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智库建设

2024-08-20

助力智库建设(共8篇)

1.助力智库建设 篇一

尊敬的党组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知识界、社科理论界所关注的热点之一。为此,记者带着一些令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专访了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刘建武教授。

记者:请您谈谈什么是“智库”?什么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有何突出特点?

刘建武:先说说“智库”。“智库”是思想库、智囊团的通称,是由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共同组成的公共研究机构。作为生产知识和思想的组织,“智库”是影响党和政府决策、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智库”具有几个突出特点:如职能的专业性、思想的独立性、研究的前瞻性、成果的应用性等等。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我认为,是指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研究目标,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指导,以推进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为研究取向的专业性公共政策研究机构。

所谓“中国特色”,就是说它以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中国实践、体现中国风格作为重要表征,以拓展中国道路、完善中国制度、发展中国理论作为价值追求。所谓“新型智库”,就是说与“传统智库”相比,它更加注重理论创新、更加注重服务决策、更加注重前瞻研究、更加注重对接实践。

记者:将“新型智库建设”写入三中全会《决定》,可见党中央对智力开发建设的高度重视。那么,您觉得“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主要有哪些重要意义呢?

刘建武:当今,智库建设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形势的发展,智库建设的意义越来越凸显。在这里,我想着重从民主政治建设的角度,谈谈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意义。总的来说,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

其一,它有利于推进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全面深化改革,党和政府决策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和更加繁重的任务, 科学民主决策越来越需要智库机构提供智力支持。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为科学民主决策的一支重要力量,它的使命和价值,就在于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实用的研究报告和决策建议,提升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其二,它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协商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不断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而这种参与必须有相应的途径和办法。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促进智库参与公共决策,在党和政府的各种公共决策中表达他们的意见、建议和呼声,让其架起民众与决策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无疑是一种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协商民主的有效途径。

记者: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您认为,我们需要采取哪些得力举措才能取得明显成效?

刘建武: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有关党政部门尤其是知识界、社科理论界肩负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一要完善新型智库建设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有机整合官方、准官方、非官方等各个层面的智库,促进智库组织形式的多元化发展。支持有独立生存空间、社会影响大、资金来源充足的民间智库自主发展。加强官方智库编制、人员和经费管理,鼓励公平参与竞争,推进去行政化改革。加强民间智库研究引导,积极为其公平参与项目招投标创造条件。

二要加强新型智库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建立智库人才“旋转门”流动机制,吸纳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离退休人员加入新型智库,整合研究力量。拓宽研究人员流动渠道,促进党政机关与智库的双向流动,鼓励采取互派挂职锻炼、跟班学习和相互交流等形式,切实加强智库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三要营造新型智库参与决策的良好环境。加快并完善决策咨询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智库机构参与决策制度。建立决策信息数据公开发布制度,完善决策研究咨询机构评估制度。搭建决策咨询公共竞争平台,制定公平竞争规则,让不同类型的智库在公平、公正和平等环境下发展。地方社科院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在进一步推进科研转型中,更好地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更加积极主动地为党委和政府建言献策。

汇报人:xiexiebang

2.助力智库建设 篇二

李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按照服务决策、适度超前原则,建设高质量智库, 指明了今后我国智库建设的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被正式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决心要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有新的更大发展。这既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对社科院的殷切希望,也为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建设新型智库提出了明确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我们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来回答或提供多样化的智力支持和决策咨询。地方社科院作为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理应成为为各级党委、政府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供智力咨询和理论支撑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记者:地方社科院在建设新型智库上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呢?

李涛:近年来,地方社科院在传统体制机制下,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越发显著。首先,基础研究力量不足、学科建设不足。在面对其他单位的竞争压力下,地方社科院由于缺少基础研究力量,缺少研究经费和科研人员,已经落后于经费与科研资源都雄厚的高校等社科研究机构。其次,地方社科院科研创新活力有待增强。地方社科院学科设置小而杂、研究内容与现实脱节、研究手段与研究方法落后,已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给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第三,市场竞争能力不足。目前各类社科研究单位都在积极寻求面向政府、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定位,许多高校等科研机构由于自身基础研究优势,已经大步走向市场。然而地方社科院由于传统体制机制的束缚,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

在新形势下,地方社科院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积极扩宽发展渠道,更好地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已经成为地方社科院发展的首要问题。因此,加快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已经成为各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新时期转型发展的正确方向和迫切需要。

记者:李书记,请您谈谈新型智库的内涵。

李涛:纵观西方国家高水平智库机构,无论在中长期战略设计,还是突发事件的对策反应,或是培育国民的理念等方面,智库都作为主要参与者处于其谋划工作前沿。西方发达国家的智库建设相当成熟,已经成为该国、该地区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它们总体上有这几个特点和优势:一是依托政府又独立于政府,这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二是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人才优势;三是具有规范的行业管理措施和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四是具有高效的市场营销能力而达到智库舆论影响力的最大化。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智库不同于西方党派政治及民间研究机构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也不是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党委、政府政策研究部门。新型智库要以思想创新和理论创新为基础,以服务科学决策为目的,通过研究方法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组织机制创新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决策咨询服务能力;新型智库要拥有中国和地方特色的学科体系,其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相互促进,突出创新性研究;新型智库的研究成果要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时效性,成果内容形式灵活多样,服务党委、政府、企业和社会。地方社会科学院是专职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国家对地方社会科学院的定位是:“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应主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有条件的可开展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因此,地方社科院建设新型智库的思路应该是:在当前建设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建设一个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当地改革开放和现实发展需要,具有稳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服务能力、具有突出的区域特色和较高的国内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新型智库。新型智库建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为谁服务、如何服务、用什么来服务的问 题,根本问题也就是要通过建设新型智库,实现地方社科院更加有为有位的问题。

记者:地方社科院如何强化新型智库建设呢?

李涛:首先,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新型智库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建设是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地方社科院自身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明确社科研究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明确社科院意识形态属性,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科研和各项工作。第三,转变观念,树立深入生活、融入社会、进入市场的研究思维和价值取向。地方社科院要从求生存向求发展转变,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型。第四,要把科研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应用对策研究上来,这是实现地方社科院向新型智库转型成功的根本保证。实施新型智库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对现有科研组织方式、科研手段和科研方法、科研成果转化和传播方式、人才培养使用方式、思想理论学术观点、学科体系等进行创新、改革。总体来看,应从三个方面入手来建设新型智库。

第一,强化学科建设。智库建设必须有理论支持,不同领域的问题研究应当基于这一领域长期的理论积淀与研究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出好的智库成果,智库建设也必须要加强学科建设。在这一点上,社会科学院确实有着自己的优势。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传统学科转型,培育创新型学科。加强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符合地方科研发展要求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建设,包括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优势学科。对地方社科院来讲,学科建设就是要实现以应用对策研究为主的新型智库理念,大力推进应用性学科建设。这绝不是说基础性学科不重要,相反,基础理论研究是新型智库建设的理论基础,为应用对策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支持;同理,应用对策研究的增强,会使基础理论研究更具有扎实的现实基础。如何有效地促进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融合,是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手段。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传统科学转型, 发挥特长,形成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相互促进发展的良好格局。

