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病毒评课稿(共12篇)
1.计算机病毒评课稿 篇一
前几天对学生进行了多边形面积的单元检测,结果很不理想,本班平均分都只有80多分。看了学生的错误情况,发现失分最多的是填空题、判断题和选择题,而计算则相对而言要好一点。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分析了试卷的题目,发现判断和选择都是一些考验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题,要解决这些题,就必须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推理、空间想象和实践操作能力。
本单元的知识可操作性较强,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所以在教学时,我几乎每堂课都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资料,供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应该说学生的理解、推理、空间想象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还不错,而且学生通过研究,也发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诸如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大于第三边等。至于上面判断和选择题中的知识,学生当然也发现了。那为什么还会失分这样严重呢?我想可能是缺少了一定的强化训练。这是我在平时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 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 评课稿范文
★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字母
★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
★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小学教案
★ 数学五年级三角形的面积的练习题
★ 人教版小学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
★ 《文件》评课稿
2.计算机病毒评课稿 篇二
总体来说, 这次课堂教学实施比较成功, 达到了公开教学应有的效果。从询问职业开始, 然后通过幻灯片展示各种职业类型, 一直到谈论理想, 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 连贯自然。遵循了面向全体学生、倡导体验参与、开发课程资源等课标理念, 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交际策略、资源策略等意识。教学任务基本完成, 各层次的学生均有所得。此外, 英语学习氛围宽松、民主、浓厚, 师生情感交融极为成功。
一、课堂优点
1.采用多媒体教学, 形象直观、省时高效。放映关于各种职业的幻灯片,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将新授的语言内容制作成演示文稿, 相比在黑板上板书省时不少, 而且高效。
2.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句型入手, 引出关于职业的单词, 如teacher, student, worker等, 然后放映幻灯片展示新的职业类型, 如engineer, pilot等, 最后谈论理想:What are you going to be?并进一步讨论: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 这样的教学流程既科学合理、严谨有序, 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从旧知识的复习到新知识的呈现, 过渡自然, 富有逻辑性。教师设问:What do you do? What does she/he do?自然引出关于职业的单词, 进而学习新的职业类型。这样的衔接很巧妙、很自然。
4.生词的呈现与记忆很直观, 且多样化。开展了 “Do you have quick eyes?” “Can you remember well?” “中英文互译”等教学活动。
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起到了引导者、指挥者的作用, 能够立足于学生的学, 充分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呈现完“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后, 随即提供Tina等人的信息并要求对话操练, 起到了很好的巩固效果。
6.在“Choose one of the situations below to make conversations with your partner.”中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7.学生积极主动, 发言踊跃, 师生配合默契。
8.作业设计紧扣重点、难点, 达到巩固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
9.教学节奏中速, 教学容量适中。
二、美中不足
1.教学重点不够突出, 主次不分明。重点是学习关于职业的生词, 还是掌握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从教学现象来看无法判断。
2.学生语言输入后未能进行充分有效的输出, 使语言停留在知识状态而没有转化为能力。
3.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与时间均不足, 教学尚未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4.听、说、读、写四会的基本原则没有很好地遵循, 且忽视了“写”的技能培养。
5.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花在生词教学上的时间几乎等同于句型学习的时间。
三、个人建议
1.在直观呈现生词后, 应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对话操练来巩固和掌握它们。因为单词是死的, 只有在语境中才能活过来。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2.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的操练, 应分三个阶段:控制→半控制→全开放。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先练习演示文稿中的对话例子, 然后根据所提供的信息编对话, 最后发挥想象畅谈自己的愿望与打算。
3.生词教学控制在15分钟以内, 拿出25分钟的时间学习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把教学重点放在这两个句型上。
4.多一些自主, 少一些灌输。注重精讲多练。
附:教师素质
1.仪表端庄大方, 精神焕发。教态亲切自然, 富有感染力。
2.口语准确流利, 能用英语组织教学。
3.课堂驾驭能力强, 有一定的教学机智。
4.专业素质比较扎实, 有良好的教学功底。现代教学技术娴熟。
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评课稿 篇三
