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不同

2024-12-10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不同(11篇)

1.《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不同 篇一

赤壁怀古 苏轼 导入: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有关常识: 词,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乐章”、“歌词”等。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大类。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又分成:全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词”,二段的叫“双调”,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四叠”。词的段落叫“阕”或“片”,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衔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过片”。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换头”或“过变”。依照已有的词调写的叫“填词”或“依声填词”,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自度曲”,《扬州慢》属后一类。词常见有“令”、“引”、“近”、“慢”的分别,“令”即小令,“引”是正歌之前引歌,“近”又称“近拍”,相当于“引”,“慢”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拍较慢,声调延长。慢词的字数较令、引、近的词字数要多些。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朗读全词,疏通文字。

1、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2、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小 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3、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和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讨论分析课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曾与父苏洵、弟苏辙进京,并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父子三人文名大震,号称“三苏”。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构成文字狱“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听读课文的录音。讲读上片。

1、正面描写赤壁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六、七、八句。

2、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 字词 特点 角度 修辞 基调 乱 险怪 形 夸张 豪迈奔放 穿 高峭 惊 汹涌 声 比拟 拍 水石相击 卷 狂澜奔腾 形 比喻 雪 水色纯白 色

3、赤壁之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姿态、声音、色彩,无不逼真,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就境界开阔,气象恢宏,大江东去,淘空一切,“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5、四、五句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6、上阙末句有何作用?承上启下。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土。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在诸多英雄中,作者选择了谁作为咏诵的对象?

7、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讲读下片。

1、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羽扇纶巾”,描写周瑜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故国神游”,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项目 周瑜 苏轼 年龄 24岁 47岁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位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基调 感奋 感伤

2、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对人生的虚无态度。本首词是词人经历了乌台诗案,几乎被杀,几经周折被贬黄州,“魂飞汤火命如鸡”,经过这样的忧患被贬到黄州来,他内心有他的忧患和悲慨,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但是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他把这种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而且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奋”压倒了“伤”。本首词主要表达了词人悲慨之中的旷达和豪放。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却短暂,于是有人叹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人借酒消愁,“与尔同消万古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对待的呢?)“人生如梦”,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4、朗读下片,总结。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比较阅读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归结这两首词的共同特征,即豪放词的特征。角度 特点 思想 积极、乐观 意境 高远、壮阔 风格 奔放、洒脱 附录:历代评论家对本首词的评价和相关资料: 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些魅力来。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构建者。《苏东坡突围》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前奏已经奏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诞生。《苏东坡突围》 一个人是要在忧患艰危之中,才能看到他的感情品格操守的。【加拿大】叶嘉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乌夜啼》(只有悲哀没有反省和超脱)举杯邀明月,对影三人。李白(是寂寞悲哀之中的飞扬)水调歌头 苏轼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水调歌头是词牌名。此词是苏轼41岁时所作,当时苏轼与其弟苏辙已经六七年不见了,他们之间一直是手足情深。

1、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2、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3、上阕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风、清影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4、描写虚景运用了什么方法?想象中的月宫生活是怎样的? 想象。月宫生活幸福美满,不知“今夕是何年”,没有烦恼,想要“乘风归去”,美妙圣洁,“琼楼玉宇”,然而高而寒冷。

5、上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上天,是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失意的苦闷,是超尘出世的消极思想的反映;下地,是作者对人间生活的留恋和热爱,是超然达观思想的反映。所以,上阕是作者“遁世”与“入世”思想的矛盾,但入世思想战胜了遁世思想。

1、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怀子由” 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出了什么? 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主题: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2.《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不同 篇二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不仅是苏轼词的代表作, 而且是整个词史的巅峰之作, 甚至被奉为词艺的最高峰, 千百年来几无疑议。然而, 其艺术究竟如何高妙, 却缺少明晰的读解, 往往是大而化之的质的定性比较多。胡仔说:“东坡‘大江东去’赤壁词, 语意高妙, 真古今绝唱。” (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元好问也说:“东坡《赤壁词》殆戏以周郎自况也, 词才百许字, 而江山人物无复余蕴, 宜其为乐府绝唱。” (金·元好问《题闲闲书赤壁赋后》) 具体量的分析比较到位者甚是寥寥, 就连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也只是说:“上片即景写实, 下片因景生情。”[1]最具新意和深度的是孙绍振教授关于“豪杰风流和智者风流”的分析[2]。而我个人认为, 这首词的艺术探索还有未竟的领地。就艺术而言, 其高妙之处全在于一个“错”字, “错”出了水平, “错”出了风格, “错”出了艺术, “错”出了魅力。

一、“人道是”:明言错, 将错就错, 怀古伤今

“人道是”, 也就是别人说是;至于“我”自己, 是颇为怀疑的。苏轼在《赤壁洞穴》里是这么说的:“黄州守居之数百步为赤壁, 或言即周瑜破曹公处, 不知果是否?” (北宋·苏轼《东坡志林》) 他在《与范子丰书》里也说:“黄州少西, 山麓斗入江中, 石室如丹, 传云曹公败所, 所谓赤壁者, 或曰非也。” (北宋·苏轼《与范子丰书》) 黄州赤壁很可能不是真赤壁, 真的赤壁在哪里呢?在赤鼻矶的上游, 长江的南岸, 和赤鼻矶相距几百公里呢, 它叫蒲圻赤壁, 又叫周郎赤壁, 还有个名字, 叫武赤壁 (黄州赤壁就叫文赤壁) 。苏教版必修一《赤壁赋》注释说:“苏轼所游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 (在今湖北黄冈) , 当地人误读为‘赤壁’, 进而以为是赤壁古战场的遗址。一般认为, 三国时的赤壁古战场, 当在现在的湖北蒲圻。”[3]唐朝著名史学家杜佑说:“鄂州之蒲圻县有赤壁山, 即曹公败处。” (唐·杜佑《通典》)

为什么要在“三国周郎赤壁”之前注明“人道是”呢?要知道, 诗词不比散文, 字数是有严格限制的, 可谓一字千金。苏轼至少有两层意思要表达, 一是做一个说明, 我苏轼是不相信此赤壁就是三国赤壁的;二是虽然明知不是三国赤壁, 可我还是要借其怀古。怀古是和伤今联姻的, 这里面就包含了强烈抒情的意味。换言之, 苏轼太想伤今了, 以至于这个“古”是真是假都不管不顾了, 即便是错的, 将错就错又何妨?问题是, 苏轼现在怎么了?他有怎样的“今”呢?课本注释说“谪黄州团练副使”, “谪”是十分粗略的, 问题在于为何“谪”, 怎么“谪”。

林语堂说:“宋神宗元丰二年 (1079) 三月, 他调任江苏太湖湖滨的湖州。在他到任谢恩奏章上, 他说了几句朝廷当权派觉得有点过分的话。六月, 一个御史把苏东坡谢恩表中的四句话挑出来, 说他蔑视朝廷而开始弹劾他。”[4]哪四句话呢?“知其愚不适时, 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 或能牧养小民。” (北宋·苏轼《湖州谢表》) “其”, 就是“我苏轼”。七月二十八日, 苏轼被逮捕, 押往京城。然后是审讯,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里写道:“究竟是什么罪?审起来看!怎么审?打!一位官员曾关在同一监狱里, 与苏东坡的牢房只有一墙之隔, 他写诗道:遥怜北户吴兴守, 诟辱通宵不忍闻。通宵侮辱、摧残到了其他犯人也听不下去的地步, 而侮辱、摧残的对象竟然就是苏东坡!”[5]苏轼一心想着死, 他觉得连累了家人。他给苏辙写诗诀别说:“是处青山可埋骨, 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 又结来生未了因。” (北宋·苏轼《狱中寄子由》) 好在他朝中的好友范镇给神宗写信, 说他“实天下之奇才”, 宋神宗其实也不想杀他。在坐了四个月的大牢后, 苏轼获释,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连签署公文的权力都没有。副使闲官根本就没什么俸禄, 苏轼寄居在黄州的寺庙里, 靠朋友帮助开了几十亩荒地, 掘井筑屋, 亲自耕种, 自号东坡居士。苏轼被关的地方叫御史台, 因为院内遍植柏树, 乌鸦栖巢于上, 故称乌台, 苏轼的案子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侮辱摧残以至于斯, 可谓劫后余生!他的罪名其实是莫须有的, 是一帮排挤他的小人捏造的。苏轼自己对这段遭遇也闭口不言。初到黄州, 苏轼生活十分困窘, 他这样描述当时的窘境:“余至黄州, 日以困匮, 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 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 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 为茨棘瓦砾之场, 而岁又大旱, 垦辟之劳, 筋力殆尽。” (北宋·苏轼《东坡八首·序》) 缺衣少食而需要垦荒种地, 至为落魄潦倒。旷世才子, 一代文豪, 如此遭遇, 令人唏嘘感叹。关键是, 在此之前, 苏轼还算是比较风光的。我们来看看他的简历。

仁宗嘉佑二年 (1057) , 二十岁, 考中“事实上的状元:主考官欧阳修, 因猜测封闭试卷出自他的弟子曾巩之手, 为避嫌, 才把苏轼擢为第二。”[6]嘉佑五年 (1060) , 二十三岁, 参加由宋仁宗亲自主持的“制科”殿试, 又考了第一, 宋代开国一百年, 在苏轼之前, 只有一人。嘉佑六年 (1061) , 二十四岁, 出任凤翔签判, 有签署公文和断案的权力。神宗熙宁四年 (1071) , 三十四岁, 出任杭州通判, 节制太守权力。熙宁七年 (1074) , 三十七岁, 出任密州太守;熙宁十年 (1077) , 四十岁, 出任徐州太守;神宗元丰二年 (1079) , 四十二岁, 出任湖州太守。元丰三年 (1080) , 四十三岁,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太守已经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 况且苏轼每在一地, 政绩卓著, 百姓拥戴。苏轼似乎也志得意满, 踌躇满志。在密州, 有一次打猎, 他写词道:“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北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不仅豪气干云, 而且风光无限呢。

在密州时, “鬓微霜”, 零星白发;现在呢, 在黄州, “早生华发”。“早生”, 本不应该这么早, 却这么早就生出白发了;而且, “华发”给人白发很多的联想, 未老先衰了。诗案前后, 不啻天壤!

