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作文(16篇)
1.让孩子学会作文 篇一
小学生作文中有一类是要求写出生活中的某一种感受或味道。对于这类作文,心思细腻早熟的孩子或许能得心应手,粗心大意晚熟的孩子往往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写作的核心要义在于“心中有,写出来”,要写出生活中的味道首先就要品味过这种味道。然而对于心中有什么,很多人是难以全部自知的。小学作文不会让孩子写那些过于生僻的生活味道,辅导孩子写作这类作文的关键,就在于引导孩子挖掘回味自己经历过的人和事,让囫囵吞枣般生活的孩子重新品味,品出味道。
话说,这一天语文老师给孩子出的作文题是《这一次我被震撼了》。孩子对这个题目束手无策,他声称自己根本没有被震撼过,也不知道震撼是什么感受。作为一个好为人师的父亲,我立刻端坐在孩子身边,把眼睛摘下来认真擦好,然后慢慢戴正。
“孩子啊!震撼就是指心理受到强烈的冲击,让人情绪剧烈起伏和波动。”我认真地开始了对孩子的教诲。可孩子回报给我的眼神分明是在告诉我:“说人话,这我完全听不懂!”
“好吧!比如说,我上周五晚上和你朱、牛、杨三位叔叔喝完小酒在麻将档打麻将,我的手气那叫一个臭啊!一连4圈都没开胡啊!结果第三圈的时候,我硬是胡了一个门清、七小对加杠上开花,整整20番啊!儿子啊,你知道这有多震撼吗!当时你牛叔叔的手机就掉地上了,你朱叔叔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我在回味中难以自持,正要两眼发光地继续吹嘘这一丰功伟绩时,忽然发现孩子根本无法和我感同身受。
“哦——好吧,换个说法,比如你打王者农药遇到一个连续5局5杀的对手,你是不是感觉很震撼啊?”我说完这句话,孩子两眼放光,立刻对我说:“爸爸,我今天写完作业能不能让我打几局王者农药啊?”
你看,这就是男孩思维的重要特点。不管你说什么,他关心的只是他自己关心的话题和要点(反正不是吃就是玩),至于你谈话的重点他一概不关心。到这个时候,作为家长就要趁势而上,狠打“七寸”。于是我立刻接话说:
“要打王者农药啊!那我要正经地告诉你嗷,你要是不把这篇作文写好,你今天就别想玩了!”
我这话随后起了立竿见影的作用,孩子立刻火力全开,开始集中精神思考作文选材。他首先想起了他在打游戏时遇到的“牛人”,然后又说到和她妈妈挤地铁时看到的抢座位的“牛人”。可惜这些材料都不够“正能量”,要知道,学生作文也是要讲导向的啊!最后,孩子说起了他在钢琴培训中心遇到的一个不太牛的“牛人”——一位视力几乎为零的但坚持刻苦练习钢琴的同学。我立刻注意到这是一个很好的作文素材,然后让孩子讲细节将感受,孩子说到最后竟然十分感动。于是,这篇作文就成了,全文如下:
你看,人生自有百味,文字不过是一抹色彩,笔下的故事和境况才是味道的所在,而文字间体现出的情致就是文中的气味,色香味俱全自然是好文章。
作者:沙树声
公众号:漪文工作室
2.让孩子学会作文 篇二
2008年中青网调查显示, 在6—14岁的少年儿童群体中, 仅有不到5%的孩子保持阅读的习惯, 64%的家长认为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重要性远次于参加补习班、特长班等, 而言情小说、漫画、娱乐杂志及网络小说占据了中小学生90%以上的阅读空间。“含着电脑芯片长大”的一代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已经打上了深刻的网络印记。在近几年的调查研究中发现, 孩子不爱读书的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以不求甚解、无需思考、娱乐至上为主要特征的“浅阅读”取代了正确的阅读方法, 导致儿童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普遍下降。 (二) 网络、电视等多媒体的介入严重冲击着传统阅读形式, 导致孩子精神世界遭受“污染”。 (三) 课业负担过重, 阅读时间严重不足, 使孩子陷入“越不读书, 就越厌学, 越是厌学, 越不读书”的恶性循环中。阅读习惯的缺失带来巨大的精神空虚, 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和严格的把关, 在这种状况之下产生种种问题也就不难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 阅读教学成为教师大展身手的天地, 对阅读方法、阅读技巧等的钻研教授, 目的是尽可能较快地提高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而对于课外阅读, 相比之下, 我们一直缺乏足够的认识。家长给孩子购买的语文课外书, 多是各种门类的作文选、作文技法等书,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上的偏颇。我们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其实, 课外阅读不仅是为写作服务, 它更应该为“读”服务。求学阶段结束之后, 绝大部分学生并不从事与写作相关的职业, 但是不管何种职业, 都离不开阅读。广泛开展阅读, 提倡为“读”而读的确是一个重要途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 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 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学生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的, 属于意识性知识, 需要再消化才会较好吸收,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还会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
阅读的首要作用在于增长见识, 增加阅历, 为阅读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是理解和分析, 而理解分析必须以相关知识积淀为基础。比如, 一篇高中阶段的现代短文, 让小学生来阅读, 文字上没有什么问题, 即使有几个生僻字, 也能够通过查阅词典, 很容易得到解决, 但是让小学生读明白文章想说什么, 恐怕就极为困难了。那么在阅读同样一篇文章时, 小学生相比高中生欠缺的是什么?自然是阅历, 是相关知识的积累。阅读活动面对的阅读材料包含了人类社会和整个自然的内容, 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大至宇宙, 小至尘埃……无所不包, 无所不有。这些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是文学、哲学、美学、科技等类型无所不用, 如果学生没有较多的相关知识背景, 回答问题时自然会产生许多困难。因此, 阅读积累必须是广泛的, 不能偏重某一方面。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 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各方面书籍, 不仅读与写作密切相关的, 而且要读一些自然的、人文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书籍, 使之眼界开阔, 知识广博, 从而拥有丰厚的阅读积蓄。
课内外阅读伴随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阅读不仅对学生学习有着重要作用, 对学生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的培养形成也有重大影响。几乎每位学生都有心中的英雄或学习的榜样, 如军人、科学家、老师、英雄人物, 或者身边的同学或自己的父母, 等等, 这些令他们崇拜、学习的楷模多是学生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所认识的。学生在进行阅读时会在潜意识里将自己的思想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 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学生应该“多读书、读好书”。
教育问题常常“牵一发而动全身”, 阅读不是学习的一切, 但是学习上的一切问题都是从阅读开始的。教会孩子阅读, 培养阅读兴趣, 增强记忆力、自学能力、搜集信息和总结归纳能力, 进而延伸到求知欲、思维品质、学习习惯等, 这些因素足以影响孩子一生。阅读能提升孩子们的思维能力, 拓宽知识面, 培养学习习惯, 懂的东西多了, 学习的快乐和自信也必然随之而来, 厌学自然变成乐学。我们要和电视网络比赛, 开展多种读书活动, 让孩子爱上阅读, 用“足够美味的精神食粮”争夺孩子的心, 让孩子学会读书。
近几年来, 我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 本着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宗旨, 引导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时段选择合适的书籍阅读。综合起来有以下方法: (一) 开展各种形式的促读活动。如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讲故事比赛、猜谜语等活动。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 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 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课内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 (二) 进行阅读指导, 注重学习的实效性。首先, 要协调好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例如, 学了《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等, 我推荐学生读《上下五千年》;学了《王献之练字》, 指导学生看《中国古代勤学故事》丛书, 等等。其次, 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 鼓励他们多读好书。最后, 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 这样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 方式要灵活, 注重差异性。课外阅读是不在教师直接帮助下的阅读, 要对学生阅读态度、方法和习惯作重点指导, 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学能力存在差异, 所以对学生的指导方式要随之不断变化。 (四) 联合家长, 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家庭阅读氛围很重要, 试想, 整日打麻将或者看电视、玩电脑的父母, 怎么能给孩子创造出良好的读书环境?
3.让孩子学会“等待” 篇三
“天已经很晚了,妈妈明天一早就给你买,好吗?”
“不好,我现在就要,你快去买!”
