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5篇)
1.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范文 篇一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加减法练习题
一、口算。
2.1+0.2=0.3+0.7=3.6+1.6=7.5-0.5=
3.7-0.9=2.13-0.02=3.51+0.2=102+0.3=
1.12-1.02=4.5-0.01=
二、火眼金睛辩对错,并且改正。
(1)12.45-1.35-0.65
(2)21.32-(6.32+8.3)=21.32-6.32+8.3=12.45-(1.35+0.65)=15+8.3=
三、用简便方法计算。
(1)27.3+73.2+72.7
(2)585+189+215
(3)5.85-1.75-0.25
(4)768-274-126
(5)5.85+1.89+2.15
(6)24.8+14.6+15.4
(7)42.5-22.17-7.83
(8)3.8+1.37+6.2+12.63
2.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范文 篇二
一、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
(一) 口算中的错误
这三道口算题的错误之处都在于学生没有将数位对齐计算。
(二) 笔算中的错误
第一题的错误原因是得数中间的0未写, 而学生的解释是“上课时老师不是说可以利用小数的性质将小数末尾的0去掉吗?”是啊, 这位同学将小数中间的0和小数末尾的0理解成同一概念了。可以看出学生对“小数的性质”这一内容没有学好。
第二题的错误原因是在得数的整数部分的十位上也写了0, 问学生这样做的原因, 他们也说不出所以然, 就是凭感觉做。做数学题最怕的就是凭感觉, 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养成不思考随意做的做题习惯。
第三题的错误原因是被减数百分位上的数不够减, 就把减数百分位上的9直接移下来。这类题是被减数小数位数小于减数小数位数的题, 错误比较普遍。
(三) 简便计算中的错误
整数加减法中减法的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也同样适用, 即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这个性质学生熟记于心, 但运用起来却不得心应手。在把括号摘掉的时候括号里的加号总是忘了变成减号, 因此导致错误。
这道题目学生极易和上一题利用减法的性质解题混淆, 尤其是当看到后两个数加起来的和是整数时, 学生就很容易出错。再加上题目中的要求是怎样简便怎样算, 因此, 学生就坚定地认为自己做的是正确的。
在移动数的时候要带着前面的符号一起移动, 针对这个错误, 笔者对学生说:“每个数前面的符号就像是数的孩子, 在移动这个数的时候一定要记着将它的孩子一起带走, 并保持该运算不变。”
这种类型的题目 (包括乘除法中类似的题目) 学生是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的, 可能这也和每个人的视觉效应有关吧, 对称在这儿起了不小的坏作用。
二、对策思考
传统的计算教学采用的基本模式是:从基本训练—例题的讲解、得出计算法则—巩固练习、重复操作—形成计算技能。学生因计算的枯燥而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那么, 对于计算教学来说, 什么才是更重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 如果还把计算教学的目标局限于计算本身, 在课堂教学中, 把计算作为专门的技能来学习, 显然是不够的, 因为相对于计算的熟练程度来说, 寻找解题方法, 选择合理的方法和工具进行计算, 显得更为重要。
(一) 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研究表明, 计算与心理状态有着密切联系。学生在一个“娱乐性”的氛围下做题, 学习兴趣高, 计算速度快, 巩固性也强。因此, 教师在组织练习时应设计一些新颖的、趣味的、具有挑战性的练习情境。如可以采取“帮助小兔找回家”“小壁虎找尾巴”等带有童趣的游戏形式进行算式与得数的连线;也可以设计一些闯关的竞赛类的题目, 让学生在紧张而又愉悦的氛围中, 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 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还可以设计“啄木鸟医生”“小马虎的作业”等纠错练习, 培养学生细心计算的习惯和校正错误的能力。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学生避免因为单调的计算而产生的枯燥、乏味的感觉。当然, 将一组基本练习融合在一定情境中, 也能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二) 注重计算的算理理解
在重点探究算法时, 要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 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算法, 尊重他们的想法, 哪怕是不合理的, 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 初步明确算理。重点探究后, 也并不急于得出计算法则, 而是让他们继续尝试, 仍允许他们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 在进一步的交流中感受小数的计算方法, 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 计算这样的题目, 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三) 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正确无误的可靠保证。在教学中, 教师常常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 并不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算理, 也不是没有掌握计算方法, 而是没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尤其重要。
笔者认为, 学生要养成以下几个习惯: (1) 审题清。学生在计算中由于没有看清数字, 而出现计算错误。有时会把数看错, 如把123看成128, 有时会把运算符号看错, 前后颠倒等, 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养成看清题目的习惯。 (2) 书写明。书写不规范也是计算出现错误的一个常见原因。学生在计算时, 有时因为字迹潦草、分辨不清而误看, 如6和0、1和7、3和8;有时因为竖式书写不规范, 数位不对齐而使计算出现错误。因此, 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是学生必须养成的习惯。 (3) 计算细。计算时一定要一心一意, 不能三心二意;一定要弄清运算顺序, 看清运算符号。 (4) 检查真。检查和验算不仅是保障计算正确的有效措施, 而且是一种促进学生理解计算过程和计算技能的手段, 学生可以通过验算进一步理解加和减、乘和除等之间的逆运算关系。
(四) 注重习题的层次性
计算是一种技能, 需要在一些有层次的练习中加以巩固与熟练, 并且掌握一定的规律, 提高计算的准确性与计算的速度。设计计算练习时要做到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从模仿性到再造性, 再到创造性发展, 做到环环紧扣, 逐步提高。既要考虑立足于帮助学生巩固计算的方法, 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又要在不断变式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学习有趣的数学, 避免重复、机械、大量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 坚持计算每天一练
设计准备题, 做到每天一练。在每节数学课前候课的5分钟里, 笔者每天出2道计算题, 或10道口算题在黑板上, 让学生养成习惯, 铃声一响, 就拿出准备好的专门的计算练习本做题。第二遍铃声响起时, 教师讲评, 对容易出错的题在黑板上板演, 同时同桌交换批改, 有错误课后订正。
3.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范文 篇三
教学时教师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注重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运用的能力。
本课在学法指导上注重:
(1)通过计算共需多少钱?来理解如何计算小数加法。
(2)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来计算,最终得出列竖式计算比较合适。这里因为没有学生发现其他的方法,所以也就没有得到体现
(3)通过如何找零,自主地学习小数减法,并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4)最后一起观察对比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异同,来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人人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另外因为超市买东西,这些小数有局限性,所以在后面我还安排了不是两位小数的加减法如:
(1)老师准备去旅游,带了32.8元钱去超市购物,买了一袋薯条3.2元,一袋果汁1.95元,一个水壶6.48元。老师的钱用完了吗?如果没用完,应找回多少钱?
