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024-08-16

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13篇)

1.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篇一

浅谈永平县农村经济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农村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开展农村经济审计是对农村集体资产和经济活动实施行政监督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规范村组财务管理,保障集体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有利于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权益和民主权利,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利于构建

农村和谐社会,促进农村改革发展与稳定。

在全国农村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农村经济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显得尤为突出。不断加强审计业务、法律知识的学习,不断加强对本地经济的思考和分析,以逐步排除制约经济发展的障碍,为地方经济列车驶入高速轨道献策、献言是每一名掌握一定经济知识人员责无旁贷的义务。

关键词:农村经济审计问题和对策

永平县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部,东邻漾濞和巍山,南靠昌宁,西接保山,北连云龙,下辖博南镇、龙门乡、杉阳镇、厂街乡、水泄乡、北斗乡、龙街镇4乡3镇72个行政村、1个社区、1230个村民小组、1543个自然村,全县人口近18万,其中90以上为农业人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农业县。2006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60500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102900万元的58.8,农业经济成为全县经济的基础。在全国掀起新农村建设高潮之际,大理州按照“基础带,项目扶”的思路,率先推出了以“866”为主的扶贫开发、千村推进工程,加之县、镇、村三级对农村发展投入的不断加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活跃,导致农村经济审计面临新的形势、新的问题,本文对该县农村经济审计存在的问题做粗浅地分析,并针对性阐述解决这些问题的个人意见。

一、现状与问题

1、“四个不适应”。一是组织机构不适应。农村经济审计工作由各级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即农经站)承担。县级农经站为股所级单位,机构规格低,任务重,工作协调难,落实难,工作缺乏权威性。乡镇农经站在全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合农科站、农机站并建农综站,其机构规格更进一步减低,至使工作职能削弱,农村经济审计工作难度较大。二是工作手段不适应。主要表现在有责无权,有权无责。目前可以做到有法可依,但没有处罚权,影响审计执法。其次,通过调查全县的农村经济审计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变向成为作账式的审计,即对不符合财务制度的会计账进行重新作账,审计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变为会计职能。三是工作条件不适应。由于县镇地方财政困难,审计经费无法保障,工作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时常感到有心无力。加之,办公条件极差,严重影响了农村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四是民主监督不适应。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各村应设置村民理财小组对村组集体资金进行监督。据调查全县大多数村委会设置的村民理财小组多为形式主义,理财小组监督职能完全没有发挥。另外,“民主管理、村务公开”的内容普遍不全,实效性不强,公开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被监督的效力。

2、“三个普遍偏低”。审计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较为丰富的审计、会计、法律等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求农村经济的管理者具有一定的会计知识和职业道德,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及管理滞后,承担农村经济会计、审批、审计工作的人员业务素质普遍较低。一是农村经济会计的承担者多为各村副主任,没有受过良好的会计业务培训,会计处理极不规范。二是各村财务收支的审批工作多由村委会主任承担,村委会主任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多数不熟悉经济工作。加之,忙于各种中心工作,从而忽略了对经济管理的学习,工作上侧重于“批”、而忽略于“审”。三是农经站审计工作人员进出较杂,继续培训工作难以开展,审计人员的素质跟不上发展,据粗略统计,全县约有专职农经干部50人,其中取得专业资格的不足25人。

3、“二个不规范”。一是单据管理不规范。支出单据不规范,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及其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导致村组在经济支出时多数面对没有规范单据的个体户,导致各种单据多为手制收条收据,甚至还出现部分以经济支出主体开列的经手单,管理漏洞较大。收入单据不规范,近年来,收入单据虽由财政部门核发,但在核销时只核对存根联,对入账联监控力度不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收入不上账的情况发生,审计工作对此类违纪现象的核查难度较大。二是做账不规范。各乡镇,甚至各村在做账过程中所开设的会计科目较为单一,并且会计科目设置各有千秋,这影响了农村经济收支的客观具体反映,同时也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尤其是对专项资金的审计。

4、“一个不健全”。即农村经济财务审计制度的不健全。全县各乡镇均设立专职的农经员,但农村的财务审计制度存在很多漏洞,部分乡镇甚至没有建立相应的农村财务审计制度。制度的不健全导致集体资金的管理失效,随意开支的空间较大,外调工作的难度加大,民主公开的内容不全,

2.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篇二

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基础, 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是一些地区惟一的运输方式, 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目前,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对山区农村公路的养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但要求公路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还在环保、舒适度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要求, 使得山区公路的设计更具技术性。如何用有限的资金管理更经济、更安全环保的农村公路, 是值得所有农村养护管理者思考的问题。

1 云南农村公路现状

1.1 云南省地貌特征

云南的地貌, 以云南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界, 云南全省大致可以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云南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 称云南高原, 属云贵高原的西部, 云南平均海拔在2000m上下。云南这里主要是波状起伏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云南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 高山与峡谷相间, 云南地势雄奇险峻。一般来说, 云南西北部海拔在3000~4000m;云南西南部海拔在1500~2200m;云南靠边境地区地势渐趋和缓, 海拔只在800~1000m, 个别地区下降至500m以下, 是云南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之所在。

1.2 云南省农村公路特点

云南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山区省份, 地处云贵高原, 属典型的山区地形, 地质复杂, 其公路建设不仅受经济因素的制约, 也受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来源为国家投资和地方配套, 大部分地方财政投资很困难, 导致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定位偏低, 为节约投资, 减少工程量, 往往采用较低的技术指标, 大部分山区农村公路存在弯多、坡陡、路长等特征, 存在较多安全隐患。

2 云南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村公路养护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公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 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随着农村公路的迅速增加, 农村公路养护需求与养护能力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明显。

(1) 我国农村公路留有质量隐患, 公路残缺严重、等级低线形不规范, 各种结构物缺乏, 公路病害多, 抗灾能力差。

(2) 我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 管理不规范。

(3) 养护责任不明确, 没有真正落实。人浮于事, 效益低下。在公路系统人员福利逐年上升的情况下, 公路系统体制内的人员日益增加, 难免造成人员机构重叠, 工作效率低下的局面。再加上农村公路项目的不集中, 其日常管理往往不受重视, 日常养护工作也处于缺失状态。

(4) 资金缺乏作为农村公路老大难的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解决, 虽然国家加大了农村公路的建设投入, 但还是无法填补农村公路大量建设的缺口。

(5) 农村公路往往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 面临脏、乱、差的现象。

(6) 养护技术低、质量不高, 农村公路养护队中整体专业素质不高, 同时也缺乏相应的专业设备, 对于公路常见问题农村公路养护队往往解决的是表面, 不能根除病害。为此, 农村公路养护亟需专业人员队伍进行养护。

(7) 养护体制缺乏活力, 农民爱路、护路积极性不高, 有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2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问题亟待解决

近几年, 随着干线公路治超工作的深入开展, 超限超载车辆绕行农村公路愈演愈烈。农村公路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基础设施, 超限车辆的恣意横行使技术标准较低的农村公路的路产损害严重, 地方经济发展与农村公路管理之间矛盾日渐突出。

2.2.1 群众管路、养路、爱路、护路意识不强

宣传发动力度有待加大, 社会各界尤其是群众的认识还不够到位。超限超载车辆随意进入农村公路, 是加剧农村公路破损的重要因素。加之沿线农民缺乏公路法制意识, 公路建筑控制区内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现象比较突出。

2.2.2 管理体制不够顺畅, 责任夯实有待加强

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事案包括十多种, 加之农村公路线长面广、岔口多, 路政管理要上新台阶, 体制必须适应具体管理工作的要求, 要建设一支令行禁止, 打得出、拉得响的队伍, 首先要完善体制。我县农村公路管理工作分片包干存在诸多不足, 存在各自为战、谁的地盘谁做主、人员调动不大、集中整治拉不动、遇重大事案无紧急应急措施, 内部工作程序联结不紧密、不合理等不足。

2.2.3 农村公路建设快速发展与路政管理相对滞后的矛盾

特别是执法手段不够的问题亟待解决。由于现行农村公路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授予路政执法机构的执法手段有限, 对于违法行为只能警告、劝返、罚款、卸载等, 由于没有强制权, 对在农村公路上从事超限运输等违法行为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制止。

3 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对策

鉴于云南省农村公路及其养护管理的现状, 为解决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缺位”等问题, 改善农村公路路况, 必须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我省实际的的农村公路养护办法, 实现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的正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确保农村公路路况良好、路产完整、路权得到有效保护。

3.1 完善农村公路防护设施和安保等附属工程

应把发展理念从侧重于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逐步转向注重提高服务质量, 注重提高公路基础设施的安全性、整体性和协调性, 全面改善农村公路交通安全条件。要强化农村公路防护工程、安全保障工程。处理好公路建设与周围环境和谐的关系, 解决好危桥, 急弯, 视距不良, 排水不充分, 安全设施缺乏, 交通标志不规范, 平面交叉不合理等问题, 加强农村公路行车安全监管, 提高农村公路安全性能、保障行车安全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 让司乘人员走上放心路、平安路, 确保公路交通行业的声誉, 树立正面的社会形象。