“快起来,看我不揍你!”发话的是孩子他爹。
“呜……不要你管,不要你管!”“啪!”桌上的文具被孩子横扫下地。
像这样以自我为中心,当要求不能立即得到满足,就大发脾气,大哭大闹的孩子并不少见,其中不乏高智商者。是孩子天性使然吗?不是。关键是家长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只注重智力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结果。
古人云:“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宽容,体谅别人,才能培养出高尚的道德;一个人只有努力克制自己,才能完成各项事业。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意志品质的培养非常重要,不仅要教育孩子有进取心,还要使孩子对挫折有耐受力和自制力(也称作自控能力)。
天资聪明固然很重要,如果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也难以成才。美国心理学家特曼曾对1000多名高智商儿童,做过长达30年的追踪调查,发现这些孩子进入初中阶段开始分化:那些意志品质差、求知欲不强和学习不努力的,成年后都未取得什么成就。所以,高智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良好的意志品质,他们的智力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对孩子而言,自制力需要从小训练,从生活小事入手。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困难或障碍,让孩子从中得到磨炼。尤其对那些没有耐心、不能持之以恒、任性、脾气暴躁、经不起细微挫折的孩子,更应当鼓励其在一些“逆境”中学习控制自己的本领。例如,当孩子提出某个可行性要求时,不立即给予满足,而是让他“等待”一会儿,以此增强孩子的耐受力和自制力。
在训练孩子“等待”的过程中,下列几点意见可供家长参考。
一、训练“等待”应当抓早、抓小
人的大脑发育高峰期是在三岁之前,所谓“三岁看大,七岁见老”。因此,训练孩子自制力的起始年龄也应当抓早、抓小。在孩子断奶之后,就应注意培养他有“等吃”的习惯,训练孩子按时进餐。幼儿期后,应该培养孩子的耐心,让其能够控制自己想立即达到某个目的的欲望。当孩子要求得到玩具时,不要马上买,可在规定的一段时间里买,培养其“等待”的耐受力。
二、训练“等待”时间的长短,须参照实际年龄
孩子年龄越小,越是坐不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越短暂。为此,训练“等待”的时间长短,应该参照孩子的实足年龄。例如,一个两岁半孩子首次训练“等待”的时限可从一分钟开始,以后逐渐延长“等待”的时间,同时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按照孩子要求的轻重缓急,决定需要“等待”与否以及“等待”时间的长短
如果孩子发热,要求立即喝水,或者孩子腹痛,须立即入厕,属于躯体病痛要求,应当及时解决,无须“等待”。如果孩子要求购买某些食品,添置新玩具、新服装或新的文具用品等,则应该根据孩子年龄的大小、需求缓急与可能性,向其说明情况,然后确定“等待”时间的长短。
四、不同脾气的孩子应区别对待
假如孩子原本是慢性子,做事总是慢吞吞的;或者平时很少作声,也很少提要求,一旦有什么生活小事上的需求,家长就不必让他“等待”了。而对那些任性、好发脾气、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就应当严格训练他学会“等待”,磨炼他的自制力与心理承受能力。
五、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比赛,学习游戏规则
许多游戏活动或棋类比赛都需要轮换“等待”。因此,可以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游戏活动,增强对活动的兴趣,并要求其按活动规则学会“等待”,善始善终,可以起到耐意志、耐情绪和耐体力的功效。
六、用“阳性强化法”训练“等待”
所谓“阳性强化法”就是以鼓励、奖赏的方法来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例如,孩子按照要求“等待”的时间而耐心“等待”了,家长应立即给其微笑、赞许、表扬,或者让其参与喜欢的活动等,从而强化“等待”行为,并予巩固。
七、家长在训练孩子“等待”时必须步调一致
4.让孩子学会等待 篇四
摘要:无论是等待流星划过还是等着动画片开演,都需要宝宝的宝贵的耐心。我们的一些建议,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初步的时间意识,使等待不再那么艰难。 没有耐心等待,可不是孩子的错。他们从一出生开始就生活在及时满足的天地里。嘴角刚一撇,奶就送到口。在空中挥舞几下拳头,妈妈就会伸出双手。大人们的这种反应,对孩子有积极的意义。很多针对出生后几个月之内婴儿的研究都表明,那些需求可以得到迅速反馈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更加均衡,因为他们对周围环境有强烈的安全感。但是,及时满足的负面影响就是,孩子们积累起了一种经验:只要有需要,就能得到满足。
既然孩子们从一开始没有被传授“等待”这项技能,那么我们就必须给他们补补课了。首先,在每天的生活当中,适当放缓满足孩子需求的节奏,让他们逐渐接受等待的概念。然后,你可以看看下面的建议,给孩子安排一系列直观、体贴、温和的学习等待的课程。
给他一个闹钟
买一个闹钟,然后给它设置一个比较近的闹响时间,通过这个定时、报时的过程,给孩子强化过程感,让他对中间经过的时间有比较明晰的感受。比如你想睡个午觉的时候,就可以对孩子说:“我想在沙发上睡半个小时,当闹钟响起的时候,我就会起来跟你一起玩儿了!”当然,你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好玩儿的闹钟,甚至沙漏,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它。
对他表示理解
等待会引起烦躁,这是很正常的反应,因此你不能禁止孩子表现出焦躁不安来。相反,你应该认真地对待孩子的坏情绪,好好跟他聊一聊。你还可以通过与他玩游戏的机会,让他在轮流的过程中强化等待的概念。通过跟讲道理的方式,可以逐步提高孩子对于等待的承受力。
让其他人等待
这听起来有些矛盾的,但其实很有理也挺奏效DD在你和孩子做事情时让别人等待,慢慢地他就会理解这种感受,并且接受等待。比如,电话铃响了的时候,你可以接通电话跟对方讲:“不好意思,我正陪鹏鹏下棋呢。你稍等一下,等我们下完这盘棋,我就给你打回去。”然后跟你的孩子讲:“马叔叔正在等我回电话,我们稍微快一点好不好?”
有理由的等待
如果知道原因的话,等待就会容易一些。所以,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等待,这件事情就会变得更容易一些了。比如当你带孩子去医院候诊,并且已经等了很长时间的时候,你就应该向孩子解释:“现在天气这样热,很多人都生病了,所以我们必须要等大夫有时间来给我们诊断的时候,才能进去。”
让时间变得具体
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你需要找到一些直观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时间长度。比如你可以说:“我们要开4个小时的车,就好像你在幼儿园待一上午的时间。”或者“这个饼要在锅里烤30分钟,就好像一集《天线宝宝》的时间。”那样孩子就不会觉得等待遥遥无期。
区分白天和黑夜
你可以对孩子说:“咱们再睡三次觉,圣诞老人就会来了!”一般来讲,孩子会通过白天和黑夜来判断“天”的概念,有这样一个时间分段,对他们学会等待有一个相当的帮助。所以你要不断给孩子强化白天和黑夜的概念,帮助他形成“天”的认识。
一起制作日历吧
5.让孩子们学会感恩 篇五
花明楼镇朱石桥九年制学校 洪辉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感恩是一种品德,是一种责任,是做人的最基本的修养。实施感恩教育,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感恩的种子,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是构建和谐校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中小学生中存在的不知感恩的现象
一是不知不感因父母养育之恩
[现象一]一天,校园里来了一位中年妇女,着装十分朴素,头发显得凌乱,脚踏一双解放鞋,鞋帮上还沾着一圈黄泥巴。她拎着一只保温桶,原来是给孩子送饭来的。这位妇女刚进校门,只见一位九年级的男生奔跑迎来,边跑边打手势,且满脸十分阴沉,示意送饭的母亲出校门,离学校远一些。可怜天下父母心!跋山涉水来给孩子送饭,却换不来孩子一声亲热的呼唤,换来的是孩子认为其母有损孩子面子的尴尬。
其他的,如严重顶撞父母,在家游手好闲、不干家务活,更是屡见不鲜了。二是不知不感母校和老师的培育之恩
[现象二]一天,我校一个新分配的年轻教师正趴在教室走廊上给一个学生讲解疑难问题,这时一男生在老师背后面向老师做出各种武打动作。这位学生把老师作为戏弄和搞笑对象,是不尊重老师、不感激老师培肓之恩的表现。
其他的,如见老师不问侯、背后给老师起绰号、上课不遵守纪律、扰乱教学秩序等也大有存在。这些是对老师劳动成果的不尊重,也是对老师人格的不尊重。三是不知不感同学和社会的关爱之恩
[现象三]报载,沈阳沈河区84岁的老人王儒臣,13年来先后资助4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其中有10名大学生。如今他双目失明,卧病在床,却从未收到受其恩惠而完成学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更别说来人探望了。歌手丛飞耗资300万元资助178个贫困学生,而当他重病住院时,受过资助的个别大学生就在深圳工
作,也没去看望过他。
四是不知不感党和国家的关怀恩
[现象四]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收学杂费,这一举措为公民的受教育权提供了物质保障,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有个别学生及家长不知不感党和国家好政策的恩,为了眼前利益不履行受教育义务,让学生外出打工,还多次来校纠缠领取贫困生生活补助金。
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成因探究
1.家庭正确教育的缺失。目前许多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向模糊,方法缺失。有的家长采用的是不尊重人格的暴力行为,为孩子成人后施暴行为做了铺垫;有的家长“无限度地满足,无原则地让步,无休止地赞颂”,造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这样“子女在最基础的家庭教育阶段潜伏了失误”;有的家长不能以良好的品行教育子女;有的家长势利,尖酸,刻薄;有的家长脏言脏语,动辄打人;有的家长甚者还纵容孩子去干违法犯罪的事--------孩的身上总能找到父母的烙印。可以想象,一个不知恩不感恩的家长怎能培养出知恩感恩的孩子?
