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运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几点体会

2024-06-13

创造性运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几点体会(精选9篇)

1.创造性运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一

运用多媒体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几点思考

李刚 2011-09-26 15:39:40

运用多媒体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几点思考

锦官驿小学李钢

计算机辅助教学首先改变了一直以来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它以生动的画面、形象的演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能替代一些传统教学的手段,而且能达到的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比如利用计算机的动态画面、来表现一些抽象的东西。这在一些辅助教学软件中已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所表现出的特征来看,它具有明显的先进性。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以计算机软件为载体的教学,而软件的易传播性,也是引起教学方法进行变革的巨大动力。从历史的角度讲,信息的收集和传播方式的每一次变革,都有力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而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推动了现代社会向前发展。同样,好的教学软件,也能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同时,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也可随着软件迅速推广全国各地,这就促进了教学方法更新。我们有理由相信,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信息化工程的一部分,必将会体现它独特的魅力,发挥巨大的作用。

下面就我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对教学相长的看法

运用多媒体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个转变不是简单的转变,而是教师本身素质的转变,从掌握单靠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向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手段转变。这是一个飞跃,由不会电脑技术到会运用电脑技术,而且还会把先进的电脑教育技术融入到教学工作中来。教师的这种飞跃,是由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的飞跃。从而挤身到我国现代教育技术改革的前沿,紧跟社会步伐,紧跟科技的发展潮流,走在教育现代化的前面。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来教师用笔写教案。现在教师不仅会用电脑写教案,还要把教案改编成多媒体课件脚本,然后根据课件脚本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过程,就是教师的学习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过程。做一个课件并不是容易的,一个课件要凝聚教师的教育思想、业务水平、现代教育技术操作的基本功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教师以往上课的方式,比如,过去对抽象的、难理解的内容,教师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讲解,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就能能用形象具体化的手段,让学生弄清楚。所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教师的素质和教学都发生了影响。这种影响是好的。这种影响促使教师去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育技术。

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同样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学生学习语文课时,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春天到了,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以前学生只能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通过抽象的想象去回答问题,这样的学习,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播放五、六幅春天美丽景色画面,播放几个鲜花绽开,植物破土发芽的动画画面等,教师以讲解员的形式进行旁白。学生通过欣赏春天美丽的大自然画面,倾听老师的旁白,兴趣顿生,萌发想象,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学习课文,求知欲受到激发,注意力被画面和动画吸引过来,学生就在愉悦的心境中,进入了学习的佳境。因而,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会使学生乐于去学,主动去学。通过多媒体有声有色的内容,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如,小学生在学习自然课动物这一章节时,以前教师讲授的方式主要是以课本为主,教法也比较死板,很难让学生接受,学生只是看一看书,听听教师对黑板上的板书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怎能激发呢?现在我们用多媒体对学生讲授这一章节,采用这样的方法构建,用现实生活中的逼真动物画面让学生看一看动物的外形,听一听动物的声音。又选取一种动物作例子,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物的组成部分讲解,如以狮子为代表,讲组成部分头的时候,把狮子的头动起来,这样既直观,又生动的认识自然给学生深刻的印象,接着是四肢也在动……每讲一部分,多媒体画面就变化一次这种方式配合对课文的理解,学生自然能明白。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使难理解的东西变为容易理解的东西,而且还可以把空间放大或缩小,把时间的间隔缩短或延长。例如,在春天讲解有关冬天的课文,肯定看不到冬天的景色,但通过多媒课件我可以让学生在春天中欣赏冬天白雪飘飞的景色不仅可以欣赏南方的冬天景色,也可以欣赏北国的冬天景色,更可以看一看外国的冬天景像。学生视野变得更广阔,学习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点,而是从综合的知识面上学习。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其一,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此外,有了多媒体,教师课堂上的范读是几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这对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究竟是利还是弊呢?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读书声也越来越稀少,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代教育手段,还要不要花费课堂时间让学生去读?答案应该是不容置疑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

其二,多媒体并不仅仅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多媒体的性质是什么?或许有很多老师都会回答:多媒体是教师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然而,现代教育理论下教学媒体的性质已经发生的根本的转变。现代教育理论要求要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的途径获取知识。也就是说,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接受新信息并最终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再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

二、对教育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合理运用的看法

先进科学技术在学校的应用,促使每位教师自觉更新知识;更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紧跟时代的脚步。这样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教师认识到要以多媒体计算机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存贮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动运行的功能和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和视频图象等多媒体信息技术集于一体,提高教育质量。也促使教师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到德育、学科教学、艺术教育、科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保教育、体育卫生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校管理等改革上,促进学校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把新科技、新信息、新发明充实到教学内容上,促使教学内容现代化,促进教学改革。多媒体技术在学校的应用,促使了学校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还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在远程教育上,学生通过多媒体电脑就可以与学校电脑网络相联,查询有关的学习资料,学习练习题,在网上做题,网上给分。可以把网络技术应用到资料管理中去,实现资料管理电子化、资料信息查询电脑化……一句话,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校教育教学迈入信息化的时代。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教育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那么简单。公开课,尤其是评优课一定要用多媒体是一段时期以来的潮流。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有利于个别教育,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因此某些时候就会出现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样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多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其次,教育手段的先进,并不意味着教育思想便先进。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育技术的运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努力创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但有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便先进。于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内,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故我。

我觉得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产生和发展的时间还不长,现阶段仍处在探索、学习阶段。对于如何看待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问题上还有各种不同的见解。面对各种不同的观点,我们要集思广益,找出一条适合实际情况的道路,并努力建立、健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评估体系。对开发的软件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当前的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要正确估价。对它的未来发展方向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把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科研工作推向更高的层次。

2.创造性运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二

一、让封面说话, 唤起阅读期待

一般读书, 正文是最吸引人的。但绘本是一种视觉化效果的文字作品类型, 因而, 其封面同样是一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册绘本的封面都可以给我们丰富的信息:由颜色和题目奠定的整本书的基调, 主要的形象, 文作者, 图作者, 译者, 出版社等等。从这里,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启蒙教育。所以说, 封面能将师生带入阅读的佳境。

师:看, 今天故事的题目叫做———

生:爱心树。

师:封面上画着什么呢?

