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题中期报告(11篇)
1.名师课题中期报告 篇一
赴兰州参加“小学名师经典课堂展示研讨会”
心得体会
甘州区大满镇中心学校李琰刘纪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下午好!3月19日---20日,我荣幸的受中心学校选派,赴兰州参加了“小学名师经典课堂展示研讨会”。两天的研讨会共听了全国知名教育名家、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研修员,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刘延革,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分校,教学主任,北京市骨干教师,宋燕晖,北京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武维民,全国知名教育名家、北京市大兴区北京小学大兴分校数学教师孙贵合等带来的八节精彩数学展示课及三场教育理论讲座。两天时间虽短,但与全国知名的专家名师零距离接触,所以收获也颇多,现在我就班门弄斧,将我浅薄的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学习点教育理论,让自己有高度。这次的观摩研讨活动中,来的老师大多是教学一线的老师,上课水平尚且不论,上完课的之后的说课及讲座所表现出的理论水平让人佩服。课上完的说课环节中,他们将课堂过程结合大量理论剖析给我们,就连课堂上一个小小的细节他们也是引经据典。同是小学教师,他们给我们感觉就是不一样,感觉就是有高度。虽然说理论水平高不一定就是好老师,但是不可否认,一个好老师肯定是理论水平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而在现实中,我们很多教师也包括我,不看理论不学理论更不研
究理论,觉得理论是虚的,没有什么用,因而不愿看、不屑看,或者
说没有时间看,觉得不学习理论照样也能应付日常的教学,还不如把
时间花在研究试题上多改点作业更直接更合算。通过这次的培训,我想我们一定要摒弃这种思想。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就必须要在教学的理性上下功夫,通过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我们参加各种培训研讨,不能只学名师的教学方法,光学方法我们是学
不像的,只有学习名师的教育理论,把精髓学到了,加以变通运用,我们才可能学名师学得像。
关于学习教育理论这一点,我引用了教育家魏书生的两句话与大
家共勉,“我的教学不过是雕虫小技。只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把学
与教的规律搞清楚了,人人都可以有上百种方法把学生教好。”“教
书育人涉及一系列有关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理论方面的问题,越
思考越觉得自己所面对的未知领域极其广阔、新奇,这更激励我潜心
于教学实践与理论学习中探求教书育人的真知。”
二.数学课要善于让学生自己发现,同时以数学课教学为载体变
革学生学习方式的方式,从而促使学生真正实现有效学习。
本次研讨会上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都充分体现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发现,自己去总
结,老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亮点,做好引导工作。引导学生捕
捉生活及课堂中的数学信息,进而总结出问题情境所反映的数学规
律,建立起数学模型。刘延革老师上的《推理解决问题》这节课中,她不断鼓励学生从图中发现问题,大胆推理,并及时为回答错误的学
生解围,善于捕捉学生的疑难为学生解惑„„ 这节课由开始的鸦雀
无声渐渐变得有声有色,高潮迭起。我们沉浸在课堂气氛之中,融入
在问题探讨之中,领悟着发现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必然会促使学
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而且使得知识内化成学生自己的,学生固然是
印像深刻。这次回来之后,学生正反比例关系的特点没有搞清楚,相
关题目不会做,我试着让学生分小组自己总结正反比例关系的特点,最后经过汇总比较及我的加工,学生将正比例关系的特点总结为:同
增同减,比值固定,反比例关系的特点总结为:一增一减,乘积固定,这样由学生总结抓住了正反比例关系的主要特点,情况一下好了许
多。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我们的数学学科特点使得我们贯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发现这一宗旨更具有操
作性。数学课上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发现这件事做好
了,就能推而广之,映射到其它学科上,整体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终身受益。
三.抓住学生的起点。
全国知名教育名家、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研修员,北京市
学科带头人刘延革在《推理解决问题》一课结束后说课时这样说到。
很多时候,我们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所以往往老师讲得很多,生怕学生听不懂,把课堂弄的很枯燥。其实,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同时挖掘教材内
容中的隐性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
入点。总之,学习起点准确与否,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探索热情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现实起点,才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合理确定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四.反思落到实处,勇于接受学生的评价。
全国知名教育名家、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研修员,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刘延革在讲座中说的一名话让我记忆犹新,她说:“不反思只能是一种经历,只有反思才能成为经验”。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的反思,我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反思,回想以往的教学真可谓是经历,能叫的上经验的少之又少。今后,我们应该在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后,对本节课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去再思考,再创造,为下一节次教学作准备,通过在反思中找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
我们教师不但要反思,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养成对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即可作为学生解题的一种指导思想或教训,俗语说人不可同时几次踏时每一条河。反思一道题目胜过做数十道题,因此,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引导结合作业作出合适的反思。
所听几节课,都有一个共同环节,那就是课后对学生的访谈及听取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有一个学生给我们印像深刻,当老师说评价一
下这堂课老师上得怎么样时,那个学生站起来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刘老师也”,让再场的人又惊又喜,教师继续问为什么这样说时,那学生说:“这节课上老师让我回答了问题,还鼓励了我,这节课我上得很轻松很高兴”。这时我才相信这个学生的话不是刻意准备的,而是油然而生的。让学生评价教师,可以拉近我们的师生关系,促进合谐,同时还可以改进们的教学。我想我们不但要让学生评价课堂教学,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评价老师个人的品格、处事方法乃至穿着等。当然有时可能学生的话可能比较直接,也可能说的不到位,不够中听,但我们都应该虚心接受或坦然处之。
五、做老师的,我觉得我们应该把我们的工作写下来,说出来。这次来上课的老师很多都是教学一线的,他们为什么能够出名,我想不外乎就是他们把工作中的点滴积累来来,写下来,说出来,我们没有出名是因为我们没有把我的工作写下来,说出来,说的调子再高些,我们要做研究型的教师。
我们为什么要做研究型教师?从现实或是个人自私的角度讲,是为了有应对竞争的能力。我们在座的可能大部分人都要终生以教师为职业,所以我们就不得不考虑面对竞争压力的问题。对我们年轻老师来说,尤其要考虑到这一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稳定的时候多一点学习、多一点研究,让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将来在竞争中就会多一份获胜的可能性。从更自私些的角度来讲,教学成绩高只是一时的,就算成绩年年都高,也只在我们大满镇出名,而我们要想走出去,走得远,走得高,就得通过论文、课题等这个桥梁。
我们学校,中老年老师占大多数,都有十几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历,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每一个老师肯定都形成了独到的有个人特色的东西,这是一个很丰富的资源矿,不开发,或者不充分开发大家会觉得遗憾。我们敬爱可亲的老教师们,请你们把你们宝贵的财富毫不吝啬的传一点给我们年轻人吧。
说远一点,将来我们肯定要离开讲台,那么我们以教师为业一辈子,能留下的是什么呢?我想不要只留下可摞的教案、笔记,如果愿意,可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当我们把所思所想,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的时候,我想那时的我们就会因为文字而使我们的工作和生命延续。
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是做的不够,当然有老师们惰性的因素,但也有大环境的因素。老师们工作量大,压力大,时间就不够用,同时我们学校也没有一个官方的支持或是相关的制度,搭建一个平台,起到激励、规范的作用。所以请领导能否在这方面做相关调研,形成一个相关的制度,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支持,如时间及经费等方面。一名老师要想成为名师,固然要靠自己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包装。
这仅仅只是我个人之见,如果老师们不同意,你就把我看做是痴人说梦吧。
以上就是本次参加培训之后,我的所感所想,说出来与大家分享,说的有不到位的地方,还望各位领导和同事多多包涵!谢谢大家!
