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思品复习题

2024-10-30

四年级思品复习题(精选12篇)

1.四年级思品复习题 篇一

一、填空

1、(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持家)”、“(量入为

出)”讲的就是合理安排家庭的日常消费。

2、(劳动)光荣,靠(劳动)才能致富。

3、应该花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能(吝啬);不该花的钱,一分一厘也不能(浪费)。

4、农民的收入渠道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好,靠的是党的(好政策)和人们的(辛勤劳动)。

5、书是陶冶情操的(宝库),能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终身受益。

6、零用钱,要(储蓄),积少成多办大事。吃和穿,不(攀比),争当节俭好孩子。

7、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看电影、旅游、参加健身活动等方面的消费也在(增加)。

8、爸爸、妈妈辛勤工作挣来的钱,存在(信用卡)上、需要的时候从这里提钱。

二、回答

1、假如你手里有50元钱,可以到快餐店消费一次,也可以用它去买书,你认为怎样做更好?

答:我认为买书更好。因为买快餐只能得到一时的口头快感,书是陶冶情操的宝库,能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终身受益。

2、爸爸妈妈每天忙忙碌碌地工作,为了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答:爸爸妈妈每天忙忙碌碌地工作为了全家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应该孝敬父母,勤俭节约,不攀比,不浪费,好好学习。

3、你的开支在家庭消费中占多大比例?我们应为家里做些什么? 答:我的开支在家庭消费中占很大比例。我们要懂得节俭,不攀比,不浪费。

4、你计划如何使用自己的零花钱?

答:我计划这样使用自己的零花钱:为长辈买件需要的小物品;买几本有意义的书籍阅读;捐献给灾区;积攒起来上大学用。

2.四年级思品复习题 篇二

一、转变观念,重新认识思想品德的学科地位

2015年云南省中考改革方案中,思想品德总分从以前的100分降为10分。成绩达合格及以上者每个学科按10分计入高中录取总分,低于60分者按实得分的10%(按四舍五入取整数)计入高中录取总分。

中考改革了,许多教师和学生就认为思想品德不重要了,其实思想品德课的考试功能虽然降低,但它的育人功能并没有改变。新课程标准下,思想品德课程追求的是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思想品德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只是中考分值比重降低了,所以教学和复习侧重点也应该有所调整,不能再一味地逼着学生背知识,而应该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全面复习,构建知识体系

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的人民版思想品德教材,分别涉及知识包括:学会交往———我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的交往;塑造自我———认识自我并开发自己的潜能,过富有情趣、健康、安全的生活,做自尊、自信、自强的人,珍爱生命、不怕挫折,学会宽容;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承担责任,了解国情、国策、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积极投身于政治、经济、文化的生活,积极应对社会挑战,过自己希望的生活。这些涉及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众多内容。对这些内容的复习要全面、系统,对所有的知识点要认真梳理,构建整体知识结构,使学生弄清各知识点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分类、比较、归纳、综合,进而形成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三、抓准复习重点和复习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的核心内容,抓住了重点就抓住了教材知识的关键点,在复习时对重点内容要认真领会。难点是教材中较难理解和学生学习时容易出错的知识。在初三复习中,有许多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和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如“怎样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复习时只有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才能主次分明,有的放矢。“眉毛胡子一把抓”既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也难以达到好的复习效果。特别是到了总复习阶段,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因此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复习效率,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和难点进行复习,并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免陷入题海战,做无用功。

四、围绕热点问题和教材知识进行复习

热点一般包括社会热点和时事热点,前者如“环境保护”问题,后者如“2015年9月3日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问题。特别是开放性试题,常以对热点问题的认识作为考核的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指导复习时要引导学生收集、整理一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热点问题,进而围绕热点问题,找出热点问题同教材知识的结合点。可以选择一则国内外重大时事或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背景,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对热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认识和分析。“2015年9月3日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的时政就可能联系教材中“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国际形象”及“当今时代主题”、“国际合作”等知识进行考查。鉴于此,教师在指导复习时一定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

五、选取有效的复习方法进行复习

顺藤摸瓜法。所谓“顺藤”就是顺着教材的一条主线,它常表现为教材的基本原理或基本观点;所谓“摸瓜”就是抓住教材中与这条“藤”有关的内容,从而构建起相关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初三思想品德中,责任和使命是贯穿课文的一条主线,顺着这条“藤”可摸到许多“瓜”,如:为什么要在承担责任中成长?为什么要认清基本国情?为什么要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为什么公民要参与政治生活和关注经济发展?为什么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如何选择充满希望的人生之路?等等。用顺藤摸瓜法进行复习,既可以巩固学习过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等重点知识,又可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合并同类项法。思想品德知识中有许多都带有“同类项”,如果教师在指导复习时善于把这些带有“同类项”的知识合并在一起,就便于学生对其区分、记忆和掌握。以复习初三思想品德为例,把其中带有“同类项”的知识点合并如下:1.“原则”类,如四项基本原则、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等。2.“核心”类,如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依法治国的核心等。3.“目的”类,如对外开放的目的、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等。4.“根本”类,如国家的根本任务、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等。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基础、制度等方面归类,也可将一些知识点列成图表进行归类。通过这种方法复习,使学生既能很快掌握一个知识点,又能区分同类知识点,可谓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六、抓住中考特点,加强审题训练,注重学生学法和考试方法训练

思想品德的中考命题具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突出试题的思想教育功能,体现课改理念,突出综合学习能力的考查和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体现学科时代性等特点。因此,在复习中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特点,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社会热点问题紧密联系起来。要解答好开放性试题,审题是关键。在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审题训练,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审题方法。首先,要弄清题目的内容和要求;其次,要找准材料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最后,要按照题目要求确定解题步骤。审题时要明确“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中考试题题型不同,解题的方法也不同。在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解题策略,以提高答题的准确度。

例如,我在总复习中对学生答题技巧做了分类要求:

第一类:选择题(50分)

1.单选:①直接选出正确答案;②若选项中有多个答案是正确的,则选择与材料关系最密切的“最优选项”。

2.组合式选择:①排除法(排除与题目无关或知识错误的)。

②只要与题目有联系,又是正确的选项就该选。

③如果有条件限定的,要选对的,并与材料有关的,还要是符合条件的。平时的准备:多读课本,熟悉基础知识,知识点不混淆;必须记忆重点知识;多练。

第二类: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50分)

(一)答题总要求:

1.条理清楚、书写清秀;

2.答题要完整,要多角度回答,切忌只抓住某一方面反复阐述;

3.多用政治术语(会书面语、用书上的知识),少用自己的语言;

4.要读懂材料,必须联系材料,不可脱离材料;

5.认真读材料,看清材料重点讲什么,讲了几件事,从材料中找答题的切入点、关键点;

6.看清题目要求,一定按题目要求答题。

(二)典型题型及答题技巧

1.启示类、感想类、启发类、认识类、理解类、评价类

(1)一般答题步骤:

①是什么?(材料反映什么?材料中的行为是什么行为?)

②为什么?(用书上的知识分析原因,既要会用书上知识又要会联系材料,少用口头语)怎么办?(联系我们实际,从中吸取什么教训?以后怎么做?)

(2)评价行为类题:

①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②细读材料,有几个人?每个人有几种行为?要一一评价(题目有限制的除外)。

(3)法律常识的评价类的题:

①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②为什么?要找到法律依据来说明。

2.说明类的题

第一类:直接反映材料说明什么?

①读材料,找出材料讲了几件事,找出联系,答出共同点。

②若是多个材料“问分别反映什么?”则要分开回答。

第二类:要答出反映的政治观点

3.原因类、意义类、建议类

多角度答题:

从国家、社会、相关部门、家庭、学校、自我的角度;

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角度;

从国家、工商部门、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角度;

从国家、青少年的角度;

从生活、学习、纪律的角度等。

4.漫画类题

⑴看漫画、读文字,弄清漫画到底要反映什么事;

⑵用教材知识分析漫画。

5.图表题

⑴学会比较、读数据、看项目,“横比”、“纵比”,找区别、找共同点;

⑵联系教材回答。

七、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思想品德课每课时复习的内容较多,任务繁重,并且容易导致学生的疲倦、厌倦。为此,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决不能把复习课变成自己的“一言堂”或学生的自习课。为了提高复习效率,教学必须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练习。

总之,复习贵在得法,只要教师始终围绕教材主线,夯实基础,把握重点,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做好复习工作,还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制定翔实的复习计划,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策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复习的实效,为中考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是中考的重要学科之一。思想品德课的复习工作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抓好平时教学的同时,要注重思想品德课的复习;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确定教学目标,立足教材和学生实际,梳理教材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把握教材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及其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同时,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复习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加强对学生复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心理的调整,实现复习效率最大化。

关键词:九年级思品,复习方法,中考改革

参考文献

[1]卞国虎.浅谈中考政治复习[J].学科网,2013.

