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功》说课课件

2024-11-11

初中物理《功》说课课件(共11篇)(共11篇)

1.初中物理《功》说课课件 篇一

一、教学分析

1、“功”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与能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它虽然是在力学中引入的,但却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可以说一切自然现象都与功和能相联系,通过功(特别以后关于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充分揭示了物理学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作用:对功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前两节所学简单机械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能量的知识奠定基础。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2、课程标准解读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3、学生认知发展:

八年级学生学习的沪科版物理教材,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能够对“力的成效”方面的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为学生构建“功”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能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

(4)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能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具有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点

功的概念比较抽象,功=力×距离是物理学中的规定,初学者常感到不好理解,不像有些知识那样可以依靠直观认识为依托,因此教学中充分贴近学生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意联系实际,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是本堂教学的关键点,也是重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设计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0块砖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投影图片和课中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提出“什么是功”一问题,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介绍物理学中对“功”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谈谈对“功”一词的看法,我从中重点突出“做功”跟“力的成效”的联系。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与观察。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生活实例、课件演示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

首先我引导学生紧抓“力的成效”来认识生活中物体做功的现象,让学生分析怎样才算做了功,并举例;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和已有的力学知识能够得出: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从而再以课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力学角度分析出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同时给出实例,让学生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加深学生对做功两必要因素的认识。

在研究功的计算时,由于“功=力×距离”是物理学中的规定,初学者常感到不好理解,因此教学中我注意联系实际,通过在课堂让学生个别体验,(搬砖头多少和高度的不同)和多媒体分析引导,使学生获得较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力越大,通过的距离越长,做功就越多;顺势引出关于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从而得到机械功的定义: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在引导学生理解W=Fs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构建的物理公式的知识,学习W=Fs并让学生自己得出变形公式,认识功的单位的规定:1J=1N.m。同时我在课堂中设计了两个练习题,并从题中引入W=Gh这一公式,着重训练学生对公式的运用,巩固学生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由于沪科版新课标八年级物理教材对功的原理没有进行专门介绍,但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是一个很重要的普遍原理。我针对教材特点,认为本节课第二段文字是引入功的原理的教学锲机,引导学生阅读本段内容,重新让学生认识: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即为机械功,同时又通过直接用手做功和用机械做功多少的课件演示,让学生讨论书上FS=Gh所蕴含的意义,从而得出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的结论。

3、课堂小结。(1)、知识内容小结: 要点由学生共同来总结.(2)、学习方法小结: 总结如何抓住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解决实际生活问题.4、板书设计

第三节 做功了吗

1、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机械功: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通过距离的乘积叫机械功。

4、怎样计算功

功=力×距离

(1)公式:W=Fs

(2)单位:1J=1N.m

5、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八、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在新课切入方式上,经过反复研读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和人教版、沪科版新课标教材,觉得沪科版教材对于机械功概念的引入上,很专业地指出了机械功的定义: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即机械功;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却是在有力学基础和能的知识前提下去构建“功”的概念;而“功”是对于目前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而抽象的概念。鉴于学生认知水平,如何让学生比较容易形成功的概念,同时又有较大兴趣来投入学习,这是一个难题。于是我借鉴了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的教学思路,紧抓课标要求,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帮助学生从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功的概念,最后才引导学生认识: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即机械功,同时以文中第二段内容为锲机,简单让学生认识到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初中物理《功》说课课件 篇二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增加了课堂的容量

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传授新内容时, 教师需要在黑板上写板书、画图, 费时又耗力。在“五严”背景下, 追求课堂效率的最大化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若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只须把所需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 制作成课件, 在课堂上就可以按照教学程序得心应手地把图、文呈现出来, 既清晰又规范。这既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 又避免了学生注意力分散, 加大了课堂传递的信息容量。在教《简单电路的设计》一课时, 我把关于测未知电阻实验进行整理归类用Power Point设计制作成课件。具体设计如下:⑴“伏安法测电阻”, 请写出完成此实验需要的器材, 实验步骤和未知电阻的表达式。⑵利用以下器材:电流表、电源、开关、已知阻值的电阻R0和一些导线, 测未知电阻RX的值, 请画出电路图, 写出实验步骤和未知电阻的表达式。⑶利用以下器材:电压表、电源、开关、已知阻值的电阻R0和一些导线, 测未知电阻RX的值, 请画出电路图, 写出实验步骤和未知电阻的表达式。⑷利用以下器材:电流表、电源、开关、已知阻值的电阻R0和一些导线, 测一只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R, 请画出电路图, 写出实验步骤和未知电阻的表达式。在上课时, 我先在屏幕上出示题目, 请学生思考回答后, 再在屏幕上展示出答案。当第⑵⑶小题讲完后分别展示出根据这两题延伸的思考题:A.若实验中要求电路只准接一次, 那么实验如何完成;B.若实验中其余器材均不变, 只把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R0换成已知最大阻值的滑动变阻器, 那么实验又怎样来完成。第⑷题讲完后再请学生思考:若把上述器材中的电流表换成电压表、实验又该怎样完成。对于思考题也是先出示题目后请学生思考, 最后展示出答案。虽然教学内容比课本上多了许多, 但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把相关的这一系列都展示出来了, 学生通过比较能使这些知识融会贯通。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易于创设情景、启发想象

物理教学特别是一些抽象概念、规律的教学中, 一些学生由于受想象力的限制, 无法把语言、文字或几幅画想象成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 这就给学习带来一定的障碍, 造成对所学内容不理解。久而久之, 形成“物理难学”的想法。若物理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进行仿真、模拟演示,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全面而正确地理解。例如, 《电流》一节教学中, 利用课件就能把“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句话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图所示, 把电荷画成一个个有间隔的圆放在导线中。当开关合上, 这些圆向一定方向运动, 并在导线下用箭头表示运动方向。通过这种情景创设, 使学生头脑中形成“电流”的概念, 而且对理解电流方向也有帮助。当学生在学习电动机的内容时, 通过看书上插图和听教师讲解, 往往对“平衡位置”和“换向器的作用”一知半解, 若把这个内容用Flash设计成这样的课件:通电线圈在磁场中能转动, 而且线圈又能停留在任意位置。上课时一播放, 学生就能看到一个动态的过程, 也能知道通电线圈在各个位置特别是在平衡位置的受力情况, 以及换向器在不同位置时与电刷的接触情况。同样在学习发电机的内容时也用这种课件来辅助教学, 使学生能更清楚地理解为什么从线圈中出来的电流是交流电。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模拟帮助学生完成想象过程, 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在新课教学中, 课本中有些例子介绍得不够详细, 而且加上学生本身对这方面知识缺乏感性认识, 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只能死记硬背。例如, 在《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节中介绍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时, 书本上只有一幅插图和简单的一段文字, 即使老师在黑板上画图并讲解, 学生由于没有感观刺激而记忆不深刻。我在上这个内容时, 先播放关于潜水艇概况的一个片段, 使学生对潜水艇有了认识。再播放用Flash制作成的潜水艇的浮沉原理的课件, 学生通过课件演示看到了随着水箱内水的增加, 在水箱上标出表示重力图示的线段也伸长, 而且出现潜水艇慢慢下沉的动画效果;当高压空气把水箱里的水排出时, 画面上出现相反的动画效果。这种计算机在“动”的显示过程中辅之以学生“静”的思考, 使计算机动态的画面紧密地联系学生的思维活动, 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获得思维的发展。通过这种教学手段也给学生的学带来了生机, 给教师的教带来了活力。

物理教学中的习题课或复习课, 往往内容繁多, 教师方法单调, 所以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无味, 以至于教学效果要差一些。利用多媒体把教学内容以游戏的形式呈现, 当学生在解答题目输入答案后, 会有一个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用甜美的声音告诉学生正确与否, 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解题的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增强了实验观察的效果

物理教学中实验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环节。在演示实验中,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注意物理变化的发生过程, 产生的条件和特征, 从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但有时实验过程受器材等因素的影响, 不能使全班学生观察到或不能使学生看清楚整个实验过程。利用多媒体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演示“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实验时, 由于自制的这套器材很小, 后排学生无法看清楚, 利用多媒体制做成的课件展现整个实验过程相当于把器材放大, 使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在演示熔丝熔断的过程时, 因短路引起熔丝熔断的过程很短, 过载引起熔断的过程不明显。利用多媒体的课件来处理这些特殊情况, 轻而易举, 把前过程慢动作化, 把后过程熔丝部分放大, 再用颜色的变化来表示熔断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可先做实验, 再用多媒体把实验过程进行表演, 把主要现象尽可能清晰地表现出来, 可谓是锦上添花。

