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何种法律服务(精选11篇)
1.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何种法律服务 篇一
创新引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上海股权交易中心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制度体系”等46个项目,获评2012上海金融创新奖各类奖项。
获奖项目反映了市场最新变化和趋势,对中国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均具重要影响。如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私募债业务试点”,使中小企业除了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之外又有了新的融资选择,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该项目最大的创举是“备案制”。国泰君安高级经济学家林采宜称,中国的直接融资之前都是审批制,该项目对中国资本市场而言迈出了一大步。
上海经济转型发展,对金融服务、特别是金融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主管金融的副市长屠光绍,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主办的金融创新论坛上表示,上海的金融创新需满足促进经济、社会、民生各个方面发展的需求。他还特别提到,人民币国际化也需要金融领域的一系列创新产品和工具。
据上海银监局统计,近几年上海银行业推出的创新成果每年都达600至700项,涉及上海重点行业建设、改善民生、支持航运中心建设和金融中心建设,以及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企业“走出去战略”等诸多领域。
伦敦金融城公司旗下智库Z/YenGroup,每年都发布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追踪全球75个金融中心城市实力的变化。2009年,上海的GFCI排名为第11位,2012年则升至第8位。该智库称,上海名次的上升,是因为其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其中包括在金融改革、金融产品,特别是金融服务创新等“软环境”方面取得的突破。
伦敦卡斯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前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顾问梅泽安?拉斯法博士认为,上海要成为与伦敦、纽约比肩的国际金融中心,尚需在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以及创新型的政策监管等方面继续作出努力。
屠光绍透露,上海下一步将围绕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和上海的转型发展进行金融创新,而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的领域更是金融创新的重点。他称,上海将继续健全和完善金融创新的环境,包括法制环境、人才环境和诚信环境,使上海的金融创新拥有更坚实的基础。
上海金融创新奖是上海市政府为推动上海金融创新、优化上海金融发展环境、增强上海金融机构综合竞争力、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而特意设立。
2.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何种法律服务 篇二
关键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回流,金融控股,平准基金
一、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由于人民币还未国际化, 所以还不能实行对大宗商品的定价权, 在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前,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应该同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度相适应在人民币完全可兑换前 (人民币资本项目完全开放前) 上海应当以人民币业务为主, 建立起一个亚洲地区的人民币债券市场, 亚洲地区的债券市场不发达, 上海如果能将此债券市场发展起来, 将会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亚洲金融中心, 由于人民币单向流出、外汇储备被动增长一度引发市场质疑, 大量境外的人民币交易发生, 在境外就会形成人民币中心, 将来如果境外人民币中心的影响超过上海, 那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会成为空话, 再者大量的人民币流通在外不利于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的实施。做好人民币回流应当从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 逐步开放市场, 扩大QFII (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 境内投资, 开发旅游景点, 让外国游客来我国消费, 支付边境贸易和相关手续费, 通过银行系统回流。
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当与香港、内地金融的发展相协调
与香港相比较, 上海具有与内地金融市场密切联系的比较优势。在我国金融严重滞后实体经济的情况下, 上海目前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做好功能健全国内金融中心的工作, 尽快赶上实体经济的步伐, 通过对外贸易的扩大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最终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 甚至是全球金融中心。
上海在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完全可兑换前的战略定位是建成综合功能健全、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国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是本土金融市场体系发展到国际化成熟阶段的一个自然结果。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将面临重大的战略转型, 即从目前主要为内地经济提供涉外金融服务, 转向为东南亚国家提供离岸金融服务与上海专业化分工协作。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转型存在两个重要的方向:一是为内地和世界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并做好内地与东南亚各国的离岸金融中心工作;二是为内地金融市场提供金融制度和基础设施上的帮助。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够,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缺少邻近地区的金融支持, 即产业之间缺乏必要的融合度, 产业链不长, 难以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辐射力。需要通过中央与地方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使一些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群, 增加产业链长度, 做好各产业专业化分工, 淘汰不适合经济发展的旧产业, 并借此机会来完成我国经济转型。沪、苏、浙在产业结构上存在较严重的趋同现象,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无法完成资源在区域间的优化配置, 使得资源边际效率低下, 因此需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来发展长三角多层次资本市场功能, 优化资源配置。
三、金融体制的改革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受到阻碍, 首先由于我国投资效率低和产能过剩, 而国内高储蓄率的消化使得实际利率处于较低水平, 其次, 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利差在扩大。存贷利率是银行为提供金融服务业而所需要的社会成本, 利差的扩大说明效率下降了。第三, 金融业过度的行政保护和行政管制, 导致金融机构创新不足。第四, 一些金融创新产品与金融方法和措施的实施需要通过严格审批与层层向上汇报影响金融工具作用的发挥。
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政府需要放宽利率限制, 促进利率市场化, 与金融商业化, 开放的金融市场, 提高国内金融机构之间, 国内与国外金融机构的竞争, 深化股市改革, 增加创业板股票的吸引力, 逐步完善我国B股市场。放宽审批制度, 市场化金融体制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
四、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
虽然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仍然无法避免系统风险, 政府可以采取平准基金制度。为了稳定证券市场,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或财政拨款或向市场个人出售而形成的共同基金, 在证券市场出现非理性波动时, 通过反向操作来保护我国证券市场,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尚不成熟, 容易受到国外金融市场的恶意冲击, 发展平准基金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其中香港就有成功运用平准基金“救世”的例子。上海也可以成立平准基金来抵制风险。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实行的是分业监管模式, 但美、英等多数发达国家实行金融混业经营, 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 自然会聚集很多外资金融机构, 所以在监管体制方面还需要许多改进, 金融控股公司在中国应该得到相应的发展, 近期工作如下:
(1) 在上海积极开展金融混业试点, 培养产业资本控股、参股金融业的金融控股公司, 提高其竞争力。
(2) 有金融机构之间业务扩展来形成金融控股公司, 例如银行、信托、证券或保险公司, 通过子公司或直接由母公司参与另一种或多种金融业务。
(3) 发展人类风险定价技术, 为金融控股公司有可能带来的损失找到了风险控制的办法。
五、金融的革新需要技术来推动
传统的融资方式有两种, 第一是商业银行的直接融资;第二是股票债券的间接融资。第三种模式就是互联网金融。
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将对商业银行转型提出挑战, 如果有了搜索引擎、云计算、征信体制等互联网功能, 移动金融会飞速发展, 商业银行应主动适应这些变革, 有了这些高科技, 对中小型企业信用评级变得更加容易, 融资与投资变得更快捷。
六、结语
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何种法律服务 篇三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每年完成的外贸吞吐量占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的20%左右。其中,上海地区外贸货物99%经由上海港进出,长三角地区和长江流域经济腹地通过上海港进出口的货物量,约占上海港货物吞吐量的2/3。
有关专家表示,倾力打造上海“两个中心”,实际上是国内外两大市场力量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江苏省发改委陆建康认为,建设“两个中心”,不仅是上海的利好,更是整个长三角区域的重大利好,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将极大地带动长三角区域的江海联动,助建“T”字形生产力布局。
从世界著名的五大国际航运中心看,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和香港同时也是国际金融中心。这些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相伴而生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金融中心发展助推航运中心的形成,航运中心发展则离不开金融中心的支持。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贸易大国和制造业大国,建设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在确定的蓝图中,起点与目标均显现其不同的基本特质。对此,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研究员程世东认为,上海港的性质类似于鹿特丹港,属于腹地港口。因为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带,从货运需求上看,上海有很强的产业优势。加上大量的航商在上海集聚,可以促进枢纽港的形成和上下游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从路线图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目标主要有三大指向。第一,建设并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以长江流域为腹地,与国内其他港口合理分工、紧密协作的东北亚国际枢纽港,第二,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快捷高效、结构优化的现代化港口集疏运体系,以及上海航空门户复合枢纽和亚太地区核心枢纽,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第三,形成服务优质、功能完备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营造便捷、高效,安全、法治的口岸环境和现代国际航运服务环境,增强国际航运资源整合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和服务能力。
