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我来评议论文(精选9篇)
1.先秦诸子我来评议论文 篇一
一、关于先秦诸子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体论辩 文,《庄子》接近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发展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墨子:名翟,鲁国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三、《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汉书》记载,《墨子》原有71篇,而流传至今的仅15卷53篇,失18篇。学术界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后学在不同时期记述编撰而成。《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证,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先秦诸子的秩序情结 篇二
摘要: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流派纷呈,思想更是纷繁复杂,初看起来似乎没有头绪可循。本文将从“秩序情结”来分析诸子的思想。本文的主要观点有:第一,诸子的思想是以秩序为主线的。第二,对于秩序的建构可分为内在途径和外在途径两种。第三,我们应该以秩序作为诸子百家的出发点,而不能以阶级论来看待。本文通过对儒、道、墨、法四家的分析来阐明观点。
关键词:先秦诸子秩序情结内在途径外在途径
时代背景
先秦主要包括春秋、战国两个时期,这一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用迪尔凯姆的话讲先秦就是一个严重的“失范社会”,我认为也可以将先秦社会视为一个被各种越轨行为充斥的社会(当然这里讲的越轨是相对于周礼而言的)。在政治方面,“周王疲敝”各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几个强国通过战争轮流当上霸主。礼乐方面,周王室衰微之后礼乐制度已经没有了太大的市场,当时的状况可谓是“礼崩乐坏”礼乐制度在周朝是起着一种社会规范的作用的,“礼崩乐坏”自然也就意味着社会失去了固有的社会规范。从个人方面,旧的等级名分制度已经混乱,对于个人来讲也就失去了行为规范,没有了行为规范就会造成为所欲为,与人交往皆是从自身的利益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十分紧张的。总之先秦是一个比较混乱,缺乏秩序与规范的时代。面对这样一个时代以儒道墨法为代表的当时的知识分子当然是要有所作为的。课本上将诸子划分到各个阶
级中去认为先秦诸子是站在各自的阶级立场来阐述观点的,我认为这种做法是十分靠不住的,接下来我将说明自己的原因。
诸子思想
先秦诸子流派众多,这里我只对比较有代表性的儒道墨法四家进行叙述,同时内部则侧重于各家有代表性的思想家的思想。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和孟子。香港中文大学的张德胜教授曾作《儒家伦理与秩序情结——中国思想的社会学诠释》一书,他认为“儒家伦理千条万条,但归根结底,不外乎从一个追求秩序情结衍生出来的”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十分正确的。孔孟思想虽然复杂但都是围绕一个秩序构建起来的。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待儒家的秩序情节。一方面是儒家所提倡的秩序;另一方面是如何构建这种秩序,也就是构建秩序的途径与方法。孔子提倡恢复周礼,以周朝的礼乐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也就是说孔子想要已过去的规范作为作为当时的规范。课本将此视为是孔子站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认为孔子这样提倡是为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的。我认为这样解释是不妥当的,孔子并不是奴隶主阶级的人,他自言“吾少也贱”可谓是平民群体,怎么就成了奴隶主阶级的发言人了哪。在我看来我们应该从孔子建构社会秩序的需要的观点出发来看待孔子提倡周礼的原因。首先,先前的历史证明如果完全按照周礼来办事社会是比较有秩序的。其次,就现成的制度而言,周礼是一个比较完备的社会行为规范,对孔子来说有一个现成制度不用干嘛要去想其他的方法哪,当然这里孔子并没有考虑到时代的变迁导致所适用的制度也会不同。从构建的途
径来看,我认为儒家给出的途径是一种内在途径,也就是说秩序的实现是要通过每个人都努力修为才能达到的,这不同于法家给出的外在的赏罚制度。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十分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要求人们“克己复礼”。孔子给出了周礼的社会制度就要求人们通过将这些规则内化到个人的思想行为中去。孔子还提出要“正名分”也就是明确社会分工,我认为他所要求的是一种角色自觉,也就是要人们总觉到自己的角色要求与规范。对于孟子来说这种内在途径就更明显一些了,孟子提倡性善论,认为人皆有善的四端,仁义礼智这些东西不是上天给予的而是人生而就有的,所以可以通过将这些善端发扬光大达到社会的秩序井然。在我看来儒家的思想之所以在当时和秦朝时不受统治者重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途径是一种内在的途径,对于统治者来说对于恢复秩序的操作性不强,或者说基本没什么操作性。不管怎么样,内在的途径还是不及法家的赏罚制度来的容易。
道家,道家思想在先秦可谓是一朵奇葩,在外人看来似乎有些荒诞。但是细细品来会发现老庄思想还是有非常多的高明的地方的。道家思想提倡的是一种自然秩序,提倡的途径也是一种通过内在的途径来构建社会秩序的。首先来看老庄提倡的这种自然秩序。“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所在,同时强调“道法自然”,道是老庄“自然秩序”的前提。他们的“自然秩序”是一种无文化社会,齐万物的社会。老庄反对各种社会规范,认为仁义礼智是万恶之首,要求去除这些规范回到自然中去,也就是无为、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当中去。我觉得
老庄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他们面对混乱的社会,人们都追名逐利。要求人摆脱欲望的控制,进入到自然状态。那么怎么样才能达到这种秩序哪?老庄给出的答案同样是一种内在途径,也就是要求人们不断通过个人修养达到这种状态。和儒家的内在途径相比道家显然更倾向于自然性。像老子的寡欲、无知、知足思想,庄子的坐忘思想都是要求个人清心寡欲,回复到自然状态中去,这显然是一种在的途径。但是这和儒家的内在途径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儒家是要求个人通过修为将社会规范内化的。而老庄思想反对各种的社会规范要个人通过坐忘达到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这显然是要求更高的。其次,儒家的秩序是一种规范高高在上人人都对它顶礼膜拜并将其内化的秩序。而老庄则是预设一个自然秩序,认为人只要无知无欲,社会就会自然地按照自然秩序运行。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老庄的秩序模式可谓是独辟蹊径。