4.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范文 篇四
教材第73页的内容及第74页练习十七的第5—10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分析、比较、归纳和类比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即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掌握被减数的位数比减数少时,末尾添零补足后退位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被减数的位数比减数少时,末尾添零补足后退位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观察法、讲解法,合作交流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备注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整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那现在谁来说说计算方法呢?
生: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1;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不够向前一位借1当十再减。
师:说得真好!再整数加减的基础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特殊的小数加、减法。(板书)
二、自主探究
1、特殊的小数加法。(出示情境图)
师:观察情景图,你能找出所求问题和已知条件吗?
生1:已知《数学家的故事》的单价是6.45元,》神奇的大自然》的单价是8.3元。
生2:所求的问题是买这两本书一共花多少钱?
师:你会求两本书的总价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讨论) 生:已知这两本书的单价,求买这两本书的总价,就是求这两本书的单价和,即求6.45与8.3的和,用加法计算,列式为6.45+8.3
师:你会计算与解答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讨论)
生:6.45元表示6元4角5分,8.3元表示8元3角0分,求6.45与8.3元的和时,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即可,即8+6=14(元)4+3=7(角)、5+0=5(分),所以6.45+8.3=14.75(元)
师:你会列竖式计算吗?
生: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竖式表示为: (上板演示)
答:买这两本书需要14.75元。
师: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
2、特殊的小数减法。
师:根据上面的情境图,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答的数学问题吗? 生:《数学家的故事》比《神奇的大自然》便宜多少钱?
师:谁能解释一下“便宜多少钱”是什么意思?
生:求“便宜多少钱”就是求《数学家的故事》的单价比《神奇的大自然》的单价少多少钱。
生:还可以说求《神奇的大自然》的单价比《数学家的故事》的单价多多少钱。
师:谁能结合题意具体说说?
生:求《数学家的故事》的单价比《神奇的大自然》的单价少多少钱,就是求6.45比8.3少多少或者说求8.3比6.45多多少,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多少,用减法计算,列式为8.3-6.45。
师:你会计算与解答吗? 生:8.3元表示8元3角0分,6.45元表示6元4角5分,求8.3元比6.45元多多少钱,用0.30元减去0.45元,是不够减的,先拿出一个1.00元,用1.00元减去0.45元,得0.55元,再用0.55元加上0.30元等于0.85元,接着用7.00元减去6.00元等于1.00元,所以最后结果是1.00元+0.85元=1.85元。
师:上面这一过程你可以用竖式来表示吗? (演示给学生看)
8.30 -6.45= 1.85(元)
师:列竖式时,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我是按照整数的退位减法来计算小数的退位减法的,不同的是要把小数点对齐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解决上面的问题,特殊的.小数加法竖式应该怎样计算? 生:列竖式计算位数不同的小数加法时,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法的方法来计算。
师:小数减法呢?
生1:计算小数减法时,哪一位上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借1当十再减。 生2:小数部分的位数不够时,可以先根据小数的性质改写成位数相同的小数后,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计算特殊的小数加、减法吗?
生:(1)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借1当十再减。
(3)小数部分的位数不够减时,可以先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改写成位数相同的小数后,再进行加、减法的计算。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与整数加、减法的算理相同,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可以相加减。
生2:我学会了类比的思维方法。
五、巩固练习
练一练: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85.07-15.3+94.3-4.309 9.26-〔8.9-(3.96+1.3)〕
22.8+5.23-9.125+14.75 32.5-(5.07+6.13)+8.25
六、布置作业
解决问题:
(1)根据下图,请你说说肖红跳过了多少米?
(2)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是1.49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多少亿平方千米?
板书设计特殊的小数加、减法
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借1当十再减。
小数部分的位数不够减时,可以先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改写成位数相同的小数后,再进行加、减法的计算。
5.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范文 篇五
(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准备题:先计算,再说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754+3826
2000-493
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今天学习小数加法。
二、新课学习
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中,女子 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中国的劳丽诗和李婷夺得冠军。
劳丽诗和李婷是如何夺得冠军的呢,现在我们就把当时的情景回放一下。
通过这个表,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现在你又得到了什么信息?
小组合作:
(1)根据上面表格中的信息,你了解到了什么?
(2)你是怎样知道的,说说你的方法。
(3)你为什么这么计算,说说具体的计算过程。
汇报:重点是计算过程
小组尝试总结: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
汇报:
(1)小数点对齐
(2)数位对齐
(3)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注意:上面数据中并没有去掉0是为了统计分数的时候能够方便比较。
生活中还有的时候也不需要把0去掉,谁能举例?(价签上)
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0.7+0.9
4.7-0.5
0.56-0.45
1.2+0.8
1-0.4
0.39+0.15 7.7+0.6
3.6-0.8
4.8-3
1.7-0.3
2.算一算
10.52+3.48
15.24-3.84
9.9+10.11
100-0.27
3.培红小学师生自己粉刷墙壁,节约了1118.32元;自己修桌椅,又节约了120.8元。一共节约了多少元?