一、能经历图形抽象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几何教学的核心词,它包括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许教师让学生从校园中找图形,完成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抽象。这样经历图形的抽象过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来源以及研究图形的背景,进而理解数学这门学科所研究的问题具有的抽象性。建议:多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观察实物并抽象出图形。
二、能经历分类与思考的过程,感悟数学思想
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图形分类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地对图形进行比较、概括,从而深入体会图形的特征。纵观本节课有四次分类活动:第一次,找出画出的图形,并说出它的名称。这是简单的分类。第二次,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找出它们的本质的联系和区别,这个地方引起争执,教师应顺着学生的争执,创设矛盾,引起冲突,既然都是直角,平行四边形不是直角,长方形和正方形怎么可能是平行四边形呢?这样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找到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只要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就是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对边都平行,符合条件,只不过很特殊,特殊在哪儿?四个角都是直角,通过分类、辨析,越来越清。第三次,让学生表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之间的关系?教师上课要注意倾听学生发言,如,有一个学生说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是梯形。应该及时纠正。第四次,练习设计,让学生经历不同的分类标准,最好让学生在练习本做一遍。再让学生汇报。分类标准不一样,结果不一样,进一步体会图形的特征。
三、能经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单靠教师讲是行不通的,必须以学生的空间知觉和体验为基础。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于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作用尤为明显。因此,在这节课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创设了一系列的层层递进的活动。
1.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活动
学生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请学生拿出课前发的平行四边形,在小组里用看一看、量一量、画一画、移一移的方法,探究一下: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点?你们同意他们的观点吗?谁还有不同的方法?(画一画或量一量)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在“操作”活动中,深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2.创设了自主思考的机会
教师在创设研究四边形关系时给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我们认识了四边形这个大家族中的每一位成员,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那你们能不能用喜欢的数学符号语言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学生动手设计)”并在活动中积累了经验。
这是一节真实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我最欣赏的是教师的这种最真实的课堂,而不是那种公开课的作秀,把公开课回归到真实的日常教学中来,拉近公开课和常态课的距离,让大家觉得可看、可学、可用,避免了形式主义,注重实效,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和发展。
4.《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评课稿 篇四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邱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纵观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渗透“转化”思想,引导探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能够为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提供方法迁移。“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邱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采用了“转化”的思想,先通过数方格求面积发现数方格对于大面积的平行四边形来说太麻烦,然后根据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谁有关,该怎样计算,接着引出你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的什么图形来推导它的面积。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意识。接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架起由具体到抽象的桥梁,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二、重视操作试验,发展能力
本节课教学邱老师充分让学生参与学习,让学生剪拼,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去主动探求知识,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实验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的关系,高与宽的关系,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利用讨论交流等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操作——转化——推导的过程叙述出来,以发展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这样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面积计算公式,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邱老师没有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种固定或简单的方法上,而是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采用几种剪拼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面积。
