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模块三作业

2024-08-08

历史模块三作业(共12篇)(共12篇)

1.历史模块三作业 篇一

1、你经常使用 Word 软件的哪些功能让你的电子教案看起来更清楚、更规范?

使用word软件完成电子教案是作为教师来说必备的一项工作,为了更清楚、规范的展现电子教案,我经常采用以下功能:比如:字体、字号、字体颜色、字符间距、字体效果、字体加粗、倾斜、下划线、表格、项目符号、背景设置、图片、音频、视频、超级链接等等功能。

2、在制作本教学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你又是怎样完成这个任务的?

平时设计的电子教案较自由,不像这次条条框框的很多规定,且原来设计的电子教案没有这么多的要求,这次的教案设计要求较多,部分内容在平时设计时是不考虑的。比如表格的边框线加粗等等。

我首先根据上次提交的《五彩池》思维导图的各项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以思考,明确课时,确定步骤,再根据培训的要求自制表格式教学设计的框架,根据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三方面要求,结合本课教学步骤完成。制作完成后逐一检查,看是否有纰漏,最后上交。

2.历史模块三作业 篇二

一、“模块化”管理方法

本次拆除作业中,主要设备还需运往B企业依旧使用。所以在拆除过程中既要考虑拆除的便利,还需保护设备不受损坏,还得满足长途运输的条件。装置拆除过程按照作业特点的不同,对拆除作业进行区域模块划分。

1.“区域模块”划分

在作业过程中按照拆除设备的不同,可以对不同区域进行划分,将不同区域划分成不同模块,在此基础上对装置进行拆除,这样整个项目就可以化整为零。随着对装置拆除模块的一步步划分,拆除部分覆盖区域逐渐减小,拆除工艺逐渐朝着单一方向发展,同时拆除设施结构得到了简化,以上发展可以有效降低装置拆除操作存在的安全风险。在划分区域模块的过程中,通常可以将设备坐落的具体位置以及工艺单元位置作为主要依据进行拆除。

2.“作业模块”划分

装置拆除作业过程中有很多不同的作业形式,在作业过程中可以将其分成相应的模块,这对于有针对性的管理非常有利,例如可以划分成高处作业模块、动火作业模块及起重作用模块等诸多作业模块,对具体的防范性措施进行落实。

3. 模块管理程序制定

在实际作业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固定程序进行每个模块的拆除,以保证作业操作可以处于受控的状态中。具体来说,主要包括监理组织机构、制定管理制度、识别拆除危害、编制作业方案、展开安全教育、进行现场安全警示标示、确认作业工艺条件、落实“作业许可证”制度、进行安全监督与检查等等。其中每个区域模块都需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管理,并将其与作业模块融合到一起,最终落实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如图1。

二、“模块化”管理的实施

1. 模块划分

(1)区域模块

首先需要在待拆除装置上标记好拆除的管线,并将连接管线切断,加装盲板,并做好标记。这样一来拆除装置就可以和其他系统、装置彻底隔离。具体来说,需要将工艺物料管线、燃料油管线、公用工程管线、动力电源及仪表电器电源等系统切断。切断后必须让各主管负责人进行签字确认。其次可用彩钢板或者实心墙将拆除区域完全封闭,这样拆除区域可以从空间上和其他区域隔离开,封闭化管理才能得到实现,从而避免施工对厂区原本正常的秩序造成影响。

基于已经隔离出的区域进行模块划分,对重整装置的坐落位置、工艺流程进行综合考虑,利用加装盲板、切断连接管线的方式,保证每个模块都是独立的单元,然后利用境界隔离线进行隔离,具体的模块划分如下:(1)炉区模块,为加热炉、管线等;(2)主反应区模块,主要涉及重整反应器、高温立式换热器、预加氢反应器、脱氯罐、分子筛等;(3)机组模块,为压缩机组及物料管线等;(4)泵区,包括各塔的进料泵、回流泵等;(5)塔区,包括分馏塔、蒸发塔、脱戊烷塔等。

(2)作业模块

在拆除过程中对涉及到的作业形式进行综合分析,具体来说将作业模块划分成临时用电、用火作业、受限空间作业、高处作业及起重作业等模块。

三、模块管理程序

1. 建立HSE组织机构

为了加强对作业过程的安全管理力度,需要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并设置专业组,进一步明确每个专业组的职责,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内容:(1)拆除指挥组,将拆除装置管理人员抽调到一起,对现场所有拆除工作进行协调,完成各种作业票证的办理以后,还要确认区域标识、拆除物质等,确认现场施工条件及现场施工的安全性;(2)拆除协调组,从设备管理部门中抽调部分人员组成,主要对拆除全过程进行管理,严格控制工程进度,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关系进行协调,将出厂证办理工作做好;(3)拆除技术组,主要确认现场管线、设备等拆除条件,编制出具体的施工方案,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完成技术资料整理及交付等工作;(4拆除协调组,对装置内物料进行拆除,检查公用工艺管线系统,并将排放吹扫、确认等工作做好,保证装置具有可以拆除的条件;(5)拆除安全组,主要负责作业过程中的安全管理,针对用电、用火、受限、高处、起重等工作进行全面管理,确认施工方案等。

2. 识别拆除作业危害

在开始拆除之前通常需要进行危害识别,严格按照作业模块与区域模块划分进行,其中作业模块危害识别的重点在于各种作业形式存在的风险,例如高处作业造成的坠落、动火作业引发的火灾以及设备内部作业引发的中毒窒息等;区域模块危害识别的重点在于对系统本身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例如设备、装置及管道中存在的汽油、氢气等。需要按照区域工艺特点,针对每种作业形式潜在危险展开综合分析。通过拆除作业危害识别,可以明确不同模块潜在的危害,这样就可以为拆除方案的编制提供有效依据。

3. 制定作业方案

在开始拆除作业之前,需要由拆除技术组编制出详细的作业方案,经过审核及批准之后才能落实。拆除作业方案的编制必须对危害识别、风险评价结果进行充分考虑,然后制定出具体的作业顺序,确定具体的拆除步骤。

4. 组织作业人员展开安全教育

在拆除作业开始前,应组织拆除作业人员参加安全教育和培训,在培训中将重点放在炼化企业应该遵循的规章制度、重整装置工艺特点、危险物料的特殊性质、直接作业的安全知识等方面,安全教育合格的人员可以获得安全作业许可证,保证持证上岗。在具体拆除过程中,随时都要将安全技术交底做好,具体落实到每个作业人员身上,不同区域模块应选择不同的作业形式。每天作业前由现场项目负责人、作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喊话,告知作业项目潜在的危险及相关注意事项。

5. 现场安全警示标识

在施工作业开始之前,各种警示标识必须保证到位,然后严格按照作业进程进行适当调整。安全警示标识在设置过程中需要以危害识别、风险评价结果作为主要依据,在各个区域中清楚的标注出存在的危害因素,从作业过程可能造成的危害、危险物质带来的危害、作业环境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等方面展开综合考虑,在作业区域中设定警戒线,这样可以对作业人员起到提示性作用。

