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2024-09-10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共11篇)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篇一

语文课程的功能丰富科学文化和社会生活知识的功能,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功能,启迪思想、开启智慧及人文教育的功能等。语文课程的多项功能其实可概括为两大类,即语言教育的功能和人文教育的功能。

语文教育的复合功能特点第一,多维性和开放性,第二系统性和层次性,第三,辐射性和延展性

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目标的确立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语文课程三个维度 目标的实质 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接受性与体验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阶段目标在总目标之下是阶段目标,按照四个学段,每个学段又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分别提出阶段目标。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语文素养的含义 就是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 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

语文教育的特点 一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学生反映的多元性,二是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与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三是母语学习与感性把握。四是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必然性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二学习方式内在逻辑的客观要求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具体内涵 一自主学习二合作学习三探究学习

语文教材的文化品性 一民族文化品性二时代文化品性,三生命文化品性,语文教材应具有一种召唤力,主动走向学习者、向学习者靠近的姿态与倾向,还应是境域化的,四典范文化品性

综合性教材模型是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突出过程和方法,体现大语文教育观,强调能力培养的语文教材模型

语言鉴赏性教材模型指语言能力培养与文学鉴赏相结合的语文教材模型 专题性教材模型指以探究为核心,以人文话题为统领,构建研究性学习专题的语文教材模型 活动型教材模型指以活动学习为线索、中心和体裁,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视角来叙述,编制教材结构体系,以求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教材模型

语感教学指以学生对言语作品积极主动的感悟自得为主的主要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培植学生的精神人格为终极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

体验教学打破概念化教学模式,即五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对话,静态的考察、机械的图解,割舍了语文鲜活丰盈的生命活性,而把教学基本点从对文本的概念化分析转到学生自主性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上来,以主体体验活动建构文本的意义,促进学生对自我的全新建构。审美教学的要求 一,交流性:审美教学展开的必要前提,二创造性:审美教学的运作核心,三和谐性:审美教学的理想境界

审美教学的方法,形象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方法,情感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的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而进行的富有审美价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其特征是情感性,创造性,审美性,应变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导入艺术,结课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的表达艺术,教学口语技术教师体态语言艺术,板书艺术 语文教学艺术风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

影响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因素 个性与人格特征,认识结构,思维品质

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四个阶段 模仿性教学阶段,独立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有风格教学阶段

阅读教学的目标,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活用能力 阅读教学的理念与方法,精读和略读 写作教学的理念一呼唤写作主体的回归,二实现人文的融合,三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及创新意识,四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

口语交际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听说能力的课内外实践活动,它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口语交际教学的作用 一增长见闻,丰富知识。二利于交际,沟通感情。三磨砺思维,发展智力。四促进读写,提高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组成听话能力、说话能力、听说礼仪

口语交际教学的理念,一淡化知识教学,注重实践锻炼。二引导多向互动,凸显交际功能,三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四加强指导示范,培养良好习惯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是超越单一学科的界限而按水平组织的原则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课题以单元的形式统整起来,通过学生主体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有机的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

审美教育任务和作用按照美的规律、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引导语文教育的对象-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培养学生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获得健美的心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品质,把握辨真伪、识善恶、分美丑的正确审美准则,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审美教育的内容 一自然美的教育 在现课文描写的自然形象和画面,体味自然形象和画面蕴含的感情,领悟自然美的理性内容。二社会美的教育 劳动美、风尚美、生活美,三艺术美的教育

对话式评价学习意义的共同建构 一师生共同构建、评价教学文本二师生走向互评与沟通 档案袋评价是指通过对档案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

语文教师的素质结构 一知识素养,语文专业知识素养、科学文化知识素养、教育科学及心理学知识素养、信息知识素养。二能力素养,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三情感素养,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风格 语文教师的理念更新一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二语文教学过程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打破权威,与学生平等交流、关心学生需求,提升语文能力 语文教师的较色转变一对传统教师角色观念的再认识,对传道授业解惑的再认识、对教师隐喻的再认识。二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期待 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语文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语文教师要成为研发者

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汉字的特点 二 汉语语法的特点 三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61

课程特点1从课程形态看,语文课程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元的。从教材选文看,它应该文质兼美,在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突出时代性,包容民族和世界先进文化。从课程内容看,它要贴近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从促进学生发展来看,它要贴近学生,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和生活经验。从课程资源上看,他应该具有大语文观,广开社会教育资源。从课程功能看,它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态度和情感、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在内的综合体。从课程实施看,它强调是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重建。从课程管理看,它强调民主管理,国家地方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课程决策与管理。建构语文课程的基本途径一语文课程形态的多元选择将逐渐成为现实 二语文教材将呈现多样化的格局 三确立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等专业准则

对话教学对话教学的特征教学主体性,主体交互性,多元开放性,意义生成性

对话教学的方式,师生对话:互动交流,生生对话:合作探究,与文本对话:视界融合,与自我对话:反思重构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篇二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以下简称“小语论”) 学科课程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它以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形态与教学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对小学语文学科课程的认识与理解, 提高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能力, 奠定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基础并使其具有较为深厚的发展潜能。

但从现有课程的实施来看, 带有以往浓重的教学法课痕迹: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下, 学生们的学习大多还处于“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忆笔记, 考后丢笔记”的不良状态。这种教学方式完全漠视学生个体内部因素的唤醒与发展, 仅注重对学生进行外在的灌输与塑造, 淡化了学习者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情境的感悟和实践环节, 影响了职前教师教育的有效性。

我们试图从改变课程实施方式的角度, 以“问题驱动”为基本教学策略, 采取“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方式, 使“小语论”教学由教师的行为转化为学生的行为,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 唤醒主体的需求内驱力, 激发其潜能与创造力, 以实现“小语论”的课程目标。

二、“问题驱动”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 “问题驱动”策略基本内涵

“问题驱动”策略或曰“基于问题的学习” (Problem-BasedLearning, 简称PBL) , 这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思路, 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 (authentic) 问题, 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 并形成自主学习 (self - directed learning) 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的 (real—world) 问题, PBL旨在使学习者建构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技能;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并培养学习的内部动机。

这种教学模式之所以越来越热, 是因为它切实能够有助于促进学生打下灵活的知识基础, 发展解决实际问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展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这与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这种学习模式对我国当前大学生以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是很有启迪意义的。

毫无疑问, 基于问题学习方法不仅能够克服医学教育的困境, 而且反映了当今社会的共同需要。基于问题的学习能够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培养学习者的思维能力、自我指导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 而这些都是作为未来小学语文教师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因此, 通过“问题驱动”教学实验与验证以及施教者教学行为与学生能力形成发展相关因素的考量, 探索提高《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是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

(二) “问题驱动”教学策略的实施

“问题驱动”教学策略的特点就是情境促问题, 问题带情境, 通过“问题驱动”开展教学。它的内在联系是:创设问题情境是前提, 提出问题是核心, 解决问题是目标, 实践反思是归宿。

1.问题呈现:

在这个流程中, 将教学问题置于“候诊”状态,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以此激发学习的内驱力。发现问题并给予准确表征是重点。学习活动通过“自主阅读”“亲身感悟”“案例分析”几个环节展开。即, 首先阅读“小语论”教材相关部分的材料, 以获得对学习内容的初步感知;其次, 进入小学课堂见习, 听取相关类型的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 一如医学教学的“临床”经验, 以“获取问题”;第三, 搜集典型案例, 结合“临床”问题加以比照分析, 将问题呈现出来。比如, 在阅读教学中, 朗读的状况很不理想, 小学生 (包括部分教师) 的普通话不够标准, 方音明显;课堂朗读时间不够充分, 往往匆匆而过;或者有较多的朗读时间, 但又缺乏层次性的要求;课堂朗读指导的效果不明显, 与“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想去甚远。因此, “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怎样恰当地指导朗读”等就成为课程学习中应当“破解”问题。

当然, 仅仅发现这些问题还不够, 同时要求学生就问题展开讨论, 并对其给予准确表征。这一方面是提高他们对问题的概括能力;另一方面, 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式, 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而对上述问题的准确表征就是“小学语文教学朗读指导不够到位”。

与PBL由教师设计问题并提出给学生讨论所不同是在于问题的定义与解决。笔者认为, 问题驱动价值的实现, 不能仅仅依赖教师对问题的呈现, 还有一个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的环节。如何发现问题并能准确表征, 是学习者学力的重要标志, 也是本研究试图突破的难题所在。这也是通常所说的,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2.设法求解:

当问题得到了准确的表征和呈现, 就进入了“设法求解”的程序。在这个程序中, 主要是采取小组内部分工, 通过小组讨论、查阅工具书、上网浏览资料等方式寻求解决方案。这个程序结束时, 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必须有个人的求解备选方案, 以及在此基础上经过小组共同研究、探讨而形成的集体成果, 并向全班展示和汇报成果 (包括个人收集的资料、个人的研究结果及小组讨论记录等) 。

“问题驱动”教学策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查找资料, 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通过阅读查找、比较分析、梳理整合, 自己建构、抽象、概括出相关知识, 经过这一过程, 学生们可以大大丰富自己对某一研究领域的了解, 对自己已经掌握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作了很好的补充, 视野也得到开阔, 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深刻多了, 尤其是通过大量案例的搜索研究, 学生们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3.实践反思:

“反思实践”让学习者置身于真实的教学情境中, 以提高其解决问题的兴奋度, 促进教育理论、教学技能的建构与生成。在这个程序中, 主要是组织学生带着相关问题, 并就其提出的方案尝试上一堂朗读指导课, 来具体落实, 并深刻体会问题的解决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习小组集体备课, 共同进行教学设计, 在反复研磨的基础上, 形成课堂实施方案, 再由一名同学上堂授课, 其余同学一同听课, 最后评析、总结, 从而达成对问题解决的共识。

三、效果分析

1.使学生树立了真正的“问题意识”。思维产生于问题情境, 又以解决问题为其目的, 思维的问题性正是人的认识的基本特征。“问题驱动”教学策略立足于“小语论”课堂教学, 始终把“发现提问”“表征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从而可以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猎获知识, 掌握技能方法, 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能力。

2.“问题驱动”的教学以问题为主线, 带着问题去探求解决问题, 打破了课堂封闭沉闷的传统格局, 打造了开放兼容, 各抒己见, 合作探究的交流平台, 有助于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 使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与积极性得到增强, 密切了师生关系, 生生关系。更重要的是, 强调学生在情境问题中积极思考, 自主探究, 通过释疑生疑, 生疑释疑的往返过程,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性与思维潜能, 提高了自己的高层次思维能力, 如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了合作、探究。通过“问题驱动”教学策略, 以教材内容为主线以问题作向导, 采取以探究式为中心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探究中, 小组共同分担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很好地克服了以自我为中心, 正确认识自我。尤其是在小组交流探讨中, 大家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可以大胆争论, 甚至产生激烈的思想碰撞。此间, 大家不仅学习到相关的教学内容, 还充分地交换了彼此的观点, 学会了向别人的想法质疑, 学会了向大家表述自己的观点, 学会了学习知识的方法。有利于相互学习、启发和促进, 合作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 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哈佛大学流传的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更是一语道破天机:“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的应用, 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在不断地思考问题, 不断的解决问题及反思实践中磨炼及享受成功, 另一方面培养了他们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批判以及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 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甚至可以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儒德.问题式学习:一条集中体现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改革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5) :53-56.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 学科建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96-02

现如今,在我国的教学系统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已经成为各大高等师范学校中小学教育专业中的核心教学课程,同时也是能够表现出小学教育特色重要课程。而小学语文课程的创建与发展质量的高低,都能够影响到师范学校毕业生走上教育岗位后表现出的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与教育能力,并且能够直接影响到毕业生在教育工作领域中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系统的改革

1.主干课程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技能的培训”就是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针对不同学生发展情况、教学内容等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的能力。然后通过进行微格训练,进一步的提升师范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其中训练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的,分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成功案例[1]。第二,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编写出相应的教材分析报告以及教学设计。

2.选修课

开设小学语文教学心理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调研方法课程、小学生师资教学研究课程、小学语文教材与教案研究课程等。通过上述选修课程,能够进一步的帮助学生了解并扩展与小学语文课程以及教学等方面相关的知识。

3.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就是针对相关小课题进行研究,然后撰写论文,最后开展学术讲座。这些小学语文方面的教学研究与学术活动能够深入的发掘学生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动力与潜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专业的教学技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师范学生巩固知识,为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

1.结合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情况,促进教学课程开放性的发展

进行“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增强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力度。根据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很多师范学生采用的都是“死读书,读死书”的学习方法,无法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所以这一课程的建立就是为了增强书本中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2]。具体来说,就是丰富知识的存在形态,从语文教学过程中动态的知识,从而达到激发师范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与此同时,鼓励师范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学到的知识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培训过程中,教师应当以教育体验为教学基础,以传授知识理论为教学目的,将教学实践与分析经验作为教学方式,从而深化小学语文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促使师范学生形成现代化的语文教学观念。另外,教师需要确立学生为教学主体,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鼓励师范学生将知识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并且可以分析其他学校成功经验,展开教学调查与实践,引进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总结、感悟与学习,构建更为全面与整体的知识结构[3]。

3.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就职前的专业教育

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通常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第一,进行模拟教学。收集国内外教师比赛获奖资料,鼓励学生进行分析与模仿。在分析与模仿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师范学生明确这一设计的意义与目的,吸取他人成功经验,改善自身的不足之处,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思考分析与解决中,进一步的促进了师生、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第二,进行微格培训。要求师范学生独立的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分析,然后依照自身的理解、调查以及相应的知识理论等设计教学模式。与此同时,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学生相关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让师范学生仔细的观察教师的教学模式,找出教师教学的优点与不足之处。这样做能够进一步的提升师范学生的理解、观察、模仿以及总结能力,同时这一过程也是促使师范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与实践中的过程。第三,进行试讲。这一过程是学生进行实际教学之前必须进行的步骤。目的就是检查师范学生设计、考核师范学生对于教学的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小学教育的重要教学科目,将这一科目看作一个整体,那么这一整体重点强调的就是:全面培养以整体方法构成的、不断更新与发展的小学语文教师,并且培养小学语文教师优异的教学理念、专业的教学知识以及具有一定特色的教学技能,同时培养小学教师进行适应的教学反思,根据学生实际发展情况以及知识掌握能力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因此,一方面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巩固教师自身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引导教师进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灿群.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改革新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2:215-216.

