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华山镇木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10-23

关于华山镇木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10篇)

1.关于华山镇木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一

名山镇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

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根据县纪委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活动方案精神的要求,我镇高度重视,结合工作实际,在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对文件精神进行学习贯彻的基础上,明确责任、加强领导、突出重点、强化落实,使作风建设活动开展的既扎扎实实又有声有色,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深入宣传广泛发动,营造浓厚的作风建设活动氛围 加强作风建设是新的一届县纪委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任务艰巨,意义重大。为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镇党委、政府注重从宣传引导抓起,迅速召开了党委会、全体领导干部会议等会议,对县纪委文件精神进行了层层传达。制定并下发了《名山镇转变工作作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方案》,要求镇村两级干部深刻认识当前全县开展作风建设的重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纪委的要求上来,从而在全镇上下形成了加强作风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创新学习方式,丰富内容,确保各项活动开展有声有色

在学习内容上,我们重点推荐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读本》、《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以及《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等学习材料,指导全镇各级干部进行认真研读。同时,组织镇机关干部认真收看了《一手遮到下的腐败》、《民主监督之路》等教育专题片。在学习方式上,我们一是坚持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镇党委坚持周一理论中心组学习,机关干部每周三坚持集中学习。为确保学习效果,镇党办坚持每月查阅一次学习笔记,并对情况予以通报,从而确保了良好的学习效果。通过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依法行政、文明服务的意识得到了明显加强。

三、注重实际搞好结合,以作风建设活动的扎实开展推进全镇各项工作落实

我们认为,深入开展干部作风建设集中活动,是提高各级干部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重要举措,更是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此,我们坚持把学习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以学习促进工作,以工作深化学习,真正把理论上的提高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本领,把学习上的收获转化为指导工作、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切实做到学以致用、用有所成。1-4月份,名山镇完成土地规模化经营流转耕地总面积47020亩,占全镇总耕地面积的77.3%,完成目标任务的102.9%,重点村(名山村、山河村、山江村)总耕地面积46020亩,全部完成流转。完成了备春耕生产,物资准备充足,地块已全部达到待播状态。完成了上级安排的1块县领导指挥田、四个村每村1块示范田的地块落实。落实了新增水田1万亩的任务,目前育秧工作已全部完成。以开展“三优”文明城镇创建活动为契机,利用三月份学雷锋月时机,大力开展镇区环境综合整治,将镇区内主要街道两侧的残雪、垃圾清运出镇,极大地改善了城镇环境,使我镇在春天来临之际,焕发出勃勃生机。总而言之,通过开展干部作风建设集中活动,全镇干部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突出表现在无故旷班的少了,加班加点的多了;被动应付的少了,主动谋划工作的多了;漠视群众的少了,热情服务的多了;部门内部搞内耗的少了,团结民主的多了等等。

四、健全机制加强领导,确保干部作风建设集中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我们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和纪委书记任副组长,党委其他委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作风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和指导整个活动的开展。各党村,镇直各单位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确保活动开展一贯到底。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按照职责分工,积极指导分管部门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工作,有效促进了各单位干部作风整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结合干部作风建设活动的开展,我们重新制定了各项干部绩效考核实施意见,完善了机关学习考勤、工作等10项制度,确保了机关干部的行为规范化管理、制度化运作,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同时,对整个活动的开展进一步督促检查指导,积极开展明查暗访活动,防止走形式、走过场,努力在全镇上下营造“人人创造宽松环境,人人干事创业,人人争创一流”的良好风气。

名山镇党委

2012年4月26日

2.关于华山镇木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二

1 茌平县水文特征及农村水利发展情况

茌平县地处鲁西平原, 总面积1 117平方公里, 辖6镇8乡2个街道办事处, 810个行政村, 56万人口, 历史悠久, 人杰地灵。近年来, 茌平按照建设现代水利、民生水利和生态水利的工作要求, 抢抓机遇, 大上项目,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为农业工作持续稳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有力推动了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 并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 全省人居环境范例奖, 省级生态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1.1 茌平县水文特征

茌平县资源充裕, 物产丰富。县域属暖温带大陆季风区半干旱气候带, 气候适宜, 光照充足, 无霜期长。全县沃野平畴, 总耕地108万亩。淡水资源充足, 水利条件便利, 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蔬菜、林果、畜禽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出口基地, 名优特产闻名遐迩。

茌平境内有徒骇河, 马颊河, 赵牛河, 管氏河, 冯氏河, 四新河, 茌新河, 茌中河, 西新河, 老徒骇河, 七里河, 德王河, 小运河及普济沟, 位地形均为西南东北流向。据《中国江河水系图》标准, 徒骇河, 马颊河为海河水系。其余属支流;西新河, 老徒骇河, 茌新河, 茌中河在境内直入徒骇河;七里河在高唐入徒骇河;管氏河, 四新河在禹城县境内入担救河, 德王河在境内西北隅出境入马颊河。境内河流主要承担上游和境内径流排水, 流量达4亿立方米。徒骇河, 赵牛河, 管氏河, 七里河, 冯氏河建有拦河闸, 可拦蓄雨水和黄水, 用于灌溉。

1.2 茌平县农村水利发展情况

茌平县在对传统农村水利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 坚定不移地走现代新型农村水利发展之路, 建成四大水工程体系, 努力实现农村水利工作的新跨越。

(1) 以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为第一要务, 完善了农村安全供水体系。今年我县被评为全省农村通自来水先进县, 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3%, 惠及745个村、44.96万人, 总投资达1.2亿元, 下步计划再投资260万元建设高标准供水中心6处, 安装净水、化验设备, 并与欧洲水务联合公司达成合作意向, 引进先进水处理设备, 确保农村饮水安全。

(2) 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中心, 建成了高效农业节水体系。目前全县各类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5万亩, 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了0.55, 年节水能力3 000万立方米, 连续3年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效不增水, 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今期该局又积极参加全省末级渠系节水改造项目公开竞标, 综合得分列全省第一, 争取到省以上无偿资金1 200多万元, 并被确定为全国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点县。

(3) 以建立完善新机制为着力点, 着力建成“旱能灌、涝能排”的灌排工程体系。为进一步增强了农业抗御水旱灾害能力, 全县已初步建立起多元化投入的新机制。最近几年以来建成小水源工程1 000余处, 增加蓄水能力1 500万立方米, 配套田间建筑物400座, 整治田间沟渠600公里, 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10多万亩。

(4) 以促进人水和谐为努力方向, 着力完善农村生态水利体系。近几年茌平结合灌排设施建设, 实施沟渠绿化, 实现了“沟相通, 渠相连, 田成方, 林成网”, 改善了自然生态与环境。

2 茌平县水利工作新措施

2.1 以水为媒诠释生态发展

在生态建设中, 茌平县围绕做活“水”文章, 把生态、民生、观光等功能结合起来, 用足用活“水”这一元素, 建设金牛湖景区, 对区域内的水系进行改造治理, 打造生态宜居的新茌平。茌平县投资15亿元建设了金牛湖景区, 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 总蓄水量达2600万立方米, 在湖的北岸, 金牛山挺拔矗立;在湖中独具匠心、风格各异的金牛桥、吉鹊桥、天梭桥将东西两岸连缀成线, 形成绿树环绕、景致错落的沿湖湿地景观, 打造了市民休闲的好地方, 一处处美景, 引人入胜, 成为一道亮丽的观光带。目前, 金牛湖风景区被列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为充分利用水资源丰富的优势, 进一步推动生态城市的建设, 增强城市竞争力, 提升城市品味, 茌平确定了“用好水资源, 打造水景观, 彰显水文化”的城市水文章开发建设思路, 坚持扩湖、治水、融文、增绿, 不断城市涉水空间布局, 着力打造成一座以水景为特色的风景靓丽的灵秀之城。引水入画, 打造景观新地标。茌平县在城市水系改造提升过程中, 将生态、景观、休闲、文化的理念融入到水利建设中, 斥巨资对茌中河进行改造, 沿河两侧栽植垂柳、旱柳等景观树木上万株, 形成一河清水、两岸绿荫的带状绿色长廊;并利用茌中河贯穿城区南北的优势, 大力实施茌山公园和环城水系贯通工程;茌山公园占地350亩, 总体布局为“一堤、两岛、三湖、南北区”, 人工湖150多亩, 绿化覆盖率90%以上;沿外环路开挖环城河与公园人工湖及茌中河贯通, 又经茌中河与老环城河相接, 形成城区河河相连、环环相套的城市水系布局。

2.2 以水惠民, 大力发展民生水利

茌平县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 大力发展民生水利, 关注农村饮水安全, 确保存成通自来水, 扎实做好三年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 让10万亩农田喝上了“自来水”, 受益群众达5.53万人, 农业综合生产条件大为改善, 为粮食连年增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吕天群.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研究[J].科技资讯.2010, 15.

3.关于华山镇木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三

一、两省生猪市场供应形势

两省生猪供应供大于求,特别是江西省,每年调出省外的生猪在1000万头以上,猪肉价格从7月达到高峰后,逐月下降,但仍在高位运行。

(一)生猪生产呈现恢复性增长

两省认真开展“菜篮子”工程建设,坚持实行“菜篮子”工作市长负责制,将“菜篮子”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纳入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安排的重要项目,建立和健全副食品生产供应协调工作机制。由于“菜篮子”工作常抓不懈,加之近期国家出台扶持生猪生产政策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生猪生产发展良好, 供应稳定。福建省从2003年开始,实现了从生猪调入省向调出省的转变,每年生产生猪2200万头,由过去每年生猪净调入300万头为每年净调出生猪200万头以上。江西省2006年生猪出栏2350万头,其中1050万头调出省外,今年1—9月,生猪出栏1890万头,同比增长0.98%;生猪存栏1440万头,同比增长2.6%。

(二)猪肉价格稳中有降

据两省有关部门监测统计,自7月下旬以来,两省猪肉价格逐月回落,但价格仍在高位运行。福建省9月12日生猪平均收购价格为6.98元/斤,统肉平均批发价格为8.75元/斤,瘦肉平均零售价格为11.7元/斤,比7月份最高峰时分别下降了12.6%、11.5%、8.2%。江西省9月18日生猪平均收购价格为7.19 元/斤,统肉平均批发价格为11.07 元/斤,瘦肉平均零售价格为13.68元/斤,比8月最高峰时分别下降了6%、3.1%、3.9% 。

对生猪生产及猪肉市场后期走势,预测生猪仍会呈现大型养殖户不断扩大养殖规模,而中小型生猪养殖户还会保持谨慎的态度;生猪生产市场总体供应仍会保持增加,市场销售量也会随着节日的到来不断增加,但猪肉价格总体平稳。