三、注重优化练习,拓展思维
练习设计的优化是优化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练结合,既有坡度又注重变式。有的告诉学生底和高,直接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规范格式,检验学生是否达到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出示含有多余条件的图形题,强调底和高必须对应,学习上更上一个层次。有的考察学生灵活运用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课堂练习能促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新知。
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学生在剪拼时,只注重结果,没有适时归纳过程。让学生理解只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下,都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问题被教者忽视。虽然本节课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但前半部分的教学还存在着教师不敢放手现象。课堂上有效的评价语言在本节课中也体现不够完善等等
5.计算机病毒评课稿 篇五
下面我对我区秦宇红老师的课《多彩的世界》做一下评述。本课是小学三年级的一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给现成的图画填充颜色的方法。
从秦宇红老师的说课中我们能感觉到:秦老师在教育观念与教学思想的更新上、在教学内容的驾驭与处理上、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上、在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上,均下了一定的功夫并有所体现。下面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一、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能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特点,将知识融入到美丽而不失童真的图画中,以任务驱动形式逐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最后通过“展示作品”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成就感,也使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始有终。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及美好的功能
秦老师通过事先制作的四幅图画导入新课,使学生在美的欣赏同时,也感到很吃惊“我们也能做出这么美的作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使让我学变为我要学。
三、变知识导向型教学为技能训练型教学
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为了更好地培养能力,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即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精心设计了四个样本画,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突出了本课的重点,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可操作的范围内进行创新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达到了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
四、自主探究、协作学习
在学生练习阶段突出了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
首先,样本画符合小学生的特点,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童真性。其次,给予学生个体选择的机会。可以在多个样本中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样本。第三,采用分组协作式学习。使学生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协调的能力,培养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五、存在的不足
6.教师评课稿:《梦回繁华》评课 篇六
一、教学目标把握准确
张老师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2、掌握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品味语言,感受文中平实准确、典雅优美的语言。三个目标层层递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所体现,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较为合理。在此后的教学环节中,三个教学目标也都一一实现。
二、教学环节层次分明
教学环节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教学环节层次清晰,环环相扣,自然过渡 ,教学流程简明流畅,以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为主线,科学地安排了由浅入深的三个教学环节,匠心独具地把初读课文、再读课文、品读课文整合成几个活泼的板块,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教学环节中得到全面的训练,整体的发展。
三、学法指导得心应手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要有效引导,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注重学习策略的传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有助于学生个体的长远发展。作为自读课文,承担的任务是学法迁移、运用,由扶到放,由教到用。课堂上要落实这一理念,分配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最好能自主发现问题并设定学习目标,鼓励其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并且梳理学习的过程,提炼学习策略。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张老师的各个教学环节均有所体现。
如在第二环节张老师要求学生“再次浏览课文,文中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相应的例句,并分析有何作用?”以学生的自主发现代替教师的讲解,这也就体现出教读课与自读课的根本区别。第三环节中以“我从 这句话中感受到了 。”让学生自主找寻美点,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再次体现,同时也印证了自读课文注重学法迁移、运用,由扶到放,由教到用的这一理念。
