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的认识教案设计参考

2024-09-21

3的认识教案设计参考(精选10篇)

1.3的认识教案设计参考 篇一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第43-45页。

教材简析:

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教材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注重引起学生的反思,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构建方位知识,并且在“试一试”和“想想做做”中设计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加深对方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进行思考的意识。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在具体场景中根据不同的参照物来确定方向。

教具准备:

课件,指南针图,写有八个方向的长方形卡片,黑板上画好一个空白方向板;每个学生准备一块空白方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提问:我们小朋友们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方向

那大家的后面是什么方向?左边呢?右边呢?

2、提问:在我们平面图上是如何表述的呢?(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请在方向板上把它们写下来。(学生写,教师板书。)

3、出示例图。(去除超市、体育场、人民桥、公园)

提问: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

4、讲述:小朋友们回答的真棒!在伟大的方向王国里,除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外,还有四个方向,小朋友想认识吗?那就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去方向王国吧!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东北

(1)在原图基础上出示超市。

提问:超市在汽车站的哪面?又在少年宫的哪面?

超市在学校的哪面呢?

(2)同桌讨论,并要求说明理由。

(3)指名说。(因为汽车站在学校的北面,少年宫在学校的东面,超市在汽车站和少年宫之间,所以是东北面。)

(4)小结:因为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所以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边说边出示东北)

(5)讲述:小朋友们分析的真准确,请在方向板上写出来。(学生写,教师板书。)

2、认识西南

(1)在原图基础上出示公园

提问:公园在学校的哪面?

(2)同桌讨论,并说明理由。

(3)指名说。(火车站在学校的西面,电影院在学校的南面,而公园在火车站和电影院之间,所以公园在学校的西南面)

(4)小结:因为公园在学校的西面和南面之间,所以公园在学校的西南面。(边说边出示西南)

(5)小朋友们经过同桌的合作交流,得出了一个正确答案。请在方向板上写下来。(学生写,教师板书。)

3、认识东南和西北

(1)在原图上出示人民桥和体育场

提问:你知道体育场和人民桥各在学校的哪一面吗?

(2)独立思考。

(3)指名说。(因为人民桥在学校的西面和北面之间,所以人民桥在学校的西北面。因为体育场在学校的东面和南面之间,所以体育场杂学校的东南面)

(4)、讲述:小朋友,你观察的真仔细,说得真棒。人民桥的确是在学校的西北面,体育场就在学校的东南面。和他一样想的小朋友请举手。(边说边出示西北和东南)

(5)、在方向板上把它们写下来。(学生写,教师板书。)

4、小结: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现在知道,方向王国里除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外,还有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方向。在这八个方位中,哪些是我们的新朋友呢?

在以后,我们可以用手中的方向板解决生活中有关方向的实际问题。

5、根据不同参照来确定方向

讲述:刚才我们都是以学校为中心来确定方向的,大家会以别的景物为中心来确定方向吗?

同桌交流讨论。

6、指名说。(各种情况都可以,但对于像汽车站在少年宫的西北面这样的情况要加以说明)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做“试一试”--填方向

(1)谈话:小朋友们,方向王国里有一个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方向的指南针。(出示指南针挂图)

(2)介绍:指南针中,绿色指针指的方向是北。小朋友们猜一猜,白色指针指的是什么方向呢?(边说边出示北)

(3)指名回答,并要求说明理由。(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南)

(4)你能把指南针图上其余的方向填完整吗?

(5)请最快的六个同学上黑板贴出其余六个方向。指一两个说说为什么这么贴。

(6)提问做得最快的同学:为什么你做得这么快,有什么绝招吗?能不能想同学们介绍一下。(借此机会再次复习八个方位的确定方法。)

2、做“想想做做”第1题--给小动物找家。

(1)谈话:上星期,我们进行了爱心捐款活动。从活动中看得出来,大家都是有爱心的小朋友。当我们动物朋友也遇到难题时,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愿意)动物学校举行运动会,比赛当天可真热闹呀!可比赛结束后,小兔、小猴、小鹿、小狗都迷路了。但他们都还记得自己的家在体育场的哪面。你能根据它们说的话,帮它们找到家吗?

(2)帮小兔找家

小兔说……(老师出示小兔说的话,学生齐读)

同桌讨论并连线。

指名说,并说明理由。根据学生回答在课件上演示。(如果学生回答,因为小兔爱吃蘑菇,所以连蘑菇房子。那就再提问,除了这样想,还能怎么想也知道连蘑菇房子?)

(3)帮小猴、小鹿、小狗找家

分别出示小猴、小鹿、小狗说的话。

自己阅读,自己连线。完成后和同桌进行交流。

指名说,并说明理由。根据回答在课件上进行演示。(如果出现上述类似情况,再提问,还可以怎么想?)

3、做“想想做做”第2题--看图定方位

(1)审题

出示题目要求及图片。

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图上有什么?

(2)完成书上练习

独立完成指名说。

(3)以水库为中心提问题

以水库为中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同桌探讨交流。要求:一人提问一人答。交替进行。

(4)指名说。请同学做裁判,判断对错。

(5)以其他景物为参照,继续介绍。

刚才都是以水库为中心的,现在请大家以别的景物为中心进行提问,要求:一人提问一人答。交替进行。。

(6)指名回答。请同学做裁判,判断对错。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哪几个新朋友?认识了这八个朋友,我们能干什么呢?