3.2 要继续加强路政人员的培训、考核

将执法规范熟练掌握, 严格人员的任用、选拨、录用, 将文化程度高的人员调配随岗培训合格后送省公路局培训取证上岗, 将真正能胜任、品学兼优、热爱路政管理工作的同志纳入路政队伍中, 增加路政执法人员力量, 按规定以管辖里程配足管理人员, 杜绝无证和协管人员从事行政执法管理活动。要转变过去的工作思路, 更新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文明执法的根本思路, 树立交通行政执法在老百姓中的新形象。

3.3 完善路政管理信息系统, 提高行业科技化管理水平

随着科技形势的发展, 传统的路政管理手段已不适应当前工作的需求, 应用计算机管理信息、远程监控系统来参与帮助管理路政事案已成为发展的需要。

(1) 逐步建立治超远程监控平台, 对超限检测站、卸货点的工作流程和流动检测车运行轨迹进行全程监控, 并对引导、检测、处理、放行等重要岗位进行无缝隙远程监控, 对检测站点执法行为进行全过程监督。

(2) 全面推行省局路政事务管理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要以信息化和程序化的科学手段来取代传统的手写、脑记管理模式, 使路政管理工作整体水平有一个质的提高。

4 结束语

总之, 农村公路是“三分建设, 七分养管”, 要理顺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的关系, 坚决克服“重建设轻养管”的思想, 做好边建边养边管工作, 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 使其保持长期良好的技术状态, 让农村公路在经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滕宏伟.又好又快建设农村公路, 服务重庆统筹城乡发展[Z].2009, 8.

[2]彭俊杰, 李晓娟.我国农村公路养护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J].科技咨询, 2010 (28) :39~42.

3.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篇三

关键词:关爱;主题班会;沟通

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正确的引导和管理,缺乏完整家庭的温暖和教育,导致他们在心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下面,我先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简单总结,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农村初中留守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

1.狭隘自私

部分农村初中留守生具有狭隘、自私心理,他们只顾个人利益,弃他人与集体利益于不顾,自我占有欲较强,不能容许自己吃一点亏,不懂谦让同学,无法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2.抑郁孤僻

农村初中留守生因为缺乏完整家庭的温暖以及父母的关爱,在性格上变得抑郁寡欢、古怪孤僻,他们不愿与陌生人交流,对周围的每个人都充满了警惕性,导致他们难以融入同龄人群体当中。

3.敏感焦虑

农村初中留守生具有情感上的缺失,在他们遇到问题时,无处诉说,久而久之,心理产生了抑郁,在遇到事情时,总会觉得心里烦躁,缺乏安全感,在性格上也逐渐变得敏感焦虑起来。

……

总之,农村初中留守生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鉴于时间和篇幅有限,在这里我只进行几点简单的描述和阐释,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及时发现留守生心理上的这些问题,并加以重视,然后提出解决他们思想道德教育的合理化建议。

二、农村初中留守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真诚关爱学生,用真情感化留守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是对学生有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温存和睿智的严厉的那种爱。这种爱是化解一切教育问题的前提。”比如,我们可以每天早晨到教室去巡视,看看学生是不是都准时到了教室,没来的及时调查清楚原因;天冷时,提醒学生及时添加衣服,不要冻着或感冒……这样,通过我们真诚的爱,这些留守生就会觉得,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还有老师关心他、爱护他,他们并不孤单,因此逐渐消除逆反心理和情绪,进而变得开朗、活泼起来。

2.开展主题班会,增强留守生心理归属感

身为一名初中班主任,为了触动留守生积极的情感和思想,改变他们抑郁寡欢、古怪孤僻的性格,我们还应当多开展丰富多彩并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主题班会活动。如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召开“爸爸妈妈,您们辛苦了”“感恩父母”“孝在我心中”等主题班会,使留守生感受到,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爱也时时刻刻陪伴在自己身边,以培养他们孝顺父母、孝敬长辈的优良品德……总之,通过这些主题班会活动,加强了留守生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他们深刻体会到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合作的幸福感,从而在心理上有极强的归属感。

3.增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使留守生与家人之间建立亲密和谐关系

要想做好农村初中留守生的道德教育问题,我们还要与学生家长之间保持持久、良好的沟通,以让家长能够随时掌握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近况,并能够及时解决班主任解决不了的教育问题。这样,我们通过与留守生家长之间进行及时、良好的沟通,增强了留守生与家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心理上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会逐渐消失和改善。

總之,留守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怀和呵护,而作为与这些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我们应将更多的爱倾注到这些学生身上,使他们能够和其他学生一样,在快乐、愉悦的心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4.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篇四

问题与解决对策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联系群众、执行政策的重要桥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如何和党员的作用发挥、形象怎样,不仅直接关系着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凝聚力,而且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成效。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我们通过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华塘镇的部分村组进行了调研,重点调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以及新农村建设开展情况。通过对有效问卷反馈的数据和数次实地访谈的记录进行汇总、分析、对比,我们了解到华塘镇农村基层党组织及其建设的基本状况,发现目前华塘镇农村基层党组织现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了农村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已成为制约华塘镇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障碍因素。农村党员队伍发展状况堪忧。一是党员人数偏少,华塘镇农村村级组织的党员一般都在50人以下,党员比重很小。二是党员素质整体偏低,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仅占5%,高中毕业的占35%,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

60%,部分党员观念陈旧落后,农业技术知识匮乏。三是整个党员队伍年龄偏大,现有农村党员的年龄结构极不合理,党员为30岁以上,其中50岁以上又占62%;30岁以下的党员约占17%,部分村没有30岁以下的党员。四是性别结构失衡,女性党员数量严重偏小,一些村为方便做妇联或计划生育工作,发展有个别女性党员。五是农村发展党员困难。近年来,农村大多数青年外出务工,发展年轻党员难,党组织内新加新鲜血液偏少,有近40%的村三年来没有发展新党员,有25%的村近五年没有发展新党员,个别村近十年没有发展新党员。

2、农村党员的群众满意率有持续下降的趋势。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群众对农村基层党员的满意度悬殊很大,有的地方很高,群众满意率达到80%以上;但相当部分地方(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和较快的地方)群众满意率都很低,个别村党员的群众满意率几乎为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农村党员自身素质偏低,自身致富能力受限,尤其是带动群众致富能力受到很大限制。二是部分村级干部年龄偏大、素质偏差,思想观念保守,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三是村级无积累,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严重影响了共同致富,影响农

村基层党组织的威信。许多村的集体经济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甚至多数村是“空壳村”,无集体经济积累。四是少数

农村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任人唯亲,损公肥私,横行霸道,群众敢怒不敢言,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农村党员的形象。

3、领导发展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强。在调查中,农 民群众对所在村的60%党员的领导发展能力和带头致富能力持否定态度。华塘镇多山林,耕地面积相对较小,农民以家庭为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和以散居为主的特点,使得农业生产规模小、耕地产出效益低、规模效益难以体现。

4、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有的农村党内组织生活制度不健全,有的缺少活动场所和相关设备,党员管理难度大,开展活动缺乏生机和活力。有的村党组织不开展经常性的活动,放松了对党员的和管理,党内组织生活制度流于形式;有的村一年仅仅在过年和建党纪念日召开一二次党员大会,人员还到不齐。即使开会,也是累积套话、空话,唱高调,不做实事。长期如此,部分党员组织观念淡泊,思想落后。

5、部分党员廉正意识薄弱,家族统治以及利己思想严重,任人唯亲,对群众态度生硬,处理事务缺乏公正、公平,从而逐步造成群众对党员干部满意度偏低的现状。加之监督制度的不完善,对不良行为的举报、反映等渠道不畅,普通群众的选举权、一般党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没有得到应有 的运用。这些现状及问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极不适应。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华塘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立足新的实践,针对广大农村的生产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行政管理体制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紧密结合农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紧密结

合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新变化,以创新的观念、创新的办法、创新的机制,力抓经济、班子、制度三个重点,整体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具体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紧紧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这一中心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执行力与该地经济社会发展成正相关。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因此,围绕发展这一中心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时代的要求,是农村实际的需要。一方面,要转变人才观念,在认真落实“村村大学生”工程的基础之上,注重吸引有较高素质的外出参军、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并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努力造就农村建设领军人才,注重培养

一线的农村实用人才。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通过适度放权,提高基层服务能力,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挥地域优势,培育特色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好领导协调作用;在统筹城乡发展,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

(二)以强化对农村党员的教育为重点,建设坚强有力的党支部班子。

1、把对农村党员的思想教育摆在首位,增强农村党员的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

首先,要以党员的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将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寓于服务之中,对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党员提供个性化的政治关怀和人文服务,切实增强农民党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对党组织的归属感、认同感。其次,基层党组织活动要经常化、制度化、正规化,坚持长期学习,要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为目标,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农村党员思想,激励斗志,激发创新意识,用法律知识、科技文化知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来丰富头脑,用先进的经验启发思路,用党章约束言行,增强党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不

断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2、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在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基础上,注意发挥乡镇党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民夜校等的作用,要重点发挥地方高等学校,特别是农业高等学校的人才资源优势,联手农业龙头企业,积极组织并主动联络相关科技人员对农村党员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并结合科技文化三下乡活动,努力营造“学技术、快致富”的氛围带动农民群众加强理论和文化学习,把精力放在健康、向上的学习活动当中,杜绝麻将等低俗的生活方式。

