤的安排。

二、章节复习和专题复习穿插进行

由于复习时间较为紧张,很难做到先进行章节复习,再进行专题复习。所以在复习中可以两者穿插进行,这样做的好处,不仅节约一定的时间,而且相对单独进行专题复习来说更为有效。

例如,“气候”这一知识点,在四本教材中均有涉及,七年级上册是对气候的概括认识,下册是具体某一地区的气候,八年级上册则主要介绍中国气候类型,到八年级下册介绍各个区域的气候类型、特点及其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等。那么,何时进行这一专题复习呢?我认为可以在复习完七年级下册时进行,因为此时学生对七年级内容刚复习完印象较深,而八年级地理学完时间还不长,印象更为深刻,所以此时对气候进行复习,是很有利于承前启后的,而且效果显著。

三、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答题技巧的掌握

分析往年的地理考试,可以看出重点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基础知识至少占了70%的内容,因此教学中应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适度训练,促使学生牢固掌握。尤其在八年级夯实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大胆做减法,把很多内容大刀阔斧地删除。重视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不要热衷于题海战术。

四、以地图为载体,综合章节之间的内容,提高学生空间判断能力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地理读图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地理学习的效果。图像系统是地理教材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将课本的文字内容与图像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地理图像构建空间概念。比如,在复习完七年级地理时,我们只需要在前面摆一幅世界地图,就可以将七年级全部内容让学生在地图上进行回顾总结,而且有助于使学生将图文结合在一起,更加牢固的掌握内容。

首先,要做好图文转化工作,运用地图构建空间概念。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正确、有效地从图像资料中获取信息,能将图像及图表中的内容准确地用文字表达出来。二是学会运用地理图像表现地理事物和现象,以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内容,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化。

其次,搭框架,构建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应督促、鼓励学生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线索,搭建知识框架,绘制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也就是 “知识树”。对于一节知识来说,学生勾勒出的可能只是一两个小树杈,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多,节与节、章与章之间的联系会使一棵棵知识树逐渐变得枝繁叶茂。学生也会在归纳、整理过程中,使所学知识体系化、条理化,增强学习效果。

五、更新观念,改进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实施,地理教学面临新的实践和考验,要求教师、学生更新教和学的观念,改进教学与学习方法。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培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选择一些生活化、乡土化的情景案例(要接地气),开放、延伸、拓展课堂,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实施开放式教学,强调开放、互动、探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增强地理问题意识,提高地理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复习教学中,要立足于考察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选择典型的试题进行案例分析,指导学生构建学科的学习模式,学会分析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夯实基础,突出能力。

4.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篇四

53. 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一般经济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快。

54. 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数×100%;自然增

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55. 世界上大多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

更为集中,如有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56. 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过去叫爱斯基摩人)也属于黄种人。

57. 亚洲和非洲一些国家人口数量增长速度过快;欧洲一些国家人口数量处于负增长。

58. 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59. 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

60. 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的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61. 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62. 混血人种是三大人种通婚产生的。

63.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被称为黑人的故乡。

64. 现在使用比较多的语言有汉语、英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法语、俄语等。

65. 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是汉语、英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法语、俄语。

66. 当今世界上使用汉语的人数最多,达到13亿。

67. 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是英语,当今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已经超过4亿。

68. 信仰宗教的人被称为教徒。

69. ____、伊斯兰教、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

70. ____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教堂是高高耸立的,信徒总数超过10亿,

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及大洋洲相对集中。

71. ____起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经典为《圣经》。

72. 伊斯兰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清真寺是祭祀场所,特点是星月照应,分布在亚洲的西部、东南部和非洲的北部,全世界有教徒(伊斯兰教徒也叫穆斯林)7亿多人。

73. 伊斯兰教起源于公元7世纪的沙特阿拉伯,经典为《古兰经》。

74. 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庙宇是祭祀场所,特点是金碧辉煌,分布在亚洲,佛教徒现有2亿多人。

75.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

76. 中国本土的宗教是道教。

77. 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78. 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79. 村庄是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周围有农田。

5.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篇五

1、首都:华盛顿 最大城市:纽约

/2、美国的地理位置:美国是地跨北美洲、大洋州两洲的北美洲国家, 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美国领土由本土和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两个海外州组成;

3、美国三大地形区: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北段(由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等组成),中部是大平原,东部是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脉;

4、美国最长的河流是密西西比河,该河流仅次于尼罗河、亚马孙河、长江,是世界第四长河;自北向南流入墨西哥湾。

5、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是五大湖群,素有“北美地中海”之称,世界最大的淡水湖是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全部在美国境内。