[2]廖丽艳.如何做好初中思想品德中考复习[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

[3]蒋葵红.农村初中思想品德中考复习方法对我校的教学价值[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

3.初中思品复习教学探讨 篇三

在初中思品复习教学中,面对思品学科繁杂的知识点,如何规划好复习教学,是使学生在中考中获得好成绩,并使所学知识形成体系,转化为能力,用于指导生活实践的重要一环。通过多年的复习教学实践,我觉得:建构知识体系,理清基础要点,结合社会热点,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心理品质,是思品复习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梳理知识,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

思品中考对基础知识的要求,特别是开放性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题在书外,理在书内”,必须以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为前提。这需要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梳理,例如,可以将所学知识以图示或表格等方式进行归纳、概括或整理成不同的专题,构建起完整而又简明的知识体系。(可以参照我给同学们的《复习提纲》)如:我将七、八、九三个年级的教材融为一体,再分为“法律”,“心理品质”,“心理变化及现象”,“政策,方针,战略措施”,“时政热点”,“活动与实践”这样六个专题,立足教材,掌握基础。这样做有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复习的知识。

二、理清脉络,查漏补缺牢固掌握“双基”要点

对掌握基础知识,同学们在复习中容易步入两个误区:一是认为政治学科考试 ,基础知识在考试时主要是选择题,好做,也容易,所以不需要太在意基础知识;另一个是把掌握基础知识等同于背书,仍然采用过去死记硬背的方式去学习政治学科。 关于第一个误区,在《恩施州2007年中考思想品德学科考试说明》明确指出“思想品德学科中考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因而能否掌握好基础知识是思品课复习教学的关键。关于第二个误区,如何掌握好基础知识,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理清基础知识脉络。根据思品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初中思品课主干知识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教材本身的规定,课程标准已有明确的说明;二是结合社会热点确定,思品学科的教学基本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教材上能与实际结合的地方也是将来考试的重点。三是结合地方实际和个人的理解和认知及价值观的实际。

(2)要在知识结构中打好基础。思品学科的核心内容由“法律常识、心理品质、行为习惯、道德修养、时事政治”等部分组成,由于涉及的面比较广,一些学生在复习中往往感觉越复习越乱。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在于不能只关注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而要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脉络。

(3)要在应用中打好基础。学生在复习中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复习课学生练习的目的不在于掌握答案,而在于通过练习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老師讲评练习也不是要学生记住答案,而是应该从存在问题中找出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那些欠缺,要及时查漏补缺,这样才能逐渐提高自身的水平。

(4)要使学生明确掌握基础知识不能靠死记硬背,不只是为了会做选择题和简答题。要对基础知识融会贯通,要会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语言的表达、组织能力,材料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这都是基础积累的体现。

三、关注时事,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关注时事,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品课的生命所在,是新课程中要求做到的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结合,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是我们思品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教学难点所在,我们要敏锐的捕捉近年来中考命题风向标,突破这一教学难点,例如,在2006年考试题中出现以 “新宪法”、“三农”政策等材料为背景的主观题。在关注时事政治的同时,我们还要关注身边的大事和百姓关心的话题。我们同样以近几年中考试题为例,近年来中考试卷中出现了以“恩施州的两路建设”、“新农村建设”为背景的议论题等。 观察时事政治和身边事,应用所学知识、理论发表议论是突出思品教学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培育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重点、难点的重要手段。我们在复习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国内外重大时政信息和身边的热点问题,结合教材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对“双基”的理解、运用能力。同时把时政和身边的经济、社会、文化领域发生的重大事情作为教材内容的延伸和补充,以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态度。

四、开放课堂,加强实践和应用能力锻炼

在学生高强度大负荷复习过程中,教师有意适度安排一些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同时丰富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如:开展体育比赛、组织班会、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平时实践教学编写秩序册、班会设计、调查报告、倡议书、演讲稿,广告语等应用文。这些活动丰富多彩,实践性强,是指导学生将所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运用到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鲜活课堂。

五、从容应考,舒缓心理压力正确对待考试与人生

复习临近考试期间,许多学生往往承受不住高压,表现出手忙脚乱,惶恐不安,甚至出现萎靡不振或破罐破摔的心理问题。在这期间教师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有效心理干预,建立自信,相信付出了就会有汇报,从容应对考试。可适当组织几次模拟考试训练、教给学生正确的考试方法,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克服粗心马虎、加强书写的速度与规范等;二是放松心情。不要把思想定格在一考定终身上,指出人生成功的最大影响因素是个性的成长而不是一两次考试分数,指导学生正确对待考试,正确对待分数,正确对待名誉;三是开展一些舒缓压力的活动。如文艺晚会、体育比赛、亲子联谊会、报告会等。

4.四年级思品复习题 篇四

2、一般情况下,寄(普通)信就可以了,(挂号)信不容易丢失,(挂号信)快却安全但是邮资贵。 3、当我们在享受通信带来的便利时,还要遵守通信中的(法律)和(道德)

4、传统的寄信、(传真)和(电话)正部分被电子邮件、手机等候替代。

5、古时候为了传递书信,人们在一些主要的交通干线上,每隔一段路就设置一个(驿站),并备有(马匹 )和(驿夫)。

6、古代传递信息的方法(简单)、速度(慢)、准确性(差),主要靠(人力)和(畜力)来完成。 6、我们的通信方式有(信函)、(电话)、(传真)、(电子邮件)。

7、通过电视、广播等,你可以知道你的(家乡)、(祖国)、(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

8、(书籍)(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被称为大众传媒。

9、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增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地球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

5.四年级思品 篇五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孩子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活动课程,课本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社会、地理等相关学科有机的结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四年级的孩子已具备自己的认知、情感和体验,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五个单元,第一单元“诚信是金”,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第五单元“祖国真大”。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年级下期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以交通工具和路线的历史演变、未来交通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感受祖国的迅速发展,并时刻注意交通安全,不但自己要注意交通安全,还要向周围的人宣传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及交通的常识。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课本每单元的话题,引导学生加深对自我、他人、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

2、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其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将学习延展到生活中

3、通过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感受生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4、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5、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切实的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道德观

6、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五: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诚信是金》 3课时 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 3课时

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8课时 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3课时

第五单元:《祖国真大》 4课时

诚信是金

教学目标:1.知道诚信是自尊自爱的表现,爱惜自己的名誉 2.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3.懂得社会需要诚信,诚信是现在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

教学重点:1.学生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学习正确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错误 2.了解诚信的可贵,学会自我评价、自我选择 3.引导学生努力做诚信的人

教学策略:通过树立榜样、反思、辩论等活动,引导孩子做诚信之人,鼓励孩子勇敢面对自己的行为,勇于反思

第一课时:诚实,不需要理由 教学过程:

一:讲关于诚实的故事

1、谈话引入新课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了什么是“诚”,什么是“信”,今天我们将继续来探讨有关“诚信”的话题。(板书:诚信)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诚实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指名讲述。)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讲一个诚实的故事,大家想听吗?

2、师讲述华盛顿小时候的故事

听了这个故事,你认为华盛顿小时候很(诚实)。因为华盛顿小时候很诚实,所以他的爸爸很(骄傲),并且夸他是一个诚实的孩子。

3、交流:(1)、你说过慌吗?为什么说谎?当时你的心情怎样?如果有人当众戳穿你的谎言,你会有什么感觉呢?(2)、小组交流后汇报。(3)、师生集体点评。

4、教师讲述:一位博士的故事的启示 下面,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位博士,学问做得很好,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怎么回事呢?原来,他在学校时有过多次借钱不还的事;假期打工时还有过欺骗行为。了解到这些情况,用人单位就谁也不愿录用他了。过去的不诚实居然会给自己带来这么大的麻烦,这是他万万没想到的。

(师出示课件——博士个人资料:

1、学习成绩优异;

2、学问做得很好;

3、诚信记录:在学校时有多次借钱不还的事,假期打工时,还有过欺骗行为。)师:你们想一想,他应聘的那些用人单位会不会录用他呢? 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交流。师指名回答:(不会)

师:这个故事的结果就跟你们预测的一样,那些用人单位都没有录用他,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在学校时有多次借钱不还的事,假期打工时,还有过欺骗行为。使他失去了工作机会,这个博士除了失去工作,还失去了什么?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大家什么? 生:展开想象,交流,师指名回答。(失去了诚信)

师:是的,是失去了诚信。诚信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人一旦失去了诚信,就像那位博士一样,即使有着聪明的头脑、出众的能力,也不会被社会所认可,更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所以,做人首先做到诚信。

5、交流(1)、有人说:“任何时候都应该讲真话,不撒谎。”你认为呢?(2)、请将你的观点写下来。(3)、指名发言。(4)、师生集体点评。

6、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拍手拉勾不要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入题:

我们都记得小时候唱过的歌谣:“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遵守承诺,说道做到,就是诚实守信的表现。(板书:拍手拉勾不要变)

二、活动一:讲述《曾子杀猪》的故事

1、引入:在我国古代,有个叫曾子的人,咱们来听一听他的故事。

2、师:在我国古代,一头猪对一家人来说是非常昂贵的财富,而曾子为了一句不经意的承诺,尽杀掉了一头猪,这究竟是为了什么?(诚信)

师:对,是诚信。这个故事充分表达了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诚信,将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子杀猪》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两干多年前,可是它仍然一直启示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生活中信守诺言,要说到做到。

3、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以下问题续编故事:

(1)曾子的孩子听了妈妈说回来要杀猪给他吃,非常高兴,可是妈妈回来后没有给他杀猪,他()后来,他的妈妈在给他许诺时,他会()。

(2)曾子的孩子盼望妈妈能给自己杀猪吃,可又担心,妈妈会不会只是哄他,不会真的杀猪。没想到,爸爸和妈妈果然履行了承诺,他()。

(3)曾子的妻子本想用这句话哄哄孩子,没想到丈夫那么认真,他无法理解丈夫的举动。于是,夫妻争执了起来()。

(4)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说的有道理,以后,她再给孩子许诺时会()。

三、活动二:交流:

1、如果别人不守信用,你会怎样想?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你说话算数吗?

