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学校方案

2024-10-07

信息化学校方案(精选8篇)

1.信息化学校方案 篇一

学校信息化培训实施方案

2017---2018学

为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和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应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并逐步将教育、教学和管理架构到信息化的平台上,打造数字化的教育环境,特拟定此方案,切实提升我校信息化的发展内涵,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从而整体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进而推进学校向现代化教育的转变,创建新型的农村现代化学校。

一、学校现状分析

首先从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资源应用情况、师资水平、学生信息化应用情况等四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明确项目具体解决问题。

1.信息化基础设施

硬件建设:学校现有教学班17个,教室都至少配有1台计算机终端(连网)和1台电子投影仪,其中八个教室的配置已超过五年,需更新换代;有一个计算机房,共45台电脑,学校有信息专职教师1名,负责对学校网站以及硬件设施维护;学校每个办公室一台计算机,办公室能直接上网;在校学生中50%左右家中配置电脑,基本都能上网。

软件设施:学校建有校园主页,设有校内资源链接,但资源的积累、使用、更新情况一般。

2、数字资源应用情况 教育资源方面学校已有投入,购买部分教学光盘资源。总体而言,资源不丰富、与实际需要脱节;校外的资源库使用比较少,教师之间缺乏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目前相当部分的教师都是依靠自己搜索或制作资源,数字资源缺失是阻碍信息化教学很大障碍。

3、师资水平

学校共有教师55人,青年教师居多。学校大多数教师具备信息技术能力的应用能力,能在自己教学中尝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活动,并认识到其重要性,但参与教育信息化应用的课题研究不多。

4、学生信息化应用

通过数年的信息科技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信息化应用技能,但由于学校处于农村地区,学生放学之后信息应用环境较差。

三、学期工作目标

1、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信息技术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积极开展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根据教育局的统一要求和学校内涵发展及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开展分层、分项、分类的专业培训,达到提升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信息技术管理人员技能的目的。

2、开发校本资源,服务课堂教学。聚集课堂,开发和应用校本教育教学资源,既要有教的资源,又要有学的资源;形成一套各年级各学科的电子教案和课件;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整合,各学科都要有相当数量的课堂实录作为教研的素材,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后的诊断,为教师的网上教研提供资源,拓宽教研的组织形式,优化教研的质量。

3、完善校园信息化环境,打造数字化校园。利用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力量,提升学校信息技术设施的水平,做到信息技术设备随处都有、随手可用;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初步建成能为全体师生提供综合服务的数字化平台。

4、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继续完善已有的信息科技校本课程,利用业余时间增加学生接受计算机教育的机会,巩固和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使用学校的信息技术装备。

5、完善管理平台,提升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组建信息技术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和分工。充实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改进教学管理流程与运作方式。

四、主要工作项目

1、加强学校教职员工的信息化专题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参与上海教育资源网应用培训;课堂摄录、基本编辑技能培训;教学管理平台使用培训积极组织参与教学设计、教学理论、课程整合、教育技术、信息能力等各项专项培训活动,提高学校管理者信息化的领导力,提高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化的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管理能力、技术水平和信息化的服务能力。

2、做好数字化资源的校本建设,积聚校本教育资源。基于数字化的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措施。一方面要利用好网络提供的优质资源,另一方面要立足本校学科主题的校本资源建设,着重梳理优化,形成共享机制,提高资源的应用效益。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大家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贡献。

3、进一步完善学校信息网络服务器的管理和使用效率,调整和修改学校网站的结构项目,体现为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各方面的服务功能。全面规划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学籍管理、教师人事档案管理、财务资产、图书管理、校务管理的信息化。做到电子办公、信息发布、会议通知、计划总结、师生管理、后勤财务等方面电子化操作,并做到常态化、规范化,提高教学效率和管理效能。

4、进一步完善校园网建设,逐步搭建、充实和完善学校资源库,同时加强市、区教学资源库的共建共享工作。要分学科、分学段建立充实学校教学资源,以ftp形式或网页形式存储。本学年,学校将购买的教学资料镜像放到校园网上,便于教师随时使用。本校教师能制作的教案、课件、网页等资料要及时上传到服务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全校师生开放,做到办公室和教室信息相通、资源共享,发挥网络优势,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深入开展。