第二,强化平台建设。新型智库的平台建设主要是通过对现有研究平台、成果推广平台、信息发布平台等一系列地方社科院原有平台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推动科研创新,实现科研体制向多功能、开放式转移,科研成果向服务型和精品型转变。按照建设新型智库的基本思路,要形成创新氛围,推动科研转型,要对以下平台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建设。

1.创新型研究平台。进一步扩展智库发展空间,建立开放式研究模式。逐步建设一批现有研究所不能较好覆盖,但有创新性、长期需求性、新兴交叉学科特色明显的重大问题创新平台。创新平台采用新的人员组合和运行模式。打破原有以各研究所为中心的研究团队,形成跨所、跨单位、跨学科的研究团队。例如,可与其他单位(包括政府单位、其他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创建基于共同研究基础的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借助合作单位的优势,分享研究资源,使其研究成果能够充分发挥功效。创新型研究平台要脱离过去偏重纯理论研究的模式,脱离书斋式的研究。应用对策研究要深入实际,从社会现实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在研究方法上,要与国际接轨,从过去擅长的传统定性研究向实证研究、定量研究过渡。应用对策研究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这就要求研究者具备社会统计学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建成一批能够长期围绕研究主题,对经济运行状况、社会动态、舆论、政策等研究元素进行定时定量监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得出分析结果,能够紧跟国际国内该学科、该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变化的新型创新实验室。

2.信息情报平台。在当前社会形势多变、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项改革措施加速推进的时代,信息工作被赋予的责任和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地方社科院必须充分认识信息工作在新形势、新时期条件下的新规律和新要求。要树立信息情报工作也是科研生产力的观念。新型智库信息情报平台建设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为调研乃至决策提供快捷、全面、详实的信息资料。要充分组织和协调地方社会科学信息数据库和网络建设,促进社会科学信息服务手段的现代化;二是要收集、编辑和报送社科院专家学者开展研究、预判和分析后得出的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科研成果,为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三是要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和重点领域信息、对周边国家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监测、快速反应及分析。这些信息的收集为当前社会问题和国际热点问题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也配合了当地宣传部门的舆情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信息情报平台建设要建立相对稳定的信息工作队伍体系。要健全工作机制,促进信息情报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高水平的工作平台,提高信息工作快速反应能力。

3.成果转化平台。智库的生命力在于其影响力,而影响力则直接取决于对其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过去地方社科院在这方面下的功夫普遍不够,甚至有的科研人员不屑于通过媒体向社会推广自己的成果,认为“没有学术价值”。科研成果转换难是新型智库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许多有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研究成果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与现实脱节;二是科研成果转化速度慢,许多科研成果不能在第一时间被推广应用,久而久之失去了创新性和实效性。因此,创新和完善成果转化平台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扩宽成果转化渠道,要建立健全单位与领导部门的沟通联络机制,把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研究报告等成果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定期及时向领导和领导机构呈送,让相关成果能够迅速、直接进入决策群视野;其次要提高成果转化应用率,创新成果的宣传推广途径。应该建立健全重大研究成果发布制度,通过举办新闻发布会、研讨座谈会、论坛、讲座、媒体刊登、新闻采访等形式,使社会各界及时了解社科院的科研成果,扩大成果影响力,使之发挥更大社会效益。

4.学术交流和调查研究平台。通过整合政府、研究机构、企业及社会各方力量,搭建支持地方社科研究机构走出去的机制和平台。通过走出去开展研究,可以转变传统的单向研究的方式, 有利于拓宽国际视野,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更加主动地同外界和世界交流。一是要与境内外其他智库、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伙伴的关系。一些重大研究项目可以组合国内外研究资源,合作攻关;二是要建立开放性的研究模式,通过学术研讨等活动加强互动交流,互派访问学者,建立合作研究团队等;三是要巩固和扩宽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交往,鼓励科研人员出国进行访问研究,定期聘请国外专家前来进行交流讲学。加强与国外研究机构的定期交流合作,建立访问研究员制度和资料交换及共享制度等。

第三,强化能力建设。

1.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科研团队是新型智库建设的关键。要加强科研团队建设,营造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着力打造一支适应建设需要、结构合理、创新力强的人才队伍。一是要通过进修、访学、攻读学位、主持项目研究等方式尽快提升人才队伍质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二是要加强智力引进,创造条件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要不断提高青年科研骨干的学术素质、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提高青年管理骨干的综合素质、管理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促进青年科研、管理骨干迅速成长。

2.要强化科研管理和科研激励的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加快新型智库建设,促进科研转型,推动学术创新,需要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合理的科研管理和科研激励机制,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保障。在认真总结以往科研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出台和完善科研管理政策,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如完善竞争性立项机制。通过创新课题立项组织机制,挑选最合适的研究团队,提升课题研究质量水平。建立竞争性立项机制,让不同的研究团队通过答辩等竞争方式获得项目立项,如完善横向课题管理机制。在新型智库建设中,横向合作课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要研究符合横向课题发展的管理制度,精心组织科研团队,整合院内外科研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创新科研激励机制。要加大对精品成果的奖励力度,特别要加大对进入决策成果的奖励力度,对获得重大经济社会效益、获得相关领导批示进入党委政府决策的成果要予以重奖,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记者:请您谈谈贵院改革创新、转型发展、有为有位,全面推进新型智库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李涛:1.改革创新是我院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新型智库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的明确要求,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吹响了向改革创新、转型发展之路进军的号角。结合云南实际,中共云南省委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要求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切实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正确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推进新型智库建设。这些都为我院全面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发展思路。

近年来,我院围绕“强所兴院、跨越发展”的目标,按照“建机制、促开放、强素质、抓管理、重民生”的发展思路,以省院合作为契机,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中央的《决定》和省委的《意见》出台后,我院及时制定出台了《关于成立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下设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科研创新改革、科研服务改革、行政后勤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5个专项小组,负责全面推进我院各项深化改革工作。我院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 是社科院生存发展的要求,是更好地发挥好思想库和智囊团的要求,也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措施,巩固成果的要求。我们要勇于担当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重任,坚决摈弃僵化落后的思想观念,打破传统体制和机制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通过改革创新,以向新型智库转型为目标,进一步理顺体制、激活机制、严格制度,扫清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健全和规范制度保障,构建科研创新体系,培养科研创新人才,不断增强科研生产力,提高学术创新力,确保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实施重点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中心工作,生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使社科院最终能够实现从以传统科研模式组织学术成果生产的科研机构向特色鲜明、定位明确、优势突出,为省委、省政府乃至国家层面提供具有有深厚学理支撑的应用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高质量成果的新型智库转型。

