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葡萄酒的历史

2024-08-02

法国葡萄酒的历史(精选11篇)

1.法国葡萄酒的历史 篇一

AOC葡萄酒(法定产区葡萄酒)变成AOP葡萄酒 (Appellation d’Origine Protégée)。

VDP葡萄酒(地区餐酒葡萄酒)变成IGP葡萄酒 (Indication Géographique Protégée)。

VDT 葡萄酒(日餐餐酒葡萄酒) 变成 VDF 葡萄酒( VIN DE FRANCE ) ,属于无 IG 的葡萄酒,意思是酒标上没产区提示的葡萄酒 (vin sans Indication Géographique)。

10月的时候,法国国家葡萄酒行业协会新闻公报报道称,L’ANIVIT更名为L’ANIVIN DE FRANCE。Vin De Table(日常餐酒)以及L’ANIVIT中的“T”都将消失。

公报中指出,随着法国葡萄酒业共同组织(OCM)的改革以及不标注葡萄品种和年份的Vin de France这一新类别的创立,L’ANIVIT(法国国家日常餐酒和地方餐酒行业协会)更名为L’ANIVIN DE FRANCE(法国国家葡萄酒行业协会)。

此次改革的原因有:

1、来自新世界国家生产者的竞争日趋激烈

2、法国葡萄酒的现行分级过于复杂(法国葡萄酒的高端产品定位是众所周知的,但常常令人无法形容只有二分之一的消费者知道一瓶VDP葡萄酒和一瓶AOC葡萄酒的区别。)

3、现有葡萄酒标签上的复杂标识(造成消费群的不稳定性;造成出口的葡萄酒不易被识别。)

4、面对日益强势的外国葡萄酒品牌,出口市场上缺少法国品牌葡萄酒。

改革的目标:

1、增加供应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需要。

2、使产品标识更加清晰,在世界市场上提高欧洲葡萄酒(包括法国葡萄酒)的形象。

3、确立一个清晰,简单,有效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的制度,以达到供求平衡的目的。

4、使欧洲葡萄酒相对于新世界的葡萄酒更具有竞争力。

2.法国葡萄酒的历史 篇二

法国目前已是全世界最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其中葡萄酒特色功不可没。但法国当局认为,这个行业还能在吸引旅游者方面走得更远。法国政府将于近期公布成立一个旨在推广葡萄酒旅游业的委员会,由国际旅游与休闲行业资深人士Paul Dubrule担任负责人。新成立的葡萄酒旅游业委员会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加强葡萄酒生产商和酒店、餐馆等旅游业运营方之间的关系。

“在营销上,我们已经落后于其他国家了,”法国勃艮地葡萄酒贸易协会会长Camille Bamier说,“我们过于守在已得的荣耀之上。”

推广葡萄酒旅游业是政府于2008年公布的五年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旨在推动法国葡萄酒业的现代化,让其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3.法国南部:大器晚成的葡萄酒圣地 篇三

提起法国的葡萄酒,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波尔多。殊不知,位于法国南部的朗格多克 - 鲁西荣大区,拥有和波尔多不相上下的葡萄酒。每年超过300天的阳光照射以及山区丘陵起伏的特殊地理环境造就了当地葡萄酒的特殊个性:强烈又不失细腻与轻盈。对于传统的葡萄酒来说,年份可能是较大的因素,如果某一年气候不好,那么当年就无法产出优质的葡萄酒。不过,在朗格多克 - 鲁西荣大区就没有这个顾虑,各种不同的原料都有不同习性,无论是喜热还是不喜热的葡萄,都能酿出优质的口感。

朗格多克-鲁西荣大区的葡萄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在纳合本附近海岸开发了第一个葡萄园。到19世纪后期,该地区的葡萄酒产量约占全法国总量的44%,是名副其实的法国第一葡萄酒产区。目前大区共拥有280 000 公顷的葡萄园,是世界上面积最广袤的葡萄种植园,同时也是最古老的葡萄园之一。还拥有超过60个地区餐酒产区、超过30个的AOP法定葡萄酒产区。法国南部产品系列覆盖了从红葡萄酒,桃红葡萄酒与白葡萄酒,到单一葡萄品种葡萄酒与混合葡萄品种葡萄酒,以及起泡酒与天然甜葡萄酒所有系列的葡萄酒。

一个组织应运而生

2004年以前,朗格多克-鲁西荣大区的优质葡萄酒还只是局限于大区及法国业内,为了支持大区葡萄酒产业走向世界,法国南部经济发展局由此应运而生。它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协助大区企业在法国国内以及国际市场的发展,同时也面向消费者推广朗鲁大区的产业品牌:法国南部。为了能够更好地支持在国外市场的发展,还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海外之家(伦敦、纽约和上海)。

向中国专业人士及普通消费者推广大区的葡萄酒是上海朗-鲁大区之家的一大重要职能,自07年进驻中国以来,她以多种形式宣传并推广“法国南部”这个品牌旗下的产品:葡萄酒品鉴会,各种专业展览,葡萄酒知识培训课堂等等。同时,大区之家为了回馈中国广大消费者对法国南部葡萄酒的支持,还定期在大区的支持下,举行各种促销活动, 例如一年一度的法国南部美酒节。

令国人欢呼的“法国南部美酒节”

已经成功在上海举办了两届的 “法国南部”美酒节, 今年又如约而至将于2011年9月19日至10月31日席卷申城和天堂杭州。本次美酒节,一如既往由法国朗格多克-鲁西荣大区之家组织,联合将近200所餐厅、饭店、酒窖以及超市,为申杭两地市民开启一段美妙而难忘的美酒之旅!

