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湖北燕子垭的导游词

2024-10-24

介绍湖北燕子垭的导游词(精选6篇)

1.介绍湖北燕子垭的导游词 篇一

天燕原始生态旅游区的天门垭,经过刘享寨,就来到了燕子垭。 海拔2200米,与天门垭南北相望,下临紫竹河谷。垭口西侧的半壁上有会仙桥、观景台、燕舞亭等建筑,会仙桥相传为炎帝神农氏与太上老君会面的地方,据说神农氏就是在这里劝太上老君将炼丹炉改为冶金炉,桥头还有一些姿态婀娜的松柏,桥下还有一片原始森林,景色十分优美。沿小径登临燕舞亭,凭石栏可饱览云海佛光的壮丽景观。

神农架的天燕原始生态旅游区的第一站天门垭。天门垭海拔2328米,距红坪12公里,西南濒东沟、号房,东北与燕子垭对峙,垭两侧危崖叠石,青松、红桦、紫杉、山花杂生其间。209国道从垭口穿越南北,是湖北省境内国道公路的最高点。

每当晴天清晨,云雾弥漫或阳光斜射时,云雾穿过山口,山口若隐若现;阴天,云雾终日不散,汽车白天通过时还要亮灯鸣号。由于时常云遮雾绕,登临此垭如上云天,得名“天门垭”。

由于刘享寨横亘在燕子垭与天门垭之间,海拔2574米,寨上长满原始冷杉林,像一堵耸天的屏风,挡住了东边的流云,燕天段公路的西边,由燕子垭、天门垭、黄龙堰和太平垭四峰相对构成紫竹河谷盆地,每当雨停日出,云雾便汇聚在谷底上空,在冷风的席卷下,形成波澜壮阔的云海。当红日悬挂半空时,光芒照在云雾上,几经折射,紫竹河便形成一个世界,佛光便夺云而来。

2.介绍湖北燕子垭的导游词 篇二

修德讲学省己诲人

语文教师肩负着传导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和西方现代思想文化的重任, 教书育人, 是应该做到孔子如所说的“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要在现实的社会和时代中, 有一种淡去过于功利化、物质化, 退去浮躁心、膨胀心的大境界。

语文教育, 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 固然为了高考, 但高考不等于一切的一切。语文教育, 还有其独特的人文功能, 即锻造学生精神底子、传承人类文明香火的形而上价值。一个原本阅读趣味低俗或从来只看教参和练习册的语文教师, 是无法胜任传播人类文明火种之使命的。倘使我们语文教师能多读一本好书, 能给学生多推介一本好书或者哪怕每天只为他们真诚地、沉醉地念上一段美好的文字, 我们都是在为抗拒“浅阅读”、为弘扬“深阅读”, 进而为人类文明香火的燎原做着一项功德。由此, 我们也就可以无愧于或者少愧于我们的职业。

因而, 随州二中语文组在今天的现实教育环境中, 能默默耕耘, 潜沉涵泳。我们求真务实又坚守理想, 我们强调明德注重修德崇尚立德, 在新的时代环境里我们希望以文学的姿态生活, 以语文的的方式坚守。

集体备课团队意识

随州二中语文组倡导每一名教师学做五种人:一是热爱生活, 做一个有生活激情的人;二是业务精良, 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三是淡泊名利, 做一个有合作精神的人;四是勤于读书, 做一个学问渊博的人;五是尊重同行, 做一个谦虚好学的人。在此基础上, 我们要求彼此人格上互相尊重, 学术上互相包容, 生活上互相关爱。不刻意用自己的长处来比他人的短处, 而是互相补充、互为激励, 形成优势互补, 使组内具有较多民主、合作的气氛。这种特色不是社会上庸俗的人际关系的翻版, 而是在育人的价值需要和迎接现代挑战的背景下的一种共同的理想追求, 它既融入了传统读书人的儒雅气质, 又接受了现代思想的洗礼。

正因为这种人际关系的和谐, 才形成了一个团结奋发、积极追求的团队, 形成了我组“各抒己见, 自圆其说;观点交锋, 讨论争鸣;不作结论, 各取所需”的教研风气。小组每周召开一次集体备课会, 以集体备课、说课、评课、专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培养教师分析教材、设计教学、调控课堂的能力,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每学期初我们都把教学任务划分成若干单元, 分解到人, 然后分头去查找资料。要求学到某个单元某位老师就要做到:备课时主讲, 提供精心设计的教案, 提供一个课件, 提供多媒体及其他相关资源, 准备单元测试题。我们坚持作文统一写, 统一批, 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各班学生的作文资源也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我们尽量营造理论钻研的氛围, 让每一个老师都能以理论去指导实践, 进而把实践升华为理论, 由此增添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儒雅风采, 去更好的促进教学。