2. 转型发展是实现改革创新的主要举措。我院推进改革创新,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举措就是要实现转型发展,实现从传统的社科研究机构向新型智库的转型发展。要围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创新的思想宝库,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学术殿堂,为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有学理支撑的应用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成果的决策智囊,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及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四个定位,坚持智库建设与学科发展并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科研生产力和学术创新力并重,以“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为主要载体,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创新工程,不断转变科研组织和管理方式, 提高研究成果质量,提升做好社会科学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结合我院实际,要进一步推进发展转型和转型升级,逐步实现研究方向由基础研究为主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转型,研究重点由学术研究型为主向决策影响型为主转型,发展定位由建设战术型研究的学术库向建设战略型研究的思想库转型。

3.有为有位是实现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成果。有位必须有为,有为才会有位,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成果就是要通过不懈努力和奋发有为来最终实现坚实牢靠的踏实有位。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科研生产力,充分调动科研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即科研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让每个岗位上的每一位职工都能有所作为,各展其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既创造改革的成绩又能共享改革的成果,更有尊严,更加体面地工作和生活,最终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通过改革创新,在科研、人才、行政、后勤服务、财务、图书、信息网络、国际合作等方面建立和完善适应“改革创新、转型发展、有为有位”的体制和机制,建立具有培养人才、激励成果、公平竞争、奖惩分明功能的科研管理服务和量化考核体系。着力改革、开放、发展、稳定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尽快推出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战线主力军、主阵地的作用,充分发挥省委、省政府“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

结合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的实际工作,我们将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认真贯彻落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两项根本任务,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安排上来,认清形势、把握大局,抓住大事,找准重点,坚持智库建设与学科发展并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科研生产力与学术创新力并重,以“改革创新,转型发展,有为有位”为方向,以“强所兴院、跨越发展”为目标,聚焦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深入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改革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积极推进和深化我院的各项改革,明确改革主线、把握改革方向,认清发展形势,向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转型,进一步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化科研、人事、行政、后勤、党建等各项改革,充分发挥我院特色和优势,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在改革和创新中不断发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新型“云南智库”建设,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云南“三个发展”贡献力量。

记者:构建新型智库是贯彻党中央有关精神,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需要,是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新时期转型发展的需要。通过与您的谈话使我们加深了对构建新型智库重大意义和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3.新型智库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 篇三

智库作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新形势下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需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需要准确把握智库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持续研究有关重大问题。

全面准确地理解

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内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了系列重要讲话,明确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科学内涵,指明了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是指导我们理解和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相关问题的指南针、方向盘。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习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等各个方面。

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就是矢志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中之重,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者环环相扣,不可分割: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只有牢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有通过不断强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才能得以完善和发展;只有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更有保障。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制度化的重要标志。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我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基于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战略思想。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了六十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既有成功经验,又有沉痛教训。当前,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可以说,制度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最本质的特征。具体地讲,国家治理的制度化,指的是在治理国家过程中对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规制,包括权力配置、行使权力机构的设置、各权力机关的职能、公权力的制约监督以及公民权利的保护等方面,使国家政治生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规可守、有制可行。

(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从学理上讲,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经营管理其共同事务的各种方式的总和。由于政治制度和发展阶段不同,各国国家治理的制度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就是我党领导人民有效地“治国理政”的国家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就是我党带领人民运用国家制度有效实施“治国理政”的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 “治国理政”的制度和能力适应时代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需要按照依宪治国、依法治国的方略,加强法治基础上的全面国家制度建设。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国家治理思想中,至少包含着两层重要的含义:一是我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不能割断与本国历史和文化的联系,也不能割断与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和社会主义国家已有实践间的联系,重要的是要善于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而且,现在实行国家治理现代化,还需要包含既往的国家统治和国家治理的合理因素,要坚持已经成熟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面的相关规章制度。二是对国外的治理理论和治理的经验与做法,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排斥拒绝,而要很好地进行吸收借鉴。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国际经验表明,智库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当前实现治理现代化迫切需要发挥智库的支撑作用。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不重视智库的领导难以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

(一)发达国家智库发展在其国家治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发达国家智库逐渐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有关机构统计,到2013年全球各类比较活跃的智库已达6826家。美国在二战前只有布鲁金斯学会、胡佛研究所等20多家智库,到2013年智库的数量已增至1828家,形成了与其社会治理体制相适应、较为完善的决策咨询体系。发达国家智库也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一些发达国家智库为了确立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大都采取开放政策,坚持国际化经营、国际化研究、国际化交流的理念。这些智库往往发挥其广泛的人脉关系,以及对国际问题与形势的驾驭能力,开展高层次的人际传播与交流,积极开展“智库外交”,并成为其本国对外传播价值观念和政策主张的使者。

(二)我国智库现状难以满足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国智库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方向、目标、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对智库建设提出了改革目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时代对智库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赋予智库的任务更为艰巨、责任更加重大。

与时代新要求相比,我国智库发展还相对滞后。一是智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缺乏制度性保障,也未能得到系统性体现。二是智库对决策的影响多处于若即若离状态,在党和国家科学、民主决策体系中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安排。三是我国智库多以官方、半官方为主,智库本身难以平衡体制属性与政策研究独立性之间的关系。四是我国智库总体而言战略谋划和综合研判能力不足,政策研究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五是智库研究成果向决策咨询、社会效益转化的渠道不够畅通,效率有待提高。六是智库发展还面临很多体制性障碍,比如与智库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经费保障和薪酬制度尚未建立。

(三)智库在实现我国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要发挥重要作用。

要建设高质量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智库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资政辅政。从设置重要政策议程、形成完整政策方案、引导社会政策讨论,到及时的决策支持以及政策实施向社会作出必要的说明和引导,再到对重大改革、政策方案的第三方评估、政策实施效果的论证和评估,智库要以思想库和参谋助手的角色,贯穿政策制定的全过程。

——启迪民智。要通过深入广泛的调研和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以专家学者的角色撰写文章、出版论著、发表评论、开展研讨,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政策讨论,并对社会公众进行政策解读和传播。

——平衡分歧。在利益群体和诉求多元化的环境下,智库要借助其客观、公正的立场提出政策观点,为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多元利益和价值观念提供交流平台。

——聚贤荐才。智库作为思想库,其影响力的实质在于聚集一大批有思想、有理想的优秀研究人员和人才团队。智库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充分发挥人才“旋转门”作用。政府可在智库的研究人员中选拔高级官员,而离任的政府高级官员中也可进入智库开展政策研究工作,继续发挥专长和影响力。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要持续

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

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研究所成立于1916年,与美国的国家治理研究差不多同时启动,并在过去近100年间随着美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变迁而调整研究重点。然而相对来说,中国的主要智库是伴随改革开放而产生的,因此,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内的国内智库,应该全面了解国家治理的各种理论流派,及时掌握各类有效的分析工具和手段,深入研究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原则。

