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2024-12-06

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共11篇)(共11篇)

1.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篇一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天下为公

在新课程中,从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到课程结构、内容以及课程具体实施与评价,都以学生的全面继续发展和个性特性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亲自参与、生动的思维活动、实践与创造过程,而要实现上述过程,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数学教学具有它的特殊性,它承接小学和高中两个阶段。而数学教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并且是“以抽象的形式出现,这只能在表现上掩盖它起源于外部世界的事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上狠下功夫,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真实的任务。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要把情境的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一、创设能够发现问题的情境。

创设能够发现问题的客观情景就是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习的大道上“铺路架桥”,在知识的道路上,哪些地方有沟沟坎坎,哪些地方坡陡路险,哪些地方平坦好走,教师都要一清二楚。这就要求教师不光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与学习内容的结合中产生联想和情感的共鸣,从而领悟学习内容中只能意会的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有理数的大小”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有趣的一堂数学课,我在黑板上写出泰山、黄山、桂林、张家界、延吉等五个旅游区某天的最低温度(单位:℃)分别为-4、0、9、5、-5。然后让学生在数轴上把它们表示出来,再让学生把旅游区的最低温度由低到高进行排列。由于情境贴近生活,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很多学生纷纷写出-

5、-4、0、5、9,我又提出问题:谁能够说出这些数的大小顺序与数轴上表示它们的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有的学生说我发现越往左,左边点表示的数越小;还有的学生说我发现负数比零小,零比正数小,负数比正数小。最后我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理数的大小。”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从气温高低的生活经验迁移到有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通过操作、思考,归纳有理数大小关系的法则,形成悬念,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闸门,并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创设含有内在知识联系的问题情境。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数学知识环环紧扣,呈螺旋上升之势,旧知识蕴涵着新的知识点,新旧知识纵横交错,彼此形成知识网络。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识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总而言之,就是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而产生新旧知识的矛盾。而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比较困难。

例如,我在教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首先出示这样一个准备题:解方程2X+(45-X)=60,由于是旧知识,学生纷纷在下面完成,然后我给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Y=45-X ① 我再问:

2X+Y=6 ②

谁会解?学生不做声,我又做提示:与刚才哪个方程做比较。学生通过观察,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我发现第二个方程中y可以有第一个方程来代替,二元一次方程组就变成的一元一次方程,这样就可以求出解。”我归纳总结,这就是解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也就是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面对这样的新知识,学生会很快找出其中的问题,理清数量关系,掌握解方程组的特征,从而迅速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

三、利用课堂提问和讨论进行情景教学。

提问不但是创设一定的客观情境,而且是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又是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问题的一种方法。教学中的提问是引导而不是牵着鼻子走,是鼓励而不是压制,是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 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同时提问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为配合“北京奥运会”的宣传活动,七年级四班共50名同学,动手制作花和花篮。如果每人每天平均做花18朵或小花篮16个,一个小花篮上需插两朵花,应分配多少学生做小花篮,多少学生做花,工作一天才能使花和花篮刚好配套?

我提问: 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⑵你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式来概括这个问题吗?

⑶你还能用两个等量关系式来概况这个问题吗?

这三个问题不能颠倒,要一环扣一环。这样可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内在品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和“机械学习的局面”。

开展课堂提问和讨论,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加清晰,促使学生兴趣的火花不断迸发,使他们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总之,教学时要想以人为本,由重知识传授到重学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一个活跃的学习状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

2.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篇二

一、启发诱导原则

在教学中贯切启发诱导原则, 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 用通俗形象, 生动具体的事例, 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 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 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 获取知识。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层层递进, 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 就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简单问题或步骤, 使学生易于接受。也就是说, 教师应当依次提出一些适合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小问题, 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认识能力去发现和探求有关解决问题的依据, 在解决所提出的一个个小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克服困难, 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 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能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直观是认识的途径, 是照亮认识途径的光辉。”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 能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直观性是一种发展注意力和思维的力量, 能使认识带有情绪色彩。由于同时能看得见、听得着、感受得到并进行思考, 在学生的意识中就形成了情感记忆。如果不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感记忆, 就谈不上有充分的智力发展。所以, 形象化的问题情境适合初中生思维形象具体的特点, 易于引导学生的兴趣, 愉悦学生的情绪,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讲授“数轴”时, 就利用了温度计来导入新课。在讲授几何课时, 更是充分利用了各种模型进行直观教学。如在学习“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时, 学生的抽象思维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所以对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学生理解比较困难, 它有哪几种形状, 可以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模型, 把正方体模型展开成平面图形, 展示在展台上, 然后师生共同记录下它们的形状。创设形象化的问题情境, 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充分利用一些半具体半抽象的模型化了的数学材料, 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地提供丰富表象。

三、及时反馈原则

良好的问题情境在于它能有效地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 使其产生矛盾心理。通过精心设计, 巧妙揭露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数学知识结构之间的矛盾, 进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制造矛盾打开学生的心扉, 激发学生去思考, 逐步引入佳境。如:在讲授“有理数乘法”时, 先复习小学学过的正有理数的乘法:2+2+2=2×3, 2×3就是3个2相加, 接着提出问题:2× (-3) 是什么意思呢?总不能说是负3个2相加吧?那又该如何理解呢?于是产生疑问, 教师利用矛盾冲突, 激发学生思考, 逐步诱导。前面已学过可用正负数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 在学有理数加法时是在数轴上进行的, 如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 两次一共向东走2米, 即5+ (-3) =2, 那么, 有理数的乘法是否也能在数轴上进行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动机与欲望之后, 教师开始讲授有理数的乘法。人总是力图使自己的思想协调一致, 不自相矛盾, 当学生发现某种新知识与头脑中的已有知识矛盾时, 就会产生“认识不平衡”, 导致一种“紧张感”, 从而产生消除这种紧张感的认知动机。紧张感得到消除, 就会产生一种满足的情感体验, 从而进一步强化认知动机。不仅如此, 还可以使问题情境具有较好的发散性, 即问题情境的设计能充分激发学生联想, 扩展学生思路, 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如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等问题的设计都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使其产生多向联想。教学过程是信息双向传递的过程, 是在刺激反应和纠正反应中进行的, 学生只有在不断的错误———理解———纠正的循环认知中, 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 设置疑惑情境, 让学生参与讨论, 在讨论中辩明正误, 从而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

