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点发展岔路口(精选10篇)
1.网点发展岔路口 篇一
人生在世,往往面临着许多选择,对许多人来说,选择很难,他们会想:万一选错了呢?所以我们常常会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上踌躇不决,无法前行。
选择往往是遗憾的,当你选择了一条道路时,往往会错过另一条道路上的风景。可是,有舍才有得,不是吗?当你错过了另一条道路上的风景的同时,你不是也收获了这条路上的风景吗?
这说明,每天路上都有属于其自己的独特的风景,都有属于其独特的芬芳。有时候,我们需要换一种思维方式,勇敢的选择出自己想走的道路,每条路上都有其独特的芬芳。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上不要那么踌躇了,跟随自己的内心吧。再说了,“条条大路通罗马”,不是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哪怕在遇到一个问题时,我们不能否定别人的选择,也不应该怀疑自己的选择。在走过自己选择的道路后,每个人都会收获属于自己的经验,也会领略到那条路上不一样的芬芳。
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上,你要从各个道路飘来的芬芳中选择一缕,然后坚定不移的走下去,这说难也难,说易也易。
在做出选择后不要遗憾,不要羡慕别人,认真的走自己的路吧!你会收获属于你的那缕芬芳,而且,不见得会比别人差!
在人生的岔路口上,不要踌躇,不要犹豫,去收获属于你的那缕芬芳吧!
2.经济改革岔路口 篇二
2011年初,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金融时报》发表《中国同世界共成长》一文,再次强调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坚持市场化。改革开放以来,途中虽有这样那样的反复,但总体而言,市场化的不断深化是大基调。
然而,近些年经济改革进入“深水期+海啸期”,尤其是次贷危机以后,改革方向又面临岔路口。一系列接踵而至的事件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经济改革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向右走,则面临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这“新三座大山”;向左走,则变为“加强版”的国进民退。
三个奇怪动态
近期,中国经济调控中出现许多奇怪的动态。4月13日,全国工商联下属24家商会联合发出“保供应、稳物价、促和谐”倡议书,倡议不跟风搭车涨价;不捏造、散布涨价信息;不囤积居奇;不哄抬物价。行业商会领导表示“有责任有义务响应政府部署”。
而在此之前,国家发改委已经先后约见了康师傅、联合利华、宝洁等企业,结果3月31日晚,联合利华率先发表声明,称“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已决定暂缓原定4月1日执行的价格调整,并向消费者表示歉意云云。
与外企、民企行政限价相反的另一道“风景”,是油价的不断攀升。国家发改委4月7日宣布再次调整汽柴油价格的通知,其中汽油每吨上涨500元;柴油每吨上涨400元。这也是发改委今年以来的第二次上调成品油价格,国内成品油价格创出历史新高,成为国内日用品价格上涨的重要推手。
面对上述诡异而费解的现象:从调控手段来看,行政命令限价是否是解决问题的坦途?这一波的价格上涨根源是货币超量发行,发改委为什么不去约见央行而去约见企业?此外,这一波日用品价格上涨是因为石油等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那么发改委为什么不约见中石油、中石化等垄断国企,而去约见相对弱势的民营企业和外企?
毫无疑问,政府好似一位看护婴儿的保姆,面对孩子不停的哭啼声,首先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孩子哭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而不是一味喂孩子吃药。任何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都是缺乏智慧的表现。从蔬菜的限价、车市的排号,到楼市的限购、限贷和限外,再到日用品的限价,如果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可以用“限制”来抚平它的忧伤,那该是多好的一件事。关键这些“限制”都是短期的、治标不治本的手段。
激活“真实增长”
每一次通货膨胀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相似性,普遍现象都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解决之法也有两个角度,即有效回笼货币和有效增加商品供给。这二者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次贷危机以来,各国政府(包括中国)名正言顺地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的货币如同脱缰的野马,一方面是为国内刺激经济而超发的货币,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特殊的汇率制度而诱发的输入性通货膨胀。由于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前期种的“恶果”陆续显现。
有效回笼货币的方式,又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层面,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以及央行票据等方式冻结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第二,通过加息的方式,提高银行存款的实际利率,有效吸引民间资本回流储蓄账户。当然,政府已经打出了一些“组合拳”,但力度可以再大一些,步子可以迈得更宽一些。
所谓有效增加商品供给,其实质还是激活民营经济。经济的“真实增长”容不得半点偷懒的杂念。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往往是“跷跷板”的关系,如果股市和楼市异常火爆,那么实体经济必然已经受到重创。在经济形势最糟糕的阶段,许多实体老板的名片由某某实体企业的董事长变为某某投资公司的董事长。如果炒楼的利润超过100%,那还有谁愿意挣实体经济那点儿辛苦钱?
