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学论述题

2024-08-17

环境管理学论述题(共11篇)(共11篇)

1.环境管理学论述题 篇一

论述题

1、试述我国城市政府职能的特征。

1、(1)广泛性。从邻里关系、社区卫生、居民福利、商业网点、公共设施到整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事务,都要纳入政府的管辖范围。

(2)服务性。市民的衣、食、住、行等,样样都离不开政府所提供的支持及援助,离不开政府或公营机构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服务职能体现了城市政府的本质,服务是城市政府的天职。

(3)规范性。保证各种城市事务间的相互协调和整合,调整和发展各项政府职能,从而确保城市政府职能的规范性和稳定性。

(4)自主性。城市事务中的环境、能源、规划、建设、住宅、(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危机管理计划不是独立的,它必须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也必须与国家、地区和部门的危机管理体系相适应。

3、试述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3、(1)综合性。城市规划需要对城市的各项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使之各得其所、协调发展。

(2)法制性、政策性。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加强法治观点,努力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管理知识,在工作中严格执行。

(3)地方性。既要遵循城市规划的科学规律,又要符合当地条件,尊重当地人民的意愿,和当地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使规划工作成为市民参与规划制定的过程和动员全民实施规划的过程.5、(1)构建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体制。(2)导引城市产业结构合理、有序升级。

(3)筹谋解决结构性失业与总量过剩失业问题。

6、试述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时需要遵循的原则。

6、在推行社区自治,加快城市民主化建设的进程中,并不是要否定和弱化城市各级政府组织在城市社区工作中的领导,而是将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精神和意志通过社区自治组织的形式灌输下去,同时,提高社区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中,要注意遵循以下的原则:(1)面向社区,重心下移的原则

(5)依靠群众、大家动手。(6)污染者负担原则

(7)除了上述原则以外,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还应始终坚持一个总的原则,即可持续发展原则。

9、试述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对策。

9、(1)从发展决策入手,进一步集中城市决策权。

(2)从城中村内在要求入手,启发、鼓励其自身进步。(3)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4)从经济入手,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经济体系。

(5)从文化入手,针砭城中村弊端,弘扬城乡融合与现代文明。

交通、福利、卫生、治安、消费等都自成体系,具有较大的独立性,适合由城市政府自主地实施管理。

(5)多样性。采用多种手段、途径和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保证城市政府的各项职能和管理决策得到顺利实施。

2、试述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潜在重点。

2、(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多层面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基础之一。

(2)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创建“敏捷城市”,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信息敏捷。人员敏捷。制度敏捷

(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的经济系统。

(4)长期性、经常性。城市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保持其相对(2)事权下移,责、权、利配套的原则 的稳定性和严肃性,只有通过法定程序才能对其进行调整和修改,(3)以人为本,资源整合的原则

任何个人或社会利益集团都不能随意使之变更。

(4)有利于扩大民主,依法自治的原则(5)实践性。城市规划的实践性,首先在于它的基本目的是

7、试述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为城市建设服务,规划方案要充分反映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和要求,7、(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有很强的现实性。其次是按规划进行建设是实现规划的唯一途径,(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

规划管理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最后,城市规划的实(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 践性还在于其可实施性,应当在规划编制时,考虑城市的财力和(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能力,不能盲目提出过高的要求。

8、试述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4、试述我国城市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8、(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4、(1)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2)综合利用、化害为利。(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3)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4)“三同时”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4)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

建工程时,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5、试述新条件下我国城市经济管理领域的核心要务。

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6)从法律入手,严肃处理城中村所滋生的违法现象。(7)从组织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村镇领导人。(8)借鉴其他城市处理城乡矛盾的经验。

10、试述我国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

10、(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

11、试述当前我国区域协调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1、(1)产业的分工与合作。

(2)环境的治理与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保护。(3)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共享。(4)共同的行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5)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络构建。

2.环境管理学论述题 篇二

关键词:政治,论述题,解题方法

面对主观性试题,很多考生不是不知所措、回答不全面,就是不着边际答不上要点或单纯照搬书本上的内容,没有自己的见解,导致得分率低。出现以上 问题的原因,一是由于论述题答题耗时长,所以我们对论述题的答题训练往往是教师分析多,学生实战少,没能培养学生根据论题独立组织材料答题的能力。二是受简答题与分析说明题的影响,学生对论述题的答题特点缺乏认识与把握,答题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因此,教会学生解题技巧、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对于提高政治高考备考效率,让学生从容面对高考有很大的帮助。

那么,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应该如何分析和解答论述题呢?

一、做题之前要先审好题

审题是做题的基础。只有审好了题,知道题目说的是什么,问的是什么,想要考生回答的是什么,考生才能根据要求写出答案。否则,就算考生将课本知识点熟读于心,答案文不对题,写得再多终究也是“正确的废话”。

审题的第一步是审设问。高中政治 学科学的 是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所以考题也不会超出这个范围,无论题目怎么出,都围绕着这三大知识体系。所以我们就要明确设问问的是哪方面的知识点,如果是哲学,又要看是运用其中的辩证法、唯物论抑或是认识论来解答。明确目标之后,再结合课 本的知识 点,就可以答 题了。因此,审题很关键,记好理论知识亦不可或缺。

审题的第二步是审材料。论述题由 材料和设 问组成,设问固然重要,但所给的材料更是解题的关键,往往很多问题的答案都可以从材料中找到。那么,怎么审材料才更有效率、有质 量呢?首先我们 要明确材 料的类型。论述题的材料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文字 材料,二是图表材料。图表材料给出的信息最明了,而这类材料最大的特点就是图表数据内容的变化均与时间地点有关。因此,审图表材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时间和地点这两个关键点,然后采用 比较分析 的方法。一 是纵向比较,比较不同时间内各主体的变化;二是横向比较,比较同一时间内各主体的不同。然后从中提炼观点,得出结论。至于文字材料,关键就是要把意思读懂,然后给段落分层次,看这段材 料一共有 几层,每层讲的 是什么。找出每段材料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的指向挖掘出其中的内在含义,并把握命题者的意图所在,也就是要把握这段材料的感情色彩。作者是单纯地叙述一件事还是想从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于这件事持什么看法,是“褒”还是“贬”,肯定还是否定。把以上这些信息都明确了之后,就可以联系设问和课本进行解答了。因 此,考生答题一方面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必须具备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要规范答题模式