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篇三

一、启发诱导原则

在教学中贯切启发诱导原则,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就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简单问题或步骤,使学生易于接受。也就是说,教师应当依次提出一些适合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认识能力去发现和探求有关解决问题的依据,在解决所提出的一个个小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克服困难,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能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直观是认识的途径,是照亮认识途径的光辉。”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能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直观性是一种发展注意力和思维的力量,能使认识带有情绪色彩。由于同时能看得见、听得着、感受得到并进行思考,在学生的意识中就形成了情感记忆。如果不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感记忆,就谈不上有充分的智力发展。所以,形象化的问题情境适合初中生思维形象具体的特点,易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愉悦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讲授“数轴”时,就利用了温度计来导入新课。在讲授几何课时,更是充分利用了各种模型进行直观教学。如在学习“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时,学生的抽象思维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对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它有哪几种形状,可以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模型,把正方体模型展开成平面图形,展示在展台上,然后师生共同记录下它们的形状。创设形象化的问题情境,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充分利用一些半具体半抽象的模型化了的数学材料,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地提供丰富表象。

三、及时反馈原则

良好的问题情境在于它能有效地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使其产生矛盾心理。通过精心设计,巧妙揭露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数学知识结构之间的矛盾,进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制造矛盾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去思考,逐步引入佳境。如:在讲授“有理数乘法”时,先复习小学学过的正有理数的乘法:2+2+2=2×3,2×3就是3个2相加,接着提出问题:2×(-3)是什么意思呢?总不能说是负3个2相加吧?那又该如何理解呢?于是产生疑问,教师利用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思考,逐步诱导。前面已学过可用正负数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在学有理数加法时是在数轴上进行的,如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2米,即5+(-3)=2,那么,有理数的乘法是否也能在数轴上进行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动机与欲望之后,教师开始讲授有理数的乘法。人总是力图使自己的思想协调一致,不自相矛盾,当学生发现某种新知识与头脑中的已有知识矛盾时,就会产生“认识不平衡”,导致一种“紧张感”,从而产生消除这种紧张感的认知动机。紧张感得到消除,就会产生一种满足的情感体验,从而进一步强化认知动机。不仅如此,还可以使问题情境具有较好的发散性,即问题情境的设计能充分激发学生联想,扩展学生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问题的设计都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产生多向联想。教学过程是信息双向传递的过程,是在刺激反应和纠正反应中进行的,学生只有在不断的错误——理解——纠正的循环认知中,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设置疑惑情境,让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辩明正误,从而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

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篇四

【摘要】我国初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小学数学占主导地位,同时也是整个教育领域的最基础部分。它对初等教育的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是初等教育中最基础打好根基的重要学科。因此,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造有效的问题情境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有效途径,值得重视推崇。教师可以从体验性、情境性、启发性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思维逻辑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研究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下,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教师注重数学问题情境的创造。由于问题情境在促进学生数学学习中的突出作用,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将在课堂上设计问题情境。在关注问题情境的重要优秀价值的同时我们认为需要更加关注问题情境的有效性以及实施性。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并不是随随便便创造出来的,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创造出一个符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教师还应研究有效问题情境的特点,结合多方面各种因素,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问题情境。

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数学教学中,最传统的方法是在老师课堂上不断地循环讲授最新的知识点,然后为学生布置作业对错误习题纠正和继续在讲授新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学的单一性、死循环、枯燥。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对教师讲授的知识点强制被迫接受,教师讲解最新的知识点,通过家庭作业巩固课堂上所讲授新的知识点,然后对课堂上的学生进行灌输教育。一个学期一直都是这种枯燥无味死循环的学习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枯燥的传统教学方法会严重降低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产生厌学讨厌数学等思想。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不能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创新,也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意义

(一)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对于小学生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求学阶段,小学生年纪较小,贪玩本质还是存在身心发展相对不成熟,教师在创造问题上,这就更具困难性,合适的问题设置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食物分割方法,然后等分。然后让学习可以计算出每一块西瓜占整个西瓜的份量,计算完毕可让学生进行品尝西瓜环节,同时教师还可以增加多媒体显示,向学生展示动态情况,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

教师想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应该使用问题情境,通过创造有效的教学问题情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思想状态,创造出适当的情景,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通过小学生的内心心理活动不断创造一些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消除学习数学障碍,对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是处于引导者。所以对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观察能力尤为重要。只有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方式,才能使用正确的问题情境模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性合作能力可以运用问题情境模式。基本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数学作为一门逻辑严密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数学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问题情境大部分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更愿意在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创新,提高小组讨论中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策略

(一)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情境意识

第一,教师自身主动学习:小学数学教师在手机多媒体阅读小学数学教育书籍,查询有关问题情境信息,全方位深入地了解创造问题情境的含义、特征和意义,不断完善加强教师的情境意识。第二,学校数学教师探讨:每一个数学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绝大部分数学教师思想是略微古板,每节课都是按照课时讲授新的知识点或者错题,然而大家聚在一起谈论集思广益,共同讨论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将问题情境教学深化到每一个数学教师的课堂中,使小学数学教师树立“每一个班级都要完成全心全意”,不是仅仅在公开课上使用有效情景方式而是每一节课。