3.初中物理《功》说课课件 篇三

物理实验的成败决定着物理课堂教学之优劣。多媒体课件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实验兴趣和探究热情,使物理实验教学生动有效,事半功倍。但是,如何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是物理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人在多年实践中得到一些经验和教训,现归纳如下,希望对广大初中物理老师有所裨益。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有效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初中学生知识面窄,直接经验少,好奇心强、求知欲旺,而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用以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非常有效。“飞行员手抓子弹”可激发学生对“机械运动”的兴趣;奥运赛场的飞人大战能激发学生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兴趣;世博会现场丰富的内容也能激发学生观察光、热、电效应……但是,学生接触多媒体课件多了,新鲜感自然减弱,如果教师的课件不能及时“升级换代”,老是“飞入”、“缩放”,风铃声聒噪、百叶窗花眼……学生就会产生感觉疲劳,继之乏味,甚至厌烦。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方式方法要不断翻新,才有可持续性。

首先,教师要认真备课。备教材,备学生,然后精心制作课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多媒体课件可“复制”可“共享”,既是优势,又是缺点。它能节省教师的时间、精力,但也容易使教师懈怠,不假思索“粘贴”过来,随便“共享”,反而弊大于利。例如,2004年刘翔得世界冠军,那短短的十几秒跨栏镜头激动了国人的心,当时用这段视频激发学生对运动快慢的比较非常有效,但时过境迁,今天再用它就激不起学生多少反应了。还有“怎样增大与减小压强”,滑雪、沙漠巨轮车、大型牵引车等都是较典型的例子,但我们县地处长江与巢湖之间,是一片圩区,周围大河环绕,其中沟渠纵横,池塘星罗棋布,却从未见过滑雪、巨轮车、牵引车之类的物体,所以教师制作课件时就不能以它们为重点了,而要在桥梁、涵洞、船只上做文章。这样的课件才能真正起到“激活”的作用。

当然,运用多媒体课件不是多多益善。可直接做实验的,或能用语言导入的就不需要用课件。有些实验在教室里或实验室里无法做,则可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以激发学生兴趣。还有的实验必须消耗一些物品,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可节省材料降低成本,何乐不为。如,用给水加热观察鱼在其中的反应,学习“水的不善于传热”的实验,用多媒体课件铺垫铺垫,能挽救一些小鱼的性命,善莫大焉。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打开深入探究的“窗口”

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可以说是物理实验教学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比如,在教学“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知识点时,可以这样设计:课件内容前面已提到,三个人比赛游泳。先让学生观察所有“摆设”,然后开始比赛,中途点击“暂停”,叫学生看三个人行进的距离和时间,这时为学生们发现三人用时一样,但游出的距离不同。等大家都记住这一点后,点击“继续”。选手到达终点,计时钟则自动停止,等三人都到终点后,再突出放大显示计时器,让学生观察:同样的距离用时不一样。还让学生自己点击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共同讨论探究。最后,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理解速度的概念,得出求速度的运算公式。

三、找准多媒体课件与实验教学的切入点

在多媒体课件与实验教学之间,如果不能找准切入点,使之整合得天衣无缝,那么就等于没有拿到“激活码”,打不开实验教学的突破口,或者只是个“试用版”功能不齐全,作用有限的东西。如果错误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反而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限制学生思维,误导学习方法,禁锢探究精神。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两点:

1.多媒体课件本身要科学,否则可能会误人子弟。比如,“凸透镜成像”。课件中凸透镜的焦距应可随意调整,用鼠标拖动“物体”,计算机就能按科学规律给出物体的像,其位置、大小、正倒、虚实都能正确地呈现出来。如果课件没有随机性,只能在固定的几个点上“成像”,那么这样的多媒体课件效果欠佳。要想做出可随机变化的课件,靠Powerpoint就不行了,用flash还得有一定的编写脚本的水平。所以需要制作出科学的多媒体课件。

2.正确把握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时机。在教学“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时是这样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在“根据现象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之后就要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了。先用课件展示小方桌压沙的实验,然后叫学生上讲台用实物做细线勒肥皂的实验,比较归纳之后用课件展示小方桌压海绵的实验,最后探究压力的作用。实践证明:教师设计制作的课件应随时可以暂停,以便探讨比较,可以随时将局部放大,还能将多种实验效果图进行对比。在运用时可根据学生的反应,将实物实验与课件相结合,播放课件的时机和方式也要得当,教学效果才显著。

总之,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能使物理实验教学如虎添翼,精彩纷呈,充分提高“合作”、“探究”的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当然运用不得当,也会弄巧成拙。

4.初中物理教学说课课件 篇四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密度是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二至三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复习回顾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回忆复习密度的相关知识的点,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物理属性;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液体的密度。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3、教学重点

回忆复习密度的相关知识的点;理解密度。

4、教学难点

会测量固体、液体的密度。

二、教法和学法确定

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复习本节知识点,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活动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三、教学程序设计

1、自学导航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导航”中的“理解密度”和“密度的测量”。

2、交流质疑

a、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聚焦目标一中的内容,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并将本组的问题写在本组的黑板上;

b、班级交流:其他小组就各小组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c、教师就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总结,强调。(见板书)

3、巩固训练:练习的设计一要巩固密度概念,二是要强化学生对密度及含义的理解,三,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的设计,让学生能加深对密度及其含义的运用,与中考接轨。a、学生先自主完成聚焦目标2,后完成聚焦目标3;教师要巡视检查,随时发现学生的问题。

4、展示点拨:a、教师就学生的完成情况,将目标2中的4、5小题进行展示并讲解;b、教师点拨目标2中的4、8小题及目标3中的2小题。

5、巩固提升:a、学生自主完成“巩固提升”;b、教师点拨总结“巩固提升”中的4小题的方法指导。

四、本课小结

总结有关密度知识的重点及处理密度相关问题的方法。

五.板书设计

物质的密度

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公式:

单位:

测量:a、测质量(天平、弹簧测力计)

5.高中物理获奖说课课件 篇五

下面我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以及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六个模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机械能这一章的第一节,机械能这一章主要讲解功和能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高考的热点之一,然而要想准确地把握功能关系就必须对功的概念有一个明确地认识,能够熟练的计算相关力对物体做的功.

(二)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功的概念、功的两个要素及正负功的含义;会用定义式计算恒力功。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功的学习认识建立物理概念的一般方法;感受正交分解推导做功的计算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 教学重难点

依据以上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并会计算功。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对正功、负功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一学生,虽然高一学生经过上一个学期的物理知识学习,对于抽象思维能力已经有所提高,但是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因此在教学当中应当引入更多的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具体形象的去了解功的相关知识。此外,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有关功的知识,但是他们所掌握的做功是建立在力与位移在同一个方向的前提下的,对于力与位移存在夹角的情况的功的计算,学生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在前面的数学及物理学习当中,学生已经接触到有关矢量的知识,并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掌握。在矢量分解的基础下,进一步的去学习力与位移存在一定夹角的情况下,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掌握还是比较简单的。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将主要采取探究式教法,并以讨论法和合作交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学生亲身参与课堂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体,且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对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说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结合物理情境进行探究式学习,在处理具体问题中学会思考与分析、演绎推理和归纳总结。学生在此过程中对知识由生疑到释疑,从而提高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流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整个教学活动我主要安排了四个环节。下面我将以板块的形式陈述我的教学流程。

(一) 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师生共同复习初中学习过的有关功的知识,通过这样的导入,可以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为本节课的新授 做准备,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本节课的新授中来。

(二) 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找两位体重相差悬殊的同学,让体重小的同学抱体重大的同学,没有抱动;再让体重大的同学抱起体重小的 同学,并在教室前面做匀速走动。让学生思考两种情况,是否有做功?学生思考、分析之后交流看法并回答问题,老师加以总结归纳。

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亲身参与课堂中来,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并使学生更加透彻切身的体会到做功的条件:物体要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

(三) 合作交流,导出新知

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物体的位移不在力的方向上,那么力是否还对物体做功,如果有做功,应该如何计算功的大小?”