政治论述题的解答知道了审题方法还不行,懂得审题方法只能说明考生有一定的答题技巧,但阅卷老师看的不是技巧,而是考生写出来的答案。所以,答案的书写很重要。此时,就需要考生把答题的模式规 范起来。那么,怎样的答题模式才算规范呢?回答论述 题,最好是分点答题。如果考生的答案是密密麻麻的一大版字,就会显得很乱,给阅卷老师带来一种视觉疲劳。更重要的是不能突出重点,阅卷老师需要仔细寻找其中的得分点然后打分,这样很容易造成阅卷老师看漏了得分点,由此就会给考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我们最好分点答题,并在每个点之前标上序号,这样答案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得分自然也会较高。除了分点答 题外,还要注意采用先原理,再联系材料,最后表明观点的顺序。

另外,答题还要分轻 重。一般而言,论述题的 论题在理论上是不难把握的,但在高考的答题过程中,由于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我们所记忆的知识上,很容易忽略论题的内容与方向,导致论述的内容偏离了论题,这在平时的训练中要予以特别关注。论述题的论题,不管是什么具体的内容,其论述的过程和内容必然是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分析两者之间的某种关系是论证的出发点和归宿。论述题的得分高低完全取决于对这种关系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只有考生恰当使用经济、哲学、政治的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予以表 述,才有可能拿到理想的分数。

3.历史论述题的解答技巧 篇三

论述题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解题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面对这一题型,许多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笔,解答时要么不够全面,要么不着边际,缺乏中心要点。因此,研究高考历史论述题的解题技巧,对提高学生高考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一、认真审题

1.理清题型。

历史论述题分为多种类型,有倾向于叙述、分析的,也有倾向于比较、论证的,每一种题型都有自己的解答特点和要求,因此,理清各种题型之间的区别,针对性予以回答,是取得高分的关键。

例1结合19世纪晚期的有关背景,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这场战争对中国国内政局和远东国际局势造成哪些重大影响?

解析这是一道偏向于叙述分析型的论述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甲午战争有关背景和影响的理解,解题重点在于叙述和分析。学生在解答此题时,需要从日本、西方列强以及清政府三个层面对战前背景进行准确叙述,由此分析得出甲午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然后再分析其具体影响。

2.抓住重点。

抓重点就是明确试题提问的方式、角度及侧重点,然后确定回答的重点。比如,“19世纪末的科技革命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与“19世纪末的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这两道题的考查重点便有所不同,学生在回答第一題时,应重点分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方面表现的不平衡,并分析这种失衡所造成的矛盾和冲突;而在回答第二题时,应重点分析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演化及其对中国的侵略后果。

3.明确范围。

问题的范围可以根据题目给定的时间、空间、人物等进行确定。具体地说,就是要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准确地选择论点和论据,把握好回答的深度和广度,以免出现跑题或遗漏。

例2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如何爆发的?

解析从题目不难发现,本题的时间跨度应该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即1919-1939年。问题的分析应围绕以下几点进行:一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产生;二是一战之后的国际关系变化;三是战前10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四是绥靖政策的推波助澜作用;五是欧洲两大战争策源地产生。抓住以上五点,就能将二战爆发的原因准确、全面地回答出来。

二、如何答题

1.答题形式。

(1)分条分段。很多学生在答题时,习惯性地把所有内容写成一个大段,这不仅会对老师的阅卷情绪造成影响,而且不利于老师发现答案中的得分点。因此,学生在解答论述题时要学会分条分段作答,每一问的答案前面都要加上序号,并且自成一段。

(2)卷面整齐。答题应在指定位置作答,书写必须工整、规范,字体大小要相同,排列要整齐,切忌潦草作答。

2.表达思路。

(1)明确要求。答题之前,要明确提问的具体要求,如果是要求根据材料作答的,则答题内容不能超出材料范围;如果要求结合材料与课本知识作答,则要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并联系平时所学的知识,准确、全面地进行回答。

(2)表达规范。学生作答时,要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力求表达规范、语言严密、立场严谨,切忌词不达意,偏离主题,或者观点过于绝对化。同时,要紧扣材料信息,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史实,不得照搬材料或完全抛开材料,要尽量让材料和观点有机统一起来。

4.环境管理学论述题 篇四

根据国家标准GB/T 6583?84,质量被定义为“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从质量定义中可以看出,质量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客观事物具有某种能力的属性。由于客观事物具备了某种能力,才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需要有两种情况:在合同情况或法律、标准、技术规范规定的情况下,需要是明确的,一般通过合同予以明确规定,是需方对产品或服务提出的明确需要;在其他情况下,“需要”是隐含的,要求供方予以识别和确定。同时应当明确的是,需要可随时间而变化。

质量的定义中所说的“实体”是指可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它可以是活动和过程,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组织、体系、人以及上述各项的任何组合。

2、什么是产品质量?产品质量特性包括哪些内容?

产品质量,就是反映产品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产品质量中的“产品”,是指某一活动和过程的结果,它可以包括服务、硬件、流程性材料、软件以及它们的组合也可以是有形的、无形的或者是有形、无形的组合。

产品质量特性是指满足顾客对产品的需要的程度。有形产品的质量特性一般包括: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等;无形产品的质量特性一般包括: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时间性、舒适性、文明性等。产品质量就是上述各个方面质量特性综合反映的结果。

通常,产品质量特性还可分为真正质量特性和代用质量特性。直接反映顾客对产品期望和要求的质量特性称为真正质量特性;企业为了满足顾客的期望和要求,相应地制定产品标准、确定产品参数来间接反映真正质量特性,称为代用质量特性。

3、提高产品质量的意义有哪些?

可以从社会、国家、企业、顾客等方面加以阐述:

(1)从社会和国家的角度阐述:①提高质量是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内容和要求。人们要进行生产,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生产什么,生产什么品种、什么质量的产品。从来没有脱离一定品种、质量的生产,产量就是指一定质量的数量而言的。②提高产品质量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这种需要有数量上的,又包括质。量上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的技术和文化含量将越来越高,产品将越来越复杂,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这些主要体现在产品的质量上,高质量的社会物质和文化生活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内在要求之所在。③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于增强我国产品的竞争实力和我国的经济实力。随着经济活动国际化趋势的增强,国际市场对各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重要性明显提高,不参加国际竞争有可能被排斥在世界经济体系之外,这导致各国市场日益对外开放。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顺应了世界的潮流,给我国经济的腾飞带来了机会,也面临着挑战。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正经历着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市场竞争已由价格竞争为主转向质量竞争为主,质量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文化水平。

(2)从企业的角度阐述:①提高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前提和发展的保证。企业是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组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已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和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必须通过销售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收入,抵偿支出,取得盈利或至少盈亏平衡,再生产才能继续进行下去,企业才能得以生存。产品质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胜利的关键因素,企业通过高的产品质量这个通行证就可以开发新的市场,寻求新的机会,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②提高产品质量的过程也是全面提高企业管理素质的过程。产品质量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性成果,是企业务方面工业质量的综合反映。质量管理,不仅要管产品质量,而且要管工作质量,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通过改进企业各个部门和每个人的工作质量来保证、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我国企业的实践经验表明,通过开展以质量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即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建立健全质量体系,企业的产品质量才可以得到维持和持续的改进。由此,也促进了企业的计划管理、生产管理、劳动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等各方面专项管理工作的改进,这样,就能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管理的素质,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

(3)从顾客的角度阐述:提高产品质量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一条途径。提高产品质量,往往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一种无形的相当可观的实际利益。

4、如何在企业中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和实施系列标准?

