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组合作的论文

2024-07-10

关于小组合作的论文(15篇)

1.关于小组合作的论文 篇一

随着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及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到教学中。音乐学科也在积极努力做着这方面的尝试,我们音乐教师也应对这一“课堂模式”做更深入的研究与反思。那么“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如何?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即合作内容、合作态度、合作时间等。如何提高和改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合作价值

形式为内容服务。为了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主动,使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设计适合多人合作学习的活动和作业。首先,必须有合作价值,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些活动和作业或是引人入胜的场景,或是令人兴奋的刺激,或是让人困惑的问题,或是可以预见的成就。其次,我们在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时,应该注意内容含量不宜过小,如果单*个人力量就能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大家合作的必要;内容难度要大众化,过难容易冷场,或者导致只有少数人的真正参与而且,创作活动不宜出效果,过易会使学生无须作深入的思考,缺少思维价值的合作,没有什么意义。

2、合作学习的态度要诚恳,要有集体协作的意识

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发现他人的优势,学习他人,悦纳他人,完善自己,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一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努力。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却发现,有些小组的学生虽然面对面地坐在一起,却各忙各的事,无法交流,不会合作,小组学习如同虚设。那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学生,其主体性受其身心尚未成熟的状态制约,认识水平、交往水平、自律水平是逐渐发展提高的过程,学习行为需要监护、引导和规范。比如前面提到的《闲聊波尔卡》中的小组合作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是学生根本不知道怎样合作。因此,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制定选择小组活动规则,探索小组学习的方法。如:如何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明白聆听别人的发言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指导小组长的工作方法,提高其组织管理能力等。譬如,我在给其他班学生欣赏《闲聊波尔卡》时,改变以往的小组合作方式,在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对乐曲的感受时,让学生采用“任务分割,结果整合”的方式,做到人人参与。有的可以从情绪上谈,有的可以从速度、力度上谈,有的可以从节奏、旋律上谈,指派一名学生记录大家的发言,然后代表小组在全班进行交流。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遇到困难时互相帮助、协同作战、共同成功。

另外,在每次交流结束时,教师在评价学习结果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评价小组合作的能力。以此经常提示、强化,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使他们真正懂得,不是聪明的人能成功,往往是能吸取别人的意见,与他人合作的人能成功,进而不断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

3、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充分

现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遗憾:学生刚刚进入角色,学生的思维刚刚展开,所研究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便偃旗息鼓,终止大家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因时间的不充裕直接制约了其深入展开。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使用得当,在教学中确实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决不是万灵丹,一服马上见效,它通常需要花长时间苦练才能成功。除了要有良好的学科知识之外,要设计良好的合作学习教案或教学活动,还需要有很好的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基础,整合成良好的教学专业知识。

2.关于小组合作的论文 篇二

一、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

对于刚入学的初一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摆脱小学时期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学习方式,对于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方式十分陌生,完全不知道应该讨论什么。记得第一堂课时,当我说下面小组讨论这两个问题时,整个班级异常热闹,大家兴致很高,讨论得十分热烈。但当笔者走进他们的小组时,他们一致沉默,或者所论非所问,甚至有的手舞足蹈、互相推搡,用声高来压过别人,有时两人辩论得脸红脖子粗,而忘了这本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笔者在课后调查时发现,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不能为了迎合课改就创设“小组合作学习”这个教学环节,而不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组织本组成员讨论。其实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需要教师教育指导,要循序渐进地渗透教育。如: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我以6人为一个小组为例,每人分配一个角色:召集者、计时员、记录员、噪音控制人、发言人和补充人,并适时转换他们的角色。学生对角色的接受与转化,需要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得到教师的指导与纠正,并不断得到强化。达到了自觉分工、主动履行职责,这才能基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建立了。

二、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后天的培养训练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技能。技能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学习与训练。小组合作学习技能未经较好的训练,就会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如何训练学生这种学习技能呢?我进行了如下探索:①示范法。初一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小组合作学习初期,我在每次的合作学习之前,指导其中的一组成员怎样去组织小组成员,怎样去讨论、记录等,让其他学生在看的时候学会合作探究。②比较法。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时时关注每个小组及每个成员的参与状态。对一些无意义的合作技能要及时给予调控。如:我在一次活动中发现A组在交流学习成果中,其中的3个成员反复重复汇报一样的答案,而B组是由召集人指定1人汇报答案,其余成员进行补充发言。结果是B小组省时有效,A组耗时且低效。在小组展示时,我请两个小组的代表分别介绍各自的合作过程,让全班学生一起评一评哪个小组既省时又有效率,然后把B小组的合作技能及时向全班推广。

三、小组合作学习是需要选择应用的教学策略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显著待征,许多教师都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最大区别,似乎每节必有“小组合作学习”,以至“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改的重要“标志”。其实不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两种,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我们需要选择应用。如:在初次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后,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只是使用一些参考资料上的译文来回答问题,以此为本组加分。而课后的掌握并不理想,对字词的理解不到位或不明白什么叫做文言文的翻译。所以,在初次学习文言文时,应以接受式学习为主,老师可以做一个示范,在讲授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怎样去翻译和怎样去学习文言文。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文言文初次教学由教师讲授的教学效果要强于学生盲目的合作探究。

四、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强化养成,更需要实事求是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需要指导,需要训练和选择性使用,还需要将其视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来培养。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具有长期性、渐进性、反复性和不稳定性。这就需要教师有耐心与恒心,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更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培养、训练。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具有反复性与不稳定性,教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在每学期开始时要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技能进行再次培训与训练,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

3.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篇三

记得在一次区域教学交流中,一连四节课,我们的教师都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活动后的讨论中,就有了对小组合作学习应怎样开展的一个讨论的题目。目前课堂上教师们都在积极尝试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其中有许多精彩的片段,但同时存在的还有相当部分的“生搬硬套”的现象,教师们在操作中尚存在着许多误区,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许多时候是教师故设问题,宣布讨论,于是学生便匆忙分组,七嘴八舌,热闹非凡,这似乎也成了公开课必备的点缀,可仔细一看,这热闹背后存在的学生“合作学习”是只“作”不“合”和“合”而不“作”,学生大多“各自为政”,有的小组搞“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思状;有的小组你争我抢,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更有的小组,不让别人插话,全得按我说的办,“老子天下第一”。老师示意结束时,每小组的代表发言有条不紊,汇报时说的“我认为……”,“我想……”,“我们小组认为……”。事实上,很多时候也只是一种个人的意见。试想,这样的轰轰烈烈,五彩斑阑,有“形”无“质”的合作,将会把学生引向何方,有多大的实效性呢?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呢?

