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改革开放面临的问题(共17篇)
1.如何看待改革开放面临的问题 篇一
如何看待“对改革开放的质疑”?
近年来质疑、否定改革的声音从未间断。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往往成为对改革开放的无理指责、刻意歪曲甚至恶意诋毁的理由,常常引起人们对改革开放的种种疑虑,动摇人们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心,干扰改革开放的正常进程。对于这些错误认识,我们必须认真辨析,积极予以回应,以凝聚改革共识,不断巩固和扩大全面深化改革的群众基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一、几种质疑改革开放的论调
概括地说,否定或诋毁改革开放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过头论”与“不足论”。所谓“过头论”,主要是针对近年来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诸如“三农”问题突出,失业的压力增加,贫富差距悬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反腐败形势严峻等,一些人把这些矛盾和问题归咎于改革开放,认为“改革开放过头了”、改革开放偏离了社会主义轨道。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后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实际上已经越来越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抛弃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原则。与“过头论”的观点相反,所谓“不足论”则认为改革还远未到位。有人说,社会主义就是效率加公平,因此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是没有必要的,只要国家站在不偏不倚的立场上调节劳资关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就可以了。个别学者甚至提出,必须“从公有制的框框中解放出来”,声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需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应该“用价值目标(共同富裕)界定社会主义,以取代用经济制度(公有制)界定社会主义”。也就是说,改革只有突破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才算到位。否则,改革就不彻底。
2.国家资本主义论。在西方媒体的话语中,“国家资本主义”总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有人还直接把中国作为定语,称为“中国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如国际投资资本“大鳄”索罗斯认为,中国奉行的“国家资本主义”是相对于“国际资本主义”的一种替代性的经济组织模式,它有三个特征:其一,政策制定常常出于政治考量,而非单纯的商业动机;其二,在和资源丰富的国家打交道时目光聚焦于资源本身,而非那些国家的政权性质和老百姓的利益;其三,注重双边渠道,而非积极参与国际多边体系。索罗斯及其同行们渴望中国放弃一切经济主权,以便他们在中国巧取豪夺更多利益,如果中国坚持自己的主权原则,维护自身经济安全,抵制国际垄断资本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则会被他们直接扣上“国家资本主义”的帽子。
3.新官僚资本主义论。一些人认为,中国现在搞的不是社会主义,而是“新资本主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导致了两极分化,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产生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在他们看来,“改革的过程已经基本被一些利益集团所左右和扭曲”,中国现在搞的是“新官僚资本
主义”或者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这是一种不负责任地乱贴标签,但其影响却使一些望文生义者以偏概全,在不知不觉中糊里糊涂地丧失了对改革开放的信心。
4.政治体制改革滞后论。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带来政治上的根本变革,甚至认为,“政治体制改革滞后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
总起来看,对改革开放的种种指责、否定或质疑、困惑,要么是因为不了解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而产生的误解,要么是带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而妄加揣测的偏见和曲解。
二、几个应进一步明确和强调的问题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绝非历史的“偶然”,而是中国人民“穷则思变”的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主动变革。30多年来中国发展的成就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成功之路。中国人民靠自己的智慧、苦干而开创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开辟了美好前景。当前,必须克服对改革开放的种种指责、曲解甚至诋毁,消解种种疑虑和困惑,不断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
1.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第一,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经济的繁荣局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成功实现由低收入经济体向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历史性跨越。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跃升到2014年的636463亿元。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5680美元。
第二,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了从基本消灭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的历史性跨越。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都比1978年增长十几倍,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明显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10年的2688万人,平均每年脱贫544万人。
第三,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的国际地位。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从沿海到沿江、沿边和内陆,从制造业到农业和服务业,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大幅提升。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金融时报》为此刊发评论:“过去30年,每隔约4年,中国贸易额就
会翻番”。2014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196亿美元,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直接投资则达到1160亿美元。
36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宝贵经验。正如总书记强调的,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2.改革决不是搞私有化。有些人所谓的“改革开放不足”,实际上是认为私有化不足,认为只有私有化才能搞市场经济,只有私有化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有的人以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为名,主张削弱甚至像苏联解体时那样分掉国有企业;有的人以要素市场形成为名提出要搞土地私有化,等等。这些观点的影响和后果都很危险。私有化过去不是改革的方向,现在和将来也不会是改革的方向。这是因为:
第一,私有化并不一定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目前,世界上实行私有化的国家经济体有近200个,其中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只占极小部分。《经济学人》认为,今天西方多数国家的经济都成了寅吃卯粮的债务依赖型经济,即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的方法,解决经济和财政问题。法国和意大利已经30多年没有实现收支平衡了,冰岛政府因治理无方使“国家破产”,近年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已将私有化经济的不可持续性暴露无遗。2008年以来,西方国家经济普遍陷入严重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据报道,2012年美国1%最富有人群的收入,占全民年收入的19%,创下1928年以来最高纪录,绝大多数中产阶级生活改善缓慢,相当多的人甚至生活贫困化。
第二,私有化不是发展中国家包治百病的“良方妙药”。前些年,西方一些人在俄罗斯搞“500天计划”,以“休克疗法”搞私有化运动,瓦解了俄罗斯原有的经济制度,从根本上打乱了整个社会的变革秩序。乌克兰推行私有化改革的十年,国民经济倒退了60%。阿根廷在西方支持下进行的“私有化”改革,也使国民经济严重衰退,国家负债1300多亿美元,社会分化,人民贫困,贫困率由私有化之前的7.7%猛增至30%,失业率超过了20%。可以说,许多国家的“私有化”带来的是“贫困化”,是民不聊生,是民族的冲突和国家的动荡。
历史的教训值得深思。在中国改革的进程中,离开了公有制为主体搞私有化,必然会产生两极分化,造成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马太效应”。削弱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主导作用,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放弃国有企业的影响力,甚至分掉国有企业,必然会为国际垄断资本所控制,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独立就难以保障。因此,经济改革要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
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土地私有化绝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我国人多地少,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人均耕地仅0.1公顷,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约0.6公顷。如果实行土地私有化,其结果非但不能加快实现农
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反而可能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大批涌进城市却难以就业,可能会出现城市贫民窟化。事实证明,私有化不符合我国现实发展规律,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我们决不能搞土地私有化,而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和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3.改革决不是搞国家资本主义。否定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成是“国家资本主义”或“新官僚资本主义”,是完全错误的。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西方媒体热炒“国家资本主义”话语,更多的目的是给我们贴上意识形态的标签。2012年,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希拉里·克林顿在多个场合发表演讲使用这个概念,作为其批评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理由,她认为,国家资本主义的兴起构成经济和战略挑战,以主权财富基金和大型国有企业为特征的国家资本主义会造成世界范围内以企业为基本单位的经济竞争不平等;大型国有企业的管理缺乏透明度和问责制,可能成为一些国家滥用经济优势、干扰邻国发展的工具。
用“国家资本主义”或资本社会主义称呼中国,否认中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是荒谬的。第一,将世界划分为自由市场和国家资本主义是一种简单化的思维。世界是多彩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模式也只是资本主义世界中的一种模式,其他还有英国模式、莱茵模式、瑞典(福利国家)模式、东亚模式等等。把世界分为“市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两个阵营过于简单化,事实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政府干预经济的形式,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当今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个国家都能够根据本国的国情创造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和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另一种现代化发展道路(或模式)。世界是多向度发展的,不能总是用美国或西方的标准来裁判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