2.学校感恩教育的缺位。许多初中在宣传自身发展时总不会忘记宣传本校有多少人考上重点线、二本线等等;从来没有哪个学校宣传说本校培养了多少个知恩感恩的人,培养了多少个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人。学生关心的是作业、考试、升学、名次,教师关心的是“尖子生”、“优等生,学校关心的是有多少人”上线“----重智育轻德育才、重成绩轻品行。正是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造就了不知感恩的学生。
3.社会浓极因素的存在影响青少年树立知恩感恩意识。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价值观互相交织,存在话多消极因素,如坑蒙拐骗、尔虞我诈、制假售假、冷漠自私、不记恩不感恩,更不缺乏“农夫和蛇”故事中的那条恩将仇报的“蛇”。这些消极因素的存大既不利于青少年知恩感恩意识的树立,更不利于他们知恩感恩行为的培养。
三,中小学开展感恩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探究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发挥思想品德课在感恩教育中的重要功能一是向学生灌输知恩感恩的道理。学校可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灌输感恩教育思想:制定公布《感恩教育活动方案》;印发面向全体学生的感恩活动倡议书;召开“胸怀感恩之心,永做感恩之人”的主题班会;举办感恩教育征文活动;开“幸福生活不忘共产党,美好前程牢记国家恩”的演讲会;开感恩教育故事会;办感恩教育黑板报和手抄报;搜集展示感恩名言格言警句等。
二是给学生布置知恩感恩作业,开展知恩感恩实践活动。通过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知恩感恩的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感谢恩观念和良好的知恩感恩习惯。如:通过算亲情帐等活动达到感激父母养育恩,通过主动问侯老师等活动感激学校和老师的培育恩,通过写感谢信等感激同学和社会的关爱恩,通过学唱感恩歌曲等活动感激党和国家的关怀恩。
2.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刘学生知恩感恩
一是教师要学会感知学生帮助恩。在师生交往中,学生往往为了表达尊师情感,总是帮老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作为教师,应对学生的劳动表示感谢,不应把学生对你的帮助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而泰然处之。学生从老师的感谢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有利于学生养成知恩感恩的习惯。
二是教师要学会感激学校、上级组织和国家的关怀恩。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有个人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努力,也有学校、上级组织和国家的关怀。一名教师从新教师到合格教师,再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乃至发展为研究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又有哪个环节少了学校、上级组织和国家的关怀?
三是教师要学会感激同行同事的帮助恩。遇到困难一声问侯是关心,遇到挫折一声安慰是帮助,遇喜事一声道贺是祝福,遇悲事一声过问是牵挂-------作为教师,要学会感激这种帮助之恩。
3.构建家校合作、校社合作“三位一体”教育网络,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学校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主要阵地,但仅限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履行各自责任,进而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与社会密切配合的感恩教育网络。一是成立感恩教育家长委员会,以加强对感恩教育的组织领导。二是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家长会,向家长宣讲学校实施感恩教育方案,使家长明确感恩教育的指导思想、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和形式、活动要求、活动安排、结果评价和表彰奖励的内容,增强对感恩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并积极配合学校支持孩子按时完成亲情作业和感恩实践活动。三是办好家长学校,聘请教育专家给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
4.建立“感恩教育”长效机制,从长思考,认真策划,不断创新形式,充实积淀德育文化,打造校园文化新亮点
将感恩教育充实到学校章程中去,充实到每年学校工作计划中去,列入每年德育计划中去,贯彻到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每学期教学教研工作中去;注重从细节抓起,从日常点滴抓起,发挥评估考核发作用,使用表彰奖励手段。
“人之初,性本善,心相近,习相远,苟不孝,性乃迁”,加强感恩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家庭、学校、社会认真履行责任,共同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感恩的种子,不断耕耘、浇水、施肥,定会开花结果。学生只有感念父母之恩,才会孝敬父母;只有感念老师之恩,才会尊重老师;只有感念社会之恩,才会有亲社会行为;只有感念党和国家之恩,才会报效祖国。加强感恩教育势在必行,加强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6.让孩子学会感恩心得 篇六
羊有跪乳之恩,燕雀有反哺之报”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让我们的孩子懂得感恩旨在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多与人为善。
感恩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精神境界,更是一个人的世界观。感恩,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也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凝聚力的内核。在家庭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感恩父母、感恩亲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地球。一个不知道感恩,不知道报答他人和社会的人,不是一个人格完整和心灵健康的人。幼儿期是形成良好情感的重要时期。作为打根基的幼儿教育,开展感恩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能培养孩子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品德。
那么我们如何让孩子懂得感恩呢?
首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特别是儿童来说,说教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重要的是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作用,孩子很乐于模仿,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父母应该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父母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教育感染孩子。例如,当孩子为你捡起掉在地上的笔,或给你端来一杯水,你一句“谢谢你”会让孩子深深感动,并让孩子知道恩情和回报。通过父母不断地言传身教,让孩子真正懂得感恩。
其次,父母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特别是不要事事都替孩子打理。父母为孩子做得太多往往会使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认为这是父母必须给他做的,而是让他明白父母为他做这些是很辛苦的,这样他才会懂得感恩。培养孩子独立完成自己份内的事情,培养他的责任心,让他懂得父母的辛苦,知道报答父母。
第三,多给孩子讲述感恩故事。从小故事里教育孩子懂得感恩。让孩子从故事中学习如何去感恩。使感恩升华为思想教育,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感恩,应该如何去感恩。通过正面的影响让孩子懂得如何去做,如何感恩。
第四,让孩子感恩身边所有的人。当孩子觉得学习有进步时,父母要引导孩子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感谢同学、伙伴的 的互相帮助;当孩子穿着漂亮的衣服,高兴地吃着麦当劳时,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工儿的辛苦,知道父母赚钱的不容易;教导孩子孝敬老人,告诉孩子,是爷爷奶奶含辛茹苦抚养父母成人,让孩子对爷爷奶奶心存感激;当邻居帮了自家一个小忙,一定要邻着孩子上门道谢,让孩子懂得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情谊和恩惠应当感谢。
第五,让孩子学会感恩生活。一个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感恩生活的人,将会给自己和别人都带来痛苦,因为他总是把得到的都视为应该如此的,总会忽略别人的善意,而铭记别人的一点点过失和冒犯。这样的人痛苦总多于欢乐,怨恨总多于感动。
7.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 篇七
关键词:感恩,孩子,感恩教育
