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问题

2024-06-15

制约问题(10篇)

1.制约问题 篇一

当前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走过了三十年的光辉历程,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村民自治法的颁布实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必须对农村三十改革发展进行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从中找出规律,以指导今后的实践,使我国的“三农”工作更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一、三十年来韶关市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成效

韶关市历届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三农”政策,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保持农村稳定为目的,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事业的不断繁荣。

1、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的建立和先进实用农科技术的普及推广,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农业发展环境。一是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强。全市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73.18万吨提高到2007年的107.8万吨。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培育出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4个。2007年,34个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4亿元,带动紧密型农户17.92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37%,使户均增收2988元。培育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9个,形成“一乡一品”专业镇(村)100个,涌现出种养专业大户2万多户。建立了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有102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其中6个被评为省农业名牌产品。乳源县和新丰县分别被评为全国和广东省创建绿色食品示范县。三是农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主要指标年均增长10%,2007年,农业总产值达124.6亿元。

2、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落实了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惠农政策,初步建立起农民增收减负的有效机制。在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人口的基础上,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306元;相对贫困人口从2006年37.19万人减少到28.49万人。全市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基本完成,“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部免除。96%农村人口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启动。计划生育率稳步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

3、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仅2003年以来,各级财政投入24.43亿元用于农村生产生活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大大改善了农村住房、交通、通讯、用水、电力、广播电视等方面的条件。2007年完成镇通村道路硬底化建设后,全市行政村实现了“四通”(通路、通电、通讯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同时,在帮助1.37万户农户完成住房改造,使60%的农户入住楼房或红砖瓦房的基础上,基本完成了“五改”(改厕、改水、改灶、改圈、改路)任务,并有13.1万户57万农民用上沼气,美化了村容村貌、优化了环境卫生、改善了基础设施。

4、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通过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支部加协会”、“民情日记”、“民忧档案”、“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住农村等一系列活动,党的农村基层组织

进一步健全,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号召力不断增强。全面开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基本内容的村民自治,一大批热心为村民服务的致富能手当选村“两委”干部,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韶关市农村三十年改革与发展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条件下做好“三农”工作必须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坚持把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坚持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

二、农村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

当前,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一)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条件下分散经营的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直接面对千变万化的国际大市场和产业组织化程度极高的国际农业企业以及其优质农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地位。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对农业投入的历史欠账较多,加上土地承包后的分散经营方式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难度,导致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难以应对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所引发的高频率自然灾害。

(二)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规模效益,是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根本出路。但家庭承包经营不利于组织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生产。虽然国家先后制定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但由于要遵循自愿原则且承包户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的,要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使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人均土地资源占有的设想难以实现。部分农户因担心风险而不愿意流转承包经营权,部分已经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由于无法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也不肯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因而形成了生产业余化、农村“空心化”、劳动力老龄化和土地丢荒现象,土地经营权难以向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种养大户流转、适度规模经营难于开展的状况比较普遍。至2007年底,韶关市耕地经营权流转面积为

7.3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1%。土地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直接导致农业产出的低效益。如韶关市去年每亩水稻平均收入768元,成本585元,利润仅183元。其最终结果是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如2000年和2006年,韶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793元、3976元,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 7209 元、12039元,两者之比为1:

2.58变化为1: 3.03,对比差距拉大17.4个百分点。

(三)党在农村基层的领导核心作用弱化。主要表现是,少数村委会主任片面理解村民自治,拒绝接受党支部的领导;一些村在选举中受到宗族和家族势力影响,出现拉帮结派、操纵选举现象;有的村干部作风不民主,办事不公道,以权谋私;有些党员干部致富能力不强,群众威信低,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协调力;少数村的社会治安差,黑恶势力有所抬头,封建迷信泛滥等,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不能正常发挥。

三、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韶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粮食和农产品

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为重点,认真总结农村改革发展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效破解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力争全市农业增加值保持年均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年均增长7%左右,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努力破解“四个难题”。

(一)破解农业集约规模经营与土地分散经营相矛盾的难题,催生现代产业。培育和引进现代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从而大幅度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土地丢荒和产出效益低下问题,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一是不断创新土地配置政策,以土地的集约经营催生现代农业产业。围绕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在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基础上,加强土地资源管理,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等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提高土地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一切限制性规定,逐步建立进城务工农民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国民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三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土地使用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推进农村土地征地制度改革,大胆探索村民委员会以货币补偿、技能培训、就业安置、社会保险、财产经营等多种补偿安置方式,向承包户征用土地用于农业规模经营的办法。四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的方式参与经济合作组织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效益。五是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和仲裁,健全调解、信访、仲裁、司法等纠纷调处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二)破解农村基层党支部与村委会工作不协调的难题,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加强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完善村民自治,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领导、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依法有序进行。一是依法确立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主要职责和法律地位。村党支部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政治领导者,村委会是具体村务的主要管理者。二是加强对村委会选举工作的领导,严格执行《村民自治法》,充分发扬民主,防止宗族势力和地方恶势力操纵选举,保证基层组织依法民主选举,使守法律、有文化、素质高、致富能力强的能人进入村级领导成员。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运行机制。建立议事决策机制,实现村务民主决策。完善财务监督制度、人事监督制度,实现人财物民主化管理。完善村务公开制度,促进村务工作民主化。四是抓好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教育。五是加强对农民的民主法制教育。

(三)破解农民就业创业技能不高的难题,促进农民增收。使广大农民更快富裕起来,是农村改革发展的目的。要不断探索拓宽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渠道。一是生产增收。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一批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使之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主渠道。二是就业增收。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和人力资源配置,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不断增加工资性收入。三是创业增收。加大农村创业人才培训,全面启动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和创业能力。特别是要抓紧实施韶关市去年颁布的《关于促进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鼓励农村优秀青年和外出返乡人员创办各类经济实体,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四是财产增收。认真贯

彻物权法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切实保护农民对山林土地的经营收入和房屋等不动产的增值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五是政策增收。健全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把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护农政策及各项补贴措施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有效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六是社保增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参保覆盖面,减轻农民医疗负担。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工伤、生育、失业等劳动保险制度,逐步健全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在内的较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四)破解“三农”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难题,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要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到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优先位置。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与保护力度,逐步把县以下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纳入政府投资的范围。要健全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农业投入长效机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绿箱”政策,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增加对农业、农村的金融和科技支持。建立健全包括农业保险、农业标准化建设、农技推广等在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和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抓好与农民生产发展密切相关的基层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构建公益性农业推广体系,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2.制约问题 篇二

1 小水电的基本定义

装机容量为0.5~1.0MW的小水电站就称为小水电;进而装机容量小于0.5MW的水电站又被称为农村小水电。因此, 小型和微型水电站也属于小水电, 在我国五十年代, 一般认为装机容量500千瓦以下的水电站为农村水电站;而在六十年代, 小水电站的装机容量界限则达到3000千瓦, 小型供电线路也相继出现在一些地区;八十年代后, 随着以小水电为主的农村电气化计划的实施, 小水电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小电站定义也因此扩大到了2.5×104千瓦;九十年代后, 国家计委、水利部进一步明确了装机容量在5.0×104千瓦以下的水电站均可享受有关小水电的优惠政策, 并且一些容量为几万至几十万千伏安的地方电网开始形成。