三大目标指向清晰地表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经在起点与重心上实现了实质意义的转变。对此,原上海市港口管理局局长许培星认为,国务院通过的《意见》意味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由对吞吐量的追求到对航运服务体系中心定位的一个重要转变。
从已经匡定的路线图看,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路径将主要从攻克软肋、强化优势和创新探索这三大重点展开。
攻克两大软肋
软肋一:集疏运体系。资料显示,目前上海港集疏运体系中,公路运输比例过大,水路运输比重偏小,铁路运输太少,航空和管道运输尚未启动。在公路,水路、铁路三种运输方式上,洋山港的比重分别是674%、32.2%和0.4%。在上海港货源逐步由长三角向长江中上游、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条件下,集疏运系统严重失衡,已经成为制约港口发展的第一大软肋。
据上海市交通运输港口局预计,到2020年,上海将基本上形成以水路集疏运为主体、公路集疏运为辅助的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的综合集疏运体系,水路集疏运系统所占比例将达60%。
软肋二: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在包括金融保险、贸易通关、船舶经纪、理赔担保、航运融资、海事商检、海关监管、法律仲裁等8个方面的航运服务体系中,目前除了船代、货代等附加值较低的下游产业链,航运金融服务等尚处于空白或起步阶段。以船舶融资为例,在全球船舶贷款规模约3000亿美元、全球船舶租赁交易规模约700亿美元、航运股权及债券融资规模约150亿美元面前,上海涉足极少,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不足1%。
对此,大力发展航运服务体系,尽快实现重大突破,已成为当前及今后的主攻方向。
强化综合优势
上海,靠近国际主航线,以及工业基础、人才资源、商务环境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是建设“两个中心”的最大强项。交通运输部水运司一位官员日前表示,“从目前看,上海作为航运中心有几大优势。”他认为,一是上海经济总量很大,贸易较发达,港口吞吐量大,货物服务需求方面有比较优势;二是上海有人才优势,三是全球大型船商都在上海设立经营性机构,使其成为航运企业的集聚地:四是上海要建设金融中心,对航运中心将有很强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有关专家认为,夯实并发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金融业和航运业,以及其他各项服务业,以服务业发展带动先进制造业的更大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长三角地区金融、贸易、信息、人才等资源优势集聚,促进长三角区域联动发展、融合发展,同时有利于上海充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强与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各省区市的优势互补、互利合作,增强上海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强化优势带来更重要的效应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与亚太区域的釜山、神户,香港和新加坡等港口竞争中,占据全球贸易中转中心的有利地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探索之策
开放第二船籍,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以及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等,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先行先试、实现重大突破的探索路径。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副主任真虹认为,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主要精神是将没有实施过的政策,可以放在这一试验区先行先试,这对上海建设航运中心来说是个机会。但即便建设这样的试验区,其政策也不会一步到位,而是要随着航运中心建设的深入,不断往这个篮子里放新政策。
对于启运港退税业内人士表示,这将有利于吸引国内更多港口的出口货物运往洋山港后再出口,而这在经济危机影响上海港腹地长三角出口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真虹认为,启运港制度确实可以增加上海港的中转量。
上海社会科学院海商法海洋法研究中心主任李小年说:“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这对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是一个意义非常重大的决定”。
中远集运总经理孙家康认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要“积极稳妥发展航运金融服务和多种融资方式”,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在他看来,面对市场需求,德国、新加坡、韩国等新兴航运强国均在积极探索船舶融资租赁的新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中国在这些方面也应取得重大突破。
4.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何种法律服务 篇四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国家的一项大政方针。有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性文件最早可追溯到1986年上海市政府制定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其中将上海的性质定义为:“全国最大的港口、贸易中心、科技中心和重要的金融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中心。上海还应当进一步建设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之一”。之后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得到了每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91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考察指出:“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9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要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新飞跃”;本世纪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国家领导更是对上海的金融中心建设加大了支持力度:04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希望上海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06年又在“两会”上提出:“上海要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建设” (1) 。因此,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离不开中央政府的支持。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亦是重大国策。07年1月上海市政府印发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一五”规划》确立了金融在上海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优化中的核心作用;之后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没有对上海金融建设造成负面效应反而进一步让中央认识到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意义,09年4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中指出:“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性”,而上海市即于同年5月出台《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意见的实施意见》,对上海未来金融中心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规划。今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中一方面对过去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作了总结,同时指出了上海金融中心的现状以及未来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主要措施、指导思想等。因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其核心即在于法制环境的定位。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以具体法制环境的建设为先导。从总的金融环境上讲,05年3月市政府出台了《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用以规范上海的个人信用评级体系;09年6月人大常委会出台的《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明确了市政府在金融中心建设上的具体职责: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区域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人才环境建设、信用环境建设、金融创新环境建设、金融风险防范与法治环境建设;11年11月财政部、税务总局出台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则是对上海金融服务业的税收鼓励与税制完善。
具体到各金融市场其国际化的步伐又各有特色。上海人民银行07年1月出台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 ibor)实施准则》标志着上海银行业地方利率的形成,从而为上海推动人民币的国际流通打下了良好的市场基础,09年7月出台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及其配套法规 (2) 则意味着上海银行业将成为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主导力量;证券市场国际化步伐起步的更早,上海证券交易所在中国证券业居于龙头地位,几乎所有重要的涉外证券规则都可以代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证券业的法制化进程:《国务院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内上市外资股的规定》(95年)标志着我国外汇证券融资业务的开始,《关于境内居民个人投资境内上市外资股有关问题的通知》(01年)标志着我国外汇证券融资业务对国内投资者的完全放开,《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06年)与《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07年)则标志着从02年开始跨国证券交易制度的完善;保险业是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特色,上海是全国的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因此保险业在上海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上海有关国际贸易的保险险种已非常完善,以上海PICC(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其推出的保险业务即可覆盖进口货物、出口货物、公路货物、滚装船、水路、铁路等数十种货物运输保险。