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以质量为中心,全体职工以及有关部门积极参与,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体系,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使组织、全体成员及社会均能受益,从而使组织获得长期成功和发展。

系列标准是指GB/T19000——IS0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它是现阶段推行的适用管理标准。

在企业中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和实施系列标准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说有以下四种情况:

(1)已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多年并且行之有效,取得成功经验的企业。这类企业过去的成功经验,有实施系列标准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在此基础上,对照系列标准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发挥企业的优势,寻找自己的不足,进一步规范、完善企业的质量体系并保证其有效运转,促进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和企业素质的深化和提高。为了提高企业的信誉和竞争能力,企业可考虑根据市场需要,向经国家认可和授权的权威机构申请对企业的质量体系认证。

(2)过去搞过全面质量管理,但只限于搞宣传教育或应用一些数理统计方法的企业。对于这样的企业来说,实施系列标准正是一个“补课”的好机会。①在系列标准指导下,根据企业的产品、服务、工艺等具体情况,按照科学的程序去建立适用的质量体系使之贯穿于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②明确划分职能,逐级分配,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③进一步加强质量教育工作,深刻领会全面质量管理和系列标准的系统性、科学性原则,使全体职工能够理解质量体系的含义,并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工作技能;④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要与改进质量相结合,真正发挥这些方法的作用,取得实效;⑤加强质量成绩的考评工作,当在质量活动中取得成绩时,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励员工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3)新建立的企业或全面质量管理与实施系列标准工作尚未起步的企业。对于这样的企业来说,更要强调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和实施系列标准相结合。同样,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在系列标准的指导下,按照企业的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的规律,把影响这些环节的技术、管理等因素控制起来,建立质量体系并明确体系中的具体的质量职能和活动。然后,逐级进行质量职能的分配,并把各个环节的各项工作的“接口”纳入质量体系的控制范围之内,使得企业的所有质量管理活动协调地发挥作用,获得一个最佳的整体效应。当然,工作中必须注意,切忌搞形式、重数量,否则也就不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

(4)已通过认证机构认证的企业。对于这样的企业来说,其质量体系也比较完善,因此它们的重点总是继续深化全面质量管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5、全面质量管理和系列标准的关系是什么?

(1)全面质量管理和系列标准有共同的理论基础??质量管理学。在共同理论的基础上还有很多共同点,具体表现在:①目标一致;②核心都是建立质量体系;③都有全面性的要求;④都重视评审工作;⑤都强调不断改进;⑥都运用现代统计技术和管理技术;⑦都强调企业领导的作用。

(2)差异。系列标准从本质上看是协商一致的结果,具有系统性和一致性,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是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而全面质量管理要始终不断地寻求改进的机会,是更高的要求。二者是静态和动态、基础和发展的关系。正因为有同有异,所以在实践中,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和实施系列标准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实施系列标

准并不是要把已有的质量体系“推倒”,一切从头开始创建一个新的“体系”,而是根据系列标准的要求,对现行的质量体系进行更新、改造和完善,从而使质量管理活动更加有效。

6、试述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三全一多样”。即全员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多方法的质量管理。

(1)全员的质量管理。产品质量是全企业各方面、各部门、各环节全部工作的综合反映。产品质量人人有责,企业必须把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人人关心质量,人人做好本职工作,全体参加质量管理活动,经过全体人员的努力,才能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因此,全员的质量管理就意味着全面质量管理要“始于教育,终于教育”。

(2)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包括从市场调查、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直到服务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把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和有关因素控制起来,做到预防为主、预检结合、重在提高。全面质量管理应体现预防为主、不断改进的思想和为顾客服务的思想。可见,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就意味着全面质量管理要“始于识别顾客的需要,终于满足顾客的需要”。

(3)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可从两个角度理解:一个是从组织管理的角度看:企业可以划分为上层、中层、基层管理,“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就是要求各个管理层次都有明确的质量管理活动内容,当然,各层次活动的侧重点不同。另一个是从质量职能角度看:产品质量职能是分散在全企业的有关部门的,由于各有关部门职责、作用不同,质量管理的内容也不一样,为了把产品质量搞上去,企业必须加强各部门间的组织协调,建立全企业质量体系,形成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可见,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就是要“以质量为中心,领导重视,组织落实,体系完善”。

(4)多方法的质量管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顾客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既有物的因素,又有人的因素;既有技术的因素,又有管理的因素;既有企业内部的因素,又有企业外部的因素。要把这一系列因素控制起来,全面管好,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不同的影响因素,广泛、灵活地运用多种多样的现代化管理方法来解决质量问题,其中要特别注意运用统计方法、运用科学技术新成果、遵循PDCA循环工作程序。

41、怎样理解质量改进的含义?

我国国家标准GB/T6583?94对质量改进下的定义是:“为向本组织及其顾客提供更多的实惠,在整个组织内所采取的旨在提高活动和过程的效益和效率的各种措施。”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其含义。

(1)不断提高质量和使顾客满意是持续进行质量改进的原动力。当今市场的竞争已经由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为主,质量已成为企业之间竞争的一种资格。只有不断地进行质量改进,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和更高的效率,从而既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和职工的满意度,又为顾客提供了更高的价值并使顾客满意,这对顾客、企业及其职工和整个社会都是有利的。

(2)质量改进是通过改进过程来实现的。企业内每一项活动或每一项工作都包含一个或多个过程,每一个过程都可以通过更少的浪费和资源消耗获得更好的效果和更高的效率。应当不断地寻求改进的机会,而不是等待问题出现了才去寻找机会。

(3)质量改进包括防守型改进和进攻型改进。防守型改进是通过控制,消除急性故障,维持现有的质量状况;进攻型改进是突破现状,消除影响企业素质的慢性故障,达到新的水平即质量突破。

(4)质量改进的措施有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通过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来消除或减少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使问题不再出现或出现的可能性减少,可见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都是质量改进的关键。

42、试述PDCA循环的具体工作程序。

可以分为八个步骤:

(1)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主要质量问题。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尽量用数据说话。在分析现状时,要切忌“没有问题”、“质量很好”等自满情绪。

(2)诊断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这就要逐个问题、逐个影响因素详尽可析,切忌主观、笼统、粗枝大叶。