锤炼课堂个性飞扬

在紧张的教学中, 课堂是我们保证教学质量的阵地。抓常规教学是我们二中语文组的中心环节。如何上好每一节课, 如何让学生热爱语文课, 是我们一直不懈探索的问题。我们形成的共识是, 语文课应该教出语文的特点, 语文的滋味和语文的美感, 在探索的过程中老师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有的酷爱创作, 有的精于思辨, 有的善于表达, 有的长于抒情, 正是这一个充满激情、个性互补而又志趣相投的群体不断产生新的智慧, 使教研组充满朝气, 充满青春活力, 充满探索精神。例如有的老师在探索“点拨———探究”语文教学模式。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 以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为宗旨, 以运用主体的、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技能的全面发展。有的老师一直致力于“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能力提升”新模式的构建。有的老师则积极探讨高考作文训练与写作的规律性、规范性、时效性、操作性, 已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与方法, 并在实际教学中初见成效。有的老师则倡导学习大语文观, 将语文教学和社会观察、人生思考、生活体验紧密结合, 指导学生拓展视野、广泛阅读、涵养语文的浩然之气。还有的老师随着教学观的转变, 开始探索教学的改革, 逐渐形成了“情景创设———探究———提升”的教学思路。总之, 资源共享, 智慧碰撞, 尊重个性, 包容和谐是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的坚持的总原则。

课外语文丰富多彩

语文学习有两块阵地———课内和课外。这两块阵地, 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犹如鸟之双翼, 车之双轮, 不可缺失。重视课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但不可忽视课外这一阵地。

课外, 我们倡导读书活动。我们选择了一种开放的阅读方式, 由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 自由安排阅读内容, 自由决定精读、泛读或浏览, 自由决定是独自读还是和别人讨论读。让阅读以一种最直接的、最朴素的状态进行。然后定期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各班要有班刊班报。《读者》《青年文摘》《时文选粹》《读写天地》《语文报》等作为班刊班报深受青睐。此外, 读书讲座经常举行。讲座分专题进行, 有时是思想系列, 如孔子、庄子的介绍;有时是文学系列, 如古代诗词欣赏、中外电影欣赏;有时是语言系列, 如演讲技巧、辩论技巧指导……师生自由参加, 充分互动。使学生在第二课堂得到飞速成长, 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为学生留下一份珍贵的回忆。通过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锻炼学生。

我们十分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早在1993年, 我们就成立了浅草文学社, 给学生开辟了一片文学园地。日常教学中, 随州二中语文组有三大赛事:辩论赛、诗文朗诵大赛、作文比赛, “给学生一个平台, 让他们展翅高飞。”寒暑假期, 除了学校规定的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语文组还增加了对我们当地民风民俗的调查研究, 通过民间故事、民间笑话、对联标语口号和风俗礼仪民间禁忌等让学生进行搜集整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与时俱进厚积薄发

二中语文组是一个人文氛围浓厚、弥漫诗书之香的学科组, 大家在一起, 以谈论诗文翰墨为乐, 以纵古论今为荣, 这种人文氛围, 这种对文学的热爱和痴迷, 激励着每一个学生, 引领着学生们健康成长。这个科组, 凭借着团结拼搏、无私奉献、勇于探索、与时俱进的精神, 以真诚的情感赢得了学生, 学生因为热爱他们的老师而爱上了语文的学习。

当前, 语文新课改已经在我省启动, 新课改的相关知识培训也进行了多次。我们教科组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教科改先进做法的机会, 多次派教师到周边兄弟学校学习观摩。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教研成果丰硕。教学论文喜获丰收, 近三年, 我组教师发表到各级刊物上的论文多达60多篇。随州市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格》研究已结题。湖北省教研室组织实施的研究课题《作文教学与评价研究》, 多篇论文获奖。2007年全国中语会科研课题《古诗词教学与文学教育》也已即将结题。当然, 我们更不会动摇对常规教学的重视, 外界的喧嚣热闹不会改变我们立足语文最基本的教学规律的做法。通过锤炼课堂, 每次省市举行的而优质课我组教师皆有斩获;各级各类学生作文大赛, 我组每年都有多位教师获得特等一二等奖;高考成绩骄人, 多年来我校高考语文成绩一直位居前列, 多次名列第一, 2011年高考我们更是创纪录的取得了文科人均118分理科人均114.6分的好成绩。

3.介绍湖北明显陵的导游词 篇三

显陵,是明朝恭睿献皇帝朱佑元与皇后蒋氏的合葬墓,始建于 1519 年,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了。早在 1988 年就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底,显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被录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世界遗产目前全世界共有 500 多处,中国仅 30 处,属文化遗产的仅 21 处,湖北仅 2 处,即武当山和显陵,全国 32 个省市大部分一处都没有。