第二,经济行为的合法性并不取决于国家或企业的性质,而取决于经济竞争是否平等,是否遵守竞争规则。西方经济学的主流一直有意贬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果认真回顾主要发达国家崛起的历史,就不难发现国家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总结20世纪以来的发展经验,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有利于在提高发展中国家经济福利的同时实现社会目标。
“国家资本主义”论者总是攻击中国国有企业的效率和腐败问题。腐败问题是全球性的普遍问题,并不为某些国家所独有。国有企业并不必然就是低效率和容易滋生腐败,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历史上都存在大量的国有企业。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国有企业效率和问责程
度比私有企业差,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国有企业的效率和社会责任表现突出。而美国一些企业明显缺乏透明度和社会责任,尤其是经营者对于所有者缺乏责任。这些企业肆无忌惮地进行所谓金融创新,其实是不负责任地玩转移风险的投机游戏,而危机来临时又能因“过大而不能倒闭”,得到政府的巨额救助,侵吞纳税人的利益。“占领华尔街”运动就是对美式资本主义的反抗。
自由资本主义只是经济行为天然合法的一个神话,企业绩效的高低、社会责任的大小并不取决于是国企还是私企。中国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国有企业的效益和效率都有所提高。当然,提高企业绩效的根本途径是竞争而并非一些人所鼓噪的“私有化”。中国自加入WTO以后,一直遵循既有国际规则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参与世界经济竞争,获得较多的发展机遇和合理的发展空间。无论是运行主权财富基金还是开展国际投资,都是依照国际经济规则和国际惯例,在改革开放中,甚至给外资以超国民待遇。中国企业一直按照国际规则在国内外市场展开竞争,并创造了经济总量快速跃升的“中国奇迹”。2014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6128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全年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028.9亿美元。截至2014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已达6463亿美元。我国已从商品输出阶段进入投资输出和服务贸易输出阶段。这令西方一些人惊讶和恐惧,所以,他们总是用“国家资本主义”的标签来打压中国。可以预见,今后围绕国际贸易规则话语权的斗争将更加激烈。
4.改革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决不能相互否定。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路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跨出第一步,才有第二步。有些人喜欢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割裂甚至对立起来。或者是对改革开放前的时期全面否定,以衬托、解释改革开放后的成功;或者是批评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腐败蔓延等问题,用改革开放前的时期来否定后一时期,认为改革开放前30年实行的是典型的社会主义,更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设想和人民群众的愿望,等等。所有把两个历史时期完全对立起来、互相否定的观点,都是片面的、错误的。
西方左翼学者普遍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是和改革开放前所打下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人民所受到的教育分不开的。例如,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莫里斯·迈斯纳认为:“改革前30年的基础建设是后30年发展的起点。”那种认为毛泽东为了意识形态而牺牲现代化建设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在毛泽东时代,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0%增加到72%,中国已从一个基本的农业国转变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工业国。”(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37页)
历史已经证明,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就很难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很难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包括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即实
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继承和发展,也包括对探索中正确的经验总结和独创性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如,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要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和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走一条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社会主义可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反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官僚化、特殊化等思想观点。尽管上述思想观点和方针政策有的并没有得到贯彻落实,有的没有坚持下去,但党在这一时期的经验总结和认识成果,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思想来源。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0页)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不能相互否定,它们是坚持、改革、发展的关系,是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它们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同时又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一方面,二者在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基本制度、根本任务、奋斗目标基础上相互联系,两个历史时期之间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另一方面,二者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着很大差别,也包括进行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内外条件、实践基础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其中,有的差别是具有转折意义的,比如,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前后两个时期的联系则是本质的、内在的,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只有正确认识这种联系与区别,才能看到,无论用哪一个历史时期否定另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对党的历史的否定,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5.改革决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中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以经济改革为先导,有效推进价格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贸易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以新的制度安排替代或置换旧的制度结构,经济改革任务也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整个过程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政治改革选择了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的道路,渐进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因此,说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滞后的观点是错误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众所周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之时,政治上就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后来又废除了领导干部实际上的终身制,实行任期制。可以说,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一直在稳步推进。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一个经济发展过程,改革总体上不存在哪些方面改了,哪些方面没有改,改革在某些方面滞后的问题,在某些方面、某个时期、某个领域,改革快一点、慢一点是有的。我们党所领导的改革历来是全面改革,改革的目的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要靠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不能把这说成是不改革。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社会上很多意见和建议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但也有些意见和建议偏于极端。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也在那里摇旗呐喊、制造舆论、混淆视听,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是不改革。他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对此,我们要洞若观火,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研究》[13AKS004]、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研究》[13WTB013]、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江苏文化软实力提升对策研究》[2012ZDAXM004]的阶段性成果。)
2.如何看待改革开放面临的问题 篇二
关键词:会计诚信,看待
一、何为会计的诚信
信作为“仁义礼智信”之一, 无论对于一般人亦或是具有着其他特殊身份的人, 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可称为“立命之本”。所谓会计的诚信, 主要从职业道德、业务技术以及工作态度等方面是否优劣进行判断。如果认定了一个会计是诚信的, 那么这将会有针对性的表达出来这个会计对社会做出的客观公正的业务承诺。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 决定了其诚信的特殊意义, 其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个人的诚信相比, 有着更重要的社会责任性、忠诚性和服务的针对性。
二、会计“诚信”否?为何要将会计诚信如此看重
会计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原因在于在整个市场经济运行和管理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都与会计工作和会计诚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具体来讲, 首先, 市场经济活动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 诚信这种精神层面的因素与其他物质层面的因素均起到重要的市场维持作用, 甚至可能超过物质层面的因素, 而会计作为市场经济积极、良好运行的基础, 是非常重要的;其次, 会计行业中, 其业务素质固然重要, 但是其诚信问题则作为立命的根本, 在一定业务素质的支撑下, 有着良好诚信与信誉的会计事务所以及会计从业人员, 不仅会得到社会的积极评价与荣誉, 亦会得到更多的重大经济利益。
在论及了会计以及会计诚信对于市场经济的作用后, 那么, 会计实务中, 会计都诚信吗?答案是否定的。无论从会计实践中, 或者是其他媒体的相关报道, 均可以不定期的了解到些许会计、审计有关于非诚信而导致的相关问题, 有的甚至涉及到了承担刑事责任。
会计的诚信, 是市场经济良好发展的基础, 但是其危害结果是否如此之大呢?笔者从相关的报道以及一定的资料总结之后认为, 会计诚信如果缺失, 其不仅仅丧失了会计的基本业务素质, 同时对于需要准确了解信息的其他社会群体, 包括政府, 带来了错误的引导与导向。这种丧失诚信、操作虚假财会信息的行为, 首先会危害到社会投资群体, 在提供虚假财会信息之后, 相关群体在此不准确信息的引导之下, 将会做出错误的市场判断, 进而导致市场经济秩序的消极发展, 不仅如此, 还将影响到社会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其次, 企业的会计人员如果做出虚假财会报告, 则对于企业的管理以及进一步市场投资与企业发展都将会产生各种消极与弱化职能的作用, 同时, 会计的不诚信问题, 不仅仅是“害人”, 其亦“害己”, 其诚信的缺失将会导致其在会计行业无法立足, 不仅如此, 诚信作为人的“立命之本”, 无论是工作或者是生活, 个人诚信的缺失, 将会导致其社会关系的不和谐, 如果行为触犯到了法律, 还有可能承担刑事责任;第三, 如果国有企业, 或者是国有参股或者控股的企业, 会计在处理财会工作中, 在一定利益的诱导下出现了不诚信的行为 (如虚报支出、逃避缴税) , 这将会侵害国家与集体的利益, 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亦将会侵害到其他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三、会计为何会出现不诚信行为