生:一棵树和一个小男孩。

师:猜猜看, 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生:这棵大树正微微弯曲着身子, 把一只红红的苹果送给那个小男孩。

生:大树的手臂弯弯的, 他在保护这个小男孩。我想大树一定很有爱心。

师:我们再看看故事的原名 (英文名) ———The Giving Tree, “Giving”的意思是———

生:哦, 这是一棵给予树。

师:看到这个名字, 你还有怎样的联想?

生:这是一棵给予树, 他一定给予了小男孩很多东西。

生:大树给了小男孩阴凉、果实。

生:小男孩可以在树旁休息。

师:大树给小男孩的, 远远不止这些, 让我们打开书, 慢慢读。

封面就像一本书的眼睛, 如果你看着它, 它也会同样认真地看着你, 从它的眼神中, 能读到这本书的灵魂。在讲这个故事时, 我引导学生观察封面, 聊聊封面, 唤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使学生初步进入绘本阅读的状态, 由猜测激起强烈的阅读欲望, 从而使整堂课弥漫着想象的色彩。简简单单的一个题目, 简简单单的一幅图, 教师适度的点拨, 便能够让树的姿态也成为一种语言, 让书的题目也引发一种想象, 由想象带领学生进入全书, 学生从中便会慢慢品味出“施与受”“父母之爱”这些既高深又浅显的哲学, 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二、让画面说话, 感悟空白精彩

语言简洁、画面生动、意蕴丰富是绘本最大的特点。其简练的语言和丰富生动的图画给读者预留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利用这些“空白点”体验情感、练习表达, 学生便会在文字与图画的浸润中, 将脑海中的世界与书中的世界渐渐融合。学生的猜测也许会与故事不谋而合, 也许会相差甚远, 结果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思考、表达、实践。

所以, 我和学生一起阅读的过程也不是简单机械的, 在为他们讲故事的过程中, 我会引导他们关注空白点。我常常故意停下来, 让他们想象下面的情节, 看看与书中所写的是不是一致;有时讲过一段, 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即时讨论, 或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静思默想, 这些都潜移默化地渗透了阅读的种种方法。如在《爷爷一定有办法》这个故事中, 随着情节的推进, 我让学生猜猜爷爷把毯子、外套、背心、领带等都变成了什么, “猜一猜”的小游戏让他们乐此不疲, 他们甚至通过自创的动作体验着爷爷裁剪时的乐趣。我也会鼓励他们将自己比拟成故事中的角色, 进行角色体验。以下是我设计的语言训练点:

1. 约瑟穿上这件奇妙的外套, 开心地跑出去玩了。对面走过来的是约瑟的小伙伴, 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2. 你看, 爷爷在改这件外套的时候, 门口站了两个小朋友, 这两个小朋友舍不得离去, 因为他们要看看爷爷这次又要变出什么魔术来, 到底做成了什么呢。 (翻书) 哇, 一件奇妙的背心!第二天, 约瑟穿着这件奇妙的背心去上学, 约瑟背对着我们, 你能想象出他脸上的表情吗?

3. 约瑟把这粒奇妙的纽扣装在他的吊带上, 这样裤子就不会滑下来了, 扣子的命运怎样了呢?……扣子丢了, 一家人都很难过, 他们会说什么呢?

这些都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他们根据绘本的整体意境, 不由自主地对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联想, 设计书中人物的语言、动作, 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 一个个奇思妙想就伴随着一个个问题撞击着学生的心灵。

三、让扉页说话, 享受创作乐趣

扉页是通向正文的一扇门, 绘本的扉页更是不可忽视。如《爷爷一定有办法》的扉页是一片深蓝的底色, 上面印着一颗颗闪烁的小星星。千万不要以为它们仅仅是起装饰作用的图案而马上一翻而过, 其实, 这片“深蓝”正是绘本故事的线索所在。就是这块蓝色的神奇布料, 在爷爷的手中, 变成了各种神奇的东西, 这块布料还掉到了小老鼠的家里。在这本书每一页的下方, 还有一个和正文故事平行的“小老鼠”的故事, 于是, 我以这片深蓝为线索, 引导学生模仿编一个小老鼠一家的故事。有学生在扉页的“深蓝”上写下了自己的故事:

很久以前, 有两只老鼠, 一只叫花丽, 一只叫刘苍。他们和孩子住在约瑟家的楼下。一天, 爷爷给约瑟缝毯子的时候, 小布料落了下来, 两只小老鼠就开始忙活起来了。鼠妈妈花丽用这块布料做了窗帘, 鼠爸爸刘苍搬来一个核桃壳, 给宝贝们做温暖的小床。

咦, 有什么东西从天而降, 原来又是一块布料。哈哈, 正好可以做宝宝们的衣服和毛巾。于是, 花丽给宝宝每人做了一件新衣服, 又用余下的布料做了蓝枕头、蓝床单……他们家成了一个蓝色的世界。一天, 他们到田鼠太太家做客, 田鼠太太惊讶地问:“你们的衣服在哪里买的?好漂亮啊!”小老鼠们自豪地说:“这不是买的, 是我们的妈妈做的!”

回到家, 花丽和刘苍缝缝剪剪, 小老鼠们有的在写作业, 有的用布料做起了游戏, 多么温馨的一家啊!