我刚才讲显陵是明朝恭睿献皇帝朱佑元陵墓,稍懂一点中国历史的人一定是想骂我了,明朝那里有过叫朱佑元的皇帝了?那我要说了,你知道的没错,我讲得也没错,不仅明朝没有,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因为中国历史上在编的皇帝的确没有这个人,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个在死后被追认皇帝的人,这也是显陵的奇特之处。尽管朱佑元生前没有当过皇帝,而在他死后被他儿子,后来当了皇帝的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璁不仅追认为皇帝,而且还为他建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陵。为了让显陵的规模超过中国历代皇陵,嘉靖皇帝在位 40 余年,动用了国库 40 余年的库银,几万名劳力建设了 40 多年,才建成今天的规模。它也是世界上建设周期最长的皇陵,也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皇陵之一。

显陵,是中国最早被联合国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皇陵,而大家熟悉的明孝陵、十三陵都是在显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四年后作为明清皇陵的扩充项目列入的,这主要是因为显陵有着明显的优势。首先,它完整地保留和体现了封建礼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影响到清代帝陵形制,他是明代帝陵最杰出的代表,它本身具有其它帝陵不同的独特之处:其中一陵两冢,为历代帝陵绝无仅有!中国没有,全世界也没有第二座!金瓶型外罗城、九曲回环的御河、龙形神道、圆形内外明塘也是其它帝陵绝对没有的。其次,显陵的建筑是利用中国风水理论“陵墓多与山水相称”的原则,将山水作为陵墓的有机组成部分,统一布局。

4.介绍湖北风景区导游词 篇四

赤壁名胜风景区位于湖北省东南部的赤壁市西北。“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照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唐朝伟大诗人李白诗中咏叹的“赤壁”就是大家今天要游览的三国古战场。

毛泽东在《论诗久战》中说:三国时期的赤壁大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的著名战例。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孙刘联手,在赤壁大破曹操,赤壁如今是我国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战场遗址,它以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中外游人慕名前来。赤壁之战为什么能以少击众,以劣胜优?让我们漫游赤壁,凭吊古人,探寻其中奥秘。赤壁之战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主要是“善联巧借”。如今市场竞争如火如荼,世上追逐人生目标者强手如林,如果您能从赤壁旅游中领略先人的智慧而古为今用,也就不虚此行了。

往事越千年,青山壁立,日月依旧,如今赤壁可供游人凭吊怀古的景点有:赤壁山、南屏山、金鸾山、赤壁大战陈列馆等多处历史人文景观。

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战前,卓越的军事家曹操,曾以一万余人击败袁绍十多万大军于河南的官渡,同时粉碎了刘备割据徐州的尝试,消除了汝南黄巾农民起义在后方的威胁,逐步统一了我国北方,形成了独占中原的局面。但是,在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中,却以20多万大军,败给了只有几万人的孙权、刘备联军。其原因何在?下面就让我们在游览古战场中回顾历史,寻找答案吧。

我们现在所在地方就是赤壁矶头。赤壁矶头位于长江南岸,我们环顾四周,在长江以南的滨江平原之内只有这座赤壁山,它如一柄利剑斜插江心,大有欲断长江水之势。抬眼对岸,那就是当年曹操屯兵的乌林古寨,在那里,现已发现深达1米厚的人马骨,以及标有当年年号的铜马蹬。乌林在以前是个窄长的走道,分上、中、下三部分,上乌林是曹操步兵,下乌林是骑兵,中乌林是曹操指挥部也是连环水城所在之处。极目西南,一泓清水,传说是当年黄盖操练水军的地方,赤壁大战后,孙权论功行赏,以此湖赐名黄盖,据《蒲圻县志》记载:此湖原名太平湖,地形险要,背靠蒲圻,左连洞庭八百里,对面长江是个隐蔽的港湖。

翘首东望,流经于古城蒲圻的陆水河边,陆溪古镇依稀可见,那就是当年陆逊驻兵的地方……所有这些,在长江中游南岸,以赤壁山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可攻、可守、可进可退的天然屏障,其中的特点是以“水”为主,而孙刘联军又以水战优于曹操。凭借长江天堑,加上战略上联合抗曹,战术上智用火攻,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我们再看翼江亭。翼江亭原为周瑜的前沿观察哨和指挥所,因赤壁山如鲲鹏的翅膀斜插江心而得名,由国民党某师师长蔡汉卿所建。亭柱上的这幅楹联是根据明末清初诗人朱彝樽的《满江红·吴大帝庙》缩写而成。我们看上联:江水无情红,赁吊当年,谁别识子布卮言兴霸良策。这是说水火无情,战争无情。赤壁之战时,这里的江面都被那场无情的大火映红了,现在我们追忆当年,自然会想起这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子布是指张昭,东吴的三朝老臣,官封长史。兴霸是甘宁,东吴年轻的水军将领,原是江夏黄祖部下,投奔东吴后向孙权献策,先夺江夏再取荆州,以巩固江东基业。

