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2024-10-07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9篇)

1.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篇一

北宋镇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总体情况:我镇根据土壤肥力条件及土壤盐碱化程度,可以大体分为南、中、北三个区域,南部为店南路以南包括黄河滩区,土壤肥沃,土层深厚,适合种植蔬菜,西瓜,及粮食作物;中部为滨港路店南路以北,滨港路以南,土壤肥力中等,盐碱化程度较轻,适合种植棉花,芦笋,园艺花卉等作物;北部为滨港路以北的区域,土壤肥力较差,盐碱化程度较重,适应棉花生长,适合发展,食用菌,畜牧养殖等

一、大田作物:

1、棉花,面积51139.9亩,2010年平均亩产籽棉300斤,平均售价6.2元/斤左右。主要品种有7886、鲁棉研

28、鲁棉研

36、邯郸284、109等,主要特点为抗病、抗虫、大桃、易采摘。

2、小麦,面积34524.8亩,2010年平均亩产850斤,平均售价1.1元/斤。主要品种有济麦

22、鲁麦23,前者丰产性好,属于优质强筋小麦,后者适应性强,对水肥土壤盐分要求不高,属于中筋小麦。

3、玉米,面积42679.4亩,其中春玉米5154.6亩,2010年平均亩产,春玉米1100斤、夏玉米900斤,平均售价1.06元/斤。主要品种有郑单958、浚单20、金海5号。

二、瓜菜:瓜菜总面积15320亩

(一)露地瓜菜总面积14120亩,其中:

1、西瓜面积3500亩,平均亩产7000斤主要集中在五庄村、四图、双河、南宋、张潘马等村,五庄村成立有西瓜专业合作社。

2、大葱面积1900亩,平均亩产9000斤,主要集中在三岔、高家、南宋等村。

3、茄子面积600亩,平均亩产8000斤,主要集中在董王、南单家、丁家等村。其中董王村注册有“大红袍”茄子商标。

4、韭菜500亩,平均亩产8800斤,主要集中在洼张、董王、翟家等村。

5、芦笋面积1000亩,平均亩产1500斤,主要集中在大盖、坡韩、南贾家等村。

6、大白菜1680亩,平均亩产8000斤,白菜的种植比较分散,主要集中在南部区域,北四村及戴家村也比较集中。

7、黄瓜面积700亩,平均亩产15000斤,主要集中在张潘马村、大盖村。

(二)设施蔬菜1220亩,其中:

1、日光温室14个,面积20亩,大盖9个、褚管2个、吴家2个、大王1个。

2、大拱棚270个,面积270亩,五庄198个、张潘马60个、四图10个、戴家1个、鉴刘1个。

3、中小拱棚面积930亩,五庄500亩、双河300亩、张潘马100亩、四图30亩。

三、食用菌:

种植面积30300平方米,其中平菇26400平方米,产量100斤/平方米;双孢菇3000平方米,产量20-25斤/平方米;鸡腿菇900平方米,产量100斤/平方米。主要集中在翟家、张家、洼张、大盖等村。

2.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篇二

一、乐都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 农业示范园区初具规模。

乐都县农业示范园区于2008年启动建设, 同年10月被省农牧厅、科技厅批准为省级农业示范园区, 2010年12月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园区分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核心区规划面积333公顷, 建设管理培训配套服务区、畜牧业产业技术创新及示范区、种植业产业技术创新及示范区、农副产品综合加工区、农副产品物流配送区、品种创新及技术中试区、农耕文化体验休闲区等七个功能区。园区启动建设4年来, 累计实施项目85项, 完成投资5.41亿元, 建设面积达207公顷, 已建成总面积1.8万平方米的连栋智能温室3座, 巢湖式新型多层膜温棚63栋, 高标准日光温室160栋;建立了现代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和蔬菜育苗、特色蔬菜制繁种、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大樱桃育苗、深冬蔬菜生产等基地。入驻企业17家, 其中规模养殖企业5家、种植企业5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7家。

2. 特色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2011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29033公顷 (复种4260公顷) , 其中, 特色种植面积达到27445公顷, 占总播面积的94.5%。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093公顷 (小麦1600公顷、马铃薯12333公顷、其它160公顷) ;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333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1067公顷 (单种7347公顷) , 其中:三大优势品牌作物乐都长辣椒、乐都紫皮大蒜、地膜洋芋的种植面积分别达到667公顷、3333公顷、2000公顷;大樱桃成园面积540公顷。全县已建成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示范带动性较强、特色优势比较明显的“一村一品”基地村113个, 建成无公害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基地7处, 蔬菜种植品种达到105种。

3. 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2011年全县粮食产量68300吨, 油料产量5800吨, 蔬菜产量达到511000吨, 果品产量6300吨。

4. 品牌培育取得成效。

“乐都紫皮大蒜”“乐都长辣椒”、“乐都大樱桃”“乐都洋芋”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乐都兴农”“南凉”牌系列蔬菜“旱地湾”韭菜“柳湾”牌系列蔬菜、“长里西甜瓜”获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商标。全县建成紫皮大蒜、辣椒、韭菜等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667公顷, 建立乐都长辣椒、紫皮大蒜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 制定黄瓜标准化生产地方标准3项。

5. 设施农业建设成效明显。

截止2011年底, 全县累计建成日光温室49139栋, 面积达1600公顷。

二、乐都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等因素的制约, 乐都县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如下问题和不足。

1. 水利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渠系配套不完善, 水利灌溉设施老化, 影响了农田灌溉和温棚建设进度。全县现有中小型水库7座, 其中约90%是上世纪60、70年代修建的, 年久失修,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靠天吃饭的基本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2. 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农村市场体系发育不全。

现代农村物流产业手段和设施落后, 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体系不建全, 大宗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 全县初步建立农业部定点农产品市场2个, 集贸市场4处, 季节性批发市场9处, 大多为地摊经营, 档次较低。

3. 产业化水平偏低, 带动能力不强。

全县上规模、市场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的龙头企业偏少, 对当地种养加带动能力不强, 现有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规模偏小,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辐射能力较弱, 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偏低, 科技支撑不够。

4. 农村科技创新能力弱, 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社会化服务功能不强, 市场化服务机制尚未形成, 科技服务滞后, 优良品种推广步伐缓慢。地方特色果品品种更新和提纯复壮工作滞后, 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 优良品种少, 产量低;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申报程序工作滞后, 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需要提高。

三、乐都县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和具体措施

1. 发展思路

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两大目标, 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为核心, 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 以农业示范园区为引领, 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推广、示范为基础,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创新管理运行机制, 提高组织经营水平, 立足乐都县农牧业资源优势, 充分考虑农业生产区域性差异,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合理进行区域布局, 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突出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 具体措施

(1) 加快园区建设。把农业示范园建设作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的引擎来抓, 依托园区这一平台, 集中并放大我县在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上创出的亮点和品牌, 引进和培育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机制, 通过农业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 辐射带动全区乃至全省相关产业的发展。

(2) 发展特色农牧业。全力抓好以川水沟岔地区为重点的蔬菜果品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带;以浅山地区为重点的全膜双垄马铃薯种植、牛羊舍饲圈养产业带;以脑山地区为重点的马铃薯种薯繁育、油菜种植、生态养殖产业带。

(3) 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培育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建立健全流通体系, 努力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

(4) 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采取切实措施, 引导扶持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和生产基地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原产地认证, 树品牌创名牌, 争取市场份额, 实现市场效益。

(5) 打造高原富硒产业。以“生态、绿色”的发展理念拓宽思路, 优化投资环境, 以富硒种植产业为依托、富硒加工产业为支撑、富硒高新技术转化为突破口, 努力把富硒土壤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建立和发展富硒产品基地, 打造高原生态富硒产业走廊。

参考文献

[1]陈永芝.我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层矛盾与制度创新[J].中国经贸导刊.2009 (23) ;86.