6、生产区域专门化、机械化和商品化程度高是美国农业的特点。美国是世界上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但也需要进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等热带农产品,原因是美国本土缺热带气候。农业带的分布:乳畜带——分布在东北部,原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凉利于牧草生长;人口稠密,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7、美国三大工业区和主要工业中心:①东北部地区:华盛顿(首都);纽约(美国最大的城市和港口);芝加哥(交通中心);底特律(汽车工业中心);匹兹堡(钢铁工业中心)。②西部沿海地区:西雅图(飞机制造);旧金山(世界上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区——硅谷);洛杉矶(美国太平洋沿岸最大港口城市、好莱坞);③南部地区:休斯敦(宇航、石油)

8、美国是个移民国家,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三位,大部分是白色人种,其次是黑色人种。讲英语,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黄种人)。美国华人和华侨聚居的城市:旧金山、纽约、洛杉矶;

6.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试题 篇六

41、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42、世界出产咖啡、甘蔗、香蕉、剑麻最多的国家巴西

43、世界出口牛肉最多的国家阿根廷

44、世界陆地表面最低点(世界上最低的洼地或世界上最咸的湖泊 盐度24%)死海(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地壳断裂陷落形成)

45、世界最大的大裂谷东非大裂谷(地壳断裂形成)

46、世界石油储量最大、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西亚和北非

47、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770多万km2)

48、世界降水最大最多的地区乞拉朋齐(印度东北部,年降水量11000多mm)

49、世界最高气温记录出现的地方阿齐济耶(北非利比亚,57.8℃)

50、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大洲欧洲

51、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淡水湖) 世界第二深的湖泊坦葛尼喀湖

52、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巴西与巴拉圭交界)

53、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

54、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大洋州

55、世界最长的内流河伏尔加河 世界最狭长的国家智利

56、世界水资源(江河年径流量)排列: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中国

57、世界可开发的水能排列:中国>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

58、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淡水湖的的喀喀湖(玻利维亚与秘鲁边界)

59、世界羊毛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国家澳大利亚。

60、世界铀矿储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国家澳大利亚。

61、美洲最高峰(西半球最高峰)汉科乌马山(7010m,玻利维亚与秘鲁边界)。

62、世界上出产黄金最多的国家南非。

63、世界上出产铝土最多的国家几内亚。

64、世界上面积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65、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欧洲。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欧洲。

66、世界上东西向最狭长跨经度最广的国家俄罗斯(跨170经度)

67、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的大洲欧洲。

68、世界上最干燥、最寒冷、风雪最多、风力最大的大洲南极洲。

69、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北美洲的五大湖、(冰川作用形成)

70、世界上工业发展最早的国家英国

71-81 非洲之最:

71、最高山峰:乞力马扎罗山

72、最大的海湾:几内亚湾

73:最深的湖泊:坦葛尼喀湖

74、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

75、最大的湖泊:维多利亚湖

76、分布面积最大的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77、最大的半岛:索马里半岛

78、南部最发达国家:南非

79、最大的岛:马达加斯加岛

80、最后独立的国家:纳米比亚

81、非洲第一大城市即阿拉伯国家人口最多的城市:开罗

82-87 欧洲之最:

82、欧洲最长的河流伏尔加河(3600km,注入里海)。

83、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多瑙河(流经九个国家)。

84、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德国。

85、欧洲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法国(工农业都发达)

86、欧洲最大的城市伦敦。

87、欧洲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位于法国比利牛斯山脉东部山麓。

88、世界海拔最高的活火山尤耶亚科火山(6723m,智利和阿根廷交界)。

89、世界上核能发电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其次是法国、俄罗斯、日本)。

90、世界上核能发电量占本国总发电量比重最大的国家是法国(占72.7%)

91、世界上最长的海峡是莫桑比克海峡,最大的暖流是墨西哥湾暖流。

92、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是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区。

93、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的重要工业地带是西欧。

94、世界上输出工农业产品数量最多、产值最大的国家是美国。

95、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是东亚(中国东部、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南亚、西欧和美国东北部。

96、世界上人烟稀少的地区是北美洲和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带、撒哈拉、中亚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以及亚马逊河、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

97、世界上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约243万平方千米,亚洲)

98、世界上高峰最多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7000米以上山峰50多座,亚洲-中国、尼泊尔等)

99、世界上最大盆地刚果盆地(约337万平方千米,非洲)

100、世界上最大三角洲恒河三角洲(约8万平方千米,亚洲)

--------------------------------------------------------------------------------

世界“地理之最” 地理名称(相关数据) 所在地区

101、世界最高的死火山 阿空加瓜山(海拔6960米) 南美洲

102、世界最大的火山口 阿苏山(周长100多千米) 亚洲(日本)

103、世界喷发次数最多的活火山 埃特纳火山(已达210次) 欧洲(意大利)

104、世界最深的洋 太平洋(平均深度4028米)

105、世界最浅的洋 北冰洋(平均深度约1200米)