(二)选择与生活合适的情景

创造问题情境不是漫天想象的,也不并是说所有的数学课堂上所教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创造情境。在选择创造问题情境的方式时,应考虑许多因素。根据每节课所讲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适当的问题情境。数学科目所具备的特点就是高度抽象性以及理解困难,在讲课过程中如果教师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那么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自己参与,学生可以获得直接的经验和了解每节课所学习的重点知识。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实际联系。在小学学习生涯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然后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实际操作的过程就是双手和大脑同时使用的过程。问题情境就是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重要手段。数学源于生活,最终为生活服务。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只注重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一口气灌输给学生,忽略了数学知识中蕴含的生命内涵,将课堂的氛围尴尬死气沉沉,有的教师努力尽可能的营造情境,课堂气氛活跃,但是教学内容偏离主题,每节课堂大家在嘻嘻哈哈欢笑中度过,没有掌握重点知识,课堂效率低。为了避免以上情况发生,数学教师在知识传递过程中需要将情境创造与生活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将生活与问题结合一起,使学生从自己实际的生活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做好情境生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中的问题。

(三)有效利用活动调动学习兴趣

在小学教学情境的创造中,互动环节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环节可以丰富学生学习内容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更容易将学生带入课堂。在课堂传授知识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也能得到更好的加强,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更积极的情感,能够有效地掌握学习方法。依据情境创造的问题案例研究,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应当采取教师作为引导者,与学生的学习问题情境相符合,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协调,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情绪,使数学课堂氛围不再枯燥,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小学数学情境教学需要更多的关注研究,有效提高学生数学的学习效率,在问题创造情境上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结束语

5.创设问题情境 实施课堂互动 篇五

实施课堂互动

弼时镇中心小学 刘冰花 常永贵

联系电话:***

内容提要: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而“提问”则是我们作为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情趣的一个重要方法.要激发学生全面参与学习过程,不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提有价值的问题,而且还要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多提问题,提好问题,并且还要重视学生的提问,正确处理学生的问题,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有了“问题”这个纽带,就能够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充满活力的课堂。

关键词:问题情境

学生提问

课堂互动

第斯多惠曾经说过:“科学的知识不应该是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掌握它们”。引导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吸取知识,是课改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新型学习方式要求老师以激发学生的动机和潜能为根本。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灌输式教学,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一、课堂中教师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或者条件下)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答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以实现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提问有趣、有效,既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又紧紧围绕课文内容;既适应学生己有的知识水平,又能引发他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探究?所以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我们教师掌握更高的教学艺术,花费更多的心血。在课堂中,教师要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推理能力。

在人教版12册的课文中,有几篇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的内容,这些课文的内涵丰富,逻辑性强,阅读时,如果教师提的问题缺少启发性,学生可以从课本上的事实作出回答,这样就不能充分利用文本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不会很好。例如在执教《草船借箭》一文中,我先提出:“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从课本中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然后,我进一步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的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的,而且学生也不能从书本上找到答案。但学生在积极思考讨论后,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巧妙安排体会更深了。

在课堂快结束时,我再次出示一个具有价值的问题:“学了本课,你想对诸葛亮、周瑜或鲁肃等人说些什么?”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激发,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有的称赞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肯定鲁肃的顾全大局,有的则批评曹操处理问题太简单,疑心重,有的同学更是痛心疾首地批判周瑜的嫉妒狭隘。通过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体会,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真正做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陶行知先生也有句名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喜欢提问题的学生在将来才是最有希望成为有创新人才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通过各种途径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尝试着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提问质疑。

首先在学生预习课文时,我明确要求学生要在预习中提问,设置了一个“你的疑问?”习题。刚开始时,学生只会提一些简单的知识性的问题,不能深入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问的是哪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文章的作者是谁,哪句话是什么意思等。每次讲评作业,我总是针对学生的提问重点讲评,对那些有见地的问题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在这种激励下,学生提问越来越好,越来越有价值。如在预习《草船借箭》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鲁肃为什么不把诸葛亮的打算告诉周瑜?”预习《将相和》时,有学生问:“如果秦王真派人来抢和氏壁,那蔺相如将怎么办?”有的学生更提出“我认为蔺相如应该主动去与廉颇和好,这样做让廉颇很没面子。”等这些问题逐渐涉及到文章的中心主旨上,甚至有超乎教材的探讨价值。

同时,在教学中更加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为学生质疑创造条件。如学习《草船借箭》中,我用多媒体显现诸葛亮面像,同时启发学生“现在诸葛亮到了我们身边,你有什么要问他的吗?”学习《将相和》时,我同样设计让学生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学生阅读后提出了许多问题,如“秦王为什么要越王鼓瑟?”“蔺相如为什么要秦王击缶?”教师组织学生对问题逐个进行探究,使课堂学习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尊重学生的提问,让问题成为课堂互动的纽带

学生有疑问,说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依赖性的学习,而是主动的、独立性的学习,学生真正积极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因此,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时,教师要不断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愿望,肯定和鼓励他们,尊重学生,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对待学生提的问题。不管学生提问的价值怎样,都要给予肯定,能够解答的应该耐心细致地解答,一时说不清楚的应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自己去寻求答案。

6.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篇六

一、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教学所遵循的原则

(一) 目标的明确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利用情境创设开展数学课堂教学, 一定要在明确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基础上, 紧紧围绕教学主旨, 否则创设的情境有可能和实际教学内容出现偏离, 不仅不会提高教学质量, 还会适得其反。

(二) 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虽然数学知识都是抽象的, 但是它们却始于具体、现实的生活, 而且现在的数学知识已经逐渐涉及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 所以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特别是在进行情境创设教学时, 更要促进和实际生活的关联, 使学生能够通过真实的生活感受数学的知识, 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 发现数学中潜藏的价值[1]。

(三) 学生积极性的培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所以, 在创设情境时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时, 一定要在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二、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教学的实践

(一) 利用趣味性故事开展情境创设教学。 对于初中数学学习来说, 最重要的仍然是理论知识的学习, 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变化, 为学生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同时, 还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学习, 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注重情境的趣味性,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师可以通过故事的方式开展趣味性的情境教学[3]。 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比如, 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的教学时, 可以根据图一对学生进行情境教学, A、B是小红和小亮两个人, 他们中间隔了一条河, 有一天他们想要测量一下这条河的长度, 同学们能够帮助他们吗?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引出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从而促进了数学知识的学习。