2、小组交流后汇报。

3、师生集体点评。

4、小结:一个的信誉是慢慢建立起来的,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记在心上,并尽力做到。

四、活动三:把你最信任的同学朋友介绍给大家,写下他的诚实守信的故事。

1、学生写下来。

2、指名发言。

3、师生集体点评。

4、小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播种真诚,才能收获友谊,成为大家信得过的朋友。

第三课时:诚信就在身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入题:

二、活动一:《三鹿奶粉事件》的启示

1、播放《三鹿奶粉事件》相关的视频文件和图片文件 师:这一副副令人心酸的照片,它在警示着我们什么呢? 生:它在警示我们做人要将诚信,否则不但害了别人,还害了自己,最终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师:是的。同学们,这个真实的新闻事件在警示着我们每一个人:如果不诚不信,不但会受到道德的谴责,更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活动二:阅读课文、畅所欲言

1、学生自由阅读书中的内容。

2、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辩论:

(1)看看哪些是诚实的行为,哪些是不诚实的行为。为什么?(2)分组讨论,说说。不诚实有什么危害?

(3)交流、总结:不诚实的后果,做了不诚实的事心里会不安、害怕,不诚实只会害人害已。

3、小结:

诚信是金,但在讲诚信时,还应多一份智慧,有智慧的诚信就是与人为善,在咱们中国古代有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叫孔子。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起读:人无信不立 师: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指名回答)

师: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在我们的心里。

四、活动三:完成书上的“我的诚信档案”。

1、自己评价。

2、同桌之间相互评价。

3、小结:拥有诚信,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燃烧一片心空,拥有诚信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倾倒一个季节。拥有诚信,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以飞溅起一个海洋。同学们,相信诚信的力量吧,它可以点石成金,触木为玉。

第二单元 伸出我们的手

教学目标:

1、了解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激发学生的同情心,愿意帮助他们

2、感受弱势人群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他们产生尊敬之情

3、知道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了解常用的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

4、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来关心弱势群体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主动认识和关注弱势群体

2、消除学生对弱势群体的一些偏见与歧视

3、引导学生自觉关注和帮助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教学策略:通过观察、调查、换位体验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切实感受弱势群体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一课时:同在蓝天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入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群特殊的人,残疾人、老年人、特别贫困的人„„,他们和我们 同在蓝天下,特别要我们的尊重与理解。(板书课题:同在蓝天下)

二、活动一:体验残疾人的生活,感受残疾人生活的不便,该如何去帮助“残疾人”。

1、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领取不同的任务,根据任务提示来亲身体验残疾人的生活。第1、2小组试着用一只手收拾自己的书包。

第3、4小组用布蒙上自己的眼睛,在教室中走一圈。第5、6小组扮演聋哑人向其他同学问路。

2、提出问题,“你们体验了‘残疾人’的生活,有什么感受?”

3、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

4、小结:他们有许多困难,需要我们帮助,但他们更需要我们尊重与理解。

三、活动二:在“资料互传递”中认识到残疾人中的优秀人物都是可亲可敬的

1、把自己课前查阅的残疾人的优秀事迹讲述给同学们听。

2、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要赞美这些残疾人?

四、小结:

他们每一个困难的克服和每一点成绩的取得,都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他们以顽强向 上的精神,以自己的行动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同时,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关爱、帮助„„

第二课时:生活因爱更美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入题:

为了方便老、弱、病、残者的生活,国家和社会采取了很多措施,让他们的生活越来越 便利。(板书课题:生活因爱更美丽)

二、活动一:你知道社会、国家有哪些措施方便老、弱、病、残者的生活。

1、学生阅读课文第23页——26页

2、指名回答。

3、师生集体点评。

4、关于公益设施建设,你还有什么建议?

5、学生讨论。

6、指名回答,集体点评。

三、活动二:你知道哪些公益活动?

1、学生之间分享资料。

2、介绍“希望工程”。

3、如果有机会参加公益活动,你愿意做些什么?

4、学生讨论,集体点评。

5、小结:帮助别人并不需要多么富有,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心。点点付出,却能托起许多人的梦想与希望。用爱点燃希望,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幸福„„

四、活动三:随时伸出我的手

1、我做“画中人”,让学生自我反思,换位思考

2、先分小组,选出组员做途中的残疾人。

2、其他组员做残疾人的家人。

3、出示书上的图片,请同学们根据图画内容扮演角色。

4、如果你就是图中的残疾人,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5、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6、小结:爱是种子,撒播在人们心会生根,开花,结出美丽的果实!

五、你知道有多少节日是为老、弱、病、残者者设立的吗?

1、学生回答。

2、教师小结:全国助残日是五月的第三个星期天;国际残疾人日是12月3日;我国的老人节是农历九月初九;国际老人节是10月1日。

第三课时:我们的爱心行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入题:

一句问候,一把搀扶,一份捐赠,一次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我们能做的很多很多。献出我们的爱心,伸出我们的双手给老、弱、病、残者以无私的帮助。

二、活动一:成立我们的爱心小分队,参加“助残、敬老、帮困”的爱心行动。

1、学生自由组合,给自己的小组命名。

2、汇到组名及成员。

3、说说各组的爱心行动计划。

4、小组汇报。

5、师生集体点评。

6、小结。

三、活动二:召开“爱心工程金点子竞标会”为残疾人和有困难的人出主意,想办法

1、请同学们就前面提出的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

2、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不能实践的“金点子”写下来,交给有关部门。

3、验收“爱心工程”。

4、然后评选出“优秀工程”和“优秀工程师”。

四、活动三:写爱心日记。

1、学生把自己帮组残疾人的经历,感受写下来。

2、小组交流。

3、小结: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我们要同欢乐,我们要共风雨,我们要珍存同一样的爱。

五、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利用报纸、杂志、网络等载体收集相关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学会收集有关老、弱、病、残者的信息。

第三单元 我的绿色日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家乡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及危害,认识到人们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2、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是每一个的责任,初步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环保活动。

4、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活动,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本单元的四个主题分别是“流过家乡的小河”、“我们时刻在呼吸”、“大自然中的朋友”、“呵护绿色的家园”构成,四个主题以学生日记为线索,相互联系,融为一体。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设计一本“绿色记事本”把自己的调查及时记载下来。流过家乡的小河 教学要求:

1、发现自己家乡的美,家乡的小河给我们提供着生命之水。

2、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家乡的小河,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同学应尽的责任。教学过程:

一、检查回忆,揭示课题。

1、同学交流爱心活动的经历。

2、揭示新课学习。

二、进行新课,讲解知识。

1、清清家乡水。

教师说一说自己家乡的水的情况。

学生说说自己家乡水的情况。

讨论交流:

水要不要保护? 水变浑浊是什么原因?

2、沿着河边走一走。

河水怎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三、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完成p41作业。

板书:我的绿色日记

(一)——家乡的水 我们时刻在呼吸

教学要求:

1、知道新鲜的空气使人尽情愉快,有益于身体健康,我们时刻在呼吸。

2、调查研究,知道保护环境,是我们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学过程:

一、回顾展示,引入课题。

1、检查上节课的作业情况。

2、揭示、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学习知识。

1、多一点清新,多一点健康。

说说新鲜空气是从何而来? 空气是怎样被污染的?

2、天空是什么颜色。

说说你看到的天空是什么样的颜色?

空气中的其它颜色对我们有什么危害?

三、布置活动,完成作业。

通过调查访问、查找资料,找找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完成下列作业:

我的绿色日记

(二)——我们呼吸的空气

大自然的朋友 教学要求:

1、动植物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资源,是我们人类生存的朋友,我们要好好保护大自然。

2、倾听大自然的呼唤,学会保护大自然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新课。

1、检查上节课的作业情况。

2、板书新的课题进行学习。

二、学习新知,理解内容。

1、听听它们的呼唤。

出示灯片,教师讲解大自然 给我们的一切。

学生讨论说说:吃的、用的、穿的,有哪些来自大自然?

2、水百合花的启示。

学生自学文章p48,思考:水百合花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保护环境,人们行动起来了吗?

在你的家乡有哪些环境问题引起了你的关注?

