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17篇)
1.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 篇一
数学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论文
【摘要】现实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數学概念及运算法则,通过抽象推理得到的数学发展,再通过模型实现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即数学模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的融入数学模型思想,以促使学生更好的体会、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激发其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模型思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模型是一种特殊的数学结构,有效利用数学模型可以将抽象的数学内容具象化处理,以提高数学解决现实问题的实用性;并且合理应用数学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的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模型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模型
广义上讲,所有的数学概念、数学理论体系、数学公式、数学方程及相关的算法系统等均属于数学模型的范畴;狭义上讲,数学模型是反映特定问题或特定具体事物系统的数学关系结构。本文所研究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模型是基于狭义的角度而言,即应用数学符号建立起的代数式、关系式、方程、函数、不等式、图表、图形等,而小学阶段的数学模型以公式模型、方程模型、集合模型及函数模型为主。其中数学公式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数学模型,其不包含事物的个别属性,其所反映的是客观世界数量关系的符号,其典型意义也更加突出,比如总价=单价×数量、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周长公式等等均属于公式模型。方程模型应用合理可降低应用题的答题难度,解答应用题时可以先将问题归结为可以确定的若干未知量,设想未知量已求出,根据条件列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成立的一切关系式,再从已知条件中分析出部分条件,同一个量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得出一个与未知量相关的方程式或方程组,通过解答方程式或方程组获得应用题的答案,并验证其正确性。集合模型可简化问题背影,帮助学生用更简单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小学阶段的函数模型主要为正比例及反比例的问题,其中正比例为一次函数,反比例为反比例函数的初级形式,小学阶段学习正比例、反比例的知识可以使学生体会变是思想,在其后续的教学中渗透函数模型思想。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渗透策略
数学模型思想可以促使学生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实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一)简化背景,构建数学模型
数学建模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需要进行逐步抽象、逐步简化,因此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有意识的采用变式的方法不断变化数学问题的背景或非本质属性,并构建数学模型,突出数学问题的本质。比如在学习“分数”的相关知识时,对于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充分理解“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布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来表示”这一抽象概念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就可以采用简化“分数”这一知识背景的方法构建数学模型。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一盘桃子,向学生提出问题:第一次,盘子里只有1只桃子,平均分给4个学生,需要将这盘桃子分成几份?每个学生可以分得几份?每个学生分得这盘桃子的几分之几?注意整个过程中教师都不断强调“盘”这一量词。学生顺利的回答出“每个学生可分得这盘桃子的1/4”。接着教师又展示一盘桃子:现在这个盘子里有4个桃子,现在把这盘桃子平均分成4份,分给4个学生,那么每个学生可以分得几份?每个人分到这盘桃子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不断强调“一盘”为一个整体,学生很容易就答出来“一盘”桃子可以分成4份,分给4个学生每个学生可分得这盘桃子1/4。依此类推,教师先后向学生又展示了2盘桃子,盘子中桃子的数量均为4的倍数,屡次重复、变化,学生逐渐发现一个规律,即无论盘子里有几颗桃,只要平均分成4份,都是这盘桃子的1/4。这种教学操作逐渐简化了具体的教学实例,将其进行抽象化处理,应用数学模型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使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本质有更加深刻的认知。
(二)引导学生参与建模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强化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会对老师的.教学效果产生决定性影响,因为学生主动习得的知识会更加深刻,而被迫灌输的知识则多是暂时性的,因此老师要有意识的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在数学建模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直接参与进来。比如在学习数学轴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数轴模型:课堂上可拿出直尺观察,直尺就是一个直观的数轴;再比如上述分数的学习过程,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参与建模的过程。
(三)运用联想教学提高学生思维的跳跃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的教学方法,运用联想教学引导学生从复杂的数学问题中寻找知识规律,从本质上对各个数学知识点的相同及相似之处,以完成模型构建。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比”的概念,直接告知概念比较简单,但是学生需要死记硬背才能掌握概念,且不一定能深入理解,而建立比的数学模型却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生活中很多事物的属性均可以比较,比如物体的大小、质量、长短、高矮等均可以用一个量面积单位、质量单位、长度单位进行比较,但还有些事物无法直接比较,比如谁跑的更快,就需要抽象的时间来比较。比如45千米的距离骑车3小时,苹果2千克一共9元,二者均可以用比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完成题目后会发现:不仅同类的量可以用“比”的形式表达出来,不同类的量也可以用“比”的形式表达。这种结构链接利用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比”的概念。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模型思想可加强促进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引导学生基于多角度、多维度解决问题。当然,根据教师的教学实践可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模型思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简化背景、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还是运用联想教学,都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屈淑静.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02)
[2]李爱云.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学周刊.(09).
[3]王俊果.小学数学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6(03)
[4]肖光涛.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6(10)
[5]刘大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6(03)
2.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 篇二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初步感悟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抽象出现实世界事物的特征、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数学结构。因其具有抽象性, 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比较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选择并创设有效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让孩子们在这种情境中进行探索。这对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为此笔者在教学《打电话》一课时, 为学生创设了“一位班长传达一份紧急通知给全班51人”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用打电话的方式至少要多少时间才能通知到每位学生”, 教师创设的这个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由于人数太多, 思考量太大, 很难找到规律去解答。于是, 笔者就问:“人数多, 难思考那该怎么办呢?”学生思考后说:“人数如果变少点就好了。”“那你觉得人数是多少人会比较好思考呢?”通过这样的引导, 让学生感悟到通过化繁为简找规律, 再利用规律解决复杂问题的建模过程。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给孩子留足了思考的空间, 还为孩子的建模做好了铺垫。
二、在问题探究中, 发现并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研究的对象是具备共同特性的一类事物, 在探究中, 教师应为学生展现出丰富的感性材料, 充分地感知这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让学生能运用数学符号表示该特征中存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为数学模型的准确构建提供可能性。因此, 在探索发现数量关系和变化关系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帮助学生完成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
1.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寻找解决方案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 这种需要特别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发扬教学民主, 尊重学生的人格, 使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让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 主动探索, 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这堂课中, 教师选择7个人来和学生共同探究, 鼓励孩子独立思考, 小组合作交流, 并用自己的探究方式来描述整个打电话通知的过程, 边操作, 边思考打电话时时间与人数之间的规律。
2. 充分利用学生资源感悟优化方法
随着现代化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最优化方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当量化地求解一个实际的最优化问题时, 首先要把这个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即建立数学模型。而在《打电话》这堂课上, 教师将学生汇报的众多方案进行收集, 整理, 呈现在全体学生面前,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让学生感悟到问题解决方案的多样性;并在共同对各种方案的观察、分析、对比、讨论中逐步地选择最优方案, 其实就是数学建模的渗透。教师在学生汇报的方案中, 按照拨打时间的多少选出几个来讨论, 并逐个让学生讲解方案特点。在对比的过程中, 重点突出“怎样帮着打会最省时间”, 解决为什么都是有人帮着打, 省的时间却是不一样的, 怎么样“帮”才会更省时间的问题, 让学生体验到合理安排时间的益处, 找出在不同的方案里谁没有帮着打, 从而得出另一个结论, 其实还可以更省时间的。这时教师就引出3分钟方案, 这就为后面的数量关系数学模型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3. 利用图、表的直观形式帮助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小学生的思维水平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 抽象思维仅仅得到初步发展, 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逻辑推理的能力相对较低。因此, 我们的数学教学需要从具体形象、直观表象开始, 为学生搭建可以操作思考的“脚手架”———直观、具体、形象的图表, 从一个个鲜活的图与图的关系中发现规律, 为达到这样的目的, 教师选择了下面这些图作为探究的方案。