106、世界最深的海沟 马里亚纳海沟(最大深度11034米) 太平洋

107、世界最大的海 珊瑚海(约479万平方千米) 太平洋

108、世界最小的海 马尔马拉海(约1.1万平方千米) 欧、亚洲之间

109、世界最浅的海 亚速海(平均深度8米) 欧洲

110、世界透明度最大的海 马尾藻海(目视深度可达72米) 大西洋

111、世界最年轻的海 红海(4000万年) 亚、非洲之间

111、世界最大的陆间海 加勒比海(约275万平方千米) 北美洲

112、世界盐度最低的海 波罗的海(平均盐度7%一8%) 大西洋

113、世界水温最高的海 红海(表层年平均水温27℃) 亚、非洲之间

114、世界岛屿最多的海 爱琴海(约1400多个) 大西洋

115、世界沿岸国家最多的海 加勒比海(20多个) 大西洋

116、世界最重要的洋际海峡 马六甲海峡(全长1185千米) 太平洋、印度洋之间

117、世界最大的珊瑚礁 大堡礁(总面积21万平方千米) 大洋洲(澳大利亚)

118、世界分属国家最多的湖泊 里海(5个国家) 亚、欧洲之间(俄罗斯、伊朗、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

119、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黄河(37.6千克/立方米) 亚洲(中国)

120、世界最长的运河 京杭运河(长1801千米) 亚洲(中国)

121、世界最长的河流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长504.6千米) 亚洲(中国)

122、世界流径国家最多的河流 多瑙河(9个国家) 欧洲

123、世界货运量最大的国际运河 苏伊土运河(每年平均通过约1800多艘次,年平均货运量4、2亿吨以上) 亚、非洲之间

124、世界落差最大的瀑布 安赫尔瀑布(高979米) 南美洲

125、世界最宽的瀑布 伊瓜苏瀑布(洪水期宽4000 米) 南美洲

126、世界最大的海湾 孟加拉湾(面积217平方千米) 印度洋

127、世界最深的裂谷带 雅鲁藏布大峡谷(最深6009米) 亚洲(中国)

128、世界最长的洞穴 猛犸洞(总长240千米) 北美洲(美国)

129、世界最大的石笋 丁马洞中(高63米,底宽134米) 北美洲(古巴)

130、世界最长的钟乳石 内尔哈溶洞中(长59米) 欧洲(西班牙)

131、世界人口最少的国家 梵蒂冈(约1000人) 欧洲

132、世界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 哈萨克斯坦(1.18人/平方千米) 亚洲

133、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 摩纳哥(14700人/平方千米) 欧洲

134、世界民族语言最多的国家 印度尼西亚(100多种) 亚洲

135、世界海岸线最长的国家 澳大利亚(20100多千米) 大洋州

136、岛屿最多的国家 印度尼西亚(13667个)* 亚洲

137、世界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 文莱(占全国面积75%以上) 亚洲

138、世界邻国最多的国家 中国(21个) 亚洲

139、世界两国边界最长的国家 美国与加拿大(全长8963千米) 北美洲

140、世界世界最热的地点 巴土拉(极端最高气温58.8℃) 亚洲

141、世界世界最寒冷的地点 东方站(极端最低气温-89.2℃) 南极洲

142、世界年温差最大的地点 上扬斯克(年温差l07.7℃) 亚洲(俄罗斯)

143、世界年温差最小的地点 基多(年温差0.6℃) 南美洲(厄瓜多尔)

144、世界年降水量最多的地点 夏威夷(12244毫米/年平均) 太平洋

145、世界年降水量最少的地点 里卡(0.5毫米/年平均) 南美洲(智利)

146、世界年降雨天数最多的地区 菲利克斯湾(325天/年) 南美洲(智利)

147、世界风力最大的地区 阿尔德(年平均风速19、4米/秒) 南极洲

148、世界最大的风浪区 好望角(年平均110天、浪高6~7米) 非洲

149、世界最长的城墙 万里长城(总长6700多千米) 亚洲

150、世界最长的铁路 西伯利亚大铁路(全长9332千米) 亚、欧洲(俄罗斯)

151、世界最长的公路 美国与加拿大(全长8963千米) 北美洲

7.湘教版地理教材活动教学思考 篇七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I中有5个启示类的活动, 它们分别是:

1、科尔沁草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 对治沙工作有哪些启示?

2、田纳西河流域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的经验, 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3、我国是一个多河流的国家, 也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 对我国有哪些重要的启示?

4、加利福尼亚州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5、鲁尔区综合治理的经验对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启示?