绘本这种以图为主、文字为辅的形式, 给了学生很大的表达创作的空间。扉页成为了学生创作的空间, 每次学生打开绘本, 在翻看名家作品的同时, 也在翻看自己的作品, 那种阅读和写作的快乐, 是在一般的表达中无法实现的。

四、让封底说话, 收获思想果实

优秀的绘本, 可能是让人最快读完的一本书, 但恐怕也是得花上一辈子咀嚼和回味的一本书。如《失落的一角》以最简洁的线条和文字, 阐释了一则有关“完美”与“缺憾”的寓言, 令人思索无限。合上一本书时, 思考还在延续。书的封底是一片白色, 寥寥几笔, 勾画出失落了一角的圆所走的那条路, 简单到极致。我这样引导学生:行进中的它, 好不容易追寻到那失落已久的一角, 却无法与自己一同前行。该失望?该快乐?该守候?还是该继续前行?你有怎样的想法想写在本书的封底?

它虽然失去了一角, 但它可以和小虫子说话, 和小甲虫比赛, 或是闻闻花香, 旅途上也遇到了一些危险, 可后来他虽然找到了它失去的一角, 却又失去了那些轻松与愉快, 而且连一首歌也唱不了了。 (周梦遥)

原本属于你的东西, 如果没有好好珍惜, 它会离你而去, 而且一去不复返;原来不属于你的东西, 即使你把它牢牢握住, 它也会支离破碎, 永远不再完整。 (顾琦蕾)

这些都是学生听完故事后的感受, 我引导他们用自己的阅历和体验去审视, 使绘本阅读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阅读绘本所给予的已经不仅是眼睛的享受, 更多的是细节的领悟和心灵的体会。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和文本又进行了一次对话, 同时也通过文字表达了他们的诗意和智慧, 从而走向更深层的阅读。

3.运用网络进行美术教学的几点要求 篇三

1.同步同地教学的要求。教师、学生在同一地点上课,学生可在同一时间聆听,师生间有一些简单的交流互动,这与传统教学模式是一样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事先准备好讲授的材料,这些材料通常是以多媒体信息方式呈现,并储存在Web服务器上。教师通过Web服务器呈现教学内容,通过电话对这些内容进行讲解,并使学生浏览这些内容时达到同步。

2.合作学习教学的要求。合作学习是指给学生分组,以小组形式让各位组员共同完成某一个学习任务,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相互帮助与讨论,并进行分工协作,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就在这种和伙伴的紧密沟通与协调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可以让多位学生通过网络来解答系统所呈现的同一问题,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通过公共的工作区来实现,一般都要进行紧密的合作或分工才有可能解决问题。在开始之前,每位组员都必须与其他组员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并共享集体的智慧,最终小组达成一致的行动方案,同时也找到自己认为最有效、最合适的合作方式。

3.竞赛学习教学的要求。实施竞赛学习,学生两人或更多人针对同一学习内容通过在互联网上进行竞赛性学习,看谁能够先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由于学生之间的竞赛关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很自然地产生求胜本能,所以学生就会全神贯注,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作者单位:南昌市八一中学)

4.创造性运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四

【摘 要】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教学的一个重点。识字的多少、快慢,将直接影响到读和写,所以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十分关键。笔者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笔者认为,语文教学需要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生活中的活水流进课堂,再充分运用生活化资源识字,可以使学生的识字效率大大提高。生活化识字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实践语言文字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应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活兴趣出发选择识字内容,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唤起学生对生活的亲切感、好奇感,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

【关键词】识字教学 生活化 资源

一、利用多样化的方式,在课外识字

识字仅仅靠几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课本包含的东西实在太有限了。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教材内容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学习生字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教师可以让学生把他们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广告牌、商品包装袋、还有各种报刊杂志收集起来,这些都可以成为儿童识字的最好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收集、整理,还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但是孩子识的字多了,如不及时巩固运用,就会渐渐遗忘。因此,笔者在班上指导学生制作了“识字袋”,让他们将每天认识的字写在一张纸卡上,如果会画画的还可以配上相应的图画,然后装进袋里。每周笔者都会让学生学习上面的字。学生在体会成功的同时又复习巩固了所学生字。长此以往,“识字袋”渐渐重了,学生们的识字量也逐渐增多了,知识更加丰富了。

二、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校园文化资源,校园里的文化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教室里有很多现成的物品,如门、窗、讲台、黑板等,教师应抓住这一机会,将教室里的物件向学生们一一作介绍。在学生们都知道这些物件名称的基础上贴上写有名称的卡片。让他们在课余时间,一起读读、问问、认认,有的不认识、念不准的、争执不下的字,可以向教师求助,学生们这样识字,不但轻松自然,而且还印象深刻。又如刚入学的孩子急于认识新同学,可请每位同学自己动手制作卡片,写上自己的姓名贴在课桌右上角,鼓励小朋友课间多去“串串门”,看谁结识的小朋友多。活动中小朋友们奔来跑去,充满快乐。还可让学生轮流当值日生发放同学作业本。识字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还有可以让学生们认识校园里办公室、宣传窗、名人名言、校纪、校训、功能室牌匾、校园文化墙等上面的字,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边参观校园一边让其识字。应让他们知道校园里的这些汉字就在身边,提醒他们要多多注意它们。这样,学生把熟悉校园环境与识字有机地融为一体,学生识字的内驱力也会大大增加。