5、聚集课堂,探索各项信息设备和应用软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开展教研组活动,听课、评课、探讨等形式探索出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途径。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确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实验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本部门对项目推进各项工作的安排、指导、支持与协调。

(二)制度保障:学校每学年举行一次教育信息化先进教师的评比活动、每学年开展三项以上的教育信息化专题活动的竞赛,对活动中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

(三)经费保障:根据学校的项目开展需求预算,确保信息技术装备的维护和更新需要。

宋庄小学2017年9月1日

2.信息化学校方案 篇二

学校基本情况

山东省青岛市经济职业学校是青岛市教育局属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省教学示范学校、省教学科研示范学校、市文明标兵单位、市首批办学模式改革示范学校、市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优秀等级学校、青岛市数字智慧校园建设评估达标学校。

学校信息化特色经验

学校创建了以校园网、学分制网、 校园值班及课堂常规信息管理模块、 在线题库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等以学校服务器为载体的数字化校园,实现了数字智慧校园交流平台。学校所有教室均安装了班班通、电子白板,教师办公计算机人手1机,学生用计算机生机比例为4:1,满足了全校师生的学习需要。 计算机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管理软件并具有屏幕广播、多频道教学、屏幕监视、遥控辅导等基本功能。学校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相互补充,满足了学校全体师生的教学需求。学校配备标准化录播教室1间, 还配备了有一定数量的智能终端设备的阅览室,并应用于教学。2015年初学校一卡通系统开始试运行。

学校非常重视教师队伍信息化能力的提高,大力提倡“走出去、请进来” 的理念,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的新知识、新技术与新媒体等应用专题培训。 学校利用网络平台推进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研究。在教学中教师能熟练运用班班通设备,并有效使用电子白板,实现了课堂数字化、信息化。 教师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电子备课,并能够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学生能够熟练利用网络个人空间进行备课、学习和实训,学生能够进行个人网络交流、 在线选课以及评教评学,师生使用效果好。在第十三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中,一名教师获得二等奖。网络平台的建设,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学生学习成绩的快速提高,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3.工具/学校信息化“蠡园模式” 篇三

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类型齐全、功能强大、数据高度统一、共享方便的第四代校园信息化系统,能够为学校日常办公、内外交流、校本资源管理、学业分析、教务管理、资料存储、课堂教学等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

建设信息化

蠡风校园信息平台的第1版和第2版,是完全由学校自己独立操作的。每一个版本从设计到开发、测试、试运行,前前后后花了近两年的时间,设计开发周期长,代码编写效率和质量都不是太高。同时,学校也缺乏专业的技术管理和维护力量。终于,在经历了复杂的建设工作之后,蠡中人认识到,“借力”是突破学校信息化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

如何寻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成为首要解决的难题。学校处在教育的第一线,对教育最清楚,知道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什么样的才是适合教育的,而企业在教育的外围,往往是只能解决表面的问题而非根本。与此相对应,企业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与研发时间保证,而学校在这方面则显得捉襟见肘,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蠡园中学创造性地提出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

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与普通的校企合作方式有所不同,深度合作是以原有的“蠡风”品牌为载体,学校和企业通过品牌共建共享、共同研发的方式,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在此基础上,强强联手,取长补短,从而产生1+1>2的效果,达到校企共赢。

而校企合作的基础在于企业的理念是否与学校的教育管理思想找到结合点。2008年,蠡园中学终于与无锡尚蠡软件公司达成深度合作协议,并在短短的1年时间里就完成第四代教育信息化平台——蠡风校园信息平台的架构与开发,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节省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经费的投入。同时,企业也更了解基础教育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化服务,拥有了更多的展示的平台,实现了校企共赢。由此探索出一条校企深度合作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模式。

平台细分

蠡园中学目前使用的“蠡风”校园信息化应用平台,形成了5个“蠡风”系列核心教育软件,即:便捷公文平台、校务管理组合平台、书香校园管理平台、学业成绩分析平台、“六助”助学平台,使得校企合作打造的信息化平台无限贴近学校需求。

1.便捷公文平台

“蠡风”便捷公文平台提供公文(公务)流转、校长与教师文章荐读、办公提醒等功能。校内通知、公告、个人留言的发存与签阅轻松实现“无纸化、零电话”。平台还提供校内QQ供师生使用,更安全、快捷。