6. 确认作业条件

在区域模块中,首先应在系统中选择最低点,利用拆卸法兰的方法将管线拆除,然后将系统中残存的物料排空,由专业检验人员分析可燃气体,以保证其合格。此外,还要注意现场拆除管线标识、现场地沟地漏的封堵、设备管线内部采样分析等工作,预加氢反应器、高温立式换热器等设备拆除前,应做好拆除管线的标志,这样可以从最大程度上避免拆错管线问题的发生。

7. 实施现场安全监护

在拆除作业过程中,应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监护与管理,抽调2名生产经验丰富,培训合格的A企业职工,临时组成现场监护队。此外,装置拆除过程实施全程监控,A、B两企业对装置拆除工作实施双向管理,保证每天拆除必须有一辆消防车现场待命。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该装置实施模块化管理以后,经过半个月的时间完成了预加氢反应器、高温立式换热器、重整反应器及部分管线的拆除工作,并安全运输至B企业,没有发生安全事故。在拆除重整反应器时实施保护性拆除,充分考虑重整反应器里面约翰逊网和中心管的易受损性,制定施工方案保护加固。具体来说,整个拆除作业管理程序非常清晰,每个作业项目都处于受控状态中,拆除作业现场未出现混乱状态,施工计划和施工方案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同时拆除作业风险性得到了极大降低。通过划分模块,拆除工艺得到了简化,管理针对性大大增强,最后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通过划分模块,不同区域模块有效隔离开,不同模块作业互相不会影响,因此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参考文献

[1]吴新阳,周英.提高大庆油田喇二浅冷装置生产能力的探索[J].天然气工业,2011,02:98-102+132.

[2]邱志刚,黄贤滨,刘小辉.炼油化工装置闲置停工设备防腐蚀技术探讨[J].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2011,03:28-30.

[3]陶杰,田永花,吴谊山,宣英杰,李鹭.钢桩内排泥技术在导管架拆除中的应用[J].中国造船,2012,S1:206-210.

[4]张晓,马春杰,崔航,张喆.高压水磨料射流内切割技术的废弃平台拆除应用[J].世界海运,2012,08:23-25+33.

[5]董海明,赵德强,李超然.0.6Mt/a焦化汽柴油加氢装置的技术改造[J].当代化工,2015,09:2158-2161.

[6]张浩,范振忠,叶志敏,刘天元.提高天然气浅冷装置生产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化工,2016,05:1025-1028.

3.国培历史模块三测试答案 篇三

选择一个答案B

a.课程目标体现的是国家意志

b.教学目标就是指教学内容

c.不同的教师对同一课题可制定 不同的教学目标

Question2 分数: 3 d.课程目标是不可随意更变的

教学目标在表述上须注意

① 主语是学生,往往忽略不写 ② 要说明在学生身上预期的终点行为 ③要说明完成任务的行为条件 ④ 要说明学生最终的学习程度

选择一个答案D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Question3 分数: 3 d.①②③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选择一个答案A a.可以评价,不可以 测量

b.可以测量,也可以

评价

c.不可以测量,也不 可以评价

不可以评价

d.可以测量,分数: 3 《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关目标的表述()

① 就是初中历史课程目标② 体现了国家对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结果的预期 ③ 对初中历史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④ 可直接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

选择一个答案C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Question5 分数: 3 d.①②④

泰勒认为:“任何对学校教育目标的陈述都是对学生应发生的改变的陈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 教学目标是一种预期 ② 教学目标应该描述学生的变化 ③ 描述学生应发生的变化时要具体

④ 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应看学生是否发生改变

选择一个答案B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 分数: 3 某教师在《工业革命》一课中制定的知识目标是“工业革命的背景、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工业革命的影响”,其错误在于()

选择一个答案B

学生难以 a.目标太多,完全掌握

不是 b.这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不是 c.这是教育目的,教育目标

不是 d.这是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Question7 分数: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属于()

选择一个答案C a.教育目标

b.历史课程 目标

c.教育目的

d.历史教学 目标

Question8 分数: 3 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考虑的因素有()

① 课程目标 ② 教学内容 ③ 学生情况 ④ 教学策略

选择一个答案C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分数: 3 教学目标可以 d.①②④

① 作为选择课程资源的依据 ② 作为制定教学策略的依据 ③ 用来调整课堂教学的方向 ④ 作为开展教学评价的标尺

选择一个答案B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分数: 3 下列有关三维目标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 三维目标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 ② 三维目标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③ 三维目标全面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价值

选择一个答案C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4.历史文化作业三 篇四

帽儿胡同是当今北京城十大胡同之一,排行第四。帽儿胡同位于北京老城区鼓楼和地安门之间呈东西走向。全长585米,宽7米。帽儿胡同没有平常老街旧巷的落寞。它两端与繁华热闹的大街相接,内里不时有各色轿车穿梭,浓密的林阴道下,时尚的跑车与古老的三轮车交错行驶在红门灰墙间,隐隐中透着帽儿胡同的非凡地位。想当年,当末代皇帝无比隆重地从这里接走他的16岁新娘时,帽儿胡同何等风光!帽儿胡同里出生长大的婉容,即便不幸成了“末代皇后”,也曾使她的门庭蓬荜生辉。时隔近一个世纪,她的娘家故里依然是这个胡同里的亮点。街边的棋局,永远是胡同中的一道风景线。没有硝烟的战场,有的是厮杀,欢笑和畅快淋漓!胡同的院落里,总有那么一棵不知活了多少岁的老树,或是枣树,或是柏树,或是槐,阳光烈烈的夏日,摇着蒲扇的老人们坐在树荫儿里扯着闲篇儿,孩子在院门口三五嬉戏,生活在那一刹那定格,幸福便是此时的闲淡吧!帽儿胡同剪影

(一)(20张)帽儿胡同位于东城区交道口地区。帽儿胡同现存完好的四合院有:帽儿胡同5号、帽儿胡同9号(可园)、帽儿胡同11号(文煜宅)、帽儿胡同13号(冯国璋故居)、帽儿胡同21号(梓潼庙文昌宫遗址)、帽儿胡同37号(婉容故居)、帽儿胡同45号(清提督衙门、民国保安队部)等。在帽儿胡同的开头,还和有名的南锣鼓巷相交,过去一点还有著名的菊儿胡同,当年的军机首辅,大学士荣禄的府第就在那。尾上那边有出名的烟袋胡同,所以您要是想来此游览,感受老北京城的那种气息,帽儿胡同是不错的选择哦。

5.模块8作业 篇五

(2010-09-30 00:17:23)转载 标签: 分类: 学习资料

教学设计 教学能力 教学内容 创新性 可实施性 教育

教学设计成果:经过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以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为基础,按一定的目标编写原则,再合理地选择相应的教学顺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相应的媒体。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应的教学方案和媒体材料。说课:说课是一种教学研究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它是教师以教育理论、教学大纲、教材为依据,针对某一课题的自身特点,结合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与授课前面对领导、同行或者评委口头表述该课题教学的具体设想、设计极其理论依据。

1.教学设计成果评价有哪些重要原则?

