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沟通礼仪的重要性

2024-11-27

幼儿沟通礼仪的重要性(精选8篇)

1.幼儿沟通礼仪的重要性 篇一

浅谈人际沟通及礼仪在高职护理专业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人性化护理在临床实践中的不断应用,要求护理人员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更应该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专业形象。本文通过阐述了人际沟通及礼仪在高职护理专业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培养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树立学生良好的专业形象的具体措施,对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护理专业;人际沟通;专业礼仪;服务质量

当前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人性化综合护理在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护理模式的优化和服务观念的转变,使得人际沟通和专业礼仪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现代护理学的不断发展,护理职业强调专业技术、服务质量、职业素养、人文精神,要求护理人员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更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专业礼仪,才能在临床护理中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提高医患的满意度[1]。

1.人际沟通在高职护理专业中的重要性

1.1人际沟通是提高临床诊治效率的关键。

众所周知,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增进感情的前提和基础。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的沟通,才能准确有效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包括发病因素、症状体验、饮食习惯等,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基础信息,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人际沟通是构建护患良好关系的前提。

近年来护患纠纷事件频繁报道,多数是由于沟通不及时导致护患矛盾升级引发的纠纷。护理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其服务对象是身患各种疾病的病人,由于患者深受病痛的折磨以及精神困扰,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甚至对护理人员产生敌对抵触的情绪,护理人员只有不断与患者进行沟通、疏导,消除患者易怒不满情绪,才能构建护患之间的良好关系。

1.3人际沟通是实施心理护理的必要技能。

心理护理是现代人性化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因素,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护理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常患者由于对疾病缺乏充分的认识,加上病痛的折磨、治疗经济压力、病情发展未知等因素,导致患者

精神紧张、内心惶恐、情绪焦躁,甚至悲观绝望,不愿意接受治疗,极大不利于临床治疗的顺利进行。因此,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和治疗的方法,及时了解患者内在思想,并不断排除患者的顾忌和困扰,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率。

2.专业礼仪在高职护理专业中的重要性

护理专业礼仪即是职业礼仪,是护理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所遵循的行为标准,是护理人员专业素质、个人修养、行为举止、人文气质的综合反应,其具体包括护理人员的仪容仪表、语言艺术、沟通技巧、行为规范等各方面的内容[2]。护理专业礼仪是临床护理必备专业素养,其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良好的礼仪是护理职业的内在要求

护理是医疗服务职业,护理人员不仅是临床病症的观察员,也是医疗措施的执行人,更是医生和患者沟通的桥梁,其在临床医疗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礼仪不仅体现在护理人文化修养、知识内涵,更体现在对护理岗位工作爱岗敬业以及高度的职业责任心和事业心。因此,护理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礼仪,才能在护理工作中发挥自身职业素质,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2.2良好的礼仪是优质护理的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护理服务模式不断优化,并朝着人性化服务模式发展。礼仪服务要求不仅为患者提供一个整洁舒适的住院环境,同时要为患者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温馨美好、团结友善的人文环境,更要塑造护理人员良好的外在职业形象。因此,良好的专业礼仪是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2.3良好的礼仪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是礼仪之邦,在精神文明不断进步的当下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对护理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医院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护理专业礼仪作为医疗服务的内在因素,在提升护理质量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良好的礼仪不仅体现在言行举止、仪容仪表、职业道德,同时也体现在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它作为技术服务的附加服务备受广大公众的关注,也是医院改善整体形象的重要影响因素。

3.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及职业礼仪的培养

3.1结合人文课程,培养学生护理职业精神。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高职护理专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忽视学生人文学科的学习,导致高职护理学生个人素养、职业道德、服务意识普遍低下,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未来护理职业的工作质量。高职院校应当通过增设护理相关人文学科课程,比如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护理心理学、伦理学等,不断丰富学生专业文人知识,培养学生人际沟通技巧,树立学生专业形象,提高学生护理专业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走上服务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3.2教师实践带教,锻炼学生护理实践能力。

