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美文随笔

2024-11-01

故乡美文随笔(精选10篇)

1.故乡美文随笔 篇一

久居外乡的我是时刻思念着家乡的,虽然身居繁华的喧嚣都市,心却一直奢望宁静如水的寂然平氏小镇,家乡的一丝一毫的变化都深深的牵动着我的心,比如哪里又修了一座大楼,哪里又建了一座大桥,哪里又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情等等。近几日,热心的老乡又告诉我平氏老家又修建了一座档次较高的酒店,叫“平和苑大酒店”。

听朋友介绍,平和苑大酒店位于平氏镇的东部,在镇政府的正东面,距离约一公里 ,是有一位平氏籍的在外乡党投资修建的。朋友特地告诉我:这位乡党为人低调,在外多年,情系家乡,出资修建此酒店。私下想想也是,本人移居外地也多年,树高千尺叶落归根,谁又不想在自己的家乡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呢?

据悉,平和苑大酒店总投资300多万元,占地面积近500平米,总共四层,营业面积近平米,内部装修豪华,目前尚在筹备阶段。虽然尚未开业,听说已经预定了好几场大中型的宴会。

平和苑大酒店一楼是大厅和雅座包间,可同时容纳300人就餐;二楼由KTV包间以及电影院和小卡间组成,格调清新,是喝茶聊天、商务洽谈、打牌娱乐的理想场所;三楼的客房有着匠心独特的装修风格,堪比大都市星级宾馆的豪华;四楼是夏季避暑烤串的首选之地。

听朋友介绍,为了把平和苑大酒店打造成平氏镇一所顶级酒店,投资人特从外地高薪聘请专业酒店管理人士进行管理。看来,我的这位乡党真是费尽了心思!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每一天似乎都在疲于奔命中,劳累了一天,紧绷的神经,终是要放松的。或者,用情抚摸;或者,用爱温润;或者,用酒精麻醉;或者,用往事穿插... ...相约平和苑,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这里,山是水的故事,云是风的故事,我们每个平氏人都在用自己的努力,演绎着美好的故事。这故事,属于我,也属于你,更属于我们每个平氏人!

作者|良子

公众号:良子写作

2.故乡美文随笔 篇二

九十年代初,村里年轻的壮劳力,跟风似的,往城里跑,寻找立足之地。我借钱交了罚款,做了引产,可以说是人财两空。哭过之后,又执着的离开了老家。那时想,我也许不会回来了。但那只是,“我想”。老家,就是一根无形的线,不管你走多远,它系住了你的魂。躲不掉它的牵引。后来,我接到老家的口信,按政策我的情况可以办理二胎指标。这,对我是个希望。

生完二胎,我被召回做了绝育手术。在家休养了一段时间,我还是选择了外出打工,离开了家。从此开始了漫长的为了孩子的求学路和生活路。我要给孩子好的学习环境。不惜付出一切。我在住的附近找好的学校,孩子上学的赞助费都是借的。还好,孩子上五年级的时候,国家取消了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赞助费。孩子也很争气,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初中、高中都因成绩突出,免缴学费。孩子上大学了,要回老家开证明。证明必须出自户口所在地。村主任为了不耽误我的时间,中午吃饭时间帮忙联系拿公章的工作人员,给我开证明、盖公章。我很感动。

外出的这些年,从孩子上学后,在老家的时间越来越短了。除了家里的几件大事外,一年内我基本上不在老家住,但我却保持了每年腊月的二十八带孩子回家过年,正月的初六离开的习惯。每年的这短短的几天,都是我一举好几得的寄托,第一、弥补一下父母对子女的期盼。第二,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有家的,他的根在这里。第三、每年的这种短暂逗留,也成了我了解家乡的最佳途径。每回一次家,都会明显感到,村里年轻人越来越少,常住的基本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这是我看到后心里感觉很不舒服的一道忧伤的风景。欣慰的是,家乡的衣、食、住、行、价值观这些都在慢慢的变化着,虽然村里年轻人越来越少。但过年基本还都想着回来。村里修了柏油路,按上了水管,按上了街灯。这些设施,没有因为你不在家,就取消你的使用权。村里每次利民工程,都保留着所有在外人员的一切权利。

前些年,因为是育龄期妇女,要定期上站普查。村主任为大家着想,在石家庄设了上站检查点。村里种地的要交公粮,不种地的用钱代替。村主任为了省下大家的路费,来石家庄上门收取。最近几年,每年定期交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现在不但不交公粮了,国家还出台了利民政策,给农民地补、粮补。这些村里都为在外人员办理着。每年的几件事,都时刻提醒你:你是农民,是村里的一份子。慢慢让从年轻力壮过渡到中老年行列的我感觉到了,家乡没有抛弃你,不管你离开家的原因是什么。老家是你心中永远的根。故乡永远让你觉得亲切,无论失败还是成功,故乡不会抛弃你。我们就是一只风筝,有这条无形的线永远连着我们的家乡。这条线,也寄满了我们的牵挂、思念, 和对老家的一丝依赖。