对于会计从业中, 其为何会屡屡出现不诚信的行为, 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 会计也是具有着美好向往的人, 其亦愿意追求积极、美好的生活, 获得更大、更好的社会利益, 俗话说“人为财死, 鸟为食亡”, 某些会计由于个人职业素质以及基本品德的低劣, 在一些小的利益诱惑下, 就会做出那些不诚信的行为。当然, 不是所有的会计不诚信行为都是由于会计个人主动做出的, 有些小的会计单位, 为了谋取单位利益, 则会要求承担相关工作的会计做出不诚信的行为, 如做假账、虚报支出等。对于上述这种行为的发生, 与相关的财政与审计部门监督不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监督的乏力与惩罚力度的较轻, 给与了会计不诚信一定的“温床”。
第二, 会计个人亦或会计单位, 其所为的不诚信行为, 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利益比较之下的, 由于不诚信仅仅需要承担些许的责任, 甚至不会被揭发或者查处, 那么这些会计个人或者会计单位将会在一定利益的驱使下, 更加不诚信, 因为其“失信的成本实在是太低了”。同时, 由于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对于会计不诚信行为的出现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法律规范的范围 (如上市公司中的相关公司治理规定, 缺乏对于会计财务报告的详尽、明确规定) 以及惩罚的力度, 均对这种行为有着重要的反促进作用。
四、如何正确看待会计的诚信问题
一切问题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会计诚信问题亦是如此, 那么如何正确的看待与解决会计诚信问题, 必须“标本兼治”, 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健全会计制度, 适当的提高会计的薪资。会计制度的完善, 各种财务信息的尽可能公开, 这将会大大减少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也将大大减小会计做假的空间, 同时, 适当增加会计人员的薪资, 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经济诱惑的“积极性”, 进一步遏制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第二, 健全相关部门的监督与惩罚力度。要加强相关部门对于会计行为的检查与监督, 对于监管部门的不作为行为, 要指定相应的惩罚与责任承担制度, 以促进其监督的积极性, 同时, 对于查处的会计不诚信行为, 要加大处罚力度, 罚款或者吊销证照或者是承担刑事责任等。
第三, 要适当的、适时的进行一定的会计不诚信行为教育, 开设一定的课程, 对于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业务与基本执业道德的培养,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论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会计论文网:http://zhaopaper.com/lwxw-1150.html.访问时间, 2013年9月26日
3.如何看待台湾开放“美牛”进口 篇三
目前进口美国牛肉的国家或地区很多,但大中华地区的中国大陆、香港与台湾地区却均未进口。于是包括民进党政治人物在内的不少人质问马当局,大陆、香港不进口美国牛肉,为何台湾要进口?这就是国际层面的大战略问题。这些人为何不问,在东亚地区,政治地位远在台湾之上的日本与韩国可以进口美国牛肉(尽管也是有条件进口),台湾为何不能?问题就在这里。在东亚地区,日本、韩国与台湾地区都是美国的盟友,一直追随美国,政治经济上也受制于美国,它们构成一个军事政治同盟或准军事政治同盟,美国是老大。美国牛肉打开东亚地区市场,是美国重要的经贸战略。在美国看来,日本、韩国都接受了美国的牛肉进口(尽管内部也曾有激烈的争议),一个小小的台湾还敢于同美国对抗?还敢于不听从美国的指挥?这让身为老大的美国颜面何在?美国怎会吞下这口气?当然不会。况且在台湾这次“大选”过程中,美国从一开始就倾向支持马英九,并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世人皆知的事情。当选后的马英九不能不有所回报。这本身就是一种简单不过的政治交易。如果是民进党执政,也会有同样的结果。因此,美国牛肉要占领台湾这个市场(台湾的美国牛肉进口量与整个欧洲相差无几)是既定目标,是不能容忍台湾有任何借口与拖延的。
有人会问,中国大陆与香港没有进口美国牛肉,为何台湾非要进口?很简单,中国大陆不是美国的盟友,而是战略对手,在经贸问题上是伙伴也是竞争对手,政治经济决策不会受制于美国。大陆要不要进口美国的牛肉,大陆说了算,不是美国单方面的施压所能决定的。香港已回归中国,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更有其特殊性。这就是为何美国牛肉先后攻陷东亚的日本、韩国与即将攻陷台湾,却一时无法打开中国大陆与香港市场的重要原因所在。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在相继攻陷日本、韩国与台湾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中国大陆与香港等极少数尚未进口美国牛肉的地区。这也是美国的经贸大战略之一,但却是中美之间的另一种政治经济博弈,情况完全不同。
马英九当局为何冒很大政治风险,向美国低头,决定有条件进口美国牛肉?当然也是台美特殊关系下的必然结果。在法理上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目前海峡两岸处于分裂状态),但就现状观察,台湾实际上一直受美国控制,台湾当局只是名义上的管理者,美国才是幕后的“大老板”。台湾领导人在重大事务尤其是涉外事务问题上必须听从美国的,不敢公然反抗或违背美国的政治意志。进口美国牛肉,就像购买美国武器一样,美国说了算。台湾哪一个领导人、哪一个政党敢于说“不”?况且,台湾要不要维护与美国密切的经贸合作?要不要与美国签署TIFA?显然,台湾是没有多少资本与美国进行对抗的,一切都是被动的,主导权在美国。这是国际关系格局及中美对抗战略格局下台美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台湾开放进口美牛肉是迟早要面对的问题,只是时间与时机问题。上次台美达成的美国牛肉进口协议在岛内受阻已引起美国的强烈不满,让美国感到羞辱,这次决不会再让步,况且是在台湾大选之后又是美国大选之际,美国一定要让台湾将美国牛肉吞下去。
4.如何看待女干部的选拔作用问题 篇四
林甸县档案局:于福艳
国家机关女干部是广大妇女中的优秀代表,是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女干部成长不仅受到了女性自身的不足因素的影响,还有历史、文化渊源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例如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一些程度上仍受歧视,也无法使女性真正能够担当重任。再如受顾家舍业的价值冲突影响,女性发展投入相对不足。特别是女性花在“采买做家务”、“抚育教育子女”、“照顾老人或家人”上的时间都比男性多,而对工作投入的时间就少,这就造成女性机关干部在重要岗位上不能发挥地游刃有余,影响工作效率。
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女性机关干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各部门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女干部,使女干部敢于挑重担、担重任,在急难险重的工作中经受锻炼,提高能力。通过调查,机关女干部的队伍不断壮大,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很多新进机关的女干部对从政抱有热切的期望,也具有坚实的信心。由此可见,不断提高女干部的能力,对机关女干部委以重任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对
女权的充分尊重。
一、当前存在的女干部的任用问题
当前,中央国家机关女干部成长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女干部的成长愿望相比较,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职务岗位相对次要,存在“四多四少”现象。
一是低层领导多,高层领导少。职务等级越高,女性所占比例越小。女性中副处以下干部的比例高于男性,正处以上的比例低于男性。二是辅助性岗位多,重要岗位少。三是虚职多,实职少。四是做本职工作多,兼职少。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工会主席、职代会代表等兼职,女性比例都低于男性。
——发挥作用不够充分。
一是女性实际行使权力比男性小。同样在政府机关,同样的职务级别,女性的影响力弱于男性。二是女干部的才智发挥层次低于男性。
——选拔任用先快后慢。女性和男性进入办事员和科员级的年龄基本是一致的,女性提升副科的年龄略早于男性,此后女性就与男性逐渐拉开差距。
——职业发展滞留在中层。在女性较多地停留在中层和副职,成为高级干部的比率较低。
——学习培训还有差距。这方面,女干部相比男干部存在“四少”现象:接受培训少、业余学习少、轮岗交流少、总结提高少
二、影响女干部成长的五大因素
影响女干部成长的因素,既有历史、文化渊源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女性自身的不足。除一些优秀女干部的特例之外,一般女干部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甘当绿叶的心态。别具一格的人生曲线。起点高,但过程相对曲折。顾家舍业的价值冲突。发展投入相对不足。难担重任的偏见。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人认为“女人就是不行”,以致同等条件下用男不用女。善意关照的误区。很多领导和男同事,考虑到女同志体质弱、家务重、孩子小、出差不安全等实际问题,把她们视为弱势群体,多有考虑照顾,在分派工作任务时给女性的较少。这些善意的照顾,使女性锻炼提高少、展示才干机会少、做出业绩少。
三、女干部成长呈现出特定规律
男女干部成长的基本规律大体相同,除具备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选拔标准外,女性干部的成长呈现出一些个性特征。
——家庭事业、内外兼顾是女干部的成长追求。女性和男性都面临家庭和事业的冲突,但女性更为突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事业和家庭的选择。有的女干部把做贤妻良母作为主要目标,当事业和家庭发生矛盾与冲突时,常以家庭为重。二是时间和精力的分配。女干部需要更多艰苦努
力和科学安排。三是身份和角色的转换。既要事业成功,又要让家人感到幸福而不被冷落,这需要智慧,需要女干部同时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好儿媳、好女儿。
——融入事业、立足岗位是女干部的成长途径。女干部只有把自己成长发展的目标自觉纳入到党的事业和机关发展的大局中,切实增强政治参与感和历史责任感,才能保证自己健康成长。优秀的女干部大多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从而得到自身的成长。
——提高素质、增强能力是女干部的成长条件。
——克服障碍、跨越关口是女干部的成长关键。
——进退裕如、平常心态是女性干部的成长境界。职务晋升是女干部成长的一个评价标准,但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主要的。机关女干部成长要着眼于提高自身修养、立足岗位建功立业、为党的事业多作贡献。做到这一点,首要的是拥有一颗平常心。拥有平常心态的女干部,进退裕如,这样就能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四、完善机制促进女干部成长
——进一步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选拔女干部,既要态度积极,又要坚持条件,不能凑数降低标准,以免对女干部个人和女干部队伍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机关女干部素质能力。在培训内容上,加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学习,增强女干部政治
素质、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加强专业培训,提高履职能力;加强逻辑思维、抓主要矛盾、临机决策、危机处理等能力的培训,提高领导能力。在开展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报告会、论坛和各类培训班、学习班、研讨班以及参观考察、调研中,尽可能安排和鼓励女干部参加。
——重用女干部,给予更多锻炼机会和晋升空间。对女干部应把握规律适时用、扬长避短配合用、打破界限平等用、重德重才破格用,为优秀女干部提供成长的快车道。根据女性特点和优势,把女干部选配到合适岗位锻炼,有效利用女性人才资源。积极组织女性参加单位内外的各种社会活动,注意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女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
——关爱女干部,努力解决她们的实际困难。鼓励和激励女干部立足本职、创先争优;为女干部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组织开展有利于女干部成长的各类活动。
——完善妇女工作机制,加强对女干部成长的支持和保障。机关党委应把妇女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安排专门会议听取妇女工作汇报,专题研究部署和贯彻落实相关事项。配备专职干部或明确人员负责妇女工作。建立妇女组织与人事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反映女干部意见。
根据女性特点和优势,把女干部选配到合适岗位锻炼,有效利用女性人才资源。积极组织女性参加单位内外的各种
社会活动,注意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女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
5.如何看待员工离职问题 篇五
员工离职是一件很正常的问题,即使老板再怎么不舍,也改变不了离职的事实,因为我们不可能在一个公司一辈子。但是我们该如何处理好员工的离职问题呢?cubicHR专家提出了几条建议:
1.开除员工一定是员工的问题
在开除员工时,老板自然会找出一堆开除的理由出来,这些理由有99%往往集中在员工自己身上,至于老板自己,当然是一点责任也没有的,也不深入研究一下,员工不称职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反正认为员工有问题就直接把员工开除掉,实际上,员工出问题,有一半以上的原因是与老板的管理水平有关,当员工已经要到开除的地步时,老板才是最应该检讨的,甚至可以说,开除员工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说明了老板搞不定这个员工,只有开除了事。
2.假定员工要在公司干一辈子
大多数老板都希望这员工安分守已的一直工作下去,对于员工的收入和公司内部发展等方面往往都是从长线来考虑,实际上呢,所有的员工都将是离职员工,所有的员工都只是在你的公司里短暂工作而已,他们都是要走的,考虑员工的收入和在公司的内部发展,更应该从短线来考虑。
3.员工不是你的财产