这五个启示涉及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五个大问题: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土地沙漠化、城市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工业区的治理整顿与振兴等。活动内容的设计主要是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些活动对落实课程标准, 培养学生形成必备的地理素养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紧贴课程目标, 凸显地理主干知识

这五个启示类活动所涉及的知识几乎涵盖了近年高考试题的所有题型。如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对我国的启示, 该活动内容涉及流域的水文、水系特征;流域内气候特征、植被状况、自然灾害、工农业生产模式等;科尔沁草原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则要求学生能准确把握土地沙漠化的自然原因及造成沙漠化的人为原因;要探讨鲁尔区综合治理的经验对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启示?学生必需清楚工业布局的区位要求、影响工业布局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等。

2007年全国高考文综1地理试题中与以上活动内容所揭示的知识直接相关的如:

关于“土地沙漠化”问题今年的全国卷中没有明确出现, 但该类问题一直是高考试卷中的“常客”, 比较典型的如2004年的“中亚白风暴”以20世纪60年代的资料, 折射我国北方面临的沙尘暴肆虐问题。只要沙尘暴问题还是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 今后该类问题也绝不可能从高考试卷中消失。

二、注重能力训练, 促成知识迁移

注重过程是地理课程目标的关键。教材中的几个启示活动, 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 让学生探究一个区域的自然及人文概况,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造成了环境问题, 经过综合治理与开发而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四个不同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演变以及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 形成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系列。这样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已有的知识点, 促进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还能在地理学科知识到地理实际知识的转换中有效形成知识的迁移。

教学时教师简要说明探究的流程:分析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进一步分析流域发展各地理要素有利要素制约要素→探寻发展方向探寻综合治理对策。

以长江为例:活动教学时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回忆长江概况, 如长江流域的气候、地形、植被类型和分布、水文特征、水系特征等自然特征要素, 以及流域内工农业生产和布局特征。进而分析长江流域当前存在的问题, 如由于上游地区植被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洪涝和干旱、水质恶化等, 并对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 要求学生明确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 但最主要的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最后要求学生参照田纳西河流域治理经验展开探究, 形成我国长江流域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

三、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养成必备的地理素养

从地理学科知识到地理学科能力, 从地理知识和能力应用与生活实际到地理价值观的形成, 再到学生必备的的地理素养的形成, 是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活动内容 (特别是启示类活动) 在安排设计时所遵循的原则和贯穿始终的主轴。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活动内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8.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试题 篇八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为湘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三节,对本章节来说,它是对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的升华,也是对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一个承接,因为它们同为自然环境的两大特征,让学生认识到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对于全套书而言,它是对第二章岩石圈、大氣圈、水圈三大圈的一种提升和整合,同时也是对第四章以后的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点作一个铺垫,因为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征很大程度就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引起的。

(二)三维目标

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根据课程标准与课本内容确定教学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特点。② 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③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④ 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 掌握区域分析与比较的地理研究的方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② 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③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 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②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三)重点、难点:自然环境地域差异的规律及成因

地域分异规律是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城市学生远离自然,生活经验缺乏,对于理论的规律性(三个为大尺度的自然环境)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部分内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学法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各要素的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已初步适应上课讨论的方式,便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知并非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由学生在自有经验基础上自主建构形成的。探究发现法,学生活动不停留在表面的热热闹闹,而力求始终保持学生的思维张力。

三、教法分析

高中学生生活经历少,在新知的建构方面欠缺感性材料,无法自主实现书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当好学生新知形成的“接生婆”(苏格拉底)。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如果将总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只会无从着手。而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并通过陆地自然景观图片展示,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并予以补足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的归纳法,帮助学生建立新知。

四、教学过程

(一)设计理念

以“森林之旅”为主线,创设情景实施探究,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读图分析得出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并且注重学习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二)课前准备

1.创设情景

现在我们要组织一个旅行团,准备到世界各地进行一次以“森林”为主题的自然景观之旅。在出发前请各位团友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共同商讨,设计出一条合理的线路。

2.分组

课前将学生以自愿为原则,全班学生以旅行团为名义分成三个考察小组,分别为A组.B组.C组,每一小组分别推选出一名导游。请各旅行团,课前收集各地有关森林的图片。上课按旅行团分组安排座位。

五、练习

赏析下列古诗词,从地理的角度分析其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而为枳。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

六、专家点评

9.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试题 篇九

1、班情分析

学生进入初中后,其认知水平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并结合日常生活,已经掌握了一些比较简单的地理学知识。同时,对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也有所了解,学习兴趣和未知欲望显得非常浓厚。

2、教材分析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本章主要介绍地理学基本常识,介绍地理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意义、地理学习的方法与途径。学习本章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地理做情感上的铺垫与准备,引导学生热爱并亲近地理学科。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这些内容都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地理知识的基础课,又是人生发展的奠基课。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本章最基本的内容是世界人口,包括人口的数量、分布和人口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讲述人种、语言、宗教、聚落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状况,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正确看待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尊重历史和珍惜祖先留给我文化遗产。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气候类型四部分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看懂天气图、知道气温和降水的测定方法,会阅读气温和降水曲线图,了解主要降水类型,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基本的气候特点分析。

第五章 世界的发展差异

本章引入世界的发展差异、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等政治经济概念,为以后学习各大洲、认识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地理概况起到基础性作用。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可以对国家、对世界有一个更深入、更完整地认识,从而通过现象了解世界发展变化的本质,理解合作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做一个“世界中的中国人”奠定基础。