[2]辛涛.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体系的改革构想[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39-42.

4.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篇四

1、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课程性质:语文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课程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4、教学建议:(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4)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5、识字教学:基本内容:汉语拼音教学、小学识字和写字教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采用的一般步骤是:提出生字------教学生字------练习巩固------指导书写。(1)提出生字。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对出示生字的方式和时机,作细致周密的安排。如:看图引出生字,讲故事提出生字,随文提出生字等。(2)教学生字。这是中心环节,要求教师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指导,但要注意突出重点,切忌平均用力。低年级应突出字形的教学。(3)练习巩固。方式有多种多样。如,读字卡、找朋友、组词语、造句子以及书写练习等等。教师要结合实际,创造性的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反复进行练习,以达到全面的目标。(4)指导书写。要按“指导----示范----练习-----点评”的顺序进行。指导时要突出重点和难点。示范时要边讲边范。练习时可先进行书写练习,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汉字的笔画笔顺德基础上,在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点评时以表扬为主,写得不规范要重复练习来纠正偏向。当然,在指导字形间架结构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6、阅读教学;基本内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与任务,阅读教学的内容,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与阅读课堂教学设计原则,记叙文、说明文、诗歌体、应用体课文的教学设计。一般步骤(1)课前导入,可引导学生交流与课文相关的知识;可由教师作些说明,可观察实物、图片或放映幻灯、录像、电影等。(2)整体感知,学生通读课文,总体感知整篇课文,初知大意,了解文章结构。包括预习性阅读,解题,认识生字、扫除阅读障碍,初知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等。(3)深入研读,有的采用逐段分析的方式,也有的突出重点段落的精读。这一阶段,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读读、讲讲、议议、练练。在加深对各段语言文字、思想内容理解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尤其是朗读和默读的训练。(4)拓展及总结,通常在深入分析之后,会进行一定的拓展,并进行相应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但也可直接进行总结,再一次梳理文章结构的特点,进一步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或升华文本的主题思想。

7、教案的一般步骤: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课时,教学过程(直接导入揭示课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揭示主旨,总结提升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8、课堂结构: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2、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3、指导阅读,突出重点

4、升华主题,布置作业。

9、说课内容:

1、说教材(所处位置版本册单元内容)

2、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小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以下三个目标(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目标与方法)

3、说教学重难点

4、说教法学法

5、说教学准备

5.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篇五

1.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由美国斯坦福大学()1963开发建立。2.语文课程目标包括:语文知识目标、语文能力目标、()。3.鉴别语文试卷的优劣,有三个重要的指标:()、()、()。4.语文课程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信息化资源等是根据其()。

5.在分层次阅读教学中,一般认为,阅读可以区分为四个阶段:直觉的阅读、理解的阅读、()和()。

6.写作教学的理念有:()、()、多元思维理念、个性化表达理念、写有对象理念。7.口语交际应遵循()、()、适合语境、和理解差异的要求。8.一般而言,完整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的大致过程是:()、()、()。

9.根据教育媒体作用的感觉通道不同,可将现代教育媒体分为视觉媒体如幻灯等;听觉媒体如广播等;()如电视等;()如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

10.()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现代化教学方法。11.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由()、说课、上课、()。

二、不定项选择。(每道题2分,共10分)

1.阅读能力包含内容有人文方面的,也有工具方面的。偏重人文方面的有()。A.感悟和思考能力

B.理解阅读能力

C.多角度观察能力 D.发现和创新能力

E.想象和审美能力

2.关于中学生写作心理障碍,那些事非智力因素对写作的影响()。A.思维

B.意志

C.动机

D.想象

E.习惯 3.下列那些属于现代教育媒体的特征()。

A.再现性

B.多样性

C.共享性

D.交互性

E.虚拟性 4.下列那些属于记叙文的写作教学的内容()。A.记叙文教学的地位

B.记叙文写作的要求 C.记叙文写作训练文法

D.记叙文的特征和功用

5.我国把课程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次,那么一级课程、二级课程指的是()。A.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B.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 C.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D.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

三、名词解释。(每道题5分,共20分)1.语文课程评价:

2.综合性学习:

3.教案:

4.语文教学模式:

四、简答。(每道题6分,共24分)

1.你是怎样理解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怎样看待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3.为了响应全民读书活动,某中学决定在全新举行一次“推荐你最喜欢的一篇课文”的比赛,要求参赛者从下列课文中选择一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写出推荐理由,80字以内。请你参加这次比赛。

备选课文:《范进中举》《我爱这土地》《那树》《威尼斯商人》

4.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五、论述。(每道题13分,共26分)1.论述课堂提问的艺术?

2.谈谈你对语文教学中“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的理解。

答案:

一、1.爱伦博士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3.效度、信度、区分度 4.物理性质和呈现方式

5.评价的阅读、创造性的阅读 6.作文即做人理念、生活本原理念 7.准备清晰、文明礼貌

8.确定主题、活动开展、交流总结 9.视听媒体、综合操作媒体 10.程序教学法 11.备课、评课

二、1.A D E 2.B C E 3.A B C D E 4.A B C 5.C

三、名词解释。

1.语文课程评价就是对照从教育目标导出的评价标准对影响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效的各种因素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语文过程评价具有导向功能、改进激励功能、研究预测功能和评定选拔功能。语文课程评价应当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

2.综合性学习应当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一是综合性学习主要运用的是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二是综合性学习借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手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学科内外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

3.教案即教学方案,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书面成果,是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活动方案。教案具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和备忘作用。教案的编写是教学质量效益的保证,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4.语文教学模式即语文教学的模型或范例。它是语文教学过程的标准形式,是语文教学过程的理论化和抽象化。语文教学模式的意义在于: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四、1.(1)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课标”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意味着在语文课程中,工具性和人文性即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它们即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又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2)就一般情况而言,语文在作为工具使用过程中,已渗入了人文的内容,它是吧工具性和人文性融汇在一起的。

2.(1)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共同参与、地位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对话的关系。学生是主角,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教师是配角,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

(2)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相互合作,可以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3.(1)《范进中举》示例:中举前十癞蛤蟆,中举后是文曲星,《范进中举》通过一个书生中举发疯的闹剧,运用对比的手法,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现状和科举制度的腐朽。