中国的国体、政体和政治制度,构成了国家治理体系最基本的制度安排,这种基本制度是在中国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中华民族面对国内国外多重挑战而发展演化的结果,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党领导人民高效地治国理政,必须强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们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按程序加快完善和构建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等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增强依法办事、按制度办事、按程序办事的理念,将中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实现国家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现代化。

(二)现阶段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点,应加快现代国家建构,完善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提高政府效能。

现代国家治理是指包括国家、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以及个人在内的各种治理主体和治理对象,通过法律、规则和程序而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推动经济和社会其他领域发展的过程。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历史经验表明,发达国家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前提,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一整套国家制度、一部有效的国家机器。正是法治基础上的有效国家体系,保障了这些社会中多元治理主体的有序互动,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这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历史文化传承、经济发展阶段、基本政治制度多种因素的影响,决定了我国现阶段需要完成现代国家的建构工作,即由人民对党和国家的认同而形成新的国家和国民关系,构建党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政府有效运行的国家治理机制。可以从以下五个维度研究现代国家建构问题。

——推进依法治国和法治国家建设。确立和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形成和完善以宪法为根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建立健全法治基础上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制机制,保证党和国家领导机关和人员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现代预算国家。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高效、公平的现代税收制度,以及完整、规范、透明、高效的现代预算管理制度,重塑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建设,是现代国家建构的基石。

——建立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体制。现代社会是风险社会,国家必须负责组织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制,这是任何现代社会中国家的基本职责。如何在现代化快速推进、经济社会转型中各类风险增加,特别是人口快速老龄化过程中建立一个惠及13亿人,体现横向和纵向公平正义的社会安全网,这是我们面临的现代国家建构的另一个重大问题。

——推进现代有效监管体系建设。推动建立法治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在极大地释放各种要素参与创造财富的活力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政府监管等相关制度,对经济社会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必要干预,以消除市场失灵导致的秩序扭曲、负外部性增加、公平正义缺失等负面效应。无论是对准入和竞争秩序等的经济性监管,还是对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的社会性监管,政府监管都必须依法、公平、透明、专业、可问责,体现现代监管国家的本质。

——调整国家在引导发展中的定位。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厘清政府与市场、社会边界基础上,政府除了致力于创造良好市场环境、维护市场秩序,仍然要在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投资科学技术开发、投资人力资本积累、促进创新驱动的增长方面承担重要责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过去六十多年我们在探索发展型国家建设方面的经验值得总结,教训必须吸取,国家引导发展的方式需要调整和重新定位。

(三)高度重视信息化对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影响。

信息通信技术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和交流的方式,也是我们研究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信息化时代的国家治理,必须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从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土地普查,到经济、教育、医疗各方面的政府决策,任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离不开目标人群、行为方式等信息的获取与传递;人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国家治理活动中,也必须依靠对经济社会和国家事务准确信息的了解。特别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全新的信息时代背景下,政府与企业、个人之间的互动方式发生了重大革新,政府作为信息节点的作用无处不在,成为整个国家社会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制度建设中,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过程中,信息化将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4.助力智库建设 篇四

教社科[2014]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现将《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

2014年2月10日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强智库建设的重要批示和刘延东副总理在“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制定本计划。

一、服务国家发展,明确建设目标

1.明确高校智库的功能定位。高校智库应当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的重要功能。一是发挥基础研究实力雄厚的优势,着重开展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二是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围绕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三是发挥人才培养的优势,努力培养复合型智库人才,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四是发挥高校学术优势,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积极释疑解惑,引导社会舆论。五是发挥对外交流广泛的优势,积极开展人文交流,推动公共外交。

2.建立形式多样、结构合理的高校智库组织形式。按照总体设计、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分类实施的原则,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优质资源,打造高校智库品牌,带动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一是以学者为核心,支持和培养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高端智库人才和咨政研究团队。二是以机构建设为重点,培育建设一批具有集成优势的新型智库机构。三是以项目为抓手,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提高应用研究项目质量。四是以成果转化平台为 1

基础,拓展转化渠道,搭建高端发布平台。

二、聚焦国家急需,确定主攻方向

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结合高校优势和特色,统筹规划高校各类科研机构、人才团队和项目设置,凝炼智库建设的主攻方向,力求在以下关键领域、关键环节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

1.经济建设。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创新驱动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财税体制改革、金融创新与安全、粮食与食品安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重点领域研究。

2.政治建设。围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依法治国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发展人民民主、行政体制改革、公共治理创新、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司法体制改革、民族与宗教问题等重点领域研究。

3.文化建设。围绕提升国家软实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中国文化“走出去”等重点领域研究。

4.社会建设。围绕民生保障与改善、社会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教育现代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人口发展战略、收入分配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等重点领域研究。

5.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重点推进国土开发、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研究。

6.党的建设。围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等重点领域研究。

7.外交与国际问题。围绕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周边环境与周边外交、新兴国家崛起、海洋战略与海洋强国政策、反恐维和、全球治理、公共外交等重点领域研究。

8.“一国两制”实践与推进祖国统一。围绕“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重点推进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深化内地与港澳经贸关系、推进两岸交流合作等重点领域研究。

三、整合优质资源,建设新型智库机构

1.以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为抓手,重点打造一批国

家级智库。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总体要求,认定和建设一批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深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运行和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有进有退、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和弹性经费制度,完善总体布局,推动重点研究基地从整体上向问题导向转型,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2.实施社科专题数据库和实验室建设计划,促进智库研究手段和方法创新。围绕内政外交重大问题,重点建设一批社会调查、统计分析、案例集成等专题数据库,和以模拟仿真和实验计算研究为手段的社会科学实验室,为高校智库提供有力的数据和方法支撑。

3.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为依托,扩大高校智库国际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完善结构布局,创新组织形式,重点建设一批全球和区域问题研究基地。推动高校智库与国外一流智库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建立海外中国学术中心,支持高端智库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组织、举办创办高端国际学术会议。

4.加强高等学校软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以综合性大学现有的高水平战略研究机构为基础,培育一批面向国家和国际重大科技战略问题的国家级智库。培育、鼓励行业特色院校组建行业、产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形成全面覆盖的行业、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支撑网络。面向区域发展需要,在高校培育一批面向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的特色政策咨询机构。

四、发挥人才关键作用,着力培养和打造高校智库队伍

1.实施高端智库人才计划。遴选确定立场坚定、理论深厚、视野开阔、熟悉情况、掌握政策、联系实际的200多名高校专家,建立咨政研究核心人才库,给予长期稳定支持。构建密切联系机制,引导和支持专家围绕全局、战略问题和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各部门提出政策建议,适时向公众发布研究观点,引导社会舆论。

2.实施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跟踪培养计划。对参加中央六部门举办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学员进行跟踪培养,组织参与实践考察、社会调研、挂职锻炼,在各类人才计划、团队建设、科研项目、出国访学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培养一支智库建设的骨干队伍。