有的老板为什么舍不得员工走,根本原因是把员工看成是公司的资产了,认为自己对员工是有所有权的,所以,容不得员工有自己发展的想法,一旦遇到员工主动要离职时,先是好言相劝,万分不舍得,续尔又是恩断义绝,横眉冷对。其实,老板与员工只是合作关系,并且是短期性的工作合作。员工只属于他自己,不可能属于某个公司或是某个老板。
4.忌讳与员工谈到离职的话题
一般来说,在员工入职和正常工作期间,老板一般是不会与员工谈起这个离职的话题的,等老板和员工谈起这个话题时,十之八九已经快要闹翻了,其实,所有的员工都将是离职员工,离职的这个问题大家迟早都是要面对的,若是能早点谈开这个话题,也许对大家都好,在员工刚入职的时候,完全就可以提前把关于离职的一些话题先谈好,将来即便是离职,大家也都是有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
5.是主动离职还是主动送人
6.如何看待网络民主问题(精选) 篇六
进入21世纪,互联网得到飞速发展,现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或者生活购物旅行我们都离不开网络,几乎每一天都要用到它。网络,显然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最大的社交舞台。在网络发展给我们生活带了诸多方便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不好影响,例如,网络欺诈,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等...尤其是最近,我们会发现网络反腐与网络民主讨论似乎越来越激烈,网络对于反腐,促进政治文明建设,反应民意等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但是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的网络暴力,比如人肉搜索等,可能没有充分尊重一个人的隐私,有时也许会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身心创伤或者财产损失。因此,对于网络民主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更加深入的去思考,如何正确的看待网络民主,对于政治文化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
在谈网络民主之前我们先谈谈网络暴力,那么什么是网络暴力呢?网络暴力就是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人们习惯称之为“网络暴力”。“网络暴力”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亟待运用教育,道德,法律等手段进行规范。同时,网民们若想获得自由表达的权利,也要担当起维护文明与道德的使命,至少,要保持必要的理性、客观。每一天我们都在网络上看各种新闻,或是各种社交网站比如我们每天都在不断的刷新微博,思考评论着各种社会现象,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某些新闻的真实性,或者其带来的影响后果呢?也许我们在评论或者装载时从来没有考虑过事情本身带来的影响或者给当事人带来的伤害,只是凭自己的喜好,这种做法其实是不对的,我觉得网络应该像我们的现实生活一样,网络也需要道德,需要法律。
7.如何看待大学生网贷问题 篇七
一、目前我国网贷业发展状况
(一)我国目前互联网金融立法和监管严重缺失
在我国的工商登记中,没有网贷业务。网贷业务之前是“三无状态”,没有监管部门、没有规则、没有门槛,监管上处于真空状态。
2015年底,银监会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部门研究起草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界定了网络借贷的概念,明确了监管方为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同时,遵循“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由地方金融办负责风险防范与处置。该《办法》做出了18个月过渡期的安排,在过渡期内先是通过网贷机构规范自身行为、行业自查自纠、清理整顿等净化市场,所以现阶段对网贷的监管还未落地。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国家是分业监管,但混业经营,就导致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央行管第三方支付,银监会是管网络借贷平台的。但是,一般这些P2P平台都需要第三方支付完成,分业监管就导致步调不一致,从而出现很多问题。
虽然在工商经营范围内,不允许互联网经营金融业务及金融贷款,但网贷公司的官方网站上,都明确写明可办理金融业务,可办贷款。
注册公司较为简单,只需办好工商登记和向工信部门备案,就可以从事网贷业务了。因为工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并无网贷的业务,因此,网贷公司与学生签下的是服务管理合同,并非买卖合同或者借贷合同。
(二)贷款制度混乱不堪,乱象丛生,没有规范统一的标准
网贷公司的利润来自服务费和逾期费,这些费用都由网贷公司自行定标准,较随意,一般服务费是贷款总额的5%,有的平台甚至收10%。而一旦逾期,学生要额外偿还贷款总额的10%,甚至更多。
平台间相互不沟通。这从侧面反映了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容易导致一些学生重复借款,最终债台高筑,超出偿还能力。
贷款程序过于简单,贷款门槛过低。很多网贷平台为了抢占市场提高营业额,纷纷降低贷款门槛,推出简单的贷款程序,多数分期平台只需提供身份证和学生证即可办理贷款。这样虽然能确保学生的身份的真实,但是却无法按上文的标准筛选学生,很难确定学生是不是有能力承担这样的贷款。虽然平台可以通过上门催收等方式追回贷款,学生本身也怕逾期还款对自己未来前途及个人信誉名声造成影响,最后求助父母也能还清贷款,这也是目前为止学生贷款坏账率还比较低的原因。但是,这样对学生和他的家庭却是一种伤害,让有些贫困家庭承担原本无力承担的压力,也纵容了学生进行非理性消费。
二、理性看待大学生网贷问题
大学生网贷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缺乏政府有效监管与行业自律,在其野蛮的生长过程中,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或者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问题,外界不应太过于苛求,而是应该理性、客观务实地去看待其中的利与弊。
(一)大学生网贷的积极作用
首先,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或者自主创业。目前,高校大学生申请银行信用卡较难、申请周期较长、步骤相对复杂而且额度一般在500~3 000元。因此,出现了一些专门针对大学生贷款的P2P平台出现,学生们可以向这些平台申请获得资金。而申请门槛相对信用卡而言简单很多,只需要提供身份证和学籍证明即可。在用途上,资金的使用方向完全没有受到限制。除了主推消费贷款之外,P2P平台当前也正在把大学生创业、助学贷款纳入推广计划,这将有助于那些经济困难的学生在不增加父母家庭负担的情况下完成学业,也可以帮助没有经济基础的学生进行贷款进行自主创业。
其次,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的经济意识。可以使大学生不再完全依靠父母来消费,因为自有还款压力,更能鞭策大学生去省钱理财还贷,对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信用意识与金钱意识都有好处。
(二)大学生网贷的消极作用
首先,使大学生盲目攀比的心理日益膨胀。大学生因为出身地区、家庭背景等的不同,经济条件难免会高低不等,其消费水平自然也会不同。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全健全稳定的大学生,很容易形成盲目的攀比心理。大学生生活消费主要依靠父母供应又很难办理信用卡时,他们的消费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限制,一旦有些网贷公司利于“零首付”“零利息”“最快3分钟到账”等幌子向他们进攻,他们很容易被吸引而贷款。从而更助长了他们的攀比和享受心理。据有关调查统计显示,在校大学生网贷消费的物品主要是手机、电脑等科技产品,除了数码产品,游玩、衣物、餐饮等同样是大学生网络分期贷款的主要消费内容之一。
其次,过度的超前消费影响大学生的学业和前途。网上贷款分期消费门槛低,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超前消费、奢侈消费的平台,但不少人消费欠理性,甚至负债累累,影响学业。另外,一旦出现逾期不还的情况,将会影响大学生在银行的个人征信,同时也面临被起诉的风险。
大学生目前还属于没有收入来源的群体。有平台愿意提供贷款是好事,但并不鼓励学生们过度消费,毕竟当前其还没有收入来源。大学生在合理控制消费的基础上,应该好好利用平台,培养自己的理财观念。
总的来说,大学生网贷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兴事物,我们应该理性地去看待所存在和出现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强金融监管,网贷行业保持自律,社会共同监督;另一方面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避免非理性消费。
摘要:随着网络借贷的快速发展,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不断向高校拓展业务,受不良网贷平台诱导而过度消费的大学生成了各家网贷平台争抢的客户。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的网络贷款,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却也有可能让他们陷入难以自拔的“高利贷”的陷阱。如何理性地看待大学生网贷问题,不仅关系着大学生和其家庭的未来,更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8.如何看待发展不平衡问题 篇八
经济学所讲的平衡,是指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处于一种结构合理、相对协调的状态,此时系统功能达到了最优。不平衡则是指相反的一种状态。任何一个经济体都是不断运动发展的,在运动发展中旧的平衡被打破,不平衡出现,再通过矛盾的不断解决使新的平衡得以实现。所以,不平衡是绝对的、长期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
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成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较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受到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加剧等方面。
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由未已久,其原因有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的、社会的、体制与机制的、政策与措施的等很多方面。改革开放前3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包括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国家对东北和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主要项目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当时东北的经济总量与东部差别不大。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1992年以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不断强化,东部地区具有地理位置优势、人才优势、政策优势、投资环境优势,成为吸引和利用外资的主要区域。由于投资效益最高,国内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流向东部地区,形成了东部地区快速发展之势,迅速拉大了其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差距。
改革开放的前30年,我国实际实施的是不平衡发展战略,即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地区,实现共同致富。开放政策的路径是由点到线再到面,即由四个特区,到沿海14个开放城市,再到内陆。沿海省份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占尽了政策优惠、区位优势,率先发展起来。等到优惠政策惠及内陆地区,区域发展差距已经拉开。可以说,今天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是过去不平衡发展战略的结果。
我们对发展的片面理解和不科学的认识是导致今天产生不平衡的思想原因。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之前30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后的正确抉择。但实际上,我们把发展片面理解成了经济总量的增长,片面追求GDP的数量扩张。由于对发展的不科学、不全面的认识导致发展方针的偏差,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方式长期无法转变,结构不合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生态的矛盾不断加深,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出现内外失衡,内部失衡表现为产能过剩和流动性过剩,外部失衡表现为“双顺差”。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根本性问题。1984年以后我国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城市发展加速,三农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工业化重点在城市推进,城市的定位视野窄,没有做城乡一体化考虑,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局限于自我发展的圈子里,辐射功能、带动功能、聚集功能、龙头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城市的功能不全、基础设施没有向周边乡镇延伸,户籍制度阻碍了城乡人口流动,使我国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在分配问题上,我们先是采取了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际执行的结果是要素收入高于劳动收入占比,突出效率优先了,公平原则没有兼顾,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正确认识发展不平衡问题