(二) 利用探索性问题开展情境创设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特点, 创设探索性问题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的数学概念和知识, 并且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另外, 探究性问题的提出, 还能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从而共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及解决问题。 比如, 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轴对称》的教学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轴对称图形的一般, 让学生探究这个整体是什么。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 通过问题的提出, 学生会积极投入到了研究过程中, 从而加深了对轴对称知识的理解, 强化了初中数学的学习效果。

(三) 通过实际生活开展情境创设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中, 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要求, 提倡数学教学要按照学生的实际经验来开展, 以学生的知识背景为基础, 应用数学知识加深他们对实际生活中数学的理解。 实际上, 数学知识和人们的实际生活是分不开的, 在数学教材中经常会提到数学伴我成长及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等字眼, 由此可见, 数学知识的学习和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3]。 所以, 在进行初中数学的教学时, 一定要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从而引入相关内容的学习。 比如, 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的教学时, 可以创设一个带领学生游玩动物园的教学情境, 问学生都喜欢什么动物, 喜欢哪种动物的学生比较多, 喜欢哪种动物的学生比较少, 从而收集到相关的数据。 这种情境的创设,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他们通过各种方法收集数据, 并且进行整理, 从而形成专门的统计表格, 将数据切实反映出来, 加深了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 通过实践操作开展情境创设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实践操作的开展, 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到真实的感受。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按照教学内容, 特别是一些学生很难理解的内容, 开展实践操作的教学,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通过动手操作充分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比如, 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的教学时, 可以创设以下教学情境:小明家的房子非常漂亮, 其中有一块等腰三角形的玻璃, 但是被淘气的小明打破了, 只剩下下面的边和一个底角, 同学们能够给小明家的房子配上一块新的玻璃么?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已经被完全调动起来, 他们开始着手设计。通过实践操作, 学生既理解了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的知识, 又获得了丰富操作经验, 从而提高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教学途径, 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 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学科的学习。 问题情境的创设, 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东旭.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J].成功 (教育) , 2012, 07:176.

[2]雷晓霞.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J].成功 (教育) , 2012, 22:73.

7.化学教学情境创设原则 篇七

一、真实性——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现实世界有机结合

真实的情境不仅拥有认知上的价值,而且它最接近于学生的生活体验,能调动他们全部的感受力和过去生活中的经验。而只有在真实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也才最具有针对性。对问题的解决也才更能显出它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某种意义上。情境的真实性的程度也决定了学生对学习主题认知和意义建构的程度。对于脱离真实情境并简化了的知识,学生往往只能达到刻板的、不完整的、肤浅的理解。许多学生在应用所学的只是技能时感到困难。其根源常常就在于他们的学习经验脱离了学习内容赖以从中获得意义的真实情境。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真实的本领,真实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案例:在讲授饱和溶液概念时有一处地方学生不大理解,就是对饱和溶液下定义时最后直接称其是饱和溶液就可以了,干吗哆嗦的定义为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呢?为了讲清楚这个注意点,我跟学生讲我要配制一份“怪味汤”,就以厨房中的食盐、蔗糖、味精为药品,首先配制了一份有食盐剩余的食盐饱和溶液,取出一部分食盐饱和溶液,加蔗糖,搅拌后蔗糖全部溶解了,接着继续加味精,搅拌后味精又全部溶解了。其实很多学生小时候调皮也做过类似这样的事情。所以通过这个非常生活化真实的实验情境学生们轻松的掌握了这个注意点。

二、正面性——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化学,培养学生积极的化学情感

化学教学应该正面宣扬化学,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化学,培养学生积极的化学情感。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努力挖掘情境中的积极因素,对一些有关化学制品污染事件,要从正面加以引导,要让学生感到化学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只要认真学习化学,正确的掌握使用方法。就能够避免化学事故的发生。

案例:在讲授=氧化碳无毒但空气中其含量过高也会导致人昏迷甚至死亡时,我举了一个事例。一个27岁的青年王某,准备下菜窖储存过冬蔬菜,结果打开窖门从梯子下去后就没上来,他的父亲着急下去查看,结果也是有去无回。站在窖口的母亲感到不妙,叫来邻居,将邻居身上系上绳子放下菜窖。邻居刚一下去就觉得昏头昏脑,急忙呼救,上面的人赶快把他拉了上去。结果,王某父子双亡,邻居幸免于难。事后人们了解到因窖内通风太差,缺氧,二氧化碳蓄积,空气中=氧化碳浓度达17~18%时,吸入量大时即可发生“闪电式”窒息而死亡。讲完这个事例学生们都感觉这些人因不懂得一些化学知识而枉丢性命太可惜了,同时也了解到学习化学,掌握必备的化学知识对他们的重要性。我于是提问学生应该怎样进窖比较安全?怎样去救人比较安全呢?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得出了以下结论:下窖前可以用绳索吊着蜡烛或油灯放入窖中试验,如火不灭,证明窖内有氧才能进窖。一是立即打开窖的通风口或用电风扇向里吹风,直到用蜡烛试探火不灭方可下窖救人:二是戴防毒面具或氧气袋下窖救人。

三、挑战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

创设挑战性问题情境是指问题的难度适中。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根据特定的知识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将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问题不能太易也不能太难,过易或过难的问题都不能构成问题情境。问题太易学生会产生厌倦或轻视心理;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也就是说那些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具有一定思维容量和思维难度,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是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也是创设问题情境最适度的问题。