如何激活民营企业?那便是让利。通过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例如石油等原材料,增加民营经济的利润空间,而当前的政策导向,恰恰相反。如果继续实施当前行政限价的政策,其后果可能两个方面:一者,限价使得实体企业的高成本无法转嫁,微薄的利润使得实体经济进一步恶化,更多的资金会从实体经济转入楼市、股市、黄金投资市场以及艺术品投资市场;二者,限价使得实体企业变相转嫁成本,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现象会更多。康师傅方便面、饮料通过“瘦身”变相涨价便是范例。
迈过“中等收入陷阱”
各种性质的企业能否享受到相同的“政策生态”?答案是否定的。
根据2010年中石油的年报显示,中石油2010年净利润达1398.7亿元,平均每日净赚3.83亿元。与此同时,中石油2010年前三季度就获得政府补贴132亿元,如此高利润、如此高补贴也挡不住它涨价的步伐。小型民企创造中国经济总量65%,创造就业85%,但信贷只占10%,其他各方面也受歧视。国进民退无疑是经济改革的一条伤疤。
另一方面,从内资和外资的维度分析,过去几十年外资企业在华一直享受超国民待遇。近些年来,该政策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例如东南沿海一线城市大卖场90%已经被外资占领,外资长期享受特殊待遇,对国内企业而言极其不公平,抑制了企业竞争力,破坏了市场环境。可喜的是,去年年底政府取消了外企享受的暂免城建税和教育税附加的优惠政策,进而使得内外资企业面临相同的政策生态。
从历年中国人均GDP来看,从1978年的400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800多美元,中国用了20多年的时间。而2000年政府制定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计划再用20年的时间实现人均GDP翻两番的目标,也就是在2020年GDP达到3000多美元。然而,2003年中国的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仅仅三年之后,2006年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2008年就超过了3000美元,提前12年完成了2000年制定的计划。而现在中国的人均GDP4000美元左右。
简单从数字来看,中国经济无疑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是任何人都不可视而不见的。而这种超常规增长源于三大动力:中国人口的滚滚红利、欧美过度消费对中国出口的拉动、中国房地产业这一剂兴奋剂的刺激。
4000美元的人均GDP表明我国整体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业,但我国的贫富分化差距越来越大。据新华社消息,2010年我国基尼系数接近5%,大大超过了4%的国际警戒线。经济学中有个名词叫“中等收入陷阱”,即一个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由于分配不公等原因而导致经济和社会发展陷于停滞,无法继续发展至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陷阱”或许也是中国经济改革需要迈过的一道坎。
如何有效地平衡“计划”与“市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一直是政府调控的艺术。在中国经济改革方向的岔路口上,我们的选择必将影响深远。
(本文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赵晓 、高和投资金融分析师李慧忠。)
编 辑 白 灵
3.一个人生的岔路口作文 篇三
在一个人生的岔路口,一面通向道德,一面则走向利益。大多数人可能都说会选择道德吧,我也不例外。可真正实践起来就不一定了。这不,这样的好事让我赶上了。
下午活动课打乒乓球,我觉得老樊(辰涛)借的球拍不太完美(在我的眼里),这时樊文晗说:“那儿有一个正版的‘红双喜二星’”。于是我就拿着用了。回到班级后,我们个个汗流浃背,恨不得马上洗个冷水澡(运动过后是不能立刻洗凉水澡的)才舒服,可是没有洗澡的东西,只能去渴水。于是大伙蜂拥而上,冲着饮水机。我没来得及还拍子,就对樊文晗说:“樊文晗,拍子还你了,放在你桌子上的那个就是”。“那不是我的。”樊文晗说。“啊?”我又坐下来细细端详,寻找蛛丝马迹,好象是名侦探福尔摩斯。终于我找到了三个字‘适合攻’,天哪,这有什么用!于是我再想要么拿回家怎么样,可拿回家怎么说呢?还给主人,可主人是谁?纠结啊,我心里就像十五个吊桶找水——七上八下。
最终,我决定上交老师,可是今天没机会,明天吧。
4.网点发展岔路口 篇四
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一些人因不知如何选择而踌躇不前,一些人因选择了一条满路艰苦的路而后悔不及,一些人选择了一条风景优美的路却又想着另一条路是否会更好。朋友,当你遇到“岔路口”时,你会如何是好?