[2]康芸、李晓鸣.试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政策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 2000 (9) ;9-14.

3.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 篇三

摘 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传统农业已无法完全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农业必须要做出相应的转变。我国农业仍以小农经营模式为主要模式,必须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传统农业加以改造,并逐步形成现代农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3.036

2012年,中共“十八大”对中国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发展现代农业。2013年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发展“三农”问题做出具体的安排,尤其强调了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广大农民奔小康。在全国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的记者会上,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指出,因地制宜地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应尊重农民意愿。

1 现代农业的内涵

现代农业,通常是指二战以后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发展起来的农业类型,即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并进行科学化管理的社会化农业,是农业发展史上的最新发展阶段。

现代农业不是一个静止和抽象的概念,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动态、具体的历史概念。从农业发展的脉络来看,现代农业发展的条件至少包含两条。第一,农业发展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现代化。古代社会使用人力和畜力从事农业生产,显然不能称为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先进的生产要素,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包括机械化、电气化,甚至是信息化等。第二,农业组织管理现代化。中国古代实行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形式束缚了农业生产的多元可能性。而现代农业依赖发达的市场经济可以有更多元的发展可能性,从而实现专业化、企业化和区域化。

2 现代农业的特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被应用到现代农业生产中,使农业生产技术由传统的经验性向现代的科学化方向转变。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有着鲜明的特征。

2.1 较高的生产率

现代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生物化和化学化等,大幅度提高了包括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在内的综合生产率,这也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最主要标志。

2.2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更加注重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例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等生产模式,都致力于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利用。

2.3 生产条件的现代化

现代农业能够集约化和高效率地使用各种现代化生产要素,包括优良种子、农药化肥、农业机械和其他现代化物资,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

2.4 农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

不同于凭借累积经验的传统农业生产,现代农业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更多的是运用科学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生物技术和生产模式等,是现代科学技术改良传统农业的过程。

2.5 管理方式的现代化

现代农业的目的不是自给自足,因此必须采用更为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经营模式,紧密联系农业生产过程的三個阶段,有机衔接各产业链条,使现代农业生产环节高度组织化,形成高效率的现代农业管理体系。

2.6 高度商业化

传统农业主要是自给自足,而现代农业主要是面向市场,受市场规律的调节。现代农业的商业化是以市场为基础,这就要求建立非常完善的市场体系,特别是农产品的流通体系。

3 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3.1 小农经营模式仍是主体

目前,除大型国有农场外,我国绝大多数地方仍是类似于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模式。经过历史证明,建国初期开始实施的土地政策是行不通的,因此改革开放后开始分田到户,一直沿用至今。这一改革政策对于中国,特别是中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种精耕自作的小农模式越来越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

市场经济特性要求农业的经营者洞悉市场的各种变化,考虑到各方面,制定出合理的产品结构,并根据市场规律及时改变产品结构和产量,以应对市场可能出现的凶猛冲击。小农模式下的经营者往往没有长远的眼光,大多数只重视眼前利益,根据当前市场行情盲目跟风,加上其产品单一,也没有产品结构可言,虽然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收益,但随着市场的快速饱和,其农产品的价格必然会大幅下降;不能获得理想的收益,小农模式下的经营者又转向其他紧俏的产品,从而进入一个怪圈。小农经营模式对于融入全球化的中国来说,影响十分巨大,严重削弱了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由于市场饱和而导致的产品价格跌落,长期如此也会打击小农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

3.2 农业生产处于低级阶段

中国小农经营模式虽然能够精耕细作,但投入的科学技术十分有限,仍处于低级阶段,这使得中国农业不得不面对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天气的制约。传统农业最常说的就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才能有好的收成。当前,我国农业经营者的主体仍然是小农,他们没有能力投入足够的科学技术,在面对恶劣气候时只能束手无策。因此,在小农经营者付出相同努力的前提下,年成好时,所有经营者都可以获得较好的收成;若年成不好,则全部没有好的收成。市场规律在此又一次起到了调节作用,好年成必然会导致物价的下跌,而不好又没有产品可卖。总之,刨去投入的成本,经营者的实际收入可能并不会很多,甚至是亏本。

第二,生产率低下,市场竞争力弱小。中国许多地方的农业生产还处于低级阶段,机械化水平较低,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都是如此,更遑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小农模式的生产率低下,不仅使小农的市场竞争能力弱,也导致我国农产品竞争能力在国际上处于下风。小农经营模式无法形成规模效益,这也是生产率低下的一个影响因素。

第三,生产技术落后,浪费和污染较为严重。在中国,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十分普遍,由于农民缺乏相关知识,导致环境因此而遭到破坏和污染。通过媒体可知,农药残留是我国食品安全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特别是涉及出口的农产品,若是检测结果无法达到他国的要求水平,可能要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在生产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持,农民通常是依据经验施肥,这就导致化学肥料的过度使用。过度使用化肥不仅无法有效提高农产品产量,也极易导致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对水资源的污染。塑料薄膜的推广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水平,但由此带来的白色污染也不可忽视。

第四,管理技术落后,影响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当前我国农民,特别是菜农的农产品受到存储和保鲜技术的局限,很多只能直接从农田输出到较近的市场,这影响了农产品市场的开拓,也导致农产品在价格上失去优势。

3.3 农民商业化意识不强

目前,大多数农业生产者,特别是普通农民,缺乏足够的商业知识,通常只是根据当前的市场盲目跟风生产,经常导致供大于求的现象。我国的农业生产者很少关注农产品的销售问题,极易导致产销脱节,也不利于掌握市场的即时动态信息,不能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生产。有时,农业生产者也会因为找不到良好的销售渠道,导致农产品滞销。

在我国,农产品的一条龙深加工模式还没有形成,市场上流通的多为初级产品,附加值没有被完全开发出来。对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挖掘附加值,对于提高产品的多样性和市场竞争能力大有裨益。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树立良好的产品形象,满足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做大农产品市场。

4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缺乏適应现代农业的职业农民

职业农民是指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从职业农民的定义来看,我国农民显然不是职业农民。职业农民可以把农业与市场经济完美联系起来,让农业像工业和服务业一样参与到市场经济运作中。虽然我国早在2005年就提出培养职业农民,但十多年来成效并不是很显著,其范围较小,不能广泛推广。

4.2 农业保障机制不适合现代农业

当前我国实行的农业保障机制主要基于传统农业,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基础设施的投入上,我国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但某些方面投入却间接地妨碍了现代农业。政府应调整相关政策,将资源流向现代农业的发展,促使职业农民的发展。目前的保障机制也不利于科学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阻碍了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农业生成。政府应积极推广农业技术,实现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有机衔接,从更加完善的体系保障我国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发展。

4.3 农业配套设施落后

现代农业必须要有现代化的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先进的基础设施和作业机械。目前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仍以传统项目为主,虽然能够基本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但与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仍存在巨大的差距。发展现代农业,农田水利设施同样是头等大事。在原有水利设施的基础上,应建设好末端水利系统,特别是要更好地配套节水工程,控制灌溉用水的总量。而在易出现干旱的地区,还应当做好小型水库建设,以及保护当地各种植被,保持土壤中的水分。

5 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政策建议

5.1 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为现代农业进入市场体系铺平道路

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高度商业化,因此政府应当通过市场“看得见的手”进行宏观调控,为刚刚起步的中国现代农业扫除障碍。现代农业需要一个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包括资本、生产资料以及农产品期货期权等市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产学研一体化的持续推动,科学技术也应参与到农产品市场体系中。