2 制约小水电发展的因素

2.1 大部分水能资源还没有开发

大家都知道农材水能资源在我国贫困山区是除山林、土地之外, 比较容易开发利用以促进生产的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珍贵、稀有资源。同时其区位分布也与我国相对贫困人口区位分布基本保持一致。目前西部地区相对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大部分, 而农村水能资源可开发量却占全国总量70%, 但是开发率仅为15%。

2.2 环保问题意识不到位

由于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 总是要等到环保出现问题时才意识到要解决问题, 当电站进行截流后, 生态系统就有可能发生时空变化, 而人们却严重忽视了问题的出现, 对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采取应对的对策和措施, 趋利避害, 改善周围的环境质量, 促进周围地区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小水电站没有根据当地的一些情况, 建立起对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规划和多层次的监测网络。

2.3 清洁可再生能源的认识不够

社会在开发清洁可再生能源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 对减少有污染物质, 保护生态系统缺少有效的政策和相应的措施。我国小水电的开发量仅为28.6%, 有关小水电的税收扶持政策也未得到完善, 现有的增值税制设计造成了优惠力度不到位。信贷渠道不畅通。当地银行放贷能力有限, 加大了上级银行放贷成本和风险, 导致了小水电开发贷款渠道不畅。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小水电的上网电价普遍偏低, 加上小水电年均利用小时低, 年均发电量不多, 年均收入不高, 导致投资回报年限较长, 从而抑制了投资的积极性, 阻碍了小水电的快速发展。

3 小水电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流域、梯级、滚动、的开发

水是以流域为单元流动的, 对河流的开发需要从各方面综合考虑。政府方面应灵活对待有关政策, 研究并制定有效的水能资源开发激励政策, 聚集社会资本, 鼓励和支持投资商以股份、集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开发水能资源。才能避免工程盲目上马, 资源无序的开发和多余重复投资建设, 使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在河流的开发中和有关, 发展中发挥好作用, 使水资源能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

3.2 加强小水电建设的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规划

当生态系统由于截留发生变化时, 应及时采取有关对策和措施, 促进周围地区的协调发展, 并建立相关的监测系统, 改善周围地区环境情况。根据对工程发展影响因素的特点, 对周围地区进行全方位的监测, 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关措施、保护库区和下游相关地区的环境质量、让水资源能够持续利用。让水利工程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3.3 服从电网的统一调度

价格作为市场经济最有效的一种调控手段, 水电开发过程中应根据国家有关小水电发展的相关政策,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和上网电价。按省统一规定的电价进行电费的结算, 小水电站也应每月向有关部门提出当月计划, 物价部门应根据环境因素的影响来确定电价, 使电力与环境的真实价值通过电价反映, 制定合理的过网电量结算价格, 以制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价格机制。

4 结语

小水电的开对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对小水电的发展过程中, 我国小水电发展的关键是解决阻碍我国小水电事业发展的问题, 保持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拓宽投融资渠道, 加大民营投资力度, 进行动态的规划和管理方式, 这对小水电朝市场经济要求方向健康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摘要:我国能源紧缺, 能源结构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国际国内水电作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这一事实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小水电作为我国最主要的清洁可再生能源, 有很大的发展前途。小水电的发展对弥补能源短缺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小水电虽然小, 但由于其分布地域广、数量多, 然而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地方积累资金起着重要作用, 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制约因素。文章论述中国小水电发展的制约因素, 突破小水电的制约因素, 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小水电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水电,能源,制约,发展

参考文献

[1]鲁仕宝, 黄强, 高凡.我国小水电发展制约问题研究[D].

[2]周金昭.发展我国水电问题的探讨[D].

3.制约中国能源改革的三大问题 篇三

能源行业改革,现在是全产业链式的改革,体现了顶层设计和系统化改革的思想,单个改是改不动的。十八大以后,特别是三中全会以后,大家对改革寄予厚望,尤其是对能源领域的改革,大家的期望比较高。但是现在也有很多人讲改革改不动,好像和期待的差距很大。

能源领域可能有一种落差,这种落差怎么理解?我们怎么看待改革?或者我们要讨论的改革应该在什么框架下制定出来?我的理解,有三个问题是改革具体实施或者制定方案过程中绕不开的问题。

在我看来,目前有三个约束改革的问题必须要考虑:第一,能源供求平衡的制约或者保护和调结构的制约。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现在虽然经济在下行,但是能源需求仍然在中低速增长,然而我们国家又有一个长远目标,中国要实现中国梦。按照我们国家改革开放走过的路子,每一个阶段的经济发展都是在能源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现在经济要转型,要转到能源中低速增长、经济仍然在中速或者高速增长态势,这是一个痛苦的转变。大家都看到,我们要实现2020年小康社会、2030年之后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今后的能源需求还是有一定的增长,而且结构要有巨大变化,特别是雾霾产生以后,能源更加清洁、更加低碳。所以,保护和调结构也是今后领导人或者国家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这是改革的一个制约。

第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制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现在赋予了好多新的内涵,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为什么专门讨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习总书记又把能源生产、消费革命和能源领域的改革串起来,为什么这么讲?这都要求我们站在国家安全的角度来审视能源领域的安全和能源的发展。

当然,过去一直比较重视国家能源安全,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阐述。现在大国之间的关系或者地缘政治发生的一些新的变化,比如中美在构造建设新型的大国关系,但摩擦不断,乌克兰危机引发新的能源、地缘政治危机等等。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也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要有一些支撑点。所以,国家提出今后能源发展要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绿色低碳、创新驱动。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国家能源安全。

第三,现在经济处于换挡期,下行压力比较大,实体经济发展比较困难,能源行业都是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里份额比较大的实体经济,发展遇到了很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改革,另一方面,要使能源产业保持比较好的发展态势,国家希望有一些新的项目、新的举措。有的人讲:“是不是不要市场化改革了,政府重新处于主导地位了。”这是今后两三年时间改革的主要制约因素。

讨论当前的改革,改革绕不开这三个幕后的问题,必须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那么,能源领域的改革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不可能有过激的刺激,好多改革必须要认真的、深入的思考,比如石油领域。在我看来,从国内来讲,油气领域要尽可能打破垄断,使国有大企业尤其“三桶油”的垄断尽可能减少,放开更多的环节,包括混合所有制。但是,从国际上来看,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比较大的跨国的能源企业在国际上竞争,国家也不能称其为一个大国,新型的中美大国战略关系都不可能建立。

(注:本文系根据作者在7月28日2014中国(北京)国际能源峰会上发言整理而成,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4.制约问题 篇四

论是从发展目标上还是从实际工作安排上,绩效审计已成为现在我国国家审计的主流。绩效审计是近几年在我国兴起的全新审计课题,具有视野宽、范围广、难度大、要求高等特点,发展中仍有许多具有我国国情特点的问题亟待理论突破和实践验证。

第一,难以突破财务审计的思维框架,审计的方式、方法上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目前很多情况下虽曰绩效审计,但是审计组却把精力较多地放在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上,看账本的时间多、调查研究的时间少,对经济活动进行审计评价的深度和广度均不够,微观定量审计多,宏观定性与微观定量相结合的审计方式少,没有突出绩效审计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财务收支审计思维和相应的技术、方法已不能适应全新的绩效审计需求。