二、两省认真落实政策有关规定,确保市场供应

(一)落实扶持生猪生产政策

1、认真落实能繁母猪补贴。江西省今年全省登记核查的能繁母猪数116.7万头,补贴资金已全部发放到养殖者手中,共发放能繁母猪补贴资金5835万元。福建省能繁母猪数量49.94万头,已发放补贴款2497万元。

2、积极推进能繁母猪保险。福建省于8月15日启动能繁母猪保险,截至9月13日已有8个乡镇2万多头母猪参保。江西省从9月8日开始,部分企业和农户签订保险协议,争取10月底前完成能繁母猪投保工作。

3、开展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江西省有7个县列为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补贴能繁母猪30万头,并制定了管理办法,完成了母猪登记造册工作,确定了24家供精单位和入选了781头种公猪。福建省认真落实生猪良种项目补贴,研究制定了新罗等6个县(市、区)项目实施方案,并已上报财政部、农业部,目前项目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4、落实安排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和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小区)资金。福建省通过综合评定,筛选出生猪原种场1个、扩繁场4个、资源场2个。江西省今年实施了生猪产业推进计划,重点建设20个生猪养殖基地。根据国家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申报要求,全省共安排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194个。

5、认真落实生猪疫病防控措施。福建省对列入国家一类动物疫病和高致病性蓝耳病实行免费强制免疫;逐步建立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立了省、市、县动物标识管理网络,推行牲畜新型二维码耳标,已发放新型二维码耳标411万枚。江西省强制免疫所需疫苗经费,除中央财政补助外,省财政已落实口蹄疫、猪蓝耳病疫苗经费3623万元。

(三)保障市场供应

1、积极组织节日副食品供应。两省都属生猪调出省,本地猪肉市场供应充足,呈现量增价稳局面。福建省福州市计划投放粮油及主要副食品总额约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10%左右。江西省各地都制定两节生活必需品供应预案,落实了节日生猪供应基地,确保猪肉供应不脱销、不断档。

2、充实猪肉地方储备。福建省级建立常年生猪活体储备5.54万头,超过国家规定4.8万头的任务要求。江西省将恢复省、市两级猪肉储备制度。

3、积极组织副食品调运。一是畅通鲜活农产品促销通道。福建省举办了“2007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手拉手—安全农产品进万家行动”,通过供需见面、自由洽谈、签订供货协议等形式,促进鲜活农产品的流通销售。江西省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经销大户、屠宰加工企业与产区和种养户签订产销合作意向书或购销合同,建立稳定的供货渠道。

4、增加风险资金。从今年开始,福建省政府将省级副食品风险金从每年3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重点用于加强对省级副食品生产基地、屠宰厂(场)建设,以及应对灾期、节日等副食品市场异常波动应急项目补助。

(三)落实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补助政策

1、对低保对象增加生活补贴。福建省对全省20多万城市低保对象按照每人每月不低于15元的标准。江西省各级财政新增安排了1.1亿元,提高城乡低保对象人均补差水平,全省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水平提高到81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水平提高到30元。

2、保障大中专院校学生生活。一是对困难学生发放临时补贴。福建、江西省对全省高校、中职学生每人每月补助10元。二是福建省级财政安排500万元,落实学校食堂“零租赁”补贴政策。

(四)切实减轻生猪经营者负担

江西省全面清理涉及生猪产业的收费,取消了“定点屠宰许可证工本费”、“定点屠宰场(点)工商市场管理费、价格管理费、技术监督管理费、商业定点屠宰办公室管理费”。经营性服务收费严格按照“自愿委托、有偿服务”的原则执行,严禁对养猪户、经营户强行服务、强制收费。

(五)加强市场监管

开展副食品价格专项检查,打击各种价格违法行为。福建省从8月上旬起开展食品价格及相关收费专项检查,截至目前已出动2000多人次,重点对肉、蛋、离等主要食品价格及对生猪、牛、羊等屠宰销售过程中涉及的各种收费进行检查。江西省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协会,召开“省市稳定市场价格座谈会”,各有关企业还共同发布了“价格自律倡议书”,社会反响很大,对稳定市场供应和价格产生了积极影响。江西省对一米粉经营者带头发起,并散发涨价传单的不正当价格行为进行了处罚。

三、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饲料等价格持续上涨,导致生猪生产成本增加

据福州市和盛食品有限公司反映,今年7月生猪平均生产成本每斤5.23元,8月5.4元,9月5.53元,其中饲料(主要是玉米、豆粕)成本由7月3.67元升到8月的3.71元,9月3.85元。江西省樟树县一些养猪户反映,豆粕从6月的1.19元/斤涨到9月的1.71元,3个月增长43.7%。

(二)能繁母猪保险进度慢,农民仍在观望

按照现行政策,对每一头母猪保费是60元,其中农民交12元,每头死亡母猪赔偿1000元。据了解,能繁母猪的病死率大约在2—2.5%之间,按这个比例计算,100头母猪需交纳保费1200元,按最高2.5%病死率计算,农民得到赔偿是2500元,价差不是很大,加之保险公司赔付手续繁琐,一些大、中型养猪户对能繁母猪保险积极性不高,而对商品猪能实施保险政策有非常高的积极性。

(三)疫苗质量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目前,生猪常见病发生率呈增长态势,尤其近期出现的蓝耳病菌,对生猪危害非常大。一些养猪户反映其免费疫苗质量有问题,生猪得了蓝耳病,打完针后无作用,甚至给生猪打预防针还有副作用。

(四)生猪污水排放给环境带来污染

国家出台鼓励生猪生产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多数养猪企业都提出扩大生产,但随着养猪规模增大,生猪污水排放量也随之增加。生猪生产企业环保意识不强,普遍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各地对生猪污水排放不一,据一些养猪企业介绍,有的进行简单处理后排放到江河,有的就地掩埋,有的直接进行排放,严重影响江河湖泊和地下水的生态环境。

(五)生猪生产信息体系不健全

有的地方反映,畜牧业信息体系还不够健全,缺乏市场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在行情看好或行情低迷时不能做出客观预警,不能准确及时发布信息引导发展生产,难以指导养殖户根据市场变化调节生产和规避风险。

四、进一步发展生猪生产,稳定猪肉价格的建议

(一)尽快建立猪肉风险储备制度

国家应建立养猪业行业稳定发展基金,按风险和收益相适应原则,根据整个行业的平均收益水平,对因产业发展波动而受损的环节给予补偿。当猪粮比价下跌到一定比例时,政府部门委托商业企业进行储备,调节市场供求,当猪肉价格上升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可按照政府指令及时向市场出售,企业由于执行制度储备任务所产生的亏损,由政府给予补偿。

(二)加强养猪业行业预警体系建设

深入研究分析生猪供求关系和周期性波动规律,确定生猪生产的总体增长速度和猪群比例结构,在生猪生产区和产销区建立市场信息监测点,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生猪市场监控体系。加强对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监测,形成国内国际生猪及产品市场风险分析,及时发布市场预警分析报告,科学预测市场和消费要求走势,正确引导养殖户生产经营决策,规避市场风险。

(三)进一步完善养猪保险政策

为调动养猪户生产积极性,鼓励养猪户积极参加保险,国家应降低能繁母猪保费标准,增加保险公司赔付金额。建议研究开展对仔猪、种猪保险的补贴,提高养猪户抗风险能力,消除养猪户的顾虑。

(四)加大养殖企业环保治理力度

有关部门对生猪生产污水排放要高度重视,提出治理生猪生产污水排放给环境带来污染的对策,研究规模养殖行业环保标准。对规模化养殖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和技术培训,督促企业进行污水处理排放;对养殖户要进行环保教育,减少生猪生产污水对环境的污染。

(五)积极扶持生猪生产规模化发展

在一些中西部省市,生猪散养现象还比较普遍,其个体养猪成本高、疫病防治无保证、风险、管理难度大,制约着生猪生产发展。国家应支持规模化养殖户进行标准化生产,扩大财政补贴的规模和范围,合理引导小规模养殖户发展到规范化养殖。鼓励养猪户加入牧业合作社形成的经营模式,及时解决银行贷款担保问题,达到统一引进良种、技术培训、购进原料,防疫防病。

(六)继续清理生猪生产、销售中的各种乱收费

我们在调查中,一些猪肉经营者向我们反映,收取的市场管理费水平偏高,摊位租金过高等问题,直接影响经营者成本。有关部门对生猪生产、流通和猪肉销售中涉及的税费进行清理,取消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经营者负担。

4.关于华山镇木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四

更新日期:2010/1/9 15:38:34

索 引 号:532301-006314-20100109-0002

名 称:中山镇重点工程项目实施推进情况报告

中山镇人民政府在市委、市政府、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镇人大主席团的监督下,团结干事,艰苦创业,通过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各重点工程项目稳步推进,顺利实施大部分项目,现已结束。为中山镇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建设滇中特色大城市、加快推进我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通达工程

(一)项目实施情况

我镇扎实开展农村公路通达工程项目建设,统筹协调镇、村、组和施工单位,积极调动有关部门和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完成务阻丫口至哨房、岩锋窝至洼子两条砂石路面工程,顺利通过了上级检查验收;做好洼子至洒巴苴公路砂石路面改造工程测设、招标等工作,现正在施工之中。

1.洒哨公路建设情况:总长31.7 公里,总投资 317万元,于2008年10月开工,2009年8月竣工。公路起点为务阻丫口,沿线经过务阻、中山、蚂蚁三个村委会,终点为哨房村委会。

2.岩洼公路建设情况:总长6.04公里,总投资60.4万元,于2008年11月开工,2009年4月全面竣工。公路起点为多西线12公里处岩峰窝,途经洼子村委会所在地大水井,终点在洼子村李家村民小组。

3.洼洒公路建设情况:公路总长12.608公里,建设标准为B4级沙石路面,建设地点为岩洼公里终点至洒巴苴村委会,总投资138.69万元。工程以路基改造为基础,路面硬化为重点,沙石路面铺设以四级公路建设为标准,路面宽度达到6.5米,以5.5米20公分碎石路面的标准进行施工。

(二)项目效益

乡村公路是直接服务于广大农户和农村经济的基础性设施,是农村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政府领导、分级负责、全民参与、整体推进、建管并重、保证质量、注重安全、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全民共同参与筹资投劳机制,改善农村公路基础设施条件。今年完成及正在施工的通达公路工程是德政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将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要,改善了中山、蚂蚁、哨房、洼子、洒巴苴5个村委会及周边村委会近万名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为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奠定基础,为加快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全镇社会经济加快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和深远意义。