5.2 构建并完善现代农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职业农民的广泛参与,因此构建相应的教育培训体系,必须使各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参与,特别是农业类高校和科研院所,让这些科研机构参与培养职业农民。政府应鼓励与农业相关的各种科研结构、教育机构和非政府组织联合,形成一整套教育体系,深入农村,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具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农村劳动力,从而提高农村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5.3 建立保护现代农业的“安全网”

很多发达国家早在二十世纪初期就开始实施农业的保护和支持政策。我国也应吸取经验教训,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农业保护政策体系,解决农业理性经济人的后顾之忧,迈开步子发展现代农业。

4.泉州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篇四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南昌市始终把加快都市现代农业建设摆在“三化同步”发展的突出位置,按照“产业化、标准化”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创名牌、拓市场”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休闲型、生态型”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不断优化布局,突出重点,强化服务,全力构建产业特色鲜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集生态、观光、休闲、文化“四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统一的都市现代农业体系,走出了一条符合南昌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一、勇于探索,我市都市现代农业雏形已初步显现

近年来,我市立足“服务城市、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总体目标,以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优质高效和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初步形成了区域特色明显、多功能发展的都市型现代农业雏形,呈现出以下特点:

1、产业布局区域化。通过充分挖掘和发挥区位优势,以新兴产业和特色产品为纽带,深化调整产业结构,集中培育主导产业,使产业布局向区域化集中,建成了粮食主产核心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水产健康养殖区以及一批优质各类花卉苗木生产基地。

2、农业经营产业化。按照“提升一批,整合一批,引进一批,上市一批”的总体目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以扶持龙头企业为抓手,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2005年的63家发展到2010年的321家,实现销售收入391亿元,利税20亿元,创汇1.58亿元。

3、农业生产市场化。通过积极推行农超对接、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形成了以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为中心,其他批发市场为辅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断促使农业流通向市场化推进。涌现了国鸿、丛玉菜业、绿滋肴、小洲蔬菜专业合作社、扬子洲长村蔬菜基地等农超对接、直销配送、连锁经营企业和基地40余家。

4、产品质量品牌化。注重农产品安全管理,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品牌化战略迅速推进,培育出如军山湖大闸蟹、汪氏蜜蜂、田昌藠头、煌上煌等一系列在国内市场具有知名度的农业品牌。截止目前,全市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33个,无公害产品294个,绿色(有机)产品45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个。

5、农业功能多元化。依托南昌地方资源特色,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积极拓展农业功能,推动农业由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态、生活、休闲多功能转变。截止目前,全市现有各类休闲农业园区、企业157家,小型农家乐、渔家乐889家,其中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60家。现有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园区2个,四星级园区2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1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8个。全市休闲农业企业资产总额37.3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8.12亿元,年营业收入达到22.42亿元,逐步形成了点片相连的休闲农业产业群。

二、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落后。虽然近几年来,我市农业基础设施较往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不少乡村都实现了“村村通”和“路路通”。但尚有部分地区农田水利设施陈旧,排涝标准低,不适应都市农业发展要求。

二是农业资金投入相对不足。要发展都市农业,离不开高科技和高投入的支撑。近年来,我市逐年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但由于现有的农技推广队伍存在着知识老化、人员不稳等问题,在技术服务时,与农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加上农业生产效益普遍偏低,许多农民自身认识不足,也纷纷外出务工,造成了全市农业生产劳动力缺乏,都市农业难以快速发展。

三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全市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着规模小、数量少、高度分散等问题,这与都市农业未来发展的功能定位、产业开发和经营运作等方面存在不适应性。

三、坚定不移,加快推进我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将借鉴其他城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先进经验,结合南昌实际,坚定不移地加快南昌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1、立足全局,规划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之图

一是提升流通区。以城市中心区为核心,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业,构筑起符合南昌农业特点的多层次市场与流通体系。

二是做强近郊区。以近郊区为重点,依托近靠城区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中心区的辐射效应,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

三是突破远郊区。依托远郊区丰富的农业和自然资源优势,充分挖掘特色及潜力,以“优质、高产、高效、安全”为目标,着力建设优质粮食主产区、高效经济作物区、标准畜禽养殖区和健康水产养殖区。

2、服务城市,坚定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一是坚持三种功能协调发展:围绕供给城市,突出都市农业的生产功能。启动第二轮“菜篮子”工程,着力保证我市蔬菜等主要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围绕美化城市,突出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紧紧围绕“森林城乡、花园南昌”建设目标,在城市化进程中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布局,规范畜禽养殖行为,扩大水产健康养殖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充分发挥农业的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围绕服务城市,突出都市农业的生活功能。依托城市资源,推进农业与旅游的结合,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大力开发山、水、园、林、庄等农业旅游资源,精心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和品牌农家乐,着力为城市居民提供回归自然、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二是坚持四大产业优化发展:稳定粮油生产,大力实施“三良”工程,积极地引进良种,推广良法,大面积建设高标准良田。规范畜禽养殖,坚持“三防并重”,即:防病,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生猪腹泻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力度;防污,抓好禽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开展畜禽清洁生产行动,合理规划可养区、限养区、禁养区;防“瘦肉精”,减少饲料添加剂,严禁投放“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对全市100多个集贸市场建立检测室。扩大经济作物,启动第二轮“菜篮子”工程,紧紧围绕市民的菜蓝子来进一步扩建菜园子,管住菜摊子,满足菜蓝子。提升特种水产,主在是抓住三条鱼,即:稳住常规鱼,稳定传统的四大家鱼养殖面积,通过推广健康养殖模式,来主功单产、提高产量;发展特种鱼,要进一步扩大鳜鱼、翘嘴白鱼、军山湖大闸蟹等特种水产品的养殖规模;增加野生鱼,进一步加大对江河湖泊天然水域人工投放鱼苗的力度,恢复增加野生鱼的种群数量。

3、突出重点,谋划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之策

一是建设大基地。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思路,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标准园区建设。积极争取将南昌成建制列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打造溪霞、黄马、蒋巷等市级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着力将南昌打造成有特色的中国农业公园。

二是培育大龙头。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培植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政府、证券中介和龙头企业间的沟通联系,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资产优化重组,促使其发展成为上市企业。

三是构筑大市场。大力发展现代流通网络,逐步健全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工企业和超市为龙头,以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和集贸市场为依托的连锁网络体系,加快形成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

5.农业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探究论文 篇五

1湖北省农业产业现状分析

1.1产业结构中农业经济占主体,并且农业形式多样化

湖北省在农业产业结构上,呈现出一个比较明的特点,那就是在整个农业产业结构中,农业经济构成了整个经济结构的中坚力量。但是湖北省在农业经济中并非单纯的以种植业为主,在湖北省的农业经济中,种植业、牧业、养殖业呈现出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局面。这是一种良性的经济发展形势,这种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在市场经济中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湖北省的农村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基础,并且在农业经济中又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不仅有种植业还有养殖业和畜牧业。这种多样化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一种良性的发展状态,并且能够适应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

1.2农业产业在区域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

湖北省凭借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了以农业为特色的经济建设活动,各产业的总产值数额较大。但是这些产业在各个区域中并不是均衡发展的,呈现了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不仅表现在产值的差异上,还表现为区域间农业产业的相互合作上。区域之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也加深了区域之间在农业上的差异,由于经济水平发展不一,各地对农产品种类和农产品数量的需求也不尽一样。这导致了湖北省在不同的区域种植的作物种类和种植的数量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这种量和种类的差异也进一步使湖北省在产业结构的不平衡表现的更加明显。