第二,适合我国国情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仍是空白。评价功能是绩效审计的突出特点。开展绩效审计,需要有科学的审计评价标准来评价被审事项的综合绩效。由于国外成熟的绩效评价体系不可能完全适用于我国国情,因此我国目前急需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以统一、规范绩效审计模式。由于处于无标准的审计状态,很容易出现做了大量的审计调查、取证工作之后,由于评价体系、方法的空白,难以形成统一、准确、有权威性的评价,甚至由于其他原因导致审计结果被歪曲。审计人员的自信心和自主性同时也受到打击,绩效审计的效果不可能好。

第三,审计人才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目前的人员素质尚难以胜任绩效审计要求。绩效审计属于难度较高的审计,专业的深度和广度要求都比较高,审计技术与方法也更加复杂,这就要求审计人员除了具备财经、审计方面的知识之外还要通晓管理、法律和工程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绩效审计还常常面对评价政府工作绩效的情况,这就对审计人员深刻了解政府工作体制、判定被审单位的业绩、作出准确而有深度的判断评价等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果审计队伍中没有一批掌握管理学、社会学、技术经济、计算机、法律、工程学等方面知识的非财经类专业人员,绩效审计在我国很难广泛地推广。审计人员专业结构性矛盾已成为制约绩效审计发展的关键因素。

第四,对重大违法违纪问题投入工作量比重过大的格局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普遍特点就是违法乱纪行为大量存在,反腐败仍是审计机关目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实际审计工作中常常出现明明是绩效审计,但在调查被审计单位的过程中一旦碰到了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审计人员就又回到传统审计当中忙于查办。加之审计机关对审计干部的考核仍沿用财务收支审计时期的考核标准,这种状况很容易导致审计人员认为绩效审计不出“业绩”,只想简单应付了事。这种情况必然严重阻碍我国绩效审计的发展。

大力开展绩效审计是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审计事业迈上新台阶的必经之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创造性,推进绩效审计的发展。

第一,抓紧时间制定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的目标。绩效审计评价内容包括对经济效益的评价和对社会效益的评价。评价标准按照性质可以划分为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两大类:定性标准一般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各项组织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规定,合法并且有效才能形成效益;定量标准一般包括预先确定的标准、前期的历史标准、行业外部标准等三种类型。并且在制定评价指标时,应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通过培训、招聘等多种方式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经过认真分析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聘请专家结合辖内被审计单位的特点进行培训。要着手改变目前审计人员扎堆财务、审计专业的现状,引进以经济师、工程师以及高级管理人才为代表的复合型人才。必要时可以考虑聘任制公务员人才的引入,为绩效审计充分储备人力资源。

第三,加强绩效审计理论的研究。我国绩效审计仍在实践探索阶段,没有成形的知识理论体系可以供我们直接应用。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科学规范的审计理论,在绩效审计的目标、范围、职能、程序、方法、报告、质量与风险控制、评价标准的制定与选择、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方面作全方位的指导,以促进绩效审计在我国的顺利开展。

5.制约问题 篇五

——对制约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与思考

三元镇党委书记 ***

按照三元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方案的时间安排,结合省委开展的“万名乡镇干部进农户”活动要求,10月下旬,我利用一周的时间,到全镇各村尤其是前三元村进行了深入开展了以“找问题、寻对策、解民忧、帮民难”为主要内容的调研走访,就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和调结构、上水平、促改革等问题广泛征求了群众意见和建议,并认真分析近年来乡镇凸显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寻找破解影响和制约三元镇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答案,以求加深对镇情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小康建设统领全局,围绕贯彻落实县委决策部署,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快速地发展。

三元镇,总面积150平方公里,45369人,98个自然村,人均耕地2.6亩。现有企业19家,主导产品为橡塑加工业。农业以种植业为主。2008年全镇人均纯收入4210元。

前三元村是镇政府和部分镇直单位驻地,位于镇域北部,沿三龙公路,在县城西5公里处。农业人口962人。村内有镇级医院一所,卫生门诊五处;有幼儿园二家,中小学各一所;农村集贸市场一处;商业门店45家,城镇基本设施完备。橡塑企业4家,小型加工企业摊点19家,三产摊点52家,从业人员502人,2008年全村共完成工业产值8371万元,实现增加值2227万元,利润1198万元,完成税收406万元。农业以小麦、玉米、棉花种植业为主,人均耕地1.6亩。2008年人均纯收入4170万元。调查中共这次调研活动,走访了种养殖专业户10人,务工经商户10人,退休干部5人,贫困群众11家。走访中认真倾听了党员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对村干部在工作作风、工作方法以及村务动作、政务公开等方面的意见;对党委、政府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等。走访之后,通过对素材的初步分析,再和掌握的全镇各村的情况

相结合,使我对全镇的镇情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更加明确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干部群众的思想亟须进一步解放。三元镇的橡塑尼龙制品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特色,并具有了相当的规模。一大批有资金、懂市场、会门路的业务员队伍,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闲臵资金。一是作为景县最早开始经营高低压胶管的乡镇之一的三元镇,至今还没有一家在全县举足轻重的生产企业,许多家小橡塑制品企业仍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规模和水平。近年来经济总量扩展速度和税收增幅不大。二是企业布局不合理。橡塑尼龙制品业是遍地开花,“大而全”,“小而全”,象样企业虽不多,加工作坊处处有。不但管理困难,企业间恶性竞争时有发生,影响了全镇特色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二、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快。一是部分村在化解乡村债务方面异常困难,发展村集体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都无法进行。农村改革深层次矛盾日益显露出来,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迫在眉睫。二是农村土地流转难,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难体现,农村集体经济有名无其实,也给工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带来很大困难。

形成影响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原因

一是落后的贫困文化心态在短时间内难以清除。一是相当一部分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思想保守,热衷于村里的红白事,象农田基本建设、计划生育这样的工作驾轻就熟,对办企业、上项目一窍不通,满足于“村里不出事”,守摊思想比较严重。甚至有的干部怕经商户占风头、抢“官位”,从思想上抵制,从行动上阻挠;二是部分经商户小富即满,眼界窄、胆子小,满足于夹个包跑订单,有钱就买车买楼,怕办企业砸本赔钱,不敢办实体上项目,不敢把企业做大做强;再者由于本地一些企业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不好,也挫伤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三是群众的经商意识还不强烈。地少人多,靠农业实现增收很困难。虽然现在大多数人思想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已不光在农业上死盯活缠,但是只靠打工挣钱,对经大商、创

大业不敢想、不敢动、不敢闯、不敢拼。

二是乡镇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要进一步加强。以前基层工作重心在计划生育和信访稳定、综合治理等行政管理方面多,影响了抓经济、抓项目建设的精力。

三是村民自治没有严格落实,村集体经济组织急需壮大和发展。目前,村民委员会职责和村民自治工作得不到应有体现,无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村民委员会职能不能有效发挥,在新农村建设等相关工作中,没有号召力、缺少凝聚力。

四是大部分村财力捉襟见肘。无集体企业经济收入,干部想干事、要干事,进行新农村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尤其是进行空心村治理,整治村容村貌,进行文明生态村创建等,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问题思考与破解