4.一箱钉子,连箱共重52.5千克,箱重2.5千克,钉子净重多少千克?
四、总结
6.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范文 篇六
一、小数教学的概念
“小数的性质” 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第二小节“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中的内容. 这一小节需要的教学课时一般是一节课的时间, 也就是40分钟. 在这40分钟中,教师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1. 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小数的性质,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利用小数的性质自行解答小数化简和改写方面的练习. 2. 因为是基础课程,所以在此过程中还要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思想,使学生能够把握数学每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且,学生能够利用这种联系进一步进行相关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转换,以达到“举一反三”、“一通百通”的目的. 3. 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逻辑能力和归纳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助益,如果学生运用得当,能够有效帮助他们在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
二、提高小数教学的措施
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后,具体该如何去做呢? 本文将具体过程分成了以下几个步骤:
(一)课前: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
有些教师可能会觉得小学的数学课非常简单,有时事情比较多的时候, 就会疏忽了在课前进行备课. 这其实是不对的. 因为教师如果疏忽了备课,就很难把握整个课程的节奏, 一旦出现了突发状况也能立即做出应对以便较好地解决问题. 而且,如果教师没有备课,在整个课程中就不能起好的引导作用, 难免会出现过去那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等各方面能力的教学目标几乎不能实现. 所以,教师在课前备课、设计教案很有其必要性.
(二)课上:引导式教学
教师在课堂中可以用提问题和学生互动的方式,引出教学内容. 比如说在开始前,教师可以给出一个数字“1”然后提问“这是几?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进行追问:“如果在这个数字后添一个0,这个数和之前是不是一样大了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举出另一个数字“0.1”:“那么我们在这个数字后面添加0的话,这个数的大小有没有变化呢? ”学生这时一定会积极回答. 教师此时可以展示几组数字, 比如说 “0.2,0.20”、“0.4,0.400”、“3,30” 询问学生在这些数字中, 有哪些数字大小改变了,那些大小没变的数字都是哪一类数字呢? 学生一般都能回答前一个问题,但在之后的数字归类上可能说不出来是哪一种数字. 这个时候, 教师就要帮助学生进行联想,回忆之前学习的知识:“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哪一类数字呢? ”这个环节很重要,因为它是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首先, 能锻炼学生对新旧知识内在联系的把握能力,以实现第二个教学目标. 其次,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记忆网络,以更好地记忆知识. 另外,还能帮助学生养成温故而知新的好习惯,明确告诉学生,学过的知识不能学过了就算了,它与后面要学的知识是一体的,所以要时常复习.
之后,教师继续进行举例,以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小数的性质. 此外, 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一些物品的价格或者是借助米尺来进行验证. 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作为教具, 能让学生也参与到验证的过程中来,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当然,这个验证过程不一定要教师引着学生做,也可以采取分组的方式,先让学生想办法自行验证. 这样的话, 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课程最后,教师要将练习题按从易到难的顺序给学生做,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巩固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三)课后:鼓励学生多思考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以帮助那些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跟上进度. 教师还要认真批改作业以得到课堂效果的第一手反馈,并据此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结语: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的小数教学时,首先要充分重视这一个章节的教学,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后从课前、课中、课后这三个方面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摘要:新课改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要进行转变,教学方法也要进行改革创新.教师不能再依赖于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另谋出路”.结合时代需求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也要适度使用多媒体等辅助工具,避免教学方式的单一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本文将以“小数性质”课堂教学为例,浅谈小学数学中的小数教学,以此对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7.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范文 篇七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第71、72页《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
二、教材分析
学生在这册教材的第四单元刚学习完小数,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掌握了小数的基本性质。学生对小数已经有了很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和算法(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点对齐)是学习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关键,是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买学习用具来呈现学习内容。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知道当得数的末尾有0时,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省略0不写,使小数的书写更简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弄清“小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的道理。
五、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需求,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学生的行动,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2、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在体验的基础上内化知识,提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
3、实行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调动不同特点的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空。
在小数中,小数点左边是()部分,右边是()部分。?
2、笔算下面各题。
1617+2976= 2613-268=
3、结合上面两道算式,计算整数的加减法要注意什么?(1)相同数位对齐,相同位数要对齐,从低位算起。(2)做加法时,哪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3)做减法时,被减数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一当作十。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小数加法
小丽和闹闹去书店买书了,我们也一起去书店看看好不好?书店的书可真不少,看小丽都买两本了,谁来说一说小丽都买了什么书?每本多少钱呢?让我们一起帮小丽算一算这两本书多少钱好不好?
(1)要求一共多少钱我们应怎么列式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45+4.29=)
(2)学生先估算一下这两本书大概多少钱?(3)这两本书到底多少钱呢,下面我们就开始来计算这两道题,这是小数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板书:小数加减法)
(4)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并在小组内交流。(5)全班交流汇报,说清算理
(6)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异同?归纳出小数加法的算法。(多媒体演示正确的计算过程)
计算方法上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不同之处在于小数点,盖住小数点就是整数加法了。
2、自主迁移,探究小数减法的算法:(1)、看情境图,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
请同学们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应怎样列式呢?(2)学生试计算,并交流做法
刚才加法我们会做了,小数的减法我们应怎么做?请同学们做完后小组交流? 谁来说一下小数的减法我们应怎样做?
3、引导比较,总结应怎样做小数的加减法?作小数加减法我们应注意什么?
