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伦对现代教学改革的启示论文

2025-01-19

建构主义学习理伦对现代教学改革的启示论文(共9篇)

1.建构主义学习理伦对现代教学改革的启示论文 篇一

一、关于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是关于人“如何理解”和“如何知道”的哲学观和认识论。把建构主义思想和人的学习活动联系起来, 并对一语习得和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首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荷兰尼密根大学对持有不同学习观 (再现学习观、建构学习观和应用学习观) 的学习者进行了实验, 结果显示建构性学习者能在三种学习 (表面学习、深入学习和具体学习) 的结果上表现出最佳成绩。因此, “建构型学习最符合学习的本质, 最有利于开发人脑的潜能”。其主要内容,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建构性的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 每一次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在学习中学习者必须将新信息与其他信息关联起来, 在保持简单信息的同时, 理解复杂信息。建构主义强调, 学习者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 而是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 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 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2. 目标指引的学习

建构主义的学习是目标定向的, 因为只有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达到所期望的结果时, 学习才可以说是成功的。但建构主义学习中的目标指引不是从外部、由他人强加的, 而是形成于学习过程的内部, 由学习者自觉确定的。在建构主义学习中, 学习目标对学习者的学习起着整体导向的作用。因此, 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应鼓励学习者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并评定自己在达到目标过程中获得的进步。

3. 情境中的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一个与情境紧密联系的自主操作活动。情境创设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学习发生的情境应是反映学习任务的真实情境。在这个真实的情境中, 学习者的知识背景构成和多元记忆表征方式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建构主义强调情境中的学习应关注各种知识表征 (语义的、情节的和动作的) 之间的联系, 同时使知识、记忆表征和多元化的情境相关联。

4. 社会性的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的过程是以人的经验为导向的。也就是说, 每个人对现实世界的理解都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 这就可能出现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千差万别。因此, 只有通过“社会协商”, 即生生或师生之间的讨论来达到认识上的一致。尽管对知识的理解是个人化的, 无法共享, 但可以交流。通过交流, 学习者可以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在知识理解方面的差别, 检验和修正自己的理解。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应在合作、讨论和交流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 提倡生生和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

综上所述, 建构主义学习观是以人为本的学习观, 注重学习者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经验, 强调教师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重视学习情境和生生及师生之间的合作。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本文以英语课程为例, 说明建构主义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英语这门课程长期以来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理论性太强、内容枯燥乏味、术语多并且难记, 而且, 教学方法依然停留在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填鸭式”教学, 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越来越低, 课堂效果越来越差。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要以科学的学习观为导向, 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为此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观为导向, 对英语堂教学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 情境化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 人是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和建构者, 这种建构是在一定情境下与他人 (教师、同学) 的互动之中完成的。换言之, 知识的建构是通过学习者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建立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 尽可能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 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资源创立模拟的真实情境,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们可以把含有违背会话原则所产生的会话含义的影视作品制作成clips, 例如, 在美国家喻户晓的电视连续剧Friends中有这样一个对白:Monica:How did Jimmy do his history exam?Chandler:Oh, not at all well, they asked him things that happened before the poor boy was born.在这个对白中, Chandler的回答显然违背了量准则的第二条原则, 即不要提供过量的信息。本来, 他只需回答“not at all well”, Monica就明白Jimmy的考试情况了。Chandler后来补充的话里就产生了含义, 这个含义就是不要责怪Jimmy, 因为考的都是他出生前的事情。这样的clips为学生提供了最真实的语言输入, 同时也帮助学生积极建构会话含义这个概念, 使他们对会话原则及其准则有更深的理解

2. 交互式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 学习者对意义的主动建构离不开与他人的相互合作, 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跟教师和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 在相互协作中建构更加准确的语言意义。这就意味着在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 我们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小组活动,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小组活动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然后把教材中某一个章节要讲的内容布置给各个小组, 要求他们共同完成课件。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英语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课件内容可以选择英语教材的任何一个章节, 当然, 从教学进度来说, 最好是与教师所讲的前一部分衔接起来。

3. 设问式教学

“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学习和教学方式, 主张在问题的情境下进行学习, 这样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因为问题是思维的开始, 也是一种学习目标, 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 学习者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语言学课程开设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及科研意识, 实现这样的目的需要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而且问题的设计应围绕所学章节的主题。比如在学习第二章时, 我们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honetics and phonology.Why cannot allophones distinguish meaning in English?What is 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etc.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涉及相关问题的文章, 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 推动他们自主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和积累知识。

4. 反思性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 人们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认识客观世界, 所以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 不是单纯地复制与同化, 而是在学习活动中进行知识构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过程, 而且是对该过程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的元认知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指导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 认清自己的学习特点, 明确学习目标。这样的反思性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调控、自我管理和自我修正的能力。比如当各个小组在课堂上展示完所制作的课件之后, 老师可以先让小组之间依据下面的表格进行互评。

然后老师公布对各个小组的评价结果, 并做出点评。通过这样的互评和点评活动, 使各个小组及成员对自己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及学习策略进行充分的反思和评估, 并思考和完善自己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和行动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情境性及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建构性, 为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英语课堂教学、探索英语教学规律、改革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观启示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创设情境, 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并及时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参考文献

[1]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外国教育资料, 1999 (1) .