一是坚持工业兴农、集镇兴农的工作原则。坚持工业强镇战略,加大项目谋划力度和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激励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引进项目、技术、人才,加快原有企业的改造升级,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而壮大经济总量,提高农民收入。以小城镇建设和空心村改造为带动,采取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做法,高标准建设特色集镇和中心村,整合土地资源,利用社会资金,为项目建设服务。同时,完善村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创新农村的经济体制,完善土地经营管理制度。一要继续推广林下复合经济模式,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打造“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二要鼓励农户以土地、资金入股分红的形式,建立新型农业合作方式,筹建农民新型合作化组织,从组织结构和生产经营管理体制上更好地保证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紧密对接,进一步降低生产经营的风险。三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建设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正确引导集体建设用地合理流转,实现土地的升值。利用土地增值,积极开展旧村庄复垦工作,实现耕地有效增加。四是打好区位优势牌,发展高效农业。以集镇建设为

依托,注重农村二、三产业的加快发展,大力推动经济作物和大棚蔬菜种植和畜牧水产养殖,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继续加大对初级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三是推动思想解放,深化全民创业。一要造大招商、大发展之势,利用各种机会,采取多种形式,尤其是要经常组织干部群众到县内外二三产业发展较快的地方,包括本镇工业基础较好的村参观考察。通过实实在在的事例,让干部群众体会工业发展的实惠,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奏响办企业、上项目的最强音。二要政策优商。通过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营造亲商、爱商的浓厚氛围。三要重点扶持现有产业龙头,发挥其在技术、营销等方面的辐射作用。四要发挥相关企业集群效应,加速企业规模膨胀。五要有针对性的发展各村的优势产品,使产业由多而杂向少而精、少而强转变,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六要继续坚持“三放”政策,把干部推到经济建设第一线,鼓励干部领办、创办、协办企业,用实际行动教育、鼓励广大群众开阔思路,谋划发展。

6.制约问题 篇六

[关键词]银行 中间业务 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7月发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界定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性质,为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由此可见,中间业务的收入性质为非资本性收入,资本占用较小,主要依靠自身的信息及技术优势为客户承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从中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它有着成本低、风险小、盈利高的特性。无论从全球发展的趋势还是从自身发展的要求来看,着力发展中间业务以提高综合竞争力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一个必然选择。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概况

按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包括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银行卡业务、代理类中间业务、担保类中间业务、承诺类中间业务、交易类中间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以及其它类中间业务在内的九类中间业务。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逐步推出了各项中间业务以满足市场的需求,现已基本涵盖了以上九大分类,但品种较为单一,创新力度不足。

从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角度来看, 2006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中国农业银行为15%、中国银行为10%、中国工商银行为9%、中国建设银行为8.95%。而该比重在西方商业银行内平均达到40%,一些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内甚至超过了利息收入的比重,美国花旗银行在内的20家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均超过70%。可见,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极低。相对而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较高,分别为:中国农业银行为83%、中国银行为88%、中国工商银行为91%、中国建设银行为92.6%。2007年,中国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88.2%,是亚洲300家银行中最高的,相反,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则是最低的。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主要问题

1、中间业务所占比重较小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较为重视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发展,对中间业务的发展显得不够重视,发展较为缓慢。除中国银行因历史原因外汇业务收入较大导致其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较高,其他几大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所占比重普遍在10%以内。而西方商业银行将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放在相同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对资产负债业务的重视程度,德国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比重达到60%以上。

2、中间业务经营范围单一

在已开展的中间业务中,结算类和代理类中间业务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人力、物力,但产出较低,而对那些基金托管、咨询顾问等投入产出比较高的中间业务显得发展不足。虽然目前已经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达到260多个,但有一半以上集中在结算和代理类等低附加值的产品上,且主要集中在收付结算和代理业务等劳动密集型品种方面,经营范围很窄,结构欠合理,创新动力不足。

3、缺乏专业人才技术支撑

与投入产出比较低的传统中间业务相比,新兴中间业务具有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特点:技术含量高、专业领域强,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撑。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这方面的人才供给显得相当匮乏,从产品的设计、销售到管理环节,均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的有效支撑。从硬件而言,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强大的技术后盾,计算机现有的通讯及网络水平、兼容能力、配套设施等硬件设施的落后对中间业务的开展都具有较大的制约作用。

4、中间业务风险防范不足

虽然中间业务面临的信用风险较小,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仍不容忽视,特别是证券,保险相关的中间业务,相对于其他中间业务而言,具有较大的风险。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注意风险控制,尤其要加强对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控制,防范风险。以近年来快速发展代理推销寿险业务为例,销售人员片面追求销售量,刻意回避或隐瞒对潜在风险的提示,造成客户对产品的认识存在偏差,由于产品期限较长,短期内不容易暴露,随着产品的到期,会给银行带来较大的声誉及法律风险。

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1、对中间业务的认识不足

中间业务所占比较较小的主要原因是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对中间业务的发展存在认识上的严重不足,认为中间业务是资产负债业务的派生业务,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金融产品来开发和推广。部分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提升自身形象,促进资产负债业务的发展,没有把中间业务作为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未能对商业银行业务进行准确定位,没有从经营战略高度上把中间业务作为支柱进行发展。

2、中间业务发展不规范

从机构设置而言,目前各商业银行基本上未单独设立中间业务部,而是把中间业务的职能分散在其他部门,由此呈现了从上到下缺乏总体战略规划,各部门各行其是,缺乏合理的组织和有效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造成无标准、无规章制度可循的混乱局面。给协调、统一带来难度,制约中间业务部门的整体功效的发挥。

3、专业人才匮乏

国内商业银行专业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能否顺利开展新兴中间业务的瓶颈因素。中间业务从业人员对知识面和综合能力都要较高的要求,经营理念的落后以及重视程度的不足,使我国商业银行缺乏中间业务专业人才的自发培养机制,引进人才也难以发挥作用,这一因素对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制约作用是较为关键的。

4、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银行对中间业务的考核已纳入了经营考核指标体系,这对中间业务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正面激励作用,但对考核指标的选取仅注重量的增长,而忽视了质的提升,这会对中间业务的长远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如对代理推销寿险业务的员工仅进行销售考核,而对风险提示、服务质量等潜在因素未作考虑。

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对策

7.制约中小企业制度创新问题的思考 篇七

中小企业制度创新, 是指新制度 (或新制度结构) 产生、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 (或旧制度结构) 的动态过程。具体来说, 中小企业制度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 为更好地实现企业制度的功能, 在收益与成本评价的基础上, 在制度供给的范围内设计新的企业制度的过程”。制度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保障和动力, 在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功能作用。

1.降低交易成本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对整个经济活动的协调组织最好依靠那“看不见的手”来不受干预地发生作用, 生产者和消费者根据价格信号作出决策, 资源被投入最大价值的使用, 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也使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2.为经济活动提供服务

著名经济学家T·W·舒尔茨认为, 企业制度的功能就是为企业经济活动提供服务, 每种制度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经济价值。

3.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

传统经济学家过分强调对竞争的研究, 而忽视了对合作的研究;实际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只有竞争, 还有合作。如果说竞争能够给企业带来活力与效率的话, 那么合作能够给企业带来和谐与效率。

4.提供激励机制

道格拉斯·诺思在分析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时认为, 有效率的组织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把个人的经济努力不断引向一种社会性的活动, 使个人的收益率不断接近社会收益率, 使经济主体所付出的成本与所得的收益真正挂上钩。