时间真快呀,出来快三十年了。年龄越大,想家的心越重。前些日子村里通知在外人员土地确权,当时出来就打算不想回家的我,竟然不假思索的,“我要地,我想回家。”

开始想挣脱它的那条线,在慢慢变短,变短……

公众号:咱们村

3.故乡的春天美文 篇三

此刻,我正坐在苏州郊外湿地公园浩荡的春风里,眼前是娇艳欲滴的花朵,身前身后是蓬勃生长的嫩草,不远有树,绿得异常葱茏。再远一些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河水饱满丰盈滋润着两岸丰美的水草;河中有大大小小的石头,小的在水下,大的则露出水面。露出水面的巨石,周遭生长着菖蒲、水芋荷、萱草……河的对岸是一面开满鲜花的山坡,今天我很早就来了,我早上来的时候,天刚亮,听见许多鸟鸣,空气中弥散着一种沁人心脾的甜香味。我就是在这样的时候突然想起故乡以及我故乡的春天来的。

我已有很多年没有想起,没有看过故乡的春天了。

我的故乡很远、很偏,在江西赣州。从苏州乘火车要十七个小时到县里,从县里乘汽车要两个小时到乡里,从乡里走路要半个多小时到村里。我家在村后的一处高坡上,门前有竹有树,竹是毛竹,树是杂树,都是父亲生前种下的。屋后是绵延的青山,两侧是广阔的田野,田野的尽头是丘陵,丘陵的脚下或聚集或散落地住着些人家。站在我家院子里朝两边望,可以看到两个较为集中的村落,它们是过去的`两个生产队,现在叫村民小组。有多偏呢?我们那个市是三省交界,我们那个县是市的最北边,我们那个乡是县的最东边,我们那个村是乡的最西边,过去我家有不少责任田,其中有一块在村的最南边,跨过我家一条田塍,就踏上了另外一个镇的土地,而我屋后的青山后面,至少有二十里荒无人烟。

早在三十年前,我们村是不通公路的,现在公路也只修到村口,汽车来到我们那个村,除了返回就再也没有别的什么路好走了,而连接另一个村的路还是几百年前不知那些祖先怎么砌出来的碎石路,只有一两尺宽,石是鹅卵石,很整齐地排列,精致得像一件艺术品,由两边蔓生的草木常年呵护着。

在我的印象中,故乡的这个季节,也是花香遍野的。我们那里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会种些果树,有的栽桃,有的种李,有的植梨,这些果树一到春天都要开花,憋都憋不住。先是李子树,一开满头白,接着梨,一树花如雪,后是桃,一抹胭脂红。早些年政府号召种脐橙,于是不少荒地缓坡都种上了脐橙树,绿油油的,桃开过了就轮着它了,一簇簇白花在叶下,像玉一样冰清玉洁。多年前,还是大集体,大片大片的田野长满红花草,红花草开紫花,开得最盛的时候,铺天盖地,整个乡村就像泊在紫色花海之中的一艘游船。后来分田到户,田野的色彩日见斑斓,有的仍播红花草,有的改撒肥田籽,有的种青菜、油菜、芹菜、蒜苗等等,这些都是热爱土地、较为勤劳和有富足劳动力的人家,而缺少劳力或不太安心种地的农户,秋天割了稻子,地就让它荒着。那些荒着的地一到春天野草疯长,有的开花,五颜六色、星星点点。这些地块散落在广阔田野的不同地方,或近或远,像是绿色绸缎上绣女们精心绣成的各种美丽图案。这样的野地既是蜂蝶的王国,又是孩子们的乐园,牧牛的伢子在上面捉蜂蝶、翻筋斗、打滚,还有小姑娘去那里割草或挖野菜。草是用来池塘喂鱼的,野菜则洗净了自己家人热炒或凉拌吃,也有的拎去街上卖。

在老家,这样的时节最时兴的,就是吃艾米果了。艾是长在田间地头、溪边河岸、路渠沟坎上的一种野草,叶是绿色的,小而厚,毛茸茸,花是黄色的,一团团,也是毛茸茸。艾贴地面生长,春天它的花开得最旺的时候,人们连它的茎与叶一起采回家来,在清水里洗净,铁锅里煮烂,去渣留汁。汁是黄绿色的,用它来和米粉,米粉和好之后,包进腊肉、香肠、冬笋、菜头肉,做成团子,然后再上灶蒸熟,很香的,并且有一股很浓的春草味道,其形状类似于苏州这里的青团子,但比青团子好吃和耐留。新媳妇回娘家,老人们走亲戚,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礼品。吃过艾米果,大地由嫩绿变深绿,花也累了,渐次谢去,有的落地成泥,有的则转身做了果实的母亲。