三、设计丰富多样的生活作业

有位教育家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而自由,如同一只鸟放在林子里;生活即教育,是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里面。”所以,教师除了让学生读课本书之外,还要读生活。教师要构建生活大课堂的新课程观,努力拓展教学空间,布置创造性的生活作业,提高学生识字能力。如(1)在看动画或电影中识字。告诉学生看动画片的时候可以识字,看电影的时候也可以识字,培养学生们生活中自主识字的意识。(2)在购物、逛街、旅游中识字。利用家长带他们上街、旅游的机会识字。比如在候车时认站牌;在逛街时认街道牌;购物时认包袋上的商标……这些随处可见的文字都能成为学生生活识字的“书”,从而满足儿童对识字的渴望,继续保持识字的热情。(3)阅读古诗、儿歌、小故事,熟悉汉字。每天布置一定量课外阅读,“阅读”活动初期,不提识字要求。学生每天读古诗、儿歌、故事就会增加与汉字见面的机会。学生便会熟知一部分出现频率较高的汉字,最终达到认识汉字的目的。(4)在实践操作中识字。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听、说、读、做等各项基本活动中,动手实践最能调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留在学生大脑中的痕迹最深。我们要千方百计挖掘教育教学资源,创设活动情境,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识字。如让学生把报头、刊头、包装袋等认识的字剪下来,粘贴成“字海拾贝”或“手抄报”。或者节日期间布置学生制作卡片写祝福语送给同学,不认识的字可以向家长、教师、同学求助,易学易记。

5.多媒体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 篇五

在中学学科中,课件制作以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较为常见,而历史学科因其不可再现性,所以课件制作有一定困难,这就需要突破其他学科课件制作的定式。下面就我个人在历史课件制作上,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多媒体历史课件制作应遵循的原则:

1、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的心理特点,利用计算机将抽象、静态的信息符号转换为清晰、形象、生动的图像、声音、视频符号,部分地再现历史事实,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如我在课件《和同为一家》的制作中,考虑到学生年龄较小、对古代民族关系的几乎没有认识,所以在课件中突出各民族的地理区域以及与我国现有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在实际使用中,使学生对古代民族关系有了基本的概念和理解。而课件《现代文化》设计时,则考虑到讲述的是现代西方文化的发展,时间相隔不长,初三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所以课件中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激起学生对现代文学和艺术创作和作品的感悟,以达到深入理解其发展的目的,我在课件中大量使用图片和音视频素材,以期给学生造成较大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片段、卓别林电影片段、印象派名画等)

2、利用软件为学生学习活动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有一种成功的体验。教学是一种双向的活动,所以课件制作要有较强的交互性,从而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激疑--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保持高度兴奋,学习效果当然明显提高。如在课件《战国七雄》中,七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需要记忆,我在使用动画方式演示七雄并立局面的形成之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歌谣“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然后隐去地图背景,突出七雄相对位置,与歌谣相对应,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3、设计课件时应把精力集中花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切忌面面俱到,只要真正能把教师感到难以讲清楚的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讲清楚就可以了,不要把常规教学可以更好完成的内容也强加到课件中。如有些历史课件将一些历史小故事录音后作入课件中,未免有喧宾夺主之嫌。

4、历史课件制作中选取素材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其不可在现性,利用视频剪辑、图片时,尽量采用史实资料,对于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素材应慎用,以免混淆历史教学和影视文学欣赏的界限。

二.多媒体历史课件在制作和使用时注意的几个问题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虽然历史多媒体教学有着相当多的优点,但是这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不能代替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1、切忌变历史教师为“电脑教师”。

有时可以看到某些课件,一味地追求难度和课件画面的视觉冲击性,把教学课件搞成了多媒体作品展示。其实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常识:一个专业的多媒体广告设计师也未必能设计出一个真正优秀的课件。课件突出的是同教材、同学生、同教师的相关性和紧密结合,除了软件使用水平之外,还要充分考虑教师讲课的个人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另外,课件界面的过于花哨,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不但不能起到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因此,在课件制作和使用上要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这一宗旨。

2、切忌变历史课为“流水课”。

也有这种情况:有的教师怕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让计算机教师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点一下鼠标,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上出的课便是“流水课”,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很难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不能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而有所变通。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究其根源,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电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它只不过更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

6.创造性运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六

山东淄博临淄边河中学 邱方军

摘 要:本文从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目标出发,论述多媒体应用的误区,及如何在物理概念、规律和实验中合理运用多媒体。

现在多媒体设备已进入了很多学校,多媒体教学也进入了普及阶段。利用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可以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化解知识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但是,常规教学也有其特点和优点,也有多媒体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与常规教学的关系,现将几年来从事多媒体物理教学与常规教学整合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浅谈如下:

对于一堂新授课来说,初用多媒体教学时,总是把新授课都设计成完整的多媒体课件,并去追求一种外表的华丽以及绞尽脑汁地如何把自己的课件做成更形象,更动感的效果,投影仪和实物展台也想尽办法要用上去,觉得这样做才是多媒体教学,并且把一些本来用真实实验很好说明物理概念或规律的实验也做成了动画,取而代之了真实的物理实验,甚至把习题课的每一道题目和解答都做成了幻灯片等等。时间长了后才发现这是多媒体教学的误区,成了一种多媒体教学中的“满堂灌”。实际,如果这样做,教师也是非常辛苦的,有些时候作一节课的课件需要花费几天的功夫,通过调查表明,90%以上的学生开始对此只是有种新鲜感,时间长了根本不欢迎这种教学,甚至有些学生对这种多媒体教学产生一种厌烦感。因为这样做,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究问题,再加上有些课件中不恰当的或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如华丽的背景,gif动画和不必要的声音等),这样势必造成视觉和听觉的污染,干扰学生的思维,破坏课堂教学的连续性,以至于有些学生对多媒体教学越来越不欢迎。

一、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应用

在多媒体设备未进入课堂之前,我们很多教师都深刻的体会到:有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对学生来说确实很抽象,因此对我们的教学增大了难度,学生对这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在短时间内很难理解,同时教师也感到比较吃力,虽然教师想了很多办法,但教学效果却一般。如摩擦起电的教学,电流产生和导体导电教学,一些物理过程进行的太快或太慢问题的教学,一些微观或肉眼看不见的物理过程的教学,磁场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规律的教学等等。现在,我们有了多媒体设备,这给我们带来了施展教学技能的自由空间。对于上述问题,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我们教师自己要把物理概念和规律吃透,要善于去分析教材和挖掘教材,分析概念的讲解应如何自然地引入与得出,如何把概念和规律讲得形象、直观、易懂,特别是抽象的概念和规律。如果这步做得不够,即使有了最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有高超的多媒体技术,也不可能上出一堂优秀的、高质量的课来。