校园网的“校长荐读”、“教师荐读”等栏目,在无形中引领了教师深入思考教育教学问题,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不仅可以提高读书效率,还使蠡园中学的领导和师生之间真正做到了阅读的信息共享与互动,而且也有助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思想上的沟通。

2.校务管理组合平台

“蠡风”校务管理组合平台主要包括:电教维修、总务维修、用车管理、资料印制、工资管理、请假管理、课表查询、调查问卷、教师签到、会议纪要、电教管理、备忘模块等。众多实用的应用功能模块,使繁琐的校务管理实现了信息化、便捷化、流程化的管理,使校务管理有迹可循;大量节约学校成本,提高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实现分权管理、分部工作,真正做到职责明确、各司其职。

3.书香校园管理平台

蠡园中学的“蠡风”读书毅力竞赛从2005年至今已经进入第七个年头,坚守读书,渐渐成为了蠡中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通过“蠡风书香网”,则可以记录下自己所读的书目、读书过程、读书心得体会,并通过书友会参与探讨、交流。

除此之外,书香校园管理网还可以让校长知道自己的教师、学生读了什么书,学生平均每天读了多少时间,每个班每位学生都有哪些藏书,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到了哪个级别,写了哪些读书札记,还可以让教师对学生进行在线阅读指导,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读书指数,看到自己的读书曲线,分析自己的读书情况……

4.学业成绩分析平台

通过成绩分析软件,仅导入一张EXCEL成绩表格,就可以得到90多个维度的分析数据,还具有考试安排、学业报告单自动生成、在线教学质量分析等功能,能大幅度减轻学校管理者、教务部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分析工作量。

此外,学生和家长通过身份验证,也可以进入网络,随时随地查询与分析学业成绩。

发展

近年来,蠡园中学以“蠡风”信息化研讨会为依托,与全国各地的学校、教育机构、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致力于推进学校信息化应用的单位、团体展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应用。通过蠡风信息化研讨会、蠡风教育创新成果餐会、蠡风软件为媒介,学校拓宽了信息化建设的视野,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使学校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蠡风”作为蠡园中学的信息化品牌毫无疑问也是成功的。2007年,蠡园中学向国家商标局提交“蠡风”商标注册申请,顺利通过审核。“蠡风”成为正式的注册商标,“蠡风”品牌正式得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这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800所学校共享“蠡风”软件,增加了学校的财政收入。

如今,“蠡风”信息化正以它独有的典型案例价值与示范引领意义,引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支持。“蠡风”正走向越来越多的地方,改变着越来越多的学校,结识了越来越多的朋友,进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有力地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编辑:王慧

4.教育信息化高等学校试点实施方案 篇四

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任务,为全面提升我院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提高我院信息化教学和管理的质量与水平,根据本院实际,逐步构建学院管理及教学工作的数字化校园平台,特制定我院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

一、建设目标

我院目前已经有覆盖两个校区(普吉校区和呈贡校区)的校园网,也搭建了以高性能服务器、万兆校内带宽为基础的校园信息化平台,并且已经购进青果软件公司提供的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还有精品课程系统,基于校园网络的智能交通实训中心、校园一卡通、校园监控系统以及校园广播与打铃系统等。目前学校投资380万元建立数据交换平台、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教学资源库、院选课程自主学习中心以及外资贷款建立网络安全联邦实验室。

在学院校园网络和信息化平台已经初步成形的基础上,提高学院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提高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时的应用层次,从而提高学院办学水平。

二、实施方案

1.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学院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定期召开学院信息化推进会议,了解推进情况,制定方案,及时调整,合理规划,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促进学院设备的规范管理和使用,保障各项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2.完善门户网站及各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将学院新闻、优质教学资源等放在网络平台实现共享。建立和完善各个信息平台,积累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资源库,建立院选课自主学习中心,能够让学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在线学习课程甚至远程观看教学视频。努力将门户网站及各信息平台建成集学校管理、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网络教研、互动交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信息化应用的综合平台。

3.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高学院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实现各个系统编码统一、数据共享,建成整体统一的数字化校园。完成数据交换平台、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建立,消除各部门及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搭建以校园网为基础的网上办公、教学和实践平台。

