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4篇)
1.六年级语文上册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一
公开课教案
教学内容:4*顶碗少年授课时间:2010.3.11授课班级:六二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遇到艰难曲折不退缩,勇于拼搏,百折不挠的精神。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难点: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人和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赵丽宏,1951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二、明确学习要求。
三、自觉指导1: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浏览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3.再读课文,分析结构:
回忆总起----具体写少年面对两次失败不气馁,坚持表演终成功----给我的迪
三、自觉指导2: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猜问激趣:老师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想知道老师思考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请同学们猜一猜。
2.教师根据学生猜问题的情况,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
3.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两方: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则认为则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
4.分组学习:同组内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先进行辩论,同组内观点一致的同学互相交流,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论,给予指导。
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引领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
⑴具体观点归纳如下: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的:
①精彩之一――第一次顶碗时:“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
②精彩之二――第二次顶碗时:“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
③精彩之三――第三次顶碗时:”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④成功――尽管顶碗少年前两次的表演失败了,可是他没有被失败吓倒,第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从“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可以感受到,观众也认为少年的表演是精彩的,成功的。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的:
①少年前两次的顶碗表演时,由于没有把握好平衡,头顶上的碗两次掉下来摔碎了――“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乱,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②从观众的反应看出――“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观众对少年表演中出现的两次失误不满意。真正精彩、成功的表演,应该是一次就成功,而不应该是第三次。
③从少年表演失误后的表现看出来――第一次:“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二次:“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管是赞成哪方观点,陈述时都要做到有理有据,“理”,即自己的观点,“据”,即从课文中寻找相关句子证实自己的观点。
⑶教师要在学生充分交流、辩论的基础上,适时引导:
①从表演的过程来看,顶碗少年的表演出现了两次失误,没有一次成功,的确并不精彩; ②从顶碗少年在表演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怕失败,面对两次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来看,他的表演是十分精彩、成功的。正是有这样的拼搏精神,他的第三次表演才取得了成功。
③如果,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就获得了成功,观众欣赏到的就只是一次“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已。正因为顶碗少年的表演是在出现了两次失误后的第三次成功的,观众才不仅看到了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且从这位顶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远比看到一场没有失误的杂技表演更有意义。每一位观看过表演的观众,都可能“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启示,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面对困难和失败,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四、感情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1.在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
2.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感受少年的心理活动。
3.拓展延伸,想象说话
⑴为什么一次杂技表演成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少年在与谁搏斗?
⑵如果顶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仍然没有成功,你觉得他该怎么办?是放弃了,不再表演,还是继续表演第四次?如果你就是顶碗少年,你会怎么做?
⑶老者对少年说了些什么?
表演结束后,如果你是记者,你会怎样采访这位顶碗少年?向他提些什么问题呢?
⑷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2.六年级语文上册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二
想起上次上公开课,还是12年前。记得那时我上的是《月光曲》,那时候我还在村小,当时我也用了算是比较先进的录放机和投影仪。但那节课,除了我费神找来的贝多芬的《月光曲》那美妙的音乐,其他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仿佛那时语文就是读读写写、听听讲讲。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的语文教学从教学大纲到新课标;从教学目的到三个维度;从手绘投影片到电脑多媒体的运用,一切变化和进步的让人不敢相信。而我,也从略显青涩的青年“才俊”变成了广普浓厚的中年教师。也许,这就是成长和老化。
这次,我上的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自读课文《手指》。这组课文是用几篇不同类型的文章告诉我们一些生活和做人的哲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在美文诵读中,大多数学生都能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所以,对于《手指》这篇自读课文,我力求让学生在总结前几篇课文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这也是我把课堂教学大多数时间交给孩子们自读和感悟的原因。
教学中,我三次把时间交给孩子们自读自悟,但每次都用课件出示不同的阅读要求,并且由浅入深。先让孩子们读懂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句子;再让孩子们读出每个人的五根手指分别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么描述的;最后让孩子读课文的中心句和升华主题的句子,让孩子们自己说说明白了什么道理。从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上,我认为还是比较合理的。但由于在引入教学的环节,我在引导学生掌握本组课文的学习方法的时候,多花了一点时间,造成了学生朗读和表述时间不够。没有充分的让学生读出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比如,学生在指出大拇指“构造简单却最能吃苦”这一特点,我应该引导学生去读读能表明这一特点的重点句子,其他四指也应该用这种方法。而学生在最后让学生总结道理的时候更是仓促,这时候教师应该结合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去慢慢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悟出的道理。所以整节课有点头重脚轻,虎头蛇尾。
在关注学情方面,我也做得不够。说实话是由于有点紧张,我的语速较快,孩子们可能听得不太清楚。而我也过于想表达我自己的一些思想,没有注意去倾听孩子们对读了这篇文章以后的感受。
或许,这就是经验,毕竟十几年没有真正走进课堂,更没有认真研修课堂和实践课堂,导致这节课有些失败。
大概是因为我的年龄和职务的原因,听课老师们都没有说什么,我这节课也肯定还有其他许多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但通过这节课,我也明白了许多。社会总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不能固步自封,只有随时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多学习,多实践,多思考,那样我们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和岗位,都不会落伍太多。
3.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篇三
今天,终于上完了教研组的公开课,同事们都很热情,我一上完,都围拢过来,热烈地讨论起我的课来。想起窦桂梅老师那时候上完课下来,非要“逼着”老师们说自己的三条缺点一事,心里便觉得暖暖的——不需要我一个个地“求”,大家都愿意把我课堂中的不足之处给我亮出来,这是一种多么大的信任与支持啊!在此,真诚地感激各位同事的指点,你们的批评是对我最好的帮助。
现将同事们的观点记录下来,以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
得之处:
1、课堂结构比较好,首尾联系,让学生从吴王巨大的变化中体会到少年这段话的作用。
2、从学生的提问中提练出三个大问题,作为课堂的主线索,层次脉络清楚。
失之处:
1、缺少一个环节:螳螂捕蝉这件事和吴王攻楚这事有什么关系?