然而春天也并不总是那样风和日丽。随着绵绵春雨的到来,很快那些缤纷的色彩将会被锃亮的犁铧赶走。我们那里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是种水稻的,过正月不久就要开始春耕了,田野在十天半月之后就会被全部翻转过来变成水田,留待不久的将来种稻子,现在能看见的只是阡陌田埂以及阡陌田埂边的一些绿树。如果你想让无边绿色卷土重来,那就再等一个月吧,那时水稻已经莳完并且开始返青,那份葱绿啊,看一眼你也是要醉掉的!

二月二,龙抬头,老家是多半有雨的,这雨,要么不下,要么就下个没完没了。阴雨天,女人们在家忙家务,有时闲了就擂擂茶,唤来左邻右舍,你一碗我一碗,一起说说话。男人们都下地去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男人下地都还是戴斗笠、穿蓑衣,有的给地里送粪,有的犁地,有的做秧田,有的撒种子。很空旷的田野,劳作的男人们互相都离得很远,有耐不住寂寞和孤独的,就唱起了山歌,嗓门粗犷而豪放,近乎于吼。也有离得近些的,相互都累了,就打声招呼,两三人走到一起,点支烟,聊一些最近的趣事或新鲜事。早春的天气,阴湿寒冷,小的时候,我有时也会随父亲一起下地,但往往在地里呆不了一两个小时,就吵着要回去,因为耐不了那份湿冷。

那时候,我们兄弟姊妹六人,大的十几岁,小的三两岁,父母的生活压力还是很大的。要筹钱供我们读书,要节省粮食以度过春荒,要适当有些荤腥以抚慰儿女的肚肠。好在那时读书是很便宜的,度春荒也有地瓜等农产品帮衬着,荤腥才必须费一番心力。记得春耕农忙时节,生产队里只杀一头猪,每人大约只能分到三两猪肉,一餐吃都不够啊,怎么办呢?父亲和叔叔每夜就带上猎狗去山上打猎。春夜,月朗星稀,万籁俱寂,深山里的狐狸、山兔、野猫要出来觅食,猎狗嗅觉灵敏,经常发现猎物,发现了就狂追不止。猎物慌不择路,逃无可逃之时,就钻进地洞或者坟茔,狗已经没办法了,但人的智慧无穷,每到这个时候,父亲和叔叔就在洞口生火,把浓烟一股脑地灌进去,猎物耐不住了,它要冲出来,而它一冲出来就会被逮个正着,所以我小时候是尝过许多野味的。天气再暖和一些,新翻过的、准备种稻子的水田里就有泥鳅了,父亲备了松明子,到夜间就去照泥鳅。一盏灯火,一个鱼篓,一把铁钳,一个人行走在田埂上,水田还没插秧,沉淀后泥水分隔,泥鳅就卧在泥土上面,父亲透过清水,一条一条把它们钳起来,装到背上的鱼篓里,一个夜晚下来,够我们一个星期伴饭吃。

4.故乡情情感美文 篇四

我的故乡在北回归线上的一个偏僻的小村落,那里没有城市喧嚣,没有繁华的车水马龙。它有的只是宁静,蓝蓝的天、清澈的溪水,带着泥土气息的稻香,漫山遍野的山捻子。孤独的老屋,沧桑的泥墙,斑驳的门扉,风雨侵蚀的牌坊,这一切的一切,形成一幅饱蘸沧桑描摹的景。

推开珍藏在心底的岁月门扉,细细感受收藏的童稚无邪,曾经的刀耕火种,叔公引人入胜的杨家将,妈妈凄美缠绵的牛郎织女,嬉戏溪水斗鱼的少年,遗留在牛背上的牧歌,二婶拿棍子谆谆教儿的心痛声,是如此的刻骨铭心,定格成永恒的清晰音容。

依偎在这城市的华灯夜幕中,走在繁华拥挤的大街上,千里之外,我依然嗅到故乡浓浓的芳香。柔弱的灯光映照着窗台绚烂的花朵,淡淡的,如一抹忘世的朱砂,点缀着唯美的夜空。夜深人静的时候,远处传来几声犬吠,撩开窗帘向外张望,老娘翻身几声叹息,埋怨黑夜怎么如此漫长,或许,只有这一刻才是喧嚣的繁华中唯一的一片宁静。