此主张却遭到了张昭的强烈反对,关键时刻孙权明辨是非,力排异议,采用了甘兴霸的良策。此联以甘宁、张昭之争,盛赞孙权善纳良策。我们看下联:湖山一望碧,遗留胜迹,犹怀想周郎身价陆弟风徽。周郎是指周瑜,赤壁之战时,他以火攻为主,火烧曹军连环水城,把曹操统一天下的宏伟蓝图烧得灰飞烟灭。

陆弟是指陆逊,据《三国志·吴志·陆逊传》载:建安24年(公元2)陆逊与吕蒙用计夺荆州,东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刘备率蜀国七十万大军为关羽报仇,讨伐东吴。陆逊领兵在夷陵,利用火攻,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刘备退守于四川奉节,死于白帝城。他们二人功载史册被人称为“三国两把火”。

下联即赞孙权在立国后,两次面临危局皆以周瑜、陆逊二人力挽危艰,始得巩固东吴基业。又因二人建功立业时,皆年在弱冠,均遭张昭等人反对,而孙权独能力排众议,重用青年将领,方建万世奇功。《三国志·吴志》对孙权的评价是:“能屈身忍辱,任才尚贤,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整副对联融写景、抒情、咏史为一体,借东吴历史上几位文臣武将为东吴政权建功立业的故事,赞颂了孙权在关键时刻能知人善用,是一位英明君主。

说到这里大家都知道,赤壁之战时,周瑜是孙刘联军的总指挥。我们眼前的这座周瑜石雕像是于1990年秋落成,由湖北省博物馆的程德兴设计。周瑜雕像造型揉合了汉画像石刻、北魏石刻和现代建筑艺术的双重优点,写实结合写意,既考虑历史环境,又为旅游服务,而且偏重后者。

周瑜的战袍设计就体现了这种特点,从正面看,东风吹来,战袍飘向西北与孔明设坛祭风的东南风向相吻合;反面看,象一面石壁,和“赤壁”意合。底座设计别具匠心。那刀劈斧刻的纹络象征拍岸的惊涛,三个层次比喻“卷起千堆雪”,从苏轼的词中取意,同时也隐喻了三国鼎立。雕像底座宽高各2米,长3米,人像高6.85米,由26块花岗石雕砌而成。全高8.58米的石像,有5个成年人加起来那么高。您看周都督手持利剑,目光英武,面对曹军的二十多万强敌毫不畏惧,整个雕像把周瑜“欲与曹公试比高”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传赤壁之战后,周瑜摆酒庆功,一时兴起,挥剑刻下“赤壁”二字,它在哪里呢?请大家随我来……

我们现在看到的景点,就是“赤壁摩岩石刻”,“赤壁”二字各长150cm,宽104cm,这两个字是何时刻上去的呢?在三国时期,我国的文字正处于由小篆向隶书过渡的时期,而这两个字是楷书,形成于唐代。据《湖北通志》记载:相传赤壁之战后,周瑜所书。但根据字形实为唐人所刻。南宋有谢枋得这么一个人,曾做过信州招抚使,在江西上饶组织义兵抗元,城破后流亡福建,晚年被迫至元大都,绝食死。他一生写了很多诗文,他在《赤壁诗·序》中记载:他从夏口到岳阳乘船经过这里,见石壁上有此二字。因此,可以断定:宋之前,“赤壁”二字已刻于此。

二字之上的白色符号,很像汉字“鸾”字,我们平常说“鸾凤和鸣”,指的是凤凰的一雌一雄,传说中的神鸟,在这里,是一种镇压洪魔的符号。这样说来,似乎与赤壁之战无关,但《红楼梦》第51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却引出了与赤壁之战的关联。怀古诗中写道:“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喧阗一举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意思是说:赤壁之战时曹操几十万人马战死江中,堵塞航道,以至洪水泛滥,于是老百姓请来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刻此符号,以镇洪魔。又因为吕洞宾为道人,也被视作道教符号,现在,赤壁也确实是道教的活动场所,且历代道人都为保护这里的名胜古迹作出贡献。

二字之下,有明朝王奉《过赤壁偶成绝句》二首,诗中写道:“赤壁横岸瞰大江,周瑜于此破曹郎。天公已定三分势,可叹奸雄不自量。”“孟德雄心实啖吴,皇天未肯遂其图。水军八十万东下,赤壁山前一火无。”这二首绝句受了当时尊刘抑曹思想的影响,对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失败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与唾骂。