教师是教书育人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造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专业眼光深入浅出,结合自身的美学素养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断地向学生展现职业礼仪风范,培养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礼仪习惯。此外教师还应当加强学生实践护理能力,通过护理实习、社会实践、课程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与病患沟通能力,并在过程中以身作则,不断激发学生职业情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审美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形象,锻炼学生护理实践能力[3]。

3.3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学生护理服务意识。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也是行动的内在驱动力。现代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强调“以病人为中心”,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主动沟通,积极了解患者的内心动态,及时疏通和排除患者的顾虑,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临床疗效;更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礼仪,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医疗条件,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营造温馨的治疗环境,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促使临床护理良好发展。

总之,人际沟通和职业礼仪在护理服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强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塑造学生专业礼仪形象,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郎巍《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效果评价[J].全科护理,2011,05(15):108-109.[2]李庆超.在护理礼仪教学中应用人际沟通知识初探[J].中国现代医

药,2010,12(08):55-56.[3]史桂荣.试论以就业为导向的护理系学生的培养模式[J].质教育论坛,2011,11(03):56-57.

2.幼儿沟通礼仪的重要性 篇二

怎样体现二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合作, 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的观察与说服, 中段的安抚, 以及后期的鼓励与肯定。

第一阶段, 要想孩子练体操, 必须激发孩子兴趣, 并让他们喜欢并愿意训练, 那么说服家长、得到家长的支持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可建议家长观看往年比赛的视频或组织参观大班幼儿训练成果;或者组织一些有关体操的讲座学习, 让家长对于训练方式及产生的影响有一个直观感受。对于一些犹豫不决的家长, 体操老师及班主任可经常性地找其聊一聊, 并帮助他们克服不确定因素, 如“练体操长不高”, “对孩子有伤害”等一些错误观点, 以科学的根据帮助他们重塑关于幼儿基本体操的概念及对幼儿意志品质的重要影响。一个专业的体操教师会在每节课开始之前带孩子做20分钟的热身运动, 让孩子主动活动关节可以大大减少受伤几率, 也可以让孩子更好地进入体操状态。通过一系列活动, 家长了解到在幼儿体操的艰苦训练和表演过程中, 能帮助幼儿培养坚强意志;能帮助幼儿更快地树立起信心, 因为精彩的表演会赢得老师、家长、同伴的表扬和瞻仰, 甚至会成为同伴的“偶像”。更要让家长认识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是每个孩子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他们的身心会发生质变。开展幼儿基本体操活动, 对幼儿的身体健康、适应社会能力等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为成功踏入小学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二阶段, 孩子只练体操远远没有达到我们的目的, 我们希望幼儿和家长能够真正坚持这条道路, 能从心底爱上这项运动。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做呢? 当孩子遇到自己难以完成的动作而沮丧泄气时, 当家长因自己的孩子没有完成好动作而感到着急上火时, 我们又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帮助他们?

第一, 正面的安抚及鼓励是必要的, 要让孩子知道, 不要泄气, 老师很看好你, 相信你。也要让家长知道, 孩子付出的努力和辛苦, 老师全都看在眼里, 相信孩子一定能成功。第二, 定期并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的一些生理及心理变化和进步, 使家长的心能够安定下来, 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点滴改变。第三, 多向家长传授一些有关体操的常识, 教授新动作时, 经常发信息给家长, 以便家长能够随时观察到孩子的训练进度及成效, 做到心里有数, 不盲目。特别是小班孩子, 可能刚开始柔韧练习时, 会有孩子承受不住, 叫嚷着腿疼、腿酸, 这时候就需要老师耐心细致地安抚孩子及家长, 告诉家长一定程度的酸痛是正常的, 说明他的韧带在慢慢拉伸, 一定要坚持, 不然就会前功尽弃。

第三阶段, 表演及比赛。这里面涉及的内容很详细, 如彩排时间安排、场地安排、集合地点及正式比赛时间安排等, 这些都需要体操老师提前细致地通知好。在这一时间段, 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对家长都以鼓励和肯定为主, 不要增加孩子及家长的负担, 让孩子和家长共同细细体会自己付出辛勤汗水换来的收获, 让家长感受自己孩子的点滴成长与改变。同时正面的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一位哲人说得非常好:谁拥有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自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核心, 是促进孩子充满信心地实现愿望和理想的动力。