七月浓夏,让浓郁的乡情,爬满故乡的桶梁,装满家人团聚的幸福与快乐时光,用纤弱的肩膀挑起两只满载思念的木桶,一头向着故乡的方向,一头向着梦想的方向,脚步朝故乡方向向前迈去……

5.故乡的炊烟美文日志 篇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个人都有童年的遐想。那走到天边海角也能辨别的乡音,那漫漫天涯路也阻隔不断的乡情,那童年斑斑驳驳的记忆都使我魂牵梦想……闲来煮字,放飞回忆的翅膀,仿佛又嗅到浅浅淡淡炊烟的味道,又回到天真无邪儿时的晨光……

我的故乡在旅游胜地承德那方热土美丽的滦河边上,小村坐落在苍松翠黛的峻峰之下。站在怪石林立的山顶上,仰可观碧天青云,南飞的紫燕,翱翔的雄鹰;俯可视坐北朝南的向阳土坡上,株距合理,高高矮矮,大大小小的果树。西面是两山夹一沟通向外面的曲曲弯弯的山路,路口有座不算太大的庙宇,与之同在的还有一棵参天的古松,两米来高的红墙将二者围护在了里面。庙门我没见打开过,更不知其内供奉的是哪路神明,但它在我幼小的心里是那麽庄严,那麽神圣,那麽玄奥,使我不敢走近又不甘离他太远,于是这里和那长满苹果树的山坡就成了我儿时的乐园。我与小伙伴们围着庙宇红墙捉迷藏,扑蚱蜢,站在苹果树的枝杈上开火车,看景致:只见玉带一样的滦河波光粼粼,浪花朵朵,水声涛涛,蜿蜒曲折地由东往西马不停蹄似地奔向了远方。大河两岸春时一片深深浅浅的绿色缀满层层叠叠的山峦,到了金秋季节,那真是人间的色、味、声、韵的齐趋并茂,最佳组合。(色:远眺,深绿色的黛青中夹杂着菊黄,枫红,天蓝;近看,棉花雪白,稻穗金黄,菜畦油绿。味:松柏浓郁的幽香;瓜果甜脆的清香;稻谷清新的米香。声:松林、果林随风摇曳声;鸟歌,蝉鸣,蝈蝈叫的和唱声;牛哞羊咩狗汪的交响声。韵:故乡犹如小家碧玉虽不是雍容华贵,可也淡淡天成,与江南水乡比之又别据一格)使整个小村宛若远古的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彩画,给人以清丽,温馨,祥和,宁静的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

小村的右角是各家的菜园子,仲夏的早晨我时常跟大人来这里,顺手摘下个紫茄包,拔绺翠绿的小葱边吃边说笑着追逐在大人的身后,专寻找挂在刚抱娃娃的玉米秸上那嘀噜嘟噜的豆角,挑拣着自己所喜欢的蔬菜……片刻之间还带着晶莹露水珠的黄瓜,西红柿,小葱,生菜,韭菜,豆角等,农家院里常见的各种鲜菜就塞满了两大筐。到了秋天,我愿随着大人来浇灌一畦畦嫩绿的白菜和芥菜。那随风飘来似有似无的幽幽菜香至今定格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以致成年后如若秋天出游,走近菜地就成了我的一大嗜好,可惜的是却再也寻不到那昔日扑鼻的幽幽菜香。不知是因当今化肥替代了昔日农家肥的缘故,还是土地或种子发生了变异,总之,不管嗅也好,吃也罢,现在的粮与菜都找不到那个年月的原汁原味啰!

小村的正前方,便是一望无际的稻田,碧绿的河水把肥沃的土地分割成无数个或方,或长,或三角,或梯形的不等式图案,这里的四季最美,也是乡亲们最珍视最下力气的地方。春时郁峰滴翠,春水荡漾,大人忙着种稻插秧,我们一群娃娃就在坝梗上挖野菜,同时还“公私兼顾”地找寻那时的美味:甜根和酸浆。夏日,朝霞晚霞,都能为青山绿水的故乡染上五彩斑斓,我们则伴着树上的蝉鸣,水里的蛙叫,像泥鳅一样整天钻在沟渠里捉鱼摸虾。秋天,微风吹过,稻浪翻滚成一片金黄,加之天上一会“一”字,一会“人”字不断变换队型的雁群,构成了一幅美丽壮观的图画,我们边毫无城府地欣赏这醉人的秋景,边跟在忙碌收割的人们后面拣拾遗落的稻穗。冬天。白皑皑的雪为稻田换上了冬装,也为村庄带来了吉祥,我们避开严寒的飕飕冷风,围坐在火盆旁吃着烧苞米花,听着“瑞雪兆丰年”的谚语在老人们的口中不停的重复,直至满口生香。