这是伤今, 他借的“古”呢?“公瑾当年”。“当年”是什么时候?赤壁之战 (公元208 年) 时。公瑾当年多少岁?三十四岁。年轻呀, 加上“小乔初嫁”, 情场得意, 地位特殊 (二乔姐妹, 孙策纳大乔, 周瑜纳小乔) , 可谓春风得意。而且周瑜很英俊, “雄姿英发”, 有诗为证:“世间豪杰英雄士, 江左风流美丈夫。” (南宋·范成大《吊周瑜》) 真豪杰, 美男子, 倜傥风流。“羽扇纶巾”, 儒雅呀;“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曹操的百万大军, 在周瑜儒雅的谈笑间灰飞烟灭, 够潇洒!赤壁一战而天下三分, 周瑜功勋卓著。爱情, 才貌, 功业, 地位, 无不称心如意, 简直美不胜收!

什么叫鲜明对比, 这就是。未老先衰, 劫后余生, 潦倒落魄的苏轼;春风得意, 倜傥风流, 儒雅潇洒的周瑜。相形之下, 苏轼伤今之意跃然纸上。所以黄苏说:“题是怀古, 意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总而言之, 题是赤壁, 心实为己而发。周郎是宾, 自己是主。借宾定主, 寓宾于主。” (清·黄苏《蓼园词评》) 借古之周瑜, 伤今之苏轼。

二、“小乔初嫁”“羽扇纶巾”:有意错, 错出艺术, 设错因梦

有意思的问题在于, 苏轼不仅怀古怀错了地方, 而且还怀错了事实。一是周瑜娶小乔的时候二十四岁, 苏轼把时间整整推后了十年;一是装束为“羽扇纶巾”的是诸葛亮而不是周瑜, 苏轼张冠李戴了。我们来看几则史料。

“瑜时年二十四, 吴中皆呼为周郎, 领江夏太守, 从攻皖, 拔之。时得乔公二女, 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 瑜纳小乔。” (西晋·陈寿《三国志·周瑜传》)

娶小乔时周瑜二十四岁, 是在攻取皖城 (公元214 年) 之后, 不是在赤壁之战时。

“诸葛武侯与司马宣王在渭滨, 将战, 宣王戎服莅事, 使人视武侯, 素舆葛巾, 持白毛扇指挥, 三军皆随其进止。” (东晋·裴启《语林》)

诸葛亮羽扇纶巾, 是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儒将, 而周瑜“羽扇纶巾”则未见任何史料。

“臣 (诸葛瑾, 笔者注) 窃以瑜昔见宠任, 衔命出征, 身当矢石, 尽节用命, 视死如归, 虽汉之信、布, 诚无以尚也。” (西晋·陈寿《三国志·周瑜传》)

周瑜是一个披坚执锐、冲锋陷阵、威武勇猛的武将, 而不是羽扇纶巾的儒将。

是苏轼不知道这些事实吗?不可能, 大学士苏东坡, 饱读诗书, 学富五车, “野史笔记, 悉皆通晓”, 不可能连四大史书之一的《三国志》也不读的。他这是故意的, 明知故错。问题在于, 苏轼为什么要明知故错呢?

“小乔初嫁”时, 周瑜才二十四岁;至赤壁之战时, 周瑜已三十四岁, 小乔已嫁十年, 不是“初嫁”。作者写赤壁之战而写“小乔初嫁”, 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彰显周瑜的少年得志, 所谓“英雄美人, 相得益彰”是也。而写周瑜少年得志, 则是为了反衬自己的不得志。这是潜台词。

“羽扇纶巾”的张冠李戴, 却是颇费思量的。为什么把儒将诸葛亮“羽扇纶巾”的标志贴在武将周瑜身上呢?也就是把儒将、武将合于周瑜一身了, 儒将化了的周瑜, 是个什么形象?风流潇洒。苏轼可能觉得, 只是勇武, 缺少可爱;加上美人, 称得上风流;而只有具备了羽扇纶巾的儒雅, 才称得上潇洒。 (苏轼本就是一个十分潇洒的人, 从《密州出猎》就可见一斑。)

潇洒到什么程度?“谈笑间, 强虏灰飞烟灭”, 一场血战, 火烧连营, 飞矢如雨, 竟然如此轻松自在!这是夸张, 更是衬托, 勇武的拼杀变成了儒雅的说笑, 淡化武力其实是为了强化儒雅。

不只于此, 苏轼还为这“谈笑间”的大战设置了一个十分壮阔的背景, 是怎样的呢?“乱石穿空”———岸上险, “惊涛拍岸”———岸边险, “卷起千堆雪”———江中险, (“雪”除了白的颜色, 还有冷的感觉。) 险, 险, 险, 雄奇壮阔, 惊涛骇浪, 声势浩大, 雷霆万钧。在这种情状之下打战, 战场之惊险可想而知!而周瑜只是“谈笑间”, 何其潇洒!正着说还不过瘾, 苏轼又反着来说, 接下来他怎么说?“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江山如画吗?惊涛骇浪, 雷霆万钧, 可以画出来吗?画是美好的代名词。而波澜壮阔者, 非有大胸襟大气度者不能画, 且此画也只能于胸中构画。有多少豪杰?不就是周瑜嘛。这些都是背景, 为的是让周瑜出场。

这就恐怕不只是用来反衬苏轼自己的落魄了。我们不妨用仿句的方法来理一理思路。

把黄州赤鼻矶错当成蒲圻周郎赤壁, 是为了借以怀古伤今, 所谓将错就错、事出有因, 进而表现出苏轼伤今的强烈愿望。

把“小乔初嫁”推迟了十年, 是为了彰显周瑜的少年得志, 所谓英雄美人、相得益彰, 进而反衬苏轼现今的潦倒落魄。

把“羽扇纶巾”转借给周瑜, 是为了给武将周瑜以儒将风度, 所谓文韬武略、儒雅潇洒, 进而突显苏轼心中风流潇洒的梦。

很显然, 这里可能寄托了苏轼的某种理想或曰梦, 自己多想成为周瑜那样的人呀。为此, 苏轼不惜用时光倒流、偷梁换柱的办法来无限美化周瑜。能不无所不用其极吗?他是偶像嘛, 偶像务必是完美无缺的。一句话, 原来苏轼故意弄错几个事实, 实际上是想因为他心中的一个梦, 像周瑜那样风流潇洒的梦。

这里需要略微解释一下“风流”这个词。词典上有四个义项:“①风雅洒脱, 有才华而不拘礼法;②杰出不凡;③男女私情;④放荡轻浮。”[7]苏轼这里, 除第四项外, 余者似乎兼而有之, 以风雅洒脱, 杰出不凡为主。而且可能还有突破, 因为苏轼笔下的周瑜还包括建功立业宏图的实现。因此, 苏轼的“风流”应该增添一义:建功立业宏图的轻松实现。

苏轼的梦实现了吗?当然没有, 实现了就不叫梦了。“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神游”故国, 强调是精神相遇, 也就是联想想象;应笑我多情, 难道不可笑吗, 潦倒落魄如此, 还做着风流潇洒之梦, 想想也无非是梦一场。认识到“人间如梦”, 说明美梦已醒。梦醒了, 苏轼做什么?“一尊还酹江月”。用一杯酒祭奠江中之月。这个“江”, 在词的开头出现过, 它不是一般的江, 而是“大江”。“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滚滚东逝的长江, 大浪淘沙的长江, 逝者如斯夫的长江。他是在祭月亮吗?不是, 他是在祭奠他心中的那个梦。流走的是江水吗?不是, 是他心中的那个梦。淘尽的都是英雄人物吗?也不是, 还有梦, 那个风流潇洒的梦!

这个梦还是一个清醒的梦, 换句话说是苏轼精心营造的,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向往和憧憬, 是个白日梦。这之后不到三个月 (赤壁词作于七月底) , 神宗元丰五年 (1082) 年十月, 他还真做了一个梦, 睡着之后做的梦, 他在《后赤壁赋》里写道:“是岁十月之望, 携酒与鱼, 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时夜将半, 四顾寂寥。适有孤鹤, 横江东来, 戛然长鸣, 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 予亦就睡。梦一道士, 羽衣蹁跹, 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 顾笑不答, 予亦惊寤。开户视之, 不见其处。” (北宋·苏轼《后赤壁赋》) 如果说前面的梦随江水流走了, 这里的梦则随仙鹤飞升了,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了。但不管是流走了还是飞走了, 梦都没有了, 有的, 只是冰冷的现实!