3.推动智库人才交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有计划地推荐高校智库核心专家到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挂职任职。聘请有较高理论素养的党政、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参与高校智库研究工作,形成政产学研用之间人才交叉流动的良好格局。

五、拓展成果应用渠道,打造高端发布平台

1.建设中外高校智库交流平台。围绕国际国内重大热点问题,支持高校与国外高水平智库开展合作研究,举办高层智库论坛,打造高端引领、集中发布、影响广泛的高校智库成果发布品牌,发挥高校智库引导舆论、公共外交的重要作用。

2.加大智库成果报送力度。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机构、项目团队咨政建议的报送工作。建立咨政报告数据库,定期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相关信息。拓展《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专家建议》报送渠道,加大报送力度,建立定向征集、集中报送的工作机制。

3.加强成果发布管理。制订实施《关于加强和规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发布管理的实施办法》,规范发布流程,切实把好政治关和质量关。

六、改革管理方式,创新组织形式

1.大力推动协同。支持高校智库与实际工作部门联合组建研究团队,主动加强与政府研究机构、社科院、科学院、工程院,以及民间智库等的合作,强化高校之间及高校内部的合作,着力构建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多学科交叉的协作机制。密切关注、全程跟踪党和政府重大决策,及时提供动态监测、效果评估和信息反馈。

2.改进科研评价。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实施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标准,把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际贡献作为核心标准,完善以贡献和质量为导向的绩效评估办法,建立以政府、企业、社会等用户为主的评价机制。协调推进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构建有利于智库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3.改革项目管理。建立后期资助方式,对政府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给予后期奖励和持续支持。密切跟踪重大需求,与实际工作部门合作确定科研项目选题,完善课题立项和申报制度,提高项目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

七、加强组织领导,提供有力保障

1.健全管理体制。把加强智库建设作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任务,研究制定《关于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能力的意见》等文件,做好统筹规划,明确任务分工,形成工作合力。

2.完善政策配套支持。根据新型智库特点和发展需要,在研究生招生、经费投入、项目支持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在组织管理、人员评聘、科研活动安排等方面赋予更大的自主权,建立健全政策指导到位、保障措施得力、有利于激发智库活力的管理机制。

3.加强经费保障。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多措并举筹集智库建设经费。完善经费使用机制,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实行绩效奖励。规范经费管理,加强绩效评估和审计,提高经费

5.建设优秀团队 助力协同创新 篇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在哈工大

“培养出1名院士和国际水协会士、1名国家杰青、1名国家科技奖第一获奖人;培养出3名新世纪优秀人才和省杰青;年均培养博士生35名,培养出‘全国百名优博’提名奖获得者4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奖7项;出版专著6部,编著10余部;年均发表SCI论文50余篇,年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共获授权52项„„”2009年到2011年,“城市水质转化规律与保障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和我校其余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一样,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协同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一系列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我国科研队伍整体老化、人才外流等现象得到缓解,高层次创新人才断层逐步弥合。但是,一个人优秀,不等于一个团队都好。正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所说,“如何通过建设一支支优秀的科研团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发展,成为当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制订人才培养方略的重要方向。”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2000年作出了设立创新群体基金这一富有前瞻性和鲜明时代特征的重大部署。我校以任南琪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城市水质转化规律与保障技术”研究团队、以韩杰才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高超声速飞行器防热复合材料的热力耦合问题”研究团队、以周玉院士为学术带头人的“多功能防热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研究团队、以段广仁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航天飞行器的鲁棒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团队和以谈和平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热辐射传输与流动控制”研究团队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更加侧重人才 建设优秀团队

胡锦涛指出:“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校历来就有团队协同作战的优良传统。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中,我校发挥多学科优势,大力协作,联合攻关,逐渐形成了哈工大“海纳百川,协作攻关的团结精神”。因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实施创新群体基金,实现从资助科学家个体发展模式到资助个体与团队建设并举模式的战略转变,对我校来说如虎添翼。借助这个契机,我校这5个创新研究群体,在面向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在培育创新团队、协同创新、造就科学帅才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效。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大师+团队”是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以周玉院士为学术带头人的“多功能防热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创新研究群体就是在老一代专家带领下培养出来的一支优秀的创新团队。该群体一直致力于团队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作为团队的一员,出国留学多年的德国洪堡基金获得者叶枫和欧阳家虎教授先后回来工作,成为新的骨干,使得从事高温结构陶瓷及多功能防热陶瓷材料方向的研究队伍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长期资助下,该创新研究群体已成长为一个以周玉院士为学术带头人的“大队伍”,其中包括多名核心学术骨干,如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冯吉才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贾德昌教授等等。经过多年努力,群体在陶瓷复合材料强韧化机制、抗热震、耐烧蚀性能及在航天器关键部件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

更加侧重基础 推动协同创新

“针对未来复合材料热力耦合问题,我们将以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为背景,开展热力耦合条件下材料性能与物理非线性行为的力学模型与模拟方法、多场耦合理论、多尺度演变规律与主要控制因素研究,为热结构复合材料在高速飞行器的科学应用奠定理论基础。”2009年1月14日,“高超声速飞行器防热复合材料的热力耦合问题”国家创新研究群体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现场考察。群体主要成员孟松鹤教授代表团队学术带头人韩杰才教授作汇报时如是说。

该群体成员学科领域涵盖了数理科学、力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与应用、机械与飞行器设计等多学科。几年来,他们依靠研究群体的载体和目标,通过长期的密切合作形成了“用力学新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复合材料、新材料应用中的科学问题,以为祖国的航天

和国防事业服务”为发展方针,以“材料-结构一体化、结构-功能一体化、多功能化智能化”为发展主线,实现了理工结合,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协同,充分发挥了成员的协同创新效应。他们将基础研究与国家重大需求结合,在复合材料细观力学与损伤力学理论、梯度材料热力耦合断裂力学、防热复合材料性能表征与评价及复合材料在航天飞行器结构轻量化、高可靠应用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创造性成果,为推进我国复合材料学术研究与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这个群体以‘鲁棒控制理论及其在航天控制中的应用’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为核心,面向航天重大发展需求,在共同感兴趣的鲁棒控制理论及航天器控制领域开展协同研究,通过长期的密切合作,形成了创新力强且相对稳定的年轻学术团队及其理工结合、交叉渗透的科研方向。”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段广仁为学术带头人的“航天飞行器的鲁棒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团队有10名骨干组成,分别为段广仁、王子才、姚郁、曹喜滨、高会军、周荻、沈毅、杨明、荆武兴、宋申民,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等。

近年来,该群体更加侧重基础研究,他们紧密结合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重大科技专项,进一步深入研究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鲁棒制导与控制以及面向复杂任务操作的卫星的姿态与轨道鲁棒控制,旨在解决两类航天飞行器控制中的核心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问题,为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重大科技专项的自主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更加侧重前沿 增强创新能力