三、调查研究,完成作业。

到你的家乡各处去走一走,了解一下,写下日记。

我的绿色日记

(三)呵护绿色家园

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绿色家园,怎样来呵护我们的这个家园。

2、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保护环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揭示新课。

1、检查上节课的作业情况。

2、谈话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理解内容。

1、我是环保小卫士。

①、读一读《绿色使者》,思考: 说一说你所知道的绿色使者的故事。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一句广告词、画一幅宣传画,为环保做一则广告。

给处理垃圾的人们提点建议;自己想怎样来为环保做贡献? ②、讨论回答。

2、我家的绿色生活。

①、教师讲解绿色生活的情况。②、学生说说自己家里的绿色生活情况。

三、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在你的心中,未来的绿色生活是怎样的呢?写写,画画,并写好绿色日记。

我的绿色日记

(五)——我心目中的绿色家园

第四单元 交通连着千万家

活动课时:3课时

活动目标:

1、感受交通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

2、引导学生了解不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

3、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知道有关的家童常识

教学重点:

1、以交通的发展作为了解社会的窗口,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直观的感受祖国现代化建设

2、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问题,感受交通便利的同时也能看到交通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 教学策略:通过学生的所见所闻和古今的对比,了解交通的发展,感受现代交通的巨大影响。通过观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必要的交通常识

活动主题一《交通博览会》

活动目的:

1、通过班级的“博览会”,展示现代的交通工具或交通设施;

2、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有关信息;培养参与、合作意识。活动过程:

1、收集。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查找一下,有哪些先进的交通工具或交通设施。搜集最喜欢的交通工具的模型、照片、文字资料等。

2、分组。根据共同喜好、兴趣,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每一小组通过讨论确定一种交通工具作为展示内容。每组推选一名小组长。

3、布展。每一个小组就确定的交通工具进行全面介绍,在小组长的组织、安排下,拟订布展计划,布置分工合作事宜。分以下几个方面。(1)手绘一张图。

(2)自制一个模型:可以用纸折,用橡皮泥或泥巴捏成型,用萝卜、土豆、橡皮、泡沫削成型等。

(3)推选一名讲解员,就该交通工具的特点、优势、应用领域等进行简短介绍,时间不超过两分钟。各小组进行交流,然后在“交通博览会”上交流小组讨论的内容。(4)各小组展示的交通工具取一个有特色的名字。

4、参观。可以邀请班上的任课教师,还有外班的老师同学来参观指导绘图和模型。

5、评比。评出最佳绘图奖、最佳巧手奖、最佳口才奖、最佳创意奖和最佳团队奖。活动延伸:

继续搜集有关资料,还可以以出宣传栏、办小报等更多的形式展示现代的交通工具。

活动主题二 交通海陆空

活动目标:

通过学生多途径的调查搜集资料,初步了解海陆空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以及相关知识,激发他们珍视历史、崇尚科学的热情,培养他们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动员学生收集交通工具发展的故事,如蒸汽机的发明、莱特兄弟的故事等,找一找有关原始交通工具的资料、图片等。

2、举办图片展。根据学生收集到的图片资料,布置展览。分海、陆、空交通工具,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海

以人力通过桨、橹、竹篙等工具使船舶前进。(即舟筏时代)

船舶的行进主要依靠自然风对悬挂于船桅上的篷帆的吹送作用为动力。(即帆船时代)

以机械力通过推进装置驱使船舶前进。(即轮船时代)

通过圆木滚动来拖运重物。(即人力时代)

人类以牛、马来驮物、代步。(即畜力时代)

以汽油发动机为动力的四轮汽车。(即动力交通时代)空

热气球升空。

飞艇升空。

莱特兄弟的“飞行者号”。

3、举行“小小故事会”活动。讲一讲交通工具发明、发展的故事。

4、争当“小小评论员”。分小组调查一种交通工具的变化情况,并比较它们在哪些方面作了改进。

活动主题三平安走天下

活动目标: 通过教学,学生已经意识到交通发展带的问题,就要让他们树立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识。通过设计一种交通工具,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发挥潜能,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活动过程:

1、说一说。

(1)你喜欢什么样的交通工具:(2)想像未来的交通工具应该是什么样的?你觉得交通工具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舒适、材料、动力、环保、节能、速度或其他)

(3)你设计的交通工具想要解决哪方面的交通问题?

2、分组讨论。

生1:无论铁轨是弯还是直,都由两根铁轨组成,这样不是很浪费材料吗? 生2:如果能有不会爆裂的自行车轮胎就好了。生3:船只害怕大风浪,想个什么办法好呢? 生4:我想发明夜晚司机专用的眼镜。生5:给空中的飞机加油很麻烦,如果——

3、根据你们的想像设计一种新型交通工具。可以画图,可以用文字说明,还可以用其他形式表现。再给小组设计的新型交通工具取个有特点的名字。

4、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介绍本组设计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和性能,以及为什么这样设计。大家评价哪个小组 的设计最合理、最新颖、最有创意。

5、活动延伸:

给你们小组设计的交通工具设计一条广告词,比一比谁的广告词写得好。

第五单元

祖国真大

教学目标:

1、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让学生学会看地图和地球仪,增进对祖国的认识和了解。

3、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懂得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世界的东方 教学要求:

1、知道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同时知道中国在亚洲的位置。

2、了解中国的邻国,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说说你的家张在学校的什么地方?我们的祖国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在亚洲的什么地方?

二、进行新课,学习新知。

1、地图上面找中国。

①、出示课件地图:找一找,中国在什么地方?

②、在地球仪上找一找,中国在什么地方?

2、我们的邻国。

①、在地图上找一找,与我们国家相邻的有哪一些?

②、祖国的东南西北分别与哪些国家相邻?

③、读一读小资料:p73.三、布置作业,完成练习。

在地图上量一量从乌苏里江到帕米尔高原的距离是几厘米,算一算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如果小明每天走20千米,他要走多少天? 我们的大中国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的面积、土地,中国是一个大国家。

2、初步了解祖国各地的人们的不同的习俗,以及环境气候。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1、我们这里已是早晨8:30分了,可是帕米尔高原上依旧星星闪烁,这是为什么呢?

2、板书、揭示课题。

二、学习知识,了解内容。

1、东西南北中。

①、看图,了解中国的大小。

温度

季节

„„

②、交流一下:为什么同一个国家会有这么多的不同呢?

2、好大的一个家。

①、看中国政区图。

②、了解中国的家庭成员。

③、小游戏:猜猜我是谁?

三、布置作业,完成练习。

做一做:p77

找一找,自己的家乡所在的省份的位置,并写出与你家乡相邻的省份或国家的名称。壮丽的河山 教学要求:

1、知道祖国有山脉,有平原,有盆地,也有高原、河流,还有像珍珠一样散落的湖泊。

2、了解祖国的地势地貌,激发热爱祖国的热情。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检查上节课的作业情况。

2、板书、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了解内容。

1、万水千山

①、我国的大山大河多,大河都流入大海(东方)

②、在地图上找一找我国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等。

③、读一读我国地势图诗句,p79.④、说说:黄河像什么?祖国是山多还是水多?自己的家乡在平原还是山区?

2、好山好水好地方。

①、读一读《好山好水好地方》

②、看一看图片,猜一猜:是在哪一个地方拍的图片?

③、说说自己熟悉的风景名胜。

三、布置作业,完成练习。

准备“祖国在我心中”诗朗诵,壮丽的河山 教学要求:

1、知道祖国有山脉,有平原,有盆地,也有高原、河流,还有像珍珠一样散落的湖泊。

2、了解祖国的地势地貌,激发热爱祖国的热情。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检查上节课的作业情况。

2、板书、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了解内容。

1、万水千山

①、我国的大山大河多,大河都流入大海(东方)

②、在地图上找一找我国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等。

③、读一读我国地势图诗句,p79.④、说说:黄河像什么?祖国是山多还是水多?自己的家乡在平原还是山区?

2、好山好水好地方。

①、读一读《好山好水好地方》

②、看一看图片,猜一猜:是在哪一个地方拍的图片?

③、说说自己熟悉的风景名胜。

三、布置作业,完成练习。

准备“祖国在我心中”诗朗诵,海峡两岸盼统一 教学要求:

1、知道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2、了解中国几代人的梦想,为祖国的统一作出应有的贡献。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同学进行诗朗诵。

2、板书、揭示课题。

二、进行新课,学习新知。

1、水相连 情相依。

①、说说祖国大陆和台湾之间的变迁。

②、说说为中华民族立功的英雄故事。

③、学生自己说说自己知道的保卫祖国的故事。

④、现如今海峡两岸人民盼统一的急切心情。

2、共同的心愿。

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海峡两岸节目。

②、生活中探亲的两岸人民。

三、布置作业,完成练习。

1、想一想:两岸人民相聚时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6.四年级思品下册 篇六

第一单元

1、我们的家乡在(云南)省,简称(云或滇),位于祖国的(西南地区),省级行政中心在(昆明)。北面是(),东面是(),南面是(),西面是()。我的家乡是(),位于云南省(),面积约(3293l平方公里),人口约(396)万人。包括()等民族。我国的第一大岛是(台湾岛),第二大岛是(海南岛)

2、中国的地图像一只(雄鸡),中国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车牌的第一个字代表(车辆所在省份的简称)。

3、看地图时,要先看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确定(方向),才能确定地图上某一点的方位;知道(比例尺),才能计算出地图上两个地点之间的实地距离;了解(图例),才能读懂地图上的内容。

3、我国的五种地形是(丘陵)、(山地)、(高原)、(盆地)、(平原)。贵州主要自然环境是(山地)、(高原)。我国的三大平原是指(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4、老家就是我们祖辈长期(居住)、(生活)的地方。贵州的名人有(王若飞)(邓恩铭)等。