一、转变观念,教师要当好“指导者”、“参与者”

“合作学习”不仅是学习方式,更是教学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新课程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对其它学习方式的彻底否定,也并不意味着只有“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我们所希望的是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一种最佳协合状态,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实践中,教师可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各种游戏、活动、方法,让学生明白:我只是社会中千千万万个人中间的小小一员,不可能孤立地在社会上生存,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与他人交往是一件多么愉快、多么有意义的事;比我好的同学,我能得到他的帮助;比我差的同学,我能帮助他,自己也从中得到煅炼,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学习伙伴,都是我的合作者。这样,学生合作学习的主体性得到逐步的发展,为“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同时,教师要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比如,在低年级里,可让学生合抱一棵大树来感受这棵大树的粗壮,让学生合作抬动课桌让孩子们体会成功来自合作。中高年级老师则可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创设合作情境,如:动手操作、估计、讨论……,老师本人也通过一番的认真观察,然后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交流之中。在学生取得成功时教师要充分的肯定与表扬,而更重要的应突出小组合作的成功。交流时,发现学生出现错误,教师要仔细地倾听学生的想法,激发讨论,耐心启发,直至成功。这样,学生尝到了“合作学习”的甜头,从“尝试——合作学习”逐步走向“养成——合作学习”的模式,以后便会在课堂中自发地进行合作交流,这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时,要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每个人发言代表着一个小组的成就,让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当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可即时作出妥善处理,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与探索。

二、以学生为本,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因此,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组织能力较强的组长,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如可根据小组的表现评出“集体智慧奖”、“组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等,也可根据学生在小组里的表现主出“最佳表现奖”、“合作标兵奖”……,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为“合作学习”步入成功注入了新的催化剂。

4.关于语文小组合作的注意事项 篇四

一、时间分配问题:(由课代表或以上交纸条的形式配合完成)

(活动内容23分钟,小组总结及质疑难7分钟,课堂练习10分钟,课后作业及小组合作反思5分钟)老师拍手三下,回应二下。

二、预备铃响到正式上课之间,每组必须站着讨论活动内容,按排分工情况。课代表检查同学作业完成情况。

组长说:

1、在这几道题目中,我认为第几题难一些,我是从这个方面来考虑的……,还有要补充的吗?

2、随后抽一个基础薄弱的同学检查一下,作一个点评,指出不足之处。

3、每道题做个分工:1号做活动一的第几题,并能说出自己的理由。……

三、正式上课:(点评标准:声音是否洪亮,表达是否清晰有条理,理由是否充分,是否还有补充的地方)

组长上台展示:

1、今天,很高兴我们小组来展示活动一的内容。首先我把题目读一下,2、下面欢迎几号同学为我们展示。

3、其他同学有什么要点评的。(点评时,语言要婉转,(1)、如果声音再大一些就好了,(2)、如果表达再有条理,会更好。(3)、富有哲理的语言,让我收获颇多。(4)、你说得很充分,这里,我还想补充一些。)

4、其它组员想再说点什么?

5、其他组有补充的吗?

6、几组解答完毕,谢谢大家。

四、小组总结:(可选2到3点进行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

(2)、这篇文章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

(3)、这篇文章,文字……,采用了什么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4)、学完这篇文章,我对本课的学习目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在围绕目标,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几组几号同学解答。

(5)、学完这篇文章,我还有一些不太清楚的地方,比如:

(6)、我还有这样一个疑问:……哪位同学能帮帮我。

(7)、还可以写一写读后感言

5.关于小组合作的论文 篇五

亲爱的同学:

你好!

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初中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并进行分析,以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质量,我校组织实施这次调查。你的回答将对我们学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望你给予配合。谢谢!

一、选择(所选内容的序号填入题前括号内)

()1.在课堂上,你愿意与其他同学合作吗?

A.非常愿意B.愿意C.无所谓D.不愿意

()2.在自习课或休息时间,你愿意与其他同学合作探讨、解决问题吗?

A.非常愿意B.愿意C.无所谓D.不愿意

()3.你认为合作学习对于你学习新知识的帮助大吗?

A.帮助很大B.有所帮助C.没有帮助

()4.你们在课堂上经常进行小组合作吗?

A.经常B.偶尔C.一般没有

()5.你喜欢什么情况下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

A.只要有问题,就用

B.出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没有现成答案时

C.自己一个人完成不了,需要几个人分工合作时

()6.你们班的合作小组评价版面更新情况?

A.每天B.几天C.一周()7.你班的合作小组评价手册谁填写?

A.组长B.副组长C.记录员

()8.如果分工明确,你愿意承担小组里的什么角色?

A.组长B.记录员C.发言人D.一般组员E.无所谓

()9.各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期间老师在干什么?

A.站在前面看着你们,用目光和你们交流

B.组间巡视,根据需要及时提供帮助

C.只呆在讨论最热烈的那组中

()10.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你对所要讨论的内容

A.很明确B.有些明确C.不太明确

()11.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你们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吗?

A.老师提出问题就讨论B.先独立思考再讨论

C.两者兼有D.从来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12.你们在什么课上合作学习的成效最大?

A.语文B.数学C.英语D.其它

()13.你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你喜欢

A.听老师讲解B.自己独立思考C.与同学讨论

()

14、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你的收获大吗?

A、收获小B、一般 C、收获较大D、收获很大

()

15、你认为你的小组成员组合合理吗?

A、合理B、还可以C、不是很合理D、很不合理

二、问答题

就合作学习而言,你想给老师或学校提哪些意见或建议?