Tips:如何才能享受到这次的促销惊喜之旅呢?

买就送: 只要购买法国南部的葡萄酒, 就送一张价值168元的“地中海品酒会邀请函”

西餐厅/酒店:消费任意数量的“法国南部”产品,即赠“地中海高级葡萄酒品酒会”邀请函一张。

酒窖/酒类专卖店:购满价值268元的“法国南部”葡萄酒,即赠高档精美酒具礼盒套装.

4.法国葡萄酒的历史 篇四

全国免费电话:400-606-5888 滨才留学法国留学:葡萄酒相关专业成“热宠”

法国波尔多葡萄酒行业协会前不久公布了一项数据:2010年,中国首度取代英国和德国,成为波尔多葡萄酒出口额最高的市场,总额已达90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7.7亿元)。另有调查显示,2009年和2010年,中国进口葡萄酒量价齐升,销量年均增长超过100%,未来5年预计将占整个葡萄酒市场份额的30%。

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了国际葡萄酒消费大国,能充分享受到进口葡萄酒的美味,但是我国从葡萄酒从引进、销售到消费都存在着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例如,中国经销商和消费者对法国酒庄并不了解;经销商的管理和操作不规范;随意制定葡萄酒价格等,这些问题充斥着我国庞大的葡萄酒市场中,将某些红酒品牌推到了近似于奢侈品的高端地位。例如:在拍卖会上一箱12瓶1982年的Ch-teau Pétrus,7万多美元;一箱12瓶1982年的Ch-teau Lafite,5万多美元;11瓶1982年的Ch-teau Pétrus,5万多美元;一方面这些现象和数据都表明法国葡萄酒业在中国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而另一方面也表明真正能够掌控和管理这一朝阳行业的人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葡萄酒文化和历史的法国来说,葡萄酒行业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众多有志于此的学子们已经把自己未来职业规划的重心放到了这样一个领域中。随着中国资本不断进驻法国乃至世界其它地方的知名大酒庄,创建中国自有品牌的葡萄酒业已经成为了中国酒业发展的新目标。

为了适应这一市场的需求,许多国内外的院校都开设了各种各样关于葡萄酒业的研修课程项目,尤其是法国的公立大学,高等商业学校和工程师学院也都纷纷研究制定出来了很多能迎合市场需求的葡萄酒业教学规划。

较为正规,具有代表性,历史比较悠久的院校:

法国波尔多商学院国际商务 辅修葡萄酒和香槟酒的酿造工艺专业;

除此之外,不管最终选择哪所学校进行深造,优秀的语言能力都是一个必备的条件,所以打好语言基础绝对是一个会让你的学习和工作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

了解更多哈尔滨留学信息,欢迎访问滨才留学网站或来电咨询:0451-88855666。

哈尔滨市滨才(留学)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5.历史法国大革命教师教学反思 篇五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校引进了学案教学,在使用学案的学案的过程中,尽管有许多的困惑和不解,但我仍然在努力地学习,力求进步。 10月份学校组织了学案教学研讨课,19日上午第二节课我在95班讲了《法国大革命》这一课。现将自己对本节课的反思总结如下: 一、教学设计 这节课我计划用两课时来完成,因为本节课内容多,重难点不容易掌握,学案的题量比较大,所以用了一节课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小组探究。呈现给大家的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反馈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突破重难点的一节课。所以在这节课上看到小组合作的比较少。 关于学案的设计,第一部分是要求自主完成的,就是学生自己看课本,完成预习要求。这一部分的内容在课文中显而易见,大部分同学可以很快的找到。第二部分是合作探究,典例引领。就是通过小组学习得出答案,别且学会解决选择题的方法。第三部分是材料分析,巩固提升。是本节课重点的重复。 第四部分是表格填写和分析,是突破难点的一个题。最后的知识框架是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的一个系统的梳理。课后小结,是对本节课学习的一个总结和质疑。 二、自我评课 我自己首先觉得自己的这一节课上的不是很成功,首先理念是不符合课改的,只是盲目地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量,减少了自己的负担。尽管学生在讲台上展示的很好,我也可以看出来有些知识他们确确实实掌握了。但模式确实如陕敏峰老师所说的,由教师的讲授变成了学生的讲授。由教师的满堂灌变成了学生的满堂灌。也就是自己背离了再学案教学中反馈展示的本意。 其次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导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自己也像一个旁听者,只言片语,并没有把整个课堂很好地串联起来。 最后,两节课的内容尽然没有让学生巩固复习的时间,实在是自己的失误。 三、今后努力方向 今后一定要首先搞清课改的思想和理念,不能盲目地去改。要知道这节课自己要做什么,学生要做什么,一节课结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学生应该掌握多少知识,增加多少技能,学会集中阶梯方法。 其次,要再学案设计上下功夫,题不在多贵在精,把功夫用在平时。 以上是自己对本次学案研讨课的一些反思,希望在自己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取得一点一滴的进步。

6.法国葡萄酒的历史 篇六

第四单元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总体原因:反抗封建专制制度,捍卫民主与自由权利。大革命的特点:政治制度多次变化,斗争曲折复杂 政治制度变化过程:

波旁王朝(封建专制)—(1789年大革命)—君主立宪-(路易十六出逃、巴黎人民起义)-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吉伦特派-雅各宾派恐怖统治-热月政变、督政府-雾月政变、执政府)-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王朝复辟(封建专制)—(1830年七月革命)-七月王朝(君主立宪)-(1848年二月革命)-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1870年普法战争、巴黎人民起义)-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第一课 法国大革命的最初胜利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是一个长期较量的过程。本节教材内容讲述的是这一斗争过程的第一阶段:“法国大革命的最初胜利”。具体表现为两大胜利成果:“波旁王朝在大革命中被推翻”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这也是本节教材中的两目。这两部分内容前后相继, 波旁王朝被推翻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一、波旁王朝在大革命中被推翻

(一)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第一, 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学习这一内容可以先回顾英美两国的革命原因, 从中总结规律, 认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都是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18世纪晚期, 法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了很大发展, 但法国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 专制王权和资本主义发展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第二, 启蒙运动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为法国大革命准备了思想武器。学习这一内容可以联系历史上重大社会变革前的思想解放。如: 商鞅变法前的百家争鸣;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从中认识历史上的重大社会变革无一不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

伴随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首先在思想领域反映出来。18世纪, 启蒙运动在法国出现高潮。启蒙思想家猛烈抨击专制王权和神权, 使民主、法制等思想深入人心, 并提出了三权分立等一整套政治构想, 为法国大革命进行了充分的思想洗礼。这也是革命中人民群众能够广泛参与, 并不断把革命推向高潮的重要原因。

第三, 路易十六的腐朽统治, 使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上毫无民主权利, 经济上又遭受沉重剥削, 和特权等级之间形成了尖锐矛盾。第四, 路易十六为解决财政危机, 被迫召开三级会议, 成为革命爆发的导火索。

(二)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1、三级会议中的斗争。

三级会议是本节要求学生掌握的概念。三级会议是洛议机构, 是国王为解决国家重大问题而召开的。但这次三级会议的召开, 却使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有了进行政治斗争的合法途径。他们要求制定宪法, 限制王权, 在三级会议中与国王展开斗争。尤其是在人民群众支持下, 第三等级的代表单独组成国民议会, 后又改为制宪议会, 着手制定宪法。这使双方的矛盾迅速激化, 直接导致革命爆发。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2、攻占巴士底狱。

巴黎人民在1789年7月14日, 攻占了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一一巴士底狱, 这成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随后, 全国各地都爆发了人民起义, 各地政权相继被起义者接管, 这从根本上动摇了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 但并没有彻底推翻。

(三)君主立宪派的革命措施

1、君主立宪派

君主立宪派主要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的利益, 主要是一些银行家和资产阶级化了的贵族。他们在制宪议会中占统治地位, 因此革命开始后首先掌握了政权。君主立宪派是民主力量的代表, 因此主张制定宪法, 限制王权;但他们社会地位较高, 与波旁王朝关系密切,因此又主张保留君主制, 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2、君主立宪派的革命措施。

制宪议会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废除封建特权的法令, 通过《人权宣言》, 颁布《1791年宪法》。这部分内容可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史料来了解。《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把启蒙思想中的人权、法治等观念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作为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彻底否定并摧毁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1791年宪法》规定了法国是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实行三权分立。这就适应了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 确保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合法性。

3、对君主立宪派的评价。

从英美等国的革命过程来看,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主要是推翻封建统治, 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这些任务在君主立宪派当政时基本完成, 后来的革命进程只是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这一革命成果。因此, 君主立宪派是法国大革命的奠基者, 贡献巨大。

《1791年宪法》中关于公民权的财产限制, 和君主立宪派始终不愿废除君主制, 则暴露其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推翻波旁王朝

1、推翻波旁王朝的直接原因。

法国革命初期建立的政权并不稳固。国内封建势力强大, 不甘心丧失权利, 积极进行反扑;国外普奥等国封建君主害怕法国革命危及自身利益, 积极进行武装干涉;路易十六叛卖革命。面对国内外旧势力的进攻, 君主立宪派软弱无力, 又不同意人民群众废除君主制的主张。在这种情况下, 为保卫革命成果, 巴黎人民再度起义。2、1792年八月起义推翻了波旁王朝, 这是法国革命的一个重大成果。

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第一共和国的建立是继推翻波旁王朝后, 法国大革命初期的又一重大成果。

(一)第一共和国建立的原因 第一, 八月起义推翻了波旁王朝, 法国君主政体垮台, 为建立共和国创造了前提条件。第二, 人民群众的积极推动是主要原因。

在革命开始前, 第三等级中的资产阶级、农民、工人和城市平民由于没有政治权利而结成了反对专制统治的联盟。但由于经济地位不同, 这几个阶级在反封建的主张上是有差异的。资产阶级要求掌握政权, 铲除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维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当革命开始后, 他们掌握了政权, 满足了自身利益, 就不愿再把革命引向深入。

君主立宪派保留了波旁王朝, 吉伦特派虽然比较激进, 但也想中止革命。但广大人民由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于受压迫最重, 反封建也最坚决。他们不仅要求彻底推翻封建统治, 还要求得到土地, 改善生活, 摆脱受剥削的处境。

人民群众既要和专制势力斗争, 又要与资产阶级斗争, 恰恰说明法国大革命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正是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 立法议会决定召开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 建立共和国, 审判并处死国王。

第三, 雅各宾派等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积极号召。第四, 外来武装干涉促使采取更激进的革命措施。