针对我国“资源型、污染性缺水”的现状,“城市水质转化规律与保障技术”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任南琪院士指出,废水作为水资源、污染物作为可利用资源及能源已成为国际前沿的科学问题。为此,群体以国家的重大需求为切入点,依托我校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污染物生物转化与系统生物学、污染物的物化转化过程与机制、城市水系统中污染物转化机制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群体围绕水中高风险有毒有害污染物去除与控制、难降解有机物降解以及一些可利用物质的回收展开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目前一些创新型成果已使我国部分地区群众喝上了清澈、纯净的水。

“热辐射传输与流动控制”创新研究群体以秦裕琨院士、王仲奇院士为学术顾问。该群体不仅有着深厚的研究基础、鲜明的工程特色、和谐的群体氛围,更是主动面向国际学术前沿,不断提升群体原始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他们以教育部创新团队和“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为依托,面向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重大需求,围绕热辐射超光谱特性与泛尺度传输、高温弥散介质内热辐射传输与气固两相流、多效应耦合下流动控制与诊断等热辐射传输与流动控制领域的核心问题开展研究,形成了创新力强且相对稳定的学术团队及理工结合、交叉渗透的科研方向,并进一步深入研究多场耦合下气固两相流动、燃烧和辐射传热问题,旨在解决红外辐射传输及流动控制中的科学问题,为我国重大科技专项的自主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6.交流互鉴,助力新农村建设 篇六

---教学联合第二党支部 主题示范党日申报材料

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根据学院党委组织部的工作部署,结合党总支的主题党日活动工作安排,教学联合二支部于 5 月 26 日组织全体党员同志赴大连市庄河市塔岭镇来宝沟村,开展了以‚交流互鉴,助力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校地基层支部对接交流、共话乡村振兴的党日活动。通过主题党日活动,用改革 40 年乡村振兴发展活生生的事实,教育了支部党员‚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的价值主张;校地支部交流,务实有效的乡村党建工作经验,启发了高校支部党建工作思维;创新党日活动形式内容,切实增强了党员共识和支部凝聚力,并使理论学习质量在‚走进乡村‛实践活动中得到实质提升。

一、主题党日活动设计

(一)活动背景 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 9 月 21 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党委和党组织必须加强领导,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的强大力量‛;‚要充分发挥好乡村党组织的作用,把乡村党组织建设好,把领导班子建设强‛;‚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

农业高校加强党建工作,以党建统领学校办学发展,切实提升育人质量,切实发挥科教支农、科技兴农的服务功能,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和农民脱贫致富,是不容回避的时代课题,也是历史重任。作为基层战斗堡垒的党支部,理应先行先试,切实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乡村党支部是落实乡村振兴政策、带领党员群众真抓实干,建设美丽乡村的一线基层党组织,其党建工作开展的经验作法值得研究借鉴,校地党支部对接互动,是产教融合背景下党建工作交流互鉴的有益尝试和农业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大胆创新。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与新农村建设实践相结合,使学习有依据、有说服力、有公信力。

教学联合二支部由职业农民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体育部‚三院一部‛18 名党员组成。支部始终将创设活动载体,促进支部内部门间党员交流,共建党员精神家园,提升基层战斗堡垒战斗力,作为每次党日活动的目的之一,这是有别于其它成分单一的教学支部的必须面对的现实,同时发挥多部门党员组成的队伍优势,创造性开展党日活动,是支委会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的优先选项。

根据学院党委组织部的工作部署和党总支指导意见,支部高度重视本次主题党日活动,在支委成员多次沟通、小范围研究的基础上,专门组织召开支委会扩大会议,结合党员所属的职业农民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的服务面向,经研究决定,组织开展走进新农村,对接乡村党支部的主题党日活动。

(二)活动目的 党员同志出校门,接受新农村发展洗礼,凝聚共识,提升认同感,增强党员服务意识和支部战斗力、凝聚力;支部党课进乡村,党建工作交流互鉴,助力新农村建设,对接合作促发展。

(二)活动主题 交流互鉴,助力新农村建设。

(三)活动内容与形式 1.走进新农村,参观交流,感受改革开放 40 年新农村建设发展成果,提升支部党员同志对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党和国家系列改革发展战略举措的认同感,理实结合,进一步凝聚共识。

2.对接乡村党支部,共同组织一次党课,共忆农民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快速发展之党建成效;传递新农村建设和返乡(下乡)创业的政策信息,共话乡村振兴时代主题。

3.共同主持校地基层党建交流会,交流互鉴党建工作经验作法;共谋对接合作发展路径方式,探索支部务实可持续开展乡村振兴服务举措。

4.听取基层党员干部先进事迹介绍,感受优秀基层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乡村党员干部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促进支部党员反省自身言行。

5.组织主题党日活动总结交流恳谈会,谈体会,话心得,促交流,增共识,以理实结合方式教育党员同志,进一步增强支部党员的服务意识、归属感和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提升支部党建工作针对性。

((四))活动要求

本次主题党日活动为教学联合党总支第二党支部与庄河市塔岭镇来宝沟村支部共同策划组织,支部 18 名党员和庄河市塔岭镇来宝沟村 5 名支委党员成员共同参与。

支部做好活动组织分工,严格控制党日活动经费支出;做好宣传发动,并要求 全体党员如无特殊情况必须参加党日活动,严肃党的组织生活。

二、党日 活动开展

((一))活动安排月 26 日,全体党员同志坐车 6:30 准时出发,近3 个小时的车程到达庄河市塔岭镇来宝沟村村委会。

上午 9:30 来宝沟村村委会会议室,校地两支部双方共同组织上党课,大连市人大代表、村书记、主任刘忠德上党课,听取乡村振兴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历程,体会改革 40 年新农村建设发展。11:00 听取基层党支部书记刘忠德履职尽责事迹介绍。

下午 13:30,在村书记、妇女主任陪同下参观村办文化文化广场、村容村貌,感受新农村建设的美好乡村;参观村合作企业大连来宝蓝莓种植基地、软枣基地,体验农村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15:30 全体人员与农村基层党员针对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强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交流座谈,并探讨合作对接方式路径。

学院副院长王志利同志作为支部党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二)党日活动内容

一是党课生动务实,优秀党员介绍真实可信,体现 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 党员 干部 的实干、奉献精神。邀请了大连市人大代表、庄河市来宝村书记、主任刘忠德同志为我支部党员上了一党生动的党课,他用朴实的语言详细介绍了 1991 年任职至今 28 年来宝沟村如何发挥基层党支部的作用,开展乡村振兴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亲身感受改革开放 40 年村里的巨大变化等。详细讲述了在上任初期就向庄河党组织立下了全面改变村贫困现状的责任状,一直以来带领

村支委和全体党员积极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找差距、重落实,敢担责,讲奉献,如何克服各种困难,通过开展生态移民、美化乡村环境、招商引资、建立村民文化广场等方式,使一个贫困村脱贫致富成为一个村民骄傲,别人羡慕的富裕村,文化村。充分鉴证了新时代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的政治品格。