墨家,面对当时社会的混论局面,墨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秩序主张。我认为墨子的秩序情结是建立在利他主义精神基础之上的,墨子提倡兼相爱的思想这和儒家的等差之爱是有很大区别的。但是,墨子在制定统一的社会规范方面和儒家却是一致的。墨子的秩序当中有一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墨家的尚贤思想,墨子虽然和儒家一样要求一个等级秩序,但是墨家强调要让贤者居于领导地位。课本上讲这是墨子出于小生产者的需要提出来的,我认为小生产者固然是需要这种秩序,但是,如果我们以为的强调阶级的理念就会很难看到,墨子的尚贤对于他的秩序理念的重要性。贤者作为社会上层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治理社
会。另一方面,拥有良好修养的贤者能过为社会成员树立一个利他的典范,从而有利于兼相爱思想的贯彻。对于墨子提出的建构社会秩序的途径和儒道两家都是不同的,墨子提出的途径是一种外在的途径。具体来讲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政治的一种是宗教的(来自中史课本)。政治的形式主要是通过赏罚实现的,对于遵守社会秩序的进行奖赏,对于违反社会秩序的行为进行惩罚。通过这样的形式使的社会中的人遵守社会秩序。宗教的形式是指墨子认为以人的力量来控制人的行为还是不太可靠于是就想借助“天”和“神”的力量。他要求人们要相信天和鬼神的力量,诚心的既是祭祀鬼神,因为怕遭到鬼神的报复所以就会遵照社会规则行为处事。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政治的形式,还是宗教的形式,其实都是外在的途径来建构社会的秩序。法家,法家的代表是韩非子,韩非的思想基础是性恶论,他继承并发展了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是恶的人皆有“欲利之心”。这对他的秩序观影响很大。韩非的秩序观主要是以法作为社会生活的规范,并且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社会皇帝是最高权威。他的构建这种社会秩序的途径和墨子一样也是一种外在途径,但是相对于墨子来说他的途径更加严苛,也更具实用性。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赏罚。一个是思想控制。韩非子提倡人们要“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他是反对儒家的社会整合方案的,他认为面对恶的人性儒家的仁义礼智是显得十分无力的,所以应该以赏罚之法控制社会。这很显然是一种外在的途径来构建社会秩序的。再说韩非的思想控制,他提出“言行不轨与法令者必禁”要求控制思想进而更好的控制人的行为。韩非子的这一观点和墨子还是有些相似的,都是要求从外在的途径对人的思想加以控制,但是墨子是通过让人们信鬼神而有所惧进而实现目的,而韩非则是直接严禁人的不合法行为。
以上我们从秩序的角度分析了先秦诸子的思想,我觉的诸子思想的秩序主线还是比较明显的,他们面对着“失范的”春秋战国是围绕着秩序二字展开自己的思想的。我自认为将他们的真正目的放在构建稳固的社会秩序上再去看待他们的思想要比直接从阶级的观点分析能更好的认识诸子的思想。另外我认为通过他们各自提出的建构社会秩序的途径上看待诸家在以后历史中的遭遇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具体来说,儒家和道家之所以在以后的历代都是不断发展而且延续至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提出的构建社会秩序的途径是一种内在的途径,对个人来说还是很有说服力的。而法家的思想虽然是一种外在内的途径,但是他对于统治阶级加强社会控制还是很有作用的,所以法家思想在中国也是一直被统治阶级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延续下来了。
3.高二选修先秦诸子教学设想 篇三
【教学设想】
1、重视挖掘先秦诸子散文的思想内涵。诸子散文是中华文化的经典,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学习先秦诸子散文,要引导学生领悟其深邃的思想,“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用“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法走进诸子。如孔子的“仁”、“义”,孟子“民为贵”和“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及“仁义礼智”,庄子的“尊生”,墨子“兼爱”“非攻”等等。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对优良传统的热爱,陶冶身心、涵养德行。
2、学习经典,注意联系现实。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的问题,有异常敏锐深刻的思考,至今仍然富有现实意义。因此教课时要发掘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阐发经典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社会、思考人生。
3、体会先秦诸子散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学习,要体会《论语》言简意赅、质朴含蓄的特点,《孟子》运用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的方法,《庄子》想象奇幻、行文汪洋恣肆的特点,《韩非子》锋芒锐利、说理透辟的特点。
4、加强名句名段诵读,重视文化知识积累。
每个篇目后都有背诵要求,教课时要落实背诵的基本要求,识记一些名句,如孔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
5、不必篇篇都学,面面俱到。在篇目和语段的取舍上,删繁就简,选学简易浅显、有故事、有情节的文章,不必在佶屈聱牙的文字上耗费时间和精力。
6、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重点讨论挖掘文章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要上成古汉语知识课。
【课时安排】
31课时
概说 2课时 第一单元“”和《论语》选读,7个小专题,7课时。第二单元《孟子》选读,7个小专题,7课时。第三单元《荀子》选读,1个小专题,1课时。第四单元《老子》选读,1个小专题,1课时。第五单元《庄子》选读,5个小专题,6课时。第六单元《墨子》选读,3个小专题,2课时。第七单元《韩非子》选读,2个小专题,5课时。