6.关于小组合作的论文 篇六

在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更主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人说“一个好校长等于一所好学校,一个好班主任就等于一个好班级。”,从一定程度上说,“一个好小组长就等于一个好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小组长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他的作用或职责发挥得怎样直接影响着小组合作,甚至整个课堂合作的氛围和质量。因此,合作学习的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培养小组长。

一、学习小组长的思想意识培养

小组长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学习比较优秀,责任心要强,在同学之间要具有较高的威信。能管住自己,有助人为乐的精神。善于倾听自己小组成员的发言,听取其他组成员的意见,要懂得怎样组织自己小组成员进行学习,鼓励同学多发言。

二、如何指导开展组长工作

1、组内整合,训练活动常规

小组长明确小组活动的规则,如小组成员的角色分工,各角色的职责,小组活动的程序,并经常提醒小组成员这些规则,使这些规则得到强化并内化。

没有经过培训的小组长面对跃跃欲试的组员们有时无计可施,汇报时,组员之间也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各持己见。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在合作学习时,小组长是小组活动的灵魂,他既是小组活动的领导者,又是小组活动的组织者,同时又是教师的小助手,小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对小组长开展系统有效的培训,使他们明确小组活动的规则,学会合理分工,才能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产生实效。

指导组长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的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当出现意见分歧时,请组员说出理由,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问题所做出的不同解答,全面地归纳,并及时准确地汇报,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例如在解答数学应用题时,可能出现多种解答方法,在多种解法之间还可能存在着争议,在组内成员无法说服对方之时,组长要学会做好组员的工作,协调好组内成员之间的关系,在讨论问题形成结论是要求大同,存小异,防止组员在同一问题上作无谓的争吵,发挥小组长在教师与小组成员之间的桥梁作用,沟通作用;或者把组员出现的种种典型情况进行归纳、整理,准备在班级中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另外,小组长还要主动处理好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积极组织参与小组成员之间的和谐竞争,掀起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化“干戈”为“玉帛”,组织组内帮扶辅导,互帮互助,要督促组员改正错误,帮助他们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此外,合作学习小组中成员所扮演的角色如果固定不变,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就不能全面和谐的开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将来,所以应根据学生合作情况进行角色轮换,以期多角度、多侧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树立起中差生的信心,使他们敢于尝试,在尝试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2、组内训练行为常规

小组坐姿要求快、静、齐。要求只要有老师或同学在黑板前发言时,同学们必须一律面朝讲者,如果在侧面黑板前讲解,更要快速调整坐姿,做到快、静、齐,不能打扰正常上课。看不到黑板的学生要快速地调整好位置,可以下位站着或蹲在黑板旁边或着与别的同学同坐一凳,总之整个过程自然有序,同学们不会因为走动的过程造成学习上的分心。

语言要求做到礼貌、准确、简洁。如:我们是xxx组,我们组的疑难问题是xxx;我们是xxx组,我们可以解答x题或我们组对于x问题有一点补充,有请我们组的xxx同学解答展示;我们xxx组讲解完毕;我们组不同意xxx的观点,我们认为xxx或xxx更好,试问xxx组员xxx;对不起,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组还没有考虑清楚;言语中始终要说“我们”而不是“我”,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强一个组的凝聚力。

动作:快、准、狠。快,是指动作要快;准,是指自己会什么问题判断要准确;狠,是指要在回答质量上下狠功夫。无论是提问还是发言还是展示,都要干净利索,不拖延,不磨蹭。会、有想法就大胆迅速的起立表达,被老师或同学抽到而不会就要礼貌谢绝,不能不吭不哈的拖延时间。

3、上课保证组员的听课效率和交流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组长要提醒组员听课时认真听讲,思考时投入思索,交流时积极发言,回答问题时踊跃参与。上课睡觉的不能出现在我们小组,老师讲课是做小动作的不能出现在我们小组,老师要我们回答问题时,默不作声不能出现在我们小组,讨论时大声说话的不能出现在我们小组,交流时说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不能出现在我们小组。回答问题要积极主动,声音要洪亮。本组学生不能出现问而不答,回答不完整时,本组其它学生要立即补充完善。

老师在的时候,我们是老师的得力助手,老师不在的时候,更要组织好本组成员,去预习或学习相关知识。做到老师在和不在一个样。

4、学习组长的作用由课堂由向课外延伸和拓展。

学习组长要负责管理本小组的纪律,包括自习课以及预备十分钟,保证本组没有睡觉的,没有乱讲话的,没有乱走动的,上课了没有不翻开课本的,没有不学习的; 督促小组成员完成作业,组员做作业有困难上提供及时的帮助,但不让本组成员抄袭作业,督促小组成员改正作业错误。(督促学生学习时要讲方法,讲策略。做作业之前先理知识,再做作业。);明确帮扶对象,带头帮助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与成绩差的同学交朋友,在组内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成绩好的同学要有耐心帮助成绩差的同学,应能认识到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提高成绩是件不轻松的事儿;每周在班会时间安排一个环节,让小组长和本组同学总结一下本周各自的表现、得失,在组内先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自己要深刻要狠,批评别人要讲究措辞),最后可以由每组的发言人在班内作总结发言。

三、关于组长工作的角色互换 1.组长分工

明确小组分工,不要出现有的同学包揽大部分工作,而有的同学却有些无所事事的现象。分工尽量用人所长兼顾公平,谁都不愿做的、最难完成的就是自己的。

2.组长角色互换(注意是一段时间后)通过一定时间后,小组活动中经常进行组长角色的互换,从而使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并且通过角色互换能更好的增进同学们之间的理解。这样的合作小组大家各司其责,却又共同配合,为了自己小组的工作献出热情,付出努力,形成了一个生生互管的网状结构。因为每个人不仅是一名管理者,也是一名被管理者,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是小组内重要的一分子。因为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得到了满足感,从而发自心底的产生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3、捆绑考评,促进组间竞争,增强小组荣誉感,让组员发自内心的为小组争光。

小组竞争建立在个体竞争基础之上的更高层次的竞争,它屏弃了个体竞争所带来的自私、狭隘、孤立的竞争意识,替代的是团结、互助、相互制约的团队精神。通过组间互相竞争,可以让小组成员明晰自己在小组内的职责,为小组贡献自己的力量。小组间的竞争是多方面的,有作业、纪律、发言等等,再从交流时发言的角度来说,课堂有补充式发言、讲解式发言、反驳式发言等等,最为精彩的就是补充式发言和反驳式发言相结合,以小组为整体共同应对答辩的活动。

四、鼓励学习组长正确对待困难

有些学习组长向老师诉苦:我异常努力,可组员就是不听怎么办?老师要告诉学习组长,他所遇到的问题是所有的老师都会遇到的问题,是所有的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因而,大可不必就此怀疑自己的能力,能力是练出来的。如果每件事情都顺风顺水那就练不出能力了。我们每个人每天遇到的困难都是我们进步的绝佳机会,千千万万要珍惜困难。困难来了,我们怎么办?唯有学习,别无选择。向他人学习,请教其他组长或请教老师、家长或者你认为的高人;向书籍学习,从书本中找到答案。向网络学习,可以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中搜索出千万条解决困难的办法。只有不断学习,你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同样一件事你素手无策而有的人就可以做的很好。