(1)完整性和规范性(2)可实施性(3)创新性(4)媒体资源的支持性 2.说课的目的和原则有哪些?

说课的目的则是想听众介绍一节课的教学设想,使听众听懂。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2)科学性原则(3)创新性原则(4)可行性原则 3.应从哪些方面对说课进行评价?

(1)突出教学理念(2)诠释教学思想(3)体现教学能力(4)展现教学境界(5)展示讲演才华

4.请简要介绍教学录象课的评价维度?

教学结构的转换;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方式和效果。5.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6.历史模块三作业 篇六

1 三“授”关系

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传授学生知识, 不如传授学生获取知识的策略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需要。得“鱼”是一种结果, 是暂时的收获;而“渔”是一种方法。得“渔”是策略的迁移, 可以让人终身得“鱼”, 是教学之根本。教育部酝酿出台的《教师教育标准》意味着教师工作的重心从“传授知识”转向“教授学生会学知识”。然而“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都有一个关键性的前提——“鱼”的存在。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 教师必须存有危机意识, 主动出击来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系统。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澄清三“授”误识, 正确认识、处理好它们三者关系, 才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授”观念,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1 三“授”误识

老子曰:“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传授知识, 不如传授学习知识的策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一些教师秉持这种观念, 认为传授学生语言基础知识, 还不如传授学生学习策略以提高阅读效率。但是, 新课改的实施引发了世人对应试教育 (尤其是“填鸭式”的教育方式) 的批判, 然而, 很多教师偏激的只突出“授人以渔”强调学习策略, 轻视甚至忽略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抹杀了“授人以鱼”的存在意义, 以致过犹不及。

历来, 大家都强调“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因此, 一些英语教师成功实现“授人以渔” (传授并使得学生掌握阅读策略) 后就觉得大功告成, 万事大吉了, 从而固步自封, 止步不前了。St.Marher, 1225曾说过, “Time and tide waits for no man.”在竞争如此激烈的21世纪, 没有进步就是退步, 不能“授人养鱼”引导学生独立自主调试管理自己的学习, 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策略, 阅读教学就不算完美落幕。

1.2 三“授”关系

授人以鱼, 真的不如授人以渔吗?俗话说“授人以鱼, 三餐之需”。“授人以鱼”可以立竿见影的扩充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 是进一步教学的必由之路。“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两者相辅相成, 它们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授人以鱼”是“授人以渔”的前提和基础, 缺乏语言基础知识的支撑, 或许可以凭借一些学习策略暂时不处于劣势, 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基础知识的匮乏, 注定了学生自身内涵的贫乏, 缺失该有的灵性与洒脱, 即使有再多的学习策略也只是空中楼阁;“授人以渔”是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掌握恰当的学习策略, 能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又能进一步充实语言基础知识。总而言之, “授人以鱼”是一个必经阶段, “授人以渔”之前必须“授人以鱼”。

然而, “授人以鱼”以及“授人以渔”都是对原有知识的直接学习, 要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必须实现教师的“授人养鱼”。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养“鱼”的优越性与必要性, 学会自己养“鱼”, 努力实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境界, 能够从容应对“无鱼”的境地。只有实现教师的“授人养鱼”, 学生才能形成自主学习意识, 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管理系统, 脱离对教师的依赖, 能够对自己的阅读学习进行自主安排, 监控和评估。

“授”之于教育, 是全面而又细致的, 不管是“鱼”或“渔”, 还是“养鱼”, 它们本质上没有优劣之分, 夯实基础着眼发展, 谋求深化才能让学生达到理想境界。“授人以鱼”是基础, 强调语言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荀子说过,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教师必须指引学生夯实语言基础知识, 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授人以渔”是发展, 强调学习策略的重要性。扎实的基本功是学生进步的必要条件, 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提高学习效率, 实现学生的更好发展。“授人养鱼”是深化, 强调管理系统的重要性。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人的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策略后, 不能止步于暂时成绩, 而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指引学生内化知识, 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管理系统, 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

2 三“授”关系在牛津英语模块三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是读者运用已经具备的语言知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和学习策略, 通过对书面文字符号的感知、加工而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的心理过程。[1]在这个过程中, 读者全靠自己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与知识水平来理解语言。据格雷布 (W.Grabe) 指出有效的外语阅读需要包含六要素:1) 自动认字技能;2) 词汇与语言结构知识;3) 语篇结构知识;4) 社会与文化背景知识;5) 综合、评价技能与策略;6) 监控阅读的元认知知识与技能。张庆宗 (2010) 强调在外语阅读中, 这六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缺一不可, 它们既分工明确又相互联系和配合。[2]从三“授”关系角度而言, 英语阅读教学就是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学习策略和内化形成管理系统。

“授人以鱼”就是教师要带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知识, 涵盖格雷布所提及的前四基本要素。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做到“授人以鱼”, 指导学生对阅读文章的单词、词组、句子结构、语篇结构、社会与文化背景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才能进行深入教学。比如牛津英语模块三Unit1阅读模块中, 学生们在小学或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到句子“I can't see your face, but you sound young.”里的sound这个单词是名词属性, 意为“声音、噪音”。但是, 在本单元中, 教师要让学生知晓sound是动词属性, 为连系动词, 表示“听起来”, 后面接形容词原级作表语, 不能用于进行时态和被动语态。从语篇叙述方法方面来说, Unit2的语篇结构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关系组织的。Unit3置身于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背景中, 主旨为讲述人类文明的发展面临众多古代文明的失落, 教导学生重视人类文化遗产。只有全面掌握这些阅读的基础知识, 才能顺利开展进一步的阅读教学。

俗语说“授人以渔, 终身受用无穷”, 其凸显策略的重要性。要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教师要解决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 而最有效的提高途径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有效的学习策略不仅可以极大的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 还可以减轻学习负担。教师要因材施教的教给学生适宜有效的阅读策略而不是任其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总体说来, Unit1阅读文章强调的是故事阅读策略, 教师要引导学生粗略掌握阅读六要素提高阅读效率;Unit2侧重于历史类文章的时序阅读策略, 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住日期年份这些线索。Unit3注重于日记阅读策略, 简单介绍了阅读旅游日记的重点关注要素——旅游时间、地点的变换, 作者个人情感和观点。除了每单元突出的重点策略, 还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其他策略, 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的引入、诠释这些阅读策略, 有利于学生缩短阅读时间, 提高阅读效率, 也能进一步巩固所学的阅读基础知识, 有助于更高层次的阅读教学的施行。