(3)找出影响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影响质量问题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应当找出主要的直接的因素,从主要影响因素人手,解决质量问题。

(4)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制定措施,提出改进计划,并预计其效果。措施和活动计划应该具体、明确,一般要包括5W1H等内容。5W1H是指为什么(WHY)要制定这一措施;预计达到什么目标(WHAT);谁来执行(WHO);在哪里(WHERE)执行这一措施;何时(WHEN)开始和完成;如何(HOW)执行等。

以上四个步骤是P阶段的具体化。

(5)按既定的计划执行措施,即D阶段。

(6)根据改进计划的要求,检查、验证实际执行的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即C阶段。

(7)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总结,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纳入有关的标准、制度和规定中,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同时防止重蹈覆撤。

(8)提出这一循环尚未解决的问题,把它们转到下一次循环。

第(7)、(8)两步骤是A阶段的具体化。

43、试述PDCA循环的特点。

(1)大环套小环,互相促进。PDCA循环作为企业开展质量改进活动的一般方法,适用于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因为企业就是一个大的循环,各部门又都有各自的PDCA循环,直到落实到具体的每个人上。上一级的PDCA循环是下一级的PDCA循环的依据,下一级的 PDCA循环是上一级的PDCA循环的落实和具体化。通过PDCA循环,把质量改进或企业各项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彼此协作,互相促进。

(2)不断循环上升。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地转动,每一次转动都有新的内容和目标,因而也意味着前进了一步,犹如爬楼梯,逐步上升。经过一次循环,就解决了一批问题,质量水平就有了新的提高。

(3)推动PDCA循环,关键在于总结(A)阶段。通过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纠正错误,以利再战,这是PDCA循环所以能上升、前进的关键。如果只有前三个阶段,没有将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纳入有关标准,在制度和规定中不能巩固成绩、吸取教训,也就不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因此,推动PDCA循环,一定要始终如一,抓住总结阶段。、49、试述我国质量管理基础工作有哪些不足?

(1)质量检验工作十分薄弱。表现在检验机构不键全,技术力量薄弱,检测手段落后,制度不严格,标准残缺落后。

(2)统计知识普遍缺乏。表现在企业的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许多没有学过数理统计知识,缺乏应有的统计知识和统计的思考方法,不会用统计方法科学地控制产品质量、开发产品和优选参数等。

50、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考虑,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制应做好哪些工作?

(1)加强质量教育。质量教育的任务是普遍进行质量意识的教育;在企业中普及质量管理知识;培训现有的质量管理工作者;培养 21世纪的质量管理专门人才。

(2)加强质量立法,建立相应制度。质量工作必须纳入法制轨道,使得质量工作有法可依。

(3)强化质量监督。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质量监督体系,有效地对产品质量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验,确保消费者的利益不受到损害。

(4)加快技术进步。技术和管理常常被比作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必须与技术进步紧密结合起来,才能

加快改进产品质量的速度,才能使质量管理体制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这又和我国经济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相一致的。

此外,国家和企业还应加强计量、标准化等基础工作,并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

52、试述如何加强质量教育?

质量教育的任务是普遍进行质量意识的教育;在企业中普及质量管理知识;培训现有的质量管理工作者;培养21世纪的质量管理专门人才。完成上述任务必须把质量管理教育列入各级的教育计划,即分别列入各级有关管理部门、各级质量协会及企业的教育计划之中。它既有宏观管理工作,又有微观管理工作,例如在大专院校建立质量管理专业,培养质量管理专门人才,并在所有工科院校开设质量管理学课程,以减少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在职教育工作量;把质量管理知识纳入职工的应知应会的考核内容,作为职工晋级的依据之一;每个企业都把质量管理内容列入职工培训计划,进行分层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国建立质量管理培训中心,培训质量管理专职人员,调动社会办学的积极性,包括各级质量管理协会,举办各种类型的研究班、学习班、培训班,以及举办电视讲座、广播讲座,函授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

《饭店服务质量管理》论述题参考答案

8、结合案例论述PDCA管理循环。

答:(1)PDCA循环是一种科学的工作程序,是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方法。PDCA是英语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ion(处理)四个词首字母的组合。它反映了做工作必须经过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循环不停地进行下去,所以称为PDCA循环。

第一阶段,计划。提出一定时期内服务质量活动的主要任务与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标准。

第二阶段,实施。根据任务与标准,提出完成计划的各项具体措施并予以落实。

第三阶段,检查。包括自查、互查、抽查与暗查等多种方式。

第四阶段,处理。对发现的服务质量问题予以纠正,对饭店服务质量的改进提出建议。

PDCA方法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每循环一次,饭店服务质量都应该进入一个新的水平。

(2)具体运用

运用PDCA循环来解决饭店服务问题,可分成八个程序:

①计划阶段

程序一:对饭店服务质量的现状进行分析,运用ABC分析法找出主要的质量问题。

程序二:运用因果分析法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

程序三:从分析出的原因找到关键的原因。

程序四:制定解决质量问题要达到的目标和计划;提出解决质量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以及责任者。

②实施阶段

程序五:接已定的目标、计划和措施执行。

③检查阶段

程序六:在程序五执行以后,再运用ABC分析法对饭店的服务质量情况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程序一所发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对比,以检查在程序四中提出的提高和改进质量的各种措施和方法的效果,同时检查在完成程序六的过程中是否还存在其他问题。

④处理阶段

程序七:对已解决的质量问题提出巩固措施,以防止同一问题在下次循环中再出现。对已解决的质量问题应给予肯定,并使之标准化,即制定或修改服务操作标准,制定或修改检查和考核标准以及各种相关的规程与规范。对已完成程序五,但未取得成效的质量问题,也要总结经验教训,提出防止这类问题再发生的意见.