幼儿基本体操的独特特征对幼儿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幼儿经过体操锻炼的适当良性刺激, 心血管、呼吸、血液和肌肉等器官的系统功能逐步得到改善, 因而必然促进其身心快速、健康地生长和发育, 对幼儿创造力、性情、挑战性等因素的发展和提高会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 它在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 理应被当做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得到广泛应用。

3.幼儿沟通礼仪的重要性 篇三

【关键词】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教学现状;思考;建议

护士作为新时期的职业人,不仅要具备相应层次的护理专业操作技能,也应该具备较高层次的人文素养。这需要学校的相关教育兼顾社会人和职业人这两个概念。护理专业是我校人数最多的专业,由于市场需求这一特性和我校06年刚刚从中专办学升入大专办学这样特定时间节点,我校的教学观念还更多的停留在“职业人”这一概念中,错误的把高职高专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忽视了高职高专护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们拥有高技能,但是缺乏高情商,部分学生甚至养成了更为错误的观念,出现藐视崇高、淡漠经典、物质至上等现象,这样的状况让很多同学在远离校园后的职场中遭受挫折。很多高职高专院校正在逐渐的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我校也应该在大环境中做出相应的调整来适应社会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目前我校《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这门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可以改进的地方:

1.我校在整个教学中缺乏对《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的重视

首先在课时分配上,很长时间内《护理礼仪和人际沟通》作为基础护理当中的一个章节来进行教学,可是较短,内容较少,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相关的知识。2012年对该门课程进行了调整,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来教学,但是在课时的分配上相对于其他护理课程而言仍然较少。其次在我校,课程一共分为两类,一类是考查课,一类是考试课,《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属于考查科目。所谓考查科目是指课程分数总共100分,比例分配是:30分平时成绩,10分辅导员对学生的评价,剩下的60分是期末考试的分数,并且期末考试属于半开卷考试,就是说考生可以根据平常老师讲课的重点和自己对重点的把握带一张A4纸张大小手抄笔记进入考场。任课老师在课程最初就会和学生交流有关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分配、考核方式等等,学生们在内心就会形成对本门课程的不重视,觉得是副科,在学习上也会出现懈怠情绪,甚至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

2.我校《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失调

礼仪与沟通本身就是一门高实践性的课程,对于护士的工作对象是人这一重要特性而言,实践性就更加的重要,因为个体的差异性确实存在并且很大。因此教学的核心应该着力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上边,侧重点要落实到实践教学和实践应用中。由于我们处在摸索的过程中,对对实践教学意义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重视程度也就不够。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理论学时远远多于实践教学学时,其导致了部分学生只能纸上谈兵,一遇到实际操作就无从下手,着手的成为了“理论巨人,行动矮人”。

3.我校《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有着50多年办学历史的我校一直以来很重视专业课教师的选配。但是对于类似于《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这类考查课的教师选配重视程度稍有欠缺。由于是新增课程,因此教师中有礼仪和人际沟通相关专业的老师很少,再由于课时很少,愿意承接本门课程教学任务的老师很少,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师的来源很复杂,有的是本学期没有自身专业课程的老师,有的行政人员,有的是改行的专业课教师,由于师资队伍专业化的欠缺.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艺术引入也相对欠缺,很不利于本门课程的教学。

4.《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的相关教学缺乏实际的应用性,与其他护理课对接不良

大部分学生通过《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训及考核后能基本掌握了相关的礼仪知识和沟通技巧。但是,本门课程的高实践性和应用性决定了掌握护理礼仪与沟通技巧不可能某个时间段完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需要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深造。这不仅需要学生自己多关注礼仪与沟通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样需要讲授护理技术和临床护理教师在课程讲授中多加引导,主动地将护理礼仪修养和沟通技巧渗透到每项护理操作之中。由于缺乏对礼仪与沟通的重视,部分教师在授课中更加关注的是本专业课,由此本门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脱节,内化过程无法延续下去。 [科]

【参考文献】

[1]莫选荣,罗心静,周军.护理礼仪模块式教学方法探讨[J].护理学报,2010,17(4).