请小朋友回家后,看看自己的这八个方向分别是什么,并讲给爸爸妈妈听。

2.《认识周围的邻居》参考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帮助学学会认识周围的邻居,了解邻居家的基本情况。

2、培养学生主动与人沟通及相处的能力。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在与邻里交往中,养成学生文明礼貌的品质。教学重、难点:认识周围的邻居。计划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引出问题

生活在社会中,我们要经常与人打交道,尤其和左邻右舍接触更多,因此,邻居之间和睦相处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的人和事谈一谈邻居之间相处得不好时会存在什么问题。

二、走进生活 找问题。

1、各小组成员结合自己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的事,谈一谈邻居之间相处得不好时会出现什么问题。

2、各小组成员交流。

3、各小组汇报交流的结果。

4、归纳总结。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身同感受,出点子

1、各小组成员结合自己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的事,谈一谈邻居之间相处得好的做法。

2、各小组成员交流。

3、各小组汇报交流的结果。

4、归纳总结。

二、名言警句中的邻居关系

/ 2

●远亲不如近邻 ●得好乡邻胜过亲●多年邻居变成亲 ●邻居好,一片宝 ●家有患难,邻保相助

●亲帮亲,邻帮邻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 ●亲向亲,邻向邻 ●人到难处邻里来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贼打火烧喊四邻 ●邻家失火,不救自危 ●是亲必顾,是邻必护

●没有木头,支不起帐房;没有邻居,过不好日子(藏族)●邻居好,胜金宝 ●和得邻居好,犹如穿皮袄 ●隔邻居,不隔心

●阴险的邻居比凶恶的敌人更可怕(拉丁美洲)●不要选择房屋,而要选择邻居(日本)●千金买邻,八百置舍 ●行人好伴,住要好邻 ●在家里结邻,出门要结伴(阿拉伯)

●动身之前,要找好侣伴;盖房之前,要找好邻居(阿富汉)●光顾自己的人,跟邻居合不来(蒙古)

(设计思路:这些名言警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说理性。让学生读一读,悟一悟,会加深学生对邻居和睦相处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三、模拟表演

1、根据教材上的两幅图表演。

(1)、在楼门里,一个小男孩与一个从楼里出来的男孩打招呼的情景。(2)、小区里,一位老奶奶手提装有食品和蔬菜的塑料袋正在吃力地走着,一个小女孩走过去帮忙的情景。

2、学生根据自己实际生活中经验进行表演。

3、学生讨论,交流:认识邻居还有哪些方法?然后,根据讨论结果表演。

四、搜集邻里之间相处的故事(搜集途径:上网、查阅书籍、询问他人、亲身经历等)

板书设计: 1.认识周围的邻居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3.《认识厘米》参考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教科书第61—63页例

2、例

3、例4和“想想做做”第1—7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观察、比划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能表示出1厘米的大概长度;学会用厘米为单位的测量方法,能用厘米为单位测量较短物体或线段;能以厘米为单位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

2.使学生在操作、比较、观察等活动中,体会学习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了解物体、线段近似长度的含义和表达方法,积累测量长度和按指定长度画线段的经验。

3.使学生积极参加操作、测量、画图等活动,主动了解长度单位厘米,感受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

师生每人准备一把尺和1厘米的小棒,学生准备测量用的相关物体,如小棒、小刀、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实践感悟、引入课题

谈话: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有长有短。你们想知道自己课桌面的长边有多长吗?

那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比如,用文具盒、书、铅笔、手的一拃等等,去量一量。先想好准备用什么工具来量课桌面的长,再测量出有几个那么长,然后按黑板上的说法互相说一说。

让学生动手量一量,教师巡视指导方法。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教师选择板书在小黑板()里。引导:我们课桌面是一样长的。现在看看你用什么量的,量得的数量(几)和哪个一样,和哪个一样,和哪些不一样,想想这是为什么,互相说说看。

提问:为什么你量的结果和有的数量一样,和有的数量不一样吗?那怎样才能让大家量的数量一样呢?

引入:看来啊,所有的人量同样长的物体,结果要得到同样的数,就要用统一的测量工具,用统一的长度作单位。那么这样的单位有哪些呢,每个单位是多长呢,从今天起我们开始逐步学习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学习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二、观察比划,认识厘米

1.引导:在生活里,你发现人们一般是用什么来量物体长度的? 说明:量长度的统一工具是尺。要知道有多长,可以用尺来量一量。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刻度尺。

谈话:认识厘米,我们先要学会看尺,请你们拿出自己的尺,和老师这把放大的尺比一比,找找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组织交流:尺子上有数,让学生集体从左往右按顺序读一读。

尺子上都有一条条的线,让学生观察这些线有长有短,说明叫“刻度线”,让学生看较长的刻度线表示的数,说明这些按顺序排列的数正好在这些较长的刻度线下面,数几就表示刻度几。像0就表示这条刻度线是0,刻度线或者刻度0,是我们尺子上的起点;3就是3刻度线或刻度3等等。

提问:你观察一下,刻度0到刻度1是几大格?到刻度3呢,数数刻度0到刻度10是几大格?