在童话中,一些充满遐想而神秘的大门往往使人情不自禁地选择打开。
在一个神秘的城堡里,住着十位老人,这十位老人每天以泪洗面,伤心无比,谁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天,其中一个老人打算请一个佣人,照顾他们的生活。老人找到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向他说了情况,小伙子欣然答应,因为他选择穷困潦倒,而工作倒也轻松。
老人带着小伙子来到城堡,老人对小伙子说:“这里的东西你都可以用,全部都是你的,但唯独那墙角的一扇门你不可以打开,否则你将终身后悔!”小伙子又是欣然答应。
几年过去了,小伙子依然遵守承诺,照顾老人,不动那神秘的大门,问他们,不回答,小伙子也就不再问。
老人们身体不好,慢慢的,他们相续死去。当最后一个老人快死时,小伙子追问那个困扰他几年的问题,可老人只说不要打开那扇门,说完便死去了。小伙子不顾老人死前的遗言,毅然打开那扇大门。
原来,大门外是一个“世外桃源”,他在这美丽的岛上生活十几年。他现在是这个岛上的国王,他有美丽的妻子,聪明的儿女,更有一个享不尽荣华富贵的大国。
然而,他又不听妻子的劝阻,又打开了一扇神秘的大门,他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更大的国家。这次,他就不再那么好运了:一只大雕把他抓回了原来的城堡。他惊恐不已,可墙角的那扇门却打不开了。他终于明白了那些老人们为何每日以泪洗面了,想到这儿,他也像他们一样,整日愁苦,最后孤独地老死。
5.昆明十大交通迷惑岔路口 篇五
《车与人》“搜索引擎”启动了!
“搜索引擎”栏目,主旨是盘点、梳理省、市各地独特的交通状况、地标性的交通建筑、独特的公路交通资源、汽车旅游胜地等等。或许能帮助您的出行,或许令您经过时有闲暇驻足留恋玩味、或许只是博您一笑轻松出行。不求权威性,但求娱乐性是本栏目的表达方式,欢迎广大车友提供线索。
联系电话:0871-6929671
邮箱:Kanfa@vip.sohu.com
LXY196430@sina.com
下期预告:昆明十大赏花地图
NO.10
西坝路口
没有前瞻性的设计,都是巨大的浪费
理由:西坝新村路口从东南脚冒了出来,形成一个“卞”字,进出的车流量还不是小数字哦,环城路上车流量超饱和了,西坝路上的车流量也接近饱和状态,这个西坝新村路口进出的车辆,已经给正常行驶的车辆造成了巨大的麻烦和潜在的交通事故隐患。
NO.9
塘子巷路口
恼人的路口,恼人的设计
复杂指数 :★★★
判断失误指数:★★
上榜理由:这是一个6岔路口,北京路和拓东路交叉,而北京路靠南段两边都有岔路塘双路、吴井路交叉,形成了一个“木”字形;其中塘双路是双行线,由于路边花台阻挡视线,而北京路慢车道也隐藏在花台内部,塘双路转北京路的机动车会以突然的方式出现,冷不防就会吓你一大跳,建议北京路北南向行驶的车辆,尽量靠内道行驶,避免和外道上神出鬼没的非机动车和忽然露头的机动车近距离亲密接触。
NO.8
西站立交桥
昆明第一座立交桥,可惜“老大”很简陋
复杂指数 :★★★
判断失误指数:★★★
上榜理由:始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西站立交桥,先天不足源于设计缺陷。北部的一二一大街是北南向单行线,连接环城西路,和西昌路、滇缅大道交叉,龙翔街由东南脚介入,形成一个反写的“才”字。转龙翔街必须由底层通行,底层可到达任何街口;二层大转盘四向通行;三层是东西向双行线。
NO.7
小西门路口
小西门和大观街历来都是寸土寸金的风水宝地。
复杂指数 :★★★☆
判断失误指数:★★★
上榜理由:作为主城区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这里是一环路以内唯一建设立交桥的路口。开车上行龟背立交桥就只能直行和右转,只有东风西路西东向行驶过了信号灯道口,可以右转下大观街。一旦下行龟背立交桥,西口东风西路通往翠湖南路口,东口东风西路通往大观街路口,南口人民西路通往潘家湾路口,北口人民中路通往钱局街路口和小富春街路口。
NO.6
双龙桥路口
真不知道塘双路和青年路交叉口,开得有什么价值?