2.建构主义学习观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篇二

一、关于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是关于人“如何理解”和“如何知道”的哲学观和认识论。把建构主义思想和人的学习活动联系起来,并对一语习得和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首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荷兰尼密根大学对持有不同学习观(再现学习观、建构学习观和应用学习观)的学习者进行了实验,结果显示建构性学习者能在三种学习(表面学习、深入学习和具体学习)的结果上表现出最佳成绩。因此,“建构型学习最符合学习的本质,最有利于开发人脑的潜能”。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建构性的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每一次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在学习中学习者必须将新信息与其他信息关联起来,在保持简单信息的同时,理解复杂信息。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而是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2.目标指引的学习

建构主义的学习是目标定向的,因为只有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达到所期望的结果时,学习才可以说是成功的。但建构主义学习中的目标指引不是从外部、由他人强加的,而是形成于学习过程的内部,由学习者自觉确定的。在建构主义学习中,学习目标对学习者的学习起着整体导向的作用。因此,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应鼓励学习者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并评定自己在达到目标过程中获得的进步。

3.情境中的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与情境紧密联系的自主操作活动。情境创设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学习发生的情境应是反映学习任务的真实情境。在这个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的知识背景构成和多元记忆表征方式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建构主义强调情境中的学习应关注各种知识表征(语义的、情节的和动作的)之间的联系,同时使知识、记忆表征和多元化的情境相关联。

4.社会性的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以人的经验为导向的。也就是说,每个人对现实世界的理解都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这就可能出现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千差万别。因此,只有通过“社会协商”,即生生或师生之间的讨论来达到认识上的一致。尽管对知识的理解是个人化的,无法共享,但可以交流。通过交流,学习者可以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在知识理解方面的差别,检验和修正自己的理解。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应在合作、讨论和交流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提倡生生和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学习观是以人为本的学习观,注重学习者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经验,强调教师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重视学习情境和生生及师生之间的合作。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本文以英语课程为例,说明建构主义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英语这门课程长期以来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理论性太强、内容枯燥乏味、术语多并且难记,而且,教学方法依然停留在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越来越低,课堂效果越来越差。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要以科学的学习观为导向,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为此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观为导向,对英语堂教学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情境化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人是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和建构者,这种建构是在一定情境下与他人(教师、同学)的互动之中完成的。换言之,知识的建构是通过学习者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建立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资源创立模拟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们可以把含有违背会话原则所产生的会话含义的影视作品制作成clips,例如,在美国家喻户晓的电视连续剧Friends中有这样一个对白:Monica:How did Jimmy do his history exam?Chandler:Oh,not at all well,they asked him things that happened before the poor boy was born.在这个对白中,Chandler的回答显然违背了量准则的第二条原则,即不要提供过量的信息。本来,他只需回答“not at all well”,Monica就明白Jimmy的考试情况了。Chandler后来补充的话里就产生了含义,这个含义就是不要责怪Jimmy,因为考的都是他出生前的事情。这样的clips为学生提供了最真实的语言输入,同时也帮助学生积极建构会话含义这个概念,使他们对会话原则及其准则有更深的理解

2.交互式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者对意义的主动建构离不开与他人的相互合作,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跟教师和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在相互协作中建构更加准确的语言意义。这就意味着在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小组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小组活动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然后把教材中某一个章节要讲的内容布置给各个小组,要求他们共同完成课件。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英语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课件内容可以选择英语教材的任何一个章节,当然,从教学进度来说,最好是与教师所讲的前一部分衔接起来。

3.设问式教学

“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学习和教学方式,主张在问题的情境下进行学习,这样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因为问题是思维的开始,也是一种学习目标,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学习者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语言学课程开设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及科研意识,实现这样的目的需要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而且问题的设计应围绕所学章节的主题。比如在学习第二章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honetics and phonology.Why cannot allophones distinguish meaning in English?What is 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 etc.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涉及相关问题的文章,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推动他们自主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和积累知识。

4.反思性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人们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认识客观世界,所以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不是单纯地复制与同化,而是在学习活动中进行知识构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过程,而且是对该过程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的元认知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认清自己的学习特点,明确学习目标。这样的反思性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调控、自我管理和自我修正的能力。比如当各个小组在课堂上展示完所制作的课件之后,老师可以先让小组之间依据下面的表格进行互评。

然后老师公布对各个小组的评价结果,并做出点评。通过这样的互评和点评活动,使各个小组及成员对自己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及学习策略进行充分的反思和评估,并思考和完善自己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和行动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情境性及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建构性,为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英语课堂教学、探索英语教学规律、改革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观启示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并及时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参考文献

[1] 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外国教育资料,1999(1).

3.建构主义学习理伦对现代教学改革的启示论文 篇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它的雏形当属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 (Piaget, J.) 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2], 随后在维果斯基、布鲁纳等诸多专家和学者的不断努力下, 这一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 比较全面而客观地揭示了学习者的认知规律[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学习者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 通过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信息资源, 以协作会话的形式, 积极主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在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下, 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学生在学习中凭借自身的经验理解新知识, 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完善新知识。这种新型理论的提出给传统教学观念带来了冲击, 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教育革命, 其影响日益扩大。

二、服装专业基础课教学的现状

服装专业基础课是为服装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 它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既有其学科的特殊性, 又有很强的与专业课紧密相连的基础性。目前作者所在学校服装专业基础课在教师教学方面存在如下问题:首先, 由于专业基础课大部分是纯理论教学, 教师大都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主角,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学习积极性不高。其次, 在教学内容上, 学科的前沿知识引入较少, 讲授的部分内容甚至缺乏实用性, 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及职业能力的培养起不到支撑作用。最后, 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 虽然大部分教师都能使用多媒体教学, 但也只是把原来板书的内容搬到电脑上展示出来, 没有发挥其活跃课堂的真正功效。

三、教学改革的启示

服装专业基础课程多开设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或是第二学年的上半学期, 课程学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相关技能课程学习的兴趣及信心。为了丰富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能力, 达到开设专业基础课的真正目的, 下面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提出服装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