[2]李庆超.在护理礼仪教学中应用人际沟通知识初探[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5).

[3]郎巍.《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效果评价[J].全科护理 2011(25).

[4]梁燕.从文献分析看我国《护理教育学》课程改革的现状与思考[J].护理学2011,18(19).

4.幼儿接待礼仪的重要性 篇四

一、幼儿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衣食无忧的优越环境里,更多的家长和幼儿园,只注重孩子知识性的提高,而忽略了孩子文明礼仪的培养。过多的呵护、过度地溺爱,让“小皇帝、小公主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品性,自私、任性、说脏话、不懂得尊老爱幼、与人交往不谦让等。孩子们智力有余而修养不佳的事实告诫我们,抓好幼儿园的礼仪教育迫在眉睫。

其次,3—6岁正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敏感时期,这一时期可塑性强,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因而是了解社会、学习各种行为习惯的理想时期,更是文明礼仪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抓住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教育,让他们从小养成学礼、知礼、懂礼、用礼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其良好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二、幼儿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原则

㈠渐进性原则。

根据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各阶段的教育内容应相互衔接,要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无律、他律到自律的心理发展规律。小班重在学习文明礼貌用语,培养初步的文明礼貌习惯;中班了解基本的文明礼节常识,初步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大班重在提高幼儿的道德认知水平,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㈡实践性原则。

幼儿园的文明礼仪教育应重视过程,注重实践,坚持教、学、做的和谐统一,把文明礼仪落实到教学活动和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要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把各种文明礼仪要求具体化、生活化。创新教育形式,注重实践训练,引导幼儿自主参与,努力把文明礼仪要求内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㈢整体性原则。

将文明礼仪教育纳入幼儿园教育课程中,科学、有序、系统地整体推进。文明礼仪教育既要注重幼儿个人文明礼貌行为的培养,又要促进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既要加强优秀传统礼仪文化教育,又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增强现代文明礼仪意识;既要让幼儿掌握基本的礼仪常识,又要提升幼儿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幼儿文明生活、幸福成长。

三、幼儿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

㈠融入教学课程,促进礼仪养成。

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幼儿园主题教育及各学科教学中,从认知、情感、行为的综合养成教育上达到“知行合一”。根据各年龄阶段幼儿生理、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学课程。教学活动要“富理于情、富教于乐”,使抽象的礼仪道德概念在幼儿头脑中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中形成良好的礼仪道德认识观念,养成良好的礼仪道德行为。

㈡优化教育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环境对幼儿文明语言的形成,礼貌行为的发展,有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幼儿园要注重创设优美整洁、富于教育意义的环境。校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教室里干净、清爽,休息室里温馨、整洁,楼梯、游戏室的墙面上张贴“请讲普通话”、“上下楼梯请靠右”、“您好”、“谢谢”等彩色卡通文明用语条幅,在走廊上创设文明礼仪文化长廊,在教室制作“我们是乖娃娃”、“孔融让梨”、“小鸡和小鸭”等主题墙画,在语言角投放文明礼仪方面的书籍和图片……清新的校园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能让幼儿身心愉悦,精神饱满,潜移默化中促进其良好的思想素养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㈢融入游戏活动,陶冶礼仪情操。

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游戏是最佳的方式。教师要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和教学目标的需求,适时开展益智、益体、益德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对待周围人和事的正确态度,发展其观察、语言、想象和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如:通过《熊猫的客人》、《金花学说话》、《小猴请客》等角色游戏让幼儿感受到礼貌待人的好处,通过《今天我值日》、《对不起、没关系》、《让座》等歌曲表演,使幼儿懂得与同伴、长辈交往的一般礼仪;通过《小鸡和小鸭》、《猜猜我有多爱你》、《小羊过桥》等讲故事活动,使幼儿懂得同伴之间要互相谦让,要与同伴分享快乐,关心他人等。