4.建立和完善基于校园网络的智能交通实训中心和网络安全联邦实验室,使学生在信息化的实验室中能够进行仿真模拟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利用信息化技术的实践和实操水平。

5.信息化学校方案 篇五

银川市金凤区第三小学

2012年2月

金凤区第三小学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申报实施方案

为不断加强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应用、不断探索教育管理信息化等方面路径和方法,根据《金凤区教育局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特制订我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申报实施方案:

一、基础设施及学校概况

我校位于银川市金凤区北京中路育苗巷42号,目前有24个教学班,1300多名学生,66名教职员工。学校已开通光纤,并接通了学校局域网,学校现有计算机教室2个,有计算机100台,生机比13:1,综合电化教室2个,多媒体教室4个,语音教室1个,电化教室面积为760平方米,仪器、实验室各一个,美术教室1个,音乐教室2个,舞蹈教室1个,体育器材室1个,图书室1个,阅览室1个。

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外语教研工作示范学校、自治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学校、自治区校务公开先进集体、自治区民主管理示范校、自治区治理教育乱收费先进单位、银川市“四五”普法先进集体、银川市民主管理示范校、银川市卫生先进单位、银川市治安模范单位、银川市文明单位、教育教学综合评估连获优秀等级等称号。

二、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和主要解决问题

1.信息化基础设施 硬件设施:

学校各年级办公室、行政办公室都基本配备了计算机;有4个多媒体教室,2个计算机房,可用学生机60多台。目前,学校教师还未能达到人手一台电脑,部分新老师还缺少电脑,办公室能上网;学校教师所配备的部分电脑硬件配置都比较老,内存都比较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办公效率。

软件设施:

学校建有校园主页,目前主要是学校概况、学校信息、教学科研、德育教育、学生园地等几个模块,各模块初步应用。

2.数字资源应用情况

教育资源方面学校已经有投入,具备一定的教学资源,学校各教师也存备了些自己收集或制作的资源。相对来说,教学资源丰富,使用率较高,且校外的资源库使用也比较多,教师之间能够进行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目前相当部分教师都是依靠自己收集或制作资源。

3.师资水平

我校有网络管理员,责任心强,计算机技术程度较高。目前学校教师大都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我校中青年教师100%通过信息技术培训,通过网络学习已成为教师自我进修的一种重要手段;全校教师100%能采用电子教案,并能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的优势,进行形象生动,富有活力的多媒体教学,获得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但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年纪较大的老教师技术水平还不高,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意识不强烈,且学校尚缺乏领导型的技术人才,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目前学生信息化应用相对较强,由于学校处于城市中心地区,大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他们放学后信息应用环境也比较好。

三、制度建设及保障措施

我校建立了由校长直接领导,信息组组长专人负责,各教研组具体分工的的学校信息化建设制;在多年的实践活动中累积了丰富的多媒体制作经验、信息化工作经验,师资培训经验;

在每学年的评估中,专门制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信息化程度的评估机制,以及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的激励制度;

在每年的预算中,确保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信息技术的软件和硬件投入逐年增加;

四、信息化推进进度及目标

⑴、以组建校园网为重点。充分利用校园网、校讯通、学校资源库,宣传学校,及时更新和充实校园网内容,把学校的计划、要求、各种管理资料通过网络传输,逐步实现无纸办公。同时学校要加强学校网络安全管理,有专人负责管理,充分发挥现有现代教育技术、设

施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服务平台。

⑵、以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为抓手。信息技术课程以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为主线,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收集、筛选、整理、处理、传输、表达等知识、技能和能力;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开展兴趣小组,积极参加县、市以上组织的现代教育技术竞赛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⑶、以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为切入点。年青教师主动给老教师进行技术指导,实现45岁以下的教师都能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35岁以下的教师均能运用网络进行教学,实现学科普及率和教师应用率达到100%,会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网页的教师达50%,努力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水平。

⑷、以资源库的建设为保障,资源是教育信息化重要部分,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难点,必须把它放在突出位置,在资源建设上,以学校的ftp为主体,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学校的各学科教学资源,并要求教师主动将比较好的教学资源和教案上传至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实现各门各科教学资源的共享,为教师网上备课和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教科研提供条件。