“授人养鱼”是说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基本知识以及阅读策略后要形成适宜的管理系统。这个管理系统是指学生能够反省自己的认知过程以及阅读任务的完成与否, 包括养成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安排学习任务、监控学习过程、调整学习进度, 评估任务完成情况的习惯。倚仗别人给予的“鱼”和授给的“渔”法, 终有“无鱼”的险境, 因此, 阅读教学单靠教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学生对阅读文章的有关主题信息及相关策略都有所了解之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糅合自身情况, 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形成适合自己的管理策略。Unit1中谈及残疾人对社会的贡献, 教师可以适时引入有关海伦凯勒的阅读材料, 比如Deaf-Blind Awareness Week。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适时适量的课外阅读计划, 选择适合的阅读策略, 并对自己的阅读进度、策略有效性进行监控调整, 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风格,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

3 结束语

“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授人养鱼”是阅读教学的必经过程, 是教学紧密联系的三个阶段。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不能厚此薄彼, 片面强调某一阶段而忽视或否定其他任何一个阶段。牛津英语阅读模块教学要逐步贯彻实施“三授”, 既要“授人以鱼”, 也要“授人以渔”, 还要“授人养鱼”,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摘要:作为重要的外语学习手段,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旨在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来学习基础知识, 养成阅读习惯,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 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实现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授人养鱼”三者渐进地反映了教师引导学生从学习基础语言知识、掌握学习策略到使用管理策略的发展过程。如何正确认识、处理好它们三者在阅读教学中的关系, 对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中牛津英语阅读教学,三“授”关系,语言基础知识,学习策略,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吕良环.外语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127.

[2]张庆宗.外语学与教的心理学原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214.

[3]范辉, 王先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1 (32) .

[4]钱舒.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浅谈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中的音标教学[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2 (2) .

7.模块一作业 篇七

1.从对阅读教学是一种对话的认识,谈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发挥作用? 答: “对话”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师问、学生答,也不是简单的看书吸纳,而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多维的、平等的、互动式的思想碰撞、心灵沟通、见解交流、认识启迪的教学形式,它将改变过去那种枯燥、单

一、分析式的阅读教学模式,使阅读教学充满活力。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现这种多维的对话呢?

一、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的交流。

真正实现教学中的对话,做为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读者,学生是读者的一部分,老师是读者的一部分,读者与读者之间要进行平等的交流。

二、对话中间,老师是首席对话者。

老师的阅读先于学生,老师的经历、阅历,知识的积累要比学生好一些,学生和文本对话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遇到一些障碍,这时老师就应该把自己得到的感想、体验和学生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获得一种共识。为了更好的对话,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设计好一个非常有效的对话情境,在对话请境中展开对话。

(2)老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得体会。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受。(3)老师要创设良好的氛围,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很和谐的。2.你怎样理解阅读能力培养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特点?

(1)强调感性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感性是一切理解和阅读的基础.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感性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目标中多处提出要注重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缺乏感性,是过去阅读教学中人文资源严重流失、语文课走向自然科学化造成的弊端。面对工业时代精神贫困化的社会病,要实现人性的完善,现代思想家们更强调人应该参与感性活动,因为感性活动更为天然,更诉诸直觉,个体可以密切介入,在艺术审美活动中更其如此。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在理智状态中认知事物多采取理性的逻辑的方式,但这理性的方式只体现了人与事物的一种关系,如拘泥于理性的逻辑的认知,很容易陷于对人与事物关系认识的唯一性,而忽略了世界向我们展现的更多可能性,也就是世界存在的丰富多彩。

(2)理性分析也离不开感性。

真正的理性,就生长在感性之中,是不脱离感性、与感性血肉同躯的理性。据此,我们认为,让学生感性地揣摩课文———体验情感、感受形象、触摸语言,是一切理解、探究的基础。逻辑的抽象是必要的,但必须以感性为基础。(3)感性与理性统一,体现阅读能力的综合性。

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4)理解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应该统一。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阅读。

二、选做题(从三个题中选做一题)3.就你的教学经验,对提倡读书有什么可以与大家分享的体会?

首先,我觉得读书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因为读书能使人目视万里、通晓古今的,唯有书籍;能使人接过前人的棒传至后人,以至使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还是书籍;能使人晓事明理,化解因面临各种矛盾而焦虑的,主要的也是书籍。学生在自己阅读课外书时,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第二,课外阅读有助于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多读书可以使学生获得间接经验作为写作材料;获得作者的思想、道理形成观点供学生们思考;可以教给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以便学生自己会观察,思考;可以学习表达能力;可以使学生们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试问有了这样的能力学生的语文何以不会提高呢?

第三,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现在的语文教学观不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教学的根本目的,而是以学会学习,促进人格与个性全面发展为重点。从这一理念出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保证,自主学习习惯必须得到培养。通过读书,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习惯。

怎么去指导学生正确阅读呢?我认为,第一,养成读书做记号的习惯。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做记号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又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学生阅读量非常大,但多数如过眼云烟,读过后没留下什么印象,有的囫囵吞枣,不求甚解,针对这种现象我要求学生养成读书做记号的习惯。它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文字内容,增强记忆效果,还便于今后查找、运用有关知识。当然怎么做记号根据个人习惯而定,只要求前后一致,以便日后查找。

第二,随时写读书笔记。我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随时把阅读中认为好的词句、片断、格言、谚语等分类摘录下来,有的内容可以立即背诵,还可让学生根据书中内容写感受,我每两周举行一次评比,而且把好的读书笔记做展览。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方法。有些同学的感想写得比较深刻,积累了写作素材。实践证明它在一定程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语文教育中,要让学生领略中国语言的文字美,要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熏陶,使学生想学、乐学、能学,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贯彻阅读教学,让学生多读。努力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培养三大习惯 打好坚实基础

1、独立阅读的习惯。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在《谈阅读》中反复强调:“阅读要多靠自己的力”,“因为阅读是自己的事,像这样专靠自己的力才能养成好习惯,培养真能力。”我们在阅读时从利用工具书扫除障碍,到全面感知,到质疑问难,到领悟欣赏,都应尽可能独立地去完成。

2、不动笔墨不读书,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处处留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如此,学习中更该如此。阅读的时候,应留心文中词语的搭配、语言的运用,留心作者观点的表述、文章结构的安排、写作上的特点等,说得好的好在什么地方,不尽理解的有什么疑问,一一圈点批画之。读后再将好词好句、精彩语段摘录下来,将心得体会叙写出来,做成读书笔记。

3、读书思考结合,读书联系生活,评价赏析作品的习惯。有所读有所思,有所见解有所启发,是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评价赏析作品则是达成目的的桥梁和手段。

(二)加强引导,激发阅读名著兴趣

1、教师采用系列讲座的形式,向学生推荐介绍文学名著。

教师运用适合青少年口味,符合初中生心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名著的作者、写作背景、内容梗概、作品的价值等等。讲解作品时,忌作空泛的解说,可把作品所涉及的当时的历史大事、轶闻趣事等有关材料尽量故事化。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冲动。