1. 充分利用第一堂课, 培养专业兴趣。

绪论在一门课的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导向作用[4], 绪论课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该门课程或者相关课程的积极性, 对专业基础课而言更是如此, 因为专业基础课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专业术语繁多, 不容易引起初学者的兴趣。所以,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要充分重视第一堂课的教学, 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5]。比如第一堂课可以主讲该课程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 例如对于《服装材料学》这门课的绪论而言, 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让学生对他们在各个季节应该穿什么样面料的衣服最舒适展开讨论。这样贴近生活的例子, 既能讨论得热烈又与专业教育相关。只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所学课程是有用的、有趣的, 学生自然就会重视该门课程, 激发学习积极性。

2. 根据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是注重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育, 因此教师选择的教材, 必须突出“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 应具备基础性、针对性、先进性。同时, 讲授的内容不必照本宣科, 可以选择与企业应用相关的知识作为主讲内容, 一些陈旧的知识可以课后自习, 让学生切实学了就有用, 学了就会用, 学了就实用。此外, 专业课基础课涉及的内容较多, 仅仅局限于教材学生是不能透彻地消化吸收的, 教师应为学生选择较实用的参考书辅助他们学习。

3. 以学生为中心,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情境和协作学习对知识建构的重要作用。目前, 学者们总结出的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抛锚式教学、随机式教学和支架式教学这三种[6], 并且已经在某些领域进行了具体教学研究, 证实了他们的可行性[7]。教师可根据专业基础课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比如, 抛锚式教学法主张学习应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生, 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 教学过程要与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相类似。例如, 在黎春玲主编的《服装专业英语》教材的Unit Six PartⅠ单元学习中就可以采用此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主题内容, 在具体教学中, 全班模拟服装用具商店服务员, 以小组为单位, 分别介绍所售的各种服装工具的功能, 最终教师对每组点评, 全班评选出列举工具最详细、阐述功能最准确的团队。这样就将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与实际生活情境结合起来, 将生活引入课堂, 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在小组合作中, 虽然每个人的外语基础有差异, 但通过讨论、查阅资料, 不断更新提高原有单词储备量, 再经过教师的点评, 更加准确地理解并记住了各种服装工具的专有名词, 这样不仅学习了英语知识, 而且锻炼了口语能力。

4. 为了教学效果, 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借助声、像、图、文等形式, 形成视觉和听觉的反应, 变抽象为形象, 变模糊为直观, 既可以使学生形象地体会教学内容, 又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趣味性, 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上述所提的专业英语教材中, 讲解Unit Six PartⅡ的时候, 就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具体的设计图片来讲解, 让学生对抽象的设计原理有了形象的认识。再如, 在《服装材料学》课程中讲述梭织和针织机的工作原理, 也可以通过FLASH动画加以模拟, 使得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充满愉悦和趣味。此外, 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 选择合适的实物在课堂展示,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学校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实训室还可以成为第二课堂, 利用这些资源拓展知识面, 辅助课堂教学, 让这种多元化的学习变得轻松快乐, 教学效果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5. 提高教学艺术, 注重个人能力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为了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的能力要求就变得更高了。由于每位学生的社会经验和认知能力存在差异, 教师应灵活制订教学目标, 有针对性地合理组织教学, 发掘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丰富课堂教学, 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全面熟悉教学内容, 熟练掌握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 各方积累教学案例, 尽可能多地在企业和社会中锻炼, 增强自身科研和教学的能力, 提升个人魅力。

四、总结

随着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职业能力”的教育成为了重点。而恰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这对服装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带来了新的契机。作为教师, 探索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方法, 不仅有利于推动服装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而且有利于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

摘要:服装专业基础课程在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其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本论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提出几点服装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意见。

关键词:建构主义,专业基础课,服装专业

参考文献

[1]宋宏.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多媒体外语教学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35) .

[2]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 等,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15.

[3]邓学明.从前概念到建构观——浅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D].广西师范大学, 2003.

[4]尤玉如, 等.专业基础课中的专业教育和专业兴趣培养[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09, 21 (2) .

[5]张伟.提高大学专业课教学效果探讨[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9, (24) .

[6]周平儒.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J].雅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1, 15 (2) .

4.建构主义学习理伦对现代教学改革的启示论文 篇四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大学本科教育 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念认为:知识不是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由学生自己来建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教学设计的中心,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很多大学开始进行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策略、变革教学方式,使之更适合当今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出的一些理念,对当今大学本科教育的改革是有普适的指导意义的。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观与大学本科教育

建构主义强调的是知识的情境性与动态性。它认为知识是一种解释或者假说,而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表征。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具体情景来进行再创造。不同的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或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会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

大学是一个小文化圈,大学里言论自由,一所学校可能存在几家不同的思想或言论。大学的知识丰富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选修课程。大学的课堂有更多的活动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索,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学观点也会产生不同的见解。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很好的体现了大学本科教育的这一特点。大学本科教育应该遵循建构主义的这一理念,尊重学生的自主观点,给学生更多自己动手探索并形成自己认识的空间,进一步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大繁荣,提高大学本科教育的质量。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观与大学本科教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强调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形成了丰富的且属于自己的经验,教师不应无视这些经验,而应当以这些经验作为知识的生长点,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在这种学生观指导下,大学应开设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选修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设置创新活动小组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协作学习,并在活动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问题,推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课程设置的丰富多样性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观与大学本科教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教师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种对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是不能由他人替代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具有三个特点:(1)知识建构的主动性。当面对新的信息时,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理解。(2)学习的互动性。学习任务是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讨论交流、共同分享并使用学习资源完成的。(3)学习的情境性。知识并不是脱离活动情境而独立、抽象的存在,通过实际情景中的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理解,因而,教学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大学本科教育应要求学生以自己特有的形式进行学习。教师需要认识到: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主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搜集资料,由被动接受灌输知识的角色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本科教育的指导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教师选取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现实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通过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自主探索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积极学习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在课堂中启发学生积极探索