1.3农村产业结构和市场的关联更加紧密

湖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在宏观上表现为有的农业产值增加,有的产业产值在减少,有些产业发展充满活力,而有的产业则渐渐不被看好。比如棉花产业在近十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水产养殖业则保持着上扬的活力。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市场的变化导致了湖北省在农业经济结构上的调整,这种调整直接导致了各种农业产业在近年来产值的变化。很显然,经济的增长促生了消费者对较为高端的服务业的需求,这种市场的导向使湖北省在农业产业的发展上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其改变了原有的凭经验凭个人喜好进行生产活动的情形。这些改变,都是在市场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有理由认为湖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市场的关联更加紧密了。

1.4特色农业以及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在众多的产业中,除极少数产业产值在下降外,水产养殖、特色农业和服务业产值都在走上坡路。其中特色农业作为新出现的一种产业,其发展则表现出了很强的生命力。与此同时,发展态势较好的的服务业也同样在产值和发展的程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种提高不仅表现在发展的规模上,而且还表现在发展的程度上。相比较之前的经济结构,新增加了特色农业和农业方面的服务业之后,湖北省的经济发展更加有活力。这种良好的产业现状,也极大的促进了湖北省的就业,进一步使湖北省的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并且促进了省内经济的发展。

2湖北省产业发展趋势

2.1农业经济将继续占据重要地位

农业经济是目前湖北省重要的经济来源,也是目前湖北省内产业种类较多,且发展速度较快的经济。农业经济将进一步发展,并且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农业经济的重要地位不会改变。但是湖北省的农业经济会朝着科技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并且科技和科学的.管理将能够在农业经济上发挥重大的推动作用。如果说湖北省的农业以往是靠扩大农业规模来实现的话,那么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湖北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将能够摆脱以扩大规模来实现增长的现状。未来的时间里,湖北省的农业将能够在科技的应用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在有科技支持的情况下,还会加入科学的管理方法,这将推动湖北省在经济呈现出高效率的特点。

2.2特色农业和服务业将能够有长远的发展前景

湖北省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呈现出一种适应市场、面向市场的特点。这种现状将会引导省内的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并且进一步促进湖北省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趋于合理,并且在特色农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推动下,产业结构的升级将更加快速。在产业结构在升级之后,特色农业和服务业的重要性将表现的更加明显。并且由于经济的长远增长,湖北省的消费能力将能够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上扬的姿态。这种良好的消费状态必然能够带动湖北省在特色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就湖北省而言,省内特色农业和服务业是有长远发展潜质的。

2.3农业产业和第二产业密切结合

就目前而言,湖北省在第二产业的发展上相对较弱。但是总体来说,由于农业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也在农业产业的发展下得到资源的补充。因此,随着农业产业化,大量的农作物产出必然会带来农产品加工业的兴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将能够带动周边的一些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将能够为湖北省工业产值作出相应的贡献。而工业的发展,也将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

2.4农业产业发展将呈现技术化和科学化趋势

湖北省产业结构正处于一个转型的阶段,这种趋势将科技的力量带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科学的管理和新进技术将会在省内得到资金上的支持,并且将能够有较大的进步。在这个阶段,湖北省的农业和工业发展都将表现出一种用科学的方式管理,用新进的技术生产的趋势。因此,科学化和技术化将会是湖北省未来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这个方向不仅会促进省内经济的发展,并且科技的力量将会使湖北省在产业在整合上表现的更加内涵,并且在经济的发展上,湖北省将能够通过提高效率的方式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3结语

6.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篇六

第一部分

我国农业现状与问题 中国农业的地位与贡献

*农业是“母亲产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农业丰基础牢;农业稳天下安)

*9%的土地养活了21%的人口

*世界产粮19亿吨;中国占20%4.5亿吨 *世界肉类1.5亿吨;中国占30%5000万吨

*13亿人口吃饭、9亿农民致富、5亿劳动力就业问题

*小麦、肉类、稻谷、棉花、茶叶、油菜籽世界第一位,玉米第二;大豆第四。

*“

3、1”工程(一两肉、一个蛋、一斤奶)现状与差距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

*农业总产值占GTP的比重;中国11.9%、美国1.3%、日本1.7%、韩国3.2%、巴西5.1%、印度17.5%、全世界平均只有3.4% *农业的劳动力占经济活动人口的比例:美国1%、日本6%、韩国5%、印度38%、中国46%以上;

1、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劳动力耕种面积:中国4.5亩、印度9亩、韩国14亩、日本32亩、以色列75亩、美国1000亩是中国的200倍;

*土地生产率:中国的水稻、玉米、大豆等单位面积产量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水稻:中国420千克/亩、美国81千克/亩、低于日本韩国

玉米:中国400千克/亩、不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3; 美国624千克/亩是中国的1.7倍

以色列1015千克/亩是中国的2.8倍

2、农业资源利用率

*化肥施用量(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中国341吨、墨西哥69吨、印度129吨、巴西137吨、日本270吨、美国110吨、澳大利亚44.8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

*水资源利用率(每1公顷农用地消耗水量):中国557.55吨、澳大利亚181.95吨、以色列250.85吨、法国293.55吨、日本404.1吨、美国418.8吨、印度466.2吨、韩国530.1吨;

3、农产品商品率

农产品由自给到商品转换的主要指标

*2006年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商品率平均水平达到85%以上,美国、日本、法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农产品商品率都超过了90%以上,巴西达到80%以上,中国只有不到60%,比印度、越南等国还要低。

4、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

*2008年1000公顷耕地拖拉机使用量:

日本461台、以色列72.5台、韩国128.5台、美国27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印度15.9台、中国7.1台;

*每1000公顷耕地收割机使用量:日本237台、中国2.6台有91倍差距。

三、我国农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1、硬件问题(资源与环境基础)

①人、地矛盾:13.18亿,人均0.5~1.2;是加拿大1/

15、印度1/2; 生产效益落后于发达国家。尽管肉、禽、蛋、水果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投入成本过高,化肥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世界平均70斤/亩)。

农业生产污染严重。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是农业污染的核心问题,农场畜禽养殖排污是农业污染的主要来源,农膜残留是农业污染的重要来源。

④能源的缺乏、水土流失、自然灾害不断加剧。A: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30%左右;

B:冲刷掉地表土每年50亿吨,含有N、P、K的有效成分达4000万吨。C:淡水资源短缺更严重,农业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由于缺水造成粮食损失400亿斤、棉花400万担。

⑤农业基础建设薄弱,保障措施差。耕作、灌溉、排涝等。⑥土地质量下降(有机质3%↓0.5%、盐渍化)每10年大米蛋白质下降1%。

2、软件问题

*政府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农村服务体制、农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乡镇一级的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不够)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导致就业压力增大,影响社会稳定;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制约了科技推广。

*劳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农村各产业发展不平衡(随意性强)*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5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50.2%;小学37.5%;不识字或识字很少6.8% 中美农民的差距: 人口:70%&1% 文化素质:94%初中以下&20%大学 耕作方式:每户5亩&2700亩农场主 管理:简单粗放&信息化

营销:无计划与计划发展&依靠市场订单生产 政府扶持:

二、如何认识农业产业化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阶段

1、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农户家庭经营,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2、确立阶段:20世纪90年代前期(1992年粮食流通体制试点,农业各种经营、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企业的发展。92年山东提出)

3、推进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农产品卖难,民营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 成长,专业合作社发展,政府将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上日程)

4、发展阶段:2001年以后(加入WTO,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加剧,政府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内涵

1、以市场为导向

2、以龙头企业为依托

3、以一大批农户组成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为基础

4、形成农工商有机的产业链

5、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链中的各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一定程度的利益共同体