二、集镇建设

历届镇党委、政府认真落实“小城镇、大战略”方针,走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促农的发展路子,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依山建镇、东扩西进的规划发展思路,建成“一中心五集市”的集镇商贸网络市场。“一中心”即以政府所在地洒基口二街为中心集镇,将其分成结构完整、分布合理、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旅游区、行政办公教育服务区、农副产品收购加工商贸物流区、茶花广场活动区、饮食文化区、畜禽交易市场区等六个区域;“五集市”即六街村委会(农历逢六赶集)、洒巴苴村委会(农历逢初八赶集)、洼子村委会(农历逢十九赶集)、哨房村委会(农历逢十赶集)、普掌村委会(农历逢十五赶集)。中心集镇与五个集市形成全镇集市贸易网络市场,辐射带动周边8个乡镇商贸业发展。

(一)硬件建设

今年,我镇有效开发集镇用地,努力盘活现有土地资源,对闲置的22宗4463.87平方米小宗国有土地进行了清理出让,将拉动社会投资1970万元。把月亮湾广场建设成一个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健身运动、园林观赏为一体的多功能广场,广场占地1100平方米,为集镇树立了一个亮点。对集镇人行道和街面进行改造,将加油站以下的集镇下片区人行道进行重新规划建设,并加设了盲道。同时对上片区街道人行道进行修复和改建。对受实际地形限制的人行道进行混凝土硬化平整。整个集镇人行道新建和改造共计3600平方米;制安路沿石1920米;补平C25混凝土街面896.5平方米。在集镇(二期)工程建设中,还改造和新建了公厕、垃圾池,对原来建成的公厕进行重新装饰改造,将原来的旱厕改为水冲式公厕。同时,在加油站斜对面新开辟的集镇机动车停放点旁新建一个10坑位的水冲式公厕。在集镇适宜位置建设垃圾集中堆放池3个。对加油站下段排水沟进行延伸扩建。新建排水沟600米,排水沟位于这部分地段的人行道位置,排水沟建成后铺筑人行道。

(二)街道绿化

集镇绿化方面,主要是集镇行道树的补种和政府大院的绿化改建。利用我镇境内原生茶花资源丰富的特点,将原来种植没有成活的分绿化树进行更换,重新规划建设后的人行道统一移植本地原生茶花,道路绿化共移植本地山茶花159株,并定期对所有绿化树木进行护理。

(三)集镇管理

目前集镇常住人口近4000人,集镇个体工商户437户,从业人员1697人,个私经济总收入达2693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达15067万元,洒基口二街每月6个街天,每个街天赶集人口超过1万。结合实际出台了《中山镇集镇管理办法》,彻底整治“脏、乱、差”现象,确保集镇居民生活环境良好;并依法管理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稳定,妥善处理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用足用活对外开放的各项优惠政策,促进招商引资;提高公共安全、医疗卫生、就业就学、户籍管理等方面服务水平。小集镇内涵不断增加、品位不断提升,呈现出带状发展、消费活跃、管理规范、秩序井然、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良好势头。

三、饮水工程

(一)工程实施情况

在上级的关心支持及我镇党委、政府不断努力下,洒鸡口二街集镇供水(二期)项目得到批准实施。工程于2008年12月开工,目前工程已全面完工。整个集镇供水(二期)工程完成总投资255万元。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央预算内投资200万元,不足部分由我镇自筹资金解决。集镇供水(二期)项目对水处理厂进行扩建与完善,新建一个200立方米蓄水池,供水能力从原来的200立方/日提高到400立方米/日。新建综合用房四间。供水管网的扩大延伸,管道延伸至周边2个村委会13个村民小组,安装Φ63-25的PE供水管道20.1公里,新增150立方米供水池1个,50立方米供水池2个,15立方米供水池2个,(二)项目效益

我镇集镇供水工程完成后,大幅提高供水能力及质量,满足了集镇居住人民群众饮用水的需求,提高了饮用水的纯净度。新建高位水池,将供水能力从原来的200立方/日提高到400立方米/日。延伸到周边村委会的管网解决1350人、780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今后五年,是我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全面把握,狠抓工作落实,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按照这一要求,今后五年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和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夺取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奋斗目标,突出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主题,以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重点,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固基础、兴农业、强工商、活集市、呈活力、建和谐”的工作要求,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确保全镇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发展,努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主要奋斗目标是: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长7%;乡镇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2%;财政自收收入年均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10%,粮食产量年均增长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总体思路是:把加快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要务,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紧扣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树立经营城镇观念和发展集镇经济的观念,积极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城镇化发展战略、科技兴镇战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培植烤烟、畜牧业、经济林果、矿产业、劳务输出五个重点增收产业,努力实现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目标。未来五年的工作重点,就是要确保五年奋斗目标及“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实现,并为“十二五”发展规划打好基础起好步。为此,今后五年我镇必须着重把握以下几个工作要点: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充分整合资源,牢固树立“大项目促进大发展”的观念,举全镇之力,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积极争取大项目,推进大建设,实现大发展。要把项目的储备、争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以基础设施和基础性产业为重点,立足长远发展,解决好投融资体制、大项目支撑两大问题,扩大投资总量、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的审批程序,把投资的重点放到交通、能源、水利、小集镇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社会保障等公益性项目上。要加强政府对社会投资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民间投资,不断改善发展条件。

——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要继续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突出强基础、调结构、建基地、扶龙头、兴产业、创品牌、活流通等政策,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体系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奋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面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市场竞争力和整体素质。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安全,构建粮食稳定增长的良好机制。积极培强烤烟、畜牧业、经济林果、矿产及劳务输出五大产业,扶持发展冬早蔬菜、萝卜、魔芋、蚕桑及中药材的种植,突出“一村一业、一组一品”,积极引导农民经纪人和农产品营销大户走入市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政府工作重心转移到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和服务上,建立有效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努力实现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良性发展,全面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在非公经济发展方面。要按照招商引资主体多元化、招商引资工作方式多样化的要求,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以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优美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商到我镇投资。要营造诚信、法制、安全、和谐的投资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民素质、职业道德建设以及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立足我镇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围绕培强壮大优势产业、做强做大龙头骨干企业和夯实基础设施,不断扩大互利合作与共同开发,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不断增强非公经济发展实力。

——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要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构建社会和谐为目标,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总体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

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统筹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一是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重点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认真落实对农村学生减免学费、杂费和给予寄宿生活补助的政策。抓好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积极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二是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切实抓好民族民间文艺的传承与开发,积极开展先进文化进村活动,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不断加大村级文化场所建设,努力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镇、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以艾滋病防治项目为重点,切实提高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的防治能力。加强人畜共患疫病预警,积极开展妇幼保健业务,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卫生保健意识;四是要长抓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加大非婚生育、超生、抢生行为的处罚力度,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全面推进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工作;五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把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促进公平、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以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民房火灾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经办机构、经办人员的审计监督,不断提高农村社保标准,扩大社保覆盖面,积极推行农村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深入开展扶贫攻坚工作;六是扎实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平安中山”建设,坚持经常性打击和集中打击相结合的违法犯罪打击方式,保持对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加强重点行业、重点环节和重点人员的安全生产监管,着力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刑满释放人员的安置帮教,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普法教育,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五、认真搞好新农村规划建设

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认真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制定实施意见和示范村实施方案。坚持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并重,注重社会事业发展与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并举,尊重农民群众的规划建设主体地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乡村道路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治脏、治乱、治差,改水、改路,沼气及改厨、改厕、改圈等“净化、绿化、美化”工程建设规划。做好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做好改变农村陈规陋习、破除封建迷信的各项精神文明

5.关于华山镇木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五

根据中共禄丰县委的安排部署,恐龙山镇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活动于2011年11月初全面开展,恐龙山镇党委、政府严格按照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意见》(禄发„2011‟11号)精神和《关于开展以“转变作风抓落实、服务群众聚民心、创先争优促发展”为主题的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活动实施方案》(禄作风组„2011‟1号)文件要求,精心部署,认真开展了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活动。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到12月31日止教育活动结束,工作成效显著,达到了预期目的。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建立机构

镇党委高度重视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活动工作,及时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为副组长,领导班子和站所长为成员的恐龙山镇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抓好全镇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活动的组织、督促和落实。各机关单位和村委会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全镇各单位的领导,切

-1-实将干部作风建设摆在首要工作位置,以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力争用两个月时间扭转干部作风,提高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本领和能力。

(二)高度重视,精心部署

恐龙山镇党委政府在第一阶段工作中,认真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前提,实施“农业稳镇、引资强镇、科教兴镇、文化活镇、依法治镇”五大战略,强化“建好一个镇、舞活一条龙、培强一棵烟、种好一棚菜、育好一片林”五大重点,立足恐龙山实际,因地制宜,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激发活力,按照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认真贯彻落实县第十三次党代会议精神,狠抓各项目标任务,有效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确保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

一是召开动员部署会。镇党委继县委召开全县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动员大会,并对全县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活动作具体安排部署后。恐龙山镇党委于11月14日召开了全镇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动员大会,由镇党委书记杨武作动员部署,对全镇开展的刹风整纪工作作了全面、系统的安排,并针对当前全镇干部作风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了学习方向、整改措施,并对要实现的目标提出了要求。通过思想发动,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参与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活动的积极性,确保每一位干部职工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2-来,实现了活动全覆盖。

二是制定工作方案。镇党委在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州县党委相关部署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研究全镇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制定了《恐龙山镇开展以“转变作风抓落实、服务群众聚民心、创先争优促发展”为主题的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并于11月17日前报送县委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是组织开展学习活动。采取镇党委中心组学习、镇党政主要领导上廉政党课、干部职工学习日等多种形式,组织全镇党员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州第八次党代会、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党章》、《公务员法》、《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和干部作风建设的相关文件,以及《共产党宣言》等内容,学习活动,既提高了大家的认识,统一了思想,更重要的是对全镇干部职工进行了一次党性修养和职业道德提升作了系统培训,充分发挥核心领导和战斗堡垒作用。

四是组织开展警示教育活动。镇党委以全州现有的案例和《楚雄州典型案例警示教育读本》为素材,采取播放警示片、案件通报等方式,组织干部职工进行警示教育。通过教育,全镇干部职工撰写了心得体会文章293篇,其中镇党政班