四、语文要素训练扎实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最后一课,学习本单元,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张老师也切实的践行这一思想。在第一环节,通过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学生明白了本文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如在第二环节“再读课文,分析说明方法”中,张老师要求学生在问题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寻找说明方法。在第三环节中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效果,提示学生“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根据这一提示,学生在赏析语言的过程中就有了方法的指引,而本文的难点也就得以顺利克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再次被调动起来。最重要的是通过上述两个环节的学习,学生能全面、系统的了解、掌握本文的说明对象特征、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进而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特点。
五、谈一谈设计缺陷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挖掘不够到位
统编教材的编写重在凸显两大理念:“三位一体”和“两条主线”。“三位一体”是指教读、自读、课外读;“两条主线”是指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而本节课的设计能根据说明文特点很好的落实、体现语文素养,但人文主题明显挖掘不够到位。《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而且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执教老师可以让学生去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想象,增强对祖国灿烂文化的喜爱与景仰之情,激发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欣赏艺术作品的兴趣和能力。本节课教学中第三个教学目标设计略为浅显。
(二)写作特色的归纳总结有待重视
一篇优秀的作品,一定要引导学生去明白这样一个思路“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也就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为什么好?好在哪里?
本文在说明过程中,主要部分采用了空间顺序。如在第4段,作者按照“画面开卷出……画面中段……后端……”的顺序依次说明;再如介绍“画面开端处”汴京近郊的风光时,采用了由近及远的顺序。这些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同时,文章在说明时,多用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文中的写作顺序、说明顺序、短语用法等都可以提醒学生重视,可以通过板书设计等形式进行总结。
7.计算机病毒评课稿 篇七
新课程新理念,“创新”是课堂生命力的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创新意识,但这种创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应该体现在对教材的解读上。
1、对教材的解读到位。
《雨点儿》一文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告诉学生雨点是从云彩飘落下来的,有了雨点儿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对于进入小学学习才三个月的孩子来说,如何引导他们尽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给他们打开一个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的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雨点儿》正是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和阅读很好的教材。文章篇目短小,但语言文字很有特点。课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和小雨点儿的对话来呈现的。这篇课文生字量挺大,要认识12个,而这12个生字全都在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中。认字和练习朗读是教学的重点。
顾老师在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的基础上,精心进行教学设计,采取有效教学方法。
2、方法设计巧妙。
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根据孩子的识字规律,需反复认读,强化记忆,故采取了字、词、句整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把握教材,将教材功能凸现得最大化。如:“数、清、彩、飘、落、问、答、说”这些字都巧妙地穿插在了文本教学中,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教学思想。这符合文本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词语教学有效达成了预期目标。正应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字、词、句整合教学做到无痕。如“数、清”所在句子过渡到下一句“彩、飘、落”所在句子,教师问:“这么多的雨点从哪里来?”生答:“从云彩里来。”然后教“彩”。从“彩、飘、落”到“问、答、说”,师导入:“你们听,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在说话呢,它们在说些什么?原来一个在问,一个在答。学“问、答”。词语的每一次呈现强化了孩子对生字的记忆,呈现也非常的.自然,又将文本内容用线串联了起来。
3、教学评价巧妙
教师的评价语言的设计是一种潜藏的巧妙的引导,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除了达到激励功能,更旨在使孩子从评价中找到读书的技巧和方法。学会问话是本课的重点。此环节的设计对学生有相当的吸引力,在指导的过程中为突出问话的色彩,顾老师评价:“问得多有礼貌呀!”“问得多亲切呀!”在随机评价中把问的语气、问的态度都进行了引导。再如:读课题的时候,老师这样评价孩子的朗读:“多有趣!”“多可爱!”评价中凸现了人文性。
重人文轻语言是现象是我们前一段时间的课堂现象。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在今天的课堂上,追求形式的东西少了,老师有效的指导多了。教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引导学生,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整堂给人感觉上得很实,实实在在,扎扎实实。