《我爱这土地》示例:愿化为鸟儿,为暴风雨打击的土地,为悲愤的河流歌唱;死后也腐烂在泥土里。《我爱这土地》用朴实的语言,抒发了要和祖国土地融为一体的深情。

4.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是语文教育观的核心,主导着语文教育的实践,影响着语文教育理念的建设,对语文教育至关重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明确提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明确定位,它将在一个时期内成为制订语文教育方针大计的依据,是我们实施语文课程的出发点。

五、论述。

1.(1)课堂提问的功能:打开学生思想闸门,获取教学效果信息,推动师生交流互动,提高学生各种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应变创新能力)。

(2)课堂提问的形式。常用形式:直问;曲问;“泛”问;特问;激问;连问;复问;逆问;自问。深化形式:质疑性提问;发散性提问;推想性提问。

(3)课堂提问的要求:精心设计,问在知识关键处;把握分寸,问在难易适中处;巧设活设梯度,问在思维飞扬处;灵活应变,问在提高实效处。

(4)课堂提问的技巧:编制矛盾,架起桥梁,调适心理。

(5)指答艺术:兼顾法、搭配法、呼号法、对应法、互问法、推选法、角色法;助答艺术:察言观色,重申题意,对症下药等

2.(1)读、听和写、说之间的关系。读、听为写、说能力的发展提高提供前提条件。发展提高写、说能力需要正确的思想观点指导,正确的思想观点不只是从生活实践中来,还需要通过读、听从书本和其他方面得到。而且,通过读、听还能得到写、说的范例,使写、说有所借鉴,从而促进写、说能力的发展提高。反之,写、说也能促进读、听能力的发展提高。人们通过写、说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过程,同时也是认识的加深和提高的过程。认识的深化和提高,反过来可以帮助和加深理解,提高读、听的能力。

(2)读、写和听、说之间的关系。读、写是通过书面语言进行的,听、说是通过口头语言进行的。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口头语言在不断地丰富发展着书面语言。离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就会僵化,从而丧失生命力。书面语言一经形成,便规范、净化和优化着口头语言。人们学习语言,通常是以听、说开始,在听、说活动中逐步提高口头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即提高听、说能力。然后学习书面语言,提高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即提高读、写能力。听、说能力是读、写能力发展的基础,读、写能力的发展又促进听、说能力的提高。

6.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 篇六

语文教学论属于什么范畴?其学科性质、基本特点及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属于课程论研究范畴,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理论的学科

基本特点: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

研究对象:语言教学现象和规律

什么是语文教学现象?语文教学现象表现为哪几个方面或层面?

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表现三个层面:环境性的、活动性的、关系性的。

语文教学论的主要内容?

为什么要教和学、教和学什么、怎样教和学、什么人来教

语文教学论的学科沿革和名称变易?

什么是语文教学规律,语文教学规律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内容:教学与社会发展,学生发展之间的本质关系,教学活动构成要素之间的本质的联系,教师、学生、语文内容、环境、方法、组织形式、语文教学目的与结果之间的本质联系,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语文学科的独立设科和语文名称的变易?

单独设科: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王寅学制”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名称变易P32

语文教材百年发展概况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教材及主要教学方法

主要内容: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

教材:“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

教学方法:

1、识字教学

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韵文化,便于朗读和记诵

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联系日常生活

激发儿童的兴趣

2、阅读教学

A、熟读,精思,博览

B、评点发

3、写作教学

A、注重基本功训练

B、多读多写多改

C、作文从模仿入手

D、先放后手

古代语文教材及教学方法对后世的影响

10、近代语文教育的特点、主要内容及主要方法

特点:语文教育宗旨的转变

文道关系的变化

语文教授法研究的兴起

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

11、现代语文教育主要内容及方法

内容:

1、国统区语文教育,以读写为主要内容“三民主义”

2、根据地语文教育,注重文学作品及普及文的教学

3、沦陷区的奴化教育

方法:重视语文训练,注重读写结合,倡导启发式教学

12、简析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

在赫尔巴特看来,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时,总有一条明显的思维主线,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教育性教学的条件是注意与统觉,在教学中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同时必须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掌握新的观念,教师运用叙述教学法、分析教学法和综合教学法,使学生通过专心达到“明了”与“联想”,通过审思达到“系统”和“方法”,这就是著名的“四段教学法”。

13、简析杜威主要教育思想及设计教学法

教学思想:“做中学”

14、当代语文教育的发展状况(了解几个主要阶段的内容)

15、简析凯洛夫“五段教学法”。“红领巾教学法”

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红领巾教学法:

1、推动了语文教学方法改革。

2、建立了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

A、题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等。B、讲解生字生词、学生质疑问题等。C、分析课文、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重难点分析D总结主题思想E研究协作特点。

“红领巾”教学法在语文教学改革,特别是文学作品教学方面取得的成果,及其了人们向苏联学习、实行语言文学分科教学的热情。但是也产生了形式主义的倾向。

16、魏书生“六步教学法”“四遍八步读书法”,李吉林“情境教学法”,钱梦龙“三主四式导读法”,于漪“情感教学法”,潘凤湘“语文教读法”,宁鸿彬“卡片辅助教学法”。

17、语文的涵义?语文学科的性质(基本特性、其他性质)、任务?

语文:以背景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

语文学科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任务:提高语文素养

18、什么是课程目标,语文课程目标,制定语文课程目标的出发点?

课程目标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学科内容的学习,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而达到的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从语文课程的角度出发,规定语文课程人才培养的隔日规格和质量要求。

19、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框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

20、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21、语文课程总目标、阶段目标?

22、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23、语文素养

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24、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25、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历史回顾。(主要是旧中国的)

26、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科书的结构体系特点?

27、综合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28、我国基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

29、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1、主动性与创造性相结合2、实践性和综合性相结合3、基本素养与情感态度相结合的原则

4、身心发展与学习规律性相结合的原则

30、什么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

33、语文教师工作的特性?

一、中学语文教师工作的科学性

1、正确对待共性关系(a、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b、知识、能力、智力的关系c、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d、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e、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

2、慎重处理个性关系(、问道关系b、听说读写的关系c思维能力与语文能力的关系d、课内与课外语文教学的关系)

3、中学语文教师工作的常规性(备课、上课、辅导、作业、考查、评析)

34、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

35、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36、语文学科的知识包括哪些知识?

37、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景、板书或演示设计、编写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评价

39、课堂教学结构及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特征?

课堂教学结构:阅读指导、质疑设问、释难解惑、总结提高、巩固深化、向外迁移 基本特征:整体性、序列性、节奏性、训练性、控制性

40、开头的设计的主要方法?

故事法、情境导入法、设疑提问法、借用影视法、利用图画、谜语法、用民俗风情、格言导入法、介绍式。比较法、解题式、从争论的焦点出发、悬念式

41、提问的主要类型?

记忆型提问、了解型提问、理解型提问、运用型提问、评析提问

42、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1、应有周密的计划

2、必须激发学生求知欲,具有思维价值

3、要面向全体学生

4、应当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5、“受阻时”要配以辅导型提问

6、不同德课型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提问

7、提问结束,要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总结

8、要鼓励学生提问

43、练习设计的主要类型?