二是参观考察收获明显,感受 农村农业发展势头强劲。支部党员与村支委一起参观了村里招商企业大连来宝蓝莓种植基地、软枣种植基地,亲身体验新农村建设下的美好乡村。大连来宝蓝莓种植基地是来宝沟村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及以书记为首的支委成员全力招商建成的庄河市规模较大的蓝莓生产基础。合作企业大连来宝公司投资 2.4 个亿,流转土地 2000 亩,建设成 500 个温室的蓝莓种植基地,我院毕业生包华真在该公司负责技术工作。我院农民技术员培训毕业的学员张莉莉返乡创业建立 60 亩软枣猕猴桃种植基地,成为村里致富带头人,也成为村委成员,村后备干部。

三是交流互鉴有共识,党建引领促振兴。支部党员和来宝沟村基层党员针对如何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助力新农村建设双方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重点如何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全面发挥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如何发挥我院农业职业教育特色,挖掘专业潜能,借助职业农民培训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的平台,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撑,共同助力来宝村乡村振兴。

三、活动成效

一是 提高 支部 凝聚力和战斗力。支部党员对此次活动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党员领导干部更是以上率下、示范引领,及时把活动有关要求传达到支部每名党员,做到活动全员知晓、全员支持、全员参与,形成全员覆盖的良好局

面,通过活动参与提高了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是 创新党日活动形式,开创更有效党员教育形式。通过理念、组织、载体、平台等形式创新,充分调动党员参与党日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 是提升党员党性修养及三全育人理念。通过刘书记讲党课,支部全体党员深受教育,更是从思想上受到了一次洗礼,更深的理解了新时期国家脱贫攻坚、振兴乡村战略的重要性,理解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担当和奉献。全体党员能够进一步提高认识,提高自身党性修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加主动投身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投身学院改革发展和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来,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好老师的表率。

四 是 深入 学习领会国家战略,感受新农村发展新面貌。通过活动让全体党员更加深入的了解乡村振兴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亲身感受了改革 40 年新农村建设发展;体验了新农村的村容村貌及大连先进农村党建工程;体验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及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气象。

五 是交流互鉴,互学互长,确定 对接抓手和机制。

与会人员积极热情参与座谈和交流。形成高校与农村基地党组织党员交流互鉴,借力我支部创新创业、职业农民培训等资源开展社会服务可行性,为来宝沟村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六是全面总结,强化党员 价值 引领。活动结束后,支部及时召开全体支部大会,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要求全体党员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加强政治学习,提升党性修养和政治站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党员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奋发有为,扎实工作。引领党员自觉树立‚四个意识‛和坚持

‚两个维护‛,激发党员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四、经验与启示

在举办本此党日活动中,教学联合党支部在不断地分析总结经验,获得以下 几点经验和启示 :

1.党日活动要做好选题,创新载体,精心策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围绕国家战略和问题导向,增强党员素质和党组织的凝聚力,紧贴党员红色教育性,创新形式,开展有效活动。

2.活动内容与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紧密拓展与各基层党组织合作交流,互学互长,产生共鸣,寻求更多更有益的措施,使党员同志深受教育。如:本次活动我们就将以往在校听党课,搬到了基层农村上党课,可以亲身感受基层建设发展现状,激发了党员勇于担当奉献的时代责任心。

3.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党员同志间相互交流,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共建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提升党支部服务意识,增加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全体党员党性修养和宗旨意识,是践行党员价值的有力体现。如:我们支部由四个部门组成,平时沟通较少,通过此次活动加强交流,促进共识,为今后很好的开展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奠定了基础。

4、开展党日活动应充分发挥高校党建工作的优势,进一步挖掘支部潜能,结合实际,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走入基层,服务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如:我们支部本次活动以职业农民培训学院毕业学员返乡创业为典型,结合支部实际,借助职业农民培训学院和创新创业学院的平台,开展助力乡村振兴的一次党日活动,并将陆续组建红色筑梦之旅小分队和技术人员入乡入户,提供技术服务。

五、附件

附件一、教学联合党总支第二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方案。

附件二、党日活动的照片(配文字说明)与精短视频。

教学联合第二党支部

2019 年 5 月 29 日

党日活动之(留影纪念):教学联合第二支部到大连市庄河塔岭镇来宝沟村开展党日活动,参观学习、体验新农村建设的美好乡村建设。

党日活动之(留影纪念):支部党员参观村里招商引资企业大连来宝蓝莓种植基地、软枣种植基地,亲身体验新农村建设下的美好乡村。

7.推进新型智库建设服务国企改革 篇七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9月主持召开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绝不是企业自己的事,也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它的确事关我们国家的全局。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看待,进一步增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企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朱小丹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告:“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广东将加快国有资产优化重组,推动国有资产资本化、证券化。”这是广东省委、省政府首次将推动国有资产资本化、证券化在全国率先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广东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约5万亿,若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实现广东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实现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推动国有资产资本化、证券化;按资本流动率计,广东单实现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一项将拉动吸引近20万亿的资本流量,也将是加快广东经济转型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指导意见》的主要目标首先提到的人才培养要求,人才建设也将是广东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成败的核心工作,但在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号角下,广东应如何与时俱进地加速、稳健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工作要求呢?

首先,以《指导意见》要求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以“管资本为主”,实际上意味着国家资产将从拥有企业转向拥有资本,即企业股权。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委托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这实际隔断了政府与经营企业的直接产权关系,完成了政企分开、为国家资本占有股权的企业实现了现代企业建制奠定了基础。

其次,《指导意见》虽强调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要以管理资本为主,但更强调要实现国有资产的证券化。可见,国有资产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国企改革传统是为激发企业竞争力侧重完善市场化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指导意见》所指的国资改革是为实现资本化和完成国有资本的布局调整及进入资本市场保值增值。

再者, 按《指导意见》实施,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管理模式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即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将成为主流,国有资本运营、投资公司未来不管企业经营决策,只管资产整合和资本运作,经营目标只为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退出卖掉一批公司,重组整合一批公司,然后创新投资一批公司。

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但每一个企业由于行业、区位、规模、经营团队等等因素不同几乎都具唯一性,因此,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操作过程中如无行家里手行庖丁解牛之术则存在着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安全的风险,甚至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

值得欣喜的是2015年7月2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广东新型智库建设” 研究成果。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智库体系建设较早,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服务于外资企业进粤投资提供各类咨询服务,为广东招商引资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广东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也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发展探索和研究,为各级政府的工作决策提供了可行保障。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中,广东新型智库将有着更广泛的用武之地。

高效的组织管理体制。智库应拥有一套独立的运作机制,包括独立的智库定位和独立的组织制度。因为研究的独立性是智库的关键,是智库建立和维持的重要保证,是智库研究的科学性和专业性的有效保障。故此,为确保智库运作的有效性,智库必须建立专业的考核机制,通过考核来决定研究人员晋升和聘任。