学生经过思考、小组合作与交流后回答问题,老师在学生小组交流与讨论的过程,加以巡视并给予一定的引导帮助,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回答问题,下面的同学加以判断与评价,最后老师加以归纳、补充。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合作交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落实了新课程理念,提高学生的分析、沟通能力

最后总结出两种解决问题,一种是从物理意义的`角度出发利用正交分解法对力F进行分解,最后得出公式W=FScosθ,一种是利用数学手段从矢量相乘的角度出发直接计算,最后也得出公式W=FScosθ。

通过此环节也让学生体验到解决物理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后能多角度、多方法的思考物理问题,也提高了用数学手段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功的计算公式,此时,他们急于寻找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下一环节: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四)延伸,深化理解。

首先通过教材 66面讨论与交流部分的问题“有人说,一个力对物体做-10J的功,另一个力对物体做5J的功,-10J的功一定比5J的功小。对此,你有何看法”学生错误的回答引起学生的思想矛盾,让学生迫切的欲求真知。

通过教师引导下对公式W=FScosθ中θ的不同取值情况加以分析,使学生茅塞顿开,领悟到功中的正负号不表示大小,表示做功的性质,是做正功还是做负功,起到很好透彻作用

最后指出阻力对物体做负功也可以说成是物体克服阻力做正功。这个环节从引起思想矛盾到解决问题的设计,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的计算公式的理解。

(五)加强练习,联系实际

同时还设计闯关游戏分三个层次(基础题、发展题、开放题)深化理解掌握计算技能。分层练习的精心设置,最大限度地照顾到了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思维潜力,让不同的学生在物理上有不同的发展。

例题、两质量相等的物体A、B分别放在粗糙水平面上和光滑的水平面上,在同样的拉力F作用下,产生相同的位移S,则拉力:

A、对A做的功多 B、对B做功多

C、一样多 D、以上都有可能

通过问题的针对性,加强学生对本节的理解

(六)评价激励、深入体会

学生说一说自己对本节课的收获,对本节课的新知进行一次梳理,通过总结概括再次体验到探索新知的乐趣。

六、板书设计

(一)功的两个要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

(二)功的计算方法 W=FScosα

(三)正功和负功

1.当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在于零小于九十度时,力对物体做正功。

2.当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九十度小于一百八十度时,力对物体做负功。

6.初中物理《-功》教学教案 篇六

功和机械能

第一节

《功》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

功劳、立功------贡献

大功告成、事半功倍----------成效 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 说这个力作了功。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没有做功的实例。(实例联系生活和科技前沿)师: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 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

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生:

2、有距离S,但力F=0(如惯性运动)

生:

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二)功的计算

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功的公式: W = F S

W—

— 焦耳(J)

F—

— 牛顿(N)

S—距 离— 米(m)

功的单位是:“牛·米”

专业名称为:“焦耳”

1J=1N·m 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练习题:

1、用1000N的水平拉力拉重为4000N的物体,使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3000m,拉力做了多少功?

三、课堂小结:

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即W=F×s 注意:F≠0,S=0时不做“功” ;F=0,S≠0时不做“功”;F⊥s时不做功。

3、功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

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1、“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功”新概念引入,学生比较难理解。

7.初中数学说课课件 篇七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八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整式的加、减、乘、除及平方差公式的基础上,对多项式乘法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因式分解》《配方法》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 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待培养,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多项式乘法法则、平方差公式的探索过程,对“完全平方公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完全平方公式” 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

对公式(a+b) 2=a2+2ab+b2的理解,包括它的推导过程、结构特点、语言表述(学生自己的语言)、几何解释。

难点确定为:从广泛意义上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符号含义,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2.在探索讨论、归结总结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并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 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设计意图:建构注意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 是本节课深入研究 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 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 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 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 数学概念(定理等) 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 ,通过对定义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下一 环节。

(5) 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6)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7) 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8.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说课课件 篇八

1、使学生能构造三角形的全等解决实际生活中测量距离问题。

2、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及书写。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4、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激发他们勇于探索、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1.读题能力; 2.辨别运用全等三角形测量距离。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已知”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课前热身

找出下列图案中有哪些全等形?有几种全等三角形?分组活动,找出相应图形并说明道理。

注:1、老师提问全等形的类别,学生讨论回答。

2、进一步提问有哪几种全等三角形,每种各有几个。

活动二、情境创设

某地质勘测队要测量河两岸相对两点A、B的`距离(如图所示),可先在AB的垂线AF上取两点C、D,使AC=CD,再过D作AD的垂线DE,使B、C、E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这时DE的长就是AB的长。请你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解析:由题意知,AB⊥AD,DE⊥AD,所以∠BAC=

∠EDC=90?.

在△BAC和△EDC中,

所以△BAC≌△EDC(ASA)。

所以AB=DE.

注:1、一学生读题,其他学生思考。

2、分组讨论,学生把答案书写在学案上。

3、教师点评订正答案。

活动三、变式探索

如图,河边有一条笔直的公路l,公路两侧是平坦的草地。在数学活动课上,老师要求测量河对岸B点到公路的距离,请你设计一个测量方案。要求:

(1)列出你测量所使用的测量工具;

(2)画出测量的示意图,写出测量的步骤;

(3)用字母表示测得的数据,求出B点到公路的距离。

解析:方法一:用活动二的方法。

方法二:(1)测角器、尺子;

(2)测量示意图见图;

测量步骤:

①在公路上取一点A,用测角器测得∠A=90?;

②在公路上取一点C,用尺子测出AC的长,记为m米;

③用测角器测得∠ACB= ;

④在公路的下方过点C作射线CM,使∠ACM=∠ACB = ,交BA的延长线于点D;

⑤用尺子测出AD的长,记为n米。

(3)由测量步骤知,

在△BAC和△DAC中,

所以△BAC≌△DAC(ASA)。

所以AB=AC.

因此B点到公路的距离为n米。

注:1、学生齐读题目。

2、学生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写下,教师深入小组指导。

3、教师引导一题多解,老师点评方法一、方法二,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活动四、课堂演练

1、在墙上有一个很大的圆形设计图,O是圆心,A,B在圆周上,现要想测量AB的距离,但墙很高,又没有梯子,不能直接测量。如果给你一根超过直径的竹竿和一把卷尺,你能测量AB间的距离吗? 画出设计图并写出步骤,解释其中的道理。

注:1、教师引导学生读题,分析题目的条件,并如何转化构造全等三角形,教师板书示意图。

2、学生完成方案设计。

活动五、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注:个别学生回答,鼓励赞美学生说出真实的体会。

2、构造全等三角形测量距离的一般步骤:

(1)审题:理解题意,根据测量条件与测量目标,选择最佳的测量方案。

(2)建模:确定关键的点、线和角,画出示意图。 建立三角形全等的数学模型。 利用三角形全等可以把实际问题里的未知线段转化为已知线段。

(3)测量:测量已知线段的长(求数学模型的解) 。

(4)结论: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从而得出实际问题中两点间的距离 (求实际问题的解) 。

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活动六、作业布置

现有测量工具(皮尺、测角仪或量角器、标杆)可供选用,如何构造三角形全等,来测量学校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就实践情况,写一份测量报告。

9.初中物理《电能》说课稿 篇九

安徽省东至县新庭中学 江纯

一、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是围绕“电能”这个概念展开的。课文开始既用两幅组合图,从供电和用电两方面展现了电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接着介绍了电能的单位及计量电能的仪表──电能表,最后引出电功的概念。教材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内容上循序渐进,逐步上台阶,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同时教材也体现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渗透科技意识等课标中的新理念。现代生活与电的联系是最为密切的,因而物理教学有必要也有责任把电学知识作为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来处理。本节教材就是在学生了解了一些基本电学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进而学习电能的。同时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多接触“能量”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因此突出“能量”会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发挥生活经验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因而对于这个更深层次上反映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本质的能量的单位及电能表的使用是本节的重点,而电功的概念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但教材没有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概念的严密性,降低了传统物理学中历来受到重视的知识的难度要求,所以对“电功”概念的要求不必过高,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课件中丰富的视屏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起导向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等因素,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目标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能的单位是焦耳,另一个单位是千瓦时。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或千瓦。

2、会读家庭电能表。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电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电能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2、认识节约用电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方法为主的综合启发式,同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作用。在教的方面,整个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贯穿以学生为

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线索的原则,坚持启发式。在教学各个环节不断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适时点拨诱导。

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同时也为了使教学内容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有效的节省教师讲解、板书、板画时间,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因而利用Authorware自制了具有交互功能的CAI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学是一种精神交流活动,教学内容只有放进一定的教学环境,才能产生积极的教学效应。将章首语配上图片和朗读配音,播放给同学们看:广袤的戈壁滩、劲舞的狂风、转动着扇叶的风车田„„把学生课间休息时还尚未安定的心带进神奇的物理世界,让他们在听和观察的过程中,充分思考和遐想,在憧憬中走进电能的大门。

(二)提出问题

当学生还沉浸在惊奇和遐想的氛围之时,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今天的人类已经离不开电能了,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所使用的电能是通过那些方式获得的吗?