结合尺子上有厘米或cm,说明cm就表示厘米,厘米就是常用的一种长度单位。让学生思考尺子上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

3.认识厘米(1)指一指

请小朋友看自己的尺,你知道从刻度0开始,到哪里是1厘米吗? 说明:小朋友的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1这样的一大格的长就是1厘米,请小朋友在自己尺上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记在脑子里,再同桌互相指一指这1厘米。提问:你能说说从刻度几道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吗?

小结:在这样的尺上,相邻的两个较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m。

(2)比一比

引导:请大家拿出这根很短的小棒,在尺上比一比有多长。

下面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做: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棒两端,现在手指不动,再用左手慢慢抽出小棒,这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长大约就是1厘米。

看看两指之间的举例,把它记在脑子里,想一想1厘米是多长。现在不用小棒,用你的小手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同桌互相检查。谁来比划给大家看一看?(3)找一找

我们来找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交流自己想到的哪些物体长1厘米,教师比划出大约长度给学生看。大家刚才找到的物体的长大约1厘米,1厘米大约就是这么长。厘米是一个比较短的长度单位,所以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4)数一数

让同学们数一数,从刻度0到刻度2之间有几个1厘米,表示长几厘米? 引导:现在请你在尺上找一找3厘米有多长,告诉你的同桌,从刻度0到刻度几的长是4厘米,它有几个1厘米?

提问:还有刻度几道刻度几也是4厘米?为什么也是4厘米? 说明:不管从刻度几开始,只要有几个1厘米,长度就是几厘米。你能在尺上找出5厘米,10厘米的长度吗?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交流:长度5厘米,10厘米在尺上怎样找的?还可以怎样找?

三、量物体长度,画定长线段(1)教学例3 引导:认识了厘米,就可以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或线段的长。请大家看课本上例3,能看出蜡笔、线段各有多长吗?填写在括号里,并且想一想,怎样用尺量出长是几厘米?

学生观察、填写,思考测量方法,然后交流各有多少厘米。提问:根据例3的学习,你知道用厘米作单位,怎样量出物体或线段的长吗? 指出: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一般把尺上的刻度0对准左端,看右端对着刻度几,长度就是几厘米。实际上,就是把左端对准尺上的一个刻度线,看从左端到右端长一共几个1厘米,长就是几厘米。

(2)做“想想做做”第1、2题。

四、总结收获,应用提升。1.总结收获。

提问:这节课你认识了哪些知道,学会了哪些本领?在学习中还有哪些体会?

2.应用提升。

做“想想做做”第3、4、6题。3.布置作业。

4.《信息的鉴别与评价》参考教案3 篇四

一、教材分析

《信息的鉴别与评价》是《信息技术基础》(粤教版)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始终渗透着如何鉴别与评价信息的问题,而信息的纷繁复杂也很容易扰乱人们的注意力。因而,学会准确地鉴别和评价信息,对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本节正是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而设置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信息及其特征,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策略与技巧,也能对信息进行初步的鉴别与评价,但还未上升到理论高度,还未形成自觉意识。通过几个案例让学生掌握信息鉴别与评价的方法,提升其信息素养,使之更好地在信息社会生存。

三、教学目标1、2、能鉴别和评价信息,并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

能对信息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对信息的真伪有较强的辨别能力,能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

难点:能对信息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及对信息的真伪有较强的辨别能力。

五、教学方法

案例学习、问题驱动、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一)步步设疑、层层引导、激发兴趣 复习:请同学们回答信息都有哪些特征。

(传递性、共享性、依附性、可处理性、价值相对性、时效性、真伪性。)思考:从网络或其它途径获得信息后,是不是就可“拿来主义”直接使用呢?为什么?

(不能,因为信息具有真伪性,所以我们要对信息进行鉴别。)应当如何对获得的信息的价值进行鉴别和评价呢?

/ 5

我们可以从信息的来源、信息的价值取向和信息的时效性三个方面进行。

(二)案例学习、问题驱动、提升素养

1、从信息的来源进行判断

案例:课本31页“来自国外的免费陷阱” 讨论交流:

①李明从哪里获得“中奖”的信息?这个信息源所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为什么?

②李明到银行进行咨询,银行所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为什么? ③“公安局通过跟踪调查,弄清事实真相”这一做法是鉴别信息的方法之一,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④评价“李明在网站登记时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地址、电子邮箱等个人资料”的行为。

⑤列举你或者你身边的人曾经碰过的类似的案例,进行比较和分析。小结:

从信息的来源进行判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①查看信息的来源,判断信息的要素是否齐全;

②逻辑推理、查阅、调查的方法,判断信息中涉及的事物是否客观存在,构成信息的要素是否来自权威部门;

③信息的来源是否来自权威部门; ④与同类信息比较; ⑤实地考证。

看到“中奖类”信息,切记“天上不会掉馅饼”,不是“馅饼”而是“陷阱”。而且同学们在上网的时候,不要随便在网上登记自己的真实信息,以防被别人利用。但有时在一些特殊场合,必须登记真实信息,如考研网上报名。