一是要看到发展不平衡的存在是有客观性、合理性、积极性的一面。只要我们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市场化改革就必然出现发展不平衡问题,产生区域、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和“外部性”问题,这些是市场机制失效的具体表现,也意味着政府宏观调控的不可或缺。我们要看到,改革开放后期不平衡的产生和存在与改革开放前的不平衡是不可等同的,这是在经济持续30年的快速发展、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2位的基础上出现的发展不平衡,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在各地区、城乡、全体居民实力大增,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基础上的相对不平衡,同改革开放前一穷二白、物资匮乏、资源短缺的不平衡不可同日而语。
从积极的角度看,发展不平衡能够形成竞相发展的局面,导致活力倍增,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动力。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正是当初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建立了“四个”特区,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僵化局面,整个经济开始有了活力。珠江三角洲的搞活和率先改革开放带动了其他地区的比学赶超,虽然地区差距出现了,但是起到了满盘皆活的效果。没有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不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就难以做到人尽其才,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
二是要看到当前的发展不平衡存在着严重的弊病,孕育着严重的后果,危及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期得不到改善,差距过大,会进一步造成生产要素向发达地区集中,发达地区资本过剩、人才过剩、人口过密,出现城市病。而欠发达地区则相反,易产生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弱者更弱。分化的结果是整个经济体结构功能下降,发展速度下滑。城乡差距过大会加剧城乡矛盾,广大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进一步萎缩,对于构建内生型经济增长方式、扩大消费需求不利,也不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在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差距不合理扩大会使一部分低收入者生存成为问题,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三是既要正视和承认发展不平衡这种客观现实,又不能以此否定改革开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方向。对发展不平衡这一严峻问题视而不见是错误的,但也不能因发展出现严重不平衡问题而否定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目前出现的发展不平衡说明我国的发展水平还不够高,改革还不到位,开放还不全面,社會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而不是相反。
切实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不是要彻底消除各种差距,而是要把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实现协调发展。发展不平衡问题是长期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能通过有力的政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一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城乡、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际五个方面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检验我们的各项工作,使我们的发展观念从过去的片面、不协调的、不够科学的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未,坚持以人为本的出发点。
二要落实好已有的区域发展政策,保持东部发展势头,加快实现东北振兴,促进中部崛起,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在已出台的政策基础上尽快完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调整投资结构和战略性资源的配置,充分调动各地区的积极性,发挥区域优势。
三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为45.6%,推进城镇化不但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措施,也可以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四要加大力度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收入差距。提高工资收入占初次分配的比重、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完善个人所得税机制,规范垄断部门的高收入,消灭各种不合理、不合法收入。
五要利用国际金融危机、低碳经济形成的倒逼机制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环境生态压力。
9.如何看待这一使诗神远离的问题 篇九
《青春》写到了传主在北大读书期间,在文学修养大为提高的同时,也接受了许多消极的东西,写到了他到延安后创作的一些自由诗写法的弱点等,对传主崇敬的作者,并未为贤者讳。但她显然更注重以主要篇幅叙写、评说在传主的经历中占主要地位的创作成就等。她不仅自己记述1935年秋,何其芳在聊天时说出的:《红楼梦》中那副与“因空见色”的精神违背的对联,应该改作“有为无处无还有,真作假时假亦真”等,令友人朱企霞“听来仿佛午夜钟声的一撞”的一席话,而且直接发表认为何其芳的诗作《生活是多么广阔》“写得热烈、深沉,给读者留下了思索的余味”等简当的称赞性评论。并且,还用可观篇幅引用沈从文、李健吾等多家的肯定性精彩评论。如:沈从文将何其芳的早期诗文,喻为“鲜洁芬芳”的“幽谷中的百合”,能“让夕阳将心子也镀上一层金”。
《青春》正文,分为八章,前后四章的篇幅大小,几乎完全一样,分别对传主前后两个时期的诗文创作等,作多为肯定性的饱满记叙与简要评说。运用这种安排,《青春》充分地表现了传主在思想上的重要突破、理论上的独到建树、创作上的探索勇气、实绩上的显著变化,突出了传主始终保持着的纯真赤子之心、勤奋刻苦精神,其创作显示的浓烈人间之爱,能激励不同时代的读者的持久生命力;复活了一个在前后期都形象丰满焕发着耀目光彩的何其芳。其问世,有助于使何其芳研究沿着一条科学公正的道路前行。将其与在评价何其芳后期创作问题上,有着明显抑扬失当的某些评传比,其所具独特严谨学术性尤为醒目。
三、追求在谋篇布局上的周密性
10.如何做到全面深刻地看待问题 篇十
很多人都向我问这个问题,特别是综合题,怎么才能答得全面深刻,这让很多人困惑。下面就谈谈这个我的看法。
我的理解,全面也好,深刻也好,都是答题深度的一个表现,除此之外,深度还应该包括准确和理性思维。
如何做到全面,就是要求我们在答题是,要把题目涉及的问题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到,还需要我们分析问题时找出问题本身与其他现象、事物的关联点,不能单纯就事论事。比如该正反面看的你只看到一方面,那就肯定是不全面。很多人,也能做到辩证看,但同时在正面谈或反面谈的时候,往往对正面的意义、负面的危害等看的比较片面单纯。那么我们在谈意义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个政策制度或这个现象的背景,从背景去想问题会让你得到最直接的看法,然后可以再从长远的影响去想,也就是近期的效果,长远的影响。再具体的就是结合题目看对象。比如政府方面,一般说意义就是改进了工作作风,提高了政府形象,服务意识,管理能力等等。从社会角度,可以说提升了社会的道德风气,公民素质等等,从百姓来说,可以是诉求渠道更畅通,安全更有保障,让群众看得起病,环保意识增强等等。
有个大概的思路就是
1、从宏观方面进行总体考虑;
2、从微观方面对其各个组成成分予以考虑;
3、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协调组合。
4、利用矛盾分析法、原因分析法、主题分析法等分析方法
5、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对策解决问题
6、分析现象和解决对策都应具有创造性思维
7、联系自身思考如何处理类似问题。
除了综合题,在回答其他类题目也有个全面的问题。象组织类题可以说这个更多跟经验有关,但大家没有相关的经验,要答好就只能是多做题,从做题中去总结。要说的是这类题最容易走套路,所谓套路,就是一成不变的话,而且和众人相同的话;一成不变,没有结合题目的思路。但如果一味的反套路又不太实际,完全去掉套话,可能在某些时候,会缺少过渡语,会使自己瞬间出现空白,然后就出现卡壳,可以换个形式。比如与人沟通的题目,太多的考生会说我会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机会跟谁谁谁沟通,你说我说大家说,你想想,考官能不烦吗?那么我们换个说法,可以说用真诚消除壁垒,用交流敞开心扉,沟通化解隔膜,用行动展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是要形成有个性的套话。
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可以请示汇报与自主决策结合,公开与私下结合(比如公开场合领导有错),治标与治本结合等等。一般从态度、思路、方针、原则等着手,具体手段可以从教育、行政、管理、法治、监督、宣传以及财政投入着手。如果大家都这样去考虑问题,全面不是不可逾越。
下面谈谈深刻,深刻,就是要求内容深刻,语言深刻。就是透过现事看本质。这在综合题显得很重要。作为考生要对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地方性法规有所了解,当然这些政策法规太多了,我们不可能也没这个必要面面俱到,可以适当看些关乎民生的政策法规通知意见等。另外对国家或地方提倡发起的一些活动要知道怎么回事。
单纯的指理论高度不代表答题的深度。在回答问题时一味的引经据典,或追寻理论依据,或党的方针政策,或法律法规,或名人名等,往往会适得其反。
很多考生在面试时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讲的全是白话,没有一点政治理论性语言,原则上这不是问题,但我们说公务员本身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形象,就是一个象征,因此语言一定要有高度、要有深度。我想起码大家都是可以说上一些理论的,多了不好,没有也不好。我们可以将题目划分为几个方面,每一个方面可以从哪些内容去说,要总结下。1.反腐倡廉;可以从抓宣传教育,引导干部清正;抓制度规范,促进政府清廉;抓反腐倡廉,确保政治清明等方面说。
2.就业问题;可以说创新思路、创新模式,推行创业促就业;创办人力资源市场,全力搭建人才服务中介这个平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劳动合同签订工作,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做好宣传,提高认识,改变就业观念,多方发展的业渠道。
对于大学生就业人社保副部长说过:一是实施岗位拓展计划,拓展重点产业、各类企业、基层岗位、科研项目以及应征入伍等就业渠道
二是实施创业引领计划,鼓励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
三是实施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强化毕业生离校前后的就业服务
四是推动相关领域的制度改革,比如逐步建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3.医疗体制;政府要重视、社会保障要跟上、经济发展要加快、配套改革要加强。医改20多年来,成绩主要表现为:通过竞争以及民间力量的广泛介入,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全面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改善,医务人员业务素质迅速提高。此外,所有制结构上的变动、管理体制方面的变革以及多层次的竞争,明显地提高了医疗服务机构及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内部运转效率有了普遍提高。
主要问题是医疗服务体系和保障制度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较为突出。从体制机制上看,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卫生资源总体不足,结构配置不尽合理。优质卫生资源不足。二是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许多群众医疗负担沉重。三是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出现了市场化的倾向,公益性质淡化。四是卫生部门监管不力。五是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困难,多渠道办医的格局没有形成
4.安居工程;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效手段,是稳定房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要准确把握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遵循市场规律,履行政府职责,规范有序健康发展房地产业,努力构建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房、普通商品房结构合理、比例协调的住房体系。
解决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点难点问题,依法依规保障土地供应,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有效降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成本,使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一定要规范有序实施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坚持公平公正公开阳光操作,让真正符合条件的中低收入群体享受到政府的住房保障政策;依法依规搞好征收补偿,保证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工程建设项目程序规范、质量过硬、管理有序、生产安全,真正让党和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加快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管理长效机制,确保规范有序健康发展。5.环保问题;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18大报告)