普奥联军武装干涉的目的就是要恢复法国的君主政体, 法军在瓦尔密大胜入侵的反法联军, 极大地鼓舞了法国人民的斗志。瓦尔密大捷后的第三天, 国民公会就决定建立共和国。

(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1792年9月, 国民公会开幕, 立即通过决议, 宣布废除王权, 建立共和国。共和制取代君主立宪制, 法国大革命又前进了一大步。教师在此处应该向学生简单介绍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到第五共和国法国政权更替的情况, 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三)审判并处死路易十六

共和国建立后, 如何处置国王成了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人民群众要求惩办国王, 另一方面国内外复辟势力围绕路易十六蠢蠢欲动。

为巩固新生的共和国,1793年初, 国民公会以“阴谋反对公众自由和危害国家安全”的罪行, 将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

意义: 路易十六作为法国专制势力的总代表, 其被处死, 是法国民主力量在与专制势力的斗争中取得的决定性胜利。

7.我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研究初探 篇七

一、葡萄种植、酿酒历史

我国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历史与西域地区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古诗词中经常提到的凉州,就是如今的甘肃省武威市,是河西走廊上的重镇。葡萄酒的酿造,最初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域,再通过河西走廊传入中原地区。

(一)远古(萌芽时期)

关于人类最初栽培葡萄和酿制葡萄酒的年代,由于没有确切的文献及确凿的考古证据,无法定论。我国的葡萄酒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一系列的考古证据表明中国是世界葡萄属植物的原始起源中心之一,例如:距今约9 0 0 0年至7 0 0 0年的贾湖遗址,湖南省道县玉螗岩文化遗址等,都有野生葡萄种子出土且是中国原产。这样的考古证据还包括我国今浙江余杭、湖州、平湖、诸暨等地良诸文化时期遗址、马桥文化时期遗址等,这些考古资料距今已有5000左右的历史了,可见我国葡萄酒的历史之悠久。在进入夏商时代后,随着东西方不断交流,栽培及其酿造葡萄技术通过中亚传入西域新疆,因为我国新疆与西欧地区自然环境相似,故以栽培葡萄为主要农作物地区,葡萄文化也开始在新疆萌芽。

(二)西周—秦汉(形成期)

西周至秦汉时期被认定为是我国葡萄文化的形成期,在这一阶段葡萄及葡萄酒文化已初步形成,,随着人们不断探索新世界的活动,文化传播包括我国葡萄酒文化也开始向各地相互交流、学习。这一时期是我国葡萄文化的雏期,又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西周至战国时期,葡萄种植及葡萄酒酿造相关技术在西域新疆北疆区的传播;二是秦汉时期,葡萄种植及葡萄酒酿造相关技术在西域新疆的扩展及向中原不断传播的初步推进。这一时期阶段,随着文化交互性发展,从西域等地传到中原内地的不仅有葡萄的栽培、葡萄酒的酿造(西域采用自然发酵酿造技术酿造葡萄酒,过程中不添加曲糵,让葡萄破碎成浆,自然发酵),而且出现了承载葡萄及葡萄酒文化的载体,比如记载的相关史籍、诗赋、葡萄图案的壁画、葡萄酿酒器具等。

(三)魏晋南北朝、唐朝(鼎盛期)

魏晋至隋唐时期,但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鼎盛期,也是我国葡萄与葡萄酒文化历史的最高峰。这一时期葡萄冰酒、葡萄烧酒出现,葡萄文化呈现繁荣景象。这一时期,我国已开始大规模种植葡萄,葡萄已分布于我国西域、吐蕃、关中、河朔、西南(包括南诏)甚至淮南地区;在鼎盛的唐代,西域、河东的太原地区以及长安、洛阳两京之地,己成为葡萄的重要产地。大规模种植葡萄背景下,中原地区也开始大规模酿造葡萄酒,在粮食酒没有占绝对优势的市场,当时我国出产的葡萄酒也跻身于名酒行列。当时葡萄酒在长安流行,著名的《凉州词》中流传着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段千古绝唱,说明了当时葡萄酒文化在当时是非常兴盛的。

这一时期,中原地区的葡萄及葡萄酒文化开始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于西域原浆酿制的方法,中原内地酿酒过程中会添加西域酿酒所没有添加的酵母——“麴糵”、“麴霉”。这种方法成熟后传入西域地区并影响其葡萄酒酿造技术。文献《高昌夏某寺葡萄园券》和《高昌延寿九年(632)范阿僚举钱作酱券》等有记载,高昌时期的葡萄酒“酢”、“苦酒”等名目,其中“酢”是指发酵不完全的桃红葡萄酒或白葡萄酒(带有甜葡萄酒性质),“苦酒”则是带有干葡萄酒性质、发酵完全的红葡萄酒。葡萄酵母酿酒术,反映西域高昌地区通过新技术对葡萄酿酒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段时期不但是我国文化的鼎盛,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葡萄文化的鼎盛。随着葡萄文化的普及与发展,在其他方面如晋唐葡萄文书、唐代瑞兽葡萄镜等,都可以看见以葡萄文化被背景的体现。

(四)宋、元、明代(持续期)

经过唐代的鼎盛,宋代、元代在葡萄栽培技术与葡萄酒酿造技术继续发展,元代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葡萄酿酒数量最多、栽培面积最大、种植地域最广的时期。如今的宁夏、甘肃河西走廊地区、青海、新疆等地区,在当时已是葡萄及葡萄酒的主要产地,山西、河南等地也有大面积葡萄栽培。