1、记诵为主的练习

2、消化知识为主的练习

3、应用知识为主的练习

4、评价性练习(人物、结构、意义等)

44、什么是评课及怎样评课。

评课:就是指参与听课的人员,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等有关理论,对其所听的一节(或几节)课给予评议,对组成该节课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分析,从而做出价值判断,并通过反馈,进而改进教学的一种教学活动。

怎样评课:

(一)评“教师的教”

1、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全面,具体,适宜。教学目标的实施情况)

2、评教材的处理(对教材的理解、发挥程度、创造性的利用教材等)、评教学程度(看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且有独创性,层次分明,脉络4清晰,多样性,开放性和挑战性)

5、看课程结构安排(结构严谨,自然,效率高,时间安排合理)

6、教法运用

7、评教师基本功(看板书、看教态、看语言、看操作)

8、评学法指导(看学法指导的目的要求是否合理,学法指导内容是否熟悉并实施)

9、双边关系

10、教学理念(符合新课标)

11、教学效果

45、教案的基本组成部分?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课型、教具、课时、教学课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46、什么是说课及怎样说课。

说课是指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领导,同行或评委,主要用口头语言讲解具体的教学设想及其依据的一种教研活动,它是教师将教材理解。教法及学法设计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课前预演,也是督促教师业务文化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怎样说课:

1、说教材——阐述对教材的理解

2、说学生——分析教学对象

3、说方法、学法——介绍选择用的方法与手段

4、说教学程序——介绍教学过程设计

5、说板书

6、说对教学计划的预评估

47、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及主要形式。

基本要求:主要内容:文章结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写作方法、景物描写、知识讲解、训练要求

概括性、系统性、形象性、启发性、新颖性、条理性

主要形式:提要求、回目式、列表式、线索式、对比式、图画式、意境造型、曲线式 我把今天冉老师后补的复习材料说一下

1、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应变能力包括哪些?

2、我国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学记》)

3、语文教学论的体制之源()

4、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分别是什么?

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

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5、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问有哪些作用?

6、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和()作业系统

7、现代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个要素构成,其中是语文教材主体的是()

8、()是学科教学实践的基本依据是学科教育的基本问题,是建立学科教育理论的逻辑起点

9、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10、语文教学论属于教育学的范畴,它的学科特点是()、()、()。

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篇七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不少高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被公认为枯燥、乏味的课程,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门没有用处的课程。学生对它的喜欢程度也往往较低。这主要是由于这门课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 教学方法不当,理论教学严重脱离实际。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应用理论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并举是它的特点。这门学科的教学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因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其他理论不同,它是直接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一门应用理论科学。教师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才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才是有用的理论。

然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与文学类课程相比,其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本来就差之甚远,也就不太容易吸引学生。再加上有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变革,一味地满堂灌,一味地用讲授法单纯地讲授抽象、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很少联系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实际,很少运用案例教学、观摩教学、学生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这就极易导致这门课的理论教学严重脱离实际,使学生对它产生空洞、抽象、无味、无用的认识,因而没有多少兴趣听讲,更不可能有主动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这就导致了学生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各种新理念、新理论、新变化缺乏深刻、充分的认识甚至是最基本的了解。那么,还何谈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呢?还何谈培养学生必备的语文新课程教学能力呢?又何谈这门课程的价值呢?

2. 忽视实践教学,学生缺乏充分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

人们习惯的一种错误观念是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单纯定位为一门理论课程。而且,在高校教学中,所谓的“理论性”往往被过于强调且达到了一个极端的境地。因而,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才会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而轻技能训练、重教师讲授而轻学生实践的现象。因而,不可避免的,整个实践教学往往处于被严重忽视的境地。

因为对实践教学的忽视,大多数高校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一直存在着“理论讲授多,实践训练少”的问题。这门课的理论授课时间一般占3/4以上,实践训练时间不到1/4。在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学生每周的课内教学技能训练时间常常只有甚至不足1课时。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大部分项目不能正常开展,仓促进行的一些训练如设计教案、模拟试讲等也只是走走形式,收效甚微。缺乏充分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学生如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呢?学生最基本的语文教学能力又从何而来呢?也就难怪不少学生在教育实习时甚至毕业后仍连最基本的口语表达、导入设计、提问设计、板书设计等能力都严重缺乏。

3. 实践教学科学性不强,教学技能训练不够系统、细致、扎实。

近年来,有部分高校开始重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教学,专门安排每周1—2课时来进行语文教学技能训练。但是,因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至今只有理论教材,没有规范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教材,所以,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方法、项目、组织形式、程序、重点、评价等完全靠任课老师来设计、操作。这就很难保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实践教学的科学性。一些教师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语文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来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细致、扎实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比如,不让学生站上讲台进行朗读、自由演讲、讲导入语、设计板书、提问等基础训练就直接开展说课训练、试讲课文训练;不让学生观看语文新课程教学录像、讨论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就让学生设计教案;训练中缺乏教师必要的指导点评及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应付训练而教师不作严格要求,等等。显然,即使实践教学有较充裕的时间,如果组织、实施不够科学、扎实、严密,也会导致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使学生的语文教学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二、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理论教学,使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

针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积极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理论教学,在理论教学中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做可以一举两得:首先,能够使抽象的理论显得更加具体、生动、易懂、有用,使学生乐于学习,促进学生学好理论;其次,因为课程与教学理论对中小学教学实践的重要指引作用,搞好理论教学又能够为学生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奠定必要的基础,所以,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理论教学,也恰恰是搞好其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前提。我们在理论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改革策略。

1. 让学生先感受、体会中小学新课程教学实际,再学习课程与教学理论。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没有经历小学、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他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还停留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些模糊记忆中。在他们对语文新课程的教学实际没有任何具体感受和基本了解的情况下,就直接让他们去学习语文新课程方方面面抽象的新理念、新理论,理论就会显得枯燥、空洞而难以消化,从而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所以,先让学生对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实际有一定的具体感受、体会,再开始学习理论,是最好的做法。而各高校传统的做法都是在学期中段或末段理论学习过半时才安排学生观看教学录像或到中小学课堂现场观摩语文教学。这就需要我们改革理论课的教学计划,在第1至3周先安排学生观摩语文新课程教学录像或者到附近的小学、中学现场观摩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第4周才开始启动理论教学。当然,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一定要认真、投入地观看,写出比较详尽的课堂实录并保存好,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要求学生以后随时把这些课堂实录带到理论课的课堂上。带着观看课堂教学实况的感受和经验开始后面的理论学习,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动力。而且,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举出那些观摩教学中的实例来阐述抽象的理论,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讨论一些实例,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体会。这样,理论将不再空洞、抽象,不再枯燥无味。