(三)、农业产业化的要素

1、是生产的产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2、是主要依托自然、产品和经济优势发展农业产业

3、是生产过程实行专业化分工

4、是产业经营和发展要有一定规模

5、是在生产环节采取农工商、产供销密切结合的方式

6、是在经营管理上尽可能地采取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

*无公害农产品:是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产品标志的未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认证机构为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绿色食品标志形式LB-XX-XXXXXXXXXX *有机食品:是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关系,促进生态平衡、物质的多样性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为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农业部负责登记工作,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负责登记的审核和专家评审工作。*营销知识要点:

市场是由三个要素组成,即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 欲望=需要+文化(个性)

市场营销全过程:产前、产中、产后、售后

产前:抓调研市场需求信息(什么、多少、时间、地点)产中:抓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

质量管理【内在质量(品种、品质)、外在质量(品牌、品味、包装)】 成本管理(数量化农业)

产后:抓销售(合理价格、分销渠道、促销策略)售后:抓服务(顾客使用效果的信息反馈)

1、销售之前先摸底

2、不一哄而上赶季节

3、灵活运输抓好行情

4、利用好各类媒体

*卖点:商品具备前所未有、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的特色、特点。(产品的风格、形状、款式、色调、材质、新技术、原料、地域)*买的:是站在顾客的角度看购买农产品能为他们带来哪些利益,这就是买点,也就是要给顾客购买的理由。*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全

*农产品销售渠道:农产品→地头直销→消费者;农产品→间接销售→自由市场、批发市场、个体商贩、经纪人→消费者;农产品→加工、储藏物流→批发、零售;农产品→网络→批发、零售→消费者。*农产品网上营销的作用:信息沟通速度快,信息传播范围广;减少中间环节;方便供需双方;节省费用;加快流通。

*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又称鼠标+大白菜式营销;主要通过互联网开展农产品的营销活动,包括网上农产品市场调查、促销、交易洽谈、付款结算等活动。

*农产品网络应用条件:具备三个条件(农产品特性、财务状况、人力资源)

农产品特性:网络营销适用于利润水平较高,不容易寻找消费者的产品。

财务状况:用于网络营销的支出不是消费,而是一项投资。在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之前,需要对支出进行统筹策划。人力资源:要求网络营销人员既有经营方面的知识,又有一定的互联网技术基础。

*农产品网络营销方法:无站点网络营销和基于网站网络营销

1、通过互联网调查市场情况:登录相关农业信息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农业网)

2、信息发布:平台主要有供求信息平台、分类广告、黄页服务、网络社区等。

A、供求信息平台:B2B供求平台(阿里巴巴、中国商品交易中心、中国农业信息网、金农网、中国农产品加工网、各地方农业网站)流程:登录中国农业网主页→点击“免费注册”→输入注册用户名及密码→完善注册信息→完成注册;登录用户后台--会员办公室→点击“发布供求”→填写供应信息→确定发布。

B、网络分类广告:专业的分类广告网站(八亩地农业分类信息网)和综合性网站开设的频道或栏目(搜狐分类信息、中华网)流程: 登录八亩地网主页→点击免费注册→填写基本注册信息→完成注册→用邮箱激活用户→用户登录→进入用户中心→点击发布→在发布页填写产品详细信息→点击发布(显示“发布成功”后,等待后台审核,审核完成后,首页通过搜索引擎即可搜索到)。

C、网上黄页:企业名录和简介通常具有一个网页,企业用来发布基本信息、产品介绍、企业新闻、联系方式、可以发布一定数量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新浪企业黄页、3721企业名片服务、农业企业黄页、八亩地网农业黄页)D、网络社区:利用门户网站提供的网络社区相关板块进行宣传产品(搜狐社区、新浪论坛)也可以进入专业论坛网站讨论宣传产品(天涯论坛、西祠胡同)还可以登录农业专业论坛(阿里巴巴网农业论坛)E、网上商店:建立在第三方提供的电子商务平台上的,由商家自行开展电子商务的一种形式。(淘宝、易趣、6688、搜狐)

淘宝网在线销售流程:1申请认证→发布宝贝(满10个宝贝后可以有自己的店铺)→宝贝出售中→宝贝成交后 第一步注册并申请认证

登录淘宝网首页→点击用户注册→填写注册信息→完成新用户注册 注册成功后进行身份认证:

个人认证流程:提交认证申请→填写个人信息→身份证件核实→银行

账户核实→实名认证通过。

商家认证流程:提交认证申请→填写商户信息→提交认证资料→商家认证通过。

身份认证结束后,既可以开店了。第二步

发布宝贝&开设店铺

登录“我的淘宝”→选择我是卖家→点击“发布宝贝”→发布10件宝贝→店铺开设成功(可继续装饰如店铺名称、宝贝分类、友情链接、店铺风格)

第三步

宝贝出售中

可在“我是卖家”后台进行如下操作:查询交易信息及修改商品信息 第四步

7.中国农业现状与发展 篇七

一、建立规模化的农业经营模式,实现农业经营体制的突破

现行的农业经营体制是建立在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的经营基础之上的小规模经营方式,这种农业生产的小规模分户经营模式在改革初期确实起到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这种小规模的农业经营体制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家一户小规模的经营模式不仅从客观上阻断了农业产业链的有效连接,使农业的生产、销售、加工、运输处于一种封闭的、分散的生产状态,从而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抑制了农业增收潜力, 而且还阻碍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化流转,使目前的农业生产工具仍处于一种人畜犁耕的原始状态,迟缓了农业机械化的研发与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仍停留在农产品总量的增加和化学肥料与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上,阻碍了优质化、无公害化生产技术的使用与研发;使农村土地的价值仍处于一种单一的、原始的农产品产出效益上,而无法通过交易扩大农业再生产并从其中获取更多利润的资本。因此,建立适度规模的农业经营模式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适度规模的农业经营模式是以农户承包的土地作股份,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实行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规模化经营,即每个农户所投入股份的多少都是自愿的而非强制,而且按每个农户所投的股份的多少来分配农业收入。这种规模经营不仅有利于农业产业链的有效连接,而且也有利于避免生产和投入的盲目性,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当然,适度规模化经营不是要动摇和改变现有农村家庭联产承包体制的基础,剥夺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益,而是要通过这种适度的规模化经营,最大限度地解决好小规模、分散化家庭承包经营条件下的小生产与大市场间的矛盾,避免因农户分户经营所带来的生产上的盲目性和产品产业结构上的趋同性所造成的农民利益损失。

二、建立专业化的农业分工模式,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突破

农业生产成本过高是导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导致农业成本过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业专业化分工的缺乏,应该说在农村绝大多数地方还没有专业化分工的概念。现实的情况是一个家庭独自承担。这种缺乏农业分工的经营模式,一方面增大了农业劳动者的市场风险,由于目前大多数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销售者,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应付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不少农民文化素质低,很难准确的判断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因此,大多数农民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面临不法商人和利益集团的欺诈与盘剥,总是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增大了农业生产者的农业风险,由于缺乏专业化识别能力,农户很可能在购买种子、化肥和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时上当受骗,遭受惨重损失,在农业品种和产业结构上,因缺乏专业化的市场调查和专业化信息分析,容易盲目模仿而造成农业品种和产业结构的雷同,导致农业产品的积压或腐烂,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的尴尬局面。因此,建立专业化的农业分工经营模式必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长期目标。

农业专业化分工的模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区域的专业化模式、部门的专业化模式和作业的专业化模式。