在从上面的图中, 确定了3分钟为最优方案后, 教师又通过列表去收集有关时间与人数之间的数据, 让学生在数据的对比、分析中感悟到其中的数量关系, 从而完成数学模型的建立。为有效地帮助学生将图、表联系在一次继续探究、建立数学模型, 教师在这堂课中这样引导:“其实在这个最省时的方案里, 隐藏着重要的数学规律, 为了方便寻找, 我们根据这个流程图上的信息, 先来完成这个表格。” (见表1) :
学生利用图、表的观察、对比、分析来抽象出打电话的时间与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后一分钟接到通知的总人数是前一分钟知道通知总人数的2倍。此刻, 学生就完成了数量关系模型的建立。而这个图、表同时呈现与对比, 也使得图示数学模型和数量关系数学模型相互映证, 从深层次上对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理论性的诠释。
三、在解决问题中, 应用与拓展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思想不仅要重视从具体问题中经历抽象提炼的过程, 更要重视数学模型的应用, 即通过数学结构化解决问题。让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较为复杂问题。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 也要注意为学生营造检验其构建数学模型应用能力的机会,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学以致用的益处。例如:教师在教学《打电话》这节课时, 就在这课的巩固拓展环节设计了一个折纸游戏:因为在这个游戏中学生最多只能对折7次, 所以学生既不能通过亲自动手对折找到答案, 也不能立刻想象出对折30次的结果。那么学生的思考也只能从观察、比较前7次的对折中去发现规律, 再利用规律解决对折30次时厚度的问题, 在这样的思考探究过程中有的学生使用画图的方式来发现规律 (见下图) :
也有的学生使用表格的方式发现规律, 如表2:
在上述这个过程中, 实际上就是一个抽象出数学模型, 用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在这个折纸游戏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前几次的对折纸张厚度变化, 找出每对折一次纸张的厚度就是前一次厚度的2倍, 这就是建立数量关系模型的过程。再通过这个数量关系的模型去解决对折30次时纸张厚度是多少的问题。这样的设计就使得数学模型得到及时的巩固和应用,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利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数学建模意识, 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积极为学生创设出有利于其独立建模的课堂环境, 要让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不断发展, 让学生能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经过课堂几次训练后, 我们的学生就会自然地积累丰富的数学建模经验, 数学建模的意识也将不断地得到强化、能力也将不断地得到提高, 数学就会学得越来越容易。当然,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有效地渗透数学模型思想还需要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共同来思考和探讨。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增强数学建模意识, 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独立建模的课堂环境,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模型;通过问题探究活动, 帮助学生初步发现并建立数学模型;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让学生应用与拓展数学模型。
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 篇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05-02
“模型思想”在2011年的新课标中被列入“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尽管之前的课标实验稿“教学建议”中曾提到过“建立模型”一词,但无论是其表义的深度锐度,还是在该次课程标准中所占的分量,都没引起教育者足够的重视。新课标提出后,以往在大学才有的数学建模被前移至义务教育阶段,刷新了我们的认知。近年来,关于“中小学数学模型思想”“中小学数学建模”“模型思想在中小学教学中的渗透”等作品频出,许多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纷纷加入到这个阵营中来。在赏读了多篇文章后,笔者产生了几点思考,现将它们罗列出来,与教师们共同探讨。
一、对数学模型、模型思想等含义的领会有过度泛化之嫌
张奠宙教授认为,“广义地讲,数学中各种基本概念和基本算法,都可以叫做数学模型。但是,按通行的比较狭义的解释,只有那些反映特定问题或特定的具体事物系统和数学关系结构才叫做数学模型”。新课标解读对数学模型的定义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去抽象地、概括地表征所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关系所形成的一种数学结构”。一些作者往往广义地理解数学模型的含义,即把小学数学中出现的符号、字母、代数式、定义等统统归并到小学数学的模型之中,形成“草木皆兵”的状况。数学模型含义的过度泛化使小学数学的所有知识点都被认为是数学模型,非但没有体现教学中融入数学模型思想的教学优势,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走了以前的“老路”。诚然,与高等数学的全抽象相比,小学数学的教学借助于具体形象的事物,浅显简单,但它却是数学知识的根基,更加接地气,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不应有“数模只应大学有”的观念,更不要将数学模型束之高阁。笔者建议各个学校以数学教研组为单位,利用几次集体备课的时间,将各个老师总结出来的所教年级的数学模型进行汇总、研讨,最后将汇总的小学数学所有年段的数学模型整理成册,派发给每一位数学教师,安排其进行研读学习。通过这样形式的学习,教师可以了解小学教材中数学建模的内容,渐渐深入领会数学模型含义,这对授课中更好地渗透数学模型思想大有裨益。
二、未能弄清在小学数学中渗透模型思想的缘由
数学家林群认为:“数学是个继承的学问,最主要的部分是小学的数学,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初等数学研究固定不变的东西……我们要把变化的东西变成不变的东西,再利用初等数学的方法去研究,所以中小学数学太重要了。”初等数学中固定不变的东西,数学模型当仁不让地占有其中的重要地位。王永春教授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方面梳理了小学数学中所涉及的数学模型的各个部分:数的表示、数的运算、运算定律、方程、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的公式及统计与概率中的图表、可能性。这些公式、定律、数量关系等呈现出高度的抽象性,它们便是初等数学中最深的内核,也是数学体系中的地基、骨架,地基不稳、房屋倒塌,骨头散架、身体瘫痪,数学的基础夯实,更高级别的学习也就更加游刃有余。在小学数学中渗透模型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学会在数学和生活之间进行有机互通,并能够将数学模型主动同生活有机联系和有效组合;同时,学生在生活中抽象出的数学运算、定律、数量关系,能够自然而然地应用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当然,要达到后者的水平需要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逐渐渗透,更需要学生在知识的不断学习中不断领悟。
例如,在讲授“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节时,可先让学生动手剪手中的长方体几何模型,看到其展开图,在观察各个面面积的关系和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之后,再自主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公式。这样,学生就会把每个面分别加起来,或是相对的面为一组,亦或是把相连的三个面当做一组来计算……这些都是学生自己建立的数学模型。尔后,通过小组讨论来决定优劣,将大多数同学认同为优的模型作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用这个模型试着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如“生活—抽象—分析—建模—求解—应用”看似繁杂的建模步骤全盘蕴含于刚才的课例之中。当然,小学课程中有不少这样的课例,有待同仁耐心钻研、仔细揣摩。
三、模型思想最好要“讲出来”
“模型”在词典中的解释有“模式,样式”“照实物的形状和结构按比例制成的物体”“模子”等。提到模型我们可以联想到“模式”“标准”“套路”等与其表义相近的词。当我们写记叙文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要写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写议论文,第一直觉就是要写论点、论据、论证;答应用题,想到的是设、列、解、答。这都是相应的“套路”。模型可以规范“数学王国”的方方面面,数学中有如枝杈般的公式、定律、数量关系等,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够健全,归纳、演绎能力还在发展中,因此,教师讲到公式、定律时,要让学生知道这些是需要记忆的知识或者在无意记忆中已经识记了,接着再指导学生当堂根据公式、定律做练习,课后再根据课上学习的知识点完成作业。在学生的头脑中大多没有意识到同样的公式、定律换到其他情境也可以用,更没有认识到今天学的内容结合上一个月前学的知识就可以解决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们不光要渗透模型思想,而且要告诉学生“模型”二字,让他们试图去体会数学模型的含义与作用,也可以用前述的同义词来解释。这样培养,当学生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贯通已掌握的数学知识,从而解决看似比较难的问题。
四、“新瓶装旧酒”要不得
新课改带来了“模型思想”,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紧跟其脚步,纷纷做上了“模型”的文章。其中,不难发现,不少作者将自己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片段换了“模型思想”的“包装”。有些例子我们品读起来着实上佳,看后觉得受益匪浅,但有些则有“新瓶装旧酒”之嫌。其实,我们在之前的教学中也曾默默地渗透着模型思想,只是因为课标没有形成文字,所以我们的教学行为、策略常常是自发而又盲目的。现在我们有必要把自己认为与模型思想有关的教学方式、方法展现出来,与他人交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更要善于总结一些模型,从而为自己的教学服务,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点,有效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例如,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归一问题”:妈妈买了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学生在“阅读与理解”这一环节,首先想到如何用一些事物来代替碗,有的同学想到要用笔来代替,有的是用符号,这便是一个渗透模型思想的一个绝佳的机会,不同的物品或符号都可以表示数量“3”,即数的模型,每个数字都有其在特定情形下表明的意义,这也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中的基础。在“分析与解答”这个环节,学生在之前阅读与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列算式并解答。在“回顾与反思”这一环节,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用逆推的方式来检验,并且给学生出示如“百货商店阿姨今天卖了3块香皂,收入18元。如果她卖了8块香皂,收入多少钱?”之类的变式问题,先变情境,尔后情境与数值一起变。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可以领悟到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感受到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达到渗透建模,让学生真正理解题目精髓的目的。
总之,小学数学模型思想贯穿于其他九大核心概念之中,更横跨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体系之上,有效渗透数学模型思想,不但可以提升数学教学效率,还能让教师和学生产生新的数学思考,使师生均受益。
4.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 篇四
小学数学很初等,很简单。尽管简单,却要起到启蒙基本数学思想的作用。数学思想中,模型思想、函数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其在小学教学中的渗透,学生的正确理解,对学生后续学习非常重要。通过学习,我想对小学教学课本中这种思想渗透方法的分析,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地将模型思想、函数思想渗透与教学中。
一、模型思想的渗透方法分析:
模型的概念也没有出现在小学教学中,但是其思想贯穿于小学教学中。要在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教师首先自己要知道什么事模型,什么是数学模型,以及什么模型思想。
什么是模型?模型,本意是尺度、样本、标准。其方法为:;将原型物(系统)进行简化、类比和抽象,并通过适当的逻辑思维关系将其主要的特征描述出来,用于研究和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模仿品。
二、什么是数学模型,其有什么特点?