其次,尽可能想办法或创造条件把一些物理概念或规律用常规教学讲解好,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因为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自己对如何教好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的更深、更透。

最后,对于有些物理现象和规律,确实对学生来说太抽象难懂了,或在课堂上难于看见或根本看不见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进行的太快的现象。此时恰到好处的借助多媒体,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

如在进行日食、月食形成的教学中,课本上只是用一个平面图表示出来,不够形象,如果只通过平面图给学生讲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只是一般,还是有部分学生不理解怎么形成的环食,在什么地方能够看到环食或偏食?为了使教学效果更好,我用Flash软件把太阳、地球、月亮三者按天体中的坐标放好,使三者按实际情况运转起来,这样什么地方怎样形成什么现象就很明显直观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好。再如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学生不明白电荷怎么移动,如果做成动画如同水流,学生一看就很明白。

二、对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实验科学,由于中学实验仪器和其他方面限制,有不少实验很难演示和观察,特别是一些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的物理现象,如果利用计算机模拟这些过程,辅助物理课堂教学,必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样既可提高课堂效率、增大教学容量,又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因为计算机物理问题的形象模拟过程,可以起到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及理解物理规律,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充分利用其显示复杂图形和动画的能力。那么,如何用多媒体来整合常规的实验教学呢?我觉得对物理实验教学,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在实验教学中哪些实验是需要用多媒体来展示或模拟?

以下这些情形觉得用多媒体展示或动画演示效果会较好:

①抽象的物理问题,如通电线圈中磁场的模拟,飞机的升降力原理的动画模拟等等,这样可把物理问题变抽象为形象。

②微观物理问题,如原子结构,摩擦起电模拟等等,这样可把物理问题变微观为宏观,既形象又直观。

③太快的动态物理过程(包括肉眼可见或不可见的物理过程),这些问题往往不方便定格研究,如研究分子热运动的模拟等等。

④太慢的动态物理过程,利用动画可加快物理过程的进行,如扩散运动中的硫酸铜和水的扩散等。

⑤图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如电学、光学课时画图例,而采用多媒体显示图象的功能,这可使本应花好几分钟的内容可在几秒钟内显示于学生眼前。

⑥实物展示不方便,实验仪器的原理介绍和某些不能做的实验,如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把它们做成相应的动画加以放大,这样可很方便地面对全体学生讲解,所有学生都看得非常清楚;再如托里拆利实验,由于水银有毒没法让学生操作,通过多媒体演示就会很形象。实践表明,这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它们的原理及其读数方法。

2.如何处理多媒体模拟实验与实物演示实验的关系?

利用多媒体,可把图象、动画和声音,动、静结合的物理过程直观的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置身于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中,使有些乏味、枯燥、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直观、主动鲜明。那么,是不是实物实验就显得不那么重要或不必要了呢?

我们知道,虽然多媒体可模拟任何物理实验,但这必竟是模拟实验,物理情景也是模拟的,模拟成分和现实有差距。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结果必须由真实实验来验证,因此在计算机模拟演示过程中,教师辅于真实的物理实验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通过实物演示实验,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实验技能。因此实验尽可能用实物来演示,有必要的话,再辅于模拟实验进行逐步研究,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7.创造性运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七

黄陂区六指街六指中学 王雄

[ 摘要] 新课改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应用理论依据,同时信息技术促进了新课程改革,本文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从五个方面探究新课改中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运用 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物理学科的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不是被动的融入,而应该是高层次的主动适应,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将带来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一种高度的和谐与自然,最终实现学习者学习效率、积极性、主观性等方面的改善。根据本人多年来教学经验,运用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学科整合,应该能够摆脱这种尴尬局面。通过教学实践,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能够起到以下几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启发诱导开发学习者的智能

开发学习者的智能,提高学习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如能恰当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恰当的课件,提供多种感知形式,辅之以启发诱导,开发学习者的智能,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光的折射》,首先播放用Flash制作的两个课件“眼睛受骗了”:动画一:“手持渔叉的渔民,瞄准清澈见底的水中停在某一位置的一条鱼,飞叉叉鱼,正中瞄准点。而鱼丝毫无损地游走了。”动画二:“几个同学一起去游泳,下水后觉得水深比下水前看到的要深得多”。此时学习者都会产生一个共识“人眼看到水中的物体位置与实际位置是不一致的”。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学习者仅能答出“折射”,却很难用光路表示出来如何折射的。此时,再启发学习者思考“人眼看到的物体的条件和折射规律”,然后播放上述两动画中的光路图,光线用慢速延伸出来,这样学习者不仅掌握了眼睛看到的位置偏高,而且掌握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实质。在此基础上,诱导学习者解答“水中的潜水员看到岸上的位置会怎样?”“海市蜃楼又是如何出现的?”等问题,学习者解答后,播放有关课件。这样开发了学习者的智能,提高了探究能力,为学好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整合实验教学,突破重点难点

在物理教学中,大部分的实验都是强调实验过程的,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实验规律,得出实验结论,但有的实验与辅以信息技术,用动画来演示其效果是异常精美。

动画还广泛应用在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过程演示上。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的精华。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好坏直接影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但是在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不少困难,有的实验过程变化太快昙花一现且抽象难懂,有的实验不准做(如做托里拆利实验要用有剧毒的水银)、不便做、不能做,还有一些与实验相关的生活背景等,这些是单纯的实验无法解决问题的。信息育技术在物理学中的运用为实验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难解决的实验问题都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模拟仿真等功能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例如当物体浸没在水中,如果F浮>G,则物体上浮,若物体开始露现水面,则F浮减小。随着物体露出水面的体积增大,F浮减小,直到F浮=G,物体就飘浮在水面上了。这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十分抽象,这是初中物理的重点难点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既重要,又难于理解。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三维性、多变性、直观性、可控性等特点,将此类实验的过程及其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特点、器材组合、实验操作、现象观察、数据读取、分析处理、得出结论等各个阶段的情况制成可以调控的课件,运用网络课件的形象、直观等优势,很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使学生认识了现象的本质。