程序八:提出程序一所发现而尚未解决的其他质量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中去求得解决,从而与下一循环步骤衔接起来。

11、讨论饭店管理者应如何在饭店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答:全面质量管理的雏形首先出现于1960年代的日本,它对当时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1970年代这种质量管理方法引入美国,80年代得到普及。倡导全面质量管理观念的代表人物有戴明、朱兰、费根堡和克劳士比。戴明提出了质量管理“14法”;朱兰推崇质量控制,强调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组织。费根堡1961年出版的《全面质量管理》一书,则比较系统地阐明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费根堡强调,执行质量只能是公司全体人员的责任,应该使全体人员都具有质量的概念和承担质量的责任。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饭店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全方位的管理。针对饭店服务质量全面性的特点,对所有服务质量的内容进行管理。(2)全过程的管理。对饭店服务前的组织准备、服务中的对客服务、服务后的善后处理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质量管理。(3)全员参与的管理。饭店中的每位员工及其工作都与服务质量密切相关,要求全体员工都参加质量管理工作,并把每位员工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4)方法多种多样的管理。饭店服务质量的构成丰富,影响因素复杂,要全面系统地控制这些因素,就必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不同的管理方法。综上所述,饭店全面质量管理是饭店以宾客需求为依据,以宾客满意为标准,以全过程管理为核心、以全员参与为保证、以科学方法为手段,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和观念推行的服务质量管理,它是达到饭店预期的服务质量效果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

12、论述戴明的14点质量方法。

答:戴明14点质量方法包括:建立恒久的目标、采用新的理念、不依靠检查取得质量、不要根据价格标签评价企业、永恒不断地改进生产和服务系统、实行职业培训、实施有效领导、消除恐惧、消除部门之间的障碍、不空喊口号、消除工作指标(定额)、消除障碍使员工不因为工作质量而失去自尊、实施有生命力的教育和自我改进计划、让公司中的每个人都为完成改革任务而工作。

13、论述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的核心价值和观念。

答: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的核心价值和观念。(1)有远见的领导。一个公司的高层领导者需要为公司设定发展方向,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观念和清晰明确的价值取向以及很有希望的前景,平衡好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2)以顾客为中心追求卓越。(3)组织和个人的不断学习。(4)尊重员工和合作伙伴。组织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具有不同背景、知识、技能、创造力和动机的员工和合作伙伴。组织需要寻求建立内部和外部伙伴关系以更好地实现他们的总体目标。(5)快速反应。要想在当今不断变化和全球竞争的市场环境里获得成功,需要具备快速应变能力,要求日益缩短引进和改进新产品和服务的周期。(6)关注未来。(7)管理创新。创新意味着在产品、服务、进程、方法、操作等方面创造有意义的变革,为利益相关者创造新的价值。

5.环境管理学论述题 篇五

1.分别说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的原则。P28-29

在社会保障体系内部,各种项目各有不同的原则。

(一)社会救助的原则

社会救助的原则包括选择性原则、人道主义原则、受助权利原则、最低生活原则。

社会救助的对象中限于贫困和受灾人群。救助贫困和受灾人群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受助者应该享受的权利。

(二)社会保险的原则

社会保险的原则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原则、统筹互济原则。

社会保险的对象主要是在业雇员。国家建立社会保险制度是为了实现保险对象之间的团结互助,同舟共济,共同承受等风险。是否享受保险取决于是否参加保险;享受保险的水平高低一般与受保人承担保险缴费的多少相关,这就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三)社会福利的原则

社会福利的原则是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它采用的是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或者普惠大众,人人共享;或者选择性地对一部分人锦上添花。

(四)社会优抚的原则

社会优抚的原则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原则,励军荣军的原则。

社会优抚一方面是为了激励军人保家卫国,另一方面也是军人的权利。为军人建立社会优抚制度是政府的责任,也是一般国民对军人的应有回报。通过物质激励和荣誉激励,会鼓励青年人参军报国的积极性,增强军人参军报国的荣誉感。

2.试述养老保险制度模式。P76-77

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分类如下:

(一)福利国家型

福利国家型养老保险制度以瑞典为典型。在福利国家型养老保险制度下:保险覆盖全民,遵循“普惠制”原则,养老基金主要由政府和企业负责,国民到达养老年龄(无论是否工作过)都可以得到养老金,因此根据普惠制原则民发放的养老金也被称为“普遍年金”。

(二)社会保险型

社会保险型养老保险制度以德国为典型。在社会保险型养老保险制度下:保险覆盖在业雇员,而不是全民;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缴费,保险待遇与保险缴费相关联。

(三)国家保险型

国家保险型养老保险制度曾经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中实行,以苏联和改革前的中国为代表。在国家保险型养老保险制度下:保险覆盖在业职工,个人不缴费,国家制度政策,用人单位代表国家实施保险,保险待遇高低与工资高低紧密关联。

(四)个人储蓄型

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制度以新加坡和智利为典型。在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制度下:保险覆盖在业雇员;企业和个人缴纳保险费。

以上四种制度模式类型划分是很粗略的。

3.试述医疗保险制度的几种模式。P103-106

因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等不同,其所采用的医疗保险制度实践也有很大差异。世界上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大致可分为:

(一)国民健康保险模式

国民健康医疗保险又称国家保障型医疗保

险或全民医疗保险,是指国家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近乎免费的医疗服务。保险资金来自于政府的税收,公民看病时不需要支付医疗费用。英国、加拿大、瑞典等国家所实行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都属于国民健康保险模式。

英国最早实行全民医疗保险,而且是该模式的代表者和推广者。

(二)社会医疗保险模式

社会医疗保险由国家和政府通过立法强制

实施,雇主和雇员分担保险费,当社会成员发生疾病风险需要救治时,社会为其提供医疗服务和医疗费用补偿,而且个人也需要承担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支出。社会医疗保险更强调市场化和个人责任。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经一,多方共担医疗保险费;第二,采用第三方支付方式;第三,个人承担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德国是世界上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

(三)商业医疗保险模式

商业医疗保险模式通常是指由市场筹集医

疗保险基金和提供医疗服务,整个保险程序和商业保险一致,政府会通过相应的立法予以规范和监督。商业医疗保险是完全的市场化运作。美国是商业医疗保险模式的典型代表,以私人商业医疗保险为主。商业医疗保险模式的优点在于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的效率,政府财政负担较小,使该模式缺乏社会公平性。

(四)合作医疗保险模式 合作医疗保险以社区为基础,它主要存在于

中国农村。由于其覆盖人数众多,与覆盖城镇职工和居民的“社会医疗保险模式”一起,共同构成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

(五)强制储蓄医疗保险模式

强制储蓄医疗保险一反保险中的大数法则,不强调“风险共担、互助共济”,它强制社会成员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纵向”筹资,本着自我负责的精神为一生中可能发生的疾病风险作准备。国家立法强制雇主和雇员双方或者雇员单方面建立雇员个人医疗保险储蓄账户即个人账户,以新加坡为典型。

强制储蓄医疗保险模式缺乏社会公平性,甚

至没有“互助共济”的特征,完全靠个人能力疾病风险,非常不利于低收入群体。

以上五种医疗保险制度模式的划分是很粗

略的。

4.社会保障管理应该遵循哪些原则:P357-359社会保障管理的一般原则:

(一)服务至上原则

社会保障管理涉及成千上万国民的基本生活问题,享受社会保障的人通常都是社会弱势群体。所以,社会保障管理应该按照“以人为本”的精神,将社会保障对象的利益入在第一位。要求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确保社会保障受益人的社会保障待遇。