二、金融中心建设的国内竞争与证交所的法制环境建设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着国内各城市的激烈竞争。发展金融业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对城市本身的发展而言,融资环境的改善既有利于资本的聚集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城市功能的升级;对地方政府而言,被确立金融中心不仅可以获得上级政府乃至中央的各种政策支持,本身亦说明了政府良好的执政能力;对城市居民而言,金融中心意味着金融业高薪就业机会的增加,同时也意味着投资环境的改善。目前上海发展金融中心的同时面临着全国多个城市的竞争,譬如北京市、厦门市、深圳市、杭州市发改委所发布的《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都将金融中心建设作为发展重点,虽然目前上海在各大城市的金融业发展中居于首位 (3) ,但如果没有或不对上海的法制环境进行合理定位则很容易出现上海与周边城市的恶性竞争,阻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
金融市场的法制化建设是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组成金融中心的基本单位是不同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可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类。无形市场譬如银行业,通常由贷款方和借款方直接进行交易,一般不涉及证券的发行流通,故而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根据亚当斯密的竞争理论,这类市场能否发挥作用主要取决于交易双方的数量以及市场信息的透明性,只要市场能充分竞争且信息完全就能自动有效运行,因此这类市场通常不需要政府直接介入干预,政府对无形市场的建设重点应放在鼓励借贷双方广泛参与从而促进竞争,譬如《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将10年上海外资银行法资业务必须在本地进行,其发展并不仅仅取决于当地金融机构供给的规模,同时也受到当地资本需求即实体经济规模的影响。上海之所以能成为全国金融中心是由于上海作为长江入海口,长期以贸易为基础发展金融市场,但目前全国各大金融中心几乎都坐落于东南沿海,而其能成为金融中心也都来自于本地区贸易的支持。因此,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就必须进行升级,不能仅仅依靠实体经济的支持,而其关键就在于有形金融市场的法制化建设。
上海有形金融市场具有其他城市所不具有的优势。上海有形金融市场包括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黄金交易所、钻石交易所、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其中证券交易所仅上海与深圳两家,黄金交易所仅上海、北京、天津三家,而钻石交易所仅上海一家,因此上海超过其他城市所独有的优势在于交易所的垄断性。特别是上海交易所的建设源于中央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因此是全国其他城市所无法相比的。
证交所法制环境建设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保证。我国交易所的分工模式类似于美国,上交所的职责类似于纽约证交所,其主要的业务是为业绩较好的大型企业提供服务,流通的主要是蓝筹股、国际股,因此其制度建设应该优先保证市场的稳定进而崇尚对投资者的保护;而深交所则类似于纳斯达克交易所,他服务于高科技行业、环保行业等国家支持的产业,因此其更提倡市场的效率而放低融资门槛。因此上交所与深交所并不存在制度竞争,上交所将来的发展方向将是完善交易规则,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环境来吸引投资者,而深交所则是以政策为导向,崇尚高风险、高回报。从金融中心的国际化建设而言,产业政策仅是一个国家的内部政策,不可能得到国际市场的支持,因此上交所的制度安排无疑更有利于走向国际化。
三、金融中心建设的全球竞争与离岸金融中心建设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一方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一定的优势,金融业需要实体经济的支持,从实体经济上讲:一、我国经济总量已经居全球第二,对金融业需求巨大;二、我国作为“金砖四国”具有很强的增长潜力,因扩大生产产生的资本需求比发达国家强烈;三、国际贸易是中国经济的重心,而上海亦是贸易中心。但另一方面,根据伦敦商业智库于今年三月发布的排名显示上海目前在全球金融中心中仅排第八位,包括伦敦、纽约、香港等传统国际金融中心在内的七个城市位于上海之前,而以上金融中心所代表的实体经济除纽约与芝加哥外都无法与上海相比,因此上海金融中心在全球的作用与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地位是不相称的。而上海要提升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就是从制度层面对金融中心进行功能定位。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必须解决资本国际化与外汇资本市场管制之间的矛盾。金融中心根据其作用范围可以分为地区金融中心、国内金融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而上海仍处在国内金融中心的阶段:证券公司主要为人民币证券提供服务、银行不断通过推出人民币理财业务、保险公司则想尽办法开展国内人寿保险。09年出台的《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虽然从各方面对金融市场的建设进行了规定,但其仍将重点放在了金融市场基础条件的建设上,譬如吸引外资银行、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却没有涉及到如何去融入全球融资市场,而金融行业的基本职能在于通过各种方式有效的组织起资本流向对其有迫切需要的地方,上海要真正向全球金融中心发展就必须将整个上海金融业的发展定位于对资本的全球配置,仅靠现有的人民币国内融资业务是远远不够的。然而《外汇管理条例》确立的对外汇资本市场的管制制度却对此造成了阻碍 (4) ,由于其涉及到国家安全、贸易政策等多个方面,从短期来看不会有所改变,因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必须在现有制度约束之下寻找解决方案。
离岸金融中心是上海走向国际金融中心的必由之路。首先,离岸金融中心不与我国外汇管理制度相违背,离岸制度的核心是在货期以来作为中国的贸易中心港口涉及大量外汇业务,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及外汇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可以很好的支持外贸企业规避汇率波动风险从而控制成本;最后,我国坐拥巨量外汇储备,长期以来其投资问题备受质疑,特别是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海外投资亏损巨大,而如能通过国内市场进行投资,则可进行有效监控,事实上我国的外汇储备来源于我国的净出口,因此其投资不应该仅仅考虑到收益问题,更应该考虑支持本国经济以及金融业的发展。
四、人民币国际化对金融中心建设的促进作用与三位一体法制环境的构建
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依靠本国经济推动金融行业的发展。工业革命时代的英国,二战后的美国就是依靠其经济的全球化进而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从而使伦敦、纽约成为全球金融中心;二、通过完善的金融制度以及政府各种优惠措施吸引国际资本的流通。譬如香港、新加坡、开曼群岛等,虽然地区经济对融资的需求不强,但其却充当了中转站的角色。两种模式体现了金融开放与地区经济安全之间的冲突:对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国家来说,金融业的功能在于为实体经济提供支撑,因而金融安全是首先需要考虑的;相反小国经济能力有限,通过经济转型使这些地区将金融业确定为其主要产业,故而经济安全将适当放低从而鼓励金融业的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着一种困难的抉择,一方面上海是中国金融的中心城市,对全国金融安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另一方面上海本身要建设金融中心就必须开放金融市场吸引国际投资者。
人民币国际化将有助于化解上海金融开放与国家经济安全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的大势所趋。货币的首要功能是为了交换商品,因此货币商品交换功能越强其使用范围也会越广,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意味着国家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产品,还能提供别的国家无法提供的产品,也正因此虽然连年贬值和金融危机,美元、欧元世界货币的地位依然没有动摇。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的提升,虽然人民币在北美、欧洲没有大范围流通,但在东盟地区已被广泛使用 (5) ,09年7月人民银行出台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正式开始,而从长远看人民币国际化将成为我国提高国际影响力的一项国际战略。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对上海金融中心国际化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英国、美国、日本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不仅来源于其本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来源于其金融中心对本币国际流通形成的金融业务的市场垄断,而09年7月上海人民银行出台的《上海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操作规程》正是为上海金融中心开展本币业务作了政策上的支持。
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应该由国内证券业务、离岸外汇业务以及人民币国际业务进行三位一体式的发展:国内证券业务是上海保证其国内金融中心的基础,从而促进国内资本向上海聚集;离岸业务是上海未来金融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其不仅可以完善上海的金融市场法制环境,更可以促进上海与国际接轨吸引国际资本流向上海;而人民币国际化业务则是未来上海得以立足国际金融市场的根本基础,人民币国际化的兴衰荣辱将在很长时间内影响上海在国际金融界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顾功耘.经济法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2]唐波.新编金融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5.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何种法律服务 篇五
摘要:在过去的20多年里,金融资本在全世界范围内上实现了空间整合,导致金融产业在某些城市的高度集聚现象。鉴于金融中心是金融产业集聚的结果,本文分析并阐述金融产业集聚的形成因素和若干效应,通过对上海金融产业集聚现状的描述,提出推动进金融产业集聚、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产业集聚;效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一、金融产业集聚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内涵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市场化及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金融机构的空间集聚现象日益显著,金融产业集聚成为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这种新现象不仅发生在发达国家,而且也出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所谓金融产业集聚,就是指一国的金融监管部门、金融中介机构、跨国金融企业、国内金融企业等具有总部功能的机构在地域上向特定区域集中,并与其他国际性(跨国)机构、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总部之间存在密切往来联系的特殊产业空间结构。
金融中心是一个综合性的有机体,以国家银行或中央银行为总枢纽,以商业银行、储蓄、投资、信托等银行或公司为躯体,证券交易所、货币市场、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为辅翼,拥有收集、交换、重组和解译信息的能力,其实质就是金融产业集聚的结果。一般认为金融中心的金融机构集聚能够提高跨地区支付效率和金融资源跨地区配置效率,节约周转资金余额、提供融资和投资便利,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各金融机构及各行业的信息交流,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现有网络系统和其他基础设施,实现规模经济。
国际金融中心是指来自全球的金融机构可以运用全球性的金融工具开展业务的金融市场。其主要活动是借贷、证券发行和交易、资金管理,可能还有保险,主要的金融机构包括三类:功能性金融机构,新型金融机构和各类金融中介组织;大型金融机构的数据处理中心,灾难备份中心和呼叫中心等后台服务机构;大型外资金融机构。拥有收集、交换、重组和解译信息的能力是国际金融中心最根本的特征。
二、金融产业集聚形成的因素分析
1金融产业集聚的动因分析