俗话说:鸦有反哺之义, 羊有跪乳之恩。对孩子实施感恩教育, 让孩子学会感恩, 既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当前的大势所趋。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 父母对他们疼爱有加, 可以说是“含在嘴里怕化了, 捧在手上怕掉了”, 故而养成了孩子“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多数孩子心中只有自己, 没有别人, 认为自己无论怎样“横行”都是理所当然的, 表现在对父母的馈赠从不感激, 对朋友的帮助从不言谢, 一味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稍有不如意, 便大发雷霆, 施怒于人, 总觉得世界欠自己得太多, 对自己不尽公平, 动辄诉诸武力, 或以死相胁。这样, 他们一不小心就会走入两个极端, 或者目空一切, 或者内向自卑……让孩子学会感恩, 其实就是让孩子学会懂得尊重他人, 学会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 学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 学会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劳动, 学会尊重自己。
让孩子学会感恩, 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做。如果我们只知道奉献, 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呈现给孩子,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孩子也就无从感受到社会和人们对他的爱。如果做父母的只是默默的为孩子付出而不让孩子去体验父母的辛劳, 那做父母的这种“默默的爱”虽然珍贵, 却不足取;爱要让孩子知道, 才能激发起他们的爱心, 才能引起他们发自内心更深刻的感恩情怀。教师的感恩教育要以各种活动为载体, 让孩子们从活动中体验感恩, 并回归现实生活, 从点滴做起, 在生活中实践感恩。教育过程中, 要做到“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 清理交融, 感人心灵”,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使之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 最终回报社会, 最终回报生活。
让孩子学会感恩, 要培育感恩意识。我们做教师的可以每天的课间时间对学生集中进行思想教育, 现在的孩子, 特别是七年级以下的中小学生, 他们的年龄的还小, 给他们讲大道理是听不进去的, 我们做教师的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例如带领孩子们去帮助孤寡老人收割粮食, 让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培养爱心, 去感悟“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内涵。慢慢地让孩子明白父母养育他们的艰难, 懂得在适当的时候给父母以慰藉。例如, 知道在父亲节和母亲节的时候, 打个电话回家, 祝他们节日快乐;回家的时候, 会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不过, 孩子毕竟是孩子, 他们做这些事可能只是一时兴起, 或者是为了得到老师的一声表扬, 要让感恩成为他们良好的品质, 还需要老师做进一步的引导。
让孩子学会感恩, 要给孩子创设感恩的情境。现在, 很多孩子父母双双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 我们有责任义务积极为孩子创设条件, 让孩子去拥抱感恩的舞台。例如, 学校可以要求孩子写信给父母, 通过孩子的一封家书, 慰问远在异乡的父母, 汇报自己在校的生活状况和身心状况, 实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感情交流, 让孩子去实践感恩, 让父母去收获孝心。又如, 学校可以开通亲情慰问电话, 每逢节假日免费提供给孩子, 让他们多跟自己的父母沟通交流, 让父母、亲人放心, 从而浓缩“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时空间距。再如, 学校可以把每每星期的某个周定为感恩活动周, 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促进感恩教育工作。让学生去制作感恩卡片, 书写感恩作文, 背诵感恩诗歌“感激生育你的人, 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感激抚养你的人, 因为他们使你度过难关。感激关怀你的人, 因为他们给你温暖。感激鼓励你的人, 因为他们给你力量。感激教育你的人, 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
8.让孩子学会道歉 篇八
场景一:“好奇心”
孩子打翻牛奶在长毛地毯上,片刻的惊慌过后,他被牛奶在地毯上的渗透方式迷住了,于是地毯不幸被沦为他的“渗透力”实验品,果酱、清水、酸奶、咳嗽糖浆,凡是孩子够得着的东西,都被他洋洋洒洒泼在了地毯上。
对策:
如果发现孩子的错误令人抓狂,一定要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先搞清楚孩子的行为动机,再来帮助他认识“无心之过”带来的后果。你可以先向他保证,如果说出真相,保证不会体罚他;然后,试着帮助他回忆干嘛要做这样的“惊世骇俗”之事:是讨厌家里铺着地毯呢,还是想看看不同的液体倒在地毯上会发生什么变化?即使是后者,父母也不要由暴怒到欣喜,来个180度大转弯,说什么“原来我的孩子还是小研究家,长大了会成为了不起的科学家呢”。如果你转而这样赞美孩子,孩子更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父母造成了麻烦,他就更不会认错了。父母可以先肯定孩子承认这事是他干的,是有勇气的表现,然后让他独自承受行为的后果—— 去浴室刷洗那块糟了殃的地毯。孩子对刷洗晾晒过程中的烦恼与劳累体会得越深,他未来再犯类似的冲动性错误的几率就越小。
场景二:“发泄”
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后让保姆给他削水果吃,保姆阿姨正忙着,就让他等5分钟,结果孩子抄起水果盘里的苹果就朝保姆身上砸。保姆气懵了,一边躲让一边哭,当天就要辞职回乡。爸爸妈妈让孩子向保姆道歉,孩子就哭,说:“为什么你们的话保姆都听,都马上去做,我的话她就不听?不就欺负我是小孩子嘛!”
对策:
在这一场景下,蕴藏着孩子“平等”观念的缺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不要一开始就强制孩子道歉,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错了,告诉孩子,当他做了让别人失望或者难受的事情时,道歉可以让对方感到舒服,并且有利于解决问题。父母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试着体会“换位思考——激发同情”的过程,比如,“如果保姆阿姨发火,用苹果扔你,你会希望她怎么做?”父母也要告诉孩子,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并拥抱对方请求原谅。这种方式对做错事后心怀愧疚的人也是有好处的,因为只有别人原谅了你,你自己也才能真正地舒服和轻松起来。
场景三:“嫉妒”
妈妈去接孩子的时候,一半的小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告状说:“你家小微把蓓蓓的裙子给画了,蓓蓓都哭了,那条裙子是蓓蓓爸爸在英国买的,可贵了!”“小微就是不愿对蓓蓓说‘对不起’。”回家的路上,小微说起这件事来就哭:“我才不道歉!蓓蓓有什么了不起的,穿了漂亮裙子就显摆。”听了女儿这样倔头倔脑的话,妈妈气得打了女儿两下,这下,两个小女孩的“怨仇”似乎更没有办法解开了。
对策:
孩子对被伤害者的同情意识,是歉意的基础,那么,怎样激发起孩子对被伤害者的同情心呢?让孩子看一看对方被伤害后的伤心,看一看其他孩子对其的安慰,也看一看对方父母所表现出来的宽容(这需要小微的父母提前做好工作,避免对方家庭的不依不饶激发起孩子更强的对立情绪)。与此同时,可以让老师参与孩子的说服工作,向孩子声明:“老师最喜欢主动向小朋友伸出和解之手的小朋友。”让孩子与孩子,伤害者与被伤害者先牵手,再搂抱。哪怕一开始还有些不好意思,不自然,但彼此身体的温暖,最终将消弥敌意。
在这个事例中,如何消解孩子的嫉妒心和自卑感,学会与不同家境的孩子和谐相处,比单纯地说一声“我错了!对不起!”重要多了。
(鲁杰 北京工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研究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
9.让孩子学会宽容与爱 篇九
一、孩子被打 父母难过
孩子在上幼儿园或小学,又或与周围小朋友一起玩,难免会打打闹闹。有时为抢一个玩具,就把对方推倒。或是比较顽皮的孩子,从小养成不良习惯,喜欢打人,便有一些小朋友会挨打。许多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打后,都很心疼。原先还教着孩子要忍让,可看到孩子接二连三被欺负,内心开始不平起来。并且,也有些疑惑,还要继续教孩子忍让吗?如果不反击,恐怕孩子就要一直挨打了。
因此,听到有家长教孩子说:「他如果再打你,你就打他。」「他咬你,你不会也咬他?」「你不敢打他,他以后就专门欺负你。」甚至有些家长告诉孩子:「下次再有人打你,你就打回去,要是打不赢他,回来我就打你。」 一时的气恼与不平,采用了以暴制暴的教育方式。也许,可以缓解孩子一时不受欺负,但如此教育,会将我们的孩子引到哪一条路上去呢?
二、教孩子打人 孩子变得暴力
一位孩子的母亲,原本教孩子要谦让,纵然被打,也教孩子不要还手,要忍耐。刚开始,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打了,妈妈也只是安抚一下,让孩子不要计较。孩子很听话,妈妈说要忍,他便忍。可一次、二次、三次后,孩子被打的次数越来越多,妈妈终于忍不住了。一天,看到孩子的小手被小朋友咬了一口,既心疼又气愤地说:「他咬你,你怎么就不咬他?」孩子说:「妈妈说不可以打人。」妈妈坚定地跟孩子说:「现在开始,谁敢再打你,你就打他。」
孩子很听妈妈的话,从那时起,一有小朋友打他,他便马上还击,握起小拳头就打过去。因此,常常把别的孩子打伤,孩子因此也变得暴力起来。于是,妈妈虽然不再心疼孩子被打,却转到天天为孩子担心。不知道今天又有哪个小朋友被孩子打伤了,经常接到老师与其他家长的投诉,奔波于带孩子上门道歉,给人赔医药费。
而另一位父亲,在孩子被欺负时,也气愤地对孩子说:「下次如果再有人打你,你就狠狠给他打过去,不要怕,打出什么问题,爸爸负责。」孩子记住了爸爸的话,怀着一颗报复的心,从起初的还手,变成有人稍惹他一下,他便马上反击。而且打人时还不留情,出手很重。虽然他少被挨打了,可他的性格却变得越来越暴戾,心也越来越冷漠。在他的世界里,更多感受到的是暴力和争斗,却少了人与人之间友爱与和谐。
可当心变得敏感而易怒,总是防着人,常有不善之念,那他生活的世界,是否就成了一个黑暗与邪恶的世界? 如此,有人也许会感到矛盾,教孩子打人不对,难道要让孩子一直受欺负吗?