2、从信息的价值取向进行判断

信息具有价值相对性,对于同一个信息,每个人的表现是不一样的。讨论交流:

作为学生的你们,最关心哪些信息,其它的信息哪些人会关注? ①山东省2009年学业水平考试新举措

/ 5

②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 ③国家土地价格将上调50% ④央行将调低存款利率 ⑤2009年高考最新动态 解析:

学生最关心①、⑤;关心②的是食用三鹿婴幼儿奶粉的孩子的家人;关心③的是购房户、房地产开发商;关心④的是储户、贷款人,他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小结:

一个人不可能接受所有的信息,他只关心与自己有关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对于他来说是有价值的。

3、从信息的时效性进行判断

通知类信息、天气预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判断信息时效性的方法如下: ①对突发性或跃进性的事实,在第一时间力做的报道,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如体育赛事结果、灾难事故的发生、各类通知等。

②渐进式的事实,应在事实变动中找到一个最新、最近的时间点来判断时效性。如体育赛事的进行情况、灾难事故处理的情况等。

③过去发生的事实,新近才发现或披露出来的,它可以通过说明自己得到信息最新时间和来源的办法加以弥补。如事故调查原因等,飞机失事,借助黑匣子来分析失事原因。

(三)课堂总结

信息网络既是信息的万花筒,也是信息的垃圾场。如果人们不具备相应的审视和判断能力,就会被一大堆信息垃圾所湮没。因此对获取的信息需要进行辨证分析,通过价值判断,剔除糟粕,然后,对有用信息进行深层挖掘,寻找其中隐含的价值和意义,来满足需求。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参照如下几方面来进行:

①信息是否真实可靠 ②信息来源是否具有权威性 ③信息是否可用

/ 5

④信息是否具有时效限制 ⑤信息包含哪种情感成分 ⑥信息是否具有实用性。

(四)当堂达标

1、某同学想知道 “地球自转方向”,通过网上搜索查询得出两种不同的答案,一是顺时针旋转,二是逆时针旋转,面对这种情况,怎样判断哪种结果正确。(A)A、看查找的是否是专业的、权威的、可信度高的网络科学数据库。B、依查询的结果多少而定,得出相同的结论多的就是正确的。C、看网站界面设计的是否美观,界面设计的好的数据比较准确。D、看查找的速度如何,速度快的网站比较准确。

2、因特网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是可信的,可以直接使用。(B)

A.正确

B.错误

3、能力提升(2008年高考基本能力47题)

政府决策涉及社会各阶层的利益,需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假如你是某市物价部门的负责人,针对市自来水公司提交的水价调整方案.组织一次价格听证会。作为听证会的组织者,你应邀请哪些方面的人员参加听证会并分别说明理由。(至少3个方面)

答案: 供方代表:

①自来水公司代表,介绍调价方案并接受质询。需方代表:

①市民代表,调价影响其生活,提出质疑。②企业代表,提价将影响其经济效益。

③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代表了市民和公众的利益。第三方代表:

①媒体记者服道会情,增加透明度。②专家学者,对其技术性问题进行质疑。

/ 5

③法律工作者,就相关法律问题进行质疑。

(五)课堂反思

通过这个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信息鉴别与评价的方法。提高了能力,但还需进一步在生活、学习中学以致用,形成自觉意识,更好的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

5.3的认识教案设计参考 篇五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8——2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由加法推导乘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了解乘法口诀的产生。

2.通过实践熟悉、掌握3的乘法口诀。教学重难点、关键

重点:通过实践熟悉、掌握3的乘法口诀。

难点: 经历由加法推导乘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了解乘法口诀的产生。

关键:3的乘法口诀的综合运用。教学具准备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艺术节的表演越来越精彩了。小丑头顶小碗,手扔彩球,每个小丑头顶多少个小碗?手里有几个小球?

有一位小朋友又编了一个顺口溜,一个小丑3个球,两个小丑6个球,你能接着说下去吗?

学生举手说一说。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摆一摆。

用你手里的小圆片来表示小球,表示出一个小丑手里拿的小球数量。学生摆,教师巡视。

根据你刚才摆的,你能来说说一个小丑手里拿着几个小球吗? 引导学生按照顺口溜的方式说一说 2.探究两个小丑手里有几个球。

(1)在你刚才摆好学具的旁边,用同样的方式再表示一个小丑。

(2)现在你摆了几个小丑了?(3)两个小丑手里有几个球?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时老师板书加法算式。两个小丑 3+3=6 3.探究3个小丑手里的球数。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生答,并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4.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书上其他部分。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让学生在摆的同时理解相同加数连加的过程,为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做准备

5.指生答:你是怎样完成的? 指生板演。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这些加法算式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1.一个小丑3个球,就是1个3,那么可以用乘法算式1×3=3来表示。指生说各部分的含义。

为了便于记忆,我们给他编了一个乘法口诀,就是一三得三。2.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2个小丑手里的球吗? 指生答 2×3=6 那么我们也可以给它编一个乘法口诀,就是二三_____ 让个别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由几个算式编出的口诀 全班齐读算式和口诀。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找到规律,发现其中的特点,从而进一步掌握乘法口诀。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学生先举手说一说。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3的乘法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