-3-子成员的心得体会文章17篇报县委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五是组织开展“四问”活动。在宣传发动、学习教育的基础上,在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我的作风怎么样、我的岗位在哪里、我的职责是什么、履职效果好不好”四问活动。采取工作绩效评分、学先进赶先进、反面典型教育等方式在干部职工中相互开展岗位职责、工作权限、职责范围、履职情况等“自我亮底”交流活动,按照科学、规范、高效、制约的原则,理顺各站(所)、办公室岗位职责分工,做到职能清、任务明、责任细,促使干部职工对自己的岗位和职责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岗位,同时把自己的履职情况置于广大干部职工群众的监督之下,促其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三)认真对照,查找问题

第二阶段的工作重点是找出问题、找准问题、找足问题。因此,镇党委按照作风整顿建设的目标要求,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开展的公开承诺、领导点评、群众评议等工作,采取个人找、别人提、领导点、组织查和上门收集意见、设立举报箱、公开监督举报电话、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扎实开展了“六查六看”活动,即:查思路,看工作思路是否清晰;查职责,看履职是否到位;查作风,看是否真心为民;查工作,看是否充满激情;查纪-4-律,看是否令行禁止;查廉洁,看是否克己奉公。镇党政班子成员认真对照“六查六看”的要求,带头查摆,带头整改,以自身的表率作用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同时,镇党政班子成员“六查六看”的对照检查材料,按照要求分别报县委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一般干部的“六查六看”对照检查材料报镇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存档备查。在此基础上,镇领导班子组织召开了一次专题民主生活会,并与“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为主题的民主生活会一并召开。民主生活会前,采取发放征求意见表广泛征求意见,并结合所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和自己查找出的问题撰写发言提纲。民主生活会中,领导班子成员能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达到了坦诚交流,相互沟通,增进团结的目的,为制定整改方案,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依据。民主生活会情况已在全体干部职工会议上作了通报。同时,自查剖析材料,已于11月30日报送县委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找准不足,认真整改

在第三阶段工作中,针对查找出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落实,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1、制定整改措施。镇党委对第二阶段查找出来的问题,逐个认真分析研究,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结合创

-5-先争优活动“四评”(自己评、群众评、领导评、组织评)活动,限期进行整改,并在由各党组织负责人、各村委会干部参加的干部职工会进行了公开,接受组织和各方面的监督。对干部职工提出的合理要求,一时解决不了的,都进行了认真梳理,并说明情况。在整改过程中,镇党委、政府按照整改措施进行专项公开承诺,以专项公开承诺的方式,推动整改落实到位。

2、强化制度建设。镇党委对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清理,本着简便、易行、管用的原则,认真对《恐龙山镇党委工作规则》、《恐龙山镇人民政府工作规则》、《恐龙山镇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恐龙山镇公车管理制度》、《恐龙山镇干部职工不作为告诫制度》、《恐龙山镇招投标管理实施细则》等制度,进行了修改完善,并以党委、政府文件下发实施。把恐龙山镇人民政府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及行政问责办法印成册子,发给党政班子成员及全体干部职工,以便更好地学习和遵守执行。

3、加强督促检查。在第三阶段工作中,镇督查组对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活动整改落实阶段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督查,重点对站(所)之间工作协作、工作责任心、服务群众等情况开展督查,经督查,反映出各站(所)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政令畅通,团结协作好,工作责任心和服务水平不断增强,没有发现办事拖拉、扯皮,工作作风飘浮的-6-人和事。

(五)巩固提高,健全制度

第四阶段是总结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工作,扩大整顿和建设成果,建立健全一套适合我镇科学、规范、管用的工作制度和长效机制。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1、开展社会满意度测评。按照县委的安排部署,恐龙山镇于12月19日组织不同层次人员召开了测评大会,分层次、分部门对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工作进行满意度测评。

2、建立长效机制。在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活动前三个阶段的基础上,为了巩固活动成果,切实进行建章立制,建立长效机制,全面规范全体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学习,切实转变作风,努力推进各项工作稳步进行。根据恐龙山镇工作实际情况,进一步建立完善了以下制度:《中共恐龙山镇委员会工作规则》、《关于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的若干规定》(包括公务接待、车辆管理、通讯工具管理、电脑管理、下乡纪律、出差规定、惩扣制度、请销假制度、考勤管理、会议管理规定、表彰管理规定、经费及项目审批制度、后勤管理、干部职工慰问管理、值班管理)和《关于进一步规范村干部津补贴发放的通知》。并由镇纪委适时开展督促检查,长期坚持,如有违反坚决按照制度规定处理,绝不手软,只有铁的纪律,才能建设政治坚定、业务精良、战斗力强的队伍。

3、搞好工作总结。镇党委对集中整顿和建设活动进行了全面总结,认真搞好查缺补漏,收集资料立卷归档,向全体干部职工通报情况,并写出专题报告,报送县委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4、召开总结大会。镇党委于 12月31日,召开全镇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活动总结大会,全面总结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活动开展情况,巩固和扩大整顿成果。

三、取得的成效

(一)服务意识有所转变。一是责任意识有所增强,拖沓涣散、相互推诿的现象得到了较大改观。二是自律意识有所增强。绝大多数干部的组织纪律观念有所增强,能够努力做到从小处入手,从点滴做起,严格自律,高效规范、遵章守纪,自觉维护机关良好形象。

(二)服务能力有所增强。通过干部作风集中整顿,我镇机关干部的服务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提高了业务工作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作风纪律整顿聚民心,干部洗心得实惠。这次集中整顿活动初步解决了我镇机关干部作风中存在的不亲民、不务实、不作为、不守纪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总的来看,通过为期2个月的集中整顿活动,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离上级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我镇要把作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继续总结作风纪律整顿经验,以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四、存在不足

(一)部分干部对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业务工作忙,没有把活动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因而主动性不高,有应付思想。

(二)少数干部职工思想比较懒惰,工作没主见,创新意识不强,对安排的工作不够主动,需进一步创新工作理念,更好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三)部分单位和少数干部只注重工作效力,对学习抓得不够紧,需进一步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以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四)少数单位措施不够扎实,活动开展不够深入,干部作风转变有待加强。

五、下步工作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服务水平。在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分析根源、整改提高,切实转变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树立全镇干部职工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二)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态度。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的服务和责任意识,从小处入手,从点滴做起,严格自律,高效规范、遵章守纪,自觉维护机关良好形象。

(三)严守规章制度,搞好廉政建设。严格遵守各项

-9-规章制度,按要求做好考勤管理,加强干部职工的廉政教育,防微杜渐。

(四)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继续在机关、各站所、学校、村委会、农村、和金融、电力、卫生系统中开展 “转变作风抓落实、服务群众聚民心、创先争优促发展”为主题实践活动。组织机关干部职工深入农村深入农户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所忧,着力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增进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五)针对干部职工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不断建立有利于推动工作落实的机制和制度,完善建立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推动工作落实的干部保障体制,促进全镇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6.关于华山镇木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六

发布时间:2011-8-

1信息来源:河北省旅游政务网

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加快建设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并把其作为全省第三产业和旅游业的重点,加快发展。为摸清北京休闲旅游发展状况和有效借鉴其成功的发展经验,制定提出我省休闲旅游发展战略和举措,按照省政府领导要求,省旅游局吕力副巡视员带领规划、法规两处于9月8日至12日赴北京专题就京郊休闲旅游进行了学习考察。考察组先后与北京市旅游局以及昌平、怀柔、平谷等区旅游局进行座谈,并实地考察了部分休闲旅游景区,同时在河北驻京旅游咨询中心召集北京部分自驾车俱乐部和旅游媒体负责人就河北休闲旅游发展问题进行了座谈和研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京郊休闲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

北京是一个有着3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大自然孕育了北京郊区风光旖旎的秀山丽水。近年来,北京郊区县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示范带动,坚持多方参与、规范管理的原则,大力开发建设以乡村民俗、会议会展、温泉养生和自然生态等为主题的多类型休闲旅游产品,京郊休闲旅游业迅速崛起。2007年房山、通州、顺义、门头沟、昌平、大兴、怀柔、平谷、密云、延庆等10个郊区县共接待游客667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00亿元,分别占北京全市的45%和5%。

一是注重规划引导。北京先后制定实施了《“十一五”时期旅游业及会展业发展规划》和《郊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提出要在完善提升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重点培育休闲度假、现代娱乐、商务和会展旅游产品,把北京郊区建设成为本市居民和周边地区度假者的旅游目的地,成为发展双休日旅游和黄金周旅游的重要基地,成为连接周边热点旅游区点的重要通道。北京郊区旅游,近十年年来得到了全面、快速发展,已经构筑了“城市—郊区—乡村—田野”的休闲空间体系和“观光、休闲、参与、体验”的内容与特色。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北京郊区旅游正在向“一区(县)一色、一沟(村)一品”的方向发展。目前,北京正全力抓好沟带区规划编制实施工作,每条沟带长度至少是50公里,或者面积是200平方公里。去年已完成13条沟带的规划,今年又打造13条沟带区,2009年再打造十几条沟带的规划,通过三年努力完成30多条沟带产品布局。

二是注重管理创新。北京市先后颁布实施了《北京郊区民俗旅游村(户)标准》和《乡村民俗旅游村(户)等级划分与评定》、《住宿业服务质量与评定》、《旅游景区服务质量标准》等地方标准,同时在全市各区县都建设了统一标识、统一管理和运营的游客咨询服务中心。乡村旅游是京郊休闲旅游的主体,北京提出要加快乡村旅游升级步伐,实现由农家乐向乡村旅游、由乡村旅游向休闲旅游的转变。北京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开展了多项创新:比如,在过去农家乐的基础上重新定位乡村旅游,提出了乡村酒店、休闲农庄、养生山吧、民族风苑、生态渔村、国际驿站、采摘篱园、山水人家等8种新型旅游业态。目前,这八个业态已形成标准,使乡村旅游在品牌提升、质量提升、档次提升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今年,北京还拿出30个市级民俗村请专业机构、专家进行创意策划,主要体现一村一品。北京还尝试采用管理顾问模式通过酒店管理公司管理市级民俗村,第一实现规模经营,第二实现品牌集约化。主要选择了三种模式,即整体开发模式、委托经营模式和管理顾问模式。今年上半年,北京选择三家民俗村进行试点,下半年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全面推广。