2、学生采用阅读沙龙的形式,向同学交流文学名著。

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交流读书的内容,畅谈读书的体会。尽量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文学名著的氛围。

3、利用影视资源、网络资源,向学生介绍文学名著。

组织学生观看根据名著改编的同名影视作品。如老舍的《骆驼祥子》、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组织学生观看电视散文、配乐诗歌朗诵。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影视定能够吸引着学生,感染着学生,激励着学生打开“文学”这扇大门。

(三)树立大语文观念 开拓广阔视野

1、如教学《三峡》之后,向学生介绍课外阅读郦道远的《水经注》,这样课内带动课外,课外来促进课内,不仅巩固了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2、在教学中还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阅读《初中语文新阅读课本》中的作品指导写作,教师这样循循诱导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引导他们由理论到实践,使理性认识向能力迂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也养成了课外阅读的习惯。

四、致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独立自主的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广泛涉猎

我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指导学生选择阅读资料,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原著。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熏陶感染,增强语言理解能力,增强阅读理解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重视学生的朗读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有效的方法,“涵泳工夫兴味长”。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能轻轻松松地背诵300首以上的唐诗宋词,100篇以上的散文名篇名段,那么,他的语文素养相信也不会差到那里去了。对于一些著名的、精湛的诗文,应要求学生背诵。

8.历史模块三作业 篇八

随堂作业——练双基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

1.下图是1215年英王约翰签署《大宪章》的情景,图中迫使英王签字的人物是哪一阶层的代表()

A.小贵族 B.大贵族 C.骑士 D.资产阶级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13世纪大贵族联合起来迫使英王签署《大宪章》,因此图中迫使英王签字的人物应是大贵族的代表。

2.《大宪章》被许多人认为是“英国自由的奠基石”“英国第一部宪法”,最主要的原因是它()A.对王权作出了相应限制 B.标志着议会制度的形成 C.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答案:A 解析:《大宪章》对王权作出了相应限制,表明了“法律至上”“有限王权”的基本原则,为资产阶级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3.光荣革命使英国最先走入现代文明社会的大门。光荣革命发生的根源是()A.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B.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C.王朝复辟势力的反攻倒算 D.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 答案:B 解析:17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专制统治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随着这一矛盾的激化,资产阶级革命必然会爆发。故光荣革命的根源在于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所以答案为B。A、C两项是具体原因;D项是结果。

4.右图是一幅描绘英国“双王登基”的绘画作品,此图定格了英国哪一重大历史事件()A.光荣革命

B.颁布《权利法案》 C.签署《大宪章》 D.责任制内阁形成 答案:A 解析:光荣革命指的是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玛丽和威廉入主英国,故“双王登基”是光荣革命的结果,A项正确。B项是在光荣革命后的第二年颁布的,C项是在1215年,D项是在18世纪,故B、C、D三项错误。

5.下面对光荣革命之所以“光荣”的解读最能揭示其本质的是()A.这是一次不流血的革命 B.实现了国王附属于议会 C.形成“双王共治”的局面 D.阻止了专制王朝的复辟 答案:B 解析:A项只是表象,C项也没能揭示“光荣”的实质,因而排除A、C两项;“光荣革命”的意义不在于阻止专制王朝的复辟,而在于其实现了国王权力的来源不再是神而是议会,所以D项错误,B项正确。

6.下图是英国在1989年发行的纪念币。它是纪念()

A.光荣革命 B.《权利法案》的颁布 C.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D.1832年议会改革 答案:B 解析:注意纪念币上的信息“1689”,根据时间可判断B项正确;光荣革命的爆发是在1688年;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在18世纪;1832年议会改革显然不符,所以排除A、C、D三项,答案为B。

7.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结束了英国君主制

B.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使英国避免了暴力革命

D.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答案:D 解析:《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国王丧失了一些权力但还没有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国王仍旧掌握行政权,B项错误;“光荣革命”使英国避免了暴力革命,C项错误;《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主制在英国依然存在,故A项错误,D项正确。

8.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的主要意义在于()A.使议会获得了选举国王的权力 B.为限制王权提供法律保障 C.宣告封建专制统治的终结

D.规定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答案:B 解析:《权利法案》中关于议会与国王权力的规定,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知识点二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9.有人认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37年~1901年在位)之所以享有盛誉,不是因为她做 出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由此可见,女王在英国()A.无所事事 B.“统而不治” C.掌控议会 D.领导内阁 答案:B 解析: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已经是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之所以“什么都不做”,是因为其“统而不治”,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

10.小威廉·皮特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1783年他获任首相,时年24岁。他就任首相后开创了一个先例: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这一先例的开创最能说明()A.首相是国家权力中心 B.内阁不再对议会负责 C.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发展

D.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大大加强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早期,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英国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小威廉·皮特的举措使内阁的权力得以提升,促进了内阁制的发展,故答案为C项。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A项错误;内阁由议会产生,且对议会负责,B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D项。

11.英国的国歌《天佑女王》,其中有“愿她保护法律,使民心齐归向,一致衷心歌唱,神佑女王”的歌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女王是国家权力中心 B.女王利用法律庇护人民 C.英国重视“君权神授” D.英王成为英国民族象征 答案:D 解析:在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女王“统而不治”,是虚君,是英国的民族象征,故A项错误、D项正确。国歌《天佑女王》体现了英国人民对女王的尊敬,B项是对材料的曲解;当前英国君主权力的来源是议会,C项错误。

12.1832年初,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联合起来,激进分子甚至制订了秘密的武装起义计划,由于代表贵族势力的托利党的让步,议会改革终于获得成功。下列不属于斗争的成果的是()A.取消许多衰败选区

B.新兴工业城市取得更多议席 C.形成了自由党和保守党 D.英国的议会制度更加完善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D项皆属于1832年议会改革的成果。英国自由党和保守党形成于19世纪中期,故C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4.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6.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8.国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9.国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

13.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国会应时常集会。——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1)根据材料概括君主的权力受到了哪些制约?第一条说明制约王权主要采用什么形式?(2)根据材料概括议会和议员的权利得到了怎样的保护?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权利法案》的意义、内容、影响和局限性分别是什么。

答案:(1)国王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国王不能随意征税,国王不得拥有私人武装。采用法律形式。

(2)保证国会议员的代表性和参政议政的权利。

(3)意义:该法案是英国政治史上的重要文件,它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在英国确立。

内容:《权利法案》明确规定了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行为。

影响:它以法律的形式把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固定下来。议会的权力开始超过国王,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英国的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的发展时期。

局限:《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加强了议会的权力,议会具有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但《权利法案》还没有解决国家的行政决策和执行问题,这是《权利法案》的一个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内阁逐渐独立出来,英王逐渐成为一个“统而不治”的君主,责任内阁制逐渐发展成熟。