5.促进外部效用内部化。

当某个人的行动引起的个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 个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时, 就存在外部性, 一个企业的行动所引起的成本或收益就不完全由它自己承担;反过来它也可能在不行动时, 承担他人行动引起的成本或收益。科斯在其著名论文《社会成本问题》中认为, 许多外部性问题的产生都与产权界定不清有关, 而建立排他性产权制度, 就可以引导企业将外部效用较大内在化。

6.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倾向, 即机会主义倾向。”人们可通过制度创新界定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 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防止别人“搭便车”或不劳而获。我国中小企业制度安排与创新的实证表明:中小企业的制度创新能指导企业经营方向的选择、引导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能激励各类参与者为企业发展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能通过企业制度安排协调各类参与者在企业经营的不同时空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 形成合力;能通过企业制度监督约束企业经营者和各类参与者的企业行为, 避免或降低风险, 趋利避害, 促使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在制度创新方面存在不足, 对我国中小企业经济的长期快速健康发展构成制约,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制度创新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权制度不明确

在企业产权制度上, 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中小企业的初始投资来源相当复杂, 有集体单位投资、数人联合集资、创办人借款投资等投资来源。部分没有改制的中小企业为寻求自我保护与自我发展, 仍利用挂户经营、假承包、假租赁等多种手段以集体企业名义注册。企业发展新增资产或积累与企业人员产权关系模糊, 企业终极所有权虚化或模糊化, 民事责任主体混乱, 企业长远权益缺乏人格化的代表, 可持续经营发展的基本动力不足。在“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产权界定中, 尚未完全承认人力资本, 企业无形资产缺乏明确界定, 严重挫伤企业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没有发挥出人力资本在整个资本积累和增值中的应用作用;中小企业产权封闭化, 投资风险过于集中, 严重制约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

2.治理结构制度不健全

在企业治理结构安排上, 我国一些中小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已经从小作坊小业主发展成现代化股份公司、企业集团, 但不少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依旧是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合一的“家族集权模式”。这种模式极易造成近亲繁殖, 而真正的人才不一定能得到公平的晋升和发展;同时很容易形成所有者家企不分乃至专制强权, 势必形成“人治大于法治”的状况, 使公司的制度形同虚设, 这会使得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下降, 进而使公司的发展受到限制。因此, 中小企业没有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将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

3.经营管理制度落后

在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上, 中小企业创业之初的企业目标往往朦胧模糊甚至不切实际, 不少中小企业第一次创业后对企业发展战略缺乏应有的研究策划, 不能及时调整设计企业的发展目标, 企业行为盲目, 企业组织管理出现混乱, 在发展与扩张后昙花一现急速衰败;中小企业管理观念滞后, 在管理中没有充分认识和考虑到人的自我实现等需求因素, 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

4.分配制度不合理

在企业分配制度上, 我国中小企业现行的分配制度主要沿袭传统的物质资本分享剩余索取的“股东至上主义”或“资本至上主义”的分配模式, 所有者占有绝大部分的剩余价值, 人力资本所有者缺乏应有的剩余索取权, 这种分配制度难以全面调动创新者、生产资料所有者、创业者、管理者等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融资制度不完善

在企业融资制度上, 我国中小企业在创业之初, 金融业还是国有专业银行一统天下, 得到金融支持的主要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难;资本市场的进入不仅“门槛”很高, 而且非常强调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服务, 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我筹资和代价高昂的民间借贷, 融资倾向内源化;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初期, 风险高、收益的不确定性大, 往往使市场资金望而却步;融资市场化水平不高, 融资的社会化程度较低, 突出表现为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融资中介机构不规范、融资担保体系不完善等。

三、结语

加入WTO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后, 我国中小企业要解决制度供给不足和制度安排缺陷的问题就应加大创新力度, 促使我国中小企业制度创新。一要产权关系“层次化”, 涵盖出资人所有权层次, 法人产权层次, 企业经理阶层拥有的经营权层次等;二要企业财产“法人化”, 中小企业拥有出资者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 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 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三要出资者责任“有限化”, 中小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为限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四要企业运行“市场化”, 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自我约束;五要企业管理“科学化”, 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体制, 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 形成激励与约束相容的经营管理机制, 提高中小企业法人治理效能。

摘要: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规范秩序、提供激励等重要功能作用, 是中小企业整个创新体系的前提要素。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在制度创新方面存在不足, 对我国中小企业经济的长期快速健康发展构成制约。

8.例谈物理问题中的循环制约关系 篇八

一、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问题

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时,速度不断增大,由于功率保持不变,故牵引力不断减小,加速度也不断减小,只要加速度还未等于零,速度就继续增大,进而牵引力还要继续减小…这是一种典型的循环制约的动态关系,直到牵引力等于阻力时,加速度等于零,汽车达到最大速度这一稳定状态为止.

例1(2011年广东六校联考)汽车以恒定功率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在t1时刻司机减小了油门,使汽车的功率立即减小了一半,并保持该功率继续行驶,到t2时刻汽车又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设整个过程中汽车所受的阻力不变),则在t1-t2时间内().

A.汽车的加速度逐渐减小

B.汽车的加速度逐渐增大

C.汽车的速度逐渐减小

D.汽车的速度逐渐增大

解析原来汽车匀速行驶时,牵引力等于阻力,t1时刻油门减小,功率瞬间变为原来的一半,而此时速度尚未来得及发生变化,由公式P=Fv知,牵引力瞬间也减为原来的一半,由于阻力保持不变,所以汽车立刻开始减速.又由于此后功率保持不变,速度减小,故牵引力又从最初的一半开始增加,根据f-F=ma知减速时的加速度减小,当牵引力再次等于阻力时,汽车以更小速度匀速运动.故本题答案选A、C.

二、带电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当一个带电体在匀强磁场中运动时,速度的变化会影响到洛伦兹力的大小,洛伦兹力的大小变化会影响到压力的变化,而压力的变化进而会影响到摩擦力的变化,从而影响带电体的加速度变化,而加速度的变化最终又会影响到速度的变化;这样的一种循环式的相互作用最终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运动状态呢?请看例 .

图1例2如图1所示,在一绝缘、粗糙且足够长的水平管道中有一带电量为+q、质量为m的带电球体,管道半径略大于球体半径,整个管道处于磁感应强度为B的水平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方向与管道垂直,现给带电体一个水平速度v0,则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带电球体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可能为().

A.0B.12m(mgqB)2

C.12mv20D.12m[v20-(mgqB)2]

解析结合左手定则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可知:当v0刚好满足:qv0B=mg①时,小球不受滑动摩擦力作用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故摩擦力做功为零;当qv0Bmg时,小球受到向下的压力,满足方程: N+mg=qvB ④,f与v反向并结合②③④式可得:当v↓时,N↓,f↓,a↓,v↓…… 最终当N=0时,f=0,a=0,小球先做加速度越来越小的变减速运动,最终匀速运动,匀速时满足:qv1B=mg ⑤,由动能定理还可得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Wf=12mv20-12mv21⑥.联立⑤⑥两式得:Wf=12m[v20-(mgqB)2].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B、C.

三、带电体在复合场中的运动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历年来都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涉及到的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和计算题.由于多种力场的存在,会使物理情景发生更多的变化.