复杂指数 :★★★★
判断失误指数:★★★★
上榜理由:这里一直都是昆明最为繁忙的路口之一。环城南路和青年路、南坝路交叉,附近的螺蛳湾、双龙和采莲河商城人流、车流涌动。交通秩序十分混乱。塘双路从东北角斜插青年路一脚,却只能右转青年路;连接塘双路和环城南路的小巷道却又设计成为南北向单行线。所以,塘双路上的车辆有时为了上环城路,经常驾车“冒险”逆行,几条道路形成了近似于“井”字。
NO.5
黄土坡立交桥
立交桥也只能破旧立新与时俱进。
复杂指数 :★★★★
判断失误指数:★★★
上榜理由:这里一度是昆明市“最混乱的交通地段”。二环西路、滇缅大道十字交叉,学府路也来凑热闹,形成一个正宗的“才”字。现在新型立交桥初显规模:东南滇缅大道入口直接从底层花园转盘绕行各个路口。
NO.4
小菜园立交桥
据说当初立交桥设计方案,是向全国招标呢,难怪这么复杂。
复杂指数 :★★★★★
判断失误指数:★★★★
上榜理由:环城路、龙泉路十字交叉不说,还有学府路也来插上一脚,米轨铁路也平面交叉经过这里,接近一个“升”字。该立交桥结构复杂、造型新颖,它的建成对原来拥挤、杂乱、的交通状况有所改善。
NO.3
小屯立交桥
果然是大手笔的“汉字”立交桥。
复杂指数 :★★★★★
判断失误指数:★★★★★
上榜理由:立交桥正在改建中,可是那密集的桥墩和柱子,足以证明这是一座结构复杂的立交桥。普吉路、二环西路与二环北路、科发路交叉,海屯路斜插而过,3个大型汽车贸易中心的主门入口也密集分布在立交桥的东南、西南和西北脚。根据设计规划蓝图显示,立交桥落成之后,最为复杂的路口将是二环北路北入口,呈“从”字形分布,加上一条普吉路,就是活脱脱一个“丛”字。
NO.2
金色大道经过月牙塘公园门口路段
想看惊险刺激的“碰碰车”吗?来这等着!
复杂指数 :★★★★★
判断失误指数:★★★★★
上榜理由:这里的路况,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雷!”金色大道西东向通行道路是直行线,道路中间隔离。而东西向线路,处于月牙塘公园大门、云康园小区大门和红锦路交叉口,形成一个触目惊心的“不”字。云康园门口还设置了一个小型环岛,树木遮挡了行车视线,都是双行线,这边来车拐急弯和逆行在所难免。特别是红锦路上雙向来往车流量大,为了左转金色大道,都要逆行几十米距离。
NO.1
朱家村立交桥
11个路口!可真够复杂的。
复杂指数 :超级★★★★★
判断失误指数:超级★★★★★
6.网点发展岔路口 篇六
《散步》中,“儿子”选择有意思的小路,而“我”为了母亲选择平顺的大路。
《未选择的路》中,“我”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人迹更少的路,虽然一直怀恋着那条未选择的路,但绝不回头。《故乡》中,鲁迅写道:“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告诉我们也可以选择一条从未被开辟的道路,自己去创造。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也可以阐述观点,还可以……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④不要出现含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请以
我选择
7.百货业:在岔路口纠结 篇七
我又问:“现在很多百货公司正向全渠道零售迈进,你们有准备吗?”
他反问了一句:“什么是全渠道?”语气中充满疑惑。
很多人会将目前百货业面临的下滑窘境归结为经济大形势不好,这背后的逻辑也很简单:联营制模式的根基在于商业地产下的收租模式,只要GDP增速不减,百货公司占据的黄金地段就会聚拢源源不断的人流,而一旦经济下滑,地租成本却又不断上涨,两厢夹逼之下,利润自然大幅减少。
这算是正解之一,但还有两个百货业杀手尚被忽略:一是消费者生活方式的迁移与群体的细分,当越来越多的人不再选择逛商场而是户外出游作为周末休闲方式,当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宅在家中点击鼠标或者触摸移动终端下单,百货公司如何挽回自己的人流?
另外一个杀手是品牌商的变化。很多颇能吸引人气的国际品牌正大举进入国内开店,很多店面都没有开在黄金地段,更重要的是它们正尝试通过网络渠道直接将商品卖给消费者,其运营成本要远低于入驻百货商场的各项费用。
以ZARA为例,它目前在欧洲的线上销售已超过了旗下最佳实体店业绩,线上每日营业额可达50万~60万欧元,几乎是平均一家实体店面的3倍。ZARA中国网店也在今年9月上线,其暗含的战略意图在于以网络渠道覆盖三四线城市。
按照教科书式的观念,品牌商自己无法承担高昂的渠道铺设成本,这才有了百货零售商的存在价值,但现在似乎一切都在被颠覆。
也许用“温水煮青蛙”一词最能描述目前百货零售商的境况,包括联营制模式走到尽头、网络购物冲击、同质化竞争严重、线下人力及房租成本上涨等难题,任何一个都不会一下将百货商置于死地。
没有人愿意被烫死在沸水中,而且中国百货业依然可以找到很多缓解目前危局的方式,这就如同一个岔路口,出发的走向坐标依然有多条。例如,针对中国幅员辽阔、二元经济结构以及百货业集中度不高的特征,实施渠道下沉,进军三四线城市也可以活得不错。同时,百货商还可以进行购物中心化的改造,提供更多的餐饮娱乐类服务,要是建筑改造难度太大,变成特色社区店也未尝不是一个好主意。
8.本土IC企业走到岔路口 篇八
8月11日,是成芯挂牌转让的截止日期,但没有与任何公司达成交易。按常规,成芯或保持挂牌条件不变而延长挂牌时间,或变更挂牌奈件,也有可能取消交易。
7月15日,成芯在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其中两个条件极为苛刻:受让方需近3年每年营业额超100亿美元,在模拟半导体行业至少有五年的生产、销售经验等条件。
据此。外界猜测德仪是唯一符合条件的受让方。如真是这样,成芯若能取消交易,应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一旦德仪收购成芯,这将成为外资抄底中国IC行业的又一案例。
过去一年,接二连三地发生本土IC企业被外资同行吞掉的事情。先是去年7月,美国的MICromne宣布要收购奥纬国际;接着是去年末,美国的Intersil收购了磐大微电子;日前,Atheros刚刚宣布并购普然通讯。
外资愿意收购中国IC企业,说明他们认可后者的实力。可反过来思考,有实力的本土IC企业甘心归顺于他人,岂不正反映出它们身陷困境?