三是注重文化挖掘。北京提出旅游的核心内容是文化,今后旅游业发展的着眼点应该放在文化上,只有文化才具备发展的潜力,只有文化才具备发展的动力。北京在推动旅游文化建设上,主要做到两个支撑,一个是智力支撑,就是通过挖掘、收集、整理、筛选,进行创意、策划、整合、修饰,把文化产品推向市场,推到旅游消费者面前;另一个是科技支撑,就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游客的想象力,提升游客的参与度,使游客得到深度体验和深度感悟,使文化融入游客的体验与感悟之中。比如,北京在许多旅游度假设施的策划设计中,有机地把皇家建筑风格以及四合院民居等结构布局融入其中。北京昌平的九华山庄、朝阳区的蟹岛度假中心既有高档次的星级楼房,也有普通民居风格的四合院落,还有体现皇家气概的王府大院,身处其中,既是生活的享受,也是精神的体验。怀柔桥梓镇挖掘引用《尚书大传》里以“桥梓”比喻父子的概念,延伸出桥梓代表的就是和谐,桥梓镇就是一个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充分协调,适合人类修身养性的好地方,用这样的理念来宣传桥梓整体形象。同时,北京也把文化建设体现在旅游宣传之中,形成了北京风情舞动世界、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等三大旅游品牌,打造了梨园剧场、北京之夜、功夫传奇、金面王朝等旅游演艺项目,影响不断扩大,有力地宣传了北京旅游,提升了北京旅游形象。

四是注重环境打造。北京非常重视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景区及旅游道路环境建设,提出“环境是资源、环境是形象、环境是生产力、环境是核心竞争力”,下大力改善旅游环境。仅去年,市政府就投入专项资金1亿元,完成60个主要景区1.4万块多语种说明牌、标识牌,近150块道路指示牌的建设,在35个重点景区设置多语种导游机8000多台;19家景区新增停车位5600个,完成改造和建设双语标识牌5500块。通过多年发展,北京郊区旅游建设管理,特别是旅游的服务设施大为改进,自然生态环境非常好,可以说到处都是风景,到处都是景点,某一条溪流、某一片森林,都能见到很多游客在游览、郊游、喝茶或聊天。今年北京市旅游局有一个比较大的举动,印制了80万册京郊旅游手册,免费向市民发放,在北京各个旅游咨询点,市民朋友凭身份证都可以领到这个册子。郊区旅游手册比较详细的介绍了京郊旅游的精品线路以及一系列到郊区、到野外、到自然去体会、感受休闲旅游的一系列产品,非常齐全。北京还组织开展了郊区旅游进社区活动,使城乡旅游者互相结对子,今年共有13个开展乡村旅游的区县和城八区结对子,实现了城乡旅游互动。加强政策支持,也是北京优化环境的重要内容。北京昌平区每年都对重点旅游企业实行税金返还,去年仅九华山庄一家就返还税金600多万元。

二、北京旅游客源市场发展分析

在与北京市及部分区县旅游局座谈时,我们了解到北京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第一产业5%,第二产业大概是25%,第三产业70%。北京已经形成了一个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发展服务业正在成为北京的主导方向。旅游在北京的产业结构里占了10%左右,基本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08%)的一倍。特别是随着北京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的周边休闲旅游始终保持着一个较好、较快的增长势头。

在调研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北京旅游客源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是北京经济实力雄厚,市民购买力强劲,人均消费水平较高,消费增速位于京、津、沪、穗、渝五城市之首。北京市民完全具备了旅游消费的经济实力,旅游消费已经成为继住房、汽车、通讯消费之后个人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北京拥有一个庞大的流动人口旅游市场。除北京市民外,北京每年都有几百万以读书、出差、探亲等多种形式构成的流动人口,并且都有在京出游的愿望。三是北京学生客源潜力巨大。北京有70多所高校、2000多所中小学校、1400多所幼儿园,在校生达200余万人。学生群体旅游意识强烈,尤其是大学生和留学生在周末出游率很高,而中小学生在寒暑假也是出游的重要群体。四是北京拥有众多国家机关、经济团体、国际机构,还拥有国内外大型知名企业,尤其是许多跨国企业在京也都设有办事处和经济研发、管理机构。这些都孕育着旅游业的重大商机。五是北京拥有500多家大型旅行社,这些旅行社是组织接待外地旅游团的重要单位,也是组织部分散客在北京旅游的主要力量。六是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巨大。目前,北京机动车已达350万辆,平均每5名城市居民就拥有1辆机动车,私家车所占比例超过80%。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增长,自驾车旅游已成为北京市民出游的重要方式,尤其是中短途旅游。唐楷市场调查公司开展的“北京市民五一出游意愿”专项调查表明,有超过一半(56.9%)的北京市民选择自助游或者自驾车游。

根据绿维创景所作的北京休闲市场调查显示,95%的北京市民希望到郊区旅游、度假,近1/3的市民愿意在双休日到郊区旅游,其中25%的市民有在外住宿的意愿。有超过2/3的城市家庭每年都进行郊游,其中30%每年郊游3次以上。在北京市区的调查中,32.6% 的被访者每周或经常到郊区旅游,而在怀柔各景区所做的调查中,44%的被访者回答经常到郊区旅游。该调查显示,北京市民郊区出游行为有以下特征:

一是最喜欢去或旅游次数最多的区域,在北京的8个远郊区和2个县中,首位是怀柔,占37.4%;其次为密云,占20.7%,两者之和占了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进一步对怀柔最大旅游特色的调查中,被访者中选择自然生态的最多,占59.3%,选长城的18.3%,选水资源的15.1%,选宗教文化的3.3%,选重大节庆活动的1.2%,选其他的2.8%。可以看出人们多数喜欢怀柔,而喜欢怀柔的原因就是良好的自然生态。

二是让游客最满意或最具吸引力的因素,37.4%的被访者回答是景点本身的吸引力,23.1%的被访者回答是个人偏好,21.4%的被访者回答时间更好安排,12.3%的被访者回答费用更便宜。说明景点本身的吸引力在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方面有着最重要的影响力,其次为个人偏好和时间的适宜性。旅游地的吸引力和个人爱好才是最重要的,人们对旅游的态度更偏向于一种经历的品质,一种个性的选择,而非廉价的消遣。

三是每次京郊旅游的平均花费,300—500元的消费人数最多,占到42.2%,其次为100—300元,占26.2%,500—1000元占21.2%,1000元以上占5.8%,100元以下占4.6%。

四是对于京郊旅游车程选择,回答1—2小时的人最多,占 57.2%,其次为半小时到1小时,占18.7%,2—3小时占17.1%,3小时以上占4.9%,半小时内占2.1%。北京市民大多接受1到2个小时的车程,能够离开日常居住地而又不会因长距离行程而感到疲倦或耽误游览休闲。

五是在出游方式上,选择和朋友一起出游的人数最多,占48.5%;选择和家人一起出游的其次,占42.3%;选择单独出游以及和同事一起出游的分别占4.6%和4.5%。从年龄特征上看,年轻人更喜欢和朋友一起出游,年长者更喜欢和家人一起出游。

六是对选择旅游景点时最看重的因素,被访者中57.5%的人回答自然风景,13.0%的人回答交通便利,9.4%的人回答服务态度,7.9%的人回答文化氛围,5.2%的人回答娱乐设施,3.9%的人回答价格,3.1%的人回答接待设施。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自然风景,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希望远离城市喧嚣,更加偏爱和渴望亲近的还是自然山水;交通排在第二,说明人们对出游距离和出游的便利性比较在意;服务态度排第三说明北京市民对旅游地的旅游从业者素质有所要求。

七是北京市民更喜欢的旅游项目类型,对休闲度假类项目持肯定态度的人数比例最高,达78%;接下来分别是生态环境类48.3%,文化古迹类17.4%,探险拓展类14.0%,农业观光类13.8%,娱乐项目类13.4%,体育竞技类8.6%,节庆活动类5.5%,旅游房地产类2.1%,会议会展类2.0%。可见,休闲度假类旅游项目最受北京市民青睐。

三、对河北休闲旅游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有关机构开展的游客最不满意因素调查显示,管理水平差为22.5%,排第一,接下来依次是旅游接待19.2%,交通16.8%,景点品位与特色15.0%,人才匮乏14.0%,生态环境脆弱10.0%,其他2.5%。管理差通常表现为景点的秩序混乱,各种拉客宰客现象;旅游接待差主要是在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上的缺陷;交通主要是景点离城区的距离以及景点的可进入性;景点品位与特色主要是景点自身的开发规划和吸引力;人才匮乏是缺少旅游专业人士从事旅游开发和管理工作;生态环境脆弱是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不足。我们考察组在与北京自驾车俱乐部座谈征求对河北休闲旅游发展的意见时,他们也提出河北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管理差、服务不到位、建设标准不规范、市场秩序有些乱,他们过去在白洋淀遇到“黑导”,令人反感,还有就是信息不对称、宣传不够,像北京周边易水湖等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俱乐部不知道。这些问题,需要在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建设中高度注意并积极抓紧改进和完善。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对发展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更加充满信心,但也深感到京郊旅游对河北环京津旅游的挑战,对此提出以下看法和建议:

一是创新发展思路。一要错位发展。针对北京没有海洋和草原的资源类型短缺特点,以及在北京发展受到限制的现代旅游项目,坚持与北京实现错位发展,在我省加快建设海滨海岛、森林草原度假设施以及滑雪、狩猎、赛车等时尚休闲项目。据国内最大的生活搜索引擎爱帮网的监控数据,今年南北戴河仍是最受北京市民关注的旅游胜地,其访问量比起去年有小幅增长,约为12%。二要衔接发展。针对北京区域休闲资源单

一、不配套的特点,坚持与北京实现衔接发展,重点在我省与北京毗邻地区,特别是共享山水资源等旅游节点地区,发展比较优势休闲项目,互相补充、相互配合、互相联动,实现北京旅游到我省的有效延伸,形成与北京旅游的一体化格局。三要超前发展。针对北京休闲资源供给相对有限而休闲需求快速增长的特点,发挥我省森林绿地广阔、资源类型齐全、民俗风情多彩的优势,坚持与北京实现超越发展,他无我有、他有我优,重点在我省发展乡村民俗、会议会展、体育健身、养生休疗等专项旅游。