⑸、以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为方向。人人参与,重在实践。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的中心,也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都要参与这一实践中去,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活动。

⑹、硬件方面,学校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能拨款购买一批新电脑设备来补充升级或者替换教师电脑,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从而更好地为每位教师的教学工作服务

三、阶段目标

1.准备阶段:(2012年2月—2012年3月)

(1)以组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为起点,信息处全面负责学校信息化工作,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并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上的培训。

(2)以建设校园网站为重点,搭建网络平台,整合学校资源,充实网站内容,做到人人参与,为学校信息化建设人人努力。

(3)按要求初步培训教师的基本信息素养,以保证上课(公开课)教师课件上课不求人。

(4).以校园网为依托,搭建教师论坛,初步建立教师BBS平台,并鼓励教师积极发帖和跟帖。

2.第一阶段:(2012.4—2012.7)

(1)加强领导小组的学习力度,使领导小组成员能率先做到内行。(2)不断充实完善校园网站,争取在本阶段达到无纸办公。(3)积极参加各级种类信息化工作的评比、竞赛,本着“贵在参与、重在学习”的出发点,并争取取得优异成绩。

(4)培训上加大力度:一是领导小组培训,二是骨干教师培训,三是全员培训。其中全员培训主要培训课件的制作,鼓励青年教师帮助老教师学习基本的计算机操作,使教师的课件基本上都能自己制作。

(5)信息技术课要达到优质课的要求,切实抓好课堂教学、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有明显提高,积极推荐学生作品参加各级比赛。

(6)不断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库,使各门学科的教学资源真正达到资源的共享,为我校教育教学提供可靠的资源。

(7)完成教师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为教师能科学管理班级及学生提供平台,以提供每位教师的工作效率。

(8)基本建立教师BBS,并要求每位教师都能参与其中进行教育教学探讨。

3.第二阶段:(2012.9—2012.12)

(1)继续完善校园网站,能真正做到无纸化办公。(2)不断完善充实学校资源库,基本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3)切实抓紧抓实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4)添置完善教育教学必备的硬软件,对一些比较陈旧的教师机进行升级。

4.第三阶段:(2013.1—2013.7)

(1)建立完善的资源中心,各类软件资源有序整合管理。为师生搭建完善的网络平台。

(2)完成教师机的更新和升级换代,彻底改善每位教师的网上办公效率。

(3)学生能运用信息技术为工具,更好地学习各类学科。培养学生合理安全有效地运用网络。

(4)基本实现数字化校园,使现代教育技术真正为师生教育教学服务,使字化校园成为师生学习的网络栖息地。

银川市金凤区第三小学

6.信息化学校方案 篇六

专业和课程开发计划草案

为深入贯彻学校工作计划,加快课程改革步伐,使我校教学充分体现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要求,探索适合中专生特点的课程体系,促使我校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提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力,特制定我校专业和课程开发计划。

一、专业和课程开发的目标

结合本校实际,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社会需求量大,能够体现我校特色的新专业。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构建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适合中专生特点的课程体系和运行机制。

二、专业和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

1.开发适应市场需求、能发挥我校优势的新专业

2.进一步确定现有专业更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构建适合中专生的课程体系。

3.教学内容以岗位需求的知识、学生学得会的知识为依据,构建合理的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相关专业课程体系。

4.推进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学技术开发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开发能力等“双师型”素质为重点师资队伍建设。

三、课程改革的方法

1、建立由学校领导、教师、行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等人员参加的课程开发小组。

2、借签先进经验

借签发达地区职业技能标准,向发达地区职业学校取经.3、进行职业分析或岗位分析:

(1)根据国家的职业分类标准,在不同企业广泛开展特定职业或职业群工作任务调查,然后分析、归纳特定职业的工作任务,制定出该职业的工作任务表。

(2)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工作能力,制定该职业(或工种)或职业群职业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结构,包括通用的或一般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特定的或专门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拓展的或发展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三个层面。其中,特定的或专门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必须重点予以研究。为后续的课程分析奠定基础。

4、制定课程计划。课程计划要在工作分析和课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要认真用好在职业的工作分析基础上得出的职业的工作任务表,使在课程分析基础上得出的各门课程覆盖工作任务表中各个工作任务,并根据工作任务实际出现频率和难易程度的测算,确定课程时数,按职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制定专业的课程计划。