㈣注重教师示范,树立学习榜样。

幼儿园礼仪教育要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幼儿特别喜欢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可以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认真的模仿和学习。因此,作为幼儿园的教师要注意言传与身教的统一,自觉严守教师礼仪规范,衣着打扮大方得体,言行举止文明端庄,性格品质活泼健康,为人处事温和宽容;工作中要爱生如子,以理服人,热情为家长服务;对待同事团结谦让,互敬互帮,时时、处处为幼儿树立礼仪榜样。

㈤密切家园联系,强化礼仪习惯 。

5.礼仪:幼儿社会化的必要性 篇五

礼仪:幼儿社会化的必要性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从社会的角度看,礼仪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礼仪文明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历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广泛深远的影响,《周礼・春官・肆师》:“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而对一个人而言,礼仪则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北齐书・皇甫和传》:“及长,深沉有雅量,尤明礼仪。”荀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是一个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社会化是一个人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幼儿的社会化主要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幼儿逐渐了解社会关系,获得社会经验,掌握社会规范,养成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习惯而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幼儿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环节,对未来的继续社会化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幼儿社会化有助于社会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使每个人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幼儿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这一过程的完成是通过个体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与周围人的交往进行的,这一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家庭、幼儿园、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影响的方式也多种多样,礼仪教育是促进幼儿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养成,幼儿礼仪教育是儿童的必修课。 当今,美国、英国、韩国、日本等很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少年儿童进行礼仪教育,幼儿园设有专门的礼仪教室和礼仪课,如韩国的幼儿园内设有专门的礼仪室,对幼儿进行行为规范培养;新加坡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在幼儿园开设好公民课程,等等。反观我国,在不断强调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和特长培养的同时,却淡化了对幼儿的礼仪、规则教育与训练,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据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统计,国庆,早晨升旗仪式结束后,天安门广场垃圾最密集处甚至露不出地面,150名保洁员人手一把扫帚,2辆清扫车,2辆垃圾收集车,以“拉网式”的排兵布阵,用了30分钟才能全部清除,初步估计,清扫的垃圾多达5吨;一名中学生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刻上了“某某到此一游”;卢浮宫外有中文标志写着“禁止随地大小便”,荷兰的花展上也一直见到中国人“辣手摧花”……种种迹象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丢失,我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就是礼乐文化极为丰富。 中国古代是个极重礼仪的社会,礼仪被视为一种外在的仪式要求和“文明人”的表征,也是当时贵族阶级精神特权的表现,“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规定便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信守基本礼仪规范是身处道德和关系社会中的个体所必需的。因而,在先秦时期对幼儿进行基本礼仪训练便是实际帮助儿童“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社会各个阶层都十分重视礼仪活动,祭祀祖先、祝寿宴席、家族聚会等礼仪活动是每年不可缺少的活动,幼儿作为家庭成员之一,也必须参加这些礼仪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幼儿将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并完成其社会化。 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显示,那些懂得礼节、礼貌的孩子,其身心会更加健康,而且会关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通过对婴幼儿的观察与研究,提出2.5~6岁是幼儿亲社会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她认为在此阶段培养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可为其以后的社会性发展及良好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幼儿可塑性强,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对幼儿进行礼仪启蒙教育,是推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的最佳时期。 幼儿园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首先,为幼儿营造浓郁的社会教育环境,让幼儿置身于礼仪环境中,如用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物品装扮幼儿园,点缀班级,加深环境陶冶程度,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品德情操。幼儿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其感情易受感染,因此,在幼儿的礼仪教育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在礼仪上对幼儿起到示范作用,与人交往中做到“礼”字在先,主动热情地与幼儿、家长及其他人打招呼,言谈举止文明有礼,用自己的文明礼仪去教育、引导幼儿,让幼儿懂得一些礼仪,晨间来园能主动向老师问早、问好,与家长说再见;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有秩序地排队如厕、做操;掌握礼貌用语,能运用“你好”、“对不起”、“没关系”、“谢谢”等语言,学会与人交往的礼仪,在日常生活中有礼貌地与人交往。也可以让幼儿参加升旗,组织观看国庆升国旗的电视节目等,向幼儿介绍国旗、国歌及观看升旗、奏国歌的礼仪,培养其爱国情感。 其次,幼儿园可以利用儿歌、故事和游戏,向幼儿介绍一些必要的社会行为规则,以及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如教幼儿学儿歌《让座》时,教师可以进行情景设置,让幼儿选择角色,表演“乘车”过程,教师和幼儿一起用积木搭“公共汽车”,玩“乘车”的游戏,把儿歌的内容通过游戏展示出来,帮助幼儿了解游戏规则及基本行为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使幼儿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接受礼仪教育。又如,为了培养幼儿对群体的态度,教师和幼儿一起开展“找朋友”的音乐游戏活动,教师通过简单的言语、直观的动作、欢快的表情(如敬个礼、笑嘻嘻、握握手)向幼儿展示出自己找到好朋友心里真高兴的愉快心情,以引发幼儿情感共鸣。在区角游戏中,利用如“娃娃超市”、“小医院”、“快乐美食城”等生活情景组织游戏,让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融入角色,自觉地使用一些礼貌用语,通过这样的游戏,礼仪便会潜移默化地深入幼儿的内心。

