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课前预习应该怎么做?

2024-12-15

关于高中课前预习应该怎么做?(精选3篇)

1.关于高中课前预习应该怎么做? 篇一

一、高中化学的特点:

1.概念抽象

例如必修1第一章《物质的量在化学中的应用》,其中的概念一个接一个,有的同学可能因概念多不好理解而一时不能适应,这是大家进入高中所面临的挑战;第二章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既抽象,理论性又较强,学习起来也困难。

2.进度快,反应方程式复杂

进入高中以后,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难度显著增加。由于进度的加快,化学方程式的增多,且多数化学反应规律在初中掌握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变化发展,这在理解和掌握上都增大了难度,如果不及时消化,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相当被动。

3.深,联系广

如物质的量使微观与宏观联系起来,渗透在高中教材的各个章节,对整个中学化学计算起着奠基的作用。

二、课前预习的方法:

1.章略节详法:

这种方法是指在学习新的一章内容时,先泛泛地浏览整章大概内容;在学习到每节具体内容时,再比较详细地进行预习。

虽然是笼统地掌握了整章的内容框架,但在预习和学习每节的内容时,却能更好地把握重点和知识联系。

具体步骤是:首先粗读这一章的内容,把握整体,然后找出这一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理出头绪,想一想每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难点和疑点应该如何掌握,如何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理解;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行不行,哪些知识是记忆性的,哪些知识是看不明白的,等等。

这样,就为上课时搞清搞懂、掌握、记忆所学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前后相连法:

在我们的教材中,知识是相通的,每章中的各节知识都是有联系的,我们在预习某一部分内容时,看一看或想一想前面所学的内容,然后大略地翻一翻后面所要学的内容,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由已知知识推测未知知识,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3.习题试解法:

习题试解法是指在预习完教材之后,马上看一看课后的练习题,然后对照教材进行试解,这样在试解过程中,就会检验出预习的情况,是懂了还是不懂。

2.小学五年级数学应该怎么预习 篇二

(1)原来学过了或是已经从生活中知道了哪些相关的旧知识?

(2)本例题与原来的旧知识比较,新在什么地方?

(2)怎样用原来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吗?

2、再读例题的解答过程,思考并解决:

(1)课本中是如何利用旧知来解决新问题的?

(2)我的方法与课本上的方法有何异同点?

(3)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点是什么?

(4)解决此类问题要注意什么?

3、试做课后练习,然后把通过预习已经知道或是学会了的内容做上记号,把还不会或是不懂的内容加上问号。

3.小学生预习习惯应该怎么培养 篇三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学生不会预习,只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数学。大量事实表明,一个会预习并养成良好预习学习习惯的学生,一定是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教给小学生预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数学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尤其是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即将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他们将来能否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预习能力如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提倡数学预习,重视培养数学预习习惯。

1、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预习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把竞争意识引入到预习活动中,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当小老师汇报自己的预习成果,谁说的大家能听懂,谁能回答大家在预习中的疑问谁就是今天的小老师。

一方面学生通过预习有了思想准备,能够较快的掌握方法,教师适时的鼓励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另一方面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变被动接受为对知识的探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逐步将视野扩展到教材以外探索新知。教师要坚持布置预习性作业。在每一节课上完后,不仅要布置本节课的巩固性作业,还要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由于数学课不像语文课可以有固定的预习内容,我想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决定给学生布置预习的任务,督促学生养成预习习惯,使学生能做到有效预习,且做到经常化。

2、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要明确提出预习的目的要求,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本课内容,获得整体印象和感受。要求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工具书先粗读教材,边读边圈、点、画,大体搞懂教材内容,在阅读过程中有疑问自己可以查找资料或同学间互相交流合作,再精读教材对书上的数学概念、法则等在自己预习时理清思路,和以前学习的知识形成网络,确定今天学习的重点。

3、教师要通过与例题相仿或高于例题的题目质疑、提问等形式,检测预习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应仅仅着眼于新知的“是什么”,而应着眼于学生真正去理解新知的“为什么”,要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深入研究新知中蕴含的本质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把教材变成学材,帮助学生经过一些中间过程,挖掘教材的空白处或抓住知识的发展点,引导学生思考有无新的发现,有无更好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给提问的方法,培养小学生养成好问的习惯

新教材主张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基本上都很一致,思维层次不是很高。寻找其根源,一是不敢问,二是不会问,当然也有教师不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机会等因素。为了促进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做到:

1、努力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敢于向老师发问,并保护学生好问的积极性。

2、努力安排好学生发问的时间,课堂上固然要考虑留有学生发问的时间,课后也要像为学生提供随时发问或定期发问的时间和机会。

3、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有问题可问。问题一般在这样几处寻找:

一是在知识的来源上找。如果对某个知识是在什么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或派生而来的,或者说与什么旧知识相关搞不清,那就应该发问。如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不知道比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相关,那就是新旧知识关系搞不清的问题。

二是在知识怎么样上找。如果对某一事物究竟具有哪些特征,说不出或说的不完整,那也应该发问。

三是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找,如果对某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搞不清,或说不出理由来,同样应该发问。

四是在知识的“归类或分类”上找,如果对知识不会归类整理,分不清类型,而把知识看成是一盘散沙似的孤立个体,也同样应该发问。

五是在知识的应用上找,如果学了某一知识不了解它的作用,也一样应该发问。除了上述五点,当然还有其他。如果在小学生头脑中不断产生问号,不断解决问号,这样学得既主动积极,有生动活泼,成绩一定会大幅度上升。尤其是后进生,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有办法打开他们的嘴巴,让他们积极地问起来,那就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就不愁教学质量上不去。

三、教给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小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

学习数学,学生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首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掌握与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的基本方法,并在教学活动中进行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就一定能够促使学生初步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

其次我们要加强思维能力训练。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时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只有让小学生眼、耳、手、口、脑都用起来“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思维能力才得以充分的训练。二要注意强化变式思考,变是数学的一大特点,对于某一问题,多想改变题设,结论将如何?改变结论,题设又将如何?在变中求活,在变中找方法。三是比较归纳。

每一个数学知识就象一滴水,只有将每一滴水汇集起来,才可以变成浩瀚的大海。也只有系统化的数学知识,才是最有用的知识。数学的科学系统性强,逻辑严密,来不得半点马虎,在数学教学中和学生作业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习惯。培养他们及时检验、自觉订正的习惯。我们可以开展“免检作业”等活动来培养小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等。

上一篇:第二节《海燕》下一篇: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