7.关于小组合作的论文 篇七

关键词:语文课改,小组合作,先学后导,自主探究,多方评价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教育现实的广泛热议和教育改革的迫切期盼, 特别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完善, 这无疑在教育界刮起了一场革命风暴, 一时间大江南北百花齐放, 流派纷呈。

毋庸置疑, 先进的教学模式, 成功的教学案例带给我们的思想冲击是前所未有的。于是, 我也欣欣然加入课改的洪流, 拉桌子、分小组、导学案、抓预习……形式的变化确实让课堂耳目一新, 但随之问题也滚滚而来, 课前预习不扎实, 课堂表现两极分化, 表面合作实则玩耍, 学生展示效果不佳, 教学进度拖沓不前等等。

面对因理论不够透彻、技术不够娴熟而催生出来的怪味课堂, 我潜下心来深思, 新课标强调一切从学生的实践出发,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发展。那么, 如何寻找一条学生学得自主快乐、教师教得轻松高效的教改之路呢?

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研究, 聆听了崔峦理事长关于新课标的推广解读, 翻阅了大大小小的教学资料, 然后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本校倡导的“先学后导、自主互助”教学模式及“四步六环节”教学策略, 探寻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独具特色的语文课改之路。

一、课前强调先学后导, 不学不教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实践证明, 学生如果对所学内容一无所知, 上课就会如同看“天书”, 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反之, 如果对所学内容有所知晓, 上课就能积极参与, 充满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课前教师精心备课, 研究教材, 设计前置作业 (即学单) 。学生通过预习课文、独立观察、感知和思考文本内容, 找寻自己的兴趣点, 质疑释疑, 不必面面俱到, 只要切入核心内容的学习即可。

上课前, 教师要检查学生学单完成情况, 由此来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

这种方式一改往日教师费尽心思地“讲”, 耳提面命地“教”, 而变为学生快乐自主地“研”, 发自肺腑地“学”。

二、课中落实多学少教, 不议不讲

在学生课前独立研读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两个层次的交流学习。第一个层次是组内交流。每位学生将自己课前研究过程中的想法与困惑、发现与疑问和盘托出。之后, 小组内商讨, 整合各人的想法, 形成小组成果, 确定全班交流时的分工。第二个层次是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对课文预设问题阐述他们的想法或汇报探索中的疑难之处和认识过程的变化等等。其他小组同学先仔细听, 再陈述本组的想法。可以是对该组的补充完善, 也可以是质疑问询, 还可以是归纳提炼。

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 思维碰撞后, 教师就疑难较多、分歧较大的问题适时适度地加以点拨引导, 把握整体方向, 服务于学生的学, 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课后轻说重练, 轻写重思

新课标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后根据当天学习遗留, 布置相应的作业。重在通过作业巩固掌握知识点, 通过测试, 检查寻找薄弱点, 通过迁移训练使课内延伸到课外, 提升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另外, 为提高学习小组的团队意识, 我专门建立了小组评价机制, 对小组实行量化考核, 实施“捆绑”评价, 按周评选“班级之星”, 按月评选“校园之星”。多措并举,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

以上三个环节, 环环相扣, 各有侧重,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这样的过程, 学生学得愉快, 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在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中, 享受着他们本应有的快乐学习和成长尊严。教师则在轻松教学的同时品味着自己的职业幸福。

是呀!“其萌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只有像疼爱孩子那样精心培育, 树木才会长成理想的效果, 育人也唯有如此, 才会静听花开的声音!

参考文献

8.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反思 篇八

自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正以其特定的形式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青睐。因此,我在教学中也进行了尝试与思考。 

在学习小小音乐剧《蜗牛与黄鹂鸟》时,我让学生按学习小组准备头饰、台词,稍后各小组开始交流展示,但学生不能像老师期望的那样比较完整地展示及表演。这引起我对这样的合作的有效思考。原因有二:1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合作学习成为各别尖子生的舞台,一批学困生将成为袖手旁观的局外人。2我对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研究不深入,理解不透彻,以致步入流行的误区,使它成为"彩色的泡沫"。后来的教学活动中,我边进行深刻的反思,边修改"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对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分配做头饰等任务。对需要扶一把的学生,采用不露痕迹的"優惠政策":让他们分担不太复杂又不可缺少的表演角色,让他们融于小组,逐步感受尊重,体验成功。当各小组展示时,不仅丰富多彩,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创作思路让老师刮目相看,如葡萄树的头饰,树上有几个小洞,我很好奇,每串葡萄上有小铁丝勾,挂在葡萄树上,看着他们的创作,真是身临其境。

第一组表演开始了,只见这组的一位同学双手平举站在中间,小鹿,小猴,小狗来到大树前,举手等着蜗牛摘葡萄,奇迹出现了,蜗牛果真把一串,二串,三串...成熟的葡萄摘下来了,其余的孩子哄堂大笑,"葡萄怎么摘下来啦""树怎么还会 跳舞啊!"我连忙充当临时解说:"动画城里的树不是有灵气 

葡萄树也一样啊。"孩子们拉着手跳的更欢了。 

第二组开始表演了,小狗,小猴子,小鹿轮番上场,一位平时受冷落的学生,一本正经地站在那里,笑吟吟地等着小动物们一个个经过他的面前,双手在头上随音乐轻轻舞动,别组的孩子都叫起来:"他在干吗呀?"他们组表演结束,组长很郑重地告诉大家,这位同时扮演的是小狗家门口的小花,他在欢迎我们呢?再看这位同学一脸的骄傲。表演结束,我给这两 个小组的孩子每人奖一个金色的小音符。 

我从心里感谢他们,从他们身上,我真正领会了"小组合作" 

真正含义。这一课的课后反思我这样写到: 

你可以当一棵树,也可以当一朵花,但你更可以感到成功。感到被别人尊重。当我把能力差的孩子分配一对一给各组后,孩子们的安排使我更深地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体会到教学反思是一个教育工作者自我提升的捷径。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如下几点体会: 

1 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有关 

教师必须设计合作学习的活动和作业,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有事可干,有的分角色表演,担任演员,有的创编故事情节,担任解说的,充分体现小组集体的力量,且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 

2 与合作能力有关 

教师必须提供有效的帮助,引导学生制定小组活动规则,探索小组学习的方法。如:如何在小组表达自己的观点,应该怎 聆听他人发言,教给小组长的组织管理方法等。 

3与合作的时间有关 

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向学生提出时间的要求,这个要求不是硬性的,主要是告学生速度的重要性。过短的时间•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刚刚展开,所研究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就偃旗息鼓,终止了合作学习。时间的充裕直接制约小组 