三、拓展活动内容,培养动手能力

初中物理课本中的自然现象霜、雪、风、雨、雷、电、虹、水珠、日食、月食等是物理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为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好有关知识,在教育教学中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充分利用学生活泼好动、喜好新颖奇事的特点,让他们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丰富的优势和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多媒体制作工具等等来再现自然现象,在实践中培养锻练他们,把所学的物理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际。通过小组科技活动同学们收集了上百种的自然现象,其中收集和再造了很多特殊而有意义的自然现象。如:划破夜空的流星、美丽的彩虹、洪流与抗洪抢险、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洁白雪景和“打雪仗”、有放大作用的水珠、闪电与雷声、倒影与城市夜景等等。在用人工方法拍摄制作自然现象的过程中同学想出了很多特殊办法。最后将同学们用辛勤汗水换来的成果,经过剪辑制作成课件,课件中有各小组成员的名单。课件是同学们自已参与制作的,给同学们交互学习和观赏过程中,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杰作时感到特别亲切并有自豪感。通过这种活动的学习和锻练,既拓展了教学活动内容,使同学们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实现物理教学互动,扩大教师学生探究知识的层面

信息网络时代,网络提供了丰富的多元化知识库、资源库、信息库,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逐渐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素质。物理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物理实验与网络整合的探究模式,在学生实验探囊取物研究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自己创建网页,将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的延伸拓展整合到网页上,通过教师对知识的分析、加工、整合,使教学内容变得更易于接受、兴趣性强、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通过理论与社会现实的结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解,从而检查学习效果,又能让学生关注社会上的一些实际问题,并提出建议,也把“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提升了物理课堂学习的品味。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就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网络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不但深化了物理学科教学、加大了学科信息容量,而且很好地提高了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率。

五、与德育教育进行无缝融合

德育教育应该自始自终穿插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随着教育课程理念的更新,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的说教模式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没有太大的帮助的,我们应该更多的使用知识性、趣味性的教育方式,信息技术教育在这一方面就显示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最新科学发现、最新科技成果等方面的信息,如:把纳米技术、磁悬浮列车、激光、超导技术、军事科学技术、黑体与白洞、空间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纳入教学内容,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还能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的思想作风和热爱科学的情感。比如,在有关火箭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我国的航天事业的重大发展成果进行浏览,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这些喜闻乐见的方法渗透在各学科中可以说是对学校现行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强有力的补充,且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综合上述,信息技术在物理学科中的运用,整合了物理教育教学中的优点,弥补了物理教育教学中的诸多不足,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式学习、协作精神、批评精神、创新意识。网络教育技术运用研究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邓鸠洲

浅析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性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2,(8)

2、秦力

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02,(6)

3、管长存

8.创造性运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八

华县瓜坡镇中学 王寒冰 邮编:714100

【内容提要】 在网络应用迅速普及的今天,国家三部委联合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农村中小学配备了丰富的软硬件资源,为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本文阐述了笔者在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关键词】 网络;教学;资源;课件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网络建设成本的不断降低,网络应用迅速得到普及,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网络为人们的学习创设了广阔的、自由的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拓展了教学时空的维度,使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必将对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没有弄清网络教学的特点,不能把握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各自的优势并使其互补,网络教学就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更应该认真研究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特点,特别是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特点。毕竟作为全日制的学校,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不能因为网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忽视了课堂教学,更不能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课堂教学以及对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了解与初步探索,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在突出学生自主性的同时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非常突出。这是因为网络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或几本教材和参考书为仅有的信息源相比,学生有了很大的、自由的空间,选择的自由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关键。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不再被那仅有的信息源(教师或教材)牵着走,他们可以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他们所需的学习材料;学生有可能按照他们各自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安排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网络中学习还可以使信息的接受、表达和传播相结合,学生通过他所表达和传播的对象,使自身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师生之间得以互动。其次,要注意课件的层次性。所谓层次性,就是学生在网上活动的范围要有明确的规定。大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就是整个互联网,第二层次是校园网,第三层次是本课件。课堂上,学生首先在第三层次进行学习,在基本达标并通过课堂测试时,可以进入第一、第二层次学习。其次,教师必须对课堂进行即时监控。对学生的提问要及时回答,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要有所了解,并根据学习情况进行集体或个别指导。否则,课件的作用也仅能起到普通学习软件的作用。

二、在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的同时重视本地资源的开发

目前,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日渐丰富,不同主题的教育网站不断涌现,各种形式的网校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教育资源,但这些资源毕竟有限,而且分散,根本满足不了广大师生的需求。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开展网络教学,广大教师应该重视本地资源的开发。

首先,互联网上资源良莠不齐。网上资源不少,但优秀资源并不多见。商业网站往往以营利为目的,炒作的成份较多。而免费资源就更不能保证质量了。特别是现在,许多网站的生存都难以维持,教育资源的开发更加没有保障。第二,网上资源比较分散,为了查找某方面资源,常常需要浏览几十,甚至上百个页面,最后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第三,由于带宽的限制,网络拥挤现象比较严重,使人们对互联网上查找信息失去耐心。第四,网上教育资源大多是基于远程教育模式,并不适合课堂教学。因此,不重视本地资源的开发,网络课堂教学将难以正常开展。