请同学们看我们刚才做的这两道题,我们是怎么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小数加减法我们应注意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别忘点上小数点,小数点应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口算,比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0.7+0.9= 4.7-0.5= 1.2+0.8= 0.56-0.45= 1.7-0.3= 7.7+0.6= 3.6-0.8=
2、下面的题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3、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2.98+0.56= 7.2-0.8= 4、72页“做一做”2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教材第74页练习十七第2、4题。
(六)板书设计 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6.45+4.29=10.74 6.45-4.29=2.16 6.45 6.45 + 4.29-4.29 10.74 2.16
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从末位算起。
8.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范文 篇八
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计算小数加减法中能正确对齐数位,正确进行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尝试计算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计算小数加减的方法,以及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现在男女生进行一场比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出示: 32+54
68-27
48+19
25-17
找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整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是什么?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问题? 说一说计算方法(1)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起相加.减。(2)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借1做十再减。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欢迎各位小顾客光临本店,本店为大家提供各式各样的文具,老板说了开业期间所有文具一律低价销售,所以每个人只能挑选两样文具,你想选购本店哪两种文具? 课件出示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2.提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学生回答。如果让你挑选两样文具,你最想买什么? 看来同学们的消费各不相同,前后的同学比比看,谁花的钱多?多多少?
3.探究算理以及方法
一、过渡语:同学们的想办很好,提出的问题也很好。我们先来探讨第一问题该如何列式计算? ⑴一个转笔刀和一枝铅笔一共多少钱?(前后同桌相互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讨论后汇报。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0.6+0.8=(1)0.8元等于8角,0.6元等于6角,8角+6角等于14角,也就是1元4角,是1.4元。8角+6角=1元4角
(2)直接用小数计算的:0.6+0.8=1.4元 指导学生把竖式写在黑板上并说说想法。
(3)同学们,除了这位同学想买一个转笔刀和一枝铅笔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出示问题一枝铅笔比一个转笔刀贵多少钱? 学生根据上题加法方法列式计算 0.8-0.6=0.2 指导学生把竖式写在黑板上并说说想法
二、过渡语:那么按照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我们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1)有橡皮的铅笔比没橡皮的铅笔贵多少钱?(想一想并试一试)
9.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范文 篇九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1]。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适宜在各学科中推广。下文以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例,阐述课始、课中、课末,如何基于微课开展教学设计。
一、微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2]。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来说,“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的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二、基于微课的教学设计
“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微课教学可以营造一种教师和学生在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实现教与学的同步发展,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在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中,笔者的微课设计主要思路是:重组经验,激活旧知——发现问题,建立猜想——开展探究,验证猜想——生成智慧,提升素养[3]。通过基于微课的教学,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
(一)重组经验,激活旧知
教学伊始,教师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要通过微视频使与要建构的知识相关联的关键知识和经验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为学生利用它们建构新知做好准备。
在本课开端环节,教师的教学策略类似于莱布尼兹提出的“晃筛子”做法,就是通过一定的“热身”活动把学生头脑中相关的知识经验尽可能多地抖搂出来,使它们置于学生注意力可能搜索的范围之内。这些抖搂出来的知识经验,就像是在学生的头脑中植入了许许多多的思维触点,一旦与学生的思维活动发生某种契合,就会被学生的头脑及时抓住,进而连点成线,生成新的思维演进路径,引发其富有创见的数学思考。
视频引导学生先剪出大量的三角形,一是想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丰富的研究素材,二是为了将大量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置于学生的关注范围之内,充分激活学生对于三角形的种种知识经验。这里的所谓“激活”,不止于对那些浅层次事实性知识的简单再现,还包含那些先前隐藏在学生的头脑中但并未获得明确分化的知识。
一开始学生提出的那些貌似很不起眼的发现,很可能与数学知识的本质暗含着某种必然的内在联系,一旦贯通,给学生带来的将是豁然开朗的深层愉悦感。倘若学生没有机会去孕育和释放自己的想法,一开始就被要求使用“正确的”方式得到“正确的”答案,实际上就扼杀了他们独立求知的种种可能性,极可能堵塞其未来发现的条条可行通道。
(二)发现问题,建立猜想
学生开展自我建构活动的源头在哪里?不是已形成的知识和经验,而是学生头脑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尽管课堂教学之初,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被激活了,还有一些颇有新意的发现发表了出来,但它们很容易因思维惰性的缘故而被渐渐“固定下来”失去活力。怎么办呢?我们还得遵循:“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还须高质量的疑。在这里微课视频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让学生努力“生疑(产生自己的问题)”,二是让学生持续“追疑”(追根究底),进而产生更具思维含量、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好疑”, 这是教学的转折点。
做第一件事时,视频先是提醒学生自己发问,但见“学生面面相觑,不知该提什么问题”,视频里出现老师鼓励性的提示语“不能满足于发现了什么。凡事都有原因。要接着追问这些发现背后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堂之初所提到的那些发现,将它们转化成一个个数学问题。果然,学生开始对那些“刚刚有些固化迹象”的知识刨根问底,提出了不少自己的问题。
做第二件事时,“看到学生没有什么思路”(这里的变化规律隐匿较深,四年级学生很难自己领悟,他们的表现早在老师的意料之中),微课利用微视频和语言向学生介绍了“总长度不变,两部分长之间一增一减、相反相成”的变化关系。此例与学生先前发现的“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大小变化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更加浅显易懂,以此作为引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类比思考。终于,有学生提出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可能是不变的”这一触及全课知识核心的观点。这表明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了新台阶——“不是一个角一个角地看了,而是把三个内角合起来想问题”。紧接着,话锋一转,点明“这还只是个想法,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三)开展研究,验证猜想
构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序列。在合理组织的解决问题方法序列的导引下,学生就会循序渐进,拾级而上,逐步深入地达成对所学知识的自主建构。
仅以本课的教学内容而言,要求学生严格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属于初中几何教学的目标范畴,明显脱离小学生的学情实际。那退一步,定位在证实(而不是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否会更加妥当呢?