3、加大发展党员工作的力度,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要求进一步落实农村干部的政治和生活待遇,加大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投入,吸引并及时吸收政治素质好、思想水平高、能力强的优秀青年入党,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断增加新鲜血液,逐步解决农村党员队伍老化、党的力量薄弱的问题。

4、选好和稳定农村党支部书记。“农村要进步,关键在支部”。一个村社建设的好与坏,关键要有一个一心为公,甘于奉献,开拓进取,团结战斗的领导班子,特别要注重选配好一个党性强、作风正、懂经营、善管理、热爱集体、立志创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好书记。大量实践证明,选配好一个带头人,就能够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保一方平

安。这就要求与时俱进,更新用人观念,改进选人办法,拓宽用人渠道,采取多种形式选准配好合格的农村党支部书记。

(三)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纳入整个党建工作体系之中,大力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我党整个党建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的成败。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改进乡村两级党组织的领导和工作方式,创新党组织设臵方式,切实改变农村基层党组织空间覆盖不到位、职能定位不科学、作用发挥不充分的状况。关键是要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相关制度规范。

一是要健全党的政治生活制度。要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党支部要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对村里重大事务的决策要履行必要的决策手续。在党内必须坚持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乡镇党委要加强对村党支部的领导,绝不允许任何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乡镇党委成员要定期参加村支部的支委会、支部大会和生活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是建立和实施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一事一议”、村务公开、党务公开等制度,扩大了农村基层民主,确保基层党组织活动和各项工作规范化,增强了村民自治的生机和活力。

三是健全村务、财务管理制度。继续执行农村财务“村账镇管”及 “组账村管”的管理方法。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及时解决处理。

5.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篇五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四川 乐山614007)

[摘要] 管理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教育部规定的经管专业十门核心课程之一。近年来管理经济学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和内容快速扩展,另一方面企业对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为注重。本文分析了当前管理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管理经济学;教学;方法;对策

一、管理经济学发展状况

管理经济学自 20 世纪 50 年代产生以来,国外越来越多的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设定为必修课程,美欧国家很早就把管理经济学选定为MBA教育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课程,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90年代加以发展,目前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经管专业十门核心课程之一。它以微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剖析和解释企业管理人员在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将会碰到的一系列问题,并运用经济学、博弈论以及决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为企业管理人员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近年来管理经济学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和内容快速扩展。一方面,传统的内容在不断地延伸和深化,旨在为企业经营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提供答案;另一方面,向其他学科领域交叉渗透,力求使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服务。

二、管理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内容趋同微观经济学,远离企业实际决策

除了在需求估计、成本估计、广告决策与投资分析等几个小的领域外,管理经济学的大部分内容与微观经济学相同,没有突出管理经济学在企业决策中的独特应用价值。面对企业管理决策丰富多彩的实践性,管理经济学趋同于微观经济学课程,难以为管理活动中的企业决策方法提供更直接的理论根据并为管理决策实践服务。比如企业实际面临的是多种境遇条件下的多层次多目标不确定性决策,而管理经济学所提供的仅仅是单目标的忽略企业境遇的决策方法;与微观经济学相似过于注重外部结构而忽略企业的内部结构,或者说以简单的生产与成本函数来分析企业的真实经营过程;以纯市场的假设进行研究,忽略社会制度与社会结构等因素,造成管理经济学的理论与实用的企业决策方法之间产生一道宽阔的深沟。

2.教学实践能力薄弱

企业对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为注重。目前的管理经济学教学在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都非常薄弱,学生在课堂上较少接触到实际问题和了解企业环境,难以适应在复杂条件下利用所学理论解决企业的经济管理决策问题。目前管理经济学没有好的实验教学的平台,也不知如何建立这门课的标准实验教学的平台,来达到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

3.课程案例建设落后

管理经济学的案例与其他课程如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等相比:微型案例较多,综合案例较少;经济生活等案例较多,企业决策实践案例较少;外国案例较多,中国案例较少;定性案例较多,定量案例较少;陈旧案例较多,新近案例较少。总之管理经济学合适的案例不多,在案例的建设与开发方面相对落后。

4.教学方案缺乏灵活性

管理类学生的特点相对复杂,大多专业文理皆收,文科学生有丰富的历史、政治经济学知识,但是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难以深入,普遍对定性分析方法感兴趣。本专科学生基础不同,一些专科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对数学推导、图表、公式等理论知识产生排斥。另外在不同的专业间也存在一些差异。大多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不了解企业实际,对新知识渴求不够强烈,理解起来相对抽象。但是目前的教学大纲对这些差异性考虑不周全,还没有建立起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灵活性教学体系。

5.教学内容散乱

传统管理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市场供求与均衡、弹性分析、消费理论与应用、生产理论与应用、成本理论与应用、市场结构、产品与服务的定价、投资与风险分析、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等。这些内容使学生感觉多而杂,内容间相互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散乱庞杂难以掌握与应用。

6.教学手段与方法陈旧

大多数教师采用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一般先从经济和管理现实中提出问题、定义问题、开发解决思路、推导解决理论和方法,最后讲明其实际作用,并应用案例来结束。通过教师的暗示、提示和必要的背景说明等,让学生自悟出某些原理,制作了课程的课件和相应的幻灯片,突出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进行了小结。相对于以前按照教材顺序逐一讲解概念、定义、表达、作用在减少,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以听为主的教学方式来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与学生讨论和沟通交流、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方面还显的不够。教学交流与资源共享不足,各个学校各自发展自己的教学体系与资源,教学交流比较少。

三、管理经济学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1.关注经济学前沿,吸收现代管理理论

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与现代制度经济学在管理中的决策方法越来越多,企业的多目标与不确定性分析日趋成熟,更多的研究关注企业的内部结构,教师要经常关注学科的最新发展,并将相关内容在教学中给学生作介绍。管理学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系统论的、决策论的、权变论的、企业文化论的、比较管理论的管理学理论流派相继崛起,各领风骚。管理经济学课程需要不断吸收诸多管理学理论流派的精粹,夯实自己的体系,为管理学提供经济学理论的直接基石。

2.完善实践性教学

可以通过几个方面,第一,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意味着教学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依托一些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一些校企科研项目,为企业进行调研分析、解决问题,提供决策方案。第二,准备模拟实验软件,教师团队和企业合作开发“管理经济学虚拟软件”,通过“在线实训”让学生感受企业运作的全过程。通过这些系列实践项目的完成,能促进“学以致用”,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在校内、在短期内实现“教学”和“企业”的“零距离”对接。第三,将管理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与计算机软件工具结合起来,很多企业管理决策,如成本收益分析、供求均衡、需求估计与经济预测、弹性分析、生产决策、成本估计、风险决策等方面的实际问题需要进行建模以及数据和图形的动态分析,学生们必须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这些计算,掌握现代化的工具,我们准备几节实验课,设计一些经典的实验,编写完整的实验手册,用Excel、SPSS等软件指导学生准确和快捷地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企业的决策分析中。

3.积极开发合适的案例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选择与我国经济体制和企业改革密切相关的大量“热点”问题、学生所熟悉的企业、学校所在地区的企业、学生周围的事情作为案例讨论材料,很受学生欢迎。比如供求分析与四川柑橘、家电下乡对企业与农民的影响、两会议案的分析、网吧的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等。其他管理学科的案例都可以拿来分析,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收集资料,分析和编案例,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既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也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们普遍感到收获很大。

4.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要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为本、专科和不同专业设置不同难度和深度的课程,形成层次分明、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管理经济学内容组织的重点,应是将整个理论整合成一套指导企业决策方法和工具,否则学生学完之后仍然对如何应用这些杂乱无章的理论感到茫然。比如,企业面临的难题是市场需求(商机)如何界定,商机的大小如何测量,商机的开发规模如何决策,商机的开发效益如何评估,以及商机的开发风险如何防范。这些难题,散见于市场营销、战略管理、财务管理、生产运作等课程中,因此将其借用和整合起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形成统一的理论和方法。

5.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1)讨论课

每次课程开始(结束)时分别对上次(下次)课程讲授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安排),指定相关参考资料,留下问题,然后让学生回去查资料并提供与学生专业相关或者感兴趣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甚至采取辩论的形式,活跃课程气氛;强化多媒体资源的交互性(BBS),要求学生多提问、多交流。第二节课开始花一些时间,找一些准备充分的同学上台讲,通过这种形式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更多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2)引入对抗机制

可以抽出6个学时搞对抗竞赛的形式,将整班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讨论某个管理问题或人点问题,提出各组的意见与理由,进行辩论,教师根据各组效果打分计入平时成绩。参与式学习:安排适当章节或案例让学生讲授,其余学生提问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表达能力。

(3)训练学生动手

一是利用课堂练习,要求学生们思考解决我国经济和管理中的一些实际难题;二是利用课外作业,要求学生们组成团队,研究一些企业管理中的难题,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思路;三是利用考试环节,出一些应用性问题,要求学生将所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整合起来,形成一个解决方案。