几年前,IC业在国内很火。被追捧,全行业一幅蒸蒸日上的景象。全球IC适计公司中,差不多有四分之一是中国企业。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半导体产业被牵连,直到去年第四季度才出现复苏迹象。但中国尤其是大陆的IC设计业,却能够在危机期间保持增长。为什么?因为这些公司大多靠国内市场吃饭。
尽管如此,本土芯还是没有把握住国内,这一市场所需的芯片,百分之八九十依然依赖进口,每年花费上千亿美元,本土IC公司则有许多处于亏损状态。这种情况的后果不仅是巨额资金拱手于人,掌握不了核心技术和产品,而且始终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成芯一旦被出售给外资,不仅使同类收购案又添一例,还会给国内IC企业造成实质性的损失。
先抛开自主创新的问题不谈,量产是困扰它们的一个现实难题。原本,成芯为很多本土IC设计公司代工芯片。倘若它真被国外大厂商收编了,外国大佬还会为中国IC公司一两千片的量产需求释放产能么?
在很多人眼中看来,手机电视、3G等是本土IC业的机会,但如果量产都保证不了,还谈什么机会。
其实,IC产业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改变,外界对它的热情降低了。也难怪,与几年前相比,现在有更多值得投入资金和精力的产业,太阳能、LED,这些产业都带有绿色环保的标记,顺应潮流,而且不像做IC那么艰难,必须要实现上亿美元利润后才能稳定发展。
金融危机是一次行业洗牌的机会,可惜很多本土IC公司没有抓住,反而变成不断有优秀的本土企业被外资收购。
国内IC产业是在国家大力提倡自主创新,扶持高科技产业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现在,产业似乎走到成长的岔路口:要么,企业趁着自己还有价值,选择被洋人收购;要么,对产业的生存模式也进行一次创新。当然,后一种少不了外部环境的支持。
9.走在青春的岔路口初中小说 篇九
“接着,xx坐到后面那个位置。”班主任手指他身后。
……
“谢心婉,鸥炎泽……”
班主任在喊我们吗?我抬头看向旁边的他,他也在看着我。
“你们就保持原样吧。”
我低着头,内心说不出的欣慰。他用胳膊碰了碰我,笑了。
“笨蛋,我们又坐一起了。”
“你才笨蛋呢!谁要跟你坐一起呀!”
“哦?是谁闷闷不乐一上午呢?”
“不关你的事。”
“你又傲娇了。”
“没有!”
“就有!”
“就没有!”
“石头剪刀布!哈哈,你输了!”