通过课前调查我们发现:“证实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对四年级的小学生仍然是一项挑战性很大的任务。限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他们很容易想到用量角器度量的办法,比较难想到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进行剪(撕、折)拼的办法,而推理的办法似乎远远超出了他们现有的数学能力。度量法、剪拼法属于实验几何的范畴,与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经验世界易于对接,只要教师稍加点拨,他们领会和操作起来都把握较大。而证明的办法属于演绎几何的范畴,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行不通。课前我们一直在想,严格证明的办法固然无法在小学教学中实施,但能否使小学生与演绎思想来一次亲密接触呢?能否让四年级学生也学着说点儿理,体会一下推理的味道,感受一下“事出有因,言必有据,行必有规”的演绎思维方式呢?学习其他教师上过的“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例,蓦然发现小学生能够从“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轻松推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借助这一结论,又能为推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提供一条较易通行的思考路径。
想明白之后,我们知道自己所要努力做的就是通过视频构建“证实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学习方法序列,也就是通过视频的引导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自我建构学习支架。具体说来,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让学生用度量的办法去证实。因为用量角器度量角时存在误差,所以度量后算出的内角和肯定与180°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引发学生的争议(实质上也暴露了测量法的局限性),激起学生对更具说服力的证实办法的再次寻求。
第二步,让学生用剪拼的办法去证实。在学生思考无果的情况下,微课给出了关键提示:“我们学过的哪些角的度数是固定的?哪些平面图形的内角和也是固定的呢?”这有助于学生冲破狭隘思维的定式,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积极寻求新的求证方案。更好的办法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和大胆尝试得来。学生有独立探究,也有同伴合作;有动手操作,也有动脑思考、静思默想;有观点碰撞,学生进入了研究性学习的状态。
第三步,让学生用推理的办法去证实。这是整节课中学习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
由于此前已有学生成功推出了“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微课抓住这一关键的思维节点引发学生新的思考:“可是在我看来,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不能像直角三角形这样正好拼成长方形啊?它们的内角和是180°怎么来证明?”当时尽管有个别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想法,但教师并不急于让他们发表,而是有意把教学节奏放慢,希望能使更多的学生投入思考的行列中来,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对这一关键步骤的思维跳跃。为突破这一难点,笔者利用微视频让学生边播边讲,讲到关键点时还会暂停视频进行讲解,学生更容易接受。
(四)生成智慧,提升素养
在本节课的结尾阶段微课设计了两道题。第一道题是针对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即时巩固和简单应用,第二道题是课后探究题,指向新问题的发现和新方法的探寻。布置这个课外拓展作业,目的是让学生在更为自由和广阔的学习环境中,进一步开阔学习视野,丰富探究经验,生成数学智慧,提升数学素养,体会那种由自主建构学习所带来的丰富的愉悦感和深刻的成就感。
三、教学效果
(一)利用微课的动画性促进课堂的有趣性
一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学习关注度很高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讲这一节课的时候笔者制作的这个微课连基础最差的学生、平时上课都不听讲的学生都抬起头欣赏视频,学生只要听就有办法提高成绩。二是引发学生思考。微课设计问题很贴近学生生活,平时学生都爱看视频,特别是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的动画,学生关注度很高,学生很自然会参与研讨。利用微课的动画性打造课堂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数学能力。本节课100% 的学生参与学习交流,并动手操作。
(二)利用微课帮助学困生解决问题
微课最大的优势在于内容可以重复播放,学生在刚接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知识时,由于知识抽象,加上课本编写的局限性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完全听懂或者不能实现证明,而作为教者由于时间局限不能全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可以应用微课讲解一些重点例证,反复播放给他们看、听,像老师就在他们身边,不受时间的限制,学生完全自主自由学习,他们愿意播放几遍就学几次,直到他们弄懂为止。本节课的作业反馈中,第一题及课本中“做一做”练习学生的正确率达到100%,第二题有95% 的学生的探究结果是正确的。
(三)利用微课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微课可以多次使用暂停,让学生有时间进行思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微课中笔者从“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轻松推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借助这一结论,又能为推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提供一条容易通行的思考路径,通过多次播放视频,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 利用微课帮助学生记忆数学概念
10.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范文 篇十
教学目标:●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情境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都需要买一些文具,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介绍三家文具店——“奇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豆豆文具店”。现在我们就请三家文具店的售货员分别给我们介绍商品的价钱,请同学们注意听,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由三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分别介绍商品的价钱。)师:听完售货员的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三家商店都有卖橡皮的,但价钱不一样。
生2:我发现到“丁丁文具店”卖的书包会便宜一些。
生3:我发现同样的铅笔盒在“奇奇文具店”与“丁丁文具店”卖的价钱不一样。师:由这些发现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店卖的价钱可能不一样,我们买东西时要进行比较后再买。生2:我们应该到价钱比较低的商店买东西。
师:在生活中,我们喜欢到物品价钱比较低的商店去买东西,我们的这种做法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货比三家”。师出示课题:货比三家。
二、学习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师:大家都知道买东西应该“货比三家”。如果我要买铅笔盒到哪家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到“奇奇文具”店买便宜。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奇奇文具店”的铅笔盒是4.9元,“丁丁文具店”的铅笔盒是5.1元,只要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就知道了。
师:怎样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最多。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策略一: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5元1角大于4元9角 策略二: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
策略三:先比较小数点前面的数,小数点前面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小数点前面的数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师小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办法,真棒。
2、提出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有关比较小数的大小的问题,你们能根据情境图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吗?下面请同学们轮流在小组里提出问题,请小组的同学来回答。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师: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请一个同学来回答。生1:我要买一个书包到哪一个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2:到哪家买橡皮便宜?