传统的教学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主体性。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师不仅是去教学生学,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教师不是只把教学内容解释清楚就足够了,而是要多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探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教师充当“助产婆”的角色,使学生养成参与意识,积极的去归纳、去探索。

(三)组织学习的协作性、互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协作学习策略是个体认知策略群体分工化的结果,大学本科教育的课堂中教师应多开展讨论与交流的活动课程,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并对其进程进行引导使之向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评价。

(四)教师应明确教育工作者的立足点

教师应当转换角色地位,使学生承担更多管理自己的学习机会,学生成为课堂中的学习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维持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引导和教育,使学生在大学中完成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并解决问题的心理建树。

五、结束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很多方面对大学本科教育有启示与指导作用。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教学设计应围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并结合学习环境来进行,以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探究性、创造性,切实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

【参考文献】

[1]余杜.建构主义理论在英语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启示[J].外语教学,2012(6).

[2]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5.建构主义学习理伦对现代教学改革的启示论文 篇五

一、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1966)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皮亚杰(1972)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这一角度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提出了认知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观点。这也是建构主义观点的核心所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如Vgotsky,1978)第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认知和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第二,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情境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与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相联系的,是对真实情境的一种体验。学习者只有在真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社会性交互作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才能积极有效地建构知识,重组原有的知识结构。第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协作学习”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强调师生之间的协作交流以及学生和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第四,建构主义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资源,鼓励学习者主动探究并完成意义建构,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

在总结并批判地继承不同认知学派的教学理论基础之上,建构主义学派提出了自己的教学理论。

1.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一一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何克抗1998)。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由教师指导的一种建构活动,具有特殊的社会建构的一面,不是独立的个人行为,是学习共同体(Community of practice)行为。当然,学习者个体有其独特性,但任何学习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文化整体的大环境。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互相依存又互相促进的辨证关系。学习者通过习得社会的规约而发现规则,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是:

(1)主导作用,导向作用、组织者。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据可依、有理可循,教师要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褒奖、启发,并适时地鼓励学生,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有能力从各种范式中揭示隐藏在其背后的思想方法,变具体为抽象,再变抽象为可知、可学、可用的方法。

(2)发现者。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教师既要备课,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首先应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不断增强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与能力,享受学习进步的乐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和纠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不断提高水平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

(3)中介者(intermediary)。教师是整个教育链中的重要一环,他(她)既要把最新的学习方法和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所以,教师既重守成,又要注重创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自觉能动地贯彻总的教育思想,实现教育目标。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与传统教学观的区别

1.教学理念不同

传统教学方式以“教”为主,属于“教师灌输式”。知识被看作是一成不变的,由教师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学生机械地、被动地接受,没有发挥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法认为,教学是一种按既定步骤进行的固定程序,教学效果也是完全可以预期的,具有很强的重复性;学生的意识被看成是“一张白纸”和“一面镜子”,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等待教师用理性的结论把“空桶”装满或把美丽的图画印到纸上。但是,与传统教学观相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学习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建构学习活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已有的知识、认知风格、学习态度、信心、动机、观念等)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每一项新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直接相关,是动态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2.教学目的不同

传统教学观的目的不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分析他们所观察到的事物,而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当然,传统教学观也有其合理之处。例如,学习者开始接触一个全新的领域时,教师能提供一个结构完整的学习环境,这对初学者来说是有利的。但是,弊端在于,传统教学法的机械性限制了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指出,要努力创造一种学习环境,在这一环境中,学习者能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从而积极学习。所谓积极学习,是指学习者主动与周围沟通,获得自己对事物的见解,采取灵活机动的学习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观承认由于个人经历的不同,每个人对于客观事物的理解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它主张学习者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结合个人先前的经历和已有的知识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进行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得以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什么是理想的学习环境等等,并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形成了行之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这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给教学实践提出了指导性的启示。

1.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创造性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生和老师的双重性应同时并重,即重视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也要充分调动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或者“多边活动”;正视“知识传授——强化——记忆”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人才培养的利弊,并要保证教育方针的贯彻、教学理论的采用、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学方法的设计、教材的选定等都有利于师生发挥积极性、调动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2.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习环境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情景”、“合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Jonassen,199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在一定的情景中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所学内容的建构。英语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景的创设。因此,对社会文化背景大环境下的教学小环境,即学习环境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做到尽可能的情景化。与此同时,这对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将理论与教学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3.注重培养创新思维与原认知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不仅让学生认识世界,而且培养学生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具有辩证法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原认知能力,使之视学习为自觉的意识和自觉的行动,这才是教育的基本目标。

21世纪的英语教育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上,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行性策略。建构主义教学观反映出外语教学的目标与功能的转变,体现了外语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型学习为发现型学习、变陈述性语言知识的传授为程序性语言知识的传授。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与“与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为21世纪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对我国外语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6.建构主义学习理伦对现代教学改革的启示论文 篇六

由于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当代高考制度的限制, 多数教师迫于学生分数以及学校、家长的压力, 更看中学生的笔答能力, 认为学生不用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 只要会设计实验就可以了。实验教学被当成一种口头讲授, 实验器材被当成了摆设, 实验室变成了一个空壳子。在新课程改革侧重能力培养的背景下, 大多数教师仍用“讲实验”来代替“做实验”, 不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从而导致当前生物实验的现状———重知识、结果;轻能力、过程。即便组织学生去实验室做实验, 也是以模仿为主, 首先由教师讲解实验步骤, 学生按照老师的讲解机械地进行操做, 教学形式单一且枯燥。生物实验变成了验证结论的过程, 不但没有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反而让学生越来越轻视生物实验的地位, 甚至厌烦这种听枯燥讲解、做机械实验的教学模式。