从宏观视角来说,国际大都市的产业结构转型是金融集群形成的首要前提,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金融产业集聚的内在动力,国家政府扶持性的产业政策是金融机构大规模空间聚合的重要支撑;专业化的人才聚集以及不断增长的面向全球的金融市场,是国际大都市最终成为金融企业进驻地的主要优势。从微观视角来说,各类金融机构是金融产业集聚的主体,因而金融跨国公司的选址决策所带来的总部经济最终决定了产业集聚的区域。
2金融产业集聚形成的基本要素
由于金融产业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和金融业务对信息处理的特殊性,使得其对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基础、市场开放度及高级专业人才的集聚都有相当高的要求。概括地来说,金融产业集聚形成的基本要素包括五方面:
(1)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优越便捷的地理区位不仅指最便利的自然交通位置,还包括了最优越的时区位置。最优越的时区位置可以保证金融市场在其他时区金融市场关闭前继续交易,而最便利的自然交通位置使金融信息的收集和传送更及时方便有效。
(2)繁荣稳定的经济基础。具有一定基础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是巨大资金需求和供给的前提。
(3)开放自由的金融制度。经济市场化和宽松灵活的金融政策,既可以吸引国外金融机构进入市场,同时也成为了金融产业集聚形成和发展的制度保障。
(4)大量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储备。高级专业人才的汇聚,不仅是吸引金融机构进驻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区域金融市场繁荣、金融产品不断创新的根本支撑。
(5)公开适度的法制监管和灵活优惠的财税政策。
三、金融产业集聚的效应分析
1集聚效应
集中交易使得交易效率大大提高,金融产业聚集效益主要体现在跨地区支付效率的提高和金融资源跨地区配置效率的提高。此外,也提高了近距离交流与沟通的便利性。城市吸引着具有巨大不确定性、需要面对接触的产业和服务业,吸引着那些以较快的互动速度为必要条件的行业。城市吸引来了批发商,批发商带来的金融机构又引来了全国性大公司。公司或金融机构集中在一起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而建立客户关系,具有相关业务的金融机构需要加强联系。
2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金融产业集聚大大简化了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途径,增强了其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金融业内部可发展众多合作项目和业务关系。银行与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保险公司与证券公司之间等等都可以开拓出众多的业务合作关系。各金融部门的空间聚集可以共同建设和使用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降低成本,节约周转资金余额,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和投资风险。
3产业结构调整效应
在高效金融体系的大环境中,资金向着收益率高的部门流动,高附加值、高利润率的产业赢得了资金资源,从而产业结构得以进一步调整。其次,金融发展为企业进行技术改革与研发创新提供必要的资金和风险防范方法,为产业成长奠定基础。最后,金融发展能推动企业集团化、国际化的发展,为企业并购重组提供金融资源,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
4信息外溢效应
因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具有不同竞争实力的金融机构在同一地理位置上的密集设置,会带来知识、技术等要素的外溢,使金融产业集聚具有典型的信息外溢和知识学习效应。地理位置的接近有利于掌握更加丰富的金融信息,金融中介的参与,使得银行与借贷经营的企业家之间信息交流充分,使整个价值链的利润提高。而金融机构可根据集群内企业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同时也拓展了金融机构的盈利空间。
5知识学习效应
在信息外溢的同时,处于同一金融产业集聚中的金融机构会相互学习对方的优势,从而使集聚具有突出的知识学习效应。知识技术的外溢效应随空间距离的扩大而下降,集聚所带来的知识溢出,有利于集群内经验共享、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率。新技术和新知识具有非正式、未编码化的特点,在本地流动就比在远距离内流动容易,再加上许多知识是隐性的,面对面的接触与交流才能利于这种知识的传播,这类信息的聚集与外溢也节省了金融企业的学习成本。
6网络效应
金融产业集聚的网络结构带来的额外收益称为网络效应。首先,通过地理集中,金融服务商和客户都比较熟悉,网络成为信息流动的渠道,减少了信息交流和搜寻的成本。其次,网络促进金融产业集聚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增进了解,容易建立信誉机制,这样既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倾向,降低合约的执行和监督成本,降低交易成本,也能使金融产业集聚区在创新性金融知识的传播、消化、吸收都更加迅速、快捷,集聚主体之间经过知识的综合、外化、内化,实现了知识的区域化过程,
十分有利于金融知识的共享,创造“知识乘数效应”,加快了集聚区域的金融知识孵化和金融创新,从而获得了金融创新的区域比较优势。
四、上海金融产业集聚的现状
上海地理区位优越,经济实力雄厚,使得其具备了汇聚国内商贸并辐射全国乃至海外的作用,从金融产业集聚的情况来看,上海在金融设施、交易规模、机构数量、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瞩目的发展成就。到2008年底,上海共有金融机构899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395家;商业银行资金营运机构6家,其中,资金营运中心4家,票据营业部2家。
2008年,上海金融市场(不含外汇市场)交易总额167.7万亿元,同比增长30.9%;证券交易所总成交额27.18万亿元。其中,股票成交额18.04万亿元,位列全球第七;全国银行间货币和债券市场成交额110.3万亿元,同比增长54.7%;期货交易所成交额28.9万亿,同比增长24.8%;黄金交易所成交额8983亿元,同比增长184.3%,其中,现货黄金成交8696亿元,现货黄金场内交易额位列全球第一。
到2008年底,上海共有已开业的外资法人银行17家,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总数的53.1%,并表外资法人银行总资产8450.5亿元,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总资产的84.8%;外资法人财产险公司7家,占全国外资法人财产险公司总数的63.6%;上海中外合资寿险公司共有12家,占全国总数的46.2%;上海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共有19家,占全国总数的57.6%,管理的资产规模约5000亿元,占全国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资产规模的58.2%。总的来说,上海对外开放和外资金融机构数量继续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
五、基于金融产业集聚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1正确发挥政府在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般来说,金融中心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经济和金融业发展的自然过程所决定,但是监管制度和政府政策也产生重要的影响,金融机构选定机构所在地后,通常都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惯性。因此,金融中心形成的早期阶段需要地方政府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政策和制度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做出迁移的决定,从而加快金融中心的自然聚集过程,使金融中心尽早跨出金融机构聚集和协同效应支撑的自维持发展阶段。
2突破上海各行业以及区域间的壁垒
根据规模经济原理和都市圈发展特点,上海作为一个城市本身不能满足上海金融中心对发展空间与市场容量的要求,长三角地区发达的经济基础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力支撑,因此,应充分考虑长三角区域城市群金融产业的协调性,突破行政区划对金融联动的体制约束,从业务联动、局部联动、单边联动逐步过渡到机制联动、市场联动和规划联动。
3营造金融企业集聚的良性互动机制
上海在依靠良好的基础设施、优惠税收政策和土地政策吸引外资银行的同时,需要通过为企业提供良好全面的市场信息服务、市场竞争标准,规范市场行为和推进经营手段的创新等手段促进产业集群急剧作用的良性互动。同时也应该改变过去重视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轻视小企业的作法,在吸引大型银行机构的同时,促进中小型银行发展与集聚,形成多种类型金融企业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4要提高金融市场的自由度和效率
6.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何种法律服务 篇六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航运中心路线图敲定
国务院4月29日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要求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并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原则、主要任务和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划
上海市政府5月11发布《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意见的实施意见》,并召开专题推进大会,明确提出要依托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的优势,金融中心聚焦金融市场体系,航运中心聚焦软环境发展,在地方立法、人才培养引进、政府服务等方面助跑“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近日,国务院还批复上海市《关于撤消南汇区建制将原南汇区行政区域划入浦东新区的请示》,同意撤消上海市南汇区,将其行政区域并入上海市浦东新区
5月15日、16日,上海市政府和央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共同主办了“2009陆家嘴论坛”,议题涵盖了世界经济形势、金融体制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演变、金融服务与消费、中小企业发展、资本市场发展、黄金和大宗商品市场走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及沪台金融合作等热点话题。各方专家纷纷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建言献策。
本月预告
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
2009年6月3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开幕。展会主题为“节能减排和谐发展”。
第六届上海国际模型展览会
6月6日至8日在上海国际博览中心举行。
中国传媒产业经营管理论坛
6月8日在上海举行,近200位传媒老总将亲临会场,共同见证“2008年至2009年度中国传媒经营管理十强”出炉。
第十五届上海电视节
6月9日至11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将有来自全世界数百家电视台、影视公司与发行商设展。
第三届中国国际融资洽谈会
6月10日至12日在天津举行,主题论坛将研讨“全球金融危机、国际资本流动与新兴资本市场”。
亚太金融服务营销论坛
6月10日至11日在上海浦东汤臣洲际酒店举办。60家来自中外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权威金融机构的代表及国内外企业、权威专家近200人参加本次论坛。
CPN“城市-中国峰会”
6月16日至18日在中国北京启动。主题论坛将涵盖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最热点问题,活动由中国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发起主办。
上月话题
“人家说,好像你这4万亿就算用完了。其实他很不理解我们,我们应对金融危机远远不止4万亿。”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全球经济还在萎缩,但是,我想危机当中的极端阶段几乎要结束了,因为一系列指标与两个月前相比已经不是那么糟。但是我觉得经济危机一到两年是很难复苏的,可能需要5到10年的困难时期。”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
“不能因为一个国家有比较大的贸易顺差,就成为被国际指责的对象。作为一个贸易顺差国并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市场的选择。”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