如此说来, 好像苏轼该呼天抢地、痛心疾首了。事实不然, 这里分析的只是诗意, 也就是赤壁怀古词词意所应在。生活中的苏轼不完全是这样的, 在他散文化的文字里, 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泰然、超然和洒脱。他在给李之仪的回信中说:“得罪以来, 深自闭塞, 扁舟草履, 放浪山水间, 与樵渔杂处, 往往为醉人所推骂, 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北宋·苏轼《答李端叔书》) 纵情山水, 开心于不为人知。《前赤壁赋》也说:“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 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这之前在《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 词序里说:“顷在黄州, 春夜行蕲水中, 过酒家, 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 解鞍, 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 乱山攒拥, 流水锵然, 疑非尘世也。书此数语桥柱上。” (北宋·苏轼《西江月·序》) 放浪山水, 欣然自足, 应该还是很洒脱的。

三、“酹江月”“惊涛拍岸”“千堆雪”:无意错, 艺术的“错”, 诗文有别

当然, 梦是没有了, 可“错误”还在继续。“酹江月”说明时间是在晚上, 而“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之景似乎于白天乃见。“江月”, 江中之月, 能看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说明风平浪静;而上阕“浪淘尽”“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似乎表明此时还惊涛骇浪。进而, 明月之夜, 满地满江皆似霜雪, 浪花之雪白 (“千堆雪”) 如何见出?还有, 题为“赤壁怀古”, 似乎苏轼站在赤壁山上, 居高临下, 雄视千古, 可苏轼真到过山顶吗?

其实苏轼并没有上到赤壁山的顶峰。他在《赤壁洞穴》里说:“断崖壁立, 江水深碧。遇风浪静, 辄乘小舟至其下, 舍舟登岸。入徐公洞, 非有洞穴也, 但山崦深邃耳。” (北宋·苏轼 《东坡志林》) 洞穴肯定在山腰, 而非山顶, 而且风平浪静才去, “惊涛拍岸”恐怕是去不了的。苏轼在《前赤壁赋》游赤壁是在七月十六日的晚上, 当时“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他在《后赤壁赋》 游赤壁是在当年十月十五日的晚上, 当时“月白风清”“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都是在天气顶好的情况下游赤壁的。前一次没有上山,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后一次上山了:“予乃摄衣而上, 履巉岩, 披蒙茸, 踞虎豹, 登虬龙, 盖二客不能从焉。予亦悄然而悲, 肃然而恐, 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 放乎中流, 听其所止而休焉。” (北宋·苏轼《后赤壁赋》) 但很难爬, 虽然苏轼比“二客”好一些, 但依然没有爬到山顶。

苏轼没有登临赤壁山, 也就是说《赤壁怀古》完全是他想象联想之词, 唐圭璋先生“即景写实”, 所言非也。这就涉及到诗词和散文的区别了。诗歌尤其是抒情诗超越了具体时间、地点、人物、时间之类的限制, 它是概括性极强的, 视自由的、假定的想象为生命。黄生说:“极世间痴绝之事, 不妨形之于言, 此之谓诗思。以无为有, 以虚为实, 以假为真。” (清·黄生《一木堂诗麈》) 明知故错, 还要错上加错, 苏轼之梦不可谓不“痴绝”;而所谓“即景写实”其实是“以虚为实”。这和散文有很大不同。散文里的事实虽然不是生活事实的复制, 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接近事实的。在诗词中说“白发三千丈”, 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妥;而在散文里硬要说“生出了三千丈长的白发”, 则肯定要闹笑话了。像前述日记式的《赤壁洞穴》开头“黄州守居之数百步为赤壁”, 记游性质的《前赤壁赋》开头“壬戌之秋, 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后赤壁赋》的开头“是岁十月之望, 步自雪堂, 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 过黄泥之坂”等都是十分具体、真实的。

“把‘大江东去’, 当作即景写实, 从字面上理解为‘长江滚滚向东流去’, 就不仅遮蔽了视觉高度, 而且抹杀了诗语的深长意味。这种东望大江, 隐含着登高望远, 长江一览无余的雄姿。”[8]而事实上苏轼并未登高, 大江东去, 一望无余的视野, 显然是诗人的心域, 是假定性的想象。且“千古风流人物”是不管怎么“看”都是看不到的, 而是联想到的。想到了大江, 想到了历史英雄人物, 仿佛他们都在“我”的脚下, 就给人一种诗人处于雄视千古的高度的错觉。空间之高和时间之长就这样一“望”而知, 时空的瞬间转换只有诗的想象才能完成;也只有完成了这种自由的想象, 诗才会具有如此深长的意味。这种错觉是很美妙的, 妙就妙在若有若无之间。

同样的道理, “乱石穿空”三句, 也为想象之语。上文已述, 他是在给周瑜的出场创设背景, 并非登高望远之所实见。在散文里, “断崖壁立, 江水深碧”“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丝毫看不见惊涛骇浪的影子。这就足以说明, 诗性的想象是假定的、自由的。孙绍振教授说得十分明确:“诗歌中的物象并不是客观的物象, 而是客体的一个特征被主体的某种感兴所选择, 在想象中同化的结果。”[9]彼时的大江需要它波涛汹涌, 它就会在诗人笔下涌起惊涛骇浪;而此时的大江需要它波浪不惊, 诗人就可以让它风平浪静。“酹江月”时风平浪静就是缘此。光“酹江”, 诗意还是十分平淡的, 虽说有对开头“大江”的照应, 但这种照应还只是线性的, 只不过是将“望”江变为“酹”江而已, “酹”是“望”的结束。而“酹”江中之月就不一样了, 月的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非常丰富的内涵。在 《前赤壁赋》里“月”象征永恒;而在《赤壁怀古》里, 似乎可以代称词人的理想、梦想。月光本来不动, 而有了“江”, 月光就流动起来了, 也就是那个本来也算是永恒的梦也随之而流走了。此时的“江”就一定得是静的, 波浪不惊, 这才能看见水中之月, 能见水中之月, 才知“我”的梦虚无缥缈。诗意的美妙就在这动与不动之间。

诗尤其是抒情诗是极致化了的情感 (“痴绝”) 的介质 (“形之于言”) , 是理想化了的生活 (“以无为有”) , 靠的是自由的想象 (“以假为真”) 。既然是假定的想象, 我们也就大可不必深究这首词写的是白天还是晚上了。或者, 他写登高望远之时是在白天, 像“大江东去”, 像“乱石穿空”;而俯首祭月之时是在晚上, 因为唯有月亮才是他此刻的知己, 此刻的寄托。 (这也是他赤壁诗文里每次出游都在明月之夜的原因) 于是, 前述的几个“错误”也就不是错误了, 而是艺术的虚拟, 假定的想象。余秋雨说:“黄州我还是想去看看的, 不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古战场的遗址, 而是从艺术的角度看苏东坡的情怀。大艺术家即便错, 也会错出魅力来。好像王尔德说过, 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10]细究苏轼赤壁词, 信然!

参考文献

[1]吴熊和.唐宋词汇评·两宋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426.

[2]孙绍振.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160.

[3]丁帆, 杨九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2014:75.

[4]林语堂.苏东坡传[M].北京:群言出版社, 2009:122.

[5]余秋雨.山居笔记[M].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2:39.

[6]刘小川.品中国文人2[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8:8.

[7]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14:393.

[8]孙绍振.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161.

[9]孙绍振, 孙彦君.文学文本解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64.

3.念奴娇・赤壁怀古 篇三

师:好,现在老师把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读一遍,在朗读过程中,请同学们结合我们以前鉴赏词的方法,一起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朗读后,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心得.

(教师范读全文)

师:好,刚才我们一起听了老师的朗读,现在大家一起来谈谈你对这首词的初步感受吧.

生1:这首词好像也在写作者不愉快的心情,但这心情与柳永不一样.柳永写男女主人公分手时依依不舍的心情,而这首词在写作者老大无成的心情.

生2:虽然都在写不愉快的心情,但苏轼不一样,柳永显得含蓄,细腻,而苏轼就显得气势磅礴,雄壮激烈.

生3:这首词与柳永写的一样,也是通过写景,也就是通过描绘意象来抒发感情的.

(三)鉴赏上阙:

师:对,刚才同学们讲的都非常有道理,有见地.尤其刚才那位同学提到这首词也是通过写景,通过描写意象来抒怀的.

(教师板书:写景)

师:那这些景主要集中在词的上阙还是下阙

生:上阙.

师:对,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上阙,大家一起来找一下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

(学生朗读上阙)

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找一下.

生1:大江

生2:赤壁

生3:乱石

生4:惊涛

生5:……

(教师板书)

师:对,大家找得都不错,那我问大家,这些意象尤其是大江与赤壁,前后是否可以调换,就是说,先从”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卷起千堆雪“,再写”大江东去……人物“ 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1:不可以,因为按照人观察事物的顺序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即先写长江再写赤壁,符合这一规律.

生2:也符合时间的规律,这长江,在作者看来,已不仅仅是真正意义上的长江,而是绵延不断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作者身处这有着特定历史事件的赤壁,也就会情不自禁把思绪定格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三国,所以,这意象应该先写长江(久远的历史),再写赤壁(特定的历史).