下面我们去看看位于赤壁山峰顶的望江亭,目极云天,望断江水,碧瓦红柱的望江亭,日辉水映,色彩艳丽,相传黄盖就是在这里眺望曹军献火攻诈降之策的。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曹操战船首尾相连,周瑜定下火攻破曹之计,但需人诈降便于放火。黄盖乃东吴三世老将,是最好人选,于是周瑜约黄盖下棋。周瑜只走卒子,走一个黄盖吃一个,黄盖吃惊不已,周瑜假装无奈说:“我无将可用啊!”黄盖立刻悟到周瑜要他但当大任,慷慨说:“我受东吴三世厚恩,都督用得上我的地方,粉身碎骨,死而无憾。”于是,两人定下苦肉计,演出一幕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壮烈话剧。黄盖趁机献诈降书,为火烧赤壁立下了大功。黄盖年老体弱,但是献苦肉计,诈降这种精神真的是难能可贵。古往今来,人们都尊称他为“江表英杰,老将楷模”。

晚唐诗人杜牧曾临三国古战场赤壁,写下了著名的赤壁古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中的前两句并非诗人虚拟,而是借物抒怀,自古以来,三国古战场赤壁出土大量的文物。箭镞是赤壁之战的主要兵器。箭镞也是迄今在赤壁发现的最多的古代兵器之一 。在赤壁山坳,有一个古朴典雅的箭台,相传为当年周瑜的练箭之处,在赤壁山坳及沿江一带,已发现东汉末、三国时的箭镞数百枚之多。如今登上箭台,遥想公瑾当年,多么英俊潇洒,多么睿智伟烈,他不愧是江表英杰。当年他受任于危难之际,破强敌于谈笑之间,千古风流能匹有几?游赏射箭台还可益神健身,领略当年周瑜的英雄气概。

与赤壁紧紧相连的是南屏山,相传当年诸葛亮披发仗剑,步罡踏斗,向天帝借东风的祭风古台就筑在这依山傍水的山上。南屏山是一堵绿色的屏风,一年四季葱绿浓郁,风景如画。据民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的南屏山叫秃头山,这里没有花草,没有苍松翠竹,更没有被人称誉的羞桃和僻杏。那时山包下的四周是一片沼泽芳苇,怎见得这山如此荒凉,有一首古诗为证:

江渚淤塞兮苍水茫茫,山穷岭秃兮万壑废荒。

财狼当道兮百兽奔窜,渺无炊烟兮几经沧桑。

打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这里就很少有人来过,更没有人在此居住,秃头山如何变成现在美丽的南屏山呢?话说东汉末年,曹操兴师南下,一路上势如破竹,攻新野,克樊城,占襄阳,过江陵,一直打到了东吴的沙羡县境。孙刘联盟,逆江西上,抗曹操于陆溪水入长江处。周瑜破曹军,欲借火攻,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赤壁大战中,东南风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但是赤壁大战发生在208年的11月份,隆冬季节多起西北风,何来东南风呢?诸葛亮有呼风唤雨的本领,扬言自己能请风神相助,借来东南风,并说了若请风神相助,必须在秃山上筑“祭风台”,并且使“祭风台”上长满鲜花佳树。隆冬季节,何来鲜花呢?诸葛亮对周瑜说:“都督若要请得风神,请借二位美人一用,只要江东的二大美女大乔和小乔在秃山上的祭风台边绣五彩屏风一道,村夫一定借得东风来。”周瑜生气了。

5.介绍湖北燕子垭的导游词 篇五

心无杂念道自高, 腹有诗书气自华

“山高自有客行路, 水深自有船渡人”。八中语文组现有22位教师, 其中特级教师、湖北省名师一人, 高级教师10人, 中级教师5人。这是一支扎根三尺讲台, 挥洒汗水, 书写辉煌, 孜孜奉献的教师队伍;这是一支立足教研一线, 潜心钻研, 锐意创新的教师队伍;这是一支朝气蓬勃, 充满活力, 富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教师队伍。

你瞧, 那神采奕奕、精神饱满、指挥若定、颇有大将风度的正是我们语文组的领军人物——湖北省特级教师, 黄石八中副校长孙维娇!她带领语文组连续多年勇摘中考第一桂冠, 并组织全组老师先后参加了多个国家级、省市级课题研究。正是在她的带动、感染、鼓励下, 语文组年轻老师迅速成长起来。那温柔敦厚、沉稳练达的是语文组核心人物万长青老师。她文学素养深厚, 教学谨严, 润物细无声。在她的影响和感召下语文组呈现出团结、活泼、积极、向上的面貌。