6.商务沟通中倾听的礼仪要求 篇六

商务沟通中倾听的礼仪要求

倾听是指听话者以积极的态度,认真、专注地悉心听取讲话者的陈述,观察讲话者的表达方式及行为举止,及时而恰当地进行信息反馈,对讲话者作出反应,以促使讲话者进而全面、清晰、准确地阐述,并从中获得有益信息的一种行为过程。倾听的礼仪要求是:

1、专注。谈判者在会谈中,内心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和精神集中,一般人听话与思索的速度大约比讲话快4倍,所以听别人讲话思想非常容易开小差;同时,根据有关研究资料,正常的人最多只能记住他当场听到的东西的60%~70%,倘不专心,记住的就更少。自此,倾听别人讲话一定要全神贯注,努力排除环境及自身因素的干扰。

2、注意对方说话方式。对方的措辞、表达方式、语气、语调,都传递了某种信息,认真予以注意,可以发现对方一言一语后面隐寓的需要,真正理解对方传递的全部信息。

3、观察对方表情。察言观色,是判断说话者态度及意图的辅助方法。

谈判场合的倾听,是“耳到,眼到、心到、脑到”四种综合效应。“听”即不仅运用耳朵去听,而且运用眼睛观察,运用自己的心去为对方的话语作设身处地的构想,并用自己的脑子去研究判断对方话语背后的动机。

标准的倾听,是不允许一边听一边在脑子里构想轮到自己讲话时你该说些什么,思考着说话者应该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或筹划着自己将要提出的忠告,思考着由听到的内容而联想起的自己某些相似经历并筹划着如何或是否要告诉说话者自己的经历等等。一定要集中注意力,聚精会神地去获得说话者的信息,这样发散的思维就会消失。

4、通过某些恰当的方式,如目光的注视,关切同情的面部表情、点头称许、前倾的身姿及发出一些表示注意的声音,促使讲话者继续讲下去。

5、学会忍耐。对于难以理解的话,不能避而不听,尤其是当对方说出不愿意听,甚至触怒自己的话时,只要对方未表示说完,都应倾听下去,不可打断其讲话,甚至离席或反击,以免上“钩”、失礼,对于不能马上回答的问题,应努力弄清其意图,不要匆忙表达,应寻求其他办法解决。

7.幼儿沟通礼仪的重要性 篇七

一、利用小讲课教学的方法

( 一) 做好课前准备

为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讲课之前, 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小讲课的题目, 让学生根据指定的题目查阅相关的教学资料, 并使学生围绕自己的想法制定幻灯片, 保证在课堂中规范的讲解, 然后教师在进行总结。因此, 首先, 教师应提前一周向学生明确题目和主要的知识要点, 以便供学生参考, 让学生根据相关的要求提前做好课前准备。这样学生就能初步运用讲授法讲解《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 并从中充分的了解护理礼仪和人际沟通的种类和方法。在此过程中, 学生也可以正确的操作多媒体, 礼仪多媒体完成讲课。