在语言积累上求实。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丰富语言的积累。积累语言对于积累知识、培养语感、丰富情感等都有重要意义。如学“数不清”一词时进行语言训练:你还知道什么也数不清?(星星、头发、小草等)雨点儿也很多,也数不清。这样,“数不清”一词就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8.评课稿 篇八
——浅谈一节好的语文课
前天,在市马市街小学认真的聆听了几位老师的语文优质课,听后,我感慨万分。对于一节好的语文课,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前总以为,只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目标,只要学生学的会,就可以了。这次听课中,让我深深的感觉到,一节好的语文课,恰似一块美玉,处处闪耀着美丽的光辉,学生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张扬,老师的魅力得以充分展现,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文本中充分交流、对话,共同为文本所讲述故事所感动,共同为文本中人物的命运所牵绊,共同为文本中的某种感情所震撼。
下面我就具体来谈谈我感受比较深刻的几点。
首先,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整节课中势必会给学生传达着丰富的信息,而不单单让学生停留在文本的学习上。这些信息的呈现如一种催化剂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
我们常常会在语文教学的时候过分强调知识点的掌握,以至于怕过多的容量学生应接不暇,以至于过分担心一节课本身的目标完成的不好。通过这次听课,改变了我的这种想法。恰恰是这些丰富的信息,不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助推了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比如:在潘利民老师执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节课中,潘老师就给学生拓展了大量的信息,在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的时候,潘老师用这句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让学生感叹陆游的豪放气概;在让学生感悟诗人的报国热忱的时候,潘老师配乐朗读陆游的另一首爱国诗篇《示儿》,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诗人的一腔爱国热情;在全课总结的时候历数历代爱国名人的名句、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潘老师用这些饱蘸爱国之情的诗句,把学生的爱国之情层层推向浪尖。学生也许未必对这些诗句很熟悉,但是这些诗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诗人的爱国热忱。在教学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学生这首诗的学习中了解到更多的豪气冲天,激情澎湃的诗句,不禁会这样的感慨——“原来古诗的语言这么有魅力!”从而爱上古诗的学习。
其次,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整节课上,学生都能激情澎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学生和老师势必都与文本水乳交融,感人物之所感,想人物之所想,好像整节课自己就是文本中的一个角色。
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总能够让学生跟随自己,在课堂上一步步把学生的情感层层推进,直到飞跃巅峰。在王敏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中,起初,学生在一首熟悉的《生死不离》的音乐的中进入本课的学习,学生在王老师的引导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围绕“了不起”三个字,一次次感悟到文本中的人物的了不起。而在王老师在与学生的交流当中重点让学生感受人物心中所想,把人物的感情注入到一次次的朗读当中,学生仿佛跟着文本亲身来到了洛杉矶的那场大地震中,学生仿佛也跟随那对父与子一起面对那个危险万分的时刻,和他们一起等待,一起拯救,一起看到那一幕幕感人的父子情深的场面„„学生真的被触动了,真的被感染了„„仿佛自己就是阿曼达,仿佛看到了父母对自己深深的爱。于是在王老师安排的联系生活谈自己的父母之爱时,孩子们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有的甚至泣不成声„„
同样潘利民老师也做的很好,毕竟古诗不像现代文中语言那么容易打动孩子。但是潘老师那些富于想象力的语言,一度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恰似和诗人陆游一样在那个孤村,在那尘土飞扬的战场,在那钩心斗角的朝堂,在那铁马冰河的边疆„„以及那胡人铁骑的蹂躏,流离失所的逃亡都形象一幕幕展现在学生面前。由此陆游那荡尽敌寇的英勇气概,那壮志未酬的孤愁苦闷,那誓死报国的满腔热忱一一都让学生感同深受。
没有什么比这些更能够让我们震撼,没有什么比这些更能够让我们看到这才是课堂教学的光辉!我也被深深的感动了,我们就是需要这样的课堂,我们就是需要这样的教学效果——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没有负担,不必担心学不到,不用担心学不好,更不用担心不想学。
再次,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教师有着极其巧妙的过渡和转折,每一次转承,都恰似都恰似珍珠在丝带上自由流转闪烁,惊心动魄,却柔美万分。
在潘利民老师执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每一次转折都那么流畅,每一次过渡都那么水到渠成,整节课浑然一体。比如在学生三次读诗题后,潘老师这样过渡:“当时南宋王朝面临着强敌侵略之风,南宋的统治者贪图享乐之风,南宋王朝国土沦丧,南宋政权就在这样的风雨飘摇中摇摇欲坠„„”,这样的过渡既紧紧扣着诗题,又巧妙的把时代背景展现给学生;接着,在学生自己读过几遍诗后,潘老师这样转折:“看到同学们读得这么认真,老师也想读一读,不过老师有一个要求,在老师读的时候,同学们把节奏划出来”,这样的一个转折很自然的把学生的朗读过渡到对节奏的划分上;在潘老师引导学生交流完对全诗的体会的时候,潘老师这样引导:“通过诗人的所思所梦,表达了诗人的强烈的爱国之情,此时陆游身在何方?(生争相发言),那你可以想象到陆游的心在何方?(学生纷纷展开想象发言),此时陆游身心分离,他的心都碎了,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学生纷纷要表达),你怀着一颗身心俱碎的心,想到国土沦丧,胡人入侵,想怎么读?(学生激情地读)想到百姓生灵涂炭处在水深火热当中怎么读„„”这过渡,张弛有致,情感一次次的被升华,学生情感的火花一次次的迸发出来,跳跃在学生一次次的饱含激情壮志的的朗读中。如此动人的转承,每一句都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每一次以激情碰撞着孩子们的灵魂。孩子们都被感染,无需我们老师说教要如何爱国,他们已经在灵魂深处铭记了!无需我们说陆游多么伟大,学生已经被诗人深深的震撼了!