3、教学目标

完成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任务。通过本期地理课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与技巧。通过地理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的能力。通过本学期的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基本概况和基本的地理常识,全面认识地球,掌握经纬网知识,学会辨别方向等。

4、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理清教材知识结构和教学思路,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等,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同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地理常识和地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设施,多方位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5、课时安排

第一大周(9月1日——9月14日)第一章

第二大周(9月16日——9月30日)第二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第一次月考第三大周(10月3日——10月17日)第三章(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四大周(10月19日——11月2日)第三章(第一节和第二节)复习期中考试11月3——5日

第五大周(11月6日——11月20日)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六大周(11月22日——12月7日)第四章 第二次月考

第七大周(12月9日——12月23日)第五章

10.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试题 篇十

我们走进地理

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教案(七年级湘教版上)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对地理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许多地理之谜,地理问题。

2、通过联系实际,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离不开地理知识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注意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通过熟悉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提高学生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学科,培养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兴趣 难点:使学生了解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及风土人情的密切联系 [教学方法及课时安排] 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启发法、1课时 [教具准备]地图册、小黑板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师生有感情的朗诵本章前言,引入

(过渡)什么是地理?地理是研究什么内容的学科?(展示小黑板出示的若干问题)

一、解开地理之谜

1、学生分组讨论探究黑板上的若干问题,而后各派代表回答,教师略以点拨。(过渡)在日常生活中,你还有哪些感到疑惑的地理问题呢?

2、学生提出若干地理问题,教师有选择性的回答

(小结)通过刚才的提问,不难看出,地理这门学科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地理与日常生活

(总述)地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1、创设情境:假设从常德出发,到内蒙古进行为期一周的暑期旅行,你会考虑到哪些和地理有关的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2、设问:你还能举出日常生活中需要地理知识的例子吗?

(小结)地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学好地理我们可以进一步指导我们的生活,进一步熟悉我们的生活环境,懂得确认方法,知道天气和气候,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进而提高我们对生活的适应能力。不但如此,在我们的生产建设中,也离不开地理。

三、地理与生产建设

1、展示小黑板上的问题,学生分组探究,各派代表发言。

(小结)无论工农业生产布局也好,还是农业生产也好,都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如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新建工业企业要考虑到原料、能源、水源、市场和运输条件。

四、地理与风土人情

1、引导学生看图P4图1-3,揭示荷兰风车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看图P5图1-6,揭示阿拉伯人的服饰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2、学生齐读P4文字,了解地理与风土人情的关系。

[课堂小结]

派一名学生汇报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布置]

P5活动1、2 [板书设计]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一、解开地理之谜

二、地理与日常生活

三、地理与生产建设

四、地理与风土人情

11.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试题 篇十一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再好的教材也难免会有些许瑕疵。现行高中地理新教材 (湘教版) 中, 就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材必修Ⅰ在13—15页讲述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这里稍显零乱:

(1)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统计资料表明, 在黑子活动的高峰年, 地球上特异性气候出现的机率明显增多;相反, 在黑子活动的低峰年, 地球上的气候则相对平稳。教材中画蛇添足地增加了一个阅读材料, 其标题为“太阳活动与地球气候”, 然而, 文中却有一半是关于“太阳活动影响农业生产”的知识。从教材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看, 这一点影响完全单设, 而不应将其归属到对气候的影响中去。

(2) 干扰地球电离层, 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距地面约80公里以上, 大气已经非常稀薄, 阳光中的紫外线和X射线使得空气分子电离形成电离层, 无线电通讯的电波就是靠电离层的反射传播的。当太阳活动剧烈, 特别是耀斑爆发时, 会严重干扰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

(3) 扰动地球磁场, 产生磁暴现象

磁暴是地磁场的强烈扰动, 一般发生在太阳耀斑爆发后20-40小时, 磁场强度会变化很大, 使罗盘磁针摇摆, 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影响到海上航行之船、空中飞行、甚至还会影响到信鸽的飞翔。教材将这二者混为一谈——教材中叙述为“……这些辐射能到达地球, 引起大气电离层强烈的电磁扰动———磁暴, 影响短波通讯, 干扰电子设备, 甚至威胁运行在太空中的宇航器的安全”, 将磁暴和无线电通讯混淆在一起, 很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

(4) 在地球的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二、关于地质作用部分知识

教材必修Ⅰ在第36页《地球表面形态》这部分讲述了两方面的知识, 其中标题一为“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而实际上, 教材中这部分知识讲述的是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 也就是分析讲述了两种类型的地质作用, 对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上进行了比较。此处, 标题和内容有文不对题之嫌, 因此, 笔者建议再版时将此处的标题修改为“地质作用”或“两种类型的地质作用”。