5、(重庆市)的白帝城位于三峡的起点,有“(鱼腹城)”和“(诗城)”的称呼。李白的诗(《朝发白帝城》)就是写这里的。白帝庙里有三国人物(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的塑像。

6、四川名人你知道唐代诗人(李白)、宋代文学家(苏轼)、现代国画家(张大千)、现代作家(巴金)、现代史学家(郭沫若)、革命烈士(赵一曼)。

7、在长期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家乡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我们就是在这浓浓的(乡音)、(乡情)、(乡土文化)中成长起来。

8、虽然社会的进步已使家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家乡的(老街)和(老屋),仍在静静地诉说着家乡人过去的生活,它们是家乡宝贵的(文化遗产)。

9、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古代园林是(承德避暑山庄),天下第一关是(山海关),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被誉为(天下第一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福泉有古老的石桥(葛镜桥)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说过“北有赵州桥,南有葛镜桥”的说法。葛镜桥又名豆腐桥,相传是张三丰修建的。

10、我们贵州苗族、布依族的(蜡染)、贵州戏曲活化石(傩戏)和花灯戏等流传久远。

11、中国的传统民居代表:陕西的窑洞、福建西部客家土楼、西南苗家吊脚楼、北京的四合院、江南水乡的民居、云南的傣家竹楼都是有名的老街老屋。

12、地方特色小吃:北京---烤鸭-----、四川-酸辣粉-、南京-盐水鸭-、云南-过桥米线-、沿海地区-海鲜-、东北-小鸡炖蘑菇--。重庆的麻辣火锅。本地的特色菜有(酸汤鱼)(辣子鸡)(烤鱼)等。

13、我国有两个“天池”分别在新疆和吉林省。

14、我名家乡的名胜古迹有:石寨山古墓群遗址 曹溪寺 筇竹寺及五百罗汉 云南贡院旧址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金马碧鸡坊 零关道遗迹 元谋人遗址 滇越铁路 蒙自租界旧址等

15、家乡主要有(铁矿、锡矿、铅锌矿)等矿产资源。

第二单元

1、我们需要的所有物品,不论是农产品还是工业产品都是生产出来的。

2、来自农村,通过(种植)(饲养)(捕捞)得来的是农产品;来自工厂,通过对(原材料)加工而成的是工业品。

3、农业生产受(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因此不同地区人们耕种的农产品种类不同。生活中的农业生产多种多样,包括种植业、渔业、林业、畜牧业和副业。福泉常见的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经济作物有(油菜、烤烟、蔬菜)水果有(梨、葡萄)

5、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的特点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方式不尽相同。

6、现代化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依靠机械装备和农业技术,通过-----------、--------,利用-------进行科学种田和科学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7、农业生产为工业生产,-------、---------及-------等行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

8、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的发展,我国农民的劳动条件,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农业生产也向现代化迈进。机械装备、机械化水平和农业技术装备都是现代化农业的标志。

9、行业的分工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需求不断变化的。

10、我们的生活与-----和------是密不可分的,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许多----和-------。

11、俗话说:“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我们可以结合成小组,大家--------,共同-----、------。

12、商品的变化不断满足着人们的----------。同时也会刺激人们不断产生----------。因此,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13、劳动工具的改进,使人们的劳动效率提高,劳动强度降低。

14、《锯的故事》说明生产工具的改进来自生活,而创造来自人们对生活的观察和热爱。

15、我们的社会就像一台大机器,每个行业就像机器上的--------,各有各的用处,各个------组合在一起,-----------,机器才能正常运转。

16、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的,他们为社会做出了------,应该受到社的-----。

17、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依靠----和---,使用-------,施用-------进行精耕细作。

18、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它使农业的生产效益大大提高,--------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19、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袁隆平。

20、由于行业的不断变化,以及各种行业需求量的不断变化,人们从事的工作也会不断变化。

第三单元

1、一般是指用车、船、飞机等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

2、多种多样的交通工具有飞机、汽车、火车、轮船等。四通八达的公路网、铁路网、飞机航线、船运航线构成了现代交通体系。

3、交通运输不仅需要有交通线路,还需要有交通站点,如汽车站、火车站、机场、港口等。它们连接着不同的交通运输线,集散旅客和货物。

4、常见的运输方式有(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和(管道)运输五种。

5、我们可以从运费、(运送速度)、(运量)、运送物品的特点、运送的(距离)以及实际需要来选择运输方式。

6、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常用的运输方式还是公路运输。但是铁路运输占有重要地位。

7、为了旅途安全、愉快,人们在乘坐车船时,要提前选择好(出行方式),购买(车船票)。记住(时间)和(班次),到(车站或港口)候车,不携带(化学制剂)、(爆炸物)等危险品,注意乘务员(提示),到站后带好自己的(行李),依次下车。

8、人们利用(管道)把产油区的原油和天然气方便安全地运到其他地方。这种特殊的运输方式叫做(管道运输)。

9、人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道路的(畅通)为经济的发展插上了翅膀。

10、交通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从事()人们的辛勤劳动。良好的交通秩序需要(人们共同维护)。

11、(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让第一架动力飞机飞上了蓝天。

12、随着交通的迅速发展,(交通事故)成为社会一大公害。

13、与过去相比,现在的交通既(方便)又(快捷)。交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新生活。

12、(汽车污染)交通的一大问题,汽车污染主要是指(汽车尾气)的污染,其次是(噪声)。

13、汽车排放的污染物90%来自(汽车尾车排放),因此许多国家制订了控制(汽车污染排放)的标准。

14、(2003)年(1)月(1)日,我国第一列磁悬浮列车在上海运行。它的最高时速可达每小时(400)千米以上。

7.四年级思品复习题 篇七

一、“问题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问题教学法作为一种以问题贯穿课堂始终,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 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利于提高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 培养能力, 适应当代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1. 实施“问题教学法”是现今中考社会思品开卷考试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今中考开卷考试试题立意从以“知识为主”转向以“能力为主”。在这种情况下, 中考社会思品复习在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 更应注重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提高, 而“问题教学法”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维训练空间, 使学生能在突破基础知识的同时, 提高社会思品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 更好地适应中考形势的变化。

2. 实施“问题教学法”符合社会思品复习教学实际与学生学习心理。

现在学生在思想上对社会思品学科的不重视, 对繁杂学习内容的惧怕也使九年级社会思品复习面临着很大困难。而“问题教学法”则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既能在复习教学中避免上述矛盾的产生, 又能在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社会思品思维能力, 改进学习方法。

3. 实施“问题教学法”是提高社会思品中考复习效率的重要方法。

提高中考社会思品复习效率的本质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识记、理解、运用三大能力, 而“问题教学法”则可以在以问题作为引导的方式下把培养与提高学生这三种能力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从而使学生在充分的自主思维活动中巩固记忆, 深化理解, 学会灵活运用。

二、“问题教学法”的实施

实施“问题教学法”既符合现今九年级社会思品复习的教与学要求及中考形势的变化, 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和综合素质。下面就“问题教学法”在中考社会思品复习中的实施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1. 以问题为中心,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尽管是开卷考试, 无需大量背诵, 但社会思品复习内容的繁杂使学生在识记能力这一基础环节就出现了很大的困难, 学生往往感到社会思品知识无头绪, 在脑海中无法形成一定的框架, 无法运用知识, 造成复习较为被动。“问题教学法”则可以使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分析社会思品, 构建社会思品知识的整体结构, 从而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 提高对知识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

如在复习“改革开放、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问题设问的核心, 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 1978年、1993年、1997年、2002年分别指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举行的哪一次重大会议? (2)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依次出现了哪三个领导核心及哪三大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 (3)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什么? (4) 社会主义处于什么阶段? (5)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动力是什么? (7)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外部条件是什么? (8)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是什么? (9)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依靠力量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 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掌握本章中的重点、主要知识点, 并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 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论点的基本知识框架。

2. 以“问题教学法”突破复习重难点。

理论联系实际, 一直是中考开卷考的重难点。在现在的中考模式中, 社会思品学科的考查知识主要以学科主干知识和与社会热点问题相关的知识为主, 这是社会思品开卷考复习教学的重点。如何理解与运用这些知识则成为了教学难点。因此中考复习教学要充分地利用问题引导学生突破主干知识, 并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创设新情境, 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复习“和平与发展”时, 一方面用问题形式梳理基本知识结构, 另一方面可以联系当今国内外的时政热点, 让学生自主进行提问,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美国攻打伊拉克、全球爆发大规模反战游行、朝核六方会谈的场景, 给学生一个大的方向, 让学生提出自己所希望了解的问题。如:美国绕过联合国, 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说明了什么?全球爆发大规模的反战游行又说明了什么?当今世界的主题是什么?中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立场起到了什么作用?在当今世界, 霸权注意和强权政治有哪些新的表现?中国成功推动六方会谈表明我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是什么?经过教师的指点, 学生们自己就把提出的问题解决了。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思品复习能力, 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更关心国家大事, 并培养了分析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