(二)公开、公正和效率原则

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应当是透明的,社会保障管理变必然要遵循公开、公正与效率的原则。首先,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及其职责应当通过社会成员熟知的途径与方式加以公开化,以便让大众接受必要的社会保障政策信息。其次,管理机构在社会保障运行中既是责任者,更是社会保障制度公正性的维护者,并对社会保障纠纷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再次,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必须讲究效率。这是因为:社会保障待遇的发放关系到老百姓的基本生活,社会保障基金的所有权属于所有人。

(三)属地管理原则

社会保障它通过在一事实上区域内设置实施机构来完成项目实施任务,因此,各国的社会保障事务通常都是在国家法律、法规的统一规范下,由各地区组织实施并由各地区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负责管理与监督。

(四)与相关系统协调一致原则 社会保障是一个独立运行的系统,但它与其它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运行中需要与其他系统保持协调一致。在社会保障管理系统内部,不同的管理机构亦需要在明确职责、分工负责的基础上保持某种程度的合作。

5.试述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有哪些功能?P325-326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发挥并交继续发挥巨大的功能。从总体上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经济功能

① 收入补偿功能:是指当农村社会成员遇到各种自然或社会风险时,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为其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和服务,使其维持一定的收入水平,以保障其基本的生存权利。在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扶贫开发制度中,国家和社会成为制度的实施主体,可以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显著的收入补偿功能。

② 保障农村劳动力再生产功能

一方面,农村社会保障通过对农村居民的收入进行补偿,维持了一定的生活水平以更好地繁衍后代,另一方面,农村社会福利制度中的教育福利等制度安排,保障了农村居民接受一定的科学文化教育,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二)社会功能

① 维持社会公平的功能

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城乡二元特征,使得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镇,致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安排,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使一部分社会财富从城镇转移到农村,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缩小的城乡差距,有利于逐步实现社会公平。

② 促进社会稳定的功能

一方面可以保障农村社会成员享受基本的生存权利,同时也使其能够分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只有农村社会稳定,农村居民安居乐业,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居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健康发展。

6.描述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管理体制。P237-243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最低生活保障管理 1).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管理: 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或者抚养费,以及虽有法定赡养人、抚养人或者抚养人但其无赡养、抚养或者扶养能力的城市居民。②在职人员领取工资(最低工资)及离退休人员领取离退休费,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城市低保标准的城市居民。③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期间,月人均收入仍低于城市低保标准的城市居民。④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城市低保标准的城市居民。

2).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

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主要有两个来源,即财政拨款和社会捐赠。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资金主要由地方财政负责。各省市对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解决主要采取分级负担解决资金筹措问题。3.)最低生活保障的工作程序

工作程序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①申请。申请人要向户口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提出申请。②调查。③审核、审批。④发放。⑤动态管理。⑥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4.)最低生活保障管理体制

最低生产保障制度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实行的是政府领导,民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相互配合的管理体制。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全国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工作。

(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计算方法

目前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市场菜篮子法 2.恩格尔系数法:上海市采用的恩格尔系数计

算公式是: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基本营养所需食品消费量×各种食品等混合平均单价)÷恩格尔系数=低收入家庭居民月食品费用÷恩格尔系数`

3.收入比例法 4.其他方法

(三)最低生活保障的家计调查

1.家计调查的主管机构由民政部及其下属各部门主管。街道是管辖基层居民保障工作,区财政部门负责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核拨工作,并对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2.家计调查的内容采用资源调查型,需要对收入及财产进行认定。

6.电信营销论述题 篇六

1.1.现在手机的价格以及通话费用相对比较昂贵,但仍然得到很多消费者的认可,请分析。

答案要点:这些消费者大多出于求实动机,他们看重的是手机的迅速、准确以及便捷等实用性能。

2.2.运营商各种优惠活动都能促进消费者使用电信业务,请分析这些消费者的购买目的。

答案要点:这些消费者对价格比较敏感,从购买动机来看求廉心理比较明显。

3.3.现在一些茶室或休闲吧开始引入宽带业务,请分析经营者这样做的原因。答案要点:经营者这样做是为了购买通信产品后,增加其经营效果,是典型的求利消费动机。

4.4.分析集团客户在通信产品购买的时候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案要点:环境因素、组织机构因素以及个人因素。

5.5.请简述产品寿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并以电信的一种产品为例,简述此产品属于哪一种阶段,说出理由并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

答案要点:产品寿命周期有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等四个阶段,它是以销售额和企业所获得的利润的变化来衡量的。在我们电信公司目前的小灵通业务属于投入期阶段。因为小灵通刚投放市场,可能存在很多缺陷,信道不多可能接通率不是很高,小灵通手机生产批量小,生产成本高,用户对小灵通不熟悉,不了解。

7.辐射环境自动监测技术的相关论述 篇七

目前, 我国核电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核技术应用项目的普遍开展、铀矿及伴生矿开发力度逐步加大。随着核电建设及伴生矿开发的快速发展, 我国对辐射环境监测的要求也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在此情况下, 全国在人力资源、监测设施和技术水平上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根据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正逐步加强辐射环境监测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基础建设, 对辐射环境的监管力度正逐步加大, 以适应即将到来的核技术全面发展的局面。辐射环境自动监测技术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2 辐射环境自动监测技术

辐射环境自动监测技术主要用于空气中辐射环境质量监测, 其开展的监测项目主要有五项, 分别为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连续监测、气象参数连续自动测量。主要监测设备集成在监测站房内, 为一体化整体式结构[1]。通过不断积累环境辐射水平数据, 总结环境辐射水平变化规律, 从而全面掌握我国辐射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 为判断环境中放射性污染及其来源提供基础数据, 为政府决策和加强辐射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为公众提供辐射环境信息。

3 环境监测系统工作分析

在自动监测站中, γ剂量率的实时监测通过高压电离室实现。本软件支持三种型号高压电离室, 分别是:YB-IV型高压电离室、EGM5高压电离室、GE RSS131/RSS131ER型高压电离室, 可实现γ剂量率的实时监测[3]。配置一个自动气象站, 主要监测气象七要素: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天气状况、雨量、感雨, 每秒实时更新。系统采用自动化数据采集、通讯系统集成方案, 通过系统配备的工业控制计算机及软件, 实现自动监测站内配备的所有设备的智能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传输、设备参数设置、设备控制及设备状态监控、报警、远程故障诊断等功能[3]。

系统采用有线无线双链路冗余备份的通讯方案, 日常传输以有线链路为主, 在有线链路出现故障时自动切换到无线链路, 保证监测数据的实时稳定传输[4]。整体拓扑结构图如图1。

4 提高辐射环境监测能力的相关建议

辐射监测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 可以随时了解核电厂及伴生矿周围辐射环境状态, 为环境质量评价和应急决策提供支持, 为核安全提供保障。未来自动监测技术应向简易化结构发展, 尽可能排除多余设备故障因素, 确保系统的长期稳定地运行。

摘要:辐射环境自动监测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论文论述了自动监测设备的基本组成结构, 集成方式, 及相关作用。对未来辐射环境自动监测领域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辐射环境,监测技术,相关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国夫, 巢哲雄, 杨斌, 赵顺平, 杨维耿, 张瑜.我国辐射环境监测能力试点评估[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2 (01) .