语文组还有很多个性独特、风格鲜明的老师。这里有亲和温雅、宅心仁厚的教科室主任王敏老师;有激情满怀、妙语连珠的雷晓峰老师;有循循善诱、平易近人的书法高手黎翠屏老师;有新颖别致、创意无穷的王湘梅老师;有功底扎实、细腻丰富的教研先锋陈慎、胡仁辉、向前军老师;有思维灵活、深入浅出的李美兰、刘春霞老师;有满腹经纶、字字珠玑的胡国辉老师;有热情开朗、乐于奉献的薛珺、叶蔚、骆洁、吕蓓老师;有锐意开拓、激情似火的汪慧、方萍、李海霞、闵青海等年轻老师;还有初涉讲台的冯盼盼老师, 虽然她课堂教学稍显稚嫩, 但文采飞扬, 令同行们刮目相看。每一位老师在奉献自己的同时, 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汪攀老师, 年轻有为, 2011年作为湖北教师的代表赴新加坡交流一年, 不仅增进了两地母语教育交流, 而且认真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并付诸实践。

博学审问是良训, 慎思笃行见实效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语文教研组充分发挥团队组织、导向和纽带作用,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不断强化和推进教研组建设。八中语文教研组正逐步从一个学习型团队向一个研究型团队转变。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 教师的个人素养亟待提高。为此教研组要求每位语文老师每学期必须通读一、二本理论专著和相关报刊杂志。《主体教学论》《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桥梁》《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与研究》等书籍杂志是语文老师的常备读物。同时, 语文组利用节假日, 围绕“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减负”等热点问题, 组织教师们观看优质课录像, 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评点, 消化、吸收。不仅如此, 语文组还派出大量年轻老师外出“取经”, 用魏书生、洪镇涛、余映潮、于漪、胡明道等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 不断练好自身的语文教学“内功”。通过丰富的理论学习和专题学习, 老师们及时了解了语文教学的动态和语文教改的趋向。他们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的基础上转变了观念, 更新了知识, 改变了角色。

语文组认真组建专业教师团队, 精心打造“四合一”语文学科文稿, 针对不同课型和多种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方探索, 我们形成了比较规范成熟的“四合一”课堂教学文稿模式。文稿由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与建议、学法与要求、教学练评活动程序、拓展延伸、小结与反思七大板块组成。文稿使用中要求学生把预习、复习和课堂结合起来, 在课堂中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提倡同伴互助、智慧共享、全面发展的学习方式。这项具有八中特色的以“四合一”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 率先在语文组开花结果。2011年, 全国讲学稿年会在我校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教学精英们观摩了我校课改成果。他们高度评价了雷晓峰老师执教的《木兰诗》一课。大家一致认为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动起来是新时期语文课改的方向, 而雷老师的这一课无疑体现了这一思想。

常态的研究落实更是形成语文组强大战斗力的法宝。语文组三个备课组每学期开学初根据本组的教学内容, 制定备课组计划。同时实行在个人备课基础上的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制度。每次集体备课, 要求老师们在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 做到“三定”、“四研究”、“五统一”、“六步走”。“三定”就是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研究”就是研究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研究“双基”能力的训练、研究教法与学法、研究学情与对策。“五统一”就是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作业量、统一检测内容。“六步走”就是按照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 先个人初备, 组内说课, 再集体研讨, 修正文稿, 最后课后交流, 重新定稿。经过集体备课, 老师们不仅提出了自己教学中的困惑, 而且反思了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 大大提高了老师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语文教研组逐步形成了学习研究的浓厚教研氛围。

与此同时, 学校以语文组为龙头, 成立了“荷尖”文学社, 定期发表学生作品。文学社又携手《希望之星》报刊, 与《大家教育》周刊合作, 带领文学爱好者不定期组织参观采访活动。除此以外, 语文组也注重抓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 扎实有效的开展了若干兴趣小组活动。如七年级的硬笔书法比赛和讲成语故事比赛, 八年级的古诗文背诵比赛和九年级的作文比赛。在这些活动中, 学生抒发了性灵, 彰显了个性才华。

四度春风化绸缪, 几番秋雨洗鸿沟

“厚积薄发见功力, 水滴石穿绽硕果”, 这是对八中语文教研组的最佳写照。八中语文组教师们在三尺讲台上的不辍耕耘, 换来了满园桃李遍芬芳。教学成绩方面, 我校语文学科在历届中考均取得综合得分全市第一的优异成绩。是近年来获得此项殊荣的唯一一所初中。2008年, 我校学生初一 (3) 班许明瑶同学在万长青老师指导下荣获“恒源祥文学之星”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她是黄石市初中学段唯一的获奖者。2009年黄博涵同学获“黄石市中学生风采大赛”主持类一等奖。2009年、2010年、2011年“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分别有15人、18人、20人获得全国一等奖, 在全市名列前茅。

同时, 在教学科研方面也取得不凡的成绩。近几年来, 语文组老师在国家级、省级各种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语文教学与通讯》《中学生语数外》《中学生报》《考试报》等报刊上不时有我们老师的教研论文。其中汪攀老师发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的《把握“五度”, 提升学生读写能力》, 孙维娇副校长发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初中语文教材写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李美兰老师发表在《中学生语数外》的《散文教学应凸显个性》等研究文章获国家级论文一等奖, 分别从语文教学的阅读、写作、鉴赏等角度进行深入探究。