6.食品安全;安全第一,科学监管。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公正、公开、高效的食品安全执法体系,严肃追究食品安全责任,促进食品市场秩序和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同时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普及食品安全常识,提高公众安全意识。
7.社会治安;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综合治理摆上重要议程,健全社会治安综台治理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定期研究部署工作。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共管,形成“谁主管谁负责”的局面。各项措施落实到城乡基层单位,群防群治形成网络,广大群众法制观念普遍增强,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目标是社会稳定,重大恶性案件和多发性案件得到控制并逐步有所下降,社会丑恶现象大大减少,治安混乱的地区和单位的面貌彻底改观,治安秩序良好,群众有安全感。
8.安全生产。提高全民安全生产意识,完善政策导向和法规建设,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抓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完善监管体系。巩固和完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加强煤矿安全监察执法工作。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认真贯彻实施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落实年度控制指标,广泛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
11.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 篇十一
关键词:注册资本,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对策
一、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意义
1、有利于降低入市门槛。
传统注册资本登记制度审批程序复杂, 时间长, 费用高。公司要想进入市场往往需要很长时间, 投入很大精力, 花费很多资金才有可能进入市场。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 (1) 减少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产经营活动和产品物品的许可,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各类机构及其活动的认定等非许可审批; (2) 减少资质资格许可, 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 一律予以取消;按规定需要对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进行水平评价的, 改由有关行业协会、学会具体认定; (3) 减少投资项目审批。最大限度地缩小审批、核准、备案范围, 切实落实企业和个人投资自主权; (4) 改革将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分开, 完全放开一般经营项目, 商事主体在领取营业执照之后即可自由经营, 降低了公司注册的准入门槛。
2、有利于提高公司效率。
传统注册资本登记制度下, 新公司的设立必须准备启动资金和注册资本两部分资本。这样就提高了公司设立的资金门槛, 降低了资本利用率, 造成资金的闲置和浪费。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 (1)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行商事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相对分离, 将营业执照简化为商事主体资格凭证, 大大降低了投资风险和成本; (2) 降低了投资费用。改革住所与经营场所各自独立的登记管理方式, 经营场所可以和住所地址一致。允许“一址多照”和家庭住宅登记为经营场所, 大大减少公司投资费用, 特别是降低写字楼的租金; (3) 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 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 降低收费标准, 建立健全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 从而降低了公司设立成本, 提高了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3、有利于推动创业者创业。
(1) 企业登记体制的改革, 有效解决商事登记制度存在的不利于创业突出问题, 优化资源配置和创业环境, 构筑全新的商事登记制度基础, 激发投资者的创业热情; (2) 申请公司登记不用再为注册资本发愁。公司股东承诺认缴多少就是多少, 经营者风险自担, 可以使广大创业者在资本金不足的情况下也能够创业。降低创业的门槛, 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有利于方便全民创业、鼓励全民创业, 从体制机制上最大限度地给各类市场主体松绑, 激发企业和个人创业的积极性; (3) 降低个人经营者的经营成本, 有利于增强初步创业者的生存能力, 为创业投资行为提供便利。
4、有利于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是市场管理制度改革, 其重要方面是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是这次改革的重要目标, 对于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一是使社会组织的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扩大;二是使社会组织服务机会和服务质量提高;三是使社会组织在市场中的功能和作用增强;四是使社会组织机构和人员增加。有利于政府加强对市场的管理。
5、有利于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
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是以社会诚信为基础的, 没有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很难推进, 也不可能取得成功。目前, 社会诚信缺失现象严重, 这是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障碍。为了推进改革, 必然要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特别是个人信息的丰富和充实。社会信用制度一旦建立, 除了身份证的一般信息外, 还会纳入更多的个人信息, 如银行的个人信用记录、公安部门的犯罪记录等, 类似于个人档案, 更有利于提高个人信用, 为基本信用制度建设打下基石。
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
1、政府职能部门不适应。
(1) 政府对管理权限的调整不适应, 在权力下放时, 明放暗不放; (2) 对职责转变不适应, 职责明转暗不转; (3) 职能转变不适应, 把职能转变当成职能放弃, 不问事, 不管事; (4) 对政府要由守门员实现到裁判员的角色转换不适应, 把降低门槛, 视为放松管理, 放弃管理; (5) 对新的职责不适应, 原有职责不放弃, 新的职责不清晰, 而且对新的职责是明里负责暗里不负责。
2、投资者对市场不适应。
(1) 投资者对市场的高风险不适应。传统注册资本登记制度下, 市场经营风险相对较小, 而且有些风险可以实现共担。体制改革后, 不仅市场风险增大, 而且全部风险都由自己来承担, 投资者对此思想认识不足; (2) 对新的管理模式不适应。习惯于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 对新的管理模式不适应; (3) 对新监管体制不适应。体制改革后, 在多数情况下, 原来由政府监管的职能, 现在改由股东自己监管, 如何对经营者进行监管, 维护投资者的权益和利益, 投资者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弱化监管、放弃监管, 使监管流于形式, 甚至名存实亡。
3、社会诚信体系不适应。
这里讲的社会诚信体系不适应是指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诚信度低, 不能适应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要求。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是以社会诚信为基础和前提的。目前整个社会缺少诚信的现象特别严重, 制假造假成风。对投资者和股东利益不关心, 个人诚信的信息记录没有建立, 所有这些都会给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带来困难和问题。
4、社会组织不适应。
(1) 社会组织的思想观念不适应, 组织结构不适应, 人员素质不适应; (2) 社会组织结构不适应。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之前各种社会组织就已存在, 但是这些组织特别是行业组织不健全、不完善, 行业多、组织少, 不少行业组织形同虚设; (3) 社会组织人员不适应。人员少, 而且相当一些社会组织中的人员不懂专业、不懂管理, 对改革后可能出现的问题认识和准备不足; (4) 功能定位不适应。改革后, 许多原来由政府管理的职能要交由社会组织管理, 原来从属于政府的管理职能, 现在由社会组织独立行使, 短时间内社会组织也很难适应。
三、对策建议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不单单是一个简政放权的问题, 它涉及到管理理念、管理目标和管理模式的根本转变。为保证这一改革顺利推进, 关键是政府职能的转变。 (1) 更新思想理念:确立改革是为了加强而不是削弱对市场管理的理念;改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而不是权宜之计的理念。 (2) 明确管理目标:改革是鼓励投资者投资而不是限制投资者投资;改革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和投资氛围。 (3) 创新管理模式:政府管理为主的模式, 转变为政府与社会组织共同管理的模式。 (4) 创新管理体制:由政府行政管理为主转变为政府与市场共同管理的体制。 (5) 政府要不断探索市场管理新内容、新途径和新手段。确保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顺利进行。
2、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是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一个亮点, 也是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随着改革的深入, 社会组织的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不断扩大, 在市场中的功能和作用日益增强。 (1) 在社会组织管理方面, 政府在积极指导社会组织参与市场管理的同时, 要着手建立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度; (2) 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 政府要把能够转移给社会组织的职能, 尽可能地由社会组织来承担; (3) 在社会服务方面, 政府要更多地给予社会组织机会, 让社会组织得到更快的发展; (4) 在协调相互关系方面, 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对社会组织进行培育、指导和支持, 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3、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是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基础和前提。 (1) 充分认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它不仅能遏制失信行为, 也能辅助守信者提高效率。一个权威的信用信息, 就会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 (2) 建立社会信用代码制度。社会信用代码是标识社会信用信息主体的惟一的、不变的代码, 包括公民信用代码和组织机构信用代码, 是采集、查询、比对信用信息主体。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 实现信用信息资源共享; (3) 加大对企业的诚信监管。对那些诚实守信, 守法经营的企业, 让其放开手脚, 参与竞争。对那些失信企业, 就要进行警告, 限期整顿; (4) 建立诚信信息监管制度。建立完善企业诚信信息平台, 完善企业监管体系, 对企业进行严格监管。实现企业诚信信息实时传递交换、共享、及时公示和对失信行为的共同监管。
4、深化市场法规制度改革。
法律制度是推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法律保证。 (1) 依法规范行为主体行为。一是将政府行为纳入法制管理范围, 使政府做到有法可依, 依法行政;二是确立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和职能定位, 规范社会组织义务、职能和管理权限;三是明确投资者的法律地位, 权益和义务, 依法规范投资者的经营行为。 (2) 制定有针对性的法规制度。对在注册过程中直接违反国家对公司登记的管理制度, 侵害公司、投资者和债权人权益, 危及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和社会经济活动公平, 破坏正常社会经济秩序等行为给予法律认定和制裁。 (3) 建立法定代表人信用管理制度。建立违法经营者、中介人员、相关业主、投资人、公司高管等约束制度。 (4) 建立专门监管制度。对经济实力雄厚的公司必须规定其设立监管制度或监督人制度。要对监督机构的设置做出法定要求, 以防止少数人操纵, 控制公司, 危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易东.开公司无需为注册资本发愁[N].深圳特区报, 2012.11.21.
[2]袁国礼.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变为认缴[N].京华时报, 2013.3.11.