我更喜欢故乡夏日的黄昏。白天袭人的热浪被漫天的彩霞拽入天际,留下些调皮的青蛙也躲进那一畦畦稻田,那一川川的河水里。太阳渐渐西垂,将云霞泛染得夺目耀眼,河水与树木也因太阳的残照而染成火红的一片,暮色苍茫中山坡上一群绵羊被晚霞的光芒勾勒出一片剪影,它们驮着夕阳所剩无几的余晖躅躅而行,咩咩地叫着来到河边,在美餐了山上青青的嫩草之后又饱饮了甜甜的河水,然后在牧童的.吆喝声中慢慢渡河而去。

由于水田多,故乡烧柴一直是靠上山去割,割得最多的是一种荆烧棵子,上面长满像小米粒似的果实,待放在院子里晒干,填进灶膛烧起来不仅噼里啪啦的直响,且有一股特殊的柴草香。每当傍晚,袅袅依依飘逸不断的青白色带有香味的炊烟,就会弥漫在小村的上空,晚风把缕缕饭菜香慷慨地吹来,引起人们的肚子咕咕作响。这时下田的农人赶着耕牛,砍柴的小伙挑着柴担,下学的孩子们背着书包都像被饭菜香吸引着,炊烟引领着急急忙忙的往家奔。我家是三代同堂,老少集在一起二十来口人,分炕上炕下两大桌。就餐的用具是那个年月特有的粗制筷子和粗磁的饭碗。黑色的大瓦盆盛满高粱米或小米水饭,桌子上通常摆放着中午剩下的一盘黄澄澄小米面饼子,和一碟脆咸菜条一碟黄豆酱,还有一盘绿莹莹的生菜、大葱。虽说是粗茶淡饭,但是却比如今满桌的大鱼大肉,更让人开胃,更让人怀想……

6.关于故乡的随笔:故乡的味道 篇六

故乡的味道是酸酸的。

回乡后,我有时会帮奶奶在田里干活。寒假正好是胡萝卜成熟的时节,我跟着奶奶去收胡萝卜。拔萝卜看起来很容易,可做起来难着呢!拔萝卜的力度要合适,小了拔不动,大了容易扯断茎叶,看着挺小的一个萝卜,拔出来时弄得我满头大汗。一轮忙下来,衣服上满是泥土,汗流浃背。我咬紧牙关,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整桶萝卜提了回去。干完活后,我筋疲力尽,腰酸背痛,仿佛身体不是我的,但努力过后终有回报,奶奶为了庆祝丰收,晚饭时,炖了一大锅萝卜和羊肉,光闻味道我已经垂涎三尺了。懂事的弟弟还特意给我夹了一块萝卜,笑着对我说:“哥哥,你吃多点,今天你可出了不少力。”

故乡,酸了之后必有甘甜。

故乡的味道是甜甜的。春节是一家团聚的日子,席间,晚辈向长辈敬酒,寄托了美好的愿望。弟弟的出现让氛围变得更加有趣,大家催促他向爷爷和奶奶敬酒时,他正在吃东西,用含糊不清的声音大声说道:“爷爷,奶奶,健康身体!”我们都不约而同的笑了起来,姐姐更是笑得合不拢嘴。吃着可口的饭菜,品着甘纯的美酒,还有什么比这更开心的事呢?吃完饭后,大家一起看春晚,边看边聊,个个脸上都挂着笑容,整间屋子都洋溢着喜气。阖家团圆的气氛让我特别陶醉。

故乡,就是这般的甜。

故乡的味道是苦苦的。几天的欢乐时光转瞬即逝,我们又要回佛山了。临别时,原本十分欢乐的屋子却变得有些沉寂,每个人的眼神中都充满了不舍与留恋。但我那时已经明白: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亲人之间也是如此。既然有相逢时的喜悦,那也有离别时的忧伤。这时弟弟抱着我,天真地问:“哥哥,你什么时候回来看我?”我摸着他的头说:“乖,哥哥有空就回来看你。”其实我也是言不由衷,别时容易见时难,谁知下次见面是什么时候呢?