得九、三四十二和三五十五。今后遇到与3相乘的知识,我们就可以用上面的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了。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你能把学过的口诀说个你的同位听一听吗?同位之间互相看口诀,说算式。

2.学生独立完成课本21页主练习第1题。

对于有困难的同学,教师个别指导,几名同学举手说出答案,师生共同纠正。3.学生自己完成课本21页自主练习第2题。教师先引导学生读信息图,最后1名同学读出答案。作业布置

1.自主练习第2题。2.熟记3的乘法口诀。板书设计 3的乘法口诀

1个小丑3个球 3 1×3=3 口诀:一三得三 2个小丑6个球 3+3=6 2×3=6 口诀:二三得六 3个小丑9个球 3+3+3=9 3×3=9 口诀:三三得九

6.3的认识教案设计参考 篇六

对学生学情的思考:

吨的认识比较抽象。吨的认识本身和生活联系是很紧密的。只限于课本教学,无法打开学生的视野,云空间的使用,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对教学目标的思考: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重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3、师生交流生活中有关吨的问题,通过推算、观察、猜想等活动培养学生估测意识,知道“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对教学重难点的思考:

1、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2、难点:体验感知一吨有多重。

对教学环节的思考:

教学环节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及分析

异步起点导入新课

通过前置学习,了解学生自学情况,集中交流,加深理解。

1、知道吨和千克的关系。

2、知道吨的用途。

3、理解“载质量”。

观看微课,回顾自学内容。

播发教师自己制作的微课视频,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学环节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及分析

反馈体验作业

通过学习汇报,对1吨有多重有更多了解

随机点开三位同学的云空间,学生自己汇报体验过程

随机点开自己的空间,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体验过程和推理过程。

学生空间的充分展示,让教学资源丰富呈现,学生交流趣味无穷。

推理理解1吨有多重

通过翻牌游戏检查学生对几个几是1吨的掌握情况。

翻牌游戏检验推理能力。

几个500千克是1吨?几个100千克是1吨?几个50千克是1吨?

“抢答器”抢答。

在平板上“作业”,教学助手中的游戏环节不仅是对知识的检验,又充满学习的乐趣。

了解吨和千克的关系及吨的用途

1、学习吨和千克的单位换算。

2、看图片,了解吨的有关用途。

1、交流恐龙质量16000千克,也就是16吨。统一单位换算的方法。

2、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吨。

交流换算方法。

用比较、想像推理某物的质量。

用云空间的教学助手软件出示和吨有关的内容,丰富学习内容。

教学环节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及分析

求同存异了解称量以吨为质量的物体的工具

大致了解衡器的历史

回顾曹冲称象的故事,出示磅秤与地磅。

学生自学后进行随机汇报。

利用教学助手,让网络学习最大效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优势互补练习

灵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连线、选择填空、检测

平板答题

教师推送习题,学生平板作答,学生情况当时反馈。师生互动,课堂效率高。

多维延伸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布置作业。

将课堂学习向课外延伸,实现学习的连续性。

1、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探究任务。

做生活的有心人,把生活中含有质量单位吨的事和问题写下来。

学生课后探究所得再次上传云空间,为交互学习创造了间接便利的平台。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质量单位

1吨=1000千克

载质量?

7.3的认识教案设计参考 篇七

教学内容:教材第110-112页第113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4题。教学目标

1.经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认识将旧知识转换成新知识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2.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和验算。

3.通过学习回收有用垃圾的计算,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重难点: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并为我们提供了如此美丽的环境。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生活垃圾的产量正在逐步增加,我们的这个家园正在被垃圾所包围。一般生活垃圾可分为纸张、废金属等、食品残渣和危险垃圾四类。垃圾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主要危害是:第一、占地过多。第二、污染空气。第三、污染水体。第四、火灾隐患。第五、有害生物的巢穴。哪些垃圾可以作为有用资源回收?

二、教学实施

1.交流调查情况,并提出问题。

老师:我们知道纸张和废金属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呢?

3请学生列出算式:10+1= 432.探讨“10+1”的算法。43(1)尝试计算“10+1”。4老师巡视,然后将学生中的几种不同算法列举在黑板上。

3①10+1=12+10=22=11 40404020436511②10+14=20+20=20 33142③10+1=104=14=7 4(2)集体评价。

让学生分别对上述三种计算方法进行评价。达成共识:第一种算法正确,但不3简便。将10和1通分时,没有找10和4的最小公倍数,而是找它们的公倍数,4所以计算时数据较大,结果还要约分。第二种算法既正确又简便,先找10和4的最小公倍数,通分后再相加;第三种算法不对,算理错了。两个分数的单位

/ 3

3不同,一个是10,一个是1,单位不同的两个分数是不能直接相加的。老师用图4加以说明:

(3)归纳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3在集体评价的基础上,老师用课件动态显示10+1的计算的过程,边演示边说436明:由于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是20,所以把圆平均分成20份,这样10变成20,145365变成20,所以10+1=20+20。43老师:通过计算10+1,谁来说一说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怎样相加? 4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老师请学生打开教材第110页,让学生将自己表述的语言和教材上的文字语言进行对照,学会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归纳异分母的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3.教学教材第111页例1的第(2)题。(1)由验算引人异分母分数减法。