【课文进度具体安排】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学习全文)1课时
二、《当仁,不让于师》(选学1、9、10段)1课时 附带解析其他词句: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莞而 /割鸡焉用牛刀 /单瓢陋巷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全文)1课时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学文本)1课时 附带解析词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 /杀身成仁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选学1、3段)1课时 附带解析词语:见义勇为
六、《有教无类》(选学1、5、6、7段)1课时 附带解析词语:切磋琢磨
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选学7、10段)1课时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学习全文)2课时
二、《王何必曰利》 1课时
三、《民为贵》(选学1、2、3段)1课时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选学第1段)
附带解析语句:乐民之乐者„„未之有也 2课时
五、《人和》(不学文本)解析和背诵语句:(课后第一题)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不学文本)解析和背诵语句:(课后第一题)讲析名句:1.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课时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学习全文)1课时 第三单元《荀子》选读(不学文本)1课时 第四单元《老子》选读
《有无相生》(选学1、3、6、7段)1课时 第五单元《庄子》选读
一、《无端崖之词》(学习全文)3课时
二、《鹏之徙于南冥》(必修本已学,用于自读,灵活处理)
三、《东海之大乐》(选学第一自然段“秋水”)1课时 四《尊生》(学习全文)2课时
五、《恶乎往而不可》(不学文本)第六单元《墨子》选读
一、《兼爱》(选学最后一段)1课时
二、《非攻》(学习全文)1课时
三、《尚贤》(不学文本)第七单元《韩非子》选读
一、《郑人有且买履者》(学习全文)3课时
4.《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 篇四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有感
刘庆亮
(邹平县第一中学,山东 滨州256200)
[关键词]课堂教学,逻辑化,问题化,概括化,对比化,讲故事,打比方,语言通俗
一个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去掉匠气,增加书卷气,就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去教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让历史走近学生。而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我认为是易中天教授。2008年10月易中天教授再次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用36讲的篇幅,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套文化大餐《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在电视节目热播的同时,配套的图书在全国开始发行,很快成为热销图书。易中天教授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下面,就易教授的讲课实例,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睿智、他的幽默、他的讲课艺术,让我们跟易中天学讲课!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易中天是高水平的老师,他讲课时善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概括起来,我认为他在这方面有四个秘诀:逻辑化、问题化、概括化、对比化。
复杂的事情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其内容庞杂,线索繁多。而解决它的关键,就是把问题“逻辑化”,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按照严密的逻辑层次,一步步打开思维的闸门,像阅读扣人心弦的侦探小说一样,领略思维解密的魅力。易中天讲百家争鸣,在整体的结构上,他安排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众所周知,人类的问题无非三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前面这四章介绍儒墨道法四家的基本观点,这叫‘是什么’。接下来,就该讨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前因后果,这就是‘为什么’。知道了‘是什么’,又知道了‘为什么’,相信大家也就知道‘怎么办’了。” [1]大的问题要有一个整体严密的结构,而对具体的小问题,易教授又是怎样逻辑化的呢?我们可以看两个例子。第一个,“管仲什么人?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的人。为什么能成就霸业?实行霸道,富国强兵。靠什么实行霸道?靠什么富国强兵?军事管制。怎么管制?一是查户口,二是定编制。”第二个,“什么人可以做隐士?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当中,什么人是隐士?不做事的人。他们的不做事,其实是不做官。不做官也不是不会做,或者做不了,而是不愿意。能做,会做,做得了,却偏不做,才叫隐士。”相信大家看了应该会有所启发。
“问题化”是大家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了,我们经常把思维含量高的问题设计叫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是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条件。无疑,易教授在这方面堪称高手。他设计的问题有两种:第一种,显性问题。如:“这就奇怪!孔子不是主张读书做官吗?子路想做的官最大,孔子为什么要笑他?曾皙不想做官,孔子为什么要赞成?孔子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学生?”;“这就让人生疑:孔子和他的思想,真有那么伟大吗?如果真有那么伟大,为什么落得如此下场?”;“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嗤之以鼻。瞎白话吧你!既天下为公,又一毛不拔,怎么可能?”。第二种,隐性问题。如:“这几年,孔子几乎年年都有伤心事”;“孔子甚至还干过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杨朱有什么主张,竟能得到如此多的青睐?说来简单,也只有四个字:一毛不拔”;“我读《老子》这本书,感受有三个字:老、大、难”等等。虽然没有明显的设问,但胃口已经吊足,使人欲罢不能了。