(4)更新教学方法

比如: “案例-理论-建构”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MIS和企业战略之间关系的理解; “引导”--“发现”--“研讨”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讨; “参与”--“互动”--“自主”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教学形式上可以将板书、幻灯片、视频、动画等结合起来进行,多种教学形式的组合可以避免视觉疲劳,而且可以提高同学的兴趣,特别是动画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的视频片断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这些视频片断可以来自于电影、电视新闻、科教影片等等,在教学中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6.促进资源共享

创造机会让教师到名牌大学进修本专业课程,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讲课技巧;加强与其他兄弟院校的交流。任课教师要到企业去学习锻炼,首先自己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授课时才不至于空洞抽象;做好课程资源上网计划与知识共享系统,比如一个好的案例,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原理与用法;一个好的课件,悦目引人。形成有好的带头人、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及时交流互补。

6.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篇六

吴志新

摘要:分析农村金融中存在的供需矛盾及产生的原因,提出借鉴国外尤其是日本的成功经验,切实解

决我国农村的金融供需矛盾问题。

关键词:农村金融;供需矛盾;需求抑制;日本农协

在一个市场中。决定市场均衡的力量一方面是供给。另一方面是需求。我们在分析农村金融资金供需失衡时往往更关注农村金融的供给不足而忽视了农村金融的需求抑制。实际上金融抑制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供给型金融抑制由于金融机构资金供给不足而导致农户在金融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农户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因而使得足。本研究主要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分析目前中国农村金融面临的供需矛盾的原因。投资不足。另一种是需求型金融抑制。即由于农户自身金融借贷的需求强度不足,农户贷款意愿低从而导致农村投

农村金融中的供给不足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严重,突出表现在:

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数量缩减,农村资金大量流失,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难十分严重 出现了所谓的“农村金洞化”的现象,或者准确地说是农村地区正规金融体系空洞化。这种现象的严重后果是:农村经济主体的信贷需不到满足,影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阻碍农民收入的增加,进一步扩大城乡之间的差距。使全社会的和展难以实现。正规金融机构纷纷撤离农村金融市场并不表明农村资金供给充裕,实际上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的供求巨大缺口,这样的供需缺口直接导致了现阶段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非正规金融市场的活跃。大量的调查数据显示填充。国农村广大农民的资金需求大部分来自于非正规金融市场。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的活跃自然是对正规金融市场退

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的主体主要是农户和农村企业。就农户而言,又可分为普通农户和特殊农户。普通农户指那些刚剐,仍在为生存而奋斗的农户。特殊农户有三类:一类是尚未摆脱贫困的贫困户;二类是有一定的市场意识,却是无组、小规模的专业养殖户和经济作物种植户;三类是有地方政府组织。有规划、大规模的经济作物种植户和大型专鲎养几类农户中,普通农户和特殊农户的前二类的信贷需求不仅有生产上的,还有生活上的,但因其生产经营收入的不确规模限制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使得他们无法提供正规金融机构确信的偿还保障,正规金融机构也不愿为其提供贷款这三类农户却占农村地区的绝大多数。第三类农户要么有地方政府干预和支持,要么自身有较好的市场前景,正规金出于不得已或确信其有偿还能力,因而这类农户可以从正规金融机构申请到贷款。

农村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和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现阶段也明显存在融资难的情况。一般说来,农村中小企业处于资期。企业受资金少、规模小、管理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等各种因素限制。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对其还贷能力缺乏

出“慎贷”甚至“惜贷”,从而也使农村中小企业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信贷资金。龙头企业具有规模经济,资金制度健全。一般可以获得商业金融机构的信用放贷或抵押贷款。

通过上述对农户和农村企业融资情况的分析,不难发现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不愿为农户提供信贷资金有其客观原因,主农业经济自身的弱质性、高风险性且又缺乏必要的抵押品。以及受土地制度所限制,土地资源难以集中而使农业生产了“内卷化”的小农经营之中。同时,农业业主相对分散。贷款数量虽多但交易零散,这样就提高了农村正规金融机成本。从而导致农村经济主体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他们生产、生活以及发展上的资金。

农村金融中的需求抑制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农户存在着金融需求和金融借贷需求强度低,在这种现象背后,有很多社会经济体制和政策方面的原因。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影响

从社会角度看。农民在剧烈的社会制度变迁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即对未来的预期更加不稳定。在我会保障体系还未完善的情况下,农户面临的生存问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医疗问题、教育问题、赡养老人问题等,这大量存在。导致农户的投资意愿减弱,最终导致农户金融需求强度不足。相反,发达国家如日本在教育、社会保障和面。国家在财政上给予切实的支持,使得广大农户没有这些后顾之忧。他们对于未来的预期就变得耪对稳定促进金融度变大。

经济性原因的影响

中国农户投资需求强度不足还有经济性原因。农户的投资如同一切投资一样。首先要考虑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但是处于弱质、微利的状态,很难激发农民投资于农业的积极性。同时。从市场方面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户面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投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农户的投资选择将基本根据收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他们计算多种因素收益的影响,当某些因素的作用可能会影响到其投资的预期收益时,农户就会作出改变投资的行为。因此,农户在市的收益最大化的选择动机以及农村市场多元化的现实条件下,其在农业方面的投资资本需求强度不足,也就不难理解农协针对农户的多种需求,为农户提供多种金融需求,如将农户多余的资金投资于农业之外的行业,如购买债券、发甚至开展海外投资等。农协同时也针对农业经营的高风险、低利润情况,开展低息贷款,保证农户的需求能够得到满农户的金融需求强度就会得到增强。

体制性原因的影响

体制内的正规金融部门在提供金融服务时。对于农户而言,交易成本过高,交易规则约束太强,因此减弱了农户向机构借贷的意愿。而一些菲正规的金融机构以及各种友情借款则具有灵活的特点,容易被农民所接受。另外,体制方,还包括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国家财政体系和国家产业投资体系变革条件下农村投资的事权界定不明等。

政策方面原因的影响

国家政策一般会给投资主体一种预期。稳定的政策会给投资主体一种稳定的长期预期,诱使投资主体进行长期投资如果政策变动性大。会给投资主体一种很不稳定的预期,从而会减少其长期投资行为。在政策方面,最大的制约来自地政策,国家农地制度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农业生产力,重构了我国的农业微观经济基础,但是其缺陷也是不容先前的农地制度很容易导致农业粗放式经营以及掠夺式投资。而且,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国家农地政策的多变性和农地性,导致农户对未来的投资收益预期感到不确定,这极大地制约了农户的长期投资行为,导致其投资需求强度不高。角分析,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反省在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中的政策与体制。发现其中影响农户投资意愿的制约因进行有效的改进。

解决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对策

建立农地金融制度

我国农村金融边缘化,除了一些历史遗留的原因以及农业投资周期长、利益低、回收慢、正规机构追逐利益等原因外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缺乏一个理想的抵押品。所以。要解决资金供需缺口问题,除了改革农村金融机构之外,还应为一个理想的抵押品。农地金融是一种以土地为抵押的旨在为农业提供长期贷款的资金融通形式。建立农地金融制度,用权抵押为条件,藉此发行土地债券,可以聚集大量的社会资金,然后再以低利率贷给农民,使农民获得低成本的中。农地金融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困扰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资金投人不足问题,提高农民从金融机构的融资能力。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业发展后劲,加快农业发展步伐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加强农村金融监管

我国农村金融监管要立足农村金融实际,实现监管由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和风险控制并重的监管转变,由封闭控制型明型转变。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建立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机构的协调机制,提高农村金融监管行业自律,加强农村金融业内控制度建设,使市场竞争的压力有效转化为企业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的动力。同时,农村加强信息披露:强化社会监督。

引导和发展民间金融

发挥民间金融即非正规金融对农村正式金融的补充和辅助作用。在商品经济尚不发达的我国农村,社会关系不仅不是的障碍。而是促进经济交换的推动力量。建立在社会关系基础上的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是一项有效的制度安排,具有生性。应该在加强引导和监管的前提下允许其发展。以弥补农村正规金融安排的不足。日本的农协就是属于民间金融。在战后大力支持像农协这样的民间合作金融组织。在政策和基金方面,政府都给予大力的扶植。另外,农村地下金融为小型工商企业和农业提供了资金来源。但由于地下金融业游离于中央银行的监管之外,在某种程度上负效应很大,地下金融业要采取疏导而不是行政堵截的政策。目前对地下金融业的整顿应加大金融执法力度,关键是要对业已形成下金融组织进行规范和改造,促使其向合作金融发展。加快农业保险体系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由于农业是世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极差的弱势产业,我国又是世界公认的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对业经济的平稳发展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做大农村经济

7.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篇七

问题一:教师满足现状, 缺乏交流学习的意识

在一般人眼中, 地理课程人人能教, 地理课也经常成了调节课时余缺的一个砝码。现行新教材内容虽少, 但信息量大, 涉及面广, 对教师要求也较高, 由于满足于现状, 缺乏交流学习, 产生教师本身知识陈旧化, 在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