据调查, 学生对生物实验具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但是在实验课上却不能端正态度, 积极思考问题, 去解决自己的疑惑, 主要是因为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已形成了一种中国式的学习方法, 习惯了依赖教师的讲解, 而疲于主动探究。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可以正常进行, 由于生物课时少, 高考任务重, 再加上实验材料的限制, 学生只需要明确原理、记住结论即可, 从而导致了学生“重接受学习, 轻探究学习”的现状。

二、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上世纪80年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兴起, 该理论的先导是著名的教育学家皮亚杰 (J.Piaget) 。他提出了发生认识论, 即孩子在建构属于他的世界模式时, 会出现不同的认识阶段。他认为知识是在主体与客体发生相互作用之后建构起来的, 既不完全由主体决定, 也不完全由客体决定。从新旧经验方面来讲, 也存在着相互作用。一方面, 原来的经验是新经验的基础;另一方面, 新经验的获得又会改变原有的经验, 使它趋于更加丰富甚至改造。在皮亚杰的基础上, 维果斯基又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 在儿童的发展历程中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实际的发展水平, 即个体所形成的心理机能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 即在他人的指导下可以达到的新的认识水平。由前者发展到后者经过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揭示了学生具有一定的发展潜能。教育的创新不在于强化已完成的过程, 而在于未形成的状态, 注重潜能的开发。他还强调学习的环境, 提出具体的社会背景在一定条件下对个体进行知识的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流派众多, 各有各的观点, 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知识的构建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完成的;新的知识经验是由原有的知识经验产生的;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成为了教学中的主体, 教师也摆脱“灌输者”的称号, 而变成了指导者、合作者。

三、建构主义视角下生物实验教学启示

1.创设学习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经久不变的, 他只是依托于具体环境而存在的。当历史环境发生变化时, 知识也会紧跟着发生改变, 形成新的定义。更重要的是, “新的知识在呈现之前, 个体对其是毫不知情的, 甚至会有拒绝、排斥的心理。因此不能采用‘接受权威’的模式强迫学生接受, 要遵循学生的认知方式, 让学生自己来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因此, 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改变单纯的“教师讲, 学生听”的教学方法, 从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出发, 创设情境, 启发学生思考。优秀教师孙春成说过, “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 不会提问的教师不是教学好的教师”。最直接有效的创设情境的方法就是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问题,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开拓学生的思路,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又会引发其他一系列的问题, 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 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 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是学生新接触的两个试剂, 配制他们所需的溶液又非常相似, 是常考但学生又特别容易弄混的一个知识点。为了让学生能轻松地掌握该知识点, 教师可以创设以下教学情境, 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师:检测苹果中的还原糖可以用什么试剂?生:斐林试剂。

师:配制斐林试剂需要哪两种溶液呢?生:0.1g/ml的Na OH溶液和0.05g/ml的Cu SO4溶液。

师:是如何配制的?

生:等量混合均匀后注入。

师:第二个问题, 检测蛋白质可以用什么试剂?生:双缩脲试剂。

师:双缩脲的配制需要什么溶液?

生:0.1g/ml的Na OH溶液和0.01g/ml的Cu SO4溶液。

师:如何配置双缩脲试剂呢?

生:先加0.1g/ml的Na OH溶液1ml, 再加0.01g/ml的Cu SO4溶液4滴, 摇匀。

师: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在配制时有哪些异同呢?

生:所用到的溶液相同, 但是溶液的浓度不同。

师:配制的过程相同吗?

生:不同。滴加的顺序和用量也不同。

师:这是为什么呢?有什么原理?

斐林试剂的实质是现配制的Cu (OH) 2溶液, 因而需要甲乙两个溶液等量混合, 然后在50~65℃温水浴加热条件下, 还原糖中的醛基 (—CHO) , 将Cu (OH) 2中的Cu2+还原成Cu+, 从而生成砖红色Cu2O沉淀。

双缩脲试剂的实质是在碱性环境下的Cu SO4溶液, 因为蛋白质只有在碱性环境下才能与Cu2+结合成紫色络合物, 所以使用时先用Na OH溶液处理蛋白质, 然后再滴加少量的Cu SO4溶液4滴。

2.构建合作学习氛围。当处于相同认知程度的同学交流观点和想法时, 会导致其内部的认知产生冲突, 随着认知冲突的解决, 将使得参与的个体发生内部知识的动态变换, 最终达到重新建构。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都取决于其本身的学习经历, 由于个人的经历以及对事物分析的角度存在差异, 对同一知识的构建也会因人而异, 有的是正确的, 有的却偏离了正确的轨道。通过建立同学之间合作的学习方式, 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建构的知识体系的不足, 从而吸收其他同学的意见, 完成个体内部知识的重新构建。

要合作就会有分组, 要保证每个小组内的成员具有不同的能力、经验和兴趣, 这样才会使得每个人都得到不同的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刺激个人所构建的原有的知识体系发生变化, 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在组间要实行竞争制度, 从而促进组内的团结合作。每个小组还要实行组长负责制, 找出实验能力强、善于组织和表达的同学担任组长, 教师对组长进行指导, 培养组长的协调分配能力, 达到层层管理, 让每一个同学都尽可能地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 完成个体内部知识的重新建构。