(解决这个问题涉及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要让学生来说一说怎样比较这三个小数的大小。)生3:“奇奇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贵? 生4::“丁丁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便宜? „„
三、拓展运用。
1、游戏——抓珠子。(1)介绍游戏规则:
师:下面我们要进行一个很在意思的活动——抓珠子游戏,这盒子里有红珠子和蓝珠子和绿珠子,一个红珠子代表1元钱,一个蓝珠子代表1角钱,一个绿珠子代表1分钱。你们任意从里面抓出一把珠子,看看可能会得到多少钱?(2)老师示范。(3)小组活动。
师: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这样的盒子,小组同学轮流从里面抓一把珠子,并填写在统计表中。填完统计表之后,在小组里比一比谁抓出的钱多。
红珠子几个蓝珠子几个绿珠子几个共几元几角用小数表示(几元)3元2角1分3.21元
(4)师:请各小组抓出的钱最多的同学向大家汇报自己抓了多少钱,我们最后来比一比全班的冠军是谁?
(5)小结:想一想,抓到多少钱跟什么有关?
2、完成书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互相说一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
四、回顾总结。
11.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范文 篇十一
第七单元第二课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同步练习
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进步不少吧,今天就让我们来检验一下!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2分)
9.8+0.2=()
A
.10
B
.5
C
.1
D
.0.2
2.(2分)
如果一个加数增加2.5,另一个加数不变,那么它们的和()。
A
.增加2.5
B
.减少2.5
C
.扩大2.5
D
.不变
3.(2分)
(2018三下·云南月考)
张华有10元钱,买了一个文具盒用去3.5元,还剩()元。
A
.7.5
B
.13.5
C
.6.5
4.(2分)
(2020三上·龙华期末)
小明有7.5元钱,买了一个布娃娃用去了5.8元,还剩()元。
A
.1.7
B
.1.3
C
.13.3
二、填空题。
(共4题;共7分)
5.(1分)
英语考试成绩出来了,小刚考了98.7分,但他想请其他同学猜一猜,请你找出谁猜得最接近.
________
6.(1分)
(2018四下·云南月考)
把2.6的小数点去掉,得到的新数比原来多________。
7.(1分)
比2.8多0.5的数是________。
8.(4分)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三、计算题。
(共4题;共25分)
9.(5分)
(2019三下·镇江期末)
直接写得数.
35×10=
20×50= 900÷3= 0.6+0.9=
0.8-0.7=
+
=
=
+
=
10.(5分)
(2019四下·营山期末)
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72+89+28= 0÷16+5×8= 100-54-36= 0.06×10=
42.5÷100= 2.3+0.8= 6-1.6= 4+1.7+0.3=
11.(10分)
用竖式计算。
(1)
2.5元+17.7元=
(2)
8.3元-2.7元=
12.(5分)
直接写出得数.
3.2+2.1=
0.21+1.2=
7.2+3.9=
5.9-2.8=
1.5-0.8=
8.1-7.6=
四、解答题。
(共3题;共15分)
13.(5分)
一桶色拉油,连桶重5.1千克,桶重0.2千克,油重多少千克?
14.(5分)
有两根钢筋,第一根钢筋比第二根长0.4米,第二根钢筋长2.4米,第一根钢筋有多长?
15.(5分)
小华去人人乐超市买篮球花了125.9元,还剩下12.3元,小华买东西共带了多少钱?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1、2-1、3-1、4-1、二、填空题。
(共4题;共7分)
5-1、6-1、7-1、8-1、三、计算题。
(共4题;共25分)
9-1、10-1、11-1、11-2、12-1、四、解答题。
(共3题;共15分)
12.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之“加减法” 篇十二
根据目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和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笔者认为, 树立正确的作业观, 首先要做好“加减法”。加什么?增加作业的质, 提高作业的效益;减什么?减少作业的量, 降低学生作业的“耗”。下面, 我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当前小学生数学作业的现状与分析
1. 作业形式呆板单一, 缺乏趣味性
作业内容基本上是课本上的练习题, 局限于书面。单调枯燥的作业形式让学生找不到乐趣, 做作业的积极性和能力的培养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 作业内容机械重复, 缺乏有效性
作业布置只图“量”, 不求“质”, 一味盲目地“强化”训练, 压制了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的发挥, 同时也失去了作业的实践性, 有什么效益呢?