4合作学习的效果。 

9.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篇九

结合教学实践,我觉得小组合作学习应该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有所改变,可以按以下的过程进行。

第一环节:师生共同抓好预习的落实。

老师要布置一些学生很好操作的、对本节学习有帮助的预习内容,学生应真真正正把预习作为学习的第一步和关键环节,师生都要把它落到实处。

第二环节:师生共同确定训练目标。

每节课都有每节课的训练目标,老师应该根据大纲的要求以及本单元、本课时的重、难点,引导学生依据书中例题、书后课后练习题,共同确定训练目标。师生在共同确定训练目标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确本课的训练目标,使学生对一堂课的训练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环节:师生共同采用合适的方法。

每节课中的教师主导作用很重要,老师应该启发引导,教给学生各种学习的方法。课堂要求教师重在提出问题、教给方法,提供给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过渡桥梁,学生则重在独立学习思考,初步感知教学内容,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

第四环节:师生共同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上学生在小组讨论的阶段,教师也要适时参与小组的各种学习活动,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调控、评价,课堂要关注让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五环节:师生共同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就是让学生相互检查,彼此互补,从同伴那里迅速得到高质量的矫正帮助,而教师则针对各小组的目标掌握情况、互助情况等作出鼓励性评价。

第六环节:师生共同完成复习巩固。

10.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篇十

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实施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呢?

一、合理分配小组成员

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分好小组是前提。合理的构建学习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4—6人为宜。如果是4人一小组,应该有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学困生。这样做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教师应把学生的个别差异看成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实施动态分组教学。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竞争的活力,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

二、明确小组成员责任

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后,要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要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明确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一个小组,只有在一个好的小组带头人的带领下,才能始终如一地围绕某一个中心议题开展讨论、探究,最终找到规律、获取方法。组长又是一个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联系教师与全班学生的纽带。因此选好组长,直接关系小组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小组长要选择有一定的号召力、责任心、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小组长为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在4人以小组内,设一名小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一名操作员。小组长主要负责讨论过程中的组织和裁判,检查本组同学对所讨论问题的掌握情况;记录员主要记录整理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发言,要求组织能力强,下笔快的同学担任;汇报员主要负责汇报小组中的讨论结果,要求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担任;操作员主要负责小组中的操作工作,要求心灵手巧的同学担任。组内分工落实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分家”的道理,对每一个同学所担任的角色可根据教学情况定期作适当的调整或轮换,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做好各个小组的培训工作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培训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培训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认真思考,大胆发言,学会中心发言,能把自己的探索、发现,清楚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

二是学会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养成一人发言,组内其他成员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三是学会质疑、反驳,能听出与别人的相同点、不同点,能以比较恰当的方式表达个人观点; 四是学会更正、补充,能在别人结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五是学会求同存异,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学习。通过培训,使学生初步学会怎样与学习伙伴交流沟通,初步感受合作学习过程,为真正的小学合作活动作好“热身”。

四、精心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有效,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面对学生对某一问题独立思考与研究后的发现与困惑时,对同一问题有不同见解,意见产生分歧时设计合作,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集思广益,从而达到共同提高。

(2)在教材的重、难点处设置合作,有利于学生集体智慧的发挥,有利于每个学生对教材重、难点的学习,从而使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3)在学生单独试验与操作遇到困难时倡导学生合作,使学生感受到与同伴合作的必要性。教师在准备课时,首先应该对可能出现的困难或意外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怕出现混乱的局面;其次,教师面对教学意外时,必须镇静从容,及时引导,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引导措施。

五、正确进行评价

强化小组团体激励,对小组成员的评价教师须把握以下几点:(1)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要体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2)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3)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4)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注意从以教师评价为主向以自我评价为主逐步过渡,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改进的办法。另外,我们可以定期进行诸如最佳学习小组、最佳小组长、最佳学习伙伴、最快进步奖等评选活动,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使每一位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从而达到由个人目标的达成促进小组团体目标的达成。

11.关于小组合作的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 高中教学 数学课堂 小组合作 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3-045-01

0

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求“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更是一种师生相互交流合作、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探索研究能力。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互助学习

它是与“个体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教学策略和学习组织形式,是一种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完成共同任务的互助性学习。

2.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互补学习

在这样的合作小组中,可充分发挥合作互补性的特点,使不同水平和特点的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促进,实现所有学生都获得充分发展的目标。

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

在小组学习活动中,探究或讨论的问题一般要经过学生的思考才能进行,而不是肤浅的表面上的合作作探讨解决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互动学习

二、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系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当然会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

三、教师方面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

1.时机不当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

2.分组不科学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

3.规则不明

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4.时间不足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5.评价不全

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觉得……”、“我认为……”、“依我之见……”,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显然,学生的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四、学生方面

12.关于小组合作的论文 篇十二

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 刷新着我们的教学行为, 同时也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尤其是小组合作的某些做法, 偏离了真实的课堂, 过分追求其形而忽略其神, 本质的东西却被抛在了一旁。例如:有的把合作学习当做一种点缀, 只进行两、三分钟, 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 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 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 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不会倾听, 不会合作, 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 教师缺乏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 忽视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种种现象表明,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多, 取得实效的少。怎样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其有效性呢?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一、合作有效性的前提———合前先分

1. 分组。

分组是小组合作的前提, 首先是人数问题, 小组成员太多或太少都不好, 既不利于教学操作, 也不利于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因此, 小组组员的人数应当适中, 一般是4至6名学生为一个小组。其次, 还有学生搭配的问题。学科成绩程度相当的学生不能过于集中, 否则, 必然会造成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 达不到共同进步的效果。所以, 好、中、差的学生要合理搭配, 同时还要注意性格内、外向的搭配和男女生的搭配。值得注意的是, 组员的搭配如果长期一成不变, 也会让学生失去新鲜感,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视野仅仅集中在本组中的少数几个同学身上, 失去了和其他同学进行充分交流的机会。为改变这种情况, 可以采用动态分组的方法, 比如, 可以把小组成员根据学科成绩分成A、B、C三个层次, 可以让B和C层次的固定, A层次的学生与其它组轮换;也可A、B层次的同学固定, C层次的同学轮换;女生固定, 男生轮换等等。动态分组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但组员的轮换不能像“走马灯”样过于频繁, 否则, 小组成员间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深达思想的互动关系。