“概括化”是归纳复杂事情的常用方法,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强调“关键词”,实际上就是把问题概括化。而概括得是否科学有效,关键是看我们对问题是否有透彻的认识,提炼的关键词是否精当。应该说,易教授做到了这一点,比如:“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墨家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法家留下了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儒家流下了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
“对比化”就是做比较。通过比较,我们不仅会对问题有更加宏观的认识,而且还会对问题的一些关键细节有一个新的发现。所以,在课堂教学和巩固性检测中,我们经常让学生做历史概念的异同比较。下面,让我们看易教授是如何通过比较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的。首先,在体例上,他非常注重比较。一般哲学史讲百家争鸣是一家一家单独地讲,而他却把他们搁一块儿做比较,通过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进行阐释。其次,对大家感觉非常深奥难懂的先秦诸子,他也是通过比较的方法化繁为简的。比如:“孔子精通的是六艺,墨子精通的是工艺;孔子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墨子对物理有很深的研究;孔子同时是艺术家,墨子同时是工程师;孔子代表士人,墨子代表庶民。孔子是士人成功的代表,墨子是庶民失败的代表”;“这大约就是孔孟之别了:孔子宽厚谦和,孟子刚直不阿;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心直口快;孔子为人低调,孟子个性张扬。所以,读孔如饮清泉,读孟如闻战鼓。孔子温柔敦厚,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孟子侠肝义胆,气势磅礴,一洗凡马空”;“老庄之别:首先,老子寡情,庄子善感;第二,老子讲逻辑,庄子重感悟;第三,老子重权谋,庄子多智慧;第四,老子假无为,庄子真无为”;“儒家代表文士,墨家代表武士,道家代表隐士,而法家则代表谋士”。就连中学课本上的“礼乐制度”,让易教授分析起来,都那么简约透彻:“礼,是用来辨别差异、区分等级的;乐,则是用来统一情感、保证和谐的。礼,保证行为符合道德;乐,保证情感符合道德”。高就是高,不服不行!
把抽象的事情具体化
课程改革以来,中学历史知识按照文明史重新整合成专题类知识,出现了很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抽象概念。受专业知识的限制,我们一般都深感棘手。易教授讲诸子百家,其中抽象的哲学问题更是无法回避。他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有二,一是讲故事,二是打比方。
5.先秦诸子我来评议论文 篇五
引言:古代文学对我们有着很深远的意义,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遗产,是历史上无价的瑰宝。从小《论语》中的语句我们就烂熟于心,但是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诸子散文深深影响后代。从这个兴趣点出发,对于《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这个专题从诸子百家的形成,发展以及特点做了一次简要的概括与探究。
诸子散文的形成说理散文蓬勃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从根本上说,是由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所决定的,而其直接原因是士的阶层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具体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需要人才,并且能够产生人才的时代。当时社会激烈动荡,兼并战争频繁。
到了战国,诸侯间的存亡斗争更为激烈,奋发图强就能捷足先登,扫灭群雄,统一全国;不图强则必然削弱萎缩,最终灭亡。面临这种严峻局面,各国统治集团在展开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同时,也展开了智力资源的竞争。他们纷纷礼贤下士,争相延揽人才,人才的价值空前升值。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事情的另一个方面是,当时的历史提供了人才产生的条件。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分封制度解体,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一部分贵族随着贵族身份的丧失,沦为平民,把他们的文化知识带到民间;而更为重要的是学府下移,民间聚徒讲学之风兴起。比如说孔子,本为殷商苗裔,但至孔子时已经从贵族降到一般平民。他早年受到了比较全面的文化教育,也从事一些平凡的工作,有短暂出仕经历,后周游列国,率不得志,晚年整理文献,教授生徒。孔子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开创了儒家学派;墨子聚徒讲学,组织成颇有纪律的集团,形成墨家学派。战国之际,私人讲学之风更盛,孟子、荀子等都曾是同辈中的老师巨擘。这种局面使社会下层人民获得了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的机会,从而极大的开发了人才源,使得人才源源不断地以空前的规模生产出来。促成了“士”这一特殊阶层便迅速崛起。
时代的变革,历史的发展,需要新的思想和理论,对社会现实做出解释,对社会未来作出设计。于是,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学说讲学授徒,相互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论难,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散文是见道明志,论难说理最便捷的文体,于是,以探讨哲理人生,研究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诸子散文便勃然兴起
诸子百家的分类
按学术思想流派划分,司马谈把他们分归为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而刘歆又分其为十家: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