3. 作业一刀切, 缺乏层次性
一些教师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布置作业题, 导致优等生“吃不饱”, 中等生“吃不好”, 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
二、提高作业效益的几点做法
1. 让作业妙趣横生, 焕发生命的色彩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 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 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 设计趣味性数学作业。如运用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各类小竞赛等。这种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的作业, 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做作业的兴趣, 又能取得较好的作业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作业, 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如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课时, 出示这样一首古诗:“春水春池满, 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 春鸟弄春色。”问题: (1) 哪一个字出现得最多? (2) “春”字共有几个? (3) “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 (4) 找一首诗, 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该诗总数的1/5。这似数非数的练习, 新颖独特, 既让学生品味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美, 拓宽了学生视野, 更激发了学生的作业兴趣, 妙趣横生。
2. 让作业融入生活, 体现实践的需要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处处用数学, 有取之不尽的资源。为此, 把数学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作业, 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后, 可以布置让学生调查物品的重量:一袋洗衣粉、一个鸡蛋、一袋大米、一台电视机……学了《认识钟表》后让学生记录某天整点时的活动;学习《统计》以后, 让学生调查所住小区的用水情况……像这类实践题不要求学生当天完成, 留足时间。在实践的过程中, 学生会将很多知识应用其中, 在调查过程中, 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这样设计, 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 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 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3. 让作业多些探究, 充满数学的味道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 还应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 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 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作业设计时, 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 设计一些探索性作业。这样, 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 促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智力活动, 使数学学习充满数学味。
如学习分数之后, 可以设计这样作业:旅游团有成人18人, 学生7人, 到某景区游玩, 门票报价如下: (1) 成人票每张30元。 (2) 学生票半价。 (3) 满20人, 可以购团体票, 打折。要求设计一种购票的方案, 算出一共需要多少元。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同, 所以会设计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样的作业, 不仅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 学生感兴趣, 而且可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能应用于生活;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化, 而且带有探究性, 充满数学味。
4. 让作业彰显个性, 开放中凸显层次
实践证明, 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对于相同的作业都能完成。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 开放性作业的设计要体现层次性。就内容而言, 可分为基本作业和提高作业。基本作业要带有普遍性, 无论是量还是难度都要适中, 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实用性。就方式方法而言, 可设计选择型、奖励型作业, 供不同学生自主选择,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开放性作业通常可以有判断、计算、应用三种类型, 从易到难按A、B、C排列, 自选练习。一般水平的会选择B类作业, 较好一些的会选择做A类作业, 其余的选择C类作业。如此自主选择训练, 效果较佳, 学生不必重复练习已经掌握的知识, 得到“时间的奖励”, 从而获得了自主发展的空间。
三、对于一些作业设计改革的反思
1. 花哨的外表掩盖了数学的本质
为了体现新颖和趣味性, 有些作业设计一味追求形式, 反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作业内容的充实性和有效性。
2. 过度的自主导致放任自流
作为对传统作业“一刀切”现象的纠正和反思, 很多作业设计强调自主性。但是有时又不知不觉地陷入另外一个极端:过度的自主导致作业做不做, 怎么做都行, 这样的自主肯定是无效的, 也与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
13.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范文 篇十三
《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屏山县新市镇天宫小学
包迎春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小数,认识小数是十进制数,认识数位顺序表,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意义。
2、会读、写小数,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3、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新知。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是继学生万以上数之后,第一次接触到整数以外的数,在接受起来,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都会接触到这类的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将知识生活化。另外,因我校学生处在山区,教具等都没有太先进的,更没有投影仪等设备,所以在讲授的过程中,就显得空洞。从这方面讲,我们的教学就更要注重于生活化,直观化。
三、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意义。
难点:使学生熟悉每个小数数位的位置和所表示的数是多少。
四、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尺子量一量手中的笔,作业本等的长度或高度,用厘米作单位。
2、让学生计算15/6,计算出结果后交流。
3、师引:在我们的测量和计算中,常常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用小数来表示。
4、你还知道哪些小数的知识。
5、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板书课题。
活动2【讲授】探索新知一
1、教学例1(1)学生先认识读题,理解题的意义,思考后交流。
(2)当学生用分数或者小数表示出图形的意义后,将两者融合,找出相等的量。即1/7=0.7,1/100=0.01,45/100=0.45,综述为:0.7表示有7个0.1,0.45表示有45个0.01.活动3【活动】课堂活动一
1、看图说分数和小数
活动4【讲授】探索新知二
2、教学例2(1)用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将1mm,用小数表示为米作单位的数,即0.001m。
(2)用刚学习的方法,将146m表示为米作单位的数。
(3)即时练习
3、归纳概括、认识数位顺序表
(1)介绍什么叫小数
(2)介绍数位顺序表。
活动5【活动】课堂活动二
2、看一看,说一说
3、在图中画阴影表示下面各小数
活动6【讲授】探索新知三
4、教学例3(1)读一读,读出下面四个小数:0.7、0.19、3.08、103.503。同桌合作,分别读结对方听,互相纠正。
(2)议一议:读小数要注意些什么?