二是创新营销方式。要选准市场目标群,针对不同市场制定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比如,面向自驾车旅游,需要加快建立完善自驾车野外露营基地、停车场、交通路标等自驾车旅游必需的硬件设施,推出适合自驾车旅游精品线路,还要加强与各大汽车俱乐部沟通合作,加大在自驾车俱乐部网站、北京广播交通台等媒体的宣传。面向北京普通市民群体,需要推动河北旅游宣传进入各社区网站,直接面对市民开展入社区、入户宣传。面向学生、国内外驻京机构等单位群体,需要推出拓展、登山、郊游等更多适合群体性的运动型旅游项目,并通过结对子、建立定点基地以及适当的折扣政策,来推动形成较为固定的客源渠道。唐楷市场调查公司的调查表明,北京市民了解旅游信息最主要的渠道是网络搜索(37.9%)和朋友介绍(36.6%),所以要特别注重网络宣传和游客朋友之间的口碑宣传。要加快建立河北环京津休闲旅游专题网页或网站,推出环京津休闲旅游目的地地理信息系统,同时要通过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促进游客返程后的正面宣传,以带来更多潜在游客。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北京平谷雕窝村的金河农家院主要就是靠信誉吸引回头客、靠老客户的口碑宣传带来新客户,一年内一个小小的农家院仅烤羊就销售800多只。

三是加大规划的落实力度。《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提出了河北休闲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建设重点以及基础设施配套、宣传手段创新和主要的推动举措,全面、准确地落实好规划,对于建设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至关重要。一要分清层次、突出重点,研究制定全省休闲旅游发展分阶段、分地区的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方案。要遴选重点,找准发展成本最低、效益最明显的关键部位,近期最需要把我省与北京相邻的具有共享旅游资源的节点地区(如,野三坡—十渡等)首先发展起来,实现北京旅游向我省的延伸和拓展。对已初具规模、有一定影响力的景区,要提档升级,不断挖掘内涵,使其成为休闲旅游带的增长极,辐射带动并形成聚集效应。二要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旅游交通。需要与交通部门加强沟通,抓紧制定河北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交通专项规划(包括道路和公共交通线路)。同时,全省要在文明村镇建设、扶贫开发、农业发展等事业中,充分考虑休闲旅游重点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三要加强休闲旅游发展的管理和服务,实现从行业管理向公共服务转变。研究制定政策,鼓励休闲旅游发展较发达城镇,特别是四大休闲旅游城市和19个特色县(市),创建国家级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国家级旅游强县。参照国际标准,建立形成包括餐饮、娱乐、购物、住宿、交通、游览等领域的服务标准化体系,并制定和推行休闲旅游绿色标准体系。

7.关于华山镇木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七

一制约牧业资金要素的现状

舒兰市抢抓发展机遇, 始终坚持牧业主导发展战略, 紧紧围绕区位优势、“粮变肉”工程和以市场为导向, 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畜牧业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态势, 牧业经济总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 牧业经济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畜牧业也面临着资金、电力、土地等诸多因素制约, 其中资金要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市牧业经济的发展。据调查, 我市的养殖大户和两个加工企业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资金运转困难的情况。目前, 我市养殖大户共有2户贷款, 贷款余额达57万元, 养殖户共需资金200万元, 自筹可解决50万元, 需贷款150万元, 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饲料、修建圈舍、购买畜禽等。加工企业有两家贷款, 贷款余额为2000万元, 共需资金1亿元, 自筹可解决1000万元, 缺口资金近1亿元。其中建舍所需3000万元, 购买畜禽所需资金4000万元, 饲料资金2000万元, 用于流动周转资金1000万元。面对高额的缺口资金, 由于当前我市还没有形成规范的解决机制, 缺乏有效的筹措形式和渠道, 加上企业筹资能力十分有限, 解决难度很大, 对企业的发展和项目的建设造成极大的影响, 企业发展速度减慢, 生产周转困难, 项目搁浅, 甚至夭折, 给投资业主造成很大损失, 投资无法收回, 致使牧业经济发展严重受阻。

目前, 金融机构贷款采用信用等级形式, 三户联保, 手续齐全, 方可到信用部门开户, 由信贷员核定信用户后开票才可贷款。贷款利息一般为11.8275‰, 还贷期限一般为1~1.5年。2007年, 我市金融机构牧业贷款余额2400万元, 仅占各项贷款余额的0.2%, 其中养牛贷款24笔98万元, 养猪贷款84笔99万元, 养鸡贷款79笔177万元。

二影响资金筹措的主要问题

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 由于企业担保困难。不少企业因资金短缺陷入困境。在利用民间资本、盘活存量等方面手段不多, 筹资渠道不广, 一些大型加工企业不得不借高利贷, 严重制约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企业项目在立项规划之初, 不可能预见所有的变化, 方案需要随着形势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 资金投入额度也会与预算发生较大的变化, 因此, 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较大的资金缺口, 成为制约我市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给企业项目的正常发展带来障碍。在现阶段, 影响资金筹措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筹资渠道比较单一

目前在解决养殖业资金方面, 主要有两个渠道, 一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二是由我市投资担保公司开展融资担保。虽然近几年来, 金融贷款和市投资担保公司融资担保额度逐年有所增加, 但与所需的资金缺口相比, 还是远远不够的。同时, 由于贷款和担保手续复杂, 难度也很大, 发展规模养殖业所需资金很难及时有效解决。2007年, 我市金融机构牧业贷款余额0.7亿元, 仅占各项贷款余额10亿元的7%, 市担保投资公司融资担保也只有1.8亿元, 虽然解决了部分规模养殖户的燃眉之急, 但还远远不能满足资金投入的需要。

2政府引导作用有限

按照公共财政建设的要求, 政府资金要逐步退出生产性领域, 转向非生产性领域, 因此, 政府对牧业发展的直接投入将受到限制。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 政府除了政府性投资项目外, 只能做一些协调工作, 在发展畜产品加工业筹资方面发生的引导作用还未全部体现, 有些企业设施不完善, 资金周转慢, 生产效率低下, 不足以应对市场的需求, 导致牧业经济循环发展缓慢。

3社会资金利用率低

通过近几年的畜牧业发展, 我市牧业经济水平迅速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有所上升, 截止2007年底, 各项存款余额达到45亿元。但这一项数额庞大的资金, 大部分闲置在金融机构, 利用率很低, 没有为畜牧业发展所用。另一方面, 我市经济效益好的大型企业, 也有大额的闲散流动资金, 数额可观, 潜力巨大。这两个方面的资金, 就如同两座宝藏, 还没有正式开发, 如果能为牧业发展所用, 产生的作用将是十分巨大。

三破解资金要素制约的对策

随着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资金要素制约逐渐成为阻碍正常发展的瓶颈因素, 数额逐年上升, 影响越来越大, 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拦路虎之一, 作为市委、市政府, 有责任也有义务进行引导, 研究并制定长效机制, 妥善进行解决。

为有效解决牧业发展中的资金要素问题, 结合我市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 我们认为, 需要建立以下五大机制, 才能有效解决畜牧业发展中的资金要素瓶颈制约问题。

1项目评估机制

借鉴市顾问团的形式, 聘请牧业经济方面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相关专业人士, 成立牧业项目评估机构, 挂靠经济商务局进行管理, 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 由本级财政安排一定的项目经费, 作为牧业项目前期费用, 专门在大型的牧业项目工作引进、建设投资规划等前期准备阶段, 从投资业主投资能力、技术能力、项目前景、市场等各个方面进行专业评估, 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在决定引进和上马大型牧业项目时, 立即组织评估机构进行全方位的科学评估, 并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专业评估报告。政府经济局、商务局等部门根据专业评估结果, 决定引进和上马那些投资能力强、信用程度高、发展前景好的牧业项目, 对那些有心建设、无力投资的牧业项目, 谨慎引进, 从源头上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资金投入难以为继的问题, 最大限度的避免因投资方投入能力不足带来的建设隐患, 增加我市畜牧业发展建设成功的可能性。

2发展基金机制

一是建立政府牧业发展专项基金。为有效解决资金问题, 政府可按照1000~2000万元的规模, 建立牧业发展专项基金, 并用当年新增地方财力的10~15%予以充实。对重点牧业项目或畜产品加工企业, 在进行科学考察和诚信评估后, 主要用于提供信用担保、贷款贴息以及奖励、补贴和流动资金借用周转等, 重大战略性项目前期费用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对于牧业项目借用周转使用的资金, 按银行贷款利率收取资金占用费, 由使用企业在获得收益后归还本息, 继续用作专项基金滚动使用。二是统筹各类项目资金, 在政策许可前提下, 纳入政府牧业发展专项基金, 捆绑使用, 优先用于解决畜牧业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缺口问题, 提高利用效率。三是引导有实力的大型加工企业出资成立联合担保公司, 积极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商业性、互助性担保基金, 为产品有市场、生产有规模的牧业项目, 签订用款合同, 提供贷款担保, 或者借支周转资金, 帮助渡过难关。合同期满, 由受助企业按合同之约定, 给付一定佣金和利息。

3银企共赢机制

根据畜牧业发展状况, 建立政府、银行、加工企业联系会议制度, 由政府牵头, 组织经常性的银企合作及项目推介活动, 努力为企业融资牵线搭桥。同时, 积极与金融机构进行协调和沟通, 促使其改进和完善金融信贷审批、信用评级、信贷考核、抵押担保、利率定价等信贷管理机制, 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解决加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为牧业项目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4财税扶持机制

完善各项优惠政策, 落实财税扶持政策,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等税收优惠政策, 对符合产业政策的牧业项目, 用活、用足各项优惠政策。二是指导企业规范财务管理, 积极争取省、市各项政策性财政资金支持, 缓解资金压力。三是对于新建的牧业项目, 按政策规定的下限或免收牧业项目建设各项费用。四是继续发挥投资担保公司筹资的积极作用, 为畜牧业发展筹集更多的资金。

5政府激励机制

市委、市政府每年要拿出地方新增财力的一定比例, 作为牧业发展专项奖励基金, 纳入地方财政下一年度的财政预算, 专门用于畜牧业发展的奖励。根据贡献的大小, 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 对于在缓解牧业发展资金压力过程中, 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以政府的名义表彰奖励。一是对联合担保公司为畜牧业发展提供资金扶持的, 按提供担保数额的1‰进行奖励, 提供资金周转数额的0.5‰进行奖励。二是银行对牧业项目提供贷款支持的, 按贷款数额的0.5‰进行奖励。三是每年开展“诚信企业”和“诚信厂长 (经理) ”、“优秀融资工作者”评选活动, 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四是继续实行项目贡献奖制度, 以加工企业上年度纳税额中地方财政收入部分为基数, 增长比例达10%以上的, 由同级政府奖给企业新增纳税额的10%, 奖金由同级财政列支。

四几点建议

1对于规模养殖 (生猪年出栏300头以上、肉牛年出栏50头以上、奶牛存栏50头以上、肉鸡年出栏5000只以上、蛋鸡存栏2000只以上) 达到标准化的小区 (户) , 建议金融部门按30万元贷款额度授信;按照市县两级分级负责原则, 凡在规定的贷款授信额度内贷款的规模养殖场 (户) , 生猪年出栏300头以下规模的市政府按农业贷款基准利率给予贴息, 时间为一年;300头以上规模的执行市政府补贴政策。