3.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从原有经验向新获得的经验动态进行靠拢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的角色是教师, 而真正的掌控者却是学生本身。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学生才是中心,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才是衡量这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 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的给学生增加自主构建知识的机会。“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与其传授知识, 不如传授学习的方法。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这一模式是非常值得实施的一种举措。学生成绩的高低与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密切相关。往往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都很强, 而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依赖教师来获取知识, 拒绝主动去获取知识。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据调查,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其动机和学习所用的方法策略有很强的正相关。因此,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①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可以激发起学生内心对学习的兴趣, 激起学生实验钻研的欲望。只有具有相关动机, 才会增加学生的求知欲, 更有助于学生摆脱依赖性。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 进行相应的计划安排, 进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②方法策略。做任何事都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与策略, 好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还可以让学习事半功倍。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各种策略, 即便学习意识很强烈, 也不能够完成自主学习过程。

四、总结

总之, 建构主义所包含的内容很适合用到生物实验教学当中去。本文在建构主义的视角下, 介绍了生物实验教学面临的现状, 并结合具体教学实例提出适合生物实验的教学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让生物实验教学真正地发挥作用。当然, 本文仅仅是从几个各方面提出适合生物实验的教学方法, 更多适合生物实验的教学研究, 仍然是教师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曹道平, 陈继贞.生物教育学[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0.

[2]程玉平.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3]温彭年, 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4]莱斯利·P·斯特弗, 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 等,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5]郑毓信, 梁贯成.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数学学习心理学的现代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7.建构主义学习理伦对现代教学改革的启示论文 篇七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中英语教学,教学启示

一、理论回顾

建构主义又称结构主义, 是一种认知理论, 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 (J.Piage) 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来, 维果茨基 (Vygotsky) 、奥苏贝尔 (Ausubel) 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 (Bruner) 等又从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人类社会环境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以及个体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发展了建构主义, 从而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 人的智力发展是从平衡到不平衡的动态发展过程, 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同化是主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 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 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性质改变。认知主体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皮亚杰把他的理论从同化顺应格式理论进一步发展成为内化与外化的双向建构理论。

维果茨基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 并提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维果茨基认为, 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 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奥苏贝尔则认为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 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 意义学习就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相互作用, 导致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 从而不仅使新知识获得意义, 还使旧知识得到修饰而获得新的意义。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一个积极探究者, 教师的作用是要创设一种让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 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由此可见, 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 人类对客观世界广泛研究的一次巨大飞跃。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特征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非常丰富, 但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并展开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由此可见,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 教师及学生的地位和作用与传统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下表) 。下面笔者从学生观、学习观、学习环境及师生角色定位四个角度阐述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特征。

(一 ) 建 构 主 义 的学 生 观 。

建构主义强调,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 建构主义非常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针对某些题进行探索、交流和质疑, 了解彼此的想法。

(二 ) 建 构 主 义 的学 习 观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有四个特点: (1) 学习知识是学生与他人经验交流的过程, 是经有磋商与和解的一种社会建构。 (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 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 , 不是对知识的被动接受或吸收。 (3) 认知是学生用来组织经验世界的, 不是用来发现本体现实的。 (4) 同化和顺应, 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三 ) 学 习 环境 。

“情境”、“协作”、“会话”及 “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者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不是被动地、机械地被灌输书本上的知识, 而是到真实环境中或者类似的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建构主义理论情境性教学提倡给学习者提供生动﹑具体﹑直观的情境, 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更好地激发学习者自觉学习的兴趣, 利用学习者丰富的想象力, 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借助已掌握的知识结合新知识, 通过创设情境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协商与会话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是实现意义建构的重要桥梁与途径。学习者只有通过相互间思想上的交流、沟通, 才能更好地实践并完成学习任务。会话是表达思想、交流意见最直接的方式。协商包括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协作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在教师的有针对性的牵引下, 一起开展小组讨论和交流, 进行协商和辩论, 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四 ) 师 生 角色 定 位 。

建构主义教育学家Von Glasersfeld认为, 教育具有两个目的: (1) 赋予学习者独立思考的能力; (2) 使一代人认为最佳的思维方式在下一代中永久地保留。教师对建构主义教学的最好实践就是以解决问题的方式, 通过对话向学生提出概念、论点和任务, 由学生去探究, 而不是向学生灌输和再现信息。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指导者”;学生由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知和学习理论, 在教育领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构主义的支持者们主要围绕“情境”、“合作”、“会话 ”和“意义建构”四个概念 , 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教学改革的思路和设想, 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形成多种全新的教 学模式 , 如支架式 教学、抛锚 式教学、随 即进入教学、分层协商教学、混沌理论模式等。 下面简单讨论以下三种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支架”在这里隐喻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 直到最后拆除“支架”。在支架式教学中, 教师参照学生智商的最近发展区提供“支架”, 不断地把学生的智力提升到更高水平。支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有:搭起支架、进入情境、探索尝试、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及探索评价等。

抛锚式教学。“锚”是指真实事例或问题。抛锚式教学的特点是以内容情节逼真的影像作为“锚”, 为学生提供一个可靠的“宏情境”。创设这种“宏情境”是为了使学生重新利用在背景中学习的优点。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环节有:设计情境逼真的“锚”;以“锚”为中心组织教学 :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学习 :消解“锚”的问题。

随机进入教学。这里的“进入”就是指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相同的教学内容学习, 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随机进入教学的环节有:呈现基本情景、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及学习效果评价等。

不难看出, 以上三种方法有三个共同特征, 即创设情境、协作学习与效果评价。据此, 笔者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英语教学设计的流程应该是:依据教学 (学习) 目标—进行情境创设—引入课题或主题—进行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加入学习效果评价及强化练习。