14.英国是近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有“议会之母”的称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 „„

——《权利法案》 材料二

材料三 当今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作为国家元首,是维系英联邦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她品行端庄,深受人民爱戴。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君主相比,她在英国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拥有的权力有很大的不同。

(1)材料一表明,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的目的是什么?由此奠定了什么政体的基础?(2)材料二的漫画反映了英王统治的什么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今英王在英国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答案:(1)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确立议会权力至上)。政体:君主立宪制。(2)特点:“统而不治”(临朝不理政)。

(3)国家元首;民族团结的纽带;国家统一的象征;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课后作业——提能力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688年,一群英国贵族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该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按照他们的方式,英国()A.进行光荣革命结束了王权专制 B.君权全部被议会执掌 C.建立了责任内阁制度 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光荣革命”,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材料中的时间及“改变规则”可判断为“光荣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君权受到限制,而不是其 权力被议会执掌,B项错误;责任内阁制1721年才形成,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

2.“我以我自己以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衷心接受这个宣言„„我们将以英国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他面色严肃地当众宣布接受宣言,然后戴上王冠。“这个宣言”的颁布()A.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完善了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C.使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 D.使首相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国王与议会的关系,即议会主权的确立,国王权力受到法律的限制。根据材料中“我„„以及我妻子的名义”“以英国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然后戴上王冠”等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判断,“这个宣言”应该是1689年英国颁布的《权利法案》,《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所以答案为A项。此时英国的责任内阁制还没有形成,英王还拥有行政权,还没有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所以B、C两项错误;D项明显错误。

3.某同学撰写了一篇论文,题目为《从“枢密院”到“内阁”——论行政权的转移》,由此推断他研究的可能是()A.宋朝政制 B.元朝政制 C.英国政制 D.美国政制 答案:C 解析:光荣革命之前英国国王有一个权力较高的咨询机构——枢密院,此时行政权掌握在国王手中,光荣革命之后内阁逐渐取代枢密院,行政权由内阁掌握,故C项正确;宋元时期,枢密院主管军事,且最高行政权力一直掌握在皇帝手中,不存在行政权的转移,故A、B两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行政权由总统掌握,不符合题干意思,故D项错误。

4.1762年,英国议员约翰·威尔克斯主持的《苏格兰人报》刊出谴责政府对外政策并攻击国王乔治三世的文章,英王授意政府将其逮捕并指使下院通过决议剥夺其议员资格。英王的做法()A.受到社会各界普遍支持 B.违背了《权利法案》的规定 C.正当行使了英王的权力 D.维护了英国政府的绝对权威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1762年”可知,该事件发生在英国《权利法案》颁布之后,《权利法案》限制王权,保证议会权力,英王未经议会同意擅自逮捕议员的做法违背了《权利法案》的规定,由此判断B项说法正确。

5.某历史学家在评论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时说:“英国比欧洲任何国家也许更接近于革命。”这是因为1832年议会改革()A.使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更多的议席

B.使工人阶级和下层群众获得了较多选举权 C.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D.避免了社会动荡,保持了政局的长期稳定 答案:A 解析: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使大量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行使国家权力,从这个意义上可以得出“英国比欧洲任何国家也许更接近于革命”的结论,故A项正确。B项错误,此时英国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仍受到种种限制;光荣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故C项错误;D项是光荣革命的作用。所以答案为A。

6.“直到19世纪初„„一位官运亨通的首相同时要得到国王和议会的支持,否则便会在政治航道上触礁翻船。”该材料说明当时英国()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首相主要对国王负责 C.责任内阁制尚未成熟 D.三权分立制度确立 答案:C 解析:英国首相是对议会负责的,而题干强调19世纪初首相在政治上需要国王和议会的支持,这说明在那个时期,国王对国家政治生活仍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而不是完全让渡了行政权,故表明当时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尚未成熟,C项正确。A项与题干材料意思相悖;B项说法是错误的;D项错误,英国不实行三权分立制度。

7.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她能做的事情有()①代表国家出访他国 ②在形式上授予议会中多数党领袖组阁权 ③决定英国的重大政策 ④任免内阁大臣和高级文官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英王是国家元首,但只是扮演仪式性角色,并无实权,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答案为A。

8.英国法律规定国王是世袭的国家元首,是全国武装力量的统帅。其职权有:任免首相和大臣、高级法官,召开、终止议会会议,批准和公布法律等。但法律同时规定了“国王不能犯错误”的原则,使英王须根据他的大臣的建议执行职务。这些规定实际上()A.加强了国王的权力

B.使国王处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 C.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D.反映了英国法律的不完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法律规定了国王的职权,但又规定“国王不能犯错误”,这明显是在限制国王的权力。

9.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取消了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使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这些改革措施()A.顺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B.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使广大工人、妇女获得政治权利 D.背离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 答案:A 解析:工业革命以后,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为了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要求议会改革,故A项正确。《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B项错误;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广大工人、雇农、妇女仍被排斥于政治权利之外,C项错误;1832年议会改革使英国由贵族寡头政治向工业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转变,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D项错误。

10.历史学家在评论1832年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时说:“英国比欧洲任何国家也许更接近于革命。”这说明作者()A.为人民获得广泛的政治权力而欣慰 B.带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

C.肯定了工业资产阶级获得议会权利的进步意义 D.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大陆革命潮流的冲击,英国群众斗争的高涨,以及工业资产阶级为了谋取参政权所进行的积极斗争,都在客观上推动了英国议会选举制的改革。通过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而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仍受到种种限制。故本题选C项。B、D两项与材料无关,A项说法错误。

11.《全球通史》中写道:“《权利法案》„„并不意味着英国就此已经成为一个民主 国家,事实上,直到19世纪后期普选制得到确立时这一目标才得到实现。”“这一目标”实现的主要途径是()A.国会选举 B.内阁斗争 C.和平改革 D.制定宪法 答案:C 解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以后,资产阶级民主权利不断扩大,其主要途径是以1832年议会改革为代表的和平改革。

12.钱乘旦、陈晓律在《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写道:“大贵族的所有利益已经在下院得到很好的代理„„工业和商业的利益却几乎全无代表„„相比之下他们代表不足。”由这种状况引发的运动的最终结果是()A.无产阶级赢得了被选举权 B.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C.工业资本家逐渐进入政权中心 D.垄断资本家控制了国家政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背景。由材料中“大贵族的所有利益已经在下院得到很好的代理”和“工业和商业的利益却几乎全无代表”可知,这是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背景。这次改革实现了工业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愿望,使工业资本家逐渐进入政权中心。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以后,内阁逐渐„„成了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构。18世纪初,形成了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1742年,沃波尔内阁的政策遭到议会反对,沃波尔辞职,创下了首相遭到议会反对时,应辞职向议会谢罪的惯例。1783~1784年,小皮特内阁遭到下院反对,内阁决定解散下院,提前进行议会选举,由新成立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

——《世界史资料》

材料三 1832年6月7日,选举改革方案得到通过并经国王批准。主要包括选举权和议席分配两个方面。„„56个人口不到2 000人的选区被取消,31个有2 000~4 000人的选区各减少1个议员席位。余出的143个议席中,各大新兴工业城市得到65个。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是怎样“克服专制王权”的?(2)材料二反映了英国政治制度的一次主要创新是什么?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1832年改革后英国议会发生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指出这种变化对英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4)结合上述材料,你对英国的政治制度创新有何认识?