2.名师课题中期报告 篇二
笔者参加了几次开题论证会,发现教师在撰写开题报告时,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一、课题名称存在误区
很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于是想对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这是申报课题的基础。但是,不少教师申报的课题名称往往表意不清。
例如,一位教师申报的课题名称是“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及对策研究”。答辩时我们发现,这位教师其实是在研究这种合作学习中的主体是怎样缺位的,因此,这一课题的名称应调整为“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及矫正对策研究”才更合适。
二、课题核心概念及其界定存在误区
对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准确,能够更好地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方向。但是,不少课题主持人往往忽略了对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或者界定不准确,从而导致在制定研究内容时产生了一定的偏差。
例如,在“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及矫正对策研究”这一课题中,主持人界定了“主体”“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英语课堂”这几个核心概念,其中,对“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这一概念的界定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小组中的某个或某些学习主体事实上并没有听课或没有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合作学习任务只是由部分成员完成的现象。但什么是“主体缺位”呢?主持人却没有明确说明。
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发现“缺位”是指职位空缺,而“主体的缺位”则是指应当负责的人或者机构不存在。因此,本课题中的“合作学习中的主体缺位”应当是指在合作学习中,由于负责人没有尽到责任,造成了合作学习的个体没有认真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去,从而导致合作学习的效率低下。
三、课题研究目标存在误区
在开题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对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把握不准,导致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相混淆,或是研究目标脱离了研究内容,两者不能融为一体。
如何更清晰地理解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呢?打个比方,这就像教师备课,既要备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也要备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其中,研究目标就好比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研究内容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比较宏观,要引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则需要进一步细化,既要对知识点进行阐释,也要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这些知识点。
仍以“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及矫正对策研究”这一课题为例,主持人制定了这样的研究目标:通过对农村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科学性的研究,引起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对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主体缺位现象的认识并高度重视,从而转变观念,提高教学效益。具体包括:1普及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运用系统方法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并尝试构建自己的课堂教学理论;2自觉地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探索并形成若干科学的初中英语合作学习课堂的组织模式;3揭示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与学生英语学科素养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以丰富对初中课堂教学组织方法的认识;4以系统的方法为指导,分析教学问题和学生的需求,选择教学目标,对目标的达成进行创造性的决策,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得怎么样”等问题。
初看目标,让人感觉“高大上”,但是细看,就会发现不少问题。
一是,通过两三年的研究,一位普通教师真的就能构建起自己的课堂教学理论吗?而且,还要形成英语合作学习课堂的组织模式?显然,目标过于宏大,脱离了一般课题的研究实际。
二是,目标并不能很好地体现课题名称。此课题的名称非常简单,因此,研究者只要抓住“合作学习的主体是怎样缺位的”“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即可。
因此,笔者建议将该课题的研究目标改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摸清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缺位的种种现象,分析合作学习中导致主体缺位的种种原因,并提出合作学习中主体缺位的应对策略,进一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四、课题研究内容存在误区
1.研究 内 容 基本 上就是课 题 名称 。
例如,在“运用多种途径训练重度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这个课题中,主持人是这样分解研究内容的:1了解培智学校8名重度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现状;2探索重度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内容和途径;3根据重度智障儿童的个体特点,科学巧妙地设置课程,通过学科渗透,使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并能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
从上述内容不难看出,第一条可以作为研究内容;第二条其实就是课题名称,没有做到对内容的分解;第三条则不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去掉。另外,课题名称中的“运用多种途径”在研究内容中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并且,本课题是实践研究,但在研究内容中也没有涉及。
经过和课题主持人协商,该课题的研究目标被修订为如下内容:1了解培智学校8名重度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现状,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原因探索重度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内容研究;3运用多种途径训练重度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研究;4重度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案例研究;5重度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评价研究。
其中的途径研究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1通过个训法,培养重度智障儿童正确发音技能的研究;2通过集体教学法,培养重度智障儿童倾听能力的研究;3通过分组教学法,培养重度智障儿童沟通能力的研究;4通过融合教学法,培养重度智障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研究。
研究内容经过这样的分解后,课题主持人便能按时序、有抓手地开展课题研究了。
2.研究 内容 不 能 紧扣 课 题 名称 。
例如,在“薄弱初中物理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这一课题中,主持人将研究内容分解为“初中物理课程校本化资源开发的研究”和“初中物理教学模式校本化的研究”两大点。
其中,“初中物理课程校本化资源开发的研究”又分为以下四点:1建立和完善物理学科网站,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课堂的有效延伸;2开发《趣味物理》《生活与物理》《走进物理学家》等校本化教材,整合、拓展物理学科的知识内容;3建立校外物理教学实践基地,开展小制作、小实验等多样的物理学科活动;4组建太阳能社团、航模社团、电子制作社团等。
而“初中物理教学模式校本化的研究”则分为以下三点:1以“动手做”为核心,构建“体验—建构—应用”三位一体的初中物理“教”的模式的校本化研究;2以“动手做”为核心,构建“自学—互动—展示—评价—反思”的初中物理“学”的模式的校本化研究;3物理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的研究。
客观而言,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分解得很详细,放在各个层次的初中学校都能成立。但是,该研究没有紧扣“薄弱初中”这一点,即薄弱初中物理课程的校本化没有体现出来。此课题能够在省规划办立项的主要原因,可能就是课题管理部门想要了解薄弱初中的物理课程校本化是如何实施的,但是,研究内容中却反映不足。
3.研 究 内 容偏离 课 题 名称。
例如,在“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及矫正对策研究”这一课题中,主持人是这样分解研究内容的:1以目标引领的学习策略,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动力;2以多元化评价的学习策略,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的自主力;3以分工协作的学习策略,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合作力;4以多角度的学习策略,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创新力;5以学习主体层次化的学习策略,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的有效力。
五种策略体现出五个“力”,但是,内容比较“玄虚”,不接“地气”,重点不突出,无可操作性,并且,内容之间的边界不清晰,不能呈现出较强的逻辑结构。我们问主持人:你下一步准备对本课题做哪些工作?在研究中,你怎样体现出动力和创新力呢?……主持人一脸迷茫,不知所措。
经过协商,我们和课题主持人制定了以下的研究内容:1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的现状研究;2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的原因研究;3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的矫正对策研究。
这样,主持人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了解现状,并根据现状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问题就好解决了。
3."环保小课题"研究报告 篇三
一.编题小组。根据调查,结合百分数的应用,编写了以下二题,供兴趣小组的活动使用。
1.我国森林面积为1.34亿公顷,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9%,世界森林总面积有多少亿公顷?
2.世界人均拥有森林蓄积量为71.8立方米,而中国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8.6立方米,中国人均森林蓄积量是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的百分之几?
二.实验小组。从树枝上摘下5片叶子,通过测量和估计,它们的面积分别为15平方厘米、16平方厘米、12平方厘米、20平方厘米和18平方厘米。设问:
1.平均每片叶子的面积是多少?
2.假如这棵树有10000片叶子,并且每25平方米的树叶能在一天释放出足够一个人呼吸所需要的氧气,请问:这棵树可供一个人一天所需要的氧气吗?
三.计算小组。(1)算出平均每片叶子的面积是:(15+16+12+20+18)=16.2(平方厘米)。
假如这棵树有10000片叶子,那么绿叶的总面积是:
16.20000=162000(平方厘米)
162000平方厘米=16.2平方米
16.2平方米<25平方米
计算结论:这棵树不可供一个人一天所需要的氧气。