3. 以“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中考社会思品复习中, 要真正使学生提高识记、理解、运用三大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思品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这就需要教师在复习时注重对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问题教学法”能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在思维的强化训练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在对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中, 坚持用两点论、重点论等思维方式全面分析评价;在对时政事件、历史事件比较的问题中, 帮助学生在复习中形成较为固定的比较方法与习惯, 同时从中得出一定的启示, 挖掘思想教育功能。如伊拉克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一个问题即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党的正确领导、稳定是大局等重要思想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分析时政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等因素的提问时, 则可以从中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社会思品的思维习惯。

4. 以“问题教学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今中考更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而问题本身的综合性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中考社会思品复习中, 以社会热点专题作为问题设计的中心, 更利于培养学生社会思品的综合能力。如以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结合各方面的知识理解党的“三个代表思想”, 就可以培养学生从党的历史、党的领导、党的重要会议、党的指导思想等问题进行综合的训练。如: (1) 中国共产党是在何时何地成立的? (2) 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从组织和思想上做了准备的是哪一次历史事件? (3) 结合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三次重要会议分析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失误中走向成熟的? (4) 90年中, 中国共产党出现了哪三代领导集体?请写出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 并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丰功伟绩。 (5) 在现代化建设中, 中国共产党如何体现“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6) 若以“党在我心中”为主题, 召开主题班会, 请你写出主题班会的活动步骤。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解答, 学生的识记、理解、综合运用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既可以以此培养学生利用各学科的不同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 又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外古今社会知识的综合能力, 更符合当前社会思品中考开卷考试的能力要求。

三、实施“问题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要真正发挥“问题教学法”的作用, 还必须在复习中注意以下几方面:

1. 基础性和层次性相结合。

在中考复习中要注意强化学生基础知识, 并进行分层教学。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针对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 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学习。

2. 逻辑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问题的设计要符合九年级学生思维的规律和心理特征, 设问要具有逻辑性, 这样才能在教学提问中真正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思想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在社会思品中考的复习中, 涉及大量的对时事政治的分析认识, 这就必然要求学生有正确的政治思想, 避免出现过分偏激的言论;不能挫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教师应用科学、合理的指导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鼓励创新思维。

4. 全面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在中考复习中, 问题教学法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增强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创新性, 在设计问题时注意设问角度的全面性、答案的开放性。

可见, 在中考社会思品复习教学中, 如能坚持以“问题教学法”进行中考社会思品复习, 则能很好地提高中考社会思品复习效率, 使教学真正适应中考改革与素质教育发展的趋势。

摘要:在中考复习中使用“问题教学法”能较好地适应当前社会思品中考开卷考试的要求。本文结合中考复习, 运用“问题教学法”, 充分立足课堂教学, 从构建知识结构、突破重难点、培养思维习惯、提高综合能力等环节着手, 着力培养学生知识应用和解题能力, 提升中考社会思品的复习效率。

关键词:中考社会思品复习,问题教学法,知识结构,思维习惯,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刘舒生.教学法大全.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3.

[3]胡学增.现代教学论基础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4]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8.思品开卷考试下之高效复习探索 篇八

关键词:思品课;开卷考试;复习策略;探讨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二十多年来,本人先后担任过十五届初中毕业班的政治教学,考试形式也经历了由闭卷到开卷的变革。我总感到,自开卷考试以来,老师的教学难度和学生的考试难度都大大增加,学生考试成绩的整体水平也比起闭卷考试时有所降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家对开卷考试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总认为开卷考试可以翻书翻资料,平时就不去认真对待:上课不认真听讲、甚至挪作它用,作业马虎了事,简直就是“抄水平”发挥,课下就更不会去认真看书复习了;另一方面,就是面对开卷考试命题的变化,同学们不知怎么去应对:觉得命题变幻莫测,灵活得很,难以把握,考试时碰运气去,不必把时间花在这门功课上。

针对以上特点,我们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切不可再象以前一样,思想上不重视,方法上机械教条了。要知道,考试前的划划背背已根本应付不了考试。那么,要让学生很好的应对开卷考试,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有什么好的办法呢?我认为除了认识态度上的转变,还有就是方法上的突破,特别要注重能力的提升。具体来说,可采取如下应对策略:

一、严守“家门”

俗话说“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开卷考试不管它的形式如何变化,试题多么开放,其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肯定是在书中的。所以,要让孩子们在开卷考试中得心应手,就必须立足于教材,同学们必须全面熟悉、领会、疏理、理解教材的基础知识,做到“内功深厚”。这样,不管试题如何“花样百出”,我们都会“心中有数”而“一一化解”。

二、关注“热门”

开卷考试试题的载体往往是国际、国内社会一年来发生的大事、要事,以及与同学自身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所以,在平时就要注意让学生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同学们通过留心身边的生活、观看电视、阅读报刊杂志等途径来用心感受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从而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有机的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开卷考试的试题作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

三、恰当“串门”

综合性是思想品德课的一大特点,为了体现这一特点,政治开卷考试命题取材就有渗透多学科知识的倾向,比如“请用史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如,通过生物学的有关生物物种濒临灭绝、草原退化、森林面积锐减来说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注意政治学科与其他相邻学科知识的关联,能用跨学科的视野整合和重组知识,培养自己发散思维,综合能力素质和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找准“窍门”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政治开卷考试的形式变化不管有多大,它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还是放在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这就要求我们不能“读死书、死读书”而应掌握举一反三的方法,另外还要适当加强训练,从中明白开放性试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对漫画、图表、材料等试题要站在题外看试题,找准命题者所要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并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感想、评论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有机结合社会实际、生活实际、整体上把握教材,适当对课本知识进行重组与整合。

五、编好目录

政治进行开卷考试,同学们手中的资料包括教科书在内往往不少于七、八本,60分钟的考试时间,显然不可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查找资料,为了让学生在考试时能有效使用资料、节省时间,我们最好根据自己的需要编写出目录索引,我们既可按知识专题来编,也可按题型来编,还可按教材体系编排,这样同学们在考试时查找资料,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大大提高答题速度和考试成绩。

六、注意审题能力和答题方法技巧的指导

通过平时的课堂和考试后的试卷讲评,对各种题型的审题、答题方法、技巧进行归纳整理。比如漫画题:这类题是通过直观生动、极富趣味和幽默感的漫画创设某种情景,从而引导学生揭寓意、析现象、谈启发、提建议、说做法等。作答时应注意:仔细观察漫画,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要揭示出漫画的真正或主要寓意,而且观察时多注意图中的说明性文字和提示性文字或话外音以及漫画的“题目”等;开动脑筋,找出教材中的哪些观点或原理与漫画的寓意相吻合或有联系;看问题,明确答题范围。

七、科学计划,合理安排,落实好备考工作的每个环节及每项工作

如:考点梳理——专题板块——热点专题——答题技巧——仿真模拟测试——资料整理——考前心理调试——考场指南。

总之,政治开卷考试符合新课改理念,成为各地首选的一种考试形式,我们如能认真对待,细细钻研,把握开卷脉搏,掌握正确的方法,抓好每个环节,提高实效,到时难题是可以攻克的,成绩也会稳步上升,我们就能决胜于书本之外。

9.苏教版五年级思品下册复习题 篇九

答:在我国我们一出生便依法享有公民权利,享有人生权和人格尊严权,享有受抚育权、受监督权,到了入学年龄依法享有受教育权。

2、在我国,公民有那些义务?( )

答:《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义务有:(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2)依法纳税的义务。(3)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4)依法服兵役的义务(5)遵守宪法法律,保守国家秘密。(6)爱护公共财产,遵守社会公德的义务。

3、吸食鸦片有哪些危害?( )

答:它会使人体力衰竭、意志消沉,骨瘦如柴,成为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的废物,直至死亡。

4、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

答:(1)扩大对华贸易(2)从中国获得大量财物。(3)抢占领土。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

10.冀教版五年级下册思品期中复习题 篇十

2. 如常生活中有很多行业都离不开农业,列举一些。

3. 答: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农业,比如棉花养蚕可以为工业织布提供原料,吃的大米面粉住房用的木头,汽车用的润滑油等都是源于农产品。

4. 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能列举出二十四节气都有哪些 什么叫农时?

5. 什么叫农业?(为什么农业具有地域性为什么农作物有很强的地域性?

6. 答:由于农作物生长的条件,如:光热水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人们只能依据不同的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就形成了各地不同的农作物。

7. 你的家乡在哪里?气候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农作物?

8. 列举一些有关农业的格言和言语。(说说土地资源从多变少和从少变多的原因。( 冬小麦和春小麦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方

9. 农业所遭受的自然灾害有哪几种?如何解决

10. 答;农业所遭受的自然灾害有:旱灾蝗灾雹灾水灾风灾和沙灾。

11.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部分地区呈蔓延之势,请你提出几点保护耕地防止沙漠化的建议。

12. 答;不乱砍乱伐。不毁林开荒。退耕还林。禁止过度放牧。禁止过度垦殖。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3. 农业是怎样出现的?(教材第页第一段)

14. 列举我国农业发展历史对世界农业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那些巨大贡献。

15. 答:种桑养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之一。四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对蚕进行饲养驯化了。

16.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种茶饮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我国素有“大豆王国”之称。大豆在我国有四五千年的种植历史。

17. 列举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教材第——无土栽培技术的优点。

18. 对待电力设施我们应该怎么做?