12.再浅谈如何看待问题杂文随笔 篇十二
考虑问题的关键要使之放之任何人,任何事物都无所不宜,无所不适,达到这样的高度就是圣贤,就是最有智慧的人。因为这样,针对不同的事物都要确定不同的适合解决它们的标准与方法,对不同能力的人都会有相应的安置,有相应的待遇。使优秀的人才领导一般的人,使富裕的人帮助贫困的人,使社会在竞争,互助,互助,竞争中,在斗争团结,团结斗争的辩证规律中循环前进,使社会在符合人性化,改造人性化,符合人性化的辩证规律中循环前进,使人的认识在相对中的绝对里辩证的循环前进。
世界上绝对的事情是很少的,大多是相对的。但在相对中体现着绝对,即相对就是绝对。相对的看待社会事物,才能解释许多社会事物的现象,才能使你的表达不死板呆滞,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相对看待事物也算是全面看待事物的内涵,也才能全面正确地看待问题。当然有时时代逼迫你说绝对的话,你可以说。时代变了,自会有人说另外正确的话。只是你在说时也可以附加假设的条件。不附,你们前后两人的话仍含有相对的成份。因为在事实上,你们是一脉相承的,在说着不同时代的真理,是在说着使社会前进,人们富裕的真理,也因为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真理,事实就是这样。
13.企业该如何看待招人留人问题 篇十三
作为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职能来讲,日常的工作无非是人才的选、用、育、留。不过现在看来,更多的人把人力资源部的主要工作理解为“招聘”,同时也更多的关注于“招聘”的数量和质量。
先讲一个故事: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
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有以下的体会:事有“本末”、“轻重”、“缓急”,关门是本,加高笼子是末,舍本而逐末,当然就不得要领了。管理是什么?管理就是先分析事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认清事情的“本末”、“轻重”、“缓急”,然后从重要的方面下手。
如果把“招聘”比做是“加高笼子”的话,那么如何“留人”就是“关门”的哲学了!
事有本末,往往舍本而逐末的结果是工作没少做,但最后还是没有取得什么实际的效果!人们往往把目光放在事物的表面,但忽略了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如果原因没解决,这个问题就会持续的存在下去,我们就只能做个消防队员,就出现了:哪里有“火”就去哪里灭,一年到头“火”不断的局面。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如果一年到头就为“招人”而大伤脑筋、大费周张的时候,我想,我们是否应该查找一下真正的原因?而不是绞尽脑汁的去想法“找人”、“挖人”。在员工流失的过程中,自问我们是否真正了解其中的原由,去一探究竟?我想,这才是我们工作的“本”。而不是一味的做些看似忙碌却无任何意义的工作:把人招近来,没几天又走了,然后再招,再走„„陷入这样一个无休止的轮回?
既然人力资源部门的“加高笼子”只能解燃眉之急,那“关门”到底是谁的事?
说白了,人力资源部门一直在不停的“招人”,那么,到底是谁来做“留人”的工作呢?第一,首先在思想和观念上,企业的决策者要高瞻远瞩,把人力资源看做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没有人就没有企业的一切,离开人,企业的发展就只能是空谈。只有这样,企业也才能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或是有益于员工发展和进步的良性机制和体系,把企业变成一个发现人、使用人、塑造人、培养人的摇篮!第二,在人力资源规划上,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要根据决策层的思想意识,设计并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培训、考核体系、薪酬福利体系,帮助员工设计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与组织目标相结合,实现企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双赢;第三,在操作实施上,各用人部门要注意摈弃本位主义思想,不要认为留人和自己无关,反正缺员了就找人力资源部要的观念。而事实上,大部门员工的流失,都是因为部门对员工的重视程度不够所造成的。
所以,我的结论就是:“关门”并不是一个或某个人的事,是从上到下,企业各个部门共同努力的一项重要工作,任何一个环节存在问题都有可能成为员工流失的“出口”。
只有企业上上下下把“人”的管理放在一个战略的高度,发现人、重视人、尊重人、培养人,才能真正的“留住人”!
企业要如何才能“留住人?
那么,如何留人或许就成了许多人和许多企业所困惑的问题!我们先来谈谈通用的留人策略:
事业留人:对于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来讲,挣钱养家糊口已不是问题,他们要追求的是自我价值肯定,是社会的认可和别人给予的尊重。所以高薪并不能刺激他的神经,企业所要做的是给他一座足够大的山,让他去任意驰骋!
情感留人:对于企业中的中层管理干部来讲,他们是企业中坚力量,如果在薪酬上能够体现他的价值,更多的时候他们在乎的是情感,这种情感可以是他对企业的情感,也可以是个人与个人,或个人与整体之间的情感。他们对企业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同时也不会轻易的“离家出走”。企业所要做的是给他们以足够的肯定和关怀,尽量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
薪酬留人:对于企业的基层员工来讲,他们更多的时候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们是纯粹的现实主义者,属于“见异思迁”的人,如果我们不能保障
他们的利益最大化,他们就有可能“另谋高就”。企业要做的是制定相对较高的薪酬或其他企业没有的福利政策,才能吸引和留住他们。
综合以上的策略,我们说是不是按照以上的方法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企业的情况不同,各人的需求不同,企业就要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员工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策略,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而有效的,只有真正了员工的真实需求,我们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对应策略,也才能实现企业“留住人”的目标!
14.如何看待改革开放面临的问题 篇十四
1.1、师资力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的素质不断的提高, 高校对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但是就当前来看, 我国普通高校中体育教育工作者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 大多数的体育工作者的学历偏低, 与其他专业相比, 硕士和博士的数量不高。这就出现了本科学历任教本科生的教学水平现象, 不利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其次, 体育教学的观念陈旧。虽然国家在不断的发展壮大, 各个方面都在积极进取努力吸取新鲜知识和文化, 显然这没有体现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这门学科, 重在竞技上, 长期忽视理论的教学, 没有形成体系知识结构陈旧, 没有创新。最后, 体育教师的数量有限。在面临知识化的时代, 要提高人们素质, 就要提高当代青年人的文化层次, 扩招已经成为整体的趋势, 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 也造成了体育教师数量贫乏的局面。
1.2、场地和设施
最近几年由于高校不断的扩招, 学生数量的不断加大, 学生对体育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 虽然普通高校受国家教育的投资, 对体育场所进行改善, 但现有的场地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式的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的篮球场、足球场等比重占的大, 而学生喜欢的设施场地, 如健美操馆、游泳馆、滑冰场等较少, 这就很难满足学生对体育多样化的需求。二是应用场地的时间没有合理规划, 没有最大程度大利用场地。例如, 早晨运动场地人很少, 学生不愿意起早, 而中午或是下午, 运动场又人满为患。造成没有合理利用场地, 资源浪费。
1.3、教学内容和方法
现有的高校体育教材, 大部分是竞技体育内容或者是照搬体育理论的内容。内容很多是重复, 泛泛谈之且内容浅显, 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的社会发展需求。教学形式的呆板和单调, 理论学时少, 在教学内容上, 过分的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没有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忽视了个体差异, 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因此, 高校体育教学不仅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还要提倡自觉性、活泼性、主动性。如果依然原地踏步, 不吸收新的知识仍然固守原来的知识体系, 就会束缚学生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 有些高校为了解决场地紧张, 采用合班上课的形式, 以至课堂秩序和内容安排都有些混乱, 学习流于形式, 没有达到真正学习的目的, 这也是体育教育改革很难达到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
2、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对策
2.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各高校体育部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能力, 给在职的体育老师多一些的空间去学习, 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是体育教育改革的关键。相比其他专业, 高学历的体育教师数量少, 应积极倡导扩招高校体育生的招生, 体育类专业高校应创造条件多办研究生班、或是在职工程硕士班亦或联合办学等等, 为广大从事体育教学工作者提供可进修的地方。同时, 随着知识的多元化, 体育教育工作者不只要熟悉自己的专业知识, 还应了解大学生心理、英语、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以应对当代大学生的多元需求。建立体育教师工作考核和奖励制度, 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正确引入各种竞争机制, 加速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青年骨干教师。
2.2、完善体育场地设施
从高校角度应重视学校体育运动设施的建设, 积极争取多种渠道加大资金力度, 对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进行投资建设。在建设中要考虑到已有的场地, 合理利用可用的资源, 积极开发可应用的场地资源, 逐步完善体育场馆的建设。同时考虑学生的兴趣特点也要结合各高校的自身特点, 建立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场馆, 与此同时对应有的场馆, 采取措施, 如可选择周六周日开放相应场馆等, 降低场馆的空闲率。此外, 还可以利用跨校选课、合作办学, 这样既可以促进高校之间的体育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 又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校风、学风, 使高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2.3、加强教材建设, 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教材建设, 尽快建立和完善体育课程体系是体育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当前我国的体育课程教材重复性的内容多, 作为高校的一门必修课程, 体育课程应该有一套适应其高水平的理论教材体系。当然, 教材的版本可以灵活多样, 但应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规定, 满足一个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 还应该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兴趣等特点, 以当前时代所需的体育知识, 结合我国民族的体育精神, 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材体系。
总之,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合理的教学体系, 培养身体素质过硬, 适应新时代社会的充满生机的大学生, 提高我国人民的体育素质。所以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对全国的体育教育认识和提高有重要的建设意义, 把握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努力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不断更新体育理念, 加强体育教学管理, 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 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我国普通高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基地, 而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对人才的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进行研讨分析, 根据普通高校体育现状, 提出了若干对策, 高校的体育改革应根据各校发展实际情况, 针对不同专业和个人特点, 改变教学方式, 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其目的在于深化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5.如何看待改革开放面临的问题 篇十五