对策:与时俱进、完善自我

首先, 要求从事地理教学的教师应持严谨的教学态度, 教师间营造和谐、互学的良好氛围,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次, 还应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取他人之长处, 补自己之不足。同时, 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积累经验, 与时俱进、完善自我。唯如此, 我们才能保证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问题二:教学条件限制, 课堂探究活动组织较为困难

探究观察是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 有些地理内容很抽象, 仅靠教师用语言讲解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 要面向全体学生, 平等地对待和关注每一个学生。但现在的农村中学, 受条件所限, 配备的地理教学资源较少, 仪器和模型更是少得可怜, 上课时经常只有简单的一些地理挂图, 大多数知识要学生凭空想象, 往往收效甚微, 例如初一年级地理教材中的地球的公转和昼夜更替等内容, 面对这种情况, 要进行某些地理探究, 教师真有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没有相应的仪器和模型, 老师只是进行讲解, 学生较难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教学效果差。

同时, 因教学条件、设备设施的严重不足, 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增加了组织课堂活动的难度, 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尤为突出的是有些活动课难以展开。在这种情况下, 有的教师只能唱着新课程的调子, 走着“满堂灌”的路子, 新课改在实施中显得举步维艰。

对策一:优化资源、合理利用

针对这种情况, 重视与开发地理教学资源是地理教师及学校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教师是地理设备的直接使用者, 也应是开发者, 所以教师首先应端正态度, 不能怨天尤人, 而应因地制宜, 积极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 因陋就简, 自制教具, 努力弥补学校教学资源的不足。同时, 乡村中学虽然所能提供的教学资源有限, 但乡村所具有的天然的教学资源, 是城市学校无法比拟的, 如乡村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等不同的生态环境等, 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如讲到地形地势特征山地、丘陵时, 由于我校处于丘陵地带, 学生经常到小山坡上去玩耍, 我在上课时引导学生回忆在小山坡游玩的情景, 这样对学生来说有直观性的认识, 可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对策二:精心组织、创新思路

新课程中探究活动课的增多, 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 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之前做好准备工作, 同时精心备课。其次, 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价值观, 不能把师生间的合作与互动仅仅看做是一种形式, 在课堂搞一些形式上的活动就草草了事。这样做表面热闹, 其实毫无意义。我们应该让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必要的组成部分。如要求学生分组活动, 应该有选择性地加以分组, 同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精选有利于引起争论的、个人难以完成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做到既让优等生“吃饱”, 又让其他学生“吃好”。总之,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只要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 课堂活动就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问题三:对地理课程不够重视, 学习观念淡薄

长期以来, 大部分学校对地理课教育重视不够, “副科”观念“深入人心”, 这不仅表现在学生身上, 也表现在家长身上, 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地理课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 课后不愿花时间去复习巩固。同时, 学生基础薄弱, 成绩低下, 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

对策:加强沟通、兴趣诱导

首先通过与家长沟通、师生沟通等途径多宣传学生学习地理课的作用性和重要性, 努力争取家庭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让学生的学科平衡发展, 明确学习的最终目的。其次, 激发求知欲,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地理, 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仅靠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在地理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 从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入手。例如, 地球知识在小学自然、地理课中或多或少地讲过一些,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讲述昼夜交替、昼夜长短、五带的形成等重要的地理现象就比较容易, 如果再教学生用小地球仪来演示这些现象, 则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2) 善于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例如, 讲大陆漂移学说时, 先让学生叙述所知道的魏格纳的故事, 然后问学生:“如果你是当时的科学家, 会向魏格纳提出哪些问题来反驳他的大陆漂移学说?”然后再让学生想“魏格纳应该从哪些方面提出证据来证明自己学说的正确?”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 激发了对探求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 (3) 开展多种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兴趣。针对学校的实际, 我开展了自制小地球仪、绘制上学路线图、设计旅行活动方案等多种课外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 学生要用到地理知识, 这样的活动多了, 学生必然对地理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8.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篇八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 问题 对策

一、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落后,教师专业素质低

农村学前教育中多以民办幼儿园为主,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比较低,因此难以吸引优秀的教师任教,甚至留不住原有的师资。许多教师长期处于高负荷、低回报的境况下,工作满意度自然不高。致使一些农村幼儿教师脱离工作岗位,或换行业,或到城镇幼儿园谋求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目前农村地区幼儿教师多以职业中专和职业高中学历为主,缺乏专业的训练,学习培训机会少,造成他们素质普遍偏低。[1]她们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缺乏了解,导致她们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严重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3~5岁的幼儿处于学龄初期,如果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曾明确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这些都强调幼儿园要以“游戏”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辅以适当的课堂讲授。然而,许多农村幼儿园正好本末倒置,农村家长和幼师把幼儿园视为孩子进入小学的跳板,乘法口诀、成语等小学教材上的内容、端坐静听式的上课形式等被过早地植入幼儿教育中。这些都反映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十分突出。

(三)办园条件差,硬件设施落后

农村民办幼儿园多以个人投资为主,许多民办幼儿园办园规模偏小,多数由住房改建为园舍,因此活动空间十分有限。《新纲要》指出幼儿教学包括健康、科学、社会、语言和艺术五个领域,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审美感受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硬件设施的保障,但是现实情况却是许多幼儿园桌椅不达标,游戏活动设备陈旧,音乐舞蹈室缺乏,阻碍了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也制约了农村幼儿园的长远发展。

(四)政府经费支持力度较小

由于学前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的范畴,因此相对于中小学义务教育来说,国家的重视程度不高,一些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仍未被列入国家财政预算之中。幼儿园经费主要依靠学费和各地根据当地财力情况所分配的补助来维持。尽管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口号非常响亮,但毕竟没有强制性,也没有监督机制,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二、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1. 各级各地政府应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加大对教师的补助力度,为幼儿教师购买人身保险、医疗保险等,提供廉价的教师公寓,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2. 严格幼师选拔制度,实行教师资格证准入制。避免民办幼儿园利用裙带关系将一些学历低、素质差的家庭成员纳入其中,滥竽充数。

3. 完善幼师培训制度,要根据“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相结合、定期培训与不定期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原则,既要邀请专家或优秀教师来园讲学或交流,又要选派本校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活动。通过不同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她们的综合素质。

(二)更新教育理念,克服“小学化”倾向

1. 幼儿园不是小学的跳板,幼儿园要更新教育理念,明确幼儿教育的目标,采用以“游戏活动”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和性格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通过“找不同”游戏来锻炼孩子的眼力,通过接力赛来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等等,这些幽默风趣的活动,既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又可以达到寓教于玩,更好地启发孩子的创造性。

2. 加强家校联系,家长是影响农村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充分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如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交流沟通,逐步改变家长落后的教育观念,或者上下学实行家长站岗制等形式,形成家校两股合力。

(三)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完善监督机制

1. 政府应将教育经费向农村学前教育倾斜,鼓励和支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帮助他们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加强专项补助工作,各地政府应每年争取部分资金投入购置校车、教具玩具、活动室、幼儿活动桌等硬件设施补充到民办幼儿园。

2. 积极引导民办幼儿园进行合理整合,取缔由危房改建而成、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无证幼儿园。

3. 组建专家评议小组,采取定期检查和突击抽查相结合的形式,对农村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环境卫生、安全等各项工作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审议与审核。对于达标且表现突出的幼儿园采取一定的奖励,从而提高其积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对巩固义务教育的成果,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重视学前教育尤其是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明确政府责任、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充分调动家长参与积极性、加强学校自身管理效率,形成合力,共同托起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殷艳娟.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新课程研究,2010(5月下).

9.农村经济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篇九

1 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

1.1建立农村财务和资产管理制度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全面开展政务和财务公开化、透明化,从根本上减少村民与干部之间所存在的问题,最主要是建立健全市场经济发展体系,使其发展迎合监督管理机制,使财务政务以及资金管理制度更加完整,配套设施也逐渐完善,通过规范制度对民主管理和资金审查不断加强,使财务的现有模式进行科学改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的管理农村集体资产体系,使各个资源运作合理,集体财产受到安全保障,与此同时,还要进行农村财务政务的监督管理力度方面工作的加强,使财务审查方式不断增强,对所出现的问题漏洞进行及时的处理,使农村财务政务管理体系日益完善。

1.2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现阶段我国对国家土地资源管理政策进行全力的宣传指导,使农业用地按规划管理方式,从根本上将土地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对土地承包及转包制度以及开展农村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农业用地不发生转变的条件下,运用机械设备对有利用价值的土地进行耕种,对远期的农业土地规划使用方案和未来发展目标做良好的打算,在土地的工作方面受到了较高的注意,是相关干部考核测试的主要部分。

1.3制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

根据我国农业经济日益发展的现状,能够表明,制定正确的农村经济发展目标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本前提,也是实现目前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趋势,来制定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新方向。

1.4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干部的选拔

为了能够使农村基层干部选拔素质得到保证,农村经济管理部门通过多样的形势,以及多种途径,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学习和考察,根据先进单位的管理模式进行学习,并且对上岗的工作人员给予合理的补贴基金,从根本上建立具有综合素质强,且高效的管理体系。