(2)解答编题小组的两个题目:世界森林总面积为: 1.34.9%=35(亿公顷);中国人均森林蓄积量是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的8.61.8=11.98%。
四.调查小组。通过调查得知,现在好多餐馆都用一次性筷子。1家餐馆1天大约用200双一次性筷子,而1立方米树木可以生产45000双一次性筷子。
调查结论:照这样计算,1家餐馆一年要用筷子20065=73000(双),消耗掉树木730005000≈1.62(立方米)。
五.推理小组。根据以上数据推理:中国现在每年生产大约450亿双一次性筷子,如果我们以每根筷子长15厘米计算,把中国人每年用掉的筷子一根一根地接起来,可以绕地球多少圈?(地球赤道一周的长度大约是40000千米)
450000000005000000000=337.5(圈)
推理结论:把中国人每年用掉的一次性筷子接起来,可以绕地球337.5圈,大致需要砍伐2500万棵树。
六.网络小组。网上搜索得知世界森林覆盖率:日本67%、韩国64%、挪威60%左右、瑞典54%、巴西50%~60%、加拿大44%、德国30%、美国33%、法国27%、印度23%、中国16.5%。
网络搜索得出结论:我国森林覆盖率偏低。
七.研究结论。一次性筷子是树木做的,如此使用这么多的一次性筷子,要砍掉多少棵树来做筷子呀!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后果是,森林将遭到破坏,严重的将导致水土流失,引发洪水。自然的警钟告诫我们:要少使用一次性筷子,保护森林。
八.研究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们建议:
1.寻找一种既不破坏森林资源,用后又能自己降解的材料作为一次性筷子的替代品。
2.工商、环保部门加强监管,杜绝一次性筷子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3.加大环保宣传力度,让人们的思想认识得到提高,从而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4.名师之路报告会 篇四
10月23日至25日,我有幸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名师之路”全国儿童阅读教学研讨会”,第十一届 “名师之路”课堂教学观摩会,暨 “核心素养,学科教学”论坛。通过名师们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精湛的教学艺术,与学生们的精彩互动,驾驭课堂的能力,新颖独到的教学手段使我赞叹不已,受益匪浅。
通过本次学习我认为语文教学的“主题阅读”文化观与课程观
“主题阅读”实验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又受到新时代阳光雨露的滋养。它从北方到南方,播种、发芽,如今已在全国许多地方,不少学校开花结果,作为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备受人们的关注。
阅读使静态的文字转换成鲜活的画面,使视觉符号转换成听觉符号,使书面语言转换成口头语言,通过这些转换,不仅建立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还以读为中介打开了人认识和探索世界的窗口,从而获得了理性的对话、情感的沟通和审美的陶冶。概括来讲,读是一种文化。读物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一个学校的藏书量、阅读量、阅读习惯、阅读品种都反映一种文化品质、文化境界以及文明程度。书籍浩如烟海,它像世界一样广阔无际、丰富多彩。一本本书像一个个潮头,一页页书就像一朵朵浪花,书上的文字便是一颗颗晶莹的水珠。读是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是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过程,是滋养心灵、培养智慧、健全人格的过程,是读者和作者文本深度对话的过程,是读者主观的期待结构和文本召唤结构相互融通后重新建构意义的过程。
当前我们国民的阅读状况堪忧,距离全民终身阅读还有相当差距。社会上普遍存在浮躁、失信、文化自封以及浮华之象,道德观念的淡薄,生活信念、人生理想的缺失,都在时刻提醒我们要建构更高品味的阅读。即使是小学生阅读,也应正确引导。用刘宪华老师的话来讲:当今孩子们并不缺少阅读,而是缺少有主题的阅读,开卷有益已经靠不住了,读什么书比读不读书更重要。她提出了一个观点:“阅读是心灵的营养师,阅读是我们守候精神家园的必经之路。”这话讲得很深刻,很有针对性,很有时代感。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当古代文化被遗忘之时,整个社会表现出来的就是阴霾,犹如一件东西脱离了根本,它会毫无方向地飘荡。”所以,重视文化传承,重拾文化价值,强化、深化教育中的人文含量,提高语文课程的文化品味、文化品质、文化价值,是我们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种特定的时代语境中,刘宪华和他们的团队多年来坚定、坚守、坚持由北到南将“主题阅读”实验进行到底,锲而不舍、从未退缩、不断前进、不断完善。这就是一种文化精神,其意义超越实验本身。
主题阅读是一种文化现象,课程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二者在文化层面上的交汇,给主题阅读赋予了新的含义。什么是课程?课程是学生全部学习活动的总和,而阅读是课程中的一部分,如主题阅读研究所言:“依托于教材,立足于课堂。”将主题阅读和课程紧密的联合起来,应是该项改革实验的题中之义。“主题阅读”正是在现行课程计划中不打乱课程结构的前提下,在新课程语境中进行的一场实验。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泛阅读、大阅读、亲子阅读和一般的课外阅读。主题阅读是依托教材,紧扣文本,对教材主题做适度的、有序的拓展。“一主两翼”的教学策略,“以教科书为主,以课内教学为主”是“躯干”,依托“躯干”展开“两翼”,“两翼”就是“主题读写”和“主题式·经典诵读”,因为有“两翼”,“躯体”才会飞翔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主题阅读”自然也是一种课程,体现课内外的结合,是课内学习向生活世界的拓展,向儿童心灵世界的适度延伸。因此,应把阅读教学放在一个大的课程观的背景上来审视,强调教材、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之间的联系,强调阅读教学的综合功能,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写作意识,识字、写字意识,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意识。
“主题阅读”实验把学生当成读者,是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拓展的过程,是指导下的阅读向独立阅读发展的过程,是升华学生主体行为的过程。但是,该实验又把读者看成学生,把课外阅读放在课内指导,则是指导阅读方向,教给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是课内外阅读相互交融、取长补短的过程。基于主题阅读的文化观,要重视和强调阅读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摆脱小我的束缚,从小我走向群体,从家庭走入社会,从本土走向世界。但目前小学生作文反映出来的全是生活上很小的一个侧面,写的内容离不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猫小狗、小花小草,等等。小事件、小生活、小视角,使小学长不大,长不高。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儿童以独生子为代表,他们基本上没有完成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二次断乳。第一次是脱离母亲怀抱和母亲的断乳,第二次是心理上的断乳,即不仅离开母亲怀抱,而且祛除人对母亲的依赖。从生理断乳到心理断乳的转变是儿童逐渐具有行为能力和独立人格的标志。当今的孩子大多缺乏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小事件、小生活、小家庭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是小眉小眼、小里小气、没有气度,心理上普遍存在着心胸狭隘、斤斤计较、喜欢嫉妒、疏于交流、胆小怯懦。因此,要从小让孩子扩大视野,开阔心胸,对世界有一定的了解。如何寻找一条更适合儿童身心特点,更有效果的语文教学方式,这需要我们共同去探索。
从课程观派生出来的另一个想法,即强调阅读向语文综合能力的延伸,倡导每个儿童不仅是一位读者,还应是一位作者。每个孩子天生就是作家,他们的头脑里贮藏着大量的作品,老师所做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激发、持续地激活、适时地激励。因此,在教学中特别强调由读向写的延伸,由读向说的转化。读和写各有特点、各有规律,读不仅是将文章中的语言文字移植在大脑里,而且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运用抽象概括得出不同认识,产生不同的情感,借助语言和图像储存在大脑里。写是倾吐,是运用语言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有了感受,产生表达的欲望,于是根据写作意图,开始选材、取材,并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一旦提取头脑中积累的知识,用思想的红线把它们贯穿起来,就成为了一篇完整的文章。不要把写作看成是简单的倾吐,从理解到运用,从吸收到表达是艰难的飞跃,既需要对素材深加工,又需要对语言慢斟酌。读和写又有共同点,第一,读和写都要借助语言,都要通过语言提高认识,又要通过语言表达认识;第二,读和写都需要感情的参与,读和写产生感情,情感借助认知,又推动认知的发展。情感具有情境性,受制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内心情感体验变化。情感还具有反馈性,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的情感推动阅读,在作文时产生的情感会激活语言机制,促进学生语言表达。第三,读和写都需要进行思维活动,读是从语言形式入手,对文本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从而理解文本的内容和主要写作特点。写是根据写作意图,也要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从大量的生活素材中选取作文题材,同时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第四,读和写都是一种能力,且都是一种需要在长期实践中经过系统科学训练而形成的综合能力。
从以上来看,读和写都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读是品尝作者的思维之果,写是创造自己的思维之果。读写不能简单窄化为一种策略,而要放在“主题阅读”的语境中充分认识读写之间的共性、个性以及他们的连接点,充分发挥读写结合的优势,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中有写,读写互促,读写互补,读写结合。还要把读写结合放在一个新的高度,放在时代的大潮中,当前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信息高速公路,畅通无阻,资源多,容量大,信息交流十分的便捷,这将对“主题阅读”读写结合带来非常深刻的影响。
对读写还要拓展新的认识。首先,把读的能力转换为写的能力,也是读的能力的升华,也是学生在阅读自然,解读人生,认识自我之后,用书面语言表达思维活动的成果。同时,通过反复阅读自己的作品,然后进行修改,最后方能定稿,这些都跟读分不开。其次,从读到写也是对读的能力的检验。写也可以促进读,在写的过程中把积淀下来的思想、表象、语言激活,再经过思维加工、重组、置换。在写的过程中围绕着“写”的需要查阅资料,寻找论据,还需要阅读文字材料,这种为写而读的活动更有意义,也更切合实际。的确,当阅读上升到文化观和课程观这一层面时,阅读就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孩子们的学习或生活有帮助,更重要的是会让孩子们懂得感恩,懂得上进,懂得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懂得规划自己的人生,懂得做一个有理想、有梦想的人,懂得去追逐内心深处最可贵的东西。一句话,阅读和写作是一种精神的自由呼吸。
1、倡导“自然地朗读”
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离开了朗朗读书声的课堂也就谈不上是语文课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所以也有人说:“朗读法是语文教学的安身立命之法。” 那么如何正确的朗读?怎样的朗读才能有效?这次我们在薛法根的“鹬蚌相争”中,在蒋军晶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中,在赵志祥的诗歌吟唱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自然的朗读,不能一味的强调“有感情的朗读”,而应该是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揣摩文本的语言之后,发自肺腑的不断升华的真实情感的流露。我们教学中也常常强调要情感朗读,但学生在朗读时“朗读腔 ”“表演腔”太浓,而这样的朗读恰恰是对文本情感理解的不到位,是凌驾于文本情感之上的虚假的感情,与文本无关,与作者无关,也就与学生无关了。如果理解不了文本怎么办,名师们告诉我们那就反复读,读着读着就有味道了,也就读出情感来了。薛法根老师指导学生理解鹬蚌相争时,一个“啄’一个“夹”,重复反复的读竟然多达八九次,重点词读好了,味道也读出来了。