(一)区域专业化模式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一户一品”“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从宏观层面上就是要建成田院、村组和乡镇等专业化的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果、林、蔬菜和花卉;从微观层面就是要形成规模化的、单一品种的种植 (养殖) 场所和集散地。这样既便于生产的管理与技术的指导,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和管理环节上的失误,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收入;又便于销售,这样不仅最大限度节省了销售环节成本,而且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从而达到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目的,使农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部门的专业化就是通过农业分工在农村逐步形成相对独立的农业生产管理、农业技术推广与使用、农产品销售、运输、加工和仓储、农资产品供应、农业贷款融资和农业保险等部门,彻底改变传统的农村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以企业化的管理方式,将农业经营由过去的一个生产单元 (家庭或家庭成员) 单独完成,变为多个生产单元分工合作,形成专业化的农业生产企业和农业产业工人。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生产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规避农业风险,而且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和转移。

(三)作业的专业化,就是从种 (苗) 培育,到具体生产环节管理,最后到收割,这所有的生产环节不再是由一个家庭或者一个生产单位全部承担完成,而每一个家庭或者一个生产单位只是承担其中某一个生产环节。如形成专业的粮、棉、油种 (苗) 培育专业户。这样既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又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农业劳动者生产效率。更主要的是通过专业化的管理,降低了农业风险,减少了盲目的农业投入。

三、保护农业耕地质量

耕地资源的地力调查、质量评价、分等定级,地力与施肥效益的长期监测、农田环境的监测和评价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均属农业公益服务而且都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因此,政府应提供专项资金,确保耕地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遏止土壤肥力递减,再针对不同作物、不同区域建立长期定位监测点的基础上采取措施来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1.搞好农田地力调查和评价,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根据《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地力调查质量评价和分等定级是一项技术性强、劳动量大、任务十分繁重的工作。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工作无法开展,特别是这些调查取样、评价定级等基础性工作,没有直接经济效益,农民无法完成,只能靠政府投入。

2.建立地力、肥效检测网点,指导农民科学施肥。部分地区地形复杂,农田地力差异大,而且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相对减少,片面施用化肥造成土壤退化,土壤保墒蓄水能力降低,有的地方土壤富营养化,严重的形成次生盐渍化;有的地方出现土壤养分新的不平衡与缺素,土壤有效钾、微量元素含量下降。无论从规律还是从现实上看,都要建立地力监测点,了解土壤基本情况,开展土壤肥料调查,有针对性地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减少肥料资源浪费,防止土壤退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8.现代显示的现状及发展 篇八

关键词: 平板显示;液晶显示;LED

中图分类号:TN99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近年来显示技术发展很快,平板显示器以其完全不同的显示和制造技术代替了传统的视频图像显示器——主要为阴极射线管CRT(Cathode ray tubes),而平板显示器与之的主要区别在于重量和体积(厚度)方面的变化,当然显示原理、制造材料、工艺以及视频图像显示驱动方面的各项技术都有不同。

平板显示器具有完全平面化、轻、薄、省电等特点,符合未来图像显示器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光电技术、材料科学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平板显示技术以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为代表,还包含PDP(等离子体显示)、OLED(有机发光显示)、FED(场发射显示)以及E-Paper(电子纸显示)及其它新型显示技术。平板显示技术总体趋势将朝着高画质高临场感、互动式多功能一体化、节能降耗和健康环保发展。

平板显示产业是电子信息领域的核心支柱产业之一,是年产值超过千亿美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了光电子、微电子、化学、制造装备、半导体工程和材料等多个学科,具有产业链长、多领域交叉的特点,对上下游产业的拉动作用明显。我国与显示技术相关的产品产值约占信息产业总产值的30%,彩电制造能力已占全球彩电产业总加工能力的47%,我国已成为新型显示相关产品的制造大国,已具备跨越式发展的技术和产业基础。

1 等离子显示的现状及发展

等离子显示,大屏幕的领先者,主要表现为等离子电视,是利用两块玻璃基板之间的气体来显现出色彩丰富而生动的画面。等离子电视是依靠高电压来激活显像单元的特殊气体,使之产生紫外线来激发磷光物质发光。等离子显示具有超高对比度、高质量运动图像、广视角等优势,但等离子电视还有不少缺点需要克服,包括使用寿命相对较短、长时间使用后有可能在屏幕上留下一些固定的影像、在高纬度地区无法工作等。高发光效率是目前PDP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光效率的提高可使模组成本和能耗显著下降。

在CRT向平板的过渡阶段,掌握等离子技术的厂商由于保守和垄断,使得大部分厂商转战到了技术门槛较低的液晶阵营,从而使液晶电视得以大规模推广,而规模优势又带来了成本优势,液晶电视的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相比之下,等离子错过了最佳发展时机,也渐渐被市场边缘化。

据了解,六年前市场上等离子电视有十来个品牌,外资品牌有松下、三星、LG、飞利浦等,国产品牌有TCL、海信、创维、海尔、康佳等。而如今国内家电卖场和家电网上商城中等离子电视品牌逐渐减少,外资品牌有松下、三星,国产品牌有长虹、海信。等离子电视品牌日渐减少,是因为掌握核心技术的松下等外资企业对国产品牌不提供技术支持,另外,等离子屏的生产企业少,这导致等离子屏紧缺,价格居高不下,特别是2008年和2009年, 日立、LG先后退出了等离子屏的生产,犹如雪上加霜。等离子电视与液晶电视的销量占比为3:97,市场占有率仅为3%。

今年,松下下调了等离子电视的出货目标,由2011年的570万台下调至250万台,并将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的销量比重由原来的6:4改为4:6。与此同时,松下还将其3家等离子面板工厂进行了合并,只保留了日本本土的1家工厂。等离子电视销售如今在中国要改变持续下跌的局面是很困难的。

2 液晶显示的现状及发展

液晶显示是现在非常普遍的显示方式。液晶显示技术以其平板化、高分辨率、高对比度、无电磁辐射、低功耗、数字式接口、易集成和轻巧便携等特点,率先进入平板显示市场并不断拓宽其应用领域[1]。液晶显示是基于液晶电光效应的显示器件,包括段显示方式的字符段显示器件;矩阵显示方式的字符、图形、图像显示器件;矩阵显示方式的大屏幕液晶投影电视液晶屏等。液晶显示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晶的物理特性,在通电时导通,使液晶排列变得有秩序,使光线容易通过;不通电时,排列则变得混乱,阻止光线通过。

2.1 液晶显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球TFT-LCD的发展正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转变,稳步扩大产能规模,继续抢占TFT-LCD显示的主流市场(如笔记本电脑显示器面板、台式电脑显示器面板和液晶电视面板)的同时,积极向应用市场靠近,注重向个性化和专用化产品拓展。TFT-LCD实现产业化已近二十年,工艺技术和设计技术构成相对成熟,但在降低成本和提升产品性能方面仍存在科技创新空间。

近些年,液晶显示技术进步很明显,各种新颖面板的运用以及各大厂商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例如LED背光、四色技术、倍速技术),液晶显示的色彩、动态响应有了明显的改善。而同期的等离子电视,虽然同样通过发展技术,使得以前的一些缺点(诸如体积大、功耗大、易烧屏)得到了明显改善甚至根治,但相对于液晶行业厂商众多、竞争激烈的局面,等离子开发厂商太少了,新品推出速度比液晶慢,可供选择的机型少得多。来自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6月,我国彩电产量为5,315万台,其中液晶电视产量为4,480万台,同比增加16.6%,等离子电视虽同比增加45.7%,但产量也只有153万台。就目前的市场状况来看,等离子已经没有能力再与液晶一较高下了。