那么如何加强本地资源的建设呢?大体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采用教育软件开发商提供的教育资源库。其优点是建库迅速,应用方便,维护升级有保障。缺点是商品软件的开发周期长,脱离当前教学实际的现象比较严重。还有,软件开发人员往往又不懂教育,开发出来的软件有不符合教育规律的现象。二是从教育网站上下载后加以整理、改造、归类。其优点相当明显,成本低。缺点也同样明显,互联网上教育资源有限,需要的不一定能够找到,即使找到,也不一定符合要求,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下载的资料格式不一,难以管理。三是自建资源库。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不是个别人、个别学校力所能及的。但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首先制订详细的计划和资源标准,然后分工实施。优点是,由于是学校教师自己开发的,能够紧扣当前

鼠标、敲敲键盘就能解决。仅通过网络是难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的,模拟实验也不能完全取代演示实验。既然计算机可以作为辅助教学的教具,那么,其它教具为什么不能作为网络教学的辅助工具呢?其实,不管是什么教具,只要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更好地培养学生能力,我们就应该采用。因此,在化学网络教学中,在需要进行演示的时候完全可以进行实物演示,在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也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而操作的方法可以从网上学习,对实验的结果也可以有网上发表见解,进行必要的讨论。

其次,化学课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仅仅操作键盘和鼠标是难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的。还有,化学学习离不开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为此,笔者建议,化学网络教学中,学生必须带上纸、笔等文具,必要的计算还是要用纸和笔的,无纸化办公也许可以,但无纸化学习万万不可。

可见,我们在网络教学中,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因为有了网络而完全放弃一些传统的好方法。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以优化教学过程,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9.创造性运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九

摘要:任何一种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由教学的内容决定的,受着该教学内容所能达到的理想效果左右。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以它特有的直观、生动、快捷、大容量、启发性好等优势,能够取得传统教学辅助手段所达不到的特殊效果。

关键词:整合 突破难点 误区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就是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工具与地理教学融合,使之成为地理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整合的关键是为教师帮助、指导学生搭建平台,为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建立通道。就其先进性说,现代教学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就其运用效果看,现代教学技术以其容量大、速度快、内容丰富而在很多学科的教学中尽领风骚。然而有些学校虽然有了计算机、校园网、语音教室等现代化设施,但其利用率还不够理想,“藏在深闺无人识”,大量硬件设施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当然,我们也不能说现代教学技术优,传统教学手段劣。任何一种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由教学的内容决定的,受着该教学内容所能达到的理想效果左右。现代教学技术虽然有一定优势,但当它不适宜于一些教学内容或教学效果不理想时,就不能说它优。相反,对某一些教学内容,传统教学手段却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在几年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本人结合本校本学科的具体实际情况,在充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试着从实践中探索、研究,在教学内容上根据需求采用了不同的多媒体方式,其中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要应用方式,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但也在部分内容的教学上有了困难,并形成了自已的看法。下面我就以中学教师的视角,将自已在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上的做法和体会简要总结如下,以供大家参考,并力争有所创新。

一、应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个大方向必须明确。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计算机操作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教师要熟练掌握常用的课件制作平台和操作平台,如powerpoint、flash等。但在现实中,我市还有相当多的教师不能完成计算机操作达标,有的只是简单的上网、浏览、娱乐等,所以这里有必要加以强调。

(二)好的课件必然有好的设计。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不一定是一名优秀的课件制作大师,但肯定是一名能够对搜集到的素材与多媒体技术进行整合的大师。课件不一定要多么的华丽,但必须要遵循一些原则:能有效的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最大限度的对学生进行直观刺激,激发学习兴趣;教师操作简单,交互方便;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根本上的区别(指不能把课变成文字投影式,如果课件媒体使用单一,往往会使课件本身成为一种形式,如有的课件只是几行文字、几张静态的图片或地图,这与传统的幻灯投影和挂图几乎是一回事。);课件容量不易太大,所用平台在计算机上要通用,即兼容性要好,可以独立运行。

[课例1]以《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中的“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为例,我将Flash制作的冷锋、暖锋、气旋和反气旋的动画及各种声音和图片、文字进行合理组合,播放按自已设计的教案思路进行,并配有课前准备和课后结束语等视频片段,根据脚本经过合理地编排合成,该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基本框架就完成了。

(三)修改调试运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后期制作,要经过多次调试、修改、完善,才能够趋于成熟。我在制作各个多媒体教学课件时都要进行大量的调试工作,比如各个媒体之间的链接就要经过反复的调试,超级链接制作的好不好直接影响课件的交互性,而交互性是评价一个课件制作质量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二、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一)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教与学是双边活动,光有教的积极性是不够的,地理教学要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到会、由会到熟练的掌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首先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例2]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节中,我首先播放了一段MTV《北极熊》,视频资料里的北极熊由于食物匮乏而残食同类的画面感染了学生,他们一定很震撼:北极熊为什么这么狠心?这样提起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可以轻易的了解到全球变暖导致两极冰盖融化带来的影响,这种印象是深刻的。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视觉空间。大量的图像信息,多姿多彩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学生通过认真地观察,获得了丰富的感知,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这种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课例3]《地球的运动》是高一地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点和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解疑点,正是媒体整合的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利用图形和动画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的空间概念,发现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例如《1.1人类认识的宇宙》这节课中,我把宇宙中各种各样的天体图片都搬上了大屏幕。五颜六色的画面强烈地吸引着学生。他们认真地观察,仔细地寻找,图形画面变成了直接的语言信息,在观察学习中他们的能力得到了训练。多媒体技术真正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增强了观察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课例4]在复习课《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一节中,当讲到河流和湖泊对人类有什么影响时,可以播放一些河流和湖泊图片,启发学生讨论,这样学生可以得出河湖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如水资源、水能资源、航运价值等,同时也可以知道河流也能造成水灾。就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四)总结复习。多媒体手段能充分体现其容量大的特点,对于一般性原理、典型事例的对比总结,提供大量的课堂练习题等尤其有效,特别是高三复习阶段的一些新题,不用多说话,学生一目了然,既省时,又省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教师突破一些教学难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掌握亲身经历内容的效率最高。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尽可能接近直接体验的教学情境,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一)关于综合性强的教学难点。地理是一门跨文理两科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其内部的各地理要素间也有着很强的综合性。有些地理事物是由多种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由于难点集中,学生对难点很难把握,此时多媒体技术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课例5]以《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中的“大气运动”为例:运用电脑小游戏──启发回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学生参与),列出知识结构,分析推理,联系实际,发现矛盾(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我国东部实际风向不一致)──设疑探究,转入新课;运用Flash影片──模拟演示海陆风形成过程,提问──因果分析,使学生形成初步概念;运用自制小课件──分步演示东亚、南亚地区季风的形成,掌握季风形成的另一原因──分步显示综合复杂的地理事物,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议论解释;运用空白表格──指导学生综合分析两种季风的风向、成因及特点──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概括,建立正确概念;运用录像──放映有关季风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录像──巩固理解,加深记忆。