案例:在讲授燃烧的条件时,我先问学生们手帕遇到火结果会怎样?学生笑道:烧没了呗。我拿了一块课前处理过的手帕出来,对学生讲老师今天带的手帕遇到火之后还能完好无损。学生们有点怀疑。我于是点燃了这块手帕,只见燃起了熊熊大火,火焰熄灭之后手帕依然完好,学生开始纳闷了。这时我告诉学生我这块手帕是从酒精溶液中拿出来的。请大家动动脑筋为什么沾有酒精溶液的手帕在大火中烧不坏?学生们结合燃烧的条件进行思考后顺利的找到了原因。

四、层次性——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建构性学习的教学环境

8.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篇八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是我校承担的省“十一五”重点课题《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实效性的实验与研究》的子课题。课题组成立于2008年4月,我们通过对方案的设计、论证、重新调整后进行了近两年的实验。目前本研究已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效果,现将实验情况及质量报告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从目前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手段还是比较落后、僵化,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学校教育严重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苍白无力,学生的思维潜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问题情境或氛围,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和机会,激发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此,我们提出了在新课改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效果,与其所发生的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现代认知学习理论都强调学习的真实性和情境性。

2、原苏联心理学家马丘斯金等人,对问题情境教学进行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研究。他们依据当代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对问题情境教学的本质进行深刻的心理学论证,对问题情境教学的操作方式、原理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3、问题教学法最先是由原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后经有关专家补充完善,现已成为一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发展性教学的高级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需要教师系统地设计一些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活动,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已确立的科学结论最优化地结合起来。问题教学法以当代思维科学为依据,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问题解决方式可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合作研究式、自主探究式等。

4、《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出发,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

三、课题研究的形式、方法及原则

(一)研究形式: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在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时既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也要考虑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更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应该根据具体的不同特点创设不同的数学情境,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我们在实践研究中,主要实验的情境形式有:

1、文字材料情境: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等资料,展现、陈列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资料,作为学生探究的依据。

2、语言描述情境: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等方式,展现、描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境况,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提高学生的感知效应,激起情感,促进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

3、形、声、色情境:用图画、教具或学具、录音机等立体展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背景、故事情节等,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把握情境,进入情境场。

4、其它形式:问题情境、生活展现情境、虚拟情境等。

(二)研究方法

文献探讨法:通过有关文献的学习,获取有益的经验。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学习其他学校和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的经验,供本课题研究借鉴,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存档工作。

行动研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习情境案例及典型课堂教学、典型学生学习状况的跟踪分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作教学行为,在实际课堂教学

和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有效学习情境创设的经验,并随时进行反思,同时对课题方案进行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创设有效学习情境的经验。

个案分析法:重视对学习情境案例及典型班级教学状况、典型课例、典型学生学习状况的跟踪分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围绕典型活动及学生开展系统的教学活动,对其个体开展纵深的研究,以寻求有效的教学措施。

经验总结法: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最后以总结形式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实验教师要及时总结过程中的好做法,丰富自己的网站或博客内容,并积极投稿,形成丰富的实验成果。形成《论文集》、《优秀课例集》、《教学反思集》等。

(三)研究原则

1、趣味性原则——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小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对数学往往不感兴趣,上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常常是在“要我学”的压力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层次性原则——创设情境,能让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优生的潜能,让他们吃得饱;对差生要有计划给予帮助,让他们在课堂上有事可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可操作性原则——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4、探索、发现原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问题,要求教师将学生从旧知引向新知或从现实生活实例引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探索——设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现——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正确的思维规律,从已知走向未知,以达到“再发现”科学结论的目的,实现知识的广泛迁移。

5、生活性原则——数学教学不应该是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实践表明,越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在情感上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应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有价值的数学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挑战性的。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多种策略和具体操作方式,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成功经验。

2、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能力得到同步发展。特别是在创新意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成效。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实施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会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反思。

(二)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本地区的地方特征,做到把数学的兴趣与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紧密有效的结合起来。

创设体验问题情境,;理解数学现象;

引导参与情境体验,发现数学规律;

体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2对课堂教学手段的研究,除需要一些包括音像、图片等在内的直观教学媒体外,还要通过游戏、表演、评比、竞赛等形式形成一套问题情境教学的系列方案。

3构建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提供教学情境——开展体验活动——发现验证——实践运用——评价体验。对教学设计的研究,本实验逐步形成一套集体备课,分组讨论,课前重准备,课后重后记,教后感的模式。

五、课题研究过程及具体做法

(一)研究过程

1、实验准备阶段(2008年4月---2008年7月)

制定课题实验计划和实验方案;对课题进行调研,撰写开题报告;做好课题的动员和启动工作;召开课题实验启动大会;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建立课题档案。、实验研究操作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2月)

制定课题研究的计划和阶段性总结;积极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并形成研究成果;做好课题的实验推动工作;确立微型课题;做好实验报告撰写的前期准备工作。

3、总结阶段(2010年1月----2010年4月)

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形成案例集、论文集;做好课题实验成果的深化和推广。

(二)、具体做法:

1、正确有效地使用教材的主题情景图

新教材呈现的内容,形式新颖,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色彩鲜艳,富有情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观察,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编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渗透”与“融合”,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通过教学实践,从在新课引入时、在新知的探究中、在知识巩固上、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创设不同的情境。

3、在新知探究中,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道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4、在知识巩固上,创设竞争情境,培养合作意识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运算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便设计小组接力赛——首尾相接的游戏。老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每个接到卡片的学生,用上一个同学的得数接下去编一道算式(加、减法都可以),然后传给下一位学生,各组学生同心协力争第一。首尾相接游戏,学生非常感兴趣,活动效果好,这个游戏给学生提供了熟练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机会,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师生观念的转变

1、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兴趣。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转变师生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这样既增强了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科研意识,也提高了教育科研水平。教师会教、善教,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二)总结出了“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类型及模式

两年来,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教师,共总结出以下情境创设类型:巧设疑问、走进生活、设计游戏、巧用故事、利用数学实验、老问题延伸、利用联想、利用化归思想等类型。把我们的假设和构想,经过多次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提出了“问题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提供教学情境——开展体验活动——发现验证——实践运用——评价体验。也就是说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学生在自主探究,质疑问难,多向交流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形成了一批教育论文、学术成果。