数学模型一般是指用数学语言、符号和图形等形式来刻画、描述、反映特定的问题或具体事物之间关系的数学结构。
小学数学中随处可见模型的思想,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方法进行引导,使学生建立模型的抽象过程。
数学模型具有一般化、典型化、和精确化的特点。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模型,主要的是确定性数学模型。数的概念、计算法则、公式、性质、数量关系等都是模型。
三、什么是模型思想,模型思想有什么意义?
就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构造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的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
模型思想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取关注的对象进行研究;模型思想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模型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分析能力。
四、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数学自身就是对客观世界的模型化。因此数的概念、运算法则、几何概念等都是模型思想的体现。在教学中,将这些模型的建立过程详细的进行讲解,有利于启发学生对模型思想的理解,对建立模型方法的认知。
五、“数”的概念模型的建立过程分析:
每一个数概念就是一个数学模型。自然数、分数、小数都是现实模型的抽象。自然数是小学生最早接触的数学概念,其是与客观世界的一个个独立存在物的抽象化。
分数是对单位“1”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化而来的……
数学模型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的模型建立过程分析: 小学教学中,通过实物的增减来启蒙加减法的基本思想,建立加法、减法模型。
5.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 篇五
织金县三塘中学教师张学文
有的同事认为德育工作是学校领导、年级组长及班主任的事与我们的其他教师没有关系。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我们作为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特别是八年级上期更是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渗透德育教育呢?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善于找机会进化学生的心灵
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有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充斥在心里,就会使人委靡不振。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紧紧抓住不快乐的理由,无视快乐的理由,就是你总是觉得难受的原因。因此我们在课堂要善于找机会渗透德育思想。如讲求不等式组的解集时,要观察俩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时,同大取大同小取小。这就相当于现实中共同利益,如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合作,为了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为了我们的父老乡亲不受小日本侮辱,因此国军和共军联合共同打小日本。这时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涤进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德教育
德育工作是一所学校的首要工作,一所学校有无生命力就要看它的德育工作开展得如何。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中华美德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主渠道,它仍然是当前国内外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充分强化传统美德教育是重中之重。我们应该把道德教育与课堂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时效性。以少先队纪念日、五四青年节、一二九等节日,向学生介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学生学会区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正确地面对人生
学会平静地接受现实,学会对自己说声顺其自然,学会坦然地面对厄运,学会积极地看待人生,学会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阳光就会流进心里来,驱走恐惧,驱走黑暗,驱走所有的阴霾。
人的一生一不是一帆风顺的,伟人亦如此,更何况我们凡人。因此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正确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如在给学生讲二次函数的图像抛物线时,我讲一个人的一生犹如一条抛物线。当他(她)来到人世间的时候,受到父母及其他亲人的百般疼爱,但慢慢地长大之后,就会尝到人生的酸甜苦辣,尝到成功的乐趣。
四、以历史典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数学的逻辑思维较强,记得有一个名人曾经说过数学能使变得聪明。社会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们老师必须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在讲到圆周率时,我们老师应该给学生讲它的由来,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聪明啊!以次激发数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还不明确,多数学生的学习还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大多数还不晓得学习的重要性,只有我们老师设法引导学生去乐学。
如在给学生讲黄金分割时,让学生观察一条线段上有多少个黄金分割点。学生回答二个,然后问学生一条线段上有多少个点,学生回答无数个。然后提问学生黄金分割点多吗?学生回答不多。此时我就说:这说明黄金分割点像黄金一样的重要。然后让学生观察一条琴的琴弦上有多少个黄金分割点,学生回答二个。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认准了的事情,不要优柔寡断;选准了一个方向,就只管上路,不要回头。机遇就像闪电,只有快速果断才能将它捕获。
立即行动是所有成功人士共同的特质。如果你有什么好的想法,那就立即行动吧;如果你遇到了一个好的机遇,那就立即抓住吧。立即行动,成功无限!
有些人是必须忘记的,有些事是用来反省的,有些东西是不能不清理的。该放手时就放手,你才可以腾出手来,该出手时就出手,抓住原本属于你的快乐和幸福!
有些事情是不能等待的,一时的犹豫,留下的将是永远的遗憾。不要等到将来让自己感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如在给学生讲数轴时,我讲成功犹如向右,失败犹如向左。你认为对的事,认准了的事,就必须坚持不懈的去做,相信总有一天会成功的。你离开原点向左就会越来越失败,你离开原点向右就会越来越成功。
终上所述,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也能更好地渗透德育思想。让学生快乐地学习、生活。不但要自己快乐,还要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朋友、家人甚至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因为分享快乐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一种更高境界的快乐。
6.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 篇六
美术课作为一门艺术课,在初中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在众多初中课程中,除了政治这门与学生思想教育直接相关的课程外,美术这门被认为“副科”的“小三门”也同样可以担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此重责,而且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笔者在多年的美术教学中大胆尝试,全方位、多角度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一、利用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利用美术作品欣赏课所反映的内容。
在美术作品欣赏的教学中,有许多内容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教材。如中学美术第五册欣赏课中的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就是较有代表性的例子。作品主要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可让学生在欣赏画面后,讲解与之相关的一些历史事件,放映开国大典场面的录像资料,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2、利用名人事迹
“书画艺术”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历朝历代,名人辈出,雅士佳作,层出不穷,其中不少名人名作不仅闻名全国,甚至享誉天下。可以说这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充分利用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例如:以画“虾”著称的齐白石,是一名大器晚成的画家,在55岁时被当时任北平艺专校长的徐悲鸿聘为国画教授,从一个“木匠画家”当上了教授,1937年,日寇占领北平,齐白石愤然辞职,闭门作画,表现了一个民族艺术家的可贵气节;绘画大师徐悲鸿,不仅画出名,人品也十分高尚,爱国心非常强。在抗战期间,一位协助国民党政府工作的美国高级将领离华回国前,蒋介石想赠送给他一件珍贵的礼物,以表示感谢,这位美国将军得知这一消息后,提出只想要徐悲鸿的国画
名作《灵鹫》,国民党政府的官员多次来请求徐悲鸿出售这幅画,最后甚至提出无论徐悲鸿要多高的价钱,都可以付给,徐悲鸿认为自己创作的精品应该属于中国人民,不能让它流落国外,故此,徐悲鸿严词拒绝出售这幅画。还有,一九二六年四月,“法国沙龙画展”在巴黎隆重开幕,一幅题为《萧声》的油画,博得了人们的一致赞赏,有人断言,《萧声》是法国现实主义艺术大师达仰的作品。年逾古稀的达仰乐呵呵地走来,十分自豪地指着身边的一位中国青年告诉人们:“这幅画是他,我的中国学生徐悲鸿创作的。”话音刚落,人群中爆发出一片赞叹声,“中国人能画出第一流的油画,真了不起!”“简直不可思议!”„„强烈的爱国心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
3、利用“图案设计”教学的相关知识
美术教学中的“图案设计”,简单明了,却寓意深刻。在学生了解纵多图案绘制方法的同时,还应向他们介绍与之相关联的知识。如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画法,可先向学生们提出我国的国旗为什么采用红色的底,黄色的五角星?五颗星分别代表什么?四颗小星的布局寓意如何?然后大家讨论,最终使学生们明白红色代表鲜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无数不甘受压迫的中华儿女用鲜血换来的,星呈黄色,因中华民族属黄色人种,表达了民族特征。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人民所包括的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颗小星都有一个角正对大五角星的中心,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样,便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既尊重我国的国旗,又热爱我们的党。
4、利用中国画独特的发展史和工具材料。
中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在二千多年的发展史中融诗、书、画、印于一体。中国画的材料主要是“笔、墨、纸、砚”。我特别抓住“纸”来向学生讲解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启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利用名人的成长经历,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
利用名人事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打消无心上学的念头,不乏是一种教育良策。我们可以利用美术这一学科特点,在学习某一画种时,列举在这方面卓有成就的画家,利用他们不凡的成长经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如在学习“中国花鸟画——虾的画法”时,向学生们讲述齐白石画虾的有关趣事:齐白石画虾可称是一绝,虽然只有寥寥几笔,却神采飞扬,为了把虾画好,齐白石在自己的画案上摆上一个大海碗,蓄养了几只虾,每天看了画,画了看,反反复复地画了四十年,使画出的虾比真虾更生动、更漂亮,达到了白石老人所追求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最高艺术境界。在学习“书体风格”时,向学生们讲述王羲之、王献之、怀素、智永等名人的经历:被世人誉为“书圣“的王羲之学习书法,如痴如醉,尽用手画破衣服,洗笔染黑整个池塘水;王献之师从父亲,为了把字练好,居然写完了十八缸水,创立了“一笔书”,最终和父亲并称为“二王”,成为我国书法史上成就最高的两位书法家;“狂草”创立人怀素,刻苦学习的故事流传至今,“种蕉亭”一万多株芭蕉的叶,成了怀素练字的“纸”,柔软的毛笔写穿了两块涂有厚厚油漆的木盘,用秃的毛笔堆成了“笔冢”,正因为有以上的经历,才有唐朝这位“草圣”的诞生;王羲之第七代孙子智永,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从不间断,刻苦练字,三十年如一日,终于练好了一笔好字,以致求他写字的人把他的门槛都踩坏了,只好用铁皮把门槛包起来。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化做一次次心灵的碰撞,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在无形中使学生们受到了良好的榜样教育。
7.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 篇七
一、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数学思想
目前小学数学教材体系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条是数学知识,这是明线,另一条是数学思想方法,这是蕴含在教材中的暗线。“修订版”中所说的“数学基本思想”主要指: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由上述数学思想演变、派生、发展出来的思想还有很多。例如,由“数学抽象的思想”派生出来的:分类思想,集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符号表示的思想,对称的思想,对应的思想,有限与无限的思想等。由“数学推理的思想”派生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演绎的思想,公理化思想,转换化归的思想,联想类比的思想,逐步逼近的思想,代换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等。由“数学建模的思想”派生出来的:简化的思想,量化的思想,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优化的思想,随机的思想,抽样统计的思想等。作为数学教师要自觉提升自己的数学思想修养,对小学数学教材中涉及的各类数学思想能融会贯通地掌握。教师要认真分析和钻研教材,理清教材的体系和脉络,统揽教材全局,建立各类概念、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归纳和揭示其蕴含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在教学目标中加以明确,让这条暗线在我们教师头脑中清晰出来。例如在备“比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就要抓住类比的思想方法,明确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横向类比沟通;在备“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时,就要突出化归的思想方法,让学生明确如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在备“数的整除复习”一课时,要通过分类思想的教学,使学生明确自然数是怎样分类的。