[2]曹磊.环境自动监测站发展及运营方式的探索——以陕西省为例[J].硅谷, 2013 (14) .

[3]王海.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与运行管理[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2 (01) ,

8.环境管理学论述题 篇八

【关键词】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做题方法 找画标比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在高考试卷中所占分值为9分,一般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每小题3分,共设3道小题。纵观近几年所教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我发现学生在这一部分失分较多。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近年来这类文章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包括哲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等诸多学科,其中有些内容是学生闻所未闻的,所以有些学生首先被这些陌生的内容打倒了。(2)新课标卷将这道题放在了第一大题,使得首次走入高考考场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考生被长段不感兴趣的文字泼上了一盆冷水,顿时失去了做题的积极性。(3)考生们都忽略了这类题的考查目的是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学科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论的角度来考查。(4)做题过程中没有对所给选项与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比照。

综合以上原因,我想再强调一下《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实验版)》对“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的考试内容及相应能力的层级要求。关于理解(B级):(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关于分析综合(C级):(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所以,在做关于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时,我们切勿纠缠于相关科学知识或专业知识,而要注意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通过快速默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做题时可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后按以下“四步走”战略进行:

一、找

按照所给选项在文本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选项内容虽然与文本信息完全一致,但与题目没有任何关系,这一点需要仔细辨析。

二、画

对找出的内容用波浪线画出,这样便于高度集中注意力,通过视觉刺激在最小范围内对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比较,发现异同。

三、标

给画出的内容前面标上与之相关的选项序号,便于比较,也可使文段内容在考生脑海中留下更深的印象,以便于对一些综合性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四、比

对选项中的信息和文本中的内容加以细致的比照,这是做题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这时一定要对相关内容加以仔细比照,看看是否存在断章取义、强加因果、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主次不分、无中生有、夸大缩小、说法绝对、曲解原意等问题,切记要从语文的角度比照信息是否一致。

下面以2011年全国卷(二)为例,说明以上做题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5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5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5C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5D“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6A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6B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7A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6C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7C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7D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6D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镜》)

5.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解析)A项中的“可见”暗示了前后内容的逻辑关系是因果关系,根据原文来看,这种因果关系是不成立的。作者只是在文中举例说明,在近代时,王国维阐述“意境”时,就是这样认为的。但这并不能表明,“情景交融”的观点就是因为王国维的解释而流行到现在的。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意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解析)从原文来看,作者在第三段提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接着再举陶渊明的例子,接着说“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这句话中的“寻找、发现、体验”表明艺术家不一定就认识到这种意味,况且原诗句有“欲辨已忘言”,只能说明陶潜对这种意味有所体验、察觉,但并不能说他认识到自己身处有意味的世界;而选项C则绝对认为陶潜已经认识到了,显然是犯了绝对化的错误。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解析)B选项中相关信息在文中根本找不到,文章并没有说“意味”的分类,属于无中生有,这种理解显然是对文意的曲解。

每一道考题都是一扇即将开启成功未来的大门,若是每扇门都有或大或小的把手那就好开多了,而做题方法就是“门把手”,掌握了“门把手”,我们就容易开启这扇门了,所以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阅读若是按照以上方法进行,在平时的训练中多练用熟,相信考生在高考时对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阅读就更有信心了。

作者单位:新疆霍城县江苏中学。

9.毛概论述题 篇九

1、论述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

答: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我国在新世纪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可续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如何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科学内涵?

答: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然结果和根本要求,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

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泽东思想的三大基本点之一,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内在要求,就是把我们的一切工作与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的压力,充分相信本国人民的力量,主要依靠自己的奋斗和努力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

独立自主不是盲目排外,自力更生不是自我封闭,更不是保护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是也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而是代表着时代和世界的潮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是辩证统一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对外开放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更快地增强我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增强了,又可以实行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更大范围的对外开放。

4、如何理解和评价我国现有的分配制度?

答: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原则是按劳分配。

它的基本内容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意外,还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种分配方式具有客观必然性: 1,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2,其次,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决定的。

3,最后,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意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激发了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5、.如何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答: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答:理论意义: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实践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答:首先,“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其次,“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

第三,“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规律。

最后,“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

10.物流学论述题 篇十

困难:

第一,服务功能单一,市场意识不强,不能满足客户多方位的服务需求。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多是由功能单一的运输企业、仓储企业转型而来,经营规模小,综合化程度较低,在管理水平、技术力量及服务范围上整体水平还不高。由于缺乏完善的服务功能、运作经验,大多数企业还只是被动地按照用户的指令和要求,从事单一功能的运输和仓储。很少能提供物流策划、组织及深入到企业生产领域进行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无法根据客户的需要,为客户提供超出常规的服务,或者是采用超出常规的服务方法提供的服务,增值性的物流服务很少。随着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制造工厂”,企业市场化运作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通过物流外包来满足市场急剧扩张的需要。第三方物流需求量一定会大幅增长。目前,第三方物流企业由于服务意识、经营意识与市场要求相距甚远,缺少市场开拓的主动性,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把握,远不能有效的满足市场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第三方物流产业的发展。

第二,服务水平低下,服务成本较高,影响了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效率。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仍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引发在途时间长、途中损耗大、运输费用高、便利程度差等问题,大大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很难适应现代物流追求动态运作、快速响应的要求。加之社会整体物流资源处于分散的结点状态,没有有效整合利用形成合理的网络,货源不稳定且结构单

一、经营秩序不规范,造成我国物流企业服务效率低,服务成本居高不下,难以满足客户的较高需求。

第三,运行体制不畅,政企职责不分,制约了第三方物流产业的发展。从国外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历程来看,政府在促进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发展中主要起推动作用,政府部门的规划与指导工作是带动第三方物流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我国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部门管理中存在着政企不分、条块分割以及融资、产权、人才使用、市场准入或退出等制度束缚;空运、铁路、公路等专业化物流系统分割运营、各自为政;造成我国物流业发展迟缓、物流组织化程度较低,一定程度上肢解了物流资源社会化配置的综合效益。