五代辽宋西夏金时期,通过实践研究,人们已慢慢认识到葡萄压榨、发酵、酝酿才能成酒;北宋时期,葡萄自然发酵酿酒法已经开始流行,并通过河东太原传到京师开封。这一时期,加曲酿造葡萄酒的传统技术仍在流行且得到发扬,发展成两种类型:一种是葡萄汁(浆)加曲酿造,另一种是用粮食和葡萄(或葡萄干、末)加曲混酿。毋庸置疑,第二种酿造方法,酿造出的酒本质上是一种带有葡萄风味的米酒,并非真正的“葡萄酒”,朱翼中《北山酒经》和元好问《葡萄酒赋并序》都作了记载。到了元代,葡萄酒酿酒产业蓬勃发展,官方还一度出现官方酿酒作坊。到了明代,葡萄酒已是风光不在,其它各类酒的品种和产量都大大超过前世,葡萄酒不再有昔日元朝时的繁盛。明朝政府已经取消专门管理机构管理酿酒,酒税随着商税一起征收,因为失去政策的大力支持,慢慢的葡萄种植与葡萄酒酿造也受到牵连而发展缓慢了。

(五)清代

在清朝,葡萄酒的发展基本属于上流社会消费品。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我国已经慢慢打破固步自封的局面,很多有识之士自西洋留学归来,力求发展我国的工业,爱国华侨张弼士先生回国创立张裕酿酒公司,采用西方标准模式进行包装使,开创中国葡萄酒工业化生产先河。张裕葡萄酒在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商品博览会上获得了4个金奖,这也是我国民族葡萄酒在国际上的大奖。

(六)近代的转型

近代葡萄生产开始走上规模化道路,从源头-葡萄品种到深加工-葡萄酒酿造工艺都进行了全方面的改进,这也是中国葡萄文化的转型期,这种转型一直延续到现代,我国的酿造也开始走上规模化生产的道路。但是,历史飘摇,1949年前战乱、1949年后经济困难、十年文革对中国葡萄酒产业产生了巨大创伤,使得该产业只求自保,无法得到迅速的发展。随着8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的到来,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葡萄酒才得到迅猛发展,目前,我国的葡萄酒产业在世界舞台上已经占有一席之地,目前,据数据表明已达到年消费量世界第五的排名、年生产量世界第六的排名。虽然葡萄酒产业上去了,但随之的葡萄酒文化却没有同步,中国葡萄酒文化的声音在当今葡萄酒文化世界里仍然很微弱。中国只能称得上是葡萄酒生产大国,由于没有文化的积累和同步,还算不上是葡萄酒生产强国。虽然我国的葡萄酒现代工艺是以西方为蓝本的产物,但是无可厚非的是,我国的葡萄酒的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从上述文章中就可以看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我们完全可以挖掘历史,重振我国的葡萄酒文化。

二、葡萄纹样的发展

葡萄因其优美的形态和颜色,深得广大人民的喜爱。人们不仅把它用于鲜食、酿酒,艺术家通过艺术的手法把它们放入到各种与生活相关的产品中。在东汉时期新疆墓葬中就发现了以葡萄的蓝本的装饰图案,到了唐代就已经非常流行了,这和内地的葡萄种植及其酿酒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葡萄的种植、酿造发展在我国艺术史上发展成为了葡萄纹。在佛教艺术中,葡萄也是具有非常美好的意义,菩萨经常手持葡萄,表示五谷不损,同时葡萄纹也带有五谷丰豋的美好予以。此外,葡萄果实累累,也符合人们祈盼家庭兴旺、子孙绵长的美好愿望,是我国传统吻月。

(一)铜镜

海兽葡萄纹铜镜汉代出现的海兽葡萄纹铜镜采用海兽和葡萄作装饰纹样,到了唐代这种铜镜铸造技艺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该镜以高浮雕葡萄纹为主题纹饰,表明装饰海兽、花草等吉祥图案,华丽而繁缛。其构图方式分为内外两圈,由于葡萄及长瓣花之枝蔓由内圈连亘于外圈,甚至延及外缘,故世人亦称此种铜镜为“过梁葡萄纹镜”。

(二)壁画

敦煌唐代洞窟里的壁画也往往以葡萄纹为边饰。目前,据考古调查,在莫高窟334窟有彩塑佛弟子满密缠绕的葡萄纹织锦袍服图案,是纺织品上的运用。

(三)纺织品

在新疆,葡萄是常规作物之一,故吐鲁番唐代墓葬里出土的锦,绢、罗等丝织品中,有不少就是以葡萄作图案的。如唐葡萄纹印花罗——1965年吐鲁番阿斯塔拉出土,唐葡萄叶纹印花绢——1972年又出土。

唐诗中“葡萄宫锦醉缠头”,“葡萄长带一边垂”,“带襭紫蒲萄”,“蒲桃锦是潇湘底”等,都是描述丝织品上的葡萄纹,说明唐代葡萄纹样是比较普遍的图案。

(四)花砖

海兽葡萄纹砖海兽葡萄纹砖,模制,遗存于唐两京(长安和东都洛阳)遗址中,主要运用宫廷建筑中铺地。砖面花纹为模制阳文,纹饰凸出砖面,构图多变,精细繁缛,颇具浮雕效果,显示着唐代装饰艺术的时代风格。