当然,根据理论教学的实际需要,在学期中段或末段,教师还可以再安排一定的观摩教学录像或观摩现场教学的活动,并把观摩和理论讲授、探讨紧密结合在一起。

2. 突出理论重点,强调其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教学要突出两大重点。一是语文新课程中最重要的一些新理论、新变化,例如,反映语文新课程总体指导思想的四点课程基本理念,全新的语文课程性质观,全新的语文课程目标观,语文教学对话理念,个性化写作理念,综合性学习理论,语文新教材的巨大变化,等等。二是操作性较强的语文教学设计方面的理论知识。因为前者对于学生从事语文新课程教学具有决定性的指导意义,不掌握这些新理论,了解这些新变化,无论学生具备多么优秀的教学基本功,他们都无法成长为合格的新课程语文教师;而后者具备突出的实用价值,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以及一些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如教学导入设计、提问设计、板书设计等)能力至关重要,而较强的语文教学设计能力正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教学能力之一。所以,教师要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这两大重点方面来精讲细讲,对其它内容则可以少讲或略讲。

3. 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一词,英文中称“case”,也叫个案、事例、事件,是指与教学有关的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所进行的客观描述,它不能用“摇椅上杜撰的事实”来代替,也不能用“从抽象的、概括化理论中演义出的事实”来代替,它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者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它为相互脱节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1]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理论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利用案例教学,能给学生提供真实、具体、生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并能帮助他们用理性思维去解决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或者认识课堂教学的一些规律。通过分析案例,学生能够学会提取案例中的理论成分来对照自己学到的相关的教学理论,有助于深化他们的理论修养,而且能让他们学会在设计教学过程的同时思考其合理性,从经验上升到理论,培养他们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广义的案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用文字记述的反映教学中一些具体情况包括经验、疑惑、感悟、反思等的教学案例,如方智范、赵志伟主编的《新课程语文教学案例评析》中的许多案例,文字记述的详细的教学实录,教学录像,现场教学,教案,教师所了解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例,等等。这几种案例都可以具体运用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案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常见策略有:(1)呈现案例,解剖麻雀,内化理论(主要用于系统理论讲授中);(2)呈现案例,展开讨论,把握理论 (主要用于个别理论探讨中) ;(3)案例观察,做听课记录,写评课报告(主要用于观摩教学中);(4)案例开路,启发引导,学生学习设计(主要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学中);(5)案例呈现,系统学习(主要用于学生试讲前)。

我们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仅非常适合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而且能够为这门课的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是真正把这门课的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最好的纽带。

4.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

为改革学生总是由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学习,教师可从这门课的理论中精选出一些重点专题,如“语文素养”观、语文课程三维度目标、语文课程性质观、对话教学理念等,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主学习,按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地去研究、探讨,最后在理论课的课堂上分小组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且展开小组间的交流、讨论。教师只做一个引导者、旁听者、评点者。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是相互合作的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探究者,也是实践者。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把握那些重点理论,又有利于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教学理论研究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乐于合作等多种优良品质。这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为了使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一定要精心组织、引导。而且,理论教学中要保证至少开展两次这样的活动,所占的理论课课时应在6课时左右。

三、转变观念,大力改革,强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为了解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还必须转变观念,大力改革,强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的主要措施如下。

1. 重视实践教学,安排充足的教学技能训练课时。

要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观念,充分重视实践教学,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安排充足的课时。只有课时充足,学生才有时间进行多个项目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多次登上讲台,反复进行训练,教学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才有保证。要专门安排每周至少两课时一共不少于36课时的实践教学课时。同时在理论课的54个课时中,还要抽出约18个课时安排教学观摩、案例分析、合作探究学习汇报和讨论等活动,使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实践。

2. 加强实践教学的教材建设。

要改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现在只有单本理论性教材的现状,各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写一套实践教学教材,可将其定名为“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教程”。当然也可以组织多所高校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家联合编写。两套教材在内容上互补,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如理论性教材阐述的课程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目标、语文教学设计、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知识,训练操作教程就可以有相对应的具体案例分析或技能操作训练内容。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就会较易理解,在进行技能训练时也会因有案可依而就较易上手,既能保证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能够促进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顺利实施。

3. 制定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科学安排教学技能训练项目和程序。

在实践教学没有教材无所凭依的情况下,教师自己要制定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明确其地位、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特别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系统、科学地安排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项目和程序。训练项目要全面、充分,包含各种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单项教学技能训练及综合性的模拟试讲训练;训练程序安排要合理,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从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例如,我们近几年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项目和程序是这样安排的:(1)学生课外练习普通话、粉笔字等教学基本功;(2)课文朗读技能训练;(3)自由演讲训练;(4)教学观摩及评课;(5)语文课导入技能训练;(6)语文课板书技能训练;(7)语文课提问技能训练;(8)语文课讲解技能训练;(9)学生课外进行教学设计训练(编写教案);(10)说课技能训练;(11)模拟试讲课文训练(即教学实践技能综合训练,最好采用微格训练的形式)。其中的第二、三、五、六、七、八、十、十一项都是学生必须单独登上讲台训练的。这样,学生在最后模拟试讲时已经经历过多次包含读、写、说、讲的公开训练,语文教学综合技能的形成和提高就会水到渠成了。

4. 扎实、严谨地组织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将技能训练的各个环节落到实处。

教师不仅要系统、科学地安排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项目和程序,而且要扎实、严谨地组织每一次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把技能训练的各个环节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保证训练收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要做好学生训练前的指导工作。每一项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教师都要提前布置,给学生充分的课前准备、练习时间。并且,在布置训练项目及任务的同时,教师要认真地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训练指导,让学生练习时有路可循,有法可依。例如,语文课导入技能训练前,教师就要把导入设计的内涵、作用、要求与方法等要点进行指导,最好结合一定数量的优秀导入案例使学生加深体会与理解。这样,学生才可能设计出有吸引力、有创造力的导入语,导入训练才可能有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

其次,要做好学生训练的课堂组织工作。在训练课上,要求每一位训练的学生要真正进入角色,认真投入地训练。教师自己也要做一个全神贯注的观众,认真观看每个学生的训练。而且,教师还要组织好整个课堂,让所有学生认真观摩台上学生的训练,不能出现一人登台认真训练而其他学生在台下漫不经心、各行其是的现象。教师要严格要求和认真组织,使教学技能训练课堂成为一个气氛庄重、热烈、活跃的学生充分锻炼自我、表演自我的舞台。

再次,做好学生训练后的点拨与评价工作。每名学生训练之后,教师都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总结训练的得失。教师一定要首先肯定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鼓励、称赞学生训练中的优点,然后中肯地指出学生训练中的不足。教师不能以过高的要求对待还未正式踏入讲坛的学生,只有充分地肯定,才能让每个学生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充满信心,主动积极地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才会由此形成良性循环。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自己的训练体会,并组织其他学生参与评价。每个学生训练完之后,自己的体会是最深刻的,如果能让他们及时对自己的训练进行评价,效果是真实、贴切的。而同学的评价往往更能从旁观者的角度准确地指出一些亮点、优点或缺点、问题,使训练者容易接受。教师如果营造出这种积极的氛围,用学生训练的范例去引导所有学生,就会对所有学生产生更好的教育实效。