二、在问题情境中感悟数学思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只有在问题情境中,才能激发起学生主动的将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比较,主动调动原有认知结构中能解决新问题的那部分知识,并将其重组、建构,找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下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进而开展有效学习。例如在教学“有趣的测量”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下面的问题情境:爱迪生是美国伟大的发明家,他一生中曾获得1093项发明专利。有一天,爱迪生叫他的助手们想办法测出一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的容积。很长时间过去了,却没有一个人来报告结果。他带着疑惑走进了实验室,发现助手们一个个都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在画图、有的在测量、有的在紧张地做着高等数学运算。看到爱迪生进来后,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太难了,到现在还没算出结果!”爱迪生笑了笑,几秒钟就计算出了灯泡的容积。同学们,你们知道爱迪生是怎样算出来的吗?学生畅所欲言,想出了在灯泡中装满水,再将灯泡里的水全部倒入量筒中,量筒中水的体积就是灯泡的容积。这时教师小结:爱迪生将不容易直接测量的灯泡的容积转化为容易直接测量的水的体积,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数学就是不断学会转化的过程。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法研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教师用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初步感受用转化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处,让学生在课始很快进入知识的探究中,自觉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
三、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数学思想
学生是知识的探究者,过程的经历者,思想的体验者。技能的掌握、方法的习得可以通过手传口授来获得。而思想的内化、素养的提升必须需要自主探究、主动建构。只有通过具体的活动、自主的探究、引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历数学知识生成、迁移的过程,经历困惑、思考、探索、创新等一系列艰难的心路历程,才能自主地建立起数学模型,学生才能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存在。而数学思想方法这一隐性内容也就变得可感觉、可触摸了。如:“重叠问题”的教学,主要是通过解决重叠问题向学生渗透集合的思想,体会韦恩图的价值、作用。但对于韦恩图这种集合图,三年级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学生很难调动已有的经验来整合这一问题,那么如何让学生经历、探究“韦恩图”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我通过出示例题表格:“请你算一算参加100米短跑和200米短跑的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自己发现参加短跑比赛的人有相同的,很快地发现重复的现象。接着让参加100米和200米短跑比赛的同学分别站到前面的呼拉圈里,出现了两名同学不知道该站到哪里的情况。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想到了把两圈重叠一部分。在站圈的活动过程中,韦恩图的模型渐渐浮现。有了很好的直观依托后,接着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索、设计创造出用一幅图很清楚的表示出参加100米短跑的同学,参加200米短跑的同学以及两项都参加的同学。教师在此过程中适当地点拔,最后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计算总人数。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建立起集合思想的数学模型,并充分感知韦恩图各部分的含义、体验韦恩图的作用,把具体问题适当抽象,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而且整个过程不断有思维的碰撞,环环相扣,扎实有效,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
四、在反思追问中提炼数学思想
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因此,教师应该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创造反思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总结经验。如学生解答完鸡兔同笼的问题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反思:这道题的解法是怎样想出来的?关键是哪一步?在解答鸡兔同笼的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多种方法,如画图法、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等,这时教师可追问:这几种方法你喜欢哪种?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哪种方法能推广呢?你还能找到更好的解题途径吗?现实生活中有类似的鸡兔同笼问题吗?在这样的反思追问中学生明确了画图法和列表法只适合较小的数据,有局限性,而假设法和方程法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性方法。这样的反思追问较好地概括了数学思维的本质,从而上升到数学思想方法上来,建立了数学模型。
由于数学学习的不可代替原则,教师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的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随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表现出一定的递进性。在课堂小结、单元复习时,适时对某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概括和强化,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把握知识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而且可使学生逐步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精神实质。如教学完“圆的认识”这一单元之后,可及时帮助学生依靠圆面积的推导过程回忆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使学生能清楚地意识到:“转化”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五、在后续学习中运用数学思想
在教学中,如果只满足于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体验,还不足以保证学生已领会了所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只有当学生将某一思想方法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或能够解决相关的问题,显出新的创意时,教师才能确信学生对该数学思想方法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如在学生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后,设计这样一道题:“一杯牛奶,小明第一次喝了半杯,第二次又喝了剩下的一半,就这样每次都喝了上一次剩下的一半。问小明4次一共喝了多少牛奶?”学生一般是把四次所喝的牛奶加起来,即,通分求得4次共喝一杯牛奶的。但这不是最好的解题策略。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一个正方形表示一杯牛奶(如下图),让学生思考如何求。
学生从图中直观地得出,4次一共喝了一杯牛奶的1-。
这里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数量关系的精确刻划与空间形式的直观形象巧妙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寻找解题思路,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不仅问题得到解决,还向学生渗透了类比的思想。
8.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 篇八
一、紧扣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生观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作为教师,应该通读小学数学教材,掌握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整理出思想品德教育的脉络;在上课过程中,有计划地把德育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去,使他们健康成长。例如:”关于人民币,你还知道哪些知识”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可以把认知教学与思想教育渗透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观察一元、一百元等人民币的图案,利用上面印的雄伟长城、伟大领袖、秀丽的河山等,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从小培养爱惜人民币的良好习惯。又如,利用书中的主题画,看到图上的五星红旗,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我们每周都要举行升旗仪式,从而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热爱祖国的种子。另外,教材中利用“你知道吗”的小栏目,介绍古今中外的数学著作、数学家、数学发明与应用等知识,对学生进行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
二、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史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借助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课堂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较好的效果。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深感自豪,比如: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等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这些典型的数学史实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也激励起他们学习的进取精神。又如:教学圆的周长与面积时,可以介绍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加深学生对古代著名数学家的了解,这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为以后报效伟大的祖国而努力。
三、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很多家长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智力以及艺术才能的开发,忽视了教育子女要热爱劳动,也忽略了对他们进行感悟亲情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许多学生虽然上了高中、大学,但生活上却不能自理,于是出现了家长陪读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家长的责任是很难避免的,教师也同样有一定的责任。那么,如何在数学课上进行热爱劳动、感悟亲情的教育呢?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的生日是几月几日,然后告诉学生,你的生日就是母亲的苦日。接着启发学生:“作为子女,你在这一天最想对母亲說什么?应该如何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平时尝试要求学生每天睡觉前向父母说声:辛苦了,非常感谢,我会努力的。简短的一句话,让孩子和父母多些沟通,让父母的关爱从孩子口中流露出来,对孩子的教育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很多父母都很爱孩子,但孩子是否能明白、理解,也是很多家长困扰的问题,这个尝试让亲情变成了日常行为,有助于数学课堂的教学。
四、通过数学学习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挫折是欲望不能满足时的消极心理状态;克服这种消极的心理的教育,称为挫折教育。挫折教育是一种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与恒心,增强学生的抗挫力,培养他们完善人格的心理素质教育。尤其是现在的中小学生独生子女居多,这些孩子的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基本上没有经历过什么大挫折。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遇到一点点小困难就由父母帮助解决,这样的孩子经受不住任何失败的打击,心理素质极差。他们承受、克服挫折的勇气和能力越来越弱,挫折反应极为强烈。比如成绩退步后,就抛开书本,产生厌学情绪,有的甚至还出现轻生的极端行为;也有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效果不显著,就对自己丧失信心;还有的学生和同学的相处关系不是很好,内心焦虑却不采取积极的态度来解决,只是一味地苦恼。针对以上这些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每天做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题来磨练他们的耐性,让他们不断地经历失败的体验,进而培养他们的克服困难、解决困难的毅力和信心。事实证明只要是经过自己奋斗战胜挫折取得的成功就最能鼓舞人。也能激发学生自强不息、走向成功的信心和决心。
9.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 篇九
数形结合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又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就是依据数与形之间相互对应的关系,将数和形互相转化,通过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一种思想。数形结合形式可以数化形和以形转数,或借助“形”探究有关“数”的问题,或倚托“数”研究相关“形”的问题,数形之间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数形结合的价值就在于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效转换,使得问题形象化、简单化,从而实现解决问题的高效性。在平时教学中,我尤为关注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