5、开发实训课程教材。根据实际岗位需求,开设相关实训课程,研发实训课程教材,打破学科性专业知识的纵向完整体系的框架。综合课程的教材要将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整合,突出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综合应用,突出生产和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突出新知识、新技术运用。尽量将企业典型真实的课题作为教材的内容。项目课程的教材必须是动态的,应不断修改,及时将职业活动中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运用的工作任务引入到教学中。

三、课程改革的保障机制

为推进专业课程改革工作顺利进行,特建立相应的机构。

1、学校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叶小耀

副组长:李瑛

成员:张兴华 梁才 郑棣 刘诗鹏 **峰

2、专业与课程开发组

组长具体主持课程开发工作及组织和协调工作,组员是课程开发具体实施者。

组长:李瑛

成员:张兴华 梁才 郑棣 刘诗鹏 **峰 刘巧玲 张文戈 尹芊 寇义锋 苗春风 董丽红 刘学雷 袁勤 梁新法

主要任务:邀请相关专家指导,进行市场职业岗位调研、职业工作分析、课程分析、课程开发、课程计划制定、教材开发、召开研讨会和工作会议等。

四、计划安排1、2008.4.15

招开专业与课程开发组会议,布署工作。

2、2008.4.15-2008.5.11

(1)配合今年招生宣传工作,修订现有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2)参观其它优秀职业学校,学习先进经验

(3)进行职业调研,完成调研报告3、2008.5.12-2008.5.25

(1)聘请专家指导

(2)制定专业草案,召开新专业和课程开发研讨会4、2008.5.26-2008.6.22

(1)制定各专业课程方案

(2)修订现有专业及课程方案

7.信息化建设与学校发展 篇七

一、信息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关系

学校信息化, 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学校根据自身的需要,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加强管理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改善生活环境。实现学校的信息化, 是信息经济条件下学校发展的大势所趋, 也是我国学校向世界一流学校迈进的必由之路。

学校教育和信息化建设的关系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信息管理是教育管理的必要内容[2]

学校日常的各种教学和行政管理最终的表现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试卷或文件, 数据是各种信息的表现形式, 采取无纸化的管理方式代替实物管理, 是提高管理效率、实现有效管理的基本要求。

2. 高效的工作管理必须依赖信息系统

如果教育管理所需的各种数据分散于各独立的行政管理部门, 则势必造成巨大的沟通障碍, 甚至在同一部门不同的管理人员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因此, 采用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是提高管理效率的必由之路。

3. 有用信息的获取依靠智能的信息系统

在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要从海量的数据中发掘出更有价值的信息, 必须依靠智能的数据挖掘系统。

二、学校信息化建设内容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和3G通信技术全面普及的今天, 学校信息化建设不再是计算机的普及使用, 也不是校园网络连接互联网的建设, 而是综合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 结合高速的互联网以及计算机软件技术, 实现各种信息互通互联,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全面提升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的过程。学校信息化建设涵盖如下几个方面:

1. 教学管理信息化

学校的主要责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优质的本科教育是这一重要任务的基础和保障。智能高效的教务管理系统, 一体化的学生入学、学习和就业管理信息系统, 是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主要要求。简化流程、跨地域互联和大量数据并发是一个教学管理信息系统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2. 科学研究信息化[3]

学校承担的另外一项重任是科学研究。科学实验信息管理和流程设计、最新科学资料的获取、重要成果的保密, 需要有健全的软件系统来支撑;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实验数据信息, 需要借助数据挖掘系统进行科学发现。

3. 行政管理信息化

学校行政管理是典型的信息处理与交换管理。它涵盖了公文处理、信息交换、协同办公、信息发布、统计分析等各个方面。学校的行政管理信息化不是简单的无纸化办公, 而是信息流程、工作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各种信息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保持高度一致, 能够作为学校科学决策的依据。