19. 答:电力设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服务,我们不一概破坏电力设施,我们不应该在容易触电及危险的带电设施旁边玩耍。

20. 电力工业发电有那几种?

21. 为什么说印刷术的出现引起了一场革命?(教材第页第一段第三行到段末)

22. 中国印刷术对世界闻名的贡献有哪些?(教材第页最后一段)

23. 黄河长江流域的主要石油和汽车工业有哪些?

11.思品复习课实效性的几点建议 篇十一

一、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今天距离期末考试的时间尽管不多,但初三思品备课组一定拿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复习计划,要把复习的内容具体安排到每一天、每一课中去。备课组长要具体督查本备课组成员的复习计划落实情况,复习时切忌盲目无计划或有计划不落实。

二、结合中考指要的考点,树立课标意识

作为教师,心中要有课标和中考指要的考点,课标是教学的灵魂和方向,中考指要的考点是复习的总指挥和统帅。只有在课标和中考考点的指引下,教师才能把握重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好的复习计划,适度的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增删,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起到省时省力的效果。

三、复习时要牢牢把握三个步骤

第一步:夯实基础,使学生能厚积薄发。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是目标的基础,是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编织知识网络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能力提升和持续发展的根基,而能力的发挥是对基础知识的创造性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基础知识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和理论来源。忽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复习的有效性就成了一句空话,反之,夯实了基础,学生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在夯实基础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教师要把基础知识讲活、讲透,最基本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要会背。

第二、学生理解巩固消化。教师要根据内容精心编制一些习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在编制习题时,不能对学生搞题海战术,而是自己要下题海,进行比较、归类、重组,使选题力求做到“以点带面”“以精带全”,避免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从而使复习效率低下。

第三、巧妙设限,修正学生对某些知识的错误认识。

第二步:构建知识体系,增强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复习课不是重复以往的知识,而是将过去所学的知识加以再现、提高、归纳,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因此,在复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系统、全面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归纳和重组,理清教材的脉络,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和知识体系。用学科思想把具体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从而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对所学知识作具体地迁移和灵活地运用,这样才会增强复习的有效性。

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画知识树或思维导图。教师引导学生把各单元、课、框、目的重点知识进行归纳、重组,画出知识树或思维导图,以图解的方式直观的呈现各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用图表帮助记忆,形成知识网络。使学习、记忆过程变得更轻松、更有效。

(2)图表梳理:引导学生通过图表方式整理归纳教材中的知识体系,增强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比使知识显得更直观、简约。

(3)关键字归类:按照相同的关键字,让学生制作关键字归类复习卡片。引导学生学会对知识的类比和联想,便于学生消化、吸收。

第三步:关注学生能力培养,注重思维拓展。在前两步强化基础知识落实的基础上,要提高复习的有效性,还要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思维的拓展能力、答题的规范能力,行为习惯的养成等等。

(1)注重思维的拓展:教师在精编和讲解练习的过程中,切忌把评讲课变成“批斗课或者答案的抄写课”,就题论题,只关注答案是什么,而是要注重对学生问题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答题思路,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实现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精确性、深刻性、创造性。当然,也要注意“普遍撒网”与“重点捕鱼”的辩证统一,防止只讲发散而脱离题意、满目堆砌要点的现象。

(2)注重答题能力的培养:在复习教学和练习评讲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渗透审题、解题方法和技巧,并引导学生自己反思、总结答题时的基本规范,强化规范意识。组织答案时,引导学生先审题,找出关键字,回归教材,找出与教材知识的联系点,编织答案的大要点,然后再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补充说明,将答案向深处、广处拓展。答案要点要明确,要使用学科语言,使用思想品德术语,不能像语文作文一样,使用一些修饰语言。组织答案要点要一条条写清楚。

(3)引导学习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建立错题集、在教材上做好必要的笔记、良好的书写习惯等。

12.四年级下思品反思 篇十二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包含历史的、人文的、地理的等多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这些知识和常识是促使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

上课时,我以在中国地图上找湖北省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地图。然后找介绍认识地图的方向、图例、比例尺,并在此基础上,再出示湖北省地图,在上面找荆门市,了解我市在省里的位臵,从而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然后再引导学生了解湖北省名字的来历、面积、人口民族等常识。最后以“我的邻居是谁”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知道我省与那些省市相邻,在什么方位。学生对这个环节的活动十分感兴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反思这次教学,我感受颇深,对“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品社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课前精心研究学生、潜心分析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从学生熟悉的话题寻找,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学习新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的家乡在哪里》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这样设想的,但是上完课,回过头来反思,感觉不足的地方有很多:首先是课前准备不够,特别是课件的第一张图片不清晰。虽然,我也用多种方法去搜集带有图例的政区图,但是效果还是不理想,这说明,我下的功夫还不够。其次,在了解家乡这一环节,学生汇报交流、张贴展示的时候,没有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要求,所以,整个汇报活动显得有些散乱。再次,由于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限,语言基本功也不够扎实,语言不简洁,导致了拖堂现象。

总之,由于自己钻研教材、组织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有限,恳请领导和老师们给我多多指教!

《家乡的美景 家乡的人》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及家乡名人,认识家乡的自然环境、文化、历史的展,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唤起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体会,感受家乡乃至社会的发展变化。

本课,我的设计思想是让学生分题调查,然后再在班上交流汇报。我觉得这样做,是遵照教材的设计理念的。它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好处是极多的。一是小组调查的内容通过调查、汇报印象深刻,了解更透彻。二是培养了搜集资料的能力。三在展示中学生成为舞台的主体,培养了表达的能力与自信。四是通过调查,学生会珍视身边的资源,愿意从中汲取营养。

在教学中,我通过“交流调查的结果”,“寻找家乡的美景”,“我是小导游”,“家乡的骄傲”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了解家乡的美景,知道家乡的历史,从而产生热爱家乡的感情。不足之处在于,部分学生没有准备,讲不出东西。以后,课前预习还要进一步抓落实。

《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教学反思

本课《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是这周在我组进行的一节学标课。课后,我有幸得到了本组各位老师的点评,有些优点是我没发现的,有些缺点也是我在教学中没有意识到的。下面我就本课的得失做如下整理。

这节课是在第一课认识家乡地理位臵及地形特点的基础上开展的。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并能运用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景观的故事。鉴于此,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件进行了多种感官的感染,也设计了“家乡景点竞猜”,“击鼓传花—我是小导游”两个环节,让学生在视觉的感知下、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我觉得本节课中最满意的是:1.课前备课充分,整个教学环节设计完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在倾听学生汇报时,基本能关注到学生的表现、捕捉学生言语中的信息、思维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启发和引导。3.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能认真对待课前的资料搜集。做的不好的地方在于:1.给予学生的激励性语言不丰富;2.课件有些地方的字写得太小。

《浓浓乡土情》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品德课注重的是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和提升,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在实施本课的教学中我能注意选择行之有效的育情方法,通过让学生考察和了解家乡的文化艺术,认识具有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艺术,感受家乡的可爱,激发热爱家乡之情。在开展教学时,我以“情”为线索,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了解家乡文化渊源、家乡文化节活动、家乡的手工艺品、家乡的老屋老街等,让学生在交流探究中升华情感,感受家乡文化的悠久,感受家乡人的勤劳智慧,并且可以让学生参与到道德的体验过程中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课的设计时,我尽量让每一个活动都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孩子们有话题开展探讨,有话可以表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在生活化的教学中始终处于一种较高的状态,达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在活动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再一次提升对新的教学理念的理解,再一次提升教学手段,让《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回归于生活。

《浓浓乡土情》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考察和了解家乡的文化生活、过去的老房子、饮食习俗等,认识具有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特点,感受家乡的可爱,激发热爱家乡之情。

2、探索家乡的老房子、饮食习俗及文化生活的形成与气候、地形、历史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

在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我主要分成三大部分,乡音(方言)乡土(巫山特有的美景,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戏曲、歌曲)乡情,层层递进,步步升华的处理方法。

自我反思这节课的优点有:

1.从整体脉络来看条理清晰,环节紧凑。尤其是开场听歌曲师生互动,说巫山方言学生积极性很高,开场很好,模仿力强。

2.从教学的过程和效果来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了解与掌握。

3.课堂评价语言和点拨的语言比较到位。4.课件的使用效果比较好。歌曲、图片、三峡号子的伴奏曲,发挥了它的辅助作用,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时效性。5.教师能够积极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浓浓乡土情》,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考察和了解家乡的文化生活、过去的老房子、饮食习俗等,认识具有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特点,感受家乡的可爱,激发热爱家乡之情。2.探索家乡的老房子、饮食习俗及文化生活的形成与气候、地形、历史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

在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我以家乡哈尔滨为切入点,进行教学。从哈尔滨的别称“冰城”和“东方小巴黎”这两个话题开始,根据“冰城”和“东方小巴黎”的名字的由来,让学生试分析其由于地理位臵、气候和历史原因形成。再通过分析哈尔滨人的饮食习俗以及国服“旗袍”了解其历史成因。