在勤奋教学、屡创佳绩的同时, 八中语文组自身的教师艺术和教学智慧也大放异彩。近5年来, 八中语文组屡次被评为优秀教研组。我组有3人被评为“市优秀教师”, 2人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 2人被评为国家课题“导读导写”实验先进个人, 3人被评为省“自学辅导先进个人”。其中孙维娇老师被评为全市初中唯一的特级教师, 万长青老师被评为省优秀教师、区名师、区学科带头人。全组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教学比赛, 积极参加课件制作和教案评比活动, 成果斐然。万长青老师的《伟大的悲剧》、叶蔚老师的《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均荣获“导读导写”课题实验课评比一等奖。薛珺老师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在全市语文精英赛中荣获二等奖。李美兰老师的《行道树》在全省语文精英赛中荣获一等奖, 她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在全省“课内比教学”展示课上被评为是一堂很有“语文味”的课。

黄石八中作为“国培计划”实践基地之一, 每年都会迎来一批批跟岗教师的培训学习。对来校参加“国培计划”的跟岗老师, 语文组成员不遗余力, 倾囊相授。王敏、雷晓峰、万长青等3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多次担任“国培”授课教师。对农村中学来学习的教师, 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悉心指导。同时, 语文组以特级教师孙维娇为中心, 依托学校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融合现代的先进教学理念, 积极安排优秀教师定期去江苏、广东、山东等地学校开展课题研究, 进行教学交流, 实现了教育资源异地共享, 增强了八中语文组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6.介绍湖北燕子垭的导游词 篇六

2011年10月16日下午, 武穴育才高中, 操场。近五十位语文教师, 钢笔字比赛, 或瘦或粗, 或柳或欧。有的自己赋诗一首, 有的默写教材, 旁边是学生, 还有不少家长, 由叽叽喳喳到怀疑的询问, 再到静默观赏, 最后只剩啧啧称叹声。文善学老师的字尚未写完, 便被一旁的家长夺走, “给我的娃看看, 让他照你的样子练字!”

2011年10月16日下午, 武穴育才高中, 阶梯教室。一百多位教师济济一堂, 全程实况转播, 每一间教室都传出语文教师优美的片段朗诵。宋艳兴老师的《将进酒》一出口, 观众掌声如雷鸣, 当诵及“呼儿将出换美酒”时, 学生不约而同地站起来, 又是长时间的掌声。蔡慧老师的《短歌行》, 巾帼不让须眉, 一开口便将听众带入无限的慷慨悲壮之中。陶婉妮的《雨巷》让学生沉浸在江南三月的雨巷里, 似乎看到了那个淡紫色的丁香一样的姑娘……三十多位语文教师, 用他们不同的感悟, 让学生领略到中国文学之美, 既给人美的享受, 更掀起了新一轮的朗诵高潮, 让每天的晨读雄壮激昂。

这些, 只是湖北省武穴市育才高中语文组集体活动的一个侧影。育才高中语文组活动的有声有色, 可不仅仅只有这些“小儿科”呢!为了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有内涵, 为了让学生真正亲近语文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 也为了在竞争激烈的普高教育中散发出持久的魅力, 育才高中语文要做的, 还有更多更多。

开篇:最深的井才有温度

让学生有一碗水, 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三字一话”训练, 只是作为语文教师必修的课程, 除开平时苦练、狠抓普通话之外, 互相听课、评课, 互相进行课件比赛, 更成为语文组每周、每月的常规教学活动。

大力开展听课、评课, 是语文组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师及不同年级而分阶段、分年级制定的重要教学活动之一。开学伊始, 经验丰富的教师便要上一节“示范课”, 既是对新教师的一种指导, 也是对自身素质的检验。接着, “三新课”就会开始, 通过课前交流、上台实讲、课后评课的形式, 让刚上讲台或初次接手新一年级的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向, 弥补教学的不足, 迅速融入高效的课堂中。在新旧教师的自我检测完成后, 全体语文教师都必须参与的课件比赛和课内教学大比武活动又会拉开帷幕。这一活动旨在展现教学的不同风格, 发挥出教师的个人能力, 更借此让同行之间学习、充实。

突出年级特色、阶段特色, 也是语文组为夯实教师的基本素养而制订的系列专题。高一年级组会在学年开始就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记叙文写作、成语的运用等定出专题研究的中心发言人、命题人及各个小知识点的具体组员,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课本的研读, 并由具体负责人制定出拓展延伸的训练计划。与此同时, 紧紧把握住高考的变化, 进行适当调整与创新, 依次类推, 高二的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议论文写作、病句等专项研究, 高三的第一轮复习中对各个考点的专业突破, 都会有专人、专题负责。这些, 已成为各年级的教学品牌, 许多备课组也因此学习、仿效。