诸子中影响最大的是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代表性的著作有《道德经》、《庄子》。
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代表性的著作是《论语》、《孟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代表性著作是《墨子》,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代表性著作有《韩非子》等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
先秦诸子散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老子》和《论语》(产生于年龄末期制战国初期)。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要的议论断章。
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产生于战国中叶)。《孟子》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明显的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围绕一个主题而设立,以论说为主体,初步具备驳论性质。《庄子》则突破语录体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
第三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产生于战国末期)。《荀子》和《韩非子》的文字基本上是议论文的语言,抽象说理的部分增加,逻辑周密,结构复杂而严谨,标志着议论性散文体制的成熟,反映了先秦说理文的最高成就。
先秦诸子散文的主要特征
最先面世的是老子《道德经》。也叫作《老子》,其最主要的内容是对“道”及其规律的论述。老子以天之道来推论人之道,主张社会的规则应效仿自然规律。我最喜欢老子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用“上善若水”来说明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还以大自然中的水为例子,说明“以柔克刚”的道理,从而引申到“以退为进”“甘居下流”“不为民先”的处世观与政治观。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对于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至为深远,对于世界思想文化也产生了并正在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这是我国哲理性著作《易经》的文体的嬗变,也蕴含着《诗经》的风韵,是老子独创的一种文体。作为议论文,《老子》采用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老子以道为学,以诗为文,并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创了我国散文以神理为体,以形文为用的文章体制。
《论语》
比老子稍晚。它的体制与《老子》全然不同。这是一部语录体著作,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多是些叙说性文字或断语,篇幅短小简约,还未形成结构完整的单独篇章。但是,这些语录也具备了散文的基本特征,表现提供对话的语境以及出了与《老子》不同的艺术特色。首先,《论语》刻画了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提供对话的语境以及富有很强表现力的任务举止言谈,取其,展现任务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世界。有时寥寥几笔,就可把不同人物的不同情态刻画得活灵活现。如《侍坐》章,历来为人称道。还有孔子的一些弟子的形象,等都比较鲜明。其次,《论语》的语言也很有特点。它以口语为文,亲切自然,而又生动传神。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表达含蓄而意味深长。《论语》注重实用而又文质彬彬的文风深刻地影响到后世散文的创作,成为先秦说理文的主要形态。
总之,春秋时代的散文,在论说文的体制、表现方法、语言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了高度的艺术性,并且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从而奠定了诸子散文的基础
6.先秦诸子我来评议论文 篇六
杨清健 编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被定为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首,计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论语〉选读》未选入内容的只有《乡党》《尧曰》。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1530年明世宗嘉靖九年封)、万世师表(1684年清圣祖康熙二十三年封)。
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嫡长子排行称伯,庶出长子排行称孟),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后来又在外纳颜氏第三女徵在为妻,生孔子,因出生之前曾在尼丘祈祷,故起名为丘,排行第二,故字曰仲尼(以上据《孔子家语本姓解》载:叔梁纥,虽有九女而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
孔子3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20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今1.9米以上,具体是196.8cm。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有“八不”饮食经,喜欢吃姜,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为豪。《论语乡党第八》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g,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孔子享年73岁,从现在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来看,孔子不算高龄。然而在医学不发达、人均寿命30来岁的春秋战国时期,“人生七十古来稀”,孔子绝对是“寿星”级人物了。要知道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67岁丧妻,69岁丧子,得意门生颜回更是31岁就死了,先生为学生送葬,哭得很伤心:“噫!天丧予!天丧予!”