历经二十几年的发展,中国LCD产业从无到有,从无源跨入有源,已成为全球最大的TN/STN生产大国和产值排名世界第四的LCD产业区域,目前在中国大陆与LCD产业相关的生产厂、科研院所大约有180家,约110条TN/STN-LCD生产线,7条TFT-LCD生产线(含京东方在韩国的三条生产线)和众多的TN/STN/TFT模块生产线。从地域分布来看,中国液晶产业主要分布在三个区域:以深圳为中心的华南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地区以及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东北地区,这与中国信息产业强势分布区域相对应。华南是中国最早形成LCD、LCM区域性的地区,到目前仍是企业数量最多,投资成份最多元化的地区,其生产线数量占到合国的70%以上。华东地区是近几年刚兴起的新区,这个地区显著的特点是企业的投资和规模都较大,日资和台资企业较多,产值较大,销售规模上亿、上十亿的厂多。东北、华北地区目前企业的数量和总体规模都小于另外两个地区,但随着京东方在2003年成功收购韩国现代TFT三条生产线、并在北京建TFT模块生产线和五代TFT屏生产线、整合上下游产业链一系列大的动作以及五代线建成后的带动和辐射影响,尤其北京8.5线的投产将带动这个地区成为对中国液晶产业有重要影响的区域。随着中国经济和信息产业稳定快速的发展,中国的液晶产业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会保持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目前,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企业、银行对液晶产业的热情和关注都很高,很多企业都有意在这个行业投资,这无疑对这个行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和积极的意义[2]。

有业内人士认为,液晶显示拥有从几英寸到103英寸的产品线,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不断提高,价格的不断下降,再加上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液晶显示的产业链上,以LED光源为主的液晶显示将抢食更多的市场份额。

2.2 背光源的发展趋势

液晶显示器是被动发光式显示器,由于液晶显示屏本身并不发光,所以为液晶显示模组提供所有光源的背光源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背光源是液晶显示模组的关键零部件,其功能在于供应亮度充分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液晶屏能够正常显示影像,显示器的亮度、颜色、功耗等指标严重依赖于背光源的性能[1]。

在背光源设计中,光源的选用是很重要的,所用的光源决定了背光源的功耗、亮度、颜色等光电参数,也决定了其使用条件和使用寿命等特性。背光源的主要光源种类有:发光二极管(LED)、冷阴极荧光灯(CCFL)等。

近年来,随着LED在背光源行业内的渗透,CCFL背光源逐渐向LED背光源过渡,LED背光源的市场占有率逐渐增大。

2.2.1 CCFL背光源的发展趋势

CCFL刚刚问世的时候,被认为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新型光源,也曾被认为是TFT-LCD液晶屏理想的背光源,但因其技术上的缺陷,导致其寿命短、功耗大、色彩表现力不足,众多液晶电视厂商探寻更为优秀的替代品[3]。

随着LED在背光源中的日益渗透,CCFL销量日益萎缩,到2015年预计销售量仅有1KK。

2.2.2 LED背光源的发展趋势

由于具有的绿色环保、长寿命、快速响应、高色彩饱和度等诸多优点,LED光源必将成为液晶显示的主宰。LED目前发展迅速,性价比飞速提高,很快可以全面取代CCFL。CCFL背光与LED背光的性能比较如表2所示。

根据DS对CCFL和LED在背光源中的渗透预测,到2016年CCFL将退出市场,LED用量逐年增加,所以未来几年LED仍然是主要的显示光源。

3 OLED的现状及发展

OLED具有可做面光源、节能、低热量、重量轻、薄型化和可实现柔性显示的优点。由于OLED具有自发光的特性,所以无需背光源和滤光片。OLED还具有驱动电压低、抗震荡、耐低温等特性。但成品率和亮度还不理想,需要解决发光效率、寿命及低成本技术的问题。除了AMOLED和PMOLED器件应用技术的开发之外,柔性显示以及OLED白光照明将是OLED重要的拓展领域。

在OLED材料方面,OLED发光材料的发展非常迅速,红、绿、蓝三色材料的发光效率和发光寿命均基本满足实用化需求。但色纯度、发光效率、寿命的进一步提高依然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工作,特别是色纯度好、发光效率高的深蓝色材料仍然是OLED的主要瓶颈之一。此外,适用于AMOLED的有机材料的开发仍然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在OLED器件设计和制备方面,PMOLED技术及其制造工艺已经成熟,并进入了产业化阶段。中小尺寸的AMOLED显示技术也已取得重要突破,进入产业化初夜。大尺寸AMOLED显示技术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其核心技术仍是TFT基板的制备技术。

在一些中小尺寸背光源中,AMOLED逐渐崭露头角,逐年增加,根据预测,到2019年AMOLED显示产品将达到75.6KK,市场份额占10%。

我国在OLED机理研究、材料开发、器件结构设计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尤其在材料和工艺技术开发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我国在蓝光配合物材料、有源有机发光显示驱动技术、小分子发光材料、界面材料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系列红色荧光材料,寿命超过15,000小时(初始亮度1,000cd/m2),具有产业化应用前景。我国开发的单层结构器件突破了传统的双层和多层结构,简化了材料、设备和工艺制备过程,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在阴极结构上,突破了柯达公司核心专利之一的LiF/Al阴极结构技术壁垒,开发了碱及碱土金属的氮化物和胺化物材料的新型阴极结构。国内的高分子发光材料主要依靠自己研制,虽然国内材料总体性能还低于国外产品,但是发展很快,发光材料的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不过稳定性还需要改善。我国在有源有机发光显示用硅基、金属氧化物基的TFT基板技术研发和驱动IC开发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总之,OLED技术已经初步满足实用化的要求,并在材料、彩色化、大尺寸、柔性显示、照明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长远来看,OLED未来将沿着中小尺寸→大尺寸→超大尺寸、无源→有源、硬屏→软屏的方向发展。

4 FED的现状及发展

FED是真空电子设备,工作原理和CRT类似。FED具有CRT的所有优点,但功耗低,是PDP的1/3,LCD的2/3。采用二极式碳纳米管FED技术,配合驱动电路,可实现高亮度、低功耗、区域调光。在显示方面,未来的工作朝改进型Spindt技术、微纳冷阴极技术或基于低逸出功材料的印刷技术方向发展,预期2012年前完成背光源或照明产品的中试甚至规模量产,2015年开始进行显示产品的中试与量产。

我国自1985年开始研究场发射冷阴极,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新型场发射材料、场发射理论、场发射显示器件的设计与制备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具有较好的基础和研究特色,特别是在低逸出功印刷型LWF场发射显示、新型纳米线冷阴极场发射显示和类金刚石场发射显示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低逸出功印刷型和微纳材料两条技术路线上,已研制出彩色场发射显示器和背光源原理性样机。我国在场发射显示阴极材料、阴栅结构、器件制备等方面获取重要知识产权,为“十二五”开展场发射显示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5 电子纸的现状及发展

电子纸(E-Paper)显示技术的出现使平板显示技术开拓了媒介产品领域的应用空间。

电子纸按种类可分为电泳显示、胆固醇液晶显示技术、双稳态向列相液晶显示和电润湿显示技术等几种。目前电子纸的主流产品是电泳显示电子纸。

电泳显示由于其类纸显示性能较好而得到人们的认同,成为目前电子纸显示商品化产品的主流技术。我国大陆的电泳显示面板技术研究起步晚,但进步快,国内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生产企业也积极投入TFT有源电泳显示电子纸面板技术的研发。中国大陆采用电泳显示电子纸显示面板的电子书商品出现在2006年,市场规模扩展迅速。此外,随着新型液晶材料的发展,将有可能推动新一代液晶电子纸的产生。电子纸的主要供应商是台湾元太科技(E-Ink国际控股公司)的子公司E-Ink,其市场份额占95%以上,处于垄断地位,掌握了市场定价权。这几年应用电子纸的显示屏价格也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而且降价的动力主要是出于做大市场以及与iPad的竞争,而不是同行之间的竞争。

6 结 论

随着现代显示技术的日益更新,更多的显示技术会不断出现,同时现有的显示方式也会不断创新,在未来的十年内,液晶显示的需求不断扩大,液晶显示仍然占据现代显示的主导位置,尤其是LED光源的液晶显示。

参考文献

[1] 乔中莲,杨东升,刘 飞. 中大尺寸显示背光模组的应用及其发展[J]. 现代显示,2010. 7.