4. 后勤服务信息化

学校各种资源的使用和管理, 需要有完善的后勤服务管理系统。它涵盖土地资源使用、房屋信息管理、水电管理、日常生活信息管理、医疗卫生系统管理等多个方面。

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学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不断在运行过程中加以完善。信息系统的网络物理设施建设只是整个系统建设的开端, 而利用有效的信息系统开展高效的信息处理活动, 则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1. 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的信息网络物理设施建设一方面是校园内部网络建设, 另一方面是校园网的出口建设, 包括接入教育科研网CERNET和中国公共网ChinaNet等其他网络。无线局域网和3G技术的成熟和普及, 给校园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各种网络的互联互通和有效的安全控制机制是日常网络管理的重点。

网络设备的可靠性是保障校园网通畅的重要因素。硬件设备的老化和灾难性的网络故障以及恶意的网络访问等, 将影响整个校园网的正常运行。因此, 学校需要建立完善的网络运行机制, 只有保障校园网的正常运行, 才能使各种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2. 加强各部门功能系统建设

学校的每一个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机构本身就是一个独立健全的系统。其管理模式决定了各部门需要有适应自己管理需求的管理信息系统。不同学校相同部门的管理模式存在一定差异, 并且管理模式的改进必然带来管理系统的更新, 因此,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不能单纯依靠市场上成熟的管理系统, 各学校应该独立建立或者和软件信息技术公司合作建立可靠的系统研发和维护中心, 利用学校自身的各种优势资源, 建立完善各部门管理信息系统。

3. 建设健康的信息中心

目前国内学校建设的信息中心等工程除了购买相当数量的计算机和网络硬件设备以外, 对管理的本质内容建设甚少。各部门独立的功能应用系统还不完善, 一味地追求达到教育部提出的各种信息化标准, 不重视业务功能建设, 其建设成果最终只是一堆毫无用途的垃圾代码。信息中心不是单纯的服务器的集合, 也不是各种数据的集合, 而是各应用系统公共数据的标准, 这种标准不是字段信息的名称统一, 而应该是数据语义的统一。

4. 集成应用系统

在各部门建立了稳定的管理信息系统之后, 还要通过学校的信息中心发布数据和共享公共数据, 使各应用系统之间能直接调用或通过信息中心调用相关系统的数据, 从而实现信息流的正确和及时响应, 达到应用系统的数据集成和功能集成的目标。这一应用系统的集成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学校一卡通工程。一卡通只是实现了用户对系统访问权限的控制和财务数据的互通共享, 这只是应用系统集成的第一步。真正意义上应用系统集成应表现在业务功能的集成。

5. 建立数据挖掘系统

信息化建设理想的目标是有效地集成各部门的应用系统, 实现数据的高度共享和业务流程的畅通。在此基础上, 学校决策部门便可根据实际情况, 建立数据挖掘系统, 更好地发现学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今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四、小结和展望

学校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已取得一定成效, 但大多数投入只限于购买硬件基础设备, 对软件系统建设备甚少。软件系统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脱离了实际应用或者缺少运行维护, 软件系统就会被淘汰。学校信息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只有正确认识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采取正确的建设方法, 不断完善这项工程, 才能真正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

参考文献

[1]蒋东兴, 宓咏, 郭清顺.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09 (8) :27-30.

[2]田建军.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6 (10) :52.

8.信息化学校方案 篇八

回顾学校近年来的校园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可以感受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与现代教育理念、必要的学校硬件建设、相关配套的软件、教师信息化素养等直接相关的一项系统工程。

一、校园信息化准备

信息化建立的关键是确立信息化地位,建立各种保障机制,由领导重视到组织落实到经费保障再到健全管理制度。近年来,我校领导均能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工程的推进对学校发展产生的巨大效应和推动力,并将这项工作始终放在重要的位置。另外,还要保障信息化软件的投入,学校用于购置相关软件、信息化教师培训、相关信息化教育科研等方面的经费逐年递增。

在现代教育信息化准备阶段,以硬件建设为基础,以现代教育观念的形成、信息化教学的逐步呈现为其主要特征。这一过程中,学校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提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开始展现出强大的功能与魅力。虽然教学过程中还不能普遍使用电脑多媒体技术,但是局部的信息化教学以全新的手段和状态,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校园信息化打下了基础。

1.开设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及相关竞赛参与和培训

我校从2002年开始在全县第一批建立起电脑室;随后在学生中开设信息技术课,展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并组织学生参加合肥市讯飞杯信息技术赛等信息技术方面的竞赛,积极探索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方法。