一、数因形而直观,感知数形结合思想价值
数学思想是关于数学内容和方法的本质认知,是在具体内容中的进一步感知中抽象与概括,是数学学习迁移的基点,是数学知识获取的本质内核。数形结合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有着重要的价值,我们要在实际教学中学习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提炼数学结合的策略,感知数学结合思想的价值。
数形结合体现在于将数学语言转化为直观图形,以使形象鲜明,将问题显性化,让问题的解决来得更直观简明。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负数的认识》时,对于学生来讲“负数”是一种新的数学概念,为了使学生更为直观形象的认识负数,助力理解负数所表达的深刻涵义,在教学中,我重点开展数轴教学。我将例题情境化:“小林和小华分别住在学校的两侧,他们两人的家与学校在同一条直线上,两人的家距离学校各2千米。你能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吗?”具有一定分析理解能力的五年级学生很快画出了示意图,并在示意图中标明数据。于是我继续启发:“小林的家所在方向正好和小华家相反,我们能否用前面刚刚认识的一个数表示?”机灵的孩子迅速联想到刚认识的“负数”,于是回答:“我们可以用-2千米来表示小林家到学校的距离,也就是说小林家距离学校2千米我们可以记作-2千米。”为了使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负数,我又让学生将示意图转画为直线,在直线上选取一点表示学校,用“0”表示,然后以0为基点,在0刻度的两边画出等距离单位刻度,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我接着追问:“如果以学校为起点,小华向东走4千米,小林向西走4千米,分别怎样记数表示。”“我们可以分别记作+4千米和-4千米。”学生的反应敏捷。学生在直观简洁的数轴上有效地理解了负数。
我们在教学小数的意义、分数的意义时都可以将枯燥难懂的小数和分数的意义认识依靠数轴,把数转化为形,将数和形完美结合,让抽象化的数量关系更为形象直观,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感知数形结合思想的价值。
二、形因数而简练,感受数形结合思想魅力
图形虽有直观优势,但有时复杂的图形中的数量关系也是较为繁琐的,这时就得借助简约的数学语言或者表达式来言表,让学生精确地把握相关形的特征。形因数而简练,学生更能感受到数形结合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图形的平移》后,我为了开拓学生思维,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图
一、在一个等边三角形内画出1个等边三角形;图
2、在一个稍大一点的等边三角形内画出3个等边三角形;图
3、在一个再大一点的等边三角形内画出6个等边三角形;依此类推,第10个等边三角形内应该有多少个小的等边三角形?我让学生观察后独立解答,但是只有3个学生解答出来,而且其中1个学生是用画图的方法花了很长时间才得出答案,其他学生都无解。看来,此刻是发挥数的功效的时候了,我问那个画图的学生感觉怎么样?他说很麻烦。于是,我引导大家观察图形,寻找规律,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发现第一个图形内有1个等边三角形,图2内有1+2=3(个)等边三角形,图3内有1+2+3=6(个),我问道:“图4中应该有几个等边三角形?”发现规律的孩子知道如何通过列式计算出答案:“1+2+3+4=10(个)”,“现在你们有更好的办法解答这个问题吗?”“我们可以通过计算的办法算出第10个图形内一共有:1+2+3+4+5+6+7+8+9+10=55(个)。”“计算和画图哪种方法更好?”“列式计算太方便了。”孩子们毫不犹豫地说出真心话,这道题着实让学生领略到数形结合的魅力。
再如在几何图形教学中,有许多问题的解决凭直观难以做出决断,需要以形转数,依靠数的计算来快捷解决,发挥数的简洁干练特性,彰显数学结合思想的魅力。
三、数形交融合璧,感悟数形结合思想真谛
数和形的紧密联系就像唇齿相依的关系,形影不离,数学结合思想实际上是一种转化思想,贯穿整个数学领域。数形结合思想要在要在反复的实际运用过程中概括提炼,逐渐感悟其思想真谛,指引着数学问题解决的方向,催促着数学的发展。
让孩子们在学习应用过程中反复实践,将数形交融合璧,体验享受到数形结合方法的优势,感悟到数形结合思想的真谛。
具有丰富内涵的数形思想是数学的灵魂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当有心人,有意识的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数学能力,提升数学品质。
10.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篇十
丫口田小学张云岳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它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语言的教学。语文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明白在别人用他自己的语言所要告诉学生自己的人、事或物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告诉别人自己要介绍的人、事或物,并且要让别人能通过学生的语言感受到学生介绍的人物形象、事件或物的象征等。那么,如何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呢?这将是我下面介绍的重点。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一 小学生心理及分析
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儿童一般到7周岁就可以上小学一年级。这阶段的小学生正面临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他们最矛盾的时期;他们有很多美好的愿望,希望做老师最好的学生,取得荣誉,做其他同学的榜样,可事实上他们的生活是能过一天算一天;他们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他们对未来的充满热情和激情,可是很多外界的事物会影响他们的情绪;他们会为自己喜欢做的事去努力奋斗,而对不感兴趣的事则避而远之;他们有着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但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常依着自己的主观感情去做事,所以有时总是后悔自己做过的一些事,总之,他们的自制力和控制力都较差。这段时期,也是他们的世界观与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的时期,面临着生理与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又由于学习的压力,很容易使他们走向两个极端,心理素质稍好和得到正确引导的学生可能会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而其他的由于无法纾解自己内心矛盾的学生可能会走向另一个自暴自弃的极端。
二 德育教育及其作用
德育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指对社会成员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它包括了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
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新课程指出: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那么他的实际意义在于,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人格高尚的人,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的人、创造世界的人。
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它的实效性决定着小学教育是否能把学生培养成更具高尚品格的、适应社会的、创造世界的人。
三 语文教学如何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
1、教师人格魅力是德育的先导
小学生这阶段的主要学习方式除了课堂教学外就是行为习得,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学生甚至可以把教师的对他影响巨大的直接的这种行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比如教师的语言、板书设计、仪表甚至是一个习惯性的动作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学会利用好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小学六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段,这六年的时间足以让像一张洁白的纸张的学生变成老师的一个影子,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
2、课堂教学过程是德育教育的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选作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文章,一般都离不开这几个主题:关于爱国的、关于环保的、关于合作的、关于孝顺的等。总之要么就是批判或否定,要么就是歌颂和肯定。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批判或否定什么,赞扬和肯定什么。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教的效果怎样 ?教学的效果就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了。那么如何把握好教学过程,让德育教育自然的渗透到教学中呢?一是吃透教材,明白教材要告诉你的是什么。二是设立场景学习,这种学习方法能很好的利用学生的心里,引发学生的等同感受,学生立刻就能理解课文要告诉他们的内容了。比如在我上到小学三年级的一篇课文《争吵》的时候,我没有直接给学生上课,而是请前几天因为一件小事就闹得不行的两个学生来再
现了那天他们吵架的情景,再请他们两个讲讲吵架过后的感受以及现在对这件事的看法等,之后我再引导同学们回到课文:有两个小朋友也吵架了,我们去看看他们的“争吵”吧,同学们一读完课文,他们就明白了课文讲的什么内容,和课文内容一联系,就知道自己做法是不是正确的。三是成立课堂小组学习,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这样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意识到个人与小组之间依赖的关系,团结互助的重要。这个教学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互助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同时,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水准。
3、作文教学是德育教育的内省
关于作文,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装,二流的文章是语言的化装,只有一流的文章,才是生命的化装。叶圣陶先生也一再强调作文要练习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小学生的作文,不是干巴巴的几句话,就是从其它作文书中抄的长篇大论,或就是谎言满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无话可写”的情况呢?就中国目前的教育来看,大多数的儿童教育还处于被支配期,学校里老师讲学什么或怎么学?在家里,家长天天问学什么了怎么学的?他们无法选择自己喜欢学习的东西。然而现实是小学生是生活在实实在在的社会里,社会上各种思潮在他们的思想上或习作中必然会有反映。所以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敢于说真话、写真事,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亲耳所闻、亲眼所睹的材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感情打动人。俗话说“文如其人”,文章就是本人品行的外在表现,高尚的作品来源于高尚的人品。学生只有学会“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才能学会真诚,这就是作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体现。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写出的作文才“骨力”,才能感染和教育人。所以,作文教学也是德育教育的关键。
4、开展活动是德育教育的外化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关于语文教学的主题活动。例如,在小学三年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里,我开展了一个关于搜集学校环保标语的活动。一条“小草微微笑,请你绕一绕” 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的生命的可贵,对生命的尊敬,也明白了环保的重要性。
也可以有效利用纪念日、节日来开展德育教育。小学生除了自己的节日,还有其他革命英雄纪念日:三·一五学雷锋,一二·九运动、九·一八事变、五·四运动等,比如在三·一五学雷锋日,结合学校的实际,我们班开展了一个关于纪念英雄的主题教育“唱雷锋歌曲、讲雷锋故事”,激发学生对英雄的敬重之情,激励学生珍爱生命,勤奋学习。
总之,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性教育,需要定规划、分步骤去实施。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培养学生德育教育的环节,利用好这个环节,德育教育就不再是难事。
参考资料:
路俊菊;浅谈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良好品行[J];探索与求是;2003年Z1期
王玉萍;陈文;中新两国中小学德育教育之比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严庆;青觉;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回顾及展望[J];民族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葛琳;当代中小学感恩教育之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许映建;中小学生创造素质及其教育建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11.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 ; 数学思想方法 ;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187-01
一、教学准备过程中挖掘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
(一)在分析教材的过程中挖掘数学思想方法
教材是进行数学教学最基本的依据,为了更好的实现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最基本的教材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开始之前,备课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对教材内容全面分析,从中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分析教材是对教师教学工作开展的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只有自己对教材的内容全面吃透,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教学工作。小学数学教育阶段,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还处在一个基础的水平,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思想并没有深刻的认识,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在小学数学小教学中,就应该注重加强对小学数学学习思想的培养。通过分析教材,从中提炼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教学思想,能够更好的辅助教学工作的开展,实现对小学数学思想的渗透。