(五)瓷器

葡萄松鼠纹在明清和民国瓷器中,较为常见题材纹样为松鼠葡萄纹。葡萄果实堆叠繁密,象征着五谷大获丰收和富贵。成串的葡萄还有"多"的含义,鼠在十二时辰中为子,喻"子"之意,葡萄松鼠合喻为"多子""丰收""富贵"。

三、结语

我国葡萄酒的发源地来自西域,并不完全是舶来品。在盛唐时期,无论是葡萄栽培、鲜食葡萄采摘、葡萄酒酿制、以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看见葡萄的体现。只是在清代、近现代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一定的断层。本文以我国历史上栽培葡萄及酿酒为线索,追本溯源,以史为鉴,对比西欧,希望能对现在蓬勃发展的葡萄产业有一定的禅益。

摘要:随着我国葡萄产业的发展,葡萄酒产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本文针对在以白酒为主导市场的我国,一般人都认为葡萄酒是外来品象征的现实,通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探索我国葡萄酒文化的发展,梳理葡萄酒历史的沿革,为我国的葡萄酒历史正名;同时,也探究了葡萄纹样在历史中的运用,力求为葡萄酒产业化发展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葡萄,葡萄酒,历史文化,纹样

参考文献

[1]张玉忠.葡萄及葡萄酒的东传[J].农业考古,1984(7).

[2]陈习刚.葡萄、葡萄酒的起源及传入新疆的时代与路线[J].古今农业,2009(1).

8.“法国矛盾”在葡萄酒中消融 篇八

曾经在1995年11月5日美国CBS电视台热门专栏“60分钟”播放了“葡萄酒与健康”专题节目后,美国很多商店的红葡萄酒一时脱销。

众所周知,法国人喜欢肉类、鹅肝、奶酪等脂肪含量高的食品。然而,奇怪的是法国人心脏病的死亡率却比英国、美国少一半,而且法国的人均寿命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国家之一。这种现象被许多科学家称为“法国矛盾”,科学家们都绞尽脑汁对法国人进行了大量的分析调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受到科学家格外注意的就是葡萄酒。

研究证明,法国人普遍喜欢饮用葡萄酒,把酒视为饮料,尤其是红葡萄酒。法国每年人均葡萄酒消费数量在78千克,而德国人均为26千克,美国人均8千克,而且葡萄牙、意大利等葡萄酒消耗多的国家,同法国一样,居民因患心脏病造成的死亡率很低。

大量的科学试验证实:红葡萄酒中含有极为丰富的抗氧化物质聚酚,主要作用是扩张血管,使血管保持弹性,提高毛细血管的张力,促进血液的流通和减少血管壁沉积物,有效防止动脉硬化或血栓的形成。

每天适量饮用250毫升葡萄酒会对人体血细胞产生影响,防止血小板形成栓塞,而红葡萄酒比阿司匹林更有效地阻止发生血管梗塞的疾病。同时,由于葡萄酒含有的多酚类化合物可以缓解血管内的氧化反应,加快血管流通速率,软化血管,降低血压,对心脏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葡萄酒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使“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增加,而“高密度脂蛋白”可以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运行进入到肝脏内并在那里进行胆固醇—胆酸转化,防止其沉积于血管内膜而导致动脉硬化,达到对心脏的保护作用。

因此,心脏病医疗专家指出适量饮用红葡萄酒可以降低血液中的不良胆固醇,预防心脏疾病的发生。也可以保护心脏,强壮心肌,有利于扩张血管,避免动脉硬化和心脏部分缺血或血栓的形成。

9.法国葡萄酒的历史 篇九

法国某著名葡萄酒刊物的记者Olivier Poels给很多对中国市场充满向往的业内人士泼了一盆冷水,他说:“中国人并不喜欢葡萄酒的味道,即便买也是把它作为奢侈品来送人的。虽然也有被喝掉的,但绝非必需品。我发现,中国人在餐厅吃饭更喜欢喝茶,或者当地40度的白酒,根本没人点葡萄酒。”

"中国的朋友们对葡萄酒充满热情,他们很想了解葡萄酒。"

洪梅是一位旅居在勃艮第的中国酒商,她表示中国爱好者对葡萄酒的热情才刚刚开始,所以欧洲业内人士应该多去中国,帮助中国爱好者在葡萄酒方面的认知和鉴赏能力。她说,“没错,他们现在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他们学得很快。新兴的中产阶级消费者们也逐步开始了解葡萄酒而且进步神速,和那些暴发户不一样的是,他们学习葡萄酒纯粹是因为喜欢,并且用心锻炼自己的味蕾,这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兴葡萄酒培训市场!”她最后提醒大家:“中国疆土幅员辽阔,怎么可能只有一种所谓的‘中国口味’?”

"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卖的什么酒!"

波尔多知名酿酒顾问StéphaneDerenoncourt并不赞同洪梅的乐观,他也曾去过中国,但结论和她大相径庭:“我接触过很多中国的业内人士,很多人连自己销售的产品都完全不了解。有一次一个酒窖负责人跟我聊了45分钟以后才想起我叫什么名字来,然后好不容易才说出两三款我的葡萄酒的名字来,他真的什么都不懂。”他承认也遇见过一些懂行的消费者,但总体来说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知是很薄弱的。他补充说,“我目睹了不少野蛮的干杯场面,还有一些所谓的收藏家,连自己收藏的酒的名字发音都不会。”

是草莓还是菠萝?文化差异

这次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对于并没有习惯饮用葡萄酒,也不了解葡萄酒文化的中国消费者来说,他们对葡萄酒的喜好标准是否和欧洲葡萄酒消费者相同?换句话说,在中国人一贯的文化背景影响之下,他们是否真的会喜欢葡萄酒,甚至学会品鉴描述?