叶圣陶先生对朗读的功用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默读时,仅仅调动了心和眼,而朗读时则是心、眼、口、耳全部调动起来了,对于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就会有成倍的收获。”语文教学中讲解是分析,朗读时综合;讲解是对文本的解剖,而朗读是活的,是赋予作品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所以也有人说:“朗读法是语文教学的安身立命之法。”
可是如何正确的朗读?怎样的朗读才能有效?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常常困惑的问题,我认为是自然的朗读,这也符合课改对朗读评价的要求,即:“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娇柔做作的腔调。”不能一味的强调“有感情的朗读”,否则将无法正确的体现文本的特点和文本的个性。原来自然地朗读就应该像说话一样,用恰当的语气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调,语势。若把文本分为抒情性文本和非抒情性文本,那么抒情性的文本就应该用朗读去“打动”“感染”听众,非抒情性的文本则只需要“告诉”就行了。科普性的说明文我们只要清晰的告诉、介绍,把重点的知识通过重音、语速、语调的变化,自然流畅的表达出来就行,不需要额外附加情感;演讲稿,读的时候则需要激情,需要用朗读去打动、感染听众,有一种告诫、号召的意味,而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自然”;对话类的文本,故事性特别强,在读人物对话时,就因该用比较夸张的演读。总之朗读应该以不同的文体作基础,先把握好课文的总的感情基调。
2、解读文本理性回归 教语文,我们要思考“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是内容,“怎么教”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毫无疑问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先决定“教什么”。我们是用教材教语文,而不是为了教材教语文,那么教材到底教给孩子们些什么语文呢?我们得了解语文,得了解语文的课程标准,要了解编者的思想,要了解作者的思想,要了解东西太多太多。然而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了看教参,看别人的设计,唯独缺少我们自己的解读和理解,于是我们教语文的方法一样,水平一样。反观专家们的教学,他们总是用自己的眼光和学生的视角去思考、去分析,真实地理解文本的意图,不是把教材或者别人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也正是如此,他们的课总是能找到独特的契入点,更能走入学生的心里,也才更能带领学生走入文本,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
“怎么教”?语文课自然是以文为本,而不能上成音乐课、美术课、思想品德课,要让学生在文字中体会语言的精美,领悟真实的情感。同样的文本,不同的教师会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要确定“教什么”,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正确的解读,结合本次课改对“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的明确提出。我们在教学实践要能够正确的解读文本,领会编者的意图,落实教学目标。不可将语文课上成数学课、美术课、思想品德课,这些非语文的课堂现象透视出来的正式我们对课程、对教材缺乏正确的理解。教师要知道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所以我们正确的理解教材将直接影响到“教什么”的关键问题。没有这个基础,当然不可能灵活的,创造的使用教材,显而易见这将对我们的语文功底和人文情怀提出更高的要求。
3、语文要简单,平实,扎实
在轻松自然的教学环境中扎实有效地训练好学生的语言,同时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语文品质。当我们的课堂还在追求华美、尽显浮躁的时候,专家的课堂却是返璞归真的平实与质朴,扎实而简单的语文素养,在名师们的带领下感悟着语言文字的精美,体会着文章情感的真挚深情。我听了武凤霞老师的《一路花香》,在朗读的指导上,首先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表示破水罐情感变化的词语,其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语,然后再读破水罐的话,这样学生能把握朗读基调。学生在学习中能深入地读课文并能从中感悟,为了启发学生,她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好水罐见到破水罐会怎样说,通过说话练习,更好的体会破水罐的自卑。学生对课文朗读的兴趣越来越浓,读得有感情,不同的感情都能够表达出来。同学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对破水罐的自卑和惭愧把握得得体。在教学中,她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中,守助教学永远不应该改变的东西:把学生放在心中,让学生在“教”与“学”中得到充分主动发展。
4、语文课要以“学”为主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要记住是学生在学习,没有学生的学,就没有我们的教。多年来,我们总是教不好学生,真是由于我们一直只在乎我们怎样教,却忽略了学生怎样的学,我们总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我们预设好的线路上去,扼杀了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让学生的精彩早早地消失殆尽,进而平庸平凡。名师们却用他们的教学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是为学生服务的。例如《鹬蚌相争》,为了深入理解“鹬”与“蚌”是怎么争的,专家对学生进行语段的朗读训练,让学生练习角色朗读,如:怎么“威胁”的?“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是怎样的?等等问题都是在自由练读——师生合作——分组中解决的,用读达到了精讲之目的。在揭示寓意时依然是以读为主,怎样让同学们更直观的体会“争”?他进行分组比赛,看谁“斗”得过谁?第一次是同学们站着“斗”,一部分学生读完,另一部分学生马上站起来接上。大家“斗志昂扬”。第二次是坐着“斗”,第三次是扒着“斗”,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的声音是一次比一次小、弱,从而让学生们理解了“鹬”与“蚌”斗到最后都筋疲力尽了。鲜活地读出了鹬与蚌的“争”:它们为利益斗强——“你不松开壳,就等着瞧吧。”“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它们为利益斗狠——“干死你”“饿死你”。它们为利益斗,竹篮打水一场空。最后让学生想象说话:鹬蚌被渔夫抓到了篓子里,渔夫会怎么想?鹬蚌又会怎么想?学生基本上能说到:渔夫很高兴,平白捡了个便宜。而鹬蚌则很后悔,早知道就不争吵了,最后进行总结:不要做无谓的争论,不要做鹬蚌一样的傻瓜。然后提了一个问题,鹬蚌不争会怎么样呢?老师得出结论:争一时两败俱伤,退一步海阔天空。最后让学生说说寓意,这时孩子对于鹬蚌相争,第三者得利的寓意了解得更透彻。
通过本次学习我认为做好这几方面习惯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说的习惯
教师每天都在说在讲,怎么说得明白,说得有条理,讲得既生动又形象,既幽默又风趣,学生爱听,这的确是一个教师必备的能力基础。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我们极力给自己创造说的机会。听其言风趣幽默,抑扬顿挫、言简意赅,无懈可击!
二、写文章的习惯
写是一个人内在素养的外化过程,要使外化质量的提高必须有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因此,学习是必要的,把他人的观点、知识、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观点、知识、方法,才能不断地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随笔。写的内容、题材很多,尤其是教师这一行业,我们可以写教研小论文、教学后记、教学案例述评、教学反思、心得体会、教育随笔、评课稿、听课反思、一些专业论文啊、有助于提高自身修养的散文、诗歌都可以写。可以说一个老师如果不会写文章,那么他是绝对不会领悟教育和人生的真谛!写文章尤其是教育随笔要树立一个“理”字,立足一个“情”字,突出一个“想”字,强调一个“勤”字,追求一个“真”字!至于写作格式,不必管他,想到哪就写到哪,想到什么就写到什么,但无论写什么应立足于自己的想,自己独特的想,经常想、经常写,常想常写、常练常新,积土成山、积跬步以致千里!希望每位教师都拿起笔来,记下自己教育教学生涯中那些值得记录、值得反思的历程与思索!
三、思考质疑反思的习惯
教师的人生其实一个不断思考、质疑、反思的过程,我们要思考如何备课、如何讲好课、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传道授业解惑,如何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我思故我在!
我们要质疑传统、经典、原有的经验理论,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得意之笔成功之处、反思自己一天的工作的得与失
四、主动上公开课、示范课的习惯
名师除了文章好外,最好的就是课上的一级棒!名师可以说是被“煮”出来的,经历了无数次的公开课、示范课之后,才有了名师的诞生,尤其是年轻教师要想做好这一行职业、要想吃这碗饭、要想在这里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价值,主动去要求上公开课、示范课吧,用心上好这些课吧!
五、读教育理论书籍和专业书籍的习惯
教师的行业更需要创新、更需要与时俱进,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行业,那么就难免与教育理论联系,无论你喜欢与否,即使你真不喜欢也要硬着头皮去接触,教学报刊要常翻看这些报刊上有最新的教学动态、丰富的教学资料(许多是和你的教学工作同步的文章、教案等),也包含别人的好经验,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如果你刚好比较忙,这些杂志你是否拿到后翻一翻就让它们睡在你的收藏柜中去了呢?正确的方法是先认真读目录(有的教学杂志在第12期有文章的总目录,非常有用),列出一个表,挑选新杂志上你认为应该精读、泛读的文章名分门别类列在表格里,并注明期刊号。阅读教学又可分出教材分析、教法设计、教学参考资料几类,也可按照中底高年级顺排列。要挤出时间设法占有资料、储存信息。积累是为了应用,这些宝贵的资料财富一定会帮你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开启心智、指导实践,拓宽思路、改进教学。
叶澜所说:“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难以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六、搞研究做学问的习惯
如果说教学是教师生涯的第一生命、那么教研则是教师的第二生命,现今的名师、特级教师,大家看看他们的简历、哪个没有科研的经历、哪个不是著述颇丰?哪个不是书籍满柜?想成为名师吗?想!那么抓紧时间研究点问题吧!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生成性的课题供你研究,我们不缺少研究课题、我们缺少的是发现!我们要做教育的有心人!
七、听课、虚心学习的习惯
同样一节课,不同的老师有着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同的教育智慧;同一节课不同的老师处理的技巧也不同,让我们团结协作、互相取长补短吧,名师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敢于讲课,更敢于被人听课,有人听课毫无保留的讲课,我们要听课、经常听课、要听不同的老师的课!
八、处处留心的习惯
有很多人苦于自己无话可说、无题可写,那是真的吗,留心处处是课题、留心处处是文章!“学校无小事,事事皆学问,身边的事、课堂上的事、听课备课中的事、批改作业的事、与学生交流的事都是课题!
九、挤时间的习惯
现代的人们总是在忙啊忙,忙似乎是他们的惯用借口,那么看看吧,我们在办公室中有人忙于闲侃,有人忙于上网闲聊„„教师这一行业更需要有挤的精神!挤时间思考、挤时间看书、挤时间学习、挤时间写作!
十、经常投稿的习惯
投稿可以使你知名,投稿可以使你与人交流、投稿可以使你获得实惠、晋级、评职称有用不说,那么更重要的就是自我认同的快乐,当你的文字转化为铅字后,那种喜悦不可言表!文章再好,未必就能投中,因此我们要多写多投,广种薄收!总有伯乐会发现你的!
作为一名教师,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却很多,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把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带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来,努力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水平,将自己的教学理念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总之,打铁还得自身硬,只有自己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练就过硬的基本功,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和语文素养,才能适应性语文教学新的发展需要!