再看孔子的一生,大部分时间不得志,一生颠沛流离,有时候被人追杀,有时候挨饿,吃了上顿没下顿。然而逆境中孔子为什么仍能得享古稀之龄呢?国家级名中医陈意认为,这与孔子懂养生、会养生有很大关系。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翻开《论语》,发现处处闪现着养生智慧的光芒,尽管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洗礼,细细品味,还真能发现当中不少健康生活、快乐工作、和谐相处的金科玉律。
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鲁定公,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如家臣阳货控制着季孙氏的权力),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孙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孔子中的“子”,与孟子、庄子、老子中的“子”一样,是一种爵位和尊称。按照周朝公、侯、伯、子、男的分封爵位,他们虽然不是诸侯,却享受到了诸侯中的第四中爵位称号。
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 ,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论语雍也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史记孔子世家》最后一段说:“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巳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民国著名学者柳诒徵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则说:“苏格拉底、佛佗、孔子和耶稣四大圣人,在历史上具有无可伦比的深远影响。……”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是仁。孔子张扬中庸之德,反对“过”与“不及”。
(本文1、2、3等是本文顺序的序号,以下注明页码是出自课文的页码,方便同学们查对。课本是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11月第2版为依据本,页码用Px表示)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P9-10)
2、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P11)
3、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4、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同见P14)
5、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巳!”(P14-15)
6、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巳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8、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9、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同见P15)
10、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P16)
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12、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同见P17)
13、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P18)
1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5、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巳矣!”
16、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7、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18、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19、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同见P20)
20、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21、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2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也。”
2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同见P21)
25、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P24-25)
2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P25-26)
27、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P26)
28、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9、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同见P28)
30、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P29)
31、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m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32、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同见P30)
33、子曰:“有教无类。”(P32)
3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P33)
36、子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巳矣!”(P34)
37、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P36)
38、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巳。”(P37)
《论语》名言语录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不学礼,无以立。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8、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小不忍则乱大谋。
11、匹夫不可夺志也。
12、道不同,不相为谋。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5、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8、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5、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6、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7、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28、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0、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3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3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3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36、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39、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40、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41、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4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3、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46、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4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7.先秦诸子我来评议论文 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难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解题:“无类”指什么?
明确: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二、翻译选文,掌握重点词语
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 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注释】斯,副词,就;诸,之乎;其,表反问。
【译文】 子路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说:“有老父长兄健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听到就去做!”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也,句中语气词;“进之”“退之”使动用法。
【译文】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兄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就去实践它’。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要推他一把;子路本事太大(容易冒失),所以我要让他退一步想想。”
【评析】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旧,过往、过往;以告,应为“以之告”
【译文】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这个官,没有高兴的脸色;三次罢免了他,也没有生气的样子。先前任令尹时的政事,一定把它告诉继任的令尹。他怎么了?”孔子说:“(他)算得上忠了。”子张说:“(那)算得上仁吗?”孔子答:“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至于,去到;之,到;焉,哪里。
【译文】(子张问)“崔子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离开齐国。到另一个国家,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离开这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又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又离开这个国家。(您认为他)怎么样啊?”孔子说:“算得上清白了。”子张问:“算得上仁吗?”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评析】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反,类推。整句话省略了主语。
【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
【评析】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
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注释】尝,曾经;以,来,用来。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评析】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7、【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注释】(1)罔:迷惑、糊涂。(2)殆;疑惑、危险。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评析】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8、【原文】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评析】颜回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在孔子面前始终是服服贴贴、毕恭毕敬的,对于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全面接受。所以,孔子多次赞扬颜回。这里,孔子说颜回“非助我者”,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在得意地赞许他。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知来者。”
【评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10、【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 qià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译文】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
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评析】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三、小结
本文我们学习到了孔子关于教育和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育,注重学习与思考,这些都表现了他的人生智慧。
1、下列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孔子认为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这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勇气与魄力。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时将会依次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以及出现这两种矛盾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C、孔子认为完善修养是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D、“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认为思考没有什么益处,因该执著于学习。
2、课后练习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孟子把天伦之乐、道德圆满之乐、教育后进之乐置于统治天下之上,可见他对血缘伦理、道德修为、教书育人的高度重视,可见他对父母亲人、天下英才乃至众生的挚爱。§
启发:这三方面价值今天看来仍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予以重视。§
【感悟】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话说:‘此三乐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怍而已。”也就是说,一乐取决于天意,三乐取决于他人,只有第二种快乐才完全取决于自身。因此,我们努力争取的也在这第二种快乐,因为它是属于“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的范围。§
3、讨论:你觉得在现实中,老师怎样做才是“有教无类”?
明确:这一问是开放性讨论,主旨要讨论“有教无类”这一思想的现代价值,回答可以见仁见智。
要点:在现实中,老师要做到“有教无类”的话,应该对个性不同、资质不同、经济不同、家庭条件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别不同„„的学生,一视同仁地加以教育,而不能厚此薄彼。
四、作业
1、背诵选文5、7则
8.先秦诸子我来评议论文 篇八
A.《沁园春雪》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是指今天的人民大众。
B.《敬业与乐业》是一篇演讲稿,文中用了大量的事实论证了乐业比敬业重要的观点。C.《出师表》的作者是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而“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D.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兴盛于宋,当时的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而李清照可以说是婉约派的代表。
【答案】B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
试题分析:深入地论述了什么是敬业,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所以B项有误。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鼎湖山听泉》一文重点是写山泉,以泉水之美来表现山林之美,揭示从泉水中所领略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B.《陈涉世家》选自东汉司马迁的《史记》,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飞红滴翠记黄山》是一篇解说词,作者描写黄山的壮丽景色,揭示了大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和人类的审美感知在提升景物品格中所起的作用。
D.《画山绣水》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描写了从漓江上观赏到的山水美景,表现出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
【答案】B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
试题分析:B项中的"司马迁"不是东汉人,而应是西汉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
点评:对于课本上的课文,不能偏颇,大致内容和主题以及涉及到的文学常识还是应该心中有数的.更不能放弃课内只顾课外,要从课内中学到语文的基础知识及赏析文章的方法,并和课外的拓展阅读结合起来,做到课内外结合,使语文能力和素养得到提高.