两年来,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扎扎实实进行课题研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不断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取得了较大成绩。在课题研究期间共有30余篇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在国家、省、市、区获奖。

9.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篇九

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一、研究背景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出现“情境”二字多达28次,其中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应通过数学建模活动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归结为数学模型,尝试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等等。可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重视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作为一种新课程理念,创设问题情境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但在教学实践中,不是所有的问题情境都能够真正地发挥出理想的教学功用。不少教师在创设了问题情境后感到“创设问题情境难以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主题”、“问题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创设问题情境浪费时间,教学任务无法当堂完成”等等。许多教师不清楚怎样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才是有效的,所以迫切需要分析清楚高中数学问题情境有效性的内涵,并制定相关的评价工具来检测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程度。

二、数学问题情境的界定

数学问题情境是指为了完成某个既定的数学教学任务,由教师联结起来的一组背景化的信息,其构成部分包含数学情境和数学问题,数学情境提供给学生知识呈现的背景,数学问题提供给学生一个障碍或者一个有待完成的任务。

数学问题情境分为问题显现型和问题隐含型两种,前者直接呈现出明确的数学问题,后者不直接呈现明确的数学问题,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和提出隐藏在数学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三、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评价工具

笔者查阅了有关问题情境创设的著作和文献,在提炼归纳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制定了《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课堂观察量表》和《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测试问卷》。

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测试问卷

亲爱的同学们:请仔细阅读下面每一个问题,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认真选择,不能相互讨论。此表无需署名,与你的学习成绩、各种鉴定无关,也不会提交给你们的老师。

1.问题情境是否你所熟悉或感兴趣的?A.是 B.否

2.问题情境是否新颖、独特?A.是B.否

3.问题情境是否既不过于简单浅显又不感到晦涩难懂?A.是B.否

4.你是否愿意积极参与到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A.是B.否

5.你的注意力是否因为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而更加集中?A.是B.否

6.老师给出问题情境后,你是否会很容易想起有关的数学问题?A.是B.否

7.老师给出问题情境后,你能想到的相关数学问题是否不止一个?A.是B.否

8.你希望解决你自己或老师根据问题情境提出的数学问题吗?A.是B.否

9.你根据问题情境想到的数学问题答案是否不唯一?A.是B.否

10.你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是否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在积极思考?A.是B.否

11.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使你更容易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A.是B.否

12.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使你感觉到学习的过程并不枯燥?A.是B.否

测量问卷说明:每个题目两个选项,选择A选项则记2分,选择B选项记0分,问卷最高分24分。

四、实证研究

限于论文的篇幅,本文只列出一次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其他实证研究类似。

1.研究目的

根据已制定的测量工具,检验两位不同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的有效程度。

预期的结果:两位数学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有效程度不同,并且易于通过本研究制定的测量工具进行有效性评价。

2.基本思路

根据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内涵,利用制定的评价工具,采取课堂观察法、问卷测试法、个别访谈法等多种实证研究方法,对两位高中数学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进行有效性评价。

3.研究对象

贵阳市第十四高级中学(一所普通公办高中)2011级高一(3)班和高一(5)班。两个班级为平行班级,均为普通班,中考班级平均成绩及成绩分布相似,学生人数及男女生比例接近。数学授课教师不同,但教学章节、教学时间、教学环境相似。

4.选用教材

根据贵阳市普通高中数学2011~2012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使用教材版本,本研究选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

5.测量工具

本研究制定的《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课堂观察量表》和《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测试问卷》,并经过专家审查通过。

6.测试过程

(1)前期工作

研究前与高一(3)班和高一(5)班两位数学任课教师简单沟通,使得两位教师按照平时的教学习惯和教学方式,针对同一教学章节进行教学设计,包含情境问题的教学设计。其他如例题讲解、课堂练习、数学活动、教学方法和策略等大致相同。不对学生介绍本研究相关事宜,使得学生保持平时的听课状态和习惯。

(2)具体实施

两位数学教师授课的课题同为“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A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第2课时),属于新课程中新增的内容。

高一(3)班由H老师授课,上课时间为当天上午第一节。H老师创设数学问题情境(问题情境1)如下:

2011年6月5日凌晨,贵州省望谟县发生特大洪灾,该县迅速成立了抗洪抢险指挥部,紧急组织多方力量进行抗洪抢险救灾。汛情灾情十分危急,人命关天,时间就是生命。可就在这紧急时刻,从某水库闸门到抗洪指挥部的10km长的电话线路(每隔50m有一根电线杆)发生了故障,无法正常通讯,抗洪指挥工作受到了极大影响,需要立即进行抢修,尽快恢复正常通讯。

高一(5)班由Z老师授课,上课时间为当天上午第二节。Z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2)如下:

假设我有12个外表看上去一模一样的乒乓球和一座无砝码的天平,其中有一个乒乓球属于不合格产品,已知不合格的乒乓球比合格的乒乓球略轻一点。

笔者和另外一位教龄15年、教学经验丰富的L老师共同进行课堂观察,并单独对照制定的观察量表,对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

授课结束后,分别向两个班学生发放测量问卷,共发放测量问卷113份,收回112份,1份丢失,收回的问卷全部有效。

7.数据处理与分析

(1)课堂观察量表统计结果与分析

从t-检验结果来看,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L老师与笔者打分的差异性不大,打分结果信度较高。从有效性指数可以看出,两位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都属于高效问题情境,但问题情境1的有效程度高于问题情境2。

(2)测量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两个班的测量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然后进行横向差异显著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看出,高一(3)班的测量问卷成绩高出高一(5)班的测验成绩;统计量(Z)值远大于1,P值小于0.05,两班测量问卷成绩差异显著。

依据对学生的测试问卷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得出:H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教学效果要优于高一(5)的Z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教学效果。