三、人口增长模式

教材必修Ⅱ在4—7页讲述了四种类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在叙述中将模式的类型和特点混淆在一起。一般说来, 人口增长可分为四种模式, 即原始人口增长模式、传统人口增长模式、过渡模式和现代模式。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即所谓“高—高—极低”;传统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为“高—高—较低”, 过渡模式和现代模式的特点分别为“高—低—高”和“低—低—低”。

而现行教材中直接将特点说成了模式, 即说成了“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和“低—低—低”模式, 笔者建议在再版时可做适当改动。

四、关于农业区位因素之自然条件

任何一个地域的农业生产都要受自然、人文等因素的制约。教材必修Ⅱ在59—62页讲述了“农业的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水源等。相对于社会经济因素, 其发展变化较小。影响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应当包括经济、社会、科技三大因素, 与自然因素相比, 其发展变化大, 因此对农业区位因素的评价和决策更多的是考虑经济、社会、科技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而教材是这样叙述的“农业生产对于自然条件的依赖性, 主要体现在热量、光照、地形、土地和水分等方面”。在此, 应该将课文中的“热量”和“光照”二者合并为“气候”因素;同时, 应将“水分”因素改为“水源”, 而不能似是而非地将一些并不等同的概念混为一谈, 误导学生。

五、关于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现行教材必修Ⅰ在79-83页关于“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部分, 大略讲述了“纬度地带分异”和“经度地带分异”以及“垂直分异规律”。因此, 笔者建议再版时可以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大角度讲述, 以框架的结构将这部分知识呈现给学生, 使学生易学、易懂、易理解。

12.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试题 篇十二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学习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世界人口的分布,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树立自然与经济相互联系的地理观念有重要作用。《世界的人口》是世界的居民中的最基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人种、宗教等后面的内容,因此需要学生扎实掌握。

二、学生情况分析及教法、学法:

学生在第三章学习了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对用这两种图来反映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基础,本节采用小组合作法,学习人口的增长,一个组完成一个任务,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分析人口增长曲线图、柱状图等进一步加强学生用地理图表反映地理事物的能力和意识。人口的分布是本节的难点,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根据地图分析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原因,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习惯和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当前世界人口总数

2、识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3、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并能运用各种资料,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

2、学会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简单分析其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世界人口增长与分布的学习,初步认识世界人口问题,理解人口过多或者过少带来的问题,树立控制人口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和世界人口增长的差异

【教学难点】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教学过程】导入:展示资料见幻灯片你知道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是怎样变化的

一、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1 世界人口的数量和增长 读“世界人口增长图”

问题:(1)1575—1830年世界人口增长如何?(2)1830—1930年世界人口增长如何?(3)193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是怎样? 读图:世界人口增长表每增加10亿人口,所用时间越来越(),说明人口的增长速度逐渐()。

联合国预测报告:2050年世界人口数量将增至91亿 ;发展中国家出现人口猛增的现象;发达国家的人口数量将保持在12亿左右,将基本维持在目前的水准

让学生感受人口增长的快慢,让学生自学这一框题。2 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自主学习:学会计算: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出生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死亡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死亡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自然增长人口(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总人口之比。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问题:自然增长率>0,=0,<0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学以致用:

某一地区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当中,出生并成活了25个婴儿,死亡10人,这个地区在这一年中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各是多少? 计算:下表4个国家2003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观看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提问:将各大洲按人口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顺序,最高的是哪个大洲?最低的是哪个大洲?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人口增长较。

较高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人口增长较。

人口增长过快是全球性问题;人口增长过慢是部分国家问题;全球的人口增长呈快速上升趋势。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首先提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位市长,要带领全市人民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去居住,你会选择哪里?

a、平原 b、高原 c、盆地 d、两极地区 e、临海地带 f、茫茫沙漠 g、原始的热带雨林 观看分析图片——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的人口分布均匀吗 请找出四大人口的稠密区和四大稀疏区,怎样描述世界的人口分布 1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人口密度反映人理分布的疏密程度,人口密度=某区域的人口总数(人)/该区域的总面积(平方千米)单位:人/千米2 学以致用:

1有甲、乙两城市,面积大约都是2000平方千米,甲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算算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有多少人?

2跟据上表所提供的数据,请你算出中国、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并说明表中哪国

()人口分布最为稠密,哪国()人口分布最为稀疏? 2 人口分布稠密地区

读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人口的稠密区从纬度,气候,地形等角度分析原因 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西部和北美洲东部 中低纬度地区,近海平原地区

亚洲东部,亚洲南部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早; 欧洲西部和北美洲东部工业发展早,经济水平高 学以致用:

1).从纬度位置分析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分布在: 2).从海陆位置分析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分布在: 3).从地形条件分析,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分布在: 3人口分布稀疏地区

找出人口的稀疏区从纬度,气候,地形等角度分析原因

干旱的沙漠地区;寒冷的极地地区;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地区;原始的热带雨林地区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寒冷、湿热、干旱、高寒 学以致用:

比较人口分布稠密地区和人口分布稀疏地区分布地区,分布规律和原因

三、世界的人口问题

漫画欣赏 艰难的地球人口爆炸图

1.有人说,我们正处在一个“人口爆炸”的时代,对此你怎样理解? 2.你认为这幅漫画反映的问题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3.是不是人口越少越有利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说说你的看法。1 人口过多

读图:香港的笼屋该图片反映人口过多带来什么问题? 补充材料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还有一部分国家则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对世界存在的人口问题四人一组合作深入探究?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举例说明

社会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 2 人口过少

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国防兵源不足 3 解决措施

针对上面的问题世界该怎样做关注生活的学生会立刻联想到“实行计划生育”这一举措,那

么世界各地都采用我国的这一举措吗?自学课本43页寻求答案 人口的增长应该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是实施计划生育中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四、巩固小结;谈收获【课后拓展】

1、在我们社区周围普遍存在着由农村人口走向城市的现象,为什么?

2、城市人口过多会出现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这种问题。

学生可通过课外调查、采访村民等方式收集材料,在活动课中展开讨论交流。

五、教学反思

13.湘教版七年级下《日本》教案设计 篇十三

日本是个让我难以表达思想的国家,她与中国一衣代水的邻邦关系,她与中国曾有过的那段美好时段,但骨子底处总难挥去对那段罪恶历史的不快。我欣赏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经济迅猛发展,嫉妒日本人自觉高效工作态度,震撼与日本教育的思维方式。由于这些情结,在教授《日本》一节课时,立足国情,转变教学模式,我如此构思这节课。

日本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日本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并分析日本面临的海洋,2.记住日本国土构成、首都和主要海港。3.分析日本的地形、河流关系。

4.分析多火山、地震的特点及主要内容。

5.分析日本气候与地理位置关系。

教学重点:领土组成,主要城市,濒临的海洋。就日本位置、地形、气候的特征及对该国自然灾害、资源的影响,简单分析中国自然灾害成因。

教学过程:

【导入】近阶段我们国家和四邻关系有点紧张,特别是值得警惕是,有个邻居在我国台湾岛附近岛屿钓鱼岛上打起来注意,想政府购买实现国有化,是谁?

【课件展示】“钓鱼岛”、“樱花”、“富士山”

【活动】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中国的台湾和日本的东京,要求根据图中提供的比例尺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

【课件展示】一衣代水的邻邦-日本的视频,钓鱼岛历史视频

环节

一、学习一个国家的地理知识,主要抓住自然状况和经济状况两个方面。其中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应该清楚该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

【课件展示】日本位置示意图。

【活动】引导学生确定日本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并找出日本面临的海洋。

1、从这种纬度位置看,日本所处温度带与我们所在地一样吗?

2、日本与哪些国家隔海相望?国家关系如何?

(中国、韩国和朝鲜、俄罗斯)

引导学生讨论。(中日钓鱼岛问题,俄日北方四岛问题)

环节二:日本称为“小日本”,日本国土面积和中国相比情况如何?

日本的面积:37.8万平方千米,大小相当于中国云南省(云南省的总面积为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1%。)(课件对比中国和日本面积,展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对比日本和云南大小)

人口:1.25亿

中国陆上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人口:最新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中国总人口是137053.69万人。其中: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现役军人共有133972.49万人;香港人口是709.76万人,澳门人口是55.23万人;台湾人口是2316.21万人。1.25亿

【活动】根据前面的知识计算一下日本的人口密度和中国人口密度。

结论:日本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地广人多的国家

环节三:课件展示日本地形图,从图中观察,日本的山地分布在哪里?平原分布在哪里?日本地理特征对它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结论:日本境内多山少平原,并且平原分布在沿海一带狭小的区域内。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受到地形的影响,主要的城市分布在沿海地区。

补充思考:中国比较有名的沿海城市有哪些?

环节四:我们已经了解到日本是一个岛国,那么日本的国土组成是怎样的?

【课件展示】:日本四岛空白图,中国行政区图

【活动】: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有北向南依次确认日本四岛的名称,并标注在填充图上。教师展示日本四岛名称,展示中国台湾岛、钓鱼岛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日本海岸线的特点,对比中国海岸线,引导学生思考海岸线对一个国家的意义(从经济及气候两方面)。

【课件展示】:日本主要城市、富士山、日本樱花。引导学生观察日本的主要城市分布规律,环节五:【提问】大家在欣赏日本风景的同时有没有想到,为什么富士山的形状是圆锥形?

【提问】大家在欣赏日本风景的同时有没有想到,为什么富士山的形状是圆锥形?

【讲解】富士山实际上是一座著名的活火山。火山地震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危害。【课件展示】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及日本的位置,分析日本群岛在板块交界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震频繁。

【课件展示】富士山航拍图,关东大地震和坂神大地震照片 讲解灾害。(1923年9月关东大地震,震级8.2级,死亡人数15万。)

【课件展示】中国汶川大地震 中国在板块构造上位置,思考汶川大地震成因。

环节六:了解一下日本的气候特征以及它带来的影响。

【提问】日本和北京气候类型相同吗?北京发生特大暴雨,日本情况如何?