“我相信A股的牛市已经开始,近期我看到一些主要指数的50天均线已经站上250天均线,形成黄金交叉,证明熊市已经死亡,牛市已经开始,2008年10月已是A股最低水平。”
——香港“平民股神”曹仁超
“中午我在食堂吃的其中两个菜就有猪肉,所以卫生部的同志们都在吃猪肉。”
——卫生部部长陈竺
“在价值投资中间,你买的公司的意义,不是为了在下个星期,下一个月或者下一年年卖掉它们,而是你要成为它们的拥有者,利用这个好的商业模式将来帮你挣钱。”
7.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何种法律服务 篇七
关键词:国际航运中心,航运金融,自主创新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我国航运业也迅速发展, 在国际经济舞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上海是国内航运中心建设最为成熟的城市, 江浙地区港航业发展也居于国内前列, 长三角地区是国内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如何合理配置区域资源,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中心, 成为上海航运业发展的关键。上海在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过程中取得了可观的成就, 但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国际航运中心发展
(一) 国际航运中心内涵
有关国际航运中心的“概念”及领域, 至今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有学者将具有航线稠密的集装箱枢纽港、深水航道、集疏运网络等硬件设施和为航运业服务的金融、贸易、信息等软件功能的港口城市作为其内涵。
(二) 国际航运中心分类
据国际航运中心分类可以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市场交易和提供运输服务为主, 如伦敦国际航运中心;第二类是以腹地货物集散服务为主, 即腹地型的国际航运中心, 如鹿特丹国际航运中心和纽约国际航运中心;第三类是以中转为主, 即中转型的国际航运中心, 如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和新加坡国际航运中心。
这些航运中心的发展都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伦敦具有人文历史的优势, 至今仍保持着全球顶级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 是因为依托本国发达的经济、完善的制度体系、适度宽松的监管制度、精通业务的专业人才的大量供应以及灵活的劳动力市场, 使得其不断扩大在融资、保险、信息指数、行业组织等服务业的全球影响力。纽约港得益于强大的经济腹地, 纽约是世界美元交易的演算中心、外汇交易中心, 是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基金管理和基金对冲市场, 有力的推动了其在航运金融方面的发展。荷兰鹿特丹港之所以是世界第一大港, 一方面是因为依托德国的兴起为其提供了天然的经济腹地,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增加了国际间的来往并推动了本国工业的迅速崛起, 另一方面则在于航运发展的软实力--优越的服务, 如鹿特丹集装箱的运输形式的多样化。新加坡港的发展借助于地理优势, 它处于国际钟摆航线上, 地理位置优越, 是新加坡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新加坡金融业也很发达, 基金管理、外汇兑换、财富管理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柱。香港港是中国天然良港, 远东的航运中心, 它采用的是自由港模式, 有海上航线20多条, 通往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个港口, 在毗邻港口的区位上设置国际物流基地, 通过保税优惠和加工增值服务, 以有效促进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出口加工和航运产业的发展, 增强国际航运中心的吸引力。
三、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
(一) 上海航运发展成绩
1. 港口环境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阴云逐渐消散, 航运业加速复苏, 这带动了上海航运中心的发展。近期, 上海港发展态势良好, 成为国际航运中心一直是国家的目标, 事实上上海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历经多年, 上海逐步凸显出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口岸环境得到改善, 航运生产要素向上海聚集, 航运市场正走向规范有序, 航运信息的集散中心和航运政策研究中心逐步形成。
2. 港口吞吐量
全球最大的20家船运公司均已进驻上海, 境外航商已在上海设立100多家子公司或办事处, 以及250多家货运代理。2013年, 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77600万吨, 如表1, 集装箱吞吐量3361.7万TEU, 如图2, 均位于世界前列。
数据来源:克拉克森
3. 信息化
此外, 上海航运交易所基本确立了中国航运政策研究中心和国际航运信息发布中心的地位;上海“大通关”平台、上海跨国采购平台、上海出口加工区物流联网监管平台和上海口岸电子支付平台已经建成;保税物流园区和保税港区也在国内率先建成。
4. 航运金融
在沪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金融租赁公司是航运融资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沪银行业金融机构一直通过各种融资方式为航运业、船舶制造业、港口业等提供金融服务, 满足上海航运产业的资金需求。截止到2012年底, 在沪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对航运、船舶制造和港口管理等航运相关企业的授信总额为1518.63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为891.83亿元人民币、租赁余额为178.02亿元人民币[1]。
2013年上海保险行业继续发挥在航运金融中的保障服务功能, 大力发展船舶保险、海上货运保险等传统保险业务, 积极推进并扩大内河船舶污染责任保险等试点业务, 探索航运保险服务新模式, 在机构集聚和业务创新两方面都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在全球航运保险市场保持了相对活跃的增长。
(二) 上海航运发展的突出问题
1. 费用较高
港口的国际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费用上, 而上海港口的口岸收费包括国际收费、地方费用、关检费用等在东亚各港中属于较高水平, 以韩国釜山为例, 其国际中转价格比上海低20%左右。
2. 船舶制造业有待创新
船舶制造业方面,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由于我国船舶制造业起步较晚, 基础比较薄弱, 主要的经营范围仍处在较为低端的制造领域。尽管我国总造船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但在高端船舶研发和制造方面, 与世界造船强国相比, 还有一定差距。同时, 不能与国际先进造船企业之间进行长期有效的交流与合作,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船舶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且近年来造船规模盲目扩张, 航运市场船舶订单量持续增加, 这虽然促进了船舶制造业快速发展。但由于航运界对我国航运市场过于乐观, 缺乏正确的认识, 地方政府、民营资本以及外资纷纷投资船舶制造业, 使得造船规模过分扩张, 对船舶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安全隐患。
3. 人才匮乏
航运金融方面人才匮乏。航运金融是一个涉及航运、金融、法律等多方面的产业, 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但目前我国对航运金融方面的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 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 不能与国际接轨, 缺乏既懂外语、贸易、航运、海商海事、国际法律公约和惯例的复合型人才。此外, 从事航运金融业的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人才管理体制。港航领域人才匮乏, 高级技工人才稀缺, 国有港航企事业单位面临人才老化和流失的双重压力。
四、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议
(一) 发展集群模式
探索适合上海港口海运业的集群模式, 上海积极实施海洋战略, 需加速以集群培育模式与行政管制机制为引导, 以港口为核心, 以港口城市和区域为依托的港口海运业升级。
(二)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为建设国际航运中心, 必须提高创新能力, 同时增强核心竞争力。做到体制创新, 引入竞争机制, 允许参与者以投标的方式进行市场竞争, 从而加快航运发展的步伐, 如近年来我国兴起的BOT模式。加大对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产品设计领域资金投入, 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船舶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基点, 切实实施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吸收战略, 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产业和技术升级。
(三) 培育高端稀缺人才
加大教育投入,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采用国际化的人才策略, 进行多层次、多目标、多方式的专业教育。根据航运市场需要, 加快培养精通海事法律、金融保险、航运经纪等专业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确保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较高的专业化管理体系。借鉴澳大利亚, 对航运人才参加社会培训的学费, 在个人所得税中予以全额抵扣。对于紧缺的航运经纪、航运保险、航运金融、海事仲裁等方面的航运高级人才, 可以通过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积极引导和鼓励人才向上海港航业集聚, 为他们提供政策支持, 如税收优惠、贷款优惠等, 吸引国内外高级航运相关人才在上海扎根, 带动航运相关业务向上海转移。
五、结论
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是一项浩大而持久的工程,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十多年的建设历程中有成绩也有不足, 在摸索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 也走入过误区。今天, 我们应着力建设航运服务集聚区, 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加快航运金融、咨询、经纪、保险等要素市场的集聚, 使航运服务业企业成群、产业成链、要素成市。依托上海客运中心建设, 发展邮轮经济, 做好规划, 形成品牌, 拓展新的增长点。然而上海航运业的发展毕竟基础较为薄弱, 快速发展中存在诸多历史遗留问题的困扰, 加上国内外众多竞争者的夹击, 发展前景仍存在一定变数, 因此在对于航运业的筹划和建设中应当做到兼顾软硬环境, 充分利用各方面优势, 争取早日实现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郭晔.中外航运金融市场发展的对比分析[J].人文社会科学学刊, 2012, (05) .
[2]Theodore C.Syriopoulos.Finacing Greek Shipping:Modern Instruments[M].Methods and Markets:171-210.
[3]孔文.新加坡—全球性国际航运中心的经营之道[J].交通建设与管理, 2007, (02) .
[4]邓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建设的现状和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1, (03) .
[5]金鑫.我国航运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3, (04) .
[6]姚瑜林.上海发展航运金融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港口, 2009, (01) .
[7]李智慧.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庄佩君, 马仁锋, 赵群.欧洲港口海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J].中国航海, 2013, (06) .
[9]王泽华.2012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与发展状况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3, (08) .