故乡,有时也会带着苦涩。

故乡的味道是辣辣的。回去后,过的很平静。但一周后的一个电话让我像吃了泡椒一样火冒三丈——曾满载着童年记忆的村子要被拆迁了。我再也看不到我的家乡了,那天我失落极了,就算告诉我中了彩票头奖也不会让我心里好受。我在心底里怒吼:真的要如此着急拆掉那些宁静祥和的小村子吗?真的要如此着急着进行城镇化建设吗?在这个楼价极高的社会里,补贴给我们一点点拆迁费简直就是杯水车薪。这点钱,根本买不到我对家乡的思念与感情!虽然我在心底里咆哮,但也无能为力改变结果。谁会听一个小孩子的意见?我只能无奈的接受现实。

故乡,也会有辣,也会有令人无奈与愤怒的辣。

故乡的味道,充满着酸甜苦辣。这令我五味杂陈的故乡,现在也只能带着无尽的思念离开了,永远封存在我的记忆之中。

7.美文赏析:月是故乡明 篇七

看着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没有往日的缺憾,是那么的圆,那么的明亮。这才想起,原来今天是中秋。又是中秋了,不知道故乡的月亮是否也这样明朗。不记得有多久,没去过老家了。

还记得以前每次中秋,父母都会带我去老家看外婆,吃吃饭,与一群小伙伴捉捉蚱蜢。日子过的好不滋润,可是现在,我长大了,每次中秋,都有很多作业,也不愿意出去了。每次看见外婆,她都叫我多去一下她那,父母也是如此,只是我懒,不愿意出门,每回去看她的时间也总是只有那一点点。后来,外婆走了,再去那里,却没了往日过节的生气,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原来,外婆过的是这样的日子。

故乡土地上的房屋啊,从原来的杂草过膝变为一座座茅草屋,再从茅草屋变成四合院,从四合院变成高楼大厦……不管怎么变,它都是我的`家乡,是我割舍不断的亲情,这里有我早已长眠的亲人,也有在这里紧张忙碌的乡邻……地上的,是忙禄,是紧张,也是轻快的,地下的,却是死气沉沉,是严肃,是悲壮。

今日,重回故土,才发现,原来自己对这片土地有着如此之深的感情。我爱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有我快乐的童年,有我心爱的亲人,有我伤心的泪水,原来自己对这片土地还有眷恋,那是一种魂归故土的眷恋,是一种落叶归根的眷恋……就算儿时的记忆不在,却唯独对这片土地,感到一种亲切,那是一种来自灵魂的亲切,是血浓于水的亲切,由不得你抗拒。

8.故乡的三月三抒情美文 篇八

在我的记忆中回放

春雨淅淅沥沥

万物蓬蓬勃勃

坡坡岭岭郁郁葱葱

沟沟弄弄春意盎然

芒果花开了,淡黄淡黄的

桃花开了,粉红粉红的

梨花开了,洁白洁白的

木棉花开了,火红火红的

…………………

故乡的三月三哟

在我的记忆中回放

山村睡醒村民忙碌

一车车甘蔗运出来

一箩箩西红柿驮出来

一担担土特产挑出来

一把把犁铧舞起来

一盆盆秧苗抛起来

抛出了庄稼人的希望

也抛出了庄稼人对来年的

祈福

故乡的三月三哟

在我的记忆中回放

一束束香烛点起来

一碟碟供品摆上来

一盏盏祭酒倒上来

一张张冥钞烧起来

一串串鞭炮燃起来

面对先人我们虔诚祭拜

表达生者对逝者深深的

怀念

故乡的三月三哟

在我的记忆中回放

一面面激越的铜鼓敲起来

敲出了火火的日子

一碗碗醇香的米酒喝起来

喝出了爽爽的日子

一首首悦耳的山歌唱起来

唱出了甜甜的日子

一支支欢快的舞曲跳起来

跳出了美美的日子

啊,故乡人的生活尼呀咧

故乡的面貌日日新

故乡的三月三哟

9.关于故乡的随笔文章:故乡的路 篇九

夜已阑珊,不知是什么侵袭了我的思绪,难以入眠,我又怀念起了故乡,辗转反侧。

离开故乡那天,当我强忍着却没忍住泪水时,我才知道我是个重乡土的人,是个地地道道的乡土中国人。这些年,每当心有不快亦或是略有愁苦之时,唯一排解的方式就是怀念在故乡的一点一滴,想念故乡的一草一木。一方面源自二十年成长路上的往事,另一方面是由于深爱着那片养育自己的土地。

一幕幕往事恍如昨日,突然想念起了母亲,母亲就在隔壁屋子里睡着,我却是如此的想念。

上高中那年,我第一次离开故乡的大山,走进县城求学,以羞涩的成绩求读于全县最高的学府,晃晃三年,又以最低的成绩考上了送我工作的大学。那三年,我大约么回了不到二十次的家,从那时候起,每一次都有了“近乡情更怯,不敢见来人”心情,直到现在,仍是如此。

我已记不清那些留给我记忆的哪一次是走山路,哪一次是父亲骑摩托车接我。有一次,只记得是背着很重的书包,坐完班车又走了山路!