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有了适宜的问题就反复一石激起千层浪,必然在学生思维的海洋里激起轩然大波。

(三)学生分组讨论

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则又限制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范围。因此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并把交流结果写在草稿纸上。

(四)小组展示讨论成果

可让某一小组推荐一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帮助指出不足并进行补充,培养学生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以及在合作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尊重他人的品质。作为教学资源的提供者、设计者的教师要及时展示各种获取电能途径的视屏材料和图片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发现的欢乐,为人类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同时还要捕捉学生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五)提出问题二

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师要设计好问题线索,让学生思维的涟漪一圈圈荡漾开来。

问题二: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见电能的存在,同学们能列举出电能被我们利用的实例吗?

(六)小组合作交流后展示成果

“莫以善小而不为”虽然电能被广泛应用的实例非常之多,但让学生们依然交流讨论并展示,一方面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全体学生,特别是一些困难生对于物理的热爱。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七)多媒体展示

利用图片及视屏展示电能的应用实例,并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人类是如何应用电能的,同时也为电功的引入埋下伏笔,做好铺垫。

(八)提出问题三

用电是要付电费的,同学们都知道你们家的电费是怎样被计量出来的吗?对于电能表,同学们有哪些了解?又想了解些什么?

(九)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小组借助课本和课前收集的电能表说明书对电能表的功能、规格、读数等进行交流探讨。允许个别好奇心强的同学上讲台查阅教师制作的有关电能表的课件资源,资源有:

(1)电能表在家庭电路中安装位置的视屏素材;

(2)演示电能表工作时的Flash动画;

(3)能够进行交互操作的有关电能表铭牌上数据和单位的物理意义;

(4)有关电能表读数及电费计算的例题;

(5)IC卡电能表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6)焦耳的照片及一度电的作用的图片(可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以及节约用电关心科技发展意识的培养)。

(十)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可采取由一个大组专门找问题,另一大组进行答辩,其它大组进行补充,而教师则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进行润色、强化和拓展。

(十一)介绍电功

利用多媒体再次展示、引导学生回顾人类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应用电能的实例图片,归纳出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是电流做功的过程,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并让学生再补充列举一些电流做功的实例。

(十二)反思与小结

在临近下课时,师生可共同对探究内容进行反思,讨论本节课究竟学了哪些知识,为什么学这些知识,学的过程中有什么经验与失误,下一次怎样改进才能做得更好。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强化和润色。最后,留一些方法具有多样性或问题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可研究性的作业,使学生的探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作业为:假设生产的电能只供家庭使用,那么请你查阅资料,我国2004年的发电总量可供应多少个家庭?

五、板书板图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搞好教学的一项必备的基本功。由于本节课采取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因而可在反思小结环节,将板书内容完整、清晰地展示出来,力求能直观地显示教材的思路,同时也对学生养成整洁、美观,有条理的书写习惯产生一个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板书如下: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电能”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在实际执行教学结构中的各个程序时,可能存在某些意外因素的干扰,这就要求教师沉着冷静,随机应变,排除干扰,适时适度地调整原定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以求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10.初中物理《功》说课课件 篇十

物理系20021221班 李天福 指导教师 陶 昌助理实验师

摘 要:传统教育在其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成熟和完善的教学、学习、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和模式,长期作为主流的教育形式,成为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教育的选择。但传统的课堂式教学,方法单一,由于受时空限制,缺少实地观察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教学课件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表现特定教学内容和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程序。它可以用来存贮、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它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能为学生创设特定的物理学习情景,让他们在没有直接参与的情况下,也能身临其境的学习。

关键词:课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Flash

On the Courseware Design of String and Parallel Circuits for Physics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Abstract:In traditional education, some mature and perfect theories and patterns concerning teaching, learning and management have been well established in the long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and they have been widely accepted as the main form of education and considered to be the best choice in modern education.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however, lacks on-the-spot observation and ignore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s a result of the monotonous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the time and space limits.As a kind of computer program which is designed in the light of a teaching goal, a courseware can well present the content of a specific course and reflect certain acceptable teaching strategy.It may be used to store, transmit and process various teaching information.Moreover, in physics teaching it can create a special situation in which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string and parallel circuits without direct personal participation in the situation, for it breaks down time and space limits,Key words: courseware;series circuit;parallel circuit;Flash

1引 言

一个成功的学科课件,能充分地运用动画、与学生思维同步,保证循序渐进,运用恰当的素材,操作简捷方便、灵活易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节课件主要讲授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在初中物理乃至整个中学电学中是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初中生他们刚刚接触电学知识。许多同学对电学有一种恐惧的心理。本课件就能把以前枯燥乏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件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较(见许安婷论文)3 课件的制作原则(见许安婷论文)4制作平台

4.1制作课件的两种方法 制作教学课件主要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使用编程语言进行编程;另一种是利用一种课件制作平台。

常用的编程语言有Visual Basic和C 语言等。常用的课件制作平台有PowerPoint、3D Studio Max、Director、Authorware、Flash等等。对于非专业的制作人员来说,通常还是用课件制作平台来制作课件。4.2制作课件的平台 4.2.1 PowerPoint PowerPoint是Office系列软件的成员,常被称为幻灯片制作软件。PowerPoint主要是将各种文字、表格、图片等进行展示,并能配上音乐和动作形成简单的动画。简单的课件可以用PowerPoint来制作,但PowerPoint交互性较差,更适合制作电子讲稿。4.2.2 3D Studio Max 3D Studio Max是Autodesk公司推出的优秀三维动画制作制作软件,只要能想到的,几乎一切场景都可以在3D Studio Max的三维虚拟空间中实现。3D Studio Max的造型制作、动画制作、材质编辑器、灯光、摄影机视图、连接体的运动、粒子运动、路径、扭曲、噪波、运动、动力学、环境等工具和方法为课件制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特别是对物理学科的课件制作,3D Studio Max更是大有用武之地。[6] 但一般人员较难掌握3D Studio Max软件的使用,3D Studio Max的交互性也较差。4.2.3Animator Pro Animator Pro 是电脑动画初学者容易学会使用的二维动画制作软件,它提供了丰富的绘画工具及颜料效果,具有自动生成动画的功能。它提供的脚本语言使得动画的播放可以控制并具有一定的交互性。

Animator Pro 生成的动画文件有Flc和Cel两种格式,这两种格式的文件能够被一些软件识别和使用,从而扩大了应用范围。[6] 4.2.4Director

Director是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基于时间轴的动画设计软件,它不需要复杂的操作就能生成完整的影片,可以任意修改影片中的素材,随心所欲地将这些素材组织成影片,做到了所见即所得。Director制作的作品具有一定交互性,这是课件制作必需的,很多软件平台都能识别Director的作品。4.2.5 Authorware Authorware是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软件。它为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基于流程线和图标设计的开发环境,提供了许多函数及程序控制功能,有很好的交互能力,是用来制作课件较好的平台之一。

4.2.6 Flash

Flash 是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矢量图编辑和多媒体创作软件。Flash编辑的矢量图无论放大多少倍,图象质量都不会下降。Flash能制作丰富多彩的动画,能导入动听的音乐并压缩音乐,做到了声色俱全。更重要的是Flash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它是用来制作课件最好的平台之一。我们的课件是用Flash制作的,在后面会做详细的介绍。

5课件界面设计(见许安婷论文)

6利用课件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见许安婷论文)7课件实现方法及手段 7.1了解Flash [6]Flash是Macromedia公司的一个非常受欢迎的产品。Macromedia公司是美国一个著名的软件公司,它主要生产多媒体、网页制作和网站管理软件。大家都熟悉的软件产品有Authorware、Ditrector、Dreamweaver、Flash、Fireworks等。1998年,Macromedia公司收购了一家小的电脑公司,同时将该公司生产的Director网络插件FutureSplash继续升级发展,陆续推出了Flash2、Flash3、Flash4、Flash5、Flash MX和Flash MX 2004,在2005年Macromedia又推出了Flash8。这里,我们的课件是用Flash MX 2004制作的。Flash是一种用于制作、编辑动画和影片的软件,用它可以制作出一种扩展名为swf的动画文件,这种文件可以插入HTML里,也可以单独作为网页。它不但能够制作一般的动画,而且可以制作出带有背景声音,具有较强交互性能的影片。

Flash受人们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它可以在占用很小空间的情况下,制作出高质量的矢量图形和交互式动画。利用Flash生成的swf格式的动画是矢量,不论你把它放大多少倍,都不会失真,保证了画面的亮丽、清晰。即使在动画中插入了声音,Flash也会压缩声音使生成的动画只占很小的空间。