( 二) 进行小讲课

当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后, 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组, 并安排组长进行抽签, 让学生根据抽到的签数依次进行小讲课, 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善授课内容。然后, 教师再与其他同学一起对讲课的同学进行点评。评价课件制作的质量和教师内容的充实性, 分析讲课学生的教学水平, 当完成点评后, 全部同学再对日常礼仪和护理礼仪进行讨论和总结, 并根据教师对其指出不足之处, 进行改正[1]。

二、小讲课在《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教学中的应用的作用

( 一)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

作为一个护理专业的学生, 在学生过程中不仅要熟练的掌握人际沟通知识和方法, 同时, 还应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修养, 形成良好的心态, 这对日后的工作十分重要。所以说, 护理专业的学生要学习护理礼仪和人际沟通, 其次, 学生要强化对自身的训练, 掌握护理流程, 学会和患者沟通, 并在小讲课的过程中合理的设计讲课内容, 组织沟通语言, 独立思考, 这样学生就能在此基础上, 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 学生也会得到很好的锻炼, 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 树立良好的自信心[2]。

( 二) 有助于提升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信息技术发展, 计算机已普遍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而且已经被医疗行业所应用。因此, 教师要利用小讲课, 让学生正确的使用计算机, 并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搜索资料, 处理电子医嘱, 这对提升学生的护理能力十分重要。

( 三)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中主要的教学内容为日常生活中常用礼仪, 这就对学生而且缺乏吸引力, 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学习兴趣。因此, 为了提升学生的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采用“教师听, 学生讲” 的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能够自主研究教学内容, 而且, 当学生对《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产生浓厚的兴趣后, 教师就能充分的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 四) 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与护理教师的沟通, 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形式, 在学习时如果缺乏教师的指导, 将不知道从何学起, 由此可见,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将书本的知识教授给学生, 此外, 还有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能通过自身能力获取丰富的护理知识和沟通技巧, 这样也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 五)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

护理专业的学生思维灵活, 但却缺乏创新精神, 习惯于接受知识, 而不是主动学习知识, 这样学生在实际护理时就严重缺乏创新性, 因此, 教师在应用小讲课教学时,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精神, 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从不同方面分析问题, 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进而使学生能通过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比如: 教师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讲课的过程中进行角色扮演或者创设情境教学, 使学生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这也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 六)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这节课的教学, 并非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课程, 它需要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才能有效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因而, 通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与学生进行交流, 并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 让小组成员分工完成教学任务, 而学生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 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从而培养自身的团队协作精神。只有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学生才能顺利的完成护理教学任务, 并保证在实际护理中能遵循护理礼仪的规则, 与患者和同时友好的相处。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这节课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十分重要, 教师需要合理的利用小讲课这种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并使学生在讲解教学内容时, 激发自身内在的潜能, 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让自己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这样学生就可以提升自身学习效率, 熟练的掌握护理技巧和沟通技巧, 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勇于担当职责, 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

参考文献

[1]谭冠文, 李桂林, 李青林.护理礼仪在护生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效果调查[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04) :12-23.

8.幼儿沟通礼仪的重要性 篇八

关键词:中职教育;《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改革

社会和医院对护理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有精湛的操作技术,更要求他们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来体现其服务意识和能力。因此,《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在护理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对于培养护生的人文精神、礼仪修养以及提高护患沟通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但经过研究现阶段《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的教学现状发现,《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显著问题亟待解决,先将研究结果进行以下总结。

1、《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教学现状

1.1课程开设时间导致学生对本课程重视不足

現阶段,以研究者所在学校为例,由于学制的限制,学校将《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放在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设,且为考查课。而在第一年的学习中,学生们接受的多是以医学基础教育为主的课程,如《解剖学》、《生理学》等。一般学生入校教育后,比较关注考试课,忽视考查课,这受到初中学习过程中的主科和副科的影响,认为本课程不值得更多的投入精力。而主课并不涉及临床知识,所以《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这个以临床护理工作为依托的课程难以在学生的学习中产生共鸣,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忽视本课程在护理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