(二)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渗透数学思想
课前预习,是教师给学生提供的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更好的实现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需要充分利用起学生预习这个阶段,来实现对学生的数学思想培养。针对一些数学思想比较突出的课程内容,教师要注重给予学生一定的事件进行预习,可以在教学中设定一定的预习目标,让学生从教室设定的预习要求的角度入手,自己寻找相应的数学思想。以数学学习中的分类思想为例,小学数学中很多知识内容的学习,都要应用到分类思想。例如,在讲到认识三角形、圆形等图形的课程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分类归纳的思想,根据教材给学生讲述这些图形的基本特点,并且进行举例,让学生能够对图形的特点有一个基本的認识,然后,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据一些例子,把这些例子自己分类,哪些是三角形,哪些是圆形,分类思想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的比较初级,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讲,通过这个分类的过程,让学生在心理认识到应该把不同的图形按照他们的所属以及特点分类归纳,这就是一个分类归纳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的初步实践。
二、课堂上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
(一)充分交流,在解决问题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过程,组织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注重渗透思想方法,落实数学思考。如在教学“简单组合”时,我并不急于提炼方法、得出结论,而是用较重的笔墨充分展开过程,让学生“摆一摆怎样可以不重复不遗漏”“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巧妙地记录搭配的结果”。由此,培养了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以落实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同时,学生尝试用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用文字表示,有的用图形表示,有的用字母表示……学生通过用图片摆到抽象化的符号,其思考过程经历了从实物到抽象的过程,学生数学化的思考过程非常明显。显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不仅定位于具体的认知目标(连线法、用乘法计算),而且在数学思考层面有所作为,有序思考、符号感的培养、优化的思想、数学化的过程得到彰显。
(二)在自主探究中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它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这样一句话来形容数形结合思想:“数缺形时少自觉,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断分家万事难”。[1]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如在教学重叠问题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小朋友排队求总人数”使学生深刻理解“重复”二字,也为体会交集的含义奠定基础。其次让学生现场报名收集信息,各组的同学站在相应的圈里,为学生设计韦恩图提供了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问题“如何清楚明白的表现报名情况?”让学生产生了学习上的心理需求,诱发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兴趣盎然地进入探究阶段——设计韦恩图,使学生经历了动作——表象——符号化的过程,体验韦恩图的再发明过程,整个认知过程是问题不断解决、认识不断清晰、知识不断建构、思想方法不断重现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全方位的体验过程。
(三)在巩固运用中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符号化思想是小学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重视符号化思想的渗透,重视小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如在教学“重叠问题”运用拓展这一环节时,首先出示喜欢姚明和刘翔的统计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随意汇报信息,不知不觉中学生就感觉到了用统计表来整理具有重叠现象的信息很不方便,进而产生用韦恩图来整理数学信息的迫切需求,在整理时教师还鼓励学生用简洁的数字、符号或者自己喜欢的图形来代替文字,其实就是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符号化的过程,建构了数学集合模型,并在巩固运用中梳理提升数学集合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借助语言将内在的思考过程外现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不管是数学概念的建立,数学规律的发现,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核心问题在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和建立。[2]因此,在数学广角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还要十分重视发掘在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蕴藏的重要思想方法,并有意识地、潜移默化进行渗透。
三、结语
研究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结构的认识,在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阐述了几种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和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方法,还不够完善和深刻,仍需一线的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们共同的研究和努力,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更上一层阶梯。
参考文献
[1]王林. 小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践与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2010,09:53-58.
12.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 篇十二
一、概述数学建模
针对数学建模,就是提炼现实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使其得到抽象,成为数学模型,并且求出模型的解,使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利用数学模型当中的解答,将现实生活当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答。利用这样的方式学习数学知识,就是数学建模。因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有效的抽象和简化现实原型,利用具有形式化的数学符号和语言进行有效的表述。数学模型主要是利用数学符号和数学式子以及数量关系,从而描述现实原型简化的本质。
在广义的角度上,数学当中具有很多的概念和基本算法,都可以被称作数学模型。加减乘除具有各自的现实原型作为背景,进行有效的抽象。从狭义的角度出发,书写模型指的就是将特定问题和特定事物系统和数学关系结构,这才可以被叫数学模型,建模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价值,教学在本质上是不断进行抽象和概括的,在这个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渗入到建模当中,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初始性,主要是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和精神,对数学教学进行有效的指导。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让学生可以理解数学知识,与此同时,还会在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取得进步。以此为基础,形成初步的模型思想,使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具有一定的应用意识。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的思考
1. 磨
磨,就是所谓的琢磨,教师对于每个具体的内容都要进行反复的琢磨,在建模思想的教学过程中,一些问题都是本原性的问题,教师需要在这些方面进行充分的思考,在数学课堂上的知识概念和命题以及方式方法方面都要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书写建模的力量。
我们都知道“鸡兔同笼”讲的就是二元一次整数方程,但是小学阶段并没有学习二元一次整数方程,而“鸡兔同笼”却被广泛地应用在小学数学教材当中。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知识本着课本讲课本,那么教学内容就会变得简单和浅薄,对于小学生来说,“鸡兔同笼”还具有其他的模型因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当中的内容,有效的运用题目的类型和结构以及类比,需要利用系统的眼光,正确的看待教学价值,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是否具有模型意识,对于教学的神经科星和教学课堂的指令具有直接的决定意义。
2. 模
模指的就是建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利用自己的经济,有效的解释和运用数学模型,针对小学数学的建模过程,其实就是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具有模型意义的数学结构。
例如,教师给学生出示两幅图片,有5个学生在植树,走了2个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图片,有的学生就会说:有五个小朋友在植树,走了2个,还剩下3个小朋友。教师还要再要求别的小朋友说说看,有的学生说:原来有5个小朋友在植树,走了2个小朋友,最后就剩下3个小朋友植树。教师通过让学生的论述,随后让学生试着列式:5-2=3。教师随后就可以教学减号和相关的读法。教师可以利用另一种方式,首先向学生展示第一幅图片,随即问学生看到什么,学生就会说看到5个小朋友在植树,随后展示第二幅图片,学生说:2个小朋友走了,还剩下3个小朋友。随后,教师让学生将两幅图片连起来,学生就会说:有5个小朋友在植树,随后走了2个,还剩下3个小朋友。随后,教师再让学生自习思考,根据两幅图片,提出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有的学生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花园里有5个小朋友在植树,走了2个,还剩下几个小朋友?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圆片来代替图中的小朋友,让学生将这个过程摆出来,结合情境图和图片,可以列出算式:5-2=3。
通过以上综合的论述,两种教学方法的着力点是不同的,第一种属于简单教学,重点就是传授知识。而利用第二种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充分的展开,将初步的数学建模思想进行有效的渗透,训练学生概括和抽象的学习能力,并且学会举一反三。利用这种训练,并不是简单和生硬的开始,而是结合小学数学的学习特点,利用具体、形象的实例,内化和强化具体的操作,通过思维的发散和联想,进行有效的扩展和推广,使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给予“模型”意义。
3. 魔
这里说的魔,就是着魔,让学生可以深刻地体验和感悟模型,对其产生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有效的构想模型,还可以建立模型,最重要的就是有效的运用模型。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可以懂得数学,并且爱上数学,对于数学知识具备敬畏的心理。因此,数学教学并不能停留在知识和方法,无法深入到教学腹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要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模型建模教学的魔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要结合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如在学习“确定位置”的过程中,首先要设置观察的规则,这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在独立联系当中,可以进行使用,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六年级学习“确定位置”的时候,可以观测点为中心,画出十字坐标,将其位置确定下俩,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有序的进行观察,具有很强的确定性。除此以外,教师对于学生的“建模”和“用膜”的学习水平,需要给予评价和鼓励,有效地提升教学的境界。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综合的论述,在数学课堂当中,教师教的是数学知识,面对的就是学生,“磨”指的侧重点就是加强教师对于数学本身的理解。而“魔”就是始终坚持学生的立场,理解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模”指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在数学和儿童之间搭建学习的桥梁,有效地统一三者,从而可以互动和交融,缔造出数学建模教学的最高境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摘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建模过程当中,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发展建模思想。小学的数学建模教学,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和初始性,需要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基础,逐渐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且进行有效的解释,并且进行灵活的运用,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就会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针对教学实施的程序,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建模,让学生不断体验和感悟,这也是数学建模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建模思想,思考
参考文献
[1]熊华.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数学广角”修订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1,(09):61-66.