(一 ) 了 解 学 生 原 有 认 知 结 构 , 确 立 教学 目 标 。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 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在学习科学课程之前, 学生的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根据皮亚杰的说法, 即使是婴儿, 也不是一张白纸。学生已有的知识是他们用来建构更多知识的基础, 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 学生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科学概念。这些概念是极为重要的, 是影响科学学习的决定性因素, 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中学生已经经过十几年的学习, 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自学能力, 但情况千差万别, 水平参差不齐。所以, 教师应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包括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知识结构、主观经验、信念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关注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制订出合适的教学计划, 使要学习的知识落在学生可能的建构范围内, 保证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并被纳入的知识体系中, 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习者有意义的学习。

(二 ) 创 设 真 实合理 情 境 , 营造 良 好的学 习 氛 围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者只有在真实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中, 才能积极有效地建构知识。所以, 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重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第一, 它必须源于现实生活, 一定要形象逼真, 这样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 从而激发学生说英语的愿望。第二, 情境教学要求“实”。在创设具体的情境时, 要切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的实际, 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知识水平。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由于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水平有限, 一开始就直接进行交际难度很大。因此, 应从模拟情境开始, 可以是简化的生活片段, 也可以是想象或仿真的情境, 如商店、车站、餐馆、公园、动物园等学习环境, 为学生创造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学习交际过程, 并根据学生已掌握的语言内容循序渐进地教学, 以使学生学习新内容时有意识地练习或复习某些已学过的语言项目。另外, 情境创设一定要紧扣教材, 难易要适中, 长短要恰当, 生词量要少, 做到不脱节、不扯远。第三, 创设的情境要“新”。在创设情境时要富有新意 , 应当层层递进 , 不断深入 , 让学生在进行交际活动时既有发挥的基础, 又为其中的创新变化而兴奋不已, 层层递进即意味着每学一篇课文, 教师都要从课文的已知情境出发, 进而创新课文情境。唯有这样的活动, 学生才能养成自主运用英语交际的习惯。

(三 ) 凸 显 协 作 学 习 和 交 互 式 教学 , 提高学 习积极 性 。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互动过程, 这个过程应该是在尽可能的自然环境中, 同伴间互动、合作发生的。对外语学习的研究也表明, 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通过有目的地互动或交流活动发展起来的。因此, 课堂教学能否为学生提供大量互动交流的机会, 就成为掌握语言的关键。在中学英语教学中, 可采用以下三种互动模式:1.师生互动:这是教师与学生, 即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与建构主体之间进行互动教学的一种模式。它具体可包括教师设疑, 学生回答;学生提问, 教师答疑等多种课堂提问形式。这种互动方式可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质疑, 积极思索, 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生生互动 : 这是学习者之间通过互动协作进行意义建构的模式。具体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班级讨论、辩论、学生相互问答、角色表演等多种形式实现。这种互动方式有利于学习者之间的思想沟通和资源共享, 以营造健康和谐、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氛围, 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综合互动 : 这是对“师生互动” 和“生生互动” 模式的加强与完善, 而并非对上述两种模式的简单合并。这种模式中最典型的形式为由学生进行的课堂展示 (presentation) 。如教师在教授每一模块每一单元的Project部分时, 可要求学生根据本部分要求, 课后各小组认真准备, 下一节课每组可派一位同学, 就要求完成的任务, 做10分钟至20分钟的成果展示。在这一段时间内, 由这位学生自主课堂教学, 向全班同学阐明完成任务的过程及所取得的成果。在展示结束后, 由听众和教师向展示人提问。最后, 在讨论结束后, 由教师对展示人展示过程及展示内容等做出评价。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强烈的责任感被调动起来, 各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不同认知风格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四 ) 构 建 新的 评 价 体 系 , 强化 评 价 效 果 。

外语教学评价主要是指对外语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价值判断行为。外语教学评价可以注重教学过程, 贯穿整个外语教学活动的始终, 也可以针对教学结果, 安排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学评价采用的具体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如课堂提问、讨论、练习、作业和各种测验等。建构学习是诊断性学习和反思性学习, 这意味着学生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 诊断和判断学习中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教学中, 教师应该适当地使用课堂评价用语, 反馈给学生, 使学生及时地进行自我评价, 教师同时对学生话语、行动、认知水平、协作能力等进行有效评价。每个单元可采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 即在讲解词汇课文后, 马上进行练习反馈, 构成一个小循环, 促进学生自我诊断、反思和评价。教学后应进行观察、调查、测试, 不断地收集信息、分析情况, 并不断地解决问题。总之, 在进行教学评价时, 教师应该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根据评价的目标、性质及教学实际情况, 做到全面、客观、公正、及时。

参考文献

[1]刘邵滨.构建建构主义英语教学观[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7) .

[2]王莉娟.建构主义与英语语言学[J].贵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

[3]闵菊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任务型教学[J].宜春学院学报, 2009 (10) .

[4]易雪梅.反思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增刊) , 2008 (10) .