时事评论背景:
近日,湖北凤县一名年轻干部又因陪酒过度死亡。官场“酒文化”又一次浮现在公众眼前。据《中国青年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在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4月10日期间非正常死亡的54名官员中,有9名官员直接因饮酒死亡,排名“官员杀手”第二。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酒文化””问题
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酒是重要的饮食文化,国人从酒中发掘出了许多有趣的“酒文化”。诗人以酒助文,“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乐者以酒成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忧者以酒忘忧,“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就连居家生活,也有“会亲酒”、“回门酒”、“交杯酒”等诸多“酒讲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酒文化”。古人坚信“唯酒无量,不及乱”,“不为酒困”,坚持“好酒宜在半醉中”,防止大醉伤身、酒后败德,所以中国古代,历来有禁酒的习惯。从夏禹禁酒开始,西周发布了《酒诰》,西汉实行“禁群饮”制度,规范饮酒。
今天我们虽然保持了节庆饮酒的传统习俗,但与以前的“酒文化”又发生了许多改变。一些人叫嚣“男人不喝酒,枉在世上走”,用男子汉的气概激发人们饮酒的豪情;一些人鼓励“男人不喝酒,交不到好朋友”,劝解“ 酒肉穿肠过,朋友心中留”,用豪饮、快饮表示对友人热情。“酒逢知己千杯少”,宁愿伤身体不伤感情,酒越喝越多,伤人越来越深。
这类“酒文化”越来越向官场转移,形成了官场特有的“酒文化”。一些干部形成“酒瓶看水平、酒量看胆量、酒品看人品”的“酒理论”,发展出了“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铁、喝出血”的“酒感情”,形成了“一喝就倒,官位难保;一半就跑,升官还早;全程领跑,未来领导”的“酒准则”。“官场酒文化”成为干部“纵酒”的心理支点,有的为了取悦上级,大搞“接待文化”;有的为了办成事情,推行“接待就是生产力”;有的为了沟通感情,坚持“宁可胃上烂个洞,不叫感情裂条缝”,更有甚者坚信不喝酒融不进“圈子”。一些干部基于各色认识,鲸吞豪饮,过着“革命小酒天天醉” 饕餮酒徒生活。
16.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篇十六
十年寒窗为名累,怎肯面对无所为,早知不如卖红薯,何忍面对亲人泪。这是现在部分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真实写照。2008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增幅为12.9%,现在世界金融危机又不断恶化,将更大程度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如何面对和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让辛辛学子十年寒窗终有所为,是我们国家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社会每个人的共同的责任。
我也是大四学生,所赖专业独特,所以找工作不是十分费力,可是看见同一栋楼里其他院里的为工作奔波的同学,不禁心生怜悯,如果当初我也选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专业,恐怕以我的实力,找工作也未必能顺心。
可是,形势就这样一个形势,我们除了要面对,难道不应该多一分反思吗?首先,我觉得首要责任不在学生自己,而是国家的经济政策出了问题。我曾经在一个论坛里引用了郎咸平先生的一个观点,“中国就没有适合本科生的岗位,更别提研究生了,考研根本就是死路一条”,不幸的是遭到了某些版友的炮轰。郎咸平有一个“6+1”的产业链理论。他把整个产业链分成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制造、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七个部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价值最低且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制造业一端(即“1”)放在了中国,而将产品设计、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六块非制造业(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
试想一下,真正适合大学生的岗位是在哪里呢是那个“6”,是产品设计,是批发经营,是终端零售等等,而我们国家的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只负责那个“1”,你能指望诸如东莞一些的玩具加工厂招聘大学生做什么呢,他们不缺精英,也不需要精英,需要的是没有任何知识成本的廉价的劳动力。
其次,不要混同两个概念,“大学生”与“文人”或者“知识分子”。传统的文人或者知识分子是有骨气有信仰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我以我血荐轩辕”,这就是传统的知识分子的骨气与信仰;传统的知识分子,对历史,对文学,对哲学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可谓上通天文,中晓人事,下知地理,这样的知识分子,无论是放在古代的军事或者民政管理,还是现代的企业管理,都是独当一面的高手。可是,在我们大部分大学生身上,看不到所谓的信仰,也看不到读书人应有的骨气。而由于教育制度关于文理分科的改革,使太多的理科生缺乏了应有的诸如“历史,哲学,文学”等的人文教育,数理化再精,你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你只能算是一个工人,顶多算是“senior workers”。好在从大一时候,我的班主任给了我这个启蒙,我有幸能在大学四年里养成阅读的习惯,为自己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7.如何看待改革开放面临的问题 篇十七
一、加强市场认知程度, 均衡金融市场发展是推进金融改革的首要条件
由于中国经济体制与发展的不同, 人们对于金融改革的认知程度存在着宏观与微观上的分歧。政府与地方的对于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发展各持己见, 所关注的问题略有偏差。政府是从整个宏观层面上来调控金融改革相关举措, 希望整个金融市场可以保持长期的稳定性, 而地方则更希望通过相关的金融改革措施, 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事实上, 无论是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来分析整个金融改革措施, 应当确定的就是金融改革的目标是让经济发展趋于稳定前进的路程, 让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 避免虚拟经济发展过度, 导致金融业发展违背市场原则, 以致金融市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下降。在加强人们对金融改革认知的同时, 应当均衡金融市场的发展。由于我国金融行业中有关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三大基本市场发展的不协调与不均衡性, 从国家相关金融数据就可以看出, 目前的金融市场是以货币市场的发展为主导, 而资本与保险的发展严重迟缓。金融体系结构存在问题, 所以平衡金融市场的发展, 就必须进行体制改革, 推进资本市场及保险市场的发展, 可以通过兴办各类保险公司, 完善保险业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 来有效地域金融风险的发生。
二、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制度是推进金融改革的有力保障
随着金融机构的大量增加, 对这些金融机构的监管已经成为制约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瓶颈。虽然在过去的十几年, 我国的金融改革在对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制度上已经做出了努力, 但监管的强度和监管体制仍然不够完善, 其监管能力也急需得到提升。面对金融市场可能出现的金融秩序混乱, 首先应该完善的就是金融监管体制, 诸如严厉惩罚不得当的融资、资本运作, 加强财务报表透明程度, 制定完备的金融风险防范措施等, 这些有效措施的采取都是推进金融改革的有力保障。与此同时, 要建立地方性的金融监管机构, 因为随着地方小型金融机构的大量增加, 如果全部归属于国家金融机构监管, 那必然会出现监管范围不全面、监管力度达不到的局面, 因此, 应该着力建立地方性的金融监管机构, 为地方性的小型金融机构负责, 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特点, 有效制定有针对性的金融监管制度, 以保障地方性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我国为推行金融改革, 就应该尝试与世界各国的监管制度相结合, 以深化体制内改革, 努力达到国际上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和监管力度, 并与世界各国合作, 共同增加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三、加快利率市场化, 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是推进金融改革的必经途径之一
通过利率市场化, 调控市场金融资源, 来规范金融市场的相关经济活动是推进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的举措。但同时,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对于金融改革来说, 亦是难点。若利率跟随市场价格变动, 由市场价格决定其高低的话, 在经济市场体制不完善, 发展不成熟的环境下, 利率则不会稳定, 这样无论对于金融机构还是市场来说都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混乱, 而这种混乱则增加的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由此也会被不法金融机构利用, 产生各种不公平竞争的现象。我国目前对于利率的调控与管理政策欠缺一定的合理性, 再加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阻碍了利率市场化的顺利发展, 所以目前面临的问题就是不断完善金融市场经济体制, 调整利率结构, 重视其调控金融资源的能力, 同时, 不断完善防范金融风险的相关体制, 加强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 才能共同推进金融改革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金融危机推进了中国金融改革进程的加快,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单从体制内改革或者一些举措的实施上进行金融改革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更应当结合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态势, 全面布局, 深入改革进程, 来平衡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在未来的全球经济发展模式中, 金融改革无疑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健康、稳定发展的动力源泉, 因此, 如何加快资本市场, 保险市场的发展, 正确处理好金融改革与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措施, 让金融业真正为实体经济服务, 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等这些问题仍需在金融改革这条道路中不断摸索前进。
摘要: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备受打击, 也加快了金融改革的进程。同样, 中国经济发展在面对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暴露出了在金融结构以及应对金融风险上存在的问题, 因此, 推行金融改革是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健康、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本文分析了当前金融改革所面临的几个理论问题, 为推进金融改革进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金融改革,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葛楠, 葛兆强.进一步深化中国金融改革问题研究[J].理论研究, 2012 (07) .
[2]周晓东.金融危机与金融改革的战略选择[J].生产力研究, 2010 (10) .
[3]郭连成, 米军.金融全球化与经济转轨国家金融改革的路径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4 (05) .
[4]郑新立.金融改革面临的新任务[J].经济研究参考, 2012 (10) .
【如何看待改革开放面临的问题】推荐阅读:
如何看待大学生诚信问题07-17
如何看待初中生的早恋08-13
应如何看待教师的副业现象11-15
如何看待并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09-17
如何看待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10-30
如何看待小学化倾向06-22
如何看待高考即兴评述09-14
如何正确看待考试成绩10-09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反腐形式和反腐力度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