[2]杨承军.义务教育阶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的意义与策略探究[J].教育评论,2014,(04):117-119.
[3]刘玮.数学思想的本质意蕴及建构策略——基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4,(06):68-72.
[4]魏雪峰,崔光佐,徐连荣.基于认知过程分析的小学数学探究问题设计与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08):101-107.
[5]沈威,卢建川,曹广福.美国纽约CCSSM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特点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4,(10):60-65.
1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 篇十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保教育;渗透
环境保护是关系人类生死存亡的大事。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人的整个受教育过程中,小学六年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阶段,而小学教育中,数学又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有效渗透环保教育,是不可忽视的一环。那么,如何让环保教育在小学数学课中得到有效渗透?笔者认为可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深挖数学教材中的环保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找出数学知识中隐含的环保问题,将数学和环保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研究。如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一单元是《美丽的校园》,我们可让学生看着这一幅画,说一说上面都有什么。当学生说到校园里有8个垃圾桶时,就问:“为什么学校要放8个垃圾桶呢?”通过讨论,他们知道了主要是为了便于垃圾的分类。然后再给学生讲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的好处,并且让学生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把装易拉罐的垃圾桶放在操场边上,把废纸桶放在教学楼前等等。这样不但净化了校园的环境,而且有利于能源的再利用。这样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因素,找出数学问题中隐含的环境问题,将数学和环保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二、抓住教育时机渗透环保教育
保护环境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利国利民的大事,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国民工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求渗透一点简单的环保知识,增强一点环抱意识。但由于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比较少、比较分散、比较隐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深挖数学教材中的环保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做个有心人,在千变万化的教育情况中善于观察,抓住瞬间即逝的时机,抓住典型,及时向学生进行教育。例如,笔者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每人准备好一张纸圆,进行动手操作实验来开展教学。整一堂课学生积极、活跃、兴致勃勃的,教学任务顺利地实现了。但是,意想不到的发生了:有的学生很随意地把纸圆往垃圾箱处一扔,扔在哪儿,就不管了;更有甚者,干脆就仍在课桌下。此时,教师如视而不见,见而不闻,这样就失去了教育的时机;相反,学生还误把错误当正确,长此以往,反而助长了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进行环保教育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的环境,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不管是介绍环境知识,还是做出环境保护的决策,都离不开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处理。因此,教师应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有意识的创设环境教育的情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进行环保教育
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经历着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年龄阶段都表现出与其它年龄阶段相区别的一些典型的特征,所以,教师就应该依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对学生渗透不同的环保教育内容。由于活动趣味性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极高,特别适于小学阶段。因此教师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有亲身体验,更有教育效果。如在小学高年级,当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学习了统计图表这一知识后,可让学生在课外可以进行实验与调查,考察、搜集有关环保方面的材料,制成统计图表,并在课内进行交流、讨论,从而充分地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热情。如组织学生调查垃圾袋丢弃而造成白色污染的情况:我们学校六年级有180位同学,有71.1%的同学早上经常买早点,乱扔早点包装袋的有13人(约占10%),扔进垃圾箱的仅占80%,但还有10%的同学虽然知道应当把塑料袋扔入垃圾箱内,却总是扔到垃圾箱旁,风一吹,塑料袋就满校园乱飞,造成了校园白色污染。还组织学生做实验得出: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地流掉12千克水,这样一年就要白白流掉4000多千克的水。在淡水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让学生自己悟出“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的重要性。这些现象和强有力的数据,让学生惊奇地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造成污染和浪费资源的现象,从而激发他们环境保护的热情,并有强烈的责任感要去保护环境,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长此以往,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提高了环保意识,培养了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不仅让学生知道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而且通过数据的呈现和处理,能够更加尖锐地反映环境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解决环境问题的紧迫性。
14.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 篇十四
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它不是一种附加的教育,而是一项
完整的育人工程,应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数学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消除教学设计、评价和管理中一切有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预防学生的心理失常,使学生能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无过重心理压力的状态下学习,以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渗透。语文、思品教材中的内容,其定位就是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质教学,而数学的内容更多地倾向于理性化的知识,人文性相对要少一些。然而,我们仍能从中发现许多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数与代数一类的课,我们主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计算、估算能力;综合实践应用较多的课,我们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索,体验一下自己发现结论的喜悦与自豪感;图形认识一类的课,我们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能力;统计与概率方面的课,我们可以增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学会学以致用。比如第六册中的《移多补少使两数同样多的应用题》这一内容,我们就可以很自然地渗透公平性,平等互利等思想,培养学生平和的心态;又如不少应用题中大量出现国民生产总值、原煤产量、人均年收入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二、注重学习过程体验,诱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与学习材料直接相关的。而且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因此,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教师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这一课时,我首先组织学生一起玩积木,让学生在玩积木的活动中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圆柱和球的形状及其特征。这样,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但不会感到枯燥,而且还兴趣怏然。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发展兴趣。
三、教师自身的行为,也是进行健康心理渗透的良好渠道。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教师就像是学生的一个样板,教师怎么做,必会引导学生也这样去做。有时候,千百遍地说教不如一抹暗示性的眼神、一个示范性的动作、一句不经意间的话语。可以这么说,学生的许多良好的道德品质都是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教给的。因此,要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必须做到身正。教师的行为渗透,不需要讲很多大道理,只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小事中来透射好品质。比如说,整洁的办公室,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地方干净也能给别人带来美感,明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看到扫帚倒了,随手扶起,就是告诉学生爱护公物也是一种美德;面对别人的无理吵闹,教师能平和对待,可以让学生明白平和的心境也是一种素养;对别人的困难能乐于相帮,能使学生明白“雷锋精神并不是贴在墙上,挂在嘴上的”……
15.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篇十五
那么, 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呢?