师:刚才两位同学分析得很有道理,他们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实际上也是作者由悠久的历史想到了特定的历史,由绵长的长江想到了古战场赤壁.

师:我们说,词人往往通过意象来渲染一定的意境,我问,这首词的上阙,作者渲染,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生1:激烈

生2:磅礴,有气势

生3:气势宏伟

生4:雄伟壮丽

师:因此,作者用一句话概括了他描绘的景物,是哪一句

生:”江山如画“

师:对,我们说,所谓意象是景物与情感的结合,那么由这些意象上,渗透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1: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

生2:对古代英雄的赞美

(板书)

师:能否更具体些

生:对周瑜的思慕 (板书)

师:对,从上阙的哪句词表现出来

生:”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师:为什么

生1:这赤壁作者不称呼为诸葛赤壁,也不称呼为刘备赤壁,而是称呼为周郎赤壁.

生2:作者把周瑜称呼为”周郎“,这”郎“显得他特别年轻潇洒,不仅因为羡慕他年轻,而且还有更让他崇拜的呢

四,鉴赏下阙

师:对,这就是接下来我们一起要鉴赏这首词的下阙.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下阙好吗 其他同学思考,作者还描绘了哪些意象(即写了周公瑾的哪些方面)

(指定一学生朗读)

师:这位同学朗读得相当有感情,作者描绘了哪些景象

生:”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师:这句写了周瑜的哪一方面

生1:他爱情甜蜜,婚姻美满.

师:对.

生2:写他潇洒.

师:也不错.

生3:写他年轻.

师:也很有道理 (板书:年轻)

师:还有哪方面的 找具体的语句.

生: ”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师:这句在写什么

生:写他有指挥军队,战胜曹军.

师:指挥时,他的神态怎样

生:”谈笑“.

师:说明什么

生:指挥若定,展现了他高超的指挥才能.

师:想看看周瑜指挥大军和火烧赤壁的情景吗

生:想.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周瑜,体会周瑜的卓越才能.

(播放《周瑜点将和火烧赤壁》)

师:到这里,即周瑜年轻有为的形象,不仅浮现在作者眼前,也出现我们眼前.

(板书:年轻 有为)

师:这是作者在咏史.

师:回顾历史,回到现实,作者却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会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者写这首词的画像,从这画相中,你看出什么了

(出示课件――画像)

生1:郁闷

生2:身体欠佳 (笑)

师:也对.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苏轼写这首词的背景.

(出示课件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作背景的文字)

师:现在知道为什么要”多情应笑我“了吧

生1:笑自己居然与周瑜相提并论.(人家一个大都督,我一个凡夫俗子)

生2:笑自己老大无成

师:都有道理,是吗

师:同学们,面对这大江赤壁,想到自己的老大无成,联系自己的政治处境,于是作者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感叹.

师:同学们,自这首词问世以来,对”人生如梦“这句有许多的争论,有人说反映了作者消极的思想,也有人有不同的意见,你认为呢 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吧.

(学生讨论)

生:1,我认为,苏轼如此地执着,到头来也老大无功,壮志未酬,而周瑜呢,年轻有为,功勋卓越,太伤感了.

2,即使是风流人物,英雄豪杰的周瑜,不也被这”大江“的”浪“淘尽,淹没了吗 所以说,”人生如梦“,所以说有消极的意味.

3,苏轼尽管有”人生如梦“的感叹,然而,作者的人生态度,还是比较洒脱豁达的,”一尊还酹江月“,他”还是举起酒杯,祭奠这万古长存的.大江与明月吧“,还是把这苦闷,这压抑寄情于这滚滚长的长江 ,高悬的明月吧!

师:同学们,这首词虽有消极的意味与成分,但,它并没有影响全诗的格调与意境,这豪迈,雄壮的意境和略带消极(伤感)的情绪与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同出一辙,两词都写到了长江,也发表了对人生的态度,同时,也都用酒表达了豁达的心胸.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同样豪放的歌曲.

(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提示学生关注歌词)

(五)拓展训练:

师:这豁达其实在苏轼其他的词都能表现出来,包括同一时期的作品,如:他在黄州的第四年写的《黄州快哉亭赠张纭,词中有对快哉亭周围美丽环境和悠闲生活描写的基础上,他用”一点浩然气,

千里快哉风“作结.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词.

(出示苏轼图像与《黄州快哉亭赠张纭)

(六)课堂小结:

师:好,到这里,我们的上课即将进入尾声,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小结一下,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让我了解了宋词另一词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的风格――雄壮,豪迈.

生2:让我更深入而全面地了解了词人苏轼,尤其是他写这首词时壮志雄酬又不失豁达的胸襟,太让人感动了.

生3:让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涵.

生4:让我在课后会更深入地讲究宋词两派别的风格,也让我在今后的业余时间有方法去鉴赏宋词----比较法,讨论法,朗读法.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也很有体会.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词来结束今天的课吧!

(学生背诵全词,播放音乐)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4.《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四

张迪

【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诵读,体会全词旷达豪放的意境;

2.在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品味语言,把握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3.初步了解咏史怀古诗词的特点。【教学重点】

体会全词旷达豪放的意境。【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把握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导入。

二、分析题目

“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这是一首怀古词。古典诗歌中咏史、怀古一类的作品,一般都是古为今用,借对古人、古事的评论、对古迹的观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初读词作、整体感知(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全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请个别同学朗读,教师指导。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全词,说一说全词整体呈现出一种怎样的气势?(预设:豪迈、壮阔)

四、再读词作,赏析全词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词话丛编》 1.齐读上片。分析意象,体会旷达豪放的意境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境界开阔,气象恢宏,浓缩了浩瀚的时空,创造了一个壮阔的意境,为全词奠定了豪壮的基调。由江水的流逝,想 1 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的想象, 将空间的遥远转化为时间的无限,使之成为精神宏大的载体,写景抒情紧密结合。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壮丽的画面,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豪迈。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如画”是上片的结语,但这“画”并不仅仅是长江的自然景观,而且是“千古风流”的人文景观。在全词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结:上片侧重描写赤壁的壮丽景象,视野旷达,意境雄浑。2.齐读下片。分析周瑜形象,把握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塑造了周瑜怎样的形象,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何在?

——年轻有为的周瑜形象正是苏轼他自己的英雄梦!题为赤壁,心实为己而发。周郎是宾,自己才是主。运用火烧赤壁的典故,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怀古伤今,对比映衬当中感慨自已年将半百而壮志未酬。(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一尊还酹江月”既有哀悼千古风流人物之意,也有引江月为知己,向江月寻求安慰之意。有壮志难酬的苦闷,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终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本质。

总结:全词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雄伟壮丽的赤壁江山图,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借用典故刻画了年轻有为、风流闲雅、气度非凡的周瑜形象,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怀古伤今,对比映衬当中感慨自已年将半百而壮志未酬之情。虽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终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本质。

五、再读全词感受词人的壮志豪情,并尝试背诵。

六、作业:对比阅读柳永《双声子·晚天萧索》,同样是咏史怀古词,试比较两首词在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表达上有何不同。

七、板书:

豪放 英雄梦

壮丽之景 豪迈之人 豪情壮志

附录: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双声子·晚天萧索

【宋】柳永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霭初收。夫差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验前经旧史,嗟漫载、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注释

①牢落:稀疏。

②麋鹿呦呦:呦呦,鹿鸣之声。吴国大夫伍员曾谏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夫差不听。伍员认为夫差如此一意孤行,必将亡国,吴王宫殿不久也将变成废墟,故愤言:“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

5.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五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上海市沪东中学

华心才

教学目标

识与技能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词中联想与想象的思路 3,认识本词的豪放特色 过程与方法 诵读与品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作者感情的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词中联想与想象的思路 2,认识本词的豪放特色 3,对作者感情的认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南阳武侯祠有这样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辩襄阳南阳。”是为名人诸葛亮籍贯之辩。同样,诸葛亮说孙权,联吴蜀,借东风,捉放曹的赤壁大战古战场究竟在于何方?也有过类似的争辩。有人据《水经注》,断定在今湖北省武昌县内,有人据《元和郡县志》,确认在蒲圻县西的乌林对岸。而更多的文人骚客却在黄冈赤壁发思古之幽情,直至近年来的出土文物才证实在蒲圻的乌林赤壁。

有趣的是蒲圻赤壁虽江山不改,但很少引人注目,而黄冈赤壁却游人如堵,名闻遐迩,甚至误把黄冈赤壁当成三国赤壁大战的古战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苏轼的出现。

二、作者简介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21岁时与其弟苏辙同榜进士,历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1079年6月被指控“讥刺朝政,包藏祸心”,遭到逮捕、审讯,史称“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精心著述。1084年旧党司马光执政,平步青云,后同旧党发生分歧,又遭诬告,被贬出京城,流放南方。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有“苏黄、欧苏、苏辛”之说。

被贬黄州期间(1080--1084),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8/ 1

上教H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案

最为著名。

三、关于词牌、题目

(提问:诗与词的区别,引出词的别称)词又称长短句、乐府、曲子词、诗余等。

词牌只管格式(规定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单双调等),题目表明内容或范围。

“念奴娇”,一百字,又叫“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

四、放朗诵录音或范读

要求发挥想象与联想,思考上下片的内容。

五、描述上下片的内容并归纳

1,学生描述词的意境 2,讨论归纳

上片:咏赤壁,重在写景

1—3,笼罩全篇

4—11,面对江山

先总写江山,再总提人物。下片:

1---6,回忆历史

7---9,抒写己怀

10—11,自我排遣

六、理解豪放的特点

我们知道宋词分为两大流派:婉约派、豪放派,那么,什么是豪放呢? 豪:雄壮的笔调。放:奔放不受拘束。

豪放词,气象阔大,境界雄浑,豪情壮志,奔放驰骋,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情旷达而不哀伤。

本词哪些地方体现了豪放的特征呢?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1,背景壮阔,气势磅礴,纵横开合。大江——————赤壁 千古——————三国 人物——————周郎

我们可以想见在滚滚长江之上一位昂然独立,思接千载,俯首沉思,聚焦周郎的诗人形象。

2,江山如画,充满阳冈之美。(1)富有特色,是赤壁之景

“乱石”两句对偶,一仰视一俯视,一写山一写江。写山突出其奇峭高峻,写江突出其汹涌澎湃,给人不同寻常的雄奇之感。

“卷”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大江东去的宏伟气势,展现了赤壁江山的生动画面,可从而想见当年赤壁大战的壮观激烈。

(2)富有动感,切怀古之情 “乱、穿、卷”写形,“惊、拍”写声,“雪”写色。这些景物写得有形

8/ 2

上教H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案

有声有色,雄壮奇伟;更重要的是,这种写景与咏史、怀古与抒情之间,映衬烘托,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十分壮美的意境。这壮丽辉煌的历史,叱咤风云的英雄(周瑜),悲壮激愤的情怀(诗人自己壮志难酬),只有配上这雄壮奇伟的景致才相得益彰,人事与环境才显得和谐统一。

3,人物奋发有为

“小乔”句写婚姻,更显年少英俊,奋发有为。“羽扇”句写服饰,显其风度闲雅,从容不迫。

“谈笑”句写神态,显其韬略和战功,胸有成竹,指挥若定。4,抒情化悲愤为旷达

生读后五句,评述大意。注意理解苏轼的旷达之情。“多情”: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对壮志难酬的感叹。“人生如梦”虽不免消极,也只是一闪而过(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精神),下面的转语“一尊还酹江月”便冲破这种情绪,表现了一种豁达的胸襟和对于生活的热爱。正如《前赤壁赋》所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对人生宇宙的朴素辨证思想,使作者得以自我排遣。

另外,就同一时期的作品来看,苏轼又何尝完全消沉过呢?举《东坡》诗和《浣溪沙》词为例。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东坡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浣溪沙(苏轼1082)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静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荦确:山石突兀嶙峋的样子。)

分明是一个屡险如夷,以险为乐,不甘平庸,不甘寂寞的形象,哪有悲凉消沉的影子?

定**(1082)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蓑烟雨任平生”“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展示了履险如

8/ 3

上教H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案

夷、泰然自若、任天而动的诗人形象,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和倔强的性格。

七、延伸比较

古人今人都常有以梦入诗文的,怎样理解这种现象呢?我们要根据具体的作品来具体分析,更要根据作家的人生道路和思想境界来作出切合实际的客观公正的评价。提供如下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作比较分析。

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4,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白居易)

板块一:上阕

环境描写 过渡语:

请大家回到主界面上来,点击页面左边的“深度阅读”按钮。让我们进入“深度阅读”板块。

在自主阅读中,同学们初步感知了这首词鲜明的豪放风格。豪放风格也体现在上阕的环境描写中。师读上阕。环境描写给我们的总体感受可以用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来概括。这种特点集中体现在作者的用字上。

1、很多评论家都认为此处的形容词和动词用得传神,试以“乱”“惊”、“穿”“拍”“卷”为例,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每个人只须分析一字即可。(可借助金山词霸查阅“惊”。)

明确:“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字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字本义为“马骇也”,意即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之汹涌; “拍”字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卷”:写出了波涛力量之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

2、环境描写在文章中往往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本词上阕中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呢?搜索关键词:环境描写的作用。

1、环境描写可以提供人物活动的广阔空间,显示事件发展的时代背景。

2、环境描写可以展现地区风貌和风土人情,增强文章的真实感。

3、环境描写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4、环境描写可以从侧面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5、环境描写可以渲染烘托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启思:长江有汹涌的时候,也有平静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写长江壮阔之景,而不写长江平静之景?

明确:环境描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寥寥数笔便勾画了它的雄奇壮丽,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为英雄的出场创设一个广阔的背景。

8/ 4

上教H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案

过渡语:

刚才同学们分析讨论了上片环境描写中用字的精妙,并且明确了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此外,“长江”和“浪”也是内涵丰富的意象。孔子曾有“逝者如斯夫”之叹,感叹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因此,“长江”和“浪”字除了字面意义外,还有何意味? 明确:“长江”乃历史的长河之喻,“浪”既是长江之浪,又比喻历史长河之浪。

师:好。由上文的写景出发,作者生发感叹:江山如画,地灵人杰,如此美景,自然孕育出众多豪杰,启出下阕对英雄人物的描写。让我们进入深度阅读的第二板块:英雄人物的塑造。方法:在比较阅读中领会词人塑造英雄人物形象的方法。

先请一位男同学为我们朗读有关周瑜的诗句。

板块二:下阕

怀古 比较:英雄诗篇。

八 阵 图 侠 客 行(节选)

杜 甫 李 白

功盖三分国,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名成八阵图。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江流石不转,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遗恨失吞吴。

互动探究式阅读:

1.《八阵图》中前两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侠客行》中前两句着重从哪方面刻画了这位侠客的形象?

2.是否已经获得了一些启示?想想苏轼是怎样塑造周瑜形象的? 链接:历史上的周瑜

一、周瑜二(链接的内容可课后阅读)明确:

1、美女衬英雄,表现出周瑜的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小乔初嫁了”)

2、面描写周瑜气概风度,表现周瑜风度翩翩,志气昂扬。(“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3、描写功绩韬略,表现周瑜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非凡才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过渡语:苏轼面对这滚滚东去的江水,感受着雄浑壮阔的赤壁景色,自然而然地要想到此处曾经涌现出的无数英雄人物,尤其是周瑜。此时,苏轼心中涌起的是怎样的情感呢?

四.进入合作、探究阅读板块,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

8/ 5

上教H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案

师:“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说周瑜如果死后有知,魂魄回到当年的赤壁来,一定会笑我多情善感,头发早早地斑白了吧!这里有种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

师:阅读离不开批判的精神。批判是创新的灵魂,但是批判要有触发点,创新更应以事实为基础。在阅读此词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批判的精神。

讨论:对于词中“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两句的思想感情,向来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教参上说:“‘人生如梦’两句,貌似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感慨。封建士大夫失意时往往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这是作者思想上消极的一面。”你有什么看法?

请根据整首词,联系苏轼的生平、思想和写作背景,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有根有据,能自圆其说即可。链接:苏轼的生平与思想 讨论方向提示:

观点一:诗句含有消极成分,与前文的豪壮情调不合。

观点二:自我安慰之辞,诗人在身心受到巨大打击时的自慰之辞。启思:旷达与消极是否一致?

教师总结:反映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可概括为:对比——惭愧——奋发

我的声音: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其它观点列举:

1、被捕入狱,谪居黄州,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在他看来是怀才不遇,遭人陷害,并使他壮志难酬。“人生如梦”两句,正是这种身受迫害、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一种无人理解而寄托于江月的旷达。

2、“人生如梦”两句是诗人由江山人物的推移和自己“早生华发”的对比中

8/ 6

上教H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案

发出的。长江依旧,英雄已逝;幼时壮志犹在,而今年近“知命”,“早生华发”,就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暂与万事皆休的悲凉。这是一种人之常情,怎能说是消极的呢?

3、这种感慨,是由追慕古代英雄引起的。和周瑜那么年轻就建立了赫赫战功而千古流芳比较起来,就不能不激起自己一种老之将至而壮志难酬的深沉苦闷,就不能不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惭愧。这种对比英雄自愧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不正包含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

五.教师总结归纳:

苏轼的豪放词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题材来看,怀念古代的英雄及其丰功伟业;

2、从主旨来看,是抒发对英雄的赞美和壮志难酬的慨叹;

3、景物描写来看,描写的都是意境高远、雄浑壮阔的景物;

因此,我们认为,《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集中体现了豪迈雄健、慷慨奔放的词风。同学们以后学习了柳永的《雨霖铃》后,可从这些方面作比较阅读。

六.课堂交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了多少英雄豪杰。

独自踯躅于冰冷的寒夜,你是否在为遭遇挫折而困苦不堪?徘徊在血色黄昏的江畔,你是否在为生活的不顺而将痛苦放大?哦,不!你回答说,挫折是人生的常态。你曾平和地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骄傲地写下“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诗句。你以宽容的胸怀对待他人,以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你以真情的诗句、你以历尽风雨后的坦然告诉人们:生活的风雨永远也摧不倒真诚而执着的人,除非你自己放弃!正视挫折、淡化痛苦,既洗练了你豪放的词风,也沉淀了你厚实的人生。

让我们把杯中的美酒洒进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吧,向逝去的英雄、向往昔的岁月庄严地许诺:生活的风雨总会过去,让我们从头来过!