8.实证研究结论

实证研究中使用了两种评价工具对两位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的有效性进行测量,结果均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从而可以确定问题情境1的有效性高于问题情境2的有效性,该结论与教学经验丰富的L老师和笔者做出的定性判断相一致。

本研究在提炼归纳前人研究成果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制定了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的评价工具,对评价工具本身做了大量论证工作,反复修改和邀请专家评审,尽可能地使其能够对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做出真实、客观、准确地评价。但任何一个理论和评价工具的成熟与完善都需要经过一个长期不断的检验与修正的过程,这也将是作者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 夏小刚,汪秉彝.数学情境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教育学报,2003(1).[3]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5] 姚静.情境问题教学对学生数学认知的作用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6] 夏小刚.基于提出问题的数学教学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7] 唐小丹.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探讨.教学与管理,2011(27).[8] 冷平,梅松竹,王燕荣.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教学误区.教学与管理,2011(31).[9] XavierRoegiers.为了整合学业获得情景的设计和开发.汪凌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责任编辑 刘永庆)

阅读相关报告总结文档:再论教师的班级管理角色 创新班级管理工作的探索和实践 过程理论视域下的教师素养 基于校园文化软实力培育视角的师德建设 论学校管理的增值之美 例谈类比推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三只老虎等3则 雪人来参加化装舞会 蚂蚁和麦粒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1)解决入园焦虑 从现在开始准备 等5则 产权制度改革刍议 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探微 谈计算机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教学质量 谈职业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效果的提升 关于上好中职校德育课的思考 高师院校创造学课程实践教学

*本文收集或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

10.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篇十

【关键词】教学情境 目标导向 生活导向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69-02

课堂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是落实新课程理念、构建开放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应有之义。

一、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教学情境

很多学生之所以对政治学科缺乏兴趣,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大部分学生认为政治学科没有实际用处,学习政治最大的用处就是高考的需要。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很多学生的政治学习活动都显得过于功利化,甚至很多教师也喜欢通过总结复习、“题海战术”等让学生掌握一些千篇一律的答题思路,保证在考试中拿到高分。难道政治学科存在的意义仅仅就是为了考试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从大的方面讲,政治学科对于我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而从小的方面讲,政治学科其实是一门实际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政治学科的这种实际应用性是很多学生都没有意识到的。因此,教师可以尝试从一些生活实例入手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看到政治学科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时,我就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假如你有十万块,现在让你制订一个投资理财计划,你会选择哪些理财方式,请说明理由。由于这节课的内容我之前就要求学生预习过,因此,学生开始煞有介事地设计投资理财方案。一段时间以后,我找出班级中的几位学生介绍自己的理财方案,并说明这样制定的原因。这样,在学生的发言和教师的引导下,这节课主要的内容框架基本上就建立了。这种结合生活实例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显然比教师一条条分别列出银行储蓄、股票、债券、保险等各种投资理财方式各自的优缺点要显得更加生动形象,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这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认识到政治学科强大的实用功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政治无用论“的观点,真正地开始接受并喜爱这门课程,为真正地学好这门课程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应该具有時代性特征

情境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弘扬时代主旋律。所设情境应该以近期发生的重要事件、焦点问题为突破口,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件的发展、认识的深化及时更换材料与案例,创设出新颖、丰富、鲜明、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吸引学生积极学习课程、积极探索新知、关注时事热点,自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判断分析事物的能力。如果情境事实陈旧老套,案例是“陈谷子烂芝麻”,学生就无法提起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变得索然无味,教学情境就没有亲和力,起不到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的作用,课堂教学效果就会不尽人意。如:在学习“集体主义价值观”时,我在2003年引用的是在“SARS”非典来临期间,叶欣等舍己救人的医护天使的感人事迹;在2005年用的是禽流感期间医药界人士为民服务的事迹;去年用的是为使申奥成功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而今年我采用了年初南方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5.12”大地震时全国人民共同救灾,捐款捐物、义务献血、空降救援等一系列感人场景。新鲜的事例、生动的场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感人至深、发人深省,渲染了课堂气氛,深化了课堂主题,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利用时政热点切入

高中政治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政治导向鲜明的学科。任课教师通过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通过案例分析等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法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件鲜活的呈现在课堂教学当中。能够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果。同时,对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且近年来,高考政治科目的试题的命题思路已经由“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和“现实问题立意”。考试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政治基础知识与理论解决实际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例如,有关于我国的主权问题事件———“钓鱼岛事件”,政治教师在和学生解析完事件的整个过程后,老师应该配合引导同学们思索关于如何处理“日本的钓鱼岛国有化”的问题。“钓鱼岛事件”这一时事热点话题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活跃了整个政治课堂教学氛围,并且在同学们处理这一国家时事热点问题的过程中,激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了学生们保护国家领土主权的意识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意愿。这样,学生们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使得他们更恰当的掌握政治课程,进而促进了高效政治课堂教学的生成。

四、运用故事创设情境

思想政治课教材上的例子大多比较简单且比较少,这就需要教师努力挖掘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素材,用故事的形式呈现在课堂教学中,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如在上《生活与哲学》认识论知识时,我创设了这一故事: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自幼爱好自然,经常观察昆虫和贝类的生活情况。他观察研究的热情,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为了了解昆虫的生活,他有时在野外纹丝不动地伏在地上,从太阳升起一直观察到太阳下山。他为了捕捉一只昆虫,常常跟着昆虫跳来跳去。他观察雄槲蚕蛾“求婚”的过程,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当快要取得成果的时候,槲蚕蛾“新娘”却不巧被一只螳螂吞食。法布尔毫不气馁,从头再来又整整观察了三年,才得到结果。法布尔对观察是这样的热情,这样有耐心,正因为如此,他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写的《昆虫记》共十卷,这部巨著在生物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让学生对抽象的哲理一下就能具体的理解,深刻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生道路的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成功的结果固然让我羡慕,赞叹,但面对成功路上的坎坷与磨难更需要我们百倍的信心和坚韧去面对。再如学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时我适时地把郭明义几十年如一日无偿献血和救助贫困儿童上学的故事,以及2014年获评“福泉好人”年度人物、“黔南骄傲”年度人物的陈建萍老师的感人故事。从2002年起,陈建萍老师先后成为6个吸毒青少年的“妈妈”,这位教了27年书的语文教师既是严师,又是慈母,帮助他们走出泥潭,重启人生的事迹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课堂上。以此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故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通过创设鲜活的教学情境,设计巧妙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搭上云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高峰,这样的政治课堂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才会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李立科.构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J].教学与管理,2005(22).