“再来再来……”
…………
10.网点发展岔路口 篇十
在茶博士创业的关键时刻,创始人的弟弟希望退回本金,回去做老本行,这是创业者经常遇到的窘境。在创业时如何筹集资金?向谁筹集资金?筹集多少资金?何时何价?这些都是创业者经常要做的决策。根据自己的创业经历与在美讲授创业融资的体会,我对葛利提出如下建议:
一、在融资前要有清楚的企业发展里程碑。这不是指完整的商业计划书。据调查,80%的创业者并不按照商业计划书执行,或者在创业之初根本就没有计划书。但葛利需要对企业的发展有清楚的里程碑,这样才能做好融资决策。
里程碑是指新创企业或项目对运营、成长过程设定一系列的目标。对案例中的古巢茶叶公司而言,这些里程碑可以是:
发展10名月采购额达到10万元的经销商;
对品牌做出清楚的定位,使设定的目标客户群达到每月20万以上的消费额;
网络客户达到1万名,网络品牌知名度在淘宝、天猫、京东等获得同类产品前三;
对酿茶工艺的关键步骤进行专利注册与保护;
与国际知名的采购商如立顿、可口可乐签订关键性的采购合同;
引进对茶市场有经验的销售总监,等等。
通过设定这一系列的里程碑,创业者可以不断在中盘检验各个里程碑的到达情况,以便修订或控制,从而实现不断成长。风险投资在对新创企业实行调查监控时常用这种方式,以将运营中的风险在各时间点上释放出来。同时,创业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设定里程碑可以让创业者大胆假设、小心论证,在试错中不断反思,总结成功经验。而风险投资者也用里程碑来考验创业团队的素质,并摸索商业模式,为下一轮的资金投放做出新的估值。
当葛利清楚地设定这些里程碑后,他对融资的时机就心中有数了。专业的风险投资者郝德在古巢没有达到一定的里程碑前,是不可能入股的;但他会持续关注公司的成长,当古巢的年销售额达到1,000万以上,有了清晰的商业模式时,他也许会考虑投资第一轮资金500万~1,000万,用于公司达到下一个里程碑的发展;而当公司销售额快速成长以至达到3千万~5千万、有了清楚的品牌与客户群时,他可能会与其他投资者联合投入新的资金,以持续支持公司的成长。
二、在筹集风险投资前,公司要有自力更生的现金流,这样才能在谈判桌前有更好的地位。这种策略在美国叫“Bootstrap Finance”(自助式财务或“拔靴式”财务)。自力更生是所有新创公司最大的生存挑战。成熟的大公司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市场细分与定位,古巢这种小公司由于资源有限,并不能完全根据最大的客户群来选择市场,而必须根据手头可以借力的资源,选择最容易接受新产品的市场进入(无论大小),快速地回笼现金,取得正的现金流。毕竟生存是古巢第一位的选择。从这个角度出发,江西当地茶企愿意出资,是一个非常好的市场信号,关键是葛利如何借助自己的新工艺生产优势。他可以将酿茶工艺的江西地区的专有权出让,而非出让自己上海公司的股份。如果江西生产的并非酿茶,那么就不构成市场间的竞争,江西的投资者应该可以接受。即使江西也要生产酿茶,双方可以通过区域划分、新创品牌的模式实现合作,毕竟这是一个可以共同培养的全新市场。对Bruce的新出价,由于古巢已在上海建立了生产线,葛利可以OEM模式为美顿制造产品,创造出口机会,而不必转让整个生产技术。而对美顿而言,也不必为购买新技术做出高风险的大投资,根据国际市场对新产品的接受程度向古巢订购,应该是一个更加稳妥的双赢方案。当然,美顿在下OEM订单前可能担心古巢的制造能力,而聪明的创业家只要有一张与美顿的加工意向合同(例如年订货量多少吨),这也是重要里程碑之一,就能够借势所有的原材料供应商(包括江西茶企、产茶地区的政府),在最短的时间内共同投资厂房,分享订单。所以前面提到的“Bootstrap Finance”中的现金流,不仅来自客户,也可能来自其他利益相关者,例如供应商、促进当地GDP的政府、经销商等,关键是创业者如何利用好手中的关键资源。
三、在筹集新资金时,要慎重选择股东。对创业者而言,股东是公司发展的关键人脉与社会资源。如果葛龙无法将他在五金行业的销售经验应用到茶叶市场,那么他及早退出,给新的、能带来更多资源的团队成员让出空间反倒是件好事。葛利可以把葛龙的退股看作公司重新发展的机遇,接下来他可以:(1)与另一位股东桑妮商议,让她推荐优秀的、有经验的MBA学员参与创业,对公司有信心的可以低价认购股份——只要设定清楚的里程碑,例如年销售额达到1千万元,公司估值可以达到1千万~2千万元(视公司的成本结构、利润率而不同),现在的40万股份相比来说就很值钱;(2)与目前最大的采购商商谈,如果他继续看好新工艺以及未来的市场潜力,他也可以接手葛龙的股份,接手以后,他自然会更努力地向市场推广酿茶;(3)引进美顿作为战略投资者,不过跨国公司的决策程序多、时间长,估计与出售技术一样,可能远水解不了近渴;(4)请郝德推荐一些天使投资者接手,当然,如果郝德自己有兴趣,能将自己的人脉资源带入创业公司则更好,众人拾柴火焰高。葛利作为创业者,要有宽广的心胸将更多的资源引入公司,从而实现公司的成长。说到这里,我想起爱国者公司的冯军的一条微博:“来自济南的马先生今天来北京原本是为爱国者作为第二股东投资的一家公司解决矛盾的,同事说让我们也聊聊。没想到与山东的企业家这么相投,很快就聊出了共赢的方案,不但把另一个股东的矛盾解决了,而且还成为了爱国者T3和云投影的合作伙伴。我们更深信:只要本着利他之心,沟通可以改变一切!”