三、客观面对 解决问题 1.看清事实 客观面对
回想一下我们自己小时,也许都不太记得自己在幼儿时发生了什么。有时谈起与小朋友打架,输了还找对方讨回自己给的东西时,还觉得很好笑。毕竟孩童时期的争执与打闹,是一种幼时冲动,并不是有意识地攻击、伤害对方。然而如今,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在家中,孩子便是每一个人都疼惜的宝贝。甚至在家中不小心跌倒了,就有不少长辈跑过去想抱孩子。一边哄,一边还拍打着他撞倒的椅子说:「椅子真坏,让宝宝摔倒了,奶奶替宝宝打椅子。」于是假装打了几下椅子,孩子听了也觉得椅子不对,害自己跌倒,也跟着打起椅子来。
没有教孩子跌倒后学着自己爬起来,也未让孩子感受跌倒并不值得恐惧,应该自然、勇敢面对。孩子也不懂如何走,能不碰倒椅子,如何避免受伤。反而在跌倒时责怪椅子来,把将责任向外推。这样,孩子便可能养成一种习惯,遇到问题总喜欢责怪别人,看不到自己的错误,自然也就无法改正、进步。在幼儿园中与小朋友发生争执、打架也是一样的道理,父母、长辈需要先了解清楚,为什么打架。如果只是彼此玩闹时一个不小心,自然不应过于计较。家长若过于呵护自己的孩子,总要替孩子出头,甚至因此责骂老师,如此,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实际性的帮助,也未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首先需要看清客观的事实,到底是因为自己过于呵护孩子,还是孩子真的遇到问题,需要我们的引导、帮助。
2.合理引导 长善救失 ①救其失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目的,是长养孩子善的一面,同时又挽救他过失的一面。当看到孩子有错时,正是我们要给孩子引导,帮其导回正确人生道路的时候。因此,家长与老师如果发现有孩子喜欢欺负别人、打人的坏习惯,更应存挽救其过错的爱心,亲师共同配合,帮助孩子引导回来。试想,孩子为何会变得爱打架,喜欢捉弄、欺负别人呢?幼小的孩子,好似一张白纸,他并不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因此,他成长过程中,所听所见所感受的,都在影响着他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家长可以先注意一下,家庭中夫妻之间是否和谐,孩子自小看的影片中,是否有暴力倾向的引导,在教育孩子时,是否会常常责备、打骂孩子?是否引导孩子保持那颗善良仁爱的心?是否在家庭中过于溺爱,导致孩子不讲道理?相信抱持着一颗挽救孩子过失的爱心,一定能看到孩子今天犯错的原因。当我们能找到原因,要对治问题便不困难了。曾有个孩子,在家特别受宠。每天,爸爸就趴在地上给孩子当马骑,奶奶又总陪着孩子到处玩,妈妈成天忙于做家务,想管管孩子,也没有时间。孩子在家他最大,要什么就得有什么。到了幼儿园,自然也是要什么就得给什么。得不到时就闹,急了干脆就抢,抢不来时就打。一旦任由孩子养成这样骄纵的性格,如何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呢?
反之,没有与孩子沟通好,温暖他的身心,却经常打骂,也不利孩子的成长。有些父母虽然爱孩子,可表达的方式却总是以埋怨的口气:「你这小孩怎么回事,人家某某家的孩子比你乖多了。」或者,回来便问:「今天是不是又在外惹事了?」「你这小孩,看到你我就生气」等等。虽然父母是希望孩子变好,可孩子感受到的却是父母的批评与指责。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对他的关爱,他又怎么懂得爱人,与人和睦相处呢?
能看自己在教育过程中,是不是有不合理、不适当的地方,更能帮助我们教育好孩子。因此,遇到孩子打人,先不要着急打孩子,先问清楚他为什么打人,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错在哪儿,也教导孩子做人处事的道理。这也需在平常中,教孩子圣贤的教诲,让孩子心中有善恶的标准,否则孩子不知道善恶是非,便无法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②长其善
每个孩子,都有其天真善良的一面,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对他善的一面需要鼓励促进。
有位小朋友,在幼儿园被人打,妈妈很心疼,对她说:「你怎么那么笨?他咬你,你不会也咬他吗?」孩子却坚决不肯,跟妈妈说:「打人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坚持要做一个好孩子。
另一位男孩,与小朋友一起推小车玩。对方小朋友在推的过程中,自己撞了一下,心里不高兴,扬手就打这个男孩子。可这个男孩子却站在那儿让他打。家长看到很心疼,责备他说:「你怎么那么傻,不会跑开吗?傻傻地站那儿让人打?」孩子却说:「我如果走开了,他会摔倒的。」因为两个小朋友一起扶车上斜坡,一个走开了,另一个就可能跌倒。
当看到孩子有这颗纯真的善心时,我们难道不会感动吗?面对孩子的善良,不是去抹杀,而是需要给予肯定与鼓励。若将孩子这难得的善良与爱心,变成计较、埋怨与报复,不但起不到长善的效果,反而长了孩子错误的心理。试想一下,怀有一颗善良仁爱之心与怀有一颗计较埋怨之心,什么样的心境,会让孩子的生活更加美好?
因此,除了要保护孩子的善心外,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引导孩子如何长养善心,更好地处理这种情况。若是偶尔一次的打闹,大可不必计较,若是对方孩子顽皮,喜欢欺负弱小,那么可以告诉孩子:「打人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我们不打人,但我们也要帮助小朋友改掉打人的坏习惯啊。因为也希望小朋友跟你一样,做一个好孩子。」鼓励孩子用帮助对方的心,去帮对方改正毛病。因此,在对方要欺负自己时,可以正气凛然地对他说:「打人不是好孩子,你再乱打人,我就不跟你玩了。」或是让孩子及时走开,又或大喝一声以警诫对方。如果是因为抢玩具而打人,可以说:「你要玩玩具可以,但不要抢,我先让你玩,你玩完后也要让我们玩,不能不讲理,不讲理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如此,对方的孩子也会受到警诫,不敢随意打人。孩子除了知道别人做错,自己不要跟着犯错外,也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不是任由对方继续错下去,而是懂得如何更好地制止对方不好的言行,以自己的正确言行影响对方改过。
从被动转为主动,让孩子从受欺负变成帮助他人,以更博大的胸怀与勇敢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他所遇到的困境,会让孩子更懂得如何解决问题。家长也需时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与老师多沟通,共同帮助孩子成长,长其善。
③补不足
除此之外,也需帮孩子补不足。孩子若经常被打,看一下,孩子是否不善于在团体中生活。或者,是因为孩子的性格过于怯懦才常常被欺负。若孩子是因为性格软弱、内向,就需我们善加引导,帮孩子树立信心,增加勇气。同时,也应更好地引导孩子如何与小朋友们和睦相处,让他更好地适应团体生活。首先,家长可以注意一下,自己平常与孩子的言谈中,是否有伤害、打击孩子自信心的话。比如责骂孩子笨,或直接说孩子太胆小才让人欺负,又或其他可能导致孩子没信心,胆小软弱的因素。找出原由,消除这个因素。而后,尝试着提起孩子的积极性,比如每天陪孩子读读《弟子规》,读诵时姿势端正,字正腔圆,使他更有兴趣与信心。平常,鼓励孩子一起做家务,有机会可以带他参加一些田间劳动,或是主动帮助别人。让孩子多尝试,使他在生活中渐渐树立起信心。这其中,需要及时加以肯定鼓励,让他更有勇气尝试。同时,也引导他可以主动帮助小朋友,与小朋友们友好相处。
曾经有个孩子,在幼儿园常被人打,回来告诉妈妈。妈妈便问她:「你为什么被打呀?你有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他不打别人,却打你呢?」孩子听了,便开始想自己是不是哪儿错了。后来,妈妈安慰她以后,又告诉她:「以后啊,你多关心一下其他小朋友,人家找你借什么,你就借给他,不要小气。跟大家好一点,与小朋友们团结友爱,到时,你再看看人家打不打你。」
而后,这个小朋友真的这样去做,主动帮助其他小朋友,也很大方,别人找她借什么,她都很乐意借给人,与全班的小朋友关系都很好,交到了不少好朋友。于是她发现,真的不那么经常挨打了。小朋友们都很喜欢跟她玩,她也觉得在幼儿园里很快乐。当跌倒时,让孩子自己尝试着爬起来,勇敢跨出脚步去探路,也许,孩子自己会更有收获。四、一起学《弟子规》 让孩子更好成长
在磕磕碰碰中长大,对孩子也是一种磨练。从小事事如意,样样顺心,不吃一点亏,对孩子的成长也未必是好事。我们除了照顾孩子的生活外,也需帮孩子扎下德行的根,使他不仅德行增长,也更有智慧与勇气去面对、冲破人生遇到的困难与关卡。
因此,从小能教导孩子《弟子规》,以《弟子规》为他人生的标准,自我规范,可以让孩子心中有是非善恶的标准,如此能更好引导他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坚守道德,坚守做人的正道。
孩子,终究是会长大的,是要自己走完人生的。我们能在他幼小时,帮他树立好人生方向,奠定德行根基,可以帮他少走很多的弯路与冤枉路。毕竟我们不可能陪伴孩子一生,因此要教会孩子自己走好人生。当有一天,我们放开手,看到孩子能稳当地踏出他人生的步伐,勇敢面对人生,以积极乐观的心去打造他的未来时,我们也可以放心了。
10.让孩子慢慢学会独立日记 篇十
201x年4月6日星期一小雨12℃~8℃
我问外婆昨天余坤灿是不是一直跟小姐姐在一起玩,外婆说:“是的,就是那个小姑娘,她不愿意爸爸妈妈跟的太近。”,我说:“孩子大了,想法不一样了,他们有了自己的主见,有了一点隐私的概念,不希望大人再像小时候像尾巴一样跟着,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不仅是外婆,妈妈也好像有点生气,为什么她不让爸爸妈妈站在他们跟前。