2 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土地经营规模小,农村居民增收效益不大

根据现阶段农业耕作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原因就是农业土地经营规模不大,从而导致收益较小,尤其是在盆地、丘陵以及高原等地势复杂的地方,由于土地的基本经营模式是独立的,所以很难使经营规模扩大,并且大型机械在工作时进入农田的难度也增大,形成了收益小,耕作难度系数增大,使土地劳动者的耕作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还阻碍目前我国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前进的步伐。虽然在现阶段的农业经济发展收益低,但由于国家的土地补贴惠农政策,落实到每个农民身上,使其享受到切实的利益,使更多的农业耕作者维持土地耕种权,承包使用者越来越少,使得土地在经营规模上,受到了很大制约,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少的现象,最后,使农民在农村收益少,经济发展缓慢。

2.2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认识不够

由于我国农业受到传统管理体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透明的行政制度,科学经济发展目标,以及较为完整的农业土地承包责任制度等,都是发展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因素,但现阶段农村管理人员未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徒劳无功的管理工作,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有消极怠工现象出现,对交代的工作应付处理,从不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际工作中。

2.3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

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复杂,并且工作量大,其中包括财务状况的审核,土地使用权的承包与转让,以及对农业土地基本情况进行监督。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土地在承包工作中不能够使农民的负担减轻,以及承包转让工作未受到财务部门的管理与监督,从根本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发展。

2.4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低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在教育制度改革方面也在不断进步,现出台的义务与重视教育等政策,从根本上使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提高,这样就会使他们在就业、生活方式以及消费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很多农民想到一线、二线城市进行奋斗,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以及优厚的薪资待遇,很少有农村居民继续留在农村,面对土地发展,特别是在相对较为偏远的地方。这样就会出现一种农业生产落后的现象,由于在农村从事劳动生产多为年龄大、知识水平相对落后、科技素质较差的简单劳动力,因为对新机械进行作业时,往往对使用方式熟悉较慢,先进的种植培养技术也不能更好的运用在农业生产工作中,这是导致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现阶段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能够提升农村居民的科技素质,是农村经济管理中主要的工作。

3 农村经济管理的对策

3.1科学调整农业生产效益模式和基本结构,增强农民生产信心

为提高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其首要任务就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农业生产效益模式,以及农业基本结构进行科学调整,在确保农田面积以及粮食的总产数量的基本情况下,鼓励农村居民种植无公害产品和具有高效经济作物和特色的农作物,并且逐渐向深加工产业进行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为了使农村居民的生产信心不断提高,对当地具有特色的龙头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使其生产经营实力在乡镇政府的帮助下不断增强。

3.2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的认识

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得到了乡镇政府领导的重视,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首先要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确保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利益,才能够将工作落实到根本。

3.3健全农村经济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根据我国各级乡镇政府对农村经济现阶段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按照当地实际情况建立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其内容主要有:各工作岗位责任制度以及农村经济经营科学管理执法方式等。农村承包合同制度不断的完善,更好的为广大农民群众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使农民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

3.4加强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建设

根据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经验,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分别指派到各乡镇部门,使各乡镇里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有专业人员负责。全面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自身的职业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使其积极的参加相关的培训学习工作,并且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总结,能够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好的建立起农村经济管理队伍,使其队伍专业水平以及个人修养不断提升。为了使农村经济管理队伍体系建立完善,并且得到稳定性,确保合理编制在职人员。根据政务财务统计,预算费用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经费。

3.5完善激励政策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所需要的经费不足,对管理者来说,经费充足和完善的配套政策能够更好的提高他们工作积极性。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考核评比制度,使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4 结语

通过上述资料对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管理进行研究,为提高农村经济迅猛发展,主要方式是对农村经济管理进一步加强。首先,要建立高效率、高素质、高层次的“三高”队伍,使基层干部管理人员,能够更加稳定,更加符合目前国情要求;其次,要根据我国农村发展期间所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其中有农村财务政务的基本管理情况,土地承包、转包权利转变,以及使农民科技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等。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服务型、高效型的乡镇政府,需要全面提高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建设和谐农业社会,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方案,从根本上使新农村建设得到保障。虽然在目前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即使如此,我们也要积极主动应对,根据实际情况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使农村经济管理迅速的发展,使其更好的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代兴朗.浅谈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学术版,,(1):14-15.

[2]李雨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7,(6):27-28.

10.如何解决的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篇十

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和特色技术的传承人不能把宝贵技术知识转变为生产力,因而技术传承人们望宝而兴叹,只能靠务农生活。又因为缺少技术的带动而导致农产品的经济价值不能提升,农民劳苦而贫困,农村落后而累国。

在这次世界经济危机过后,我国调整了经济政策,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传型,由人口密集型产业向高技术服务型产业转变,由农村辅助城市发展转为城市辅助农村发展。这些政策的出台代表着我国经济经过30年的发展遇到了瓶劲,要想持续发展必需依靠升级技术提高产品附价值来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而城市的粗放型工业也遇到了地理条件、能源供应和人力之源的限制,必需通过产业转移来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腾出空间。这一系列的变化了就为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城市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会。

地区产业的转移带动了资本和技术的全面转移,但因为中西部城市和农村地区缺乏有利政策的支持和合理的开发项目,导致大量技术资本外逃,大量闲置资本进入房地产和股市。我国经济也因此走向了物价虚高经济泡沫化的危险局面。

为了能一举解决这些重大难题,平稳渡过当前面临的危机,我国政府急需出台相关政策为农村闲置技术招商引资。由政府组织专业机构和多功能人才队伍成立专业部门,深入农村搜集和整理散落民间的传统技术和特色文化产品,同时设立民间技术的申报窗口,为民间技术传承人提供发扬技术优势的环境。通过搜集整理民间技术,选出具有市场化经营条件的技术和产品成立项目,再通过各种方式招商引资,把市场上闲置资本和高风险投资资本引入健康发展项目。

出台扶持民间技术发展的相关政策既解决了广大农村地区缺乏资本的问题,也解决了农村闲置劳动力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通过民间技术的带动和资本的正确流动,活跃了农村经济,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贫富差距,拉动了高技术产业的有力提升,更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11.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42-01

一、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考指挥棒的驱使下,学校片面最求升学率和学生成绩,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好坏、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尤其在当前教育部规定了学生在校时间不超过7小时后,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学生的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更加得不到保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固有思维模式的制约与局限,部分校长、教师、家长对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有待进一步提高。

2、组织领导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少数学校没有成立阳光体育运动的领导实施机构;二是虽成立了机构但没有覆行职责,分工不明确,缺乏合力;三是组织领导中存在前后不一致,内外不一致现象。

3、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少数学校还没有摸索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阳光体育运动运行机制,存在被动应付现象,部分学校虽有较好的运行机制,但是没有长期坚持运行,部分学校的运行机制受其它因素干扰多,随意性较大。

4、效果评价有待进一步落实。一是主管部门对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缺乏一套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二是各学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效果缺乏过程性评价;三是没有把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实施情况与学生体质健康检测、体育中考、教育视导检查等进行有机结合起来。

5、条件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是缺乏专门化的体育教师,制约了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二是必要的活动经费得不到保证;三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场地、器材等设施没有或是不达标,制约了运动的广泛开展。

二、对提高农村中学“阳光锻炼一小时”活动效果的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1)转变教育观念,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

正确理解基础教育的本质。教育是造就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不仅总是与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并且与社会的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和个人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基础教育的实质是素质教育。从这个角度看,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回归教育本质的必然,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

(2)重视阳光体育,发挥阳光体育的育人功能:

阳光体育运动作为提高中小学生健康素质重要途径之一,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明确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紧紧把握提高学生体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成长这个核心,充分发挥阳光体育运动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构建运行机制

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协调、指导各校的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方案的顺利实施,学校必须成立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由校长挂帅,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分管,成员由班主任、体育教师、校医组成,统一部署,制定具体的措施,明确任务和职责,领导和组织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不能流于形式,走过场、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

3、加强宣传,普及知识,营造良好氛围

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氛围。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第一”的思想和健康理念,使“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唤起全校师生对健康的关注,大张旗鼓地宣传“阳光体育活动”,引导广大学生自觉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到大自然中,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4、建章立制,明确措施,确保落实到位

学校要制定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学校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思想上高度重视,把构建阳光体育工程完备的体制放在首位,以制度来切实保障此项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加强管理,将各项有针对的措施落实到位。

5、因地制宜的选择有效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除了以体育课和课外活动这些主要载体外,还要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小型竞赛活动。利用这些小型体育比赛和娱乐活动为有效载体,培养学生运动健身理念,激发他们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教研组、各班以及学生会文体部要制定出切实活动计划,争取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安排”,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

6、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保障水平

(1)保证活动开展时间:各学校要科学安排学校的作息时间,要确保学生每天有锻炼的一小时,这是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学生健康的重要保证,也是教育部门对学校体育工作始终常抓不懈的重要方面。

(2)增加活动经费投入:各学校要在公用经费中根据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实际需要,增加必要的活动经费投入,以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

(3)调配体育师资力量:各学校要在配齐专业、专职的体育教师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需要,选聘必要的兼职体育教师队伍。

(4)完善配套体育设施:各学校要增加投入,配套、完善必要的阳光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以满足需要。还可以从实际出发,开发一些适合农村实际的阳光体育活动项目,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广泛的活动资源了。