事实上,我把这个问题分裂开来问的,我问:螳螂、蝉、黄雀各指什么?这么一比较下来,就能发现如果按上面的问题来问的话,学生更能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由此看来,同样是一个问题,但问题的设计却大有学问。
2、遗漏一个环节:备课之初,想到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螳螂、蝉、黄雀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隐患各指什么?可是在后来的备课中却遗漏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设计是下一问题“吴王眼前的利益和身后隐伏的祸患是什么”的伏笔,所以是不应当失掉的。而我,甚至于直接丢掉了。
由此看来,深入地探究,能够化解教学的重难点。
3、忽略了几个问题:(1)、“恍然大悟”的解释没提到(这个没想到);(2)、吴王的性格特点分析得不全面(这个阅读教材时想到了,但读了薛法根对本课的解读后,意识到重点人物应该在少年而不是吴王身上,于是在后来的设计中忽略了);(3)、课堂用语重复得过多,不够简炼(怕学生听不懂问题,往往会重复)。
由此看来,细到无痕处,才能有课堂的精彩。
探讨之处:
最后的习作训练——第二天,吴王怎么跟大家解释放弃攻楚的.原因,目的何在?是留着还是拓展成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螳螂捕蝉的事?
我个人认为留着是可以的。
联系生活实际谈也可以,但课堂有得必有失,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谈。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强调吴王对“螳螂捕蝉”故事的理解,而且跟我们的课题《习作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联系起来了。但是我那个习作训练因为前面的伏笔埋得不够(比如说吴王的性格特点),所以在这儿说话练习就显得有点唐突。
当我设计完一份教案后,我往往容易被教案所牵制,而无法跳出教案,超越教案,所以一开始就忽略的问题在后面的修改中往往不容易被发现。这是我在今后的课堂中更应该注意的问题。
4.六年级语文上册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研读人物形象,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感受作品深层的文学艺术魅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心得,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且言之成理;用合作的方式,探究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十九大,加深理解,提高认识,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实现伟大中国复兴梦努力奋斗的思想。
教学方式
1.研讨探究法
引导学生研讨探究,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层含义,体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道理。
2.合作探究法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文本,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形式多样、方法自主的研讨人物形象,体会愚公精神。
3.引申比较法
引导学生将课文与现实生活中的新“愚公”进行联系引申,在对照中更为深刻地体会愚公精神,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营造氛围 课前播放歌曲《愚公移山》,以习主席近年来关于“愚公精神”的相关内容引入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语设计:
2015年3月6日,习近平主席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立下愚公移山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说: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以“愚公精神”践行无悔誓言!2016年12月30日,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
“愚公”为何要移山?“愚公精神”到底是什么样的精神?让我们再次走进《愚公移山》。(完成板书“ 愚公 移山”)
二、展示目标
三、回顾旧知,复习检测
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本。请大家自由诵读识记,两分钟后老师将检查大家的落实情况。
1、《列子》
2、解词
3、译句
基础知识落实的不错,相信大家文本解读的能力会更强!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别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案,分别按照“愚公”组、“移山”组和“新愚公”组进行讨论,准备班内展示。
四、活动展示
学贵有疑!我们先看看“移山”组有哪些疑惑,听听他们是如何解疑的。
(一)“移山”组:
问题预设: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2.愚公要移怎样的山? 3.怎样移的山(人员、工具、路程……)4.移山的结果如何? 过渡句:从大家的掌声里可以感觉到,移山组也搬走了我们心中的疑惑。愚公的举动连天帝都感动了,那愚公精神到底是怎样的呢?你喜欢愚公吗?下面有请愚公组,与大家一起分享他们合作的成果。
(二)“愚公”组:
问题预设:1.愚公是个怎样的人?2.文章如何刻画愚公的?3.什么是愚公精神?(完成板书“精神”)
(三)“新愚公”组(联系现实,拓展延伸):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毛泽东同志写下“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批语,激励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更是多次强调要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新的时代不断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新“愚公”。
请结合资料,为新时代新愚公拟写颁奖词。
要求:点明人物的事迹,彰显人物的精神,言简意丰、自然流畅。老师PPT准备人物图片资料,配背景音乐。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激发人的斗志,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强大正能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弘扬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而愚公移山精神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进一步弘扬愚公移山精神,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发的十九大的相关资料以及你自己搜集的十九大相关内容,谈谈愚公精神在十九大中的具体体现。
三分钟小组讨论探究,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
过渡句:从大家的深入分析中可以看出,同学们不仅更好的体悟了愚公精神,更是对十九大报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难看出,文中的愚公之所以能够移山成功,就是因为他“不忘移山之初心”,“牢记造福后代之使命”,……(齐读学生总结的愚公精神的内涵)以这样的愚公精神朝着实现心中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放得移山成功之始终!(完成板书“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五、总结升华,结束学习
愚公移山难,中国腾飞亦难!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非朝夕之功!(播放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亲爱的同学们,不管是眼前的学习,还是怀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需要我们时刻牢记愚公精神!只要我们十四亿中国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愁而不强?就让我们立下愚公移山志,撸起袖子加油干!
【六年级语文上册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预习教案07-16
一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反思08-07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句型复习课教学设计07-29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反思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