从县城到离家最近的坐车点将近有两个小时的车程,每次回家坐班车,基本上都是站票,由于学生多,每次只能是站着挤着,坚持两小时就能到离家最近的那个停车点。那次也一样,我和同学们一起挤在班车上站着,车子一晃,我们都身子一斜,掂着脚把握重心的同时俏皮的熙熙攘攘,一路忍耐拥挤,一路欢笑。

下了车,公路下面是一个村子,翻过村子背靠的大山就能到家,走路大概一个多小时!那天,从喧闹声中下了车一切都安静了,只听见公路下面村子里谁家三轮车的声音和人家看门护院的狗吠声。我沿着公路下面人们去坐车走的多了便有了的小路往下走,过了下面的河道再往上走。从几户人家的门口、屋后穿过,就能找到翻山回家的路。我气虚喘喘的背着书包一步一步向山上走去,那条路已走过很多次所以很熟,我一边走着一边听着鸟叫声,脚步丈量着离家越来越近的山路。我一步也没有停,曲曲弯弯一直往上走,一会儿便到了山头,山头基本上是平的,这种平相对下山路坡度小很多,都可以奔跑。

刚到山头就看见了一群羊,我猜那是爷爷在放羊。故乡有很多山很多沟,放羊的人每天去的地方不一样,因为回家前几天就和家里通过电话,所以爷爷知道我回家要走山路,那天他一整天都在那座山上一边放羊一边等我。从山顶往下走,因为是下坡路,走起来轻松很多,我大步流星的往爷爷跟前走,夕阳已到半山腰,照射到羊群和自己身上,故乡就摆在了眼前。

我走到爷爷跟前,坐着和爷爷说话,嘘寒问暖,熟悉的羊看着我,它们每一只我都认识,它们和我一起成长着。说了一会儿话爷爷就让我先回家,他在后面赶羊群回来。

起身,就可以看见村子了,隐约从炊烟间能分辨出我家的房屋。下山时,坡势陡峭的多,也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的路,我小心翼翼的往山下走,走到半山腰,夕阳已跨过山头,慢慢把夜幕送来,远远的我看见了母亲,身材矮小的母亲向一个黑点一样像我的方向移动着,但我知道她就是母亲,没有人能比儿子更了解母亲。母亲也肯定知道下山的就是我,没有人比母亲更了解儿子。

等我走到山下,母亲也到了我跟前,她赶紧伸出手要背我沉甸甸的书包,我不让她背,她硬是拽了过去,我也便再没有客气。母亲的背被书包压的越弯了,我们并肩走着,母亲在我旁边矮出半截,我明显高出半截,成了她长大的儿子。母亲细碎的步子在庄稼地里留下一串脚印,山谷里不时传来故乡放羊人吆喝羊群回家的喊声,熟悉又亲切,一路往回家走,母亲不问我学习,只给我说着说那,我边听边问;母亲心里高兴着,我心里却难过着……

到了家,一顿土豆馅饺子,用筷子夹起时沉甸甸的,如同我背过的书包,我把泪水和饺子一起吞咽了下去,吃上了最好的晚饭。土豆馅饺子应该是故乡人特有的吃食,每每回家,母亲都会提前给我包好,我一次能吃几十个,吃过之后就能有一段时间不再想念......

在家住了5天,我就又回校了,母亲给我收拾行囊,装上过冬的衣服,还有蒸好的馒头。母亲执意要送我,还是那条山路,她给我背着包,我们一起爬上那座山,站在山头上可以看见故乡的全貌,一座不到三十户人家的村庄。山坡上,还有山花盛放着,我望着远处家的位置不想转身。我和母亲到了公路边等车的位置,她就给我一遍又一遍的交代,让我在学校吃好,照顾好自己,不要忘了时常给家里打电话。我应和着却多说不出来一句话,我怕她牵挂。车来了,我上了车离母亲越来越远,直到看不见我她才会转身回家。母亲应该和我那天回家一样,同样的路,只是她走起来比我更吃力,我似乎能听得见她气喘吁吁的往上走,她不会停下来歇一歇。想到这些,我不禁心里又难过了起来,车子在飞快的走,把母亲和故乡都甩的远远的,我知道以后只会越来越远,我亲身感受着长大就是离家远去。我还没到学校,母亲就应该到家了,她肯定一如既往的忙忙碌碌。车窗外,一排排白杨叶子金黄,纷纷坠落。

那是一个金秋十月……

作者:何新江

10.故乡渐渐远去的美文 篇十

今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似乎我回故乡的次数多了起来。石海坡,这个华北平原上一个最普通的小村庄,就像放风筝的人,让我那颗游子的心牵扯不断。每次踏上这片热土,村里的人和事及其背后流淌的文化,都会铺陈开来,弥漫眼前。我的父老乡亲,我的村庄小路,我的树林校园,魂牵梦绕,流连忘返。但那些古朴纯真、自然美好的东西却渐渐远去,故乡也只在记忆中了。