[2] 董友梅,董诸旺,季国平. 中国液晶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百度文库,2012. 09.15,http://wenku.baidu.com/view/36ae2 b 8771fe910ef12df8c9.html.

9.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篇九

摘要:设施农业是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而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集约型农业转变的有效方式。近年来,中国设施农业虽然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概述了国内外设施农业的现状,提出了我国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条件,对中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展望。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发展对策;发展趋势 1 国内外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1.1 国外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在国外,20 世纪下半叶设施农业真正作为一种产业得到大规模和迅猛的发展,随着各国在设施农业上的投入和补贴增多,设施农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世界上广泛应用温室进行设施栽培,目前全世界温室面积达60万公顷。荷兰拥有大量连栋温室l~2万公顷,是世界拥有最多、最先进的玻璃温室的国家,已研制出先进的设施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可根据作物对环境的不同需求,由计算机对设施内的环境因子,如温、光、水、气、肥等,进行全面有效的自动监测与调控,使设施土壤连作障碍不再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限制因子[1]。日本是世界上温室面积最大,而又集中发展塑料温室的国家,塑料温室面积占温室总面积的96%,其先进的温室配套设施和综合环境调控技术处于世界先进行列,近年来在组培环境调控和封闭式育苗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发达国家的设施农业已具备了技术成套、设施设备完善、生产比较规范、产量稳定、质量保证性强等特点,并在向高层次、高科技和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已形成了全新的技术体系。[2] 1.2 国内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设施农业基础差、起步晚,但发展历史悠久,至今已形成多种类型,其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单一到综合,管理由粗放到集约。

我国设施农业目前发展和应用较多的主要是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及连栋温室,也有少量的先进工程技术的智能温室,其中日光温室发展迅速,其面积已超过温室总面积的60%[3]。目前,我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按绝对面积计算为世界第一。

我国设施农业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不仅试验研究出比较适合我国气候条件与国情的园艺设施,而且在保护地栽培、节水灌溉、机械化育苗以及蔬菜、花卉、无土栽培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有些研究成果已逐步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在温室主体结构的建造方面,不仅国产化水平较高,而且产品的质量也有很大提高,并形成了多种类型、性能各异、用途广泛的配套设施体系,如加温与保温设施、降温设施、遮阳设施及灌溉设施等。因此我国设施设备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需要和技术进步,设施栽培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专业品种的培育受到重视,设施栽培作物的总产和单产大幅度上升,设施农业在我国已被广泛应用于大田作物、水产养殖、畜禽饲养、蔬菜、林果、花卉等农业诸多领域[7],栽培作物的品种不断扩大和丰富,不但提高了经济效益,也促进了农民增收。2 发展问题

虽然我国的设施农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水平,但仍与发达国家有一段差距,存在一系列问题。2.1 科技含量低

发达国家发展工厂化农业采取的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高科技路线,而我国由于技术和经济的原因,采用的是低投入、低能耗的技术体系。温室结构简易,环境控制能力低;栽培管理主要靠经验,与数量化和指标化生产管理的要求相差甚远;温室种植品种也大多是从常规品种 中筛选出来的,还没有专用型、系列化的温室栽培品种,设施条件下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

2.2 设施水平低下

从统计数字上看,我国设施栽培面积很大,但设施装备的水平低下,90%以上的设施仍以简易型为主,有些仅具简单的防雨、保温功能,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土地利用率低,保温、采光性能差,作业空间小,不便于机械操作,更谈不上对设施内的温、光、水、肥等环境因子的综合调控。[4]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比较落后的农村经济状况和较低的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但整体设施水平较低,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2.3 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

我国设施农业机械的配套水平不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低,生产仍以人力为主,劳动强度大。现有的产品机型不多,且多为借用已有的陆地用小型耕耘机械。机械化水平低也是制约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

2.4 运行管理水平较低

现代设施农业具有市场、高技术和企业化3个特点,是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的统一体。当硬件设施建成后,软件技术将起到主导作用。设施农业发达的国家除了拥有先进的硬件设施,还需要有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完全与市场相适应的运行管理机制。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这种管理机制,仍然以经验的和粗放的管理手段为主。硬件设施是可以靠一次性投资在短时期内建成,而后期管理和运作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预期目标的。

此外,我国设施农业目前还存在着如土地利用率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不太明显等诸多问题。现代设施农业的优势是要靠现代工业管理和生产手段才能充分得以展示。3 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对策

我国设施农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应学习与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针对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我国设施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3.1 强化政府在设施农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由于设施农业是向人们提供大量无污染绿色农产品的最理想的种植和养殖方式,能大幅度提高单产,从根本上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促进了可持续农业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在考虑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时,应注意优先发展设施农业项目,根据各地综合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明确设施农业近期和远期发展规划和投入机制,确定发展重点和规模,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政府首先要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和鼓励部门、企业和个人创办设施农业项目。带动和吸引对设施农业项目的投入,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创造宽松环境,发展设施农业[5]。

3.2 提高设施自动化控制水平

目前,国内现有的温室大都处于人工控制或半自动控制状态,为提高控制、作业精度和生产率,必须努力提高温室自动化控制水平,推动设施农业的发展。

3.3加强设施农业的科学技术研究

加强科学技术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提高设施农业科技含量。首先要研究开发适宜不同地区、不同生态类型的新型系列温室及相关设施,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和设计水平。其次要研发设施配套技术和装备,包括温室覆盖新型材料、小型农用机械,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研究开发温室各种先进技术,比如节水灌溉技术、增温节能技术,降低消耗,节约成本。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设施农业的发展趋势是提高水平和档次, 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和系统化, 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技术和设施体系, 重视现有技术和成果的推广应用, 形成高新技术产业, 实现大规模商品化生产。

4.1 设施农业与现代工业技术进一步结合, 提高硬件质量, 增强配套能力

我国设施农业要在建筑结构工程、材料工程和节水节能工程方面进一步发展, 在提高主体结构质量的同时, 还要不断增强配套能力。4.2 设施与设施农业产品生产向标准化发展

包括温室及配套设施性能、结构、设计、安装、建设、使用标准, 设施栽培工艺与生产技术规程标准, 产品质量与监测技术标准等。4.3 继续加强采后加工处理技术的研究开发

包括采后清洗、分级、预冷、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等过程的工艺技术及配套设施和装备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市场竞争力。4.4 设施农业与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结合

设施农业与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结合, 以实现光、温、水、肥、气等因素的自动监控和作业机械的自动化控制等。4.5 设施农业与信息技术结合

建立以产品、技术和市场等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化管理、模式化运行和远程服务等。

4.6 设施农业与生物技术结合

开发出抗逆性强、抗病虫害、耐贮藏和高产的温室作物新品种, 全面提高温室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利用生物制剂、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等专用生产资料, 向精确农业方向发展, 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绿色健康食品[6]。参考文献:

上一篇:触动心灵的人生感悟句子下一篇:精选人生正能量励志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