在这个问题上,Axel Marchal在中国的实验也让人深思。

他曾经让中国和法国的消费者盲品过同样的分子,法国人尝出了草莓,而亚洲人则说是菠萝。他总结道,“从这次盲品实验中可见,亚洲人和法国人的味蕾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该分子既能在草莓中也能在菠萝里找到,而不同的饮食习惯使得两个不同文化的人在香气辨别上有着完全不同的思路。亚洲人多吃菠萝,而法国人多吃草莓,而他们都对自己熟悉的水果鉴别能力更强,所以在品尝同一事物时他们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我尝过很多难以下咽的葡萄酒。"

讨论当然不可避免地提到了中国葡萄酒。在这四年中,中国人在波尔多地区买了近50家酒庄,所以这次的话题不仅涉及到中国生产酿造的葡萄酒,也包括中国人在法国收购的酒庄所出品的葡萄酒。

在这个问题上,法国的发言人还是持保留态度,特别是在葡萄酒质量的这个问题上。Olivier Poels说:“中国人已经不满足于购买昂贵的葡萄酒,他们也开始想要自己生产酿造。但是生产优质葡萄酒并无捷径,哪怕是聘请了最好的酿酒师也不一定会成功。法国和其他欧盟国家酿造葡萄酒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中国人很难在几年之间就达到同样的水准。在我参观过的一些酒庄中,有些连没熟的绿葡萄都敢采!很多酒有明显的缺陷,还有些根本无法下咽。当然,好的也有,但是至少还要等50年才能在中国找到真正能反映风土并且具有灵魂的优质葡萄酒。”

在波尔多的葡萄酒园里将出现中国城?

10.法国文学沙龙的历史及其作用 篇十

关键词:法国沙龙 历史 作用

提起法国沙龙,人们联想到的自然是优雅的场所、思辨的交谈、以及百科全书般的智慧。法国沙龙有着悠久的历史,一些著名的沙龙在法国文学、艺术和哲学发展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法国沙龙的历史

沙龙是法语salon的音译,最初指贵妇人接待名流聚会的客厅,后来引申为评论沙龙的报刊文章,乃至定期举办的美术展览会等等。沙龙在法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17世纪上半叶,许多封建主在宗教内战结束后,来到巴黎和凡尔赛投靠国王。他们聚集在沙龙里高谈阔论,为了显示自己的特权地位而在服饰礼仪、言谈举止等方面力求高雅,谈论的大多是文学艺术,因而逐渐形成了一种虽然矫揉造作、但优美典雅的贵族语言。

17世纪的沙龙常举办于贵妇们的内室中,宾客只限于少数作家和艺术家等名流。18世纪的沙龙从内室转移到客厅里,扩大了交往的范围,成为学者和艺术家等上流社会精英的社交场所,使他们获得了一个自由的、逃避现实的空间。

1789年法国大革命关闭了沙龙,摧毁了上流社会的高雅礼仪和审美趣味。然而在之后的复辟时期,汹涌澎湃的文学运动使沙龙得到复苏。进入19世纪末期以后,沙龙的形式逐渐由咖啡馆代替,话题也更加不拘内容,更多强调的是创新和别具一格。法国战后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就是从巴黎拉丁区的咖啡馆里出名的。到了20世纪中叶,随着宫廷的消失,沙龙这种特有的社交形式也走向没落,被更为大众化的咖啡馆社交取代。现在巴黎咖啡馆的桌椅从屋里摆放到门外的人行道上,法国人守着一口就能喝光的咖啡聊上整整一个下午或晚上,就是继承了这种传统。如今沙龙一词仍然存在,但它变成了各种博览会的代名词。例如法国秋季艺术沙龙和在巴黎举办的法国图书沙龙等等。其中法国秋季艺术沙龙是在雕塑家罗丹和著名画家雷诺阿等人倡导下创办的,至今已超过百年历史。最初目的是为落选官方绘画展览的艺术家提供展示作品的场合,后来演变成为推动法国现代艺术和发现艺术人才的重要活动。毕加索等人的作品都曾在此展出。

二、沙龙对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

17世纪,沙龙在纯洁法语和发展文学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为作家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是新观念的发源地。沙龙作家的创作被称为贵族沙龙文学,其中小说按题材可以分为田园小说、历史小说和心理小说。田园小说的代表作是杜尔菲的《阿丝特莱》,叙述牧童塞拉东和牧羊女阿丝特蕾的爱情故事,实际上体现了贵族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丝居黛梨的历史小说《居鲁士大帝》和《克雷莉娅》借用历史传说来叙述当时名人之间的爱情纠葛,描写英雄美人的悲欢离合。拉法耶特夫人的《克莱芙王妃》描写夏尔特尔小姐面对真正的爱情,经历了激烈的内心冲突,被认为是法国第一部杰出的心理小说。