最后,通过一些特殊的课外活动来促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教学。如举办学生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专项教学技能比赛、讲课大赛等。这些活动能够在学生中形成热烈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氛围,强化学生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开展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实践教学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面对基础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热切呼唤,面对高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存在的弊端,只有对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大力改革,才能够开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的新局面,才能够完成为中小学语文新课程培养合格语文教师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8.《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篇八

关键词:语文教学;专业课程;整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5-0385-50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5.011

中职语文教学属于职业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中职教育的专业学习有着重要帮助。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和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中职教育语文教学也面临着重大变革,将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有效整合是中职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

一、传统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中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技术代表一切”的观点在中职教育中甚嚣尘上,使得中职语文教学处于不利境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教学受到冷落

中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技术型人才,专业课学习是教学的重点,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职员工对中职语文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大都认为中职语文对专业发展没有很大的帮助,这导致了中职语文教学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备受广大师生的冷落。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中职学生上学的主要目的是掌握一技之长,以便将来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学好技术是他们升学的主要目标,而语文教学内容对学生技术的提高没有直接的帮助,再加上中职学生经过长期的文化课学习,对语文学习也产生了严重的厌倦心理,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语文教学效率低下。

(三)教师教学效率低下

由于中职语文教学没有任何的升学压力和具体的教学任务,这造成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会积极主动地研究教材,认真备课,教学缺乏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甚至很多教师大讲特讲与语文教学毫无关系的内容,教学的随意性较大,使得教师的教学深度不够、内容不全、效率不高。

二、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中职语文作为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一)课程整合有助于提高语文学习的实效性

中职教育的主要教育目标是培养技术过硬、能力出众的人才,虽然他们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但是语文学习绝对不可忽视,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文知识,就不可能写出真实可信、文情并茂的简历,更不可能在以后激烈的应聘竞争中将自己“推销”出去。因此,在中职教育过程中,将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整合能够提高语文学习的实效性。

(二)课程整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能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中职生大都是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他们的文化水平整体不高,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按照初中语文教学的形式进行,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厌倦,影响课堂效率。通过将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整合,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对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能够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整合策略

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的有机整合,能够让语文知识有效地渗入专业课程中,实现了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的互补,使学生在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有效增长专业知识。

(一)突出专业特点

中职语文教学是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能够很好地为专业课教学提供服务功能,成为提高专业知识的重要工具。由于中职教育教学中设有诸多不同的专业,不同专业对于语文能力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应该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努力开发教学资源,以此来适应不同专业课程的具体要求。例如,在语文的听说教学,由于中职教育具有特殊性,其目标是培养社会各行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他们大多要在企业基层从事技术应用工作,这就不可避免要涉及“介绍”“解说”或“交流”等方面的知识,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并结合不同专业的特征,在语文听说教学中有效地补充和侧重相关内容的教学。

(二)巧借专业兴趣

中职学生大多是经过中考分流的学生,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是厌学。这部分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语文学习已经对其产生了厌倦心理,这在语文教学中表现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但是,这部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强,对于专业课程具有较大的学习热情,教师就要根据这一实际状况,把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专业知识,让学生实现兴趣转移。

(三)衔接专业教学

中职语文教学不仅要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而且要把语文教材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与专业教师相互沟通,把语文教学内容延伸到相关的专业知识中,让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语文知识对专业学习的重要作用。由于中职语文教学内容具有多元化,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一些优美的文学作品,教师在讲授文学作品时,可以与不同专业的教师有效沟通,把语文知识融入专业教学,把语文知识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资源。

(四)积极进行实践

中职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一技之长,而学生要想不断提高自身应用技能,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语文能力,从而实现了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的有效整合。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的整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中职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新形势下,中职语文教师要在坚持改革创新的基础上,突出专业特点、巧借专业兴趣、衔接专业教学和积极进行实践,从而不断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秀丽.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整合的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4).

[2] 刘彩凤.中职语文教学应与专业相结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5).

Abstract:The purpos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a large number of high-quality technical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Chinese teaching, which acts as an important teaching cont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need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build a close integration with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and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of learning,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Thereby, Chinese teaching can further realize the function of serving for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this paper, the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Chinese teaching and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is explored actively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Key words:Chinese teach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integration strategy

9.《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篇九

一、名词解说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2.语文课程 3.语文课程目标 4.语文教学目标 5.语文课程标准 6.语文课程理念 7.自主学习8.合作学习9.综合性学习10.语文素养 11.语文教学设计 12.情景作文 13.语文教材 14.说课 15.校本课程 16.阅读教学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具体研究对象。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是什么。3.语文课程有哪些基本特点.4.简述语文课程目标的总体设计思路。5.简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6简述语文教育三个价值追求的具体内容。7.语文教学设计应该遵守哪些原则。

8.什么是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二者的关系怎样。9.语文教学板书设计有哪些具体要求。10.简要回答编写教案的具体要求。11.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12.请问“红领巾教学法”有何优缺点。13.语文教学方法优化选择的原则是什么? 14.写作教学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5.简述写作教学三个指导环节的具体指导内容。16.为学生作文“打评语’有何要求。17.简述口语交际教学的地位。

18.口语交际教学有哪些基本途径和方法。19.语文综合性学的特点是什么。20.简述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的基本程序。21.语文说课有哪些功能。22.语文说课要力避哪些常见毛病。23.简述语文说课与上课的不同。

24.阅读教学的策略之一,需要我们转变哪些方面的观念? 25.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26.结合实际论述作文命题的原则

三、论述题

1.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

2.请谈谈你对“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的理解。3.你认为语文教学应从哪些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4.试论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含义。5.怎样理解语文课程是“形象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6.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魏 书生说:“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王尚文说:“语文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请你谈谈你对语文教学主要任务的理解。

7.有人说“作文教学观察能力最重要”,有人说“作文教学阅读积累最重要”,有人说“作文教学教师指导最重要”,还有人说“作文教学勤奋创作最重要”。请谈谈你的观点。

8.某语文教师到外地取经,回校后他按照某特级语文教师上课的方法教同一篇课文,但教学效果远不如那个特级教师的效果好。这是为什么?请从理论上加入简要分析。

9.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10.天津某校一次单元考试之后,学生陈欣然只考了58分,泪流满面地向老师请求“借”2分,因为考不及格回家要挨打,保证以后多考分并还回这2分。假如你是这个学生的语文老师,你将怎么办? 为什么? 11.在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有许多老师认为新课程特别强调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就是意味着“知识与能力”不重要了。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12.试述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3.分析学生缺乏写作欲望的原因,联系作文教学实际论述如何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10.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钢要 篇十

7.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同“个体学习”相对而言的,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分工”和“同学”。

二、简答题

1.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⑷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写作教学的任务:

⑴育人训练;⑵积累训练;(3)思维训练;(4)语言训练;(5)技能训练;(6)文体训练;(7)写作速度训练

3.“红领巾”教学法对语文教学改革的作用: ⑴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2)建立了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4.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教学建议。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4)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高中教育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6.《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的评价建议。