8.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何种法律服务 篇八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有着小陆家嘴和外滩的CBD支撑;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有着洋山国际深水港、浦东虹桥国际空港和临港新城的依托;建设国际贸易中心,除了有“四街四城”零售商业中心之外,也应该有一个大商贸的流通基地,而地处陆家嘴国际金融贸易区、浦东国际航空港、洋山国际深水港金三角中心的上海跨国采购中心五角世贸商城,在建成启用后,当仁不让地会成为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进出口展贸平台的最佳选择。
上海跨国采购中心五角世贸商城也还只是项目一期,在未来规划中,这方土地上会形成一个新的地标性园区,打造一个集展示、博览、采购、批发、研发、设计、信息、培训、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以及报关、商检、进出口代理和综合商务生活服务等多种功能的,运用因特网和高科技管理手段的,面向世界和国内两个扇面谋求“五角”全球经济战略的,枢纽性国际化大流通商贸物流平台。这一大型国际商贸航母的建成运营无疑将为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公司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东南路360号新上海国际大厦39楼
现场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新城川南奉公路5959号
网址:www.spm5959.com
垂询热线:021-5809 9999 6165 9799
Company Address:floor 39,New Shanghai International Tower,No 360,Pudong Nan Road,Pudong New District,Shanghai
Project Address:No 5959,Chuannanfeng Road,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Website£owww.spm5959.com
9.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何种法律服务 篇九
3月25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意见》实际上是针对上海建设“两个中心”的重要性而言的。对于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意见》提出,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要求。
首次明确航运中心定位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将给上海带来哪些变化?
首先,我认为这次国务院《意见》明确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应该建成怎样的航运中心。在前两年出台的中国沿海港口规划中,有“三个国际航运中心”,上海是怎样的国际航运中心,当时没有说明。这次《意见》首次明确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的定位,是不同以往的。其他的两个航运中心大连和天津,一个是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一个是建成北方国际航运中心,都是在一个区域内发挥中心作用。而上海应该在全球范围内发挥航运中心的作用。
上海要做到具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就不能建成仅仅是货运中心,货运中心具有地域概念。它必须有各种航运要素在这个地方进行配置的。上海要往这个方向发展,这里边蕴含着很多商机。
第二,这次《意见》提出了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整合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江海联运和内河航运。货物吞吐需从港口运输,连接港口的运输方式有公路、内河航运和铁路中转等。现在的问题是上海港约有90%的码头货物运输是靠公路,造成了上海城市的环境污染。业内人士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长江里边的船直接开到洋山港。江海联运这个问题如果得到解决,将会大大改善上海的陆上运输环境。
第三,整合长三角的港口资源,完善航运服务布局。我们都知道在长三角地区有很多港口,它们之间有合作,但是这些港口之间的竞争,将直接影响到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能力。这次《意见》提出,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促进上海航国际运中心的发展。还有航运服务业的布局,我们在上海范围内本身也存在不少问题,要借这个机会进行改善。处理好整个航运布局的问题,将对上海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
第四,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现在,上海港口吞吐量增长连续几年位于全世界第一,去年集装箱吞吐量差点超过新加坡成为世界第一,取得了非常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软环境的发展和航运各种服务配套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其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于有关的政策的配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次国家批准了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我认为综合试验区的政策将有助于在上海的航运事业发展采用先行先试的方式,进行制度创新。此外,积极稳妥发展航运金融服务和多种融资方式,事关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的结合,国际航运中心进一步发展碰到的障碍就是如何建立国际金融航运中心,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两个中心”建设的互动效应,将促进航运金融服务的快速发展。
最后一个是促进和规范邮轮经济产业发展。上海的邮轮经济发展在全国来说是非常快的,今年估计参加人数能达到15万人次。我们知道“世界邮轮之都”美国迈阿密的参加邮轮的人数是一年300万人次,差距甚远,意味着发展空间很大。上海具备了构筑邮轮经济产业链的可能,可以将邮轮产业打造成上海城市的新名片。
航运建设蕴藏商机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将带来哪些商机?众多与此相关的行业发展还没有到位,这里面蕴藏着大量的商机。首先是船舶管理行业,有大量的资金将从金融投到航运。大量资本进入航运,就需要专业的管理公司进行经营管理。
第二个是第三方物流行业,物流行业跟航运息息相关,没有好的物流行业就不可能有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贸易和航运需要物流业支撑,包括解决集疏运问题。
第三是航运中介行业,这是很大的一块,很多人可以在这里发展。现在全世界航运保险的业务大多数都在伦敦进行,能不能其中一部分“蛋糕”切到上海来,这是上海继续努力的方向。
第四是航运金融行业,这是连接贸易和航运的“桥梁”,是很好的行业,是“两个中心”的结合点。还有海运保险行业,包括再保险行业。这些行业与航运服务量的发展密切相关。
再一个行业是与邮轮经济相关的产业,同时包括与邮轮经济间接相关的产业。我们应该打造“邮轮城”的概念,逐步引申到商贸、旅游、休闲等,产业范围非常广泛。
潜在商机还包括与金融和航运相关的高层次培训,航运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现在深化发展金融和航运高端人才的培训行业是非常有前途的。还有航运咨询与信息服务业,这是属于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行业。当然,大家不要忘记的还有港口业,港口产业是航运中心的核心产业之一,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基础,需要大量的人才和资本。
职业人才缺口严重
我们搞过一个课题,上海航运中心下一步需要哪些人才?我们有一个时间表,分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见上表),这张表上,我们把航运中心所需要的人归纳为12类,目前,上海一般低端的航运劳动力较多,但中高端航运人才不足。
刚才我讲到船舶管理的专门人才,我们现在上海大概2600多人,香港8000多人,相差很大。我认为,现在先要赶上香港,然后再拉近和伦敦的差距。
人才有明显缺口的还有很多,比如国际航运经纪人才,包括租船、船舶买卖、航运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人才等,上海跟香港相差很大,跟伦敦相差更大。再比如航运保险经纪人才、航运金融业务人才,还有海事法律人才与仲裁人才,也存在着差距,大量的海事法律方面的人才集中在伦敦。等到这些业务转移一部分过来或者增长上去,对人才就有需求。另外,还有航运咨询和研究人才,与香港和伦敦相比同样也比较大。我在这里给出了我的预测,以及对未来航运中心发展的预计,到2010年、2025年的人才缺口的数据,以此回答在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过程中,哪些职业和人才是比较紧缺的。
需要跨越很多障碍
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还需要跨越哪些障碍?我认为,需要跨越的障碍非常多,特别是航运中心深入发展的阶段,困难将比前一阶段更多,软环境建设我们碰到很多制度上的障碍和文化上的障碍。
第一个需要跨越的障碍,是如何理顺政府管理。现在管理航运中心的政府部门和区政府很多,大家都很积极,造成了有些问题到底应该谁来管,这方面没有协调。目前这样的体制可能会阻碍航运中心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希望应该继续恢复曾经有过的国际航运办公室,协调这项工作。
第二,是如何优化集疏运体系,不解决这个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洋山港和城市的发展。我们主张不要再给城市公路交通造成太大的压力。
第三,是如何解决好航运资源过渡分散的问题。虹口区搞了北外滩航运服务产业集聚区,几天前黄浦江上国际客运中心刚刚出现四条邮轮同时停在码头上,非常壮观。我们知道宝山区也正在建设邮轮码头。这就提出了如何更好地整合我们的航运资源的问题。
第四,是航运的商贸信息如何集成。在洋山保税港区,每家单位都有自己的独立系统。政府希望搞集成化的平台,专家一看,实际不是集成化的平台,各管各的。所以,这个问题将严重影响到我们的信息流,会制约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
10.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何种法律服务 篇十
对于上海世博场馆的后续利用, 应该坚持以世博参与者的需求为核心。人们城市生活中需求更舒适、更全面、更开阔的空间可以释放自己、展示城市、享受生活。构建“城市体育旅游中心”, 是借助世博会的机遇, 将上海体育休闲活动包括大型赛事资源整合, 形成一个集娱乐、文化、旅游、体育等为一体的休闲中心, 是对上海已有的“都市旅游”资源的完善和升级。在传统的“都市旅游”中加入更多的参与性的体育休闲活动, 形成新的结合了物质和精神双重满足的旅游线路, 满足消费者对于“都市旅游”的新要求。
一、建设上海国际体育赛事旅游休闲公共服务中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 必要性