2. 分工。

合作与分工是相辅相成的。有效合作离不开合理分工, 合理分工是为了有效合作, 小组合作不是简单的几个组员的相加, 而是一个能让小组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有着明确分工的学习团体。小组成员之间相得益彰, 合作学习才会更加有效。

小组成员确定以后, 教师要根据小组成员的不同情况和合作学习的内容在小组内部设立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操作员等不同角色。小组长应由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较强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汇报员要由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记录员要由概括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动手能力强、胆大心细的同学比较适合担任操作员的角色……不同的角色分配决定着合作学习的成败。因而, 说到底, 分工是在因势利导之前进行的角色合理分配。当然, 这样的角色分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 允许学生根据不同的活动自由调整角色, 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 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 发扬合作精神。

3. 分头思考。

合作讨论、合作操作, 必须要以个人独特的见解和认知作为基础。如果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匆忙地展开讨论或操作, 那么, 一部分思维敏捷、活跃的小组成员就会凭借自身优势夺取话语权, 以绝对的权威控制操作过程;另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弱的、不善言谈的学生要么坐享其成, 人云亦云, 要么被晾在一边, 成为“被遗忘的人”。“弱势群体”对小组内出现的不同的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的意见, “骨干群体”也无法吸取真正有效的建议来修正自己的观点。因此, 要重视独立思考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只有在每个学生都有所思有所感后再展开讨论, 进行操作, 小组内才有可能出现争论、交流的局面。

因此, 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之前, 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只有建立在个体学习基础上的合作学习, 才能实现相互启发、优势互补, 使个体没有考虑的问题得到群体的共同关注, 使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在集体的力量下迎刃而解。

二、合作有效性的保证———目标、习惯和教师的参与

1. 明确目标和要求。

个体的思维是丰富的, 小组中的个人想法也是各种各样的。“凡事预则立”, 任何有效的合作都始于明确一致的目标。因此, 在动手之前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明确合作的有关要求, 共同制定行动计划, 这样, 可以避免盲目行动, 大大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科学安排事情的素养。

2. 良好习惯的培养。

首先, 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概念、定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折一折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 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 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其次, 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 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手使脑筋得到发展, 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 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 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 使学生动手必动脑, 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 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例如在讲授《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变换》时, 当所有的知识点讲完, 我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请运用学过的知识, 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其中一个小组是这样做的:

组长:每人提一个问题递推给下位同学回答并解决, 尽量问题不重复 (可以准备2-3个问题) 时间一分钟。

一分钟过去。

甲:我想把图中“鱼”的每个顶点的横坐标乘以3, 鱼会怎样变化?

乙:若“鱼”的每个顶点的纵坐标乘以0.5, 鱼会怎样变化?

丙:若“鱼”的每个顶点的横坐标加1, 纵坐标减2, 鱼会发生怎样变化?

丁:如果把“鱼”的各个顶点的横坐标乘以-1, 鱼会有怎样的变化?

画图。

甲:丁的“鱼”的形状没有改变。但变化前后的鱼关于y轴对称。

乙:甲的“鱼”的形状会发生改变。其中纵向不变, 横向被拉伸到原来的3倍。

丙:乙的“鱼”的形状会发生改变, 其中横向不变, 纵向被压缩到原来的一半。

丁:丙的“鱼”的形状、大小没有发生改变, 但鱼向右移动一个单位, 又向下移动两个单位。

组长小结:“每个人都画得快速、回答的准确。我发现横坐标乘以-1或纵坐标乘以-1, “鱼”的形状都没有改变, 但他们关于坐标轴对称。你们有发现吗?”

第三, 要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 更要体现合作意识, 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 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指导操作时, 要有意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 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3. 教师的适时参与和指导。

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 同教师的适时指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 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所以在很多情况下, 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 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比如: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 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表扬;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 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 如果是真正完成了任务, 可帮其他小组完成, 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 主动探究数学知识, 有利于集体研究, 促进合作学习。例如学习《测量旗杆的高度》, 在内容进行到用标杆测量旗杆高度时, 许多小组思维受阻, 这个时候老师的“引”就显得很重要。

还记得我和2组是这样解决问题的。2组疑问:在这不规则的图形里求旗杆的高度, 这怎么求……

师:如果有比例线段的话, 问题会不会解决?

生:要出现比例, 应有相似三角形啊, 相似的条件在哪里?

“平行、平行。”乙着急地说:“EF//CD//AB”。

生:我知道了作EM//BF。

生:我也有, 延长AE、BF相交点O。

师:叙述过程, 整理。

这里, 教师不能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 学生张口就会, 看起来气氛活跃, 久而久之, 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 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合作有效性的关键———分后必合

有了科学的分组、合理的分工以及各成员深思熟虑之后生成的独特见解作保证, 接下来的合作就水到渠成。在小组长的组织下, 每个组员分别阐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记录员做好记录。然后小组针对各个意见共同讨论、操作、探究, 这样, 小组内各种意见相互碰撞, 成员之间相互争论, 几经周折终达一致, 这样的合作, 才真正体现它的魅力和价值。

例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这节, 对于定理的证明我是这样处理的, 首先提问“平角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 之后让学生独立思考五分钟, 再进入小组交流讨论中。展示成果时令人大吃一惊。

小组6:我们有两种方法:

1作CE//AB

2作BF//AC

小组4:首先我认为6组的这两种是同一种方法, 只不过平角的位置不同而已, 我们组的方法有两种。

1作PQ//BC。

2作ED//AB, DF//AC。

小组10:我们小组认为既然点D可以在边上, 当然P点也可以在内部。

例如

小组1:点P在外部, 利用平角也可以证明。

这样在思维的不断碰撞中, 方法一种一种都被挖掘出来, 连最难的最后一种情况, 也在小组交流展示中, 由同学们分析得出, 再经过整理, 收获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个同学的脸上。

四、合作有效性的激励机制—合理的评价

强化小组团体激励, 对小组成员的评价教师须把握以下几点: (1) 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 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 要体现“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 (2) 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 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 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3) 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 组员参与的情况, 小组汇报的水平, 合作学习的效果等方面进行; (4) 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逐步从以教师评价为主向以自我评价为主过渡, 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 并寻找改进的办法。另外, 我们可以定期进行诸如最佳学习小组、最佳小组长、最佳学习伙伴、最快进步奖等评选活动, 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使每一位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 以个人目标的达成促进小组团体目标的达成。