第四,市场信用缺失,物流外包失败,阻碍了第三方物流规模的扩大。我国很多企业在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诚信,信息的不对称和市场信用的缺失,造成大量物流外包的失败,限制了第三方物流的进一步发展。许多物流企业在提供物流外包服务时,合同的履约率令人堪忧。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企业中,2001年有将近92%的企业遭遇合同纠纷,其中20%的企业遭受的合同纠纷在5起以上。与此同时,企业在将物流业务外包时,并没有和对方结成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一旦物流外包失败,货主害怕对方将自己的商业秘密泄露出去,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再加上一般物流设施的投资并不是很高,自营物流就成为货主企业的理性选择。

第五,物流人才的短缺影响了第三方物流的进一步发展。物流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才刚刚起步。随着中国加入WTO,物流市场的开放,第三方物流发展需要一大批能够洞悉物流市场需求、全盘把握的物流操盘手。但我国物流的发展既无成熟的实践经验,又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系统理论指导,更缺乏一批有理论、会经营、懂管理的物流管理人才,影响了物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对策:

第一,进一步培育和完善第三方物流市场。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规范的行业标准,实施行业自律,引导和规划物流市场行为,使物流业务运作有规可循,为众多物流的提供者和使用者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第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集团,实行集约化经营。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有具备一定规模,才有可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才能实现低成本扩张,实现规模效益。

第三,推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在企业内部大量信息技术的应用,才能够真正做到运输网络合理化、销售网络系统化和物流中心管理电子化,也才能够真正建立一个有效的客户信息反馈系统,从而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并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营运成本。

第四,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我国在物流和配送方面的教育还非常落后,在高等院校中设物流专业和课程的还不多;研究生层次教育刚刚开始起步;博士生方面的教育远未开始;职业教育更加贫乏,通

过委托培训方式培训员工的企业也不多见。

二.结合我国实际,谈谈现代物流的意义。1.有利于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一方面,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基础设施有助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和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目前许多跨国公司和国际先进企业在选择新的区域市场和生产基地时,都非常注重当地的物流设施和物流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经济体系之间的竞争将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循环节奏等方面。经济循环越快、运行效率越高,市场竞争力就越强,而经济运行节奏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整个物流领域的发展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商贸流通业运行速度慢和效率低下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现代物流的强大支持,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就没有现代化的大生产,就不可能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快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强化物流领域的竞争能力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所有的中国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创造一个高效的物流环境,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务,从整体上提高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的竞争能力。

2.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我国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重生产、轻物流,重速度、轻效益,重规模、轻质量。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发展现代物流业,将使各类企业在物流系统的支撑下,对各个物流环节集成整合,实行一体化运作,通过物流环节降低成本、加快周转,达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目的。加快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社会化的物流服务环境,将打破我国企业长期存在的“自成体系”、“自我服务”、“大而全”、“小而全”、“地区分割”、“市场封锁”的传统观念,转变生产组织形式和经济增长方式。

3.有利于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是,依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以及地理自然特点,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推动地区间优势互补和经济联合。随着西部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和东部发展战略实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然要求区域物流的协调配套。发展现代物流业,使物流服务功能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结合,必将促进区域分工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形成东中西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1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简单论述 篇十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135-01

一、家庭的演化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效应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完善、发展与家庭向文明时代的进化相同步。

随着家庭的演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一步步走向协调和明确。纵观家庭演化的历史,每一次家庭形式的变革都标志家庭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不断缩小,其成员 之间的关系不断走向协调和紧密。在蒙昧时代,这一点主要表现为缩小婚姻关系的范围。从血缘婚到对偶婚,婚配的人数从许多个减少到只 剩下一男一女。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在成对配偶制中,群已经减缩到它的最后单位,仅由两个原子组成的分子,即一男和一女.在文明时代,这一点主要表现为家庭成员 的不断简化和相互关系的不断协调。

(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完善和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同步。

家庭环境的影响因素固然是巨大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小觑了社会的因素,例如网络环境的因素,接下来的文章里,我将深入的探讨一下网络环境带给人们的影响。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使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不再仅仅是单一的现实环境,还包括虚拟的网络环境。所以重视和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高和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影响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并最终制约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和效果。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教育对象的作用

一是导向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即引导着人们认识什么或不认识什么,改造什么或不改造什么,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支持什么或阻止什么。譬如:网上丰富的内容、精美的图片、最新的讯息能够强有力地吸引大家去关注,正确的观点、积极的思想、热烈的讨论能够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深深的鼓舞。二是塑造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蕴藏着丰富而实际的教育资源,其通过各种丰富多样的感观形象作用于人的感官,触及人的情感,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共鸣,让大家统一认识、形成理念,统一行动、增强效果,进而形成一种巨大的情绪激发力、思想凝聚力、精神感召力。如文明健康的网络用语,诚实守信的网络交往,坦诚率真的网络情感,客观公正的网络舆论,可以促进人的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三是规范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是杂乱无章的混沌世界,而是有着各种准则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有序世界,其中的各种准则规定了人们网上活动的方向和形式,规定了语言和符号使用的对象和方法,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共同调整人们在网络上的各种社会关系。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网 络思 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作用

一是提供条件:网络信息具有的容量大、覆盖面广等特点,丰富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 多样化的形式,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信息网络传播速度快,改变了资料获取的方式和途径,大大提高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二是营造氛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营造宣传氛围,增强、提高人们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意识和观念;巩固、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和价值;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和运行;改进、更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培养、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客体的兴趣和热情。三是把握脉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独立性,具有一定的实现形式和实现目标,教育对象也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努力适应这些特点和规律,围绕这些形式和目标,及时有效地跟踪并服务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和阶段,适时调整和控制教育活动的实际进程和具体方式方法,尽可能地反映、把握和调节教育对象的思想 行为状况,从而对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和人的思想健康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途径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要适应网络的平等自主性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坚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鼓舞人,坚持把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作为出 发点和归宿。不断强化网络的育人功能,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制和工作方法,努力创造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二要坚持主动建设的过程性原则:面对多元开放的网络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会占领。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求落实主动建设的过程性原则,加强网络局部环境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人们的侵蚀和影响,努力建设一大批思想内容健康、具有很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优秀网站、虚拟社区、网络游戏等,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势环境。三要坚持信息深掘的实效性原则:网络具有匿名性,这一方面让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获得真实的思想信息,有效地化解了受教育者的抵触情绪。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些不确定和不真实的因素,增大了我们的实际工作难度。因此,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求把握信息深掘的实效性原则。即通过网络迅捷方便全面地了解人们的心理,深入分析各种信息的真实性,掌握信息发生和传递背后的原因,从而能有针对性地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文学.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

[2]常青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研究[D].苏州大学,2014.

上一篇:西南盛世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发展规划下一篇:我是追梦青年20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