Flash制作的这种动画可以在所有安装了Shockwave Flash插件的浏览器中播放,而现在的浏览器都按有播放Flash动画的插件。这也是它之所以迅速广泛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1998年Macromedia公司公布了Flash动画格式文件的全部代码,方便了众多软件开发公司和设计人员用它开发相关产品,从而加快了它的推广与应用。各个公司和个人推出的可以制作扩展名为swf的动画文件的软件越来越多,同时使用swf动画文件制作网页和多媒体软件的公司和个人也越来越多。[8]

目前,Flash文件的格式已成为网络动画的标准格式,是各公司和部门发布网页的首选网页设计工具。Flash代表着多媒体技术发展的方向,尤其是在网页制作方面,它已成为网页设计人员的宠物,几乎没有什么不使用Flash技术的网页。Flash与Dreamweaver、Fireworks、Authorware、Freehand等软件配合使用,可以快速制作精彩的网页,创建有特色的网站,以及制作多媒体软件。

总之,Flash不仅可用于网页制作,而且还可以应用于交互式多媒体软件的开发。它不但可以跟Authorware和 Ditrector等多媒体制作软件使用,而且还可以独立地制作游戏、多媒体演示和多媒体教学等。[8]

7.2 ActionScript编程

要用Flash不得不提到ActionScript编程。Flash提供的强大ActionScript编程能力,可以使它创建复杂的交互动画、多媒体教学和多媒体实验等等。具有交互式的动画可以使用户参与控制动画。用户可以通过鼠标单击或键盘按键等操作,使动画画面产生跳转变化或执行其他一些动作。[8]

ActionScript译成中文是“动作脚本程序”,它是一种编程语言。Flash的ActionScript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采用事件驱动,以关键帧、按钮、影片剪辑实例,甚至是自定义的类为对象,来编写程序。编写的程序便是事件产生时要执行的动作。Flash MX 2004的动作脚本语言是ActionScript 2.0,它增强了ActionScript的功能,取消了“标准模式”和“专家模式”的区别。

什么是事件与动作呢?交互式动画的一个行为包含了两个部分,一个是事件,一个是事件产生时所执行的动作。事件是触发动作的信号,动作是事件的结果。比如:单击鼠标左键动画开始播放,“单击鼠标左键”是事件,“动画开始播放”是由事件触发产生的动作。在Flash中,动画播放到某个关键帧、用户单击按钮或影片剪辑实例、用户按下了键盘按键等事件都可以产生某种动作。

触发动作的事件可以同时设置几种,如同时设置了单击鼠标左键和按键盘上的某一按键,那么当其中的一种事件被触发时,都能执行设计好的动作。动作的设计可以有很多,由

制作者发挥创造。可以认为动作是由一系列的语句组成的程序。最简单的动作是使播放的动画停止播放,使停止的动画重新播放等。

事件的设置和动作的设计是通过“动作”面板即ActionScript编程的地方来完成。编程的时候要在英文状态下输入各种符号,注意写在“//”后面的程序是不会执行的,因为“//”是注释的符号。还要注意字母的大小写,以免出现错误。

7.3 设置事件和动作

基本的设置事件和动作有三种:设置帧事件与动作设计、设置按钮事件与动作设计、设置影片剪辑实例的事件与动作设计。7.3.1设置帧事件与动作设计

帧事件就是当文件播放到某一帧时的事件。注意只有关键帧才能设置为事件。帧的ActionScript没有特殊的指定事件句柄,就是不需要将ActionScript写在诸如:on(){}、onClipEvent(){}、onMousemove(){}等语句的大括号中,可以直接写在ActionScript的编辑区中。例如:单击动画的某一关键帧,在“动作”面板中输入语句:

stop();

当动画播放到该关键帧的时候,动画就会停止播放。7.3.2 设置按钮事件与动作设计

按钮事件的ActionScript必须嵌入到事件句柄中,即嵌入到“on”语句中,如:on(release){ play();}。小括号里是设置的事件,大括号里是触发的动作。

按钮中的ActionScript,只有按钮元件发生了事件后,ActionScript才被触发,如鼠标经过按钮元件、鼠标左键单击、鼠标左键释放等。它不像帧的ActionScript只有一种触发动作即播放到该帧便执行设计的动作。按钮元件有很多的触发动作,这些触发动作叫“事件源”。按钮事件主要有:

(1)press(点击):当鼠标指针移到按钮上,并按下鼠标左键时产生事件。

(2)release(释放):当鼠标指针移到按钮上并按下鼠标左键,接着松开鼠标左键时产生事件。

(3)releaseOutside(释放离开):当鼠标指针移到按钮上,并单击鼠标左键,不松开鼠标左键,将鼠标指针移出按钮范围,再松开鼠标左键时产生事件。

(4)rollOver(指针经过):当鼠标指针由按钮外移到按钮内时产生事件。(5)rollOut(指针离开):当鼠标指针由按钮内移到按钮外时产生事件。

(6)dragOver(拖放经过):当按住鼠标左键不放,鼠标指针移到按钮上时产生事件。(7)dragOut(拖放离开):当按住鼠标左键不放,鼠标指针移到按钮外时产生事件。(8)keyPress““(按键):当键盘的指定按键被按下时产生事件。指定按键写在引号里。7.3.3 设置影片剪辑实例的事件与动作设计

将影片剪辑实例从“库”面板中拖到舞台时,即完成了一个影片剪辑实例的实例化,通常将这个在舞台中的对象叫做影片剪辑实例。影片剪辑实例的ActionScript也必须嵌入到事件句柄中即嵌入到“onClipEvent”语句中,例如:onClipEvent(MouseUp){ play();}。小括号里是设置的事件,大括号里是触发的动作。

影片剪辑实例的事件主要有:

(1)load(加载):当影片剪辑实例元件下载到舞台中的时候产生事件。(2)unload(卸载):当影片剪辑实例元件从舞台中被卸载的时候产生事件。(3)enterFrame(导入帧):当导入帧的时候产生事件。

(4)mouseDown(鼠标向下):当鼠标左键按下时产生事件。(5)mouseMove(鼠标移动):当鼠标在舞台中移动时产生事件。(6)mouseUp(鼠标向上):当鼠标左键释放时产生事件。(7)keyDown(向下键):当键盘的某个键按下时产生事件。

(8)keyUp(向上键);当键盘的某个按键释放时产生事件。(9)data(数据):当LoadMovie收到了数据变量时产生事件。放到舞台中的按钮和影片剪辑,我们还可以给它们起一个实例名称,这样在编程的时候方便对它们进行动作设计。在我们制作的课件中,设置的事件主要是“release”,即通常的单击并释放鼠标左键。7.4 课件的技术方法

7.4.1主要用到的函数及功能

在我们制作的课件中,经常用到的ActionScript函数主要有:

stop()、play()、gotoAndPlay()、nextScene()、prevScene()、stopAllSounds()、fscommand()、loadMovieNum()、startDrag()、updateAfterEvent()等等。

在编程的时候,每个函数的最后要加英文状态下的“;”,这样才是一个语句。例如:“stop();”。

以上函数的具体功能为: stop():暂停当前动画的播放。小括号内不必写参数。属于控制影片播放的函数。play():如果当前动画暂停播放,而且动画没有播放完时,开始动画的播放,播放到动画最后时,跳回动画的开始部分继续播放。小括号内不必写参数。属于控制影片播放的函数。

gotoAndPlay():转到指定场景的指定帧播放动画。属于控制影片播放的函数。它的格式为:gotoAndPlay([scene],frame)。“scene”是要转到的场景,如果不写则默认为转到当前场景。“frame”是要转到的帧,必须写。例如:gotoAndPlay(”场景1“,1)指转到场景1的第一帧,并播放动画。

nextScene():转到下一场景。小括号内不必写参数。属于控制影片播放的函数。prevScene():转到上一场景。小括号内不必写参数。属于控制影片播放的函数。

stopAllSounds():只停止播放所有声音,但不停止动画播放。小括号内不必写参数。属于控制影片播放的函数。

fscommand():将fscommand发送到动画的容器中,即发送命令给Flash。属于控制Web浏览器和网络的函数。它的格式为:fscommand(”command“,arguments)。command是具体命令,arguments是命令参数。例如fscommand(”fullscreen“,true)指动画全屏播放。fscommand()还有许多很有用的命令及参数,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loadMovieNum():从外部加载SWF动画到指定位置。属于控制Web浏览器和网络的函数。例如:loadMovieNum(”dhua.swf“,1)指把“dhua.swf”这个外部动画加载到当前播放动画的第1层。在有些书中后面这个参数译为加载的级别或深度。

startDrag():在影片剪辑上开始拖放动作。属于控制影片剪辑的函数。

updateAfterEvent():在“mouse”或“key”剪辑事件后更新舞台。属于控制影片剪辑的函数。

7.4.2自制鼠标指针的方法

在课件中,鼠标指针是用我们自制的鼠标指针,这一效果的具体做法如下:

打开Flash MX 2004软件,新建一个Flash 文档,按住Ctrl+F8创建一个图形元件,命名为“shu”(创作者可自由命名),该图形元件就是鼠标指针的样子,设计者可按自己的想象自由创作一个图形作为鼠标指针。然后回到场景中,打开库面板,将刚做好的图形元件“shu”拖到场景中放在图层1第一帧,选中该元件,在属性面板中,将元件行为改为影片剪辑,实例名称命名为“myShu”(实例名称可由创作者自由命名)。

选中图层1的第一帧,在动作面板中编写帧动作,代码如下: startDrag(”myShu“,true);//功能是影片剪辑实例“myShu”为真,开始拖动。

插入图层2,选中图层2第一帧,在动作面板中编写帧动作,代码如下: this.onMouseMove = function(){ Mouse.hide();//隐藏鼠标指针

mc._x = _xmouse;//影片剪辑的横坐标等于鼠标指针的横坐标 mc._y = _ymouse;//影片剪辑的纵坐标等于鼠标指针的纵坐标 updateAfterEvent();//更新舞台 } 这样自制鼠标指针的效果便做好了,运行效果如图7-1。

图 7-1 7.4.3画板的制作方法

在我们的课件中,练习这一部分有用鼠标画线连接实物图的练习题。这一效果的具体做法如下:

打开Flash MX 2004软件,新建一个Flash 文档,按住Ctrl+F8创建一个影片剪辑,命名为“元件1”(创作者可自由命名), 回到场景中,打开库面板,将刚做好的影片剪辑“元件1”拖到场景中放在图层1第一帧,选中该元件,在动作面板中编写影片剪辑动作,代码如下:

onClipEvent(mouseMove){ //鼠标指针移动时

if(myline){ //如果条件“myline”为真

_root.lineStyle(2,0x0000FF,100);//定义画线的线粗为2磅,线的颜色为蓝色,线的透明度为100

_root.lineTo(_root._xmouse, _root._ymouse);//定义画线的终点坐标,横坐标等于鼠标指针横坐标,纵坐标等于鼠标指针纵坐标 } } onClipEvent(mouseDown){ //鼠标左键按下时

myline = true;//使myline为真

_root.moveTo(_root._xmouse, _root._ymouse);//定义画线的起点坐标,横坐标等于鼠标横坐标,纵坐标等于鼠标纵坐标 } onClipEvent(mouseUp){ myline = false;//鼠标左键释放时,使myline为假

} 这样用鼠标画线的效果便做好了,在课件中实现用鼠标画线效果的是一个单独SWF文件,做好后加载到课件中,运行效果如图7-2。

图7-2 7.4.4其他方法

我们课件中的每个教学版块都是一个独立的SWF文件,它们是通过加载外部动画的函数组合起来的。加载外部动画的代码为:

on(release){ loadMovieNum(”*.swf”,1);//*.swf是加载动画的文件名,1是加载的级别 } 一般来说,如果不是专业的设计制作人员,这些ActionScript函数不必死记硬背。Flash MX 2004的“动作”面板中提供了所有的ActionScript函数,“帮助”面板中提供如何使用这些函数的帮助。制作者要用到的函数只需双击该函数便可将其添加到ActionScript编辑区,再根据设计需要进行一定参数设置就能制作出很好的作品。我们制作的课件便是综合应用一些主要的ActionScript函数来制作并实现强大交互功能的。

8课件的设计思路(见浦理娥论文)9课件评估(见许安婷论文)10结论

教学课件的运用,使物理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作为教育技术专业的人员,我们应该具有开发课件的能力。要为学校教育开发出好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件。

参考文献 陈文庆,温响东,高燕,李华编著.多媒体CAI课件原理与制作[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2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0.3 郭黎岩.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4 朱施南.多媒体教学与课件创意[M].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296.5 李克东,幼如编著.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6 毕广吉,卢丽萍编著.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技术从书--物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9~20.7 丁锦宏.教育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8 沈大林,关点主编.Flash MX高级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209.9 李清,杨光,李胜编著.FlashMX2004 ActonScript入门必做练习百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0 章精设,缪亮,白香芳编著.Flash ActonScript2.0编程技术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1全国知名中学科研联合体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课题组.素质教育新教案.物理 初中第二册.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7 12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编著.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材 物理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13 李京,杨光编著.课程标准新教案·物理(配人教版)八年级·上.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3:42~45.14 何克抗编著.教育技术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22~23.15 http://gz0668.cn/bbs/Print.asp?ThreadID=289 16 http://home.hn8868.com/psychsun/aboutme.htm

11.初中物理内能说课稿 篇十一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内能说课稿(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物理内能说课稿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教学难点:

内能与温度有关

教学方法:

转换研究法、实例归纳法

教学用具:

冷水、热水、温水各一杯、墨水、空气压缩演示仪、硝化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二、新课教学

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

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因此: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这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也具有内能。

(4)内能和机械能

通过机械能和内能的对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概念。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动的木块具有什么能。

首先木块有势能,也有动能棗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

木块内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有作用力,木块有内能。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势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4、物体的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

(1)列举锯木头和用砂轮磨刀具,锯条、木头和刀具温度升高,说明克服摩擦力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如果外力对物体做功全部用于物体内能改变的情况下,外力做多少功,物体的内能就改变多少。如功的单位是焦耳,内能的单位也是焦耳。

演示压缩空气,硝化棉燃烧。说明外力压缩空气过程,对气体做功,使气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到棉花的燃点而使其燃烧。

以上实例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在炉灶上烧热水,火炉烤热周围物体,这些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这些实例说明依靠热传递方式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改变。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所以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初中物理内能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内能》选自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二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内能的概念、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之前学习的分子热运动为本节课的开展做了一定的铺垫,所以本节课是前面所学内容——分子热运动的延伸,而且本章之后的内容都是围绕内能展开的。故本节内容在这里起着十分重要的过渡作用。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谈谈我对学情的分析)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在理性认识中还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利用多媒体图片为学生创设情景,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从而达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学好本节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并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

对内能、热量概念的理解,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的理解。

【难点】

内能概念的建立。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并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要想合理的呈现以上教学思路,就要求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过程。接下来我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先给大家播放蒸汽机车工作的视频,并解释工作原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蒸气可以带动火车前进,为了解释原因,进而引出课题《内能》。

【设计意图: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导入课堂,不但创设了情景、让学生产生疑问和猜想,触发思维的兴奋点,更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可以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动机,为学生打开探究之门,帮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高潮。】

其次是新课讲授环节。

本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内能概念的建立。我会先提问学生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学生回顾之前的知识可以快速回答出,这也可以帮助建立内能的概念打好基础。接着我会出示运动着的足球和弹簧被拉伸的图片,并提示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提问学生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分子之间是否具有势能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理解分子具有动能,通过类比弹簧的例子在交流探讨后也会得出分子之间具有势能。从而引出“分子动能”、“分子势能”以及内能的概念。接着,我会让学生回顾机械能的概念,思考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内能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有着怎样的关系。学生结合教材及生活经验不难得出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设问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推进过程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大有益处的。这样设计不仅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能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加深印象,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之后是第二部分的内容:物体内能的改变。

我会先给学生列举烧热的工件在冷水中冷却的例子,结合例子讲解这个过程发生了热传递。温度改变使得物体的内能发生了改变。从而由学生总结出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在此问题上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通过这样的提问即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科学素养,更是为引出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做好铺垫。明确了改变物体内能的第一种方式之后,我会给学生展示两组图片,分别是冬天搓手取暖和滑滑梯的图片,让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余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我会给学生完成两个演示实验,第一个是压缩空气引火仪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第二个是空气推动塞子的实验,观察瓶内变化。学生通过观察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总结出是因为做功改变了物体的内能。这样就可以得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的感知实验现象,并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也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能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真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

然后是拓展提升环节:

在此环节,我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知识,用物体内能改变的方式说明“炙手可热”和“钻木取火”的含义。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置不仅可以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得以巩固,加深了对内能的理解,及时的巩固与练习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对于课堂小结,我打算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课堂内容及时加以回顾,同时也能使我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加以疏导。之后我会留下这样一个作业,课后查一查什么是温室效应,并思考内能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能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拓展能力,也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思考,真正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说板书设计