18世纪,杜布雷夫人的沙龙是当时的新闻汇聚中心。此外,有法国启蒙思想家参与的“百科全书派”则以埃皮内夫人的沙龙为核心,经常聚会谈论文学、科学、美学和时事政治等社会问题。沙龙使文人有了一批听众,例如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贝尔纳丹·德·圣皮埃尔的小说《保尔和薇吉妮》,就是首先在沙龙里朗诵后才出版的。19世纪著名的沙龙主持人有玛蒂尔德王妃,她经常接待小说家梅里美和批评家圣伯夫;热情博学的卡亚菲夫人则与常来拜访沙龙的法兰西学院院士法朗士结成了终身伴侣;意识流小说大师普鲁斯特15岁就在斯特劳斯夫人的沙龙里当小侍从,后来把她作为《追忆似水年华》里的盖尔芒特夫人的原型。

三、法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沙龙

(一)朗布叶公馆沙龙

公馆的主人是一位侯爵夫人,她的名字叫卡特琳娜·德·维沃那,被称作朗布叶侯爵夫人。大约1608年左右,她想树立一个反抗亨利四世宫廷的粗俗风俗的好榜样,于是就在她自己的公馆里开了一个沙龙,专门让上流社会人群和作家集会。到1630年,她的主要客人就包括了红衣主教黎世留、红衣主教德·拉·瓦莱特、马勒伯等众多著名人士。在朗布叶公馆里,文学是大家讨论的最高所在。作家们让大家对自己的作品作评论。很多诗歌就在这里定格。1630-1645年间,是这里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所有的著名人士都是她的常客。1645年以后,沙龙慢慢萧条。特别是人员离别、老人去世、投石党人运动以及两个女儿嫁人而去,使她陷入了孤独。

(二)麦娜女公爵的沙龙(1699-1753)

麦娜女公爵是恭帝亲王的孙女,她想恢复路易十四时代的辉煌,想把她的庄园变成一个小型凡尔赛宫。她的沙龙里曾经接待过丰特奈尔等文学名家。

(三)朗贝禾侯爵夫人的沙龙(1710-1733)

朗贝禾侯爵夫人想反抗时下的风俗,重现朗布叶公馆的风雅之风。她的沙龙开在巴黎的黎世留大街,有选择地接待客人:星期二接待文学界人士,星期三接待上层社会人士。孟德斯鸠、丰特奈尔、马力沃等名人都曾经来过这里。

(四)当散夫人的沙龙(1726-1749)

当散夫人的沙龙位于巴黎的圣奥诺雷大街。这里聚集的人群比较繁杂,有金融家、法官、文学家、军人、神职人员、交际花等等,甚至一些著名的外国领主在路过巴黎时也来此一游。她鼓励大家自由发言,尤其是进行一些哲学讨论,吸引了上层社会,促进了新思想的发展。

(五)杜德芳夫人的沙龙(1740-1780)

杜德芳夫人的沙龙位于巴黎圣多米尼克大街,她的客人包括众多作家、哲学家、学者、大领主和外国人,最著名的有孟德斯鸠、丰特奈尔、马力沃和“百科全书派”主要成员。杜德芳夫人的通信集是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学和心理学的稀有资料。

(六)饶福翰夫人的沙龙(1749-1777)

饶福翰夫人的沙龙位于巴黎的圣奥诺雷大街。星期一,接待艺术家;星期三,接待作家和学者。她也接待外国贵族。她的沙龙对于哲学家们来说是一个真正的阳光地带,因为这里的女主人喜欢和支持新思想,她资助“百科全书派”和哲学家们。她在当时的整个欧洲都很有名气。

(七)法国大革命前的沙龙

“百科全书派”成员也经常到其他的言论更加大胆的沙龙里进行讨论。这些沙龙主要有:爱碧夫人的沙龙,内克夫人的沙龙,爱尔威修夫人的沙龙,奥勒巴克夫人的沙龙。在这些沙龙里的讨论最自由,最热烈,最有知识性,是以往从来没有过的。

总之,历史上法国的沙龙曾为众多出色的艺术作品和文学思想提供了交流的空间,文人和艺术家们又以自己的名望为他们时常出入的沙龙增添了光彩。沙龙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1.法国葡萄酒的历史 篇十一

萨尔科齐的最后胜利,为法国历史编写新的一页。他的竞选和声势从开始到最后阶段,一直非常活跃、引人关注,而且也一直压着左派,这是自上半世纪戴高乐总统以来所未见。现在这位新任总统可以名正言顺地为所有国民进行和解运动,把意见分歧的人团结起来。过去以来国家人民害怕改变,以前的领导人认为最好静观其变,而萨科齐的胜利反映了人们希望翻过新的一页。

韩国《东亚日报》:

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是大势所趋

在法国总统选举最后投票中,法国国民选择了右派执政党候选人萨科齐。萨科齐提出“多工作多赚钱”的口号,承诺放宽劳动市场规定、减税、裁减公共部门等改革。

20世纪70年代,法国凭借政府主导的经济政策,可以“追赶美国经济”。但是,此后却没有实现增长和创新。这就是法国沦落为经济增长率低于欧洲2%的平均值,失业率高达9%的“欧洲患者”的原因。但法国仍实施每周工作35小时、提供失业补助等过去的“社会模式”,结果人均GDP在短短半个世纪内从世界第7位下滑到第17位。

萨科齐强调为了在全球化趋势中建设有竞争力的国家,要实施“小政府,大市场”政策。特别是,他强调,只有放宽雇佣和解雇,实施工作时间超过35小时就给更多工资的政策,才能增加投资和工作岗位以及国家财富,从而得到了国民的支持。

上一篇:2015~2016年度初三年下学期体育教学计划表下一篇:营销管理课程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