(1) 上海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旅游业对于上海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不断加大, 且呈现出继续增强的趋势。上海旅游, 可以用“都市”两个字作为其旅游特色的缩写:“都市风光”、“都市文化”、“都市商业”, 即是以人民广场和浦江两岸为中心的城市观光、商务、购物旅游圈;以公共活动中心和社区为主的环城都市文化旅游圈;以佘山、淀山湖、深水港、崇明岛等为重点的远郊休闲度假旅游圈。然而随着城市间旅游产业的竞争愈加激烈, 长三角地区众多城市发展迅速, 其旅游设施及服务的不断完善。在旅游业从单纯观光型旅游向参与型旅游过度的过程中, 休闲旅游可以说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一种高级形式, 是旅游产业升级创新的产物之一, 是更高级、更时尚的旅游模式。发展体育休闲旅游将推进这一过程的转变, 对上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2) 上海建设国际化都市的需要
2010年上海要基本形成“四个中心”框架, 至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对地区、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领域具有强大辐射力, 在文化领域具有强大影响力, 并具备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纵观各大国际都市, 无论是纽约、伦敦, 还是东京、巴黎, 无疑其城市文化休闲娱乐功能完善, 文化产业发达。如伦敦定位“历史文化之都”、巴黎以“时尚之都”著称、纽约以“百老汇”闻名。发展文化功能是提升上海城市总体社会水平的强大支撑, 也是“四个中心”持续提升的长久动力。
(3) 符合政府宏观政策指向的需要
2006年推行的上海《十一五规划纲要》更是直接提出要“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并把“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了“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之前。根据上海《十一五规划》的战略部署和规划,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0%以上, 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和服务功能迅速增长。需要重点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 推进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竞技表演等行业发展,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左右。在政府规划导向下, 上海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共同带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现代服务业的兴起, 为体育旅游休闲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在城市整体经济发展及相关产业的政策计划导向下, 将体育与旅游休闲这一服务产业相结合而形成的城市体育旅游休闲产业正是充分利用世博会的契机, 推进政府的城市及产业发展规划有步骤、有目标的实现。
2. 可行性
上海世博会以其巨大的规模和影响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据估计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参观人数将达到7000万人次, 这一巨大的客源将为上海体育旅游休闲产业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为其创造巨大的利润空间。同时, 利用举办世博会的契机以及其本身所具有的对城市品牌的宣传功能, 将有助于将上海“有规模、有品质、有特色、有创意”的城市体育赛事推向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 以体育为载体, 以旅游为形式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消费者。借助世博之东风, 加之上海本身体育赛事丰富多样, 特色与品质兼备, 无疑为上海城市体育旅游休闲中心项目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保障。
(1) 交通设施的完善
上海市借助世博会的重大主题项目, 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一个采用现代理念, 改造和整合城市交通体系的绝佳契机, 有利于促进上海合理交通模式的转变, 从而改善现有交通状况。根据规划, 到2010年上海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出租汽车等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达到1690万乘次, 占居民出行总量的比重达到33%以上。
上海公共交通体系完善以及发散型铁路和公路网系统的建设必将为上海和长三角联动和一体化提供新的动力。便利的交通条件, 发达的交通网络, 健全的交通体系无疑为世博后上海城市体育旅游休闲项目的建设提供了最佳的交通设施, 也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硬件保障。
(2) 体育旅游休闲资源丰富
场馆设施等硬件资源
据数据显示 (见表1) , 到2007年止, 上海体育场地有14, 425个, 共38, 169, 930 m2。目前所拥有的社会经营性体育场所已发展到5千多家, 健身苑201个, 健身点4, 345个, 社区公共运动场176个, 社区健身设施总面积达301万m2, 并在2008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仅世博会举办地——浦东新区, 已建成市、区级社区体育健身苑 (点) 1, 000个, 并建立了区、街道 (镇) 分级管理和维修网络, 体育场地总数达到2, 364个, 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2 m2。
品牌赛事等软件资源
体育赛事的举办无疑是发展城市体育旅游休闲中心的根本动力之一, 是吸引游客、观众眼球的一项重要因素。上海竞赛表演市场十分活跃, 而竞赛表演业是体育产业中最具影响力、带动力和辐射力的表现形式。上海充分利用其的社会经济环境, 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 精心运作高水平的国际体育赛事, 努力打造竞赛表演业发展平台。目前已基本形成的品牌赛事有:
A巴士公司承办的ATP网球大师杯赛
B上海赛车场承办的F1上海站大奖赛
C上海盛融公司承办的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
D上海体育总会承办的国际马拉松赛
E东亚集团承办的斯诺克大师赛
对五大国际高品质赛事品牌的成功承办, 已经成为了上海向国际社会展示的“城市名片”。而这些赛事在全球范围内所拥有相当规模的追随者, 就使得上海在体育旅游休闲市场中, 拥有相当规模的体育趣缘人群, 并将形成开放型、规模型的发展格局, 成为体育产业发展中最具特色和开放度的特色产业, 这为奠定了上海发展“城市体育旅游休闲中心”项目的坚实基础。
二、延续与放大“世博效应”应该遵循的几点原则:
1. 以城市整体长期规划为前提
构建“城市体育旅游休闲中心”必须符合上海整体的城市发展规划, 包括上海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体育旅游休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 只有真正具备城市体育名片的特点才能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世博会后的世博园区将成为上海城市休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体现了上海作为全球化城市的高品质城市生活, 更体现出独特的上海城市文化特征与城市精神。
2. 与世博主题相呼应
2010上海世博会以“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 充分剖析这一主题的寓意和内涵, 并将主题的深化体现在整个城市体育旅游休闲中心的建设之中。“体育休闲, 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体育休闲, 让生活方式更健康”等类似的主题也将使“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得到更为充分的诠释。
3. 兼具国际化和本土化
城市体育旅游休闲中心的总体设计要符合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的需要, 加强周边环境与生态配套设施的建设, 突出环保、绿色、健康的生命力, 塑造上海一流的国际城市形象, 为未来社会提供更宜居的生活空间。同时, 也要凸显上海本土特色, 使其成为上海城市形象建设的新亮点。
三、上海世博会场馆的后续资源可持续利用
1. 以市民需求为核心, 完善城市功能
从时间发展来看,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后续利用无疑将继续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也正是展现现代社会人类对于和谐、健康的城市生活的追求, 因此提升上海城市的服务性功能是必然的选择。在后续利用上, 世博园区应依托“世博效应”, 结合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商务服务设施的需要, 通过土地再次开发, 在把世博企业馆打造成以国际高端会展中心为主题的同时, 建设集文化旅游、工业博览、时尚休闲一体, 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休闲旅游城市功能带。真正把世博园区发展为上海未来的国际文化、外事、商务和旅游休闲的综合功能区域, 呼应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从而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增长极, 与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载体。
从空间角度看, 上海世博会选址在黄浦江两岸, 是城市滨水中心区, 因此有学者认为上海世博会更接近巴黎世博会。在规划时, 需要重点重构沿黄浦江的城市滨水发展轴, 从空间布局、道路交通、生态景观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完善畔江跨水的城市形态。在城市功能上, 它是未来城市公共活动的一个中心集聚区, 并沿黄浦江城市公共活动空间轴线延伸;在基础设施上, 通过举办世博会的成功举办, 将黄浦江两岸作为中心城区重点改造, 提升基础设施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在环境景观上, 以黄浦江作为城市最重要的景观轴线和生态走廊, 通过塑造世博会地带的滨水生态景观, 形成具有标志性和代表性的上海城市滨水空间, 加速形成以滨河滨江为骨架的上海城市中心生态景观体系。这一切的建设都有助于上海打造“城市体育旅游休闲中心”, 充分发挥其“一水两带”的特色。
2. 五大功能片区功能规划设想
3. 构建城市体育旅游休闲中心的设想
构建城市体育旅游休闲中心, 完善上海整体城市功能, 充分满足市民公众需求, 是考虑世博后续利用的核心。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 市民与游客对于体育休闲娱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提供一个大型城市公共体育休闲场所, 给公众释放压力, 享受城市生活, 也满足公众追求健康身体, 愉悦心情的需要。