图2例3如图2所示,在水平匀强电场和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在竖直方向固定一竖直足够长固定绝缘杆MN,小球P套在杆上,已知P的质量为m,电量为+q,电场强度为E、磁感应强度为B,P与杆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为g.小球由静止开始下滑直到稳定的过程中().

A.小球的加速度一直减小

B.小球的机械能和电势能的总和保持不变

C.下滑加速度为最大加速度一半时的速度可能是v=2μqE-mg2μqB

D.下滑加速度为最大加速度一半时的速度可能是v=2μqE+mg2μqB

解析小球由静止开始运动,最初由于速度很小,洛伦兹力很小,杆对小球的弹力N方向向右,水平方向受力平衡得:N+qvB=qE ①;摩擦力满足方程:f=μN②;竖直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f=ma③.根据以上三式可得:当v↑时,N↓,f↓,a↑,a的方向和大小决定着v的变化快慢,v的变化又决定了N的变化,N的变化又决定了f的大小,而f的变化又反过来影响着a的变化;这又是一种具有一定方向性的循环制约关系,特别类似于生物学上的“食物链”.当N=0的瞬间,f=0,amax=g,加速度达到最大值.此后速度要继续增加,进而导致弹力N反向,①式随之变为:qvB=N+qE④,由②③④知:当v↑时,N↑,f↑,a↓,直至当f=mg时,a=0,此时有最大速度vmax=mg+μqEμqE,此后小球按此速度匀速向下运动.故小球的加速度变化规律为先增加后减小直至等于零,故A错;由于小球在等势面上运动,电势能不变,但是小球要克服摩擦力做功,故小球的机械能减少,B也错误;在加速度增加阶段,当a=12g时满足:mg-μ(qE-qv1B)=ma⑤;在加速度减小阶段,当a=12g时满足:mg-μ(qv2B-qE)=ma⑥.根据⑤⑥两式分别解得:v1=2μqE-mg2μqB,v2=2μqE+mg2μqB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和D.

处理这类问题时,找准各物理量之间所遵循的规律和它们之间的动态相互制约关系以及最终要达到的稳定状态是极为重要的.

四、导体棒在含容电磁感应中的运动

含容问题一直都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含容电路与电磁感应相结合时更是令许多学生头痛不已.请看下面的例题.

图3例4如图3所示,在竖直放置的两条平行光滑长直导轨的上端,接有一电容为C击穿电压足够大的电容器,有一匀强磁场与导轨平面垂直,磁感应强度为B.现有一与导轨接触良好的质量为m、长为L 的金属棒ef,从静止开始沿导轨下滑.试求:金属棒下滑的加速度表达式.(图中任何部分的电阻和电感均忽略不计)

解析金属棒ef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加速,由于电路中的电阻和电感均忽略不计,所以在运动过程中的任一时刻,电容器两板间的电压等于导体棒的切割电动势,即:UC=BLv,相当于ef给电容器充电,电路中就会有充电电流,从而导体棒就会受到安培力的作用,对运动过程中某一时刻的导体棒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ILB=ma①,该式说明了I的大小决定了a的大小;对充电中的电容器取一极短时间进行分析有:I=ΔQΔt=CΔUCΔt=CBLΔvΔt=CBLa,即:I=CBLa ②,该式反过来说明了a的大小也决定着I的数值.联立①②两式解得:a=mm+CB2L2g.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导体棒不断的给电容器充电的动态过程中通过电容器去寻找电流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而在对导体棒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时恰好又可以再次得到加速度与电流之间的制约关系.这样最终可得加速度的表达式.加速度为定值,反映出导体棒的速度在均匀增加,从而导致电容器极板间的电压也在均匀增加,电路中才会有恒定的电流,导体棒才会受到恒定的安培力作用,这也恰好验证了导体棒加速度为定值这一循环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

总之,在许多物理过程中,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只要进行抽丝剥茧般地分析、推理,就一定可以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雾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洞天之地.

(收稿日期:2014-02-16)

9.制约问题 篇九

●康家会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政协联络组长 刘凤仪

近年来,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村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农民将面临严峻的发展挑战。在新形势下,贫困地区的农村将如何去经济建设,找出制约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研究新的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制约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四大“瓶颈”

(一)农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化力度不够。近年来,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市场需求向多样化、高品质方向转变,农业结构越来越显得不合理。政府虽然积极帮助和引导农民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但由于不少农户无技术、无资金、无经验,不能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造成投入多、产出少、销售难。再者,由于农业生产的低效益,农村中稍有文化素质、有一技之长的青年男女,纷纷外出,不愿从事劳动强度大的种植业,而留在农村的老年劳动力和妇女劳动力,因缺文化、见识窄,对新技术、新生事物接受慢,宁可固守低效益的传统种植业,不愿向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植物饮料、花卉等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产品转型,长此以往,还会造成农业生产中的恶性循环。

(二)镇、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大发展。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近乎空白,集体没有收入。有的村经济负债相当严重,负担沉重,严重影响镇、村组织正常工作的开展。许多村组织在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上缺乏思路,步伐缓慢,不敢担风险,导致集体经济无项目,“空壳村”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另外,有许多村,看上去每年有几万元的收入,但是给老百姓均分一光,不能集中使用,集体公用资金等于负数。在这种情况下,领导班子威信自然降低,集体的凝聚力愈加弱化。如此,集体没有经营收入,欠债本利要归还,集体办事要开支,“无钱办事”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镇、村干部素质参差不齐,缺乏战略眼光,影响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有些镇、村干部,整天忙于应付日常事务,精力难以集中到经济建设上来,还有的偏重于显性的政绩,乐于做“形象”工程,对“高、大、外”项目的战略性投入思考较少。有的村干部精简后人数减少,但工作量大,有时因为一些硬性任务等,上面不满意,群众不理解,加上工资待遇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另外,有少数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素质差,工作方法简单,对党在农村的政策缺乏深刻的理解,不善于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得不好,缺乏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干群关系紧张,矛盾较多。这些都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农民群众观念陈旧,市场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民文化素质太低,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农村住户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6.66年,纯农业户的从业人员中还有17%为文盲。青年农民的素质高一些,但仍然达不到九年义务教育水平,而46岁以上的中老年农民,35%为文盲和半文盲。这组数字与我镇目前的农村从业人员文化教育程度基本相符。具有较低文化素质的农民,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市场意识不强,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不能正确分析当地的资源优势,抓不住市场竞争强的支柱产业和名牌产品,只是盲目跟从,盲目投资。有的村庄千方百计从外地引来外资项目,给农民提供最优惠的政策和服务,但大家就是脑袋不开窍,不配合,致使成型的好项目无法落实。许多农民只是观望,缺乏行动。还有的村庄,村委多次动员群众把山岭薄地由种粮食作物改为种高效经济作物,但是,很多群众思想不接茬。甚至还有个别村庄,项目引到家门口,但村民只顾眼前小利,忽视长远效益,不出让土地,制造种种借口阻碍项目的落实。总之,农民文化素质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