(过渡句: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知识点逐层排布,重难点明显,容易让学生抓住本节课的核心。)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实际教学时,师生互动间会产生许多信息和创新的火花,教师要机智的将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作为焦点来组织教学,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教学有效性,使物理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最终实现生生奋发的目标。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

初中物理内能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学习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基础上引入的,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为下一节“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打下基础.2.教材内容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内能和热量,重点是内能、热量的概念;确定的依据是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物理的有用观,由于教材知识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相关知识甚少,所以确立的教学知识难点是内能、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2)知道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3)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4)了解热量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会正确使用“热量”这一术语.(5)会进行关于物体吸热、放热的计算.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用类比方法体验内能的概念,经历用实验观察及推理方法得出温度与内能之间关系的过程;探究热量计算公式;自己举例说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并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具有初步分析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感性知识为基础,利用类比的方法来认识“什么是内能”,初步领略力学现象、热学现象的美好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乐于从生活走向物理;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挖掘出现的本质规律,且应用于日常实际中.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已有初步认识,但由于知识比较抽象,即感性认识稍显匮乏,因此在理性认识建立的过程中存在困难,为此我注意迎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多媒体课件、实验、推理、类比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对于热量概念,学生相对比较好理解.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性质,精心恰当地选择资源.一是由多媒体课件、《小儿百科全书》等组成文本资源;二是自制教具,利用类比的思维方法,把微观世界宏观化;三是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扩充实验;四是利用数学知识探究物理公式;五是在生与生、师与生的交流合作中及时发现问题,促成动态教学资源的生成.三、教法学法

教与学是一个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有机

整体,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特点,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探究、讲授等多种教法学法,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类比、推理完成教学任务.四、过程设计

1.新课引入

回忆童年时代的玩具:回力玩具汽车的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学生自然想到汽车行驶要使用汽油等燃料,再通过提问:“那么这种燃料燃烧所产生的能叫什么能呢?”(用非常浅显形象的语言自然将学生引入学习的过程)

2.新课教学

(1)内能

回顾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运动中;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多媒体展示情景一:物体内部的分子始终处于无规则的运动中

师: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那么处于热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呢?

师生总结:如同运动着的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作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即分子动能.师:受到地球吸引的物体若被举高,具有重力势能,分子与分子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力,分子

之间是否也具有势能呢?

演示实验一: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类似地看成分子间由一根弹簧相连接,改变分子模型间的距离,弹簧发生形变,具有弹性势能,推知分子间存在势能,即分子势能.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初中物理内能说课稿4

内能说课稿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前面的授课中,已给学生讲解了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以及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这节内容主要是起到将前面知识点总结概括,为以后接下来的能量守恒以及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掌握物体的内能。知道热传递、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及课堂小实验的方法向学生生动形象的介绍本节知识点。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定义以及内能改变的实质。

4.教学难点:

知识点较多,对知识点的分离规划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清晰认识掌握。

5.教学关键:

对内能的定义形象化使学生印象深刻以及生动讲解改变内能的方法。

6.教法学法:

(1)开始上课时将教学重点一一列出,让学生对本堂课教学重点有清醒的认识达到突出重点的作用。

(2)放慢语速,在不同知识点之间稍许停顿。在利用板书把知识点一一列出,使学生对知识点有层次感,突破难点。

(3)利用课堂小实验以及多媒体课件的方法。使知识点形象化,达到抓住关键的目的。

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操作程序

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新课导入:

利用火柴的点燃以及挤拧水瓶等课堂小实验来引入新课

2、讲授新课

我们将利用(启发式)讲授法,(启发式)谈话法两个方法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获得新知识 复习巩固旧知识,掌握物理现象,获取感性知识。

3、归纳小结

1.什么叫内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2、温度跟内能的关系

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就增加;一个物体温度降低时,它的内能就减少。

3、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1)热传递实质:内能的转移(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2)做功实质:内能与机械能(或其它能)的转化

(3)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5.最后将布置课堂习题以及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知识点

初中物理内能说课稿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2.通过演示实验、分组讨论等方式,提高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3.通过本节的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内能的概念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利用内能知识解释相关的物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蒸汽机车工作的视频,请学生与同桌交流分析,尝试说出蒸汽机的工作原理,并进行补充。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蒸气可以带动火车前进,其能量来自于哪里。进而引出课题《物体的内能》。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体的内能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学生通过回顾之前的知识后可以快速给出结果。

接着教师多媒体出示运动着的足球和弹簧被拉伸的图片,提示学生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进而提问学生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也具有动能,分子之间是否也具有势能两个问题。学生根据分子在不停的做热运动的知识,得出分子具有动能。通过类比弹簧的例子在交流探讨后得出分子之间具有势能。从而教师总结得出“分子动能”、“分子势能”以及内能的概念。

之后展示等质量的热水和冷水、通电前后的灯丝等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且如果体积变化不大,同一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首先演示硝化棉燃烧的实验,并引导学生分析燃烧原因。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反复弯折一根铁丝数十次后感受弯折处的温度变化。学生通过观察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出是因为做功改变了物体的内能。

接着请学生结合生活事例思考还有没有其它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教师展示一些事例帮助学生分析。例如烧菜时锅热的烫手、棉被被晒热及暖风机使室温升高等。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热传递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环节三:巩固提高

用物体内能改变的方式说明“炙手可热”和“钻木取火”的含义,并重新理解课前蒸汽机车的工作原理。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自己来总结。

布置作业:课后查一查什么是温室效应,思考内能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

四、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内能说课稿6

教学目的1.了解组成物质的分子具有动能及势能,并且了解分子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物体的内能以及物体内能由物体的状态所决定。

教学重点

物体的内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只有正确理解物体的内能才能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及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教学难点

分子势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什么样的能是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关系怎样?

二、新课教学

1.分子动能。

(1)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着,所以运动着的分子具有动能,叫做分子动能。

(2)启发性提问:根据你对布朗运动实验的观察,分子运动有什么样的特点?

应答:分子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在同一时刻,同一物体内的分子运动方向不相同,分子的运动速率也不相同。

教师分析分子速率分布特点——在同一时刻有的分子速率大,有的分子速率小,从大量分子总体来看,速率很大和速率很小的分子是少数,大多数分子是中等大小的速率。

教帅进一步指出:由于分子速率不同,所以每个分子的动能也不同。对于热现象的研究来说,每个分子的动能是毫无意义的,而有意义的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此平均值叫做分子的平均动能。

(3)要学生讨论研究。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分析冷、热水的区别。

讨论结论应是:组成冷、热水的大量分子的速率各不相同,则其动能也各不相同,但就冷水总体来说分子的平均动能小于热水的分子平均动能。

教师指出:由此可见,温度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

(1)根据复习提问的回答(地面上的物体与地球之间有相互作用力;发生了形变的弹簧各部分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在它们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它们之间便具有势能)说明分子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由它们相对位置所决定的能,称之为分子势能。

(2)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提问: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有什么关系?

应答:当r=r0时,F=0,r<r0时,F为斥力,r>r0时,F为引力。

教师指出:由于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好象弹簧形变有伸长或压缩两种情况,因此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也分两种情况。

①当r>r0时,F为引力,分子势能随着r的增大而增加。此种情况与弹簧被拉长弹性势能的增加很相似。

②当r< p="">

小结: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而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间距离若增大(减小)则宏观表现为物体体积增大(减小)。可见分子势能跟物体体积有关。

(3)物体的内能。

教师指出:物体里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由此可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①物体的内能是由它的状态决定的(状态是指温度、体积、物态等)。

提问:对于质量相等、温度都是100℃的水和水蒸气来说它们的内能相同吗?

应答,质量相等意味着它们的分子数相同,温度相等意味着它们的平均动能相同,但由于水蒸气分子间平均距离比水分子间平均距离大得多,分子势能也大得多,因而质量相等的水蒸气的内能比水大。

②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的内能也随着变化。

举例说明:当水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所供给的大量能用于把分子拉开,增大了分子势能,因而增大了物体的内能,当水汽凝结时,分子动能没有明显变化,但分子靠得更紧密了,分子势能便减小了,因此物体的内能减小了。

③物体的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a.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的机械能等于0,但物体内部的分子仍然在不停地运动着和相互作用着,物体的内能永远不能为0。

b.物体在具有一定的内能时,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机械能。如飞行的子弹。

C.不能把物体的机械能和物体的内能混淆。只要物体的温度、体积、物态不变,不论物体的机械能怎样变化其内能仍保持不变。反之,尽管物体的内能在变化,它的机械能可以保持不变。

(4)学生讨论题:

①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木箱具有什么能?若木箱沿光滑水平地面加速运动,木箱具有什么能?此时木箱的内能与静止时相比较变化了没有?