3.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①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注:①榆关:现在的山海关
阅读上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4分)
【小题1】上阙“夜深千帐灯”一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2分)【小题2】下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
【小题1】夜晚宿营于旷野(1分);为引出下片的“乡心”蓄势(1分)。【小题1】对比(1分)或者借景抒情;思乡(1分)【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词
【解析】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1)从诗歌内容上去理解诗歌主题;(2)从诗歌手法上去赏析诗歌表达的情感。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将“ 莲”比作“君子”,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污浊的世间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B.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著名人物形象,其中藤野先生、闰土、孔乙己都是其小说集《呐喊》中的人物。
C.《范进中举》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故事抨击了对读书人进行精神迫害的封建科举制度,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世态的炎凉。
D.由元末明初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其中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林冲、鲁达、武松、宋江等,鲜明地表达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答案】B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藤野先生是《朝花夕拾》中的人物。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下面题目。(5分)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懈吾民之愠兮”。【小题1】前六句描写了孤桐怎样的特点?(2分)
【小题2】分析作者借托“孤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①
②【答案】
【小题1】根深叶茂,高大粗壮。(2分)
【小题1】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越顽强);为民造福,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3分)【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诗词赏析主要有三个角度:内容意象鉴赏、思想主题鉴赏、表现手法鉴赏。抓住意象特征,理解诗歌情感尤为关键。
6.阅读《钱塘湖春行》后,按要求答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小题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 起,到 终,以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小题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答案】 【小题1】略 【小题1】略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略
7.古诗赏析。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题目。(4分)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小题1】“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运用曲笔,指出真正“不知亡国恨”的人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2分)
【小题2】赏析诗句中划线字的作用。(2分)烟笼寒水月笼沙
【答案】 【小题1】(2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听歌的人──封建贵族、官僚、豪绅等;忧国忧民 【小题1】连用两个“笼”字,用字妥贴而有韵味,描写出秦淮河美丽的夜景。【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先理解整首诗的意思,再根据要求很容易找到答案。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赏析诗句的能力,先理解整首诗的意思,再结合所在诗句赏析用词的妙处即可。
8.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9~10题。(4分)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小题1】.这是一首边塞诗,从诗中哪些内容可以看出?(2分)
【小题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任选一句,说说其中的“怨情”。(2分)
【答案】
【小题1】诗中有金河、玉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2分)
【小题1】第一句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第二句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第三句怨气候酷寒,第四句怨景色单调。(2分)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略
9.下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敬业与乐业》一文严格按照“引论---本轮---结论”的顺序布局谋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B.《雨说》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借雨抒发了对祖国大地、对祖国大地上的儿童身后的爱心。
C.《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英国小说家莫泊桑,他与俄国小说家契诃夫、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D.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据此,可将议论文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我们学过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一篇驳论文。
【答案】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外国文学 【解析】 试题分析: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知识积累判断即可。C错,莫泊桑是法国小说家。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0.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围绕“诗歌中的修辞使用”这一主题进行讨论。下面是某小组同学的讨论记录,其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组员甲:律诗讲究对仗,你看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对仗多工整!一下就把塞外那种开阔、雄浑、壮观的景象都写出来了。
B.组员乙:绝妙的对仗不光律诗里有,宋词里也不少呢。比如晏殊《浣溪沙》里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对得多巧妙啊!
C.组员丙:苏轼也是填词高手!他善于用反问来加强语气,仅《水调歌头》这首词就有“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三个反问句。
D.组员丁:诗如其人,在《过零丁洋》里,文天祥用“人生自古谁无死”这个反问句,引出“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决心,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真让人敬佩!