总而言之,聪明的创业者往往从手边最容易利用的资源着手,借助其他各种人力资本、资金、销售网络、品牌资源来实现共赢。如果葛利对自己可以运作的各种资源进一步复盘:我是谁?我了解什么(有什么优势)?我认识谁?他一定可以实现资源的扩张循环,达到新的里程碑。而在他的创业路程中,筹集资金只是资源整合中的一个小环节。
“这个创业项目的核心问题是:资金、定位及市场化团队,而核心中的核心是定位。茶博士无论是做茶叶,还是开茶店,都要先做出定位选择。”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学历人才创业项目。创业者自己拥有技术,需要将技术产业化;项目创始人团队有理想,有决心,学习能力强。但我不得不说,茶博士他们选择了一个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离散度又非常高的行业。
从投资的角度看,葛利博士的项目属于高风险期创业项目。首先,项目本身具备一定的价值,有一些成功的潜质:产品口感好,有文化底蕴,有家族故事可以挖掘,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有控制流程的方法,在茶品卫生和食用安全上更加可靠,因而具备走向国际市场的素质。所有这一切均是项目的优势。但同时,这个项目还处在一个风险很高的阶段,有很多瓶颈要突破,其中最突出的瓶颈有三个:一、定位不清,创业团队对自己未来的前景并不是很清楚,也不知道应该如何走下去;二、没有成熟的团队;三、现金流高度紧张。无论对于投资人,还是对于茶博士,这个项目能否度过风险期,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要看他们能否管理好这三个方面的风险。
按照案例描述的背景和线索,我认为茶博士其实可以有以下两个发展策略:
一、做茶叶。不妨尝试和Bruce的公司谈判,寻求深度合作的机会,比如组建合资公司,把自己这边的产品技术和美顿公司的市场和渠道结合起来,借美顿现成的渠道进行市场开拓。
和美顿的合作可以解决茶博士眼下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缺钱。无论从哪方面来讲,资金问题都是创业公司最重要的问题。茶博士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摸索,交了市场的学费,与亲戚、合作伙伴也经历了重重磨合和分歧,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兄弟在追还投资款,一方面企业本身运营的现金流也接近枯竭,所以,搞钱是茶博士的当务之急。
美顿公司刚好遇到食品安全卫生的问题,加上Bruce先前也给予酿茶极大的认可,所以,茶博士可以借机将美顿发展为战略型的合作伙伴,让美顿为其项目带来市场化的人才和运作茶叶市场的国际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组建合资公司与纯粹出售技术不同,而是与创业类似。借助在合资公司里面的股权,茶博士同样可以分享到类似创业项目成功带来的高额财务回报,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这个策略中,茶博士的卖点是能酿出品质好的茶。
二、做茶店。重新调整古巢公司的定位,不卖茶叶了,改开连锁茶店(可以叫茶馆、茶社、茶楼……)——经营一个喝茶的场所,走高端休闲场所的路线,借大众对连锁茶店品牌的易认知性传播酿茶的理念。这条策略需要引入有共同理念和相关资源的机构天使,从一家茶店开始做,做好了,进行复制。不过,在复制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口感,确保各家门店的标准化和高品质。策略二的难点是如何引入成熟的机构投资人。我的建议是茶博士调整自己的定位后,突出向投资者阐述自己产品的核心品性——好茶,发酵可控,易标准化,适合连锁茶店的特质。与此同时,设定项目的阶段性目标,资金预算和使用安排,与投资人进行充分的沟通。然后按照目标,一步步来实施。在这个策略中,茶博士的卖点是能将品质好的茶进行标准化。
综上所述,无论采取何种策略,创业者想获得成功,都必须抓住自己项目的核心问题和核心特性。对于茶博士来讲,项目的核心问题是:资金、定位及市场化团队,而这里面核心中的核心是定位,无论是采用做茶叶的策略一,还是采用开茶店的策略二,茶博士都要做出定位选择。如果采用策略一,就要选高端产品的定位,卖的是产品线的品质;如果采用策略二,则要选高端休闲场所的定位,卖的是文化氛围和服务。
茶博士项目的核心特性就是酿茶工艺加上能保证食品卫生和安全的可控发酵技术。策略一要突出强化“酿出来的是好茶”这个特性,策略二则要突出“酿出来的好茶,品质可控且能标准化”这一特性。
茶博士他们只有通过利用市场上现有的资源——比如投资机构和战略伙伴——解决了核心问题,把项目的优良特性强化和扩大,才有可能创业成功。
“葛利应该集中精力与美顿公司谈判,注册专利,争取以技术入股方式与美顿公司合作,借助该公司的渠道和资金实力,让祖传酿茶技术走向市场。”
创业如魔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盛产老板的浙江,有着各种版本的成功创业故事,也曾出过多个风云人物,最近我跟一位富二代闲聊,对方道出了其父辈成功的几个秘诀,颇具代表性,比如:“亲帮亲”、“亲带亲”,绝不打工、敢于冒险,超级吃苦耐劳等。
第一代创业者有其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他们的成功经验似乎正在被逐渐淡忘。新一代创业者——尤其是技术傍身者——成功创业的要素往往是“五个一”:一项技术、一个产品、一个点子、一笔资金、一个团队。风险投资商看的基本也是这“五个一”,只不过他们用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商业模式”。茶博士葛利的创业故事可谓“五个一”的典型案例。
分析这个案例,让我们从“五个一”开始:
第一个“一”:一项技术。茶博士拥有祖传的独门酿茶技术,自己在实验室通过生物技术检验,有其独特性。从美顿公司愿意开价的角度看,酿茶技术应有其市场开发价值,这个“一”算是具备了,葛利的创业念头也是基于对酿茶的信心。那么我要问了,这个技术能否申请专利?如果能,为什么不申请?