答案:(1)做法:光荣革命(资产阶级统治确立);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2)创新:责任制内阁形成与发展。特点:内阁拥有行政权,且权力不断扩大;内阁与议会相互制衡。

(3)变化:调整选区,重分议席;增加新兴工业城市议席。影响: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上升,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4)认识:制度创新具有渐进性;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

材料二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2012年11月10日报道:英国首相卡梅伦提议欧盟武装叙利亚反对派。此举令西方盟友惊讶,可能会招致美国的反对。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英国政治体制的哪一特点?(2)据所学知识,对于材料二中卡梅伦的提议,你认为英国内阁成员应持什么意见?为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如果英国女王反对卡梅伦的决定,卡梅伦会不会收回提议,为什么?(4)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果英国议会多数成员对卡梅伦政府的所作所为非常不满,结果会怎么样?

答案:(1)责任制内阁。

9.模块1作业(小编推荐) 篇九

1.师德先立,胜于无形。要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教师的言传身教总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以人为本,尊重个体。.要以专业的敬业精神打动学生,热爱自己的职业,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理,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精心备课,整合教材。围绕三大主线,四大模块,结合具体案例,结合生活实际,结合学生实际,与时俱进,时时给学生新的信息,启迪学生新的思维,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时事,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情感升华。

4.优化课堂教学,落实课标

切实贯彻新课标的要求,以知识传授为载体,以提升能力为主线,为提高品德素养为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掘学生身边的资源,采取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把教育知识和教育思想融入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之中。课堂创新,形式多样。结合课标精神,经常变换教学形式,不搞一言堂,不搞说教课,机动灵活,加大多媒体的信息量,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5.爱心投入,循循善诱,走进学生心灵。不论在课前、课上、课后,还是在学校、家庭、社会,对待学生要用心观察,真心理解,耐心教育,爱心帮助,为了一切学生的身心发展,体现教育公平,彰显教育民主。体现教育无疆,大爱无垠的教育思想。

6.赏识教育,激励为主。看到学生发展的一面,看到学生积极的一面,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当然该批评的还得批评,不能歧视学生,恶语伤人,“一棍”打死“一棵幼苗”。

10.语文课标模块五作业答案 篇十

1、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的的“评价建议”对本地区语文课程评价的情况进行反思,分析其主要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从目前的语文教学价现状看,语文教学评价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一、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改革,从操作层面应从从课堂评价、平时考核和书面考试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探索。在对学生语文学业成绩进行评定的时候,可将这三方面的成绩按一定的比例综合起来,以尽可能科学、全面地评定学生语文学科学业成绩。

⒈改革创新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课堂评价是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而立即进行的点评,它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课堂评价的内容与教学内容是一致的,学生在认字写字、课堂发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活动、朗读表演等方面的表现,都可以成为课堂评价的对象。

⒉改革创新小学语文平时考核。平时考核主要是指对课堂评价和书面考试不便涉及的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态度、习惯、方法和取得的实效、达到的学习程度,进行综合考查、测试、评定等,重点应在识字写字、阅读积累、习作(含写话)、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不同的平时考核办法。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评价理念滞后

受长期形成的评价观念影响及对应试教育目标追求,部分教师课程改革的认识与教学实践行动存在着明显的反差。以我为中心的知识传授,仍居主导地位;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实践滞后。课堂教学决策思想存在偏差,以学论教停留在认识上,没有转化为行动。

(二)只重对结果评价,不重对过程评价

小学语文的现行评价方式从评价的时间和作用来看属于总结性评价,而且还是一种定量而非定性的总结性评价,大多是在课程或单元学习告一段落或完成之后进行的,教师往往十分重视学习的效果,而很少去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评价标准和方法单一,缺乏多维性

现行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标准比较单一,教师往往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平时学习成绩的考核,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尚未被纳入评价范畴,不利于全面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评价过程中只有教师个人评价,不重视学生主体性

只有教师个人评价,没有学生发言权,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传统意义下的语文学习评价,教师是评价的唯一主体,难免使评价偏离客观与公正。片面、主观的评价结果既难以获得被评价者的认同,而且会在师生之间产生对立情绪,使学生的持续发展失去了原动力。

11.历史模块三作业 篇十一

模块一 作业

一、思考题(第1、5为必答)

1.基础教育美术课程包括哪些范畴?

基础教育美术课程包括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4个学习领域其中造型.应用占有较大比重,欣赏.评述除了艺术单元的内容外其余大多随堂教学分配在各课之中。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尽管创作和欣赏都涉及外化和内化两种活动特征,但创作更倾向于外化,欣赏更偏重于内化。由于美术学习具有操作性的特点,所以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造型与表现”应该说是美术课程的基础,从课程的安排中可以看出来主要是锻炼学生对造型的理解,包括物体的线条、形状、色彩、质感、明暗等要素。充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认为这才是重中之重,只有好的观察和感受能力才能有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然后才是在掌握造型的基本技巧之后的熟练运用从而达到最终表现的目的。“设计与应用”是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宗旨在于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欲望。每个人都具有创造能力,只是有没有被开发出来的问题。美国学者阿诺德·托因比就曾指出,“为潜在的创造力提供良好的机会,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如果社会没有让杰出的创造能力发挥出效能,那就是对他成员的失职,并将会给他本身带来只能责怪自己的那种惩罚。”那么在“设计与应用”这类的课程中就是强调学生通过观察激发灵感从而达到创新。而在中学阶段,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就经常鼓励学生大胆的思考而且不要害怕说自己的意见。而有了想法之后就是应用于实践了,在动手的过程中还会有很多新的想法的出现,这个就是设计的乐趣。最后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手动能力的目的。“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本领域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美和艺术作品等视觉世界做出自己的评述,是新课改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的环节,教学大纲通过这一环节目的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的参与和实践来了解美术作品或自然界中所存在的美,能够使学生对美术作品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提供了美术学习领域与其他学习领域之间的结合。美术与现实社会等多方面相综合的活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是前面3个领域的综合。教育的方向就是培养新时期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之,以上四个学习领域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既各有侧重又相互交融,紧密相关,缺一不可,形成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

2.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受到哪三种主要因素的影响?