最后,一节好的语文课要求语文老师要有娴熟的语言的驾驭能力。
潘利民老师的开场白:“今天窗外时而阴雨霏霏,时而风雨大作,教室里也要风雨大作了„„”多么简洁多么有力,有多么机智巧妙!学生读到“夜阑卧听风吹雨。”时潘老师这样评价道:“‘风吹雨’,三个字都读成珍珠了,要读成项链„„”学生在轻松的笑声中马上就知道了要怎么读了。曹金凤老师执教的《我们的奇思妙想》的教学中,学生喊口号的时候,曹老师这样说:“看你们的高兴劲,把谁喊出来了?”于是“多拉A梦”就出来了,学生沉浸在无限的愉悦中。
这些有趣的,幽默的,深情的语言总是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求知欲,总是能够更愉快的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缺点。所以,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一定要从这方面提高自己的素养。
9.《桥》评课稿 篇九
余亦可老师的课,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干练,充满激情。从词语教学,整体感知,到文本学习,重点句的感悟,充分体现扎扎实实教语文的理念,让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在教学中,余老师紧紧抓住两条线来展开:
一、以描写雨水和洪水的句子进行教学,让学生划找句子,朗读感悟山洪的肆虐。余老师注重引导领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抓住“像泼。像倒。”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运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以“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辐射文本中的比喻、拟人等的修辞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句子对文章描写所起到的生动形象,增强表现力的作用,让学生充分感悟了当时危急的情况,同时对人们当时的恐惧之感就体会更深刻了。再读句子,紧张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以老汉的言行来展开教学,让学生划找句子,朗读感悟洪水中老汉如屹立不倒的山。在感受老汉这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形象时,余老师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激发想象,想想“为什么老汉会受人拥戴?”,引导学生将课文中虽然没有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但与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情景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在最后师配乐引读,使老汉的人性美达到了高潮,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老汉就像一座山,是一座人们获得生存希望的靠山,一座屹立不倒的山,更是一座桥,一座“生命桥”、“希望桥”、“救命桥”、“感人桥”„„
10.《雷雨》评课稿 篇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本课设计便以“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串起了读、背、品、悟的心智活动。整堂课如行云流水,丝丝入扣、清新自
然、不落俗套,充分体现了老师在文本处理上的教学技巧。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学习重点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送字宝宝回家”这一识字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及表现自我的欲望,确保了学习的高效,寓学于乐,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这一环节中,老师也没有忽视写字教学。她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写好“垂”这个生字,让他们掌握写法,并注意书写的姿势。这样处理,使教学与写字教学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教得活,教底扎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语文要注重感悟、积累和运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而且必须指导和训练学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马老师在教学《雷雨》一课时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积累运用语言,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熟读成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
在对文本内涵的解读方面不是像传统的做法那样,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处处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逐步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同时又十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本课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学生始终被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在教师营造的课文情境中主动积极地朗读、体验、感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11.地理评课稿 篇十一
评课内容:
1、教学课题《工业的区位选择》
2、教学目标:
①、理解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②、学会分析不同工业的区位因素;
3、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演练法、4、教学目标实施过程:
①、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精巧,环环紧扣。传统教具与多媒体相结合。
②、能将图、文、声、像等多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表达辅助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完成了特定教学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收效。
③、在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并把信息技术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学过程差异优化,基本达到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理念。
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发言积极,整个课堂活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较充分发挥)。
⑤、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能与学生身边的现象结合起来,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又解决了实际生活气象问题,又解决了现实生活现象。
⑥、讲练结合,相得益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将课后的练习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当堂过手;还有对当堂所学知识当堂进行练习(如:利用Flash课件让学生掌握情况等。)这是中学讲课中极难把握的,但他做到了。
⑦、教学内容容量适当,短时高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5、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努力的方向:
①、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氛围不够浓厚;
②、教师讲解太多,学生的主体性没全面的体现出来; 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总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关于《城市化》的评课稿
评课内容:
1、教学课题《城市化》
2、教学目标:
①、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其特征;
②、了解城市化的进程;
3、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演练法、4、教学目标实施过程:
①、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精巧,环环紧扣。传统教具与多媒体相结合。
②、能将图、文、声、像等多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表达辅助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完成了特定教学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收效。