2要整合政府各类支农资金, 扶持生猪产业发展。国家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补助资金、市级支持农业发展资金要重点用于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补贴, 按照先建后补的原则, 集中支持生猪规模养殖场的生化池、沼气池、入场道路、蓄水池建设。

在推进良种场建设上, 对饲养基础母猪60头以上的二级扩繁场, 政府应给予每个场一次性奖补4万元, 对原种场到国外引入原良种猪给予一定补助, 引入祖代良种猪给予一次性补助500元/头。支持生猪人工授精站 (点) 建设, 有效实施品种改良。政府应对每个标准化生猪人工授精站 (点) 补助1万元, 配备必要的人工授精设施。

3按照政府与加工企业注资相结合的方式, 建立50~100万元的畜禽风险防范基金, 增强畜禽生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在市场低靡的情况下, 对良种能繁母猪保险政策, 力争“应保尽保”, 减轻养殖场 (户) 因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损失, 增强养殖场 (户) 抵御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8.关于华山镇木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八

一、充分认识中医药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真落实国家与省相关政策法规。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围绕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强化政府责任,加强宣传,坚持中西医并重,重视中西医结合发展。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的政策法规,真正把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落到实处,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重大疾病防治、农村卫生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发挥好省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作用,把中医药工作列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考核目标,对发展相对缓慢和困难较大的地区要加大扶持和督查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明晰统计口径,确保对中医药的投入增长比例不低于对卫生投入的增长比例,确保中医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例达到10%以上。省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完善中医投入机制,推广宁波市按中医服务量进行财政补助的做法。进一步完善医保政策,建立科学的中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省政府要督促各地按省条例规定设立中医药管理机构和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建议设区的市单独设立相关机构,以利于加强宏观管理和行业指导。

二、大力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挥省级医教研机构的龙头作用。省政府要加强对我省相关高校、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及省级中医药研究机构的支持,充分发挥省级医教研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推动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成为综合服务能力强,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管理科学规范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成为全省中医医疗技术指导中心和临床教学科研基地。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培育中医药领军人物和骨干人才。深化中医药高校的教学与课程改革,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继续加强中医药类名牌专业、示范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省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落实配套资金,大力促进国家级中医药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学科及研究室建设。总结省政府建设“重中之重学科”的成功经验,充分支持利用和发挥我省医学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力量的优势,整合中医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大力鼓励其进入各类科技园区建设,提高中医药科研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临床能力,切实提高中医药产学研结合的实施效果。

三、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县级中医院建设。省政府要督促各地落实“县级及以上政府应重点举办好一所中医医院”的规定,做到“县县办好一所中医院”。各级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要明确本地中医院发展目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研究制定县级中医类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和基本设施配置标准与计划,大力推进县级中医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建设,使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的需求相适应。要学习推广长兴县重视中医院建设、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的做法,进一步改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中医药基础设施条件,按要求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药诊疗器具和必备中药,提供中医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把中医药技术服务贯穿到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四、努力优化中药产业发展环境,提升中药现代化水平。省政府要根据当前中药产业发展实际,增加省中药现代化专项资金规模。研究建立促进中药产业发展的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加大对经典、有效传统中医处方和民间验方整理、开发的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文件保护、鼓励使用院内中药制剂。加大对龙头骨干中药企业和重点品种、独家品种政策支持力度,促进转型升级,在药品集中采购和省级医保目录调整中给予必要的倾斜,同时优先推荐申报列入国家医保目录,为我省中药企业提供生存发展空间,推动中药产业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扶持壮大“浙八味”等道地药材和铁皮石斛等珍稀特色药材项目,挖掘传统中药优势、促进中药成果产业化。加强对农村种植中药材的指导,鼓励引导建设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中药材基地。加强中药材市场监管,提高中药材质量。

以上意见,请省政府研究处理,并于2012年5月底前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研究处理情况报告。

9.关于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的报告 篇九

发展林下经济是我县实现“生态美百姓富”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进一步有效促进我县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11月上旬,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5年工作要点,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元帜和部份县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在县林业局负责人的陪同下,对我县林下经济发展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寨里镇、鸾凤乡、崇仁乡,通过走访、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和座谈等形式,对我县林下经济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林下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我县是南方集体林区重点县,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84.97万亩,有林地面积240.17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98.7万亩,竹林面积40.1万亩。森林覆盖率78.15%,森林蓄积量1117.07万立方米,总立竹量9200万株。我县的自然条件和生态资源优势,使林下经济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县约有100万亩的林地适宜林下经济的发展。2015年预计产值可达3.38亿元。其中:林下种植产值2.6亿元,林下养殖产值0.13亿元、相关林产品采集0.20亿元、森林景观利用(森林旅游)0.45亿元。经营面积39.3万亩,涉及农户数3573户,就业人数达11000人。

(一)领导重视,落实政策。2014年,县委、县政府将发展林下经济列入了乡镇绩效考评管理目标,并制定了具体评分管理办法,要求各乡镇完成一个面积达100亩或产值达100万元以上的示范片建设。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对一些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服务效果好的林下经济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给予重点扶持。几年来,已投入资金880余万元,其中,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700多万元,用于林下经济发展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扶持以9个专业示范合作社为龙头的一批林下经济项目。如投入40万元为铁皮石斛培育项目建设喷灌设施;投入20万元为林下养蜂户建设蜂巢;投100余万元,为林花、林苗、林药等项目建设林下路网、喷灌设施等。

(二)因地制宜,形式多样。一是以林+渔、林+禽、林+蜂为主的林下养殖。2014年养殖面积3.3万亩,产量超万吨,产值超亿元。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项目和现代渔业发展示范建设项目分别获得中央财政的支持,新建1500亩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建立山塘淡水鱼养殖科技示范户199户,辐射发展养殖户4000户。建立以杉城农民养蜂专业合作社和光泽武夷山玲珑养蜂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林-蜂-蜜”林中养蜂模式。二是以林+药、林+花、林+菌为主的林下种植。发展种植厚朴、白术、七叶一枝花、铁皮石斛、木瓜、草珊瑚、瓜蒌、葛藤、麦冬等多种中药材,成为全省中药材基地。我县累计种植厚朴达5.7万亩,总量居全省各县(市)之首,被授予“中国厚朴之乡”;发展建立了3个南方红豆杉、银杏等名贵树种苗木培育基地,建成紫薇、桂花、紫花玉兰、福建野鸭椿等绿化苗木基地2000亩。培育阔叶林下红菇菌生长环境,发展竹荪等食用菌,年产量达2600吨。三是以红菇、竹笋、油茶、松脂采割的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全县现有人工种植油茶面积4.2万亩,年产茶油60吨,价值600多万元;红菇采集基地0.2万亩,年产2.1吨,价值600多万元;竹笋采集基地5万亩,年产鲜笋7500吨,价值9000多万元;引进福建赛绿公司,投入资金3000万元建设油茶基地12000余亩,计划投入5000万元在光泽金岭工业园区建设茶油加工厂,在金岭工业园区购地43.5亩,目前厂房主体已基本建成。四是以生态休闲为主的森林旅游。利用我县独有的自然地貌和森林景观资源,开发神山风景区、乌君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及12个“森林人家”森林旅游示范点等森林旅游项目,2012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规划建设“武夷天池国家森林公园”。全县纳入森林旅游开发和保护的林地面积达12万亩。森林旅游进入加快发展阶段,年森林旅游产值达0.45亿元。如 “鸿建山庄、亿帆水乡渔村”等,是集食宿、休闲、观光、旅游、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山庄,成为我县十佳旅游线路,列入省级旅游示范基地。

(三)创新方式,集约经营。一是多元化投入。探索以农民、企业、社会为主体的多元化林下经济发展投入机制,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经营模式,鼓励合作社、农户以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作价入股,承担种养环节的生产管理,让农民从产业链的专业分工中受益。全县已建有林下经济合作组织60家,如福建承天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经营模式。二是专业化运作。全县建立名贵花木种植、仿野生铁皮石斛栽培、天子岗杨梅种植等一批符合本县特色农业发展方向、农户带动面广、市场竞争力强、组织制度规范的示范社和示范基地,2家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如天子岗杨梅合作社由成立最初的52户农户种植杨梅530亩,辐射带动种植面积3000多亩;茶坪山林业合作社由初期只经营山林,发展到养殖野猪2200头、山鸡2000只等多种经营。三是规模化发展。抓住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机遇,以发展林下经济各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主,推进林下经济规模化生产。去年成立家庭农场27家,居全市第一,新增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14家,养蜂上建有全省最大规模的杉城农民养蜂专业合作社,社员达172户,养殖基地346个,分布南平、三明、江西等地。

(四)典形示范,培育龙头。为促进林下农产品深度开发,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林下经济综合效益。一是重点培育林下经济深加工企业,发展了福建承天农林科技公司、止马茶坪山野猪肉制食品公司、圣腾蛇业公司等林下产品深加工企业。二是创建品牌。加强林下农产品有机、绿色、无公害“三品”认证。新增无公害水产品认证3个,“光泽溪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亿帆水乡渔村”获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证书;杉城养蜂成为全省首家蜂蜜获得国家农业部A级绿色食品论证的企业、中国质量万里行联动单位,2013年“野小蜂”商标被评为省知名商标。三是创新发展。加强与高等科研院技术对接,与福建中医药大学达成和鑫木瓜品质鉴定、铁皮石斛深度开发和承天药业研发等中药材深加工合作意向;杉城“中华蜂种蜂繁育场”作为福建农林大学教学基地,承担3个省、国家级项目研发。四是开拓市场。借助新闻网络媒体、电子商务、“5.13”和“9.8”投洽会等平台,强力宣传推介铁皮石斛、山茶油、野蜂蜜、蛇酒、野猪肉等林下生态产品,扩大林下农产品知名度。

二、我县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足,示范带动不强。一是少数乡村干部和农户对于林下经济的概念理解不清,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认识不高。认为抓林下经济属于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候,对发展林下经济持怀疑观望态度。二是农户普遍认为林下种养与普通种养没什么两样,甚至还不如普通种养。二是部分农户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扶持方式和优惠政策等内容认识不够,缺乏参与热情。四是有的农户思想不解放,怕吃亏、怕赔本,畏首畏尾。有的种养大户对示范带动存在顾虑,怕同行竞争影响自己的发展,单兵作战、自产自销,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经济总量小,组织化程度低,林下经济综合效益不高。