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受到:

1、受到教师素质的制约。

2、受到教材与实际脱节的制约。

3、受到学生素质与发展要求的制约。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首先,美术学科在现实社会中还受到各方不同程度的弱视。认为是杂科。学校与家长的导向仍然还是以应试为培养导向,现实当中只有读书才能有出息,这本没有错但这种“有出息”的定位却是以考取重点高中与否为标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都弱视美术学科,这就使得教育目标过于狭隘。这种现状不得不让人重视中考重视文化课的学习,重视考试成绩,分数至上主义的信仰者在此间也就大量存在。我认为这已经从根本上影响了美术基础教学在农村学校的地位。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美术基础教育。

一、受到教师素质的制约。

美术师资缺乏与薄弱,制约美术基础教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起着引导性的关键作用,学校美术师资的配置对于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有着重大作用。然而,美术师资配置的专业性受到忽视。有些学校特别是民办学校对美术教师的选择随意。甚至没有专职教师,即使有也挪为其它学科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其作为教学资源的价值。没有专职教师的学校就以闲适的教师代替,这些教师大多年龄较大,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对美术及其教育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更别说教师教学研究与理论研究。我们不得不感叹学校教师队伍的缺乏与薄弱。

二、受到教材与实际脱节的制约。

学校美术硬件设施的不完善,制约美术基础教育。在美术学科因受到各方弱视,有些小地方城市的学校几乎很难配齐与课程标准、教学用具配置单中最基本的用具、挂图等。同时,也受到教材与实际脱节的制约。教材是教学实践中重要依托,是教学内容的标准与参照。教材中许多内容难于实施。教学中补充或调整课程对于美术师资缺乏与薄弱的学校来说难上加难。

三、受到学生素质与发展要求的制约。

受特殊环境的制约。像农村学校与城市的学校社会环境有着很大区别,农村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因素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学生学习品质的形成在这里也具有特殊性。农村学校美术教学的展开同样受到经济的制约。很多学生都买不起笔、墨、颜料、和画册字帖,只能欣赏,长期的欣赏课教学,让学生觉得乏味,其兴趣的强度也就渐渐减弱。于是在学生的意志,固有的审美心理和弱化的兴趣强度的综合作用对美术产生着及其消极的影响。虽然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不和谐的因素。但只要我们学习、运用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正确地培养与引导学生定会给我们带来灿烂的。

3.您认为本模块的研究促使您思考了哪些问题?您对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独特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吗?

4.请结合您自己的美术教学实践,谈谈您在实施美术新课程过程中取得的成绩。

在新课程实施的当前,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强调的是构建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使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探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双发展。结合实践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愉悦中爱上美术课堂。其次,在课堂上要注意创设情境,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巩固知识。在情境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必然会遇到问题,进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

3、好的评价机制,引领学生的前进。在教学中,尤其是美术教学,评价是尤为重要的,评价机制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生对本堂课的印象,进而影响学生对这个学科的学习态度。经过我的实践努力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学生对美术学习越来越充满激情。

5.您认为美术课程实施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您的建议是什么?

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虽然素质教育提出多年,课程改革实施多年,但从社会、学校、家长、老师、学生无一不把美术当成一门次要的非投入精力的课程来看待。且作为一线的美术教师,认为在美术课程实施中要解决:

1、重视美术课程,加大对美术课程资源的投入。

2、在美术课程中加入“德”、“爱”的拓展教育,提高美术课程的重要性。

3、重视美术课程中的评价。正确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人生观。

4、结合实际,在美术课程中加入特色的课程,结合当地的实际利用现实资源,进行本土式美术课程教学。

5、教师要自己重视每一节美术课,让每一节课都能上的精彩。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意识。

综上所述,我认为:

1、要发动全社会都来关爱孩子,重视素质教育,提高美术课程的重要性;

2、教育部门应加大对美术课程资源的投入力度;

12.模块四作业 篇十二

黄厚江老师的“本色语文”在中语界影响颇大,他本人在教学理论方面学养深厚,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均有鲜明的教学风格,值得大家学习。

初中语文网络继续教育课程第四次作业,请阅读黄厚江老师的一节课堂实录《我们家的男子汉》(课文作者:王安忆),对本节课黄厚江老师如何解读教材和组织课堂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引用实录中的片段作答。

感谢大家!

黄厚江老师如何解读教材和组织课堂

答:研读黄厚江老师的《我们家的男子汉》课堂实录,让我对其“本色语文”的思想有了一些更直观的认识与理性的领悟。这种认识与领悟,借用黄厚江老师的话说,就是“把语文当语文教,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现就黄厚江老师《我家的男子汉》的课堂实录,我认为黄厚江老师是这样解读教材和组织课堂。

一、据黄老师“执教《我家的男子汉》,我们没有看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没有看到在文本基础上的大量的拓展延伸,没有看到花样迭出的方式方法,没有看到连篇累牍的幻灯投影,没有看到丝丝入扣的拆解与密不透风的追问,我们所看到的就是一节朴素的家常课。黄老师执教的《我们家的男子汉》就是这样的朴实、真实、厚实的课,洗尽铅华,返璞归真。

这节课以课本为本,以语言训练为本,以学生为本,紧抓“让学生学语文”这个牛鼻子,不好高骛远,不旁逸斜出,切实落实“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积累”的阅读指导思想。(1)看似简单的没东西可教的文本如何挖掘有价值的教学内容;(2)阅读教学如何开发文本本身的教学资源而不是简单化地‘旁征博引’来丰富教学内容。”

看似平常最奇崛。黄老师的这节课,看是家常语文课,实为正宗语文课。在对文本内涵,即“男子汉精神”的理解、采用小标题的结构特点的把握与语言的品味和揣摩中,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加分。

二、仔细阅读黄老师的《我家的男子汉》的课堂实录,我们不难发现,这节课交织着这样一些“语文点”:

1、题目中“我们”为什么不说“我”?

2、文中有个小标题叫做“他的眼泪”,这个标题与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关吗?

3、文中小标题有何作用?

4、以人物典型的语言为小标题来替换原来的小标题。

5、比较两种小标题的不同效果。

6、结合文中人物的言行,归纳“我们家的男子汉”的特点。

7、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对“男子汉”的理解。

8、给小诗《小小男子汉宣言》填充。

9、说说“这是一个男孩子,这是一个男人”“这真是比任何文学还要文学,任何艺术还要艺术”这些句子的理解。

概括起来,在这些“语文点”中,核心的是三点,即对“男子汉精神”的理解、小标题的替换与句子含义的揣摩。

由此可见,黄老师对文章在教学立场上的理解与处理,是不蔓不枝的,他剔除了许多可以由本文生成的所谓教学内容而紧扣“语文”,这正体现了黄厚江老师“把语文当语文教,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的本色语文的特点。这些语文点,交织在一起,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与表达中逐一落实,也正是体现了黄老师“以文本理解为基础,以问题探讨为引导,以语言活动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上一篇:特色中队活动 策划书下一篇:六年级心愿话题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