③、在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并把信息技术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学过程差异优化,基本达到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理念。
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发言积极,整个课堂活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较充分发挥)。
⑤、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能与学生身边的现象结合起来,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又解决了实际生活气象问题,又解决了现实生活现象。
⑥、讲练结合,相得益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将课后的练习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当堂过手;还有对当堂所学知识当堂进行练习(如:利用Flash课件让学生掌握情况等。)这是中学赛课中极难把握的,但他做到了。
⑦、教学内容容量适当,短时高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5、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努力的方向:
①、作为青年教师上课略显紧张。(如引入的语速太快)
②、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知识拓展(例: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
关于《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评课稿
今天听了冯剑敏老师的地理课-----《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是第八章第二节的内容。我认为这节课采用了六环节教学: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学习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具体要求,重视地图的运用体现地理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本节所对应的课标内容主要是“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 发展特色。”“标准”强调图文资料的运用。学习目标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多媒体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写在黑板上。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板书: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
3.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有启发性。语速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六、课堂教学值得提高的方面
1、学生讨论分组应更明确,优等生带动差生,培养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
12.采山说课稿及评课稿 篇十二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六课《愉快的劳动》中的第二课时歌曲《采山》教学。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采山》这一课描写了孩子们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一起到野外,山上玩耍、劳动,采摘的故事,歌曲学习中所出现的不同音乐节奏更是成为了孩子们学习娱乐的道具,充分带动了枯燥乐理知识的感悟学习。这既是一首欢快活泼,富有朝气的儿童歌曲,又是在第一课时欣赏乐曲的基础上,以体验实践教育为主线的一堂音乐课。
2、通过本课的教学,结合新课程理念和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歌曲《采山》,感受歌曲轻快、活泼的情绪,能正确流畅的演唱歌曲。
(2)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锻炼学生音乐节奏的感知认识能力及配合意识。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针对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分别确定为:
重点:(1)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游戏带动十六分节奏的学习。(2)培养学生有表情唱歌的能力,并在学唱歌曲中培养学生的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难点:(1)十六分音符不同搭配下的衔接感悟。
4、为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我在课前还作了充分的教具准备:录音机、课件、电子琴、蘑菇节奏图片等。
二、说教学方法
快乐是儿童健康情绪的主色调,儿童学习过程本身应当让孩子们主动愉快地参与学习,如何实现这一点呢?
1、我主要以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为主,结合直观开像法,创编教学法等。
2、针对儿童的思维方式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结合音乐课、听、唱、动三部分内容的特征加深情境教学。
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各层次帮助学生理解、学习音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说学法
学生通过听、看、想、动、舞、讲等学习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音乐想象力、感悟能力,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四、下面我主要来讲讲教学教程
在整个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我以大朋友的身份,带孩子们去郊游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各部分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并充满儿童趣味,根据新课标和综合课的特点,我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激趣、导入:
首先,孩子们伴随着《郊游》的音乐进入教室后,我以大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孩子们面前,问孩子们喜欢郊游么?在野外大山郊游时都喜欢做些什么呢?这一下,孩子们的思维马上活泼起来,采蘑菇、采野花、、、、自然而然就导入本课主题《采山》,教师出示课件,直接过渡到下一环节。
2、感知节奏游戏:
在上山的路上,同学们通过边聆听歌曲伴奏,边欣赏精美的动画,特别的兴奋。这时,我趁机先组织一场“采摘大赛”!将孩子的热情提到最高点,将节奏蘑菇作为比赛道具运用到教学中,通过感观、尝试、比赛,一步步熟练的实践,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十六分节奏的衔接运用,更提高了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3、新歌教学:
新歌教学是一堂课的高潮部分,学生的情绪也应达到高潮。因此,首先我让学生完整聆听歌曲,同时课件播放小朋友在山上玩耍、采摘 、快乐游戏的动画,通过直观的画面,激发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歌词教学打下基础。
然后,我紧接着出示歌曲的歌词,让学生用刚才所熟悉的节奏,尝试着读一读,说一说,跟着音乐伴奏唱一唱的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用最快的速度学习歌曲,同时减轻了孩子们一遍遍跟琴练唱的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
大家都知道大家都知道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较短,为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进行想象创造,我就让孩子们随
歌儿即兴创编动作,让孩子们在音乐中表演采蘑菇、采木耳、摘果子等不同的动作,按自己的想象尽情地创造和玩耍,感受郊游采山当中的快乐。同时通过动作也很好得让学生记忆歌词,锻炼孩子的动作协调能力,课堂气氛更是相当的活跃。
4、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当孩子们对音乐产生强烈情绪时,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心灵就可以得到美化。于是,我抓住时机对孩子们进行思想教育:大自然带给我们丰富的体验和新奇,更给予我们快乐与享受,我们应该积极参加劳动活动,爱护大自然! 最后在歌曲中让生律动出教室!
【计算机病毒评课稿】推荐阅读:
中班计算说课稿09-25
认识计算机教案说课稿07-14
信息技术教师计算机教学说课稿06-29
云计算环境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10-08
计算机病毒论文06-27
计算机辅助08-10
计算机科学09-16
让学生在体会计算的快乐中提高计算能力07-09
第十一单元教案认识计算器及其计算方法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