优秀的人才选用机制。其人才选拔采取公开招聘的形式广纳英才,选用博中有专、专博相济的人才。重视通过思想和观点来影响政策决策,同时高度重视为决策层输送人才,其拥有长期的人才培训计划,其主要培训方式有成立研究院、把研究人员派到相关机构不断锻炼提高。

严格的项目评估制度。智库采用现代工业的分工模式,研究模式以专业分工和过程分工及论证分工,研究课题基本采取受托式咨询服务,智库研究者在与客户反复沟通、交流,对项目进行定性、定量和数模分析,初拟多种方案进行优化比较论证后,方会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完善的研究成果发布。智库除重视研究外,还应重视研究结果的成果转化,为营造智库的政治和社会空间,故应有主动参与实际的社会政务与经济建设工作,发行各种出版物和举办各类政务经济问题研讨会等活动,以增加社会参与度和曝光率,提升社会各界对其重视度。

高水平的筹资委员会。其在保证独立研究的基础上,最大可能地扩大筹融资渠道,以形成多元稳定的资金来源。

不断创新的智库服务。实现新常态下新旧动能的转换具有重大意义。《指导意见》提出以众智促创新、以众包促变革、以众扶促创业、以众筹促融资等重大发展方向和十七条重点举措,旨在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热情,指导四众规范发展,进一步优化管理服务。这就需要新型智库能适应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的研究能力,可实现众创服务的智库平台。

截止2014年底,广东从事科技与研究的社会组织近2000家,各级学会及研究会约2500家,科技研究机构不少于4500家,数量居全国之首。要加快“广东新型智库建设”的实施,引入新型智库服务于广东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建立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以管资本为主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以管资本为主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清理退出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创新发展一批国有企业;以管资本为主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建立覆盖全部国有企业、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8.“一带一路”的新型智库建设 篇八

摘要: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作用下“丝绸之路” 已上升为亚非欧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内冉冉升起的一颗明珠;智库建设作为“丝绸之路”的智力储备,既着眼于新型智库内外视角,充分发挥新型智库建设给“一带一路”经济建设带来的活力,又消除原智库体制建设不足、改革创新。探索新型智库建设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取经之道与务本之道,进而言“一带一路”新型智库建设的不断完善、革新成为首要探讨课题。

关键词:“一带一路”;新型智库;经济建设;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F125;C9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一、“一带一路”的新型智库建设的背景

自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整个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致使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在金融上没有遭受严重的冲击,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这场风波所带来的问题仍未消失且深层次地影响着国际经济。[1]目前,全球经济发展整体仍呈现缓慢复苏的趋势,全球贸易格局面临深刻调整,区域经济合作的也愈加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在这样的体制背景下,决定了中国经济不可能明哲保身。为了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解决世界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后遗症,中国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加强亚非欧区域合作,打造了“一带一路”经济发展路线。各个国家相继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形成了经济带、经济点相互交叉、相互重叠,如一条“贪吃蛇”般链条式发展的态势,国家与国家之间基于谋求进步,合作共赢的欲望,将彼此的命运紧紧相连。

二、“一带一路”新型智库面临的机遇

首先,新型智库建设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智库建设,对智库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定位、新方向,这对中国建设新型智库提供了理论依据。[2]各省市纷纷响应号召,相继出台实施意见,提供相关政策支持。江苏先后印发《关于加强江苏新型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江苏省新型智库管理办法》,建设省级重点高端智库。山东、湖南、天津等大多数城市也制定了各自的智库建设实施意见。其次,“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理论建设需要智库提供智力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引起各方的热议。在中国方面,它作为一个新的政策方针,各级政府对其政策理解还不到位,双方信息交流不对称,对中国投资者来说具有很大的风险。对于其他国家,虽然大家对该倡议产生很大的兴趣,但是要进一步合作,还需要进一步的沟通。最后,我国拥有良好的智库建设基础和较多的智库人才储备。近年来,我国新建智库数量可观,智库建设不断发展,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智库。研究领域更加专业化和特色化。人才储备上,以社科院、高校科研机构、行政学院等为代言表的各类智库快速发展,围绕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需求研究出了一大批具有重要价值的成果,储备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智库人才。

三、“一带一路”新型智库面临的挑战

“一带一路”倡议的倡议提出和《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颁布后,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的新型智库如雨后春笋般争相建立起来,新型智库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智库在作为国家软实力象征的情形下,智库还并不能发挥富强中国的作用,在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首先,智库缺乏独立性,对政府的决策影响力还不够。智库需要独立凝结自己的智慧,为其填补漏洞,最终解决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教授强调,智库的政策建议要把可操作性作为第一标准,这样的学术性才能变为社会的有用性。智库要产生产品,而不是产生论文。[3]其次,非官方智库发展缓慢,社会影响力偏低。非官方智库即不具有政府背景或准政府背景的私营研究机构。新型智库提倡智库的多元化,非官方智库在建设新型智库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后,占有的信息资源较少,缺乏国际影响力。“一带一路”智库建设应是一个具有国际化合作智库,要与各国加强合作,就要深化人文沟通,了解各国国情,但就目前的国情来说,我国对沿线国家的信息储备还很缺乏,没有完善的情报系统信息,助力政治风险的预警研究方法也缺少西方智库常用的田野调查,难以适应政治风险研究的需要。

四、“一带一路”新型智库建设的完善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需要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新型高端智库是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目标之一。借鉴各国权威性智库,“一带一路”新型智库需要不断完善。首先,在智库建设中,杜绝一头热,防止一重视就一哄而起、一哄而上的倾向,导致智库建设泛滥,过分的追求人员规模和资金规模的倾向。我国的智库存在着人员冗杂,又由政府出资建设,导致了现在智库没有竞争力的局面。鉴于这一局面,在智库建设中,以自身发展为主,政府建设为辅,打造一个具有竞争力市场的智库群体。其次,尝试探索在努力改变多而不精、全而不强、大而不响智库现状方向上下工夫,在努力整合智库资源、通道、成果方向上下工夫,以努力提升智库传播力、影响力、品牌力为建设新型智库目标。最后,为争得新型智库的影响力,鼓励国内高水平的智库参与国际交流,在各类国际论坛上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通过与国外智库、媒体等的交往,提升自我影响力。

“一带一路”既需要有自上而下的设计,更有赖于自下而上的参与。让民间资本和人员根据市场需求、自身兴趣自主加盟、自主运作,有助于“一带一路”更好地达到互利共赢目标,有助于丰富“一带一路”的国际形象,缓解国际社会的误解和疑虑。应在早期阶段为民间资本、技术、人员及时开辟切实的参与渠道,吸引社会层面的广泛支持。

参考文献:

[1]崔友平;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劳动就业的影响及对策[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度(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李国强;对“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认识和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05期.

上一篇:村夜白居易下一篇:捐赠仪式教师代表致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