(一)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当前,我镇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如胡麻、红芸豆、茴子白等,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打品牌,要不断提升生产档次,扩大生产规模。在农业条件较好的村庄,要重点鼓励农民开发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畜产品、水产品、蔬菜、花卉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此外,要突出发展专业村经济,逐步形成以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为特征的一方经济隆起带,使专业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二)壮大集体经济,构筑农村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江泽民同志曾强调指出:“要通过多种形式逐步壮大集体经济,这是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集体服务功能,增强党在农民群众中的凝聚力的需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需要。只有集体经济实力强了,才有能力兴办文化教育等公益事业,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变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素质,带动农民共同富裕。“大河满,小河平”就是这个道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因地制宜,选好路子,结合当地传统和自然优势,能农则农,能工则工,能商则商。坚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这种农村集体经济最有效的实现形式,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模式,切忌东施效颦,不切实际盲目立项。

(三)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干部服务经济的本领。新形势下,政府职能要由行政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行政命令转化为政策引导与协调,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的客观要求。我们镇村干部不仅要在理论上有清醒的认识,也要将这一原则落实在从政的行动上。政府要围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制定各项政策,只要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就要大开政策绿灯;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强化服务观念,努力提高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服务经济的本领。

10.制约问题 篇十

2008-10-27

最近,我们对我市市县两级开发区和部分乡镇工业小区进行了调研,并赴益阳、常德两地进行了考察。通过调研与考察,对当前制约我市园区工业快速发展的一些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我市工业园区的现状

全市现有市级开发区一个,县级开发区5个,乡镇工业小区14。其中县市以上6个开发区中经省政府批准的省级开发区1个,经国家发改委2005年终审批准的省级开发区3个,以产业园形式客观存在的2个。至2007年底,全市工业园区规划面积共计85.32平方公里,其中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总体规划面积43.9平方公里。目前全市已开发15.7平方公里,入园工业企业156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8家。去年园区规模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83.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31%,实现利税16.6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利税总额的28.8%。纵观这几年的发展,进步较快,已成为娄底工业重要的增长极。主要表现在:

1、热潮高涨,总量逐步放大。自2003年特别是2005年以来,全市掀起了新一轮园区发慌展的热潮。我市开发区经济总量可以说是从零起步,成几何级数增长。2007年全市园区工业实现增加值40.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4倍,比2005年增加了28.4倍。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了23.8%,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8个百分点,比2005年增加了23个百分点。其中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较快,规划配套较好、管理比较到位,成效较大。短短的四年多时间,坚持科学发展,累计引进项目100余个,合同引资突破60亿元。2007年新引进项目达20个,合同引资近30亿元,全年财政收入突破了1.6亿元。目前建成投产项目65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0.6亿元,是2003年的40倍,对全市规模工业经济贡献率也达到了4%,预计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将达到2.2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6%。

2、势头强劲,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最近几年我市加大力度对园区规范和配套设施的改善,各个工业园区都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发展势头逐年趋好。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工业企业管理的加强,园区企业的工艺和管理技术水平先进性逐步显现出来,园区规模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2007年,全市园区规模工业人均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92.3万元,是全市规模工业的1.86倍,比上年增加49.8万元,增长54%;人均实现工业增加值20.3万元,比上年增加10.2万元,增长50.24%。

3、来势喜人,企业盈利水平逐步向好。2007年,全市68家园区规模工业企业实现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0.0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9.46亿元,增长15.2倍,虽亏损企业由原来的2家扩大到了现在的8家,亏损企业亏损额从去年的77万元增加到了1854万元,但亏损面和亏损比例明显好转,企业盈利水平明显得到提升。

二、当前制约我市园区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尽管我们在短短的四年内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常德益阳相比,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区域布局等方面均与之相距甚远,发展后劲也后劲令人堪忧,作为推动娄底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最重要的增长极尚未形成。目前面临着以下瓶颈问题:

1、存量土地紧缺使项目引进欲上不能。这是目前严重制约园区发展和工业项目引进的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目前我市每年的全部用地指标在3000多亩,下到开发区的更少,据测算,全市土地储备要在8000亩左右才能基本保证市、县6个开发区的开发,现在实际相差达6000亩。而事实上,目前我市一些园区每年多的只有600亩,少的仅150,不够做一个项目。这几年,各园区靠原来储备的一点“老本”早吃完了,没有新的土地储量,再好的项目也入不了园,来谈的的项目只得因此而落空。

2、融资艰难使园区建设发展供血枯竭。大发展需要大投入。推动园区发展,有两项工作至关重要:一是做配套,二是做企业。无论哪一项工作都需要大量资金。先说设施配套,这主要是当地政府的事情,根据各园区情况这一项投入约在3-8亿元不等,由于市县两级财政艰难,因此争取银行贷款成为主要融资来源,而目前除国家开发银行外,其它各大银行很难贷到款,前段各个开发区都已从开发区都已从开发银行贷款1亿元左右先期作了投入,后期随着还贷压力的增加和国家紧缩银根将使贷款难上加难。冷水江市是我市财力最好的县级市,其开发区的配套投入都欠帐甚巨,开发区连几条主干道都修不下去,无奈之下,只得向入园的天宝紧固件、金鹰服饰、三A化工等企业借资5850万元,企业哭笑不得,叫苦连天。至于其他几个县级开发区更是捉襟见肘,其状况可想而知。再说企业扩大再生产融资问题,调研中各开发区除三一重工之外的所有企业都无一例外谈到融资难问题,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不满。特别是一些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引过来的企业老板,与以前冰火两重天的融资现实使他们后悔不迭,意见甚大,甚至产生亏本撤离的念头。目前中小企业基本不能从银信部门贷到资金,银信融资形同虚设,一批拥有好项目、有着好前景的中小企业因资金瓶颈而不能迅速做在做强,更有甚者,市经济开发区有2家企业因资金断链而倒闭。更有甚者,由于缺乏资金,企业用于生产技术改造,更新设备、新产品开发、扩大生产规模等方面的投入逐步减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产品难以更新换代,市场营销网络难以健全,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3、体制机制不顺使园区发展举步维艰。体制机制方面主要存在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从上层看,全市没有一个统一归口的工作机构。市里有一个领导小组,但下面园区有事几乎不可能找到领导。发改委设了一个园区办,但只有审批职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活动,且一个科室去协调管理处级配套的开发区显然不现实,园区实际上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二是从中层看,园区的管理体制五花八门。有的是区政合一的“准政府”模式,有的是名义上以经济建设为主,实际上是无任何职权的协调办事模式,有的是上级政府的委托机构,有的是本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有的甚至连名份都没有。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工作实效,有名无实的管理模式式使园区工作困难重重。如冷水江开发区采用协调办事模式,因地处三镇交接地段而又没有相应的职权每年光是协调矛盾需要多支付的协调费用就达500万元以上,并且工作效果还得看人眼色,每推进一步都颇费周折。三是从下层看,很多开发区内设机构不规范。我市各开发区由于没有上级职能部门的派驻机构或授权不到位,很多事情难以真正“封闭运行”,审批手续繁琐,政务环境不优,一个项目从立项、环评到报批、报建,没有半年以上拿不下来。涟源入园企业主反映,“办证可以办死个人”。娄星区开发区曾为一个企业跑了200多个科室,盖了40多个章。而在益阳,园区项目从启动到投产平均周期仅需7个月。