这就是城里里孩子和初来乍到的农民工的孩子的最大区别,久住城市的家庭恨不得孩子永远长不大,不希望孩子离开自己身边一步,孩子自己玩,孩子不让自己靠近,他们认为是不看思议的事情。孩子终归是要长大,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自己,走向社会,走向未来,孩子不可能一直生活在你的阴影下边。家长的过度呵护,会使孩子产生依赖,等你老了,孩子还不能自立,到那个时候你再后悔已经晚了。
其实我认为小姑娘并无恶意,小姑娘对余坤灿很好,只不过爸爸妈妈的神经绷的太紧了。这是现在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一家一个孩子,孩子的安危,随时随地的牵动着每一个家庭的神经。他们能和谁去玩,能够自己去找小朋友去玩的已经是家长的幸运,如果孩子一个人呆在家里默默的玩,我反而觉得不正常了,说明孩子性格可能有点内向,成人后可能他的社交圈会很狭窄,这会影响他找工作就业,甚至会影响他工作以后的收入。 余坤灿可以跟任何孩子玩,甚至可以和任何人去玩,其实余坤灿就是这样做的。我的原则很简单,只要余坤灿不受伤,和余坤灿一起我的孩子没有暴力倾向,我可以放心的让余坤灿去玩。是有一些孩子喜欢动手动脚,喜
11.让孩子学会倾听 篇十一
【关键词】倾听;榜样;礼仪;环境;能力
倾听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技能,是孩子入小学后有效学习的保证。孩子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只有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话,倾听同伴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会造成孩子将来学习的障碍。因此,父母在平时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训练孩子的倾听技能,提升孩子的倾听能力。
一、父母要做孩子学习倾听的榜样
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首先父母要有倾听习惯。父母在平时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不要随随便便打断孩子的话,要做一个耐心的听众,多和孩子聊天,做专心听对方讲话的表率。如孩子想要告诉父母在幼儿园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因为自己要忙家务而嫌孩子啰嗦;当孩子说话不够流利而吞吞吐吐的时候,父母要耐下性子,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让孩子把想说的话说完。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在孩子想讲话的时候,父母认真倾听,长此以往,孩子必定会学习父母的样子,耐心倾听父母讲话,倾听的习惯和能力就在双方的互动中逐渐建立起来。所以,在家庭中,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尊重孩子,耐心倾听孩子的话语,做孩子学习倾听的榜样。
二、教给孩子一些倾听的礼仪
孩子不能认真倾听,与他不知道如何去听有一定的关系。父母应有意识地教给孩子一些倾听的礼仪,这是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提高孩子倾听能力的重要保证。首先让孩子懂得:我们在听别人说话时,眼睛要看着说话的人。幼儿园里常教孩子说的“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仔细听”在训练孩子上课常规的同时,就是教给孩子倾听的礼仪。其次要告诉孩子:当别人说话时,我们不能乱插嘴,要静静地听别人把话说完。儿歌“要说话,先举手”也就是要培养孩子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耐心听别人把话说完的习惯。第三,不做无关的事情。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而表现欲却很强。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老师提了一个问题,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喊“我、我、我”,当老师请其中一个孩子回答时,其他孩子都热情顿失、唉声叹气、心不在焉,有的甚至做起小动作,讲起悄悄话……根本顾不上听讲,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别人讲话时,我们不要做无关的事情,学会尊重他人。
三、创设适宜的倾听环境
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较差,易受外界事物的干扰,如处于嘈杂环境中的孩子是不会认真倾听的。所以,为了让孩子学会倾听,父母应努力创设温馨安静的倾听环境。一要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父母要做民主型父母,充分尊重、理解、欣赏孩子,多与孩子交流,做到与孩子情感上相交融,使孩子乐于和父母亲近,营造和谐、愉悦的家庭气氛。在这样宽松、平等的氛围中,孩子才能愿意倾听、学会倾听。二要创设静谧的物质环境。如在家里为孩子开辟一个倾听角。孩子在家时,家长可以为孩子播放一些优美动听的歌曲、生动有趣的故事、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对表现欲强的、爱插话的孩子进行适当控制,让他们明白只有认真听,然后才能说得更多。对于那些注意力易分散的孩子要提醒他们不要走神,积极参与倾听活动。
四、多渠道训练孩子的倾听能力
1.聆听自然,激发倾听兴趣
亲近大自然是人类的本性,更是幼儿的灵性。大自然有着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淅沥淅沥的小雨声、哗啦哗啦的流水声、脚踩落叶的沙沙声、树叶随风摇曳的唰唰声、各种动物的叫声(如蝉鸣、鸟叫)、各种交通工具的声音(如汽车的嘀嘀声、火车的轰隆声),等等。所有这些,都会使孩子心旷神怡,孩子自然会兴趣盎然地去倾听。
2.借助故事,培养倾听习惯
孩子都是在故事中长大的,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特性。而讲故事也是我们每个家长都能做到的。幼儿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情节生动有趣,是孩子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所以父母要每天抽出一点时间陪陪孩子,多给孩子讲一些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具体、生动,富有趣味性的故事,如动物故事、生活故事等,让孩子在积极地听故事的过程中慢慢养成倾听的习惯。当然,父母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可以不时地提出一些小问题,让孩子在听故事时开动小脑筋。同时,讲故事的时候要注意声音、语调,并利用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来调动孩子倾听的积极性。
3.运用游戏,提高倾听能力
游戏是孩子最基本的活动,也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在游戏时,因为孩子十分投入,所以跟孩子说话,孩子乐于接受,也乐意倾听。父母在和孩子一起生活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各种亲子游戏,使孩子在玩中自然而然地提高倾听能力。如:在游戏“小小录音机”中,父母和孩子可以轮流扮演录音机,把听到的一句话、一种声音原封不动地进行复述、模仿。复述正确、模仿像样,可以亲一下以示奖励;反之,说明录音机坏了,需要修理,可以点点鼻子、拍拍肩。在这个游戏中,由于父母和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孩子会兴趣盎然。在“改错”游戏中,父母故意说一些错误的语句,让孩子来纠正,如“小鸡喜欢吃小鱼”、“老鼠抓了一只大花猫”等等。另外,我们还可以自编一些如“说相反”、“谁多了、谁少了”、“我说你做”等游戏。这样,通过有趣、愉快的游戏,孩子倾听的兴趣被激发了,倾听能力也逐渐提高了。
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的父母能做一个有心人,坚持不懈地对孩子加以引导、训练和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一定能养成,孩子的倾听能力一定会朝着我们所期望的目标发展。
12.让孩子学会作文 篇十二
一、细化要求, 明确倾听的标准
“上课要认真听讲”“到学校要听老师的话”, 家长们一直都在告诫自己的孩子要认真听话。然而, 在我们的课堂上, 学生究竟应该怎样做到认真听讲呢?俗话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因此,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 老师就应该给孩子们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化的倾听要求, 让孩子们的头脑中有一个明确的倾听标准, 慢慢地学会倾听。
我在给一年级的新生上第一堂课时, 就把孩子们在数学上的倾听标准纳入了常规教育内容中并细化要求。
首先, 在课堂上倾听的对象应该是学生, 不管是老师的教学, 还是同学的发言, 学生都应该给予尊重。
其次, 在倾听的过程中, 应该保持一颗安静的心, 认真对待他人的每一句话, 边听边思考, 他在这句话中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能带给我哪些启发?