这是老师在反复读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获得的一点感悟。

营造情境: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遇到种种挫折、打击和磨难;每个人的一生也必然面临许多的诱惑与选择,你将怎样地活着呢?每个人的一生,也都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的考验,你将如何处理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

请敞开你的心扉,说出你的困惑,写下你的感悟,让我们走近并且努力走进彼此的心!

教师有选择阅读并略作评价。

七.课后作业:

8/ 7

上教H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案

具体内容见网页。

要求学生在网上完成,并且把作业放在论坛中。

附:大乔、小乔为江东著名美女,大乔为孙策之妻,小乔为周瑜之妻。相传曹操建铜雀台,命曹植撰《铜雀台赋》,有云:“揽‘二乔’于东南兮,东朝夕之与共。”唐代杜牧《赤壁》也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周瑜,字公瑾,24岁拜将、娶小乔为妻,34岁指挥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赤壁战役,36岁英年早逝。

6.《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不同 篇六

一、以“外雄 壮”来写 “内悲凉”,哀而不伤。

词作开头,作者以广袤瑰丽的语言给读者描绘了一幅阔大壮美的图景: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赤壁”故垒,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急流危崖,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儒将周郎。雄奇之语将英雄主义情怀释放至极限,为下文的怀古抒情蓄势铺垫,可谓外境“雄壮”。

然而雄壮的外境并非一绘到底,“人间如梦”四字一点,不仅道出了“雄壮”背后的悲凉,更道出了人世的艰辛与无常。

笔者以为,悲凉与雄壮的融合恰是本词豪放词风审美的节点,它赋予了词作更多的深意。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 (1079年) 八月因“乌台诗案”下狱,同年十二月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无聊谪居四年。本词作于元丰五年 (1082年) 七月,作者时年四十七岁。“乌台诗案”不仅使他“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惨遭打击,更因年华老去、壮志难酬,个体命运之悲油然而生。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若仅有绚丽的外壳,怀古显然不够张力,正是雄壮乐曲中的一声悲叹使得词境的审美观照显得更有深度和广度。就本词而言,雄壮是主体,但仅是情感的表层;悲凉是点缀,却是精神的内核。苏轼之悲源自怀古的失意,正是通过对古代英雄的追慕,才使读者真切感受到苏轼人世艰辛中的感伤与崇高,生命才更见张力。以悲笔作结,不仅丰富了词作豪放壮阔的审美意境,也大大提升了作品的哲学内涵,显得含蓄隽永,哀而不伤。

二、以“江月 恒常”来 凭吊人生,超然释怀。

“酹江月”的解读是把握本词情感的又一关键点。酹:古人祭奠时把酒洒在地上祭神,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75页注解3) 据此可知 ,“酹”是一种凭吊、寄怀的行为。凭吊之举,既是对过去的追忆,似乎又是与过去的了结和对未来的展望。

在苏轼的生命哲学中,“水月情怀”是无法回避的一个审美观照。无论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还是《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水月的意象在文中随处可见。不得不关注的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前赤壁赋》均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七月,二者为同一时期、同一地点、同一背景之作,创作情感十分接近。教学中将它们结合起来比较阅读,对准确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十分必要。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道: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这段文字充分阐释了苏轼的“水月情怀”。月圆月缺,江河日新。水月的恒常,使人了悟时空的久远与个体的渺小;水月的邈远,使人意兴遄飞,超越尘俗;水月的流转,使人正视现实,淡化忧伤;水月的清柔,抚慰忧愁,消歇块垒。如此,人世忧劳,生老病死,不足为忧,生命理当从历史和现实的流转中回归,不必纠结于过往沉浮。所以苏轼尽管一生宦海沉浮,依然会有“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的释然旷达之语。

于是,我们便不难理解作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喟叹。这般情怀非但不是作者消沉之语,恰是对人生的清醒审视与主动适应。

三、儒、道、释兼济而情与理并生,远离虚无。

苏轼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 (《南华长老题名记》)。这种以儒学为根而浸润释、道的“外儒内道”的思想正是苏轼的生命价值观。

就全词而言,苏轼虽深感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当下,而是将儒家的济世精神与佛道化解人生苦难的超然相互调适,寻求自我解脱,积极面对人生。以“外雄壮”来写“内悲凉”,以“江月恒常”来凭吊人生,充分体现了苏轼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生命毫无虚无之感。所以苏轼在逆境中的诗作依然笔势飞腾、辞采壮丽,豪放之风毕现笔端。

7.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七

一、教学目标:

①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②领会词中词人抒发的感情

③训练学生初步的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难点:

①感受品味词作中的意境

②景物描写中见作者的.情怀

三、教学方式:

方案(一):多媒体授课,比较法学习

方案(二):师生共同体味,比较法学习

[本教案采用方案(二)授课]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步骤:

(一)师配乐朗诵全词

(二)工学生在老师朗诵的基础上,按朗读要求全体学生齐读该词

师:很不错,不过还要麻烦一下大家,把下面一首词细细平品读,并个人朗读一遍。(小黑板显示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三)为什么一首作品读来令人激情豪迈,而另一首作品读来却令人低徊缠绵呢?学生思考并简答

(四)风格不同,一首是豪放词作的绝世代表,而另一首则是婉约作品的旷世佳作。导入:词的文体知识:(板书)

(五)苏东坡首开豪放一派,突破了词软且弱的牢笼,大开表现空间,其气魄宏大如海,难怪后世词人李清照对苏词不以为然(认为其不合音律,算不得真正的词)(其实啊,这仅是对词的认识角度不同造成的,苏东坡的词哪是李清照这样的小妇人唱得了的,它得由关西大汉,用铜琵琶,铁绰板来唱……)

(六)分析词作

1、首先让学生理清词中“景”与f(情”的关系,词中写到了那些景,词中人物联想到了些什么?

上阕:写景:大江乱石惊涛雪

联想:风流人物周郎多少豪杰

下阕:抒情:公瑾雄姿英发

联想:“我”早生花发

2、所谓“人杰地灵”,如此美丽江山该有英雄豪杰,周瑜算是个人物?(有横槊赋诗的曹操,三顾茅庐的刘皇叔,还有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为何偏选了周瑜,年龄啊1)

3、更是苏东坡,这个年近半百的“老人”,夹在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屡受排挤,至直乌台案发,被贬黄州,深感壮志不酬啊,所以下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花发”。

4、其实“小乔”在这儿有个暗示作用,小黑板杜牧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暗示:若不是巧借东风,难免会有东吴残败的结局)

5、这个暗示在词中起什么作用呢?学生思考回答

苏东坡还是苏东坡,他是失意,他的惆帐都还是大丈夫气概。的——确是功业无成,但绝不在失意中了却残生,他看得开,周瑜年轻有为,但还占有天时地利,否则也将……既然如此,何必郁闷呢?

(背景:晚年苏东坡有了道学思想,精神境界旷远霍达,这是一种雄浑高远的人生状态,据说,“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东坡诗(尸)”是苏东坡有名的典故。)

6、小结

(1)景物描写中抒发情感

(2)联想在词中的作用

(七)、结语:先说到李清照是小妇人,苏东坡是大丈夫,其实不完全对。请学生思考为什么o

(八)、作业:课外研究性阅读,李清照大丈夫作品赏析,苏东坡小女子情感在诗作中的真情流露。

附板书:·

一、词;诗余曲子词长短句

小令中调长调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

二、上阕:写景:大江乱石,惊涛雪

联想:风流人物周朗多少豪杰

下阕:抒情:公瑾雄姿英发

8.《念奴娇赤壁怀古》译文 篇八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

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注解释义

念奴娇:词牌名。一百字,又名百字令、百字谣、酹江月、大江东去等,其调高亢。

怀古:思念古代的人和事。

大江:指长江。

风流人物:为人所仰慕的杰出人物;英俊潇洒、杰出不凡的人物。

故垒:旧时的营垒;古代的堡垒;旧堡垒。

周郎赤壁:周瑜破曹操的赤壁。周郎:指三国吴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岁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有的版本也作“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穿空:耸入天空。

雪:比喻浪花。

公瑾:周瑜的字。

小乔:周瑜的妻子。《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乔,本作“桥”,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初:刚刚。

雄姿英发:谓姿态雄武,才华横溢。

羽扇纶巾:这里指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临战潇洒从容,后来用此句形容大将指挥若定潇洒从容。

纶巾:有青丝带的头巾。

樯橹:樯与船桨。

故国:指赤壁古战场。

华发:花白 的头发。

樽:酒杯。

一樽还酹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酹:祭奠时把酒浇在地上或水上。

译文详述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合称“苏欧”。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合称“苏黄”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创作背景

《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词作鉴赏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大江东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兴。日夜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

这句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出来。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一句除要达到点明题意之目的,其根本则在于通过对赤壁地理位置和历史人物周瑜的述说,引出对三国战事的回忆,而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宏伟的战斗场面。“故垒西边”两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作者这样写,是通过联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这段历史的回顾中去了。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从中不难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激烈和周瑜统领水军英勇善战的战斗风姿。山势险峻、参差错落的山岩直指天空,狂奔的巨流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着岩石。这是何等的雄奇景观!这里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同时也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者从神游中又回到现实。英雄人物已经随着长江水而流去了,只剩下如画的江山和无所建树的“我”。