5.听名师报告会心得 篇五
听专家教授作报告,的确是种享受,他们循循善诱,列举了大量的教育实例,言辞诚恳,让人不由得不被感染。听各位专家谈班级管理的种种,我不禁反思,自己配当班主任吗?与这些名师相比,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我对学生,爱,深度不够;严,力度不足。我在寻求班级管理的方法,名师们在追求班级管理的艺术。按年龄说,我也应该算做老班主任了吧。但要说管理经验,却谈不上半点。因为我总是跟着感觉走,缺乏理性的思考与总结。自以为工作很细致,但现在看来,自己还有很多闪失之处。听优秀班主任们交流如何管理班级,我只有自愧不如的感慨,因为面对愈来愈追求个性的学生,我经常感觉黔驴技穷,记得郭宝向主任在级部会上曾经说过,“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看来,我必须得潜下心来多向其他班主任学习与效仿了。
浇花先浇根,育人要育心。班级从组建到现在,困扰我很久的一个问题是说闲话违纪者甚众。虽然,我也动了不少脑子,想了不少办法,可都是收效甚微。不是说不起作用,每一种新方法实施开后,在短时间内也能起到一定效果,但时间一长,也就疲沓了。没办法,只好另想一种对付他们的惩罚办法。
现在想来,还是我方法欠缺,一味地想着如何去“罚”,而从来不舍得在“导”上下功夫。如果像高密的康成中学一样,给他一个“喧哗十分钟”,结果就应该大相径庭了吧?今后多顺应孩子的天性,少一些关、卡、压,教育会更有效。
平日的我在班内不乏说教,只是爱板着脸比较严肃,学生离我似乎很远。<莲山 课件>班内有一部分学生了解我的脾性,知道我也幽默、温和,平时不惧与我交往,也有家长打电话来说孩子与我接触长了越来越喜欢一班。只是我本身性格使然,不太爱张扬,不太爱表现,我喜欢沉静含蓄。我不是那种让人一见就有好感的人,我的优点与长处我愿意慢慢绽放。因此,在过去了两年后,我与学生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只是学生在慢慢熟悉了我以后,我本身的弱点与不足也就暴露无遗了。学生们会不会客观、全面地评价老师,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我的教育与引导呢?班主任系列学习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一、利用学生爱心进行教育
没有哪一个学生是铁石心肠,即便是行为习惯很差或品行不端者,内心深处也一定有残存的一点良心和爱心,利用他们未泯的良知,教育学生学会爱自己,爱家人,爱老师,爱同学,爱集体,爱国家…
二、老师的付出要让学生知道,使其怀有感恩心理,教育效果就会好。
怀有感恩心理,学生才会做到孝敬父母;怀有感恩心理,学生才能做到尊敬师长。唯有如此,师长的话才能深入人心,起到一定作用。
三、帮助科任老师树立威信,能收到极好的教育效果。
多替科任老师讲些好话,能融洽师生间关系,在抬高其他老师的同时也抬高了班主任自己。
四、教师不妨亮一亮自己的丑。
教师适当亮亮自己的丑,能拉近师生间距离,使师生间共同话语更多一些,这样再对学生进行教育,他们不会感到老师高高在上,能将老师当作知心朋友对待,教育效果当然显著了。
五、营造好的班风学风,有很多前瞻性工作要做,但更多的是要适时而为,抓教育契机。
6.名师工作室中期总结 篇六
通过上学习的听评课的活动,我认识到教学中真正要实现教为学而教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这种方式使我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确立课改新理念。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调动了我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一节课的评价不仅仅是教学目标是否讲到,而是针对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
从教学目标上分析、把课堂教学比作一个等边三角形,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恰好是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任何的一个顶点得不到重视,那这个三角形就不平衡。这无疑是一个很恰当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这三个目标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反映了这三个目标的不可分割,缺少了任何一个目标的达成,一节课显然也就不完整了。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从教学程序上分析、看教学思路设计,看课堂结构安排,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看板书、看教态、看语言、看操作,从教学效果上分析,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主要看教师是不是面向了全体学生,实行了因材施教。三是有效利用40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二、高考教研
今年的高考大纲一直没有下来,考试方式也没有明确的规定,通过与工作室同事的交流及李老师的指导和分析,确定了复习教材定为四本书,一本选修,三本必修。
认真分析各地的新课标考试,确定高考模拟题的出题模式“6+4+2”。每人根据自己研究的结果,准备了模拟题,又通过同事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审题,对自己的教学方向有了明确的界定。
每次省、市的测试后,统一重新做题,对试题进行分析,通过同事之间的交流是,让自己对新课标高考的模式消除了陌生感,对自己的教学与高考学生的复习指导做到了心中有数,使自己很快地进入较好的教学状态。
7.名师课题中期报告 篇七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 以信息化环境下的整合教学为代表的新型教学形式, 正日益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引起课改专家与广大教师的高度关注。
如何跨越整合理念、技术以及策略的高门槛, 并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 不断开拓创新, 实现有效整合与高效整合, 真正惠及各学科的教育教学, 促进信息化背景下师生的同步发展, 我校在整合理念、技术应用以及资源建设等方面引进了概念图这一先进的工具。
概念图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康奈儿大学诺瓦克教授等人, 根据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工具和思维工具。在西方国家, 概念图在中小学教学中运用非常普遍, 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目前随着建构主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 尤其是以Inspiration为代表的, 一批功能强大的概念图绘制软件的普及与推广, 概念图的时代特征更为明显, 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更加广泛, 它不仅可以用来评价学习, 建构知识, 进行头脑风暴, 合作交流, 促进意义学习, 还可以用来进行网络课程开发、信息化教学设计及整合教学课件制作等, 作为指导师生整合教学的实用性工具化平台的价值日益显现。
●●概念的界定
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相互关系的图示方法, 是一种崭新的教学工具和思维工具。“以概念图为支架的整合教学”是指以概念图基础理论为指导, 以概念图应用软件为基础性整合平台, 并可实现与信息化媒体资源, 以及Blog、Moodle等信息化专家平台多元整合的教学形式。
●●理论与实践基础
主要理论基础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信息技术和脑科学现代理论。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运用概念图提升整合教学能力的师训研究
课题组从概念图在整合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出发, 通过报告、示范、展示、研讨、评优竞赛与网络研习等活动, 结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与专家引领等行动研究, 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辅助以考核、激励等策略, 点面结合, 分层递进, 整体提升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二) 概念图在整合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深化概念图的理论研究, 从教与学两方面梳理概念图与教学的内在联系, 发掘并拓展概念图在整合教学环境中的功能与应用方式。按学科分类下设11个二级子课题, 通过概念图在不同学段与不同学科中的运用, 探索和形成可推而广之的应用策略, 指导和优化以概念图为支架的整合教学实践。
(三) 概念图在整合教学中应用模式的建构
以概念图软件Inspiration为整合教学实践的基础平台, 积极探索这一软件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整合方式, 同时重点研究概念图Inspiration与Blog、Moodle等信息化专家平台的有效融合。
●●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 探索并总结了概念图及其软件Inspiration在教学中的六大应用功能
鉴于概念图绘制软件Inspiration良好的易用性和功能性, 课题组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 结合教与学中的各种典型案例, 提出并总结出了概念图及其软件Inspiration在整合教学中的六大功能:知识可视化的表征功能、高级思维的发展功能、合作交流的媒介功能、促进教学的评价功能、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与课件开发功能, 以及构建网络课程的设计功能等。
传统的概念图通常是用手工绘制的, 只要有纸和笔, 即可绘出教学需要的各种概念图。随着课题研究的推进, 目前手绘概念图已逐步成为师生常态的思维工具与研习策略。实践表明:师生共绘概念图不仅仅可以促进教, 而且同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 它既可以充当教的平台, 也可以作为学的工具;既可以建构知识与思维路径, 也可以同步发展认知与思维能力。
以概念图为支架的整合教学实践表明:作为一款集整合技术、功能、理念与应用策略为一体的信息化专家平台, 概念图Inspiration软件的推广与普及, 能够有效促进信息化背景下师生的快速成长, 符合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求。
(二) 总结并提出了概念图及其软件Inspiration与课程整合的两大操作策略
策略一:“放眼网络、内外整合”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建构策略
课题组积极地引导教师把目光投向网络, 重点依托互联网免费性、共享性资源, 以及学科软件平台, 提升信息化资源建构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引导把教师有限的时间放在资源的合理选择, 以及与课程的有效整合的设计上, 从而极大地解放了教师的劳动, 有力保证了整合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如生物教学中引入的Flash动画teethwise,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通过互动探究认识牙齿、组装牙齿, 而且还可以练习如何正确刷牙等, 很有趣味性;如在数学图形教学中引入的七巧板Java动画资源软件, 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多样化的造型, 尝试各种拼接技巧, 同时还提供涂色美化的功能, 学生非常喜欢;再如在物理光的色散教学中引入的Shockwave动画资源, 不仅可以定性地比照各种色光透过棱镜后的偏折情况, 而且还提供了偏折角度的测量工具, 帮助学生进行定量研究;他们在弥补学生直接经验和生活体验不足的同时, 也丰富了教学互动过程, 有力支撑了新课标各学科的教与学。