讲解日本大部分地区在45°N~30°N,属于温带地区。由于受到东亚季风的影响,日本呈现了典型的季风气候类型。由于岛国独特地理位置,日本呈现了典型的海洋性气候特征。

【课件展示】东京、北京气候对比表

【讲解】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方相比,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比较丰富,它的太平洋沿岸夏秋多台风。中国大陆面积广大,南北距离长,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类型复杂的多。

环节七:日本的自然资源

【提问】日本当年在我华北实行了“三光”政策,其中“抢光”指什么意思?日本由于地狭人稠,本国资源匮乏制约经济的诸多原因,积极推行向外扩张政策。就资源方面,日本突出的优势是:水力资源和森林资源。

日本的降水比教丰富,加之国家狭小,山区大,使得它的河流短小但水流湍急,故水能资源丰富。

【讲述】日本的森林资源覆盖率高达65%,一次性木筷全靠进口,并将使用过的一次性木筷回收,作为重要的造纸原料,生产新闻纸、复印纸,大部分以高价出口到我国。而我国是出口一次性木筷的大国,每年生产一次性木筷耗材130万立方米,减少森林蓄积200万立方米

2003年,日本专门制定了《环境教育促进法》,将环境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从小学到高中,环保都是学生的必修课。孩子们不仅在学校学习环保知识,学校还组织学生们走出校门,通过组织学生作垃圾问题的社会调查,参观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等活动,增加孩子们的环保知识和意识。学校还定期与家长沟通,要求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对学生的环保教育。

日本森林覆盖率居世界前列,日本在保护本国森林资源的同时,又是世界上进口木材最多的国家之一。想想为什么? 课件展示中国餐桌使用一次性筷子图片

总结: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一个不爱祖国的人,他还会去热爱什么?爱国的背后是我们该为之做些什么!

课后作业:阅读教材,查找资料,思考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现在经济迅猛发展,他们作了什么?

14.湘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计划 篇十四

一、指导思想

以瑞华实验学校工作计划为总的指导思想,以《美术新课程标准》为指针,践行美术新课标基本理念,实施美术新课程改革,探索适合我校艺特色的新美术课程教学。

二、教学目标

1、全体学生准备“五.四”画展和瑞华实验学校第四届艺术节画展的参展工作和美术作品的制作。

2、在课堂中,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以绘画和雕塑的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了解设计类别、功能,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 ;

3、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材质、形式和内容等特征,获得初步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

三.教材分析

教材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养成,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在课目设计中,注意到将观察力、想象力的发展结合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

四.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想象力较丰富,同时开始倾向于写实。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造型能力。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新鲜感特强,易于接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美术兴趣,丰富学生想象力。通过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让学生动脑、动

手,培养他们的美感,提高审美能力。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第二周,欣赏课《过去的日子》

第三周——第四周,《桥》

第五周——第六周,《绿洲》

第七周——第八周,《中国结》

第九周——第十周,《远古的呼唤》

第十一周——第十二周,《星空》

第十三周——第十四周,《运动》

第十五周——第十六周,〈〈我们的奥运〉〉

第十七周《黑板报》

第十八周《剪纸工艺》

第十九周《校园漫画》

第二十周 美术期末测试。

五、教学中需要改进的方面

1、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2、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美术学习应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层面。

3、教学中尽可能用多媒体教学。

新田县瑞华实验学校

谢昌瑞

15.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试题 篇十五

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阅读课本56-64页内容)

1.结合57页图B,概括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2.结合57页图B及61页图F,掌握三级阶梯的大致界线(分界线处山脉的名称)。

3结合57页图B及59页图D,知道三级阶梯的海拔高度以及主要地形类型。

4.结合58页图C,概括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及中国各种地形类型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重。

5.记住课本61页图F五种走向(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和弧形山脉)16条山脉的大致位置及名称。

6.结合59页图D,记住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及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东南丘陵的大致位置及名称。

7、结合课本P62-63图H和图J及文字部分,知道我国四大高原、三大平原的特征,知道我国全国面积最大的、海拔最高的盆地分别是什么。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阅读课本66-73页)

1.结合67页图C,总结气温日变化规律(一天中气温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时间)。

2.结合68页绘图题,总结气温年变化规律(最热月和最冷月)。

3.结合70页图G,总结我国冬季(1月)气温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4.结合71页图J,总结我国夏季(7月)气温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5.结合课本72-73页内容,了解我国五个温度带和青藏高原高寒区的划分依据。

6.结合74页图O,总结我国降水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利与弊)。

7.结合课本75页图P,总结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8.结合课本76页图Q,了解我国干湿区的划分依据。

上一篇:文广新局帮扶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四有好老师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