13.我们的小组合作作文 篇十三

新的学期,新的班级,新的老师,就会有新的开始。这一个学期,我们班将迎来一次小组合作的学习生活。一个人犯错,不是他一个人的耻辱,而是给一个大组蒙羞,所以每件事不要做得还可以,是要做得完美无缺。

老师合理地帮我们排列了座位,每个小组都必须是好坏结合,不能一个小组都是一些名列前茅的学生,而另一个小组中都是些愚笨之才。老师把一些细节调整好后,我们将迎来一场惊心动魄的小组合作比赛。

我觉得我们小组的组员还算不错,有八九个是平时发言积极的.好学生,只有个别几个人是偶然会拖后腿的,不过对于我们组来说这不算什么。首先,大家都是一切从零开始。开始开战了,老师统计了会背相对应内容的同学,on,my god!我们组惨败,连我在内只有六个同学会背,别的组都比我们多,甚至有一组会背书的人数是我们的两倍。不过没关系,这一点小小的挫折根本没什么,因为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会吸取教训,下一次背书的人就会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人数越来越多。

“你们听写一百分的同学请骄傲地站起来,为小组加上宝贵的一分!”老师激动地说。我们组自豪地站起了八位同学,大家都左顾右盼地、忐忑不安地数着对方组里站起来的同学。哦耶!我们组人数最多,每人加五分,我们组一下子领先了,组里的人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声,一片欢呼声。

经过多轮的比赛,一次又一次进入高潮,终于到了决出胜负的一天——星期五,大家迫不及待想知道谁会笑到最后。现在的比分情况是:我们c组是213分,和我们旗鼓相当的是B组179分,A组和D组的分数差不多。我们赢得几率是较大的。最后一天了,大家都十分激动,终于到了这一天,仿佛是经历了跋山涉水的重重困难后,站在山顶上,期待着谁会拿到小红旗。

老师在这紧要关头,拿出了语文课堂作业本,准备随时将那个组扳倒似的。“里面的题目,错一题扣五分。”老师严肃地说道。似乎我们这次错了好多,我们呆若木鸡地听着分数,老师响如洪钟的报着。哎!我们组惨不忍睹,由231分降到了43分,B组由179分降到了50分,真是让我们组伤心欲绝,B组却响起了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他们获得了冠军。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冠军的宝座拱手让人!眼睁睁地看着属于我们胜利的棒棒糖飞向远方!

14.小组合作学习精神的培养 篇十四

(课题设计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社会发展中,我们人类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合作性的,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合作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合作将是未来世界的主流。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学生养成了一种扭曲的竞争意识和与之相应的利己行为。他们大多缺乏合作意识,更少有利他行为,缺乏与别人相处与交往的社交技能。这种状况与我们所处的需要合作意识的时代甚不合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推出了旨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举措,呈现出的共同趋势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站在时代的高度,未来的劳动者必须善于终身学习、善于获取信息、善于知识创新。而要让教育对象具备这些“关键能力”,就必须变革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因此,倡导旨在克服单纯接受学习弊端的合作性学习,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必须选择,符合时代需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教师不再处于课堂的支配地位;同时学生间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因为学生在小组中只是分工不同的协作关系,而不再有优劣之分。学生可以在平等的交往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教师也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者。其次,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充分赋予了课堂的活动空间。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合作学习并不合作的情况:要么,有的小组,个别学生"一言堂",多数学生往往一言不发,心甘情愿当听众;要么,你说我说,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造成课堂秩序极为混乱;要么,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准备不足,无从下手,好长时间课堂鸦雀无声;要么,汇报时,常常是说:“我觉得„„”、“我认为„„”而不是说:“我们觉得„„”“我们小组认为„„”等等。不一而足,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交流能力等的培养无法构建起来。笔者在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时,也碰到了如上的种种困难,产生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不合拍的困惑。迷茫、急噪、放弃都不是办法。静下心来思考:怎样让孩子学会合作?我们的课堂教学一般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而小组合作学习成功与否还取决于小组成员之间正相互依赖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二、课题的界定

所谓正相互依赖关系是学生的一种认识,即认识到对组里某个成员有益的事对全组也有益;对组里某个成员有损的事对全组也有损。换言之,正相互依赖意味着每个成员感到全组“同生死、共患难”。在这种关系中,每个成员与小组及其他组员之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每个人都要为小组和其他组员的学习负责,每个组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和责任,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所有组员的表现。以此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以及延伸出的听取、说明、求助、反思、帮助、支持、建议、协调等交流技能,让学生通过小组乃至全班的合作获得知识,形成学习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着力进行合作学习的研究,使学生愿意并通过个人努力,为集体做出贡献,掌握新的学习方式。提倡合作精神基础上的竞争,竞争中的合作,达到互相学习,积极实践,勇于创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2、分析合作意识、合作技能对合作学习效果的影响,探索培养儿童的交往合作意识、角色意识和合作技能训练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教会学生合作的必要技能,让每个学生懂得合作的好处,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成果分享,提高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自尊,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儿童与他人平等相处的良好习惯。

3、通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合作需要,进而让学生通过倾听、说明、求助、反思、帮助、支持、建议、协调等方式学会与人交流,学会通过合作达成目标,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并在其他学科,乃至在生活广义的学习活动中也能利用与人合作的能力达成目标。

5、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家访,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探索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诸方面的力量,共同支持并开展好本课题的途径。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观察法、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分为二个阶段,分述如下:

第一阶段:分析学生现状,制定出研究方案。

首先、分析学生现状,在调查中教师普遍感觉到80%的学生创新意识淡薄,不乐于探究,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合作技能,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时,学生不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不能围绕主题进行交流;当产生不同意见时,不能建设性解决矛盾冲突。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在合作学习时,学优生往往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极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另外,教师对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应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小组合作前,教师要有必要的讲述,不要一有问题就马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或任务过于简单,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问题本身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理解要学习什么、怎样学习,还有在课堂中合作学习泛滥,脱离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状况的合作学习,致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让学生逐渐感到厌倦。教师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才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第二阶段:点面结合认真实践研究

1、合理构建合作学习小组,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方式,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合作小组。针对学生的实际,我们初步建立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的训练体系。

2、教师通过理论研究,教材分析,积极探讨学习方式,把合理的学习方式应用到备课、说课、上课之中,真正做好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因此在每节课的教学之中,首先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① 本节课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 ② 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 ③ 如果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应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 ④ 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教学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这就要求根据学生情况和学习内容本身的特点有所选择,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每节课后,及时小结教学过程中不同学习方式的得失,修改完善教学设计,为以后的合作学习提出建议。