【答案】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苏轼不仅文章写得好,同时也是写诗填词的一流高手。比如他的许多诗就非常脍炙人口。C项写他善于用反问来加强语气,举《水调歌头》这首词为例“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不是反问句,“何事长向别时圆”是反问句。考点:修辞的使用。
点评: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加强语气。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答案寓于问话之中。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强,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思考。
11.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这两句诗不仅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他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其五)
这两句诗写诗人处“人境”却“无车马喧”的寂寞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官场的不甘心。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这两句诗揭示了作者与征人思念家乡,却因未建功立业而无法回去的矛盾心理。D.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诗人对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做了大胆改造,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答案】B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赏析诗歌要从内容、写法方法、思想情感三个方面来分析,根据各项括号中作者的提示回顾作品内容,了解诗句表述的含义。抓住各项赏析表达的要点,与诗歌内容一一比较,判断正误。B错,陶渊明表达的恰恰是闲适安宁的生活以及对官场的厌弃。【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过零丁洋(文天祥)砍头歌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砍头不要紧,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只要主义真。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杀了夏明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后来人。
(1)颈联中“惶恐”和“零丁”既指的是________又指的是__________。(2)两首诗都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定决心,请分别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1)两个地名 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2)甲诗“人生……”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世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决心。乙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用直白的语言直接表达了为了正义宁死不屈的心境。(各2分,诗句1分,分析1分)【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题体会一语双关的妙处。“惶恐”和“零丁”既是两地地名,有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此时的境遇。“惶恐滩头说惶恐”追忆过去,表示自己对当时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零丁洋里叹零丁”感慨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漂浮在伶仃洋中,深感孤苦伶仃。(2)解答此题结合相关句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诗句夏明翰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3.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下题。
【小题1】连环画的故事来自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作者是 ①。从小说中,我们得知,鲁智深因为 ②,又因为大闹五台山,所以沦落到酸枣门外的菜园。结合课文《智取生辰纲》,我们发现,连环画中的鲁智深虽然和杨志一样,都出生行伍、武艺高强,但是他机智、③,所以赢得了寻衅泼皮的佩服。(第②空填情节,第③空填人物特点)【小题2】根据前后内容,为第四幅图补上相应的文字。(不超过3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施耐庵;②示例:三拳打死镇关西;③示例:和善(平易近人,与人为善)(2)示例:忙飞起脚,把两个泼皮先后踢进粪窖。【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解析:
(1)此题也不单纯考查连环画内容,第二个空需要结合鲁智深出家的原因,第三个空必须结合鲁智深在处理寻衅泼皮的方法上体现的性格特征“鲁智深叫人拉他们上来,冲洗净后换过衣服,都来廨(xiè,官吏办事的地方)宇里坐地说话。”,可以从中感受总结。
(2)第二题补充文字,可以结合3,5得知,鲁智深并没有被泼皮扔进粪窖,而是把两个泼皮打了进去。
14.填空。(1)祥子知道偷懒、敷衍、占便宜,甚至打架,这是在(填人名)死后。(2)汤姆·索亚认为当“海盗”比当“印第安大酋长”更有前途。后来他和乔、哈克一起到(填地名)当“海盗”。
【答案】(1)小福子(2)杰克逊岛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第(1)题考查的名著是《骆驼祥子》,第(2)题是《汤姆·索亚历险记》。解答时联系具体情节,记住相关的人名和地名即可。【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名著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A。
15.诗歌赏析 泛吴淞江 [宋] 王禹偁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惟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注】①鹭鸶:白鹭,羽毛白色,腿很长,能涉水捕食鱼、虾等。
【小题1】诗中“ ”一词写出了天色已晚,“ ”一词则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小题2】“惟有鹭鸶知我意”中的“我意”指的是什么?
【答案】
【小题1】斜阳、半日。
【小题2】“我意”指的是诗人因无人相伴而孤寂、苦闷的心境。【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整体把握能力。“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的意思是:太阳西斜,点点胭红的光亮洒落到搭着稀疏的苇蓬的小船里,我独自吟诗了大半天却还是没有过江。表示天色已晚的词是“斜阳”,强调泛江已久的词是“半日”。
【小题2】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本诗中“惟有鹭鸶知我意”的意思是:能够理解我心意的恐怕只有江面上的鹭鸶鸟了。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正反映了他摆脱官场后,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也可以看出诗人孤寂、苦闷的内心。
9.先秦诸子我来评议论文 篇九
1、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2、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4、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
5、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7、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8、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9、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10、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11、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3、、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14、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1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8、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9、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20、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4、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5、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26、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2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9、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0、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3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4、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35、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3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7、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0、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4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3、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4、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46、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47、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4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9、言必信,行必果。
5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5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5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5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4、既来之,则安之。
55、小不忍,则乱大谋。
56、道不同,不相为谋。
57、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孟子》名句默写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6、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之徒也。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8、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9、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10、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r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11、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12、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1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1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7、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8、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1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20、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2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22、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
2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6、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27、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28、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0、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1、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32、不以规距,无以成方圆。
33、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34、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35、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先秦诸子我来评议论文】推荐阅读:
先秦诸子散文第一单元教案08-06
关于先秦文学的论文11-02
先秦历史习题集07-18
先秦君子风范尔雅答案09-24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07-04
先秦儒家生死观探析07-28
公益岗公共基础知识: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思想10-10
简论先秦儒家哲学思想研究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