最后, 发现自己的想法与发言人的想法一致时, 可以用掌声、微笑或赞美的方式来表示赞同;当有不同意见时, 要尊重他人, 等发言人发言完毕后, 再举手示意, 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别人讲话要做到不插嘴, 给别人提建议要做到不激动。
有了倾听的标准之后, 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 孩子们都有了一定的倾听意识, 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
二、创设情境, 促进学生倾听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 就可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促进学生倾听, 从而达到有效的倾听效果。
低年级的学生, 由于年龄较小, 所以维持注意力的时间也比较短, 自制能力和思维能力都相对较差。倘若老师在孩子们倾听疲劳的时候, 能够及时创设出孩子们熟悉的情境, 就会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唤醒他们的倾听欲望。要想让孩子们在数学课上都能全神贯注地倾听, 老师就应该想方设法创设出一个个新的兴趣点,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以身作则, 感受倾听的美妙
一年级的孩子们向师性很强, 此时, 我们老师就应该好好地发挥榜样的作用, 专心听孩子讲话, 给孩子们当好一个倾听的榜样。
教育家卡耐基说:“做个听众往往比做个演讲者更重要。专心听孩子讲话, 是我们给予他们的最大尊重、呵护和赞美。”因此, 在我的教学中, 我始终都是俯身认真倾听孩子的每一句回答, 给孩子们做一个认真倾听的示范。当然, 老师不是为了“倾听”而倾听, 而是为了“理解”而倾听, 为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而倾听, 为了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而倾听。
四、适时评价, 渗透倾听的方法
虽说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 让我们多听少说, 但这不代表我们可以只“听”不“说”。在倾听中, 听者不能对说者的所言所感一言不发, 这不仅是一种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而且还会让对方觉得自始至终都只是自己一个人在单方面地表达, 误以为你不关心他的言论。因此, 倾听别人的谈话时, 要注意信息反馈, 及时查证自己是否了解对方。例如, 对于谈话中你不了解的地方, 你不妨这样问:“不知我是否了解你的话, 你的意思是……”一旦确定了自己了解对方后, 就要给对方一些积极而实际的帮助和建议。对于对方新颖的观点和独特的见解, 要适时地给予一些评价, 以此来促进自己与说话对象间的交流, 让倾听变得更有意义。
五、总结
在教学中, 老师始终应该以“听”来贯穿整个教学环节。首先, 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让他们由倾听老师的要求, 学会倾听同伴的话语, 并掌握有效的倾听方法。其次, 老师要以身作则, 给学生做表率。在教学中, 老师要放低自己的姿态, 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 主动和学生交流, 适时地对学生的观点作出评价, 及时分担学生的烦劳, 让学生觉得自己受到老师的尊重。再次, 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中的“倾听典型”, 并及时对好的倾听者给予评价和表扬, 鼓励其他同学进行模仿和学习, 使孩子们的倾听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 也让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变得更有序、更有效。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所存储的道德资本, 这个资本不断增长, 让人毕生可以享受它的利息。”因此, 数学老师要在低年级的教学中, 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 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为孩子们积累终身受用的数学学习资本奠定基础。
摘要:作为低年级的老师, 应该重视孩子倾听能力的培养。本文将从细化要求, 明确倾听的标准;设情境, 促进学生倾听;以身作则, 感受倾听美妙;适时评价, 渗透倾听的方法这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倾听能力的培养。
13.让孩子学会宽容收获快乐 篇十三
幼儿园的老师在带班过程中,常常遇到幼儿间发生打闹现象,孩子们轻则哭一场,重则一方或双方受了伤,而追究起来无非是因为谁碰了谁一下或争抢玩具等小事引起的。《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中,对大班幼儿提出了“尊重、赏识他人,有宽容心”的发展目标,应该说,这个目标是从教孩子学习与人相处、交往,学习怎样做人出发制定的,是非常必要的。
幼儿园如何培养?
首先,教师会为幼儿创设尊重、赏识的环境,让每个幼儿感受到被尊重、被赏识,从而学会尊重、赏识、宽容别人。比如:每个班上都有一个展示全体幼儿作品的地方,老师会引导全班幼儿评价、欣赏每一件作品,这样可以使幼儿增强自信心的同时,学会欣赏同伴,明白人各有所长的道理。
除了外在的环境,和谐美好的精神环境更为重要。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同伴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包容,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那么,生活在这个集体中的幼儿小小的心灵中就会埋下善良的种子,渐渐养成宽容的美德。
第二,引导幼儿了解事物和人的多样性,能够正确对待和接纳别人与自己的不同。幼儿园里各种教育活动大多是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的,但是教师会将一些浅显的道理、知识融入其中,如:在课上提问时,老师会对幼儿不同的意见给予鼓励和支持,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别人的意见,而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第三,让幼儿展示各自的强项,使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强项,从而赏识、尊重他人。幼儿园里教师会提供给幼儿很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如:请语言能力强的幼儿给小朋友讲故事,请组织能力强的幼儿带领小朋友玩游戏。幼儿自己也会自发地显示出各自的才能,如:自理能力强的幼儿会主动帮助同伴穿衣、叠被;领悟能力强的幼儿会把老师教的本领传授给别的小朋友等。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会渐渐明白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优点、强项,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包容。
第四,利用幼儿“犯错”的契机,使幼儿明白人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的道理,培养幼儿的宽容心。幼儿在一日生活中难免会有过失,这时,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循循善诱,不仅使犯错误的幼儿改正错误,同时也诱导其他幼儿正确对待同伴的错误,学会原谅、容忍同伴的过失。
第五,教师以自身的行为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和对待别人的错误。幼儿园非常重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包括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有一定的规范。教师得体的举止,宽容大度的生活态度对身边的幼儿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家庭怎样配合教育?
第一,营造温馨、和谐、友爱、宽容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友爱,互相宽容,不争不抢,生活在其中的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逐步形成宽容、忍让的良好品性。反之,孩子从小受到不良影响,将会影响他今后的与人相处。
第二,家长给孩子做好表率。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开始教育自己的子女之前,家长首先应该检点自身行为。”父母如果心胸狭窄,总是为一点小事争执不休或得理不让人,孩子怎会学会宽容?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拥有一颗宽容之心,宽容才会重现在孩子身上。
第三,正确对待孩子与同伴之间的冲突。当孩子与同伴发生纠纷,特别是自己的孩子吃了亏时,家长一定要冷静,要先搞清事情的缘由,再与对方家长、老师协商解决,切不可冲动地责骂对方,或怪自己的孩子笨、没本事,甚至教自己的孩子用拳头去“还击”对方。家长要明白一个道理: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冷静处理才是上策。父母在孩子幼年时处理问题的方法,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孩子一生影响极大。
第四,用儿歌、图片、故事等教育孩子学会理解别人,学会宽容。家长可以选择一些相关内容的连环画、图片等给幼儿看,还可把生活中的理解、关心、友爱、宽容等内容的事情,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和短小易懂的故事,讲给孩子听,使孩子知道宽容是一种美德。
14.让孩子学会写作读后感 篇十四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让孩子学会写作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让孩子学会写作读后感1这是一本有关小学生写作的书,这是一间有温度、有能量的读写教室。
读着蒋军晶老师的《让孩子学会写作》这本书,感觉好温暖,好温暖。蒋老师旨在让那些至今还在写作门外徘徊的孩子能够走进来,走进这间教室,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敏感和热情,并希望孩子能在写作中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希望能最大限度的帮助孩子们在写作上遇到的困难。蒋老师在这本书里,尽量不说概念,更多的是和我们讲想法、讲怎么做、讲故事,讲了很多孩子听的懂、记得牢、用的上的写作技巧,蒋老师希望这间读写教室,能收容流浪在写作门外的孩子们。多么美好的愿望!多么有温度的教育!
让孩子学会。写作
蒋老师说,写作是可教可学的。实用的技巧比天赋更重要。一个艺术家,如书法家徐渭、画家梵高,尽管最终追求的是自然平淡天真的艺术风格,但在开始的练习阶段,也是在努力掌握基本的技巧。所以要教孩子写作技巧,教孩子听得懂,记得牢、用的上的写作技巧。比如说作者风靡朋友圈的十个写作技巧:写外貌不用有,写想不出现想,不用成语,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要连着动。好的技巧和文学并不违背。
蒋老师的14堂作文课,课课精彩,课课引人深思:怎样的文字有画面感;童话的套路与创新;慢慢写,见字如面;告诉和描述的区别;想象建立在常识的细节上。在这里蒋老师用不同的方式来指导学生来写作。比如写童话,写信,写外貌,把绘本改成小说,为盲人讲电影,和名家写同题诗,写电影观后感,写新闻报道,用心写爱。真正的用实例来记录自己的教学指导过程。相信每一位小学生都会非常喜欢这样的方式来写作。在文字的背后,我更多的是看到蒋老师在写作教学上的用心良苦:为了让孩子能学会如何写外貌,组织去上海见雷夫先生;为了让孩子学会童话的套路和创新,参加汤汤童话书屋的作文比赛;为了让孩子学会写电影观后感,组织班级影院。正是蒋老师用心的陪伴和付出,孩子们才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这间充满温情的读写教室。
比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最让我感动的是读到最后:“比写作技巧更重要的”。
蒋老师认为:比写作技巧更重要的,不仅是写好的考试作文,而且是写好作文。还有拿起笔老老实实写自己熟悉的,写自己,写自己的内心。文字是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这是写作至善至美之境。叶文玲说:“写作,首先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是作者呕心沥血的创造。”品读着蒋老师的文字,仿佛听到了他的.声音:“写作是可教可学的,我们要教给学生好的技巧;比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写自己的内心,让读者看到的是你从内心流淌的文字。”这是一间多么有温度的读写教室!