[5]贾冠杰.英语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8.建构主义学习理伦对现代教学改革的启示论文 篇八

摘 要:高中化学实验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的软肋,主要问题在于教师不重视抑或方法不得当,为了应试急于求成,学生只停留在记忆上,鉴于此,从建构主义理论谈谈化学实验教学。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一、关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了建构主义理论,他认为:“所谓建构,指的就是结构的发生和转换,只有把人的认知结构放在不断地建构之中,动态地研究认知结构的发生和转换,才能解决认识论问题。”后来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等也相继提出了自己的建构主义,他们主张认知的主体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方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习为中心。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反对传统的灌输教育思想,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多媒体不再是教师利用其传播知识的工具,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通过协作与交流,达到认知的目的。

二、建构主义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启示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能把建构主义理论充分利用到化学实验教学中去,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确定目标

目标是学习的方向,有了方向才能激发动力。教师要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实验目标,对涉及相关化学物质可以充分分析其特点和性质等,寻求转化规律和化学反应机理,让学生胸有成竹。

2.創设情境

应试教育滋生的功利主义往往事与愿违,传统的教学结果只是瞬时记忆,不能迁移至复杂的真实情境中,用于不良问题的解决。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警醒自己。如做“中和滴定”时,不用标准液清洗滴定管,读取数据仰视或俯视等造成误差,让学生懂得实验科学的严谨性、严肃性。

3.自主实验

自主实验可以是学生一个人独立完成,可以是小组协作。教师不参与实践中,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达到预期目标。学生遇到问题自己讨论解决,如,制取二氧化硫,学生可以用亚硫酸钠与稀硫酸、浓硫酸、浓盐酸制取,从化学反应过程发现那种效果好。

4.课后反思

苏格拉底说过:“没有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学生必须在课后自我诊断、自我反思。通过实验报告、小组评价和教师总结来分析自己有没有脱离目标,遇到问题有没有真正领悟,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给予补救措施,给他们二次建构的机会。

9.建构主义学习理伦对现代教学改革的启示论文 篇九

一、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

尽管国家教委已经做了许多工作促进大学生英语实用交际能力的提高, 如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听力理解题的分值比例从20%提高到35%, 并将实行全国大规模的录音式口语测试等,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口语教学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教学手段也相对陈旧。

就教师而言, 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 教师“讲”得多, 学生“练”得少, 特别是有实践性的口语训练更少。口语教学应有的“交互性”和“交际性”的功能自然难以发挥。此外, 目前的口语课堂教学活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技能学习阶段, 学生是为交谈而交谈, 以教师给出的或是学生已掌握的语言形式来训练, 难以实现技能的真正运用。而部分教师在口语教学中针对语音的标准、语言使用的准确及语法的正确性给学生“纠错”, 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不敢再开口说英语。

就学生而言, 他们已经习惯扮演着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或是记录者的角色, 在实际交流中很难主动利用已有的语言资源处理具体问题。而对待实际交流中的困难, 学生的交际策略使用能力低, 最常用的就是减缩策略, 即放弃话题或回避某一语言单位的使用。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要点

建构主义理论是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 (Jean Piaget) 提出的, 最开始是学习理论, 它强调学习者利用主观认识积极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后来被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 帮助学习者将外部的客观事物 (知识及其结构) 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更加注重建立有利于学习者主动探索知识的情景。

笔者认为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有三个要点:第一, 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建构活动, 其间, 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充分肯定, 教学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等多边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采取各种有益的方式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教学环节, 营造热烈的学习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第二, “赏识”的学习评价体系。传统的教学观以“教”为主, 知识被看作是固定不变的。学生的意识被当作是一张白纸, 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把总结好的结论印到纸上的过程。考试的结果就是学生知识评价体系的全部。建构主义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对学生的知识评价体系是建立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上, 特别强调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每一次成功和进步教师所给予的充分肯定和赏识。第三, 自主性探索发现的学习过程。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 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而是主动地选择外部信息, 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深化整合成更新知识体系, 并不断地在集训学习中对知识进行反复验证, 从而获得实用技能。学习也成为一种学习者积极体验的过程。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1. 加强多边互动合作, 提高课堂效率。

口语课程的自身性质决定了它比其他如听力、阅读、写作课程更具有交际性和应用性。口语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在真实交际场合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口语课不是单纯的语法和句型的操练课。要以学生为中心, 倡导多边全方位的交流, 学生在互动合作的活动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 对各种观念加以组织和改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大大提升, 以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语言的综合素质水平也随之提高。

2. 精心设计真实语境, 做到“赏识教育”。

建构主义特别强调学习环境在学习中的作用, 认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使作为知识建构和再建构, 以及获得认识和理解的、主动进行的语言学习活动变得更加容易。教师一方面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应尽量模拟真实语境, 设计诸如互问、情景对话、角色转换、角色扮演、学生互评、共同讨论等各种活动。另一方面, 教师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使之成为课堂的有益补充。在活动的设计过程中, 教师还应充分考虑选材的时代性、趣味性、实用性。在学生完成输入性的“听”的训练后, 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 用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说”, 并用赏识的态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激励起他们的学习动力。

3. 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增强策略意识, 做成功的外语学习者。

根据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法研究人员如鲁斌 (Rubin) 、斯特恩 (H.H.Stern) 对成功的外语学习者的分析归纳, 我们发现成功的学习者有一些共性:他们是积极的语言实践者、运用者, 对使用语言有强烈愿望, 他们有自己的学习策略, 能在真实情景中使用合理的交际策略成功完成交际任务。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学习就是形成经验、建构知识的体验过程。学生不是机械地记忆语法和句型, 而是在各种情景活动中体验规则、操练句型, 并在继续学习中对已学的知识进行验证, 不断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在体验中, 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也在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中增强了自主运用学习策略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 在模拟真实语境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加入交际策略能力的训练, 特别是除减缩策略外其他的成就策略, 丰富学生运用策略的知识, 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 以期培养成功的外语学习者。

四、结语

在对外交流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 口头交际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理论为传统的教学思想注入了新内容, 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模式, 为习惯于“接受”的学生阐释了学习的新理念, 也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有效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摘要:社会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分析, 以建构主义观点为理论依据, 从“教”与“学”两方面探讨了建构主义教学观和学习观指导下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建构主义,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启示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献给立志学好英语的朋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2]陈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中美英语教学, 2005, (1) .

[3]王春霞.交际教学法改革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18) .

上一篇:不说再见作文300字下一篇:美好的军训心得体会6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