活动7【活动】课堂活动三
读出下面的小数
活动8【练习】巩固练习
14.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范文 篇十四
一、设计思路
老师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本节课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实际,根据新课程解决问题和计算相结合的特点设计的,力争做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有机统一。
(根据以上的设计思路,对教材、学生作以下分析)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近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以前较熟悉的整数加减法和三下学习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及起家一步学习的需要,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也是小学生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根据对我校四年级学生的调查,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在三下已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已掌握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绝大多数的同学对于二位及以上的小数加减法也能正确计算。而且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本节课采用尝试探索的教学方法。
(依据以上的分析,制定以下目标)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通过学生自主尝试探索研究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2.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注意验算检验,提高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小数加减法的算法(相同数位对齐)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为位数不够时的小数加减法。
四、设计意图
一)、课前对我校四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有90%以上的学生很喜欢体育活动,也知道不少的体育名人,中国跳水队也是家喻户晓,所以本节课围绕着奥运会女子3米板的决赛展开。
二)、初步尝试小数加减法
通过郭晶晶、吴敏霞、帕卡林娜三人的得分,能计算小数的加减法
1.这里的得分数据来源于奥运会的成绩,修理又不同于原数据。通过对课本数据的分析,发现课本的数据虽为二位小数,但百分位均为“0”,这样的数据虽然更具真实性,但出现本节课中,加减法的实质还是停留
在三下的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也不会存在“对位”问题,所以我对数据进行了处理,虽然这样有“伪生活”的嫌疑,但在非正式化的表达中,这样的数据更真实。
2.感受加减法的算理算法。
郭晶晶的二轮后得分计算实际还是停留在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上,所以在这节课上不作过多的.停留。
吴敏霞的得分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涉及到对位问题,由于大多数的学生知道整数要和整数相加,因此,引导学生去根据小数的意义对位计算是一个重点,并板书,加深学生的印象。
3.三个人的二轮后总得分得出后就能进行比较,而后引出被减数位数不够的小数减法,这是这节课的难点。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要求学生用加法验算,体现验算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而后的“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减少错误”实质就是算法。
4.通过6题的练习,学生对小数的加减法已基本掌握,这时适时地对一般方法进行小结。
15.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范文 篇十五
一、教学目标分层
1.学习对象分层
把不同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是实施分层教学与分类指导的基础。在进行“综合与实践”课程前, 教师需对全班学生平时的数学学习能力、经验等综合素质有所了解, 尤其是要重点了解学生对与本次“综合与实践”课程有关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进行充分分析后, 再进行分组。通常, 我把学生分为A、B、C三类 (学生分类老师不予公开) 。A类学生数学基础扎实, 有一定的数学操作经验, 能在实际操作中总结提炼出抽象的数学规律;B类学生基础知识一般, 能在老师的要求和指导下, 进行数学的综合实践活动等;C类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较差, 无法按老师的要求完成数学活动。教师在掌握了学生的层次后, 按ABBC搭配的原则组成四人小组, 以便于在接下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中, 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帮助和学习。当然, 每次“综合与实践”课学生的分类并不是固定的, 要依照学生数学学习发展的程度来进行调整, 并适时调换三类学生在四人小组中的工作, 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每次数学活动中得到不同的体验。
2.预期目标分层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 根据“综合与实践”课程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 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首先, 对A类学生, 在“综合与实践”课程上要侧重使其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从而培养其综合运用能力, 并提升其表达能力和整理归纳能力;而对于B类学生, 要使其能在老师具体的要求下进行具体的数学实践操作, 并借助操作去理解和提升已有知识, 从而解决一些简单问题;要求C类学生, 能模仿老师的实践操作过程, 夯实原有基础, 补上原有的知识缺漏, 同时培养数学学习的热情。
例如, 在进行《摆一摆, 想一想》教学时, 我就将教学目标的设定分为三层, 分别是:基础性目标 (即所有学生都需达到的目标) 、普遍性目标 (即大多数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 、提升性目标 (即少数学生可达到的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 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达到不同层次的目标, 鼓励各个层次的学生向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迈进。
二、引导新知探究分层
1.质疑分层
在“综合与实践”这类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中,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将重难点知识分成若干个有梯度的问题, 把握提问的时机和对象, 在讲授知识时提问B类生, 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 把问题展开, 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归纳总结时, 就要发挥A类生的作用, 启发所有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而在基础性的或者带有复习性质的问题上, 则把机会让给C类生, 夯实其基础知识。
例如, 在《摆一摆, 想一想》一课中, 在已经出示数位表, 并摆出数字1后, 提问:“你觉得, 老师还能用一颗棋子摆出哪些数?”这个问题就请C类学生进行回答, 因为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明显的提示, 他在作答时能理解老师的意图, 并能准确进行回答。其后,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刻地掌握数的规律, 体会到个位上的棋子依次移到十位, 我又设计了一个追问:“个位上的这个‘1’跑到哪里去了?”并请A类生回答, 这类学生的头脑里马上就能把数的规律与摆珠子的过程结合起来, 理解数的特点, 因而回答时能对其他学生起到启发作用。
2.指导分层
对于中下生, 在低段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中主要指导他们进行操作和观察, 引导他们回忆、理解和感知, 重点放在巩固知识并了解规律。对中上生的指导, 主要是启发思考、发现规律和运用规律。在学生进行数学实践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到学生中间了解情况, 从旁协助。
例如, 在《摆一摆, 想一想》一课中, 学生第一次在数位表上体验有序摆棋子写数, 因此, 在设计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对如何摆棋子写数进行直观演示, 学生通过尝试摆—优化摆法—看演示巩固最优摆法, 将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东西, 使学生在操作和观察中渗透有序思考的思想方法, 从而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摆法。又如, 在摆4个、5个棋子时,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有序的摆法, 我就采用了同桌分工合作的形式来进行操作, 使其能得到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两方面的提升。
三、练习分层
练习分层是小学低段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与分类指导的有效手段。教师要根据“综合与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学生新知学习的效果来进行有效合理地分类练习, 注意对难易程度、做题时间等方面作出合理的安排, 着重于帮助C类生加深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启发B类生运用规律去解决问题, 引导A类生发散性地进行知识拓展,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练有所获。
在《摆一摆, 想一想》的练习部分, 我安排了三道题, 从给出所有棋子说数, 到给一个数猜棋子数, 再到只给个数猜棋子数。整个环节引导学生从猜想到验证, 从简单到复杂, 从正向到逆向, 既巩固了前面对数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 又实现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层层拓展。之后, 还通过留下悬念, 让学生在课外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索10个以上棋子摆数的不同情况, 使学生得到自主学习的空间, 同时也提升了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四、评价分层
在低段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中, 我常引导学生自评、生生及师生互评, 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评价, 以优促短, 帮助学生建立内在的信心和应有的责任感,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 在《摆一摆, 想一想》一课用4个、5个棋子分工合作结束后, 请学生通过“同桌互相检查, 对的画☆, 错的请你教教他”, 让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借由好生带动薄弱生学习, 真正地达到“以生为本, 以生促生”的效果。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范文】推荐阅读: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小数》的教学反思11-01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07-16
小学四年级数学求小数的近似数说课稿06-09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07-22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的测试卷10-16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教学反思09-19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题及答案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