此两句,一承上,一启下,由描景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

上阕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一段具体描写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周瑜。作者没有直接写周瑜的胯下马、掌中枪,而是武官文写:周瑜年轻英俊、气概俊伟、雍容娴雅、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这充分显示出周瑜的杰出指挥才干和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作者着力写周瑜其目的全在于凭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难酬的郁闷愁苦的情怀。周瑜年轻有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而自己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却又遭贬。如此之磨难自然会哀愁的。他也只有借古来自我排遣了。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面对大好河山,缅怀周瑜少年得志,又深受孙权信赖,年轻时便建功立业,而自己虽有抱负,但有志难伸,毫无作为,相比之下,无限感慨。心情由激昂奋发转入消极苦闷。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尾句,一方面表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这是作者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反映。在封建社会里一旦人们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却常常用达观来解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作者也不例外。同时也应看到另一面,那就是还不失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

9.《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不同 篇九

1 人际功能概览

根据韩礼德 (1985) [2]的观点, 语言在使用时可以同时表达三种意义, 换句话说, 语言具有三大纯理功能。首先, 语言可以用来谈论我们对世界的经历、看法和世界上所发生的事情。这种功能我们称之为“经验功能”。另外, 语言可以用来组织语句和语段, 把单个的情形和意念联系在一起, 即语言的“语篇功能”。语言除具有表达讲话者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活动的功能以外, 还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等功能。语言的这一功能称作“人际功能”。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 (修订版) 》第115页) 。[3]”语言中人际功能主要由语气、情态和语调三个语义系统来体现。由于本文不涉及到口语, 因此将只从语气和情态两个方面来讨论。

2《念奴娇》一词英译的人际功能分析

《念奴娇》一共可以分为以下八句:1.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2.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3.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4.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5.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6.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7.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8.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4]。《念奴娇》词分上下两阙。上阙咏赤壁, 下阙怀周瑜, 并怀古伤己, 以自身感慨作结。作者吊古伤怀, 想古代豪杰, 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 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 壮志难酬, 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该词有很多英译文, 因篇幅有限, 在此仅仅选取了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 (《古诗苑汉英译丛:宋词》第91页) [4], 北大许渊冲教授 (《唐宋词一百首》第107页) [5]和香港城市大学朱纯深教授[6]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篇英译文进行人际功能的探讨。为了叙述的方便, 下面分别以杨译, 许译和朱译来代表这三种译文。

2.1 语气

原词全部用的是陈述语气, 除了第四句“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是感叹句以外, 全部用的是陈述句。陈述语气的功能是向读者提供信息。原词是苏东坡畅游黄州赤壁时有感而发, 既写景又抒情。因此使用了大量的陈述句来描写风景和心情也在情理之中。许译 (To match the hills and the river so fair, how many heroes brave of yore, made a great show!) 和朱译 (What a glorious sweep of land, once a stage for so many a hero!) 都将第四句译成一个感叹句, 这一点与原词相符, 很好地体现了苏轼壮志未酬的感慨。杨译 (A scene fair as a painting, countless the brave men here in time gone by!) 与以上二者略有不同。杨译将该句处理为一个带有感叹号的陈述句。尽管这样也能表达一些情感, 但是感叹效果已经大打折扣, 似乎已经不能承载苏轼在咏物达到高潮时的“豪放”思绪。因此, 本句许译与朱译在情感的传达方面上要略胜于杨译。

原词的第二句“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是一个间接转述句。苏东坡作为转述人向读者转述其他人的说法, 其目的之一是假借眼前的黄州赤壁借景抒情, 其目的之二是表明自己对于黄州赤壁是否真是三国赤壁之战的故地也是颇存疑虑的。杨译 (This ancient rampart on it’s western shore is Zhou Yu’s Red Cliff of three Kingdoms'fame;) 和许译 (West of the ancient fortress appears the Red Cliff.Here General Zhou won his early fame When the Three Kingdoms were all in flame.) 都将它处理为一个陈述句, 说话人自始至终没有出现。这让人们觉得“故垒西边”是“三国周郎赤壁”的事实毋庸置疑。这样的处理方式与苏轼的原意相违。三种译文当中只有朱译 (West of the ancient fort, they say, stands the Red Cliff of the Three-Kingdoms.Duke Zhou.) 把这句译为一个间接转述句。朱译当中既有说话人“they”, 也有转述动词“say”, 还有被转述的内容“West of the ancient fort stands the Red Cliff of the Three-Kingdoms.Duke Zhou.”相比较而言, 朱译因为忠实地反映了原文的句式, 因此是三种译文当中最好的一种。不过, 对于“三国周郎赤壁”的翻译朱译似乎又不及杨译和许译交代得那么清楚。如果朱译稍微借鉴一下杨译或许译, 译为“West of the ancient fort, they say, stands the Red Cliff of the Three-Kingdoms where Duke Zhou won his early fame.”也许会更好一些。

原词的第六句“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也是一个陈述句。但是三种译文对此句的处理略有不同。三种译文当中只有杨译 (Silk-capped, with feather fan, he laughed and jested while the dread enemy fleet was burned to ashes!) 把它译为一个带有感叹号的陈述句, 而许译“...with a plume fan in hand, in a silk hood, so brave and bright, laughing and jesting with his bride so fair, while enemy ships were destroyed as planned like shadowy castles in the air.”和朱译“A feather fan and a silken hat, he masterminded the fire-attack on the foe一over a casual chat to see their fleet perish, blow by blow.”都译为陈述句。从原词来看, 苏轼旨在描画周瑜运筹帷幄, 火烧赤壁大破曹军时那种潇洒倜傥的神态。主要目的在于描述, 不过也有羡慕赞扬的情感在里面。因此, 杨译加上一个感叹号的处理方式也是可行的。

最后, 我们来看看原文的第八句“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该句是原词的结尾句, 全句透着非常消极感伤的情调, 反映了苏轼一种无可奈何的精神苦闷。在该句的翻译上, 三种译文差异明显。第一, 三种译文对“人生”的理解各有不同。从杨译 (Ah, this life is a dream) 来看, 人生指的是苏轼的人生, 而其他两种译文则指的是广义的人生。 (许译:Life is but like a passing dream;朱译:But isn’t life a dream, after all?) 从原词来看, 这两种理解应该都是可以的。第二, 原词是一个明喻, 三种译文当中只有许译用的也是明喻, 而其他两种译文用的则是暗喻。第三, 在句式的处理上, 三种译文风格迥异。许译比较平铺直叙, 翻译成陈述语气。杨译在陈述句前使用了一个呼词“Ah”, 使译文听起来更像是感叹。朱译则大胆尝试将原本的陈述语气改译为疑问语气。从原文的角度出发, “人生如梦”应该表达的是苏轼在思绪万千之后对失意人生的一种感慨, 而并非责问苍天。因此, 许译无论是在形式的一致性上还是在情绪的传达上都要更胜一筹。第四, “一樽还酹江月”本来是个陈述句, 但是杨译 (Let me drink to the moon on the river!) 和朱译 (Let me pledge this cup to the River, to the Moon) 分别把它译为带感叹号和不带感叹号的祈使句。而许译 (O Moon, I’d drink to the moon which once saw them on the stream.) 则把它译为带有一个呼语的含有意愿情态的陈述句。现代汉语的祈使语气通常都使用语气附加词来表示, 比如, “帮帮我们吧!”“求求你了!”中的“吧”和“了”, 但是在某些语境中也可以省略这些语气词, 即“帮帮我们!”“求求你!”有时也是可以表达祈使语气的。原词“一樽还酹江月”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还是给江上的明月, 献上一杯酒, 伴月痛饮吧!”因此, 将此句翻译为祈使语气是可行的。但是朱译当中不仅表达了为“明月”还表达了为“江”献上一杯酒的意思, 有违原文。而许译当中的呼语“Oh Moon”, 虽然是神来之笔, 但是毕竟与原文语气不同, 再者“moon”一词与后句中的moon重复, 稍显累赘。综合观之, 在此句的翻译上杨译比较契合原词的风格。

2.2 情态

人际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讲话者对自己所讲的命题的成功性或有效性所作出的判断, 活在命令中要求对方承担的义务, 或在提议中要表达的个人意愿。人际意义的这一部分是由语法的情态系统来实现的。广义的情态系统还包括意态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 (修订版) 》第145页) [2]。原词的第七句“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中的“应”属于中量值的情态助动词。对此句的翻译, 三种译文各不相同。杨译 (In fancy through those scenes of old I range.My heart overflowing, surely a figure of fun.) 采取的是添加语气附加语“surely”的方式。但是“surely”在英语当中表达的是高值的概率, 这与原文不符。许译 (Should their souls revisit this land, sentimental, his bride would laugh to say, younger than they, I have my hair all turned gray.) 却使用了一个中量值的情态助动词“would”来翻译“应”与原文相符。朱译 (Back from my mental vagrancy in that bygone age, I must laugh at myself:letting sentiments grow Into grey hairs, too soon.) 则使用了一个量值极高的情态助动词“must”来翻译。从情态的量值来考量的话, 许译文最贴近原文。但是, 许译与杨译不同的一点是, 它指出“笑”的动作者是“his bride”, 而原文并未指明。因此, 从原文的角度出发, 许译如果能隐去“笑”的动作主体会更好。