7、人人运动,全员参与,创设阳光体育运动快乐健康的大舞台

12.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篇十二

一、河北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河北省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 农村医疗卫生经费投入不足, 公共财政特征不突出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缓慢、水平低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不足。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水平, 绝不是卫生部门一家之责, 资金的投入应该以政府为主体。目前河北省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享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差距较大, 说明在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中, 公共财政的“公共性”特征并不突出。河北省农村医疗卫生经费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入总量不足。相对于农村居民巨大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来讲, 目前财政资金的投入只是杯水车薪, 同时, 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偏低。2007—2009年, 全省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5.18%、6.39%、7.44%, 全省平均水平尚且如此, 那么分摊到农村的经费也就更少得可怜了。由于经费不足, 造成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不健全, 人员经费标准过低, 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不得不依靠基本医疗服务的微薄利润补充人员经费的不足, “以药养医”的现状依然存在, 从而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医师在看病用药上没有过多考虑农民的支付承受能力, 尤其在县级医疗机构治病费用过大, 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过度检查、过度用药情况, 农民难以承担医疗费用, 更住不起院。同时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不足, 工作经费缺口较大, 疾病控制、爱国卫生、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职能履行比较艰难。二是财政医疗卫生事业经费的投向结构不合理。第一, 全省的医疗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主要是向城镇居民倾斜, 据测算, 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医疗卫生事业经费的比例大概在4∶1, 卫生资源的分配极不合理, 差距过大。第二, 目前的经费支出主要是向县级大医院倾斜, 而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严重不足, 许多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负债经营, 设备老化, 危房长期无力改造, 严重制约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弱化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作用。经费的短缺, 一方面使得农民医疗负担加重,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在个别地区仍比较突出, 另一方面使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转难以为继。由此也造成广大农村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不满意。

(二) 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自建国以来, 中国卫生资源的配置一直是向城市地区倾斜的, 城镇居民享受了医疗卫生资源的80%, 而农村居民仅享受全部医疗卫生资源的20%, 长期的资源不合理配置致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严重落后于城市, 基础设施建设极其薄弱。

一方面, 由于乡镇卫生院、村医务室的数量、分布、诊疗条件不足等原因而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看病吃药的基本需求, 群众对这些医疗机构的满意度越来越低。另一方面, 出于对乡镇卫生院、村医务室的不信任, 村民会比较倾向于选择去县级或以上的医院就诊, 这又造成了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的闲置。这种严重循环又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求矛盾。

(三)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尚有缺陷

河北省自2003年选取部分县 (市) 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以下简称新农合) 的试点地区, 到2011年第一季度, 新农合参合人数5 020万, 参合率达到95%。从2003年开始试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保障农民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减轻农民医疗负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日益暴露出一些问题。

1. 报销比例偏低, 保障水平低。

在起付线、封顶线的设计上, 新农合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根据河北省卫生厅公布的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方案基本框架的要求, 一般门诊补偿不设起付线, 每参合农村居民年门诊统筹补偿封顶线可设定为60元~100元。到不同级别医院住院治疗的参合农民, 其住院补偿起付线乡级为100元~150元, 县级为300元~400元, 市级为800元~1 200元, 省级为1 500元, 省外三级及以上医院为3 000元~4 000元。很多农民表示, 平时遇到大病的情况比较少, 到乡镇卫生院基本上以输液治疗为主, 一次输液的费用大概在100元左右, 刚刚达到起付线标准, 能够报销的费用非常低, 受益水平有限。而对于那些重特大疾病的患者而言, 报销额度的最高限制可能也会使其并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

2. 报销程序烦琐。

按照目前河北省有关规定, 农村居民在本地区定点医疗机构门诊、住院治病可实行即时报销, 程序较简单。但对于特殊病种医疗费和在外当地医保定点医疗机构门诊、住院治疗的费用在报销时需由本人或代理人凭有关资料回户籍所在乡镇申报。有时因为凭证不完整、不合格, 报销人员可能需要在医院和报销机构间往返数次, 大大增加了报销成本。

3. 新农合弄虚作假现象时有发生。

由于农村居民数量众多, 而专门从事合作医疗的工作人员数量明显不足, 监管工作量过大, 同时由于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分布较分散, 部门乡镇卫生并未实行电脑管理, 使得在日常工作中出现差错、疏忽也就在所难免, 这也就给制造假发票、假资料甚至冒名顶替提供了可乘之机。此类事件会使参合农民对新农合的认识出现偏差, 既然不参合也可以拿到医疗基金, 那以后就干脆不用继续参合了。使新农合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和信誉受到了影响。

二、完善河北省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思路

从经济属性上分析, 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属于公共服务的范围, 尤其是农村公共卫生更可划入到纯公共物品的范畴。而公共财政的目的正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河北省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 就必须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财政职能定位, 逐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和财政职能, 构建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 解决政府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中存在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

(一) 强化政府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责任,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属于公益事业的范畴, 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在建设覆盖全体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体系中, 应首先明确政府是组织者、领导者和监管者, 应以公共财政理论为基础, 在公共财政框架内合理分配财政资金。政府应将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作为重要的民生工作来抓, 制订并完善农村医疗卫生管理制度。第一, 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编制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并纳入到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 明确政府责任, 订立发展目标, 充分利用投资、财政、物价、金融等政策手段, 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与监管。要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 通过调查研究, 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进行合理布局, 加强城市医院与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可考虑将城市医院过剩或闲置的设备调剂到农村医疗机构, 形成医疗资源共享, 提高设备使用率。第二, 加大财政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总量, 按照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的要求, 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 逐年增加卫生投入, 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可考虑通过增加政府的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 并将其主要用于农村医疗卫生建设, 也可考虑将河北省每年发行的地方政府公债中的一部分拿出来支持农村的疾病防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 为城市医院闲置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 可以将其提供给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使用, 可让医疗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第三, 优化财政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支出结构。在政府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结合当前实际, 应主要增加对农村疾病预防与控制、农村妇幼卫生事业、农村医疗卫生救助等专项经费的投入, 同时加强预算管理,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 合理配置农村卫生资源, 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基础建设

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缺乏。为改变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整合农村医疗卫生资源,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尽快完成农村三级医疗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 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

村卫生所、诊所和硬件建设情况直接关系到其向群众提供的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也关系到其能否充分发挥疾病预防、健康知识传播和组织改善环境卫生活动等职能。对村级卫生室业务用房达不到规定要求的, 可采用大力争取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与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相结合的方式, 加快村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改扩建工程, 尽快实现基本设施的达标。同时还应对村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诊治设备进行调整, 淘汰陈旧落后的设备, 补充性能先进、操作简便的新式设备, 提高其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三) 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 进一步加强对新农合制度的宣传。

全省各地在提高农民参加新农合积极性方面都做了大量宣传工作,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展板、参观等各种方式进行了广泛动员, 但效果不甚理想, 主要原因是这些宣传大多只是表面文章的宣传, 对于新农合制度的具体细节, 如定点医疗机构有哪些, 参合后农民需要履行哪些义务、哪些疾病不属于保障范围、结算程序、异地治疗本地报销的程序等方面做得并不到位, 导致部分村民对该项制度认识不清, 出现农民自己认为可以报销的医疗费用但得不到相应补偿, 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新农合制度的积极效用, 降低了农民参合的积极性。因此, 有必要在今后的宣传中加强对新农合制度的细节宣传, 对新农合制度产生的误解要做好解释工作, 使更多的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 规范农村医药市场的管理。

规范农村医药品市场的运行, 理顺农村医药品价格, 既能有效减轻农民医疗救治费用, 又能保证农村各项社会经济事业顺利发展。 (1) 完善基本药物制度。首先, 扩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由省级政府规范基本药品采购的程序、验收、结算等工作, 建立全省统一的基本药物采购系统, 选择合格、规范、服务好的配送企业, 做到全省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定价。建立药物储备制度, 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的监管。其次, 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由政府举办的农村基层医疗机构要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 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药物, 基本药物应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 并使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2) 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采用政府打包采购的方式, 压缩药品流通领域的中间环节, 取消药品的批零差价, 将药品价格降低, 让利于百姓, 这对于患者来讲无疑是重大利好。但于医疗卫生机构来讲, 取消药品加价、提成, 使药品利润为零, 无疑会影响其正常经营发展, 据统计, 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收入中有60%是来自于药品收入的。要想从根本上扭转以药养医的局面, 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即要由政府财政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给予足额补偿, 否则肯定会影响零差率销售政策的效果。 (3) 适当提高医疗技术劳务价格。医务人员提供的医疗卫生技术服务得不到正确的价值表现, 价格长期偏低是当前农村医药市场的另一问题。应按照医务人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成本, 综合农民的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农村医疗卫生技术劳务的价格, 回归其自身价值。对于乡村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价格, 应低于县级医疗机构, 以引导农民就近治疗。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实现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最终目标, 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及个人的共同努力。只有融合各种力量, 积极探索,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张艳辉.北京农村医疗卫生现状调查报告[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5) :96-98.

[2]段迎春, 张乃方.财政支持与中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2) :26-28.