《浓浓乡土情》教学反思

《浓浓乡土情》一课通过让学生考察和了解家乡的文化艺术,认识具有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艺术,感受家乡的可爱,激发热爱家乡之情。我在教学中先布臵学生进行调查活动,他们分成几个考察小组,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解家乡文化中的不同方面。并通过观察家乡人们的一些生活现象(文化艺术),提出思考的问题。在课堂学习中交流本土方言,感受乡音的亲切、熟悉。再了解家乡文化渊源、家乡文化节活动、家乡的手工艺品、家乡的名人及风景名胜等。大家在交流体会忠升华情感,感受到踏一方土,饮一江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山山水水给予了我们每一个人智慧和力量。在我国,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创造,创造出了美好的生活、灿烂的文化,他们绽放的笑脸,他们唱出的歌声,都表达出了浓浓的乡土情。

《吃穿用哪里来》教学反思

常言说的好,实践出真知,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的觉得教学存在许多不足,下面简单做一下反思: 1.各知识点落地不实,不透。如:为什么不同地区产品不同,应让学生具体展开讨论,怎样受气候、地形、土壤的影响。

2.了解当地水稻种植过程时,最好放个录像,从时间上,每天从早到晚、从春到秋经历的季节来体会其艰辛。再从劳动的强度上,细致上,以及天气的然热程度上进行体会。结合父母每天一身泥土一身汗水等生活场景深入了解一粒粮食一滴滴汗爱惜粮食记心间的道理。

3.课堂氛围不农,学生的积极性的调动不好,教者自身缺乏趣味性。以后教学中多多锻炼。

《吃穿用哪里来》教学反思

常言说的好,实践出真知,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的觉得教学存在许多不足,下面简单做一下反思:

1.各知识点落地不实,不透。如:为什么不同地区产品不同,应让学生具体展开讨论,怎样受气候、地形、土壤的影响。

2.了解当地水稻种植过程时,最好放个录像,从时间上,每天从早到晚、从春到秋经历的季节来体会其艰辛。再从劳动的强度上,细致上,以及天气的然热程度上进行体会。结合父母每天一身泥土一身汗水等生活场景深入了解一粒粮食一滴滴汗爱惜粮食记心间的道理。3.课堂氛围不农,学生的积极性的调动不好,教者自身缺乏趣味性。以后教学中多多锻炼。

《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生活中物品的发展变化,以及各种产品的不断更新中,知道生产的发展是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同时对劳动工具发展变化的认识,体验人们在劳动中的不同感受,探讨人们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的原因。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课前我让学生回家调查一下自己家的电视机是否进行过更换,为什么要换。由于事先进行过调查,所以课堂上学生交流得很好。接着又让他们了解电视机的发展史,从黑白电视机、到彩色电视机、到大屏幕电视、到低辐射电视、到高清晰度电视等。让学生感受到电视机的发展变化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其他东西的变化情况,学生说出了冬天有了塑料大棚,能吃到多种蔬菜,学生用的笔,铅笔盒、书包等,还有大人用的手机、路上的汽车等等都在不断变化,这样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发展变化都是由于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从而刺激生产厂家生产出越来越先进的商品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在了解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时,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到过去用镰刀收割庄稼、又累又慢,而现在用联合收割机,又快又省力。过去是人工往锅炉加煤,现在是用电脑控制机械加煤。过去的劳动工具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而现在劳动效率高,劳动强度反而小。

最后一环节在让学生找一些类似的事例,学生又找了一些,如过去人工插秧,现在是插秧机插秧;过去是耕牛耕田地,现在是机械耕地;过去是用铁锹挖沟渠,现在是用挖土机开挖等等。

通过本课教学使我感受到品德课教学必须以儿童生活为基础让儿童通过课前调查,课上才能进行顺利交流,积极探究,深刻感悟,从而才能较好完成三维目标。

《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教学反思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成为迫切的需要。而且,他们的求知欲十分强烈,这是完成品德与社会教学任务的有利因素。四年级的学生开始有兴趣,也有能力,关注自己的一些学习能力、学习途径,从身边的一些变化中探究其变化的原因。这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有力条件。这节课我从身边最熟知的电视机向学生讲解并让学生理解商品的变化不断满足着人们的需要,同时又会刺激人们不断产生新的需求。然后再找生活中的具体事物。

《生活中的各行各业》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采用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说一说,画一画与面包生产的有关行业。尽管写出来的不太全面,就我看来,对于我们农村的小朋友来说,出去见识的机会少,看的书不多,能有这样的发挥,真的是很不错了。说的比较有条理,画画的还真是那么回事。在此基础上,再看一看书上的图示,同学们都能够一目了然了,很自然地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跟本不用老师费力去讲。看来,有些时候当老师的“懒一懒”,还真是省心省力呢!学生不必听老师的说教,在说一说,画一画的过程中,自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种课型是学生喜欢的,愿意上的,也的确培养了孩子们的交流能力,探究能力。但是由于说说画画的时间有些久了,导致后面的第二环节没有完成。时间不够用,这也是自实施“以学为主,当堂达标”以来,我们学校所有老师的困惑,特别是在等待学困生之时,感觉更是如此,还不知道如何解决才好。

《生活中的各行各业》教学反思

一、做到了在理念上努力接近“以生为本”。尽量让课堂贴近学生生活,努力寻找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运用谈话法、讨论法、探究法,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熟悉了解各行各业。感受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方便,懂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尊重他们的人格,感谢他们的劳动成果。

二、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比较流畅,先让学生了解了各行各业,然后给各行各业分类,最后了解社会各行各业分工合作而又相互联系的关系。上课如流水般哗哗哗下来了但自己没留下印象,总感觉好像有什么东西没落到实处,比较肤浅。从备课到上课感觉没有找到任何一个闪光点。更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给学生切身体会。最后一个“创建工厂”环节比较乱,准备好的小组跃跃欲试,都在准备自己的发言,没有认真听汇报交流。总体上讲没有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每一教学环节进行的很仓促,没有解决明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平均用力导致课堂没有闪光点,没有突破重难点。

四、学生的课前预习不够,对生活中各行各业的了解并不多,所以老师总在牵着孩子走。

教研室陶老师听课以后,对我执教的课提出切实、中肯、可行的意见。作为一名兼职的品德与社会老师,没有认真研究这门课的教学,认识比较肤浅。虽然设计了几个活动,比如:让孩子联系自己一天到晚的生活说说各行各业和自己生活的关系;在了解各行各业之间关系的时候,了解方便面的生产过程和怎样收看电视节目。整个过程中牵着孩子走的痕迹特别重,没有在孩子的调查、了解、探究之后进行教学,然后在课堂引导孩子梳理知识。陶老师提出,品德与社会课就是一门以生活为出发点的学科,尽量让孩子从自己身边找到各行各业,可以提前布臵作业,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自己去调查研究,把“球”抛给学生,比如让学生采访爸爸妈妈和周围的人们,他们都在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他们怎样努力干好自己的工作的?哪些行业和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会怎样等?

了解方便面的生产过程以及怎样收看电视节目的环节,直接出示图片让学生看,有点塞给学生的感觉,最好让学生自己事先了解方便面的生产过程,收看电视节目单,需要哪些工作人员付出怎样的辛苦?孩子事先查资料,引导孩子自己交流发现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孩子好奇心、探究性趣,更能体现以生为本。

在给各行各业分类时,在了解社会上有哪些不同行业之后给孩子留下时间自己分类,不要强加给学生。《多种多样的交通运输方式》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对交通运输、交通工具和交通运输设施以及交通运输方式也许并不陌生,但都是一些感性的认识,对于具体情况了解的并是不是很清楚。本课教材的文本取向旨在让孩子了解生活中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体会日常生活中人与交通的关系,并知道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在课中,我问学生我们牟平的交通工具有哪些?竟然有学生说有马车,其实马车现在根本看不见了。我们这的交通工具主要有汽车、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

《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教学反思

今天,常胜中心校的领导和老师到我校听课。第四节课听了我的品德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及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初步学习合理的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整节课,我侧重以以下几方面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我用了迹语,猜交通运输工具的方式引入新课,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交通运输工具和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联系生活实际

以学生生活为主线。引导思考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探讨,在学生认识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特点后进行实践演练做个聪明的货主,如:从面包厂把面包送到商店()等,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选择运输方式的实际能力。

三、关注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我在让学生认识不同交通工具的特点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速度、运量、运费等方面考虑填制表格,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判断、综合、表达能力。

本节课上完后,我觉得特别不满意,本节课的重点就是了解多种运输方式的特点。课前我只让学生好好预习一下新课,书中也没有概括出特点,我开始以为,学生们尽管对飞机、轮船不太熟悉,没有坐过,但通过看电视,平时资料的积累,应该会很轻松地找出这些运输方式的特点,可在合作中我就发现了,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在填表时争论得很厉害,汇报时占用时间较多,颇有争议。最后,只好我给了同学们一个准确的答案,比较了四种运输方式的速度、运量、运费,这在备课时,我的确没有想到的,因为这部分占时较多,在比较2003年、2007年、2012年春运客运量时,没有很好展开,交通运输集散地也没能完成,如果不是他们听课,我可能会分二课时完成,时间会充裕些。

上一篇:日记的作文下一篇:中考阅读理解:记叙文、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