1.2护生自身礼仪与人际沟通能力欠缺

1.2.1护生自身礼仪和沟通意识较为薄弱中职生年龄小,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在家任性娇气,自我礼仪规范要求不足,又欠缺足够的与他人进行良好沟通的技巧,往往不懂得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在学校中易出现与同学、老师发生矛盾和冲突,在实习医院与带教老师,甚至与患者和家属发生矛盾和冲突。

1.2.2护生主动提高个人礼仪规范与沟通能力的意愿较低中职生这一年龄段青少年自我意识的高涨、敏锐和个性的不成熟,表现出独立与依赖、开放与闭锁,成熟与幼稚等并存的矛盾性和过渡性,并且人际沟通带有鲜明的情绪化色彩[2]。他们尚未能认识到自己应该更多的用规范的礼仪和良好的沟通为自己的未来提供更多的机会,以及礼仪和沟通对于护理这一职业的重要性。

2、《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2.1课程设置不利于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理论授课固然重要,但学生的实际应用则更重要。本课程在授课中,有些教师固守理论重于实践的理念,设置授课计划时将理论授课比例设定远高于实践授课,考试方式依旧沿用笔试。这样虽然可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牢记,但也导致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差,知与用还是两层皮,不能使之转化为一种习惯和自然,难以得心应手。而学以致用是学生们在本课程中的学习重中之重,但是学生本人对于课堂中所学内容在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不断应用才是使自身人文修养提高的本源。而学校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难以促进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修炼、自我提升。

2.2课程与护理实践授课及考核脱节

在护理实践课授课中,有些教师更加重视护理各科技能的操作教授,却忽视了在临床工作中如何将礼仪与沟通融入到技能操作过程里。由此导致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内化过程无法延续下去[3]。在护理实践课技能考核中,虽然提到礼仪和沟通的重要性,但是在考核中所占分数比例过低,致使学生更加忽视之前所学礼仪与沟通方面的知识与现在的技能训练的融汇贯通。

2.3课程设计尚未考虑男性护生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护理工作不再是单一性别的工作[4],更多的男性选择这一职业,为这一职业注入新的活力。男护生的礼仪与沟通不能与女生一概而论,要区别对待。女性天性温柔细腻,耐心细致,具有语言交际能力方面的优势,男护生则在这方面略显不足[5]。现在的院校仍以女性护生为主,缺少针对护理工作中的另一股新生力量在礼仪与沟通方面的引导,导致男性护生在进入医院临床学习中充满困惑和阻力,致使真正在毕业后进入护理工作岗位的男性的大幅减少。

2.4授课教师的专业性待加强

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的授课教师多数是由护理专业教师或无课的教师担任。

2.4.1护理专业教师授课存在的问题

护理专业教师可以为护生提供临床中护士与患者及医院其他工作者之间沟通的情景模拟,但是由于没有经过公共关系专业的学习,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极大地削弱了教学力量。

2.4.2非护理专业教师授课存在的问题

非护理专业教师,可能有相对专业的礼仪与沟通的知识,但是对于医院护患沟通和其他院内沟通的问题缺乏了解,不易为尚未进入临床学习的护生提供更为详细的情景设计,从而缺少针对性。

3、结论要将中职生培养成社会和医院需要的职业人才,不仅要重视技能方面的训练,更须加强护生的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而《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是将此目的深化实施的重要措施,应该针对护生需求对加以课程改革,已达到培养“职业人”的切实目标。(作者单位:郑州市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郎巍,《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效果评价[J],全科护理,2011,9(9):2332-2333.

[2]王煜炜,中职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培养[J].河南农业,2014,25(6):39-40.

[3]高燕,《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革[J].护理研究,2009,23(7):1963-1964.

[4]吴之明,杜彩素,杜鹃,等.对我国男护士现状的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2):59-60.

上一篇:肺病科临床经验总结下一篇:南昌少儿舞蹈培训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