13.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篇十三

某人

(电气工程学院,贵州贵阳,550003)

摘要:论文阐述了我国电力企业当前人力资源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分析了问题存在的主要成因,提出提高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对策,即要多渠道地招聘企业员工,确保企业合理的人员结构;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努力提高员工技能水平;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员工激励机制;从社会责任角度改变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关键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Shallow view on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the power

enterprise

Lu Ke-wei

(The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GuiZhou, 550003)Abstract: The thesis describes the current human resources in our power companies are some major issues and analyse the problem exists, the main cause of power enterprises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level of countermeasures,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for enterprises to the employees, ensure that the reasonable personnel structure;to strengthen staff training for enterprises, striving to enhance the skills level;to build workable staff motivational mechanism ;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change electric power from the angle of enterprise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Key words: The power enterprise;human resources;excitation mechanism

引言

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大对人才培养的重视,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把开发人力资源作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依然有待提高。我国教育还存在发展总体水平较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投入不足等问题,人才队伍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战略型领军人才和自主创新人才短缺,影响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只有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才能加快推进人才强国、人才强企。

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mini ipad移动硬盘拍立得百度书包

由于我国资源特别是能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对于承担着重要社会责任的大型电力企业,客观现实要求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电力企业内部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开始大幅度增长。在这种新形势下,要提高电力企业竞争力,核心是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因此,分析当前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是稳定电力企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我国电力企业当前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电力企业虽然已经在人力资源制度上作出了诸多改革,譬如合同雇佣制、职工对职业的自主选择、薪酬的自主谈判,等等,但作为传统的大型国有企业,电力企业仍然沿用单位雇佣制。该制度是建立在低货币新酬与高社会福利保障基础之上的,就业者只从工作中获取较

少部分的劳动力价值的货币收入,较多的一部分劳动力价值则以社会福利保障的形式隐形地进入了单位这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中,如果一个人退出了就业单位,他所享受的这种福利保障就失去了。在这种情况下,工资失去了对职工工作效率的激励作用。1.冗员问题严重电力企业一直以来执行的是电力系统的定员标准,是计划体制下粗放型经营模式下的标准。期间虽然进行多次修改,但科学合理性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造成了企业定员在宏观上控不住、微观上搞不活,企业内部各单位为完成任务争相要定员指标、盲目增加定员的现象。企业宏观上也缺乏必要的制约机制,造成劳动力增长持续攀高,形成大量冗员。由于长期的行政管理模式,在逐步的人事调整过程中,上级的指派任命、平级岗位之间的频调、走后门靠关系硬塞进的大量人员,这都是造成电力企业冗员过多的重要原因。2.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短缺

电力企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但是,当前企业员工较多素质不高,专业技术水平有限等现象。企业虽然也对员工进行各种培训,但由于员工在企业里感受不到竞争的压力,缺乏自我向上的精神面貌,培训大都是流于形式,应付差事,从而使员工素质难以得到有效提高。许多员工的工作经验、知识层次往往与从事的工作岗位的要求大相径庭,看起来做事的人多,但往往是关键岗位上的关键人才十分有限,甚至严重缺失。在电力企业管理班子中,熟悉传统业务的多,熟悉现代企业管理、法律和计算机知识的少;员工队伍中熟悉单一业务的多,复合型的人才少。3.缺少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

企业激励机制的设计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企业目

标的实现。电力企业薪酬的激励作用还不够明显,薪酬分配还不够合理,对一线员工和重要岗位的员工的倾斜不够,尚不能合理体现出个人才力的差异,不能与劳动者的工作效率紧密联系起来。所以虽然工资、奖金较以前有所提高,却不能有效激励员工的积极性。现行的工资制度又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费用与工资总额挂钩,难以形成创新竞争的良好氛围。具体表现以下几点: 4.绩效考评体系不健全

目前,电力企业在员工绩效考评中,通常的做法是要求员工在年终填写一份考核表。考核表格式由主管部门统一制定,员工根据自己完成的任务等进行填写。绩效考评的指标主要考核德、能、勤、绩,或一些较笼统的概念,如工作落实、内部管理、团队精神等。由于指标得不到有效量化与细化,考评的办法相对较为简单,对考评的管理还不规范,而且绩效考评未能与奖励实施和薪酬调整联系起来,因此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另外,绩效考核结果也没有及时反馈,被考核者无法根据考核结果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调整与改进,使得绩效考评流于形式。绩效考评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员工产生了自身报酬与贡献不成比例的不公平感,从而影响了工作积极性。4.1 薪酬结构设计不合理

首先,在薪酬管理上,薪酬没有与个人绩效考评体系联系起来。现有薪酬结构过于平均,没有差异与比较,导致员工不清楚自己工作的相对位置,甚至一些无绩效的员工也拿到与其他员工等额的奖金,这反而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没有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其次,在激励重点上,企业对员工的激励仍是以物质为主,忽视了现代企业员工越来越重视精神激励的作用,如培训,职业生涯发展等。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缺失,使得普通员工通过努力晋升为基层、中层管理者,比较困难,只有极少数能晋升到高管。

另外,在激励薪酬设计上,没有突破传统的事后奖酬模式,没有从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出发设计奖酬模式。因此,要改变传统的事后奖励模式,逐步过渡到事前、事中、事后的三阶段奖酬模式。4.2 员工激励缺乏针对性

激励没有针对性,未对知识型员工与技能型员工实施差别化激励。在实施激励措施时,尚未对不同岗位、不同类型的员工,设计出不同的激励方案,“一刀切”的激励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激励的效果。电力企业本科及本科以下学历的技能型员工占多数,这些员工大部分工作年限比较长,实践经验丰富、工作能力也较强,但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激励还存在着不足。实际上,技能型员工数量众多,对企业的影响较大,因此对其应给予一定的重视。

4.3 负激励的缺失

激励不但包括正激励,即鼓励、激发,也包括负激励,即批评、约束、监督。但是管理者常常割裂激励这两个方面的含义,仅注重正激励,而忽视了激励还包括批评、处罚、约束和监督。因此,导致了管理者在设计激励机制时,只片面地考虑正面激励措施,而轻视甚至不予考虑约束和惩罚的措施。

二、电力企业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对策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垄断方因为限制了企业职工的需求与供给,所采取的提高企业效率的方式主要是经济计划,即以行政命令促使经济计划的完成,使得该体制下抑制了员工创造性的发挥。所以,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产权垄断条件下使得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激烈竞争的高级管理者和前沿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将严重制约电力企业在新一轮国际经济形势中处于落后状况,使得电力企业在发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中处于不利位置。电力企业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必须要解决以上诸多问题,要从思想上重视,本人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要多渠道地招聘企业员工,确保企业人员结构合理

目前电力企业人员招聘的范围相对比较狭窄,相当一部分岗位被系统内职工子女和系统所办专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所填补,这种状况还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因此我们应根据自身需要面向各非电类高校进行公开招聘。目前,企业大包大揽解决职工子女就业问题,早已不符合企业发展要求,同样也不符合国家倡导的就业公平的理念。根据国家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定,毕业生就业以市场为导向,国家宏观调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实行双向选择。通过公开招聘,不仅能够为企业引进优秀人才,同时能够为企业竖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因此,企业应切实根据企业本身发展需要进行人员招聘。2.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努力提高员工技能水平

健全多元化培训体系,重视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实现从外在物质薪酬到内在个体成长相结合的激励模式。相对其他企业,电力系统培训体系主要包括新进员工上岗培训、老员工定期在岗培训、岗位轮训和专题培训等类型。作为技术知识密集型的电力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较高,这对员工的培训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将短期专职培训和长期业余培训相结合作为补充,使员工根据企业发展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企业的发展。

电力企业以往招聘人员由于观念的局限,往往注重的是人员的外在条件,如知识水平、技能水平等,但决定优秀绩效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人员的内在素质。这些就需要企业进行培训,具体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2.1要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职务、不同层次的员工要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与技术手段。对技术人员,要重点把好技术上的关,侧重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学习;对于运营维护人员,则除了要有一定程度的技术外,还要有极高的服务精神,要培养员工的沟通协调能力;对管理人员,则要重视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技能,等等。

2.2要做好培训后的效果评估,确保培训的效益。培训后进行各种形式的考核,适当给予反馈,对不合格的员工给予再教育或者妥善处理。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战略任务。除了进行岗位的职业技术培训以外,企业还应当注意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会产生一种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的良好氛围,能将电力企业办成学习型、创新型企业,从而进一步激发组织成员的创造热情,并形成一种激励环境和激励机制,使人力资源发挥潜力。同时,通过回访、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动态评估,为新一轮针对性培训做好准备。可见,重视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使员工不断自我提升从而可以向更高层次发展,这本身也是对员工的一种激励,最终提升电力人才队伍总体素质,实现电力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双赢。

3.完善电力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建议

激励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手段,它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奖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划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的措施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激励机制是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在管理中激励就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引导、促使员工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做出最大的努力。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员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载体,可以说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构建并实施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电力企业的效率和效益。根据电力企业的特点,提出以下完善电力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建议。

3.1 建立科学系统的绩效考评体系

上一篇:初二上开学第一周的班会课讲话稿下一篇:小学艺术教育答案