第一, 休闲体育运动。建设硬件设施齐全、面向社会大众的休闲体育活动场馆, 包括射击馆、保龄球、极限运动馆等需要特定设备的体育项目。发展具有中国民间特色和民族特有的体育项目体验馆, 包括摔跤、踩高跷、龙舟赛等。利用黄浦江的滨水特色, 发展水上休闲健身等体验活动。
第二, 特色体育项目。建设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运动游艺设施, 这里的游乐项目应该区别于嘉年华、主题游乐场等大型健身设施, 更需要考虑的是受众的广泛参与。比如, 以植物作为隔离的迷宫, 进行素质拓展的运动游乐项目等。
五大功能片区的划分并不是完全孤立的, 而应该是整体性的。通过这五个功能片区的建设, 合理利用世博场馆、土地、绿化等资源, 从城市整体提高其功能性。每个片区都会有一定的融合, 包括整体的生态绿化设计, 相关配套的服务机构的设置, 旅游休闲的服务功能建设, 餐饮、购物等商铺的合理规划等等, 通过这些方面将五个功能片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发挥黄浦江的连接作用, 共同为市民提供一个理想之城, 向世界展示一个更活力、更特色、更和谐的上海。
参考文献
[1]查爱苹后智钢:“上海世博园区后续利用问题研究”, 《人文地理》, 2009年第2期总第106期, 第50-53页
[2]郭英之:“2010年上海世博会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社会科学家》, 2009年9月总103期, 第102-106页
[3]查爱苹:“历届世博会后续利用综述”, 《商场现代化》, 2007年5月 (下旬刊) 总504期, 第49-50页
[4]孙施文王佳宁:“城市中的世博与世博中的城市”, 《规划师》, 2006年07期第22卷, 第9-11页
[5]尹晓峰张蓓:“体育对上海世博会后续利用的叠加效应”, 《体育科研》, 2009年第30卷第3期, 第24-16页
[6]徐佳顾锋:“上海世博会规划与场馆后续利用研究”,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5年第2期, 第91-92页
[7]上海综合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全面提升上海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上海“十一五”发展思路研究
[8]陈家海:“上海城市功能的进一步提升与重点发展产业的选择”, 《上海经济研究》, 2008年第2期, 第55-62页
[9]周细琴李建国:“城市景观体育融入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对策”,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7年1月第31卷第1期, 第19-22页
[10]卢柯:“关于上海世博会浦西园区后续发展文化功能的几点思考”, 《上海城市规划》, 2008年第3期总第80期, 第34-37页
11.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何种法律服务 篇十一
同时,只有保险业和银行、证券业一起作为金融的三驾马车共同拉动,产生协同效应,才能真正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保险不仅能够为国际航运,包括航运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风险保障,还可以促进船舶融资和航运金融业务。通过海上保险,可保证贸易买卖双方的运输安全,使企业经营活动正常进行。货主既能把变动风险变成固定费用,保证贸易的正常进行,也可以保障合理的贸易利润。
海上保险不仅为船舶和贸易提供保险保障,也为航运金融提供了风险保障。船舶修理的支出是海上保险赔付的重要依据,保险赔付又是船舶修理资金的重要来源。船舶事故处理和海损估算是保险赔付的重要依据,船舶防污是降低海上风险的重要手段,进出口检验是海上保险进行风险控制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航运保险业整体仍处于较落后的状态。目前全球海上保险市场规模约250亿美元,英、日、德、美是传统的四个海上保险大国,占据全球海上保险市场60%的份额。其中英国伦敦就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3%,全球67%的船东保赔协会保费基本都集中于伦敦。
航运保险作为连接航运业和金融业的服务平台,伦敦、纽约、东京等世界著名的航运中心在发展过程中无不依托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依托高度发达的航运金融服务体系。像伦敦和新加坡这样的国际航运中心,最发达的也是航运金融这块。可以说,若缺失了航运保险等航运金融方面的支持,上海无法成为国际航运中心。
目前,上海的船舶保险保费收入,约占全国船舶保险的1/5至1/6市场份额,主要来自中远集团、中海集团,以及其他一些大型船舶公司。但上海航运保险在世界上的占比并不高,严重落后于航运业的发展。航运保险成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亟待加强的领域之一,蕴含巨大发展潜力。
上海航运保险发展面临不少问题
应该研究航运保险机构配套支持政策,推动有实力的金融机构、航运企业等在上海成立专业性航运保险机构。在对于航运保险的政策扶持方面,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副主任徐权建议,应当发展保险公估、保险经纪、法律服务、会计、船舶检验等中介机构。
太平洋财险销售总监兼航运保险事业部总经理金鹏分析称,目前面临着上海航运保险收入与港口地位不匹配、航运保险业务集中在低端险种、大量亚太船舶在外投保等问题,因此上海要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步伐,必须以实现上海航运保险的跨越式发展为契机,尽快补上金融中心建设的短板。
由于我国保险业界真正懂得海上保险人员的奇缺,而由此引起保险公司不敢涉足海上保险业务,大量方便旗船和中小船舶都到海外去购买保险,这不但对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十分不利,而且造成我国外汇的大量流失,也造成了保监会监管的真空,以及船舶状况和司法监管的不力。
组织力量修订我国海上保险条款
我国保险界人士承认我国海上保险条款门类不全,条款过于简单,条款保障不充分,翻译存在问题,缺乏标准化;保障范围狭窄,无法满足被保险人的需求;保险费率长期低于国际水平,导致国内船舶保险业务很难找到国际再保险人支持,保险净费率降低;保险服务方面,经营海上保险的主体少,国际网络少,保险公估还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位,再保险能力不足也制约了承保能力。因此,上海要成为国际航运中心,把我国保险条款现代化是一项必须要做,而且一定要做好的事,否则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就没有能力去领导他人,就是要当国内航运界的领头羊都困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人才水平和修订的各类条款必须被世界保险和航运界所认可。
上海保监局对海上保险的认识
上海保监局财产保险监管处副处长杨颖群认为,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关于航运保险的法律,航运保险相关规定尚存在不完善之处;与国际主要航运中心和航运保险重要市场比较,我国航运保险税负显然较高。
航运保险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同时,航运保险对于保险业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都具有突出的作用。国务院文件中对加快航运保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如在上海成立专业性航运保险机构、对注册在上海的保险企业从事国际航运保险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研究出台鼓励进出口企业海上货物运输保险境内投保的有关税收政策等。而相关部门也积极营造有利于在境内投保航运保险的法律、贸易、财税、金融监管环境;研究落实由有实力的金融机构、航运企业等共同出资组建专业化的航运保险机构。
同时采取税收优惠措施,研究进出口企业海上货物运输保险费的有关税收问题,鼓励上海的进出口企业在本地投保海上货运险,并且适当降低银行船舶贷款业务、保险公司海上保险业务的营业税:对注册在洋山保税区内的航运企业从事国际航运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扩大航运保险免营业税的税种范围。
落实对注册在沪保险公司从事国际航运保险业务免收营业税政策,配合国家有关部门,研究促进进出口企业在上海本地投保海上货运险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境内投保航运保险的法律、贸易、财税、监管环境。
发展上海再保险市场
上海一直以来是中国经济的中心,应长远谋划再保险市场的发展,在上海建立再保险公司,促使上海成为我国再保险中心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开放经济和加入wTO新形势的需要,也是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需要。积极发展再保险业务,建立上海再保险中心对于我国保险市场功能的完善,推动保险市场、金融市场,乃至全国宏观经济的发展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与国际发达再保险市场比,上海再保险市场的建立还需要经过较长的培育发展阶段。近年来,上海一直在规划发展再保险市场,大力发展中资和中外合资再保险公司,吸引境内外著名再保险机构入驻或设立分支机构,引进了劳合社等国际知名的再保险机构,加快培育再保险经纪人,探索发展离岸再保险业务。
发展信用保险业务
积极发展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信用保险业务;创新担保服务模式,探索建立网络联保贷款机制;改善贷款担保信用服务环境,深化中小企业信用增级服务工作。
成立中小船东保赔协会
笔者与上海市航海学会的同行们一直探讨在上海成立一家“中小船东保赔协会”的可行性问题。最近,有消息说上海保监局开始重视我国船东保赔险的问题。
·上海保监局有意接管位于北京的“中国船东互保协会”,并计划把该协会的总部搬迁到上海。
·让上海的某一家保险公司改制为航运保险公司。
·在上海再成立一家船东互保协会。
据笔者所见,我国两大轮船公司即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和中国海运公司的船舶大约一半多,无论是船壳保险还是保赔保险都投保在国外的保险公司,然而我国大约一半吨位的中小船舶由于苦干不受我国保险公司和中国保赔协会接纳而不得不到国外去寻求那些规模小、信誉差、发生保险事故后又难以获得保险赔偿的保险公司和保赔协会投保,因此他们实际上只是购买到了一张没有多大用处的保单而已。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何种法律服务】推荐阅读:
上海国际高中学校排名06-28
上海交大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培养方案07-20
上海东达进出口有限公司诉上海迅汇国际货物运输代理有限公司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06-21
上海软件企业认证需要提供哪些申请材料?06-20
上海金融学院宿舍09-07
上海中心质量管理10-07
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08-27
上海市文化活动中心06-20
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