2.3 小结

综合以上的讨论, 三种英译文在重现原文人际功能的差异如下图所示。综合考虑, 三种译文的质量不分伯仲, 但是在语气方面, 许译和朱译优于杨译。许译在第四句和第七句的翻译上更胜一筹, 因为它在情绪、情感、情态的传达上更贴近原文。而朱译在第二和第四句的翻译上更忠实地反映了原文的语气。杨译在第六句的语气和第八句的情态风格上的翻译上最恰当。

注:三个星号为最佳翻译, 两个星号次之。

3 结论

韩礼德 (Halliday, 1978:36) 提出“工具语言学” (instrumental linguistics) 这个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为了理解别的事物, 如社会制度, 来研究语言” (《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第6页) [7]。韩礼德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除了对语言的本体研究具有强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以外, 还可以用作评估译文质量的强有力的“工具”。该文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的人际元功能理论对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英译文, 从语气和情态两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分析。从是否忠实于原文的人际元功能来考虑, 三种译文各有特色, 译文质量不分伯仲。可见, 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可以为译文质量评估提供一种重要有效的途径。今后的研究可以继续这方面的探索。

摘要:文章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三种英译文为语料, 结合并运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当中的人际功能理论, 从语气、情态两个方面对三种英译文进行人际功能分析, 探讨三种英译文在忠实再现原文人际元功能方面的差异。分析表明许渊冲和朱纯深的翻译在语气方面略胜一筹, 而杨宪益的翻译最忠实于原文的情态。

关键词:人际功能,宋词英译,《念奴娇·赤壁怀古》

参考文献

[1]黄国文.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5) :1-6.

[2]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3]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 (修订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4]许渊冲.唐宋词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商务印书馆 (香港) 有限公司合作出版, 1991.

[5]朱纯深.宋词英译 (2) [J].中国翻译, 2002 (3) :92-94.

[6]聂鑫森.古诗苑汉英译丛:宋词[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

10.念奴娇 赤壁怀古 说课稿 篇十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

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因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苏轼的代表作,又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本词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区分两大风格词派的作品以及以后进行诗歌鉴赏的训练。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了解苏轼的有关知识;

2、把握豪放词的意境及特点。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2、通过比较,认识豪放派与婉约派艺术风格的不同。情感目标: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人

生态度。

教学重点为:

1、体会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比较豪放派与婉约派艺术风格的不同。

教学难点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对苏轼的诗文并不陌生,《题西林壁》《水调歌头》等都耳熟能详,尤其是必修二《赤壁赋》抒写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借主客问答阐发人生感悟,旷达中透出老大无成的不遇之愤,为学生进一步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奠定了良好基础。经过第4课《雨霖铃》的学习,学生对婉约词的特点有了一定了解,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对于豪放词还不太熟悉,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理解两种不同词风的特点,以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鉴赏—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针对教学重点主要采用了对比分析法,针对教学难点主要采用合作探讨式教学法,而对于诵读部分则采用想像法。

四、学习方法

赏析是诗词学习的能力指点,比较是诗词学习的迁移提升,而诵读则是诗词学习的核心环节,在课堂上安排以下三个步骤的学法引导。

1、运用诵读法,感受词的语言和意境。具体为:泛读,了解背景;朗读,感受意象;研读,探究情感;选读,迁移知识;熟读,达到背诵。

2、运用对比的思维方法,掌握两种词风的不同特点。

3、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理解作者的“人生如梦”。

五、教学过程

导入: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湖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由此形成了中国诗词王国里的一朵奇葩——怀古诗词。宋代文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让世人传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感悟东坡豪放的词风。

(一)、泛读,了解背景

学生自由朗读诗词。(背景音乐: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引领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意境。)

请学生自由谈论对苏轼的生平情况及对其的认识和看法。然后老师总结,归纳重点,并介绍本首词的创作背景: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但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于是有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词就是作者在此时写就的。

(二)、朗读,感受意象 播放名家朗诵,想像滚滚长江的画面,让学生初步感受本诗雄奇壮阔、气势非凡的意象。正音,集体朗读。

并思考:题为“赤壁怀古”,本词描绘了赤壁哪些景观,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提示: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千堆雪。作者抓住了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基调:豪迈、奔放。(板书:绘壮景)

1、指导学生描绘出赤壁之景:绘声绘色。

2、指导学生概括出景物特点:壮阔宏大。

3、比较一:为什么不写长江平静之景?明确写景的作用。

(三)、研读,探究情感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有感情的诵读全词。然后自由讨论如下问题:

1、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具有怎样的情感?

提示: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的英雄人物中,作者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

①周瑜形象的特点?风流儒雅,少年得志。

②比较二:把周瑜换成孙权或诸葛亮好不好?理解写周瑜形象的作用,体会用典的贴切。(板书:写伟人)

提示:虽然三国时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但只有周瑜符合作者的审美要求:婚姻美满、英俊潇洒、少年得志、功成名就,于是作者选取了周瑜的三个方面“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便把一个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在周瑜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同时也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东坡当年47岁,不但无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因而感慨万千。

3、在下阕中作者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①“人生如梦”的感叹是否消极?与前面的壮阔之景和英雄周瑜是否协调?

提示: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这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可结合苏轼的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来分析: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所以当苏轼在时空交织的宏大背景上抒发人生感慨时,里面包含着多少幽愤和怅恨啊!)

②比较三:将本文与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的《破阵子》比较,体会这种情感的复杂性。提示:学生讨论,只要抓住主旨言之有理即可,学生未分析的教师课适当补充。

4、有人说“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其实不然。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板书:抒豪情)

5、苏轼所游的是湖北黄州赤壁,而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发生地是在湖北蒲圻(q)。那么苏轼知不知道他所见的赤壁并非真正历史的赤壁?如果他知道,为何还要这样感怀?

提示:从上阕的“人道是,三国周郞赤壁”一句可以看出,苏轼知道这并非历史上的赤壁,至少他对此有怀疑,但文学与历史毕竟不同,文学的真实不等于历史的真实。当他站在波涛汹涌的长江边,感受到天地的浩大与自身的渺小,再联想到当时的处境,已经情难自已,故此以景为依托,咏史抒怀。

(四)、选读,迁移知识 比较:赏析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思考:

1、诗篇开头借什么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引起了“思古之幽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借一把折戟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这样写的作用是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2、诗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东风”一词的深层寓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这一句表现手法是运用典故。“东风”一词的深层寓意是建功立业的各种条件和因素。

3、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根据上述所学及自己的了解,学生自由发言,归纳总结怀古诗词特点:“怀古诗词”是一种以历史事件与人物为感情寄托的诗歌类型。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一般包括述史和咏怀两部分,采用对比手法,主要有古人与作者的对比;永恒与短暂的对比;盛与衰的对比;自然与人生的对比;今与昔的对比等。鉴赏怀古诗词技巧: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其次,分析技巧,体察诗心。最后,披文入情,细致领悟。

(五)、熟读,达到背诵

总结全词。这首词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全文线索:大江东去 —→ 江山如画 —→ 公瑾当年 —→ 人生如梦(总揽全篇)(描绘景色)(追想历史)(抒写情怀)

11.念奴娇赤壁怀古获奖教案 篇十一

1、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知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4、背诵本词

教学重点: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教学方法:讲解法和讨论法

教学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刚才我所播放的歌曲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在前奏部分,我们首先听到的是战争前的鼓角争鸣,这样的歌曲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是个乱世。但乱世容易产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可以让后来人来品评。那么大家来读一下这几个诗句,看一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具体是哪些英雄人物呢?

二、范读正音

⑴名家范读

⑵根据诵读指导和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本词是豪放派开山力作意境壮阔气势宏大,赤壁奇景部分应读得铿锵有力气势奔腾,怀念英雄人物部分应读得慷慨激昂,最后的感慨抒怀应读得洒脱旷达。)

三、研读课文,把握全词内容

1、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上下两阙各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描绘赤壁的景色。

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2、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景观?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

明确:①、大江、浊浪、乱石(形仰)、惊涛(声俯)千堆雪(色);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诗人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用惊天地之笔,泣鬼神之墨,极尽描摹之能事。“穿”写出山崖高耸入云的动势;“拍”写出了江涛的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出了波涛力量之浩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

3、为何用“风流人物”而不写成“英雄人物”?

明确:(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我提醒等分析周瑜之后再看)“风流人物”是指武胆柔肠文韬武略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

4、“周郎赤壁”还是“周瑜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明确:“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5、题为“赤壁怀古”,三国演义、赤壁之战,里面的人物千千万万、英雄辈出,为什么苏东坡单单怀周瑜呢?

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学生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年轻有为风流倜傥

雄姿英发------------------威武英俊气宇不凡

羽扇纶巾------------------风度翩翩儒雅潇洒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战功卓著

6、词人这里“小乔初嫁了”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其指挥战争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以美人衬托英雄,更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小乔之姐大乔系孙策之妻,故周瑜能取得孙权绝对的信任,这也是他能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7、“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怎么理解?作者从几个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比较?

明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的句式应是“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

周瑜----苏轼

年龄:34岁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

8、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如画的江山,儒雅的英雄,多情的美人,还有流传千古功业,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于执着呢?不如意事十之,所以他特别洒脱,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豁达态度。

四、拓展从这首词中你得出怎样的人生思考?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

五、布置作业:

苏轼,我想对你说------

念奴娇赤壁怀古获奖教案

上一篇:小学规范办学行为自查工作总结下一篇:北京汽车维修行业诚信经营企业-北京汽车维修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