一、备课时抓住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的有效结合点
数学思想和方法常常蕴涵在教材之中, 这就要求我们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领悟隐含于教材之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备课时注意抓住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的有效结合点, 在教学目标中体现每个数学知识点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只有在教学预设中确定了要渗透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 教师才会去研究落实相应的教学策略, 在备课时多问几个为什么, 如, 怎样才能唤起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数学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教学内容背后蕴含了哪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怎样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什么程度?等等, 努力让数学课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折射出课本上看不出的思维活动过程, 弄清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将教材的编排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学反思, 找准新知识教学的生长点, 把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纳入到教学目标中, 把数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融入备课的每一个环节中, 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课堂中充分感受
数学思想方法蕴含在数学知识之中, 尤其蕴含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在学习数学知识时, 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即在数学知识产生形成过程中, 努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积极地去“发现”数学上的真理, 在揭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 在圆锥的侧面积教学中, 最重要的就是把圆锥的表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 再利用已学过的公式自行推导, 渗透转化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可依次提出如下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1) 现实生活中有圆锥形的物体吗? (2) 把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它与底面有什么关系? (3) 把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它与底面有什么关系?接下来让学生动手实践一下, 沿圆锥的一条母线剪开圆锥的侧面, 看看它是个什么形状?侧面展开图各部分元素与圆锥的部分元素间有何关系?如果要求圆锥的侧面积, 你需知道哪些条件?圆锥的主视图是什么图形?这个图形的各边边长分别对应圆锥的哪些边长?教师利用圆柱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同时为接下来的探索过程做好准备, 对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解决问题, 然后生成新问题, 不断激活学生思维, 从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三、复习中及时提炼
数学思想方法随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表现出一定的递进性, 学生学完一个单元的内容, 应该在整体上对该单元的内容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因此, 在小结与复习时应该提炼、概括这一单元知识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 并从知识发展的过程来综观数学思想方法所起的作用, 以新的更为全面的观点分析所学过的知识, 从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进行提炼。由于同一内容可以体现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 而同一数学思想方法又常常蕴含在许多不同的知识点里, 因此, 在小结与复习时还应该从纵横两方面整理出数学思想方法及其系统。
四、应用中不断深化
数学问题的解决, 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运用和创新。数学的思想方法存在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之中, 数学问题的步步转化, 无不遵循数学思想方法指示的方向。我们要在教学中突出数学方法在解题中的指导作用, 展现数学方法的应用过程。
16.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 篇十六
新课标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学习内容。从新课标对"解决问题"的目标来看,它的价值取向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侧重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与学生的发展。在小学数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此,笔者就"解决问题"教学渗透数学思想进行了一些理性的探索与实践。
一、联系生活,在实践运用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感悟到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所在。我们要创设条件,让学生体验"用数学"。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如:学生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让6个学生为一组,设计商店买卖的游戏,如小明给售货员100元,买一个玩具熊40元和一个洋娃娃30元,够吗?如果够,剩的钱还可以买什么?让他们计算一下,用什么方案,可以既经济实惠,又满足需要。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有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小学生经过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实际问题在题目的信息与问题上都明显地体现出来,然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疑惑、矛盾着手。教师有意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多用数学眼光看问题,多用數学头脑想问题。
二、加强训练,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深究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蕴含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在教授每一个数学知识时,尽可能提炼出蕴含着的数学思想方法,即在数学知识产生形成过程中,充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有重要意义。
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不能一例一教、一题一练,教学时要经常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把习题用足、练透,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牢固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首先,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变题的方法,一步计算问题变两步计算问题有三种方法:一是增加条件,二是拆分条件,三是改变问题,反之两步变一步也有三种方法:一是减少条件,二是合并条件,三是改变问题。如:"同学们做了25朵花,送给幼儿园8朵,还剩多少朵?"与"同学们做了18朵红花和7朵黄花,送给幼儿园8朵,还剩多少朵?"就是应用拆分条件、合并条件进行互相变化的。"同学们做了25朵花,送给幼儿园8朵,还剩多少朵?"与"同学们做了25朵花,后来又做了18朵,送给幼儿园8朵,还剩多少朵?",就是应用增加条件和减少条件互相转化的;"一套衣服上衣128元,裤子比上衣便宜45元,裤子多少元?"与"一套衣服上衣128元,裤子比上衣便宜45元,一套衣服一共多少元?",就是应用改变问题互相转化的。改编应用题就是把条件和问题交换位置,如:"一套衣服上衣128元,裤子比上衣便宜45元。一套衣服一共多少元?"与"一套衣服一共211元,上衣128元,裤子比上衣便宜多少元?"就是交换条件和问题实现的。其次,教学中经常让学生进行扩题、缩题和改编练习,
比如:学校买来篮球20个,_________________,学校买了多少球?
l.买来的排球是篮球的25%
2.买来的篮球是排球的25x
3.买来的排球比篮球多25%
4.买来的排球比篮球少52%
5.买来的篮球比排球多25%
6.买来的篮球比排球少25%
使学生明白一步计算的问题与多步计算问题之间的关系,数量关系之间的变化规律,以此帮助学生掌握应用题的结构,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数量关系的能力,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有效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建立数学模型,及时把握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契机,引导思维方向,激发思维策略,让学生逐步接受数学思想的熏陶,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注重过程,在合作中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更多地靠学生自身在反思过程中领悟。从而进一步提炼和归纳数学思想方法。用数学教学应尽可能地体现开放性,一方面为解决某个问题而提供的信息可以不足,也可以有冗余,促使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或补充、筛选,以获得有效信息,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从某些信息所得到的结论要有开放性,只要合理都要给予肯定。
如:三年级数学下册32页第7题,3位老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植物园门票成人每张10元,学生每张5元,植物园还规定10人以上的团体票可以享受优惠,即每人6元,让学生想一想怎样买票合算?
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我组织学生认真讨论,进行分析解答,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得出了以下几个方案:
1.第一种方法:一般学生都能想到的,根据50名学生和学生每张5元,3位老师和成人每张10元这几个信息,可以得到要买票所付的钱是50×5+3×10=280元;
2.第二种方法:题目告诉我成人每张10元,学生每张5元,10人以上的团体票可以每人6元的优惠,可以这样想买43张儿童票和10张团体票,所付的钱是否少一些呢?实际算一下43×5+10×6=275元;
3.第三种方法:从题目知道10人以上的团体票可以每人6元的优惠,50人可以买团体票,所以买票所付的钱是50×6=300元。
比较这三种方法,第二种至少要少付25元,三种方案相比较,学生都愿意采用第二种方案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会逐步变得深刻而灵活,既提高了学习技能,又增加了智慧和才干。第三种方法虽然不是最合理,但体现了学生的开放性,所以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在熟练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成功、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作用。只有让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有所理解,才能逐步由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进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总之,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数学跟人类生活广泛的、密切的、自然的联系,同时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问题意识,获得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西平《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杜
[2]《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杜
[3]《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科学出版社
[4]盛鸣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思考
17.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 篇十七
太白镇太白小学:李军
少年儿童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正在不断地成长,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法制教育如果不能及时跟上,那么可能就会造成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从而学生会发生的一些我们意想不到行为,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从小对他们进行法律意识培养和法律素质教育,有助于减少学生违法犯罪,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法制教育的渗透,既不能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适时、适度,点点滴滴地渗透法制知识,持之以恒,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一定会让法制教育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行。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教学内容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意简化内容、不能牵强附会,教学中恰当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学生习作、课外拓展等方面进行渗透。
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利用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
利用阅读课文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充分挖掘课文中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从中受到法制教育。
如教学《生命的桥》这一课时,学生很容易被优美的文字、令人震撼的情节、斑羚超乎常人想象的智慧和团队精神所吸引。在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这些内容之后,引领学生关注造成这场动物悲剧的“罪魁祸首”狩猎队也非常重要。这会让学生意识到这种捕杀斑羚的狩猎活动是一种违法行为。教师趁机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的相关条例,让学生对此行为性质的认识更加清楚、深刻。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给狩猎队写一封信,谴责他们的违法行为,控诉他们的累累罪行。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让学生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二、在口语交际中,让法制知识融入其中,明确法制认知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列举生活中的事情、报刊杂志上的故事、电视上的事件,让学生交流看法,讨论问题,得出结论。引导思考产生犯罪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而然地就把学生的思维转向了对规则的认知上来,使他们学会遵守法律、法规,一切行为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从而深化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强化对法律法规的认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意识。比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中彩那天》的时候,我抓住事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库伯一点也不知道自己买的彩票中奖,因为库伯连自己的买彩票的的号码都不知道,作者的父亲究竟该不该把中奖的事情告诉他的同事库伯?为什么呢?”开始的时候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不应该,因为这样自己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财富。通过讨论、争辩之后,他家都认为:应该告诉库伯。因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许多学生也在思想的挣扎中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得到启发,同时也受到了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把法制教育渗入学生习作教学之中
习作是语文教学的又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个人对社会生活现象的感受, 在作文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例能激起学生积极思考。习作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关注生活,善于用法律标准来明辨是非。指导学生利用写日记这个途径渗透法制教育,揭露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习作时,让学生在日记中说真话和心里话,激励上进、劝人改过接受求真务实的教育。讲评时,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如:用《法律讲堂》《法治在线》等节目中的生动典型例子,既能贴近学生生活,又可以普及法律常识,还可从学生的生活中列举法制实例,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辨能力,以有利于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又如:四年级学生写的《邻居哥哥事件的启示》《从一件小事引发的思考》《热爱生命》等作文就融入了法制知识。更重要的是以这些案例能更加引起学生的思索,表达自己的思想。
四、在课外知识拓展中落实法制教育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外拓展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语文知识,而且学生在解答过程会出现很强的探索性。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法律的意识和能力。如在教学《去年的树》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对砍树人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 “要不是你乱砍伐树木,小鸟也不会找不到它的好朋友,你不要再乱砍伐树木了。” “砍树人,你再乱砍伐树木,小鸟连家也找不到了。” “你再乱砍伐树木,就会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 “树木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你应该爱护它、保护它。”
这样通过引申拓展,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了环境保护法方面的教育。通过这样的拓展思维练习题,什么情况下不应该怎样做,学生就有了遵纪守法意识。
由此可见,学生在课外知识拓展方面不可忽视,因为课堂上学习知识的时间是有限的,许多知识的获得要靠学生在课外阅读,课外实践,课外体验中获得,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我们要让学生在阅读、生活、实践中坚持用法制的视野看待和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问题和事件,理智对待。比如看到社会上的一些不合理现象,丑恶现象„„可以写建议书,发邮件,可以向有关部门反映等,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从而才能更好的引领学生学习和生活。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推荐阅读: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12-04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08-09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06-20
低碳环保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09-26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06-20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远程教育资源08-3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08-2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09-11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论文09-08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