2.开展局部信息化教学

一线教师开始把信息化教学(局部的)作为一种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利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段”。在这一时期,电教室的建设与管理是重点,教师们在这里主要进行研讨课活动,并且积累、推广了大量信息化教学的经验。同时,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学校在网站建设、电子备课方面也取得进展。通过与因特网的互联,学校获取外界信息、加强信息交流的能力大大提高。

3.逐步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

学校教务处在学期之初就在学校的教研计划中安排好本学期的培训工作,对各科教师分教研组进行轮训,由专业的电脑教师对全校教师进行分级培训,从基础知识入手,再到课件制作、各种媒体的加工处理等。他们在研讨课中让其他教师“眼见为实”,大力倡导以电脑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带头将学校融入信息社会之中,形成教育信息化的观念。

4.加大信息化软硬件建设

学校尽管财力有限,仍然竭尽全力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校信息化主要硬件配置如下:

(1)校园网。十兆光纤接入,配备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齐全,实现全校联网,并接入互联网。

(2)计算机网络教室。学校现有2个计算机网络教室,保证学生一人一机的上机要求,配齐交换机、空调等,为学生在网络教室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创造良好的条件。

(3)多媒体教室及多功能会议室。学校现在拥有一个多媒体教室和两个多功能会议室,配备投影仪、电脑、视频展示台、音响、网络等。

(4)移动多媒体。所有的班级安装了电子屏幕,并给每个教研组配备了一台移动多媒体,做到多媒体随时可以进入班级进行教学和展示。

(5)办公室。职能办公室做到一室一机,实现校园联网,并接入宽带。

(6)电子备课室。学校现有电子备课室一个,全天候向教师开放,供教师查阅资料、电子备课等。

另外,学校建立了校园数字广播系统,它也是校园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校园信息化的实施

校园网的建成是信息化工程进入发展时期的标志。除了校园网,学校内的广播系统、电子备课系统等也一应俱全,形成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系统工程。对学校而言,这项系统工程逐步改变了传统校园的含义,大大增强了校园的开放性。学校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坚持教育本位;树立全局观念,将信息化作为改革的目标,把改革作为信息化的动力。

1.教学信息化

校园信息化首先是教学信息化,校园(下转第21页)(上接第15页)网的第一功能是在教学中的应用。发展阶段的重、难点都是教学信息化应用策略的研究与实践。首先,学校可以借鉴推普工作的做法,要有相关制度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必须用”。其次,加强研究,解决“怎样用”。“农远工程”建设以来,我们在结合农远资源的应该方面开展了许多工作,结合课程改革,进一步探讨信息化教学的各种方法,特别是研究学的方法,始终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避免把多媒体平台变成教师的替身,努力为学生创设自由探索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教育创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应用方面,我校教师陶照在首届安徽省农远应用新星大赛获得一等奖,为全校教师在教学信息化方面作出了表率。

2.学科资源库的建设

学校安排专人对农远资源进行接收和整理,并注意收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并将资源予以共享。针对实际工作也进行了分工,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组织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有计划、分阶段地将所有课程的教学教案或电子教案、试题设计、教学方法等,分章分节地开发出来便于教师检索、下载。然后,通过专业管理员的培训指引,教师要能够在数秒钟的时间内检索、下载到所需信息资源。

3.管理信息化

信息化的关键还是管理。一是对系统和设备的管理,二是管理信息化。前者的目标是确保信息渠道的畅通,包括关键功能室、安全、故障、效率、网线、以及IP地址等的管理。如果渠道不畅通,整个系统就会变成聋子的耳朵。安排专业人员组成得力的机构,按特殊岗位进行分工。学校领导积极参加培训,进一步了解校园网的功能与作用,制定、落实相关可行的制度。信息化过程中,我校整个管理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诸如通知的发布、文明班评比以及教师绩效考核等。我们始终坚持管理与应用结合,应用与评价挂钩。只有这样,才能加快信息化步伐。

展望未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校园信息化一定将成为我校教育工作的中心,校园将更加开放,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将通过网络实现统一,我校定将成为本地区名副其实的信息化特色初中,为本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更大的贡献。[e]

上一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人教版下一篇:前台收银员个人年终工作总结格式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