请学生完成教材第112页“做一做”的第2题。先做左边的两道小题。

2373424-9=9()10-5=5()学生利用已有经验验算,方法有两种:一种重算法(将原式再算一遍);一种逆算法,逆算关系有两种,学生多数会用此法验算。

①利用关系式“减数+差=被减数”。

642因为9+9=9=2,所以原式计算正确。3734因为5+5=7≠10,所以原式计算错误。5② 利用关系式“被减数-差=减数”。

4262因为2-9=9-9=9,所以原式计算正确; 37784因为10-5=10-10(结果为负数),所以原式计算错误。

学生完成后,集体讲评。利用实物投影将上述两种不同的验算方法展示出来,然后请学生表达计算的过程。当学生说到利用关系式“被减数-差=减数”进行验算

24时,着重让他们说一说2-9(先通分,将2化成9)。33在学生说算法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归纳:异分母分数相减,也是先通分再相减。(2)归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再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12页“做一做”的第2 题中右边两道小题。

老师:“你会验算右边两道小题吗?请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请两名学生上台板演验算过程。集体反馈时,先请板演的学生说一说,用什么

/ 3

73方法验算,然后请用“和一个加数”的方法进行验算的同学说一说,如何计算是12-513和14-1。引导学生把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减法中去。532老师:通过计算10+1、2-9等算式,你能归纳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43方法吗?让学生自己归纳,然后在全班交流,最后老师小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3)说明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老师指着学生验算的4道题目,提问: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主要有哪些?它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吗?

4.完成教材第111页例1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板演,集体订正书写过程。5.完成教材第112 页“做一做”的第1 题。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每道题中两个分母的特征,是特殊关系的直接找出最小公倍数。

6.完成教材第112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4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三、思维训练

1.先计算下面各题,然后找出规律。

12111+1+1= 1+1+1+16= 1+1+1+16+32= 48248248应用上面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式题的得数。

121111+1+1+16+32+64+128= 482.想一想,哪两个异分母分数相加的和是11? 30()()+()=11 30()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般情况下,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注意在通分时,为了计算简便,应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8.3的认识教案设计参考 篇八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练习十八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教学过程:

一、复习

填空:9千米=()米1千克=()克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二、教学吨的认识

1.出示教材第68页的直观图。

引导学生说出两幅图的图意。(教师可以把图放大贴出。)

请学生说说计量这类较重物品用什么作单位。

再请学生说一说你在哪里看到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

2.认识千克与吨的关系。

教师把教材第68页的直观图制成卡片,每张卡片上画着一袋大米。教师将卡片逐一贴出,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数数。(即100千克、100千克地数数)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使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吨”这个质量单位。

引导学生认识千克与吨的关系。

1000千克是1吨,提问学生:1吨等于多少千克?

1吨=1000千克

教师将上面的关系式用方框框起来。

3.请几个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然后提问大约有多少个同学的体重合起来才够1吨重。使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和推算,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

三、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5吨=()千克

1.引导学生进行推算。(不要求写出推算过程)启发学生想出:因为1吨是1000千克,5吨是5个1000千克,5个1000千克是5000千克,所以,5吨是5000千克。

2.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

小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1吨是1000千克,大约有40个同学的体重。为了计算需要,常常要把吨变换成千克,把千克变换成吨。进行千克和吨的互换,要根据单位之间的进率直接推算出得数,推算过程不必写出来。

四、课堂练习

练习十八的第1~4题。

五、课外作业

练习十八的第5题。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的吨的认识。

教学目的:

⒈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⒉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⒊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重100千克的大米、投影片若干张(或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2.填空。

1千克=()克3千克=()克

1000克=()千克5000克=()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小兰体重约25()

一个鸡蛋约重50()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师说: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1)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3)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

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4)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

(5)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6)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3吨=()千克8000千克=()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练习质疑,“做一做”中的第1、2题,订正时说出想的过程。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l吨=1000千克,l千克=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1000000克。

五、巩固与反思

1.练习十八的1~5题。

第1题,日常生活中用吨做重量单位的东西有很多,写出或说出几个主要的就行。

第2题,右边两图引导学生用乘法推算。

第3题,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差生说一说推理过程。

第4题,让学生口算出答案便可。

第5题,先让学生说一说书上画的都是什么东西,然后把合适的单位名称填在括号里。教师还可以再给出几个例子让学生说出合适的单位名称。

2.用一辆载重6吨的卡车运输建筑材料如下。

要使运输次数最少,该怎样运?小组同学合作,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设计的方案最好。品种水泥黄沙石子砖头钢材

重量2500千克4吨6吨9吨2500千克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二)会进行“吨”与“千克”的换算.

(三)培养学生对物体重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建立吨的概念.

(二)难点:“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填空:①9千米=()米

②1千克=()克

2.教师谈话:

同学们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

(30千克、35千克、50千克、40千克„„)

如果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像汽车(出示汽车图)、火车(出示火车图)时,就要用到一个比千克还要大的重量单位“吨”.1吨的重量有多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1.教师出示题和图.