(二)关于空间性强的教学难点地理课中一些难点,如地壳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太阳系行星的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恒星日和太阳日的不同等,内容较抽象,即使有模型也难理解。而通过看电脑模拟过程,学生能直观地反映这些地理现象,那么难关就可以攻下。[课例6]由地球自转引起的地方时问题,简单的讲述,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在向东走时要加时间,而向西走时要减时间,一个人甚至有可能做到脚踏今明两天,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模拟、过程演示,可以设计一个空心的球体的转动,在经度线上找几个点,让它转动,使静止图成为动态体系,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可以边观察、边思考讨论,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了解当它们转动时,太阳光线与经线的关系,从而可以想到时间的变化。

[课例7] 以《地球的运动》一节为例:介绍昼夜长短和极昼、极夜现象时,可以通过加深颜色或闪烁的方法,比较一条纬线上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得出当地的昼夜长短现象,通过闪烁的面积,可以来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判断大致的时间和大致的太阳直射点纬度。

(三)关于理论性强的地理教学难点。地理教学中,有许多基本理论,是从历史角度或空间角度对地理事物的高度抽象概括。这些理论知识,是理解其他地理事物和现象分布的理论基础。但这些理论往往脱离学生的实践。很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兴趣。为此,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组合的优势,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课例8]在介绍《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一课时。可以播放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极地地区的一些影视片段,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有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一段影视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目的就是让学生对自然带的地理环境有一个具体的印象。通过不同地区的景观比较──学生分析并论证──列举事实材料,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系。

(四)关于区域性强的教学难点。对于区域地理,由于时间和资金的问题,不可能学到什么地方,就去到当地亲身体验。而单凭教材和地图册,学生觉得知识是抽象的,有时还因国外的地名多而弄得晕头转向。通过电脑播放一些该国家或地方的资料,让学生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把抽象的知识感性化,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该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多媒体提供声像结合、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信息的同时,教师必须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画龙点睛的语言诱导,启发学生带疑思考,并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将视听得到的知觉形象和表象转化为概念,从而获得科学知识。根据地理教学难点的“难”处不同,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手段进行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各种方法还可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四、多媒体可以帮助教师“教”,学生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自主学习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不应该只是教师教学的手段,也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我校地理组根据自身基础设施和学生的学情,构建了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的“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网上测试--课堂小结”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的多元化、主体化、社会化,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打下良好基础,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仅教师要告别“一枝粉笔一块黑板”打天下的局面,学生同样也面临着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听老师的讲解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方法获得知识和进行“地理实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这过程中,随着信息时代学习方式的改变,必需提高学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进行网络学习的能力和素养。

五、地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要避免的误区

(一)多媒体就是黑板搬家。

多媒体课件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工具,凡是能够用普通媒体如模型、挂图等实现的,就无须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粉笔和黑板仍然是我们老师的主要教学工具。教师千万不能把用多媒体手段作为“黑板搬家”,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是不能变的,尤其注意可以课堂演示的普通图片绝不能以录像或动画代替,使用多媒体课件不能赶“时髦”,图“花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的教学功能是现代化教学媒体无法取代的。黑板即时重现能力强,随写随看、随擦随写,内容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在教学中时有灵感突来,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如果两种方式在实施同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方式。所以多媒体应有所选择,要简炼实用。

(二)多媒体就是把教师变成解说员。部分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片面追求课件的完整性,将教材中浅显易懂的内容大段大段原封不动地搬到投影屏幕上,有些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华丽、动感,每一步都必须跟上多媒体的原定设计,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错步。这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基本原则是完全相悖的。这样的设计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是多媒体设计的一大弊病。因此,多媒体的设计一定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开放性为主,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三)程序化明显,忽视学生主体作用。

一个课件不能决定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即兴发挥,学生的灵感火花,往往在设计的程序前湮灭。滥用课件会使学生的思维严重受制,不能多向展开,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反馈及时作出有效反应和教学调整。有些课件信息量过大,学生缺少必要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教师上课行云流水,下课虚无缥缈,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随着关机也就成了过眼的烟云。学生缺少学习的痕迹,对问题的思考缺乏深度,不利于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后不知如何复习和总结,导致知识和能力得不到长期有效的积累,不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

(四)课件水准高,就是好课。

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和课堂表现来评价一堂课,才是我们共识的。在各地区现在大力普及电化教学的今天,所举办的各类优质课评选大多以是否采用了多媒体而成为了评价的关键,这是不正确的,实事上有些教学内容不用这一方式效果反而更好。如在进行“三圈环流”的教学时,运用多媒体动画不一定就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运用板书板画更能够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三圈环流的基本原理。

(五)每节课都用多媒体方式教学。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但任何方式长时间的重复使用,都会抹杀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失去它本有的效力,所以长时间或每节课均用这一方式教学,会重蹈传统教学的路子,降低教学效果。

上一篇:2016全国中小学生安全知识网络竞赛试题及答案下一篇:江夏区纸坊第二小学D级危房校舍治理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