策略二:多元教育信息化专家平台整合策略。
同概念图软件Inspiration一样, 博客、魔灯以及一些学科类的教育软件, 功能强大且简单易学, 是实实在在的教育信息化专家平台。但是这些平台往往各具优势与不足, 多元教育信息化专家平台整合策略旨在通过以概念图为支架的多元平台整合, 取长补短, 弥补概念图单一平台在整合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功能不足, 拓展优化概念图的资源开发功能、网络互动功能与课程开发功能。
(三) 基于Inspiration等信息化专家平台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初步形成
本课题组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 并没有一味地纠缠于空泛的理念、策略以及纯粹的技术培训与灌输, 而是独辟蹊径, 通过引入技术零障碍, 但又饱涵当今先进教育理念与策略的概念图Inspiration、博客Blog、摩灯Moodle等信息化专家平台, 帮助广大一线教师又一次快速成功地跨越了整合技术、理念以及策略的“高门槛”。
Blog具有很好的互动特征, 但由于本身技术的限制, 它的页面结构和呈现方式, 则明显逊色于Inspiration的表现。鉴于此, 课题组在网络教学实践中成功引入整合策略, 实现了Inspiration和Blog两个零障碍专家平台的优势互补。借助于Inspiration与Blog的课外整合, 有效打破了时空等因素的制约, 实现了隐性课堂显性化, 封闭课堂网络化, 静态课堂动态化, 交互形式多样化, 教师同行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课件与Blog进行深度研习和交流反思, 有效推进教师网络教研共同体建设, 促进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 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的共享度。
相对于Blog而言, Moodle在教育教学领域则显得更为专业, 功能也更为强大。不仅在信息管理方面支持的类型更为丰富, 而且最为突出的是, 互动形式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回复, 还可以是投票、讨论、测验、评价、问卷调查等, 既可以很好地满足网络课堂教学的需要, 又可以在远程网络教学与管理方面游刃有余。而且概念图Inspiration与Moodle的整合也有利于改变Moodle课程界面过于线性化、单一化的不足, 课题组相信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 Inspiration和Moodle与网络教学的整合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亮点, 值得期待。
当然随着整合教学的发展和需要, 网络互动平台也会不完全局限于Blog和Moodle, 教学中教师们可以结合整合的理念加以发展和充实, 但是就现阶段而言, 这两个平台应该是当下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网络互动平台的首选, 因为它们既不需要额外的经费, 也没有高难度的技术培训, 但是确功能强大, 非常适合整合教学的现实需要。
(四) 以概念图为支架的整合教学师训策略与模式日趋完善
课题研究与发展的过程, 也就是教师培训与发展的过程, 在启动阶段, 课题组主要围绕与概念图有关的理论专题研习、技术培训展开工作。整理了《概念图参考文献专辑》, 涉及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的数十篇文章, 供教师学习参考, 有效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 深化了对概念图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学校每学期均组织2次以上的专题学习, 有效推进了以概念图为支架的整合教学逐步走向深入。
随着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 不同学科、不同年级段、不同教师的整合教学开始呈现出许多个性化的亮点, 当然也伴随着出现了许多问题与困惑。对此课题组及时开展了以概念图为支架的整合教学展示研讨、教师论坛, 以及理论与技术的高级培训, 坚持扶持与推进相结合, 在有效分享科研集体智慧的同时, 有效化解了新的矛盾和困惑, 课题研究得以进一步深入和深化。
为全面普及基于概念图Inspiration整合教学的基本理念、方法、技术与资源, 更好地服务于一线教学, 08年6月基于概念图Inspiration整合教学的网络培训Moodle课程——《以概念图为支架的整合教学》, 被列为苏州市教师培训课程, 在大市范围内推广, 并正式开通启用。它为广大教师学习交流基于概念图Inspiration的整合教学提供了一个跨时空的网络培训平台, 目前累计培训各学科教师近1500人。
8.名师课题中期报告 篇八
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中国画作为美术学科中独具表现形式的民族绘画,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艺术瑰宝,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文人画,是中国文化、哲学、审美情趣、智慧的大综合,区别西方概念的纯绘画。那中国画继承状况如何呢?一个中国学生去国外学习美术,但外国人告诉他,真正的艺术在中国。然而现在确实学习外国的美术教育多于中国画,高考的科目全是西洋画、艺术院校的国画专业课程有的结合西方课程失去了国画特有的特点,更可怕的是有的艺术院校因国画专业就业率很低,取消了国画专业,这样大部分老师对国画不够了解。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国画教学是不少美术教师感到为难的课题,原因有以下几点:(1)国画教学的过程比较繁琐,一节课40分钟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工具准备、知识传授、技能学习、乐趣的培养、体验实践、卫生……)。(2)小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较弱,对笔力、意境等一些抽象的名词不易理解,教学上颇有难度。(3)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对国画的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4)教材中对于国画课课程安排偏少、不集中,开展国画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二、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及分析
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有:《彩墨游戏一》(三年级上册)、《彩墨游戏二》(三年级下册)、《用彩墨画鸟》(四年级上册)、《用彩墨画鱼》(四年级上册)、《娇艳的花》(四年级上册)、《动物的脸》(四年级下册)、《山水画》(五年级上册)、《有趣的汉字》(五年级上册)、《花鸟画》(五年级上册)、《有特点的人脸》(六年级上册)、《戏曲人物》(六年级上册)、《画故事》(六年级下册)共十二课。三年级是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运用点线面来体验趣味性。四五年级是尝试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技法,表现自己对花、鸟、鱼、虫的认识与理解,体验笔墨趣味。六年级运用笔情墨趣来创作生活。
三、选择国画为课题的理由
1.中国画具有广阔的胸怀,能容纳百川。
2.字如其人,我认为画也如其人,画品即人品,其人不正,其行不远,能对孩子的人格品行进行教育。
3.符合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4.让国画成为大众教育,“从娃娃抓起”,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途径,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国画的延续往往是通过一代代地传授学习得以实现的而中小学学生又是接受这种传授的主要对象。我们沿着历史发展的规律,今天做好国画教育,明天后继有人继续做国画教育工作,相信,国画艺术会在中国民族文化发展轨迹上开出继续传承、更加绚丽的花朵。
5.我校要营造书香氛围,学生对诗歌理解水平较高。
6.教师虽然不是国画专业毕业,但认真学习、钻研、请教,相信能胜任教学。我校专任教学副校长王立峰书法、篆刻都很在行,可以随时请教。
四、我校的现状和实施途径
东方实验小学是新建5年的学校,低年级学生多,高年级学生少,而且半路转来的多,大部分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弟,基础相对弱,美术教师有4位(王锐、乌丽雅斯、孙海珍、金萍)。
具体措施如下:
1.先从每个班级选出约2名基础相对好的学生,在每个星期二到五第七节课进行培训,最后成为班里的“领头羊”。课程不脱离课本的意图。低年级1~2年级主要以彩墨游戏的方式接触中国画、熟悉中国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在刚开始接触中国画时能感受到乐趣,对学习充满了期待,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情。主要参考对象为吴冠中的作品。3年级从儿童喜欢的简笔画入手,以简单的线条画出有趣的图像和表情,同时贯穿并应用简单的国画理论(墨色、用笔、干湿)。4~5年级以具象的为主,鸟、鱼、花、动物为主。6年级根据生活创作,可以画人与人的组合、人和环境的组合故事。
2.每个学期定期开展国画讲座(可以由优秀的学生担任,也可以聘请知名学者)。
3.多让孩子参观画展,多利用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网络提高自己,为国画作品多又质量好的学生举办个人画展,邀请全校师生及家长参观,增强学生创作的动力。
五、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教师根据实验研究中总结的经验,编写专著、培训、撰写论文,成果展示,并将有价值的经验在全区推广。
结题时间:2017年9月至2017年11月
1.提交科研论文、撰写研究实验总结报告。
2.提交研究实践中相关的电子成果资料,集册和个册成果展示等。
3.出版专著地方特色初中校本课程《校园国画》及国画欣赏读本。
4.通过活动课、课堂教学、公开课等形式,开展国画教学实践,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体系并积累优秀活动案例。整理、汇编活动案例、优秀教案及孩子的感想体会,随时随地了解各大杂志的国画比赛信息,交流、展示本校的阶段成果,为交流、提升搭建平台。
5.收集校外美术培训班的国画作品,交流学习技法,提高思想认识,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其他学生也学到了新知识。
6.整理各种活动照片,编辑国画课题等活动影像资料。
参考文献:
[1]谢文兰.粤北仁化中学国化教学实施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6.
9.评选校名师的述职报告 篇九
今天站在这里参加校名师评选述职报告,心理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评校名师述职报告。前我来到复华小学实习并开始工作,在这里经历了欢乐、辛酸、成功与失败。下面就请各位老师把时间退回到1995年。
一个对教育事业充满好奇心的小伙子,欢天喜地的来到了哈尔滨市复华小学。当时心理特别高兴,成为了一名体育教师。可是半个学期过后,这个小伙子变得迷茫和困惑了。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在复华体育组这个集体中,每一个人都是优秀的。他没有了学生时代的优越感。上课不行,训练不行,科研也不行,什么都有不行。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呀?