让孩子学会写作读后感2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单元,因为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童话故事。童话总能把人们带入美好的情境,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本单元的习作也是写童话,四年级学生对这个话题并不陌生,他们在上学期就写过。可是,总不能写一样的吧?而且与三年级相比,四年级的学生写出的童话应该更为具体生动。写什么呢?怎么教呢?我忽然想起了蒋军晶老师的《让孩子学会写作》一书,在这本书里有很多适合一线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的方法。
蒋老师说要在富有仪式感的情境中教技巧。因此,本单元教学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布置了“综合性学习”的任务——各自搜集喜欢的中外童话,认真读一读。并鼓励他们和好朋友一起分享。一个单元的阅读教学结束后,在口语交际课中,开展讲童话故事比赛,评出故事大王予以奖励。至此,学生对于童话的兴趣已经非常浓厚了,我便趁热打铁,开始写童话习作教学。首先,根据同学们在口语交际课中说的童话,带领学生们给童话分类。童话怎么分类呢?蒋老师在《童话的套路与创新》一文中给我们列出了童话的七种经典结构,分别是“王子与公主”型、“三个儿子”型、“屌丝逆袭”型、“尺寸比赛”型、“反复结构”型、“奇幻世界”型、“故事新编”型。当我把这几种结构板书在黑板上时,孩子们恍然大悟:童话就是这样编出来的呀!
接下来,就是教技巧啦!技巧也是蒋老师说的,但是我让学生以为这些技巧是他们自己总结出来的,例如:童话中的很多人物是没有名字的;童话发生的时间是很模糊的,没有确切年代或具体时间;童话的结局一般是光明、美好的。学会了这些技巧,再有那么多童话类型可供选择,孩子们写起来格外轻松。正如蒋老师说的那样,童话的创作大多从模仿开始。无需我催促,孩子们在课堂上奋笔疾书。草稿一收上来,我首先被孩子们的作文题目吸引了——《大玩零食城》、《骄傲的红背包》、《篮球旅行》、《颠倒世界》、《发明家小红狐》……这些有意思的作文题目实在令我惊叹。班上习作水平比较好的同学写的根本停不下来,有几个同学甚至写了一千多字,尽管内容还有些稚嫩,但是他们有习作兴趣,这是多么可贵呀!一些平时习作水平不太好的同学,也能发挥自己的想象,主动去编故事。开学这么久,我第一次没跟在他们后面要作文草稿。
15.让孩子学会作文 篇十五
教育餐桌上不能光有表扬、赞美, “惩罚”也是教育餐桌上的一道佳肴。在教育教学中要让孩子学会“自讨苦吃”。要让孩子会“自讨苦吃”。也就是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 感受因此产生的不愉快甚至痛苦的心理惩罚, 这就是自然惩罚法。就是当孩子在行为上发生过失或者犯了错误时, 父母不给孩子过多的批评, 而是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 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理惩罚, 从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 自觉弥补过失, 纠正错误。
我们觉得要善于运用“自然后果惩罚法”。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 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教育家陈鹤琴曾经说过, 教育有一个原则, 孩子进一步, 大人就退一步,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 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孩子进一步, 大人退一步, 孩子就长大了, 这就叫成长, 这就叫教育。自然后果惩罚法就是让孩子去体验, 自己在体验中进步。如何运用自然惩罚法, 让错误成为孩子成长的催化剂?我提出下列教育建议:
一、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步。“自然惩罚法”的目的是让孩子体会到他们的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 从而知道要对自己的后果负责任。在这种方法运用的过程中, 父母要尽量减少对孩子行为的干涉, 让孩子自己选择, 他会在实践中尝到自己选择的后果。如果父母总是不停地唠叨、埋怨, 孩子们就会转移注意力, 他们觉得保护自己不受谴责和维护自尊心才是最重要的, 因而有时候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越要惩罚, 越要尊重。每一个犯了错误的人, 本身都会有一种深深的自责和懊恼, 他的自我评价常常会处于一种失衡状态, 只有坦诚地帮他分析错误的本质原因, 尊重他的感受, 才能真正帮助他。任何的挖苦和轻视, 都会给一颗处于敏感状态的心灵雪上加霜, 使他更加自责, 甚至自弃, 或者莫名其妙地因为自卑而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苏联的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将打死一只鸟的学生带到鸟巢旁, 说“他们失去了妈妈, 现在谁也无法救活他们了……”这情景使学生非常懊悔。二十年后, 那个学生对他说“如果当年你严厉的惩罚我, 那么这么多年来我就不会自己惩罚自己了。”
二、可以提醒孩子, 但不要教训孩子
可以和孩子讲清道理, 让孩子懂得某种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当孩子出现某种不良行为的时候, 可以提醒他, 但不要教训他, 因为过失所造成的后果将会给孩子适当的教训。我班的夏自豪是一个爱学习、爱思考的学生, 但是他没有记作业的习惯。有一次, 他没记当天的整理词语的作业, 我当时什么也没说。上课了, 我就请了他和另一个实力与他相当的学生上黑板默写词语。结果另一个得了满分, 而他只有四十分。鲜明的分数对照下, 通过自己惨败, 他终于意识到每天记作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常常警告他, 严厉地批评他, 他肯定会不屑一顾。与其常“伤其一指”, 不如“断其一指”。真正用他自己导致的严重后果, 才会真正产生重视的认知。
三、要态度坚决, 同时又要充满爱心
有的父母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 只记得要惩罚孩子, 因此常常放弃了父母应该具备的爱心。当孩子没有按照事先说好的去做时, 父母不是让自然后果去惩罚孩子, 而是过于严厉, 对孩子大声斥骂。这样的教育, 不再是自然惩罚法, 而变成了父母对孩子的惩罚行为。
自然惩罚法并不是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适用。一般来说, 只要当过失后果不会损害孩子身心健康的时候, 父母才可以让孩子尝尝这种后果带来的惩罚, 如孩子挑食, 父母可以让孩子尝尝挨饿的滋味;孩子不好好穿衣服, 父母可以让孩子尝尝受冻的滋味;孩子固执, 父母可以不管他, 让孩子感受到固执带来的麻烦。如果过失造成的后果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折磨, 父母最好不要用, 因为孩子的自尊、自信比什么都重要。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随着我生活体验的增加而深入, 现在回头看看, 不管是教育学生还是教育自己的孩子, 我的观念和心态都在不断改变着, 成长着, 成长是无止境的, 但这一切改变都是建立在我最初的人本基础上。所以, 我认为, 教育理念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不可分割的。
16.让孩子学会学习 篇十六
关键词:阅读;课堂;质疑;习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其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其学习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最终学会学习。所谓“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所以,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至关重要。
一、加强预习指导,激发学习兴趣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地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认知方式感知新的内容、构建新的知识系统,是积极而又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在预习指导中,首先要对学生提出一些预习要求,以便指导学生的预习活动。对不同的学段,提出的预习要求也应该不同。比如对于小学语文第三学段的教学工作,我提出的预习要求是:(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读通读顺。(2)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3)边读边想,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不懂的地方要做上记号。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自主预习的兴趣。如:设置疑问激趣,介绍故事激趣,开展竞赛激趣,确立目标激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不会把预习当成加重的负担,才有可能自觉而又有效地展开预习工作,取得预想的效果。
二、加强阅读指导,学会学习方法
课堂作为教师引领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的要求,由扶到放,让学生学会学习。
第一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指导学生学习各种文章的一般规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并不是说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向学生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能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学习课文的一般规律。况且,每一个问题都像是一次小小的测试,能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第二步:让学生抓住重点句、段阅读,培养学生理解和应用语言的能力,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在每一篇课文中总会有一些词语、句子、段落对学生理解课文、体会中心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果能抓住它们,进行阅读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还能让学生明白识字、解词、赏句、体会中心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运用。如,《凡卡》一文中第八自然段的学习,可以抓住“揪、拖、揍、戳”这几个描写凡卡挨打的动词和凡卡对爷爷的哀求“我给您跪下了,我会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里吧,要不,我就要死了!……”来体会老板和老板娘的恶毒,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进而体会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写作方法。
第三步: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鼓励质疑问难,启发积极思维。
明代学者陈献章有句名言:“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怎样向学生提问,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詹天佑》时,学生在课堂上初读了课文之后,就提出了许多问题。“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他在京张铁路的施工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为什么他不但能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还能提早完成呢?”……学生提出问题的范围很广,有的问题还提得非常深刻。只要持之以恒不断努力,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最终学会自主学习。
三、运用学习方法,培养自学习惯
1.联系课堂内外,引导学生多读书
崔峦说过:“教材不是餐巾纸,好的教材在好的教师手中是一口井,一道泉。”教师要善于扩展课内阅读,把课内的学习引向课外,引导学生多读书。
2.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把我们领进门后,能够让我们继续前进的就是习惯。俗话说:“积千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如:勤用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善于质疑的习惯、与人交流和讨论的习惯、日积月累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学以致用的习惯等。
总之,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认知的思维活动。这个过程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完成,别人无法替代。正如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而只有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才能更好、更快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孩子学会作文】推荐阅读:
让智障孩子学会生存09-24
教孩子学会思考06-25
教孩子学会生活09-25
怎样帮孩子学会学习09-15
教孩子学会“发脾气”06-12
家长该如何学会听孩子讲话10-22
教孩子学会做时间管理11-13
教孩子学会摆脱压力读后感07-07
家长要学会善于观察孩子的目标特征11-14
孩子爱玩手机?家长要学会这几招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