大米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

列式:100×10=1000(千克)

答: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老师指着算式说:千克与吨都是重量单位,每1000千克是1吨.板书:eqx(1吨=1000千克)所以,我们也可以说10袋大米重1吨.

2.请几个体重比较接近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着走两步,来感受一下重量.然后提问:有几个同学的体重合起来大约有1吨重?(使学生通过亲身的感受,粗略的推算出1吨大约有

多重,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

提问:你知道哪些物品用吨做计量单位吗?(载重卡车、大象的体重、河马的体重、火车的车厢„„)

3.引导学生进行推算:

谁知道一头象的体重是6吨,合多少千克?

(大象体重是6000千克)

问:为什么?

(因为1吨=1000千克,6吨就是6个1000千克,1000×6=6000,所以6吨=6000千克)3吨等于多少千克?为什么?

(3吨=3000千克,因为1吨=1000千克,3吨就是3个1000千克,1000×3=3000千克)5000千克是几吨?为什么?

(5000千克是5吨,因为1000千克是1吨,5000千克里有5个1000千克,5000÷1000=5(吨)所以5000千克是5吨)

(三)巩固反馈

1.(用投影打出放大了的图)老师提出要求:想一想:每幅图旁边的括号里填上什么数它的重量是1吨.

一位同学做在投影片上,其余同学做在书上.集体订正.(2头牛、10桶油、20袋水泥、40袋面粉)

2.做下面各题,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并说出计算过程.(同桌互相说)

2吨=()千克5千克=()克

7000千克=()吨9000克=()千克

3.用投影仪打出图,要求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4.在○里填上“>”、“<”或“=”(全班动手,做在书上,集体订正)

4米○1500米910克○1千克

3吨○4050千克5时○300分

5.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题目,再指名回答.

工人叔叔把4台机器装在载重4吨的卡车上,每台机器重900千克,这些机器的重量超过这辆卡车的载重量了吗?

答:这些机器的重量没有超过这辆卡车的载重量.因为:4吨=4000千克

4台机器的重量是900×4=3600(千克)

4000千克>3600千克

(四)课堂小结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为了计算方便和实际需要,常常要把吨改写成以千克作单位的数,或者把千克数改写成以吨作单位的数,进行千克与吨的互化要根据单位间的进率进行计算.计算过程可以不必写出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建立吨的概念,会进行吨与千克的互化.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通过载重汽车与火车的实物图,告诉学生:计量大宗或比较重的物品的重量,会用到一个较大的重量单位——吨.

使学生初步知道“吨”是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通过计算大米的重量,知道了吨与千克的关系.又通过互相背一背来体会一个同学的重量,算一算几个这么重大约是1吨,较好地建立了1吨的概念.

9.3的认识教案设计参考 篇九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第26~28页例题及相应的“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

“认识分米、毫米”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P26-28页的内容。教材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到毫米和分米的建立是日常测量的需要。然后通过对直尺的观察,知道 1厘米 = 10毫米,1分米= 10厘米,1米 =10分米。再通过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比划1分米、1毫米 大约各有多长,并通过对物体长度的测量,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等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知,帮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教学过程]

一、铺垫复习。

1、提问:你已经知道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你能用一个手势比划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大约有我们一个中指的宽度那么长)你能再用一个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2、如果要我们测量教室的宽度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如果要我们测量文具盒的宽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

【设计说明:复习米和厘米的表象及它们之间的进率,有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要学习的新单位。】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分米。

1、出示教科书上面的文具盒插图。(标出文具盒的长和宽的数据。)

2、谈话:看!这是老师新买的文具盒,它的长是多少?(20厘米)宽是多少?(10厘米)

10厘米还有一种新的说法,你知道吗?(指名说)对,分米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长度单位。(板书:分米)

3、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文具盒的宽大约是10厘米,也就是一分米,那谁知道文具盒的长大约是几分米呀?(指名说)为什么?怎么想的?

4、那1分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小朋友在直尺上看看吧?谁来上台来指给小朋友们看一看?请你指给大家看,从哪儿到哪儿是一分米。(指名在投影仪上指一指)那么,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一分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吗?我们来数一数。(大家一厘米一厘米地数出一分米。)那么1分米就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请小朋友们把这个关系和同桌悄悄地说一说。

5.你能不能准确地用直尺在纸上画出一条长一分米的线段呢?(学生画,教师巡视。)

6.交流画法。(1)交流:(教师先用投影仪演示)先在零刻度线上画出一小竖表示线段的一个端点,再从刻度0画到刻度10,再标出一小竖表示另一个端点。

(2)师:我刚才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位小朋友是这样画一分米的,你们看,他从刻度1画到刻度11,他认为这也是1分米,小朋友你们同意吗?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让学生理解在直尺上不管从哪画起,只要画够十厘米就是一分米。)

7、指导学生用直尺和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的互相比比看,谁的准,感受一下一分米的长度。

8、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四人小组说一说,教师巡视。)交流:谁来代表小组说说你的发现。(指名学生说)