不服输的我从头开始,跟着他们学习,实践,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感觉。参加区教学百花奖教学评比获一等奖。在这之后,逐渐有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每年参加学校组织的“新苗杯”、“优质课认证”教学活动都受到领导的好评,而且还给全校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述职报告《评校名师述职报告》。XX年课改开始,我成为了第一批实践教师。从这以后也有了自己的特色.教学连续参加五次区教学百花奖教学评比活动获一等奖。代表区参加市教学评比获一等奖,代表市参加省教学评比获一奖。特别是参加北师大高级研修班学习以后,对我的科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先后获得省教学能手,市体育学科骨干教师,市体育学科带头人,科研成果也在省市区获奖等。训练成绩也非常优秀,运动员参加省比赛十人次获第一名,四人次获市第一名,十多人次获区比赛每一名。代表体育组参加学校整体改革现场做计算机汇报。特别是专业委员的汇报,我的“小猫咪,捋捋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工作在这么优秀的体育组里,每一名成员都渴望学习进步。正所谓“一支独花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自己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帮助其它同志,与他们共同学习和进步。指导刘佩原《立定跳远》获区百花奖一等奖,作综合场汇报。指导关少鹏教师《合作跑》一课获区百花奖一等奖,作综合场汇报。指导他《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一课参加省现场说课比赛获一等奖。与毛晓龙老师共同研究《土冰球》一课,毛老师获全国一等奖。与此同时,我还指导帮助区里其它教师进行教学和教学评比,成绩优异。指导三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参加南岗区教学招聘考试,有两人过关顺利工作。与跃进校谷丽娟老师结在师徒帮教对子。指导他教学与训练,当年好获区冬季教学评比一等奖,参加区运动会获得乙组团体部分第一名。我还被评为区优秀教师,区师徒帮教先进个人等称号。
对工作有颗一丝不苟的心,对学生献出一片爱心,对同志有一颗真诚的心,对自己有颗严于律已的心。这就是我这15年来的真实写照。
最后用这样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述职报告,“没有做不好的事,只有不负责的人。“
10.课题总结-教改课题总结报告 篇十
教改课题总结报告—法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本课题是人文社科学院法学教研室为加强法律学科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而申报的教改课题。该课题于 xx年 9 月由攀枝花学院批准并列入工作计划。随后,课题工作人员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正式启动了该课题,经过近两年的研究,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内容和基本原则课题研究的背景法学专业是人文社科学院发展势头良好的专业之一,自 2001 年秋开始招收本科以来,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层次和更好 的社会适应能力成为法学专业发展的重点。为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特申请立项该课题。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挖掘法学专业教学的发展潜能,使专业教育和市场需求能更好的结合,有利于提高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实现攀枝花学院“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课题研究的内容这个课题蕴涵着丰富的研究内容,我们将课题内容分
解为以下方面:
1、教学内容的改革:
2、教学形式的改革;
3、教学环节,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在以上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中,我们认为该课题选题需要突破的难点有以下两点:一是法学专业的教学如何适应当今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的变化; 二是专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如有机整合。
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们提出了课题研
究工作的几项基本原则:
1、以邓小平教育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教育部教高2 号文件印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 21 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等五个文件精神。
2、本研究特别注重和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充分重视本地区和本院校的优势和特殊性,使研究富于特色。
3、以研促教,以研促改,通过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项目研究情况研究计划和项目分工整个项目的年底进展计划及目标共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xx 年 9 月——xx 年 3 月拟定法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计划;第二阶段:xx 年 4 月——xx 年 3 月实施计划,包括大量阅读理论专著,开展调研,搜集材料,撰写论文等;第三阶段:xx 年 4 月——xx 年 9 月加工整理材料,撰写论文、结题报告、成果应用。为保证上述计划的顺利完成,提高项目组成成员的工作效率,在课题组内部进行了项目分工。
其中,付晓梅同志为项目总负责人,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及对外联系、撰写结题报告等工作;寇桂君同志承担教学实践环节部分的改革研究;刘德玉同志承担教学内容部分的改革研究工作;罗辉国同志承担教学形式部分的改革研究工作。项目研究过程回顾xx 年 5 月,当时的法学教研室主任付晓梅同志在一次教研会上提出,法学专业学生仅有理论水平是不够的,随着社会对本科生的要求日益提高,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经过这次教研会,达成了“法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立项的一致决定。鉴于当时法学教研室师资力量有限,而申报课题对研究者又有职称上的要求,故决定由有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且均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付晓梅、寇桂君、刘德玉、罗辉国四位同志担任该课题的具体研究工作。xx 年 9 月,该课题获得学院批准并列入该工作计划。为此,课题组成员
紧接着召开会议讨论、确定关于课题研究的各项具体事宜。这次会议商定了该课题研究中各位研究者的具体任务分工,课题的项目进度即进展计划及目标。xx 年 4 月,课题组成员开始着手实施计划,搜集材料。课题总结鉴于研究者研究经验不够丰富,职称不高,课题组成员在着手实施计划的具体工作中,特别作了两项准备工作:一是用教改经费的四分之一购买了一些理论书籍,认真阅读,以提高理论水平、加强理论修养为课题的研究服务;二是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一系列调研,参考、学习他人在该课题领域内的成功经验,同时加强了对外联系,为实践性改革的具体实施作准备。
xx 年 4 月——xx 年 3 月,课题组成员积极的展开了研究工作。寇桂君同志承担教学实践环节部分的改革研究具体适用于教学计划的修订,其中,xx 级和 xx 级的教学计划中,增强了教学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实
践性教学环节 532 学时,占总学时的 19﹪。刘德玉同志承担教学内容部分的改革研究工作,在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更为丰富,时间的配置也更为合理。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学期为期 2 周的军训,第一或二学年暑期为期 3 周的“两课”社会实践,第四或五学期为期 3 周的模拟法庭,第三、五学期为期 2 周的法律咨询实习,第七学期为期 1 周的法学专题辩论,第八学期为期 12 周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罗辉国同志承担教学形式部分的改革研究工作,除了继续坚持运用带领学生去法院听庭审、课堂讨论之外,还增加了运用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同时多次要求学院建设一个规范的模拟法庭,方便实践教训环节的实施。
11.名师课题中期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书签;微型写作;兴趣;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63-03
一、课题的提出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不断思索和探究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目前的情况是,学生普遍缺乏写作兴趣,对生活缺少观察和感悟,乐于表达无从谈起,厌恶并惧怕写作文是多数同学的心声。另外,学生作文语言平淡无味,缺乏个性,缺少亮点也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学生直接采用“拿来主义”,照搬照抄优秀作文,或者按照一定的套路虚构文章,虚假空泛的内容充斥着作文,作文中的语言很难有自己的风格。加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个人表达增添了很多新途径,论坛,博客等等,人们的表达进入电子时代。这也使学生的语言风格更加口语化,网络化。如何引导学生锤炼语言,使作文中的语言更加精粹值得思考。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把“创造自由的气氛视为教育的根本”;我国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先生说:“文字的记录,可以帮助思想学问:可以使思想渐成条理,可以使知识循序渐进。”
因此,我们尝试运用书签进行作文辅助教学。书签具有书写载体功能,交流展示功能,文化收藏意义。书签上的文字创作,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创意表达的机会;以书签记录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学生学会审视和思考,培养形成文字表达的习惯。通过传递书签,搭建展示学生鉴赏水平和创作才华的平台,引导学生锤炼语言,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二、课题的实施
1、书签的初步制作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整合,使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结合,策划自制书签活动,要求学生制作能书写文字的卡片式书签。书签款式的设计,由美术老师指导。根据书签的文字主题需要,美术老师对书签的色彩选择、画面设计、配饰等给出设计建议。
比如,童年故事系列书签的制作中,美术老师建议书签卡片可以剪裁成卡通动物的轮廓,于是,出现了加菲猫、喜羊羊轮廓的书签,充满童真童趣;而制作诗词系列书签时,美术老师建议书签的颜色选择牛皮纸色或纯白色,配以铅笔画或水墨点染,制作出的书签淡雅别致。美术课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书签的制作也产生很大的兴趣。他们匠心独具,认真地选纸,选色,配画,制成风格各异的书签。这些书签凝聚了师生的汗水,也彰显着他们的智慧。
2、书签的文字创作
书签具有书写载体功能,在书签上进行文字创作,相当于一次“微型写作”。因书签篇幅限制,这种写作只需要只言片语,记录生活,表达感悟,发表评论等,学生以两种形式进行书签的文字创作——自由创作和主题创作。
(1)自由创作。本课题在我所执教的初一年级的两个班级开展,自由创作阶段为期一个半月,每个学生进行了至少3次自由创作,兴趣浓厚的学生自由创作的次数超过5次。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文字创作没有过多限制,捕捉思维灵感,表达心声,或议论,或抒情,或描写。书签的文字创作作品呈现出不同水平,师生共同评选出满意的作品,这些作品各具特色。列举如下:有的浪漫诗意:“温暖的春日,校园的木棉花开得绚烂,一如我们的青春。”
“理想的殿堂金碧辉煌。”
有的充满哲思: “昨天的遗憾已成过往,明天的辉煌由你创造。”“我的宠物小龟告诉我,慢慢行哦,路上有好看的风景。”
有的针砭时弊:“小皓博,你是过往人间的天使,你的离去唤醒人们的良知。”
(2)主题式创作。主题式创作对学生的创作提出一定要求,学生要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创作。主题创作更便于书签传递,有了一个集中话题来交流,学生内心表达欲望被激发,学生对彼此创作的书签文字作品也更加关注。主题式创作阶段持续三个月,主题的设置由师生共同筛选确定,学生选择了以下8个主题进行创作:述说童年;同学素描;成长的烦恼;家乡美;感恩;读书感言;最美诗词;最温暖的画面。
其中,以下几个主题,学生比较感兴趣,也涌现了一些好的书签文字作品,列举如下:
《童年》主题:
“童年在那条清澈的小河里,夏日的午后,阳光洒在河面上,河水闪耀着钻石般的光芒,游水,捉鱼,捕虾,我们的笑声似乎一直飘荡在小河上。”
“妈妈说,童年的我是发明家,加热冰淇淋,让小虾晒太阳,在花盆里种糖果……”
“钟爱儿时跳房子的游戏,方格子里有多少欢声笑语,如今,陪我跳房子的小伙伴啊,你们在哪呢?”