(二)指导不足,体系建设滞后。适应新形势下林下经济发展的技术推广方式和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方式还有待于完善和创新。动植物防疫体系、良种繁育体系、饲料安全体系、加工流通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等还不够健全,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三)融资较难,生产资金缺乏。据调查,目前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资金比较缺乏,一些涉农贷款难以落实。如林权抵押贷款我县已经实施近三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实施不够到位。一是政策宣传不够,林农对该政策的知晓程度低,一些乡镇、村和农户不知道有林权抵押贷款的政策。二是部分农户信用不高,有陈欠贷款记录,风险大金融部门没有积极性。三是有的农户认为林权抵押贷款周期较短,放款额度小,审批手续繁琐,获取贷款的机率低,因而不愿意采用这种途径。这既给信贷业务工作带来了不便,又增加了农户的办事成本,农户意见较大。如一个存养2000只鸡的鸡舍,就需建设资金2.5万元,还有场地、鸡苗、饲料等投入,一般农户都感到资金很紧张。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农户原始资金积累少,以及贷款难度大等,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林下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

三、对我县林下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充分认识发展林下经济,确保林下经济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安全,就必须使广大农民更深刻地认识到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扩大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增强森林的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能力。“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不一定是绿水青山,而绿水青山一定是金山银山”。更好地发挥林业生态优势,加大林地综合开发力度,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护生态、合理利用生态资源、致富增收,是为了林业资源的永续利用。

(二)科学规划,加强指导。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利用并严格保护森林资源。充分考虑生态承载能力,适量、适度、合理发展林下经济,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构建稳定的生态体系。要把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农产品生产区功能定位,制定专项规划,分区域确定林下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目标。根据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等情况,尊重农民意愿,突出乡村特色、科学合理确定林下经济发展方向、模式和规模,形成符合各地实际、布局科学合理、资源效益充分发挥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三)增加投入,健全体系。为突破资金瓶颈制约,应采取“多渠道注水”的办法,来融资发展。主要是:财政奖励一点、向上争取一点、集合社会资金解决一点、林权抵押贷款支持一点、保险理赔补偿一点。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典型示范户、生产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给予资金奖励支持。同时充分发挥社会投资的主体作用,积极吸纳民间融资。此外,要加快我县林权担保收储平台建设,主动对接金融部门,全面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和政策性森林保险工作,帮助广大农民和林业生产经营者解决林下经济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

(四)培育龙头,示范推动。我县林下经济发展虽初见成效,但大多单打独斗、效益低下,缺乏龙头带动。因此,扶持典型,抓好龙头带动就显的尤其重要。应通过培训一批有丰富林下种养经验,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发展规模的大户作为典型,以点带面、示范辐射,带动林下经济的发展。如茶坪山林业合作社、杉城农民养蜂专业合作社、中方润仿野生铁皮石斛专业合作社、承天药业、三风花木专业合作社、亿帆水上渔村等,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品牌作用,如“光泽溪鱼”地理标志、“亿帆水乡渔庄”的国家农业部A级绿色食品论证、“野小蜂”省知名商标等。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宜我县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对林农、企业、示范户和农民技术骨干的信息咨询及技术培训服务,帮助林农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加大技术保障力度。

10.关于华山镇木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十

为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城市转型技术人才,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近日,市委政研室与市教育局组成调研组,深入到部分区、职业学校和企业,通过实地调查、座谈讨论、查阅有关资料等形式,就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全面了解了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市共有市属职业学院2所,中等职业学校16 所,在校学生6.6万人。全市有技工学校8所,乡镇(街)职成教中心56所,各类培训机构200余家,年实施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0万多人次。

(一)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有效地促进了劳动力转移。我市职业教育共开设57个专业,特别是结合地方产业发展设置的数控机床、煤化工、机械加工、旅游等专业,为转方式、调结构培养了大量实用技术人才。每年职业学校培养输出的毕业生达2万人,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近90%,有98%以上的人员实现了城镇就业。另外,通过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每年转移城乡劳动力近3万人。目前,职业教育和培训已成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重要渠道。滕州市还被确定为全国新型农民培训联系点。

(二)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显著提升,有力地拉动了社会就业。职业教育以质量为核心,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订单培养、冠名培训”等教学模式,实现职业教育和就业岗位的零对接,提高了育人质量和就业率。近三年来,在我市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有137名分别在全国、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在今年举办的全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有5人获得一等奖,奖牌总数列全省第4名。五年来,全市累计有6000多名中职毕业生被录取到高等学校继续深造,在市内外推荐就业近10万人,毕业生推介就业率达95%以上,有些重点专业学生就业率高达100%。

(三)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集团化、特色化取得新突破。通过“挂靠、联合、撤销、转型”等方式进行整合、调整,先后调减中等职业学校20多所,校均规模由以前的500人扩大到现在的2000人。滕州市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设立的职业教育中心,办学规模达到10000人。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跃上新台阶。市职业中专、薛城职业中专和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牵头,联系178家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及大中企业,分别成立了枣庄市机械电子职教集团、枣庄市数控技术职教集团和枣庄市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实现了资源优化和共享。在专业发展方面,我市有7所学校的10个专业被确定为全省职业教育示范专业。薛城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骨干示范专业,省中职数控专业培训基地;台儿庄区职业中专与青岛青纺联合办学初见成效。

(四)职业教育的基础建设不断增强,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一是重点职业院校建设不断加强。近年来全市职业院校累计投入6亿多元,新征土地1600多亩,新建校舍40多万平方米。枣庄职业学院、枣庄科技职业学院、薛城区职业中专实现了飞速发展。目前,全市有4所学校被确定为全省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二是实训基地建设明显加快。市、区职业技术学校先后通过国家拨款、财政帮扶、地方配套、世行“农民工培训与旅游业”贷款等方式,共投入资金1亿多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共建成实训厂房6万平方米、实训中心50个。三是师资队伍力量不断壮大。近年来,共组织选派近1000名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各类专业进修和培训,提升了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同时,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从企业单位选聘兼职教师等方式,切实壮大了“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职业教育资源不足,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是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职业教育法》和省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的经费投入和教育培训经费的提

取落实不完全到位,教育费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的要求,有的地方还没达到。因资金不足,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设备购置受到制约,难以保证学生的实训需要。二是职业技术教育招生困难。由于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比较严重,再加上我市初中毕业生每年不同程度的自然减少,以及学校间的激烈竞争等因素,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出现困难。三是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按规定“专业课教师在教师总量中的比例达到60%左右”,目前,我市专业技术老师仅占31 %,因受学历、身份等报考条件的限制,一些专业技术老师进不了职业学校。专业技术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结构性缺乏,使实训操作和开发课程受到很大影响。

(二)校企合作渠道不畅,办学方式单一。《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目前,因缺乏引导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再加上一些企业急功近利,缺乏长远战略,不愿做人才战略储备等因素,职业技术教育在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方面,出现了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不够高。目前,在校学生绝大部分是在学校实习,缺少进入企业实训的渠道和机会,有些单位虽然勉强接收了,但也收取了较高的实习费用。

(三)办学体制不完善,统筹发展力度不够。我市职业教育有普通中专、职业中专和职业高中,也有技工学校和短期技能培训学校,分别由教育、人保等部门管理,同一区域、同一层次,既有省属学校,也有市属学校,还有区(市)属学校;体制各异,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各学校培养目标、投入、招生、收费、教学管理和评价标准、毕业生待遇等不能协调统一,以致造成专业设置重复、资源浪费。省里安排的技能扶贫招生工作因渠道单一,也不能很好地组织实施。

(四)企业用工不规范,影响了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市内的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劳动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没有全面落实,大量招收没有经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员工,致使一些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不能在本市内实现顺利就业,有60%的学生毕业后流向了外地。另外,一些企业在实际用工中,职业学校毕业生与没有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一样待遇,体现不出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有的不按规定要求兑现技术人员技术职称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上职业技术学校的积极性。

三、发展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转移就业培训”。近几年来,国务院、省、市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目前,我市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时期,城市转型成果已经显现,一大批转型项目相继建设运行,经济发展保持着高速强劲态势。据测算,今后五年,我市每年需要产业技术工人约6000人,农村每年需要转移劳动力约6.2万人。下一步,应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加强引导,加大投入。

(一)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推进职业教育科学有序发展。将全市现有的职业学校、技术培训、阳光工程等资源进行整合,实行一校多牌,集中办学,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师资、实训基地等职教资源的共享。目前,台儿庄、薛城等区已具备条件,可率先组织实施。在专业设置上,应突出优势,错位发展,强化品牌,重点培养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专业技术品牌,同时,应统筹规划好实训基地建设,做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投资造成浪费。加强对社会办学的指导和监管,对现有的培训机构,进行合理整合,突出质量,减少数量。理顺高中、中职、技校招生管理体制,将职业技术教育纳入整体教育计划,实行中考一体化管理,促进高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平衡发展。新闻媒体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和引导,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观念和舆论环境。

(二)完善机制,提高质量,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一是建立有利于“校企合作”发展的激励机制。积极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将“校企合作”纳入学校评估和企业评价的指标,表彰鼓励先进。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财政可制定出台相应的专项补贴政策,也可利用减税政策,鼓励其在“校企合作中”发挥骨干示范作用。二是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启动“双师型教师”培训工程,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轮训,到骨干企业或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定期选拔和组织相关专业领域的骨干教师和骨干校长出国深造。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在职或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担任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三是建立社会联动支持机制。切实发挥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规划指导。加强对全市职业教育的检查督导,把督导情况与考核挂钩,制定切实的职业教育评估办法,对办学成绩突出的应予以大力表彰、扶持。对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在开发新产品、对外承接实习加工产品、出据对外加工票据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税费减免,并提供便利条件。

(三)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优化职业教育办学环境。世界银行统计资料表明,职业教育是同级普通教育成本的2.53倍。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加大投入。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将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和相关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按学生人数拨款给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建设的实训基地列入计划,更新实习设备,改善教学设施。企业单位要严格按《职业教育法》规定的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的比例标准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对自身没有能力或不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企业,由政府统筹该项经费,职业中专统一组织培训。二是争取项目和资金。抢抓目前我市被列入资源枯竭试点城市和国家重视支持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利时机,积极向国家和省争取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投入、实训场地等方面的项目和资金。三是建立完善多元的经费投入机制。应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职业教育培训领域,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经费由政府、学习者、企事业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分担的机制,切实保障职业教育预算内经费、财政性经费和公用经费逐年增长。

上一篇:农村信用社重要简答题下一篇:同学道歉信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