【设计说明:通过“找一找”、“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这几个教学环节的实施,让学生的认识经历了“形象感知→形成表象→验证表象→抽象思考”的过程,这样可以使学生比较深刻地掌握分米这个数学概念。】

9、谈话:刚才小朋友们观察得非常仔细,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大胆地猜想一下,一米里面有多少个一分米?你是怎么想的?(板书:1米=?分米)指名说一说。(学生可能会说,因为1米=100厘米,100厘米里面有10个10厘米,一个10厘米是一分米,10个10厘米就是10分米。)

10、让我们验证一下好吗?老师拿出一根米尺,让一个学生上台和老师配合,大家一起数出10分米。问: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说)老师把“?”换成“10”。让学生大声地把这个关系读两遍。

【设计说明:通过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的进率这些已有知识,来推导出米与分米的进率,最后用米尺来验证,这样的过程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这在数学学习上是很有必要的。】

(二)、教学毫米。

1、认识毫米

谈话:请小朋友再来猜一猜一本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多少?请用尺量一量。问:你发现了什么?

讲述:这本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用厘米作单位,不能准确地量出它的厚度,接下来我们就认识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板书:毫米)

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小朋友们拿出刻度尺看看,刻度尺上的每一厘米中间有许多小竖线(课件出示)每两条竖线中间是一小格,这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请同学们用铅笔尖指一指你们尺上面的1毫米,看看1毫米有多长?

谈话:一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1分硬币再慢慢抽掉,这时两指之间的空隙就是1毫米。你知道哪些物体厚度大约是1毫米?(电话卡、银行卡、10张纸的厚度等)(先同桌讨论再指名说说)

【设计说明:毫米这个单位太小,所以要多准备学具让学生建立1毫米的表象,因为1毫米长的东西确实不多,所以也可以找一找生活中的用毫米度量的长度,来帮助认识毫米。】

2、理解1厘米=10毫米。

谈话:猜一猜,1厘米里有多少个1毫米?用笔尖数数看。(先指名说说再用投影仪演示)(板书:1厘米=10毫米)

1枚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少枚这样的硬币叠起来是1厘米?为什么?

3、认识几十毫米、几十几毫米。

我们再来看一下数学课本的厚度,还不到1厘米,咱们就来数一下它有多少个什么?(毫米)

提问:1厘米有多少毫米,如果比1厘米多一小格是多少毫米?多两小格呢?比2厘米多一小格呢?

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米粒的长度、蚂蚁的身长、芝麻的长度、作业本的厚度等等)

(三)、系统地认识学过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1、提问: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从大到小排一排吗?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长度的?(指名学生上台排一排)

2、让学生用手势比划这些长度单位,说出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3、讲述:国际上为了书写方便,这四个长度单位还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课件出示)你能读出这些英文字母吗?(指名读后,再一起读一读。)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你是怎样很快看出来的?(同桌交流后指名回答。)

明确:可以数一数有几个整厘米数,有几个整厘米就有几十毫米;再数一数剩下的小格数,最后把两次数的结果合起来。

2、“想想做做”第5题。写在书上,同桌相互检查。

3、“想想做做”第6题。同桌先猜再量,看谁猜得对。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谈话:学习了数学知识,就要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儿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明明写的一篇日记,想看看吗?(出示)

2、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 1米 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 600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一棵高 2厘米 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一根长 1厘米 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拿出 1毫米 长的钢笔和 4米 厚的笔记本,做起笔记来。

(1)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用手比划日记里面写道的长度。

(2)你能帮小虎改一改吗?

【设计说明:练习设计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练习形式生动、形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

五、全课总结

1、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分米和毫米)

10.认识人民币课堂教案参考 篇十

请同学们仔细看,问: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

a.区别新版和旧版:以10元为例。

课件显示放大“10元”,问: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认识的?点击数字“10”和汉字“拾”,点击单位“圆”(大写)。

课件显示放大“10元”(新版),师: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认识的.?

师:对!看人民币上的数字和数字后的单位就能知道它的面值。

师:这两张10元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图案、大小、颜色等等)。

师:10元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b.区别纸币和硬币。

课件显示5角纸币,师:你是怎样认识的?

课件显示5角硬币,认一认。

课件同时出现5角纸币和硬币,区别不同。

课件出示背面,师:背面是什么?(国徽)

师: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许多人民币上都有国徽,所以我们应该爱护它,不要故意损坏它。

2.随意点一张人民币(大额人民币),集体回答。

20元、50元(新、旧版),100元(新旧版)。

3.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些人民币,把它们拿出来。

活动形式:2人一组,一个拿一个认。

4.分类:这么多的钱放在一起,多不整齐,请小朋友按规律分一分。

◆按单位分:元、角、分(板书)

◆按质地分:纸币、硬币

◆按数大小分。

◆按新版、旧版分。

师:请同学到展示台上展示。

5.请小朋友们把钱推到左上角,看教科书第47页,你发现书上的人民币和我们平时所见到的人民币有什么不一样?(课件显示)

师:像这样,在人民币的左下角有一道红色斜线,这样叫样币,是不可以使用的。

三、换钱游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上一篇:九年制学校网教方案下一篇:小学六年级语文《穷人》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