(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2)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3)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4)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7..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适应社会需要;

三、教学案例分析

主要分析所给案例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能够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中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他方面,如教学环节是否完整等。

四、阅读教学设计与分析

主要包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认真复习教材相关内容,能从理论上结合文本分析。

五、作文教学设计

根据要求,设计作文教学

1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篇十一

在学生群调查,不乏表示品德学科或不重要、或枯燥而厌学,分析成因:教师观念未得到改变,仍注重应试教育,关注学科考核,造成错误的导向;编制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影响,品德课大都由语文老师兼任,无疑让语文教师觉得备课量大、任务重,未能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品德学科的动力。因此,在减轻品德课教师的负担并提高课堂的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小学品德和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实现品德课的优化,将是我们思考。正如崔峦老师所说“理想的教学应打破时空的界限,使课内自主学习与课外自主实践得以沟通,变禁锢、封闭的课堂为课堂、校内、社会彼此相连的一泓活水。”

二、整合依据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并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并重点提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三维目标的提出和课程标准为品德课与语文课的整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蕴涵的人文性、思想性,与品德学科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和融通性。品德课程丰富多彩的活动联系着学生的生活,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丰富资源。语文课中精彩的片段描写,生动的词汇与系列的主题典故,也是品德课程学习的优质资源。两学科的营养能同时注入学生、教师与课堂,提高学生在品德学科中理解和思考能力的广度、深度。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两学科的可兼容性及同构的知识等宝贵资源,努力促进两门课程的有效整合,以提高教师的效率和课堂的质量。

三、整合形式的探究

长期以来品德课大都由语文教师兼任,这为两课程资源整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要把握品德课教学目标的指向,理清品德教材与语文教材间丰富的关联内容,借用两学科丰富资源和课程理念,充分运用两学科间的迁移进行整合,拓展教学途径,丰富教学内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相辅相成的目标。以下将从多角度探寻小学品德和语文两学科间课程资源的整合问题,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认知经验,重构自己的认知,学习联系地、发展地认识事物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式,增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兴趣和信心。

1. 主题一致,用多种形式进行内容整合,达到意义同构、渗透德育的目标

品德课程要改变单一“道德说教”与资源匮乏的现状,品德学科的教师课可从语文教材中提取有效的教学资源,让语文教材资源与品德与社会教程融合,这样不仅显得既熟悉又亲切,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情感,促进教学情感目标的达成,以实现德育。同时,语文中感性的故事、散文、诗歌与品德课本中真实客观的社会事实及图片符号相结合,不一样的表现形式,相辅相成,丰富品德课堂。

一是在同一学期中课程资源整合的运用。

一年级下学期,两学科的活动都体现课标理念:以儿童的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在“春天来了”这个主题下,语文学科在第一单元《多彩的春天》运用美丽的故事与精美的词汇令学生对春季的期盼,并开展“寻找春天”综合实践探究活动,同感春天的希望与乐趣。品德学科在第二单元《春天来了》之《春天的盛会》、《和春天一起玩》等整组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以学生亲近自然为切入点,通过找春天,发现春天的变化,介绍春天的自然现象、人们的活动,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感受春天到来,使学生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春天的没美、自然的美,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有好奇心,爱问“为什么”的习惯。

在这里,我们可以运用语文学科为品德学科提供的基础,让学生介绍他们之前搜集的资料、创作的作品,让学生自己介绍春天后,在进行课文的学习;或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介绍了解的知识点,加强课堂的交互,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以致用,强化情感,提高品德课堂的质量。

二是在不同学期中课程资源整合的运用。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可爱的祖国”,其中《我们生息的国土》一课运用探究、收集资料、地图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对我们伟大祖国形成比较全方位的了解,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探究中,让学生由衷产生爱国之情。而语文学科在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桂林山水》、《七月的天山》等课文,作者用富含情感而优美的文字,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辽阔、多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热爱之情。我们可以用多组桂林山水和天山图片和文字的组合进行导入,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图片,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让学生再次感受祖国的壮阔河山。接着进行学生成果的发布会,在发布过程中,将成果实时展示,让学生可以多角度感受祖国的美。

在品德和语文主题相同的情况下,资源搭配使用,能起到前后铺垫,互相充实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知识架构的建立。其中认知逻辑、生活逻辑的运用,将促进学生迁移、整合等思维能力的发展。在丰富生活经验、广阔的教学空间、多样的实践活动的交叉整合中,成就整合效果──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德育的熏陶。

2. 认知迁移,加深理解

语文静态的文本内容与品德动态的活动体验的互补中,学生将建构起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和思考方式,品德和语文资源的整合,有助于学生形成更科学的世界观。

如: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活中的你、我、他”之《邻里之间》友好交往需要我们每个人包容不同的人。课中体验活动,通过“我的自画像”“画圆圈”“我们一起作画”,使学生意识到集体中的每个人是不同的;意识到因为每个人不同所以有不同的作品,没有好坏优劣之分,仅是表达形式和创意不同;意识到因每个人的不同,我们共同创造出五彩斑斓的世界。品德与社会课通过逻辑递进的体验活动让学生感悟:在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的过程中,每个人各有风采,同一事物,存在不同的看法。

以上感悟和认识可作为学生解读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画杨桃》的先行组织者。将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因为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故事,借助语言文字形式,启示学生: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因为事物本身具有多样层面;面对一个事物,我们应相信自己,有自我的表达;也允许每个人有各自判断的理由和经验,要学会理解和认同自己及他人;认识到人、事、物的一种思考方式和行为。

“故事可以使课程学习更丰富、更有意义。故事本身并不能教会学生阅读的技巧,而是一种让世界变得更有意义的工具”。故事作为工具,所发挥的作用就是影响人们的思考及行为模式。《画杨桃》的故事,形象地促进了学生道德理解力的提升。这便是语文对品德与社会学科发挥的促进功能之一。

3. 感性与理性、情感与实践行为的融合,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

虽说语文课和品德课对学生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但对人的培养却是异曲同工。语文是让学生用语言文字符号表达自己,而品德课则培养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两学科的合力,促进了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确立和强化,将对爱的理解和表达(语文)与落实到日常行为的实践(品德)之间的融合,增强了知行合一的力度。

如: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温暖的家”从活动“护生鸡蛋”入手,反思和感悟家人养育自己的辛苦,展开“故事与思考”《彼尔的账单》,其内容与语文学科《妈妈的账单》近似,但它不具情节,是理性的叙述,数据化地体现强烈的反差和比较。

我们的世界是有机融合的整体,当出现相同的文本、主题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出现时,我们可以在课程资源、认知迁移等方面彼此衔接。以上语文、品德教材的文本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巧妙地把两学科间的有效链接与整合,不仅减轻教师的负担,还可以充实学科的内涵,拓展教学的外延,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上一篇:干部组织鉴定表下一篇:**中心学校开展“阳光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