②质量相等而温度不相等的两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较大的内能?温度相同而质量不等的两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较大的内能?

最后总结一下本课要点。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重点目标

1.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

2.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难点目标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

导入示标凉爽的秋夜,仰望星空时,会突然发现一颗流星在夜色中划过,并留下一条美丽的弧线.流星是怎样形成的呢?

目标三导学做思一:物体的内能

问题1: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分子应具有什么能?物体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且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应具有什么能?什么叫物体的内能?你能说出它的单位吗?机械能和内能有什么区别吗?

小结:物体内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以及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它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机械能是宏观的,能看得到的,内能是微观的,是看不到的.

问题2:把红墨水滴入装满水的烧杯里,过一段时间,整杯水变为红色,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当红墨水分别滴入热水和冷水中时,发现热水变色比冷水快,这又说明了什么?

小结:温度高的物体分子运动剧烈,内能大.所以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

问题3:小明说:“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很低,不具有内能.”小刚说:“炽热的铁水温度高,内能大;冰冷的冰山温度低,内能小.”你认为他们的说法正确吗?说出理由.

小结: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还与质量有关.

问题3:处理例1和变式练习1

例1:【解析】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温度相同的同种物质,分子个数越多,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物体内能越大

问题1:如右图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往下压,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棉花燃烧),该实验说明了什么?你再将一根铁丝反复弯折数十次,用手接触弯折处,有什么感觉,该实验又说明了什么?

小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问题2:做饭时,铁锅为什么能烫手?放在阳光下的被子,为什么能被晒得暖乎乎?

小结:热传递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问题3:处理例2和变式练习2

例2:【解析】来回拉绳子,绳子与管壁之间克服摩擦做功,使管内的酒精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当把塞子冲出时,管内的酒精蒸气对塞子做功,将内能转化成机械能.正确的答案为A选项.

答案:A

变式练习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改变内能的途径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法,选项ABD是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选项C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答案:C

学做思三:热量

问题1:什么叫热量?它的单位是什么?它用什么字母表示?

小结:物体通过热传递方式所改变的内能称为热量,它的单位是J,它用字母Q表示.

问题2:在热传递现象中,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的温度、内能和热量如何变化?

小结: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所以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热量,改变了物体的内能,表现在物体温度的变化.

初中物理内能说课稿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能力目标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情感目标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提出问题入手,引入了内能是怎样使用的,并指出了利用内能来加热,列举实例说明了很多利用内能的例子,又重点分析了利用内能取暖的发展过程,并联系环境保护等分析了这个发展过程.

教材直接谈到利用内能还可以做功,用实验证明了内能能够做功,并分析了这个实验,能表现出热机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过程,又阐明了利用这个实验的原理可以制造出热机,并说明了热机的发明及其改进对现代工业的影响.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要联系大量的科技资料,“利用内能来加热”比较直观,可以让学生从提供的资料中分析,并从某个方面上叙述内能利用的发展情况,例如分析课本上提到的“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本内容的教学要注意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学习生产生活中有益的利用内能的方法,对于不合理的利用要能提出建议.

“利用内能来做功”要注意实验教学,从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实验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的资料,学生从中分析和学习如何利用内能做功的,并从材料中体验到科技的发展.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内能的利用

【重难点】内能的两个应用:利用内能来加热和利用内能来做功.从实验中分析能量的转化和联系实际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程引入

方法1、联系上一节的内容,知道了人类利用燃料燃烧获得大量的内能,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这些内能的呢?可以提供资料,学生阅读,知道内能的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用来加热.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分析社区生活中哪些方面利用了内能,这说明内能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用来加热.

二.利用内能来加热

方法1、教师提供关于取暖的资料,学生分析取暖的发展过程,说明从火炉取暖到锅炉集体供暖再到热电站供暖的优点: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和改善了环境卫生.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做调查和利用信息学习,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并再此基础上设计实施方案,做评估和实验,得出一些结论.教师可提供的方案可以是:调查社区供暖;查阅世界上先进的供暖方法.

三.利用内能来做功

方法1、实验教学,做好水蒸气推开活塞的实验,学生从实验中学习如下问题:观察实验的现象;分析活塞退出的原因;思考实验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实验说明了什么;从实验中能受到什么启示.在此基础上介绍利用内能做功制造了热机,说明工业化社会的出现有赖于热机的发明和改进.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用上面的方法1进行实验,然后可以提供资料或学生查找资料,从利用内能来做功开始,到应用,到科技的发展,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内能的利用

一.利用内能来加热

本质:能量(内能)的转移.

二.利用内能来做功

1.实验:水蒸气推开活塞.

2.热机:利用内能做功的机器.

3.能量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热机的应用.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蔬菜大棚中内能的利用

【课题】蔬菜大棚中内容的利用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调查蔬菜大棚中内能的利用,并对其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议.

【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探究活动范例:城市供热

活动内容

调查及认识城市供热.

活动目的1、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关注社会的意识及创新决策能力.

活动准备

1、复习与热相关的内能及能量的相互转化的知识.

2、分成四个小组,制定调查方案.

活动过程

1、分组调查阶段

①学生个人调查自家使用供热设备及燃料情况.

②一、二小组学生调查学校厨房及教师家供热方式.

③三、四小组学生调查蕲春县医院的供热方式.

2、课堂讨论阶段

在学生课外观察、实验及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课堂交流、讨论.

①介绍内能的利用:利用内能做功(内燃机)和利用内能加热.

②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小结供热方式:

·燃烧燃料供热

燃料种类包括煤、石油(汽油、柴油)、天然气、酒精、炭、柴、草、沼气(介绍沼气使用好处)燃烧后能量转化是燃料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电能供热

供热用电器种类包括电炉、电饭煲、电热毯、电取暖器、电热拖鞋、宇航员穿的电热保温装置等.(介绍电能供热好处是热效率高、无污染、操作简便)其能量转化是由电能转化为内能.

获得电能的方式有哪些?

化学能(火力发电站);水能(葛州坝水力发电站、三峡工程等);风能(沿海岛屿和草原牧区的风车田);核能(原子反应堆,介绍: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韩国、日本最近核电站因事故关闭,俄罗斯因“千年虫”与美国联合核查核电站,土耳其准备建核电站招标开始等,培养学生关注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形成社会意识.)

·光能供热

转换装置包括太阳灶、太阳炉、太阳能热水器(介绍其结构及其宣传口号“一次投资终身受益的绿色能源”.介绍东南亚地区对太阳能利用的政策.(介绍光能供热优点是无污染的天然能源)其能量转化是由光能转化为内能.

③汇报对集中供热情况调查的结果

城市、农村各2名学生介绍自家供热方式.

引导分析分散供热缺点:效率低、能源消耗大、废气废渣污染环境.

二小组学生代表分别介绍学校、医院供热方式.

学校锅炉产生热水、热气来蒸饭,利用余热给教师、学生提供开水、热水,学校教师没有人使用煤.

学生计算:学校利用余热供开水0.10元/瓶;一个蜂窝煤0.18元,能烧三瓶开水,每瓶摊0.06元,水费0.02元/瓶,煤炉一般只能使用3个月,每瓶摊成本0.04元,实际家内燃煤供开水费用达0.12元/瓶.另外,燃煤处铁制品、铝制品、电器锈蚀严重,老化快.

县医院内,锅炉燃煤产生热气,通过管道输送至厨房、各科室提供开水、热水,供手术室、妇产科等科室取暖.通过分析,学生认为集中供热是供热的较好方式.

④介绍集中供热:

集中供热指在城市一较大区域内,利用集中热源,向该区域内工厂及民用建筑供应生产、生活用热.用大型或较大型的高效锅炉取代分散的小锅炉,使锅炉热效率达80%~90%以上.集中供热发达国家有俄罗斯(1985年苏联集中供热普及率70%)、德国(集中供热普及率90%)、北欧、东欧.

热电联产(CHP):采用蒸汽轮机驱动发电机发电,废气用来对现有锅炉装置补充加热.火力发电效率30%~35%,供热、发电联合的CHP总效率达80%.

3、供热对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煤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形成被称“空中死神”的酸雨、酸雾.煤气等燃料生成了“温室效应”的罪恶魁首的二氧化碳.柴燃烧破坏森林,使生态环境恶化.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能源危机是世界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使用绿色能源——太阳能和先进的供热技术如热电联产等提高热效率,节约能源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4、作业

各小组以调查为基础写一篇小论文《我家的供热》

活动小结

上一篇:指尖时光散文下一篇:小学生3分钟宪法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