4、园区配套滞后使园区企业发展成本巨额增加。一是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如新化的入园企业主为水电的问题苦不堪言,反映强烈。冷水江开发区的天宝紧固件因项目建设的需要不得不垫资修路,待项目建成后又必须二次修路,成本大幅上升。金鹰服饰因员工上下班的交通问题和物业管理等问题成本也有所增加。二是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配套设施滞后。企业反映,这不仅千万职工生活极为不便,生活成本大幅增加,而且给企业带来了“人才危机”,主要表现在外面的人才“引不进”,里面的人才“留不住”。市开发区星源电器阮总反映,他们因招不到人只好花“血本”挑选员工送出去进行培训,而培训好的人也留不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开发区餐饮、文体休闲等配套设施跟不上,职工下班后无处可去,生活单调乏味。三是物流配套滞后。市开发区几家企业主要反映,他们不少货物不得不通过长沙物流公司中转,既浪费时间,又千万物流成本大量增加,有时还因耽误生产进度,千万合同违约而吃官司赔钱,因此感到在娄底创业很不方便,很不畅快。石门工业区五江保温瓶厂吴总反映,由于物流不畅,他们所需要的由涟钢生产的板材需要通过长沙再购回来,每吨增加运输成本多达160多元,每年需要为此多付出成本超过200万元。

5、产业支撑乏力使园区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目前我市园区的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档次偏低,暂时还拿不出叫得响、优势突出的主打产业。在产业布局上缺乏有序的产业规划,在招商引资上缺乏目的性,有点“饥不择食”,不是围绕产业找企业,而是先引进企业再找生产。这使园区发展陷入一种无序状态,往往机械、食品、电子、化工、能源、环保等各类企业混杂,摆布混乱,各类产业单打独斗,生存成本增加,发展难度增大。我们这次看到的常德灌溪开发区着力发展以中联重科为龙头的现代装备制造业,预计2008年年底投产的中联重科建筑机械起重机技术扩改项目可年创产值30个亿,而依托这一企业,又相应引进长沙中德、迪格物贸、浦元机械、唐桥机械和多田野等5家配套企业和17家上下游企业,建成了年产值10多亿元的中联重科产业配套园,真正形成了以中联重科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比较而言,我们的园区既缺乏这方面的思路和务实的工作,更谈不上建成这样的产业集群。一个明摆的例证,围绕涟钢薄板而建的产业集群,到现在还停留在口号规划阶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企业入园目的主要出于享受土地出让等优惠政策,其目的在于吸纳我市廉价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没有与我市经济发展形成深度嵌合,在后续投入和扩大再生产方面积极性不高,因此根植性不强,造成园区难以形成产业集聚。

6、发展思路不广使园区发展的路径越走越窄。我们在市内园区调研时,几乎所有园区都说这也难,那也难,面对土地、资金等瓶颈束手无策,而益阳、常德等地虽然同样也面临这些问题,却显得从容得多,思路宽阔得多。如解决土地报批问题,益阳开发区就大胆把城区企业搬迁作为“项目”巧妙包装向上报批土地,实质上企业没有搬迁,而土地却成功批回了,解决了项目用地的燃眉之急。如常德只要项目签约,马上就能以原储备土地解决新项目用地,再以新项目审批用地指标,实现滚动发展。在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上,益阳一方面成立华益担保公司,另一方面敢于把城区公益性用地包装成工业用地向银行抵押贷款,又成功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常德开发区在解决资金难的问题时,对金融部门为园区中心企业发展和基础设施贷款提供中长期贷款的,开发区按贷额给予奖励。同时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吸纳民间资本投资到中小企业创业园和纺织工业园修建标准厂房,实现了中小企业、创业园、政府三赢:中小企业解决了因资金限制无钱建厂房发展无平台的问题,企业园投资商赢得了租金,政府既解决了建设资金和土地的问题又赢得了税收。对比其它地方,我们认为自己在推进开发区的发展上还囿于常规,不敢突破,以至于碰到了“拦路虎”办法不多,踌躇不前。

三、解决上述瓶颈问题的几点思考

1、进一步强化对园区重要性的认识,把园区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龙头来抓。工业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发展工业园区是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要求,对于优化工业布局、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把园区真正建成改革开放的实验园、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城市建设的示范区、展示形象的大舞台和小康娄底的辐射源。

2、完善园区体制机制,把园区经济切实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体制机制到不到位,关键看领导的图谋是不是到位。要求各级领导学习常德“党委、政府‘一把手’要用30%、50%以上的精力抓工业、抓园区,分管领导用70%以上的精力抓”的经验,切实把园区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主要领导直接掌控园区发慌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尽快成立全市统一归口的园区管理协调机构,统一协调管理全市园区的开发建设。在园区管理的模式上,建议选择“区政合一、以区带乡、事权统一、特区特办”的模式,划定行政区域,切实赋予园区强有力的行政职权。

3、广辟融资渠道,把实现多元化融资作为解决融资难题的重大战略来抓。一是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巩固和发展与省开行等国有银行战略伙伴关系;把引进民营商业银行作为破解融资难题的重大举措来抓。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国有银行贷款难的僵局。据了解,在江浙沿海一带,只要项目报批报建成功,立马就有商业银行上门询问需不需要贷款。而国有银行普遍有“惜贷”心理,去年市里在新化召开银企洽谈会,确立了70多个银企合作项目,但至今没有一分钱到位。二是要搞活土地经营,盘活土地资产,利用土地筹措建设资金。重点要学习益阳经验,把市内诸如珠山公园、石马公园等公益性用地、闲置用地、保留山地包装成项目作为抵押用地申请贷款作为主攻方向。建议在开发区设立土地储备中心这样可以实现资金在开发区内部周转,或者借鉴常德经验,开发区适当提供贴息支持,由市财政垫付资金进行空转,这等于是帮开发区每年争取了几千万元的流动资金。三是要积极开拓民间融资。以财政投入为引导,广泛吸纳民间资金,成立产业发展基金或者担保公司,扶持中小企业做在做强。坚持“民办民有民受益”原则,吸纳民间资本修建标准厂房、参与启动中心企业创业园或企业孵化中心建设。四是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甚至可以考虑将开发区整体打包上市,向市场要资金。

4、用好用活土地政策,把实现土地的良性滚动开发作为甘露醇手段来抓。一是要合理调配好土地指标,集中力量保重点。二是搞好土地储备,搞好滚动开发,解决土地审批比项目落地“慢半拍”的问题。三是做活集体土地利用文章。根据现有政策村级实施自治,村办集体企业土地政策相对宽松。当年搞乡镇企业土地瓶颈制相对较少,珠海等地的开发区就是靠打村级集体土地利用“擦边球”成功解决了土地难题。

5、加强产业规划和招商选资力度。把引进战略投资者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全力以赴狠抓园区大项目建设,用大项目扩张大企业,用大企业引领大发展。可以考虑在投资规模、投资强度、税收贡率等指标方面严格把关,以投资达到一定额度的项目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给予更加灵活的政策。如益阳曾因某项目老板看中税务局地段而把税务局整体迁走。常德得知中联重科打算易地扩建后,市委主要领导先后十余次登门与中联进行协商,郑重承诺提供全面优惠政策外地的这些做法不可复制,但起码我们可以学习这种“以在项目为重”的理念。

上一篇:中兴通讯-程控交换实验报告下一篇:中央空调清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