我的故乡位于索泸河东岸,原河两岸是茂盛的树林,村庄倚河傍水,周围是肥沃的河滩地,村北更是一片杨树林,林间是长年不干不旺的整片湿地,水草茂密。如今河道断流,湿地消失,树林伐掉,就连村里村外能见到的树也越来越少。其实,农村的步伐一直紧跟着城市。城市变成了钢筋水泥的丛林,楼越来越密。农村也不例外,宅基地放了一块又一块,没几年的时间,小时候村北那大片杨树林就变成了一户挨着一户的街街道道。那些或直或弯或粗或细的杨树,连同林中清晨的鲜露、午间的鸟语、傍晚的清风,只能作为一个符号,哗哗啦啦地飘荡在淡淡记忆里。

曾记得,小时候,各家各户房前屋后都种树,什么树都有。村子以外的路边、地边、池塘边也种,多是柳树。那些高高大大的柳树通往田间地头,预告着春的来临,遮挡着夏的暴日,连接着一个村和另一个村。如今,它们被砍了,以几块钱的价格卖掉。细长的柳条编成的鞭子、翠绿的柳叶做成的哨子也只能存在于童年时光里了。曾有无数个春天,老师带领着我们到野外去,挖坑、栽树、浇水。可惜那好像也就是一堂劳动课而已,我们用心地学会了种树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但当年种下的树,却没有一棵活到了现在。如今,我站在村庄高处,放眼望去,连片错乱的砖瓦房突兀着,只能看到零星散落的树木,很多还是最近两年补种的。

村北那条路,是通往县城、乡镇,连接四方的柏油路,宽阔平整,大车小辆,来往不断,城乡客运开到了家门口,跑趟县城也就大概20分钟。路连着村,村傍着路,很多人家出门就是路,平时在村里串门,路又成了街;在村内行走,要时刻提防过往的车辆,孩子上学,家长都需要全程接送了。过去,进城大都骑自行车,驮点东西,上坡推不动,下坡刹不住;岁数大点的出远门赶毛驴车,进一趟城要跑一整天时间,不会骑自行车的妇女,有的一辈子都没进过县城。那时,我和小伙伴上学放学,也无数次走过这条坎坷的小路上。路两边是粗壮参天的杨树,几个人合抱不过来,一到夏天枝繁叶茂,成了天然凉亭,路上也没车,一群小孩儿玩累了,躺在路中央就能睡觉,避暑又解困。如今,这些都成了回忆……路修好了,机动车辆猛增,却开始多发,每次回家,这些成了乡亲们闲谈时绕不开的话题。

紧挨村北那条路旁,有一排整齐红瓦砖房的院落,是村里的中心小学。有近100名学生,4个老师,学生大都是留守儿童。我当年的小学同学还一直在这里坚守着,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园丁职责。“学校勉强维持着”,她告诉我,“小学的师资力量不强,勉强能教授小学四年级的课程。当然,如今村里的生源也少多了,外出打工的年轻父母,大多数把孩子一道带出去,在外面读书。乡亲们现在比过去也富裕了,有的在县城买了房,也愿意让小孩在县城上小学读书,因为那里的教学质量肯定比村里强。而村里的.小学,一个年级一个班,有的时候连一个班也凑不起来了。”其实,在故乡,孩子们上学读书没有太大的情怀,为的只是丢掉祖祖辈辈手里的那把锄头。他们对读书的尊重,表达的只是对另一种生活的憧憬,早已没有了我们那个时代刻苦发奋的精神和追求了,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更没有了对识文断字更高看几分的认同。那些考不上高中、没有接受完义务教育的孩子,便选择外出打工,或在家务农,大部分人会很早结婚,生儿育女,开始挑起生活的重担,过上了富庶的生活。我儿时的那些小伙伴,大都已做了爷爷奶奶,颐享着家庭天伦之乐。

每次回到故乡,我都是一番寻觅,一番拜访,最使我心痛的是那些熟悉的老人连同他们居住的土坯房屋全都不知所踪,惟留下一座又一座荒凉的坟茔。记忆中的故乡永恒在梦中,现实中的故乡却永远消失在眼前。从所遇的一张张陌生又年轻的脸庞中,我猛然惊醒,再过若干年,再提及故乡,或许真就印证了范伟的那句话——“我不想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只想知道自己是怎么没的”。那时,将是一种欲知而不得知的无奈,对故乡的记忆或许早已沦陷在岁月的洪荒中,是到了留住她的生命轨迹的时候了!所以,记得住乡愁,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上一篇:分层次教学法下一篇:四级英语阅读高频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