五、合作学习策略实施

以教师对课改理论的学习为主,不断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与意义、方式与内容,从而提高教师的理论层次为纵向维度;以教师按“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横向维度,构成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平台”;再以同伴互助、定期集中探讨,对合作学习的教育教学行为、效果作深刻的反思,分析得失。

1、加强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自新课程理念贯彻以来,我们就瞄准了“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当初对新理念还很陌生,总觉得难以操作,上课总不能

得心应手。经过一段时期的教学实践,一边探索一边研究,尝试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比总结,目前,我们建立了比较合理的课堂教学流程。

以合作学习教学主流程为基础,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实验教师对主流程涉及的主要环节和活动内容,进行新的搭配、组合,形成以下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群:探究发现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动手操作模式、实践应用模式等。

合作学习教学流程基本特征:

以需要求参与;以主动求互动;以问题求思维;以知识求方法;以活动求能力;以实践求体验;以合作求成功;以创新求发展。

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突破了原有教学的弊端,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主动、全面的发展。

六、分析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不只是学生受益,教师的角色也进行了转换与重新定位,要求学生会合作,首先教师也应学会合作,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由传授知识转变为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现在,教师不仅能合理地组建合作小组,更能巧妙地安排教学内容,点燃学生合作探究的欲望,把学生“逼”上合作的“梁山”,使学生明白当一个人不能完成某项任务时,可以求助其他同学的帮助,并对“合作是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命令”形成正确的认识。

通过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目的如下:

(一)促进了我校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推进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实施。

课堂教学中所反映出的教学理念发生较明显的变化,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已被我们认同,至今仍在不断地研究与发展。教师以由重学生知识的积累转变为重能力、情感态度、合作交往等全面素质的提高。在学习方式上由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主体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环境上打破了教师的绝对权威,代之以师生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现在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目前,我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不断上升,教育教学质量也逐年稳中有升,已于2002年成功申报了市级标准化学校,省级标准化学校又进入了验收阶段,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认可,这首先得益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同时也说明了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在指导教师进行合作学习与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合作学习促进了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合作性学习促进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提高。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满足了学习者心理需求,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浓厚的情意色彩,唯有同他人沟通、互动、合作,才能取得较大的成效,而合作性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在独生子女居多,社会竞争日益增强的今天,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能使学生更好地面对未来,终身受益。

2、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得到了发展。合作学习为他们提供了相互交往的机会。在这种交往过程中,他们懂得了沟通与包容、尊重与信任,懂得了共同创造与分享。因此,他们能正确地对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难,能热情地帮助身边的同学排忧解难,也能为别人提供急需的数据材料,帮助实现他人的计划等等,他们在合作学习课上学到的做人的道理将影响他们的一生。

3、初步具有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的意识。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不断地以评价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会在学习过程中调节自己的情绪,来适应小组合作学习的需要。在评价自己的同时也学会了正确、客观地评价他人。

(三)合作性学习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提高自身能力,研究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的变化,调整教学方式,适应课改的需要。

15.关于小组合作的论文 篇十五

一、合理选择与设计教学内容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基础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预设和脚本, 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主要是落实到小组合作学习主题和首要环节, 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基础[2]。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主题的选择上, 首先在心中要“三问”:一是我的课堂教学想达到什么目标?二是我想通过怎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达到目标?三是我为什么认为这样就可以达到目标?因此, 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与目标及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实际, 恰当地选择合作学习的主题。

思想品德的教育主题是:七年级学生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走向新的学习生活, 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在新起点上憧憬未来;八年级是学生向青春期过渡的主要阶段, 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习分化、同学关系等各种心理矛盾, 需要帮助学生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指导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九年级是引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生活。

明确了教育主题, 教师可以在对教材有效挖掘的基础上, 寻找促进学生发展的亮点, 拓展合作学习的主题。例如, 对《身边的诱惑》的教学, 课前可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了解“我们身边有哪些诱惑?”然后可以确定“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为小组讨论主题;也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在需要重新整合, 从而挖掘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例如, 在《珍惜生命》的教学中, 可选择“人类应该怎样和其他生命相处?”“如何保护地球?”等主题进行小组交流;还可以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来选择确定主题。只有明确了小组合作学习点的选择与确定, 才能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真正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 才能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价值。

二、科学组织课堂教学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

要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 必须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 改变传统的师生观

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是合作者。教师与学生之间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3]。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 学生当好“演员”。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 巧妙地运用师生之间的互动, 把“导”与“演”进行分离和分工, 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 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 共同提高。当然,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不能放任自流, 要多走走、多看看、多问问。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 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作用。

2. 科学、合理的进行分组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充分地考虑到各组成员间的性别、学习成绩、实践能力、性格、脾气等差异, 使小组与小组间保持平衡。不能按学生座位随意进行搭配。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应该做到科学、合理, 这样有利于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 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际的竞争。

3. 明确学习的任务和时间

在学习过程中, 合作的成功与否, 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教师如果不做好教学任务的具体化, 在学习过程中不加以监控与参与, 很难保证合作学习的成功。在实施合作学习的最初阶段, 教师要将教学任务具体化, 强调小组目标, 使小组任务具体化。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对时间安排加以调控, 不要让学生的交流讨论变成无意义的争吵, 也不能为节约时间, 草草收场, 使合作学习变为“缩微课堂”。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保障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 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不以区分评价对象的优良程度为目的, 不重在对被评对象进行分等鉴定。而是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显得格外重要。

1. 评价主体多元化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主体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 应使学生也成为评价主体之一, 从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批判的状况。教师可让学生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 加强小组自评、互评, 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教师对合作小组学习表现的评价, 主要包括合作小组在课堂上对所讨论、交流问题的掌握程度、在课前搜集的资料及其质量、课前设计的合作方案、探究计划情况等。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主要包括合作小组对本小组成员学习表现的评价、各合作小组间对全组成员学习表现的互相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2. 评价方法多样化

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 除了教学测试以外, 还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传统的评价观念注重量化评价, 量化评价较直观, 但不能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作出有效评价。而过程性评价能真实、全面、深入地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符合新课程对学生评价的要求, 尤其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方法可以通过档案袋评价法、积分评价法、量表评价法等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进行科学评价以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攀峰, 张天宝.小组合作学习: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J].教育学术月刊, 2008, (9) .

[2]王智.浅谈小组合作学习[M].新课程学习 (中) , 2011, (11) .

上一篇: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反思下一篇:学校的教学计划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