第二个“一”:一个产品。从案例中能了解到产品为经过严控发酵的茶饼,这种产品的独特卖点是更卫生、益生菌、保健功能。至于茶博士后来临时解决现金流的心形沱茶,不过是包装上的一个花样SKU,而非新产品。茶博士给茶起名为“益生茶”,“益生”二字作为品牌名称马马虎虎,与酿茶则不搭界。我建议,作为新品类,不如就用“益生酿茶”,取“一生酿茶”之意。
尽管如此,我对这个产品仍存疑问。首先,这个茶产品的原材料为大叶种茶,制作出来的仍是普洱茶,不过是升级版的普洱茶吧。其次,去普洱茶化,新创品类益生茶,能否就此脱离普洱茶的范畴?因此,茶博士创业是否具备了产品这个“一”,我看还难说。
第三个“一”:一个点子。但凡产品,都需要营销策略,即便是老一辈的创业者,虽然他们未必能从理论上概括自己的营销策略,但从闽浙商人流传的几句话中,我们亦知一二——“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
现在的营销人员,言必称科特勒, 张口便是专业术语如STP、 4P、4C等,走的都是西方营销管理的套路。但在商场上,土鳖和西化管理者两大阵营却是各显神能,中国的消费市场很庞大,到底是西风压倒东风,还是东风压倒西风?消费者最终会用银子做出选择。
案例中,主导古巢酿茶公司营销策略的是商学院教授桑妮,可以看出她的理论功底深厚扎实,目睹过很多创业者的成功与失败,对葛利的酿茶技术有着清醒和理性的认识,因此从公司创立伊始便主张制定严谨密实的营销策略,可当公司遇到现金流问题时,她的理念与现实的冲突凸显。
这个问题可能源自两方面:首先,制定营销策略时是否考虑到古巢公司的资金实力和执行力?是不是真的如葛龙所言——“那些都是500强玩的东西”?其次,商学院MBA的高材生们提议的各种方案真的可行吗?如果可行,他们愿意拿出真金白银来投资这家初创业公司来验证自己的营销方案吗?
任何营销策略都不能回避一点——营业收入,尤其是对一个创业型企业而言,这应是第一要考虑的事情。案例中,中秋佳节团购生意算是唯一的亮点,但古巢公司未能深挖团购和礼品这个渠道。因此,这也不能算是“一个点子”。
第四个“一”:一笔资金。茶博士的启动资金想必是多年辛苦的积蓄(非第一桶金),当然也包括葛龙的40万。葛利对自有资金的充足性有过评估吗?葛利对自己的融资能力有判断吗?显然,这个“一”,案例中的茶博士也不具备。
目前,在京沪广这类一线城市,创业成本越来越高,在二类城市也未必低多少。如果想让酿茶走向市场,在自己无力发展的状况下,选择美顿公司、家乡企业或者天使投资,都是一条出路,以技术入股的方式来解决资金问题未尝不可,好过酿茶技术藏在闺中无人识。
第五个“一”:一个团队。团队的重要性已被创业者认可。案例中的三人团队葛利、葛龙、桑妮,一个是海归博士、酿茶技术拥有者、古巢酿茶公司创始人,一个是在广州做五金生意的弟弟,一个是商学院的教授,并非豪华阵容,但也是一个组合。但以风投的眼光来看,这个团队还是有缺憾的,他们为何没有邀请行业中的人加盟?公司治理结构中为何没有业内销售精英?看来,这个“一”也不够完善。
【网点发展岔路口】推荐阅读:
银行网点管理07-01
网点转型心得10-12
示范网点心得11-12
经济网点转型11-28
网点营销工作思路07-30
银行网点汇报材料10-11
北京工商银行网点查询09-22
银行网点工作安排09-25
如何做好银行网点主任10-16
网点pk方案建议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