[2]闫玉东.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N].文化时报,2007.

11.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篇十一

一、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原则

1. 情境创设要有现实性

真实的生活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应用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更好地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因此, 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积极去探索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 最终的目的又为了应用于生活之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因此, 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生活, 贴近实际, 教学时从学生身边的、比较感兴趣的事物入手, 把抽象的知识化为具体的实物。例如, 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 让学生搜集身边一些有关角的事物, 并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角的一些基本特征, 然后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应用的例子, 这样又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很好体现了教学的现实性。

2. 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突出知识的趣味性, 是让学生较快对所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的方法。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能较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学生的思想和注意力调节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我们学习最好的老师。著名专家皮亚杰说得好:“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的人, 都应该依赖于兴趣。”如果有了兴趣, 我们做事才会更加认真, 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的学习同样也不例外。大家都知道, 新课程标准所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经过, 非常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如果我们教学着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让学生在引人入胜的活动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那么我们定会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数学这门学科, 对于我们的小学学生来说, 不是那么好理解的, 这也是影响到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大阻力。如果我们能针对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把所要传授的知识融入到丰富多彩游戏中去, 学生在玩中和乐中学习, 知识得到巩固, 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得以完成。教学时在巩固环节中可以创造一些合适的游戏情境, 使学生有来到生活实际的感觉,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有趣。例如, 在教学“小数大小比较”一课时, 我为学生展示了他们喜欢的学校元旦文艺汇演比赛情境, 出示了我班节目的比赛成绩:9.87、9.90、9.96、9.85、9.85。先让学生根据比赛成绩, 充分谈自己的想法。由于是学生关心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讨论激烈,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情境创设要有发展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老师讲授而得到的, 而是学习的人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 依靠其他人的帮助, 利用接触到的学习资源, 积极地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所以在教学中, 要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内容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热情, 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激励学生不依靠教师, 而是要带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学习, 大胆创新与实践, 不断思考、不断提升、不断感悟, 从而获取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 我利用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 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生收集数据后提问:“用什么好的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学生提出打“√”、打汉字“正”等, 并提出用举手来统计更快些, 后来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的内在联系, 让学生通过比较“表1”和“表2”的问题, 从而概括出“复式统计表”的特点。他们是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 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方法

1. 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在数学教材的例子中, 有些方面的例子, 对于有些孩子来说, 是新鲜的、模糊的、不清楚的。因此我把课本中的些例子进行了再创造, 使它们变成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 使学生容易接受、理解。例如, 在“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中, 我借助了学生刚刚去秋游的这个实例导入了课题, 很好地让学生回归到实际生活中去,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平均分”时, 借助学生熟悉的“分东西”事例, 自然地将分数产生在平均分基础上的事实展现在学生面前, 增强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在巩固环节设计学生熟悉的分巧克力、分蛋糕等,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2. 在课堂中让数学模拟生活

数学课堂教学应深入生活,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 活化教材。通过对生活情境的模拟, 让学生体会数学中存在生活, 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学。教学问题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要将生活情节较好地渗透到教材之中, 学会通过教材产生对实际生活的想象, 通过对生活的体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有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对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理解得不是很到位。比如我碰到过一个孩子, 问他45+36等于多少他不知道, 但是当你问他你有45元, 你爸爸给了你36元, 你一共有多少元呢?他会脱口而出, 说明我们的教学就是缺少让数学融入生活。书本上的数学知识是生活中数学问题的高度概括, 我们应该努力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3. 应用题训练“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用题教学应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探索, 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掌握解题思路。”因此, 在教学中要把书本上的例题改成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 创设一些熟悉的生活情境, 拉短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让书本上的应用题情节变成自己的亲身体验。实际上许多应用题都能够从生活中找到相类似的实例, 所以要引导孩子观察生活, 思考生活, 找到生活的实例。比如一面靠墙, 三面围上篱笆的这个问题, 会有学生计算周长时算成四边的长度, 这是缺少生活体验的缘故。我带他们亲自去动手体验, 都知道了原来靠墙的一面是不是需要围上篱笆的。植树的问题也一样, 让他们去亲自去体验一下, 相信会有一些不同于课堂学习的收获和感受。

4. 课后回归生活, 加强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以体现数学教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 是为了能更好地能在生活中应用。所以在学生学了新课以后, 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数学。当然, 这个实践活动得针对孩子的能力而言, 是他们力所能及的, 应是比较容易完成的, 而不是复杂的、困难的。比如, 在学习了比和比例以后, 我布置给学生一个实践任务, 可以用怎么样的方法测算出我们学校旗杆的高度呢?学生对此感觉很新鲜, 都纷纷开动脑筋, 都不知道有什么好的方法。我就带着学生来到了旗杆下面, 那天阳光明媚, 当学生发现人的影子和旗杆的影子以后, 他们恍然大悟, 原来人的实际身高和人的影子的身高的比例和旗杆实际的高度和影子的高度的比例是一样的。这样很容易就计算出旗杆的高度了。由此及彼, 他们也很容易测算出大树的高度了。通过这个实践活动, 学生们发现生活中并不缺少数学, 而是缺少把数学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本领。这样, 他们以后在学习的时候就会去想, 我今天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有没有应用的地方?自觉地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更好地服务于他们的生活。

上一篇:浅析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下一篇:继承者们--咬着下唇(韩语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