《同学素描》主题:
“钟爱熊猫变身,课间一口气喝完三盒伊利奶,招牌笑容是眯着眼,露出你的兔子牙,这张书签送给可爱的你。”
“你每天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关好风扇和门窗,这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得认真,你像墙角默默开放的小花,不引人注意,却暗自送来芳香。”
《最美的诗词》主题:
这一主题要求学生选择两句最美的诗词,扩写画面或书写感受。配合着诗词内容和意境制作出的书签非常雅致,文字部分完全由学生原创。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一份惆怅诱我深入这微带醉意的词,仿佛在天宫神游,在幻觉中,我看到轻薄的衣袂飘飞,孤独而凄美;我听见亘古而悠长的歌声,直达内心的脆弱与彷徨……”
“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无法用其他词语描述这份雅致,我仿佛已在那清丽月光中,嗅到淡淡的花香,听到了悠扬的笛声,还邂逅了一位俊逸的吹笛人。”
《最温暖的画面》主题:
这一主题是学生在阅读《读者》上的一篇同题文章之后提供的,学生比较喜欢。
“脑海中最温暖的画面,总离不开妈妈。如果生活中点滴的善意是一缕纤细悠长的火苗,那么妈妈的爱,就是一个暖烘烘的大壁炉。”
“爸爸、妈妈、我和哥哥,一家四口人在周末的午后,围在电视机前,一边吃零食,一边看电视,这其乐融融的画面最温暖。”
“最温暖的画面却在那个阴冷的雨天,你将大衣披在我的肩上,传递了你的温度,也传递着你的关爱。”
3、书签的展示与传递
(1)书签的展示。学生的书签作品,定期在班级展示。展示的方式如下:
方式一:书签展板
书签展板设置在教室墙壁上,用于优秀书签作品的展示。共组织5次书签展板展示,自由创作作品展示1次,主题创作作品两个主题共同展示1次,共4次。每个班级每期被展示的书签作品大约在15个左右。教师组织学生对书签进行多方面评选,最佳画面设计,最佳文字设计,最美书签等等,优秀作品被粘贴在书签展板上。为了展示自己的智慧水平,学生在书签的文字创作和画面设计上都很用心。被评选出的最佳文字设计书签,要求语言表达清晰,简洁,精粹,优秀的作品给学生引领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文字创作也提供修改意见。
方式二:书签彩报
书签彩报由学生自制,用于小组成员的书签作品展示。全班同学分为6个小组,组长组织组员把本组的作品固定在一张A3大小的纸张上,书签作品旁留有“读者反馈”栏,有的小组把做好的书签直接粘贴,有的小组用数码相机把书签拍照打印,做好的书签彩报在小组之间交流,其他小组负责评定作品的星级并写好欣赏感言。便于交流的主题如《成长烦恼》、《家乡美》主题书签用这一形式来展示,效果更好。
(2)书签的传递。书签的传递,也为学生的创作搭建了展示的平台。我们组织了3次书签传递活动,“书签寻主人”活动,“传递感恩书签”活动,“读书感言书签交流”活动。
“书签寻主人”活动中,书签的文字内容部分,是一段关于班级同学的描写,这张书签就被赠予被描写的同学。很多学生绞尽脑汁设计文字内容,希望同学能收到自己精心制作的书签。学生抓住人物的特色创作,言简意赅,收到书签的同学对这份礼物爱不释手,也成为这份书签作品最认真的读者。
“传递感恩书签”活动被安排在感恩节这一天。这个活动动员学生为给自己帮助的人送上亲手制作的书签,书写发自心灵的感恩话语。学生们把书签送给了老师,父母,同学,还送给了给予他们点滴帮助的人。学校的清洁工阿姨,小区的保安,都收到了感恩书签。这些书签为人送来一丝温暖。学校的清洁工阿姨说,虽然这个书签她自己用不上,但学生表达的谢意让她很感动。
“读书感言书签交流”活动动员学生把做好的读书感言书签赠送给其他同学,组长组织小组之间赠送,确保每个同学都得到一张同学赠予的书签。
4、书签文字作品的转化与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时说:“兴趣的源泉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⑤书签文字作品毕竟短小,只有只言片语。将书签的文字创作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把书签文字作品转化运用到作文中,既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也能对作文教学起到更明显的辅助作用。
方式一:引用书签上的精粹语句
书签的优秀文字创作给学生积累精粹语言提供便捷。整理抄录自己和同学书签创作的精粹语句,在作文中信手拈来,加以引用,为作文语言增添了一丝亮色。这样的引用在学生的随笔和作文中时常出现。例如在单元测验的命题作文《 最美丽》中,有的学生直接引用《同学素描》主题书签中的原句作为作文结尾,“你每天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关好风扇和门窗,这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得认真,你像墙角默默开放的小花,不引人注意,却暗自送来芳香,你在我心中最美丽。”
方式二:扩写
收集书签上文字作品,挑选有价值的素材,如学生的点滴感悟等,反思当时心境和经历,将书签上的只言片语扩写,让书签上的“微型作文”和成篇作文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如在《最温暖的画面》书签制作后,我们把这个话题作为一次作文的命题。很多学生借鉴书签上的文字创作,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充。如把温暖画面与母亲联系起来的同学,在作文中把这一书签作品扩写如下:
“最温暖的画面总与母亲有关。儿时,每当夜晚降临,妈妈就会把南瓜灯“啪”地打开,橘黄色的灯光轻柔地弥漫,这时,墙壁上出现了调皮的影子人,它蹦来蹦去,我的目光也随之跳跃。妈妈灵巧的手指在淡淡的灯光下翻转,轻柔地讲述:从前有只小黑狗……墙上的小黑狗果真栩栩如生了……”
此外,我们还让学生扩写了《述说童年》和《家乡美》主题书签作品。指导学生把童年主题书签中的素材生动具体地展开描写,如把“加热冰淇淋”的情节完整化,把“跳房子”的游戏写具体,写出玩耍过程中的趣味。
方式三:拓展与迁移
书签制作和传递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的作文素材拓展了思路,学生常常把参加书签相关活动的经历感受转化成作文中的素材。
感恩书签制作后,很多同学把书签赠送的相关故事写入作文,送给保安感恩书签的同学在作文中讲述了保安叔叔下雨天送她回家的故事,感情真挚,读来让人温暖。送给自己妈妈感恩书签的同学在随笔中描述了妈妈接到她的书签时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情景,而她则意识到自己平时对妈妈的体谅和关爱不够,这种反思让孩子悄然成长。还有一位学生在制作《读书感言》主题书签后,把和爸爸讨论《三国演义》的过程写成了一篇作文《我和父亲品<三国>》。创作“鬼故事”主题书签后,有的学生激发创作灵感,又创作了一些鬼故事小说。书签制作活动所衍生的“副产品”,让人欣喜。
三、初步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1、初步成效
(1)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学生微型写作的兴趣在制作书签的过程中逐渐被激发,呈交作品的积极性非常高。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图文并茂的书签制作形式,调动了学生微型写作的兴趣;
书签写作的难度降低,写作任务小,增加了学生写作动力;
书签的传递使学生的作品具有赠送交流的特点,这使学生写作增加了目的性,也扩大了学生写作的读者群;
书签文字作品在作文中的运用,也给学生带来成就感。
(2)书签优秀作品和优秀作文的涌现。这段时间,每个学生制作了至少10张书签,两个班级积累优秀书签作品80多份;同时,学生的作文也涌现出了更多优秀作品。对比实验前后,作文测试的平均分提高2分。黄兰笛同学的作文《<论语>的魅力》被发表在深圳青少年报的家教周刊版;石刘同学创作了3000多字的鬼故事小说《磨盘》,深受同学喜爱;学生参加《全国圣陶杯作文大赛》和《新世纪作文大赛》的热情很高,15人获奖。
(3)作文语言亮点的增加。书签的文字创作,对锤炼学生语言起到促进作用;当学生将书签文字引用或转化运用到作文中时,作文的语言亮点增加。对比实验前后,实验后的期末作文测试中,语言有亮点的人数比例大幅增加。
2、存在的问题
(1)系统性。书签的文字创作会涌现出一些好的作品,如何把这些作品分类整理,供学生摘录,使学生的书签作品能更有系统性,更有效转化运用到作文中,一直在尝试多种办法。
(2)延续性。书签的制作毕竟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当学生的科业负担逐渐增加时,书签制作的质量随之降低。另外,随着一系列书签传递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新鲜感逐渐减弱,制作书签的兴趣不再浓厚。如何延续学生微型写作的兴趣还需思考。
参考文献:
[1] 《语文新课程标准》第10页
[2] 《自由学习》卡尔罗杰斯 豆丁读书
[3] 《民国那些范儿》第5页 欧阳悟道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1年5月版
【名师课题中期报告】推荐阅读:
课题中期报告07-12
课题中期评估报告08-19
课题中期总结报告写法06-18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08-19
课题报告讲稿改10-06
小课题总结报告12-03
计算能力课题中期报告09-23
临床课题中期研究报告12-08
德育小课题中期汇报06-27
规划课题的开题报告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