发展:家齐万事兴

学校的强大, 绝不会是某一两个人的力量。同样, 语文学科要赢得强大, 必须依靠组员的共同努力。现实形势是什么?学生重理轻文, 热学英语而冷视国语。外界形势更不乐观, 重点高中趋之若鹜者多, 普通高中门可罗雀已成潮流。因此, 同组之间互支持, 共同踏出一条与众不同的特色之路, 才会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育才语文组就是由一群蜗牛组成的“踩路团”, 梦想的顶端自然是金字塔塔顶, 在吕晓宝、李立新等老师的垂范之下, 在几位组长的大力号召下, 全组制定了共同的目标———挽救国语, 从我做起, 复兴国语, 以组为先。为达到这一点, 从二OOO年以来, 备课组牢抓两项常规活动:

一.每周三下午的集体备课。第一步, 每课、每单元都确立一个中心发言人、一位负责人, 由组长确立之后, 分组、分人研读, 在授课前一周, 便把备课内容提交全组。第二步, 集体讨论, 根据提交的教案等, 确定一个中心教案, 根据这份中心教案, 教师各自制定出一个分教案, 作局部的调整、变化。第三步, 由本课的中心发言人上一节试验课。课后同组评论、探讨、挖掘, 再予以修改。第四步, 同课文推门听课。在基本统一的前提下, 通过推门听课, 以“裸课”形式, 让每一位教师展现原生态的教学效果, 确立自己的教学风格, 发掘出自己的教学优点。就这样, 共性与个性并存, 既保证了教学进度的统一, 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更发挥了教师的个人特色。

二.帮带结队活动。“一个好汉三个帮”, 师徒结队, 既防止了“文人相轻”的陋习, 又让新上讲台的教师在茕茕孑立中有了依靠, 并迅速成长。在吕晓宝老师的帮带下, 汪艮潭等一批教师成功地占领了讲台, 并进而走出武穴, 轻松地摘取了省级讲课比赛的大奖。在李立新老师的帮带下, 闵振强等一批教师成为了黄冈市教学骨干教师……你帮我, 我再帮带下一位, 一个拉一个, 语文组终成一支牢不可破的团队, 也取得了多年高考的胜利。

高考:引进来走出去

眼界的高低决定了水平的高低, 教学品格的提升在于对教学境界的追求, 如果只是满足于已有的教学效果, 不放眼天下, 不及时洞悉出时代的前进趋势, 语文组必会成井底之蛙。会讲课、会考试, 只能说明你是合格的教书匠。而要站在时代的前沿, 必须学会吸收, 学会研究, 更要学会创新。因此, 语文教师的突破、嬗变又成为了新时期语文组的任务。围绕推陈出新, 让教师更上层楼, 语文组又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第一步, 走出校门, 把别人的东西带回来。

放假了, 教师们可没时间“休闲”。在语文组及学校的周密安排下, 有人南下取经, 学习沿海的高考改革模式。有人北上, 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向魏书生学习教学与管理, 还有人向东, 带回了浙江鄞州中学的高效教学, 上海复旦附中、龙泉中学……处处都留下了育才语文组的足迹, 各路人马把自己学习的东西加以整理, 在集体备课中, 在《育才校报》上, 在QQ群里, 与组员分享、交流、探讨, 就是用这种不断吸收、不断变化的方式, 让语文组的根基更深厚, 枝叶也伸展得更远。前沿的眼光, 与世俱进的激情, 让语文教师不是学生眼中的“老夫子”, 而是百家论坛上那些意气风发的儒雅学者。

第二步, 沉下来, 立足校本研究。

不了解学生实际, 不研究具体环境, 只会固步自封, 教学积累了一定经验, 就要及时总结, 由感性上升为理性。语文组与教科室创办了《教与学》, 让教师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时发表。廖恒明《课堂教学与道德教育同行》出炉了, 用年轻老师的亲历, 把对普通学生的教学与德育渗透紧紧联系。江干东的《必修模块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高屋建瓴, 对教学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反思与创新。学生的阅读资料参差不齐, 那就全组参与, 编出校本教材《百篇美文》。学生的优秀习作很多, 那就组织文学社团, 刊出一期期的《育才新苗》, 让学生在散发着油墨香的铅字里感受到被人欣赏的快乐, 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吧。高中生的心理压力很大, 如何排遣?语文老师们就伸出手, 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表现, 通过不同的案例, 与政教处一起编一部《心泉》吧, 让学生从这一则则故事、一个个案例中, 品悟人生哲理, 滋润干涸的心灵。

第三步, 站在高处, 成为别人效仿的风景。

上一篇:竞选组织部工作设想下一篇:华师大版八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